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分析(共10篇)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分析 篇1
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对中医药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中成药代替传统中药汤剂广泛被制成和应用。中成药口服剂种类繁多, 简化服用过程, 携带方便, 为患者带来多种便利, 深受医师和患者好评。但是中成药的应用方面存有明显误区, 中成药使用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尤其在西医医院内, 医师对中医知识掌握匮乏, 完全不顾辨证论治, 机械用药, 降低中成药效果, 甚至造成药物资料和经济浪费, 与中医处方规范相悖, 阻碍中医药进一步发展[1]。本文对我院中成药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总结不合理因素, 并加以解决,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开始逐渐对我院中成药使用方面进行管理。对我院各内科门诊就诊患者抽查1200例, 每年随机抽选400例, 患者年龄20~60岁, 平均 (43.4±7.2) 岁, 患者均使用不同种类中成药和西药。
1.2 调查方法
由中医药方面专业人员制定科学的调查问卷, 调查患者一般资料, 原发疾病, 中医辨证分型, 将问卷收回后进行统计分析, 问卷回收率为100%。
1.3 分析内容
对照患者所用中成药的适用西医疾病种类和中医证型, 分析是否符合患者中医辨证, 是否有重复用药现象, 是否与其他使用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参照《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将不合理现象分为药证绝对或相对不符、单味中药重复使用、药物间拮抗作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 , 用t检测计量资料 (±s) ,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0年~2012年, 不合理使用率逐年降低, 2012年不合理使用率20.7% (83/400) 与2010年不合理使用率46.3% (185/400) 比较差异明显, P<0.05, 不合理现象中药证相对不符发生率最大, 其次为重复用药所占比例较高, 见表1。
3 讨论
中成药物的广泛使用为患者带来诸多益处, 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发展, 使中医药更符合患者需求, 发挥中药效果。但是由于部分医者, 尤其西医医院医者对中医知识掌握较差, 中医基础认知匮乏, 导致单纯依照说明书治疗西医基础疾病, 多种中西药合用, 导致用量过度, 甚至发生不良反应。另外经济利益的趋势加重不合理现象的出现, 不仅影响中成药药效, 而且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使更多患者否认中药作用, 不利于中医药进一步发展和推广[2]。
针对临床中成药使用存在的多种不合理现象, 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成为临床中成药使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采取措施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3.1 加强中医药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
西医在国内普遍应用, 不仅临床医师均掌握西医药基本知识, 患者同样对部分西药有基本了解, 而对中医知识掌握较差, 甚至基本概念模糊。民众对基本中医知识不重视, 盲目服用中成药, 并未理性对待[3]。医师单纯根据用药说明书开中成药处方, 并不符合中医诊治原则, 导致中药效果发挥较差, 甚至发生副作用。因此, 应加强中医知识普及力度, 是全民重视和了解中医药, 掌握基本常识。在临床医师中同样普及中医药教育, 提高西医者对中医重视程度和意识, 掌握中成药使用原则, 降低不合理应用概率[4,5,6]。通过开展各种中医药培训讲座等方式, 使医者了解常用中成药性能、配伍关系、注意事项、以及禁忌证。
3.2 加强用药管理制度, 降低用药风险
完善用药管理制度, 提高中成药用药标准, 医师掌握基本中成药用药原则, 降低药证不符发生的可能性。制度相应的处方点评方法, 监督处方行为, 避免利益驱使, 导致医师过量开中成药处方, 造成重复用药。了解中药成分, 与西药连用时, 避免发生相互作用, 产生不良后果。定期点评并分析用药合理性[7,8]。
通过相应管理措施的实施, 临床中成药不合理现象明显改善, 本文中, 2010年~2012年, 不合理使用率逐年降低, 2012年不合理使用率20.7% (83/400) 与2010年不合理使用率46.3% (185/400) 比较差异明显, P<0.05。因此, 采取有效措施, 充分发挥中成药作用, 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常明荣, 李爱华, 张晓霞.中成药不合理应用必须引起足够重视[J].中国药业, 2009, 12 (3) :20-21.
[2]李静.临床不合理应用中成药的分析与对策[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1 (4) :31-32.
[3]党海霞, 王海南.中成药临床不合理应用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药物警戒, 2011, 8 (10) :606-607.
[4]雷素华, 刘康.探讨避免不合理使用中成药造成意外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J].四川中医, 2009, 27 (4) :50-51.
[5]苏国彬, 刘旭生, 翁俊雄.慢性肾脏病门诊口服中成药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 (8) :1077-1079.
[6]胡应伦, 郭清平, 张全英.我院2006-2009年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药房, 2010, 21 (15) :1426-1429.
[7]陆可云.2008-2010年我院中成药用药现状调查及经济学分析[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1 (10) :301-302.
[8]李德舟, 袁妍.如何做好中成药的合理使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24) :72.
中成药临床应用的两个误区 篇2
中成药的组方与其主治病证密切相关。在临床辨证施治时,必须弄清其主治证候,才能发挥其应有疗效。但有些医生在使用中成药时,由于忽略了辨证,存在笼统、模糊用药的情况。如在治感冒时,有的不分寒热虚实,不了解中成药组成,就一概让病人服用感冒清热冲剂或银翘解毒冲剂。殊不知中医不但讲辨病,而且讲辨证。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只有明辨证候,才能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否则,会适得其反。感冒,中医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其中外感又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内伤感冒又有气虚感冒和阴虚感冒。每种感冒都有自己的特殊症候,在治疗上应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暑祛湿解表、益气解表和滋阴解表几种方法。譬如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虽然同属外感,但其治疗截然不同,风寒感冒治宜辛凉解表。感冒清热冲剂和银翘解表冲剂都是治疗外感药,但二者的功能是不同的,前者的作用是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主治风寒感冒;后者的作用是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主治风热感冒。如果用银翘解毒冲剂来治风寒感冒,用感冒清热冲剂治疗风热感冒,就违背了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不但不能治好疾病,反而会加重病情。
再如肾虚引起的腰痛,又有肾阴虚和肾阳虚之别,在治疗时首先应辨清类型,然后再对症下药。不能认为肾虚腰痛就适用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滋补肾阴的,适用于肾阴虚证。如果病人是肾阳虚,则应服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来温补肾阳。在临床上,情况比较复杂,除了典型的肾虚和肾阳虚外,有的病人往往还兼有其他症状,更应注意辨证施治。如果是肝肾两亏,可用杞菊地黄丸,肺肾阴虚应用七味都气丸,阴虚火旺则用知柏地黄丸。
总之,医者在应用中成药时,辨证是前提,也是提高中成药疗效的关键。否则,就会造成中成药应用不当和疗效低下。
中西药物不合理配用或重复使用
中西药不合理配伍:有的中成药治疗功能与某些西药不同,甚至恰好相反。如果将两类药同用,则会使二者的功能相互抵消,减弱疗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如含碱性的成药行气散能中和胃酸,使胃酸pH值上升而降低胃蛋白酶的疗效。另外,元胡止痛片、胃痛散等不宜与洋地黄类强心苷同服。因为这些药能拮抗胆碱能神经,延缓胃排空,故易引起中毒。
中西药不当重复使用:有些病单用中药或西药就可收到较好疗效,但有的医生却同时过量使用同类中西药物,认为这样起效快,效果好。其实不然。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炎症,仅用板蓝根冲剂或感冒冲剂等中成药治疗即可,一般情况下无需使用抗生素(有继发细菌感染时,才应选用适当抗菌药物治疗)。有时,过量使用同类中西药物,不但是一种浪费,于病无补,甚至还会引起不良反应。如治疗流感发热时,在用扑热息痛和快克的同时,又加服维C银翘片或999感冒灵胶囊,就会使扑热息痛的剂量过大(因这几种药中都含有扑热息痛),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分析 篇3
中成药与中药汤剂相比,中成药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可直接使用,对于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非常方便,近年来,临床应用成上升趋势。为了人们安全、有效、经济、适宜的使用中成药,本文对416份住院病历应用中成药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提请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在我院信息科计算机网络中,阅读了2012年1月至7月份的出院电子病历1631份,抽取其中使用了中成药的病历416份,分别有内科169份、外科58份、骨科61份、感染科25、妇产科21份、中西医结合科82份。
1.2 方法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药品说明书》以及卫生部的相关文件,收集整理使用了中成药的病历,按照数学原来和统计学方法,对其住院病历使用中成药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2 结果
根据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使用中成药的病历占病历总数的25.5%,中医师开具中成药病历比医师(西医师)低94.2%。有中医理论描述病历比无中医理论描述病历低83.2%。使用超说明书的病历高达24.6%。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多为静脉给药。国家基本药物品种(包括省补品种)占中成药总数的78.6%。见表1。
给药途径的选择原则:能外用给药有效的,不内服用药;能口服给药有效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有效的,不选用静脉给药。在使用中成药的病历中,静脉给药(注射或滴注)占首位,其次为口服,再其次为外用(贴、涂膜、擦、喷雾)、肌内注射。见表2。
3 讨论
3.1 使用中成药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1]。在调查中看出,医师开具中成药病历远远高于中医师开具的中成药病历,有报道[2],一所二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70%的中成药处方为医师所开。在专业水准上,中医师使用中成药比医师相对合理一些,因为是他们的主要专业。在使用了中成药的病历中,中医师有中医理论的描述、基本上是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医师与中医师有明显差别。
3.2 重视中成药使用的安全性
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临床在使用中成药时必须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正确选药[3],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证、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等规范使用,不可随意无原则的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特别警惕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根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中药注射剂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比化学药品多。
3.3 坚持首选国家基本药物原则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基本药物是指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4]。选用国家基本药物,有利于引导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群众用药安全,降低患者医药费用,发挥我国传统中医药独特的防病治病作用。从本次调查中看出,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的比例较高,是严格执行国家药物政策的重要体现。
3.4 辨证与辨病谨慎应用中药注射剂
注射剂的频繁使用容易损伤局部组织,增加感染的机会,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会增多,甚至是严重的,增加了医疗风险。注射给药对环境条件、注射设施都有严格要求,注射给药同时给患者增加了一定的经济负担[5]。为了用药安全,中注射剂必须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6],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在医疗工作中,力争达到以最低的医疗费用,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以患者为医疗服务工作的中心,以合理使用中成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以安全使用中成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发展构建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健康。
摘要:目的 分析住院病历中成药的应用情况,提示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方法 从医院信息科抽取使用了中成药的住院病历416份,按照《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药品说明书》以及卫生部的相关规定,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使用中成药的病历占病历总数的25.5%;中医师开具中成药病历为2.9%,医师开具中成药病历为97.1%;有中医理论描述的病历为8.4%;使用超说明书的病历为24.6%;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多为静脉给药;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为78.6%;静脉给药占首位,其次为口服,再其次为外用、肌内注射。结论 住院病历使用中成药基本合理,应进一步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
关键词:中成药,中医药理论,应用原则,分析,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2010.
[2]金敏.我院2010年中成药处方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2,18(1):72-73.
[3]柴海霞.对医院96份中成药说明书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业,2012,21(8):6-7.
[4]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编委会.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5]马勇,魏冲,赵晓冬,等.260例患者门诊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分析[J].医药导报,2010,29(1):112-114.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分析 篇4
【关键词】西医;心脑血管类中成药;临床应用;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20-01
心脑血管疾病一直都是影响人们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其致死率也一直都占据疾病死亡中的很大比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随着增加。心脑血管病指的是心脏和大脑的血管病,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包括了管性病和脑卒中。在西医临床中,如何科学合理的应用心脑血管类中成药来实现对其的治疗已经成为医学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对西医临床应用心脑血管类中成药须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与研究,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1.辨证用药
辨证用药的原则是进行中药西用中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也是进行心脑血管类中成药临床应用的最应该注意的根本性问题,在西医的临床实践中,如果不对辨证用药的原则加以注意,就会使得心脑血管类中成药的药效无法实现最大程度的发挥,甚至会导致病情延误或加重的后果。
例如,在对脑梗死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醒脑静注射液和刺五加注射液对其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醒脑静注射液中,其主要是由郁金、麝香、栀子以及冰片构成,药性呈凉性,因此主要应用于火热型的脑梗死治疗当中;而刺五加注射液则主要是由单味的中药刺五加而构成的,与醒脑静注射液相反,主要应用于对虚寒性脑梗死的治疗;如果西医不重视对辨证用药原则的把握,将二者药物进行交叉使用,则会对脑梗死的病情进一步的加重。
2.慎选剂型
在西医临床中,现阶段所应用的心脑血管类中成药的主要剂型包括了注射剂、丸剂、颗粒剂,同时也包括了散剂、胶囊剂、片剂以及口服剂等形式,在其在临床医用中,必须要把握“能肌肉注射给药的,不选用滴注给药;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的原则,根据患病者的实际体质情况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来选择最为恰当的中成药剂型进行用药,以避免出现毒副作用和药物浪费现象的出现。
例如,复方丹参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常常是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给药,并且主要针对于对体质较弱的老年人群体患者当中,主要是实现对患者血管的疏通,如果将该药应用于并不具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症状的患者中,老年人的身体则会受到药源性的损害,进而出现中风、心悸以及体位性低血压等病症;再加之有些患者会主动要求加大注射剂量,西医如果对其要求进行满足,很可能会使得患者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问题。
3.掌握中成药的构成
在西医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在临床中应用心脑血管类中成药,必须要对其药物的构成成分进行注意,才能进行准确的给药,然而,很多西医在进行中成药的使用时,通常只是保证药品的名称和疾病相对应,而忽略了药物成分与病症是否相适宜的问题,导致用药无效。
例如,降压避风片、珍菊降压片和脉君安片等含有氢氯噻嗪成分的心脑血管类中成药,如果将其和具有氢氯噻嗪成分的托洛压定片等医药进行合用,使得氢氯噻嗪的含量间接地增加,当电解质发生紊乱的时候,极易产生低血糖的现象;再如生脉注射液主要是由五味子、红参以及麦冬而构成的,其中的五味子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不适合应用于具有寒凝血瘀胸痹心痛的患者。
4.谨慎联合用药
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病情较为复杂、治疗时间较长等特点,对其治疗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联合用药的现象,药物与药物之间发生反应使得毒作用增加,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因此,西医在进行联合用药的时候,必须要严格遵循“药效互补,增效减毒”的原则,对其可能会出现的后果进行斟酌和考量,并重视中药和西药二者之间的主副地位,实现安全用药。
例如,一方面,将黄芪精口服液和复方丹参滴丸进行联合用药,其在抗心绞痛的方面疗效明显要高于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即使在长期进行服用的条件下也不会产生耐药性,而且复方丹参滴丸还具有降低心率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将阿司匹林和具有丹参成分的中成药进行联合使用,由于二者的药理作用完全相同,共同服用会导致患者出现出血的问题,其治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5.控制药物用量
将心脑血管类的中成药和西药进行对比,发现中成药具有较小的毒副作用,但是如果对给药用量不加以控制,一味地认为用药剂量越大,治疗效果越明显,长而久之,就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害,甚至会对其生命阿全产生一定的威胁,因此,西医在临床中应用心脑血管类中成药的时候,要注意对药物用量的控制,当达到预期的效果之后,应该及时的停止用药。
例如,血栓心脉宁胶囊以及麝香保心丸等中成药,其中含有一定的蟾蜍等毒性成分,正常的用药剂量为1—2粒,如果患者对其超剂量服用,长期下来,患者就会出现唇舌麻木、口感头胀,甚至是皮肤荨麻疹的反应症状;再如朱砂安神丸,虽然具有较好的降压安神的功效,但过量服用,由于汞蓄积而导致患者肾功能衰竭。
总 结:中成药是我国中医药宝库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具有疗效显著、给药方便、便于携带以及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已经在临床应用中实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西医的使用当中,但是不科学的应用,会使得药效无法有效的发挥,甚至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在西医临床应用心脑血管类中成药中,应该对辨证用药、慎选剂型、注意药物成分以及用量控制等方面加以注意,还需要对特殊人群进行考量,保证其功效的完全发挥,实现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唐凤川. 浅谈西医临床应用心脑血管类中成药须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中国药房,2010,20:1894-1896.
[2]冯雷,梁晓春,王德志,尹德海,等. 中成药与西药联合使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门急诊处方概况评价[J]. 中国药房,2011,35:3354-3358.
[3]傅喆暾,瞿江媛,陳红君,余自成. 2009—2011年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中成药应用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03:210-213.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分析 篇5
1 不良反应分析
中西药联合应用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中成药主要集中在含有金属离子类 (如钙、汞) 、有机酸碱类、麻黄碱类、鞣质类、氰苷类、乙醇类制剂六类[5]。
1.1 金属离子类中成药
1.1.1 含钙类中成药:
含钙较多的中药材主要有石膏、龙骨、牡蛎、珍珠、瓦楞子等[6], 含钙中成药主要集中在止咳平喘类及清热、泻火、通便类中成药。譬如牛黄上清丸、防风通圣丸、羚翘解毒丸、千金止带丸、乌鸡白凤丸、清胃黄连丸、二母宁嗽丸、明目上清丸、锁阳固精丹、内消瘰疬丸、胃痛宁、麻杏石甘糖浆等。Ca2+能增强洋地黄类强心苷的心脏毒性, 强心苷通过与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结合并抑制其活性, 导致钠泵失灵, 使细胞内Ca2+增加, 从而增加心肌的收缩力, 发挥其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作用[7]。如此时再服用一些含Ca2+较多的中成药, 易导致心肌细胞Ca2+超载, 引起严重的心脏毒性, 甚至诱发心律失常。
1.1.2 含有朱砂的中成药:
含朱砂的中成药有安神丸、健脑丸、梅花点舌丹、人丹、七珍丹、七厘散、紫雪丹、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等。不宜与3类化学药物合用: (1) 具有还原性的西药如硫酸亚铁、亚硝酸异戊酯合用。朱砂中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 与具有还原性的西药合用时, 使Hg2+还原成Hg+, 增加毒性。 (2) 含汞类中成药也不能与含溴离子和碘离子化学药物合用, 如溴化钾、碘化钾、三溴合剂, 汞离子与溴离子和碘离子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的溴化汞和碘化汞, 对肠道有严重的刺激性, 可导致药源性肠炎或赤痢样大便。 (3) 含苯甲酸钠的巴氏合剂及部分液体类制剂以苯甲酸钠做防腐剂的药物不能与汞合用, 可生成可溶性的苯汞配位化合物, 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而产生毒性。
1.2 酸碱性相对较强的有机酸碱类中成药
1.2.1 含有机酸的中成药:含有机酸中成药如山楂丸、保和
丸、五味子丸、冰霜梅苏丸等, 不能与磺胺类药物配伍使用。磺胺类药物显弱酸性, 该类中成药使尿液酸化, p H值降低, 导致磺胺类药物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 造成泌尿系统的损害。也不能与弱酸类化学药物譬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等合用, 弱酸类中成药和有机酸类化学药物竞争肾小管重吸收位点, 导致有机酸类化学药物在肾脏重吸收增加, 从而加重肾脏负担和酸类化学药物的不良反应。
1.2.2 含碱性成分的中成药:
含碱性成分的中成药如冰硼散、红灵散、健胃片、喉炎丸、陈香露白露, 以及含生物碱的中成药如黄连上清丸、清胃黄连丸、小金丸、葛根芩连片、二妙丸等大都碱性较强, 不能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 能增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肾脏的吸收, 排泄减少。虽提高了其抗菌能力, 但耳毒性肾毒性也相应增加。也不能与奎尼丁等碱性化学药同用。碱性中成药会碱化尿液, 使其p H值增高, 从而使碱性药物的重吸收增加, 毒性也相对增强。
1.3 麻黄碱类中成药中药麻黄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 在止咳类中成药中广泛使用。
如止嗽宣喘丸、通宣理肺丸、止嗽化痰丸、解肌宁嗽丸、人参再造丸、宁嗽糖浆复方川贝精片、麻杏石甘糖浆、定喘丸等。其发挥止咳平喘作用的机制主要是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麻黄碱。麻黄碱为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既可激动β1、β2受体, 促进Na释放。麻黄碱类中成药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如呋喃唑酮、异烟肼、苯乙肼等。因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可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 使去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代谢减慢, 毒性增加。尤其是其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增强, 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剧烈升高, 严重时可出现高血压危象。上述含麻黄碱类中成药也不能与地高辛、洋地黄毒苷等强心苷类药物合用。麻黄碱对心脏β1受体有强大的兴奋作用, 使心率明显加快, 两药联用对心脏有很强的兴奋作用, 可致心力衰竭。1.4水合型鞣质类中成药含鞣质类中药如五倍子、地榆、四季青等[8], 以及含此类中药的中成药如四季青片、舒痔丸、急支糖浆、槐角九、消遥丸等。因其口服后需通过肝脏进行代谢, 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若同时使用也经过肝脏代谢且对肝脏毒性较大的化学药物, 如琥乙红霉素、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及四环素等, 会增加对肝脏毒性。
1.5 氰苷类杏仁、桃仁等含氰苷的果仁类中药及其制剂清
肺化痰丸、通宣理肺丸、克咳胶囊等不宜与中枢性镇咳药如喷托维林、右美沙芬合用。杏仁类中药发挥止咳功效在于其所含的氰苷, 氰苷水解后生产少量氢氰酸, 对呼吸中枢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而中枢性镇咳药本身就会抑制中枢, 两者合用易导致呼吸抑制。
1.6 含乙醇的酊剂和药酒类中成药 (1) 乙醇对胃刺激性较
大, 含乙醇的各类酊剂和药酒不能与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合用, 易诱发消化性溃疡甚至胃出血和胃穿孔。 (2) 乙醇具有一定的肝药酶抑制作用[9], 含乙醇的各类酊剂和药酒如与其他药物合用时, 易导致其他药物代谢减慢, 毒性增加, 如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等。同时与部分对肝脏毒性较大的药物合用, 易加重对肝脏的损害, 出现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 (3) 含乙醇的各类酊剂和药酒对中枢有抑制作用。镇静催眠药、组胺H1受体阻断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镇痛药、中枢性镇咳药均有不同程度的中枢抑制作用, 合用会导致严重的中枢抑制, 甚至昏迷。特别对特殊人群, 如驾驶员易导致其困倦而出现危险。 (4) 含乙醇的各类酊剂和药酒中含大量乙醇, 需通过肝脏的醇脱氢酶代谢为乙醛。甲硝唑、替硝唑、头孢哌酮、头孢曲松、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可抑制醇脱氢酶的活性, 导致乙醇代谢减慢, 可出现面部潮红、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血压降低等醉酒样症状[10]。 (5) 乙醇对血糖有降低作用。含乙醇的各类酊剂和药酒与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物如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格列吡嗪、二甲双胍等合用可导致低血糖反应。
2 小结
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可能会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因此, 药学技术人员及临床医师必须丰富相关知识, 充分掌握中成药、西药所含主要成分以及两者合用引起的不良反应情况, 避免两者不合理联用, 减少或杜绝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中成药,西药,联合应用,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金世元.中成药的合理使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56303.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4.
[3]王群红, 李宏建, 杨连注.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有关问题[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 2001, 23 (1) :44.
[4]周世文, 王治邦.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的不良反应[J].中国药房, 1990, 1 (5) :30.
[5]徐德生.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8:263.
[6]张廷模.中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82-312.
[7]杨世杰.药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85-235.
[8]匡海学.中药化学[M].北京:中国中医院出版社, 2003:365-378.
[9]李大魁.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39.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分析 篇6
关键词:中成药,处方,应用,干预措施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针对某种病症或病状, 以中药饮片为原料, 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剂型的药品, 它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使用携带方便、奏效快等优点[1],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也导致不同程度的中成药的不合理使用[2]。本文通过收集我院中成药处方, 分析不合理应用情况并探讨干预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3年1-12月门诊每月1、6、11、16、21、26号所有中成药处方共1 380张作为研究对象, 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临床各个科, 其中男781例, 女599例, 年龄5~87岁, 平均年龄 (59.56±14.89) 岁。
1.2 方法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报道, 对中成药使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的原因进行剖析, 并提出相应对策。
2 结果
1 380张中成药处方中共50张 (3.62%, 50/1 380) 存在不合理应用现象, 不合理处方构成: (1) 不按照辨证论治26例 (52.00%, 26/50) :如解除发热症状均用柴胡注射液;感冒患者不管风寒风热, 应用板蓝根冲剂等;腰酸乏力的阳虚伴肝脾湿热者应用用六味地黄丸等。 (2) 与西药不合理配伍14例 (28.00%, 14/50) :磺胺类药物同服山楂丸;山楂丸和氨茶碱同服;抗生素与清热解毒或泻药同服。 (3) 中成药不合理联用6例 (12.00%, 6/50) :强力枇杷胶囊和复方鲜竹沥合用;振源和参松养心同服。 (4) 滥用滋补性中成药4例 (8.00%, 4/50) :无适应证应用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
3 讨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 临床上使用的中药大多已经是以中药基础理论辅以西药制药技术, 按照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与标准的现代中药, 已成为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分的提纯及使用中药指纹图谱的质量控制,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基因组学和生物芯片应用使现代中药质量与时俱进[3], 在政府制定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 本着中西药并重的原则, 大批中成药列入其中, 可见中成药在现代医疗临床所占据的位置非常重要。在各综合医院, 中成药所占药房药品的比例不断增加, 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治疗范围从大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到小的专科如眼科、耳鼻喉、外用等各种疾病的中成药, 在防病治病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4], 但不合理使用中成药也随之增加, 本文不合理应用3.62%, 具体分析如下: (1) 不按照辨证论治26例, 占52.00%, 是不合理应用中成药中最常见原因, 中医在诊断时要望、闻、问、切, 在整体察病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一系列的具体表现加以分析综合, 求得疾病的本质症结所在, 从而审因论治[5], 但临床上存在遇见发热患者, 一般不辨证求因, 只是解除发热症状, 如发热就用柴胡注射液;感冒患者, 不管风寒风热, 开具治感冒的中成药, 如板蓝根冲剂等, 这两种药对风热感冒有效, 若用于风寒感冒, 不但不起效反而加重病情。如腰酸乏力的患者用六味地黄丸, 此药适合肾阴虚、肾气虚, 遇肾阳虚伴肝脾温热者, 用过之后会加重湿热;再如对低血压患者, 用黄芪颗粒升压, 患者如果是热毒炽盛的体质, 服久会出现滞邪使湿热加重。 (2) 与西药不合理配伍14例, 占28.00%。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多年倡导的诊治方法, 中西药合理联用, 对治疗某些疾病起到协同作用, 可增强疗效[6], 如抗病毒胶囊和阿昔洛韦合用可增强抗病毒的作用, 但是中西药合用不正确, 可降低甚至失去药物的疗效甚至拮抗, 如使用磺胺类药物同服山楂丸, 酸性增加易使磺胺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 再如山楂丸和氨茶碱同服致酸碱失调;另外最常见抗生素与清热解毒或泻药同服, 可降低抗生素的疗效。 (3) 中成药不合理联用6例, 占12.00%。对某些中成药的主要成分、药性功能、适用范围、用法用量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 缺乏足够的了解, 重复应用, 如强力枇杷胶囊和复方鲜竹沥合用, 其中枇杷叶和桔梗是重复使用;振源和参松养心同服, 其中人参重复使用。这些重复使用的草药成分剂量增加, 长期服用, 副作用将会增强。 (4) 滥用滋补性中成药共4例, 占8.00%。临床部分医生迎合部分患者心理, 不予辨证, 滥用滋补性中成药, 无适应证应用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
中成药的不合理使用, 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 甚至发药物不良反应, 文献报道显示, 近年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中成药导致的不良反应例数排第3位, 中成药的不合理使用是多环节的, 应该深入研究如何合理应用中成药, 使其应用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临床医师方面, 加强用药知识的宣传工作, 对医护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 具备中药学理论知识, 以中医药理论为基本依据, 对患者进行的临床诊断对症下药, 从而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中药师熟练掌握合理应用中成药知识, 提高审核处方的能力, 在审核、调配中成药处方时要认真负责, 发现不合理处方及时与医生沟通修改, 定期进行处方点评和不合理用药的分析, 将结果向临床及时反馈, 以提高处方质量, 保障用药的合理、安全、有效。医院方面应制定和完善医院的管理制度, 做好处方和病历用药调查统计,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 坚持合理用药, 制订切实可行的制度及奖惩措施, 层层负责, 认真执行《处方管理办法》, 严格行政监控管理, 实施医药分业, 避免经济利益导致的不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李臻, 魏宝永.浅谈中成药的合理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 18 (8) :727.
[2]刘艳琪.中成药的不合理应用浅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28) :3763-3764.
[3]李臻, 刘文辉, 闫小芳, 等.中成药辨证与辨病应用的对比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24) :2698-2700.
[4]闫秀峰, 倪青, 王利芬, 等.中药西用和中西药合用的现状和趋势[J].中医杂志, 2012, 53 (21) :1870-1872.
[5]王鼎燕.论中药的毒性及合理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10) :1314.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分析 篇7
1 中医用药原则
中医理论认为在人体中存在循环和协调的现象, 包括组织以及功能之间的协调, 因此其中一个组织发生病变, 那么一定会影响到其他组织以及整个机体, 另外, 人处于自然环境中, 所以一定会受到周围各种因素的影响。综合上述两点理论, 使用中药治疗疾病一定要结合患者本身情况以及时间和地点等因素。
1. 1 同病异治中医理论认为, 患者存在相同的疾病, 但是因为个人体质以及季节等的影响, 都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比如感冒在中医理论中就分为六种类型, 包括风寒感冒以及内伤感冒等, 所以在治疗时一定要根据病因选择不同的药物。
1. 2 异病同治异病同治是除同病异治之外的另一种用药原则, 是指虽然患者所患疾病有所区别, 但是发病原因相同, 因此可以选择同样的治疗方法, 比如子宫脱垂以及胃下垂这两种疾病, 都是由于脾气虚弱导致的, 所以在治疗中可以选择健脾益气类的药物。
2 不合理用药情况
本研究对一些中成药处方中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查, 现将基本状况总结如下。
2. 1 不经过辨证因为个人体质不同, 因此哪怕是使用相同的药方进行治疗, 其中的药材种类以及每种药材的剂量都会有所不同, 在使用药物之前一定要通过中医进行辨证, 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药物。但是目前大多数患者都没有进行辨证就使用药物, 比如治疗咳喘所使用的固本咳喘片, 其中的药物主要针对于肾气不固的患者, 对于阴虚患者来说是没有治疗效果的, 还可能会导致其病情的加重, 但是有些医生在使用药物时, 只注重治疗“咳喘”, 而不注重导致咳喘的原因。有些疾病如果没有经过辨证就盲目使用药物, 很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比如肝损害等。目前滥用的中成药包括板蓝根、清开灵以及牛黄解毒片等。
2. 2 望文生义除了不经过辨证之外, 还有很多医生或者患者使用中成药并不仔细阅读药物使用说明书, 而是根据药品的名称随心所欲使用药物。比如护肝片, 很多人将其作为护理肝脏的保健类药品进行使用, 但是该药物其实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以及早期肝硬化的, 且具有疏肝解郁等功能。
2. 3 药物剂量以及使用时间不合理许多患者对于中成药所产生的副作用存在一定偏见, 认为其根本没有副作用, 因此可以大量、长期使用, 但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哪怕中成药也不例外, 在使用中成药时应该根据医嘱或者使用说明书, 严格控制剂量以及使用时间。相关报道显示, 有一些患儿的父母并不注重中成药用量, 让其大量服用七珍丹, 导致患儿因为肝损害而死亡[3]。除此之外, 如果长期服用中成药, 也会导致患者出现肝中毒, 从而发生死亡, 相关研究显示, 因为该原因造成患者死亡的比例达到了55%[4]。
2. 4 不合理配伍在口服类中成药中, 经常出现配伍混乱的情况, 无论是中成药与西药配伍, 还是中成药自身配伍都存在这种现象, 如果在一个处方中, 相似功效的药物太多, 或者大量使用会导致患者机体损伤的药物, 就有可能降低治疗效果, 甚至损害患者身体健康。另外, 因为中药与西药的成分不同, 如果不经过研究就随便配伍, 很可能导致药效降低, 甚至是发生化学成分结合从而生成毒素的现象。
2. 5 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除了口服类中成药之外, 中成药注射剂也应该得到相应的关注, 但是目前中成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并没有如实得到报道, 存在很多漏报的现象[5], 导致在用药时, 没有可用的、合理的依据。另外, 中成药注射剂的质量没有完善的监督和检查体系, 可能会出现质量不过关以及临床滥用现象的发生。
3 小结
虽然中成药的副作用较小, 但是如果不进行合理使用依然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中成药的使用过程中, 一定要提高合理用药的意识, 制定相应的合理用药规范和制度, 另外, 尽量减少西医开具中成药处方的情况。除此之外, 还可以通过社区健康知识宣教来提高民众对中成药知识的掌握程度, 从而避免滥用中成药现象的发生, 进而保证疾病治疗的效果,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摘要:近年来, 中成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信任, 这是因为其具有普通中药以及西药所不具有的优势。但是大多数使用中成药的患者, 都没有进行过中医的诊断和辨证, 而是根据药物使用说明书自行服药, 导致大量不合理用药现象的产生。虽然中成药的副作用与西药相比有明显的降低, 但是如果不针对自身体质滥用中成药, 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还有可能加重患者病情。为此本文对中成药的应用原则以及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研究, 希望为中成药的合理利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成药,应用原则,不合理用药,情况
参考文献
[1]高新军.中成药临床应用有了指导原则.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0 (7) :628.
[2]陈增荣.中成药合理应用探讨.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10) :209.
[3]李爽, 纪佳.谈合理使用中成药.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12) :102-104.
[4]苏志强.医院开展中成药合理应用评价的实践与探讨.中成药, 2014, 36 (2) :428-431.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分析 篇8
关键词:中成药,药疹,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地提高及医学知识地普及, 人们近年来防病保健意识增强, 许多中老年人将注射活血化瘀、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类中成药作为预防多种慢性病的首选药, 随着该类药的广泛应用而引起的药疹明显增多[1], 笔者对本科收治的68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患者均为我科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患者, 其中男21例, 女47例, 男女比为1∶1.56;年龄48~85岁, 平均58岁;临床诊断依据用药史及临床表现, 皮疹分型依据《临床皮肤病学》[1]。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潜伏期, 潜伏期<7 d者6例 (8.82%) , 8~14 d者43例 (63.2%) , >2周者19例 (28.82%) , 静脉给药;伴全身症状及系统损害的68例患者中就诊体温达38°以上者6例, 白细胞增高者 (>10×109/L) 8例, 最高者为17.6×109/L, 由路路通针剂引起, 白细胞减少者 (<4×109/L) 1例, 出现肝脏损害者5例, 主要是ALT、TBLL、IDB升高, 肾脏损害2例, 伴腰痛腰酸4例, 尿蛋白 (+) 2例, 尿潜血 (++) 3例, 其他均正常;68例患者均由四种中成药物 (血塞通、路路通、丹参、脉络宁) 静脉注射过敏所致, 致敏药物与药疹类型的关系见表1。
1.2 方法
首先停用致敏药, 一般患者给予抗组胺药及醋酸泼尼松20~40 mg/d, 2周病情基本好转;重疹患者包括重症多形红斑型和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患者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20~30 mg/d, 静脉点滴, 待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同时积极预防感染,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保护胃黏膜, 保护肝肾功能, 加强眼、口、生殖器黏膜及全身的护理, 加强支持疗法。
2 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2~6周均痊愈。
3 讨论
四种中成药均由中药经化学提取后制成的复方注射剂。其共同药理作用主要有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 增加血流量及抗凝血, 溶血栓等作用[3]。疗效肯定, 近几年来广大中老年人作为预防多种慢性病的常规用药, 特别是作为预防脑血栓形成的首选药, 因此引起药疹明显增多[4]。
68例药疹患者经临床分析研究表明, 四种中药致药敏的发生与疗程的治疗次数有关, 与剂量大小关系不大, 但病情较重的患者不一定用药疗程长、次数多[2]。本资料显示 (表1) 麻疹样/猩红热样型药疹最常见, 其次是荨麻疹型药疹。其中血塞通针剂引起过敏性紫癜型药疹实属罕见, 机制尚不清楚, 笔者认为可能是三七皂苷中某种成分作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直接吸附血管壁的肥大细胞, 导致炎症介质的释放, 引起血管变态反应所致的出血型疾病, 临床医生应给予关注。本科收治2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3例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均因诊断不及时继续用药延误治疗而发展为重症, 因此药疹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68例患者中由脉络宁引起剧烈腰痛、腰酸4例, 原因尚不清楚, 有待进一步研究[5]。
68例中成药致药敏的临床资料可证实, 中成药也有毒副作用, 并可致重症药疹, 为此笔者提醒广大基层医务人员, 在用药过程中要详细询问过敏史, 严格掌握剂量和疗程,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任何的不适应, 应立即停药, 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 2001:622-624.
[2]陈蒂芳, 易爱纯.159例药源性死亡病例分析[J].中国药房, 2002, 13 (4) :230.
[3]王德才, 张玲.植物药注射剂不良反应558例文献分析[J].中国药事, 2002, 16 (7) :446-448.
[4]徐艳萍, 方洪元, 纪岩文.药疹151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 23 (3) :159.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分析 篇9
【关键词】: 中药处方点评;中成药合理使用;干预作用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41-02
中医,是祖国医药学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在我国中成药的使用历史悠久,效果疗效确切,并且伴随的不良反应少。并且在国家的宏观政策扶持下,中医的诊疗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因为中成药中的药味组成有所不同,疗效不同,会产生适应的范围,需要辩证得当,使用。在中成药的使用中,加强在处方的审核能发现中药处方里的书写不规范以及使用不合理等种类的问题。本文针对在中成药合理使用中,采用中药处方点评的方法进行了干预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期间,涉及有中成药处方一共3980
张,其中2013 年有1779张,2014 年有2201张。主要涉及的科室有内科和外科、口腔科、妇产科、急诊科、科儿科、康复科以及耳鼻喉科等。依照时间把3980张处方,分成 2013 组和2014 组,两组在数量以及涉及的科室等情况中,具有临床上的可比性,即 P >0. 05。
1.2方法 我院在2012 年还没有进行中药的处方点评工作。2014年开开始,每月随机抽查 100 张中药处方,开展点评。记录 2013 组和2014组里,中成药中不合理使用情况,并且记录不合理用药出现医患的纠纷情况的发生率,提供统计学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1. 2. 2 处方点评工作。 成立一个专门的处方点评小组,进行中药处方的点评工作,组员必须有过专业的培训才可以上岗,每张处方都是 2 或者 2 人以上点评,才算做完成。最后由组长开展不定期的抽查点评的整体的结果,将每月的处方中的点评结果开展公示,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奖惩制度。中药处方点评主要的内容是,字迹书写,药物的名称和使用的方法以及合理用药等的情况。
1. 2. 3 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判定。首先,大处方中,除规定的一些慢性病之外,其他所开具的,超过了7 日的用量情况的中成药处方;。其次,配伍的禁忌。也就是说处方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等的药物。最后,重复的用药,同一张处方里,有着两种或者以上效果相似的药物。最后,用法和用量中的异常,一旦超剂量或者低剂量没有实现,就不能达到药效,还有可能出现现异常的情况,未依照患者实际情况,对药品适当增加。最后是诊断和用药不符,也就是所开具里的中成药物,不具有患者治疗所需的药效[1]。其他不合理情况判定,用药的禁忌,例如孕妇和哺乳期的产妇一些特殊的人群。
1.3统计学处理本次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检验结果均以( ±s)表示,数据间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对于不同时间点的ISQ值运用方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均用百分比表示,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用药不合理情况。 2012 组和 2013 组中,中药处方涉及的中成药中的不合理用药的具体情况的分析,见表 1。
表1 两组中成药的使用中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分析[张(%)]
项目2013 组( 1779 张)2014 组( 2201 张)诊断结果与用药不符51( 3. 41)20( 0. 91)配伍禁忌14( 0. 78)1( 0. 05)重复用药25( 1. 40)5( 0. 23)用法用量异常15( 0. 84)6( 0. 27)大处方9( 0. 50)1( 0. 05)用药禁忌27( 1. 51)3( 0. 14)总计151( 8. 44)36( 1. 64)从表 1 中,我们了解到,2013 组中成药中的不合理的用药发生率,仅仅是1. 64% ,明显低于 2012 组中的 8. 44% ,并且诊断的结果和用药中的不符,在配伍的禁忌以及重复用药中的情况,同 2012 组比较明显减少,分析的结果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即P <0. 05。
2. 2 医患纠纷出现情况。 2012 年组中,中成药中出现不合理用药,形成医患纠纷一共 31 起,所占发生率有 1. 73%。但是2013 年等情况仅仅是 3 起,发生率是0. 14%。两组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3、讨论
自国家规定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处方点的评制度以来,不少的医院实现了不同程度对该项工作的开展,但是,开展的情况,多集中对西药处方以及住院医嘱的点评方面。中成药以及中草药处方的点评工作,开展速度相对较慢,质量也不高[2]。我院在中药处方点评时间不是长,但发挥该项工作的作用,中药的处方合理性出现很大的提高。这和中草药处方中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医生在治法治则不同,以及点评人员专业的差距等密切相关。药师需要掌握中药学和方剂学以及中医基本中的基本专业知识,目的是提高在中草药处方点评方面的能力。
总的来说,和西药的处方比较,中药处方在书写以及评判中以及适宜性的标准等,有着其自身独有特点,点评中药的处方,是否按一定要求标注的特殊煎煮制度来进行,遴选的药品是否存在毒性药品的超量使用[3],需要加强密切的关注。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医师的行为的规范,从而实现中药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唐士平. 2011 年 1 ~12 月我院门诊中成药处方点评结果分析[J]. 北方药学,2013,10( 1) :104.
[2]齐永刚. 我院开展中成药处方点评工作的实践与探讨[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 2) :158 ~159.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分析 篇10
关键词:中成药,中药,应用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院规模不断扩大和患者的不断增加,对中成药及中药的使用也随之增加。2004~2010年间中成药新增130种,淘汰41种,现有305种;中药新增10种,淘汰3种,现有323种。中成药及中药的合理使用已应受到广泛关注[1,2]。本文对我院2004~2010年门诊中成药及中药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了解中成药及中药临床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利用我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统计资料收集2004~2010年我院的门诊人数、使用中成药的人数(中成药处方数)及门诊中成药销售总金额、使用中药的人数(中药处方数)及门诊中药销售总金额。
1.2 方法
每年门诊使用中成药(中药)人数/每年门诊总人数,为每年中成药(中药)使用率,比值越大说明使用该药人数越多;每年门诊中成药(中药)销售总金额/中成药(中药)处方总数,即为每张中成药(中药)处方平均费用额。
2 结果
2.1 2004~2010年门诊中成药及中药使用情况
我院在2004~2010年门诊使用中成药的人数占门诊总人数的23%~27%,平均人数增长率为9.7%,高于门诊就诊人数的平均增长率(8.9%),中成药的使用呈上升趋势。见表1。而门诊使用中药人数与门诊就诊总人数的比值由2004年的4.2%下降到2010年的3.0%,平均人数增长率为3.1%,低于门诊就诊人数的平均增长率(8.9%),中药的使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见表2。
2.2 2004~2010年门诊中成药及中药平均药品费用情况
2004~2007年间中成药处方的平均费用金额在62.78~71.64元间上下波动,涨幅(降幅)不大,但2007~2009年中成药处方的平均费用金额上涨,且涨幅较大。见表3。2004~2009年中药处方平均费用金额在19.54~23.69元之间上下波动,但2009~2010年增长很快,增幅为31%。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2007~2009年中成药处方的平均费用金额上涨,且涨幅较大,原因是许多中成药通过增加剂量来达到提价的目的,中成药的销售一般是以整盒出售,所以造成中成药处方平均费用金额上涨[3]。2009~2010年中药处方平均费用金额增长较快,这一方面是由于中药的个别品种价格上涨过猛[4],另一方面是随着我院肿瘤科的发展,肿瘤患者服用中药的人也越来越多,肿瘤患者的中药处方相对来说药味较多,剂量也较大,这也是造成中药处方平均费用金额上涨的原因。
本文通过对2004~2010年我院门诊中成药及中药的应用分析,可见我院门诊中成药的使用量在逐年增加,越来越多患者在治疗时选择中成药,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显示了一定的潜力和独特的优势。而中药的使用范围相对局限,在门诊只有中医科、肿瘤科及泌尿内科少数科室使用,与门诊人数比例显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中药及中成药的研究与开发并使之发扬光大,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潘静.2000~2001年我院中成药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10):72.
[2]孙奇志,孙守义,王小亮,等.浅谈我国中药应用安全性现状与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4):68-69.
[3]蒋维婧.门诊药房退药情况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5):165-166.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分析】推荐阅读:
不合理应用中成药06-29
中成药不良反应分析06-07
中成药合理使用分析10-24
中成药的认识误区09-29
中成药处方10-14
中成药治疗08-09
中成药存在问题07-05
常用中成药说明书06-19
关于中成药试题及答案09-28
降糖类中成药及保健品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