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类教学改革

2024-09-18

土建类教学改革(共12篇)

土建类教学改革 篇1

随着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专业口径的拓宽, 高等工程教育在继续强调理论基础的同时, 也越来越把工程实践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而对于土建类专业来说, 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更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实践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实践教学涉及面广、投入大,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实践教学评价相对薄弱、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相对滞后等问题。因此, 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是土建类专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土建类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

目前我院土建类专业实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开放式实习, 即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教师根据实习大纲提出具体要求、实习结束后进行考核验收, 这种实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 由于施工现场学生人数少, 学生可以直接参加施工第一线的工作。缺点是学生第一次单独接触实际工程, 没有实践经验, 有点无所适从, 特别是自制力较差的学生由于缺乏教师的监督而可能完不成实习任务。二是集中实习, 即采取学校统一联系实习单位集中在某一些施工现场实习的方式, 它的优点是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能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业务和纪律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和管理, 实习安排有现场观摩、现场实训、工程技术人员专题讲座, 通过指导教师随时检查指导实习进程, 确保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缺点是施工现场学生人数多, 工地接待存在一定困难, 造成学生单独参加工程实训的机会不多;一切由指导教师操办, 学生独立意识和社交能力缺乏锻炼。

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1) 对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学生对在生产现场实习这种学习方式表现出不适应, 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接触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实践能力的好机会。 (2) 实习工地多而分散, 需要相当多的指导老师, 有时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同时, 工地技术人员因没有指导学生实习的义务, 如果责任心不强就会导致少数学生因为缺乏指导教师的监督, 实习任务完成不好。 (3) 实习时间短, 实习内容不充实不完整。在集中实习期间, 学生只能实习几个分项工程施工过程, 无法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全面实习, 因而实习内容无法达到实习大纲的要求。 (4) 多数企业不愿接纳实习生。即使企业勉强同意学生进场实习, 往往只是走马观花的参观实习, 学生无法对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其原因是, 一方面学生缺乏工作经验, 在实习过程中很难直接给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甚至有时还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麻烦, 最后是有可能为他人做了嫁衣, 还会泄露商业机密。另一方面是担心实习生不好管理, 一旦出现事故, 负不起安全责任。 (5) 实习经费短缺, 实习内容难以保证。由于经费不足就难以选择最优的实习地点, 也很难保证有充足的实习时间和较好的实习效果。

二土建类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基于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精神, 针对土建类专业的特色, 结合我校特点和实际, 对土建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1不断探索创建新的专业实习教学模式

将土木工程专业和给水与排水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调整到暑期进行。一方面, 教师假期没有其它教学任务, 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充足, 而且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实习。另一方面, 暑期是工程施工旺季, 工地较多, 选择实习点有足够大的空间。学生3~4人一组分别安排到各工地施工现场, 实习内容由工地技术员具体指导, 学校指导教师主要是到各工地检查学生实习进展并和工地技术员进行沟通协调, 经过一段时间实习后, 根据各工地的项目施工情况对实习小组进行轮流交换, 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完成各工种实习任务, 有效地保证了实习效果。

对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城市认识实习、古建筑测绘实习、美术写生实习, 我们采取和旅行社或实习基地联合组织的方式进行, 将实习的行程安排、食宿安排、人生安全保险等全都承包给旅行社或实习基地办理, 教师只一心一意地指导学生实习, 减轻了以往教师既要联系学生安排食宿, 又要查找行车路线等负担, 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实习。

实习期间, 集中为在工地实习的学生办理人身安全保险, 消除了实习单位安全责任的后顾之忧, 使实习单位乐意接受学生实习。

2加强校内外企业合作与交流,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目前, 已有二十几家企业成为我校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其范围拓宽到了建筑公司、房地产开发、市政公司、设计院、监理公司、路桥公司、古建筑测绘及美术写生基地等。这些企业大多拥有先进的设备、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工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能大大节约实习经费, 同时指导教师能及时和学生交流, 学生由公司直接派往施工现场, 避开了施工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生的难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搞好实习的重要保证, 学校同相关企业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这样不仅能实现实践教学的综合改革, 又能推进企业的科技进步, 达到双赢的效果。已建成的校外基地主要分布在湖北、广东、浙江、江苏、安徽、江西、上海、北京等地。学生除在这些企业进行真刀真枪演练之外, 还可以进行“顶岗”实践, 待实习结束后, 企业择优录用部分实习生上岗就业。真正达到了增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3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规范实践教学管理

实习指导教师对整个实习起着主导作用, 学生在实习中收获的大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为确保实习教学质量, 提高实习效果, 我院大力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办法, 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兼职, 很多教师在设计院、规划院、监理公司担任兼职, 深入生产第一线熟悉各种技术工作, 以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造就了一批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教师中拥有一批注册结构师、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注册造价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同时还聘请一些实践技能较强的工程师到学校进行示范教学和技能培训, 以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根据岗位需要聘请生产现场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当导师, 以弥补校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数量和经验的不足,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落实, 保证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真正起到作用, 我院组织编写了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书, 对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的、性质、作用、方式、安排、要求、内容、考核等作了详细的说明, 使得实践性教学教材化、具体化、规范化, 克服了从前实践性教学无章可循、随意性大的缺点。

4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建立良好的实习合作机制

利用学校的建筑公司、监理公司、建筑设计院和规划设计院等资源优势给社会一定服务, 而利用社会力量来解决实践教学环节的部分事务性工作, 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及实践环节的指导上。

城市规划设计院承接的村镇规划项目中的测量, 大部分是由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实习完成的, 这样可以降低成本开支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此项工程实践, 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先进测量仪器的操作技术和平面图测绘工作的整个程序,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机会, 也形成了一种实践教学体系的良性循环。

与课堂教学相比, 实践教学环节是经费需求量较大的教学过程。不解决经费保证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电化教育、计算机模拟手段迅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尝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代替一些传统的教学过程。把校内实习基地的一些新的施工工艺和科研项目试验录制下来在课堂放映, 再经过教师讲解, 比学生再去现场观察效果会更好。这对于用较少的费用达到一定的实践教学目的是必要的, 已成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内容之一。

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 学生可以参与部分工程项目的设计、研发和施工等过程, 这样便于观察、记录、实训, 使科研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三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实习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学院领导重视是搞好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2) 实践教学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3) 重视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应用, 才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 (4) 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 才能有效调动教师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5) 建立良性循环的实践教学体系, 是促进实践教学的有效手段; (6) 实现“产、学、研”三结合, 能够有效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波, 刘进军.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 2009 (5) :80-81.

[2]胡秀兰, 刘锡军, 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 2006 (1) :90-93.

[3]郑荣跃, 鲁宝富, 等.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加强全面素质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4) :67-71.

土建类教学改革 篇2

1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起步没几年时间,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教改讨论的重点。长期以来,高职高专教学一直套用传统本科的教学模式。面向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就要求教学模式必须加强素质教育,拓展专业口径,促进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土建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群体性,为适应这种特点,必须对三年制专科的土建类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

2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就高职高专学生的能力划分,可分为两大方面: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而综合素质又可分为社会生存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两方面。专业技能方面要求有广博专业基础知识和专项职业技能。

2.1在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两方面。综合素质尤为重要

首先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反映了学校在对学生公共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成效,也是学生毕业后迅速融入现实社会,进入职业角色的必备能力。高职高专教育如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必将成为高职高专教育的亮点。其次是学生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我们应关注学生职业生涯中学习能力培养。从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录用时看重的是实践经历,而在见习期用人单位更多的看重毕业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而现在高职高专学生与本科学生的差距就在这里,这方面的缺陷对学生今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随着社会科技加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出现,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很快就会被更新,如果不注意对学生这方面能力培养,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就缺乏后劲,影响自身前途。因此必须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2.2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必须有一个能获取多种土建上岗证书的专业知识面

因为学生将从事的专业并不是单一方向,一般说相关的专业都有可能涉及。如果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知识面过窄,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就业,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就土建类专业来说必须具备制图测量、建筑构造、道路桥梁、力学、结构、施工、经济管理七方面基本专业知识。此外学生还必须掌握专业主干方向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房屋建筑专业,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学习外,还应当加强结构、建筑构造、设计方面的技能培养;施工专业,应当加强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工种操作的技能培养;7-程预决算专业,应该增设经济方面课程,以项目教学的形式加强对预决算的技能训练。

3教学体系的改革

3.1课程结构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以职业技能为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将课程作为技能培养的基础。根据前述,应对传统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整合处理,对基本专业课大纲要求的内容必须够用、重点突出,理论上应深浅适中,普遍适合于土建类各专业为宜。

以此为原则对土建类各基本专业课进行统一整合,时间在入学一年半时间内完成。基本专业课内容涵盖前面所述七个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其中力学方面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知识,结构课程包括: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方面内容,施工课程包括:施工技术和组织设计两方面内容,经济管理课程包括:工程经济、项目管理、工程预决算的知识。这些课程由于包含内容较多,在课程大纲的制定上有所突出,有所减舍,例如对于结构课程,突出的内容应该是结构构造上的要求和做法,在构件计算方面可以要求一些最基本的计算,其他部分可作为了解内容。在一年半的课程之后,针对不同的专业还应该在专业方面的课程进行细化、加深,如施工专业,再开设施工组织设计、安全管理、专项施工技术等课程对施工方面的知识细化加深。此阶段的课程形式要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实践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3.2实践教学体系

职业教育应强调实践教学,但实践教学不能是单纯的学生动手工作,必须建立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如前所述,在一年半的基本课程之后,课程要从普通课堂讲授的课程转向以实践教学为主的一体化课程教学,这一阶段的教学应安排两个学期的时间。在这些课程的方案中,以1/4总课时量进行授课是必要的,教师授课内容主要对课程要点、难点进行阐述,其余的内容要学生通过自学和实践教学掌握,通过一体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大量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学到的只是一点知识技能,因此在教学计划安排上,还应让学生进行基于项目的实习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对各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项目中进行综合运用,从而提高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工作打下基础。项目实践教学时间可以安排一个半学期,要为实习学生提供完整项目过程,在项目选择和教师指导方面还是要下一定的功夫,否则起不到好的效果。目前毕业实习阶段的缺陷,特别是施工专业,就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只能遇到一个阶段的工程,无法接触完整项目的施工总过程。因此与校外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基地显得十分重要。3.3多层次教学

尽管目前对素质较高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着不同认识,但对学生还是应该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不能因为高职学生素质普遍不如本科学生,而放弃对个别优秀学生更进一步的培养。在有限的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可以采用选修课、兴趣小组、专题讲座等形式对优秀学生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就业和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其实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这方面都普遍做得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优秀学生对较好岗位的就业。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培养有利于增强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评价,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

4构建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土建类专业实践性强,具有既来源于工程实践,又应用于工程实践的特点,因此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改革的基本思路为:以工程为背景,以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着重构建以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要功能的模块化实践教学平台。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技能培养与考核的开放式创新实践基地,强化行业参与及合作,建立稳定、多功能、有效的校外实习基地。

4.1与课程相对应,整合各类实践环节并形成有机的整体土建类实践教学模块由三个层次的子模块组成,第一模块以学生了解、认识土木工程产品功能、内部结构的实践,包括认识实习、工程制图作业、规划类课程设计、测量、电工电子及金工实习等;第二模块以掌握材料性能、结构建模及分析方法为功能的实践,包括力学、工程材料、土力学、水力学及结构实验;第三模块与规划、结构、施工、管理综合性专业课课程相对应,以使学生掌握与实践土木工程的分析、设计、施工检测和控制方法为功能的实践。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实习、实训和综合设计”三要素,“综合一分解一再综合”三个层次。显著的特点是与课程相对应,以掌握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着眼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2以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要功能

4.2.1时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施创新教学让学生利用自制课件进行模拟实验后再正式进行实验。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施工力学去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以提高工程素质并训练创新思维。

4.2.2探索寓于教学全过程、形式多样、可持续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新途径.

(1)增设创新实验,进行创新模型设计、编程、仿真试验:结构检验、金工与电工电子实习、土木与交通工程智能化、现代光测技术课等增设创新实验。以培训中心为基地,与电工、金工实践相结合,将“慧鱼创意模具”引入土建类学生创新活动之中。

(2)课外科技活动:结合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各项科技活动和竞赛,带领学生赴各地开展课外科技和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使课外科技活动融人教学过程。

4.3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实习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结合重大工程进行理论实习,了解高层、大跨桥梁、高速公路、地铁等建设中的最新技术,使理论实习内容广、技术新。

(2)实训教学是土建类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强化学生对理论原理的理解与工程认识的重要手段。实训教学的方式包括按教学要求设计试验模型、构思试验步骤与环节、观察与测试实验状况及数据、亲自动手实验、记录数据的整理与实验结果的计算以及计算机模拟试验等。

(3)为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实行“开放式”实习。实习教学是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学生体验工程、验证工程知识的时机,又是教师进一步完善与充实教学与教材内容的必要手段。实行“开放式”生产实习,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如:①建立生产实习基地,使学生有相对稳定的实习环境与条件,这种方式主要在桥梁工程和市政工程的生产实习中采用。②到建筑施工企业上岗跟班实习,能使学生更全面地接触和了解专业知识及岗位职责,为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

土建类教学改革 篇3

[摘 要]爆破法施工因其经济、高效、快速等特点,是岩体中各类工程建设的主要方法,广泛应用于隧道、矿山、路堑边坡、基坑等工程。根据爆破工程在土建类矿山建设、岩土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以及道路与桥梁工程四个方向上应用的异同点,并结合爆破工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各专业方向爆破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土建专业 爆破工程 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167-02

一、教学目标

爆破法施工因其经济、高效、快速等特点,成为岩体等各类工程建设的主要方法,广泛应用于隧道、矿山、路堑边坡、基坑等工程,对国民经济建设起着积极促进作用。[1]爆破工程是安徽理工大学土建类矿山建设、岩土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以及道路与桥梁工程四个方向的专业必选课;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爆破工程的发展历史,掌握基本的理论与方法,具备独立进行一般爆破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能力。

教学大纲规定该课程为32个学时(其中,教学30个学时,考试2个学时),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起爆方法、爆破破岩机理、露天爆破技术、地下工程爆破技术、拆除爆破原理与方法以及爆破安全技术措施;能够进行一般岩土爆破、井巷掘进爆破和隧道施工爆破设计,以及烟囱、水塔等拆除爆破设计。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多、学时少

目前,主要的《爆破工程》教材主要内容为[2] [3] [4] [5] [6]:绪论、炸药理论、爆破器材与起爆技术、岩土中爆炸的基本理论、地下工程爆破、露天工程爆破、拆除爆破技术、钻孔方法和钻孔机具、爆破安全。显然,在教学大纲规定的32个学时内,无法讲授全部内容,造成后面章节(多为钻孔方法和钻孔机具、爆破安全)没有时间讲授。而爆破安全是爆破施工中尤为重要的环节,特别是现在城市复杂环境下的爆破是难点。

(二)教学内容

土建类专业主要是利用炸药爆炸破岩,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教材中存在一些理论性较强、脱离工程实践的内容,教师讲授时不可能都做到生动形象,使学生们缺乏兴趣。例如:在各版本教材中,炸药理论均占有一定的篇幅。实际工程中,较多使用的是水胶炸药和乳化炸药系列,选择余地小。因此,此类纯理论的内容可少讲或不讲,如炸药热化学参数的具体计算、炸药的爆轰等。而工程实际密切的内容可以多讲,如露天岩土爆破、隧道施工爆破等。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广泛使用的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至于实验课,爆破工程因其材料的特殊性,实验难以实现每个环节人人参与;而只能做一些简单、危险性小的实验,如霍金逊效应、爆破漏斗实验,其他的难以实现。

(四)爆破安全教育重视不足

爆破安全包括爆破工程的安全实施和爆破作用有害效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由于学时、重视不足等原因,在教学时此方面内容较少涉及。加强爆破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如下:

1.爆破工程事故层出不穷,每次都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爆破行业带来了负面效应,也增加了人们对爆破的恐惧心理,不利于爆破施工企业与爆区周围居民的协调。爆破工程事故主要有:爆破器材使用不当引起的事故、爆破施工过程管理不善造成的事故和爆破有害效应引起的事故。

2.爆破有害效应的控制或消除需要掌握其致灾原理、控制机理和方法。如爆破震动,作为最常见的爆破有害效应,在城市内各种爆破时要求尤为严格,因为稍有不慎,过强的爆破震动会造成周围建(构)筑物开裂、倒塌,地下管线爆裂等严重灾害。爆破震动的控制要求掌握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爆破震动的监测与分析等知识。在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地下工程中[7][8],爆破有害效应的控制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要。

三、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一)矿山建设方向

矿山建设方向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岗位为各类矿山开采、井巷工程掘进施工、边坡工程施工等,因此,其教学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爆破工程的基础理论,包括炸药基本理论、工业炸药、起爆器材与起爆方法、爆破破岩机理等。重点是起爆方法(电雷管、导爆索、导爆管等)中的各种起爆网络和光面爆破、预裂爆破。

2.露天爆破,包括露天浅孔爆破、露天深孔爆破和硐室爆破等。主要讲授露天台阶爆破和硐室爆破,并结合煤矿露天开采爆破实例,如神华集团黑岱沟露天矿。

3.地下工程爆破,包括井巷掘进爆破、隧道掘进爆破和地下采矿爆破。以井筒和巷道掘进爆破、地下采矿爆破为主。

4.拆除爆破,包括烟囱、水塔等高耸构筑物的拆除爆破,高大建筑物如各种楼房的拆除爆破,以及基础、桥梁、冷却塔等建(构)筑物的拆除爆破。

5.爆破安全与管理,包括爆破安全管理,拒爆的处理,爆破工程事故案例(包含爆破器材、早爆和拒爆事故、爆破施工和爆破有害效应等不同原因的事故案例),爆破有害效应的形成机理与控制,爆破对环境的影响与控制等,如爆破震动监测与分析,爆破损伤测等。

(二)岩土工程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方向

这两个专业方向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地铁)隧道工程、岩土工程方面的工作,除了爆破工程的基础理论,主要教学内容还包括:

1.露天爆破,包括露天浅孔爆破、露天深孔爆破、定向断裂控制爆破以及基于光面爆破的护壁爆破技术等。以露天台阶爆破为主,案例如闹市区深大基坑开挖爆破,沟渠爆破开挖等。

2.地下工程爆破,包括井巷掘进爆破、隧道掘进爆破和地下采矿爆破。以隧道掘进爆破为主,结合隧道掘进施工、桩井爆破施工等工程案例。

3.拆除爆破,包括烟囱、水塔等高耸构筑物的拆除爆破,高大建筑物如各种楼房的拆除爆破,以及基础、桥梁、冷却塔等建(构)筑物的拆除爆破。

4.特殊控制爆破,主要包括特殊环境爆破施工(含瓦斯区域,临近特殊物体如油库和天然气库、输油输气管道旁边的控制爆破,危岩体处理爆破等),爆炸挤淤,冻土爆破,爆炸处理软基,爆炸成型和爆炸焊接,爆破成井,水压爆破,静态破碎等。

5.爆破安全与管理,主要包括爆破安全管理、安全评价,拒爆的处理,城镇及复杂环境岩土爆破中的安全技术,爆破工程事故案例,爆破有害效应控制等。

(三)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

该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交通工程如公路、铁路、隧道[7]等方面的工作,其中,路堑开挖、桥梁桩基、隧道等都涉及爆破工程。除了爆破工程的基础理论,主要教学内容还包括:

1.露天爆破,主要有路堑开挖爆破,如台阶爆破、光面爆破,预裂爆破,硐室爆破,采石爆破,危(旧)桥梁拆除爆破等。

2.地下工程爆破,包括井巷掘进爆破、隧道掘进爆破。以隧道掘进爆破、桥梁桩井开挖爆破为主。

3.特殊控制爆破,主要包括特殊环境爆破施工(含瓦斯区域,临近特殊物体如油库和天然气库、输油输气管道旁边的控制爆破,危岩体处理爆破等),爆炸挤淤,冻土爆破,爆炸处理软基,爆破成井,水压爆破,静态破碎等。

4.爆破安全与管理,各类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有部分爆破工程周围存在人口密集的居住区或重要的建(构)筑物,故在此类工程进行时,同样要加强爆破安全管理,进行爆破有害效应如爆破震动、飞石、冲击波等的监测与控制。[8]因此,进行爆破安全与管理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在针对专业方向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的特点,结合科研和实际工程进行讲授,通过录像和照片对实际工程爆破进行剖析,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改变教学过程由教师单方灌输为学生主动探索学习,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并进行爆破方案和参数的设计。

四、结语

通过爆破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体改改革,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方向爆破技术应用的理解和掌握,安徽理工大学爆破工程于2009年被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下,我们不断对爆破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进、优化和完善,为学生毕业后的爆破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注 释 ]

[1] 冯叔瑜,郑哲敏.让工程爆破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我国工程爆破6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工程科学,2014(11):5-13.

[2] 高尔新.爆破工程[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3] 王玉杰.爆破工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 郭学斌,张继春.爆破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5] 刘殿书,李胜林.爆破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6] 徐颖,孟益平,吴德义.爆破工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7] 张俊兵.地铁隧道临近次高压燃气管线爆破振动监测分析[J].工程爆破,2014(5):28-31.

[8] 梁禹,张庆彬,刘洪震,等.爆破振动对邻近盾构管片影响的测试与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3):697-704.

土建类教学改革 篇4

城市建设的立体化、结构体系及工程环境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已成为现代工程建设的主要特征, 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土建类企业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企业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这对土建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要具有宽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 土建类专业高等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为社会培养更加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土建类专业教育属高等工科教育, 实践教学环节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必要的试验、实习、工程设计、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训练, 可以更加巩固学生理论课程学习的内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培育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完善的土建类专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

由于1998年新的专业设置涵盖面非常宽广, 如土木工程专业涵盖了原来的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矿井建设、城镇建设等部分专业内容, 建筑学专业涵盖了原来的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历史建筑、工业设计等部分专业内容, 这使得课程体系的设置成为教学改革中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此后的教学改革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这一方面, 目前这方面研究已取得了相对完善的成果, 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 基本延续一些老的教学模式, 部分高校由于理论课程教学的繁重或经费投入的有限, 实践教学环节还有所削弱, 这与土建类这类工科专业的教学极不相称, 严重制约了土建类专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土建类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是目前工科教育中急待解决的课题, 对目前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土建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方法

2.1 构建了全新的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 试验教学

传统的试验教学项目主要是一些验证性试验, 这些实验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却显不足。在实验教学中需增设一定量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要求试验报告以论文形式提交, 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实验过程中引入QC (质量) 控制的方法[1], 不断改进实验质量。

(2) 实习教学

专业实习对土建类专业的学习是不可缺少的, 为了达到实习应有的目的, 应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仅要观察, 更重要的是能够亲自参加工程建设过程, 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3)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应增加了指导老师数量, 要求设计题目具有一定的发散性, 使学生自己选择设计的方案, 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方案进行个别指导, 并指导学生分析其方案的优点和不足, 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2~3]。

(4)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题目应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综合性的工程项目或精心设计的课题, 同时毕业设计题目的难度和深度应满足培养要求[4]。毕业设计过程应有详细的工作计划, 同时在设计工程中应加强进度检查, 以保证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5) 课外实践活动

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 通过有效的引导措施, 使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 则课外实践将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2.2 制定了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教学指导性文件

根据当前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结合一些土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用人要求以及各土建类学院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专业实践教学计划、试验教学大纲、实习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等文件。土建类实践教学文件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5]:

(1)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2) 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3) 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4) 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教学大纲;

(5) 建筑学专业实习教学大纲;

(6)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7) 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大纲;

(8) 结构试验教学大纲;

(9) 建筑模型课程教学大纲。

2.3 制定了教学管理条例等教学管理文件

为了保障教学计划的实施效果, 应制定配套的教学管理条例[5], 如:

(1) 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条例;

(2) 土建类专业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实施办法及管理条例。

3. 土建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推广应用

作者所在的学校, 通过实践类教学体系改革的推广应用, 达到了改革的目的, 具体来说:

(1) 教学科研双长、双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有力促进了我院的师资队伍建设, 为学院办学实力的全面提升创造了条件。近年来, 我们在许多学术期刊和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多篇有关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学术论文。

(2)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促进了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的改革。促进了土建类专业教学的良性循环, 形成了土建类专业教育的特色。

(3) 为土建类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实践教学改革取得的优异成绩, 在土建类专业教学中起到了示范、激励的作用, 我们的经验得到同行的赏识。

(4) 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应用专业知识的兴趣、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6]。

(5) 为土建类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土建类专业学科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成功范例。

参考文献

[1]刘清山等.利用PDCA循环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山西建筑, 2009.

[2]渠滔.浅谈建筑学三年级设计课程的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3]渠滔, 李丽.关于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研究, 2010.

[4]鲍鹏, 刘汉洲.建筑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M].高等教育研究, 2007.

[5]鲍鹏, 李丽, 刘清山等.河南省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编号:2009SJGLX098)

土建类简历表格 篇5

简历表格 土建类简历表格 个人简历表格
姓 名: 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性 别:
 
 
民 族: 汉族 出生年月: 1990年3月10日
证件号码:   婚姻状况: 未婚
身 高: 175cm 体 重: 60kg
户 籍: 福建泉州 现所在地: 福建厦门思明区
毕业学校: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 学 历: 专科
专业名称: 土建类 毕业年份:  
工作经验: 一年以内 最高职称: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 职
职位类别: 销售管理

 

销售人员

建筑装饰工程

 

职位名称: 建材销售 ;
工作地区: 福建-厦门思明区 ;
待遇要求: -3000元/月 不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 可随时到岗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 永城健身俱乐部
时间范围: 10月 - 202月
公司性质: 民营/私营公司
所属行业: 餐饮、娱乐、酒店
担任职位: 销售人员
工作描述: 销售、、
离职原因: (本文由()大学生个人简历网提供)

土建类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交通土建工程教学体系实践人才

培养社会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离不开完善的教学体系,作为培养交通工程专业实用型人才的院校,要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入手,通过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的交通土建工程专业类教学体系。

1发展背景

高职院校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性越来越强,因此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服务区域企业发展,构建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发展之路。培养社会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不仅是提高本校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应用能力单靠学校的学习远远不能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必须要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才能保证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企业的要求相符。我院刚升入本科院校不久,虽然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经验,但是相比其它高等本科院校,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更加详细地阐述我院构建交通土建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性,笔者对近三年我院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得出以下数据:学生在毕业以后直接参加工作岗位的约占25%,经过岗前培训参加工作的约占51%,从事其他工作的约占11%,剩余的一部分仍然处于失业状态。由此可见我院培养出来的学生直接参与工作岗位的技能存在一定不足,学生的实践技能某些程度上不能达到用工企业的要求。因此,为提高我院学生就业率,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就必须要从教学方面入手,通过深化高职交通土建工程专业课程改革,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

2当前交通交通土建工程专业类教学体系的现状

为了更加形象的展现当前交通交通土建工程专业类教学的现状,本文以我院的交通工程专业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教学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

2.1专业定位不明确作为培养社会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还不能意识到专业培养的最终目标,尤其是对于刚升入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而言,一些观点认为本校已经升入本科院校行业,所以教学重心也要改变,即由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转向培养学术型科研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专业定位就出现了不统一性,结果导致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缺乏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知道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到底是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主,还是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为主。

2.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落后为了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高职院校在选择交通土建专业课程时,会采取多而杂的教学模式:首先,高职院校开设的交通土建工程专业课程缺乏特色,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在开始相关专业课程时按照高等本科院校的模式进行,而忽视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导致学生要学习过多的理论专业知识,但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最终出现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强,而理论知识又掌握不全的现象;其次,高职院校开设的交通土建工程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技能要求的衔接不完整。随着交通土建工程技术的发展,对于土建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作为培养交通土建工程专业的高职院校一定要密切关注交通土建工程技术发展,依据交通土建工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相关的课程。但是事实上,高职院校的交通土建工程专业课程基本上不变,导致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已经落后于市场技术的发展;最后,教学的模式过于落后,交通土建工程专业教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实践教学,或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性不强,也就是实践教学只是按照实践教学要求进行,而没有注重对理论教学的检验与回顾,而理论教学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却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2.3课时配置不合理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按照专业课程的实践要求而合理地分配教学课时。一是核心专业课程课时与非专业课程课时存在不合理性,专业核心课程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课程,它在整个高职专业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高职院校要适当的增加对课程的课时安排,以便给学生更多地学习此课程内容的时间,而对于非专业课程我们可以适当的缩短教学课时,以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课时分配不合理。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开展情况并不理想,这与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资源紧张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教学需要高职院校配备相应的实践锻炼设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支付更多的资金投入,而资金的不足导致其实践设备相对比较短缺,在此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以增加理论教学的比例安排来弥补实践设备短缺的问题,形成课时配置不均的现象。

3交通工程专业类教学体系的构建

交通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交通工程专业类教学体系的构建思想应该是:以交通工程为依据,以优化知识结构为原则,着重构建以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模块化实践教学平台,并且在优化理论课程内容的同时要加强对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强化校企合作,建立稳定、多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

3.1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与保障。作为刚升入本科院校的高职院校,一定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依据交通工程专业的相关技能要求,结合企业岗位,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因此本校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交通工程专业教学目标。随着交通工程学科之间的连续性越来越强,交通工程建设需要交通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牢固的交通工程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交通专业应该基于专业知识宽厚的特点,积极培养交通工程师,因为我国并不缺乏交通工程管理人员或者设计人员,而是缺乏卓越的交通工程师。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本校的教育特点,集中力量培养学生掌握交通工程某一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2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交通专业教学离不开实践训练,因为交通工程专业学习必须要依赖于工程实践训练,交通工程实践教学主要根据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而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工作。基础能力是对专业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因此对于基础能力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依靠校内的实训基地进行锻炼教学,而专业能力是检验与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因素。对于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学生通过参与校外企业的实习工作学习与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定的基础。比如我院就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利用各种业余时间深入到校企合作企业中,学习与了解交通工程专业的社会实践发展技术,我院的交通专业通过与新乡河南高远公路养护技术有限公司(河南高远路业集团)的合作,为学校的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平台,同时也为合作企业提供了订单式的人才,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实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

3.3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教师队伍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师资队伍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为提高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加快建设“德术双馨”的师资队伍。加强师德建设,着力建设一流教学团队,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努力建设一支严谨笃学、关爱学生、淡泊名利、自尊自立,具有良好师德和高尚学术风范,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优秀师资队伍。

3.4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交通工程专业的实践性,要求高职院校要改变以往的考核制度,建立全面评价教学体系的制度。一是要改变以期末笔试考试为主的评价模式。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是采取笔试的方式就必然会导致学生只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锻炼,最终影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要构建“笔试成绩+实践成绩+平时表现”的考核形式;二是高校要优化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高职院校要提高对教师实践教学的评价比例,增加实践教学在整合交通工程专业类教学体系中的分量;三是要通过能力评价模型,对教学体系优化效果进行评判,形成良性循环,使整体教学体系逐步优化,更有针对性,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杨立峰,李积珍,李栓.实施“3+1”模式培养交通土建合格人才[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

[2]刘博航,王庆敏,张文胜,闫小勇.《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建设[J].价值工程,2010(16).

[3]刘博航,牛学勤,闫小勇.姚胜永.以需求为导向的交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19).

作者简介:

土建类教学改革 篇7

1高职土建类专业的教学现状

1.1土建类专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拓宽办学思路, 加强土建类专业教学建设, 以推动土建行业的发展, 但是,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 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准确定位市场, 未能制定明确的土建类教学目标, 从而造成教学与现实情况相背离的情况。一些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有限, 缺乏实践基地, 不能为学生提供有利的训练机会, 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 部分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教材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 不能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从而给土建类专业教学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1.2土建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不够深入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高职院校的土建类专业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但是, 由于课程改革的不够深入, 使得土建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较差。近年来, 随着土建行业的快速发展, 土建类专业也在不断的进步, 但是, 由于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教材、教学课件等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使得土建类专业的教学质量不高。

1.3缺乏必要的专家教学

专家参与教学是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 重视专家参与教学的作用, 增强专家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是提高土建类专业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然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一些高职院校未能充分认识到专家参与教学的重要作用, 仅仅依靠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使得土建类专业的教学课程设计不合理, 从而影响了土建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2高职土建类教学改革的创新教育实践措施

2.1合理选择土建类专业的课程内容

在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方面, 合理选择课程内容, 可以提高土建类教学的质量, 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采用职业分析法, 调查研究土建类专业的课程内容, 不断深入到市场之中, 分析土建类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实践创新等情况, 切实为学生安排合适的课程内容, 加强理论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效联系, 以提高土建类专业教学的有效性。

2.2明确土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明确土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不断提高土建类专业的教学效果,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土建类工程的发展趋势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 合理制定土建类专业的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2.3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

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实现最佳化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 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强化学生对实际操作的认识, 结合土建行业的发展情况, 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2.4积极开发新的土建类课程体系

高职土建类专业的教学目的是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促进学生的就业。因此, 在教学中,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发新的课程体系,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实现学生个人与高职院校的共同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高职院校应该深入考察和探索企业的发展情况, 合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科学设计土建类专业课程, 建立完整的土建类课程体系, 不断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以促进学生的就业。

2.5不断优化土建类课程结构

优化课程结构, 合理划分和调整专业教学模块, 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开展土建类专业教学, 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 高职院校应该有效整合课程, 合理调整各个结构之间的关系, 科学安排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的课时比例, 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促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6根据教学需求开展实践教学

土建行业需要较高的实践能力, 因此,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 高职院校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以提高土建类专业教学的质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高职院校应该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根据土建行业的实际情况, 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以实现学生的就业[3]。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高职院校应该适当讲解土建行业的发展情况、发展方向, 让学生了解毕业后的就业方向, 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3总结

总而言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市场对土建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土建类专业的教学情况, 根据具体的市场情况, 积极实行土建类专业的教学创新,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因此, 加强教学改革, 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方法,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本文通过简要分析高职土建类专业的教学现状, 指出高职土建类教学改革的创新教育实践措施, 以期能够提高高职土建类专业的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土建类教学改革,创新教育,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1]郑碧贞, 吴建霞.创新教育在高职土建类教学改革中的实践初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02) :58-59.

[2]张亚军.高职土建类教学改革中的创新教育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 (10) :136-137.

土建类教学改革 篇8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十二五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提出, “十二五”期间将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 加快建筑信息模型 ( BIM) 、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1]。国内, 在奥运和世博项目中都可以看到BIM的身影, 特别是上海中信大厦宣布全面应用BIM技术打造绿色、人文都市标志性建筑, 使BIM的知名度产生了质的飞跃[1]。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BIM给建设行业带来的影响和价值都越来越大。在高校中, 美国的BIM的推广非常快, 学校一般会由针对性的培养学生, 使学生能够掌握并灵活运用BIM, 毕业生可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其社会认可度高[2], 在国内, BIM的教学还在探索过程中, 伴随着它在建筑行业的影响力也在逐步的提升。

2 高职土建类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2. 1 教学方法单一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一般特点: 形象思维能力高于抽象思维能力, 纯理论知识的学习会使他们感觉枯燥, 缺乏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 通常都是以老师为中心, 老师讲, 学生听, 面对抽象的知识, 如建筑工程制图, 其中画法几何部分, 知识点抽象, 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 再如建筑工程施工, 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 很难使学生能够理解具体的施工过程, 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其他课程也是如此, 针对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 采用较为单一的理论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往往不佳。

2. 2 学生实践能力弱

国家现在提倡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职的学生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的更高, 但是现阶段, 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经过三年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 工作后却不能直接胜任工作, 问题出在了哪里呢? 归根结底还是在校期间没有锻炼出足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这个问题当中, 我们也发现了在校期间简单的进行实验实训不能满足企业对于员工所要求掌握的专业技能, 如何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成为了高职院校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3 融入BIM后展现的优越性

3. 1 激发学生兴趣

BIM的应用是以计算机为载体, 运用更加形象的表现方法, 让学生学的更有乐趣, 如通过欧特克公司开发的Revit建立土建的三维模型, 给学生展示一个具体的建筑物, 让学生直观的对建筑物进行了解, 梁、板、柱等结构构件以及散水、女儿墙等建筑的构造就可以不出教室门进行学习, 并且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 在Revit中实现漫游, 生动有趣, 学生在玩中学, 这对学生学习建筑工程制图及房屋建筑学等课程帮助很大。BIM的实施需要团队, 可以在教学过程当中, 采用分组教学, 且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 这也可以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参加到教学互动环节当中, 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

3. 2 将课程融为整体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课程本身就是一个理论体系, 在校期间很多课程都是单独授课, 造成很多学生在毕业前, 很难将学习各门课程贯穿在一起, 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影响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将专业知识织成一张网, 符合记忆理解的规律, 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整体把握, BIM融入到教学中, 通过建模、施工模拟、碰撞检测等, 可以有效的使学生将建筑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预算等课程串联起来。

3. 3 将工地实训“搬到”教室

对于土建类专业, 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工地现场, 老师通常会带领学生到工地进行参观或生产实习, 这里边就隐藏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去之前就要给学生讲好所有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然后“提着心”带着学生去工地, BIM技术的出现, 可以有效的改变这种现状, 我们可以在BIM实训室进行施工场地布置、模板脚手架施工以及整个施工过程模拟等, 可以安全高效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

3. 4 增加就业途径

学生通过学习BIM相关的课程, 以及对和BIM里相关软件的学习, 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使学生在就业时可以有较明显的优势。据统计, 现在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国家也在提倡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作为传统行业的建筑工程, 它的出路在哪里呢?BIM属于是建筑行业的一个创新点, 是实现“互联网+ 建筑工程”必不可少的工具[3], 也是目前土建类学生的就业的一个途径, 那么学生在校期间, 掌握好BIM就显得非常必要。

4 融入BIM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4. 1 存在的困难

( 1) 缺乏系统的教材。学习BIM需要系统的且权威的教材, 如从BIM的整体实施战略和计划服务到具体的软件操作使用的图书等, 方便教师对于BIM相关理论的教学, 但是由于BIM在国内的发展还不是特别成熟, 相关的书籍也不是很多, 甚至有些人错误的认为学习BIM就是学软件, 我们学习BIM时, 既应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又要学习相关的软件, 同时还要侧重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方法。现在市面上关于BIM的书籍一类学校和科研机构撰写了教材类书籍, 还有软件厂商和用户撰写的各种软件使用指南, 这些书籍对于BIM系统的教学或者学生自学还不是特别充足, 相关的教材亟待更加完善。

( 2) 师资不足。BIM技术还比较新, 企业是BIM发挥其价值的地方, 对BIM能够非常熟练掌握的技术性人才大多集中在企业当中, 在高校当中BIM人才还非常匮乏。由于BIM的学习涉及的面也比较广, 教师通过简单的学习相关的书籍, 已不能有效的对BIM有非常深入的认知, 这就要求教师要到企业项目当中进行好好的磨练, 从真正意义上对BIM的应用有所掌握, 只有这样, 才能教出实践应用能力突出的学生。

( 3) 耗费资金大。对于高校而言, 需要投资的主要有这两个方面:①BIM实训室建设, 涵盖了BIM软件及对应硬件的购买和升级, 软件是驱动BIM的工具, 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也必须配套有和软件匹配的硬件; ②BIM培训, BIM作为建筑行业新的信息化工具, 很多高校教师也都是在摸索过程当中, 为了更为深刻的对BIM进行理解和运用, 就需要积极参加行业相关培训。这两方面的投资相对较大, 对于BIM在高校当中的普及也是一个不可回避问题。

4. 2 应对措施

( 1) 师资力量的培养。高校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当中, 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老师对于BIM的应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 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这就要求高校需重视BIM相关师资的培养。令人欣慰的是, 现在随着BIM在国内热度的高涨, 各类培训顺势涌现出来了很多, 青年教师应该多走出校门, 多参与相关方面的培训讲座, 最好能与企业进行合作, 到企业当中锻炼, 掌握BIM的最新动态。

( 2)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BIM最终是运用到了项目当中, 真正对BIM技术熟练掌握的也是企业, 企业在BIM方面最具有话语权, 开展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可以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当中, 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到锻炼。真实工程的BIM“源于实践, 高于实践”。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回到学校后, 学生通可以更有目标的有针对性的学习对应的知识, 实现事半功倍, 有助于学生毕业时, 顺利的进入工作角色。同时, 可以聘请企业当中的BIM技术人员来高校进行兼职讲课, 可以弥补高校当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同时, 企业中来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给学生讲授做项目时需要注意的要点难点, 更有实用价值。

5 结束语

国家提倡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职作为应用性人才的主要输出地, 更应该培养技术能力过硬的人才, 与行业相适应的人才。BIM作为建筑行业的新技术, 是建筑实现信息化必不可少的工具, 高职院校应该引起重视, 在建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改革上加大BIM教学的力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何关培, 李刚.那个叫BIM的东西究竟是什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2]张华英, 杨振英.高职院校BIM教学思路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 (1) .

土建类教学改革 篇9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课程的开设缺乏专业的针对性;

b.课程建设不力;

c.教材选择重理论、轻实务, 缺乏优秀的案例辅助教材;

d.对考核与评估体系不够系统和全面;

e.重教师作用, 轻学生参与。

1《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1.1 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原则

职业教育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加强教学建设和教育改革”, 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灵活、快捷和适应性等特点”。

1.2 实践性和技术性的原则

学院的课程改革应适当引入交通领域中的一些新的理论、新的科技内容、方法和技术, 并不断地加强土建类管理的社会实践活动。

2《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课题组主张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方式与内容进行改革, 并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角度入手。

2.1 以加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核心, 综合性和实践性为特点, 重点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应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相结合的先进方法进行教学。

2.2 探索把中西方管理理论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实用有效的理论体系, 建立以中国本土企业为主的、具有中国本土管理文化特色的管理案例库, 着重突出案例教学的互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协作性。

2.3 在我院的帮助下, 建立了多个企业和地方企业实训基地, 邀请长期奋战在企业经营管理一线岗位的优秀管理者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带学生出去参观访问与实地调研, 进行管理实习、企业诊断, 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理论教学有效的转化为实践技能。

2.4 深度开发多媒体教学, 探索网络信息化互动教学, 形成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实现课堂与课外教学平台的完美对接, 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5 对考核与评估体系的研究, 改变过去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 创建更加合理的课程评估体系, 采用丰富多样的考核方式。

3 紧跟市场与结合专业, 创建与优化实践性教学环境

3.1 运用模拟实践教学

综合运用多种模拟实践教学的形式。在课堂内或校园内, 引入管理要素, 建立仿真环境, 使学生像实际管理者那样进行模拟决策。

3.2 建立企业实训基地

建立了多个企业实训基地, 邀请长期奋战在企业经营管理一线岗位的优秀管理者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

4 改革与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体现科学性高效率

4.1 构建网络教学环境

在学院校园网的支持下, 从互联网上及时下载大量的管理学资料, 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学习了解国际最新管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的信息。

4.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基本原则是“多种并存, 互补互融”。力求做到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 优劣互补, 更好地辅助教学方法的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做法如下:

4.2.1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 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 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以学生听为主转变为学生以练为主。教师甘当“指导者”“、辅导者”、“助手”。

4.2.2 综合运用多种模拟实践教学的形式。模拟实践, 是在课堂内或校园内, 引入管理要素, 建立仿真环境, 营造管理情景, 使学生向实际管理者那样进行模拟决策。

4.2.3 教师及时向学生推荐扩充性学习材料, 并指导学生阅读学习, 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5《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中的关键点

5.1 注重学生参与教学改革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应一直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反馈的信息可以使我们的改革设想避免主观臆断, 更加符合客观现实。学生的反馈信息很多成为改革创意的来源。

5.2 教学内容统筹安排

教学时, 要将各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 不能厚此簿比, 有所偏废。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最好将课堂由教室搬到实训实验室或企业。

5.3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 及时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 讲授内容不要与企业实际脱节。

5.4 教学理念的转变

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以便于和学生从心灵角度得到沟通并达到默契的程度, 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

结束语

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改革, 我们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未来的教学中, 如何把握与体现我院土建类专业的职业教育特色, 研究高职与本科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上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探索高职土建类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优化的途经, 作为职业技术院校, 如何培养学生具备以上能力是衡量其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有着紧迫性及现实性。

摘要:根据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特点, 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提出了《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土建类,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孟宪平.“教学常规”质疑[J]教育参考, 2003, (4) .

[2]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004, 9.

土建类教学改革 篇10

众所周知, 建筑结构的内容比较广泛, 一般分为三大部分【1】: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在高职院校的课堂教授中一般都重点讲解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 钢结构讲解的较少, 其原因是因为钢结构内容偏难, 学生学习起来缺乏兴趣, 普遍没有学习积极性;教师也会根据这种现状减少钢结构的讲解内容;久而久之, 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形成对钢结构的不重视, 而这是与建筑行业实际发展情况不相符的【2】。近二十几年来, 随着钢结构技术和我国钢材产量的提高, 钢结构工程也逐渐增多, 在规模和产值上都出现了较快的增长, 同时一大批高层、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建成, 这些建筑大部分为钢结构形式, 这些都给钢结构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是, 与钢结构行业快速发展不相协调的是, 钢结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这已成为目前影响整个钢结构行业健【3】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上述种种现状都要求高职技术类学校加强针对钢结构内容的学习, 因此钢结构的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二、结构类课程——钢结构的课堂教学现状

目前,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建筑工程 (或工民建) 专业, 大多数都开设了《建筑结构》或《钢结构》课程, 在目前的钢结构内容的教学中,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针对高职类院校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缺乏重点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4】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 但是在高职类院校的实际培养过程中, 我们往往忽略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按照这一培养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 导致理论性太强, 实践性不够, 从而使培养的学生无法达到我们的要求, 造成理论知识没学精、实践能力不达标的情况, 模糊了自己的目标定位, 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 教学手段单一枯燥, 缺乏创新性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很多教师不注意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及缺乏钢结构建筑工地的实际操作经验来充实自己的教学活动, 【5】忽视了多媒体教学、实例教学、问题教学等方式和方法的重要【6】作用, 导致教学信息量太小, 无法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

3. 教学内容不完善, 缺乏丰富性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很多教师的教学内容太单调, 只是理论知识的简单讲解, 而没有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介绍, 没有引入实际工程案例来进行讲解;实际上, 项目法的导入讲解是非常适合高职类院校的。

三、结构类课程——钢结构的课程特色

结构类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最为主要的专业技能基础课程【7】, 其中又以钢结构技术为目前最为急需的, 是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的必备课程。

《钢结构》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建筑结构课程具有如下的特点:

1. 课程内容具有广泛性、综合性。

结构类课程作为建筑工程专业的专业技能基础课, 同时融合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等课程的内容,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 结构类课程要求较强的技术性。

高职院校的《钢结构》【8】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各专业课,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在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具有较快适应建筑业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因此, 我们的课程教学应该更侧重与技术和技能教育, 在内容上与行业内的先进技术接轨。

3. 结构类课程具有应用性。

在高职类院校, 我们开设《钢结构》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从事钢结构设计等的工作, 而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白各种钢结构形式的原理和功能, 以及相应的钢结构施工技术;以便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灵活应用。

四、结构类课程——钢结构的课堂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高职专业课的教学由着重知识的传授向着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转变。因此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及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互相团结、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成为专业课教师应该探讨的问题。

1. 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课堂

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 专业课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堂, 因为专业课所讲授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实际应用。因此, 专业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前体验, 带领学生进入钢结构的工地, 使学生能亲身感受将要学习的专业知识, 从而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学以致用, 也能激发学生探索、自我超越的激情, 同时和实验实训老师协调, 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理论学习之后能进行实践练习, 让学生通过实习实践促进理论知识学习,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指导实习实践, 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本人有多年的现场经验, 又有5年以上的课堂讲授经历, 从教授过的班级中, 我们发现高职类地学生喜欢学习那些可动手操作的知识, 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量引入案例来协助, 这也是目前高职类院校中广为开展的项目法教学。

在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 要加强对于国家规范等强制性标准的讲授, 将规范意识贯穿与教学的全过程。技术规范作为国家的强制标准, 是在大量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理论总结, 对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因此, 在《钢结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引导学生树立技术规范意识。主要包括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强制性条文和技术术语、技术符号等专业知识与规范。

2. 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增强课程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 有很多老师都是采取了单一的教学方法, 比如多媒体、板书等。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单纯地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多媒体、模型、图片和板书等相结合。譬如在讲解《钢结构》绪论时最好采用多媒体授课, 把一些学生都比较熟悉的有代表性的建筑——国家大剧院、水立方、鸟巢等著名建筑的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同时也可以展示身边的一些钢结构建筑, 这样学生可以更直观、更生动地了解钢结构的应用, 从而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总之, 我们要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社会技术突飞猛进, 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技术产生, 因此, 在授课时要尽量做到课程的内容更新, 尽量地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讲解授课内容, 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同时, 也要求专业教师要具有开拓精神, 不断学习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只有教师自身具备扎实地专业功底, 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3. 采用启发式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讲、学、练一体化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与结合, 两方面需要密切配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 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合理的课堂设计, 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的氛围, 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

思想是学习的动力, 学生的思想决定了其学习态度, 学生思想工作不仅仅是辅导员的工作, 也是任课教师的工作, 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课堂表现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 对其进行鼓励或教导, 促进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动力。对厌学的学生要耐心说服, 了解学生生活的环境, 对症下药;对学生的疑问要耐心解答, 多给学生一些答疑时间;鼓励学生对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提出意见和见解, 可以让学生用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意见建议和疑问。教师要经常和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以及对课程教学的建议, 对课程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五、结束语

近几年,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差, 学生对各个高校中开展技能考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 但国家对高级技工的需求量却越来越大, 这种供需矛盾使得高职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以钢结构类课程的课堂改革思路来拓展高职类院校的相关课程教改方法, 希望能给类似课程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摘要:土建高职类院校的结构类课程由于其理论性较强, 知识点广泛, 使学生很难学习;本文通过分析该类课程的特色, 结合目前建筑业趋势, 提出了以实际工程项目引入, 培养学生讲、学、练一体化的课堂改革思路,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建筑结构,钢结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邓宇.钢结构课程的教学初探.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7, (6) .

[2]王燕等.钢结构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中国冶金教育, 2006.

[3]赵丽颖.高职院校钢结构教学的几点思考.辽宁高职学报, 2006, (4) .

[4]汤春林, 赵爱威高职教育如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J].职业教育研究, 20O6, (1)

[5]李殊晓.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浅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1)

[6]段作幸.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转变[J].教育研究.2004 (6) :67—71.

[7]尤东升.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土建类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 职业教育 实训基地 建设

目前,我省土建类高职院校纷纷进行教学改革,但大多只是从内容上进行简单的删减组合,学生的知识、技能并没有显著提高。而且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急剧增长的学生数量与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条件产生严重矛盾。同时随着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高职院校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加强对策,大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相继开展着实训基地的建设。本文对吉林省高职土建类专业实训基地的现状加以分析,并对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做出探讨,为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实训基地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正在向“平民化”发展,较好地满足了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需求。高职培养的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中实训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吉林省当前存在数所具有土建类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市场规模的扩大,建筑业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的办学条件远远不能满足该专业的办学需要。建筑实训基地项目对于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而言,由于其学校的办学性质以及培养人才的模式等原因 ,实训基地显得十分必要。而我省绝大多数一些建筑类院校,由于受办学规模条件,办学传统,相关资金,教学侧重点等的影响,反而没有实训基地,或者由于规模小,年代久远,疏于维护管理与更新,形同虚设,造成学生与行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而又不得不面对师生临时寻找实习单位,时间仓促又没有得到实习锻炼的痛惜结果。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性因素,好的师资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土建类专业是一门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类型,专业教师不仅要有熟练的理论,还应当有较高的从业经验。吉林省各土建类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是教学骨干力量,但是他们大多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有很强的理论功底,但是普遍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 这也成了土建类专业教育教学的一大制约因素,也在客观上影响了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和利用。

2.发展思路

现代建筑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呈现出结构形式多样、工艺过程复杂,施工组织难度大,需要高等建筑职业教育培养既具有大学程度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高级技艺、善于将工程图纸转化为工程实体,并能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的人才来承担此项工作。

结合省内实际情况,对于土建类实训基地的改革和发展,首先应当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因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土建类专业发展的前提。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高低, 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教学骨干,依靠竞争来激发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从已有的教师队伍中选拔优秀人才与省外兄弟院校进行交流与访问来提高教师之间的互动性。要遵循学历与技能并重、培养与引进结合的原则,合理规划教师队伍、择优聘用的淘汰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促进教师自身技能的提高,使他们熟悉行业热点问题、国际国内的新技术。另外应当大力投入实训基地的建设资金,由于土建类专业具有生产场面大、地点相对分散、工程多种多样等特征, 使得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一般而言,实训基地至少需要1000 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同时还需要对实训基地进行教学规划, 比如工程测量实训场、土工试验室、材料试验室、工种模拟实训场、土力学试验室等实验场地, 再对实验场地配备必要的实验仪器等是一笔不小的经费支出。校方只有认识到建设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后才能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基本设施完善, 不断增加先进的设备仪器。

同时应当注重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实训基地的时候应当考虑到是否有利于实训基地和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避免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可以通过共享实训基地的信息平台、创新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优化实训基地的资源配置、增强实训基地的师资力量等措施来促进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还要以节约为主,对实训基地的工作进行强化管理,科学地配备人员,完善用人制度。实训基地的性质决定了它不是以赢利为目的,但是日常维修与管理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只有时刻以节约为主, 才能将管理与维护费用降到最低限度。

3.解决对策

根据吉林省高职土建类专业实训基地的现状和改革发展的思路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予以解决,首先在实训基地的管理中按照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建立健全检查监督机制,还可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来建设的实训基地,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实习实训的便利条件等社会物质资源,另一方面是有效地解决了高职院校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教师队伍是实训基地发挥其功能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要狠抓师资建设,采用调入、选聘,提高实训教师待遇,到企业实践等方式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探讨[J].山西建筑,2009(14).

[2]时述有,毕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7(05).

土建类教学改革 篇12

一、结合地方需求,构建专业关联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教育的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可持续发展意识、交流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如入学的军事训练与入学教育,假期的社会实践等环节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效果显著,但与专业关联性弱。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许多中小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如火如荼,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土建类人才,这为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平台,地方高校要结合地方需求,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效对接,形成适合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如结合建筑业的小微企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等单位的需求,搭建平台,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布局提出建议,为农民提供住宅建造技术,为建筑企业提供土建专业技术和知识等。同时鼓励在校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程建设,利用假期进行“建筑知识送下乡”活动,开展科普宣传,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二、优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加强系统性

目前,实践教学往往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课程或课程设计教学仅仅围绕某一具体课程展开,各实践教学环节独立,忽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连贯性、整体性,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融合不够。如土木工程专业现开设有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工程测量实训、土力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工程结构实验等,混凝土强度试验和材料力学力学性能实验等实验仪器具有共用性,故需要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如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中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混凝土楼盖设计、基础设计和砌体房屋设计,这些课程设计的前后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如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完成了建筑设计,后来的混凝土楼盖设计、基础设计和砌体房屋设计均可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设计,这样可让学生在做建筑设计的时候多考虑结构方面的问题,在做结构设计时回头看看自己的建筑设计存在什么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融会贯通,也对所学知识有一系统化的概念。研究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在关系,各门课程相互配合,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优化值得研究。

三、采用分散实习方式,提高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效果

土建工程施工工期较长,在较短的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只能了解点的知识,对实际工程的操作流程和体系较难从整体上去把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基于多方面考虑,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不愿意为学校提供生产实习机会,即使提供了,大多采用“走马观花”式的实习,使得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不佳。故安排实习时,将学生分为小组,结合工程的进度,分批进行生产实习,实习结束后不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弥补不足;另外,可以利用假期,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顶岗实习,或进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企业根据大学生的能力,委派相应工作,学生在工作中,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邀请施工企业的工程师做讲座,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土建类专业实践虚拟环境,将虚拟仿真实习和实际实习结合起来,既缩短对实践知识的了解时间,又能指导学生有目的去进行实际工程的实习,提高实习效果。

四、打破学院不同专业界限,加强团队的合作和知识的交叉融合

土建专业毕业设计选题虽然来自工程实践,但设计过程是独立的,各专业间没有关联,而实际工程中,不同学科不断交叉和融合,各专业知识和设计技能要协调和配合,这就要求设计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能力,但当前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与这一要求不符。为了顺应土木建筑领域的设计建设需求,打破学院的专业界限,在一个大的工程设计任务下,组建不同专业学生参与同一课题的设计,如建筑学专业的给出完善的建筑设计方案、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结构选型、结构设计,完成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相应的工程概预算和管理方案等,各专业学生从工程设计建设的需求出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密切配合,协同完成任务。

五、多种形式融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术研究、小发明、小制作等科学研究活动,通过各类大赛、竞赛,第二课堂活动等,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但参与学生人数有限,热情不高。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经费投入有限,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如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吸引学生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选做实验或自行设计实验,但学生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往往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也没有积极性,最终开放实验室效果不明显,实验室的利用率过低。针对这一状况,土建类实验可调整为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开放实验三种形式,保留经典实验项目作为必修实验;由实验室设立多个可供选做的实验项目,定出目标和要求,让学生从中自由选择,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完成选修实验;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带着任务和目的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开放实验,将大学生的科技活动和实验教学融合起来,调动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热情,相互促进。

六、结语

实践教学在土建类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结合地方发展特点,地方高校土建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从结合地方需求,构建专业关联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加强系统性,采用分散实习方式,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打破学院不同专业界限,加强团队的合作和知识的融合,多种形式融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五个方面给出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优化的建议,为提高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上一篇:提高工资下一篇: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