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色彩差异

2024-10-08

感情色彩差异(精选7篇)

感情色彩差异 篇1

在不同的语言中, 语言的感情色彩变化受民族文化心理的制约。英汉这两个古老的民族, 有其各自悠久的历史, 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语言。由于文化的差异, 英汉语言在感情色彩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从而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沟通造成严重障碍。因此, 研究民族文化心理对英汉语言感情色彩差异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 提高文化适应性和跨文化的交际技能。

一、词语的感情色彩的差异

语言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 而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词语, 其感情色彩也受其影响。词语语义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反映在语言上, 某些词义在一种民族文化中是褒义的, 在另一种民族文化中却是贬义或中性的。在一种文化环境中是可以接受或受欢迎的, 而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却难以使人接受或令人厌恶。下面就从几组有代表意义的词来说明。

当中国人谈到“狗” (dog) 时, 脑海中常出现“癞皮狗、走狗、狗娘养的、狗杂种、猪狗不如、狗仗人势”等贬义色彩的词, 而在英民族的眼里“dog”具有褒义词的特征, 他们把狗看成是自己的朋友, 像“a lucky dog” (幸运儿) , “Every dog has its day.” (人人都有得意之时)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再如, “龙”在汉语中是“威严、权威”的象征, 而按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 “龙”却成了“邪恶”、“魔鬼”的象征。“牛”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象征, 鲁迅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很好的体现, 而英民族的思维习惯是把buffalo与“恐吓、愚弄别人、令人讨厌的人”联系在一起。

二、民族文化心理的社会性对英汉语言感情色彩的影响

民族文化心理的社会性指的是一个民族的性格、气质、情感、价值取向等。一旦社会环境改变, 这种民族文化心理也会随之更新、调整, 从而导致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 使人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对同一词语的理解有所不同。

(一) 数字词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感情色彩

数字被广泛应用于成语或词组中, 作为夸张或比喻的手段, 达到渲染气氛的效果。英汉语言中大量有关于数词的词语, 由于民族文化的心理的差异, 也给这些数词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下面就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数词进行分析。

“四”, 由于谐音“死”, 被视为一个不吉利的数字。这恐怕与“四”的字形也有关系,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四”字的解释为“谓口像四方, 八像分也。”即“四”含有“分别”的意思, 人们对此加以引申, 将“四”与死亡又联系在了一起了。电话号码、车牌号码尾数有四的就不受欢迎。人们尤其要避开“14” (谐音“要死”) , “54” (谐音“我死”) 。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基本没有关于四字的忌讳。有的民族反而对“四”极为崇拜, 认为“四”表完整 (东南西北四个基本点) , 1+2+3+4=10, 这是完美的组合, “四”还是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如先秦时期六部儒家经典称为“六经”或“六艺”, 诸子中最著名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总称为“六家”, 周代兵书现存六卷称为“六韬”, 政区分为“六乡”, 汉代官职有“六曹”, 隋唐政制设“六部”, 朝廷军队统称“六军”, 皇后的寝宫称“六宫”民间也有“六六大顺”的吉语, 在使用电话号码或汽车牌号时, 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 666, 6666”这几组数字, 农历初六、十六、二十六被视为举行婚礼的吉日。但是英语中, “六”却没有如此神奇的喻意, 六不但没有吉利、好运等诸多美好的意义, 相反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数字, 大多数与六有关的词语多数是贬义词如:“knock...at six” (彻底打败) , “six penny” (不值钱) 等。

“七”, 在汉语中是被人们忌讳的数字, 人们在挑选良辰吉日时不挑七, 十七, 或二十七。其原因之一是与人们崇尚偶数心理有关。在西方国家中, 人们看重数字“七”, 认为它吉祥有力。它对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字“七”又具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西方信仰基督教, 他们认为上帝用七天时间完成了创造世间万物的壮举, 圣玛丽亚有七喜、七悲, 主祷文分为七个部分等等。西方宗教和文化常用数字“七”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或归纳人文景物、社会团体、宗教仪式等。

(二) 颜色词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感情色彩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颜色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所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以下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几组颜色词能更好的说明这一点。

“白”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平民之色, 古代老百姓的衣服不能施彩, 故称“白衣”, 因此白色往往带有贬义, 白色的派生词也往往含有徒然、轻视、无价值等贬义。如:“白搭”、“白费”、“白送”、“一穷二白”等等。而西方文化里的白色却常代表“好的”和“正面的”意义, 这是因为在圣经里, 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 头顶上悬浮着银白色的光环, 所以白色是上帝、天使、幸福、欢乐和美德的象征。

“黄”在汉语中总是与权力或者尊严等联系起来, 黄色代表着至高无上, 皇帝著黄袍衫, 因此有“黄袍”、“黄门”等词的出现, 这些词都同尊贵与荣耀联系在一起。但在西方却截然不同, 因为在英语中, yellow (黄色) 表示“卑鄙”、“怯懦”、“猜忌”等。

(三) 动物词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感情色彩

动物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寓意, 这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有其独特之处。通过对动物不同的寓意的分析, 可以窥见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一些差异。

“猫头鹰、蝙蝠”, 因为猫头鹰能闻到死人的味道, 并寻找吃死人的尸体, 因此中国人认为碰到猫头鹰的人就会倒霉, 所以汉语中有“夜猫子 (猫头鹰) 进宅, 无事不来”一说, 意味着这家人厄运将至。因为“蝠”与“福”同音, 中国人便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有钱有势的象征。而西方人认为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 如:as wise as an owl (像猫头鹰一样聪明) 。但是西方人对蝙蝠没有好感, 甚至认为蝙蝠是丑陋、凶恶、吸血的动物, 修饰它的词语也就与汉语词汇不同了, 如:as b lind as a bat (跟瞎子一样) 。

“蛇”在英语中被比喻为冷酷阴险的人、卑鄙的人, 是因为在《圣经》故事中, 夏娃受了蛇的引诱偷食禁果, 并且把果子给亚当吃, 因而激怒了上帝, 被逐出了伊甸园。因此蛇也就被赋予了上述的寓意。而在中国, 由于蛇象龙的形状, 也被称为小龙, 赋予了吉祥的意思。

以上表示数字, 颜色和动物的词汇, 体现了英语和汉语对同一事物的感情色彩的差异, 也折射出英美民族和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的社会特征。

三、结束语

任何民族的人们, 在语言运用上必然保留着民族的文化心理, 这种文化心理给语言赋上了各种感情色彩。感情色彩在语言中的体现因民族不同而异, 因社会不同而异。从英汉语言的感情色彩的差异反射出民族文化的社会性、忌讳性, 以便更好的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 正确使用英汉两种语言。因此在语言学习中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 积极探讨民族的文化心理, 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语言, 达到正确表达的目的。

摘要:从数字词、颜色词、动物词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感情色彩, 这三方面阐述民族文化心理的社会性, 从而达到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差异、民族文化心理的社会性来讨论英汉语言感情色彩的差异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心理,感情色彩,差异

参考文献

[1]李兰萍:《英汉词语及其文化功能》, 《山东外语教学》, 2002年第5期。

[2]邹芙林:《英汉语言符号和语义上的文化差异》, 《山东外语教学》, 2002年第4期。

[3]姜苏:《从颜色词看中西文化差异》, Writer思考与言说Magazine2008No.3。

颜色词的感情色彩 篇2

颜色词, 顾名思义是指语言中用来描述事物颜色的词。在言语交际中, 颜色词不仅表示颜色, 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下面我们就选取“红”“白”“黑”“绿”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颜色词进行考察。

“红”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等象征。这源于古代对日神的崇拜。由于“红”象征着成功, 如“大红人”、“大红大紫”等, 且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刺激, 所以在当代汉语里它是政治色彩最浓的一个颜色词, 象征着革命和进步, 如:“红旗”、“红军”、“红色政权”、“又红又专”、“红色娘子军”等等;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red) 则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 是“火”、“血”的联想, 它象征着残暴、流血, 如Theredrulesoftoothand claw残杀和暴力统治, ared battle血战;它又象征灾祸red-ruin战祸;它也象征危险、紧张, 如redalert空袭报警, a redadventurestory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

在中国文化中, 白色与红色相反, 是一个基本禁忌词。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 象征死亡、凶兆。如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办“白事”;白色的心理功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政治功能的影响, 又象征腐朽、反动, 如视为“白专道路”;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 把出力而得不到好处叫做“白忙”、“白费力”、“白干”等, 它还象征奸邪、阴险, 如“唱白脸”;最后, 它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 如称平民百姓为“白丁”、“白衣”, 把缺乏锻炼、阅历不深的文人称作“白面书生”等。

白在西方文化里则有美好、幸福、快乐的涵义。圣经故事里, 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 头顶上悬浮着银白色的光环;“AwhiteChristmas”意指“银装素裹的圣诞节”) ;“white hands” (公正廉洁的) ;“awhiteday” (吉日) ;“daysmarkedwithawhite stone” (幸福的日子) 。西方童话故事中有一位博得世界各国儿童广泛同情和喜爱的主人公就叫“白雪公主” (Snow white) , 她是聪明、善良、美丽的化身。美国华盛顿的“白宫” (WhiteHouse) 是国家权力的象征等。

黑色在中国文化里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 它的象征意义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显得较为复杂。一方面它象征严肃、正义, 如民间传说中的“黑脸”包公, 传统京剧中的张飞、李逵等人的黑色脸谱;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它象征邪恶、反动, 如指阴险狠毒的人是“黑心肠”, 不可告人的丑恶内情是“黑幕”, 反动集团的成员是“黑帮”、“黑手”, 把为进行政治迫害而开列的持不同政见者的名单称为“黑名单”, 它又表示犯罪、违法, 如“走黑道”、“黑货”、“黑市”, 用贪赃受贿等非法手段得来的钱叫“黑钱”等。近来我们常谈“打黑反贪”说的就是这回事。

黑色 (black) 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 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灾难, 如Black Mass安灵弥撒, black words不吉利的话;它象征邪恶、犯罪, 如BlackMan邪恶的恶魔, black guard恶棍、流氓, blackmail敲诈、勒索;它也象征耻辱、不光彩, 如ablackmark污点, blacksh-eep败家子;它还象征沮丧、愤怒, 如black dog沮丧情绪, Th-efuturelooks black前途暗淡。

有时颜色词除去该颜色的含义之外, 它与不同的词搭配便有不同的含义, 而且有许多意思与颜色毫无关系, 在翻译时更应特别注意。如汉语中“黄色”可引申出“嫩、小”等意思, 因此就有了“黄花闺女”、“黄毛丫头”等, 而在英语中, 指没有经验、知识浅薄时则用green来比喻。因此就有了a green hand (生手, 易上当受骗的人) , green goods (新鲜货) , a green man (新来水手) , a green old age (老当益壮) 等。

浅论鲁迅小说的感情色彩 篇3

在阶级斗争激烈, 敌我阵线分明, 社会动荡不安, 新旧制度替换之时, 时代更多地是呼唤那些敢怒、敢骂、敢斗、敢打的“英雄”之举, 而对那些讲“和”、讲“仁”讲“中庸”的作法视若敝履;相反, 在社会或政治需要稳定、和谐、融洽之日, 即使有矛盾有斗争, 为使其不激化以妨碍大局, 影响有关的统治阶级的利益。相应的政权组织也会以“和”为贵, “仁”为好, “中庸”为德, 而对那些敢怒、敢骂、敢斗、敢打的作法, 轻则约之以礼, 重则绳之以法。我们知道, 他的呐喊, 除了小说、散文、散文诗以及大量的杂文等体式的不同, 更主要的是他的思想常常包裹在一种教文化的叙述、描写、议论当中, 加上当时的环境恶劣, 他不得不用了“曲笔”, 讽刺、幽默、反语、夸张、象征, 应有尽有, 以致使人不易一目了然, 熟记在心的。人们想要倾听他的呐喊, 理解他的呐喊, 就得花时间, 花气力。《鲁迅全集》煌煌十六巨册, 精华虽然比比皆是, 但毕竟让人在心理上首先感到畏难。对鲁迅先生的呐喊的理解, 就像对大量的公理, 定律的推算、演绎、验证。尽管鲁迅先生的文章与其同时代的作家相比, 已经是精炼得不能再精炼了, 但是, 毕竟又太繁复。鲁迅的呐喊是带有明显的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的功利色彩的。我们知道他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将崩溃、人民革命如火如荼的年代, 面对三座大山的压迫, 他丝毫没有半点超脱, 而是全身心地站在被压迫阶级和阶层一边, 以自己的博学和睿智, 发出呐喊。举凡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批判;对段其瑞执政府的凶残的抗争;对国民党反动政府“攮外必先安内”政策的鞭笞;对帮闲帮忙文人的痛斥;对中国农民的“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对中国妇女解放的呼唤;乃至对封建道德旧思想旧文学的扫荡, 无一不是立足于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 无一不是立足于劝醒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努力奋起的。在鲁迅的《呐喊》《彷徨》这两个小说集子中, 自始至终存在着作者的“希望”与“绝望”的孤独抗争, 就是在这样的矛盾统一体中, 作者义无反顾地把执著于现实的斗争作为自己存在的内在需要。这对于彷徨苦闷于漫漫长夜中的孤独的先觉者来说, 是多么宝贵的崇高精神啊!因此, 鲁迅小说中内向抑郁、孤独绝望人物的内心深处, 却往往奔突着“地火”般的灵魂的抗争。在这方面, 《狂人日记》是一个典型的缩影。如果说由于“狂人”的内省自觉气质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的“中间物”意识的话, 那么, 他内向抑郁和对周围环境的感应, 则直接表现为作者的孤独。狂人是一位觉醒的孤独者, 他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并喊出“救救孩子……”的喊声, 这是作者内心的希望所在。但作者也清醒地认识到, 狂人周围的环境依旧, 大哥和陈老五一类人仍在“吃人”。他的呐喊成为没有回应的呐喊, 令人感到恐怖与孤寂, 这又使作者陷入了“绝望”的境地。所以, 作者的这种孤独显然是一个先觉者的深刻孤独。

当今社会, 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似乎有所复古。遇到痛苦就迷茫, 比如我们搞改革开放, 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说到底它是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但这中间种种政策的出台, 如物价全面放开, 就不乏怨言, 就渴望稳定, 就要考虑承受能力的问题。对待别人, 就要考虑利害关系的问题。而鲁迅则不然, 从不去考虑利害关系的问题, 而是或仇或友, 或对或错, 言之所及, 当事人有的还在或当事人不在而其后人在, 难免纠缠绕结, 恩恩怨怨。

摘要:鲁迅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伟人, 他的重大贡献就在于为中国的前途命运奔走呐喊。细读鲁迅先生动活泼的呐喊, 有着特别的历史背景。只有把他的呐喊放在这个特别的历史背景之下, 才能真正体会他的生命力和价值。

英汉颜色词感情色彩的比较 篇4

一、词语的感情色彩意义

语言中词语的意义由理性意义、语法意义和感情色彩意义三部分组成, 而词语的感情色彩义是词义的一部分。徐志民在《关于词的感情色彩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词的感情色彩正是伴随着某种词义而产生的一种补充成分, 这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 经常用某些词来表示某种评价, 或者经常把某个词用于某种场合而造成的。这种补充成分一旦产生之后, 就与原来的词义结合在一起”“词的感情色彩和词义是不可分割的”, 感情色彩是在词义的基础上产生。

词语的感情色彩义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语言的感情色彩义, 一种是言语的感情色彩义。语言的感情色彩义是指词义在静态情况下所具有的一种色彩意义, 这种色彩义是词语意义固有的一部分, 它的感情色彩义不是通过语境获得的, 这是一种词汇现象。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忠诚卫士”这句话中的“忠诚”不是它处在了这样的语境中才具有“真心诚意、尽心尽力, 无异心”的意义, 这是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是这样的词义。语言的感情色彩, 并非临时获得的, 而是他所固有的, 是一种词汇现象。言语的感情色彩意义是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具有的一种色彩意义, 是词在动态的情况下所具有的一种临时的色彩意义, 褒义词贬用和贬义词褒用是最常见的现象。例如:几个女人有点失望, 也有些伤心, 各自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孙犁《荷花淀》) 这里的“狠心贼”本来是带贬义的, 这里贬词褒用, 实指女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出来寻找日夜惦记的丈夫, 是女人们的一种娇嗔的说法, 表现了女人们对丈夫的关心和爱, 这是一种修辞现象。言语的感情色彩义是动态的、临时的, 它是作者采用的修辞的一个手段, 通过修辞使词语带有与原来的词义相反或本来没有的感情色彩。对于这种临时感情色彩的认识和理解只有结合上下文才可以进行。颜色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语言的感情色彩, 是颜色词所固有的。

二、几个常用的颜色词在英汉语中不同的感情色彩

认知语言学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对语言形式的本源作用, 基于感官共同的生理机制, 人类有着共同的感知经验和心理反应, 从而使得人类有大致共同的思维方式。因此, 英汉颜色词的“指称意义”基本上是对应的, 即凝固在颜色词中的最本质、最基础的中心意义是等值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通感构成了人类普通的一种认知方式, 即从某一器官范畴的认知域引向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 形成人类认知世界和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 成为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对颜色词的范畴化和命名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是基本相同的。如, 人们对“红”的认识是基于对“血液”或是“太阳”的颜色的感知, 但是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 “红”的词义在隐喻和转喻过程中, 产生不同的语义, 这种语义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红运”、“红利”、“红人”等都具有积极地感情色彩意义。下面就通过举例来说明几个常用的色彩词的感情色彩。

1、红色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中, 红色是喜色, 它象征着喜庆和欢乐、成功与顺利、吉祥与幸福。春节的红对联, 婚庆的红喜字等都包含着浓烈的感情氛围;京剧中的红脸关公是忠贞、坚毅、坦诚的化身;生意兴旺称为“红火”;公司的年终利润有“分红”;另外, 红色还象征着革命和进步, 如:中共最初的政权叫“红色政权”, 最早的武装叫“红军”, 国旗、国徽的主色也都是红色。红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 “中国红”这一概念也在整个世界范围传播与流行开来。

然而在西方人的观念里, 红色总是和“暴力革命与危险”联系在一起, 让人感到恐惧。红色在西方代表着血腥, 意味着终止, 令人生厌, 如:red revenge (血腥复仇) 、a red flag (危险信号旗) 、see red (怒不可遏) 、in the red (负债累累) 等。在西方的金融和经济领域内, 行家们总是用红色的水笔记录负债和亏损情况, 还有在股票里, 红色代表着下跌, 因此红色对西方人也意味着“赤字、亏损”, 如:“in the red” (经营亏本) 、“red ink” (赤字) 、“red balance” (赤字差额) 。

2、白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白色是个贬义较强的颜色词, 是枯竭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 它象征着悲伤、悼念、不吉。如:亲人去世后, 家属要穿白色孝服, 贴白色挽联, 布置以白色为主色调的灵堂;白色在中国还意味着愚蠢或无利可图, 如:称愚蠢的人为“白痴”, 把出了力而得不到好处或没有效果叫做“白干”、“白费”、“白搭”;在传统戏剧里白色象征奸邪, 阴险, 如“白脸”的曹操。但在英语文化中, 白色是高雅纯洁、纯真无邪的象征。白色隐喻正直、诚实, 如:“a white spirit” (正直的精神) 、“white hand” (高尚有教养的人) 、“a white man” (诚实、可靠的人) 、“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等。

3、黑色

黑色象征死亡, 苦难和悲痛, 因此在中国人的传统心理中, 总是把黑色与黑暗、邪恶、奸诈、罪恶等联系起来, 指阴险毒辣的人是“黑心肠”;违禁货物的场所是“黑市”;把统治者为进行政治迫害而开列的持不同政见者的名单称为“黑名单”。另外, “黑”还具有“不顺利、不吉利、倒霉”等的喻义, 如:走“黑运”。

在英语中, 黑色表示“不幸、灾难、厌恶、愤怒”等意义, 英语国家的人用“black Friday”指大灾大难、凶险不祥的日子, 这是英语文化所特有的。其他的如a black day指倒霉的日子;black sheep指害群之马;black guard指恶棍;a black look之反感, 很不赞成的表情;black browed指愁眉苦脸。

4、黄色

在汉语中, “黄”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所有中国人都叫做“黄帝子孙”。“黄色”在封建社会是法定的尊色, 有“崇高”、“尊严”、“辉煌”等意思。如“黄袍”是指天子的龙袍;“黄榜”是指天子的诏书;“黄马褂”是清朝皇帝钦赐的官服。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习惯的改变, 黄色也渐渐地成了含有贬义色彩的词, 象征着衰败、堕落、下流、色情, 如“黄色书刊”、“黄色电影”等。

在英语中, 黄色主要表示胆怯、嫉妒、猜疑、卑鄙等。“yellow-dog” (卑劣的人) 、“yellow livered” (胆小的) 、“yellow looks” (阴沉多疑的神色) 、“yellow streak” (胆小、卑怯) 等。

三、造成颜色词在不同的语言中感情色彩不同的因素

1、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一书中曾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因素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基本颜色词语义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英汉两民族在使用隐喻和转喻的过程中, 受各种文化, 如语言观、价值观等的影响, 对认知的各种事物都有不同的解释, 这样就使得同一基本颜色词具有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如:在西方人们因为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黄色在他们的文化里是卑劣的, 象征着阴险狡猾, 异教徒受处决时会被挂上黄色的十字。

在中国, 则存在着推崇“黄”的道教和标榜“黄”的佛教。道家认为“黄衣当王”, 故而对黄色倍加推崇, 并相延成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如“黄道吉日” (指适宜办事的好日子) 、“黄气” (喜气) 等的说法。因此, 在中国历史上, 黄色象征着吉祥、富贵。在汉语里也有“飞黄腾达”一词来比喻人得志、升官。

2、民族心理的影响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民族心理的历史积淀和深层的认知结构, 人们也具备本民族、本地区的心理遗传基因, 这种遗传基因决定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乃至行为取向。其语言文化包括词语有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差异。黄色在汉语中是皇帝的专用色, 被视为庄严、神圣、正统的颜色, 具有“光明”、“高贵”, “豪华”的意味, 通常指“吉利”、“好日子”, 因此, 事遂人意, 大吉大利, 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在西方用白色来表示“纯洁”、“洁白”、“无辜”、“诚实”也成为他们所特有的一种社会心理。因此, 语言、民族文化的差异存在一天, 不同的民族语言在颜色词的使用上便不可能趋于一致, 同一颜色词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就是存在的。

摘要:颜色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丰富的感情色彩义。本文通过对部分英汉颜色词感情色彩义的比较, 来探究造成颜色词在不同语言中感情色彩差异的社会文化因素和民族心理因素。

关键词:颜色词,感情色彩,感情色彩义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3]刘云泉.色彩、色彩词与社会文化心理[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1.

[4]曹成龙.汉语颜色词研究[J].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5]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7.

[6]徐志民.关于词的感情色彩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0 (03) .

感情色彩差异 篇5

不是所有的词语都有感情色彩,词义感情色彩的存在方式比较复杂。词的感情色彩意义和词汇意义的关系也比较复杂,有时很难区分。本文试图从三个角度来解析词义感情色彩的构成方式。

一、从构词法的角度分析词义的感情色彩

1.1构词语素义本身带有感情色彩

1.1.1合成词的两个语素义均具有感情色彩

这种合成词以联合式的比较多。如 :敏捷(形):(动作、 思路等)迅速而灵敏。(敏,聪明、灵敏 ;捷,迅速)敏和捷都含褒义的色彩,所以敏捷则含有褒义色彩。这样的词语还有灵巧、狂妄、表率、模范、廉洁、爱护、刻薄、蛮横等。

1.1.2合成词两个语素的意义只有一个带感情色彩,另一个则不具有感情色彩。

这类合成词在构词方式上以偏正式居多。劣迹(名): 恶劣的事迹(指损害人民的)。劣,坏,不好,含有厌恶的感情色彩,含贬义。迹,事迹,中性词。“迹”受含有贬义色彩的“劣”修饰,整个词语也含有了贬义色彩。此外还有烈士、美女、美貌、丰碑、凯歌、虐待、懒汉等。

1.2构词的语素义中无感情色彩,词义却具有感情色彩

1.2.1词的概念意义影响词的感情色彩。

这类词由中性语素融合而成,构词的语素本身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但整个词的理性意义却呈现出明显的感情色彩。如 :“学者、教授”等词所拥有的尊敬感情色彩,并不是以其构造成分的中性色彩为基础的,而是由于词义所指称的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印象而获得的感情色彩。这样的词语还有保守、堕落、收买、勾搭、刻苦、流言、标兵等。

1.2.2构词的语素影响词的感情色彩。

汉语中有些词语添加词缀会产生感情色彩。能够产生感情色彩的词缀主要有后缀“儿”,常常会有喜爱的感情色彩, 如“猫儿”、“狗儿”、“脸蛋儿”等等。后缀“子”则往往会产生厌恶之情,如“老妈子”、“人贩子”等等。前缀“阿” 用在排行、小名或姓氏前有亲昵色彩,如“阿大、阿宝”等 ; 用在某些亲属名称前也有感情意味,如“阿哥、阿姐”含亲热意,“阿爸、阿妈、阿公、阿婆”含尊敬意。当然,该类词缀所体现的感情色彩有的具有普遍性,如“阿”、“儿”, 有的则没有普遍性,如“老”、“子”。

二、从构词语素获得意义的方式的角度分析词义的感情色彩

2.1构词语素通过比喻使得词义具有感情色彩

有些词的本义并不具有感情色彩,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比喻义却带有感情色彩。动词“蚕食”,本义为“像蚕吃桑叶一样”,无感情色彩。用蚕吃食的样子比喻“逐步侵占”, 比喻义带有了贬责的感情色彩,是贬义词。类似的词语还有 : 狼狈、巢穴、践踏、蛇蝎、标兵等。

2.2构词语素通过引申使得词义具有感情色彩

有些词语本义不具有感情色彩,而本义派生出来的引申义则具有感情色彩。如“宝贝”一词,本义是指珍奇的东西, 并无感情色彩。而引申义是对小孩儿的爱称,则是褒义词。 还有一个引申义指无能或奇怪荒唐的人(含讽刺义):这个人真是个宝贝!这个引申义则含有了贬义的色彩。还有“鬼” 一词,本义是迷信的人所说的人死后的鬼魂。引申义指有不良嗜好或行为的人(含厌恶义),如“烟鬼”、“讨厌鬼”、“吝啬鬼”等是贬义词,和其他语素组成的词也一般含有贬义色彩,如“色鬼”、“胆小鬼”、“酒鬼”、“淘气鬼”等。

三、特殊的格式使得词义具有感情色彩

3.1格式“A不(里、了)BC”使得词义具有感情色彩

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某些性状特征怀有一种厌恶的心理, 以形象的方式将其寓于造词的形式中,这样所造的词既具有形象色彩又包含感情色彩,其中最为典型和集中的表现是“A不 ( 里、了 )BC”格式的词,所具有的感情色彩主要表现为厌恶的、不喜欢的情感类型。如“灰不溜丢”《现代汉语词典》 解释为形容灰色 ( 含厌恶义 )。“花里胡哨”《现代汉语词典》 解释为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含厌恶义)。此外还有,黑不溜秋、白不呲咧、稀里糊涂、滑不唧溜、傻不愣登、蠢了呱叽等。

3.2格式“不A不B”使得部分词语具有褒贬色彩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不A不B”格式用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或词素的前面,表示否定(稍强调)。如“不干不净”、“不三不四”、“不明不白”、“不清不楚”、“不理不睬” 等含有厌恶或不满的情绪,含贬义色彩。而“不屈不挠”、“不卑不亢”、“不折不扣”、“不离不弃”、“不见不散”等则含有坚持、勇敢的精神,含褒义色彩。

四、结语

感情色彩差异 篇6

一、理性意义直接表现感情色彩

有的词语, 我们从他们的理性意义就可以直接看出其感情意义。构词语素的感情色彩可以有褒义, 贬义, 或者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即中性。我们设定含褒义的语素的感情色彩为正值, 中性的语素的感情色彩为0, 含贬义的语素的感情色彩为负值, 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 整个词的感情色彩即是构词语素感情色彩的相加值。以两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节词为例。

1、构词语素具有相同的感情色彩, 它们组成的词具有构词语素的感情色彩。例如:

(1) 秀丽:秀:清秀, 含褒义;丽:美丽, 含褒义。秀丽:清秀美丽, 含褒义。如:山川~;容貌~。

(2) 雄伟:雄:有气魄的, 含褒义;伟:伟大, 含褒义。雄伟①雄壮而伟大, 含褒义;②魁梧, 魁伟, 含褒义。如:气魄~;身材~。

(3) 恼怒:恼:生气, 使生气, 含贬义;怒:生气, 含贬义。恼怒:①生气, 发怒, 含贬义;②是恼怒;触怒, 含贬义。如:这些恶毒的攻击, 使他十分~;一句话~了他, 于是再也不和我说话了。

(4) 卑鄙:卑: (品质) 低劣, 含贬义;鄙:粗俗, 低下, 含贬义。卑鄙: (语言、行为) 恶劣;不道德, 含贬义。如:~无耻;~龌龊。

在例 (1) 中, 构成词“秀丽”的语素“秀”和“丽”都为正值, 它们相加仍然为正, 因此, “秀丽”也是正值, 含褒义。例 (2) 也是如此。在例 (3) 中, “恼”含贬义, 值为负, “怒”也含贬义, 值也为负, 它们相加的“恼怒”值仍然为负, 含贬义。例 (4) 同。

2、构词的一语素为中性, 另一语素的语义具褒义或贬义, 则整个词语具有对应的感情色彩。例如:

(1) 善行:善:善良, 慈善, 含褒义;行, 行为, 中性。善行:慈善的行为, 含褒义。

(2) 改善:改:改变, 中性;善:良好, 含褒义。改善:改变原有的情况使好一些, 含褒义。

(3) 劣势:坏, 不好, 含贬义;势, 形势, 情形, 中性。劣等:情况或条件比较差的形势, 含贬义。

(4) 恶化:恶:恶劣, 坏, 含贬义;化:后缀, 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 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中性。恶化:①向坏得方面变, 含贬义;②使变坏, 含贬义。

例 (1) 中, “善行”的感情色彩为“善“的感情色彩 (正值) 加”行“的感情色彩 (0) , 结果为正值, 即含褒义。例 (2) 到例 (4) 也可以类推。

但是汉语中有这样一种词, 如“战败”, “完败”等, 它们的感情色彩是不定的, 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分化, 这涉及到其他的语言问题, 在此不做讨论。

可以看到, 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语素和一个中性语素构成的词一般是偏正型或动补型词, 前者为修饰成分或补充成分, 后者为中心部分。

3、构成词的其中一语素含褒义, 另一语素含贬义, 则整个词不表现明显的感情色彩。例如:

(1) 恩怨:恩:恩惠, 含褒义;怨:仇恨, 含贬义。恩怨:恩惠和仇恨, 中性。

(2) 胜负:胜:胜利, 含褒义;负:失败, 含贬义。胜负:胜利和失败, 中性。

可以明显看到, “恩”和“胜”的褒义分别与“怨”和“负”的贬义在“恩怨”和“胜负”中得到中和, 因此, ”恩怨“和”胜负“的值为0, 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这样类型的词语一般是有两个反义语素构成的, 其词义也不是两个语素意融合, 而是语素义的组合。两个相反的语素义在词义中同时存在, 互相抵消, 就得到了中性意义的词。

在上述例子中, 构成词语的语素的理性意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或褒或贬的感情倾向和态度, 所以它们的感情色彩也就在理性意义中直接得到了体现。

二、词的理性意义间接体现词的感情色彩

除了理性意义和其感情色彩有直接关联的词语, 现代汉语中还有一部分词的感情色彩和其理性意义有间接的关系, 即从这类词的理性意义并看不出明显的感情色彩, 但是这个词的感情色彩是根据其理性意义通过某种方式得到的。这样的词的典型代表是一部分空间词。空间词是指描述在一个物理空间中的位置或位移的词, 如方位词和趋向词。

方位词“上、下、前、后”的理性意义是指在空间中的位置, 但是“上”和“前”在构词时一般就带有了褒义色彩, 如可以组成“上进”表示努力向上的意思, “前辈”表示年长的资历深的人的意思, 这都是具有褒义色彩的词。相反的, 含有语素“下”的词语若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一般都是含贬义的, 如“下贱”、“下流”、“下作”等。“后”的理性意义是在背面的, 未来的, 较晚的, 次序接近末尾的, 它组成的词的色彩意义不定, 如“后果”是最后的结果 (多用在坏得方面) 含贬义, 但是“后盾”表示背后支持和援助的力量, 则是褒义。

除了方位词以外, 有些趋向词也会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如“升”、“落”, 由“升”构成的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一般有褒义, 如“升迁”、“升任”;而含“降”的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一般含贬义, 如“落败”、“落魄”等。

一些表示空间位置差距的形容词也表示一定的感情色彩。如“高”, “低”, “高”一般和褒义语素结合, 组成的词含褒义, 如“崇高”、“高尚”、“高超”等;而“低”和别的语素结合构成的具有感情色彩的词一般含贬义, 如“低劣”、“低迷”等。再如“长”和“短”, 本来是度量形容词, 但是“长”由“两点之间距离大”引申出长处, 擅长的意思, 如“一技之长”, 含有褒义, 而其反义词“短”就表示了不擅长, 短处的意思, 如“自曝其短”, 含贬义。

值得注意的是, 以上三种词可以结合, 形成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词。方位词和趋向动词结合, 如“上进”、“上升”、“前进”含褒义, “下降”、“落后”等含贬义;表示空间位置差距的形容词和趋向动词结合, 如“高升”含褒义, “低落”含贬义。

这些词语的最开始的理性意义本来是指在空间中的位置或位移, 但是后来要么具有了感情色彩, 要么引申出了含有感情色彩的意义,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们对这些词的认知从物理空间延伸到了心理空间。由于“人的身体结构的不一致, 因此对空间的感受也不一致, 人们认为鼻子眼睛面部对着的事物是正常的, 而背对的东西是不正常的”, 所以, 相对于“后”和“退”, 人们更认可“前”和“进”, 不过, 人们通常是用背靠着后面的物体, 所以“后”方在人们心理中是可以依靠的, 因此“后”在某些词语中又含褒义。另外, 在物理空间中的上方是不可及的, 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得到, 下方的东西能轻易得到, 并且容易受到践踏, 这样的感受投射到心理空间, 也认为上方是好的, 所以“上”、“升”之类的词是人们赞同认可的, 而“下”、“降”、“落”是人们觉得不好的, 具有贬义。对“高”、“低”、“长”、“短”这样的形容词也是因为这样的心理映射才获得了感情色彩。因此, 这一类空间词虽然感情色彩和它们开始的理性意义没有直接关系, 但是它们的理性意义在通过人们的心理认知和映射后使得其获得了一定的感情色彩。

三、词语的感情色彩和理性意义没有关系

上述两种情况中, 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 它们的感情色彩都和其理性意义有一定的联系。但是, 在另一些词语中, 词的感情色彩与其理性意义没有关系, 而是通过一些其他的原因获得了感情色彩, 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族文化对词语的影响。语言中的部分动物词和色彩词是受民族文化影响得到感情色彩的典型例子。

1、动物词的色彩意义

猪是一个很常见的动物, 汉族人一般认为猪是一种懒惰贪吃的动物, 因此, 词语“猪”就代表了懒惰和贪吃的意思, 我们经常形容懒惰的人是“猪”。所以, 猪在汉语里是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词语。但是对维族人来说, 猪是他们的图腾, 是他们所崇拜的神灵的化身, 所以, “猪”在他们的语言中就不会有汉语中“猪”这样的贬义色彩。龙, 凤, 虎, 龟是中华民族的“四灵”。“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多种动物特征的综合性图腾形象”, 对汉族人来说, 龙是神秘的, 威武的, 不可企及, 古代的皇帝自称是真龙天子, 因为龙具有统治的权利。凤在商末周初成为周政权的象征, 被视为神鸟而崇拜, 它代表了吉祥如意。虎在凤出现之前, 与龙形成“龙虎相对”的格局, 后来虽然被凤取代, 但是虎因为其凶猛强大, 仍然被人们所崇拜。人类都希望能健康长寿, 因此, 作为长寿象征的龟也就成了汉族人视为神灵一样向往崇拜的动物。反应在汉语中, “龙、凤、虎、龟”这几个词都具有褒义。比如“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虎父无犬子”、“龟兔赛跑”的故事也是赞扬乌龟的。它们作为语素构成的词一般也含褒义。比如“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龟龙鳞凤”、“龟鹤延年”等。

2、颜色词的色彩意义

“颜色词是每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含义。”颜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进而影响人的心理感受。红色是中国人很崇尚的一种颜色, 它代表了喜庆热闹, 愉快吉祥。过年的时候, 大人要给小孩子红包, 做媒的人称为红娘, 结婚称为红事, 传统的中式婚礼的礼堂要用红色布置, 新娘新郎都要穿红色的衣服, 日子过得好叫红红火火, 就连幼儿园里奖励小孩子都用的是小红花。所以, “红”具有积极向上的含义。

黑色是一种不好的颜色, 因为提到黑色, 首先想到的就是“黑暗, 黑夜, 进而会联想到不好的, 还会联想到死亡和苦难”。因此黑色的含义是神秘, 压抑, 沉闷的。如将非法得来的钱叫“黑钱”, 趁人不备暗中使坏叫放“黑枪”, 没有户口的住户叫“黑户”等等。白色也是不受欢迎的一种颜色, 在中国文化中是枯竭而没生命力的表现。它总是会和丧葬联系起来, 如我们把葬礼叫白事, 在葬礼上穿白衣素服。进一步又引申出反动, 愚蠢, 卑贱等贬义意思, 如“白区, 白色政权, 白丁, 白衣”等等。

颜色词和动物词的感情色彩都与他们的理性意义没有太大的关系, 他们能具有感情色彩, 主要是因为民族文化传统所赋予的。值得注意的是, 这样的词语具有民族性, 即在不同的民族中拥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同样是狗, 中国人赋予他的是凶狠, 谄媚等含贬义的色彩意义, 如“走狗、狗仗人势、狗头军师”等, 而英语中却赋予了它忠诚专一等含褒义的感情意义, 如“lucky dog, love me, love my dog”等。中国人喜欢红色, 看到的是它表示喜庆, 热闹的一面, 而英语中的红色却代表血腥, 暴力的意思。

但是文化是交融的, 在这个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深入的时代, 因为文化相互影响, 也改变了某些词汇在传统意义上的感情色彩。比如现在的中国人接受了英语中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的意义, 也认为狗是人类忠实可靠的朋友。但是词汇的变化始终是赶不上观念的变化, 所以虽然这些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但是相应的词语并没有很快出现和产生。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 词的理性意义和感情色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有一部分词, 其理性意义与感情色彩是有联系的, 或直接表现, 或间接体现。但是也有一些词的感情色彩和其理性意义没有太大的关系, 以颜色词和动物词等为代表。因此, 分析词的感情色彩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特别是在文化交往密切深入的今天, 不仅要从传统角度观察词彩问题, 从外部找原因也是至关重要的。

摘要:汉语词汇的理性意义和感情色彩的关系一直得到广泛的讨论。本文认为, 汉语词汇的理性意义和感情色彩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理性意义直接表现感情色彩;理性意义间接体现感情色彩, 以及理性意义与感情色彩没有必然联系。

关键词:理性意义,感情色彩,方位词,动物词

参考文献

[1]张斌.新编现代汉语 (第二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194-195.

[2]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社, 2006.

[3]何丹, 方柯.汉语文化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4]李恕仁.多角度审视词语的感情色彩[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9 (4) .

论印刷色彩与数字色彩的差异 篇7

一、印刷色彩和数字色彩传播的原理不同

我们能用肉眼看到的所有物体的色彩都是不同波长的光线吸收或发射的结果。例如, 光线照射到物体上, 如果红色和蓝色波长的光线都被吸收了, 只有绿色波长的光线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 我们的视觉神经就会感受到绿色的信息, 我们所看到的物体也就是绿色的了 (如图1) 。其实物体本身是没有颜色的, 比如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 你可以看到物体的外形, 却看不到它的色彩;在蓝光的照射下白色的衣服会变成蓝色。色彩是不存在的, 光波的吸收和折射才是色彩的本质。另外, 光源将不同的色彩光线提供给眼睛, 而色彩又受到光源特性的影响。例如, 我们将一面红色的国旗放到一个绿色的光源环境之中, 国旗的颜色看起来将是灰色的。这是因为绿色的光源中不包含红色的波长光线, 它所产生的所有波长的色彩都会被红色的国旗所吸收, 没有光线作为色彩信息传递到我们的眼中, 所以我们看到的国旗是灰色的。但是, 现实生活中, 在这样的条件下看到的国旗, 大部分人依旧认为是红色的, 这是因为我们的视知觉具有记忆功能, 视觉会根据经验判断出国旗的颜色。这就是我们在绘画中常说的固有色对我们视觉的影响。物体的色彩和我们印刷色彩的传播原理是一致的。

数字色彩传播和印刷色彩的传播是完全不同的形式, 色光是发光源发出的光线直接进入我们的眼睛, 刺激视觉神经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色彩 (如图2) 。

作为平面设计师, 我们无需深入理解光波, 以及光波的吸收与反射等科学理论。但我们一定要清楚地区分数字媒体的色彩是色光直接进入我们的眼睛, 而印刷的色彩是通过光的反射和吸收再进入我们的眼睛, 这两种是完全不同的色彩传播形式。

二、印刷色彩和数字色彩在电脑应用中的差异

数字色彩和印刷色彩虽然应用的范围不同, 但数字色彩和印刷色彩都需要在电脑上来完成设计。这样色彩在电脑中设计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两种色彩模式, 即RGB色彩模式和CMYK色彩模式。这两种色彩模式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RGB色彩模式代表的是色光的色彩模式, RGB是红光、绿光和蓝光三种原色光的英文字母缩写;CMYK模式代表的是油墨印刷的色彩模式, CMYD是青色、品红色、黄色三原色加上黑色的英文字母缩写。

(二) 在RGB色彩模式下色光混合会使色彩越来越亮, 红光、绿光、蓝光叠加在一起最终形成白色, 我们一般把色光的这种越加越亮的色彩模式称之为加色模式 (如图3) ;在CMYK色彩模式下, 油墨混合会越来越暗。青色、品红色和黄色三次重复印刷后, 将会形成深灰色。从理论上讲三原色的混合是会形成黑色的, 但由于我们印刷颜料里存在杂质的原因, 导致三原色没有形成纯正的黑色而是深灰色。在印刷工艺中为了得到纯正的黑色, 必须在印刷油墨中加入黑色油墨, 来弥补这种不足。因此在三原色的油墨中加入黑色油墨, 形成了CMYK色彩模式 (如图4) 。

(三) RGB色彩模式属于数字色彩, 与计算机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在主流色彩设计软件大都是16位的色彩深度。计算机二进制代码与16位的色彩深度形成了256个色域空间。三色光一起配比共形成256的三次方种色彩, 即16777216种色彩, 这也是我们常说图像的真色彩。CMYK色彩模式属于印刷的色彩模式, 是为印刷工艺服务的。在印刷中每一种油墨的明度都分为100个色阶, 三原色的配比共形成100的三次方, 即100万种色彩, 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印刷色。印刷色彩里面还有一种特殊的专用色彩, 如金色、银色、玫瑰金等色彩属于特殊工艺色彩, 不在常规的CMYK色彩之中, 需要在印刷完成后加印。

(四) RGB色彩模式中RGB的数值代表的是光照的强度, 数值越大代表色光越亮, 色彩也就越浅。例如, 电脑完全不发光的情况下RGB的数值是R:0、G:0、B:0, 也就代表着电脑没有任何色彩, 是黑色的。反之, 电脑屏幕如果完全发光, RGB的数值是R:255、G:255、B:255, 也就代表电脑屏幕是白色的。在现实生活中电脑不只是这两种颜色, 而是千变万化的, 这是因为电脑会扫描图像的通道, 分辨出哪些显示像素发光, 哪些显示像素不发光或者半发光, 这样不同配比, 最终形成我们电脑显示的五彩缤纷的画面。

CMYD色彩模式的数值代表的是油墨印刷的浓淡程度, 数值越小代表油墨出墨量越少, 印刷出的色彩也越淡。如果CMYK的数值都是零, 就代表没有印刷, 也就是纸张的白色。另外, 从印刷的顺序上来讲, 以文字和黑色实地为主的印刷设计, 在印刷中的顺序一般采用青、品红、黄、黑。但若有黑色文字或实地套印黄色实地, 则应该把黄色放在最后一色。印刷顺序一般是先印深色的油墨, 后印浅色的油墨, 比如印刷的四色油墨CMYK, 首先先印刷的是黑色K, 其次印刷的是青色C, 再次印刷品红色M, 最后印刷黄色Y。综上所述, RGB色彩模式的起点是黑色, 即显示屏幕完全不发光;CMYK色彩模式的起点白色, 即完全不印刷纸张的白色, 两种色彩的起点是完全相反的。

三、印刷色彩和数字色彩在电脑设计软件不同时的混合效果

对色彩进行数字化的混合已经是现在设计中最常用的设计手法之一, 在Photoshop、illustrator等平面设计软件中, 图层、色彩之间的混合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设计惊喜。但很多初学设计的人看到软件中所提供的众多图层混合模式选项, 就有些不知所措, 如果感觉无法预知图层混合所产生的效果, 我们可以在图像的上一个图层上新建一个单色图层, 然后再尝试应用图层的混合模式, 更容易看到混合的效果。图层色彩混合模式的原理都来源于印刷色彩和数字色彩的不同计算方式。如图5所示, 在这些图层混合的模式里面有两类混合模式是较为重要的, 也是相互对立的。一类是:变暗、正片叠底、颜色加深、线性加深;另一类是:变亮、滤色、颜色减淡、线性减淡。第一类属于印刷色的模式, 计算机模拟印刷色进行混合, 色彩混合的效果会越来越深。而第二类属于数字色彩模式, 计算机模拟色光进行混合, 色彩混合的效果会越来越亮。当你明白了印刷色和数字色的发光原理和它们的差异以后, 对以上图层模式的理解和应用就变的十分简单了。

四、印刷色彩和数字色彩的色域范围不同

讲到色彩的色域空间, 就必须知道Lab色彩模式, Lab色彩模式是由照度 (L) 和有关色彩的a、b三个要素组成。L表示照度, 相当于亮度, a表示从红色至绿色的范围, b表示从蓝色至黄色的范围。Lab色彩模式是最大的色域空间。

如果我们想在设计的数字图像处理中, 保留尽量丰富的色彩和宽阔的色域, 最好选择Lab色彩模式进行工作, 等图像处理完成后, 再根据输出的需要转换成RGB色彩模式, 进行网页设计, 或者转成CMYK色彩模式用于宣传印刷。只有这样做才能在最终的设计成果中, 获得比任何色彩模型都更加优质的色彩。在电脑中色彩模式的处理速度上, Lab色彩模型与RGB色彩模式相差不大, 但比CMYK色彩模式要快很多。换句话说也就是Lab色彩模型与RGB色彩模式更接近计算机语言, 处理速度较快。

Lab色彩模式也是目前科学理论推理出来, 现实生活中大自然的色彩, 是所有色彩的总和;RGB色彩模式是数字色彩的标准, 是通过对红、绿、蓝三种色光相互叠加来得到各式各样的颜色, 一千多万种色彩几乎包括了人类视力所能感知的所有色彩信息;CMYK色彩模式是为印刷服务的, 基于油墨对光吸收或反射的特性, 眼睛看到的颜色实际上是物体吸收白光中特定频率的光而反射其余的光的颜色, 有上百万种色彩。因此, 从色域空间的范围上讲, 色域空间最大的是Lab色彩模式, 其次是RGB色彩模式, 最小的CMYK色彩模式如图6所示。这也就导致了很多数字色彩在电脑上可以看见而无法用于印刷, 造成了显示与印刷的差异。

那么, 如何缩小从数字色彩到印刷色彩的差异呢?在设计与印刷之间有一个梦想, 即“所见即所得”, 使电脑显示器上所显示的色彩与排版印刷出的色彩看起来是一致的。这在目前的科技是无法达到的, 电脑屏幕上的像素和纸张油墨的墨点之间找到完美的色彩匹配是极具挑战性的, 也是电脑打印技术的一项难度很大的课题。在未来, 随着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与纸张效果的完美结合, 这种色彩的差距会缩小, 但永远是无法完全一致的, 这是由它们传播的不同媒介和方式所决定的。如何缩小这种差距, 我们当前所能做的首先是要选择最佳质量的显示器, 或者利用现有的色彩校准软件或工具校准自己的显示器;其次是选择打印效果好, 分辨率高的打印机和打印纸张;最后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选择一本印刷质量较好的色标手册, 对所选的色彩进行数值查询。这样在电脑屏幕上就可以找到打印出来的真实色彩。

在视觉传递过程中, 色彩是第一信息刺激, 也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视觉要素, 人们对色彩的感知和反射是最敏感最强烈的, 在平面设计中如何运用色彩构成要素是设计成果的关键。在色彩的研究中不仅要掌握色彩理论和配色的技巧, 还要了解色彩不同的传播媒介和方式, 以及色彩印刷的原理。在电脑色彩设计领域, 设计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色彩绘画表现技巧与配色技巧, 还要熟练操作电脑设计软件, 更要有敏锐的设计视角和超前的设计思维, 才能与高速发展的数字技术相适应, 创作出符合时代潮流的色彩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克劳斯.超越平凡的平面设计:配色设计原理与应用[M].黄海枫,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上一篇:板块运动下一篇:血瘀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