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工程人员的管理

2024-08-24

医学工程人员的管理(精选9篇)

医学工程人员的管理 篇1

医疗设备行业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是继IT和生物医药之后, 又一引人关注的领域, 是关系到民生的健康产业, 是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1]。医疗设备是现代医院诊断、治疗、疾病防控、公共卫生和健康保障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基础装备, 是医院的物质基础;医疗设备是建立在电子技术、光学技术、机械技术、传感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的, 这意味着在医疗设备不断向集成化、智能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方向迈进的同时, 其维修技术也在不断升级, 与传统医疗设备相比, 其可能发生的故障更具不确定性和复杂性[2]。

目前国内高端医疗设备70%左右的份额被跨国公司垄断, 他们为了维护其核心技术、开发成果以及维修技术带来的高利润, 一般会拒绝向用户提供完整的维修技术资料。与此同时, 医疗机构引进的医疗设备越来越多, 其中大型医疗设备在诊断和治疗上得到普及。重采购轻管理是医疗机构普遍做法, 结果导致医疗设备引进速度与医学工程人员的成长不成比例, 满足不了医疗机构发展的需要[3]。据统计, 目前在全国二级以上医院 (约7972家) 基本设置了医学工程人员岗位, 按照每家医院3名人员计算, 在全国至少有23 916名医学工程人员, 这些技术人员是医疗设备保障护航的主力军, 目前由于医疗机构对这部分人员的待遇、晋升等存在不足, 这部分技术人员极不稳定, 一部分技术人员工作一段时间后, 离职加入外企, 部分技术人员离职转行, 还有部分技术人员离职成立自己的公司, 因此导致医学工程人员明显不足, 维护与售后工作非常被动[4]。事实上对工作造成影响远远不止这些, 医疗设备常规隐患排查、医疗设备技术参数偏离校正、医疗设备紧急维修等一系列问题, 都需要医学工程人员参与解决[5];目前医疗设备维修力量存在三种情况;一是生产企业维修工程师是主要维修力量;二是医学工程人员维修力量, 是维修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第三方维修力量, 在目前市场下, 生产企业维修价格偏高, 第三方维修应用而生, 对医院来说还是有吸引力的, 一般来说, 价格相对较低, 服务流程简化;同时也要看到第三方维修技术人员与生产企业维修技术人员之间还有一定差距, 技术层次不齐, 维修质量不能保证, 工作流程不甚规范, 工作信息缺失[6]。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认知的影响, 对医学工程人员的重视不够, 导致对医学工程人员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管理规章制度仍不健全;二是职称及待遇还不完善;三是专业技术培训、进修不足;四是检测检验设备缺失;五是奖罚力度不够, 人员积极性不足。为了更好地服务医院, 更好地加强对医疗工程人员的管理, 建议各医疗机构做好以下工作。

1 重视医学工程人员

首先, 医学工程人员在设备的引进、验收、运行、维修保养、报废等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同时对医院降低设备经营成本起到关键作用[7];其次, 解决职称问题, 按照临床医护人员的标准条件, 实行正常的职称评定和聘用, 消除偏见;最后, 解决技术人员的待遇及聘用人员实行同工同酬或人事代理, 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 让这部分技术人员安下心来工作。

2 引入技术准入制度

目前除了江苏等省的一少部分医学工程人员外, 基本是没有技术准入门槛的, 人员素质、知识层次和专业技术水平等悬殊巨大, 导致工作中存在许多不足, 建议在提高医学工程人员各项待遇的同时, 也要提高医学工程人员技术准入门槛, 建议引入注册工程师资格水平考试[8], 让从业人员的素质得以提升。

3 加强技能培训和进修力度

重视医学工程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加强医学工程人员进修力度, 提高医学工程人员专业素质, 提升医学工程人员技术水平, 为医疗设备的安全做好保障工作[9]。

4 加强与周边医院的交流协作

目前医学工程人员数量不多, 素质层次不齐, 高端医学工程人员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在现有医疗条件下, 联合周边医院的医学工程人员, 加强工作沟通, 取长补短, 实现资源共享[10], 拓展技术服务范围, 做好专业技术人员流动及有偿服务工作, 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的优势, 发挥技术人才的专业特长, 达到交流协作的理想效果。

5 加强医院内部维修队伍的整合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的需要, 打破传统部门及科室间独立维修服务的局面, 将医院所有维修部门整合为一体, 成立维修班组, 把医疗设备、后勤设备、信息化设备等纳入统一管理, 统一维修,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互通有无, 弥补技术方面的不足, 不断提升医学工程人员技术水平, 做好各项维修工作。

6 加强管理, 统一考核

按照能者多得, 多劳多得, 多技优先原则, 制订完善医学工程人员管理制度, 对医学工程人员实行绩效考核的分配原则, 形成对事不对人的考核机制, 加强医学工程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升维护与售后工作的服务水平。

7 加强医学工程人员的引进

在国外医院, 临床工程师与医生的比例为1︰7, 临床工程师对临床医生、护士、检验技师和放射技师等人员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我国至今没有专门医学工程人员编制, 大部分医学工程人员都是转行过来的, 而且数量有限, 与庞大的医疗设备拥有量相比, 医学工程人员队伍显得异常渺小, 造成医疗设备维修远不能满足工作需求[11], 因此, 加快医学工程人员队伍的引进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人才和技术缺口如此庞大已成为制约医学工程人员发展的障碍, 设立医学工程人员编制职数, 引进医学工程技术人员, 势在必行。

8 小结

总之, 由于《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 生产企业必须向用户提供完整的维修技术资料;未来不久生产企业实行技术垄断、封锁技术材料和设置维修密码程序的局面将逐步不复存在, 医学工程人员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也将面临更加艰巨的责任。因此, 要求医学工程人员大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加强自己的能力建设, 以便应对未来医疗设备的维护与售后;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步伐, 医学工程人员一定要抓住机遇, 认真学习, 提高技能, 迎接挑战, 在医院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忠喜, 高原.医疗器械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J].科技视界, 2013, 2 (6) :174-176.

[2]刘剑, 张晓彤.医疗设备的全程质量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 2011, 26 (6) :80-81.

[3]罗孝蓉.医院医疗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36) :8893-8894.

[4]袁静.医疗设备科人员现状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9, 2 (15) :91-92.

[5]蒋秉梁, 王晓堂.医疗设备维修工作浅析[J].中国医疗装备, 2013, 28 (11) :73-75.

[6]徐锋.大型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研究[J].中医疗装备, 2012, 9 (8) :32-34.

[7]张松.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工作分析[J].科技信息, 2010, 1 (1) :366.

[8]郑琨, 谢松城.医疗设备循证管理[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9, 8 (15) :41-44.

[9]王克祥.强化医疗设备管理提高维修质量[J].中国医疗装备, 2012, 25 (6) :29-30.

[10]綦俊辉.医疗设备维修的现状与前景展望[C].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2) .北京: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2008:25-27.

[11]许明强, 郑峰.影响医院工程技术人员发展的几个因素[J].中国医疗装备, 2006, 3 (3) :45-46.

医学工程人员的管理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人员 素质

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展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近几年建设投资规模在迅速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建设市场。中国当前在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和损失,其中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是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与实际工作的需求之间还有距离,尤其缺乏既精通工程技术、又通晓管理业务、具有战略眼光的复合性管理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建筑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从而有效地降低工程损失、提高工程效益,就成为建筑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建筑管理人员素质现状及对工作的影响

据调查,目前中国工程管理人员的现状是:技术素质较强,管理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人文基本素质、尤其是国际化素质较为薄弱。在工程管理人才总量不足的前提下,工程实践中所需要的既懂工程技术、又精通工程管理、具有较强的人文、法律素质和国际化观念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尤其十分匾乏。我国当前高层次的建筑管理人员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基层中上来的,现场经验非常丰富,但很多人文化水平都比较低缺乏对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管理工作基本都靠自己的经验对付,缺乏现代知识的武装,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创新精神,正是这种现状导致了工程管理人员在管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缺乏领导风范,管理者的人格魅力缺失,对员工的凝聚力不强;不善授权和合理分工;协调能力欠缺和资本运作能力差等问题。

虽然当前已实行了执业资格考试制度,但考试中理论性内容较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记忆力较差很难通过考试,年轻人记忆力较好比较容易通过,但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从而出现较严重的“挂靠”现象,使得执业者和实际在岗管理者并非同一个人,管理者整体素质并不能满足当前的要求,也制约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正因为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问题才加剧了我国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并且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浪费。

二、建筑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知识素质。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要在工程中承担工程管理任务,实现工程的目标,要解决工程中国的问题,首先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

首先,具备较强的技术素质,必须掌握先进的工程技术知识,当前大部分建筑管理人员都能具备这一素质。

其次,要具备较强的管理和经济素质,许多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对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认为有经验就行,但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各种经济关系,纵横交织,错综复杂,这要求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有良好的经济学造诣和管理学修养。

2.能力素质。仅仅只有知识却不会运用于实践的管理者也不是合格的管理人员,社会所期望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决策、计划、组织、沟通、协调、应变和创新能力。

3.人格素质。由于建筑工程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和建筑工程管理职业的特殊性,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需要有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样的观点:“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无才是贤人,无才无德是废人,有才无德是小人”,当前工程管理人员存在着工程道德缺失问题,因此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优秀的管理者应具备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和经营管理道德品质。因此应培养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乐岗敬业、诚信、合作精神、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提高建筑管理人员素质的措施

1.切实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提高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我国国家人事部与建设部一起,相继在建设工程领域建立了多种执业资格制度,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还设立了众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1],虽然当前已经有这一整套的执业资格制度,但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的“挂靠”现象,很多年轻人考执业资格证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挂靠”获得相应的收入,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執业人员和实际的在岗管理人员并不是同一个人,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所以要想真正提高素质首先必须禁止“挂靠”切实执行持证上岗制度,严格审查持证人和管理人资料,并在执业过程中不定期抽查,确保持有资格证者和在岗者是同一人,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执业资格制度真正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2.进一步优化执业资格考试方法

目前各种建筑类执业资格考试中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大部分考试内容都在教材上,很多内容都需要记忆,对实践经验要求并不严格,虽然对工作年限有要求,但没有要求具体是在什么岗位上的工作年限,这样很多年轻人的记忆力很好可以一个人考很多个证,但一些年纪大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由于记忆力较差所以很难通过考试,而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需要职业者既有理论知识也要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这使得取得执业资格的大部分人最终并不能达到合格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要求。因此,建筑类各种执业资格考试中应严格专业要求,所报执业资格考试应与所从事岗位相一致,考试内容中应加大实际管理问题分析内容的比例,既要满足知识面的要求也要满足实际工作经验的要求,这样才可以保证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具备执业能力。

3.强化终生学习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知识经常性更新的社会,如果不能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实践中提高[2]。要认清自身素质与形势要求的差距,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以坚持不懈的精神,抓紧进行知识更新,增强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学习的形式可以是通过实际工作中感悟和领会、继续教育、讨论会和讲座等。

4.有效的绩效考核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除了要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外,对于取得执业资格后的实际管理水平也要有一个公正的考核制度,这就要求对已经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有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定期的或不定期的从各方面了解各执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成果,对那些不具备素质要求的执业人员应取消其执业资格,以此激励建筑管理人员在取得执业资格后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以上对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主要是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较严重的现象提出的,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远不止这些,要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建筑管理人员队伍在中国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成虎.工程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59.

医学工程人员的管理 篇3

关键词:医学工程人员,技术分工,管理

医院医疗设备管理部门主要职责集中体现在医疗仪器设备的购置管理、在用仪器设备技术保障、医疗仪器设备质量监控以及研究开发新技术新设备四个方面,其中医疗设备的技术保障工作历来是医疗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环节。

医疗设备保障工作活动的主角是医学工程人员。在当前医院医疗设备管理行业中,事实存在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医疗设备技术保障工作而不是采购和其它辅助管理。技术保障工作的根源问题是医学工程人员的专业技术分工,合理地对工程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分工和管理,能够激发技术人员的能动性与创新性,深化团队协作精神,是做好医疗设备保障工作的基本前提。

1 医院医学工程人员行业现状

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有超过7千万个公立医院, 估计工程技术人员有近50万人,这庞大的行业队伍最终以各种方式在医疗机构中进行了专业技术岗位分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背景、人才来源的千差万别,与其它医学学科分工相比缺乏科学标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行业人员组成结构复杂,管理工作混乱,形成了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普遍障碍。

2 传统医疗设备管理观念下的技术分工方法与特点

传统医疗设备管理观念认为:医学工程人员主要负责医院在用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维修工作,保证维修工作及时、方便、省钱,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医学工程人员从医疗设备的角度出发进行技术分工,通常有以下五种方式:

(1)分片包干方式

根据临床医技科室分布将医学工程人员划定为相应科室片区的负责人。医学工程人员负责对分管片区所有的医疗设备和临床基础设施的技术保障工作,小到血压计、体重秤、病床、监护仪,大到CT、LA、MR等大型设备。这种分工方式优势在于临床医学工程人员熟悉分管科室具体设备的运行和故障情况,容易与管辖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良好地使用和操作的培训等各方面的沟通工作。但是维修的设备种类太多,无暇顾及新技术新知识,因而技术水平及理论水平提不高, 维修效率不高,工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得不到均衡发展。

(2)首诊负责制

医学工程人员没有具体的专业分工,接到设备报修后,工程人员即进行维修,对首先由自己接手的设备在维修时负责到底。这方式这不利于引进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3)按设备类型划分

医院的医疗设备根据使用途径划分成几大类型,医学工程人员通过类似的故障举一反三可以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这种分工方式要求较多的工程人员,彼此相对独立,当人员空缺时没有候补可能对临床有所延误,不利于医学工程部门的管理。

(4)按设备故障的分类划分

根据医学工程人员的能力和擅长的技术特点进行故障分工,形成流水线的工作模式(鉴别故障、拆机、编号登记、维修、购件、调试、装机)。维修全程大家通过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提高了维修的成功率和工作效率,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5)按维修和维护性质划分

技术保障工作包括一般故障维修和预防性维修,技术人员定期轮岗。该划分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将故障处理在预发期内,减少维修费用,保证良好性能,既积累丰富的维修经验,又将维修工作由被动转换为主动。

旧分工模式是以医疗设备为关注对象,上述几个分工方式共同的缺点是缺乏考虑人的因素,忽略了在整个技术保障活动中的主角特点,埋没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作性,忽视团体成员间的协同性。这在过去的被动式技术保障工作可能能够应对,但当医院服务工作要求逐步提高、医学工程人员工作内容日益增加的时候,人与设备的矛盾、人与制度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断产生,从而影响团体协助、影响保障服务质量、影响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发展。

3 医疗设备管理工作新形势对医学工程人员的要求

随着患者意识的觉醒及医疗事故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医院的医学工程部门工作重点逐步向“设备安全质量管理”转移。这新趋势要求医学工程人员由原来被动式维修为主的工作模式急需转型为以向临床提供安全保障为主的主动式技术服务。

现代一种观点认为:医学工程人员的作用应包括保障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以及诊查的可靠性,使医疗器械一直保持优良的运行或待运行状态;保障医务人员在使用现代医疗设备时用得规范、符合标准,确保发挥医疗设备的最大预定效能;推动和参与适合医疗实际需求的创新技术的研发活动等方面。以人为本,根据实际情况,全面考虑的个人的技术专长、知识背景以及性格特点,吸收传统技术分工的优点,在技术保障工作贴近新形势要求的前提下对技术人员进行划分,激发人的能动性,解放人的创造力,进而形成医学工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我院医学工程人员技术分工工作先后经历了一系列传统管理观念下的技术分工模式,但与需要的技术保障目标总存在不和谐现象,给医院医疗设备全局管理工作带来不小阻力;转变观念后,根据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新形势,审时度势,通过岗位设置,工作划定,人员搭配三步曲形成新的技术分工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1)医学工程人员技术分工背景

(1)人员情况

我院共有医学工程人员11名,学历教育方面硕士生2名,本科生5名,其余均具备中专以上学历,其中工程师1名,助理工程师5名。从医学技术人员的成长历史和能力专长来看,大多数是通过理工院校学习具备较系统知识的理论型人才,也有通过实践自学成才的动手型人才;有专长于某一技术领域的单一型人才,也有精通各工作范畴的复合型人才。依据在工作各个方面态度表现出来的一般性格特征,可划分为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等六大类。

(2)组织机构

医学工程人员在医院机构中隶属设备科小组建制,明确定位了医学工程人员从属设备科统一管理,并接受科室的统筹分工。

(3)技术分工的目标

人尽其才、方便管理、实现医院整体利益与个人价值双赢。医学工程人员通过优质的技术服务保障医院业务发展的同时,技术人员自身也锻炼培养出良好的职业涵养,掌握医学工程专业知识与技术。

2)实施方案

(1)组织结构划分

根据人员资历条件和人数的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以科研方向划分设置两大专业片区,一个综合业务岗位、一个零配件管理岗位、一个教学科研岗位以及两个临床驻守点。片区工作各有侧重,但相互交叉,一方面强调组织统一、政令畅通,另一方面避免分区过多、人员分工过细而无法开展较大项目活动的矛盾;同时让具备不同工作、处事及执行能力的医学工程人员去从事适合自己的专业技术岗位,每一位工程人员在自己的专业技术岗位上都能够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如图1:

片区划分涉及科室地域层面的划分,也包含工作内容上的分工,兼顾大型设备或重点医技科室的定向管理,实现人、事、物三方面全方位考虑。

(2)不同职称的分工准则

助理工程师:具有工学教育背景和少许医学教育背景;负责医疗仪器设备的采购供应、维修维护、信息管理,不参与医务活动;只面对无生命的工作对象。

工程师:具有工学教育背景,了解医学;负责维修维护、质量保证、信息利用,参与部分医务活动;主要针对无生命的工作对象。

高级工程师:具有工学教育背景,熟悉医学,懂得管理,负责医疗仪器设备的高级维护,参加医务活动,参与决策管理,负责部门建设;主要针对有生命的工作对象。

(3)人员搭配

“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从人的综合素质出发,充分结合岗位需求,从人员年资、职称、教育背景、技术能力以及性格特征等角度综合考虑划分,基本做到高年资、高能力工程师带一个中年资工程师和两个低年资工程师,并且充分保证团体性格特征搭配的融洽性。如安排有管理型性格的人员负责整体管理工作,现实型性格的人员负责高技能要求的工作,探索型性格的人员负责科研教学工作,社会型性格的人员负责对外交流,艺术型性格的人员负责文化宣教工作,常规型性格的人员负责片区常务工作。另一方面,采取低年资工程师轮岗工作制,让其定期进行不同专业组岗位轮换,积累经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中年资工程师进行专业分工定位,即固定在某个技术岗位上,逐步深入研究某类仪器设备的理论和技术,形成自己特色技能项目;高年资工程师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实行定向制,不仅成为某个专业的专家, 更是成为该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4)规范临床驻守点

在大中型医疗设备相对集中的临床医技科室(如:放射科、血液净化中心)设置医学工程人员,工程人员全面参加临床科室医疗设备的应用安全风险管理,即安装与验收、维修、预防性维护、技术和功能开发等。在编制上,依然接受医学工程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应当定期向部门领导汇报该科室的医疗设备的管理状况。技术方面遇到困难时,可以获得医学工程部门协作和支持。

(5)设置综合业务岗位

综合业务岗位按设备的专业分类分工:除实施了驻守工程师制的部分科室外,医院的其他医疗设备主要包括各种临床专科仪器设备、急救设备、光学仪器、压力容器设备和医院基础医疗设施或装置等。医院可根据临床医学工程人员的专业技术特点,按照设备的专业分类进行分工,如负责急救设备类(呼吸机、除颤仪、输液注射泵、婴儿培养箱等)、光学仪器类(显微镜、电子内镜、眼视光设备、激光设备)等。

(6)辅助保障措施

建立医学工程人员考评办法,围绕维修数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等指标对医学工程人员的工作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适当调整人员工作内容。

建立“故障诊断会诊制度”,每位医学工程人员在技术保障过程中遇到技术上的疑难不能独自解决时,需按照工作程序及时向部门领导汇报并组织相关医学工程人员一起“技术会诊”,做到分工不分家。

4 实施新技术分工后达到的效果

4.1 全院各科室的仪器设备落实到个人,百万元以上大型设备有专人负责, 避免了仪器维修过程中工程人员相互推诿的现象。使医学工程人员看到了学科发展的前景,有事干,有目标,有发展,真正将个人发展与学科整体水平提高结合在一起。

4.2 激发技术人员的能动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设备安全质量管理”随时发现设备故障并及时有效地排除,避免了故障的扩大, 特别对大型仪器实行预防性维修, 减少了不必要的停机率,提高了仪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3 按发展方向,工程人员将培养成某一专业方面的行家里手, 他们技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在医院中被重视, 也较容易在这一专业方面钻研出成果, 增强了工程人员的成就感和事业心, 也为医院培养和造就出专业人才并保留人才, 形成了工作和科研的良性循环。

4.4 医学工程人员在技术活动中逐渐培养的5种能力:

(1)组织管理能力;

(2)人际关系处理和协调能力;

(3)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4)知识更新和扩展能力;

(5)适应环境的能力;

(6)应用多学科技术为本专业服务的能力。

4.5 医学工程人员在团体活动中锻炼的5种素质:

(1)坚定的政治思想素质;

(2)高尚的道德素质;

(3)良好的心理素质;

(4)宽广的文化素质;

(5)高超的业务素质。

5 结束语

医院医学工程人员的技术分工工作是现代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医学工程学和管理学交叉探讨的现实问题,通过实践摸索、科学分析,总能找到适合实际情况、和谐发展的分工模式。

如果说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就像现代医疗工作活动中一局棋,那么医学工程人员就是其中的棋子,通过精密布局,每个棋子都能发挥出其特定的作用,进而可以打造良好局势。医学工程人员的合理专业技术分工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责任感,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医院医学工程学科建设, 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学术地位,最终达到与其它临床学科比翼齐飞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兴华,汤黎明.建立评价临床医学工程维修人员的工作指标[J].医疗设备信息,2001,(12):43-44

[2]姜宗义,裴曙光.临床医学工程的发展[J].医疗设备信息,1999,(1):61-62

[3]袁丹江.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实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

[4]田巨龙.临床医学工程技术发展的趋势[J].临床医学工程,2005,26(9):188-189

[5]马艳红.我国临床医学工程人员极缺[N].中国医药报,2009年

[6]周儒普,史长宁.临床医学工程人员合理分工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5,19(3):165-166

医学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 篇4

【关键词】医学检验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71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94-01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的原因而将自身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中,这可能会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医院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是指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在实施医学检验工作时接触的有害、有毒以及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可能对其健康或者生命造成威胁的一类危险职业,而且具有化学性、感染性等特点[1]。因检验科室的人员工作任务重,在加上缺少职业防护意识,在实施检验操作时没有实施足够的防护措施,无法避免的会出现多种职业感染现象。我院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在检验科工作的人员,总结其在工作中出现的职业暴露危害情况,同时对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在检验科的人员,包括工作人员、进修人员以及实习人员,对43例有过职业暴露史的工作人员资料进行分析,其中17例为男性,26例为女性。

1.2调查方法通过职业暴漏后填写的相关记录做统计学分析,其中包括姓名、暴露时间、所在岗位、损伤部位、暴露方式、事后处理以及损伤程度等等。2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从2011年——2013年1月间有43例有过职业暴露史,37.2%为采血针头刺伤,22.1%为标本管裂划伤,10.5%为仪器针头刺伤,30.2为体液、血液污染粘膜、皮肤。这些因素都会引起检验人员出现污染进而发生感染现象,出现多种职业暴露事件。3讨论

3.1检验人员的职业感染现状我国现今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约近亿人,近些年丙型肝炎的感染患者数量也在不断的上升,现今,我国约有84万艾滋病感染者,其中8万例患者。有研究指出,约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针刺伤进行传播,其中最易导致严重后果的为乙型病毒肝炎和艾滋病毒[2]。当体内注入10uL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时,就可能会引起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最常见的输血后肝炎,如果被带有丙型肝炎的病毒器具刺伤,受伤者约有3%-10%的几率发生感染,患有丙型肝炎。由于检验科工作性质相对特殊,长时间接触会提高潜在危险的几率,常常会出现多种职业暴露事件。

3.2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途径医院是一个集合了传染源的公共场所,院内感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医院人群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检验科室又是各种标本进行检测的必经科室,这些标本内含有大量的病原菌,自身就是传染源。工作人员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不但会对自身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同时也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根源[3]。

3.3检验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

3.3.1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实验室在进行工作前,要制定相关的操作规范及安全防护措施,对相关人员进行感染性疾病知识的培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以及丙型肝炎等,提高其自身的防御水平以及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出现问题时不过度惊恐,但也不可轻视[4]。真正的落实检验科的建设,正确处理废弃物及病原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等等。

3.3.2建立健全各种职業暴露后处置流程检验人员的粘膜和皮肤会暴露在含有病原体的环境中,操作完成后应用水和洗手液彻底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粘膜部位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冲洗,对于伤口部位被暴露后应轻轻的挤压伤口,将被污染的血液挤出,之后再用清水或者洗手液清洗干净。受伤部位的伤口要用消毒液进行消毒,消毒液主要为0.5%碘伏,0.2%-0.5%的过氧乙酸等,主要方式为涂抹或者浸泡等,并对伤口进行包扎;暴露人员应短时间内离开工作岗位,请专业人员评估其暴露级别,正确用药。

3.3.3自我保护具有传染性的物质主要包括患者的体液、血液以及被其污染过的物品等等,在与这些物品接触时,应佩戴手套,操作完成后应正确处理手套并彻底洗手或消毒;在实施检验操作的过程中,应佩戴具有很好防渗透性的帽子、口罩、手套,同时佩戴防护眼镜;但要确保光线充足,方便操作,以防被针头或者刀片等锐器划伤和刺伤;绝不可以将使用过的针头再次套上枕头套[5]。医院应定期为检验科人员进行体检,建立个人档案,如有必要可进行疫苗接种,同时定期进行体检。

综上所述,医院检验科室人员需要长时间的暴露在危险环境中,这不但会给其个人带来威胁,同时也会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源头。因此,要提高工作者对生物安全的防护意识,提升自身对风险防御的能力,建立安全有效地预防措施,最大限度的维护医疗环境的安全,这是作为医疗工作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参考文献

[1]彭卫红,刘素秋,谭萍.提高检验科人员职业感染防护依从性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8):140-141.

[2]陈江南,张晓灵.检验科职业暴露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7(12):2336-2337.

[3]牛延军.医院感染的三级组织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3):302-303.

[4]董剑文.医院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和预防[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2):170.

医学工程人员的管理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医疗技术日新月异,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医院现代化的关键是医学设备的现代化,核磁、CT、彩超等已经成为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保障这些医疗设备在医疗诊断、检验的正确及时,治疗的准确及时到位,减少误诊,提高临床工作效率等,就必须有一批与之相适应的操作熟练、维修技术精湛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1]来为这些医疗设备保驾护航。作为一家大型的三甲医院,我院设有医学工程处,现有工程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28名,负责各类设备的购入、安装、维修、日常维护、保养、巡检、计量、报废,耗材的采购、审核、发放等工作。其中医学工程人员有14名,主要负责设备的维修、安装、日常维护、保养等工作。在这14名人员中除少数几个医学工程专业的人员在校学过一些基础的医学课程之外,其余人员均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而在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就需要掌握一定的防护知识和方法,以避免和减少工作中造成的职业伤害。

2 危害因素

2.1 环境因素中的危害

医疗设备遍布全院各个科室,很多设备不宜移动,医学工程人员安装、维修、巡检、日常维护、保养等工作基本以上门服务为主,使他们置身在半污染或污染区域之内,虽然不直接接触患者,但这些设备全部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各类患者。据陈文光[2]报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几乎分布在全院包括门诊及住院部各科室”。敖俊红等[3]调查:“真菌广泛存在医院病房内、外空气,全年均有分布。病房治疗台面、空调入风口、水龙头表面共375个,86%物品表面分离出真菌”。急诊室、监护病房、手术室、麻醉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等是医疗设备的集中地带,多设有专人负责,每日进行巡检、维修等工作,而有些地方往往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

2010年1—3月在我院医学工程处1组送检登记的医疗设备维修记录共211条(不包括外出维修及漏登物品,主要是进口小型设备),除7件办公用品外,其余204件均来自临床或检验科室,占96.7%。在这些物品中占前五位的为:心电监护仪及其附件69台件;输液泵、注射泵53台件;电刀及其附件13台件;呼吸机及其附件11台件;心电图机9台件。共计155台件,占73.5%。而这些设备全部都是密切接触患者使用的,有些设备送修时并没有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处理。管道中残留的血液、体液或被污染的不易清洁的部位、接缝等处维修拆卸过程中,都会被医学工程人员所触及,维修间的任何地方都有可能被污染,包括维修人员及维修工具。由此可见,医学工程人员所处的复杂环境对于缺少防护知识的医学工程人员来说,隐患可想而知。

2.2 机械性损伤的危害

据报道,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污染锐器损伤而感染,其中最常见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一次即可感染[4]。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报告,美国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中被锐器刺伤的有60~80万,医护人员是上述伤害的主要个体。据统计,全世界因锐器伤感染的人数高达1 000万人,由此而致命的有180万人(WHO,1998)[5]。在医学工程处,金属的工具,刀、剪、钳子、改锥、仪器的坚硬外壳,内部的锐利部件等随时都可能给医学工程人员造成伤害。意外的、对工作的不熟练、对仪器设备内部构造的不了解、使用中设备的磨损、损坏等都可能对医学工程人员造成损伤,而造成伤害的这些工具和设备有许多往往是消毒过程中的盲点。

2.3 洗手的依从性低的危害

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的媒介是污染的手,曾有检测表明,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6]。损伤后发生血源性感染,手部为发生频率最高部位[7]。因此,洗手是避免经皮肤吸收的最有效的防护措施。洗手依从性低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现象,国内报道平均为(16.36±12.95)%,国外报道为48%。虽然洗手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肯定,但是医务人员的洗手依从性仍然很低,操作后的洗手依从性也只有30.9%。另外,我们发现护理人员戴手套后洗手依从性更低。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也可以看出,临床护士对洗手的认识还处于认知阶段[8],而对于没有受到过专业培训的医学工程人员来说,情况就更加不容乐观。我院医工处因设在地下一层,无法保证各个房间内设有洗手池,这也是洗手率低的原因之一。洗手池旁边没有擦手毛巾、纸巾、烘干设备,洗手后很多人员在白大衣上擦拭,又造成二次污染。洗手时能够正确按照6步洗手法进行的人员也为数不多。

2.4 戴手套依从性低的危害

戴手套是一种普遍性及很简便的个人保护行为,既可以防止污染自己,及时更换手套又可以防止交叉感染。在工作中,由于戴手套后感觉明显减低或对乳胶手套过敏,以至于不习惯、不愿意;而有时候又出现一副手套戴到底、不更换的情况。

2.5 医疗废物的危害

医疗废物是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这些废物携带大量的病菌、病毒,如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医疗废物的危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处理制度[9]。我国在2003年SARS之后,卫生部、国家环保局颁发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卫生部颁布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学工程处虽与临床工作联系密切,但由于医学工程人员对于政策制度的了解不够,执行力度不如临床人员。维修医疗设备时,产生的废弃血压袖带、血氧指夹、管路、擦拭设备的棉签、抹布等应当意识到其危害性,做好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将医疗垃圾交由医院相关部门进行集中处理。

3 防护措施

3.1 强化职业防护教育

由于医学工程师在校未系统学习过有关无菌、清洁、消毒、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各类传染病的防治措施以及处理方式等知识,这就需要通过不断接受在职教育和训练。通过医院的继续教育,让医护人员了解医院感染的概念、消毒和灭菌的概念和技术、临床废物的正确处理、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10],并能够熟知运用。工作中相互提醒、监督,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以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3.2 提高自身防护能力

西方国家医务人员对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主要是采取普及性防护(universal precautions,UP),即把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都视为具有传染性,因而在接触和处理血液、体液时要采取防护措施[11]。因此,各类医疗设备应进行过消毒、清洁等处理之后再维修,如高压灭菌、环氧乙烷消毒、含氯消毒液或酒精浸泡、擦拭、紫外线灯照射消毒等。对于急的、不方便消毒的医疗设备,维修前应戴手套、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必要时戴眼镜,穿防护服、防护鞋等。国内由于技术和意识等原因,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11],这就需要不断地强化防护意识,使之自觉执行,但也需要医院的配合,保证防护用品的充足供应,不能仅限于临床科室可以请领。

3.3 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医学工程人员应在下列情况下严格按6步洗手法洗手,使用流动水和肥皂:(1)接触每一台设备前后;(2)接触患者或患者使用的物品前后;(3)清洁、处理设备、零配件等产生的医疗废物后;(4)进食前后;(5)上厕所前后;(6)上下班时;(7)其他:当手被污染或可疑污染的情况下。有效的洗手可以防止交叉感染,由于接缝处的细菌很难清洗,应摘掉戒指、手链、手表等物品。应用肥皂洗手,对于肥皂架,应引流良好,保持肥皂干燥,定期清洁皂盒,避免皂盒内积水、肥皂上细菌滋生和皂体软化流失[12]。在不方便洗手的地方,应该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3.4 提倡戴手套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减少50%以上。这一数据足以说明操作时戴手套的重要性[13]。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设备越来越精密、小型化,工程人员会感觉戴手套工作很不方便,这就需要自觉遵守和培养习惯,加强熟练性操作练习,逐渐适应。在维修粘有患者血液、体液及分泌物的设备时,必要情况下要戴双层手套。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时还应佩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隔离衣以及防护靴、防护眼镜[14]。

3.5 掌握伤口正确的处理方法

要使医学工程人员认识到在医院发生机械性损伤的危害性,重视伤后对伤口的处理。损伤发生后,或血液、体液、冲洗液等进入伤口、眼睛或者口中,立即用大量清水和消毒液冲洗局部。针头或利器刺伤,应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刺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在反复挤压的同时用流动水冲洗,最后用碘酒、酒精等皮肤消毒液消毒刺伤部位并包扎伤口[15]。对于能够明确感染源的伤口,应做好预防用药。

3.6 完善报告制度及体检制度

因医学工程人员不直接面对患者,在维修过程中如被污染的设备造成损伤,具有很大的茫然性,因此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报告制度、预防方案、处理流程、血源性疾病的检查和随访[14]。医院要每年对此类人员进行血清学检查,接种疫苗,必要时给予预防性用药。

3.7 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医院在处理医疗垃圾过程中不应遗漏。回收医疗垃圾的人员往往都是一些缺少医学知识的工勤人员,所以,只注重临床产生的。医学工程人员也应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正确区分医疗和生活垃圾,做好分类管理。

3.8 注重心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医学工程科室在医院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临床医技人员,临床科室人员对工程人员的轻视,学科发展中的不尽如人意,科研工作开展困难,医院环境各种存在的、潜在的危险因素,医院的新建、改造,大设备的引进、安装时新技术新课题的攻克等,造成了医学工程师的流失,也束缚了工程人员进取心。作为一所大型三甲医院,医学工程处现管理2万多台件设备,而这些医疗设备是医院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医院的各级领导应注重加强对医学工程人员的素质及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在医院中的地位,缓解工作压力,舒缓紧张情绪,实现自我成就感,以良好的心态做好医院的幕后工作者。

3.9 对环境的改善

希望医院领导对医学工程人员及所处的环境给予极大的重视和支持。布局应合理,将办公区、生活区与维修间分开,维修间应设置在光线好、通风良好的楼层,分别设置办公与相对清洁设备间和污染间,以免造成交叉污染。洗手池有条件也应分开设置,洗手池旁有烘手装置或纸巾擦手,如使用消毒毛巾,应注意定时更换。维修间内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或紫外线灯,以便随时进行消毒。工作服应经常清洗和更换,尤其是在接触污染物品之后,一定要及时更换、清洗、消毒。对于各种工具的消毒同样不能忽视,应随时或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4 结束语

医学工程人员的管理 篇6

1 继续教育

在岗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为了进行知识更新, 补充, 扩展和能力提高, 应该接受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如:成人教育, 在职研究生, 函授学习等。一般以责任心强, 理论知识扎实, 有几年维修经验的青年为主选对象。经过系统学习后,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对医疗器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有了整体的概念。同时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增强了技术水平。

2 技术培训

在医院购买医疗器械时, 应对厂家提出相应的培训要求。如: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包括仪器的安装、调试、性能参数、日常维护、保养等各方面知识, 并动手操作实践。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还可以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医疗器械维修培训班, 生物医学工程学术会议, 新技术讲座等, 这样有助于理论的提高, 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3 科室内部互相学习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争取外界学习机会的同时, 应大力在科室内部开展多种多样的技术培训。如每半个月举行一次学术、技术交流活动, 每位工程技术人员讲解一个专题, 内容可以是自己工作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经验;也可以是某一新仪器的原理、结构、维修等方面的知识;资历高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可谈谈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知识, 这样全科室内部就可实现资源共享, 共同进步。年纪较大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经验丰富, 动手实践能力强, 但是对计算机, 英语, 以及一些新技术的认识就相对弱些;刚参加工作的新人理论基础知识强, 好学肯干, 但是动手能力差, 因此新、老搭配工作, 可以取长补短, 有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双赢的提高。

4 鼓励自学

自学是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应订阅医疗器械书刊和杂志, 并利用电脑网络和远程教育手段, 及时了解外界行业信息, 把握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习, 勤看, 勤思, 勤问, 勤学, 勤记, 在日常的工作中点滴积累, 及时总结, 逐步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提高科研能力

科室在保证全院所有医疗设备安全有效运行之余, 可以集全科室力量开展科学研究, 产品开发。比如对医院某些先天设计不足的医疗器械或已淘汰的旧仪器进行改造;根据临床科室医护人员需要, 可以设计出一些相对简单实用的医疗器械, 如传呼器、电治疗仪等。科室相应购置电路在线测试仪、编程器、模拟电路实验仪、数字电路实验仪等设备, 这样为电路设计, 检修提供了新的方式, 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有职称的医学工程师也可到就近开设医疗器械专业的高等院校做兼职教师, 一方面为社会培养新鲜血液, 另一方面又促进自身的再次学习。科室每位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应根据自身能力制定计划, 如每年完成多少篇论文和科研项目, 使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活到老, 学到老。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教育及技术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必须分阶段制定计划, 逐步完成。卫生部门管理者应重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工程技术人员要不断完善自身素质, 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为医院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摘要:本文阐述了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教育及技术培训的重要意义, 介绍了工程教育及技术培训的一些办法。

关键词: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教育,技术培训

参考文献

[1]刘刚, 李琳, 杨洪林.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培训方式的探讨[J].医疗设备信息, 2007, 22 (4) :76-77.

医学工程人员的管理 篇7

可编程序控制器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简称为PLC, 它的应用面广、功能强大、使用方便, 已经成为当代工业及医疗设备自动化的主要控制设备之一, 在工业生产及医疗设备的所有领域得到广泛的使用, 在其它领域 (例如民用和家庭) 的应用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在1985年对PLC作了如下定义: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 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 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算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 并通过数字式、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 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 PLC是一种用程序来改变控制功能的工业控制计算器, 除了能完成各种各样的控制功能外, 还有与其他计算机通信联网的功能。现在医院改进的真空灭菌器, 低温等离子灭菌器, 洗涤、烘干设备, 电梯及家用洗衣机多用到了PLC控制技术, 掌握和使用PLC控制技术不但能使我们灵活的掌握这类设备的使用和维修还能使我们做到举一反三, 做到其它医用设备的PLC自动控制, 解放劳动力, 体现自我价值。

PLC的推广应用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其主要结构由CPU模块、输入模块、输出模块和编程设备组成如图1。

CPU模块主要由微处理器 (CPU芯片) 和储存器组成, 在整个系统中, CPU相当于人的大脑和心脏, 它不断地采集输入信号, 执行用户程序, 刷新系统的输出。储存器用来储存程序和数据。输入模块和输出模块简称为I/O模块, 在整个系统中, 它是联系外部现场设备和CPU模块的桥梁。

PLC是从继电器控制系统发展而来的, 医院的大型设备如X线机, CT等设备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交直流继电器, PLC的梯形图程序与继电器系统电路相似, 梯形图中的某些编程元件也沿用了继电器这一名称, 例如输入继电器、中间继电器、输出继电器等等。这种用计算机程序实现的“软继电器”, 与我们电路图中和实际中见到的物理继电器在功能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在分析PLC控制系统的功能时, 可以将它想象成一个继电器控制系统中的控制箱, 其外部连接图描述了这个控制箱的外部接线, 梯形图是这个控制箱的内部“线路图”, 梯形图中的输入和输出继电器是这个控制箱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接口继电器”, 这样就可以用分析继电器电路图的方法来分析PLC控制系统。

医学工程人员的管理 篇8

1 国家和北京市关于继续医学教育的新规定

继续医学教育自1996年在全国普遍开展以来, 其规模不断扩大, 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在这种形势下, 如何确保继续医学教育质量, 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等问题也显现出来, 成为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界所面临的当务之急。为了不断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制度, 进一步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 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 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于2006年12月发布了新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3]。同时, 北京市卫生局印发了《北京市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和《北京市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审验管理办法》[4], 2007年7月北京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北京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督查方案》[5]。

按照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分为Ⅰ类学分和Ⅱ类学分两类。第Ⅰ类包括经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评审、批准并公布的国家级项目以及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审查、批准并公布的项目和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组织评审并批准后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统一公布的项目为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按照有关文件规定, 参加此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人员按项目的级别、内容和学时授予Ⅰ类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第Ⅱ类包括各种区县级项目、自学、进修学习、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或区县级科研成果奖、出版医学著作以及由医院 (或院、系、所) 所组织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技术操作示教、手术示范、新技术推广等, 参加此类活动可授予Ⅱ类继续医学教育学分。

按照新的文件规定, 我们国家对于继续教育的管理采用学分制, 每个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每年的继续教育学分必须达到25分, 并明确规定三级甲等医院医技人员每年的Ⅰ类学分需达到10分, Ⅱ类学分15分, 且两种类型的学分不能互相替代。同时, 按照新的规定, 从2007年开始北京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明显增加了对各种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督查和学分审验, 如今年就对我院的一个国家级项目和一个北京市级项目派人来现场督促检查, 还对部分Ⅰ类学分证书进行了审验。

2 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一只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知识结构合理、业务作风过硬的医学专业技术队伍, 向患者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工作者要适应并跟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除了客观条件外, 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因此, 教育思想必须更新, 教育方法亦应相应改变, 应把一次性学校教育转变为阶段性分专业的终生教育。当前继续医学教育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 西方国家明确规定医生平均每年至少学习30天, 否则不能继续行医[6]。我们国家则要求医学专业人员每年必须修够25学分 (不同级别的医院Ⅰ、Ⅱ类学分要求不同) , 北京市人事局曾发文件《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挂钩管理办法》[7], 规定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时, 必须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分, 否则不能晋升。

继续教育学分制是把繁杂的教育、学习、撰写论文、科研设计、科研成果等多项可以提高和反映专业技术人员水平的方法折合成学分以量化的数据进行统计, 直观地反映出专业技术人员获得继续教育和提高科技水平情况。事实证明学分制有力地推动了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业务知识的热情, 促进了专业技术的提高, 同时也为管理部门考察和衡量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情况和业务成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学分制管理仅是一种手段, 最终是要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与申请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及执业再注册挂钩也是为了有效地促进该项制度的落实。医院应避免为完成任务而被动执行的状态, 要重视评分所揭示出的问题, 把学分与个人的切身利益相结合, 才能保证制度健康、稳定、持久地运行[8,9]。

继续教育学分成为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后, 学分的统计工作显得重要而敏感, 因此要严肃认真地把好关。目前, 我院已将继续医学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 加大了资金投入, 大力宣传继续教育管理力度, 让全体职工真正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并使得各类技术人员具备了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现实条件, 从而保证了他们获得必要的学分。

3 我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任务

我院作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 既要注意对外的继续教育项目培训, 也要注意提高本院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 我院继续教育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督促落实全体医技人员在一年内要参加继续教育活动获得25学分;另一方面全院还要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和北京市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十余项以及数量不等的院内自管项目。

实施继续教育学分制的前提是医院和科室领导重视, 包括加大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和人才的培养, 如我院将临床科室收入的2%作为继续教育专项资金, 给继续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强化管理是实施继续教育学分制的保证, 实施继续教育学分制是提高口腔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的有效措施。继续教育与学分制结合, 能调动继续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觉地把继续教育贯穿到整个职业生涯中, 使他们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继续教育的成果,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10]。

关于继续教育的管理方法, 我院于2003年开始使用由北京健康在线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一种专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而设计的管理系统——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 (ICME) , 实行继续教育的计算机管理, 本系统是集纪录、管理、统计和申报为一体的管理系统, 大大提高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力度与效率, 并能够使相关的管理部门及时掌握继续教育开展的情况, 形成了继续医学教育一体化的管理模式[11,12]。

今年, 我院举办国家级项目6项, 北京市级项目5项, 首都医科大学校级项目4项, 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从2007年底全院继续教育学分统计结果来看, 专业技术人员获取继续教育学分的主要途径是:Ⅰ类学分的获得主要是参加各种国家级和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学习班, Ⅱ类学分的获得主要是参加院内和科内组织的学术活动以及发表论文等。

4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执行

按照有关继续教育规定,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是卫生技术人员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途径, 也是专业技术人员获得国家级和市级Ⅰ类学分的主要途径。经审批通过的国家级和市级项目数量的多少, 是一个单位、学科及学术团体在全国、全市学术地位的体现, 因此各医疗卫生机构、学术团体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尽可能多地申报高水平的项目, 为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多做贡献。成功地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加强对外交流, 展现自己形象的难得机会, 对促进本单位学术水平的提高及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项目举办的质量也将直接影响到项目主办单位的声誉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按文件规定, 申报国家级或北京市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内容的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项目负责人的学术水平、教学及组织管理能力;项目名称是否准确、新颖;项目内容是否符合“四新” (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三性” (即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13]。关于国家级项目的申报, 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新的文件明确规定, 国家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本学科在国际发展前沿;本学科在国内发展前沿;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进展;国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和推广, 国内先进技术、成果的推广;填补国内空白, 有显著社会或经济效益的技术和方法。项目申报成功后, 则必须加强各方面的协作, 努力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的内容, 因此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与项目负责人的联系, 按照文件规定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近十年来, 我院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注意和各学科带头人密切联系, 加强合作, 努力承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成功地申报和举办了继续医学教育国家级和北京市市级项目数十项,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既推广了口腔专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提高了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 锻炼了队伍, 同时也提高了本院在国内同行中的声誉和影响力。

5 强化医技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管理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的范围很广, 重视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技能训练, 对提高教学效果十分必要。由于国家和北京市的文件已明确规定, Ⅰ类项目学分和Ⅱ类项目学分不能互相代替, 这就要求我们构建多种继续教育类型, 实行多元化教育模式,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培养创新意识, 健全管理体系, 切实使每一个医技人员完成每年Ⅰ类学分10分, Ⅱ类学分15分。

继续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 教育对象也各不相同, 我们应该区别层次做好各级各类人员的继续教育, 也就是说继续教育要有针对性, 才能体现出其优越性。对于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应着重进行三基训练, 开展临床教学医疗实践和自学, 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对于具备较强工作经验、知识储备丰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主要要求他们专业定向, 专题知识更新, 积极参加国内外高层次的学术会议, 积极与国外合作科研, 掌握学科前沿知识, 组织下级医师开展教研工作[14]。

继续医学教育在于补充在校学习之不足, 开拓知识面, 促使受教育者用已掌握的知识深入了解与临床问题相关的知识, 增强其工作能力。因此, 要使全体医技人员完成所要求的Ⅰ类和Ⅱ类继续教育学分, 作为继续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全院及各科室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组织不同形式和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 除参加项目类的培训班、学习班以获得Ⅰ类学分之外, 更要组织和要求医技人员参加Ⅱ类学分的活动。比如举办各种讲座, 对于全院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共同掌握的知识, 举行全院大讲座;而各专业科室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则采用科室小讲座或病例讨论等形式, 使大家各取所需, 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充分发挥我院及重点专业科室的辐射作用, 既注意对院外人员的继续教育, 同时也对各种综合科室人员进行继续教育, 注重实效, 及时推广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 大力提高全院各科室的整体水平;此外, 更应鼓励大家积极撰写发表专业论文, 从而使大家能够获得足够的Ⅱ类学分。

就科室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而言, 由于不同职称和不同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要通过继续教育进行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同的, 各科室管理者应认真分析各类学分的构成, 在安排专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项目时考虑本科室的实际需要, 真正起到通过少数人外出参加继续教育项目的学习而全面提高全科室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是各科室重视开展科内的继续教育活动, 针对科室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举行各种不同形式的讲座或其他活动,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院每年举行一定数量的国家级和市级继续教育项目, 各科室应根据需要尽量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参加, 充分利用我院本身的资源, 使更多的人参加学习并获得继续教育学分。

我们还应拓展视野, 把与国内兄弟院校及国外高水平院校的合作交流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比如我院与日本鹤健大学、新知大学及东京齿科大学建立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 经常进行学术交流, 定期互派人员进行合作, 并将这种与国外交流纳入继续教育整体规划, 组织回国人员汇报成果, 注意在走出去的同时也注意请进来, 大力推动我院继续教育的发展, 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医学工程人员的管理 篇9

在这种背景下, 各医院相继成立了医学工程科, 其主要职能就是负责全院的医疗设备管理。其主要工作包括购买前的可行性论证、招标采购中售后服务的谈判、安装验收、使用过程中维修维护、维保的监管、报废裁定及处理, 医学工程科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医院整体效益[5]。

我院医工科原有的工作模式已不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 为此, 在做好设备维修、维护等基础工作的同时, 加速推行精细化管理, 才能真正保障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 保证病人的治疗效果。我科的具体做法如下。

1 保障临床工作正常运行, 提高设备使用率

为了更好地解决医疗设备故障给临床工作带来的问题, 改变医学工程科与临床一线脱节的现象[6], 将维修保养前移到临床, 减少报修响应环节, 争取做到“维修快、保养勤、成本少和安全高”的快捷服务模式。

1.1 加强制度建设和维护保养

(1) 加强设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作好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维修、维护、报废等各项工作;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制度和职责, 规范各种可操作表格, 完善各类报表和操作流程。建立20万以上大型设备和急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安全使用登记, 加强设备从安装到报废的监管。

(2) 加强计量管理。按要求对强制检验设备及部件及时做好计量检测, 每年检定31种计量设备, 包括24种国家法定强检设备和7类CPA认证设备, 如CT机、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彩超机、B超机、多参数心电监护仪、精密压力表、供应室的安全阀等, 约1万余台次, 合格率高达98%以上。

(3) 有效地承担起全院医疗设备的维修及保养工作, 尤其是对急救及生命支持类设备和高风险设备, 加大了维护保养的力度, 如2013年度血液透析机保养次数为165台次, 麻醉机保养为230台次, 近3年维修和保养台次, 见图1。随着保养次数的增加, 维修量也在逐年下降, 全院设备的完好率达到95%以上, 生命支持类设备100%处于完好待机状态, 有效保证了临床使用。

1.2 建立定期专业加片区巡检模式

将定期巡检模式, 由试运行的月巡检, 逐渐完善为设备片区责任工程师定时、定科室开展巡检。根据每名临床工程师的专业特长和所管片区的设备种类, 规范不同装备的巡检内容, 完善并严格执行《巡检工作规范与要求》。新的巡检模式能及时解决科室的问题, 避免原模式下问题积累的情况, 同时降低设备的故障待机率。

(1) 做到四个一:接到报修电话, 临床工程师1 h内做出响应;对于当天不能修复的设备, 临床工程师应当在1 d之内向临床科室反馈;临床工程师1月内必须有1次对所管片区内的临床科室进行巡检;1个月内, 临床工程师必须有1次与临床科室面对面的交流, 以便对下月的巡检工作进行整改。

(2) 完善内部考核, 落实绩效管理, 建立明确的巡检监督机制, 有第三方机构对巡检及维修维护工作进行定期调查。

1.3 明确责任, 建立首问责任制

在新的巡检模式下, 临床工程师一旦发现问题, 要及时解决或上报, 并且负责维修或解决此问题, 直到设备正常运行为止。此外, 接到电话报修的工程师, 必须将报修问题立刻告知负责该类设备维修的工程师, 同时确定维修方式及方法, 对于像通知厂家或者缺少零配件这类需要等候时间较久的问题, 应及时反馈给科室, 确定维修期限, 让临床科室能实时跟进设备维修进程。

2 深入推行精细化管理, 认真做好成本管控

2.1 监管维保, 管控使用成本

我院医工人员将自主巡检与厂家维保有效结合, 全面监管维保内容, 评估维保厂商的维保成效, 为下年度购买维保提供材料支撑, 如停签维保成效低的维保协议、改变维保内容等, 尽量避免无监管维保给医院造成的损失。如续签某品牌监护仪维保合同时, 根据临床使用情况, 适当减少了某个型号的维保, 节约了35万元;取消了肿瘤热疗系统的维保合同, 每台每年将近60余万元。设备不断增加, 固定资产总额也不断增长, 而维保费用却每年都在降低。

2.2 施行医疗设备围报废期管理模式, 合理利用资源

完善《医疗设备报废管理制度》, 提高报废设备的利用率, 通过对报废设备的修复、零配件的再利用、设备的翻新, 以及零配件的自助加工的方式, 做到满足临床需求的同时, 还要节约支出。

医学工程科拿到报废申请单后, 医工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到临床科室核查, 确定设备报废的等级:①设备正常运行, 其功能仍能满足该科室临床需要, 不予报废;②设备正常运行, 其功能不能满足该科室临床需要, 但可以调剂到其他科室继续使用, 定为A级设备, 以备调剂;③设备已不能正常运行, 但以极低成本更换配件后, 可继续调到其他科室使用, 定位B级设备, 以备调剂;④设备已不能正常运行, 且主要配件无法修复, 但部分零配件可拆卸, 并且可作为同类设备的后备配件使用, 定位C级设备;⑤设备已不能正常运行, 无零配件可使用, 定位D级设备, 直接报废。

2.3 清理报废设备, 建立利旧物资调配库

定期组织人员对报废利旧库房进行专项清理, 按调剂利旧、拆卸配件、变卖处置进行分类堆放。建立利旧物资调配库, 向临床发布可利旧物资信息, 避免了购置新机, 2013年度直接为我院节省1000余万元。

2.4 自助加工, 翻新设备

根据报废设备的主体框架进行改造翻新, 如对电动病床、手术床的翻新。2013年我院新成立了感染ICU, 所用33张电动病床, 均为医工人员利用报废设备的原有框架, 加工零配件, 翻新而成, 直接为医院节省了100多万元。对于生命周期短、价格高昂和低风险的配件及附件, 医工人员将根据零配件的设计结构自助加工, 如血沉仪采样针、雾化器接头等。在为医院节省成本的同时, 也加强了医工人员的技术技能, 并且为我院今后解决此类问题, 提供了宝贵经验。

3 落实质量安全工作, 提高安全意识

3.1 规范操作, 安全使用

医学工程科对临床科室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医疗设备操作培训, 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设备使用培训。制定了对临床新进人员、进修、规培及实习学员的培训计划:

(1) 每年分为两期对进修、规培学员的培训。采取集中培训机制, 在每期进修、规培学员到院的时候, 由医学工程科进行医疗设备使用的集中培训。

(2) 对于实习学员, 由医学工程科在每期实习生到院时, 进行医疗设备使用的培训, 分批次开设学习课程。

(3) 根据院内医护人员设备使用情况, 医学工程科每季度至少开设一期学习班, 按常规设备、专业设备, 分期分批进行设备的使用培训。

在培训的课程安排上, 针对不同的医务人员采用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为了减少因误操作引起的设备故障, 对普通医护人员的培训, 其主要内容包括设备的原理、操作规程、简单故障的排查等。为减少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量, 建立医学工程科和临床科室的沟通, 对临床负责人培训的内容, 还在普通医护人员培训的基础上, 增加一些设备保养和安全防护的课程。

通过这种多层次的培训计划[7], 加强了与临床的沟通, 不但可以解决医学工程科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 还减轻了现有医工人员的工作量, 使得医工人员有更多的精力放在设备维修和质量检测方面。

3.2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保证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根据ISO10012的最新版本,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可以通过控制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 使不准确测量所造成医疗事故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因此, 为了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开展用前性能验证、自检和自测、维修后稳定性测试等是对国家计量规定的补充[8]。

由于我院医疗设备高达2万多台件, 设备种类繁多, 人员有限, 目前医学工程科开展质量检测工作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我院检测台件数还是在逐年上升, 见图2。主要对生命支持类设备和高风险设备进行性能测试和电气安全测试, 检测设备包括多参数监护仪、输注泵、呼吸机、血透机、除颤仪和高频电刀等, 检测区域主要包括ICU、急诊科、手术室及抽检部分普通科室, 检测频率根据Vermont大学《基于风险的检查评分系统》评估而定。

4 小结

在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指导下, 我科通过对维修、维护、计量、报废、培训、修旧利废、自主加工和质量检测等方面工作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改进, 不但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 也保证了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使用成本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今后, 针对现有工作模式存在的不足, 在精细化管理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 发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为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喻洪流, 鲁虹.医院设备管理与维修[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56.

[2]王守镜, 徐林.高频电刀的电气安全检测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9) :59-61.

[3]王守镜, 徐林, 王梦婷, 等.多参数监护仪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10) :62-63, 23.

[4]韩宁, 王步青, 熊典, 等.医疗设备通用电气安全质量控制的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 2011, (12) :31-32.

[5]钟青松.浅谈医学工程科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性[J].医疗装备, 2001, (2) :21-22.

[6]方准.新形式下医学工程科建设与时俱进的构想[J].中国医学装备, 2007, (4) :23-25.

[7]李辉, 张祖进, 郭召平, 等.浅谈军队中心医院医学工程科的现状与发展[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11) :137-139.

上一篇:网络安全电子商务下一篇:增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