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条件

2024-10-10

基础条件(共12篇)

基础条件 篇1

改善岛内科研环境

从事科技研究,必须具备一定基础条件,如文献资料、图书馆、研究室、实验室、标本室、各种仪器及检测设备、生化试剂、实验动物、计量基准等等作为支撑,它们不仅是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物质保障,也是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源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所需实验设施也愈加先进、昂贵和大型化,如高速计算机、电脑网络、信息检索系统、电子显微镜、光谱仪、质谱仪、核磁共振设备、粒子加速器、核反应堆、辐射装置、天文望远镜、遥感接收站、授时中心,甚至探空火箭、航测飞机、实验卫星、远洋科考船、外太空探测器等。这些装备不是某一研究机构或大学能够独立承担的,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投资建造,然后作为基础设施服务平台,供全社会各界共同使用。这在大陆称之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或“科技能力建设”,台湾则习称为“科技环境建构”,属于“科技服务”类别。如果没有这些,就谈不上追赶世界尖端科技水平,更不要说与西方发达国家竞争和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流的科学研究离不开一流的科学仪器和实验室设备。台湾老一辈科学家和科技管理者深明这个道理。早在1959年5月“长科会”(连同“国科会”和后来新改组成立的台湾“科技部”,本文以下统称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成立当天,台湾科技前辈们便着手制定《科学专款运用办法》,其中明确规定,该专款的第一项用途就是充实科学研究设备,包括仪器、图书和实验室建设,以使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人员,在其研究工作上获得必要的资助。此项补助对象初期仅限于公立大学、独立学院及研究院所。申请补助者需要满足两项条件:1.须从事基础科学的基本研究;2.必须有翔实的研究计划。

在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最初成立的4年内(1959—1962年),尽管当时人们生活艰苦,到处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处处缺钱紧张,仍咬牙将有限的经费中70%多用于为台湾中研院、新竹清华大学、新竹交通大学、成功大学、中兴大学、台湾省农业试验所、林业试验所、地质调查所等14家研究机构添置实验研究设备。

按照规定,项目审查程序须先经两位专门委员初审并提该专门委员会议通过,再送执行委员会议讨论,经逐项讨论通过后,函送“美援安全分署”会同台湾行政主管部门下属“美援运用委员会”核定,予以补助。由于补助研究设备事属初创,而经费有限,其他未能补助的公私立大专院校及一般学术研究机构,纷纷要求纳入补助范围。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为顺应各方舆情并兼顾科学发展研究实际需要,1963年将该项美援经费增加为40万美元及新台币2500万元。此后补助范围逐渐扩大。

成立科学研究中心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为配合台湾建设需要,集中人力财力,推动计划目标,自1966年起,以专题研究计划方式,鼓励各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进行短期、中期的科学研究,以及以校际科学研究或以跨学科整合研究方式,扩大研究领域,强化研究效果。所需科研经费,如人事费、图书费、仪器设备费、材料消耗费等,均可依该计划实际需要列具清单申请,由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审查后利用“科发基金”予以补助。此外,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还逐渐建立起一套审核机制,除在执行期间对其工作进度进行追踪管制外,并做定期实地查证辅导;当计划执行完成后,尚须进行研究成果评估,以检讨该项计划在学术研究上的效益。

这一时期,由于岛内大学及研究机构设施简陋,水平很低、待遇又差,能够提供的研究职位也极少,许多台湾毕业后的年轻人纷纷赴海外留学进修,学成之后大多久留不归,形成极严重的人才外流现象。因此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在1964年决定与行政管理部门下属“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商洽,请其从“中美经济社会发展基金”中分4年拨出1亿元新台币,另由科技主管部门配合2500万元新台币,以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成功大学、新竹交通大学、中兴大学及台湾中研院和台湾省农业试验所等作为主办机构或合办机构,设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工程5个研究中心(后改名为“科学研究推动中心”)。后又与农业主管部门共同设立农业研究中心。各研究中心均设有审议委员会,负责预算分配、研究计划审查、推荐赴海外进修人员、遴选研究人员、策划研究目标与研究培训等,科技主管部门给予经费上的重点支持,集中力量充实研究仪器和设备,用来协助改善岛内基础研究环境,培育高级科研人才,以相关学门进行校际合作方式推动高深学术研究,以满足台湾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

此后,无论是1968年制定的“十二年科学发展计划”(1969—1980年),还是1979年制定的“科学技术发展方案”,或是1986年制定的“科技发展长程计划”(1986—1995年),甚或重新修改的“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长程计划”(1992—2002年),都反复强调要改善岛内基础研究环境,并设立资料中心、精密仪器发展中心、研究中心、贵重仪器中心等。1998年,台当局正式颁布科学技术基本法规,以法规的形式对科研条件建设、开放共享以及自主研发等环节加以确定,并明确规定科研条件建设是台当局财政投入的重要方向之一。

打造世界级的重点实验室

实验设施水平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开展创新科技研发的重要条件保障。到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台湾基础科研已达到不错的水平,科研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基本研究设施完备,培养的科技人才数量逐年增多,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在逐年向世界前列迈进。但此时遇到一个问题,即此时发达国家科技前沿已经深入到基本物质粒子、生物基因、外太空探索等领域,台湾要不要跟进?

由于当代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科技竞争主要表现在若干前沿领域的突破能力上,因而离不开昂贵费钱的大型实验装置,如超精密大型实验室、粒子加速器、太空望远镜、远洋科考船、深海探测器、激光核聚变装置,甚至火箭、卫星的辅助与支撑。这类试验装置既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必备手段,其自身也是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象征,而且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综合科技实力的体现。

当时大陆已经开工或正在计划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中科院北京天文台2.16米光学望远镜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人造卫星也已发展到第二代,对外科技合作规模越来越大,在国际科技论坛拥有越来越多的发言权。

台当局唯恐被大陆远远甩在后面,经过长时间反复争论和思考,台当局高层终于达成共识:尽管建造花费巨大,但这一时期台湾经济快速起飞,特别是电子消费类产品出口大增,使台当局有能力承担;待其建成后,不仅可获得与少数发达国家处在同一相似研究能力的地位,具备在科技前沿领域平起平坐的资格,而且有可能成为带动其他学科和工程技术发展的牵引力量,同时为全社会提供公共创新科技研发实验平台,共同开展尖端或前沿科技研发,达到研究资源共享,不仅可推动一些特殊的科技任务或长期发展的科技计划,也可藉由这类实验装置,作为凝聚精干科研群体、吸引海外优秀学者回归和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基地,以及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窗口,对当时在国际上深感被抛弃的台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大型科研装置是大量高科技的集成,在装置的建造和运营过程中,往往需要发展新技术或把已有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很有可能成为产生未来高新技术的源泉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

自1997年以来,台当局连续3个四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1997—2000年、2001—2004年、2005—2008年)以及“科技化推动方案”、“挑战2008─台湾发展重点计划”等,强调要推动尖端科学研究,建立世界级学术环境,相继启动了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太空计划室筹备处、次微米元件实验室(1993年更名为毫微米元件实验室)、实验动物繁殖及研究中心、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高速电脑中心和芯片设计制作中心7个所谓“国家实验室”(本文以下统称重点科技实验室)大型建设项目。

到90年代末,这七大重点科技实验室建设项目基本都已完成。特别是1999年11月,由岛内科技人员参与设计、制造和测试的第一颗低轨道科学实验卫星“中华卫星1号”成功发射升空,似乎对外显示了台湾尖端科技水平已迈入世界前列,但其实对台湾未来发展影响更大的却是毫微米元件实验室、芯片设计制作中心、高速电脑中心这类更贴近民生的研发实验设施,当时台湾高科技产业正在积极研发半导体晶圆制造、集成电路设计,以及微电子元器件、光电显示装置、电子计算机、网络设备等,大学和科研部门也以此作为研发重点,但此类研发投资很大,实验设备成本昂贵,一般企业或大学、研究所根本无力独自承担,台当局所建实验设施正好为他们解决了急迫难题,令全台湾微电子领域的所有专家学者、企业研发人员可以共享这些研究设施,共同研发先进半导体制程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并藉由对各大专院校硕、博士研究生的培训,培育学术界及产业界所需的微电子技术尖端人才,使他们一出校门即可加入生产行列,提升台湾微电子和电脑领域的科技水准,增加岛内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

成立“国研院”

由于这些重点实验室完全由台当局投资建设和出资运营,其研究人员初期皆隶属于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所谓“公务员”体系,每年资金投入巨大,收益却并不高。2000年,台当局考虑如何让这些政府研究机构更有效率,决定借鉴工研院的成功经验,改革管理制度,采用“财团法人”的经营模式,将这些研究机构全部推向社会,让它们自负盈亏,鼓励营利创收。

同年5月,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拟订《财团法人“国家实验研究院”设置条例》,2002年6月获立法机构审议通过。从2003年1月起,纳米实验室、动物实验及繁殖中心、地震工程中心、太空计划室筹备处、高速电脑中心等正式改制为“国家实验研究院”(本文以下称“国研院”)。2005年1月,原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所属精密仪器发展中心与科学技术资料中心也并入“国研院”。后又相继设立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台风洪水研究中心、灾害防救科技中心、生医科技与产品研发中心筹备处等。“国研院”院本部目前位于台北市大安区和平东路二段106号3楼。

“国研院”下属各重点实验室有别于台湾高校和科研院所内的普通实验室,而是拥有非常昂贵的各种进口科研仪器、设备和一大批高素质科研人员,符合国际水准、具高质量及特殊功能、可以共同使用的大型公共实验研究设施,主要从事一般大学、研究所或企业无力开展的世界尖端或前沿科技领域,以及与岛内民生有关的重点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台湾全社会提供一个公共研发平台,以达到研究资源共享。通过这类重点实验室,可有效推动台当局一些特殊的尖端科技任务或高科技长期发展计划,许多靠岛内个别研究机构或企业科研人员无法解决的高深课题,也可藉由这类实验室,集合岛内众多相关领域的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寻求研究突破。

此外,这些实验室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重视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新型管理体制,从发展初期就坚持规范的学术委员会制度、实验室主任公开聘任制度、开放研究课题制度、定期评估制度等,实现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和运行开放,可通过承接岛内企业委托的研究和实验分析课题任务,从事某项产品系统设计、制作与测试,以及提供科技信息及技术交流与和人员教育培训服务,获得一定的盈利收入,并为台湾社会各界培育所需的专业科技人才,引导新技术产品开发,为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铺路搭桥,力争取得突破性创新研究成果,引领台湾科技的未来。

设立大学学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

除科技主管部门外,台湾经济、农业、教育、通讯、交通、环保、能源等主管部门也都根据台当局的总体施政方针,根据自身特点,对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提出了明确部署,同时制定一系列专项研究计划予以重点支持,藉由建设高品质、高效能、具特殊功能和共同使用的大型公共研究设施,推动岛内科技研发的整体进步。

例如在台当局的鼓励下,目前几乎所有台湾高校的院、系都设有按学科建立的研究机构,既从事教学,培养研究生,也承接课题,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不惜投入巨资,在一些实力较强的高校内投资设立所谓“国家级研究中心”,如在台湾大学校内设立的“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文学研究中心”,在新竹清华大学校内设立的“理论科学研究中心”等。

台湾经济主管部门也积极推动岛内企业在台设立研发中心,鼓励这些企业朝技术创新研发方向发展,同时鼓励跨国企业在台设立区域研发据点,蓄积岛内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从2003年起,台湾经济主管部门专门设立“环境建构科专计划”,目标是建立产业创新研发所需的研究环境,包括研发先进制程技术的核心实验室、检测与与认证所需实验设施装备、试量产工厂等,以促进前瞻技术及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并培育及时进入策略性新领域所需的基础能力。

台湾科研基础条件建设项目类别

在2002年前,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在拟定总体科技研发计划和分配科研资金时,除“国家型科技计划”(本文以下称重大科技计划)外,一般将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内容放在“科技发展配合措施”项下的“共同研究设施”、“科技资讯与交流”(前两项统称“环境建构”)、“智慧财产权”和“标准与计量科技”计划类别中。

从2003年起,考虑到不同产业领域对某项技术皆有共同的关注,须集合跨领域专家从事共同研究,以激发创新研究、技术发展及问题解决,而过去各领域规划时所遭遇的问题,如发展电脑软件、资讯服务或E化等,往往缺乏明确的发展共识,难以让资源聚焦,形成整体产业发展的重点或形成产业聚落,因此必须发展跨不同产业领域的所谓“共通性技术”及“环境建构”,因此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又将这两项单独列出,并将“共通性技术”、“重大科技计划”及“环境建构”计划并称为“整合型应用研究”计划,均由多个主管部门共同合作推动。

“共通性技术”通常包括科技管理、技术辅导、标准实验、精密仪器、劳动安全、资讯与服务、科学产业园区等计划内容,均属于科研基础条件建设范畴。例如台湾“智慧财产局”(以下称知识产权主管部门)牵头推动的“生物技术专利保护计划”,其中包括“中草药专利资料及植物研究资料整备项目”、“生物技术与医药化学专利资料整备项目”、“生物技术与医药化学专利资料库及中草药资料库管理、应用系统建置项目”和“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相关研究项目”4个分项计划。

台当局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其目的系因应台湾重大社会经济及民生问题的需要,整合上、中、下游研发资源,其中包含大量建立专门领域工业实验室、检测仪器、科研设备、数据库、技术共享平台等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方面的内容。而“环境建构”计划主要目的则是建立并孕育养成可多方面应用的核心实验室、检测设备与制程设施、试量产工厂等,作为支持创新前瞻及关键技术计划的基础。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主管部门《2013年科技专案执行年报》

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确立科技创新战略,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更加重视科研条件建设,制定新的“台湾科学技术发展计划”时将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科学仪器设备、实验基地、科学数据及文献、自然科技资源、计量及标准等科技平台建设,以及科学仪器设备及检测技术研究开发。

在科研计划管理体系方面也做了重大调整和修改,不再细分“共通性技术”、“环境建构”等,而是将其统一合并为“科技服务”类计划,即以服务科技发展与科学研究社群为目的,建设良好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环境,支持科技发展所需的各项基本服务。

在台湾经济主管部门主导实施的各种“科专计划”(全称为“科技研究发展专案计划”,其意与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的“专题研究计划”相同)中,有一类为“环境构建法人科专计划”。它的主要目的是配合台当局《科学技术发展方案》的实施,协助岛内由台当局各主管部门设立或管理的法人研究机构,如工研院、资策会、中国纺织工业研究中心、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等,2005年再增加生物技术开发中心、船舶暨海洋产业研发中心。从2007年开始,台湾车辆研究测试中心、中华经济研究院、中华电脑中心、核能研究所、中山科学研究院、农业科技研究院等完善研发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或维护产业长期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研发或检测与认证的设施、实验室与试量产工厂,其成果产出主要反映在专利申请、专利获得、专利应用、技术暨专利转让及委托研究及工业服务等方面,目标是推动关键性与共通性产业技术研发,并将其研发能力与成果转移扩散至企业,提升台湾产业科技创新的自主性,强化产业竞争力,促进技术发展及升级。

以2013年为例,当年台当局共组织实施5项“环境构建类型科专计划”,分别由工研院、资策会、金属中心、车辆中心以及纺织产业所等研究机构执行,包括“工研院环境构建总计划”、“资讯系统整合环境构建计划”、“金属中心产业技术环境构建计划”、“智慧电动车创新研发环境构建计划”及“纺织环境构建四年计划”,其成果共申请93件专利,获得186件专利许可,108件专利应用,119件技术转让,进而创造新台币1.08亿元的技术暨专利转让总收入,以及进行835件委托研究及工业服务项目,服务511家厂商并创造新台币2.91亿元的收入。

基础条件 篇2

一、英语

申请去英国留学需要有一定的英文基础。英国留学签证最新草案规定,原来只需具备B1级的英语程度,现在必须提高到普通B2级,英语不合格的将不给予入境签证。这将直接影响申请赴英读本科以下课程的学生,他们的申请难度加大。针对B1和B2的英语水平的差别B1相当于雅思3.5-4.5分,B2相当于雅思5-6.5分。

欧洲语言教学大纲对于B1和B2的规定

B1:用清楚并标准的语言阐述有关工作、学校或爱好等熟悉话题谈话的基本要点。在国外旅行时能自如地应对可能发生的一般情况。在谈到感兴趣和熟悉的话题时,能简明、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B2:可以毫不费力地与英语为母语的对话者交流,并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理解比较复杂的书面语言中实际和抽象题材的主要意思,并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参加技术性讨论,对广泛的题材能写出清楚、详尽的文件。

目前英国边境管理局认可的英语语言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IELTS (雅思)最低要求为听说读写各单项不低于4.0分;

2、TOEFL(托福)最低要求为听13分,读8分,写17分,说19分;

3、PTEAcademic (普特学术)最低要求为听说读写各单项不低于43分。

二、经济

留学英国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约合人民币18-25万元之间,个别研究生课程可能花费更高,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专业,费用也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的收费高。通常是文科收费最少,法律、工商和艺术类科目收费较高,科技和医学专科学费最贵。去英国留学所需要的费用说便宜也不便宜,但是相对于在英国接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还是比较值得的。因此,在出国前应准备足够的资金以完成学业。

三、专业背景

出国留学的人分为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层次,因此英国学校对于在留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也是有所要求的。一般来说,初、高中生留英不需任何专业基础,只要申请好学校,拿到签证,就可以去国外读自己喜欢的课程;而出国攻读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需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因为国外的教育模式跟国内还是有一定差距,如果专业跨度太大,学习起来就会有困难。

1.去英国留学的条件

2.去英国留学有哪些专业

3.英国留学条件学校推荐

4.去英国留学到底好不好

5.去美国留学条件有哪些

6.英国留学条件有哪些调整

7.去美国留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8.去澳洲留学,需要什么条件

9.去法国留学需要什么条件

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条件与基础 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 普惠金融 金融排斥 金融体系

一、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

1976年,孟加拉国的著名教授默罕默德·尤努斯提出贷款是一种人权,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应该有权利获得金融服务。基于这样的理念,尤努斯教授在孟加拉国创建了第一家以小额信贷为核心业务的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20世纪70年代国际“扶贫咨询委员会”启动了微型金融的实验,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更为全面金融服务,小额信贷便开始向微型金融转变。联合国在“2005 国际小额信贷年”活动中推出普惠金融体系的概念,其宗旨是要为弱势产业、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并将这种金融服务,并将其融入到主流金融中,形成一种完整的、包容性金融体系。由此可见,普惠金融是对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延伸与发展。

“农村普惠金融”这一理念是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提出的,因为普惠金融的实质是为弱势产业、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所以普惠金融的根本在农村。我国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上进行积极的实践,提供政策的支持。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4 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201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强化农村普惠金融”。

二、从普惠金融的内涵上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穆罕默德·尤努斯关于普惠金融的论述

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认为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是从自己的最大化利益出发的,这种观点认为人是单维度的。尤努斯认为人是多维度的,不光是自私自利的,也有利他的一面,将这种利他的一面引入商界就提出了“社会企业”这种新型企业。另外,尤努斯还提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应该有权利获得金融服务。所以,无论是从金融服务的受益者还是金融服务的实施者都应该是多维度的,有差异的。这种思想也为普惠金融提供了理论支撑。鉴于此,各金融企业和部门都应将为贫困和低收入人口提供的金融服务纳入到其发展战略中,并且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发掘服务低端客户所涌现出来的商业机会。

(二)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关于普惠金融涵义的论述

联合国2006年《建设普惠金融体系蓝皮书》和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①2006年出版的《服务于所有的人——建设普惠性金融体系》中都提出每个发展中国家都应该有一整套金融机构体系,为所有层面的人提供金融服务,这样就可以使过去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的客户群体受益。这种包容性金融体系对所有人和地区开放金融市场。

普惠金融体系这个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具体来看微观上需要有健全的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正规民间借贷及位于这两者中间的各种机构。这些机构可以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同时要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应该遵循合理的管理体系、行业业绩标准和市场监督机制;中观上需要有基础性的金融设施和辅助型的中介机构,这些可以帮助金融服务提供者在扩大服务规模和深度的基础上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业务技能。比如专业业务网络、信息技术、技术咨询、行业协会、征信机构、评级机构等;在宏观上需要有适宜的法规和政策框架的支持。具体来看包括政府的融资政策、利率政策、财税政策等;另外还需要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条件约束造成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与普惠金融的理念是矛盾的

1、收益因素

只要城市经济、工业经济中的项目投资平均收益率高于农业经济中的项目投资平均收益率,商业性正规金融机构的就会将从农村吸收的资金投放于城市信贷市场的非农部门或者是投向农村内部的生产性领域,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于农业生产的大额、长期信贷需求。总而言之,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是具有盈利能力的生产性领域,这是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决定的。这就对农户信贷需求形成排斥,使得农户信贷可得程度处于低水平状态,难以提高。

以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主的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在改革后均转变为在城乡统一经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追求规模经济和盈利是其首要目标。在实际经营中也偏离“支农”政策的目标。

2、成本和风险因素

由于目标客户是农村中的低收入者甚至是贫困群体,他们一般没有抵押贷款的能力,也无人替他们担保,使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监督成本提高,也使金融机构对农户提供贷款时现行的信用风险防控手段失效,而金融机构开发信用风险管理新方法的动力不足,信用风险的防控手段和技术难以实现突破。

(二)金融机构和农村客户之间的信任关系约束

1、农户主动利用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的意识比较薄弱

农户的综合素质偏低,创业技能不高,很多农户只有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相当一部分农户属于文盲户。农户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真正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仍不多,创业意识不强,多数都存在“安于现状,不求改变”的心态,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传统观念仍然比较普遍。加上农户对金融知识了解甚少,只知存,不知贷,所以主动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发展和创业的意识不强。这是农户的自我排斥和约束。

2、农户获得信贷资金的积极性受到融资难和融资贵的打击

现代农村经济条件改善之后,农民在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个体经营甚至是建议小微企业中需求的资金较多,但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的难度较高而且成本也很高。主要是因为金融机构参照非农贷款的标准和程序来审核贷款,程序比较复杂,另外,农户缺乏可质押、抵押的物品,所以按照这些标准,农民很难获取贷款。再者,涉农贷款由于考虑农业领域的风险性,往往制定较高的利率。这也打击了农民获得信贷资金的积极性。

3、金融机构不相信农户的信用

由于贫困主体在获得收入的能力上受到质疑,所以金融机构不相信穷人可以创造财富,也不相信他们更有信用,认为给穷人发放贷款成为一种公益与扶贫,而不是盈利性的。而建议农户的信用档案,对农户的信用情况进行甄别,针对穷人设计灵活的金融产品,开发信用风险防控技术等成本较高。所以金融机构的为农户提供信贷服务的内在动力是缺乏的。

(三)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需求不匹配

1、数量上不匹配

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包括储蓄存款、贷款、转账汇款和保险。农村居民将自己拥有的资金存入农村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却因为自己本身盈利第一的商业特性和农业生产的特性,不愿意将资金贷给农户。农户的储蓄资金通过银行存款大量流失转移到城市,农村金融的覆盖面、供给规模以及深度与金融需求的满足都还有很大差距。

2、结构上错配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以满足农户的生产性信贷需求为主,而大部分农户仍然是家庭承包、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下,对贷款的需求主要是短期小额贷款,如自建房屋或购买农用车辆等消费性信贷。而农户一般没有符合正规金融机构要求的抵押品或信贷记录,所以农户的消费资金需求主要通过亲戚、朋友等熟人之间的、具有互助性质的名义上的“零利率”借贷满足。所以正规金融机构的生产性信贷供给与农户的生活性消费信贷需求所形成的结构性错配。

农户通过熟人之间的自由借贷、钱背和私人钱庄、合会等方式满足生活消费性的资金需求,在农村内部自发形成了非正规信贷市场,这加重了农户对正规金融机构信贷的自我排斥,这也加深了农户与正规金融机构的不信任关系。

(四)缺乏适宜的政策框架和法规支持

1、政府政策的契合度不高

多年来,政府的一号文件均体现对农村金融的重视,但是政府提出的政策支持和农村金融实际情况的契合度仍有待提高。政府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一些监管措施和控制限制了金融机构的活力,另外也使金融机构在与民间金融竞争时表现乏力。这也是造成农户贷款受约束的一个原因,同时还不能引导资金从城市流向农村,真正促进“三农”发展。另一方面,当越来越多的民间投资者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时,如果政府不能对当地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管理、整合和促进,那么农民在此过程中出于完全被动的状态,并不能成为农村金融的主体和受益者。

2、有关普惠金融的法律不健全

我国还没有一部单独针对农村普惠金融实施监管的法律,除了农商行,其他类型农村普惠金融机构的专门法律法规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并且现行的金融法律中也没有相应的规定。这样造成了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在制度上没有获得更多保障,有的甚至没有得到银监会的承认,处于半地下状态,这是构建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主要障碍。

3、农业保险制度有待完善

农民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容易向普惠金融机构传递。所以农业保险非常重要。但目前农业保险尚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覆盖面有待扩大,保险品种有待丰富,农民保险意识有待增强。

4、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村地区电话、网络、支付体系、信息系统等金融技术设施不完善,缺乏金融行业标准、审计与会计准则以及评级机构。

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对策建议

(一)金融机构要转变经营理念,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金融机构要把相信穷人、关爱客户作为经营的一个重要理念,相信发放贷款不是对穷人的施舍,并相信穷人有信用也可以创造财富,针对穷人设计了灵活的金融产品,在取得社会效益、惠及更多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体系重在关注、支持和服务弱势群体,强调参与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各类金融机构在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要承担起金融业的社会责任,提供机会使贫困群体脱贫致富。

(二)保障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村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于2010年曾提出普惠金融发展基金概念,其观点是可将所有金融机构每年营业收入的1%抽调出来放进设立的“农村金融普惠基金”。对设立的这一基金,可以由国家指定用途、运营机构、运作流程和监督管理规则,统一调度,用于三农。这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三)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的征集和信用评价机制,创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将由各部门掌握的、分散的农户信息进行整合,构建信息通报和应用机制,依托信用档案系统提供查询服务,实现农户信用信息共享。同时在农村进行增强信用意识的宣传教育,让农户注重自身的信用。

(四)金融机构灵活设计普惠金融产品

农村金融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农村金融机构农村特殊的客户灵活设计其金融产品,除了传统的金融服务,还可以开展理财、代理等产品,引领农村金融消费观念;另一方面,针对性的为某一群体设计定制化服务模式,将目标群体细化,根据不同的群体定位产品。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情况主动开展相应的调研工作,尤其注重与农民客户的沟通,要增强互信交流。增强金融机构与农户信任度,同时也进行金融信息进行宣传,提高农户获取金融服务的意识。

(五)政府加快相关政策措施的推进

通过税收优惠和奖励政策支持,鼓励资金回流农村。对于农村信用社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行加大农村地区微型金融的立法力度;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加快制定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出台合作金融法、农业保险法、民间金融法等。

进行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如金融网点设立,网络电话渠道的疏通,方便农村居民获取相关金融信息。这需要政府鼓励政策与强制力度双管齐下,鼓励金融机构等金融网络在农村的搭建,同时鼓励农民参与金融活动,将需求与供给有效结合,给双方建立良好互信的空间。同时,也要加强对金融知识的普及,消除农民心理上的排斥。

注:

①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是世界银行属下的一个专门的小额信贷工作部门,英文简称CGAP

参考文献:

[1]焦作. 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障碍与突破[J].征信,2014(12)

[2]杜晓山.小额信贷与普惠金融体系[J].中国金融,2010(10)

[3]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J].中国金融,2010(10)

[4]吴国华. 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7),15

[5]晏海运.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3

[6]焦瑾璞.微型金融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数据库营销的基础条件分析 篇4

首先, 相对于众多的应聘者, A君, B君和C君无疑是幸运的。他们的幸运缘于他们敢于尝试的勇气和迎难而上的气概。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柯汉说:假如你敢冒险, 最后一定成功。冒险的正面意义就是一种大胆的探索精神, 这也是营销人才最宝贵的一种人格特征。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世界上没有万无一失的成功之路, 动态的市场总是波涛汹涌, 变幻莫测, 非得有冒险的勇气和执著的精神不可。要敢于面对常人无法忍受的困境, 不屈不挠, 直到胜利。

其次, 作为营销人才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善于从现存的事物中敏锐地观察到新事物的萌芽, 提出大胆新颖的推测和设想, 即创意, 经过周密的论证, 拿出可行的方案来付诸实施。所谓出奇制胜, 就是创新能力运用的结果。显然在这一点, B君和C君较A君更幸运。

A君没有进行市场细分, 故也谈不上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市场定位。

最后, 知识改变命运。C君之成功在于其不仅进行了明确的市场细分, 还在于准确的市场定位。木梳是“积善梳”以及隆重的首发仪式将目标市场战略运用得淋漓尽致。

当然, 坚持独立思考, 决不盲从也是营销人才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的一个要素, 在复杂多变的营销环境中营销人才必须要坚持自己的主张。其实许多在常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情, 恰恰是因为受到成见甚至偏见的蒙蔽所致。营销人才建立在独立思考和准确判断基础上的自信, 使他们深知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

时势造英雄。这是一个富有个性的人才自由搏击、展翅高翔的时代。全球一体化导致的竞争日益加剧, 市场不断扩张和新的经济模式的出现, 都意味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构。只有那些具有特殊气质的企业精英才能引领企业走进这个全新的领域。北大王选教授曾针对中国企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一种“顶天立地”的人才模式。所谓“顶天”, 就是要有高度的前瞻意识, 立足于国际科技发展的潮头, 感觉市场最前沿的需求刺激, 不断追求技术突破;所谓“立地”, 则是要求将营销与开发, 技术与市场紧密结合, 使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 并形成具有竞争性的产业。可以说, 21世纪是企业营销人才崭露头角、一展雄才大略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崔玮.数据库营销策略的有效实施[J].北方经贸, 2006 (4) :63.64.

基础条件 篇5

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条件与对策建议

气候变化对山西省的影响明显,为应对气候变化,山西省各个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作 者:郑峰 张可兴 ZHENG Feng ZHANG Ke-xing 作者单位:山西大气CDM技术中心,山西,太原,030001刊 名:山西能源与节能英文刊名:SHANXI ENERGY AND CONSERVATION年,卷(期):“”(4)分类号:P467关键词:气候变化 基础条件 对策 建议

基础条件 篇6

国家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目的,是通过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打破科技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大型公共科技设施、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构筑一个以资源共享为核心制度的全社会科技创新服务的共享平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对增加科学技术知识的供应量,促进现实世界与人类未知世界之间的信息流动,增强人们对未来科学技术的主攻方向的准确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资源共享规范涉及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信息资源交换体系两部分,通过目录体系可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序化组织管理。可以了解和掌握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况,发现和定位所需耍的信息资源,通过交换体系可以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两部分相互协作,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

1标准规范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基石

信息资源组织与整合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是进行专业化知识化服务的重要前提,而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的建设更是基础中之基础,是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资源成功实现共享交换、规范化运行、标准化处理及后续推广的有力支撑和可靠保障,是对政策法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有益补充。

1.1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可靠保障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全社会科技基础条件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各资源拥有单位之间。以及资源使用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整合。目前,不同单位之间共享信息资源面临信息源多头采集、重复采集、数据命名、类型、格式差异、数据不能及时同步更新、数据不一致、技术多样化等问题,通过标准规范及管理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各单位在信息化建设中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标准统一,再借助网络、数据库等高新技术手段。可望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信息化的最大效益来自对信息最广泛的共享、最快捷的流通和最深层次的挖掘,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的源头。信息资源本身只有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逐步标准化,获得广泛的一致性,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真正共享。要重视对信息标准化工作的指导,保证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建立对颁布标准的指导、监督和执行机制,推动标准的实施。加强对信息资源标准化、规范化的评价,建立科学的信息资源标准化测评体系,提高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1.2对政策法规、已建标准的补充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过程中所需遵循的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该体系包括政策法规、规范性文件,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技术标准,自制订标准规范,自制订管理制度六部分,这六部分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家、地方、上级业务指导部门要求的同时还需结合建设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部分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

1.3促进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及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

通过管理制度建设,可以约束各子平台及建设单位明确职责,促进更高层面的业务整合。面向某个业务主题,各单位要想通过技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必须首先进行业务梳理,在业务梳理过程中,会逐渐暴露出在职责、组织机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围绕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制订的各种管理制度可以促进整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及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

2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标准规范建设

标准规范为信息资源一致性和技术平台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应围绕信息采集、组织、分类、保存、发布与使用等信息生命周期各环节建立规范和标准。要充分了解并兼顾各方因素,深入研究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可实施的模式和方式,不断研究国际和国家信息资源的相关标准,推进平台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的建设及应用,为科技信息数据的高度共享及其与其他应用系统的高速通信、联网创造必要的条件。

条件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建设中需制订的标准规范大致如下:

2.1信息资源基本规范

(1)科技信息资源的基本定义

包括信息与数据及数据处理的定义,信息与数据的区别与联系,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等。

(2)信息资源分类标准与目录体系

包括分类办法及标准,目录编制指南、目录体系建设总则与技术框架等。

(3)信息编码规范

包括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规范、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编码规范。

2.2平台支撑技术规范

(1)对外服务接口规范

规定技术平台的数据交换服务、目录服务接口及其调用方法,安全服务与各应用系统之间单点登录和信息服务的接口定义及其调用方法。

(2)前置交换环境相关规范

对各相关平台前置交换环境所需的网络、服务器、数据库等提出配置要求,规范前置交换机的IP地址、交换节点服务器的命名规则、各项配置要求。

(3)交换中心环境相关规范

对交换中心所需的网络、服务器、数据库等提出配置要求,规范中心节点服务器的命名规则、各项配置要求。

(4)技术平台内部各模块接口规范

技术平台由目录服务子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平台管理子系统多个部分组成,还要与CA认证平台及门户等做接口,从而实现集中认证及单点登录。

(5)编码规范

规范组织机构、角色、用户、应用系统、前置交换节点等的编码规则,以标识其在技术平台上的唯一合法身份。

(6)安全规范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体系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关键,包括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各种安全协议、安全机制,直至安全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安全漏洞都可能威胁全局安全。

2.3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规范

综合性的平台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规范的建设涉及信息资源提供方、信息资源管理方、信息资源使用方、技术平台管理运维单位、技术平台建设单位等其他相关部门及人员,管理对象包括信息资源、技术平台。主要包括如下规范:

(1)信息资源公开规范

通过本制度,鼓励各单位公开内部可共享信息资源,规范约束信息资源提供方及时准确提供最新共享信息资源,明确信息资源提供方的信息公开职责,做到“一数一源”,公开信息资源的备案制度,奖惩考核办法等。

(2)信息资源动态管理规范

明确共享交换信息资源采集、注册、存储、更新、注销管理办法,保证共享数据库中信息资源的鲜活性。对共享数据库中数据资源实现动态管理。

(3)信息资源安全管理规范

本办法明确信息资源供需双方共享交换信息的安全保密协议制度,保证信息资源在采集、存储、备份、访问授权、传输、使用等过程中的安全。

(4)信息资源共享查询规范

本制度明确信息资源使用方共享查询信息资源的管理流程,获取信息资源后的备案制度等。

(5)信息资源服务规范

规范信息资源的转换格式和方法,互操作的方法和规则,以及认证、目录服务、服务接口、图示表达等各方面。服务类规范包括有信息发现服务标准、访问服务标准、表示服务标准和操作服务标准等。

2.4平台管理维护规范

(1)平台管理办法

明确信息资源提供方、使用方、平台运维、建设单位等相关部门及人员在平台运行维护、日常管理中的责权利关系、职责等。

(2)平台对外服务指南

本指南说明技术平台为各部门应用系统提供的支撑服务,技术平台支持的不同接入方式,每种接入方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3)平台安全运营管理规范

基础条件 篇7

任何系统方案的设计都必须建立在深入的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而深入的系统分析首先必须要对用户也就是使用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和信息保障,是科技创新成果产生和转移的基础,是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性支撑体系。科技创新正在经历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变的过程,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为舞台的面向全社会的新一代创新模式,是一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广泛参与的崭新的创新形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正好适应了这一创新形态的信息需求。在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形态下,对用户进行详细分析就显得更为迫切,更为必要。

二、平台主要服务对象与需求

任何系统的建设都必须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否则系统的设计就失去了方向。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为知识和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提供科技资源和基础设施支持,为科技创新的研发活动和成果转化活动提供基础性支撑作用的大型服务支持系统,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从事或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学者、学生、技术人员,以及各级各类关注科技创新、制定相关推进创新活动制度与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科技管理人员。这些人员主要分布在各级科技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级各类企业的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开发中心、设计研发部门。

另一类平台的服务对象,就是科技资源、基础设施与条件的提供单位的相关人员,参与平台建设的相关人员,以及负责平台运行的管理、维护、完善的相关人员。

(一)开发与运维管理人员及其需求

对于开发与管理者而言,根据他们的工作特点,他们的需求主要有如下几点:

(1)实现平台的安全可靠持续运行与全系统统一管理。

(2)方便快捷地完成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科技资源与条件相应的数据与信息的上传下载、交换与维护等方面的工作,对平台运行的有关数据、信息和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能够及时提供服务支持。

(3)能够及时对支撑平台运行的软件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提供支持,包括开发测试工具与环境的管理与维护,网络操作系统以及服务器与客户端软件、Web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其他系统支撑软件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4)通过建立系统运行网络监测体系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供统一的系统安全管理,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能够安全、平稳、健康的建设和运转。

(5)通过相应的技术与工具,及时掌握系统各种设备和部件的工作状态,实现硬件系统的监测管理与维护,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持续运行。

(6)开发、整合与集成工具与环境支持

(7)开发工作交流与技术研讨支持

(二)终端用户及其需求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终端用户主要是广大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人员和科技管理部门的人员。平台的首要任务是为从事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各类人员提供科技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平台,为科技创新的研发活动和成果转化活动提供基础性支撑,为制定相关推进创新活动制度与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管理决策活动提供支撑服务。根据这些工作特点和服务表征,他们的具体需求如下:

(1)界面简单友好、易于操作,能提供安全可靠的个性化服务

能够提供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全方位服务。

提供统一的登录入口,并在相关应用服务系统的支持下,提供一站式服务。

通过人机界面友好技术为用户提供表现形式多样丰富、使用灵活方便的个性化服务。

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

导航易用,使用户可以尽可能少的操作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2)提供真实可靠的科技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的相关数据与信息

为用户提供充分共享、真实可靠的科技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关数据与信息。有别于互联网上信息鱼龙混杂的局面平台应提供准确的经过筛选的信息,在信息资源建设时就进行认真的信息甄别,剔除虚假信息和伪信息。

(3)为用户的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能够提供科技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平台能够获得科技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关的数据与信息资源的统计、汇总、分析、发布决策等服务支持,能够获得科技创新和科研活动所必要的实验、仿真计算等方面的支持,能够获得适宜的科技成果转移交易环境。

(4)提供多种检索途径,可供用户选择适合自己的检索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检索,提高检索效率。

(5)能够获得所感兴趣的科研对象多样化的、全方位的描述。

三、平台建设应采取的服务对策

针对上述用户需求,应采取如下的服务对策:

增强服务的针对性一般而言,用户在获取信息时总是有一定的针对性的。由于平台的用户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员,在这一点上就更为明显,他们从平台获取信息的针对性更高。这是由平台的功能与科学研究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决定的。由于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都较高,故对平台提供的信息资源无论在信息的量的方面,还是在质的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提高资源的潜在利用率所谓潜在利用率,是反映用户所需要的某种特定知识信息的信息量程度。平台在选择信息资源时,必定要考虑它们隐含的知识信息是否是用户迫切需要的,还是一般需要或者根本不需要。信息资源的吸收利用率与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同用户所想获得的资源的相关性和表现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信息服务中,用户一定希望平台能够提供对自己最有价值、最能发挥效益的信息资源,在信息提供的方式上,所提供的信息能符合用户的获取习惯,并且省力、方便、易用。

增加资源的适用性,有效性由于平台的功能与科学研究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所能提供的信息资源的适用性要更高,所得到的信息并非完全是求全、求博、求大,还是要根据科学研究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把其中掺杂较多的简单信息、冗余信息、垃圾信息淘汰掉,提高所提供资源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资源的可靠性准确可靠的信息资源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信息的吸收利用率及信息服务的效益都是建立在所提供内容的准确与可靠的基础上的。对于平台用户而言,信息资源内容的准确、可靠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任何不可靠的信息和可靠性不高的信息都是用户不愿意使用的,它不能使用户获取有效信息,无助于用户问题的解决,甚至干扰用户的研究开发工作。

资源的相关性信息资源的相关性选择就是用户从自身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出发,为了在更为宽泛的相关领域查找有用的信息资源(对跨领域学科和新兴学科用处更大),这种信息选择的面往往很广,所选出的信息往往很全,但量很大,对于用户使用极为不便,因此,需要在求全求博的基础上力图求优。

源的资泛性,多样性,立体性(图文声像视频),全方位性现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特点,要求对能够对科研对象在各个方面进行详尽的、多样化的、立体的描述。传统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文字或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而平台以网络形式则可以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

资源的实时性和及时性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快速灵敏,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等特点。信息在网络种的流动性非常迅速,电子流取代纸张和邮政的物流,加上无线电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充分运用,上传到网上的任何信息资源,都只需要短短的数秒钟就能传递到世界各地的没一个角落。

基础条件 篇8

《电子技术基础》的内容较为抽象且理论性很强, 而学生的理论基础较差, 同时这门课程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上, 应该减少数理论证, 以理解概念, 突出应用教学为重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有针对性地对每一章节的要点进行突破, 从而更有效果地达到教学目的。

1 课程分析

《电子技术基础》是技工学校电工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理论课, 它包含了模拟与数字两部分, 原理性的分析占较大部分, 这对于理科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 会有抗拒性, 因此摆脱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前六章属于模拟电路, 最后两章是数字电路内容。

第一章是二极管, 主要是二极管的基本结构及工作特性。

第二章是三极管, 重点是三极管的作用及相关放大电路的分析。

第三章是集成运放, 主要讲述集成运放的原理及应用。振荡电路。

第五章是直流稳压电源, 理解整流、滤波、稳压的过程。

第六章是晶闸管, 理解并掌握晶闸管与二极管的区别。

第七章是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 理解并掌握常用门电路的逻辑关系及其组合的分析方法。

第八章是触发器及时序逻辑电路, 理解触发器及时序逻辑电路的原理特点。

2 教学方法

2.1 趣味实验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二章,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艰苦创新精神和节俭意识, 专业理论教师没有制订材料申报计划, 主要采取借还方式, 由教师从实验室借出一些面包板、电阻、电容、发光二极管、三极管等元件, 下课后安排各组长收集材料, 并还回去给实验室。首先教师在黑板上画好连接电路图, 并边示范边讲解操作要求, 再让学生对照电路图接好并观察发光二极管的情况。如图1所示。

注:由于需要反映三极管放大电流的作用, 若接电流表较为麻烦, 因此这里用相同的发光二极管来替代, 亮暗程度可以反映出电流的大小。再根据实验的情况进行内容教学, 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收获成就感,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2动画演示法

由于第三章需要理解集成运放的原理及应用电路, 倘若教师只对照原理图进行讲解分析, 则会缺乏直观性, 而枯燥的课堂教学容易使学生精力分散, 造成学生厌学情绪, 因此采取了动画演示法, 利用输入输出变化, 用动画形象体现出来, 动画的多样性及形象性使得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并理解较为复杂的电路。

2.3软件仿真法

在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实验室的元件更新远跟不上社会的脚步, 因此在教学中常常会用到软件仿真的方式。Proteus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将电路仿真软件、PCB设计软件和虚拟模型仿真软件三合一的设计平台, Proteus拥有着巨大的教学资源, 可以用于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教学与实验中, 提供了一个图形显示功能, 可以将线路上变化的信号, 以图形的方式实时地显示出来, 其作用与示波器相似, 但功能更多, 还可以提起个别学生学习仿真软件的好奇心。

第四章需要理解正弦波振荡的产生原理, 第五章直流稳压电源是电子技术实习里必不可少的一个课题, 因此在讲解前先借助实验室里以前学生制作的旧板给学生进行参考, 注重各元件的作用及特性, 采用边复习巩固边穿插新内容的方式, 一边观察仿真现象, 逐步深入讲解, 注重理解各部分的原理。如图2LC振荡电路, 图3直流稳压电源等。

2.4 对比推理法

而对于第六章晶闸管, 与二极管有较高的相似性, 采用对比讲解的方法, 主要是突出晶闸管的工作特性及应用。

2.5 混合教学法

第七章开始接触数字信号, 与模拟信号的连续性相比, 数字信号显得更为独立, 需要让学生理解对立的两种状态, 以及逻辑关系的存在性。因此这里采用多媒体教学, 边演示边分析, 边仿真边讲解, 从生活实例到课堂知识, 再从书本内容回到生活, 多样性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再在适当的时候穿插练习巩固。

第八章是研究有记忆性的触发器, 这点在讲解过程中会让学生有抽象的概念, 理解起来不容易, 因此以仿真电路, 演示输入输出波形为主, 让学生在边看边学的过程中, 理解触发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2.6 考证辅助法

机电一体化的同学会考取相关的技能等级证, 而理论的题目里会有涉及每一章节的内容, 因此穿插讲解考证知识会让学生觉得这门课程的学习迫在眉睫, 从而得到重视。

3 结语

总之,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处于各专业教学的中间环节, 是学生对电子线路认识和理解的关键性课程, 这门课程中, 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再一一针对性地突破知识要点, 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赟.《电子技术基础》 (第四版)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2]刘贵栋, 王淑娟.应用Multisim的“电子技术基础”研究性教学实践.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0 (5) .

[3]孙陈英, 江嘉旻.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实训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21) .

[4]李咏红.Multisim在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 2010 (8) .

[5]张娟, 钟清华, 张涵.电子技术实验个性化教学与创新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5) .

基础条件 篇9

我国科技投入增长很快,技术进步速度超过多数同等收入水平国家。2014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13 312亿元,比10年前增加了6倍多,占GDP的比重达2.09%,与中等发达国家相当。中央高度重视科技进步,适时提出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政策导向,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目标和步骤。相关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举措的有效实施,必将极大促进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速度,加快创新发展进程。

我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即使在老龄化速度加快的情况下,我国劳动人口仍然约占全部人口的67%。虽然这一比例将继续下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劳动人口占比较高的优势仍将存在。不仅如此,我国还具有两方面有利因素,可以缓解以至对冲劳动人口比例下降带来的劳动力数量减少。一是我国退休年龄偏低,通过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劳动力数量。二是我国年轻人受教育水平快速提升,劳动力质量不断提高。根据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跟踪调查的数据,我国20~30岁人口的正规教育年限高出50~60岁人口4.3年。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高素质劳动力显然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我国资本积累能力强,投资潜力大。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达到高收入水平、经济增长进入稳态之后,其人均收入基本取决于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增长的速度;而在达到稳态之前,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快速的资本积累实现。过去,较高的储蓄率使我国能够快速积累资本、实现赶超。今天,我国经济增长尚未进入稳态,以资本积累支撑经济发展仍然具有较大潜力。还应看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性大。有些沿海省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世界银行确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而广大内陆地区仍然处在中高收入甚至中低收入水平。在沿海地区进入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推动发展阶段的同时,内陆地区还有巨大的传统产业发展空间,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使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当然,应清醒认识到,经济增长潜力不会自动变成现实经济增长。使经济增长支撑条件充分发挥效力,必须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当前,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处理好投资和结构调整的关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继续以投资促增长是不矛盾的。我国沿海地区收入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善,但内陆地区的投资机会还很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还很旺盛。因此,沿海地区应以结构调整为主,而内陆地区则应加大投资力度,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处理好淘汰过剩产能和充分发挥增长潜力的关系。我国这一轮产能过剩是过去十几年高速增长积累下来的,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一些过剩产能将被淘汰。然而也应认识到,在我国经济增速仍有提高空间的条件下,通过加强技术改造、提升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可以使现有产能得到进一步利用,从而减轻经济下行压力,并为经济转型升级赢得时间。

基础条件 篇10

科技基础条件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保障。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资源整合的主要载体。多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建立了较完善的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指出:“进一步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布局,强化支撑服务能力建设,更加突出平台的开放运行和为研发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快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网络建设,构建国家科技资源调查的长效机制,加强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标准化工作。按照分层建设、分级管理的要求,加速中央和地方优质资源的衔接互动。”《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把建设科技基础平台作为知识创新推进工程的发展重点,指出:“围绕关系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技领域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大科技问题,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系统整合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建设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和地方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作为科技发展战略的一个主要抓手。

科技基础条件是指支持科技创新(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物质和信息保障,主要包括大型科技设施及装备、实验室、科技文献资料及科技基础数据、科技规范和标准、生物种质资源及标本等各种硬件和软件[1]。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共享的系统化支撑体系,主要涉及到物质保障、信息保障等硬环境建设以及制度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等软环境建设。

2 国内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情况

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发展差距,已不再由一般资源的占有量和一般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所决定,而是取决于对科学技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

2.1 国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因应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世界各国为了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都把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建设与合理配置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1],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提高公共科技设施的利用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美国在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方面一直遥遥领先。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对于发展美国科学研究基础设施的解释:“研究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术语的定义是,为了满足科学和工程界的需要或是为了科学家完成他们的研究任务所提供的必要的工具、服务、设备装置[2]。”可见,美国科技基础条件的作用重点体现在设备共享和平台服务,主要做法是资助研究型大学、兴建国家实验室和注重信息共享[3]。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大力贯彻实施国有科学数据“完全与开放”共享国策。早在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球变化研究法案》,带动了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新一轮发展。1993年,美国政府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计划,把信息资源建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使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美国能源部每年支持其所属的30多个国家实验室的经费达近百亿美元。欧盟在2007年起实施投资544亿欧元的第七个研究框架计划,首要目标是增强欧盟的科技基础能力,有效转化科研成果被首次列入框架计划。澳大利亚政府于2001年推出《国家重点研究基础条件计划》,重点投入在科学、工程和建设研究的昂贵大型设备或专业化设备。日本在《面向21世纪的产业技术开发战略》中提出建设高水平、高效率的先进研究开发设施。

国际科技合作研发基础平台的典范是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其创立于1954年,是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实验组织、世界上最大型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也是全球信息网的发祥地,由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20个成员国组成。CERN的研究宗旨是以国际合作方式从事纯粹基础科学的研究,设立了数据处理能力强大的大型计算机中心,协助实验数据的分析,供其他地方的研究员使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中枢系统。

2.2 国内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情况

2004年以前,我国在科技基础条件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巨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国家投入形成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不能为全社会共享、战略性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严重短缺和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整体布局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大量投入,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逐步得到广泛认同,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平台建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已经形成。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从2002年开始建设,其贯彻“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方针,取得了积极有效的进展,以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图书文献、科技成果转化、网络科技环境等六大领域为基本架构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体系初步形成,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的资源整合共享网络体系基本形成,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制度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为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4]。目前,我国各地区(各省)已基本建立了地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对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东部和南部建设发展较快、基础较好,西部和中部建设较慢、基础薄弱,整体来说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面临着资源共享缺乏法律层面上的支持、课题制无法支撑运行服务、开发技术有待完善、平台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平台运行服务人才队伍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诸多问题[5]。

2.3 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情况

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实施意见精神,围绕国家目标要求,结合广东实际需要,遵循“整合、共享、创新、发展”的建设方针,有效地整合和优化配置全省的科技资源,强化开放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以共享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构建了实验室体系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大型仪器及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以及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等平台。实验室体系布局得以不断完善,聚集和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产生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新成果,为广东省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共建成生物种质资源库24个,保存种质资源总数7万多种36万份,现已成为全国建库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涉及生物门类最多的省份;目前全国三分之一的进口药品在广东进行实验动物检验;广东每年检验的化妆品产值占全国70%;有效支撑了生命科学研究和相关产业发展。2006年开始,广东省联合广西、福建、海南共建泛珠4省区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享平台,泛珠网资源共享的大型仪器共计6 525台,其中广东5 317台,参与共享工作的单位527个,专业实验室1 545个。泛珠网50万元以上的仪器中,已有超过1 550台进入国家大型科学仪器数据库;目前馆藏科技文献量达160万册,购买了130多个中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权,并可远程检索各种国外科技经济数据库多达400多个,还有大量的电子图书、论文、专利、标准等文献,覆盖了几乎所有的文献种类和学科领域;建设形成了以广东省科技信息网为核心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包含106个金科网分中心的服务网络,大大提高了全省科技管理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和办公效率,加强了省市县科技部门的信息交流效率,成为了科技资源信息化管理、服务和共享的有效载体。

3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特点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要体现战略性、公益性、地域性、分散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一是战略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战略的重要保障,对社会发展和民生具有战略意义。

二是公益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一种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是社会创新活动的公共平台,其资源要对全社会开放共享,因此,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具有公共产品的政府主导投资和社会公益性特点。

三是地域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本地区科技资源创新服务的基本支撑,能有力提升本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要有别于广义上的科技平台,一定要突出本地区的服务特色。

四是分散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纵向是层次化的,不同层次的平台具有各自的服务特色;横向由同一层次分散在各资源提供单位的资源库和资源服务系统所组成。虽然同一层次的各个平台物理上是分散的,但它们的管理和对外服务是集中的,也就是要达到松散和集约的有机统一。

五是基础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平台,包括设备、元数据、资源库等。

六是长期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是一项跨学科的长期性工作,关系政、产、学、研等众多环节,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定位准确,方向明确,发展有道。

4 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点工作

4.1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2012年7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再次吹响我国科技创新的号角,大会作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开启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征程。早在10多年前,敢为人先的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有力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实现了科技创新水平的历史性跨越。

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经过多年的建设,为广东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管理不到位、活力不充足、奖罚不分明等体制机制问题。在下一步的发展中,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必将对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要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资源共享立法进程,创新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要克服科技资源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相互交叉、效率不高的不足,对管理模式进行改革[6];要着力管理协同(政府宏观调控)、资源共享、利益风险、竞争激励、人才培养等运行机制体系的建设[7]。

4.2 制定平台管理办法

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已有实验室管理办法等子平台的相关法规,但缺少对整个平台的管理规范,很有必要制定《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管理办法》,对平台的资金来源、管理机构及其职责、项目管理、经费与资产管理、建设与运行管理做出明确规定和指引。

4.3 重视总体规划设计

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作为地方科技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必须使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必须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改善创新的物质环境;必须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突出区域特色;必须坚持差异化的战略[8]。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增强区域竞争力为目标,争取到2015年建设成为广东创新体系的主要支撑平台。制度和人才建设是保障,信息化是手段,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是目的。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的精神,坚持“统一部署、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开放共享,市场导向、创新体制,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的建设原则,另一方面要打造自身的特色服务体系,科技资源设计按照“物理上合理分布,逻辑上高度集中”的原则。

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123”体系,即“1个核心,2个保障,3个层次”。1个核心:以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核心;2个保障:政策法规保障和绩效评估体系保障;3个层次:国家平台层、省级平台层和地市平台层。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层次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国家平台层:

国家平台偏重于对科技活动上游的支撑;偏重于对基础研究的支撑;偏重于对大型科技项目提供服务;偏重于为长远性、战略性、前瞻性科技工作提供支撑;偏重于对宏观和共性科技工作提供服务[9]。国家平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战略规划,建立标准规范,开展理论和方法研究,进行顶层设计,管理大型科技项目。

(2)省级平台层:

地方平台既是国家平台体系的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平台必不可少的有益补充[10]。地方平台偏重于对科技活动中下游的支撑;偏重于对技术开发、产业化提供支撑;偏重于对中小型科技项目提供服务;偏重于为中长期、战术性和现实性科技工作提供支撑;偏重于对中微观、个性与特色科技工作提供服务[9]。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由公共平台和特色平台组成,其中,大型科学仪器公共服务平台、科研基地(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公共检测平台、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科技成果共享平台等构成了公共平台;具有广东特色的实验动物检测、数字人体构建、医学检验检测、信息工程评测、省级科技项目管理、创新资源服务等构成了特色平台。省级平台具有数据接口上接国家平台、下接地市平台。

(3)地市平台层:

由省内各市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组成。市级政府按照国家平台和省平台建设要求,结合本市特色,构建本市平台,并具有数据接口与省平台进行对接。

上述三个层次之间通过数据接口进行信息交换。

4.4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对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进行的一种探索和尝试,涉及专业领域宽、范围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国各地的建设经验表明,人才队伍是平台顺利建设的根本保证,因此,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主要工作,特别是重视科技管理与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此外,还要加强对平台使用人员开展学习与培训。

4.5 推进绩效评估体系

绩效评估是对资源提供单位进行运行服务绩效的考评,是支撑平台高效运行的重要举措。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要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组织评估平台运行状况和服务效益,制定科学的运行服务绩效考核指标,细化分级指标,主要考核平台的服务数量和质量、社会和经济效益、科技支撑效果、客户满意度、机构运行状况、制度落实情况以及资源维护与更新。评估结果要向社会公示,对评估结果优秀的,予以滚动支持。

4.6 加快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平台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资源整合共享的主要手段,提供各个子平台信息的集约服务。国家平台已建有“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www.escience.gov.cn),其既是中国科技条件资源信息汇集交流中心和信息发布与成果展示窗口,也是科技资源管理决策的支持系统和中外科技资源信息交流的枢纽,除提供仪器设备、自然资源、科学数据、成果转化、科普资源、科学文献、野外观测站等共享服务外,还提供了权威的政策导向、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精确专业的科技搜索、完整真实的数据库资源和及时响应的读者互动与反馈等信息服务。

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信息平台(广东省科技资源共享网)是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门户网站。首先要建立运行环境,包括高性能计算平台、海量数据存储系统、宽带接入系统、数据库系统、软件开发工具等。其次要建立应用系统,部分开发技术可移植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的程序代码和开发构件,如元数据本地审核技术、基于GIS的信息检索技术、分布式大规模网站实时监测技术、面向专业领域的主题搜索引擎技术、检索结果的在线聚类技术、大规模分布式用户的统一身份认证技术、新闻采编发布软件、站点评估监测系统等,具备信息整合、资源共享、科技检索、统计分析等功能。要制定自身的元数据(Meta Data)标准,规范数据库设计;要根据国家共享网的要求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实现与国家共享网和地市平台的数据对接;要建立特色平台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应用系统。

5 结束语

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建设创新型广东的基础支撑,在平台后续建设中,各级领导要带头重视,要充分认识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难度,协调好各个平台的关系,方能做到事半功倍。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平台建设向集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发展。

摘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社会基础设施,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主要抓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研究对建设创新型广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经验和平台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点工作,强调要加强总体规划设计和绩效评估。

关键词: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情况,特点,重点工作,总体设计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战略研究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5-26

[2]刘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英文术语的等效对应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04(2):31-32

[3]罗珊.国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经验启示与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8):75-78

[4]戴国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进展与“十二五”发展战略[R].北京: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2012

[5]侯燕燕,陈会忠.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发展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0,42(6):1-5

[6]丁学东.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2-14

[7]范道宠.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运行机理与机制建设研究[J].当代经济,2010,(21):117-119

[8]魏淑艳,娄成武.我国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9):42-47

[9]杨易承.浅谈国家和地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关系[J].石河子科技,2010(2):5

基础条件 篇11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基础工作

一、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等相关文献的要求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我国十分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在制订颁布《会计法》基础上,还制订了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代理记账管理暂行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等,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加强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二、目前,会计基础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纲要》指出,目前,我国会计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会计基础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突出表现在:有些单位因为内部控制松驰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引起账目混乱、资产不实、数据失真;有些单位会计人员不足,素质参差不齐,造成随意记账,手续不清,差错严重,会计档案缺失;有些单位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本、会计报表,以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些单位财会人员严重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履行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职责,参与违法违纪活动,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等。

三、如何夯实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基础工作

《纲要》指出,在“十二五”时期,要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建设。健全会计基础工作制度体系,完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规范化水平,做到着实夯实会计基础工作,如何夯实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基础工作呢?笔者对从事工作以来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仁参考。

1.选择合格的会计人才

会计基础工作是靠会计人才去完成的,按《会计法》设置会计机构的同时,广纳贤才,招聘录用合格的会计人才非常重要,合格的会计人才应具备会计专业等相关专业知识,而且懂得会计电算化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这是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2.选择良好的办公环境和购置必要的硬件设施

会计工作是单位的重要经济管理工作,办公室内存放有一定数量的现金、现金或银行转账支票、财务专用印章、经济业务往来原始凭证、会计账薄等重要资料,因为单位必须选择良好的办公环境来作为会计机构的办公地,同时要购买合格的保险柜、安装防盗门窗和闭路监控设施以及从事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工作必须具有的计算机、服务器、档案柜等一批硬件设施。

3.配备电算化会计软件

配备会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工作,选择会计软件的好坏对会计电算化的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各单位应选择通过财政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通过财政批准具有商品化会计软件评审权的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评审的商品化会计软件,也可以选择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应用的会计软件。

4.结合单位实际,完善会计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无规矩则不成方圆”,因此,结合本单位实际制订完善各项会计工作规章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值得重点提示的是,制订本单位规章制度必须以《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使用的会计制度为基础,如制订:《xx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xx单位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xx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xx单位会计档案管理办法》、《xx单位会计职业道德守则》等等,目的就是健全和完善会计基础工作制度体系和工作规范,提高会计工作规范化水平。

5.会计人员岗位培训

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好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岗位的培训和不断接受会计知识、电算化知识的后续教育非常必要。培训的内容可以设置为:当前国家颁布的重要法律法规;本单位制订的操作性针对性较强的各项规章制度;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以及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信息化操作技能如财务软件的说明,各子项目的操作程序,UFO表格的制作,EXCEL表格的制作,文档处理以及各类会计报表的取数制表等等。

6.合理设置会计岗位,不相容职务岗位必须分离

合理设置会计岗位,不相容职务岗位必须分离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的基础,如出纳人员不得兼管审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等。

7.严格执行授权审批制度

建立单位授权审批制度并切实贯彻落实,可以按金额大小标准分层审批,可以按分管业务层次审批,但重大经济业务审批须经集体会议讨论决策。

8.做好日常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各项工作

会计人员是会计基础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做好日常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各项工作是会计人员工作的主要职责。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各会计岗位必须按岗位职责要求设置会计账簿,并做好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记账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以及审核结账、编制和分析各类会计报表和会计资料的整理归档保管等各项工作。

9.充分发挥各部门监督作用

一是要设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岗位,全面和及时对单位内部经济、财务活动的一切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审计监督,尤其是对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监督,努力形成由单位领导负责、内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财务部门鼎力协作,各业务部门密切联系的自我监督机制。二是积极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配合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的财务检查工作,及时且按要求提供原始凭证等各种财务资料,对审查出来的问题要正确面对,查明原因,积极整改,有则改之,无则表扬,尽努力把会计基础各项工作打牢打扎实,把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霞.浅析改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策略[J].知识经济, 2012(02).

[2]李强.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之我见[J].当代经济(下半月刊),2008(03).

[3]权利,薛武昭.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现状与途径[J].财经界(学术版),2011(04).

大数据背景下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篇12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数据挖掘,非结构化数据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科技创新重要性日益显现。支撑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 在国际竞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各国普遍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优化和加强作为强化竞争优势的一项国策。在此背景下, 2003年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就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 由研究试验基地、大型科学设施和仪器设备、科学数据信息、自然科技资源等组成, 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 建立以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主要目标, 从而促进我国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 大数据 (big data) 一词逐渐被人们接受, 它是海量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数据的总和, 具有数量大、实时性、多样化的特点。它代表着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 以及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 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数据的存在, 使无论是商业、经济或者其它领域, 基于经验和直觉的判断不再流行, 数据和分析将成为决策行为的基础。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再是根据问题寻找数据, 而是如何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以何种思路做数据整理和分析。大数据背景也对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大数据背景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机遇

(一)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功能更容易实现

国家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就是为了通过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打破科技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 在现有的基础上对科技研究所需设施、器材、文献和数据等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 构筑科技创新资源服务的共享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一个信息收集、分享的平台, 利用信息具有的公共品属性, 更好地实现信息的价值。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功能在大数据时代将更容易实现, 大数据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数据规模巨大且增长迅猛,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 各类企业数据增长迅猛, 半结构和非结构化数据以几何倍形式增长;数据来源的渠道也逐渐增多, 网络日志、社交媒体, 以及遍布各地的传感器网络等都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这意味着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收集数据、获取信息、分享信息将更加便利, 成本也更低。

(二) 科技基础平台条件建设的必要性上升

大数据时代拥有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和数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等特征, 数据类型包括音频、视频、网络日志、图片和地理位置等信息, 这些数据信息量很大, 信息感知无处不在, 但利用这些数据需要对它们进行“提纯”。以上特征对我们的数据驾驭能力发起了新的挑战, 它要求有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更好的分析方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政府和企业等组织机构也逐渐意识到数据和数据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前者正成为组织内最重要的资产, 后者正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但如何去培养和利用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新的问题。要应对这种挑战和解决这个问题, 由各个组织、企业和机构自行解决, 那将得不偿失。不仅数据本身具有公共品的特性, 数据的处理、分析也具有相似的特性。通过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在数据收集过程中, 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分类、归集、分析和处理, 可以使各个组织、企业和机构更便利搜索和利用数据, 从而节省大量的交易成本。这方面, 美国已经采取了类似的措施, 2012年3月, 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拉动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 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奥巴马政府以“未来的新石油”来定义数据, 明确表示未来国家的核心资产除陆权、海权、空权以外, 还将包括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能力。

二、大数据背景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带来的挑战

(一) 技术挑战

大数据对科技基础平台条件技术的挑战, 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 硬件方面主要是大数据背景下, 数据规模巨大且增长迅猛。从TB级别跃升到PB乃至EB级别, 由此带来存储设备的要求, 但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后者。软件的挑战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首先, 分析工具尚未成熟。传统分析工具主要用于结构化数据, 可现在存在大量非结构化数据, 同时数据的实时性需求上升。这些都要求针对大数据开发新的分析工具, 但目前大部分与大数据相关的分析工具, 尤其是非结构化数据分析工具, 往往是由致力于研究高效处理大容量信息的互联网志愿者进行开发。因此, 与传统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套件相比, 大部分技术在成熟度和可访问性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 同时帮助其他数据分析人员熟悉的相关补充分析工具也很有限。其次, 缺乏相关领域的技术人才储备。大数据分析往往面对的是原始数据, 其中包括大量非结构性数据, 分析也主要基于预言建模或未来趋势分析, 对于这种程序模型开发、应用的要求比较高, 一般业务用户和传统数据分析师也很难掌握。

(二) 检索、分析的挑战

原有科技研究分析逻辑是从关系到数据, 现在相反, 更多的是从大量数据中去发现问题。这种测量将令“错误发现”的风险增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要帮助数据使用者去收集、分析和共享数据, 那么就要面临数据分析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数据检索和挖掘这两方面。首先, 在大数据时代下, 数据和信息呈爆炸性增长,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也拥有了相对应增长的信息。与过去信息贫乏的时代不同, 信息泛滥同样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数据的利用产生困难。相较之依靠手工、卡片检索的过去, 如今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技术、数据库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 数据管理变得更加快捷方便, 但也面临由于数据和信息数量剧增带来的数据“胀库”的问题。往往由于需要的数据被埋没在大量不需要的数据中, 因此在数据检索时性能急剧下降甚至无法响应。所以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让使用者在“数据海洋”中准确而快速地找到所需信息。其次, 由于大数据时代,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数据量非常大, 数据密度相对就会比较低, 如何在海量数据中帮助使用者更加便利地抽取和挖掘有用的数据和信息也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海量数据、半结构、非结构性数据盛行、数据来源多样化的大数据时代, 传统的数据挖掘、分析工具已不能适应需要, 因此, 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中对于适应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分析工具的开发变得非常重要。

(三) 数据安全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 网络攻击、黑客和个体隐私问题都会给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数据带来安全问题。首先,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聚集了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能是复杂、敏感的, 它们都可能吸引更多的潜在攻击者。同时, 数据的大量汇集, 使得黑客成功攻击一次就能获得更多数据, 无形中降低了黑客的进攻成本, 增加其“收益率”。另外, 现今黑客的组织能力、作案工具、作案手法及隐蔽程度比以前都更加厉害, 这也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安全形势更为严峻。最后, 个体隐私泄露的风险也随之而来。数据的集中存储和部分敏感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尚未界定增加了个体隐私泄露的风险。

三、面对风险,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应如何应对

(一) 应对技术的挑战

首先,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应该不断对获得的数据提纯, 以便简化存储, 从而减轻硬件的压力。一方面, 大数据的价值密度低, 要通过大量的分析提纯工作才能找到有价值的数据。而从数据分析角度上看, 数据新鲜程度与数据的价值是成正比的。其次,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应该重视开发更加强大且富有表现力的数据分析、处理工具, 比如更好的编程语言支持, 通过编写简短的程序就能清晰地表达出对数据的要求, 以及能够提供更好交互性的工具。可视化数据分析工具的开发、应用代表了这一方向。

(二) 应对检索、分析的挑战

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数据量大、形式多所带来的查询性能下降、无法查询甚至无法响应等问题, 可以通过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技术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开发和利用来解决。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 提取隐含的、事先未知的但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其包括结构型数据挖掘、web数据挖掘和文本数据挖掘等。针对数据特点,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发、运用相关数据挖掘工具, 能帮助使用者在浩瀚的“数据海洋”中准确而快速的找到有用信息, 从而提高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数据应用效率, 并从海量原始档案数据中发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三) 利用大数据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数据安全提供新支撑

大数据一方面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带来信息风险, 另一方面, 如果我们能妥善利用大数据, 它也能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信息安全提供新机遇。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商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 能更好地刻画外部数据异常行为, 并从中找出数据风险点。通过追踪以数据形式隐藏在大数据中网络、黑客的攻击行为, 结合大数据整合技术找到攻击源头, 能更有针对性地应对外部数据安全威胁。

参考文献

[1]范道宠.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运行机理与机制建设研究[J].当代经济, 2010 (11) .

[2]侯经川等.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引证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12) .

上一篇:公益广告构建和谐社会下一篇:云计算及应用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