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文化旅游分析

2024-06-26

三峡水文化旅游分析(精选3篇)

三峡水文化旅游分析 篇1

一、历史文化名人与旅游的关系

历史文化名人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作为时代的精英和表率, 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民族的价值观, 他们的行为和作品, 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构建的重要部分。历史文化名人是文化的浓缩, 其事迹、遗迹和作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是文化的载体, 他们已成为“民族精神的最大标记”, 是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历史文化名人还和地域文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本土的历史文化名人受本土人文地理的孕育影响, 其自身的行为和作品展现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而外来的历史文化名人则丰富、记录、传播和发展了当地的文化。因此, 历史文化名人使区域特色、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得到了最大的体现。综上所述, 历史文化名人因其和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满足了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要, 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一大重要源泉。历史文化名人集中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而地域文化与旅游者背景文化之间的差异, 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另一重要源泉。因此, 历史文化名人对旅游者具有较为强烈的吸引力, 是一种旅游资源。

所谓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是指历史文化名人自身以及与历史文化名人有关的一切物质遗存和文化现象。前者如故居、园林、祠堂庙宇、碑林雕刻, 后者如传世作品、思想、事迹以及与之有关的传说、故事等。随着时代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已经不完全满足于对景观外部形态美的体验, 他们还希望通过诸多表象, 去领会包含于其中的文化意蕴, 探究它过往的历史, 从而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 接受更深层次的美的体验和文化熏陶。历史文化名人因其巨大的人格魅力和重大贡献, 以及其所集中体现的文化特质, 历来为人们所追捧和崇拜, 因而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就具有了突出的旅游开发价值, 在旅游深度开发中将发挥更为巨大的作用。

二、三峡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的特点

长江三峡风景秀丽, 人杰地灵, 养育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名人与其他区域相比, 具有如下特点。

(1) 历史文化名人数量众多。长江三峡地处我国东、西部结合带, 以其长江水道, 自古皆为川东与外界的重要通道。同时三峡地区风景优美, 自然地貌独特, 养育和吸引了大量的时代俊杰、知名人物。在这片土地上产生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绝代佳人王昭君、开国元帅刘伯承以及众多的文人雅士、军事将领、科学先驱。在这片土地上还留下了无以计数的外来历史文化人物的足迹, 著名的有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其数量之多, 在全国其他地域均属罕见。

(2) 三峡历史名人类型齐全。三峡地区历史文化名人类型繁多, 所涉领域十分宽广。既有上古传说中的神话人物, 如神农氏、大禹、巫山神女, 又有现实中的著名人物;既有文学大豪, 如李白、杜甫、白居易, 又有军事统帅如张飞、甘宁、刘伯承;既有须眉豪杰, 也有巾帼英雄, 如巴清、秦良玉等。如此多类型的历史文化名人, 当可满足人们不同的偏好, 实现人们不同的旅游动机。

(3) 三峡历史文化名人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常言道:“山川资俊杰”, 这充分说明了历史人物与其成长环境和地域的紧密联系。三峡地区深受巴楚文化的影响, 又因三峡地处我国东西、南北联系之要冲, 文人荟萃、兼容并蓄, 因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无论是本土还是外来的历史文化名人, 受三峡地域文化的熏陶影响, 其自身及作品均散发出浓烈的“三峡色彩”。刘禹锡的《竹枝词》创作, 杜甫的夔州诗, 白居易、陆游对三峡民俗的描述赞颂, 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4) 三峡历史文化名人知名度高。历代的三峡历史文化名人中不乏一时之大家。他们的影响力, 不仅及于全国, 还享誉海外, 如李白、关羽等人, 在东亚国家可谓家喻户晓, 而屈原则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杜甫被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评为“世界文化名人”, 王昭君作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举世闻名。凡此种种, 难以一一列举。

(5) 三峡名人遗迹众多, 分布广泛。历史文化名人在三峡的遗迹, 遍及三峡地区。就西起重庆、东至宜昌的“大三峡”范围来看, 各种祠堂、庙宇、故里、故居、陵墓、纪念馆、题词、石刻、古城以及历代名人游踪所经地, 如星罗棋布, 不可胜举。这些遗迹, 有很多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声誉, 如奉节白帝城、云阳张飞庙、秭归屈原祠等。

三、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在三峡旅游深度开发中的作用

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急剧增加, 深化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的开发, 对三峡旅游产业转变经营模式、适应市场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提高了长江三峡旅游的知名度。“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物以名贵, 地因名人而胜”, 这两句话深刻揭示了历史文化名人对于提高旅游地知名度, 增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作用。著名的历史人物的事迹, 散布于人们可以感知的各个角落, 激起了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人欲以一睹为快。历史文化名人的卓越贡献和人格魅力, 激起了人们崇拜与景仰之情, 让人欲以效仿为快。他们在一地的游览、创作活动, 可以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一夜之间声名鹊起, 成为旅游者心目中的“圣地”。神女峰能傲立于巫山诸峰之上, 成为各国游客争相目睹的奇景, 离不开历代文人墨客对巫山神女的遐想描绘。景色优美的自然旅游资源, 同样可以因历史文化名人的活动而更加突出。他们在这些地方的游览创作, 是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总结、精练和升华, 是对当地山水名胜的传播。他们的活动, 给后人起到了强烈的示范作用, 也丰富了这些地方的文化内涵, 提升了当地的旅游品位。

历史文化名人资源丰富和提升了三峡旅游的内涵。依托历史文化名人资源, 各旅游景区和目的地还可以推出类型众多的升级旅游产品。如结合三峡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 通过挖掘、整理、修复, 利用歌舞、表演、示范的形式, 将历史文化名人作品中描述的三峡风情进行情景再现, 让游客近距离地、深入地观赏和参与, 体验名人在当时的所见所感, 既可使游客畅游古今, 又可拉近其与历史文化名人和三峡民俗文化的距离。再如, 各旅游景点还可将旅游纪念品开发和历史文化名人相结合, 赋予旅游纪念品文化色彩, 增强游客的购买欲望。杜甫和范成大都曾对云安 (今重庆云阳) 名酒曲米春赋诗赞叹, 而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三峡名茶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 在三峡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营销过程中抓住历史文化名人这个核心, 将其行踪、传说、作品和旅游纪念品紧密联系起来, 当可取得更好的经营效果。

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有助于三峡旅游的宣传推广。历史名人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 在宣传中强化历史文化名人, 可以轻易地扩大旅游目的地的影响范围。名人作为一种标志和象征, 能形象和鲜明传递旅游目的地的内涵和特色, 使人们对其更容易接受。人们对名人的喜爱, 还会产生波及效应, 亦即所谓的“爱屋及乌”, 由此对历史文化名人所处之地、所食之食产生自发的好感。由此可见, 旅游目的地借助历史文化名人的影响力进行宣传和促销,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刘备、李白、杜甫之于奉节白帝城, 屈原、昭君之于秭归。三峡历史文化名人知名度高, 个性鲜明, 贡献突出, 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诗圣杜甫, 一生赋诗无数, 然其在三峡地区尤其是在奉节的居留创作, 是其文学生涯中最为辉煌灿烂的部分之一。

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突出了三峡旅游的特色。峡谷景观, 大大小小, 所在多有。如雅鲁藏布江于横断山脉处, 其雄伟险峻, 不逊于三峡;又如东非大裂谷, 其蜿蜒深邃, 亦不逊于三峡。为何三峡与之相比, 别具一格?原因很简单, 长江三峡拥有其他峡谷景观不具备或少见的文化内涵。作为文化的集中体现, 历史文化名人的存在, 无疑凸显了长江三峡的文化特色。同时, 历史文化名人资源还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有形的旅游设施和产品, 较易被其他旅游地复制, 而文化的生长, 离不开地理、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滋润, 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和遗迹, 也仅仅分布于有限的地域或者突出于特定的地域, 这就意味着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很难被模仿。三峡旅游因三峡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的独特性和稀缺性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垄断性, 这在旅游竞争极其激烈的今天, 对三峡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文化名人资源为三峡旅游增添了新的活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更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旅游者也更期望去体验旅游目的地深层次的文化底蕴。结合三峡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源, 开展各种主题型、求知型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 可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同时, 传统三峡旅游以游船周游为主, 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较短, 对旅游地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探索, 这就意味着旅游者没有充分享受到旅游活动的效用。并且旅游者在这种旅游方式中支出较少, 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贡献有限。进一步挖掘以历史文化名人为代表的旅游目的地文化, 适当增加带有浓郁三峡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 既有利于给旅游者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旅游享受, 也可以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收入。

摘要:历史文化名人对旅游者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长江三峡作为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本文论述了三峡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的特点, 以及其在三峡旅游深度开发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历史文化名人因其巨大的人格魅力和重大贡献, 以及其所集中体现的文化特质, 历来为人们所追捧和崇拜, 因而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就具有了突出的旅游开发价值, 在旅游深度开发中将发挥更为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三峡旅游,历史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赖伟臣.旅游业中的历史文化名人效应[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4, (6) :87-89.

三峡水文化旅游分析 篇2

学号:201103084104姓名:林欣

三峡库区名族传统文化与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在人类历史我长河中,我们的生命只是一瞬间的璀璨,但是我们的文化却是永远不会泯灭的历史。而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而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作为一个三峡库区大学的大学生,了解三峡,了解三峡民族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三峡库区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苗族、蒙古族、侗族、仡佬族、回族、满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又以土家族居多。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在三峡库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民俗(包括节日民俗、丧葬民俗、禁忌民俗等等)。”[1]了解了此信息之后,我们几个同学就趁五一放假期间去到了恩施土司城领略的土家族的传统民俗,那里有纯木质的建筑,有索桥,有土家歌舞,有土家阿妹等等,身心都受到了土家的民俗的渗透,一天下来我们的感受也颇深。

由此可见,我们的名族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旅游资源,正因为这些资源推动着我们民俗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节日期间,人们对此的消费就会增加,市场供需不断旺盛,大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民俗旅游不仅能带动地方旅游也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说,工艺品,餐饮,住宿等等。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了,又会促进民俗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开发,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使我们的珍贵的名族文化能继续的流传下去,使我们的三峡库区名族传统文化能够有能力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的,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如果没有了民俗旅游资源,又哪来民俗旅游,如果没有了民俗旅游,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将逐渐衰落知道失传。所以要想保护三峡库区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不断的发展民俗旅游。

意识到民俗旅游的重要性,不断开发旅游资源,三峡库区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旅游资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创造的丰富的社会文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丰富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包括古巴文明,古巴渝文化等,具有著名的旅游景点如白帝托孤、张飞庙、张飞擒严颜、八阵图等三国文化的遗迹遗址。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分为近代文明与旅游资源和古代社会经济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合理利用,不仅可以给旅游者一个好旅行体验,还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他们不仅对上有很高的要求,在精神消费上同样有很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去外面见识世界,扩宽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见识,多接触不同的文化,多接触不同的人群,学会去处理在校外遇到的突发状况。在学校里面我们学到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走出校门,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我们去接触这个社会,去观看这个社会。所以三峡旅游一定要关注学生这个消费群体,特别是在三峡库区的各大高校,加大宣传,推出针对学生的旅游项目。这样不仅增加了当地的旅游收入经济发展,也许还可以增加个高校的生源。

但是,目前在发展三峡库区的旅游时,盲目开发旅游资源导致产生了很大的弊端:良好的民俗遗风因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渗透改观。同时旅游区大兴土木,乱建索道、宾馆、商业网点、休闲疗养别墅、人造景观遍地开花,造成自然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很多三峡库区的旅游景点被迫搬迁后,不能与周围环境达到协调一致,往往显得比较功利,只是为了赚钱而建。还有就是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资源的集群状况较差,没有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得来不易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因此在三峡库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尤其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充分利用。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色中,各类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构成了驰名世界的旅游观光胜景。将科学发展观推进三峡库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 所以,旅游是三峡库区的优势,以文物促旅游,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移民安稳致富是后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我们作为大学生也有义务去传承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它们需要有人去关注,有人去了解,有人去学习,有人去传承。有多少的传统文化,就是因为人们思想,还有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的冲击,它们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即使是小小的礼仪、话语、歌舞等等,都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巨大的财富,没有不能流传的文化,只有不想流传文化的人。

虽然有人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继承那个文化,觉得我们应该要与现代社会接轨,就应该不断接受新的东西,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我们要知道,文化是闲人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我们连这样现成的都不能把握,还怎么去创造新的财富,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流传下去,它会是我们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财富。很多人都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是我们要从何做起呢?难道不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要保存好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国家才不会衰落,经济才不会萎缩,我们才能对得起文明大国的称号,这样“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不会变成一句空话。

提高全民素质,加快人们的思想转变,让民俗文化深入人心,不断完善社保制度,让人们不会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的花钱去旅游。加强对三峡库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加大对三峡库区民俗旅游的宣传力度,合理的规划,合理的利用,以促进三峡库区经济法发展,提高三峡移民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保护民俗文化,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需要我们的民俗旅游,还需要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让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挥它的作用,来推动我们的社会发展。

文献参考:

[1] 袁瑛、彭易衡.三峡库区土家族传统民俗的价值探讨.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11

三峡水文化旅游分析 篇3

旅行社线路设计是旅行社工作的重点, 是旅行社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但我国旅行社在旅游线路设计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简单串联旅游热点景区设计旅游线路、旅游线路同质化严重、缺乏对旅游线路种类和深度的开发等。因此, 对已有的旅游线路进行优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线路优化问题属于组合优化问题, 对于这类问题, 研究者们大多从旅行社经济利益、节约成本等角度进行研究。但是, 这些研究更多是倾向于如何给消费者减少费用, 选择最优交通工具或给旅行社带来最大利润。现已进入体验经济时代, 消费者更看重的是旅行的感受和经历, 所以, 本文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 运用ASEB栅格分析法, 以重庆“三峡平湖游”为例, 分析旅游线路优化问题。

二、“三峡平湖游”的ASEB栅格分析

1. 旅游线路概况

“三峡平湖游”这条线路是由重庆某几个旅行社合作开发的一条旅游线路。其行程安排如下:

D1:朝天门乘车到奉节车游张飞庙

下午15:00从重庆朝天门出发, 乘车至云阳, 游览文藻圣地张飞庙, 游后乘车至奉节登船, 夜泊奉节港。

D2:自费游奉节白帝城船观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小三峡

早餐后游览诗城白帝城, 游后从白帝城起航, 船观瞿塘峡, 长江三峡之旅从此开始。中午抵达巫山小三峡, 午餐后客人换乘小船游览大宁河。游后返船, 继续游长江三峡的巫峡、西陵峡。夜泊九畹溪。

D3:游九畹溪、三峡大坝

早餐后, 换乘观光龙舟至九畹溪:参与龙舟竞渡, 看“忠魂”大型歌舞表演, 了解屈原的一生。中午游览水利工程三峡大坝。游完后, 单程的游客车送宜昌, 双程的原路返回。

2. ASEB方法简介

ASEB是专门针对由体验型消费引发的问题而设计。具体来说, ASEB栅格分析法从概念上是一个矩阵 (见表1) 。在分析过程中需要将曼宁-哈斯-德赖弗-布朗 (Manning-Hass-Driver-Brown) 的需求层次分析与SWOT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综合分析方法。ASEB的横轴为需求的4个层级, 纵轴是SWOT的4个方面, 按顺序从SA (对活动的评估) 到TB (对满足的威胁评估) 对行列交叉所组成的16个单元主次进行研究。

3.“三峡平湖游”的ASEB栅格分析

根据对“三峡平湖游”旅游线路游客的访谈结果, 运用ASEB分析方法, 笔者发现此旅游线路在活动、环境、体验、收益等游客感知上存在不少问题 (见表2) 。

从上表分析来看, “三峡平湖游”在活动、环境、体验、收益等关系到游客切身感受的因素还存在较多劣势和威胁, 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体验性产品严重缺乏, 以观光为主。峡谷风光和三国文化虽让游客大饱眼福, 但游客并没有融入其中。一路走马观花式游览, 造成体验的肤浅性。

(2) 产品不具有多层次化, 不能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例如:成都—红原—九寨沟, 这条旅游线路途中可欣赏羌族姑娘的“溜索”, 藏族农、牧民古老的石碉楼和草原壮丽风光。而“三峡平湖游”中的大三峡、小三峡、九畹溪等景区都是峡谷风光, 并没有融入当地区域性文化的特色元素在里面。

(3) 旅游产品的同质化以及行程安排不妥。在游览的景点中, 云阳张飞庙和奉节白帝城均属三国文化范畴, 而且其他旅行社的旅游线路跟本旅游线路极其相似。旅游行程第二天安排很紧, 早上5:30需起床, 一直游览到晚上19:00, 而回程时原路返回, 无任何景点、娱乐安排等。

三、ASEB在“三峡平湖游”旅游线路优化中的运用

旅游体验是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 体验的需求因素是感受和经历。通过欣赏异地他乡的自然风光、文化古迹, 与当地居民的零距离接触, 深刻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 让游客亲身去经历, 游客才能对本次的旅游回味无穷。以“三峡平湖游”的现状, 基于ASEB栅格分析结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线路加以优化:

1. 精心设计旅游线路的LOGO标识

优化旅游线路的目的是为增强旅游线路的吸引力, 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消费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所以, 优化旅游线路的首要任务是为旅游线路设计特制的logo标识。在形象识别系统的外在表现上, 可以将特制的旅游线路logo标识印在宣传单、旅游帽、旅游纪念品以及游船上等。这样, 才能让游客更深刻的记住本次的旅游线路主题。针对“三峡平湖游”, 我们可选取夔门和倒“福”相结合设计一个logo。其中的缘由一是夔门是长江三峡门户, 也是最为雄伟险峻的地方, 古人诗云:“夔门天下雄, 舰机轻轻过”。二是人民币十元背后就是这雄伟险峻的夔门, 游客可以将这里的滚滚财源带回家去。三是我们常说:“三峡腹地”, “腹”和“福”谐音, 能够赠予游客美好祝愿。所以, 这个logo既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又有强烈的市场推广效应。

2.根据相关景点主题, 设计参与性强的活动

体验式旅游强调要设计一台舞台剧, 其中“游客是演员, 景区是剧场, 员工是导演”, 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 适时引导游客参与其中, 三者齐力打造快乐体验秀。如云阳张飞庙, 景区中有“桃园三结义”的典故, 但景区中的导游只是向游客介绍这个典故和游客只能看到一幅桃花源图。对此景点, 我们可以让游客分别扮演刘备、张飞和关羽, 上演现代版的桃园三结义, 这样不仅可以让游客参与其中, 还可以增强游客间的感情。

3.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塑造旅游线路灵魂

文化是景区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只有赋予景区深厚的文化内涵并深度剖析, 才能从根本上吸引游客的参与, 引起游客的体验共鸣。如奉节白帝城, 此景区以观光游览为主, 不含任何的体验性活动。游客一路上山, 边走边看, 有时还没有人讲解, 看得一头雾水, 之后原路返回。笔者认为其中的一些资源可以开发成体验性较强的产品。我们可以将上山的滑竿租给游客, 让游客自己抬, 从中体验到抬滑竿的乐趣与艰辛。我们还可以再现“托孤堂”的情景, 上演一出大型的舞台剧, 设置有奖问答环节, 让游客更加了解三国文化。

4.进一步完善设施建设, 创造条件, 提供体验平台

旅游设施是旅游景区必备的硬件设施之一, 是影响游客第一印象至关重要的因素。基础设施的完善可进一步提高景区和产品的档次。例如, 小三峡在游览中, 游客只能远远的听见唢呐声从半山腰传来 (唢呐是当地居民的一种独特乐器) , 却看不清居民的相貌和唢呐的形状。对于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为游客和当地居民修建一座亭子或搭建一个富有当地特色的凉棚, 为他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当地居民以特色旅游商品 (如教游客吹唢呐、卖唢呐、当地特产等) 增加收入, 游客又充分体验到当地的民俗, 从而实现双赢。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ASEB栅格分析法为研究工具, 对重庆“三峡平湖游”旅游线路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 重庆“三峡平湖游”旅游线路设计严重缺乏对游客旅游体验的关注, 该旅游线路优化的方向主要在于从“资源—产品—市场”三位一体开发理念出发, 在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 精心设计旅游线路的LOGO标识, 设计参与性强的主题活动,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塑造旅游线路灵魂, 完善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体验平台等。

参考文献

[1]周常春, 苗学玲, 戴光全.译.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669-695)

[2]张红, 席岳婷等.旅游业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329

上一篇:食品安全信任下一篇:科研型教师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