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冬小麦

2024-10-01

旱地冬小麦(精选8篇)

旱地冬小麦 篇1

摘要:介绍旱地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包括选地、整地、培肥地力、选用良种、培育壮苗、加强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方面内容, 以期为冬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指导。

关键词:冬小麦,旱地,高产,栽培技术

隆德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 山旱地较多, 小麦高产创建实施以来, 隆德县按照农业部和省、市的要求, 以小麦增产、农民增收为目的, 坚持政策驱动、科技推动, 示范带动, 大力推进小麦标准化生产, 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旱地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选地

旱地冬小麦一般适宜于豆茬和连茬, 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整、肥力较高、土层深厚的川、台、塬、壕、坝地种植。

2 整地

为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改善土壤的通透性, 促进微生物的活动, 加快土壤养分的转化。生产上要进行深耕, 耕地深度应在20 cm以上。因此, 在保证适时播种的前提下, 要认真深翻土地, 创造一个紧实度适宜的耕作层[1]。以满足小麦对土壤水、肥、气、热的需要。力争做到豆茬地三耕三耱, 夏茬地播前耕翻2次。阴湿区秋雨过多时减少机耕, 以防犁成泥条。机耕地播前过虚应采取镇压措施, 以防播时造成深浅不一致而影响越冬保苗。立秋后要抓紧耙耱保墒, 做到雨后就耱, 天旱多耱, 达到地平土松、上虚下实、无坷垃、无杂草、墒情足的要求。

3 培肥地力

土壤瘠薄、干旱是冬小麦产量低下的主要限制因素, 降水虽不可人为控制, 但降水量一致时, 肥力对产量影响明显。根据隆德县的自然、经济特点、培肥土壤措施主要采取3种方式。

3.1 轮作培肥

通过轮作培肥地力, 主要采取豆类—冬小麦—冬小麦—糜子、莜麦或马铃薯;豆类—冬小麦—胡麻、莜麦的轮作方式, 为冬小麦创造良好的前茬。

3.2 施肥培肥

采取集中施肥、连年培肥、秋季深施肥、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配合等技术措施。在冬小麦播前5~7 d, 结合末次翻地一次性施足底肥。施肥量一般为优质农家肥45 t/hm2、尿素150~225 kg/hm2、过磷酸钙300~450 kg/hm[2,3]。施肥方法:将农家肥撒施地表后翻地, 化肥溜施于犁沟, 使农家肥和化肥深施于15 cm耕层以下, 施后随即收耱。

3.3 绿肥培肥

在瘠薄的补充灌溉川地上结合开沟旱追肥带种苜蓿, 8月下旬翻压, 土壤养分显著增加, 理化性质改善, 后作小麦比单作增产119.2%。旱薄地把苜蓿纳入轮作, 后作小麦增产1倍以上。

4 选用良种

为提高小麦产量, 要因地制宜地选用搭配良种。隆德县冬麦产区土壤养分水平差异较大, 小气候复杂, 以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的品种为佳。以中引6号为主, 搭配种植新选1号、8802等。

5 培育壮苗

5.1 适期播种

隆德县冬小麦的最佳播期为9月15—20日。适时播种是培育冬前壮苗的基础。冬小麦播种过早易成旺苗, 旺苗不仅造成水肥亏缺, 而且易发生早衰, 越冬时易受冻害。但播种过晚, 营养体过小, 失去冬前适宜的生长条件, 冬前不能形成壮苗, 根系浅, 不抗旱, 产量也很低。因此, 适期播种对旱地冬小麦来说尤为重要。

5.2 因地力确定播量

一般中上等肥力地播600万~675万粒/hm2, 力争返青苗达到675万株/hm2以上, 总茎数控制在900万个/hm2, 成穗675万穗/hm2, 产量可达到3 000 kg/hm2[4]。上等肥力地块上, 播种675万~750万粒/hm2, 保苗600万~675万株/hm2, 年后总茎数控制在1 050万~1 200万个/hm2, 成穗750万~900万穗/hm2, 产量可达4 500 kg/hm2以上。

5.3 提高播种质量

一是播前进行整地, 提高土壤质量, 为播种做好准备。二是播种深度要适宜。播种深度过深, 小麦出苗缓慢, 幼苗生长瘦弱;播种深度过浅, 分蘖节入土浅, 越冬率下降;播种深度适宜有利于培育壮苗, 越冬期保苗率较高。播种深度以6~8 cm为宜[5]。多采用机播, 深浅一致, 下籽均匀, 密度合理, 出苗快, 苗齐苗全。

6 加强田间管理

6.1 越冬期田间管理

做好冬春打碾, 对越冬保苗极为有利。冬季打碾的地块早春土壤表层含水率、越冬率分别为13.5%、67.4%, 未打碾的田块土壤表层含水率、越冬保苗率分别为10.0%、57.1%。经过碾压可防止麦苗旺长, 使麦苗 (大分蘖) 受伤后长得更加粗壮, 增加抗寒性、抗旱性, 同时还能压碎坷垃, 压实土壤, 防止通风, 保墒又增地温, 有利于安全越冬。有条件的地方在12月初施1次农家肥 (优质土粪15 t/hm2左右) , 撇撒于地面, 以增加越冬芽深度, 提高保墒防冻能力。

6.2 返青后的田间管理

在翌年3月下旬三叶一心期, 在小麦行间用条播机旱追施尿素75~105 kg/hm2, 施肥深度3~5 cm, 以保证幼穗分化的营养需要和有效分蘖的转化。同时还可起到松土、提高地温的作用。苗期杂草易于滋生, 应及时锄草保苗。抽穗扬花后常因阴雨猛晴而发生青干, 故在抽穗扬花后用磷酸二氢钾3 kg/hm2, 叶面喷肥减轻危害, 增加粒重。

6.3 病虫害防治

冬麦生育后期常有麦蚜、粘虫、麦秆蝇、锈病危害。应注意观察, 加强测报, 做好防治。

7 收获

为提高水稻产量, 在蜡熟末期籽粒转黄、穗下节间呈金黄色、含水量为25%~30%, 进行收获。

参考文献

[1]旱作农业技术[EB/OL].[2014-05-28].http://wenku.baidu.com/view/2e3e ddf9aef8941ea76e053d.html.

[2]严忠诚, 李永辉.旱地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4) :60.

[3]赵瑾, 尹淑新.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9) :33.

[4]李强.北方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9) :85.

[5]阿斯木古丽·吾甫尔, 帕尔哈提·吾甫尔, 古丽扎尔·阿不都热西提.喀什地区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 :66, 68.

关于旱地小麦育种的探讨 篇2

關键词:旱地小麦;育种;栽培

近年来随着水资源的逐渐短缺,干旱少雨在旱作区农业发展中的限制更加突出。国内外生产实践证明,选用抗旱小麦品种是提高旱地小麦生产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旱地小麦生产的发展也充分证明,推广应用优良抗旱小麦品种的重大作用[1]。

1 发展旱地小麦生产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

随着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扩大粮食总产不外乎二个途径,一是扩大粮食生产面积,二是提高单产。当前,工业开发、道路修建、建筑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使农业用地面积缩小,再加上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进一步减少了粮田面积,所以靠扩大粮食生产面积来提高总产难以实现。只能是大力提高单产,但单产提高也有一定难度,减掉的粮田很大一部分是水浇地,所以提高旱地粮食产量就显得格外重要。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在耕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使旱地小麦生产成为粮食总产提高的新增长点,有利于确保粮食总产和稳定。旱地开发要求农林结合,综合治理。旱作区域发展必须造林,减少水土流失,通过农牧结合,增加有机质投人,增加了土壤持续生产力。这样也相对减少了农药化肥投入,降低了农田污染,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因此,发展旱作农业有利于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旱地小麦高产的生育特点

旱地小麦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在大群体(亩穗数在50万以上)的基础上,穗粒数仍然较多。

旱地小麦生长表现株型好,叶片较小,植株清秀,生育后期中下部叶片维持青绿的时间长,有利于保持后期较大的叶面积系数,促进光合物质的生产。

旱地小麦群体分蘖高峰期出现在返青期,起身拔节期分蘖迅速下降,有利于大蘖壮秆大穗,避免拔节后群体过大,田间郁闭,光照不良,易倒伏,穗头变小的缺点。旱地小麦熟相好,有利于光合物质向籽粒中的运转分配,进而提高经济系数,一般旱地高产小麦经济系数在0.5左右。

3 旱地小麦育种与栽培技术

3.1 施肥技术 旱地缺水常与土壤瘠薄相伴随,不仅要满足当季增产需要,还要考虑培肥地力,要点如下:

1)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单施有机肥或单施化肥都可增加产量,但培肥地力,以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效果更好。为大幅度提高产量并迅速培肥地力必须在尽量增施有机肥的同时,增加化肥的投入,实行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

2)氮磷钾肥配合施用。由于旱地大多氮磷养分失调,一般施磷肥的增产作用大于施氮肥的增产作用,而氮磷配合施互作效应显著。因此,旱地小麦施肥必须氮磷配合,并加大磷肥的比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重,氮磷比一般为1:1为宜。贫钾地区施钾肥有突出的增产效果,要配合施用钾肥。

3.2 耕作措施 旱地小麦播种前土壤耕作,要求既要有利于底墒好,又要保证播种时表墒好,后者对全苗壮苗更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小麦播种前土壤耕作包括前作物收获前中耕、前作物收获后及早深耕、耕后耙耱、播种前后镇压等一整套措施。这些措施只要运用得当,一般年份均会获得十分明显的增产效果,要因地制宜用好。但应看到,以耕耙耱为体系的传统播前土壤耕作其固有弱点,用大型拖拉机深翻耕弱点显露的更加明显。主要是深翻耕加上耕后所进行的项次众多的耙耱易使耕层失墒过多,干旱年份不利苗全苗壮。

3.3 旱地小麦覆膜技术 该项技术具有以下优点①节水保墒,增强小麦抗旱能力;②提高地温,促进小麦生产进程;③增加群体,提高小麦成穗率;④个体健壮,干物质积累快;⑤增产显著,经济效益好。该项技术在旱地小麦生产上推广能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

3.4 苗情及群体指标的调控 旱地小麦不同类型苗情及冬前群体直接影响穗数与粒数同步增长及麦苗不早衰等重要生育特点的表现,从而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小麦产量高低。旱地小麦壮苗标准不仅要求营养生产量适宜,还必须具有较高的质量,即麦苗有较强的活力。

3.5 田间管理 旱地小麦田问管理以保墒为主,而保墒措施重在镇压,次为划锄。播种后耕层墒情较差时即应进行镇压,以利于出苗。早春麦田管理,在降水较多年份,耕层墒情较好时应及早划锄保墒;秋冬雨雪较少,表土变干而坷垃较多时应进行镇压,或先镇后锄。

旱地小麦追肥也有增产效果,底肥没施足时可以追肥。追肥要早追,并注意深施埋严。

旱地小麦由低产变高产的过程,病虫害有加重的趋势,必须做好病虫防治工作。播种时防治好地下害虫,春季要及时防治红蜘蛛,生长后期注意防治蚜虫、黏虫等为害。在病害防治方面,除白粉病、锈病外,高产田要重视对纹枯病的防治。

4 结论

回顾甘肃旱地小麦育种发展历程,总结旱地小麦育种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对今后加快甘肃旱地小麦生产发展,确保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旱地冬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篇3

1 播前准备

1.1 选地、整地, 施足底肥

种植旱地冬小麦, 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坡度小于15°, 以及有机质含量9 g/kg、全氮含量0.7 g/kg、有效磷含量10 mg/kg、速效钾含量100 mg/kg以上的中等肥力地块;不宜选土壤太沙、太黏, 或坡度大于15°的坡耕地、瘠薄地, 以及播前土壤墒情较差的地块。

正茬麦田:小麦收获后, 根据墒情及早深耕或深松25~30 cm。休闲期地表喷施化学除草剂, 以防除杂草。播前10~15 d旋耕, 耕深8~12 cm, 备播。

回茬麦田:前茬收获后, 立即秸秆还田, 深耕、旋耕、耙压连续进行, 播前表层土壤要平整细碎, 无长度大于5 cm的秸秆残茬。

结合整地, 每0.067 hm2施用腐熟的有机肥2 000~3 000 kg, 或商品有机肥100~150 kg、纯氮8~10 kg、纯磷6~8 kg、纯钾3~5 kg作底肥。秸秆还田的麦田, 每0.067 hm2增施纯氮2 kg, 要合理配比, 集中底施, 切忌地面撒施而损失养分。

1.2 品种选择

必须选用通过国家审定的、分蘖力较强、增产潜力大、抗旱性好、抗病性强、抗倒伏、成穗率高、穗大粒多、丰产性能好的品种。所选种子必须达到纯度、净度、发芽率高, 籽粒充实饱满, 破损率低。推荐选用晋麦68号、晋麦69号、晋太170等品种。

1.3 地膜及覆膜播种机的选择

聚乙烯膜应符合GB13735的规定。宜选择宽400mm、厚0.008~0.01mm的地膜。

覆膜播种机应选择通过国家或省级农机部门鉴定的、具有推广许可证的机具。

2 播种

2.1 种子处理

选择对靶标活性强的农药进行种子包衣处理或药剂拌种, 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害。种子包衣可用质量浓度25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 (适乐时) 加质量分数40%的甲基异柳磷, 既可防治地下害虫, 又可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腥黑穗病等。

2.2 播期和播量

地膜小麦播种期应比当地最佳播期适当推迟5~7 d, 以免形成冬前旺苗。为确保地膜小麦的合理群体, 适期内播量应为7~10 kg/0.067 hm2;若错过适期, 每推迟1 d, 播量应适当增加0.5~1.0 kg/0.067 hm2。

2.3 播种深度

田间0~10 cm土壤的持水量在60%以上, 播深应为4~5 cm;田间土壤持水量55%~60%时, 播深应为5~6 cm。

2.4 播种形式

采用覆膜播种机, 一次完成起垄、覆膜、播种、镇压等作业。50~55 cm为一带、起垄, 垄底宽35 cm, 垄高8~10 cm, 垄顶呈圆弧型。采用宽400 mm、厚0.008~0.01 mm的地膜, 覆盖在垄上。膜侧覆土, 覆土压膜宽度3~5 cm, 覆土厚度不小于2 cm, 膜采光宽度不小于20 cm。垄沟膜侧种植2行小麦, 小麦窄行行距15~20 cm, 宽行行距35 cm。采用宽幅播种, 播幅4~6 cm。隔5~10 m在膜上打一横土带压膜。覆膜播种机械作业速度不大于3 km/h。盖膜后, 播种后遇雨, 要及时锄地, 以破除土壤板结。宽幅播种一定要镇压、踏实土壤, 以防翘虚, 提高播种质量。

3 田间管理

3.1 冬前管理

3.1.1 查苗补种

播种后7~10 d查苗, 发现行内10 cm以上无苗, 应及时用同一品种的种子浸种催芽补种, 或开沟点水补种, 适当增加用种量。

3.1.2 破除土壤板结

播种后遇雨而土壤板结时, 应及时人工破除。

3.1.3 越冬前护膜压膜

越冬期和早春, 发现膜上有洞或膜被揭, 应及时培土。严禁在覆盖麦田放牧, 防止践踏地膜。

3.1.4 加强冬前病虫草害防治

秋季苗期重点查治地下害虫、麦蜘蛛、麦蚜、灰飞虱、白粉病、锈病, 同时预防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黑穗病等病害侵染。化学除草应在小麦三叶期后至越冬前进行, 防除播娘蒿、荠菜、藜等阔叶杂草, 每0.067hm2用质量分数为10%的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g左右, 兑水30~40kg喷雾;防除节节麦、野燕麦、雀麦草等禾本科杂草, 每0.067hm2用质量分数为3%的世玛油悬20~30mL, 兑水25~30kg喷雾;冬前气温高, 蚜虫发生的地块, 每0.067hm2用质量分数为20%的菊马乳油80mL防治蚜虫, 兼治灰飞虱、蝗虫等。

3.2 春季管理

3.2.1 返青前后的管理

返青前后, 要在麦行间顶凌划锄, 培土护膜。返青期利用返浆水趁墒对弱苗田追肥, 每0.067 hm2追施纯氮3~5 kg。起身期要进行中耕除草或化学除草;拔节期后进行人工除草。

3.2.2 防治春季病虫草害

返青期至拔节期, 以防治麦田杂草、地下害虫、麦蜘蛛、麦蚜为主, 兼治白粉病、锈病;孕穗至抽穗扬花期, 以防治麦蜘蛛、麦蚜为主, 兼治白粉病、锈病等;灌浆期防治重点是穗蚜、白粉病、锈病, 兼治粘虫、棉铃虫。

小麦拔节以前,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10%的苯磺隆 (巨星) 可湿性粉剂15 g左右, 兑水30~40 kg喷雾, 防除阔叶类杂草;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3%的世玛油悬剂20~30 m L, 兑水25~30 kg喷雾, 防除禾本科恶性杂草。

防治蚜虫,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50%的抗蚜威 (辟蚜雾) 可湿性粉剂10~15 g, 或质量分数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 g, 或质量分数3%啶虫咪乳油40~50 m L, 兑水35~50 kg, 于上午露水干后或下午4时以后均匀喷雾。

防治吸浆虫, 可于4月中旬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50%辛硫磷乳油或40%毒死蜱乳油200~250 m L, 兑水2.5 kg, 拌细干土30~35 kg, 顺垄撒施麦田表面。

3.2.3 预防晚霜冻害

遇降温天气, 应提前采取喷施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抗旱剂等措施, 若大幅降温, 务必同时采取烟熏等措施。

3.2.4 大力推广“一喷三防”技术

在小麦生长后期, 每0.067 hm2用尿素1kg和磷酸二氢钾100 g, 兑水35~50 kg喷施, 每0.067 hm2加施吡虫啉乳油10~15mL和质量分数为20%的三唑酮 (粉锈宁) 乳油50~70 m L, 在小麦扬花灌浆期叶面喷施, 可防干热风、麦苗早衰和病虫害。

3.3 后期管理

3.3.1 后期施肥

小麦抽穗期, 每0.067 hm2用尿素1 kg和磷酸二氢钾100 g, 兑水35~40 kg, 进行叶面喷施;灌浆初期和灌浆中期, 每0.067 hm2用尿素1 kg和磷酸二氢钾100 g, 兑水35~40 kg, 叶面喷施各1次。

3.3.2 后期病虫害防治

开花灌浆期防治重点是穗蚜、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 可叶面喷施微肥、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等混合液, 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

3.3.3 揭膜

开花后10~15 d, 将地膜及时揭掉, 以防地膜反光而影响小麦上部叶片应有的功能。揭膜时将地膜整条拉起, 带出田外, 不留残膜。

4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

4.1 病害防治

4.1.1 全蚀病

在小麦返青期至拔节前,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20%粉锈宁乳油100 g, 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 g, 兑水50~70 kg, 用拧掉旋水片的喷雾器顺垄喷浇小麦根部, 防治全蚀病的效果十分明显, 并可兼治小麦纹枯病。

4.1.2 根腐病

在小麦根腐病发病初期, 用质量分数为12.5%的禾果利20~30 g, 或20%粉锈宁40~50 g, 兑水50~60 kg, 将拔去喷头的喷雾器对准小麦茎基部喷施, 每隔15 d喷施1次, 连喷2次。也可用质量分数为50%的强力杀菌剂50 m L、迦姆5 m L, 兑水40 kg喷雾, 每隔7~10 d喷1次, 连喷二三次。

4.1.3 纹枯病

在小麦拔节初期,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5%的井岗霉素水剂100~150 m L, 兑水50~70 kg, 顺垄喷浇小麦茎基部, 可防治纹枯病。

4.1.4 白粉病和锈病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20%的粉锈宁乳剂50 g, 兑水60~70 kg, 在发病始期喷雾, 防治小麦白粉病和锈病。

4.2 虫害防治

4.2.1 蚜虫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10%的吡虫啉或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 g, 兑水50~60 kg喷杀。

4.2.2 红蜘蛛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2%的阿维菌素15 m L, 兑水30~40 kg喷雾, 并兼治灰飞虱, 预防丛矮病。

4.2.3 地下害虫

小麦返青后, 地下害虫开始上移危害, 当麦苗受害率达3%时,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3%的辛硫磷颗粒剂2.0~2.5kg, 拌细土50kg, 顺垄撒施, 然后划锄。也可用质量分数为50%的辛硫磷乳油20~30 m L, 兑水300~500 m L, 拌炒香的玉米糁、豆饼或麦麸1.0~1.5kg, 于傍晚撒入麦田诱杀。

5 收获

小麦蜡熟末期应及时收获。

摘要:旱地冬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能增温、节水、保墒, 改善田间小气候, 促进小麦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长发育, 是获得早熟、高产、优质产品增产的实用技术, 是实现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的一项有效措施。

旱地冬小麦 篇4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基本状况

播种前, 采土化验, 试验点土壤养分基本情况见表1。

1.2 试验设计方案

采用“3414”完全试验方案设计, “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 4个施肥水平 (0~3) , 14个处理。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 0﹑1﹑3水平施肥量分别为2水平的0、0.5倍、1.5倍。试验中, 氮肥使用尿素 (含N 46%) , 其中2/3用做底肥, 1/3于拔节期用做追肥;磷肥使用重过磷酸钙 (含P2O544%) , 全部用做底肥;钾肥使用硫酸钾 (含K2O50%) , 全部用做底肥。

试验选择土壤肥力中等, 地力水平均匀, 有代表性的田块, 试验小区长7.5 m, 宽4.0 m, 面积30 m2。各小区间随机区组排列, 其他各项管理措施同大田生产保持一致。

“3414”试验设计方案见表2。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不同处理冬小麦产量结果的分析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冬小麦各施肥处理的增产效果明显。比较2、3、6、11编号在P2K2施肥基础上的处理, 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 冬小麦产量随之增高, 处理6号的N2水平产量为最高, 较处理2号无氮区每0.067 hm2增产21.0 kg, 增幅14.1%。处理11号N3水平较处理6号的N2水平产量有所降低;比较4、5、6、7号在N2K2施肥基础上的处理, 随着磷肥水平的提高, 冬小麦产量随之增高, 处理6号的P2水平产量为最高, 较处理4无磷区每0.067 hm2增产13.7 kg, 增幅8.8%。处理7号的P3水平较处理6号的P2水平产量有所降低;比较8、9、6、10号在N2P2施肥基础上的处理, 随着钾肥水平的提高, 冬小麦产量随之增高, 处理10号的K3水平产量为最高, 较处理8号无钾区每0.067 hm2增产18.1 kg, 增幅10.9%。

2.2 肥料增产效果及土壤养分供肥量与吸收利用率

肥料的增产效果是, 依次根据处理2、4、8与处理6的产量差/施肥量, 分别求得每1kgN、P2O5、K2O的玉米增产量。土壤供肥量是根据每生产100kg小麦籽粒所需N3.0 kg、P2O51.50 kg、K2O3.0kg, 计算出不施肥区的产量对养分的需求量, 即为土壤供肥量。肥料吸收利用率为每1kg N、P2O5、K2O的小麦籽粒增产量分别除以33.3 (每1kgN生产33.3 kg小麦) 、66.7 (每1kg P2O5生产66.7 kg小麦) 、33.3 (每kg K2O生产33.3 kg小麦) 所得N、P2O5、K2O的吸收利用率。

肥料当季增产效果、土壤供肥量与吸收利用率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 旱地试验点的肥料增产效果为:氮增产效果>磷增产效果>钾增产效果, 但是氮、磷、钾肥料的利

2.3 肥料效应模型与推荐施肥量

按照纯氮价格4.0元/kg, 磷4.7元/kg, 钾5.2元/kg, 小麦2.1元/kg, 运用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分析器进行电脑分析处理和回归方差分析, 得到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 (x1为纯氮, x2为五氧化二磷, x3为氧化钾) :

相关系数R=0.98074, 限定相关系数R2=0.96185, F=11.2066**, 各项检验均达极显著水平, 方程拟合成功。

回归方差分析见表5。

根据肥料效应方程, 可以计算出冬小麦最高产量的施肥量和最佳经济施肥量。

冬小麦最高产量施肥量和最佳经济施肥量见表6。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 在临猗县耽子乡北张村旱地土壤上种植冬小麦, 施用肥料的增产效果明显。肥料增产效果为:氮增产效果>磷增产效果>钾增产效果, 其中最佳经济施肥量:N为5.24 kg/0.067 hm2, P2O5为4.44 kg/0.067 hm2, K2O为2.36 kg/0.067 hm2;最高产量施肥量N为8.85 kg/0.067 hm2, P2O5为8.08 kg/0.067 hm2, K2O为4.90 kg/0.067 hm2。最高产量169.42kg/0.067 hm2, 最佳经济产量163.11kg/0.067hm2。

参考文献

[1]李磊.祁县小麦“3414”肥料效应试验报告[J].山西农业科学, 2010, 38 (10) :34-36.

[2]侯宗海.丰县玉米“3414”肥效试验初探[J].中国农技推广, 2011, 27 (10) :38-39.

旱地冬小麦 篇5

1 品种选择

选择抗倒性、丰产性和抗旱性结合度高的品种: (1) 具备地下根系生长快于地上茎叶、冬前生长稳健、根多、根深、分蘖力强等特点; (2) 降雨正常或偏多年份具备6 000~7 500 kg/hm2的增产潜力, 不倒伏; (3)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选择半冬性、冬性、强冬性品种。黄淮海麦区和北方麦区可试种长治6359[14]。

2 种子处理

为防治地下害虫, 可选用75%辛拌磷乳油300倍液拌种。

3 施足底肥

施过磷酸钙900 kg/hm2、碳酸氢铵1 125 kg/hm2, 或选择有效成分含量相同的硝酸磷复合肥, 播前一次施入。

4 播种

播种期可较当地传统播种期推迟7~8 d, 黄淮海麦区播期建议在10月3—5日;种植带密度 (只指种植带面积对应的播种密度) 为375万~405万株/hm2。

5 筑建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

5.1 确定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配置比例为1∶1.5

根据近年试验研究, 由于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比例1∶1模式的成穗率较低, 增产效果不明显, 且覆膜成本高;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比例1∶2模式虽增加了种植带比例, 覆膜成本降低, 但集雨产流叠加效果不显著, 增产效果亦不明显;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比例1∶1.5模式既解决了成穗率不足, 又具有良好的集雨产流叠加效果, 增产效果显著, 且覆膜成本适中。1∶1.5模式的具体集雨产流带为30 cm, 种植带为45~48 cm, 较为适宜。

5.2 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的筑建

集雨产流带起垄覆膜:垄宽30 cm, 垄高12~14 cm, 用耙子将起好的垄背夯实夯平, 用500 mm的PE膜或有孔膜 (山西农科院旱农中心研制) 覆盖垄背即形成了集雨产流带;在第1条集雨产流带的左侧或右侧空45~48 cm的种植带, 筑建第2条集雨产流带, 再空45~48 cm的种植带, 依次类推。种植带中两侧的产流带筑建完成后, 用耙子将种植带耧平。

5.3 种植带中种植行距的确定

为了充分利用种植带的降雨叠加优势, 保证种植带有足够的成穗率并提高种植带的棵间覆盖率, 采取窄行距密植, 在45~48 cm的种植带内种植4行小麦, 行距约12 cm。具体实施见图1。

6 田间管理

6.1 冬前管理 (出苗—越冬)

查苗补种;播后遇大雨出现表土板结要及时破除, 确保苗全苗匀;在小麦全生育期间应加强护膜, 以免影响降雨产流效果。

6.2 春季管理

在小麦起身期 (3月10日左右) 可用苯磺隆防除杂草;拔节期用水胺硫磷喷雾防治麦长腿红蜘蛛;4月上旬若遇晚霜冻害, 可用植物生长调节剂2116喷施;多雨年份在拔节前 (3月下旬至4月初) 喷施多效唑防倒伏[15,16]。

6.3 后期管理 (抽穗—成熟)

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索 篇6

1 旱地小麦高产栽培存在的问题

1.1 旱地小麦麦苗生产较弱

旱地小麦地薄缺肥, 养分含量比较低, 且营养均衡。所以大部分的旱地小麦出现生长缓慢, 且叶较小的状况, 叶的颜色偏淡, 心叶比较短, 根系的发展不佳。旱地小麦由于上部不能形成足够的叶面积, 所以不能更好的利用光合作用下的养分生长, 地下根茎的下扎较浅, 也不不利于深层次的土壤开发, 更不能吸收土壤中存有的养分。

1.2 群体发育, 早发、早衰、个体早熟

小麦发育过程中底墒充足, 底肥可以满足小麦生长所需养料。因此, 苗期土壤水分和养分不成为限制秧苗发展的主要诱因。小麦的前期发展需要充足的阳光, 只要光照度达到要求, 就能满足植物的养料需求。但是, 这会带来负面影响, 即旱地小麦生长旺盛, 但养料不足的情况下衰老也较早和快, 表现形式为早发、早衰。播种期比较早, 播量比较大。冬季总蘖量较多, 叶面积系数较大, 小麦为了抵御寒冬会消耗保存的水分和养分, 导致小麦生长期间养分供给不足, 前期能做到满足生长要求, 后期小麦养分不足就会逐渐枯萎。加之冬季土壤的整体含水量偏少, 土地贫瘠, 旱地小麦发育过程中十分快, 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甚至会提前发育, 然而提前发育必然会带来提前衰老。通常成熟的越早, 籽粒的质量也会逐渐减轻。

2 提升旱地小麦高产的最佳方法

2.1 综合措施

综合措施是利用自然降水, 加大水分的利用效率, 满足提升旱地小麦高产的效果。可从以下3方面入手:第一, 让尽量多的自然降水渗入到土壤内, 即让天上的水得以蓄积;第二, 保存好渗入土壤的水分, 并让其得到最大的保护, 也就是做好地下水的保存;第三, 提高水的调节利用效率, 让有限的水分能产生更多经济效益和产量。

2.2 旱地小麦高产栽培

旱地小麦最近几年倍受关注, 各地在研发小麦生产的同时, 也要加大对旱地小麦增产技术的研发, 现已开展的大面积旱地小麦栽培技术, 创造过最高的栽培记录, 取得较为显著的增产效果。在累计丰富经验的同时, 也满足标准的配套技术, 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上满足旱地小麦高产要求。水作为影响旱地小麦收成的最大因素, 可见, 旱地小麦的收益与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所以降水量和土壤的保水率依然成为制约旱地小麦生长的限制因素。故此, 所有栽培技术都应从蓄水、保水和节水的角度出发。

2.3 增施肥料, 以肥养水

要改变传统施肥方法, 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并用肥料进行养护。将有机肥作为主要肥料, 将无机肥看成是辅助肥料, 按配方施肥要求, 适度的增加肥料中的磷肥比例, 可以集中1次施肥, 也可以分阶段施肥。

旱地小麦的最大影响因素是干旱缺水, 特别是生产过程中, 很难有合适机会进行追肥。所以旱地小麦高产栽培, 就要做好底肥处理, 尽量一次加足。肥料具体使用办法, 可以按照1 kg/0.067 hm2的产量进行添加, 通常每0.067 hm2需要施加2 500 kg肥料, 配比是氮肥40~60 kg、磷肥是50~100 kg。然后根据实际的长势状况配合钾肥和微肥。基于此, 让有机和无机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形成氮、磷、钾的配合, 可以做到优化施肥状况, 满足小麦的营养需求, 让土肥彼此融合, 最终满足用肥养土的目的。结合实验结果, 能够看到增施肥料时, 应培养土壤的肥力, 进而适度的调节土壤中水、肥、气、热等自然状况, 不但能提升土壤的含蓄能力, 也能优化土壤中小麦根系环境, 促进根系更好的发展, 也能发挥出根系“找水”的功效, 真正的达到以肥调水, 以水促肥的要求。增产效果显著。

2.4 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可以用中耕划锄的方式保护土地的湿润程度, 力争提升土地内的水分状况。旱地小麦中进行田间管理不但需做好查苗补苗, 更需综合的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其中重要的方式是通过中耕划锄的方式, 保障田间的含水量。山地地域的旱地小麦由于水分缺失, 所以生长中会遇到问题。秋冬季节土壤的水分缺失, 必然会影响小麦的出苗, 但春季缺水, 导致小麦的麦穗饱满度受到影响。基于此, 需重点考虑如何减少土壤中水分的流失, 保持土壤的蓄水能力, 是这一时期小麦生长的重点, 为让蓄水发挥到最大, 就要做好相关的蓄水措施。第一, 小麦从春季种植一直到将要收割这段时间, 必然会经历雨水的冲击, 旱地土壤结块的现象十分明显, 主要是降雨导致的土壤板结, 上下之间形成一个整体。为让土壤中水分能均衡, 就应适度的中耕松土, 让土壤中水分横向自由的流动, 不会向地表蒸发, 这对土壤保湿有较好的效果;第二, 遇到“顶凌”, 顶凌处理中要做好划耕和镇压, 土壤解冻后, 可以将水分从表层集中找四周, 然后持续到春季进行解冻, 由于表层湿度比较大, 会出现返浆的情况, 这一时期也是土壤中水分流失量最大的时期。若不能做好土壤的湿度保持, 土壤中的水分会过快的蒸发, 并且下渗的量比较少。划耕的作用是将土壤的毛细管切断, 避免水分逐步移动到地表并且蒸发出去。通过镇压可以适度的缩小孔隙中气体, 让气体做减弱交流, 避免空气以气态形式向外部扩散, 平衡土壤内部的湿度。水分在耕层中做适度累积, 就需运用划耕和镇压两者结合的方式, 不但能保持土壤的湿度, 也能增添划锄的次数, 这就要结合春季的降水状况的变化, 在春季降水较多的年份可以适度的增加划耕的次数。通常的规律是头一次浅、第二次深、第三次不伤及根叶;第三, 小麦生产的中期或者后期, 麦田有三要防, 即防治虫病、防治叶苗早衰、防止干热风。后期要防止病虫的侵害, 可以适度的播撒农药杀虫。当小麦孕育谷穗和灌浆时期, 要在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 主要的目的是缩小小麦叶子上的孔径, 减少植物蒸腾带走水汽, 避免干热风对叶苗的危害, 加大植株的抗干性, 并能延长叶片的绿色功效, 小麦灌浆强度加大以后, 起到增加粒质量的效果。

3 结语

探索旱地小麦的高产技术, 对提升小麦的整体生产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中, 旱地小麦的生长有赖于水、氧气、养料、土壤肥力等影响因素。故此主要介绍相关因素对小麦的影响, 提出运用土壤的蓄水功能, 保持水的最大利用效率。并运用轮作的方式保持土壤肥力。最终探索旱地小麦的高产措施, 力争提高小麦单产量, 增加经济效益,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摘要:旱地小麦的增产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章结合生产实践, 总结旱地小麦增产的有效方法, 使得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达到最优状态。

三门峡市旱地小麦管理技术 篇7

1 三门峡地区旱情概况

2010年11月全市平均气温3.4℃, 比常年均值偏高1.3℃, 各地降水量为0~8 mm, 大部分县 (市) 比历年同期偏少9成以上;全市连续90 d无有效降水, 大部分土壤墒情下降, 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三门峡市常年种植小麦8.0万hm2, 其中旱地小麦近6.7万hm2, 占小麦总种植面积的83.8%。

2011年8—9月雨水充沛, 确保了三门峡市小麦尤其是旱地小麦的足墒播种和一播全苗, 小麦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冬前及冬季苗情总体上好于2010年。但是自11月以来干旱少雨, 使无水浇条件的麦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危害, 其中1.3万hm2小麦受害较严重。旱情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进程, 以及次生根生长, 造成地上营养体发育不良, 使麦苗叶片数普遍比常年少1~3片, 分蘖减少1~3个, 次生根减少3~5条, 小苗、弱苗、黄苗比例逐渐增加。

2 旱地小麦冬季管理技术

对于水浇地麦田, 如墒情较差, 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4℃时, 应及时浇水;如果墒情中等, 春后早浇返青水, 浇水后能下地时要及时浅划锄, 破除板结, 增温保墒, 促进小麦稳健生长。对于确实没有浇水条件的旱地麦田, 应及时镇压, 破碎土团、弥实裂缝、使麦根和土壤紧密结合, 促进根系发育, 具有提墒和保墒的双重效果。若遇雨雪, 都应抢墒开沟追肥, 一般可追施标准氮肥150~300 kg/hm2。

针对三门峡市丘陵面积大、无水浇条件、旱地小麦较多的情况, 为把干旱对小麦生长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适时镇压。在播种前为改善土壤墒情, 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对田块进行深耕和秸秆还田, 导致麦田表层土壤较松散, 遇大风墒情变差。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可以在播种后及早春时对田块进行镇压, 一般2~3次, 土壤变实, 水分蒸发量减少, 表面墒情得到改善。试验结果表明:镇压1~2次, 地表0~20 cm土壤水分、单株分蘖、次生根及产量均增加。镇压时要注意选择时机, 时间一般在昼消夜冻的晴天, 早晨有霜冻或露水未干时不能镇压, 以免伤苗。二是合理划锄。划锄能够将板结的土壤打碎, 改善土壤墒情, 使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量降低, 清除杂草。划锄的适宜时期是小麦“顶凌期”, 可提高土壤含水率, 增加地温, 增强植株长势, 为丰产打好基础[1]。三是早春进行追肥。在底肥施用不足的情况下, 旱地麦田必须在早春雨后或土壤刚解冻“返浆期”借墒追肥, 并做到深施埋严, 可以有效利用耕层土壤水分, 借冬季积蓄雨雪调节土壤养分运输, 促进小麦根系吸收和早发。

3 旱地小麦综合管理技术

3.1 种子选用

种子是生产的前提条件, 要根据气候条件和目标产量, 选择适合旱地栽培的耐旱、抗冻抗病性好的优良品种。避免种植需水肥量较大的品种。适宜在三门峡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主要有峡麦92007和洛旱6号[1]。

3.2 播种

在干旱地区种植小麦, 气候条件不利于小麦的生长, 要确定合理的播种日期, 提高小麦自身的抗病能力, 为获得高产打下基础。

3.2.1 播期确定。

旱地冬小麦适宜播种期为10月5—10日。提前播种, 小麦在越冬前长势良好, 过多地消耗了水分和营养物质。但不能抵御低温, 不利于越冬。播种期推迟, 在越冬前苗小、弱, 不利于后期穗粒形成。

3.2.2 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要根据土壤含水量来确定, 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低, 适当浅播, 土壤含水量高, 则适当深播。播种的深度一般为3~4 cm[1]。

3.3 合理灌溉

旱地小麦在种植过程中受传统种植方式的影响, 播种时间相对较早, 用种量较大, 且群体密度较大。在这种栽培模式下, 由于小麦的群体过大, 植株在生长前期消耗较多的水分和养分。越冬后返青的时间较晚, 在遇到“倒春寒”天气时, 麦苗死亡现象严重。由于前期养分、水分消耗过多, 小麦生长中后期由于肥水供应不上, 不利于灌浆、结实。试验表明, 旱地种植小麦, 基本苗数量增大, 但不一定会获得高产[3]。因此, 在生产中不宜盲目扩大基本苗的数量, 要根据品种自身特点、种植地的气候条件、土壤养分状况确定合理的基本苗数目, 以获得高产。

3.4 改善土壤墒情蓄积水分

旱地种植小麦, 主要依靠自然降水来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求。由于降水具有时空分布不均性, 所以在多雨季节蓄积水分, 满足小麦生长的需要是确保高产的重要措施。根据研究, 将耕地深度扩大犁底层, 有利于土壤蓄积水分, 使小麦根系可以吸收更大范围的养分和水分, 生长良好。深耕具有作用时间长、蓄水效果好的特点, 但深耕也存在缺点, 如耕后土壤疏松, 不利于保墒。因此, 要充分发挥深耕的作用, 深耕次数不宜过多, 深耕与浅耕相结合, 促进小麦的正常生长。

4 旱地小麦施肥技术

旱地缺水常与土壤瘠薄相伴随, 改良土壤, 蓄水保墒, 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小麦根系生长, 下水上用。旱地小麦施肥, 不仅要满足当季增产需要, 还要考虑培肥地力。

4.1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

单施有机肥或单施化肥都可增加产量, 培肥地力。但以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效果更好, 有机肥的投入可通过前茬作物秸秆覆盖来完成。例如在前茬玉米田覆盖麦草连续3~5年, 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 改善土壤通透性, 增加土壤孔隙度, 提高土壤保水性。

4.2 合理施用氮、磷、钾肥

在大多数地区, 旱地缺乏氮、磷肥, 配合施用氮、磷肥能够达到显著的增产效果, 一般氮磷比1∶1。如果施用碳铵和过磷酸钙, 1 kg碳铵要配合施用1 kg过磷酸钙。贫钾地区施钾肥有突出的增产效果, 要配合施用钾肥。

4.3 合理确定施肥量

旱地种植小麦, 施肥量在一定范围内, 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开始开发旱地低产麦田时必须多施肥料。除有机肥外, 对土层厚度达1 m以上的地块, 为获得高产, 施碳铵和过磷酸钙各750~1 125 kg/hm2、钾肥150~225 kg/hm2。旱地肥料的增产作用受降水量和土壤蓄水量制约。土层薄的地块, 土壤蓄水容量小, 增肥、增产的潜力小, 应适当少施肥。干旱年份, 底墒严重不足时, 也应少施。

4.4 施肥方法

旱地不具备灌溉条件, 追肥不能结合灌溉进行, 追肥的效果较差。因此, 可将小麦全生育期所需的肥料作基肥一次性施入[4]。采用这种“一炮轰”的施肥方法, 简便易行, 增产效果好。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会导致小麦在越冬以前疯长, 不利于小麦越冬和开春后返青。在采用该方式施肥时要适当控制小麦冬前生长。

参考文献

[1]王渭宏, 杨和平, 马丽丽, 等.旱地小麦新品种运旱22-33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 2010 (6) :207.

[2]周永志, 李凡.豫西南丘陵旱地小麦春季田间管理要点[J].河南农业, 2010 (12) :38.

[3]沈莉.小麦春节前的田间管理技法[J].北京农业:实用技术, 2010 (11) :38.

丘陵旱地套作小麦机播技术 篇8

丘陵旱地套作小麦种植面积占我省小麦种植面积的绝大部分, 然而, 随着该区域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农业生产劳动力短缺, 人工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加, 以往的精耕细作已不再适应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小春生产出现滑坡, 种植粗放, 套作小麦有效穗常不足10万/亩, 亩产在200kg/亩左右徘徊, 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小春这一季耕地撂荒的现象。要实现我省新增50亿kg粮食的目标, 小麦生产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而如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播种质量获得高产是解决该区域小麦生产发展的瓶颈, 小麦生产急需建立轻简高效的机播技术体系。四川农业大学旱地现代农业项目组依托四川省教育厅“套作小麦机械化栽培技术及机理研究”项目、四川省科技厅“四川主要粮食作物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和“突破性作物新品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结合四川丘陵旱地特点, 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筛选改造出了适宜丘陵旱地套作条件下的轻型播种机具, 通过试验示范, 初步形成了丘陵旱地套作小麦动力机播技术, 对于促进我省小麦生产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技术原理

该技术以微耕机为动力, 挂接省莒南县生产的2BSF-4-5A型谷物播种机播种, 播量易于调控, 开沟器强度大和吃入土壤能力强, 种子入土深度适宜, 地轮不易打滑, 导种管不易堵塞, 漏播情况少。播种后小麦出苗整齐均匀, 群体结构合理, 有效穗增加, 从而增产。

三、实施效果

2009~2010年度在四川省射洪县瞿河乡新华村的产量验收结果表明, 户主黄发全, 品种绵麦37, 面积1.5亩, “双三○” (1尺=33cm, 下同) 种植模式, 套作小麦亩产374.1kg;2008~2010连续两个年度在四川省遂宁市及眉山市示范, 大面积使用结果表明, 使用该技术可使套作小麦有效穗每亩增加3万以上, 亩增小麦产量50kg以上, 增幅20%以上;播种功效3亩/小时, 每亩成本20元, 比挖窝点播每亩节约用工4个, 节约劳动成本180元, 小麦价格按1.8元/kg计, 亩新增效益270元。

四、技术要点

1. 规范改制

采用“双三○”种植模式, 2m开厢, 其中1m种5行小麦 (株型松散的绵麦37等品种, 可考虑种4行) , 另1m作预留行, 来年种2行玉米。

2. 选用良种及烯效唑干拌种处理

为减少小麦生长后期对共生作物玉米的影响, 套作小麦宜选择株型紧凑、早熟抗倒的高产、矮秆品种;其次, 丘陵旱地土层瘠薄, 依靠分蘖成穗难度大, 品种选择上以穗重型或协调型为主;第三, 所选品种应抗锈病, 对白粉病、赤霉病抗性也较好。内麦9号抗性好, 川农27株型结构好, 适宜套作。播前晒种2~3天;播时用兰月公司或四川化工研究院生产的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干拌种 (直接将药剂干粉与小麦种子按照相应剂量在塑料袋中混合拌匀而成) , 按1.0~2.0g拌种10kg, 即干拌种剂量5~10mg/kg, 可达到壮苗抗逆的效果。

3. 适期早播, 播前施用除草剂

适期早播可充分利用秋末冬初气温较高、日照充足、土壤墒情较好等有利因素, 促进小麦苗期生长, 建立较强的开端优势, 为高产奠定基础。适宜播期为霜降至立冬前后, 在此范围内, 川西北偏早, 川东南偏迟;同一区域内还应依据品种冬性强弱适度调整播期, 生育期长的先安排, 生育期短的后安排。免耕条件下杂草易于繁殖, 可于播前3~4天趁天气晴好时用百草枯喷雾, 可达到良好的除草效果。

4. 机器调试及播种

播前检查机器性能, 调整好开沟器入土深度和播量。一般以入土深度5cm为宜, 根据土质和土壤墒情适度调节;同时根据产量构成所需基本苗调节播量。可先用塑料袋套在排种管上, 在地里开动机器前行5m左右, 数塑料袋中的种子数, 根据种子发芽率及田间出苗率计算基本苗, 保证9~12万/亩的基本苗, 易于获得高产, 即1m内每行65苗左右, 一般亩用种量7~9kg。播种时保持中速匀速前进, 平均每小时行进1km, 采用套播、转大弯解决丘陵旱地地块小、转弯难的问题。播前用钉耙将小麦幅枯枝落叶清理至预留行, 播后用其覆盖或用钉耙抓土覆盖。播时随时观察排种孔, 避免漏播。出苗后检查麦苗均匀程度, 及时进行催芽补种和疏密补稀, 确保苗全苗壮。

5. 合理施肥

丘陵地区土壤瘠薄, 应适当增加氮肥用量, 并配合施用磷钾肥, 以促进小麦生长。其适宜施用的纯氮为8~10kg/亩, 氮肥70%作底肥、30%作分蘖肥, 拔节肥、孕穗肥视田间长势长相及天气状况酌情施用。底肥一般用复合肥, 如亩施用德阳天元化工厂生产的复合肥30kg作底肥 (有效含量40%, 22-11-7, 约折合6.6kg纯氮, 3.3kg磷, 2.1kg钾) 。肥料均匀施于小麦播种幅内, 三叶前追肥1次, 亩施用尿素5kg左右 (折合2.3kg氮) , 可于下雨前均匀撒入。孕穗至齐穗期, 选择半阴天或晴天上午9~11时和下午2时以后喷施叶面肥;大面积生长正常或偏旺的小麦, 喷施0.3%磷酸二氢钾;对黄瘦弱苗, 加喷1%~2%尿素溶液;对于墒情差的麦田, 酌情增加喷肥次数。

6.加强水分管理

播后无雨应及时浇水, 亩用清粪水20~30担 (1担50kg) , 确保苗齐苗全。小麦生育后期需要大量水分, 要根据降水情况、土壤墒情及时灌、排, 保证小麦拔节、孕穗、抽穗、灌浆所需水分。

7.综合防治病虫草鼠害

对个别杂草严重的田块, 除做好播前除草外, 在小麦3~5叶期视田间杂草情况及时采用麦草贫、麦刀等进行1次化学除草;播种到出苗期间注意地下害虫及鼠害防治;近年来发现蝼蛄危害严重, 可采用辛硫磷毒饵诱杀;在条锈、白粉、赤霉病及蚜虫发生的关键时期, 加强田间监管力度, 以预防为主, 避免病虫害的大发生。

8.适时收获

上一篇:《旅游纵览》约稿下一篇:预应力张拉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