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结合

2024-06-11

四个结合(共12篇)

四个结合 篇1

课堂即时评价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适时的鼓励和评价, 以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现实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课堂中的即时评价“泛而不精”的现象尤为突出, 如何让教师的口头即时评价更加有效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4个结合。

一、要注意“点”和“面”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 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心理、学习态度等, 将学生的闪光“点”和整体“面”结合好。

如, 在篮球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分组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并纠正错误动作。在这种情境下, 当教师看到某一学生没有按照要求练习, 出现走步现象, 就立即上前对所看到的负面“闪光点”给予评价——动作存在错误、脚步顺序存在问题等。该学生原本练习时都是正确的, 唯独那被看到的一次是错误的, 这时候教师的回头一眸, 将学生定格在错误动作的队伍里, 并给予了不必要的指导和评价, 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多余的, 甚至是负面的。此时,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练习的总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如“同学, 你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个动作要领, 但由于熟练度不够, 偶尔会出现失误, 接下来你需要多练习、多巩固、再完善, 你会做得更好。”这样, 既对学生原来的练习过程给予了肯定, 也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实现了“面”与“点”的有效结合, 学生也会根据教师的口头即时评价继续练习。

二、要注意“主观”和“客观”相结合

对于体育教师的评价提倡客观有效, 这是对的。但是, 如果都客观地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或结果, 没有一点期望的空间和想象的余地, 对于学生来说未免有些苛刻。特别是口头即时评价不是总结性的课业评价, 这个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能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好。因此, 笔者建议在客观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期望空间, 相信, 偶尔的期望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会有促进作用, 特别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 更需要这样的评价来刺激学生的学习行为。

如, 在学习一些技术性较强的技能 (分腿腾越纵箱、挺身式跳远、跨栏等) 时, 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动作。以笔者的一次跨栏教学为例, 一位学生初学跨栏时有一定的恐惧心理, 在跨第一个栏时, 多次练习中都不敢正面跨越。笔者对他说:“你速度是很快的,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你有点害怕, 怕栏架太高。其实, 你可以和××同学对比一下, 你身高不比他矮, 弹跳不比他差, 他可以跨过去, 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你如果能再勇敢点, 还能做得比他更好。”其他学生也给予了他鼓励的掌声。在接下来的一次练习中, 他顺利过了第一个栏架。下课时, 该学生告诉笔者:“老师, 你让我做了一次从来没有过的尝试。”这就是源于在口头评价时, 把客观存在适当地和主观预想相结合, 让学生对自己更有信心。

三、要注意“正面表扬”和“反面批评”相结合

如何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锻炼接受挫折、抵抗挫折的能力, 就要求教师用好激励和批评评价工具。此外, 运用好批评的反面评价还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以针对课堂纪律的评价为例, 如, 教师安排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练习, 某学生却在独自投3分, 此时, 教师要给予批评:“××同学, 你刚上课的时候表现是很好的, 很认真, 能按老师的要求练习, 但是, 你现在的表现有点让我失望, 你现在做的事情不仅影响到全班同学的练习, 还失去了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的绝好机会。如果所有的同学都如你这般, 那我们的课堂组织会是何种情况呢?”该学生听完后, 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且在接下来的练习中也没有再犯同样的错误。在体育教学中, 如体操类项目、挺身式跳远等, 还有学生技术好但纪律松散的时候, 采用批评和表扬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效果往往较好。

四、要注意“个体差异”和“全体共性”相结合

体育教师的语言即时评价主体是每个学生, 所以对不同的学生学习过程给出的即时评价应该是不同的。但是, 在口头即时评价中, 要体现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那就是育人的问题、健康的问题、终身体育的问题。所以, 在体现个体差异的评价时, 也要体现体育教育的共性。

以学习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为例, 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 对技术的掌握不像优秀学生那样正确。这部分学生虽然动作学习效果不佳, 但在学习过程中都能积极参与, 在上课时认真学习, 对于此类学生, 教师除了对技术的评价外, 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如, “××同学在该课堂中技术的掌握不像另一位同学一样好, 但该同学依然认真学习, 积极锻炼, 他的积极体现了体育的目的——锻炼身体;所以, 学好动作能锻炼, 学得不好, 积极地参与依然能锻炼。”通过这样的即时评价, 可以让部分体育“后进生”得到肯定, 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参与热情, 有利于课堂价值的衍生。此外, 每位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各有千秋, 但技术的难点和重点是一样的,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将注意学生掌握技术的差异和关键点结合在一起, 告诉学生他所遇到的问题是所有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

总之, 教师在口头即时评价时要注意把握好技能发展差异和全体发展共性相结合, 不要为了凸显差异而放弃体育教育育人的共性、“健康第一”的共性。

四个结合 篇2

一、认识事物和表达训练相结合

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过程。”学生认识事物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作文水平的高低。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由认识简单的事物到复杂的社会现象,利用一切机会组织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又便于及时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向,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

学生具备了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才能写出思想健康、中心明确的文章。

二、素材积累和精心点拨相结合

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作文素材的积累过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多积累素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如每天十分钟演讲,坚持写日记,写向观察,体验生活,有目的地组织活动,等等。学生大脑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后,怎样选材就成了写作文的关键,这要靠老师的点拨。点拨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灵感。引起写作文的欲望。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为学生提供若干情景,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自己生活中的有关情景深化认识,然后选取其中的某一情景。2.以问题拨动学生灵感的心弦。如哪件事最令你伤心?你做过对不起父母或老师的事吗?你发现最近同学中又流行什么?经过这样的点拨,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说真话,写真情,避免套话、空话。

三、阅读和作文相结合

学生选定素材后便要注意作文技巧的运用。作文技巧的指导不能是孤立的、空洞的、应渗透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之中。如教《詹天佑》一课时,就要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对突出中心的作用,再通过“读写例话”加深认识,掌握用环境衬托中心的技巧。作文指导时要求学生运用新学的作文技巧去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作文能力,形成阅读和

反洗钱必须坚持“四个结合” 篇3

但是,洗钱活动涉及到毒品犯罪、黑社会组织、恐怖活动、走私、腐败等方方面面,因此,中国央行的各项措施是必要的,但却是不足的。要真正对洗钱从根本上进行治理,还需要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结合反腐败。最近几年,国内以及某些外派机构官员腐败犯罪后,为逃避打击,往往携巨款潜逃海外。职务犯罪嫌疑人负案外逃的增多,构成当前经济犯罪和腐败现象的新动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4000多名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携公款50多亿元在逃。

这些“外逃”给中国侦破案件和追回公款带来巨大的困难。因此,研究如何在打击腐败过程中堵住资金转移渠道和漏洞非常必要,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渠道就是洗钱。

其实,腐败不仅是洗钱的重要来源,甚至有时还是洗钱犯罪的保护神。因此,不打击腐败,不打断腐败和洗钱之间的藕断丝连,整治洗钱就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二是结合打击黑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黑社会也日益走向全球化,这种形势下,跨国犯罪激增。“洗钱”活动的猖獗就是黑社会犯罪全球化的表现之一。如香港廉政公署去年破获的一个庞大跨境洗黑钱集团,在1996年至去年总共清洗的500亿港元中,不仅涉及香港本地,以走私暴富的赖昌星亦疑涉及此案。

因此,中国在日益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肯定免不了鱼龙混杂,国内外黑社会组织相互勾结,为打击洗钱活动增加了很大难度。这样,就需要将打击黑社会和打击洗钱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只有如此,洗钱活动才能得到真正治理。

三是结合整顿经济秩序。有专家认为,在中国,一些腐败分子通过空壳公司使非法收入合法化。具体方式主要有:一是贪污受贿后,辞职下海办公司,用新身份来解释非法暴富;二是间接通过家属“下海”掩盖黑钱来源;三是创办私人企业、代理人,通过企业经济往来将黑钱转移到这些企业的账户上,并予以合法化。

其实,这三种方式都是通过皮包公司的形式来合法化所谓的黑钱,但是问题是,设立公司需要通过工商税务等部门才能注册经营的,也需要工商税务部门对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和稽查。

因此,在反洗钱活动中,为了堵住皮包公司这条黑道,还需要工商税务部门的大力配合,也需要这些部门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中多动一些“反洗钱”脑筋。

四是结合国际合作。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逐步开放,世界犯罪分子利用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而法律尚不够健全的特点,肯定会将中国作为他们洗钱的新据点,而洗钱也一直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因此,打击洗钱活动必须加强国际合作,而这对于中国来讲更是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四个结合 篇4

一、“四个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四个结合”是指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的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学期内与学期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能力相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它是对高职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途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总结。

“四个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职人才培养的“素质、能力、发展”为本, 推进了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 形成了校企合作的双赢机制, 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保持了学校招生、就业、社会评价“三高”态势。

旅游专业积极贯彻“四个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践中摸索出“旅游专题讲座”的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形式。

二、“旅游专题讲座”理论教学改革

“旅游专题讲座”形式的理论教学改革, 是把旅游专业中和实践结合最紧密的理论知识或原有教学体系中未涵盖的新内容, 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有针对性教学, 其核心体现在专业理论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师资上的“四化”改革。

1.“旅游专题讲座”理论教学的“四化”改革

(1) 教学内容“专题化”。“旅游专题讲座”理论教学改革, 按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专业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要求, 把旅游专业理论教学中最为“必需”、又足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够用”的理论知识“专题化”, 再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针对性教学。

目前,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每学期开设10个左右的“旅游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教学内容的取舍, 完全根据“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相结合”的原则来确定。它既是对原来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完善和丰富, 又是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拓展和延伸, 同时又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比如, 2008年以来, 旅游专业先后开出了“北京奥运游”、“杭州湾跨海大桥游”、“台湾游”、“上海世博游”等与旅游业实际紧密结合的旅游专题讲座。这些讲座, 其实是把原本已有的一些理论教学知识“专题化”, 通过“专题”体现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原则。理论教学“专题化”既丰富了原有的专业知识体系, 又和旅游岗位实际工作相对接,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 教学组织“多元化”。通过“旅游专题讲座”, 在教学途径上进行“内外”结合, “课内与课外、学期内与学期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让理论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由学期内延伸到学期外, 由校内延伸到校外, 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元化”。

比如, 结合导游工作实际中经常运用到的中国古代建筑知识, “旅游专题讲座”开设了“中国古代建筑”专题。这一专题的组织形式是, 教师先在课堂内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相关基本知识, 介绍中国现存的著名古代建筑;课堂外, 要求学生去图书馆、上网, 通过自学拓展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业知识。同时, 要求学生通过学期外的实践解决、深化在书本中、课堂上、学期内没搞清楚的问题, 特别是有关古代建筑文化的理论问题。另外, 在学习完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论知识之后, 要求学生深入古建筑景区, 通过校内和校外的结合, 让学生对专业理论有更直观的认识和领悟。通过“内外结合”, 依托“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 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 理论教学方法“实践化”。“旅游专题讲座”坚持理论教学紧紧围绕旅游专业核心技术能力和发展能力, 把理论教学融于实践教学之中, 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能够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促进理论知识学习的实践化。比如, 结合导游工作实际中最难掌握又经常面临的宗教文化内容, “旅游专题讲座”开设了“中国佛教与旅游”专题。这一专题的教学, 既要让学生掌握佛教的相关知识, 又要突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能力。教学中将这一讲座的开设地点放到了佛教寺院宁波天童寺中。讲座采用导游讲解, 先介绍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发展和传播, 然后具体讲解佛教的建筑及佛教寺院的布局, 把佛教理论知识的传授贯穿于现实的旅游讲解之中。鉴于佛教知识纷繁庞杂, 在实际导游工作中, 主要进行的是佛教寺院建筑的讲解, 在教学方法上, 遵循“讲授——示范——实操”顺序,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 讲解示范, 并让学生通过实际讲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实现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能力的拓展。

(4) 教学师资“专业化”。“旅游专题讲座”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和组织, 实行“双证书”结合, 聘请“双专家”授课, 实现理论教学师资的“专业化”。

“双证书”结合就是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旅游专题讲座”选择的专题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比如, 结合全国导游资格考试, 专门开设了“浙江省全国导游资格考试”专题讲座, 向学生介绍导游考试的相关知识、要求和考试技巧。通过这种“动员式”的旅游专题讲座, 学生报考导游资格考试的兴趣大大提高, 考试通过率也节节攀升。

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两种方式, “请进来”就是邀请行业企业的“实践专家”来校授课, 提升理论教学的“专业化”。像“北京奥运游”、“杭州湾跨海大桥游”、“台湾游”、“上海世博游”等专题, 邀请企业管理者、业务骨干来校授课。“走出去”是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宁波各大文化机构邀请各类“理论专家”定期举办的讲座, 特别是和旅游专业相关的高水平讲座。企业的“实践专家”和高校、科研机构的“理论专家”的授课更能贴近专业和工作实际, 理论教学也更加“专业化”。

2.“旅游专题讲座”理论教学改革的实施

我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为实现“旅游专题讲座”理论教学改革提供了保障。

(1) 成立专门领导机构, 加强“旅游专题讲座”教学改革指导。为了加强对“旅游专题讲座”教学改革的指导, 我院专门成立了“旅游专题讲座”理论教学改革指导小组。小组人员由院领导、旅游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及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 结合专业实际和行业、企业需要, 从宏观上全面指导“旅游专题讲座”理论教学改革工作。

(2) 指定专门责任教师, 实现“旅游专题讲座”动态常新。在理论教学改革指导小组的指导下, “旅游专题讲座”课程责任教师负责制定“旅游专题讲座”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实施课程的日常管理。根据旅游行业、企业的变化, 实现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 不断根据旅游最新“时事”推出新讲座, 以适应新需要。

(3) 制定授课计划, 落实“旅游专题讲座”过程管理。课程责任教师根据“旅游专题讲座”教学大纲, 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并制定详细的授课计划, 包括具体开设哪些旅游专题讲座, 讲座开设的时间, 讲座开设地点 (“请进来”还是“走出去”) , 讲座授课人选 (“实践专家”还是“理论专家”) , 授课方式, 考核方式等等。落实各项课程改革措施, 加强过程管理, 是确保课程改革效果的保障。

(4) 组建授课专家团队, 遴选“旅游专题讲座”校外授课基地。根据“旅游专题讲座”授课计划和授课内容, 遴选、聘请相关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为讲座的授课教师, 组成旅游专题讲座“双专家”授课团队, 是确保课程改革成功的又一保障。同时, 加强与授课专家团队的沟通, 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 不断加强和宁波市文化机构、旅游景区的联系, 建立“旅游专题讲座”校外授课基地。

(5) 注重形成性考核, 完善“旅游专题讲座”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为确保“旅游专题讲座”教学改革效果, 旅游专业建立了一套与之相对应的科学、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既有对学生受课的评价, 也有对教师授课的评价;既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 又考核学生对实际技能的掌握。同时, 课程责任教师加强教学环节管理, 注重形成性考核, 以全面衡量改革效果。

三、“旅游专题讲座”理论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1.“旅游专题讲座”推进了专业建设与改革

在“旅游专题讲座”理论教学改革的推动下, 旅游专业实行了大刀阔斧的专业建设与改革。比如, 专业改革学制时间分配, 实行“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2+1”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完善了高等旅游职业学校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机制。又如, 在专业定位、培养规格上突出特色, 强化旅游专业英语学习, 尽力解决高等旅游职业学校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不足的问题, 等等。

2. 实现了旅游专业理论教学模式的创新

“旅游专题讲座”是旅游专业理论教学改革的一个有益尝试。实现了内容“专题化”、组织“多元化”、方法“实践化”、师资“专业化”, 突显了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素质教育的作用, 实现了理论教学促进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能力的目标, 促进了“双证书”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

3.“旅游专题讲座”授课效果优秀

在我院每学期期末组织的学生评教活动中, “旅游专题讲座”授课效果一直名列院系前列。在学院组织的随机听课活动中, “旅游专题讲座”授课评价均为优秀。而该课程的考核合格率均保持在95%以上, 优秀率达60%以上。从本专业学生近三年来参加浙江省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来看, 一次性通过率稳定在70%以上, 名列浙江省前茅。

4. 提升了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个结合”的高职旅游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突出了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在2007年、2008年举行的两次浙江省高职高专导游技能大赛中,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共派出12名同学参加比赛, 全部获奖, 其中8人进入前十名, 在所有参赛单位中获团体第二。在2009年举行的宁波市高校旅游专业技能比赛中, 在所有本专科院校中获团体第二, 11人获一、二、三等奖。

摘要:文章阐述旅游专业以“四个结合”为指导, 进行“旅游专题讲座”形式的理论教学改革, 改革促进了理论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组织“多元化”、教学方法“实践化”、教学师资“专业化”。

关键词:四个结合,旅游专题讲座,教学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俞位增.基于“四个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8, (3) .

[2]伍建桥.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6, (8) .

[3]郭水兰.高职课堂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搞好四个结合,开展校本教研 篇5

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实践,犹如一股清风吹进校园,荡起阵阵涟漪,展现出一派新气象,为我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所有的这些都归功于课改实验,归功于“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落实,归功于教研向学校、教师、课堂、实践的真实回归。

一、结合课程改革实际,制定校本教研制度

随着课改的逐步展开,虽然上岗前的通识性培训、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真解读、对课改特点及实施要领的初步了解,为广大教师参与实验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但面对这次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仍有一部分教师感到不适应,出现了许多难以消解的困惑,遭遇原先估计不到或者是估计不足的困难。例如: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有效课改;如何将课改的先进理念切实有效地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普遍提高教师们的专业化水平、素养与能力等等,现实意义下的教研工作已显得苍白无力,亟需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作为补充,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紧紧抓住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这一有效途径。

学校建立课改第一责任人制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本教研,把“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作为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学校成立“以校为本”教研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直接领导和参与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分管校长具体抓好校本教研的组织管理和有效实施,学校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广泛吸收教育报刊、杂志、教育网络上的前沿信息,亲临课改第一线,零距离接触新课程,积极参与教学研究,认真听、评、研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领导建立学校教科研的导向、激励与保障机制,着力为教师参与教研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有力支持,整合资源,建立开放、发展的教研网络,大力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和先进的校园文化,及时、准确地把好学校课改脉搏,做好决策工作。

学校每学期初及时制定出新学期课改工作思路,要求全体教职工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求课程改革之真,务培养人才之实;求文明建设之真,务养成教育之实;求和谐拼搏之真,务工作创新之实;开展“三查、三看”的自我教育活动:查爱心够不够,看综合反映;查课改真不真,看课堂活力;查工作实不实,看业绩成效;追求携手前进,师生成长与学校发展双赢的目标。学校领导班子每周一的校务会议上研究部署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制定学校校本教研计划,间隔一周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会议,研究制定本组的校本教研工作安排,建立以教改办、教研组、备课组为组织形式,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的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推崇“用目标激励人,用榜样鼓舞人,用正气感召人,用制度约束人,用感情凝聚人”的现代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课改实验保障机制;对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提供政策、资金和物资的支持和保障,激励实验教师大胆开展课改实验研究与探索;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改变教师各自为战的状况,做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合作研究、分享经验、提高水平;号召教师抓住机遇、敢为人先,提倡创新,鼓励成名成家(成学科名人、课改专家)。

从课改的酝酿准备到实验,校领导、各部门、广大教师都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使命感,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创造性地实施实验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开局,取得了富有成效的进展。近两年来,老师见面谈课改,潜心搞课改,从“走进新课程”到“决战新课堂”,“激活思维、开拓创新,激活工作、追求艺术,激活课堂,提高质量”,老师们的课改理念在实验中提升,课改行为在实验中规范,课改纯净在实验中展现,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学习能力、评价标准、课程管理等方面发生了许多新的可喜的变化,形成了宽松健康、和谐融洽、团结进取、民主平等的校园氛围,办学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结合学校教师实际,加强校本培训工作

要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支理念先进,业务扎实,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近年来,我校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学校在“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校本培训指导思想,坚持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用一致,坚持先校内再校外,超前培训,按无原则培训,在岗培训,与新课程同行,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学校结合实际制订了《教师培训计划》,构建“集中+自修+反思+研讨”的校本培训新模式,实现校本培训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教师的培训工作重点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运行机制从主要依靠学校行政行为逐步转变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人行为相结合,为教师找寻自我成长的平台,促使研究型教师的快速生成。

学校创设空间,采取切实措施,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的“加油站”,给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定目标、分任务、压担子,打造“名师”工程。注重教师队伍梯度建设,制定了《关于新进校教师管理的若干规定》,对青年教师实行学习制度、坐班制度、导师制度、定期汇报制度、单列考评制度和教育试勉制度,努力锻造一支有着较强的适应及承受能力,具有良好师德、健康人格、娴熟教育艺术和一定教研成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学校加强新课程培训,用新理念夯实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每周五是雷打不动的集中培训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人手一份),分科学习《课程标准》及《新课标解读》,学习《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湖北教育》、《襄樊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等的有关课改书刊,播放课堂实录,及时下载刊印了《新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新问题》、《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行为要求》、《成长记录袋的使用、反思与改进》等若干篇体现课改新理念的书籍,供教师们学习研讨。学校将课改培训做为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学校建立校际之间广泛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支持的工作机制,建立跨组、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教学研究的交流与合格机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外地课改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网络与专家、同行交流、对话;邀请名师、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传经送宝,争取他们的专业指导和支持,用新课程的最新信息和动态贯穿实验全过程,拓展教师课改思路。学校依据本校实际切实开展校本教研,制定枣阳市一实小“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以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作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方式,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备课组为研究小组、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学校物色教学业务过硬、教育思想端正、学术民主、具备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教学骨干担任备课组长,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加强集体备课,做到“三公开”、“六备”、“五统一”,即公开备课过程,公开教学资料,公开教学经验;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实验、备作业;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资料,统一教学测评,倡导同伴互助、合格研究、集思广益,采用“自我反思提出问题-教研组研究确定课题-备课小组共同设计方案-研究者付诸实施并反思-教研组集体(反思)与评价”的运行机制进行校本教研。

由于国情所限,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大班额状况下进行有一定的普遍性,我校比较突出,如何面向学生的全体,又照顾到个体差异,避免学生两极分化;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等等,都是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因此,学校把“大班额”背景下的有效课改作为“校本教研”的总课题,开展“有效课改与提高学生素质”、“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坚持“一个月集中交流、研讨一次”的课改学习制度和“以校为本”的中心教研制度(每周由一个学科的两位实验教师作主题发言),课题研究贴近学校实际,贴近教学实际,既有大样本、长周期的课题,又有“短、平、快”的研究项目,既有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有集体协作攻关。

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课改“开放周”教学观摩,组织一次大型交流研讨会,开展一次“以校为本”教研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交流研讨,每学年召开一次由“以校为本”教研领导小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对学校校本教研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每位教师每学年要进行1-2次教学公开授课,认真听取同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要有记录,有评议,通过专题性研讨、沙龙式研讨、“会诊”式研讨、单元教学研讨、个案分析研讨、教研观摩研讨、课堂教学创新评比、教学开放周等各组、各类,分散、集中的研讨活动,注重教研回归学校、回归教师、回归课堂。建立教师个人“以校为本”教研档案、重视实验过程的资料收集、积累和经验总结,在实验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为推动课改实验工作向纵深发展,学校开展了“课改抓典型、育人闯新路”活动,对在班级文化建设与管理、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校本教研、学生成长记录代、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考试与评价改革、多元智能培养等方面涌现出的执行课标好、课改理念强、好用易学的典型榜样进行收集、发掘,通过个人申报、民主推荐、组织考核等形式评出若干典型榜样,并进行广泛宣传和大力推广,使大家学有目标、干有榜样,以达到以点带面,分层推进的目的。

校本教学研究制度的有效实施使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能直接面对现实问题,开展思考、探索,改进教学活动,使广大教师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设计-行动-反思铺设的,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走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做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使教师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研究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使教师在不断“研究”、“创新”中获得新生,使学校真正具有了生命的意义。

三、结合学校教学实际,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也是课改实验向纵深发展的主渠道。教师们精心设计,认真撰写学习研究型走私案,以自主、合作、探究、发现、反思、提升、拓展为课堂教学框架,做到教案规范、环节齐全、符合课改实验需要、有助于教学目标有效完成、具有个性特色和创新意识,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常写常新,要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写好教学后记,进行自我剖析、反思和完善,并形成习惯,学校对教师撰写情况认真检查,动态交流,纳入评估,为教师提供了发展和创新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别差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合理安排座位,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努力做到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给学生提供有效参与的时间与空间,形成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利用多种途径(图书、网络、实地调查等)广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通过自主探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合作意识增强。

通过近两年的课改实验,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四、结合校本现状,反思成败得失

近两年来,我校通过不断完善机构、明确责任、建章立制、科学管理、加大宣传、强化培训、课题引领,以点带面,有效实施校本教研,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学校初步构建了培训、教学、科研一体化研究机制,措施到位,保障有力,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为教师专业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形成,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教师们初步具备了自我反思、合作交流、同伴协作的能力,懂得了如何评价新课程的课,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如何挖掘教材资源,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如何互相启发,平等交流,如何满足学生需求,关注学生发展。教师之间初步形成在实践中反思,在新生中交流,在虚心中吸纳,在领悟中调整,在合作中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老师们自加压力、自觉“充电”,通过自修、大、函授、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充实提高自我,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我们也意识到要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内容,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首先管理者要切实转变观念,全面把握“科研兴校”内涵,转变工作作风和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校本教研真正兴起并逐步壮大;其次,教师角色的转变、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攀登莫畏难的精神;再者,专家引领的渠道尚不够畅通,校本研究共同体的形成还不稳固,如何建立有效支撑校本教研持续运转的稳固共同体,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同时,为了促进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还需要逐步探索和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坚持“四个结合”推进项目建设 篇6

以人为本:与群众利益相结合

党的任何事业,都必须要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也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抓项目建设也不例外。

要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前提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维护好他们的利益。不少项目施工受阻,我们要问个为什么?曾子曰:“吾日三省其身”。我们在项目建设中,也要“三省”:这项目是不是为群众谋福利?这项目是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这项目解决好与群众的利益关系没有?要是有其中一点不符合,就要反思这项目是不是该上,就要重新扎实调研,重新论证,重新规划。总之,在项目建设中,一定要坚决克服单纯的为项目而项目的老思路,要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项目为民而上。当然,要做到这些,需要我们:

树立正确的项目观。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为民谋利,具体到项目建设上,就是项目要为民、富民、福民。有些项目可能会使群众当前利益受到些影响,但却符合群众长远利益,为使群众明白并支持,必须耐心细致地做宣传解释工作;有些项目,投资者可能会获得更大的直接收益,但长远来看、整体来看,却是符合群众利益的,我们也要对群众做好解释工作。

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依法行政,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在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等方面的政策;要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各项规定,力争使项目建设不但不破坏环境,还能创造良好的人居条件。该花的钱一定要花,决不能在群众身上“精打细算”,更不能以牺牲群众利益、牺牲环境作为什么“优惠条件”,去搞所谓的“招商引资”。

使人民群众从中受益。要通过抓一些高效益的经济项目,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通过上一些高水平的社会项目,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满足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我们最终要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来促进全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区人民共同富裕。

把握主线:与结构调整相结合

项目建设是结构调整的前提,结构调整是项目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因此,一定要坚持从北湖区的实际出发,围绕以下五大优势产业做文章:

矿产品采掘业。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坚持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整合矿产资源,整治矿业秩序,压缩矿产采掘企业数量,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把握资源流向,促使采掘加工产业化、本地化,从而带动以矿产为原材料的中下游产业发展。要建立石墨储运基地,积极打造中国石墨城品牌。

有色金属深加工业。当前要发展壮大金贵有色、湘晨高科、珠光金行等核心企业,着力抓好在建的云锡锡产业开发、宇腾电铅、华明电解锰等项目,重点发展电铅、电解锰、钯炭、精锡、钨制品、金银加工等产业,逐步形成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产业基地。

机电产业。发展壮大华安电机、三科不锈钢、宏达机械、金利源电线电缆、金旺矿材等制造业企业,加快华安公司整体搬迁、昊斯特空调热水节能、泰安智能立体车库等项目建设进度,实现机电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引进和鼓励创办以铸造配件、轴承及工具等产品为主的配套生产厂家,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电机制造,积极发展不锈钢制管、电线电缆、通用车床、矿山机械设备等产品制造。

纺织业。加快宏生纺织、大地针织等项目建设,在纺纱纺麻制麻袋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向织布及制衣等下游产业发展。

农产品加工。以裕湘面业为核心,扶持华鼎粮油、天湖食品、奇怪辣业等食品加工制造企业,抓好广湘黑山羊加工、三湘菌业等项目建设,构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要通过以上“五大产业集群”建设,大力推进我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

节能减排:与保护资源、环境相结合

项目建设需要有力的资源支撑,需要一定的环境容量。如果无节制地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又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从而将项目建设推入“炊无米、居无所”的难以为继的境地。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节能减排的要求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努力实现项目建设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为此,我们必须:

把好项目进入关。严格市场准入,要坚定不移地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污染少作为项目规划的先决条件,凡上项目,必优先考虑资源环境问题。要做到“两个凡是”:凡是资源浪费严重的项目不予考虑,凡是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不予考虑。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要认真审核把关,坚决将达不到国家环保要求和能耗标准的项目拒之门外。

把好项目建设关。加快科技进步步伐,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循环经济模式。在产业发展层面上,要实现各相关产业间物质、能量的循环交流;在工业园区层面上,要实现园区共生企业间废物循环利用,污染零排放;在企业层面上,要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加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建设,努力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把好项目管理关。要对现有项目在供水、供电、土地使用和矿产资源分配等方面逐步实行差别对待,通过强化政府生产要素配置手段,加快扶优汰劣进程。特别是对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高能耗、高耗材、高耗水、高污染的“四高”小企业,更是应采取坚决的法律及行政手段,果断予以取缔。

深化改革:与体制转换相结合

项目建设与投资体制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凡是符合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投资体制,就会促进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凡是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投资体制,就会阻碍项目建设的健康发展。由于一段时间以来,项目建设工作中存在着“重建设、轻改革”的现象,投资体制改革滞后,项目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建设资金不足,该上的项目上不去,严重影响了投资环境和项目建设声誉。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

确立项目业主的投资主体地位。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项目,取消审批制,分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

加强和改善投资宏观调控。强调中长期规划的重要性,要“先定规划,后定项目”,主要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信息发布和规范市场准入,引导社会投资方向,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抑制无序竞争和盲目重复建设,实现对全社会投资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促进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加强和改进投资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协同配合的企业投资监管体系,依法加强对企业投资活动和投资建设市场的监管。建立并完善分工制衡的政府投资监管体系,加强审计、稽查、监查、公众和社会的监督,对政府管理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监管。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四个“结合” 篇7

一、教师演示与学生操作相结合

在实验教学中, 有的教师为了节约时间, 往往由自己包办演示, 最后让学生知道实验结果就结束了;有的教师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摸索, 结果浪费了不少宝贵的课堂时间。笔者以为, 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应该让学生亲历实验操作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该通过演示示范, 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只要将教师演示与学生操作结合起来, 才能达成既培养学生能力又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如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 给学生每人准备一块平面镜、两枚跳棋子 (或两节小蜡烛) 、橡皮泥和刻度尺。教师引导示范, 学生边观察边实验, 很快得出了平面镜成像规律:物与像分别以镜面为对称, 所成像是一个“等大的正立的虚像”。同时提示学生物像之间有何关系?学生用橡皮泥在棋子一侧上做记号, 得出了“物像倒置”的规律。在此过程中, 学生思维活跃, 精力集中, 学得懂、记得牢。

二、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相结合

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 可分为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相结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 即为了验证教材上某个结论的正确性。对于初中生而言, 验证性实验的价值有二:一是让学生了解教材上的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二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 验证性实验属于基础性实验, 教师不可轻视。但是, 验证性实验也有弊端, 因为在实验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实验结论, 因此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就会下降。为此, 在学生完成验证性实验之后, 教师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 比如改变实验条件或实验流程, 看看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探索性实验的结论是未知的, 自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三、封闭式实验与开放式实验相结合

根据实验形式的不同, 可分为封闭式实验与开放式实验。封闭式实验是指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和步骤完全按照教材要求进行, 学生不能变更。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验证某一结论是否正确。封闭式实验与验证性一样, 存在限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动手不动脑等弊端。而开放式实验是指由教师提供实验器材, 提出实验目标, 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步骤。实验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鼓励小组之间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 然后将实验结论进行比较。

四、课堂实验与课外实验相结合

除了课堂实验外,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还有许多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如果教师引导得当, 学生主动去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如电学中一道题, 有三只规格相同的小灯泡L 1、L 2、L 3 (如图1) 。

闭合电键, 小灯泡L 1、L 2、L 3发光, 用导线把A、B两点连接起来, 哪只灯泡发光?哪只灯泡不发光?学生判断出来后, 继续用导线将C、D两点连接起来, 让学生判断哪只灯泡发光?哪只灯泡不发光?学生结论不一。此时, 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小实验。这样, 学生的作业也就带有了研究和探索的性质。

四个结合 篇8

一、与时俱进,学用结合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尝试,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讲述“世界上各大国与中国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时,教师可联系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来讲解;在讲述“联合国的千年首脑会议”时,可联系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其联合国的作用进行讲解;在讲述“朝鲜半岛的和平曙光和印巴之间的核冲突”时,可联系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和平问题进行讲解;在讲述“价格变动的影响”时可联系当前房价过高与市场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采取的相关政策进行讲解,这样联系的结果会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政治课实际上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二、轻点重敲,学思结合

很多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会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候把知识点讲得很清楚、很详细,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教师说得详尽了,学生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只是识记知识,而没有提高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学习的热情。相反,如果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设置鲜活的热点材料,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那么就可以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如,在讲“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时,我就要求学生先搜集一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各种关系的材料,并对这些关系进行分类,最后再引导他们分析为什么国与国之间会有这样的关系,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当然,教学内容有难易之分、主次之别,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领学生主攻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要点,对于学生能自行解决的内容可以点到即止,这样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了要点、解决了难点、弄清了重点,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平等和谐,教学结合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这就说明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想,平等平和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做学生的贴心人。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批评,才具有实际效果,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此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对于学困生,教师的态度更要慎重,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他们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并把这种和谐的关系带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四、提要钩玄,学忆结合

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样的今天,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灌输大量的信息,课堂气氛紧张热烈,这种看似热闹的表面背后却是肤浅。我们面对的是个性迥异的学生,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可少,但是黑板在教学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富有艺术的板书,它就是教师教学的“浓缩精华”,教学内容的“屏幕”,更像是指引学生掌握知识的“引路牌”,是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和想象的“钥匙”。如,在讲述“党的基本路线的整体关系”时,我画了一艘船,利用船的基本结构来引导学生进行辨证关系的学习:船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动力系统——改革开放,导航系统——四项基本原则。学生觉得新鲜且很感兴趣,这个板书虽然字少,但学生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和余地。

四个结合 篇9

一、把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教育与法治宣传教育结合起来, 处理好自觉性与约束性的关系

高校的特色在教育, 优势也在教育, 大力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营造“允公允能”“清正廉明”的育人环境关键也在教育。就目前的形势而言,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两个着力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廉政信仰教育和法治宣传教育。这两个层面的教育, 一个是“软”约束, 一个是“硬”约束, 两者相互促进, 缺一不可。廉政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 确立廉政信仰的关键在教育。从本质上讲, 廉政是一种科学的信仰, 它是建立在对廉政思想、廉政行为、廉政制度、廉政文化等深信不疑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信念。基于廉政信仰的人, 能自觉把廉洁自律、清正廉明作为行为准则, 自觉抵制腐朽思想、腐败行为的诱惑和侵蚀。当前, 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师生头脑”的工作, 着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教职员工和大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认识,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价值观, 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但是, 只有信仰教育一个层面显然不够, 还必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为树立科学的廉政信仰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要着力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形成以信仰法律、尊重法律、按法律办事的良好法治环境;通过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等活动, 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牢固树立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基本道德准则, 不断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把建设校园廉政文化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处理好发展性与传承性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一个珍贵的思想宝库, 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 廉政文化是我们开展勤政廉洁教育的需要, 是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新生事物。我们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研究它、完善它, 使它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并始终保持时代特色, 从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评价等层面扎实推进, 才能使廉政文化建设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党始终将廉政文化建设置于重要地位,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不断赋予廉政文化新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必须汲取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精华, 推动大学廉政文化建设;必须认真研究、充分利用, 不断将其发扬光大, 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丰富其内涵, 不断推进我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发展。一是着力开展“中国优秀传统廉政文化进课堂”活动, 通过开设专题课程, 大力弘扬中国传统的“清廉”“尚洁”“贵德”“崇贤”的思想瑰宝。二是着力打造中国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精品教材。教材是高校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 要着力把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精品篇目纳入教材, 如《爱莲说》《出师表》等, 使师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廉政素养。三是注重挖掘各类历史文化名胜、旅游景点中蕴涵的廉政资源, 使之成为弘扬廉政文化的重要场所。

三、把高校廉政文化理论研究与高校廉政文化实践结合起来, 处理好创新性与实践性的关系

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功能, 负有传承文化、研究文化、融合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功能和使命。大学作为思想的宝库、培养人才的摇篮、文化的中心和社会的“精神先驱”, 存在的本质就是不断地探索和创造, 不断地创造更高、更好、更优秀的文化成果。要站在这样的高度认识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文化, 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一是必须把党和国家先进的政治文化、制度文化、法治文化和道德文化的理论精髓不断充实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之中, 丰富高校廉政文化的思想内涵, 使高校廉政文化更具有先进性, 体现高校廉政文化的精神。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要主动适应国家反腐倡廉形势的严峻挑战, 充分发挥现代大学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理论的重要功能, 发扬党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 不断推进高校廉政文化理论创新。二是必须把握好高校廉政文化的研究特点。高校廉政文化研究的基点是预防腐败, 是高校已经发生的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 从文化层面上分析产生腐败现象的原因, 从反面案例中研究腐败滋生、形成、发展的规律, 通过正反典型教育, 达到示范和警示效果。围绕这个基点, 从高校廉政文化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层次进行研究和建设, 使廉政文化既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 又体现高校廉政文化的特点。因此, 我们必须把握高校廉政文化的研究规律和特点, 立足大学实际, 创造性地进行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四、把普适性廉政教育与特色廉政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处理好广泛性与针对性的关系

坚持四个结合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 篇10

一、系统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系统教育是指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活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研究的对象是有知识、可塑性很强的大学生群体,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新形势下一些新课题、新思想, 系统灌输正确理论, 解决普遍性的思想认识问题, 也就是说解决好学生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但教育离不开日常, 因为同学们正值年轻, 有惰性和依赖感, 往往只进行系统化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靠日常教育来补充和完善, 要做到持之以恒, 有连续性和反复性, 系统教育和日常教育要融汇贯通, 相辅相成, 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靠说服、引导。通过聊天、谈心、批评教育等各种方式去做学生工作, 但对于那些思想修养较差、道德败坏、屡教不改者, 仅用思想教育这种软手段达到目的是行不通的, 而必须靠行政管理手段来约束其言行, 促使他们自觉按校规校纪、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去约束自己。在高等学校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措施。实践告诉我们, 有效地管理和严格的教育可以巩固思想教育成果, 是进行思想教育的辅助手段。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思想工作就会显得软弱无力, 但管理再好也代替不了思想政治工作, 二者是辩证统一于一体的。

三、灌输、引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当今大学生, 自主意识越来越强, 主观主义思想随之而严重, 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往往过多的渗透个人见地, 但年龄和阅历所限, 知识和成熟感不足, 所以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过程中要坚持进行灌输、引导的方法。首先要进行正面教育, 把好的东西, 正确的思想传播给学生, 让他们懂得真善美、假恶丑。其次灌输引导的内容和语文要有科学性、针对性、可信度, 让学生一目了然。并且按健康的方向引导学生发展。比如正确面对人生, 正确处理恋爱个人问题、正确对待友谊和生活等等。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传授的东西、由单一沟通模式变为双向沟通, 为此才能事半功倍, 但同时必须加强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变灌输为内导, 也就是指学生在外部因素影响下思想认识、知识水平通过内部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教育, 从而提高自我修养。如果一个人主观上没有进步的愿望、努力的目标, 没有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 就不可能有任何发展和进步, 因为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

四、情感交融与言传身教相结合

人是有情感的, 大学生的情感因年龄、知识、环境的影响显得更为丰富, 因此在思想工作中要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原则和方法。所谓以情感人就是了解学生内心世界, 唤起、激发、强化受教育者内心的情感。所谓以理服人, 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从而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基于此要求, 思想工作者要用真挚的情感、真诚态度, 去关心、尊重理解受教育的学生,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真诚和理解的可贵, 同时以事实为根据入情入理的工作。这样受教育者必能说出真心话, 勇于承认和改正缺点与不足。同时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要求有较高思想修养和文化知识, 身体力行, 率先垂范。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他们心中有较高威信, 那么同学们就会敬佩他的人格, 乐于接受他的批评和教育, 从而达到榜样力量的示范作用, 达到教育的目的和功效。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的四个“结合” 篇11

一、课堂活动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课堂活动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是增强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脱离了教学目标,课堂活动就是无的放矢。因此,课堂活动的设计一定要以教学内容为蓝本,任务型教学为途径,通过切实有效的活动环节,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达到既定目标。现代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指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布鲁纳提出的“问题”正是我们所强调的“任务”,如果说任务的可行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那么,任务的可持续性则为学生知识的巩固发展,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言技能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趣味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要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快乐看做是教育工作的头条金科玉律。许多英语教育工作者也认为,如何将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好奇心转化为直接兴趣,并保持其稳定性和持久性,是小学英语教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而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组织多样化的趣味活动。例如“快速反应”、“竞赛评奖”、“角色扮演”、“听说操练”、“师生对话”等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都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并感受英语的美。另外,情境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记忆所学知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情境教学通常采用以下两种形式:(1)呈现实物。实物是最常用的直观教具,教师可以利用那些易于准备和便于携带的实物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将观察到的实物与所学语言联系起来,印象深刻,记忆牢固。(2)巧设生活情境。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实况转播”、“答记者问”等课堂活动。例如,教学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带家庭相册,在“答记者问”的情境中向同学介绍自己的“family”,不仅复习了“mother,father,grandfather,grandmother,uncle,aunt,brother,sister”等单词,还通过口语交际学会该课的重难点句型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课堂活动中,教学手段各有千秋,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幻灯片能表现事物静止放大的图像,但难以表现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影像能形象、生动、系统地描述事物和事件,但又没有实物教具直观真实……优化组合多种教学手段,动静结合,兼顾视听,就能更充分地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知识。而多样化的表现力和多角度的感官刺激,对英语课堂活动的开展十分有益,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求知欲,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当然,我们在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的同时,还要注意教学手段的整合与优化,一个什么教学手段都用上的课堂活动,未必就是高效的。换句话说,任何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要看其是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教学手段必须为课堂活动服务,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

四、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应以人为本,体现动态化和多元化。课堂活动中的评价应当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及时的、多元化的评价能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师生合作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则能更全面地反馈学生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发展,为教师调控教学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

总之,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中,注重以上四个方面的“结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合作、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只有注重这四个“结合”,课堂活动才能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展现其独特的风采。

作者单位

禄丰县教育局

四个结合 篇12

一、靠“上情”与“下情”的有机结合提高党委决策水平

我们作为地处最前沿、战略位置最重要的团队, 要求党委必须有很强的政策纪律观念。这几年, 国际国内大事比较多, 我们及时把党委的思想统一到上级政策精神上来。党委决策正确与否, 一方面要看是否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 另一方面要看是否符合自身特点和部队建设实际。“上情”与“下情”的关系互相依赖, 不可分割。下面的工作要靠上面作指导, 上面的指示要靠下面去落实。但在实践中容易出现“上下一般粗”或“上下脱节”的问题。思想作风不端正, 是“上情”与“下情”有机结合的主要障碍。要破除这个障碍, 就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 要牢固树立职责意识。

《党委工作条例》对党委的工作范围和职责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其根本就是按照党的方针政策, 抓好部队的全面建设, 不断提高战斗力。我们在实践中始终牢记这一根本职责, 围绕团队全面建设, 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 做到上不愧党, 下不愧兵。

2. 要牢固树立求真务实意识。

落实上级指示不搞花花点子, 不争彩头;指导基层建设敢于揭露矛盾, 不搞急功近利, 注重打牢基础。通过细致扎实的工作, 使“上情”在“下情”中得到充分体现, “下情”符合“上情”的基本要求。

3. 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不断适应新形势,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今年, 按照上级要求, 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开展尚武文化活动推动实战化训练。围绕政治事件、社会焦点和军营热点开展思想透析深化主题教育。用精细化管理规范团队秩序, 谋求发展创新, 使团队全面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二、靠“会上”与“会下”的有机结合提高党委决策水平

党委通过会议对重大问题决策, 是贯彻民主集中制, 实现集体领导的一项重要制度。当前, 对一些重大问题需交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认识很好统一, 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会议开得过多, 时间过长。形成“会海”的因素很多, 但主要的还是没有把“会上”与”会下”的关系处理好, 较多地存在着重“会上”, 轻“会下”的问题。要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既有会上的功夫, 也有会下的功夫。会下的功夫是“十月怀胎”, 会上的功夫是“一朝分娩”。陈云同志曾明确指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 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 最后讨论决定,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足够了”。事实也是如此, 党委作决策, 大量的工作在会下。决策的问题要在会下提出;相关的情况要在会下摸清;工作思路要在会下拟定;研究的问题要在会下筛选。可见“会下”是“会上”的基础和前提, 离开了会下, 会上就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当然, 没有会上, 会下的各项工作就不能科学地进行集中, 党委的集体领导原则就无法实现, 会上是会下的综合和深化。会上与会下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我们常讲不打无准备之仗, 党委在决策中也要树立不开无准备之会的观念。几年来, 我们在决策重大问题时, 都提前发“安民告示”, 开好“会前会”, 广泛征求各营党委意见和建议, 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 切实做到没有周密调查不开会, 没有确立好中心议题不开会, 没有准备好方案不开会。

三、靠“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结合提高党委决策水平

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党委实施核心领导的根本保证。在党委决策时, 书记作为“班长”, 要特别注意发挥好主导作用, 要善于启发引导委员们畅所欲言, 并注意掌握火候, 对分散的意见及时集中归纳, 从“群言”中找出和谐点。真正做到, 正确的意见集中好, 分歧的意见统一好, 不妥的意见说服好。这样, 就会营造一种既有民主又有集中, 既有纪律又有自由的生动活泼局面。正确地处理好民主和集中的关系, 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三种观念。

1. 职责观念。

作为一名党委委员, 参加党委会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各抒已见, 这是一种责任, 应当自觉抛弃个人的得失, 树立起充分行使自己“一言”权力的勇气和胆略, 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 使“群言”更加充分。

2. 平等观念。

党委内部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关系, 委员的权力是一样的没有大小之分, 也没有资格新老之别, 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党委决策过程中任何人都无权随意指责其他同志发表不同意见。这样书记的“集中”才能建立在委员“民主”的基础上。

3. 全局观念。

党委决策牵涉面大, 影响面宽。党委成员要超脱个人职务和分工的局限, 从全局利益出发, 积极献计献策, 把个人的一言纳入到整体效益中去。在民主决策上, 我们通过电子信箱、监督电话等渠道, 让官兵把真实想法表达出来, 党委决策时吸纳官兵意见, 研究下发《党委机关着力帮助基层办好八个方面实事实施方案》, 先后投资120多万元, 着力解决了吃水难、洗澡难、上网难等问题。

四、靠“定音”与“调音”的有机结合提高党委决策水平

搞好“定音”与“调音”的结合, 是提高党委决策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 我们制定的决策是否正确、能否行得通, 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党委既定的决策在实施过程中, 也要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及时调整。对党委决策来说, 定音是一个基本方面, 而调音则是保证决定顺利实现的必要手段。我们在处理定音和调音的关系时注重把握好三个关节点:

1.“定音”要准。

党委在研究制定决策时, 要尽可能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 针对要达到的目标, 拟定好实施的办法、措施、责任及要求。对一些复杂的工作, 要预想到可能出现的问题, 制定好预防手段, 使决策具有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2.“回音”要快。

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 会随时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决不能抱着心想事成的良好愿望, 简单的一定了之。我们在决策中, 要采取各种有效方法, 广泛征求意见, 实行跟踪监督, 加强信息反馈, 依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 注意对决策进行补充, 完善、修改。

3.“调音”要稳。

上一篇:比赛规则下一篇:企业高级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