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观摩课

2024-05-21

复习观摩课(共9篇)

复习观摩课 篇1

一、案例背景

中考前夕, 我在南师附中听了一节南京树人国际学校王志洪老师的市级地理公开课, 课题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复习课, 这一节内容原本出自人教版中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虽然本节内容在南京市当年中考指导中没有做出过多要求, 一般在中考前夕由于课时有限, 很多地理老师都采取精简教材内容的方法, 将重点知识点“拎出来”给学生重点消化, 对于那这些考点中没做安排的“无用”的知识点就一带而过, 但是王志洪老师仍然在课时很紧张的情况下, 利用一个课时的宝贵时间复习了本节内容。

二、案例描述

(略)

引入 (学生分成四组, 分发学案)

(开门见山) 老师利用学生手中的学案, 带领学生快速简要地复习农业的概念、分类和地位, 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学案中知识梳理部分相关的填空题。

师:我国各地的自然化境存在很大差异, 所以农业的分布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 (课件展示P100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师: (点击鼠标) 在图中闪烁出现东西部地区的分界线 (红色线条) 。

师: (提问) 谁能说出这条分界线与我国多少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

学生举手回答 (十分踊跃) :400mm。

师 (拓展提问) :这一条分界线还有哪些地理意义呢?它又经过哪些重要山脉呢?

学生思考同组讨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师:课件展示八上课本P39图2.21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生: (课本翻至P39观察该图) , 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经过的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

师 (过渡) :我国农业东西部的差异是最显著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农业部门的差异。 (指导学生回看图4.13)

请说出东西部的农业部门有什么不同? (老师指图)

生:共同说出东部的主要农业部门 (种植业、林业、渔业) 和西部地区的主要农业部门 (牧业) 。

师:我国农业的另一个地区差异表现在南北方的差异。 (课件展示P101图4.14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

师 (提问) :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什么呢? (课件投影展示表格)

生:回答 (秦岭—淮河一线) 。

(师指图4.14逐条指出表格中的各项内容, 学生分组说出答案, 并填写学案中的表格。)

师:我国农业南北方的差异在我们学习的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有着具体的体现。 (课件展示八下P4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生观察投影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师 (扩展) :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 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不同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各个地理区域的农业都存在着差异。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这两个地区的农业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显著的差异。边讲解边展示投影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差异比较表 (学生对照学案中的表格) 。从自然特征、气候类型、地形类型、牧区名称、牧场类型、代表牲畜、农业分布区、种植业类型几个方面比较。

生:两组同学由前到后逐一说出答案 (个别回答有误的老师引导看书找出答案) 。

(学生根据回答和投影答案填写学案中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差异的表格)

师 (展开) :我国农业在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上表现出明显差异, 在地理区域内部也同样存在着差异。在八下第六章至第八章中我们所学了新疆、黄土高原、台湾、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双版纳和长江沿江地带等几个地区, 这几个地区的农业也存在着差异, 以下我们进行简单的比较。看表格 (投影表格) ———我国部分地理区域的农业差异。

生: (另外两组同学) 翻阅课本, 参照课文内容说出表格中大部分的答案。

师:第三组同学在表格中新疆的农业发展条件学生分析不够全面, 说出有利条件忽略了不利条件, 其不利条件是水资源缺乏。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需要说明主要表现是水土流失。对于台湾的农业一栏能将“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东南盐库”、“森林之海”和“亚洲天然植物园”几个美称也一并说出来非常好。第四组同学珠江三角洲一栏的生态农业模式的内容就是本节P107的基塘模式。 (展示投影P107图4.22基塘模式示意图) 。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的作物熟制应该都应该是一年三熟。

(学生根据老师纠错后的答案, 结合老师投影显示填写学案中的相关表格)

师 (再次展开)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理区域内农业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更因为地理条件的差异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世界地理部分我们学习了欧洲西部、美国、东南亚、印度和巴西几个国家和地区中涉及农业问题。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怎样呢?我们也来比较一下。

投影展示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 (美国、欧洲西部、印度、东南亚) 的农业差异图表。

师: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在前阶段已经复习过, 请直接按要求填空 (快速翻阅复习资料的相关章节) 。

生:四个小组选派代表回答。

美国农业部分用顺口溜的形式出现:高度机械专业化、畜牧位于东北方、南部棉花种植广、中部北部小麦旺、中部平原玉米香、大豆世界高产量。

(老师课件出示答案。)

(学生按课件出示的答案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师:以上我们比较了我国农业的东西部和南北方的差异、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农业差异、部分地理区域的农业差异和世界地理部分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差异, 农业发展之所以存在地理差异是因为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差异。为了使各个地区的农业得到最好的发展, 我们应该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农业, 做到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师:课件展示四个表格, 答案部分用红色字体突出闪烁。师生共同重点总结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农业差异、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农业差异。

……

三、案例评析

我市初中地理学科为考查学科, 虽然分值不多, 但是在以分数定胜负的现实面前面临的压力很大, 尤其是在课时又很紧张的情况下, 许多老师面对中考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通常中考前夕很多老师都会感到每周两个课时已经很难满足复习的需要了, 想方设法提高复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 力求用最少的时间复习更多的内容, 同时又能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的目的。然而因为课时不足, 有些老师往往在考前就采用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 围绕考点对中考考点中较少涉及或者没有涉及的“无用”知识点进行删减, 以达到节约复习时间的目的。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 但是一些章节被删减后, 学生的知识产生系统性缺失, 有时还会造成知识衔接不上、断层等现象, 复习效果反而不佳。部分老师仍然采用“题海战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做练习, 致使师生都非常疲惫。

虽然王老师复习的这一节内容并没有多少知识点出现在当年的中考考点中, 但是, 王老师仍然用了一个宝贵的课时来复习这一节看起来没什么用的内容。听完这一节课才知道, 王老师的这节课实际上是以复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切入点, 立足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比较, 延伸到更小范围的农业地区差异 (省区) 和扩展到更大范围农业的地区差异 (世界范围) 比较。实际上在我看来, 王老师设计的这一个课时的复习内容, 其目的不只是复习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更重要的是在知识体系完整的条件下将初中地理三本书 (七下、八上和八下) 的几节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利用精心准备的教学案在课堂上边复习边练习, 几张表格的内容就已经囊括了众多的中考考点, 重点图的比较练习是这一节课的最大亮点。如, 四大地理区域图、南北方地区图、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图、美国图与印度图、欧洲西部与东南亚图等。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复习方法,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体现了地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我们不能轻易地将其割裂, 为了复习而复习。

学生在整节课中动用了三本书和一本复习资料, 还要不断地回答问题, 看起来学生整节课上都很繁忙但是收获颇丰, 这比课后做几张复习题的效果要好得多。不过, 这样的一节课在课前老师和学生还是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和预习, 并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反应能力要求比较高, 否则在课堂学生活动将难以开展, 严重影响复习效果, 所以要想在复习中利用这种方法获得好的效果还要充分考虑各个学校学生的基本学情来设计合理的方案。

复习观摩课 篇2

【福建省漳州市2014高考英语第三次联考试题】 书面表达(25分)

一项社会调查发现,目前许多在城市上班的子女因为工作等原因每年只能回乡下老家或者甚至常年没回家,忽视了家里年迈的父母。老人常常盼着子女回家吃饭或者哪怕打个电话,可是经常希望落空。请用英语写一篇短文反应此情况,说说你的感想,并呼吁全社会来关心老年人。词数:120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范文】One possible version: Nowadays, many young people who work in big cities rarely return home to see their old parents, who, however, expect their children to be back to have dinners with them, or just make a phone call every day, especially during festivals.As a result, their expects often become disappointments.In my opinion, the old don’t ask for much.They simply hope their children can come back, talk with them and have a meal together.But the young fail to do so.They think the old are satisfied as long as they have enough to eat and drink.In fact, they can easily get lonely and they often miss their children.So the young should spend more time with their parents and also it’s time that our society took some measur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and call on everyone to care about the old.Only in this way can we make our society more beautiful.【山东省日照市2014高考英语一模试卷】 写作(满分30分)外教Chris Pearson开设了一个英语辅导班(English Tutorial),按照学生实际需要进行辅导。参加者须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提出中请并选择辅导内容。假如你是李明,请你按照下面提示给外教写一个电子邮件。内容如下: 1.介绍个人情况:

2.说明辅导意向(如:口语、语法、写作、文化知识等其中的一项或几项); 3.表达愿望。

注意:

1.词数:120-150;开头已经给出,不计入总侧数; 2.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Dear Mr Pearson,I am writing you to apply for the membership of the English Tutorial.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的范围】One possible version: Dear Mr Pearson, I am writing you to apply for the membership of the English Tutorial.As a Senior Grade 3 student, I think I’m doing well in English because I always get good marks in written English tests.But still I think I am not a perfect learner because I’m not so good at spoken English, and that is what troubles me most.And when I listen to native speakers, I find it hard to catch what they talk about.Whenever I speak English, I often make some mistakes, which annoys me.So, I want to be a member in the speaking tutorial so that I can improve my spoken English and communicate better with others.I’m sure I’ll do much better in it with your help.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3mobile phone or other means to get in touch with his parents.He was angry and felt lonely.He thought his parents hated him and that was why they left him in a boarding school.[写作内容] 1.以约30个词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2.以约120个词讲述一次你(或你的朋友)想家的经历,内容包括: ⑴ 时间、地点和起因;

⑵ 想家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⑶ 你(或你朋友)是如何应对的。[写作要求] 1.作文中可以使用亲身经历或虚构的故事,也可以参照阅读材料的内容,但不得直接引用原文中的句子。

2.作文中不能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名称。[评分标准] 概括准确,语言规范,内容何时,语句连贯。

复习观摩课 篇3

在实践中, 张老师通过大量的课例研究, 萃取出了实施“点线面教学法”的重要抓手, 那就是“五提”, 即提供情境, 提出问题, 提取方法, 提炼思想, 提升能力。

提供情景这是“点线面教学法”的切入点。张老师的数学课堂通常都是以一个问题、一个故事、一个图形等情景为兴趣点导入的, 进而引领学生独立自主地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这节复习课中, 由一个点到两个点, 由两个点再到三个点, 由三个点到四个点, 体现出点的生长;再由定点到动点, 由静态到动态, 体现出点的变化;又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 体现出点、线、面的内在有机联系。张老师开宗明义, 让学生课前思考:“已知点A (2, 1) , 可以解决哪些关于点A的数学问题?关于函数的问题呢?”问题开放而简约, 研究方向明确, 便于学生轻装上阵, 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上张老师从给出两点开始探究:“已知点A (2, 1) , B (6, 4) ,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再问“现在添加一个动点M (m, 0) ”, 继续设计关于点A、B、M的数学问题。最后在作业中增加第二个动点N (0, n) , 即已知定点A (2, 1) 、B (6, 4) , 动点M (m, 0) 、N (0, n) , 解决关于这四点的相应数学问题。

提出问题这是“点线面教学法”的主体成分。本节课中张老师仅仅提供一个研究问题的场景, 几乎所有的数学问题都是由学生提出, 并顺乎自然地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相关知识的记忆和解题方法的迁移运用。不仅如此, 学生还会惊喜地发现, 原来做的许多试题都可以从这“一个点、两个点、三个点、四个点”提出问题来研究, 从而跳出题海, 学会联想、拓展、提问, 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自然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张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循循善诱, 亲切和蔼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激发学生数学创造的激情, 让学生掌握数学提问的方式方法, 体验到主动提问的成功感与自信心。本节课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个数的变化, 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并解决了10 余个思维含量高的数学问题, 而且各个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 纵横捭阖, 一气呵成。这充分展示出张老师对初中学段内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的内容认识可谓是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提取方法与提炼思想这是“点线面教学法”的精髓所在。关于数学教学思想, 张老师还提出了“有根的知识、有序的方法、有魂的思想”的“三有”主张, 强调数学知识的教学要“刨根问底”, 不能让新知识的学习像“水中的浮萍, 随波逐流”, 要努力挖掘, 仔细探明新知识的生长点与培养基。同时, 数学方法要讲究算法程序, 让学生在解题实践中逐步总结概括出操作步骤以及顺序, 数学方法重在“序列化”。另外, 如果说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 那么数学思想就是数学的灵魂。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 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质的飞跃, 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否有“魂”, 关键就在于能否灵活地迁移运用到新的认知情境中。“三有”主张的实践意义就在于通过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 达到探究一个问题、掌握一种办法、解决一类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比如本节课中, 运用的数学方法主要有:求函数解析式中的待定系数法, 运用勾股定理中的构造直角三角形法, 求最值中的找“对称点”及“K”型图形的构造法等。本节课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有:类比思想, 转化与化归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函数与方程思想, 等等。

提升能力这是“点线面教学法”的最终旨归。通过数学活动积累经验, 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学会创新, 最终落实到提升数学能力, 如设计提出问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运算求解能力等。张老师总能够及时洞察学生的思维障碍点, 通过设计精致的数学活动, 开展有效的师生对话, 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譬如, 在解决问题“ 在x轴找一点M (m, 0) , 使得|MA- MB| 最大, 求点M的坐标”时,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和活动经验, 张老师先让学生互相讨论, 进行深入思考后, 学生的回答是在x轴任取一点M (m, 0) 连连看。张老师紧紧抓住这个学生的思维亮点——“在x轴取一点M, 并连接AM、BM后”, 追问:“请比较|MA- MB| 与AB的大小关系?”多数学生回答:“|MA- MB| <AB。”张老师又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张老师再问:“|MA- MB| 与AB能相等吗?在什么情况下|MA- MB| 与AB能相等呢?”学生的回答是:“当线段AM、BM、AB能构成三角形时, |MA- MB| 小于AB, 它们要能相等的话, 线段AM、BM、AB构成的图形肯定不是三角形, 那就只能是点A、B、M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情形。”当学生把图形画出来时, 恍然大悟,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这一教学片段中, 张老师考虑到学情, 并不急于求成, 而是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闪光点追问, 巧妙地突破了学习难点, 并让构造辅助线的方法自然而然地诞生在每一位学生的脑海中, 从而为解决课后作业题“以A、M、B、N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的周长最小时, 求出M、N点的坐标”打开了思维通道。实际上, 作业题非常难, 涉及到“双动点最值问题”, 需要创造性思维。学生之所以能够做到“问题设计很精彩, 问题解决更精彩”, 关键在于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在学生的记忆和思维的临界点上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数学问题, 这样既唤醒了学生的数学记忆, 又启迪了数学思维。

观摩课反思 篇4

一、珍惜学习机会,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就得有全方位的知识来吸引他们,而这就需要不断的学习,积累知识,通过学校组织举行的这两天小学音乐观摩教学活动,我看到场地条件并不是很好,但是每节课都有很多学习的老师,他们都是早早的来到教室等着听课,争着学习的劲头都很足,心里感触很大。

二、精彩的音乐课,是音乐教师教学生涯中永远的亮点

两天里我共听了9节精彩的音乐课,主讲人里既有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也不乏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的教学新秀,通过他们的音乐课觉得要上好一堂自己的音乐课还需要向她们学习,提高唱功,多练键盘,揣摩舞蹈,全方位的提升自己的基本功和业务水平。

三、以人为本,给孩子们快乐的音乐课

在这次的听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课上一位男生因为紧张起来唱歌时根本就没找着调,发出了怪声,大家都想笑,这时老师说再给他一次机会,再唱一遍。这孩子第二次唱的的确比上一次好,这时整个会场的老师们用掌声给了他最真诚的鼓励。我在那一刻特别激动,我想我们没有因为一个不会唱的学生打断了老师的进程,破坏了课堂而责备他,没有把这次讲课当成一次表演,对孩子们来说这就是他们

眼里老师最成功的一堂课。这节课也许会影响他一生,因为他已经知道了失败后的努力会赢来成功,赢得掌声。给孩子们一节快乐的音乐课,让他们的心理健康的成长,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以人为本的教学是多么神圣而荣耀一件事埃

对一堂观摩课的反思 篇5

2010年10月,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教师报》发起的“文慧苑”普通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常规课堂教学观摩会,甘肃和青海等省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部分骨干教师参与了观摩,其中甘肃省酒泉中学杨作生老师的一节思想政治观摩课使人耳目一新,对笔者的启发很大。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经济与生活》第七课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教学活动如下。

教学活动一教师出示一个苹果,并说道:“我从家乡带来一个苹果,想送给你们,你们说该怎么分?.请说明理由。”

教学活动二教师用大屏幕显示问题提纲,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设计挑战名人的活动。

教学活动三用大屏幕显示活动“海尔公司你做主”,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并分析分配方式。

教学活动四用大屏幕显示某个家庭中各个成员收入情况的图片,学生分析他们的分配方式。

教学活动五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教学活动六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布置课外调查作业。

与会专家和听课教师一致认为杨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谐地统一起来,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贯彻了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的原则,三维目标有机融合,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针对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如下的反思。

一、课堂教学应坚持“三贴近”原则,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纵观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采用注入式教学,课堂沉闷,学生的发展受阻。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师从学生的体验入手,以情境化的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和探究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无论是课堂导入还是问题探究都能做到水到渠成。教学活动首先是从分苹果说起,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拉近了本节课所学内容和学生的距离,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发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导入方式贯彻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符合建构主义理论,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建构新知识,从而起到激趣引思的作用。

二、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目的设计教学活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构建和谐课堂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问题教学法,用多媒体显示问题提纲,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并设计挑战名人的活动,以问题诱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获得信息、处理信息,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挑战名人活动的设计使学生理解和内化了知识,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同时也使学习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也便于学习效果的反馈。角色扮演和分析家庭成员收入分配方式活动的设计,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把基本知识融入到生活之中,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关注学生的所感、所思、所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思想政治课对他们成长的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更多的问题得到发现和解决,能使学生增强对问题认识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得到升华。所有的学习活动都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反馈学习效果为目的。在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统一,从而展现了一幅和谐生动的课堂画面。

在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实验中,教师都在重视学生的活动和自主学习,但真正参与活动的学生却很少,有时课堂变成了个别学生表演的舞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有时甚至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表面上看很热闹,但学习效果却很差。学习是学生自身的认识活动,只有当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的。因此,只有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和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充满活力,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三、整合课程资源,恰当处理生成和预设关系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教师根据学习要求有效地整合了课程资源。杨老师根据当地实际、学生的现状等大胆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这一文本课程资源的价值升值,使教材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在这节课中,多媒体和学科的有机整合为创设情境创造了条件,拉近了名人和学生的距离,结合了社会资源和学生生活,使课程的生成和预设关系得到协调,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因此,教师应结合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对教材进行提炼、加工,用活教材。教学需要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整合课程资源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的优势,积极开发、有机整合多种课程资源,以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从而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不竭的动力。

听程翔老师观摩课有感 篇6

2011年1月16日, 笔者有幸聆听了北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的观摩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深为程老师的教学艺术所折服。在程翔老师的课上, 实现了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 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实现了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听了程老师的课, 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 笔者认为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 有时甚至把课堂变成了优秀学生才艺展示的舞台, 明明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是不自然地照顾了尖子生。可以说, 程老师是我们语文教师指路的明灯, 他的课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让生本理念扎根心中的土壤, 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具体到程老师的这堂课, 笔者认为生本理念有如下体现。

1、诗歌朗读的训练

可以说, 诗歌教学主要是朗读的教学。这节课上, 在老师的引导下, 师生一共读了七遍课文。首先是学生的自读熟悉 (一读) , 接着是学生齐读 (二读) 。教师发现第一次齐读的效果非常不好, 在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后, 又生生推荐学生读课文, 先是找了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读 (三读) , 充分发现朗读中的问题, 指导之后又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课文 (四读)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端正坐姿齐读 (五读) , 教师深情范读 (六读) , 最后又是学生齐读 (七读) 。在整个朗读的过程中, 全部学生均参与其中, 充分体现了生本理念。

2、疑难字词的掌握

在这一环节, 教师没有硬性给学生出示一些自己认为的所谓难字生词让学生掌握, 而是针对学情设计了如下问题:

“你觉得那个字最生疏了, 生疏在哪里?”

“还有生疏字吗?继续说说。”

这样, 教师就把字词掌握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 每一个学生均能在教师的鼓励的语言和亲切的目光下扫清阅读上的“拦路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的学习方式, 更好的体现了生本理念。

3、对学困生的扶持

在学生读课文这一环节, 程老师让一位学生推荐本班朗读课文最好的同学朗读课文, 在该生推荐后, 师生生成了如下对话:

程老师:“请问, 你为什么不推荐自己呢?”

A同学:“我读的不好。” (羞怯状)

程老师又叫起来一位同学。

程老师:“你来说说, 他俩谁读的好?”

B同学:“我认为是A同学。”

程老师:“B同学读的不好吗?”

B同学:“我没有听过。”

程老师:“我们今天就听听我们没有听过的, 好吗?”

然后, 程老师占用了不少的时间指导该生读课文, 直到该生能够流畅的读完课文才罢休。笔者想:如果我是那位有幸被指导的同学, 还有何颜面不再好好读课文呢?如果还不好好读, 对得起老师的栽培吗, 还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吗?

在这一环节, 程老师连一位学困生都不放过, 师生耐心的纠正了该生读课文中出现的大量错误, 并且再纠正后又让该生读了一遍, 直至该生会读为止, 充分体现了生本理念。

4、对优秀生的鼓励

笔者深深记着有这样一个环节, 程老师问:“同学们, 你被这首诗感动了吗?如果被感动了, 是那个地方感动了你?”这时一位男同学站了起来, 回答说杜甫虽然自己贫苦, 但仍然心系天下寒士, 忧国忧民。学生回答完后, 程老师对该生的回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试问, 谁又能对老师如此高的评价置若罔闻呢?

5、板书的书写

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程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给这首诗分几个小层次, 并概括层意。程老师在学生概括出来之后并没有亲自把内容板演在黑板上, 而是把板演的权利交给了学生, 真正放手学生, 学生能自主完成的程老师绝不包办代替,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权利。

高中英语观摩课听课感想 篇7

我们所观摩的不是选秀课或示范课,而是推门就听的常规课(授课老师课前并不知晓被听课),这更加彰显了两校英语课堂的平常、真实、现实。我们看到,每一节都是贯彻践行了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每一节都是学生积极、有效参与的课堂,每一节都是渗透着情感价值观的课堂。

1.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授课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教师“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听,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和教师有效引导。观摩课堂上,学生们的发言精彩,口语流利,自信并善于表达自己。学生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扎实,并且有较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阅读课型中的预测—浏览—略读—细读—词汇处理—长难句分析—小组讨论—表演等,或是预测—提取整体信息—表层理解—细节理解—理解文章深层结构—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及言外之意—人物性格分析等教法,均体现出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课堂上学生体验着自信成功,体验着“快乐学习”,也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听课的老师。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的彻底转变,已经带来了学生角色和学习行为的可喜变化。

2. 大多数授课教师践行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教师能够更加关注学生,如教学设计能考虑学生的学情、兴趣以及生活经验,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学生通过课堂的“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获得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进而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他们体验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如在语境中呈现新学的内容,通过多次输入、分层输入及重难点的分解,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进行语言输出。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建立起自信,这提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每一位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及教学基本功

尽管每位授课老师各具风格,但是流利、标准、优美的语音语调,词汇丰富、表达流畅幽默的语言,无不让学生陶醉享受在教学中,进而发展学生较强的听说表达能力,保障课堂顺利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活动。我们还欣赏了授课教师较高的文学素养。

高一王老师在教授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时,对作者Mark Twain生平、文学成就、写作风格、文本背景、Mark Twain的名言警句,做了翔实的、不同层面的呈现,激发了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兴趣。不仅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精彩的文学欣赏课,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4. 多媒体阅读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高一、高二Old Tom The Killer Whale,以及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阅读课型中,虽然同课异构,几位授课老师均展现出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通过多媒体,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课前,老师上网制作与主题相关的语境素材,使文本引人入胜;课中,将文本、图片、视频等展示在多媒体上,使学生的注意力被激活;课后,由于多媒体的使用,意味深长的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达到“教育即生活”,从而进一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堂。

5. 英文报刊逐渐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引入教学中

课标要求,学生应该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等多种资源,拓展自主学习的渠道。英语报刊语言地道、题材广泛,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高中部分学生可能对英语课本感到索然无味,但是对报刊会读得津津有味。另一所高中长期对英文报刊的使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扩展了词汇量。他们的教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我校自开展“走出去、引进来”“专家引领督导,教师观摩反思”英语教研活动以来,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已经开始发生改变,课堂教学更加明晰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坚持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教师积极有效地教,学生积极有效地学,力争把每一节平常课上成优质课、精品课,践行新课标理念。愿我校的课改明天更美好!

摘要:<正>2016年3月底及4月初,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七中学(以下简称“我校”)英语教研组全体人员奔赴两所省级示范高中,观摩反思,学习取经。通过四天对高一、高二年级常规课的观摩和反思,我们感受到两校英语老师高超的专业素养、精湛的教学风格、对新课程理念的执着以及对学生的关爱,感受到学生在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堂数学观摩课的观察与反思 篇8

这是一堂七年级数学课, 学生还在整理学具, 端正坐姿时, 老师便开始上课.

师:导入语: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天都喜欢吃冰淇淋, 那么你能解决一道关于冰淇淋的数学问题吗?

师:指着课本上一道问题:质量为45g的某种三色冰淇淋中, 咖啡色、红色和白色配料的比为1:2:6, 这种三色冰淇淋中咖啡色、红色和白色配料分别是多少?问:“你们在学校学过这类问题吗?”

生:学过 (齐答)

师:这是我们在小学学过的按比例分配问题, 你们会做吗?

生:会做 (齐答) , 有个别学生直接说出了结果. (在课本上找到)

师:转身迅速地在黑板上写出了答案.

师:问学生你们会用方程解决吗?

生:不会.

师:这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课题, 用方程解决问题.

二、诸多针对性观察与反思

1.关于有效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 也是课堂教学行为的主要表现方式, 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但如何能够科学地提问, 能够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本节课中, 教师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夏天吃冰淇淋引入, 学生熟悉也喜欢, 效果较好.然而, 在仔细看一下这位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 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去思考, 而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 教师直接在黑板写出, 从提问的技术角度而言, 这种考察学生认知结构的题目, 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复习, 按比例分配学生已经学过, 要让学生自己完成, 不要让学生养成在课本中找答案的不良习惯, 这种寻找教师需要的答案惰性思维习惯, 直接后果将是学生不会思考也不去思考问题.有一项调查表明, 近一半学生认为, 上课只要能认真听懂老师讲的就能取得好成绩, 而自己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这是一个多么危险信号!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很快写出了一道类似的题目:一种混凝土由水、水泥、黄沙、碎石搅拌而成, 这四种原料的比是0.7∶1∶2∶2.4, 需要这种混凝土2100千克, 则各种原料分别需要多少千克?

师:~这道题如何用我们所学过的方程解决呢?同学们可以同桌讨论, 也可以小组商量 (教师在课桌前几排巡视)

2.这样的小组合作徒有形式

这时教室内却非常安静, 大多数数学在自己演算, 还有一两位学生在向同学借文具, 后面还有个别学生在抄题.很明显, 学生没有领会老师用意, 没有讨论意向和动机.这大概是教师所提问题没有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 还是他们根本就没有养成讨论的习惯.

从教师的话语可以感到, 他有让学生讨论的意图, 这也符合当前的课改精神, 但是教师没有采取任何策略去组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如果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来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把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 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明确知道将要进行的数学活动, 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完成哪些任务,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讨论、去合作, 从而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 从而能产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时教师在有意识地把教学任务分解为若干主题活动,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中获得帮助, 使他们在共同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次, 让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抄题, 不如课前教师以讲学稿的形式印发给学生, 这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预习, 这样便能大大缩短课堂学习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当教师发现前面的个别优等生已经做完时, 教师便转身走向讲台, 问学生.

师:同学们, 做完了吗?

生:做完了 (只有几位学生回答) .

这时教师让一位优等生说出解题过程, 自己在黑板上板书完成.

3.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 也不能用自己的活动来代替学生的动手动脑活动, 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表现, 把课堂还给学生, 常会有创新思维的火花产生,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课堂变成学生掌握知识, 陶冶情操, 施展本领的大舞台.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 老师出了一个日历问题的应用题.小明与小刚玩一个小游戏:小明任意翻一本日历, 看到上面同一行的4个数字, 算了一下, 和为86, 他把结果告诉了小刚, 要小刚说出这4个数中的第1个数是多少?

师:拿出一张日历让学生看, 并让学生找出相邻数字之间的规律.

师总结出规律, 并让学生独立完成此题, 大概3分钟后, 教师讲解过程并问学生:“做对的同学举手给我看看.” (约莫1/3的学生举手) “很好”教师接着讲解课后的练一练, 然后布置课堂作业.

4.评价学生要关注整体效果

这道复习巩固题出的很好, 贴近生活, 又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 可结果这位教师没有这样完成, 而是采取了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办法.通过学生练习有1/3的学生掌握, 这位教师就非常满意了, 没有对那2/3的没有做出来甚至不会做的同学采取任何补救措施.教师已经看到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 可他为什么在教学中不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把前面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点加以巩固, 或开展小组合作“优帮差”活动等.这些没有得到解决的知识点将会堆积在学生那里, 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压抑、畏惧心里, 给他们带来的是痛苦而不是快乐, 久而久之, 学生会因此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最后造成厌学, 沦为后进生.

尽管本案例只是课堂发生的几个片段, 但所描述的教学行为却在我们日常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作为新课改一线教学的实施者, 怎样才能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以便适应学生的创新与发展要求, 需要不断进行思考与探索.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 初中数学倡导“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数学课堂应当有效提问, 小组合作要切实有效, 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评价学生要注重整体效果.

一节省级骨干教师观摩课的解读 篇9

2015年3月23日,笔者受吉林省教育学院继教办的委托,在吉林省骨干教师提高培训活动中,在长春市一百零三中学,为全体教师做了一节观摩课《平面直角坐标系》.此课受到了大家的肯定与好评,其中付延忠老师这样说:“这是一节有思想的课.”还有很多老师鼓励我将此课形成文稿,以便有更多的老师能够看到.为此,特将此课的设计意图和课题实录整理如下,希望得到更多老师的指正.

一、教学目标解读

本课选自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函数及其图像》第二节函数的图像的第一课.由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引入,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使得我们可以用几何的方法研究代数问题,又可以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实例认识有序数对,感受它在确定点的位置中的作用.(2)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能由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本节课是概念教学.如何揭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产生过程,是本节课的核心.特别是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体会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发现过程,以及如何类比数轴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应当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概念的一般模式.甚至成为学生学习数学新知、探索数学新知的可以借鉴的学习活动经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搭建起了几何图形与数量关系之间的一座桥梁,如何揭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所蕴含的数形结合思想也成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用数学图形表示数学活动情境是学习的一个难点,有序数对的认识也是一个难点.

二、学习活动设计

(一)导入

1. 走一走:创设问题情境.

请第一行的所有同学到前面来抽取座位号,请按你拿到的座位号,准确找到自己的座位.

2. 画一画:实际问题数学化.

请大家试画出尽可能简洁的数学图形,表示这一活动情境.

3. 调一调:提高挑战难度.

请第2行和第1列的所有同学到前面来抽取座位号,请按你拿到的座位号,准确找到自己的座位.

(1)每名同学抽取座位号上只有一个数字.

(2)每名同学抽取座位号上有两个数字.

4. 画一画:类比深入思考.

类比活动1,请大家试画出尽可能简洁的数学图形,表示这一活动情境.

(二)新授

5. 讲一讲,建立数学模型.

介绍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关概念.

6. 练一练,巩固基本概念.

初步掌握求点的坐标与已知点的坐标确定点的位置.

7. 玩一玩,寻找坐标规律.

说出自己的坐标,发现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点及坐标轴上点的特点.

8. 练一练,强化概念认知.

初步掌握特殊点的坐标特点.

9. 看一看,回顾历史发展.

数学史介绍.

(三)总结

1 0. 谈一谈:归纳总结学习经验.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四)作业

三、活动设计说明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确定平面上点的传统方法,设计了两个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探索过程,体现了对抽象思想的关注.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立足于如何引导学生类比学习、自主发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过程.为此,本节课设计了走一走、画一画、玩一玩、看一看、练一练、谈一谈等多个活动环节,使得学生始终处于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中,始终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始终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性.

走一走、调一调的环节设计目的是: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游戏,体会身边的数学.画一画的环节设计目的是: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图形,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关键.玩一玩的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点的坐标生活化,进一步强化对坐标的理解,同时通过活动,揭示特殊点的坐标规律,体现玩中学,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最后介绍了坐标系的产生历史,引导学生重温数学家的发现,引导大家向数学家学习.数学家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将成为学生最好的榜样.

上一篇:中学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下一篇:高速数据采集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