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氧技术

2024-08-24

增氧技术(通用11篇)

增氧技术 篇1

溶解氧是养殖鱼、虾、蟹等水生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溶解氧的多少影响着养殖水生动物种类的生存、生长和产量。采用有效的增氧措施, 是提高池塘养殖单位产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1 池塘微孔增氧的概念

池塘微孔增氧技术就是池塘管道微孔增氧技术, 也称纳米管增氧, 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一项水产养殖新技术, 是国家重点推荐的一项新型渔业高效增氧技术, 有利于推进生态、健康、优质、安全养殖。

微孔管增氧装置是利用三叶罗茨鼓风机通过微孔管将新鲜空气从水深1.5~2m的池塘底部均匀地在整个微孔管上以微气泡形式溢出, 微气泡与水充分接触产生气液交换, 氧气溶入水中, 能大幅度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 达到高效增氧目的, 提高产量的目的, 现已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上。

据有关研究资料, 鱼类在溶氧3mg/m L时的饵料系数, 要比4mg/m L时增大一倍, 生长在溶氧7mg/m L中的鱼生长速度比生长在溶氧4mg/m L中的鱼快20%~30%, 而饵料系数低30%~50%。当水中溶氧量达到4.5mg/m L以上时, 鱼的食欲增强极为明显;达到5mg/m L以上时, 饵料系数达到最低值。因此可以这样说, 池塘中溶氧的状况是影响河蟹摄食量及饲料食入后消化吸收率, 以及生长速度、饵料系数高低的重要因素。所以, 增氧显得尤为重要, 使用增氧机可以有效补充水塘中的溶解氧。一般用水车式增氧机的池塘, 上层水体很少缺氧, 但却难以提供池底充足氧气, 所以缺氧都是在池塘底部。池塘微孔增氧技术正是利用了池塘底部铺设的管道, 把含氧空气直接输到池塘底部, 从池底往上向水体散气补充氧气, 使底部水体一样保持高的溶解氧, 防止底层缺氧引起的水体亚缺氧, 同时它也会造成水流的旋转和上下对流, 将底部有害气体带出水面, 加快对池底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氧化, 抑制低部有害微生物的生长, 改善了池塘的水质条件, 减少了病害的发生。在主机相同功率的情况下, 微孔增氧机的增氧能力是叶轮式增氧机的3倍, 为当前主要推广的增氧设施。

2 池塘微孔增氧的类型及设备

2.1 点状增氧系统

又称短条式增氧系统, 就象气泡石一样进行工作, 在增氧时呈点状分布, 具有用微孔管少, 成本低, 安装方便的优点。它的主要结构是由三部分组成, 就是主管—支管—微孔曝气管。支管长度一般在50m以内, 在支管道上每隔2~3m有固定的接头连接微孔曝气管, 而微管也是较短的, 一般在15~50cm。

2.2 条形增氧系统

就是在增氧时呈长条形分布, 比点状增氧效率更高一点, 当然成本也要高一点, 需要的微管也多一点, 曝气管总长度在60m左右, 管间距10m左右, 每根微管约30~50cm, 同时微孔曝气管距池底10~15cm, 不能紧贴着底泥, 每亩配备鼓风机功率0.1kw。

2.3 盘形增氧系统

这是目前使用效率最高的一种微孔增氧系统, 也是制作最复杂的系统, 在增氧时, 氧气呈盘子状释放, 具有立体增氧的效果。使用时用4~6mm直径钢筋弯成盘框, 曝气管固定在盘框上, 盘框总长度15~20m, 每亩装3~4只曝气盘, 盘框需固定在池底, 离池底10~15cm。每亩配备鼓风机功率0.1~0.15kw。

无论是哪种微管增氧系统, 它们都需要主机, 是为池塘的氧气提供来源的, 因此需要选择好。一般选择罗茨鼓风机, 因为它具有寿命长、送风压力高、送风稳定性和运行可靠性强的特点, 功率大小依水面面积而定, 15~20亩 (2~3个塘) 可选3kw一台, 30~40亩 (5~6个塘) 可选5.5kw一台。总供气管架设在池塘中间上部, 高于池水最高水位10~15㎝, 并贯穿整个池塘, 呈南北向。总管后面一般接上支管, 然后再接微管。

3 微孔增氧的合理配置

在池塘中利用微孔增氧技术养殖河蟹时, 微孔系统的配置是有讲究的, 根据相关专家计算, 1 . 5 m以上深的每亩精养塘约需40~70m长的微孔管 (内外直径10和14mm) 。在水体溶氧低于4mg/m L时, 开机曝气2个小时能提高到5mg/m L以上。

对于微管的管径也有一定的要求, 如水深1.5~3m之间的露天养殖水体, 用外直径14mm、内直径10mm的微孔管, 每根管长度不超过50m;工厂化养殖水体, 水深3~4m的, 用外直径14~14.5mm, 内直径10mm微孔管, 管长不超过50m;水深1.5m以下的大水面, 用外直径17mm, 内直径12mm的微孔管, 管长不超过60m。

4 微管的布设技巧

利用微孔增氧技术, 强调的是微管的作用, 因此微管的布设也是很有讲究的, 这里以一家养殖河蟹的池塘为例来说明微管的布设技巧。这口池塘水深正常蓄水在1m, 要求微管布在离池底10cm处, 也可以说要布设在水平线下90cm处, 这样我们可用两根长1.2m以上的竹杆, 把微孔管分别固定在竹杆的由下向上的30cm处, 而后再向上在90cm处打一个记号, 再后两人各抓一根竹杆, 各向池塘两边把微孔管拉紧后将竹杆插入塘底, 直至打记号处到水平为止。在布设管道时, 一定要将微管底部固定好, 不能出现管子脱离固定桩, 浮在水面的情况发生, 这样就会大大降低了使用效率。要注意的是充气管在池塘中安装高度尽可能保持一致, 底部有沟的池塘, 滩面和沟的管道铺设宜分路安装, 并有阀门单独控制。如果塘底深浅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则以浅的一边为准布管。

在微管设置时要注意不要和水草紧紧地靠在一起, 最好是距离水草10cm左右, 以免过大的气流将水草根部冲起, 从而对水草的成活率造成影响。

5 安装成本

微孔管道增氧系统的安装成本, 大概可分为四个档次, 各养殖户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养殖面积来合理选择安装档次。一是用全新的罗茨鼓风机与纳米管搭配, 安装成本1300~1500元/亩;二是用旧罗茨鼓风机与纳米管 (包括塑料管) 搭配, 安装成本800~1000元/亩;三是用旧罗茨鼓风机与饮用水级PVC搭配, 安装成本500~600元/亩;四是旧罗茨鼓风机与电工用PVC管搭配, 安装成本300~500元/亩。

6 使用方法

在河蟹池塘里布设微管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水体的溶氧, 因此增氧系统的使用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 我们是根据水体溶氧变化的规律, 确定开机增氧的时间和时段。4-5月, 在阴雨天半夜开机增氧;6-10月的高温季节每天开启时间应保持在6h左右, 每天下午16:00时开始开机2~3h, 日出前后开机2~3h, 连续阴雨或低压天气, 可视情况适当延长增氧时间, 可在夜间21:00~22:00时开机, 持续到第2天中午;养殖后期, 勤开机, 促进河蟹的生长。

另外在晴天中午开1~2h, 搅动水体, 增加低层溶氧, 防止有害物质的积累;在使用杀虫消毒药或生物制剂后开机, 使药液充分混和于养殖水体中, 而且不会因用药引起缺氧现象;在投喂饲料的2h内停止开机, 保证河蟹吃食正常。

7加强管理

在使用微孔增氧养殖河蟹时, 单单有增氧效果还是不能将河蟹养大的, 还需要种植水草、投喂饲料、科学逃逸、控制水质和预防疾病等管理措施, 因此在配合使用微管增氧时, 这时管理工作一定要加强到位,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的管理措施同池塘养殖河蟹是一样的, 请读者朋友参阅前文。

8微孔增氧养殖实际效果

采用微孔增氧技术养殖河蟹, 池塘水质稳定, 减小了河蟹的应激反应, 河蟹的规格大而整齐、病害少、品质好、增重显著, 在养殖过程中很少生病。

增氧技术 篇2

ML2013002ZL002版本:2014030301

14年03月03日

主题:新型增氧剂的介绍

增氧用品现状:

浮头:浮头灵,过碳,预防:颗粒氧,过 钙,长效氧。问题1.浮头灵大部分是过碳,其释放的氧气溶解于水中的究竟有多少?2.预防用的增氧产品释放的氧气究竟有多少?够不够鱼虾用?

现在我们用的急救增氧产品大多是过碳,释放的氧气大部分溢出水面、利用率很低 我们对增氧产品的好坏的判断只是活性氧含量的高低。

而我们忽略的是无论含量多高溶解到水里的很少。

1.高温气压低空气溶解度低。

2.过碳放氧相对迅速。

我们从肉眼看冒泡越多越好

对温度低溶解的氧会多些

过钙的使用:

还有我们过钙使用的误区,用过钙预防增氧是非常危险的。过钙微溶于水,在水中释放氧气的效率极低!预防根本达不到。让过钙释放氧气:过钙 十柠檬酸混用比例为:30:23(重量)释放氧气持久24小时以上、放氧量高!

上面是让过钙能放氧的方法

因为过钙是微溶,反应时间过长,让它持续放氧而使鱼虾不浮头的想法不可取在实践中会有浮头用过钙而鱼虾死亡的危险。普通的增氧产品从化学的角度氧气释放的摩尔数是有限的。大家都知道空气中的氧气是很难溶于水中的,但是打破了水体表面张力,由具有能把空气中氧气带到水里的活性物质,建立氧气与水的溶解通道情况就大不一样!这就是增氧的最新趋势。它能提高高温低压下氧气的溶解度;过碳等增氧产品释放的氧气会更多的溶于水中;长时间保持池塘高溶氧!

氧气用水作用机理:

活性物质电离~阴离子、阳离子。此阴阳离子活性对等:水中富余的待氧化的负电荷与阳离子结合;空气中的氧原子与阴离子结合。使氧化还原持续进行……氧原子变成负二价。阴离子摄入氧气最终饱和度5mg/l左右。水中活性物质存在,会逐渐将亚盐氧化掉。经常使用,亚盐起不来!

这是最新的用于洗化的产品应用于水产养殖,最具代表的就是液氧,现在液氧分两种一种是:

1.液态氧气。

2.另外的就是含表面活性剂的。

下面就谈一下公司创新型产品对池塘氧气条件的改良方法

1清除底泥。

2保持池水肥活嫩爽。

3定期用氧化型改底产品,减轻有机物耗氧。

4定期用源虫清底改,消除有害原生动物耗氧。

5定期使用新概念长效氧,维持池塘长时间高溶氧。

本品是天津朝翔水产养殖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根据实际需要创新型产品。随着增氧观念的改变和实际应用的推广,新概念长效氧不但供氧持久,配合硝克定期使用还能完美的解决亚盐问题!是广大养殖户养殖成功不可缺少的产品,以上内容来自水产药品加工厂群:209570048主题交流会主讲单位提供。

主题:增氧新趋势;

主题交流会的主讲单位:天津朝翔水产养殖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增氧技术 篇3

底部微孔增氧技术是近几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要求在全国水产养殖中进行大力推广的一项养殖新技术。该项技术具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产品产量、降低饵料系数、增加养殖效益等优点。2012年起,葫芦岛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依托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中央财政项目《海水池塘海参生态养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连续二年在兴城德林海参养殖场开展了海水池塘海参养殖有增氧设施与无增氧设施的对比试验,取得了较明显的结果。现将该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本次试验地点选在兴城市徐大堡镇德林海参养殖场,场区的池塘条件及水温、盐度等指标均满足此次试验的需求。

1.2 试验基本设施

养殖池2个,均为2 hm2,一个池塘为对照池,只投放微生态制剂,不安装增氧设施;一个池塘为试验池,安装有增氧设施,同时也投放微生态制剂。2个池塘所投放的海参苗种规格、投苗量与投放密度及日常管理等都一致。

1.3 底部增氧设施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池塘底部微孔增氧原理是利用空气压缩泵(如罗茨鼓风机或旋涡式鼓风机)通过微孔管,向管道充入一定压力的新鲜空气,空气通过纳米管从池塘底部均匀地将空气以微气泡形式排出,微气泡与水充分接触,空气中的氧气溶入水中,以达到水体增氧目的。池塘底部微孔增氧也可以消除池塘化冰前后和高温季节池塘水质跃层(温度跃层、pH跃层、盐度跃层)现象;试验池在养殖过程中每1~2 d开增氧机一次,在早晨4:00-5:00之间充氧1 h左右;大雨后池塘水质由于淡水的注入出现水体分层现象,试验池塘在充气1 h后,上下水层盐度、溶解氧较接近,分层被打破。

1.4 微生态制剂的选择与应用

微生态制剂在水质不好又不能足量换水的养殖池塘可发挥较明显的作用,能发挥各菌种的协同作用,改善底质和水质,还可控制病原微生物数量。投放种类有EM菌及底改类等微生态制剂。生长旺季每半月投放一次;高温季节EM菌与底改类配合使用。

2 试验结果

2.1 两种养殖模式海参生长情况比较

本次试验的时间在2012年10月10日放苗至2013年10月25日起捕。经过一年的养殖,试验池平均体重为126 g,日增重0.40 g,成活率为48%;对照池平均体重为88.5 g,日增重0.30 g,成活率为35%。具体生长情况见表1。

表1 试验池和对照池海参生长速度比较

平均

体重/g 天数

生长/d 日增重

/g 回捕率

/%

试验池 126 315 0.40 48%

对照池 88.5 295 0.30 35%

2.2 底部微孔增氧对池塘水体溶解氧的影响

试验表明,在有增氧与无增氧设施的情况下池塘水体中的溶氧存在差异。通过检测两池塘养殖水体各项指标见表2。

表2 8月初养殖水体各项指标

充氧前(15:00) 充氧1 h后(16:00)

水温/℃ pH 盐度/‰ 溶解氧

/mg•L-1 水温/℃ pH 盐度/‰ 溶解氧

/mg•L-1

试验池 表层 24.5 8.00 22.50 5.15 24.8 7.61 24.64 5.30

底层 25.4 7.50 28.65 2.46 24.4 7.73 25.26 5.19

对照池 表层 24.5 7.98 22.39 5.19 24.5 8.10 22.5 5.37

底层 25.9 7.48 27.12 2.65 25.9 7.32 26.22 2.80

2.3 两种养殖模式经济效益的比较

试验池塘于2013年10月25日起捕,共出达到商品规格海参3 900 kg,单产1 950 kg/hm2,平均规格8头/kg。当时我地区成商品海参市场价为100元/kg计算,产值为39万元。对照池的产量为2 550 kg,单产1 275 kg/hm2,规格平均112头/kg,产值为25.5万元。试验池与对照池养殖海参经济效益比较见表3。

表3 试验池与对照池养殖海参经济效益比较

试验面积

/hm2 苗种费

/万元 年折旧费

/万元 微孔增氧

费用/万元 人工费

/万元 微生态

制剂等/元 产量

/kg 产值

/万元 利润

/万元

试验池 2 7.3 3.5 0.95 1.2 735 3 900 39 26

对照池 2 7.3 3.5 - 1.2 735 2 550 25.5 13.4

3 分析与探讨

通过海参两种不同养殖模式效果对比试验,有增氧设施的养殖模式,增氧效果好,底层水体增氧能提高2~3 mg/L。另外海参的养殖产量高,个体大,成活率、商品海参的回捕率高,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养殖方式。没有安装增氧设施的池塘水質、底质易老化,产量、个体、海参成活率等都低,特别是在雨后在有大量淡水注入时产生的水体分层现象对海参的生长影响较大,易引发病害的发生如化皮等。

试验得知,有微孔增氧设施的海参池塘由于能促进池塘海冰加速融化,因此海参的生长期可延长15~20 d。

底部微孔增氧设施的海参池塘在增氧机开启时底层溶氧丰富,丰富的溶氧可以促进池塘底层有害物质的分解,有效改善底质和底部环境。切记冬季,特别是在池塘结冰期间不要开启增氧机,原因是分解的有害气体由于冰层没有化开不能及时排出,容易引起水质恶化。

通过试验可以看出底部微孔增氧技术在我地区水产养殖中改变了传统的养殖方式, 可有效降低了养殖风险,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效合一。

(收稿日期:2014-02-17)

组 稿 声 明

近期发现有人冒用我刊名义通过QQ或在线投稿系统在网上收稿,并向作者收取高昂的论文发表费用。为保障作者权益,郑重声明,我刊没有委托任何第三方为我刊组稿,不负责为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作者投稿请直接发到电子信箱ZL5410@sina.com或hebyy1973@sina.com,并留下联系方式和详细地址。咨询电话0311-86044735。

《河北渔业》编辑部

蟹种微孔管道增氧培育技术 篇4

1 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不宜过大, 一般为3×667 m2~5×667 m2, 常年水位1.2~1.5 m。水质优良、无污染, 透明度在30 cm以上。

塘口四周可用钙塑板、玻璃、铝箔、塑料薄膜等材料设立防逃设施, 高出地面30 cm以上。进出水口设置20目筛绢, 防止敌害生物侵入和幼蟹逃逸。

2 放养前准备

2.1 清塘消毒

冬季进行, 首先抽干池水, 清除过多淤泥 (留淤5~10 cm) , 冻晒一个月, 随后注水10 cm, 使用生石灰150~200 kg/667 m2, 化水全池泼浇, 杀灭有害生物和病原。

2.2 种植水草

在池中种植水花生, 使种植面积约占水面的60%左右。在未放置水花生的区域内栽种伊乐藻。通过移种水花生和栽种伊乐藻, 既为幼苗提供了蜕壳隐蔽场所, 防止和减少同类互相残杀, 又可吸收水中肥份, 使池水保持清新。同时又为幼蟹提供丰富的植物性饵料, 并通过水草的遮挡, 在7—8月份降低池水水温, 促进幼蟹正常发育生长, 减少幼蟹性腺早熟的几率。

2.3 微孔管道增氧设备配套标准与安装

由鼓风机、总供气管、增氧充气管三部分组成。鼓风机功率每667 m2配套0.20~0.23 k W (一般选用罗茨鼓风机) , 总供气管道采用直径为75 mm的镀锌管, 支供气管为直径12 mm的微孔橡胶管。安装方法为:总供气管架设在池塘中间上部, 高于池水最高水位20~30 cm, 并贯穿整个池塘。实际情况看, 在总供气管上支管道最佳距离间隔为5~7 m, 水平铺设一条微孔管, 一般气孔以0.6 mm大小为宜, 微孔管一端接在总供气管上, 另一端延伸到离池埂1 m远处, 并用竹桩将微孔管固定在高于池底15~20 cm处, 呈水平状分布。每667 m2安装成本在700元左右。

2.4 水质培育

在蟹苗下塘前一星期, 池塘注水30 cm左右, 加施有机肥料肥水, 施猪牛粪250~300 kg/667 m2, 或者放苗前2~3 d, 用无机肥料肥水, 碳酸氢铵30~50 kg/667 m2和尿素3~5 kg/667 m2, 培养浮游生物作为活饵料。

3 蟹苗放养

3.1 蟹苗选择

选择优质的长江水系天然蟹苗或人工蟹苗, 人工繁育的蟹苗淡化时间必须达到5 d。规格16万~18万只/kg, 黄褐色、有光泽, 常温下观察游泳能力强、无病害, 用手抓一把甩干水能迅速散开。

3.2 蟹苗放养

5月中下旬, 水温不低于18℃即可放苗, 放养密度为1.0~1.5 kg/667 m2。先将蟹苗箱放置池埂上, 淋洒池塘水, 5 min后, 将苗箱放入池塘内着水1~2 s后提上, 待3~5 min后, 再放入塘内着水3~5 s提出, 再等5 min后, 将苗箱放入塘内倾斜箱口, 让苗慢慢地自动散开游走。

4 饵料投喂

投饵既要加强营养, 促进生长, 又要防止性早熟, 这是蟹种培育的关键所在。在饲养前期, 水温适宜, 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用粗蛋白高的配合饲料。在饲养中期, 正值高温季节, 需以植物性饵料 (南瓜、小麦等) 为主, 颗粒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也相对下降。9月以后, 水温下降, 则可同动物性饵料与植物性饵料并重, 视当时的河蟹生长规格或强化或保持原有的质量水平。

从大眼幼体到Ⅰ期仔蟹以塘内培养的生物饵料为主, 辅以鸡蛋糕、鱼糜浆、豆浆等饲料。Ⅱ期仔蟹以后, 可投喂蟹种专用料, 投喂次数每天2次, 上午投喂量占30%, 下午占70%, 并应根据摄食情况及天气变化及时调整投饲量。当水温下降至15℃以下后, 投饲量逐步减少。

5 日常管理

5.1 水质调控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 水位不断加高, 高温季节水位控制在1.2~1.5 m。定期施用光合细菌、EM原露等生态制剂调控水质。保持水质清新, 适时换水, 同时注意不能大幅度换水。

5.2 适时增氧

由于池塘生物载重量较大, 应及时开启微孔管道增氧。闷热天气傍晚开机至第二天8:00, 正常天气半夜开机至翌日7:00, 连续阴雨天气全天开机, 以保证池水溶氧充足。

6 病害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定期用生石灰等消毒药物泼洒, 消毒杀菌, 改善水质。发病时外用与内服相结合。不投喂变质饲料, 加强投喂, 增强河蟹体质, 提高抗病能力。及时清除和驱赶池塘内的蛇、老鼠、鸟类、蛙类及蛙卵等敌害。

7 蟹种捕捞

增氧技术 篇5

1. 生态耕水健康养殖技术

耕水机的安装模式与传统增氧机械安装形式相同,只需按照水域面积选取相应型号,安装时可以根据常年风向偏上风口一些。

2. 底层微孔增氧水产养殖技术

设备安装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长条式:长条式增氧系统是用较长(一般是5~50米)的微孔增氧管布设在池塘底层,固定并连接到输气的塑料软支管上,支管再连接主管。要求微孔曝气管距池底10~15厘米,呈水平或终端稍高于进气端。风机空气从主管经支管到微孔曝气管扩散于水体,实现增氧。如双塘增氧管道布置为三级:风机——主管——支管(软)——微孔曝气管。单塘仍然是三级管网,但主管只有一边接支管。多塘管网分四级:风机——主管——支管——连接管(软)——曝气管。

(2)圆盘式:圆盘曝气器,其制作方法是用金属或塑料先制成圆形框架,圆盘直径1~1.5米,微孔管长一般是15~30米,把微孔管盘绕固定在框架内,进气管口留在圆盘中间,与支管连接进气,终端口封死,用支架和绳子安放底层水中。曝气流程仍是风机或空压机——主管——支管——连接软管——圆盘内的微孔曝气管。这种形式在水深的池塘应用效果明显,特别是工厂化养殖。

(3)点式:实为微型圆盘曝气器,其圆盘直径20~30厘米,微孔管长一般是1~2米,把微孔管盘绕固定在框架内,进气管口留在圆盘中间,与支管连接进气,终端口封死,用支架和绳子安放底层水中。该形式用较密集的布点弥补了圆盘式的不足,适用于大面积池塘养蟹。

注意事项:

1. 生态耕水健康水产养殖技术

(1)要求保证耕水机全天正常运转。耕水机能使水体溶氧总量增加,上下层比较均匀。但上层水(0~0.5米)溶解氧含量比使用增氧机少。因此,安装耕水机的鱼池,还要备有小功率的增氧机,以备气压低的闷热天、阴雨天和夜间等低溶氧时段可以适当开启增氧机,保证水体的总溶氧量。

(2)氨氮与pH和水温有关。pH和水温越高,毒性越大。因此应该定期补充新鲜水源,排出污染水体。这就要求鱼池排灌沟渠畅通,塘坝坚实。

(3)鱼池底泥过厚,容易产生各种有毒物质。使用耕水机时,短时间(3个月左右)内水体氨氮含量会比增氧机鱼池稍高,但4~5个月后,水体氨氮含量会逐渐下降。因此使用耕水机必须长期坚持不停使用,不能间歇使用。

(4)耕水机具有减少饵料沉底、节约饲料的作用,使用耕水机要与科学喂养结合起来。特别是提供休闲垂钓的鱼池,鱼密度高,饲料过多,水质容易变坏,发生鱼病。应完善水质检测和监控手段,定期检查水质变化。

2. 底层微孔增氧水产养殖技术

(1)微孔管曝气器不能露在水面上,也不能靠近底泥。首次使用时应了解塘口条件,在部分长期养殖的老水塘,由于经年积累,底部沉积了大量有机物,如突然采用大量底部曝气,翻动淤积层,会使氨氮、硫化物等有害物质集中暴发,造成鱼类突发性大量死亡,因此曝气管铺放应距水底有10~15厘米的高度。开始使用时建议部分开启曝气管,观察有无淤泥泛起,确保使用安全,正常工作时水体表面应为洁净小气泡溢出。

(2)通气总管、支管和阀门布置位置应合理,不应影响渔民夜间巡塘行走安全,也能防止通气管阀被踩踏损坏,建议浅埋。

(3)正确调整系统供气压力,确保最佳增氧效果,气泡以细密、数量多为佳,目测水面溢出气泡直径应小于1毫米。

(4)检测水质,如溶氧状况,充氧效果,可用溶氧仪定时测定,并做好记录,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开机时间应根据不同季节、养殖对象、放养密度和生长期需要采取不同方案,如南美白对虾基本采用全天候增氧方式,而鱼、蟹则大多采用每天10~12小时增氧方式。

(5)经常巡塘检查,如发现增氧设施运转有故障或有损坏,应立即报修。如发现水面有大气泡则表明曝气管有破损,应将曝气管取起,找出破损点,剪除破损段后用接头连接,即可正常使用,曝气不正常应及时检修。

(6)生产期内,微孔增氧管器一般不会堵塞,如因藻类附着过多而堵塞,可将曝气管(盘)捞起曝晒一天,拍打抖落附着物,或用20%的洗衣粉浸泡1小时后清洗干净,晾干再用。

中国农学会供稿

池塘微孔曝气增氧技术应用研究 篇6

微孔曝气增氧技术是近几年在水产养殖装备技术中发展起来的一项增氧新技术。技术的主要原理:在池塘底部辅设微孔曝气管道, 使用空压机或风机对管道充入一定压力的空气, 将充入的空气经输气管道送至池塘底部进行充气式增氧。通过曝气与水体中藻类产生的氧气进行交换, 从水体表面带到池塘底部;通过上升气泡, 提高空气与水体的接触面, 增加水体溶解;充入的空气溶解在水中, 提高水体整体的溶氧量, 尤其是提高养殖池塘底层水体的溶氧量, 从而为以底部营栖生活为主的养殖物种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在连云港市实施“高效渔业养殖机械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过程中, 引进该项技术并开展了相关试验研究。

这种技术很好的改善了池塘水体生态环境, 提高了水体溶解氧含量, 降低了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概率, 有利于养殖动物的生长。但此技术在北方地区高密度池塘养鱼中还很少见。有人预算, 草鱼在溶氧含量为5.5 mg/L的水体中生长比在2.7 mg/L的水体中生长增肉率提高9.88倍, 饲料系数降低5.5倍。连云港市渔业经过多年发展, 池塘养鱼形成了以鲤、草鱼为主体的高密度养殖模式, 池塘平均产量1 500~2 000 kg/667 m2, 高者达到2 000~2 500kg/667 m2。如此高密度的养殖, 就容易引起水质恶化、水体缺氧, 鱼类体质下降、生长缓慢。现有的增氧模式仅限于表面及局部, 增氧速度慢, 增氧存在死角且耗电量大, 在生产、生活用电高峰期, 易造成供电不足, 影响渔业生产。2011-2012年, 我们在连云港市赣榆县罗阳镇进行了微孔管道增氧与传统曝气的对比试验。通过对比发现, 微孔管道增氧的鱼池比传统叶轮曝气的鱼池平均每667 m2产量高167 kg, 平均每667 m2收益高1 410元, 平均每667 m2节省电费244元。微孔管道增氧技术值得大力推广。

1 试验地点及试验池塘的选择

试验地点选在连云港市赣榆县罗阳镇, 这里池塘养殖集中连片, 养殖条件良好, 而且也便于今后的推广。经过多方考察, 选取了3家各2口池塘进行了分组对比试验。6口池塘周围均无污染源, 鱼池均为东西走向, 养殖模式为高密度精养鱼池。试验总面积3.23 hm2, 3个为试验池, 3个为对照池。3个试验池面积分别为0.67、0.46、0.53 hm2, 池塘平均水深为1.8、1.5、1.8 m;3个对比池面积分别为0.6、0.43、0.53hm2, 池塘平均水深1.8、1.5、1.8 m。3个对照池采用传统的叶轮式增氧机进行增氧, 3个试验池安装了底层增氧系统, 养殖品种、放养密度、日常管理措施等养殖条件试验池与对照池一致。

2 微孔曝气增氧设备的安装

微孔管道增氧系统由主机、主管道和充气管道等部分组成。主机采用罗茨鼓风机, 因为它具有寿命长、送风压力高、送风稳定性和运行可靠性强的特点。主管道可以选择镀锌管和PVC管, 充气管道主要有3种, 分别是PVC管、铝塑管和微气孔管 (又称纳米管) , 其中以PVC管和纳米管为主。结合生产实际, 试验池底层增氧系统选用江阴庞达橡塑有限公司生产的微孔曝气增氧设备。采用主管、支管布置:即鼓风机—主管—支管及固于其上的接头—纳米曝气管。鼓风机选用罗茨鼓风机, 主管选用PVC管, 管道直径50 mm, 支管直径10 mm, 间距8 m, 长度根据池宽定, 要点是要离池边50 cm以上, 平行均匀分布, 每个支管前端用软管来连接纳米曝气管。纳米曝气管再用聚乙烯绳固定在高于池底约15 cm的池塘部位, 基本在同一水平面上。增氧时, 鼓风机运行, 通过各级管道输送氧气, 最后形成自下而上立体式、全方位的增氧系统。同时, 每个对照池配备2台功率为3 k W叶轮式增氧机, 进行传统模式的增氧。

3 种苗放养

考虑到充分利用池塘空间, 鱼苗采用鲤鱼、草鱼、花鲢、白鲢和鲫鱼高密度混养型。鱼种选用肢体完整、活动能力强、无病的鱼种。6个池塘的鱼种投放于2011年3月1日前全部结束, 共投放鱼种13.2 t。

4 日常管理

4.1 水位调节

水位调节采用传统注水式, 加注新水, 4月份前水位控制在0.7 m左右, 以提高池水温度, 促进鱼类的生长, 5~6月水位保持在1~1.2 m, 夏季高温季节水位保持在1.5~2 m, 以降低池水温度, 高温结束后水位保持在1.5 m左右。

4.2 增氧机的使用

夏季鱼塘增氧机实行“三开两不开”。晴天中午开, 阴天清早开, 连逢阴雨半夜开;晴天傍晚不开, 阴天中午不开。其他月份根据天气和水中溶解氧情况灵活使用增氧机, 开机时间应根据溶解氧含量确定。

4.3 饲料投喂

应选择优质的高蛋白质的饲料进行投喂, 饲料用投饵机进行投喂, 投喂量应根据鱼生长、天气和摄食情况来定。每天投喂3次, 每次约30 min。

4.4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一是投加微生态制剂, 这样可以调节水质, 为鱼类生长提供好的环境。二是增加池塘溶解氧。因此我们应该经常测定鱼池中不同深度、不同方位的溶解氧, 从而调节增氧机的增氧时间。选用的微生态制剂是加酶芽孢杆菌和藻种。加酶芽孢杆菌是水质和底质改良剂, 能降低氨氮, 分解池底有害沉积物, 净化水体。藻种可以定向培育水中浮游动物, 达到增加水中浮游生物并增加水体溶解氧的效果。芽孢杆菌和藻种从6~9月份每月投放一次。芽孢杆菌每次施用量为200 g/667 m2;藻种每次施用量为300 g/667m2。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6个鱼池的鱼种投放于2011年3月1日前全部结束, 共投放鱼苗13.2 t, 11月中旬全部清塘售完, 水产品总产量82.2 t, 总产值70.6万元。其中, 试验池共投鱼苗6.5 t, 水产品产量44.4 t, 产值38.1万元, 平均产量1 776 kg/667 m2, 平均收益15 240元/667 m2;对照池总共投放鱼苗6.6 t, 水产品产量37.8 t, 产值32.5万元, 平均产量1 609 kg/667 m2, 平均收益每13 830元/667 m2。微孔管道增氧池塘相对于传统曝气池塘平均每667 m2产量高167 kg, 平均收益667 m2高1 410元。据统计, 试验池3个池塘全年总用电7 696度, 平均每667 m2全年用电量为307.8度, 电费为0.5元/度, 即底层增氧电费为154元/667 m2;对比池3个池塘全年总计用电18 720度, 平均每667 m2全年用电量为796.6度, 传统机械用电成本为398元/667 m2。微孔管道增氧池塘相对于传统曝气池塘平均每667 m2节省电费244元。

5.2 社会效益

在赣榆罗阳镇池塘养殖集中连片, 高密度的养殖使水质恶化, 大量的用电不仅增加成本, 还有可能出现供电不足, 传统增氧对于增氧的局限性等问题使当地渔民渴望新的环保节能的解决方式。通过对比试验使渔民们了解到微孔管道增氧的优点,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高效渔业提供了有效途径, 为当地渔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3 生态效益

实验中通过微孔管道增氧来调节水质和底质, 另外投加生态制剂, 两者强强联合, 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和药物的使用, 为鱼类的生长提供了优质环境。此外, 将鱼卖完后, 会将底层淤泥推至岸上, 种植作物, 优质的底泥为农作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下雨天, 岸上的底泥又会被冲进池塘, 岸上庄稼不需施肥, 产量也很高, 并且还可以做到养殖水体零排放、节省水资源, 这样一个良好的生态模式值得大力推广。

6 结语

河蟹池塘微孔增氧新技术试验小结 篇7

关键词:河蟹,池塘,微孔增氧,新技术

河蟹池塘微孔增氧技术是利用池塘微孔增氧养殖河蟹来提高池塘单位面积效益的一种生产形式, 2014~2015年在单王乡福和村农家乐生态园养殖塘口实现了产河蟹65~75kg/667m2, 平均规格150g以上, 回捕率达75%以上。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选择

在生态园内大小规格一致的河蟹养殖池塘3口, 每口塘东西向200m, 南北向400m, 面积0.8hm2, 水源水量充足, 周围没有污染源, 平均水深1.5m左右, 坡比1:3, 保证一定的浅滩区, 浅滩区的最高水位0.5~0.8m, 进排水方便, 外河水质良好, 种植适量的水草和水葫芦。

1.2 清塘消毒

清塘消毒一般要求在春节前完成, 首先清除过多的淤泥, 清淤后暴晒15~30天, 促进底泥有机质分解, 然后进水20cm, 用生石灰150~200kg/667m2全池泼洒, 也可结合使用茶粕除野, 使用前将茶粕浸泡24h, 加1%食盐水, 效果更佳, 泼洒浓度为20~30g/m3。

1.3 设置增氧设备

微孔增氧设备由增氧机、主管道、支管和底管组成。本试验增氧机采用浙江森森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增氧用三相异步电动机”, 其型号为HG-1100 (Y802-2) , 功率为1.1k W;主管道采用50mm PVC塑管, 支管采用32mm PVC塑管, 底管采用20mm PVC塑管, 底管用6分钻打孔25cm, 每口塘放底管15排, 每排长30cm, 底管、支管、主管和增氧机之间密封焊接, 增氧机固定放置在池塘埂上。

1.4 放养前准备

1) 逃设施:池塘四周内侧, 用加厚薄膜、钙塑板、铝皮围起, 入泥10~15cm, 高出埂面60cm, 每隔0.5~1m设一桩支撑, 最好在其外围四周设置网片, 高1m。

2) 过滤设施:60目双层筛网过滤进排水。

3) 选择蟹种:宜本地就近选购蟹种, 要求规格基本均匀一致, 足爪无损 (包括爪尖无磨损) , 色泽光洁, 清新无附着物, 呈半透明状的长脚长江水系蟹种。

4) 放养前处理:先用池水浸泡2min后提出片刻, 再浸2min后提出, 重复三次, 后用10~20mg/L高猛酸钾浸浴30min左右, 或3%~4%的食盐水溶液浸洗3~5min, 再至塘口暂养后放入池塘。

1.5 放养模式

河蟹放种时间11~12月或2~3月中旬, 最迟不超过4月初, 水温要求在5~10℃, 可套养花白鲢、鳜鱼, 具体放养情况、投放规格为160~200只/kg长江水系蟹种, 投放数量为700~800只/667m2, 投放5cm以上鳜鱼种40~60尾/667m2, 10cm以上花白鲢100~150尾。

1.6 水草种植

1) 乐藻:在清塘消毒后移栽, 数量10~15kg/667m2。

2) 轮叶黑藻:在谷雨前移栽, 数量30kg/667m2。

3) 青萍:6月移入适量青萍, 控制覆盖率5%左右。

4) 活螺:在清明节前后投入活螺300kg/667m2。

1.7 饲料投喂

1) 以3月中旬始至4月水温在10~12℃时, 选择晴天, 以新鲜小杂鱼煮熟后拌少量小麦粉团块状多点投喂开食日投一次, 时间下午5时, 投食量为蟹体重的2%~3%, 最好投喂全价颗粒河蟹饲料, 投食量稍减。

2) 从5月开始, 水温在15~18℃时每天投两次, 上午8~9时, 占日投量的30%, 地点水深区, 下午5~6时, 占日投量的70%, 地点浅滩区。至6月份, 投食量从蟹总重的3%逐渐增加至7%, 饲料以小杂鱼 (蚌肉、螺肉也可) 或全价颗粒料为主, 配20%~30%豆粕、玉米、小麦等。

3) 从7月开始到8月中旬, 日投两次 (方法同上) , 以玉米、小麦、南瓜、山芋、黄豆、蚕豆、水草、青萍等植物性饲料为主 (其中玉米、小麦、黄豆、蚕豆煮熟较好) , 高温季节减少残饵污染, 投颗粒料较佳, 颗粒料日投量为3%~5%。

4) 从8月下旬至11月上旬, 以动物性饲料为主, 占60%, 配植物性饲料40%, 日投量为8%~10%, 日投两次 (方法同上) 。

5) 11月中下旬, 以植物性饲料、玉米、小麦、豆粕等为主, 日投一次, 平均日投量2%~5% (晴天投喂) , 投饲原则注意检查, 以2~3h吃完为度, 总体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5%~46%。

1.8 增氧设备使用情况

在增氧机关加装了自动定时开关, 可随意调节开、关机时间间隔, 在生产季节一般天气开20min停1h, 阴雨天开1h停20min, 具体开机和停机时间长短还要根据河蟹的活动情况和水质因素综合考虑。

1.9 水质调节

1) 透明度:5月前透明度为30cm, 5月后到夏季30~50cm, 原则上前期适当肥水, 可防止青苔大量繁殖, 中后期保持水质清瘦。

2) 水位:从放种时0.5~0.6m即可, 不需要增氧, 随着气温升高, 视水草长势, 每10~15天加注新水10~15cm。6~8月水位1~1.6m, 9~11月水位1~1.2m左右, 并坚持微孔增氧。

3 ) 药物: 生石灰在4 ~ 6 月, 每2 0 天用一次, 每次10kg/667m2, 兑水均匀泼洒;6~9月, 每20~25天用一次二溴海因 (或溴氯海因) 0.3g/m3, 在加注新水后泼洒;7~9月EM生物制剂全池泼洒4次 (最少3次) , 用量1kg/667m2, 光合细菌5~6kg/667m2泼洒, 或拌土底施, 改善水质, 促进有害物质氨氮、硫化氢等转化, 提高河蟹抗病率。EM、光合细菌等在生石灰等消毒剂用后7~10天使用, 使用后20~25天时可泼生石灰等消毒剂。

1.10 病害防治

4月底5月初0.3g/m3纤虫净 (甲壳净或纤虫必克等) 杀灭纤毛虫等, 两天后换水;5~6月用一次溴氯海因0.3g/m3;6~9月用EM生物剂拌饵投喂, 一般EM泼洒后即拌饵投喂, 干料添加1%, 新鲜料添加2%~3%, 每次连服3天。

1.11 蜕壳期管理

掌握蜕壳规律, 预测下一次蜕壳高峰期, 外用药泼洒, 施肥应避开蜕壳相对集中期, 蜕壳高峰期前一周换水后消毒, 投喂饲料时添加蜕壳素和磷酸二氢钙以及果寡糖、维生素C、三黄散等, 蜕壳高峰期内减少投饵量, 并注意保持环境相对安静。

2 小结与体会

1) 减少病害发生, 降低死亡率。由于是从底部增氧, 因而有效地防止了池底厌氧层的产生, 水底微生物的分解物迅速得以转化, 降低池塘中氨氮、硫化物等有害物质的含量, 使用增氧设备的塘口, 河蟹、鱼类病害明显减少, 死亡率大大降低, 比往年降低6~12个百分点。

2) 节约能源。池口同样的增氧效果, 其微孔增氧设施配置的动力功率仅需传统增氧机的2/3, 其微孔增氧机开机时间是传统增氧机的2/3, 节能效果十分明显。

3) 噪音小。能减少噪音对河蟹正常活动的干扰。

4) 增产增收。使用微孔管道增氧后, 河蟹摄食旺盛, 饵料系数低, 生长快, 根据对比试验, 使用微孔管道增氧可提高生长速度20%~30%, 降低饵料消耗30%~50%, 可增加效益30%以上。

5) 对于微孔增氧设备的微孔管的维护与保养, PVC管子上的孔距与大小究竟如何最合理等等, 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我们也真诚的渴望得到各位业内人士的指点、帮助, 从而使该技术设备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勃, 蒋国春, 王惠平, 等.河蟹池塘养殖底层微孔曝气增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水产养殖, 2009, (4) :8-14.

增氧技术 篇8

随着水产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河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 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养殖水域环境日益恶化, 水体缺氧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常见问题, 因缺氧导致养殖池水恶化, 河蟹病害频发, 效益逐渐下降。而土地水面资源有限, 养殖户为了获得更好的效益, 一方面通过提高放养密度来增加产量, 另一方面转变观念, 从“大养蟹”改为“养大蟹“, 以价格优势来增加收入, 这就对河蟹养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⒈ 养殖概况

2012年, 常熟水产养殖面积1.12万hm2, 其中池塘养殖面积为0.68万hm2。目前常熟85%以上的池塘都采用了虾、蟹混养模式, 河蟹 (套养青虾) 养殖面积0.60万hm2, 占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的53.57%。当年水产品总产量3.8万t, 养殖产量3.52万t, 其中池塘养殖产量达2.05万t。渔业总产值21.7亿元, 其中:河蟹产量4 916 t, 产值5.4亿元, 占渔业总产值的25%;青虾产量3 395 t, 产值2.27亿元, 占渔业总产值的10.5%。

2012年, 常熟新增各类微孔增氧机707台, 超过了前4年安装的总和 (601台) , 加上养殖户历年自行安装的, 微孔增氧机保有量已突破2 000台, 应用面积近0.27万hm2。

2. 推进过程

池塘溶解氧是鱼虾蟹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 不仅影响它们的摄食量、增重量, 而且也影响饵料利用率。为增加池塘溶氧, 通常采用机械增氧的方式来有效补充。而传统鱼池使用的水车式、叶轮式增氧机也只能提高池塘上层水体的溶氧, 难以向池底提供充足的氧气;而且虾蟹池水草多, 水的流动性差, 增氧范围受到了限制, 尤其是对底层供氧不明显。虾蟹池水位较浅易把水体搅混, 传统的增氧机噪声大, 影响虾蟹栖息, 不利于虾蟹的生长, 甚至会直接损伤虾蟹;同时搅水会导致水草上浮, 易败坏水质。为此, 常熟市农机、水产推广部门, 从2006年起引进了底层微孔增氧设备, 在试验取得效果后逐步推广这一新技术, 并进行了相关的对比试验。

⒊ 对比试验

微孔增氧是通过罗茨鼓风机与微孔管组成的池底曝气增氧设施, 以及铺设在池塘底部的管道, 把含氧空气输送到池塘底部, 从池底向水体散气补充氧气, 能大幅度有效提高水体溶氧量的一种新型增氧方式。该技术是对传统增氧方式的重大改革创新, 实现了大规格、高产高效和生态环保的三大突破;因此在虾蟹养殖池中应用微孔增氧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是江苏省十大主推技术之一, 被称为池塘养殖增氧技术的一次革命。

根据在常熟水产科技示范园区进行的微孔管道增氧对比试验, 按照同方位、同距离原则确定测量点, 每个测量点分别在水面、水下50 cm处的两个不同层面测量水温和水面、水下50 cm、水下100 cm处的三个不同水平面测量溶氧, 其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由表1得出:测定期间表层水温、表层下50 cm的水温均是微孔组下降幅度最大, 分别为1.6℃、1.1℃, 表明了使用微孔管道增氧有明显降低养殖水体温度的作用;120min内水温变化, 使用微孔增氧90 min后, 上下水层温差迅速减小, 普通增氧机次之, 无增氧机组无明显变化。由此说明, 微孔管道增氧可有效降低池塘水温、减小水体上下温差, 增强水体上下交换功能。

由表2得出:在同等条件下, 无增氧机组, 水中溶氧水平基本持平;而有人工增氧的池塘溶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微孔增氧组明显高于普通增氧组;90 min微孔增氧后, 水下100 cm水层溶氧增加45.2%。采用微孔增氧有效提高养殖池塘底部的溶氧, 溶氧的增加有利于水中的分子态氨转化为离子态氮, 减少分子态氨对养殖对象的毒性作用。

从上面试验得出:应用池底微孔曝气增氧技术, 既可有效降低池塘水温, 还可以增加底层水体中的溶解氧。最明显的效果:一是虾蟹在缺氧天气不上岸;二是水体溶解氧含量增加后, 改善了池塘的生态环境, 饵料系数较传统养殖降低了15%, 成活率提高5%~10%;三是摄食量比以前增加10%左右, 每只蟹平均质量提高25 g;四是放养密度提高25%, 可直接提高池塘产出;五是节电近30%。

4. 推广主要做法与措施

(1) 强化宣传培训。科学技术是养殖生产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水产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关系到渔业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强对渔民的技术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劳动素质, 是促进全市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近几年来常熟市抓住科技入户“春季行动”、“夏季行动”、科普宣传周、“秋季行动”等有利时机, 聘请省级和苏州市级专家来常熟到水面集中的镇举办微孔曝气增氧技术专题讲座, 再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深入到镇、村进行巡回培训, 培训人数近万人次。同时每年通过专家进直播室、电视台专题节目、印发信息专刊等方式, 广泛宣传微孔曝气增氧技术的好处, 增强基层技术人员和广大养殖户对微孔曝气增氧这项新技术的感性认识, 逐年提高他们的接受能力, 到目前这项新技术在科技示范户中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

(2) 实施示范引导。如何使微孔曝气增氧技术在常熟市生根开花?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进行横向和纵向交流。一是组织技术指导员和示范户代表到应用微孔曝气增氧技术较成熟的地区实地察看, 互动交流, 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二是在举办培训班时, 邀请安装微孔曝气增氧机后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明显提高的示范户前来讲课, 示范户将切身的养殖经验与听课者们分享, 迅速提高了授课效果;组织养殖同一品种不同镇的示范户进行双向实地交流, 互找差错, 使他们进一步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 转变养殖理念, 了解渔业生产发展动态。同时还根据各镇的自身条件、养殖品种和自然条件, 因地制宜示范推广微孔曝气增氧机, 扩大渔业机械化的覆盖率。全市298个养殖示范户使用了微孔增氧设备, 占示范户总数的66%。

(3) 落实政策扶持。作为江苏省十大主推技术之一, 微孔曝气增氧机从2010年开始列入江苏省农机购置补贴目录, 省财政按照购机款的30%的标准给予补贴, 常熟市财政也按照每台套1 000元的标准配套补贴。2011年省财政开始按照台套配套功率予以补贴, 常熟市为大力推广微孔曝气增氧技术, 也按配套功率分别予以1 000和1 500元配套补贴, 购机者所在乡镇也有一定的配套补贴。2012年, 在生产厂出厂价格有所提高, 而省级财政补贴有所下降的情况下, 为继续推广该技术, 常熟市农机、水产部门一方面协调生产厂家降低价格, 一方面积极争取增加财政补贴, 市财政对于微孔曝气增氧机的补贴额分别增加到1 700和1 900元, 购机者实际出资额与2011年基本相同, 大大提高了养殖户购机积极性。2012年, 常熟市、镇二级财政实际用于微孔增氧设备的补贴资金达160多万元。

(4) 加强指导服务。围绕科技入户工作, 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与各镇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之间签订技术服务合同, 把入户指导工作细化分解落实。帮助和指导示范户、养殖户设计安装微孔增氧机, 在安装过程中碰到问题及时与厂方沟通, 协调解决, 尽量做到双方满意。在养殖生产季节, 尤其特殊天气和高温季节, 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员经常深入到塘边指导合理开启微孔增氧机, 把编写的信息专刊《增氧机的合理使用原则》和《微孔增氧机的维护和保养》送到养殖户手中, 指导他们正确掌握开机时间, 充分发挥微孔增氧机的作用。同时指导养殖户对设备进行清洗维护和保养, 确保来年正常运转, 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另外水产技术推广站搭建渔业科技入户信息平台, 建立了渔业科技入户工程“手机群”, 将天气变化、病害防控、合理使用增氧机等实用信息及时传达下去, 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

5. 建议

增氧技术 篇9

1 养殖方法

1.1 池塘改造

池塘位于宝应湖畔的前锋镇淮武村, 水源为宝应湖湖水, 水源充足, 水深面阔、排灌方便, 污泥少、水质清新, 饵源充沛。池塘水源充足, 水质清新无污染, 灌排水方便。土质为黏土。池中设有滩面, 供河蟹在上面栖息觅食, 占池塘面积的三分之一。

1.2 防逃设施建造

防逃设施建在堤岸上, 高度以50 cm为宜, 向内倾斜角度为15°, 一般采用双层塑料围成即可。池塘四周用方木棍做桩, 每隔1.5~2.0 m埋一根, 将0.6~1.0 m宽, 1.5~2.0 m长的双层塑料贴靠在方木棍内侧, 钙塑板埋入土中20~30 cm, 夯紧压实, 将双层塑料打上孔眼, 用铁丝固定在木桩上。

1.3 微孔管器的安装

韦爱良采用的是短条式增氧系统。短条式增氧系统也是三级, 即主管、支管及固定于其上的接头-微孔曝气管。支管长度不宜超过60 m。增氧机功率配套为三个3 kW的机组, 微孔管需设置2 200 m, 总供气管道采用硬质塑料管, 直径为60 mm, 支供气管为微孔橡胶管, 直径为12 mm。安装方法为:总供气管架设在池塘中间上部, 高于池水最高水位10~15 cm, 并贯穿整个池塘, 呈南北向。在总供气管两侧间隔8 m, 水平铺设一条微孔管, 微孔管一端接在总供气管上, 另一端延伸到离池埂1 m远处, 并用竹桩将微孔管固定在高于池底10~15 cm处, 呈水平状分布。

1.4 水草种植

以微孔支管为中线设置5~6 m水草带, 水草带间距为3 m。品种以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等水生植物为主。但要控制水草的面积, 一般水草占总面积的30%左右, 以零星分布为好, 不要聚集在一起, 这样有利于虾、蟹沟内水流畅通无阻塞。夏季蟹池内应放养些水花生、浮萍之类的水生植物, 或者预先种植一些芦苇、茭白等挺水植物。有条件的地方可用砖、瓦等堆叠人工蟹巢, 为河蟹提供阴凉的栖息环境。另外, 蟹池中要保持有大量的轮叶黑藻、节节草等幼嫩水草供应, 以便河蟹摄食和躲避敌害。用于遮荫的水草不能将整个池面全部覆盖起来, 应留有1/3左右的活动空间。烂污的水草应立即捞除, 以免败坏水质, 滋生病菌。

1.5 苗种放养

河蟹种:购进的由长江水系河蟹亲本繁育出的大眼幼体, 经专池培育成规格为60~150只/kg的扣蟹。从中挑选规格为100只/kg左右、附肢齐全、体质健壮的扣蟹放养。共放养37 200只, 667 m2放养620只。放养时间3月上旬。

龙虾种:春季放养虾种规格在2 000尾/kg, 共投放242 kg, 667 m2放养4 kg。虾种规格大小一致, 附肢齐全, 体质健壮, 活动敏捷。从高邮湖区收购而来。鳜鱼种:苏南某养殖场购进, 经短期强化培育, 规格在5 cm左右, 共放养1 800尾, 667 m2放养30尾。

1.6 水质调控

主要是调“新”与调“优”。调“新”, 即适时换水:3—5月水深控制在0.5~0.6 m, 6—8月逐步调高到0.8~1.2 m, 9—11月水深稳定在1 m左右, 养殖期间每7~10 d注水1次, 每次10~20 cm。养殖池应经常检查水质, 勤换新水, 及时捞除剩食和污物, 保持池水清洁。同时水体的深度一定要保持在1 m以上, 以防热水灼伤蟹体, 影响生长。夏季换水不宜选在中午, 一般应选择在傍晚时进行, 每次换水应至少留有原池水中的1/3作为底水, 不能将池水彻底换干。气温高时应适当缩短换水间隔, 一般是3~5 d换水1次较为适宜。水源一定要卫生清洁, 无污无毒。养蟹还要求含有一定量的无机盐类, 如钙、钾、钠、磷等都能被河蟹直接吸收利用, 可促进河蟹的生长和蜕壳。因此, 换水后可根据条件补充水中的无机盐类。在河蟹蜕壳期间, 尤其要增加钙离子的含量, 一般每667 m2水面可用生石灰5 kg化水后全池泼洒补充。其他无机盐类的投入, 可以用较少的数量, 经常投入水体中即可。

调“优”, 即调节溶氧:将浴氧控制在4.5~5.0之间。高温季节微孔管增氧设施每天开启时间应保持在6 h, 晴好天气下, 微孔管增氧设施从凌晨2:00开至次日日出, 阴雨天可视情况适当延长增氧时间。

1.7 饵料的投喂

饲料选择河蟹适口的饲料, 以优质全价配合饲料为主, 适当辅以螺蛳、优质杂鱼等。

投饲量根据放养蟹种的数量、重量和所投饲饵的种类制定年投饲总量,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 水温变化, 按照年投饵量制订月投饵计划;3—7月是河蟹快速生长期, 这几个月的投饵量占全年的40%;进入高温期池塘养殖的河蟹生长滞缓, 此期投饵量占6%~10%;8月中下旬至11月底是河蟹育肥期, 投饵量应为全年的50%。

投饵方法上坚持“四定”、“四看”。四定即定时、定质、定量、定位。四看即看季节、看水色、看天气、看虾蟹吃食、活动情况, 根据情况, 确定投饵量。

1.8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以河蟹的管理为主、龙虾为辅。高温期间的养蟹池必须坚持每天巡塘, 通过巡塘, 了解河蟹的摄食、活动情况, 检查防逃设施, 有无病害和敌害等。一旦发现有河蟹逃走的迹象, 要及时堵塞堤埂漏洞, 更换损坏的防逃设施和进出水口的网罩。大风暴雨天气, 更要注意防逃。防止敌害的侵袭, 主要是要及时捕捉养蟹池中的青蛙、水老鼠等敌害生物, 排除对河蟹的侵害。人工养殖的河蟹病害较自然界的多, 要切实做好防病工作, 可以不定期施用漂白粉等药物。出现病蟹、死蟹应立即弄清原因, 抓紧治疗, 排除致病、致死因素, 保证河蟹快速生长。经常巡塘检查, 如发现增氧设施运转有故障或有损坏, 应立即报修。检测水质, 如溶氧状况, 充氧效果, 可用溶氧仪定时测定, 并做好记录, 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2 养殖结果及效益分析

龙虾采用虾笼、地笼等捕捞工具, 捕大留小, 直至整个养殖周期结束再进行干塘出售。河蟹10月份开始用地笼陆续捕捞上市。鳜鱼干塘出售。具体收获、成本情况见表1、表2。

整个养殖利润327 695.2元。折合667 m2利润5 461.59元。

3 小结与体会

结果表明, 微孔管增氧对虾、蟹池底层增氧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叶轮式增氧, 虾、蟹池安装微孔管增氧设施能够有效促进虾、蟹池表层和中下层水体交换。水体溶解氧是好氧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水体溶氧多少, 对水质、水产养殖业非常重要。为了提高养殖水体增氧效果, 促进水产业的发展, 应积极推广微孔管水下增氧技术, 既可增加收入, 又可维护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 减少水域污染和疾病的发生, 降低生产成本, 667 m2可增加收入2 500~3 000元。

近几年,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 国内外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国外的“绿色壁垒”, 国内的“绿色消费”, 迫切需要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无公害水产品。本试验就是迎合这种需要而进行的。本试验中生产的河蟹、龙虾因药物使用少, 基本上是无公害食品, 在市场上很受消费者青睐, 价格也高出正常的同类产品许多。

虾、蟹混养池中, 透明度应控制在35~40 cm, 不宜过肥偏瘦, 否则会影响虾、蟹生长。采用微孔增氧设施, 在增加水体溶氧的同时, 增加了虾、蟹的产量、规格及品质, 具有一本万利的功效。适宜在池塘精养殖中推广应用。

在养殖生产中, 我们发现应用微孔管增氧的蟹池, 水草生长状况普遍较好。因此, 2009年6月20日我们选取示范区内的一口面积为6×667 m2的池塘作为试验池塘, 进行了微孔管增氧对水草生物量的影响试验, 以距离微孔管支管的远近选择采样点, 通过比较各采样点的水草生物量大小, 分析微孔管增氧对水草生长的影响。试验期间, 各采样点随着与微孔管支管距离的增加, 水草生物量也相应地有所减小, 该试验结果表明, 说明微孔管增氧设施与水草生长有直接的关系, 微孔管增氧设施提供足量的溶解氧直接参与有机质的氧化分解反应, 加快了悬浮物的沉淀, 提高了水体透明度, 促进了水草的生长, 维护了池塘生态的良性循环。

渔用增氧机使用“5忌” 篇10

二忌装机不按规范 有的养鱼户购买增氧机后,自己不按规范乱装乱用,不仅对池塘增氧效果不好,而且易诱发安全事故。增氧机装机,首先要考虑增氧机负荷。要根据池塘水深、面积和池形来确定增氧机类型和负荷,如长方形池可用水车式,正方形或圆形池以叶轮式为好,面积很大的池塘应考虑装配2台以上的增氧机。其次要确定安装位置。一般增氧机应安装在池塘中央或偏上风的位置,距离池堤5米以上,并用插杆或抛锚固定。安装叶轮式增氧机时应保证增氧机工作时产生的水流不会将池底淤泥搅起。在安装增氧机时,一定要切断电源,电缆线在池中不可受张力,尤其不可将电缆线当作绳子拉。

三忌开机不讲时间 有些养鱼户认为只要有增氧机,养鱼就会万无一失,所以不联系池塘实际情况讲究开机时

机,只要池塘出现问题就开机增氧,往往事倍功半。使用增氧机一定要结合池塘中鱼的放养密度、水质条件、生长季节、天气变化、增氧机负荷等因素进行合理开机。夏秋季节闷热时要求中午开机以改善水质,黎明时也可适当开机,发挥增氧机的曝气和增氧作用,这样既可使得夜间积累的硫化氢、氨气等有害气体逸出水面,又可防止池水溶氧进一步下降。如有浮头预兆时,应开机救鱼,不能停机,直至日出后,在水流中无鱼时才能停机。阴雨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弱,造氧能力低,池水溶氧不足,易引起浮头,此时必须充分发挥增氧机的机械增氧作用,尤其在夜里要及早开机及时增氧,直接改善池水溶氧情况,以达到防止和解救鱼类浮头的目的。也要避免阴雨天中午开机,此时开机,不但不能增强下层水的溶氧,而且降低了上层浮游植物的造氧功能,增加了池塘的耗氧水层,加速了下层的耗氧速度,极易引起鱼类浮头。当大量施肥后水质过肥时,要采用晴天中午开机和清晨开机相结合的方法,改善池水溶氧条件,预防浮头。另外,投喂饲料前后1~2小时开增氧机可搅动鱼塘水体,使水体形成循环流动,能将饲料的味道带到池塘各处,起到诱食作用。在开机时还要注意开机时间长短,炎热天开机时间要长,凉爽天开机时间要短,半夜开机时间要长,中午开机时间要短,风小开机时间要长,风大开机时间要短。

四忌运转无人管护 有的人在使用增氧机时,经常离场,任机械运转,不加看护,孰不知这样十分危险。因为有时增氧机运转会发生异常,如不能及时发现,不但补救不了池塘缺氧之急,还会损坏机械造成事故。增氧机启动时一定要密切观察转向及运转情况,如有异常声响,转向反向,运转不平等,应立即停机,一定要排出异常现象后再开机。增氧机工作时若发生“嗡嗡”声,应检查线路,看有无缺相运行,如有应切断电源,接好保险丝后再重新开机。平时要注意叶轮上是否有缠绕物或附着物,如有应及时清除。每年要检查一下浮体,以免因浮体磨损降低浮力,致使负荷增大而烧坏电机。

五忌使用疏于检修 有的养殖户将池塘的鱼起捕后就将增氧机丢在一边不问不管,任其锈坏,这样必然影响下年的使用。一般增氧机要求年年进行检修保养。检修保养时,要拆开浮筒支杆、减速箱、叶轮轴、电机等,检查电机欧兆表绝缘情况和接线柱安全情况,看电线有无破损;还要检查减速箱齿轮、轮轴等磨损及油封、轴承磨损情况,及时整修更换,同时,还要及时清除叶轮附着物与锈斑,对变形的叶片、支杆与紧固等应予整修除锈,涂上防锈漆。浮筒若有破损应及时焊补涂漆。对于检修好的所有零部件要放置在干燥地方,等下次使用时再进行安装,以免受潮而锈蚀。

增氧技术 篇11

1 水面条件

俞村镇合锦村地处丘陵, 河蟹养殖水面由地势平坦的成片水田开挖而成, 面积32.6亩, 分为6个池塘。形状依原有的水田而不规则, 平均水深1.2~1.5m, 池塘底部趋于平坦, 中间部分4/5的面积略高于四周10~15cm, 并整体略倾斜于排水口。池塘紧靠小型河流, 水源充足, 水质清新无污染。水源水质符合GB11607的规定, 池塘水质符合NY5051渔业用水标准。

2 放养前准备

2.1 防逃设施建设

防逃设施建在池埂上, 高度为50~60cm, 使用黑色塑料厚膜, 埋入土中10cm, 每隔0.7~1.0m用竹片插入土中以固定防逃设施。每个养殖塘口形成一个独立的防逃区域。

2.2 池塘清整消毒

在上一个养殖周期结束后, 即排干池水进行池塘修整, 使底部淤泥不超过10cm, 保持池埂和防逃设施的完整。池塘干塘时间保证在20天以上, 使池塘底部经历曝晒和底温双重消毒。苗种投入前10天每亩使用生石灰100~150kg化水全池泼洒, 以杀灭细菌和寄生虫。进水时用60目筛绢过滤, 防止敌害生物的进入。

2.3 种草移螺

2月份前后在池塘中部高出部分播散草种, 水位略低于中央水草种植区, 保持水土湿润。水草采用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为主。用种量视品种而定, 一般2.0~2.5kg。根据水草长势逐渐加注新水, 等水草长至3.0~4.0cm时, 每亩投入鲜活螺蛳150~250kg。

2.4 微孔增氧设备安装

微孔增氧设备由冲气泵、电动机、主管、支管、曝气管及相关配套零件组成。以每亩0.2k W配备增氧机, 池底铺设内径1.5cm管身布满微孔的纳米软管, 用细竹插入池底以固定软管, 离池底距离10cm, 每根管距10~15m, 每条软管的一端与冲气泵出口相连。

3 苗种投放

池塘河蟹及各搭配苗种投放比例如表1。河蟹苗种来源于宣州区水阳镇的蟹苗培育基地, 在苗种池大密度培育成一龄大规格冬片, 平均个体在150~160只/kg, 放养殖密度保持在1只/m2。青虾苗种为抱卵虾, 每亩放养量为1.5kg。河蟹和青虾苗直接投入, 鱼类苗种在投放前均用4%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 以杀灭苗种体表的细菌和寄生虫, 提高苗种放养成活率。

4 饲养管理

4.1 饵料投喂

河蟹为养殖环节中的主养鱼, 饵料投喂以河蟹为主, 青虾以河蟹饲料为摄食对象。河蟹饲料以颗粒饲料和新鲜小野杂鱼等动物性饲料为主, 辅以小麦、南瓜、豆饼植物性饲料。一般每天投喂2次, 上午投喂量占日投饵量的30%, 主要投放位置在深水区;下午投喂量占日投饵量的70%, 主要投放位置在浅水区。日投喂量随温度上升而逐渐增加, 3~4月日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1%~2%, 5~7月日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5%~7%, 8~10月日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10%左右。同时需根据河蟹活动情况、天气及水色来调整投喂。饲料投喂严格遵循定时、定点、定量和定质原则。整个饲养期间动物性饵料的比例是呈高—低—高的趋势, 以适应河蟹生长需求和水质控制。

4.2 水质管理

苗种初放时, 保持四周低洼处水深在30cm左右。并根据水草的长势, 逐渐提高池塘水位。每10~15天加注新水10~15cm, 3~5月月保持水深50~70cm, 6~8月保持水深1~1.6m, 9~11月稳定在1.5m。河蟹对水质要求较高, 通常水中的溶解氧保持在5mg/L, p H值要求在7.0~8.5之间, 透明度在30~50cm。高温季节每7~10天换水一次, 每次换水30cm。同时根据池塘中水体溶解氧昼夜变化规律, 适时开动微孔增氧设备, 以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为河蟹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坚持做到晴天中午开, 阴天清晨开, 连绵阴雨半夜开, 并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和河蟹活动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4.3 病害防治

河蟹的病害防治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 平时注意观察河蟹的吃食情况和活动情况, 特别是气温高时发生的天气突变和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病菌的曝发关系极为密切。所投喂的一切饵料要定时、定点、定量、定质。平时每隔10~15天对饵料投喂点用生石灰、漂白粉进行泼洒消毒。用药原则严格遵循无公害水产品的有关规定, 选择“三效”和“三小”药物进行预防, 即所用药物高效、速效和长效及药物的毒性小、副作用小和用量小。4~5月用纤虫净全池泼洒杀灭寄生虫。5~6月份用二溴海因、溴氯海因等全池泼洒, 上市前再次使用纤虫净全池泼洒。在使用外用药时, 要掌握河蟹蜕壳规律, 要尽量避开河蟹蜕壳高峰期。

5 起捕结果

从8月份开始, 用地笼对青虾进行捕大留小。10月下旬根据河蟹上市规律, 开始起捕上市。先用地笼进行张捕, 适时上市, 等70%以上的河蟹起捕后将池水排干集中起捕, 共收获河蟹2 458kg, 青虾324.7kg。具体情况见表2。

从表3可以看出养殖产生的经济效益。总产值303 497元, 成本150 250元。其中:苗种21 250元, 饲料92 000元, 人工及药物12 000元, 承包费15 000元, 其它10 000元。总利润133 247元, 亩利润4 700.8元。

单位:元

6 结论

1) 使用微孔增氧设备开展河蟹池塘的生态养殖, 与该合作社往年饲养结果相比, 河蟹产量平均每亩提高13.7kg, 平均规格增加了34.6g。由于使用了微孔增氧设备, 减少了水体交换量, 不但减少了水体养分的流失, 同时由于水体含氧量的提高, 加速了池塘底质的有氧分解, 减少了池塘底质有毒物质的产生机率。微孔增氧设备与普通增氧设备相比, 提高了效率, 大幅度降低了电能的消耗, 从水资源和电能上真正做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2) 种草移螺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河蟹养殖方式。水草不仅能优化水质, 为河蟹、青虾提供蜕壳躲避敌害的场所, 更能为河蟹提供优良的青饲料, 所以种草环节尤为重要。但水草面积需控制在全池面积的60%~70%, 过少需人工移栽水花生等水草, 过多需人工疏除。而投放螺蛳同样能够提高水体透明度, 提高池塘水体缓冲能力, 为河蟹提供优质动物性饵料。但投螺最好分次进行, 第一次投放比例占全部投入比例的70%, 以利螺蛳的自然繁殖, 后期分次补放, 以避免集中投放后导致水质清瘦, 滋生青苔。

3) 河蟹规格越大, 市场价格越高, 所以提高苗种规格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可以有效提高河蟹出塘规格。一般饲养密度控制在1只/m2, 规格控制在160只/kg, 能有效提高出塘规格和效益。

上一篇:医学工程人员的管理下一篇:微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