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材料管理

2024-10-28

核医学材料管理(共9篇)

核医学材料管理 篇1

摘要:本文探讨采取经费配额的目标管理方法来控制教学成本, 以达到促进医学院校实验室材料、低值品及易耗品的经费实现科学使用的目的。

关键词:医学院校,实验室,经费配额,目标管理

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材料、低值品、易耗品管理办法》中规定:所称物品包括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基本建设和行政等各方面使用的不属于固定资产的物资。材料指金属、非金属的各种原材料、燃料、试剂等。低值品指凡不够固定资产标准又不属于材料范围的用具设备, 如低值仪器仪表、工具量具、科教器具等。易耗品指玻璃器皿、元件、零配件、实验小动物等。目前, 部分医学院校在实验室材料、低值品及易耗品使用和管理中存在浪费问题, 采用经济杠杆的经费配额目标管理对实验室材料、低值品及易耗品采购计划进行管理, 是一项既有依据、有实效的措施。

1 造成浪费的各种原因

1.1 管理部门难以监督

国家以价值800元为界划定实验室物资, 分为固定资产和一般资产 (材料、低值品及易耗品) 两大类。固定资产价值较高, 是管理的重点, 也是上级主管部门检查的重点;而实验室材料、低值品及易耗品与固定资产相比价值偏低、品种多且耗用量大, 一般医学院校库存的品种多达上万种, 价值逾百万元, 管理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大部分管理人员都不会花费过多时间管理。

1.2 重复购置导致积压

医学院校实验室普遍强调购置, 互不流通、重复购置, 缺乏制约和调控机制, 从而使购置的实验室材料、低值品及易耗品长期积压、过期失效,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1.3 挪用挤占人为浪费

个别医学院校实验室将用于医学生实验教学的实验室材料、低值品及易耗品挪用于科研项目, 导致教学用物品短缺, 增加采购数量, 造成人为浪费。

2 经费配额目标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2.1 客观性

经费配额目标管理的优势是在控制二级学院耗材、低值品及易耗品年度经费预算的过程中引入生均当量这项客观依据, 这是根据实际发生的经费开支和人时数计算得出, 对下一年经费预算能提供最接近、最客观的参考依据。

2.2 宏观性

每年经费预算时有必要对生均当量进行宏观调控, 特别对超支或节余的生均当量应进行分析研究, 做到下一年度经费预算公正合理。

3 经费配额的目标管理方法

3.1 二级学院的人时数和生均当量

由于学科差异, 医学院校下属各二级学院的经费开支、教学任务人时数和生均当量有所不同。①人时数=实验课人次数×累计学时数;②生均当量=经费÷人时数。以某医学院校为例, 共12个二级学院, 分别对应A至L学院, 2010年实验室材料、低值品及易耗品经费开支、人时数和生均当量表 (表1) 。

3.2 经费预算

生均当量是进行下一学年经费预算的基础, 上一学年的生均当量是最接近、最科学的依据计算下一学年经费预算的依据。根据表1某医学院校各二级学院2010年生均当量, 结合2011年教学任务人时数, 得出各二级学院2011年经费预算表 (表2) 。

3.3 激励机制

二级学院年度使用经费如超出经费预算, 则应分析原因, 对超出部分的经费进行严格审核。二级学院年度使用经费如低于经费预算, 则用节余部分经费对该二级学院相关人员 (包括管理和实验技术人员) 进行奖励, 节余部分80%用于实验室条件改善和实验室人员进修培训, 节余部分的20%用于年度奖金发放。

实验室材料、低值品及易耗品是医学院校实验教学、科研工作的物质基础。随着医学院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 该类物品每年的采购经费少则几十万元, 多则逾百万元[3]。采取经费配额目标管理的方法从采购数量的源头上科学管理, 使经费预算有依据、有实效, 从而促进医学院校实验室材料、低值品及易耗品的经费实现科学使用。

参考文献

[1]赵小虎.浅论高校低值易耗品的采购与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7 (15) :13-15.

[2]何丽烂, 区炳庆.浅谈高校实验室低值品和固定资产的管理[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 24 (4) :474-475.

[3]范锐, 李懿, 向焱彬, 等.对高等医学院校低值易耗品科学管理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4) :16-17.

核医学材料管理 篇2

2.健康: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要有健全的机体,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4:环境: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5: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的整体。6: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内部自然的动态的1种平衡状态。

7:生态系统:在1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借助于各种功能流所连接的稳态系统,是组成生物圈的基本单位。

8:生物富集:某些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逐渐浓缩,叠加的过程。

9: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1种生物以另1种生物为食,另1种生物再以第3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1个由食物连接起来的锁链关系。

11:环境污染:由于人类活动使有害的物质进入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破坏,影响人体健康及其他生物生存的现象。

13:1次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进入环境的,其理化性状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14:2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1次污染物在各种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理化性状与1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18:细菌总数:1mL水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经37°C培养24h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是评价水质清洁度和考核净化效果的指标。标准规定引用水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CFU/mL。20:职业有害元素:在生产劳动过程和生存环境中存在和产生的可能对劳动者的健康和劳动能力造出危害的因素。

21:职业病:当职业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时间和强度超过机体的代偿范围,造出1系列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影响劳动能力。

28:刺激性气体:1类对皮肤,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有害气体的总称。具有腐蚀性,常见氯气,氨,光气。

29:化学性肺水肿是刺激性气体中毒对健康的最大威胁,其发展为4期: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恢复期。积极预防肺水肿是抢救中毒的关键。

30: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是肺水肿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结局。31:窒息性气体:经呼吸道吸入而直接引起组织却氧的气体。

32:一氧化碳中毒机制:CO经过呼吸道进入血液组织,与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使之失去携带功能,导致组织缺氧。

33:氰化氢中毒机制:短期内吸入高浓度氰化氢,可在吸入后1-6s内无任何征兆而突然昏倒,2-3min内呼吸停止,出现'闪电样'死亡。

34: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37:听觉适应:短时间在强噪音环境中,听力减弱,听阈提高10-15dB,离开噪声环境后分数恢复。

38:永久性听阈位移(PTS):在听觉疲劳发生的基础上,继续接触强噪音,听力损失严重,脱离噪声环境后,听力不能恢复,形成不可逆移位。

40:营养素的热能系数:1g供能物质在体内产生的课利用的热能值。41:基础代谢(BM):是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必要的能量。

42: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人体由于摄取食物而引起的额外热能消耗。

43:必需氨基酸:人体蛋白质是由20多中氨基酸组成,其中9种氨基酸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从食物中提取的。

44: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不同食物混合食用,使蛋白质之间相对不足的氨基酸互补,使其比值接近人体需要,以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

23.矽肺:由于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的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影响面最广,发病率最高,进展速度最快,危险最严重的肺尘埃沉着症 24.食物中毒:是指人是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的物质当做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急性或亚急性非传染性疾病

33.环境:相对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34.三级预防:一个从健康道疾病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其发生发展都有一定规律在机体的发病前发病中,发病后的各个阶段采取的相应措施成三级预防。二.填空:1.环境的要素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环境污染来源(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其他污染)

3.煤烟型烟雾事件主要由于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飘尘)排到大气遇到多雾逆温等不利的气象条件。

4.光化学烟雾事件主要由于(汽车尾气)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 5.水俣病主要由(甲基汞)痈痈病主要由(镉)

6.温室效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氯氟烃)臭氧层被破坏尤其是(氯氟烃)酸雨主要前提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

7.碘缺乏的临床表现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

8.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四类指标(感官性状,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示,细菌指标,放射性指标)

9.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水的Ph值)(水温)(水的浑浊度)(加氯量和接触时间)(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10.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

11.铅中毒的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表现为(铅溶和贫血)12.驱铅治疗首选(依地酸二钠钙)

13.汞中毒的临床表现(慢性汞中毒较为常见,1.兴奋性,2.震颤,3.口腔炎)

14.噪音对人体的危害(特异性危害:听觉适应,听觉疲劳,永久性听阀位移,噪声性耳聋)噪音分为(特异性,非特异性,)15.(肺结核)是矽肺患者的并发症

16.人体的热能消耗主要有(基础代谢,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各种体力运动)17.维生素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 ADEK 水溶性维生素BC)

18.食物中毒的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非细菌性食物中毒)19.统计资料的类型(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等级资料)20.河豚中毒以(卵巢的毒性最大,肝脏次之)21.表述身高是(变异系数)

22.心肺复苏的首选药物是(肾上腺素)23.食物中毒主要是(海产品和盐)

24.HFA∕2000:是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PHC是初级卫生保健。25.铅 汞 苯中毒是由(呼吸道排出尿道)

26.各种氯化消毒剂在水中均能水解生成(次氯酸)27.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的离散指标用(标准差)28.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是(1%的美蓝)29.三大产热物质(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30.主要由动物性食物来源中毒的是(沙门菌食物中毒,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32.疾病的分布(人群分布,地区分布,时间分布)

3:健康的影响因素是:环境,行为,医疗卫生,遗传。预防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人群健康。4:12:环境污染的特点: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工业3废:废水,废气,废渣。生活3废:垃圾,粪便,污水。

15:人体内含碳,氢,氮,硫,磷,钙,镁,钾,钠,氯11种元素,占人体重量的99.95%。16:地方病分为:化学性地方病和生物性地方病。生物性地方病主要由媒介传播。17:生活用水的指标:感官性状和1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放射性指标。

22: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因素:生产物毒性,生产性粉尘。职业病特点:病因明确可以检测.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常具有群发性,能早期诊断和处理,可预防。

23: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搞好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价.贯彻3级预防措施.加强劳动过程监督,执行劳动卫生法规.加强健康教育,搞好健康促进。

24:铅对全身各系统和器官均有毒作用。吥啉代谢紊乱是铅中毒较早的变化。铅还可以作用于红细胞,使其脆性增加,导致溶血。25:神经系统铅中毒:神经衰弱综合症,消化系统铅中毒:腹绞痛。中度铅中毒:腹绞痛.贫血.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26:苯主要以蒸气形式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苯的代谢物在骨髓进一步转化并抑制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27:急性苯中毒表现: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慢性苯中毒的表现:造血系统的损害。长期吸入低浓度苯蒸气可引起神经和血液系统的损害。

31:窒息性气体:经呼吸道吸入而直接引起组织却氧的气体。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化学性窒息性气体。

32:一氧化碳中毒机制:CO经过呼吸道进入血液组织,与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使之失去携带功能,导致组织缺氧。重度CO中毒:出现"急性CO中毒神经系统后发症"。

35:矽肺的并发症:肺结核。矽肺的诊断依据:职业史和生产劳动条件为前提,技术质量良好的后前位胸部X线平片为依据。

36:防尘8字措施: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具体为:加强组织管理和防尘措施,革新技术和设备,加强个人防护。

39:营养素分:1.产热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类,糖类” 2.非产热营养素,包括维生素,矿物质,水。

40:营养素的热能系数:1g供能物质在体内产生的课利用的热能值。3大供能系数为:糖类16.8Kj(4kcal),脂肪37.7kj(9kcal),蛋白质16.8Kj(4kcal)。

42: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人体由于摄取食物而引起的额外热能消耗。3种产热营养素产热量:蛋白质16%-30%,脂肪4%-5%,糖类5%-6%。最理想的热能分配比例:蛋白质10%-15%,脂肪20%-25%,糖类60%-70%。

43:必需氨基酸:人体蛋白质是由20多中氨基酸组成,其中9种氨基酸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从食物中提取的。分别为: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内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譤氨酸,组氨酸。

45:脂类包括脂肪,类脂,脂肪即三酰甘油,又叫中性脂肪,类脂包括磷脂,糖脂,固醇类,脂蛋白。功能为:供给热能,提供必需氨基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并增进膳食的可口感和饱腹感。

46:糖类是人体最经济最主要的热能来源,是构成机体组成的重要成分,同时具有节约蛋白质和抗生酮的作用。维生素可根其溶解性分:脂溶性维生素(A,D,E,K),和水溶性维生素(B族,C)。缺少维生素A可导致夜盲症。47:全面营养评价包括:膳食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

调查时间为5-7d。48: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膳食应能提供足够的热能和营养素,应保证营养素的比例均衡,科学的储藏和烹调加工,建立科学的膳食制度,对人体无毒无害。

49:平衡膳食宝塔:成人每人每日300-500g蔬菜和200-400g水果,鱼,肉,蛋125-200g,奶300g,28g,/豆30-50g。

50:社会因素的特点:双向性,广泛性和持久性,协同性和非特异性,变异性和叠加性。51:家庭:以婚姻和血缘为基础建立的1中生活群体,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可分为:核心家庭,扩大家庭,异常家庭。扩大家庭又分为主干型家庭和联合型家庭。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包括吸烟 酗酒 滥用药物等。论述,简答:

14.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1.广泛开展健康教育2.行为干涉3.做好疾病监测和高危人群筛查4.消除心情精神紧张 15.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原发性高血压2.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3.肥胖4.糖尿病5.生活方式 16.传染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1.一级预防: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改善卫生条件预防接种(预防接种的种类有 计划免疫扩大,免疫计划加强,卫生免疫)2.二级预防:是指疫情发生后,采取的防止疫情扩散尽快平息,1.对传染源的措施2.对患者的措施3.对易感人群的措施(对易感人群的措施有 免疫预防,药物预防,个人预防)3.三级预防:1.尽可能减少治疗的不良反应防治病情恶化防止复发转移2.减少疾病所造成的损害和残疾,减少并发症3.对伤者进行康复治疗

18.食物中毒的发病共同点?

1.潜伏期短突然发病短时间内出现大量患者2.患者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3.发病于食用某种食品有关4.容易造成集体发病,人与人之间不能直接传染 19.诊断职业病进行几方面的考虑?

1.职业病接触史2.现场危害调查评价3.临床表现核试验检查 20.水的净化和消毒?

1.净化的目的主要是除去水中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和部分微生物,以改善水的感官性状2.水的消毒是指杀灭水中病原体的方法,以切断传播途径,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证流行病学安全。氯化消毒法是消毒法中最常见最有效的 21.矽肺的预防应采取以防尘为主的综合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和防尘管理2.革新技术和设备3.加强个人防护 22.铅中毒的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早期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出现头痛、头昏、发力肌肉关节疼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等2.消化系统:出现口内金属味,食欲缺乏,腹部隐痛,腹泻或便秘3.血液系统:表象为铅溶合贫血

23.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原则?

1.防止食物污染2.控制病原体繁殖及毒素形成3.彻底加热消灭病原体及毒素破坏

24.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

1.膳食应能提供足够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2.应保证各种营养素间的比例均衡3.科学的储藏和烹调加工4.建立科学的膳食制度5.对人体的无公害 25.苯中毒的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的麻醉作用2.慢性中毒:神经和血液系统的损害

26.生活饮用水的基本要求?

1.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以保证流行病学安全2.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对人身体健康危害3.感官性状良好4.水量充足,取用方便 27.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急性中毒:1.煤烟型烟雾事件2.光化学烟雾事件3.生产事故。二.慢性损害:1.慢性中毒2.水俣病,痈痈病。3.非特性慢性损害 三.远期危害,包括致癌作用,致畸胎作用和致突变作用。四.间接效应:1.温室效应2.臭氧层破坏3.酸雨4.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渍食品。

28.什么是三级预防?

核医学材料管理 篇3

按照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的要求, 四川省领导带领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积极行动, 主动对接, 扎实推进可诱导组织再生材料产业落地各项工作。2016年9月7日, 四川大学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签署共建“成都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示范园”合作协议, 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刘东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 省、市、区相关职能部门及产学研单位代表60余人参加签约仪式。

以可诱导组织再生材料产品为核心的生物材料产业, 是典型高附加值、低原材料消耗、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兴产业, 市场前景广阔。成都天府医学材料产业示范园是我省推进可诱导组织再生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项目包括成都生物医学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和制品检验中心以及产业集群三大板块。其中总投资3亿元的产研院将重点开展可诱导组织再生生物材料及植入器械、心血管系统再生修复生物材料和植入器械等产品研发, 推动创新成果快速产业化。总投资2亿元的检验中心主体搬迁扩建至国际生物城, 从事具备三类医疗器械检验和国际互认检验报告的资质检验评价。产业集群将重点聚集骨科、牙科、心血管、再生医学、医用高端耗材等企业, 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下一步, 将按照“九张清单”的内容, 通过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等抓手, 进一步支持生物医学材料研发、成果转化, 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建设一流的生物医学材料研发基地, 做大做强生物医学材料产业, 为全省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动力转换提供坚强支持。

医学会先进材料 篇4

宁城县医学会在县科协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协以及县卫生局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医学会的职能作用,加强科技管理,促进科技发展,普及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圆满完成了学会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大对科研的支持投入力度,取得了可喜成绩。2006年至今医学会学术年会共征集论文157篇,内容涉及16个学科,经初审后70篇论文送市医学会评审,经市医学会评审一等奖论文6篇,二等奖论文10篇。

同时,鼓励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参加省、市级以上的专业学术会议,沟通医学信息,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2006年至今参加全国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分别是37和27篇,参加省市级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篇,在省市级以上医学期刊发表论文50和53篇。

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强化医护人员自身素质

(1)、医院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单位,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人才培养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工程。2006年以来医院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的原则,对内增加凝聚力,对外增强吸引力,提高引进人才层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2006年以来我院分批次引进了575名大专以上人员充实到临床、护理、医技、行政后勤工作。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抓好人才培养工作。

(2)、每年拟选拔送出100余名业务骨干外出进修深造。同时在2010年医院加速了新增的十二个科室主任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选拔10-15名护理学科带头人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为新增加的十二个科室做好人才储备。要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推动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提高科室的管理能力和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2)、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加强与市内上级医院的交流,坚持请进来和派出去的方针,积极选派医务人员进修学习,年内共选派10名医务人员到市内6所医院进修学习,促进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2003年各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填补院级空白8项。

三、发挥医学会作用积极抗击甲型H1N1流感

2009年以美国和墨西哥等国为主肆虐的甲型H1N1流感蔓延至全球,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作为医务工作者战斗在抗“甲型H1N1流感”的第一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市卫生局的部署,积极做好各项抗“甲型H1N1流感”的工作。

(1)、医院相继出台了《甲型H1N1流感防治应急预案》、《甲型H1N1流感防治操作指南》、《甲型H1N1流感预检分诊工作流程》、《甲型H1N1流感疫情报告工作流程》、《甲型H1N1流感疫点消毒流程》及《发热门诊消毒隔离工作制度》、《隔

离病区消毒隔离工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预案及工作流程,并汇编成册印发到医务人员手中。

(2)、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任务,确保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医院及时成立专家组、医疗救治应急小组,小组人员安排到天,落实到人,按照“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要求,随时处于应急状态,保障第一时间迅速到岗到位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3)、全力保障物资、设备的供应及储备。相关药品全部足额配备到位;各种防护用品口罩、防护服、防护目镜和消杀药品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按要求备齐;感染病区按要求设立了重症监护病房,配齐所需急救设备如呼吸机、除颤器、心电监护仪等,并处于备用状态;为方便病人的转运,医院还专门抽调救护车负责发热病人的接诊转运工作。

总之,近年来来医学会在促进医学学术的交流,科技进步的发展,尤其在防治H1N1流感中,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宣传和普及防治H1N1流感的科学防治知识,提高广大人们群众自我保健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今后我们要发扬精神,继续努力,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向其他学会学习先进的经验,进一步拓宽学会的工作思路,使学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宁城县医院

核医学材料管理 篇5

随着现代生产和科学研究综合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类型的大学教育要向培养具有交叉学科知识人才的方向发展,进行交叉学科型课程教学是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创新素质的必由之路。

本文依据当代高等教育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理念和要求,围绕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生物功能材料方向的特色,进行了学科交叉型《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内容的构思、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探讨。

1 学科交叉体系的构建对于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学科交叉融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科技创新,催生重大科学成就,如百年来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300多项成果中,近半数的项目是多学科交叉取得的。另一方面,学科交叉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此外,当今世界知名大学普遍重视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发展。麻省理工学院在20世纪中叶以后大力发展交叉学科,使学校实力不断增强,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1950~1952年期间,第10任院长吉利安将麻省理工学院建成为一所文、理、工、管多科并存的综合性大学[3],为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土壤。

《生物医学材料学》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生物功能材料方向本科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鲜明特点就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等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4]。本课程较系统的介绍生物医学材料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力求对生物医学材料学领域所涉及的生物学、医学、材料学的有关知识进行较详细的介绍。为使生物医学材料学的课程内容设置既符合材料学专业背景要求,又不失生物学、医学、药学等学科特色,整体优化课程内容,构建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还将为学生就业及考取研究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设置及教学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大学教育是建立在分立的小专业基础上的单一学科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各门课程的独立性和自我完备性,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这就严重制约了交叉教学模式的开展。目前,对于《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面临如下问题:(1)学科之间易产生壁垒保护,不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2)师资力量的匮乏,一些教师通常习惯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由于专业的限制,不同学科之间基础理论及知识结构的差异,必然增加了学科间交流合作的难度;(3)学校还应进一步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出台相关政策加强教师间的合作、组织项目的共同研究;(4)学生观念问题,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束缚了大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导致学生孤立的学习书本知识,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制约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创造能力。

3 《生物医学材料学》学科交叉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教学方法探讨

3.1 优化教材,结合国内外重要期刊进展介绍,丰富课程内容

《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是我校生物功能材料方向的专业基础课,是以材料学科为背景,结合生物学、医学和化学等学科内容交叉形成的。由于我校本科学生没有生物医学的相关知识背景,所以在选用教材及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到这点,选择适应材料学科学生的优秀教材,或者通过选用适当的参考书增加学生对于生物医学材料学的全面理解,例如《生物医学材料学》、《生物医用材料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导论》。此外,在本课程内容体系中应及时跟踪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丰富课程内容,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书本知识,同时还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进展。

3.2 加强不同学科间教师的合作交流

学校应鼓励组建跨专业、跨系以至跨学科的学术团队,建立一个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和科研平台,使相关学科的教师能够更好的交流合作,以共同立题研究、共谋学科发展方式为目标逐步形成学科群,最终建设一支富有现代教育理念、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校电子信息学院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有生物功能材料方向,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有制药工程专业,可进一步加强这些学院间相关专业领域教师的交流,汲取相关知识及教学经验,使《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内容丰富充实,以满足学科交叉融合的需要。 我们相信随着不断的努力,一个充分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教学体系会逐渐发展完善。

3.3 引导学生参加跨学科学术活动,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打破学科及学院壁垒、开展促进学科共融的品牌教学活动项目,力求为学生提供系统开放的培养环境,以多元化的培养方式促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成长。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讨论组、科研项目组及学术交流报告,将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以及理学院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术资源最大化。例如,我校在本学期末举办的首届“启智创新夏令营”活动中,面向全校学生,自由选择各学院申报的夏令营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不同专业的教学及科研理念,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4 结 论

《生物医学材料学》与材料学、生物医学、化学、药学等多学科交叉密切,在课程设置及教学中必须兼顾各专业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又要注重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掌握相关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将《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建设成为适应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按照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共性要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的要求,体现出新时期学科交叉特色,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为提高材料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增强其竞争力,对“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分析总结,强调了学科交叉型教学的必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为相关教学改革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改革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学科交叉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大学创新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学科交叉,材料学,生物学,医学,课程设置,教学

参考文献

[1]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69-72.

[2]李向军,邓长辉,于红.自动化营业构建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16:113-114.

[3]胡瑞,陈新忠,薛珊.高等学校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实现策略——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5-109.

核医学材料管理 篇6

会议期间, 国内外知名学者将做专题报告, 内容涉及: ①口腔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现状; ②口腔粘接材料现状及发展趋势; ③口腔全瓷修复材料现状; ④玻璃离子水门汀的现状及未来; ⑤盖髓材料研究现状; ⑥牙科钛种植体的表面改性; ⑦口腔植入材料发展趋势。本次研讨会为广大从事及涉及口腔材料研究、开发与应用的人士及研究生提供一次了解和研讨口腔材料研究新进展的良好机会。十一月份是广州最舒适的季节, 热烈欢迎从事口腔材料研究、开发与应用的人士来广州参会, 共同感受美丽迷人的羊城。参会者可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3分 (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核发, I类学分) 。

会议现在正在进行征文, 征文请寄一份不超过1000字的中文摘要, 内容包括目的、材料和方法、结果、结论。同时通过电子邮件提交摘要的电子版到以下邮箱。

核医学材料管理 篇7

1.1 核医学科室的空间布局不合理。

很多核医学科室的空间布局比较狭小, 且没有按照国家的相关的防辐射要求对构造进行适当的隔离设置, 使得核诊疗中无法很好地做好辐射安全管控。

1.2 非密封源管理缺乏严谨性。

在实际工作中对非密封源的操作量很容易超出日常工作场所的等级, 且在非密封源的活性区域缺乏醒目警示, 对于非密封源的出入库记录和管理工作交接班也不够严谨。

1.3 放射性废物处理不到位。

在核医学诊疗后的废物都缺乏严格的卫生处理, 使得一些辐射残留没有得到合理处置, 丢弃后排放到大气环境中而影响了环境安全。

1.4 单日非密封源剂量测算缺乏有力的监管。

目前的医疗机构安装的放射污染检测仪, 很多都形同摆设, 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很容易忽视当前环境下的每日非密封源计量测量, 从而导致不能对单日非密封源的有效剂量测算和控制。

2 核医学辐射的安全管理与防护措施的分析

2.1 医疗机构应该对核医学科室的空间布置进行合理的优化

根据国家对于核医学诊疗场所的相关标准规定, 对科医院科室的布局进行合理的分区设置, 至少分为诊断和诊疗两个区域, 诊疗区域主要含有放射性核素操作室, 放射治疗床位安放室, 病人给药室。在诊断区主要有显像室, 标本实验室, 废物处理室, 放射性元素储存室, 诊断床位等。在进行核诊疗给药时, 也必须进行相关的防护服及防护设备的佩戴。对于核素日等效最大的操作量计算要以当天的操作量为准, 而不是求某段时间的平均值。在患者受诊之前进行诊疗过程相关的注意事项说明, 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遵守防护规定来保护好自己。

2.2 核医学科室依法进行非密封源的严格管理

介于非密封源的特殊性, 目前全国环保部门对其实行半年转让审批和备案制度。相关的核医学诊疗机构必须在国家规定许可的情况下, 根据许可种类、范围进行相应的非密封源年度采购计划。环保部门也应该对医疗机构的放射性元素转让和审批进行严格的监督, 杜绝无转让审批权或者已经超过审批量的非密封源流转事件发生。对于非密封源的储存和管理, 也应该有专人负责。对于放射性元素的入库、出库、规划做好严格的登记, 保证非密封源账实相符。对于装非密封源所用的容器要进行固定地点的存放, 并按规定数量退回供货商。

2.3 核医学科室要不断的进行内部管理体系的完善

建立健全核放射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和非密封源管理规定。为所有核诊疗医务人员提供定期的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知识培训。对新入职员工及时进行岗前辐射防护培训工作。对于科室内负责辐射安全和防护的工作人员, 更应该对国家的相关放射性污染防止和处理工作熟悉掌握, 按照相关的审批程序进行非密封源的保管和处理工作。遇到问题能够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处理。同时核医学科室要有一套完善的核辐射防范和突然核放射时间的应急方案。保证在遇到突然事件时, 能够及时的将辐射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有效的避免核辐射对周围环境影响的扩大。

2.4 合理进行核诊疗废物的分类处理, 保证环境安全

放射治疗产生的废物必须与普通的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对放射类废物要通过特殊的容器进行收纳, 且要有一定的放射性标签警示。对有遗留核废物要进行相关的放射元素种类、丢弃日期、存放期限等的标识, 直到核废物衰变期完全结束后再进行相应的废物妥善处置。对一些放射性元素单日最大操作量超出剂量标准的医疗机构, 一定要有放射性污水处理池, 明确的说对应的核医学科室要设置放射性废水处理系统和净化系统。由于放射性废水最终流到主题下水道, 所以, 相关环保部门应该对大型医疗机构净化过的放射性废水进行抽样检测。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单位责令及时进行先关设施的改进。对核诊疗废物的处理, 也是要经过环保审查部门审核通过后才可以进行废物的排放处置。

2.5 对核医学诊疗中的日操作剂量进行严格的监测

加强辐射防护措施的实施监督力度, 对日常工作服, 工作台面及相关的放射性元素存放都要做好对应的记录。在核医学科室的诊断区域安装计量检测仪器, 并规范工作人员的使用方法。并对检测仪器进行及时的校对和维护, 保持一个安全的核医学科室诊疗环境。

3 结语

核医学是目前医疗行业内非常重要的一门医疗技术, 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诊断和协助治疗方面有着很深远的意义。核医学诊室的辐射安全管理和防护工作必须要做好安全可靠, 这样才能保证工作人员诊断质量的前提下保护好自身的健康。国家相关环保单位和医疗机构自身必须强化对核医学的辐射防护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 为社会的环保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建民.核医学辐射安全管理与防护措施的研究

浅谈医院核医学科的管理要素 篇8

1 人才管理

1.1 核医学科人才管理的重要性

科学选择医院的发展重点, 合理建设重点专科, 强调设备的购置及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 自觉、合理、有效地进行科室资源配置, 不但可以降低成本, 还能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投资回报率[1]。人才是医院及科室发展的第一要素, 必须注重人才管理。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 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模式、就医观念的转变, 对医院各级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精通业务又懂管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是难得的, 需要用心发现并培养才能造就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医院服务。如何借助新医改契机, 加速建立科学、合理的科室管理体制, 尽快在管理观念、管理能力、管理水平上实现变革, 将核医学科建设成为管理先进的现代化重点科室, 需要进行人才管理, 更需要合格的、有责任心的管理人才。由于多种原因, 现在核医学科部分管理人员存在着知识面狭窄, 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相对老化, 管理技能相对落后的状况;一些同志凭资力、经验或行政命令管理, 工作缺少活力, 思维缺少创新, 虽然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但离职业化要求相差甚远, 这样很难对科室进行有效的管理[2]。因而, 新形势下的管

理人才, 不仅自身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基本工作, 有管理他人并自我管理的能力, 不仅要有自

我学习钻研的精神, 还要有传帮带的义务, 帮助科室其他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提高技术

水平。管理的真谛是管事理人, 即在解决事务中理解、理会、并尊重大家, 善于倾听各种意见, 讨论总结利用最合理的意见。尊重大家参政议政的权利, 理解大家都有实现的愿望。人才不是管教出来的, 而是理解引导成长的。从而, 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实现人才, 为建设科室、发展科室、壮大科室而服务。并在科室中形成学习型组织, 对人才实行形式多样化的激励方式, 最终目的是让大家都有自我实现的感觉, 达到人为我用、才尽其能。

1.2 核医学科人才管理的主要方式

核医学科是集诊断、治疗与研究于一体的科室, 除医护人员外尚配有其他有关人员, 比如专业的仪器修理人员和专业的卫生洗刷人员等。在临床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 诊断与治疗人员往往是两个行业人士, 但核医学将诊断、治疗与影像或多或少地整合在一起, 行业间彼此互相学习、了解并相互渗透及应用, 诊断与治疗, 并没有绝对的分离, 因此必须因人、因才而用。如果一个技术人员或检验人员他有原子核物理的基础知识又肯勤学钻研, 虽然没有医师资格证, 但在应运敷贴器诊疗方面有独到的理论见解且动手能力极强, 为什么不能培养成这方面的专家呢?为患者服务, 解除病痛是首要, 为规避医疗风险而怕担责任拒不作为才是更大的医疗危险, 这也是医德好坏的体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人性的自我实现要求, 鼓励和理解大家的求学上进精神。进而形成学习型组织方式, 大家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 取长补短, 精益求精。尤其是诊疗过程中的经验交流, 这些在书本里学不到的个人经验与体会, 是有心人长期的心血凝聚, 是值得信赖与借鉴的。定期不定时的业务学习或工作小结,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有问有答, 互相学习和提高, 如此的学习与交流, 对提高核医学科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尤为重要。而且, 每个工作人员都有各自的兴趣及长处, 科室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每个工作人员的优势, 使其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有所作为, 如此去培养人才或是塑造某一方面的专家可能比引进相当的专业人士有着更大的优势。有人才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 更好地利用核医学的诊疗技术为患者服务。

2 核医学科日常工作的管理

2.1 日常工作管理中的轮岗制度

核医学专业涉及面广, 技术更新快, 因而, 其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及提高学习的任务较重;核医学科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地进行进修、学习、培训和再教育;作为接触电离辐射的核医学科工作人员, 除正常的个人防护措施外, 尚有法定的放射保健制度 (休假和缩短工作时间) , 也是医院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权益应尽的义务。因此核医学科工作人员的分工建议采取相对固定并伴有一定的轮转机制, 有利于配合各诊疗人员的保健及工作的连贯有序。而且, 核医学科是多工种密切合作的科室, 大致分为体外诊断、体内治疗、影像检查等三大组, 事务繁杂多样, 管理工作自然有别于其他科室, 必须在有人性化中建立制度化管理。从每日放射防护到工作结束交班, 从人员的固定搭配到必要合理的流动, 从接待患者到检查或是治疗后的随访, 以及与患者的交流到与其他科室的沟通等等, 都必须切实可行, 有章可循。人性化机动性管理是由于核医学科的特殊情况所致, 譬如:月初月末的放射剂量大小有区别、工作场所放射剂量大小也有区别、检测项目上更是存在放射剂量大小的区别等等, 因此就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及方法上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抓大放小, 三大组由三个组长分管, 日常工作中直接强调组长的职责职能, 这样既调动科员的工作积极性又有助于大家保健制度的贯彻实施。

2.2 日常工作中的质量管理

核医学科日常工作中, 更应该重视质量管理。在日常诊疗工作中采取专人专职专项的工作方式, 有助于尽快培养出专项诊疗方面的专家级人才, 从而保证核医学诊疗中的质量。长期的大轮换工作制度只能造成大家样样会, 却会而不专, 专也不精。核医学科日常工作可采取固定工作的相对轮转, 各诊疗人员在互相学习中又互相交流, 最终都可能成为各诊疗方面的行家好手。

核医学科除同其他科室有些共性的工作制度外, 尚有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诸如放射性核素的订购、领取、保管、使用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卫生清洁制度等等[3]。核医学科避不开的质量管理、核素的进出乃至废物管理、门诊与住院患者的分别管理、药物管理、个人剂量的管理等等都必须制度化、合理化。即使日常工作管理中易于忽略的带教问题也有学问, 怎样让实习生或进修生在实践中了解核医学科并宣扬核医学科, 从而加强核医学科的诊疗工作质量, 也得费些心思。因而, 核医学科的日常工作管理必需由日常工作方式、诊疗质量方面着手, 务必人人有责, 事事有人干, 人人有事可干, 形成合理、有序的工作体系。

2.3 仪器设备的管理

众所周知, 仪器设备是开展核医学工作的必要条件。随着核医学设备品种的更新、高科技含量的增加和适用病种范围的扩大, 对仪器使用者和维护者的要求相应提高, 导致设备使用、管理和维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从而要求核医学科不断地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而且, 仪器的使用性能及效率直接关系到医疗检测质量, 仪器的专人专职使用不仅有助于仪器的维护和保养, 而且可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 保障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

核医学科仪器的日常维护一般由本科室工程师和操作人员执行。主要包括定期检测仪器性能、机械性能等日常质量控制和校正, 制定硬件保养方法及规程。确保诊疗结果的准确可靠, 保证核医学诊疗的质量。

3 核医学科的安全管理

安全是核医学科管理的重要因素。核医学科的安全管理有三大点:一是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和安全使用;二是医疗质量的安全;三是工作人员的吸收剂量安全。医疗安全人命关天, 其实在核医学科的核素安全也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放射源的丢失或是滥用必定导致生命危险和环境污染。因此放射性核素从进入科室到最后的去向都需要有详细的记录, 无论是用于诊断的核素还是用于治疗的核素都必须有相应并且详细的备案在册, 是否双签名或分源时序都有据可查。核素的安全管理就是管理制度的详尽完备与监督管理的严格实施, 也即是制度管理。

医疗的安全管理更是医德的教育管理, 是责任心的强化管理, 是不断提高诊疗技术的学习管理。故而安全医疗时刻也不能放松, 再忙也得放在眼前、搁在心中。护理工作中三查七对制度在核医学科也很实用, 手术前的问询制度在核医学治疗上更是不可缺少, 放射事故的紧急处理, 碘过敏时的急救等等, 杜绝一切在诊疗过程中影响或可能影响安全的因素是医疗质量的保证。保证工作人员的身心安全同样重要, 既要工作环境的安全又要辐射剂量的安全。环境的安全卫生由核医学科每个人共同营造, 包括卫生员等。只有人人都懂得核医学科放射性活性区区分的意义, 才能自觉遵守科室规章制度, 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核医学科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岗前培训, 保证自身安全及掌握诊疗工作中操作安全、规范。合格的身体、坦然的心理、正确的操作、必要的休假等是保证工作人员的吸收剂量在安全的范围之内, 不会伤害机体或器官。反之, 认为安全问题讲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4], 必然伤人又害己。安全问题无大小之分, 都必须等同视之。

总之, 特殊科室的特殊管理是要以自身特点来决定, 管人理事或是管事理人是在充分了解科室的特点及同事的特性而作出相应的管理。核医学科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将有利于提高诊疗质量和工作效率, 充分发挥核医学技术的特长和应用, 更有益于诊断治疗和科研教学工作的开展与进行。

参考文献

[1]许文林.合理高效的投入是降低医院成本的新途径[J].现代医学, 2006, 34 (2) :128-129.

[2]聂红霞, 张晓亚, 张玲霞.医院管理队伍的现状与职业化需求的探讨[J].经营管理, 2009, 6 (36) :143-144.

[3]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核医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4-8.

核医学材料管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有检查室4 个, 诊室4 个, 候诊厅2 个, 候检室2个, 介入室1 个, 注射室1 个, 观察室1 个, 活性室2 个, 废物室1 个, 仓库1 个, 诊断室1 个, 更衣室2 个, 医护技术人员共17 名。

1.2 方法

1.2.1 组织培训, 规范物品管理

我院核医学科共有护士4 人, 全员参与, 组成一个科室物品 (包括表单) 管理护理小组, 制定科室的物品管理规范;设一名组长, 负责组织培训学习“五常法” 和进行组员分工, 要求大家牢记“五常法” 的内容, 树立“五常法”管理理念。组员分工合作, 采用医院统一定制的物品标识牌对物品进行标识, 每个护士负责固定的区域, 作为实施、监督、管理责任人[2]。

1.2.2 五常法管理

(1) 常组织:确定科室物品管理规范, 指定专人对科室物品进行彻底检查和核实登记, 根据物品的用途分类管理, 确定每种物品的基数;根据物品的使用频率进行分层管理——每天、每周、每月要用的物品, 近三个月、近半年要用到的物品, 超过半年不用的物品, 清点数量并登记, 贴上医院统一制作的标签进行标识, 然后分类放置, 使人一目了然。

(2) 常整顿

根据物品的使用频率进行分层管理, 将常用物品及抢救物品放置于医生护士易于取用的地方。定时点数, 少于基数的及时领取补充, 查看物品的有效日期, 发现过期的物品及时作废弃处理, 使室内物品使用放置规范、整齐、有序, 各种物品始终以完好备用状态, 杜绝过期、污染、空缺等现象。当班护士负责检查。

规定物品位置。整顿就是现场所需物品放置方法的标准化, 就是培养一个“归原位”的好习惯, 根据物品类别, 把储物架进行科学的系统规划放置, 储物架左边放私人物品, 右边放备用的登记本, 片袋等, 并进行大小归类.

物品摆放方法。把常用的放于易于取拿的位置, 比如每天要用的预约单, 放于前台固定的位置。一次性无菌物品——棉支、注射器放于同一个抽屉, 留置针、3M贴、肝素帽放于同一个抽屉;非一次性干净物品——弯盘、止血带放于同一个柜子里。

物品放置整齐。无菌物品按消毒日期先后, 从里到外, 先用先消毒的、有效期短的。

(3) 常清洁

主班护士负责检查台、操作台和治疗室治疗台、治疗车表面的清洁, 以及检查仪器物表的清洁, 使用含氯消毒剂清洁;定期用紫外线灯照射检查室空气消毒和对检查室内进行空气细菌培养;对被血液、呕吐物污染物品、器械等认真清洁消毒, 防止环境污染;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严格的防辐射隔离。严格执行医疗垃圾分类放置制度, 及时清理并防止发生污染事故的发生。清洁工人负责检查室、诊室、候检室、候诊室以及护士站地面的清洁。

(4) 常规范

常开展防辐射和无菌操作知识的学习培训, 规范手卫生, 规范心肺复苏和药物不良反应抢救的培训, 规范突发病情变化的医护抢救配合。定期检查, 检查放置的位置和方法是否有利于工作高效率运作, 物品数量是否合适, 对没用或多余的物品及时退回医院物品仓库。

(5) 常自律

“五常法”的最高境界是能常自律, 通过自律、抛弃坏的习惯, 养成好的习惯。思想决定行为, 护士应把坚持“五常法”的理念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确保用过后的文件、工具仪器等物品都“归原位”了。坚持每天下班前5 min检查回顾一天的工作:我今天爱护环境, 爱护公物了吗?我今天保持物品清洁了吗?我的工作效率高吗?我有浪费行为吗?并影响科内人员按管理设计从形式化→行事化→习惯化推进[3], 最后成为标准。形成人人按制度执行, 依标准行事, 养成常自律的好习惯。

2 结果

2.1 提高工作效率, 保障医疗护理安全

在实施五常法进行管理后, 本科室的各项物品药品、仪器设备均分类进行了放置, 并标识清楚。经管理后, 拿放物品及仪器等所需时间由管理前的平均75 s, 缩短至平均50 s, 缩短33.3%, 明显提高工作效率;拿取物品和药物的准确率由管理前的平均92%提高至平均99%, 提高了7.61%, 减少工作失误情况发生, 保证医疗工作顺利进行, 为患者治疗及抢救赢得时间。

2.2 延长仪器设备使用寿命, 减少浪费

将五常法落实到每位工作人员每个岗位, 每日进行物品及药品有专人清点和检查, 并及时补充, 做到了不缺物、不缺药、不浪费;定期进行仪器设备检查, 以保证其能正常工作。

2.3 美化工作环境, 提升医院形象

开展“五常法”活动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工作环境的改善。科室实施五常法后, 其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安全和舒适及整洁的工作环境, 从而有效提高医疗工作效率, 并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2.4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自律性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和工作热情

开展五常法可促使护理人员养成良好的习惯, 同时要严格要求自己, 并积极工作, 使工作有条不紊, 并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3 讨论

应用“五常法”对医院核医学科的药物、医护使用的物品和检查治疗环境进行管理, 可使得本科室环境美化, 药物及仪器设备放置有序规范, 可提高工作效率, 并减少或避免医疗事故发生, 同时还可减少护理失误事件发生。“五常法”强调以现场整理为中心, 以员工为主体, 实现自律为目标, 从小事做起, 认真地做好每件事情, 提高工作效率[4], 其还提高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 以进一步提升医院整体形象和信誉, 可以在医院其他科室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仁, 傅以新, 魏学立.核医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4.

[2]吴桂芬.五常法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管理[J].吉林医学, 2012, 5 (14) :3079-3080.

[3]林荣瑞.品质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209-223.

上一篇:春季猪支原体防治下一篇:煤矿贯通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