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

2024-10-10

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精选12篇)

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医院的各种医疗设备在不断更新换代, 高、精、尖医疗设备在不断涌现。它已成为衡量医院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是医院整体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由于医疗设备是集电子、物理、化学、光学、医学、生物、机械等多方面的综合, 其特点是多功能化、智能化, 因而对医学工程师的知识层次、维修技术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 要想做好医疗设备的维修工作, 医学工程师就应当不断学习新知识, 了解当前医疗设备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所学知识, 从而提高维修技术, 保证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如何维修和保养好医疗设备、提高维修技术, 更好地服务临床、医技科室, 让他们满意, 就成为医学工程师所面临的问题。要想做好此项工作,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树立信心, 努力学习, 打好理论基础

作为一名医学工程人员, 特别是从事医学设备维修工作的人员来说, 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是干好维修工作的首要的基础之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学校学习是基础, 在工作中边学边干是根本, 送出进修、深造是锦上添花。

医学工程师在校学习是打好理论基础的第一步。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是重点, 一定要在学习某些方面的专业知识上下功夫, 争取有一定的深度, 更重要的是学会把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完成维修任务。离开学校, 从事维修工作, 根据自己工作特点树立学习目标, 不断学习提高是长期任务, 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工程师要做到的必要条件。边学边干、自学求教、充分利用进修、培训班和学术会议等机会, 不断学习新知识, 请教有关专家、同行, 解决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只要是人造的设备, 不管它有多么复杂, 就一定能修。这是要我们在工作中树立信心, 敢于动手, 不管它是国产机器还是进口机器, 简单的设备也好, 复杂的设备也好, 对于我们来说, 它都有维修的可能性。同时, 不断总结也是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认真做好每一次维修记录, 不断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以加快成长。

2 工作细心, 虚心请教, 掌握维修技能

敢于动手了, 并不一定能把设备修好。只有知识不行, 还需要有特别的细心才能发现故障。做维修最忌讳的就是一点———故障的扩大化。要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 只有一个办法办法, 那就是仔细。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故障, 找到了故障至少成功了80%, 问题的解决与否那是另外的问题了。细心要求不放过每一个可疑的现象, 从中准确地判断出故障所在。马马虎虎, 稀里糊涂的人肯定做不好这行的。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吧:一台监护设备出现了故障, 心电干扰非常大, 厂家工程师说问题不好解决, 最好是更换主电缆。可问题是这台设备急用, 厂方的配件要一个星期才能到货。我拿着那主电缆的插头仔细看了几分钟, 忽然发现在两个管脚之间有一小根很难被发现的发丝般的细铜线, 用万用表一量, 果然有电阻。问题找到了, 解决就简单了。

维修工作是一项非常苦、非常累的工作, 而且无名无利, 在医院中医学设备维修人员经常被归于后勤部门, 职称有技师、工程等, 还有工人类的, 往往使领导不够重视。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的工作不重要, 就可以马马虎虎。有句话说的好:你们动一动螺丝刀, 那可就是好几万哪!是的, 我们的工作岗位也很重要。有时候一台设备的设计与安装并不一定是完全合理的, 时间长了就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让其工作, 怎么办?改造。这就需要我们用到电子、机械、焊接、光学、电气、化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 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结合老同志多年工作中揣摩出来的经验, 对其进行改造, 以最小的的成本换取最大的价值。

新从事医学设备维修的学生具有不错的理论基础, 知识丰富。为了在工作中能尽快地转变角色, 应该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请教, 首先是学习他们的良好习惯, 俗话说好脑筋不如赖笔头, 拆下电线、元器件之前最好先做标记, 拆下的螺丝最好放到可靠的地方, 等等。这应该是新同志刚工作时最需要学习的地方, 同时这也是做维修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注意和同事之间的团结和协作,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巧妙的利用别人的技术, 不经意间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也会让自己学习更多得知识。

3 坚定决心, 全面发展, 作出更大贡献

不要轻易说放弃, 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要坚信只要我想做, 就一定能做好。在困难面前, 一定要有决心, 不要被一点小问题吓倒;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时间, 尽可能地多学一些各方面的知识, 对医学装备的构造、性能等均能有所了解, 以提高分析、判断故障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在以下方面不断努力:

(1) 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知识, 具有对信息技术的收集、处理能力;

(2) 具备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能力和经济分析能力, 具有对医学设备引进、维修、报废等评估能力;

(3) 具备培训医护人员及医技人员正确使用、维护医学设备的能力;

(4) 具备对临床医学研究课题提供工程技术支持的能力;

(5) 具备一定的外语翻译能力。

总之, 一个现代化的医院, 医生、护士、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是医院正常运作的三大支柱。要使医疗设备安全、可靠地发挥应有的效能, 如果没有临床医学工程师与医护人员的合作, 仅靠了解现代理工知识甚少的医护人员是难以胜任的。设备维修人员要抓住机遇, 以设备安全、质量管理为学科建设的核心, 努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认真实践;培养把日常维修工作当作学科事业去做的意识, 从中发展提高, 并以学科的发展, 带动设备管理质量的提高, 奠定维修人员自身在医院中的地位。

摘要: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 医疗设备也不断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这就要求医学工程师具备电子、计算机、生物医学、机械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切实培养和提高维修技能, 才能保证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 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 确保医院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医学工程师,医疗设备,维修

参考文献

[1]王恒地.医学工程师如何做好医疗设备的维修工作.中国医学装备[J].2007 (2) :48-49

[2]姜远海, 彭明臣.临床医学工程技术[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3]余立君.试论维修工程师向临床工程师的转变.中国医疗设备[J].2011, 26 (7) :90-92

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 篇2

陈洪波,罗梅兰,陈真诚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分析了对国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讨论了目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卓越计划”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定位和特色,探索了工程型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生物医学工程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 A

为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在2010年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重大改革项目[1],这给当前具有工学背景的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作为培养具备解决医学仪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来说,随着社会对相关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势在必行。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需要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主要是医院、医疗器械公司和一些科研机构,他们大多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医疗仪器维护、销售、操作、设计或者计算机医学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近年来,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2009年我国医疗器械类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83.49亿美元,同比增长12.69%。贸易顺差为61.40亿美元,与2008年同期40.9亿美元相比,增长50.13%[2]。2009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受益新医改方案出台,新医改明确指出,国家将逐年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和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可以预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将催生国内医疗器械低端市场变革,按照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关原则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要求,卫生系统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将是基本医疗设备。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健康投入的增加、人口老龄化加上国家对医疗器械技术创新的大力扶持,器械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10~15年将迎来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医院中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缺口也相当大。在我国1.6万多所县级以上医院中拥有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约10万余人,其中县级医院约4.5万余人,省市级以上大医院5.5万余人。县级以下五万多所医院基本上没有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从人员数量配置上来看,发达国家3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配置工程技术人员5人,500~800张床位以上医院要配置10-20人[3]。国内医院要达到这个配置水平,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到目前为止,约有140所国内高校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但大多数都是近十年才开设的,招生人数少,已经毕业的学生更少。同时,由于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国外也相当重视而且发展比国内要早很多,水平也比国内要高,加上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及经济待遇等比较好的原因,使得国内本已缺乏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才在不断外流,特别是近几年来毕业的有较高专业基础的人才,更是难以留住。

二、“卓越计划”给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提出了新要求

“卓越计划”的提出旨在培养工程界的领军人物,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本领域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综合素质。对于培养医疗器械仪器产业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求学生具有如下方面的能力[4,5]:

1、具有扎实的理、工、医等多学科的医学仪器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

2、深入理解并掌握医学仪器工程分析和设计原理,理解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

3、具备实现医学仪器工程相关设计的智慧、能力及奉献精神;

4、具有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知识。

三、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全国约有14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所有的培养计划和方案都只是偏重于相互关联比较紧密的学科方向,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学科方向。由此,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本科生的培养方案非常多,相互之间的区别还比较大,但它们大多都存在着一些问题[6, 7]。

1、在课程的设置上,内容比较散,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较少。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理、工、医融合在一起的交叉型学科,课程设置除了一些公共课程外,其专业课涉及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基础等相关课程。在大多数本科院校仅仅是将这些课程简单地拼凑起来,并没有很好地将它们的知识点进行融合,形成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特色的专门课程。

2、教师的知识结构很难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使得课程体系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在大多数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教学任务是由电子、计算机、生物、物理、医学等领域专家来承担,他们往往在某一个领域内有很高的造诣,但要结合其它领域的知识就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现象阻碍了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实施,也使人感觉课程体系比较松散。

3、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产业的了解较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其相关产业更是最近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大部分高校与这些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使得学生很难到相关企业开展工程实践活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已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部分高校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二是企业主要是以赢利为目的,不愿意接受本科生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训。

四、生物医学工程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定位于医学仪器相关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并已经被确认为广西重点学科。依托于“生物医学传感与智能仪器”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紧密围绕“医药制造”等广西十四个千亿元产业以及广西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工程应用型”专业学科结构体系。这些改革举措有效解决了当前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工程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1、凝练专业方向,领航专业发展

凝练专业方向,不仅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还要了解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相关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只有不断加强与医疗器械相关生产企业的联系,掌握最新的人才需求情况以及专业需求情况,才能使专业方向紧跟需求,专业才能长期健康发展。

2、加强科学研究,带动本科教学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交叉融合特性非常明显的学科,这种特性在科学研究尤为突出。鼓励教师参与医学仪器相关的科学研究,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科研项目。特别鼓励教师承担相关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这在教学方面至少有三个好处,1)可以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工程实践活动提供实际条件,同时也使相关工程研究可以到生产实际当中;2)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融合理、工、医三个学科的知识点,掌握医学仪器生产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和工程设计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师本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3)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包括企业委托的开发项目,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工程实践训练活动,同时,让学生能够亲历生产现场,有助于对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解。

3、完善课程体系,适应“卓越计划”

生物医学工程课程设置可采用多任务与相互联系的教学规律,鼓励在课程的设置上注重广度也有深度。课程的设置必须既重视基础知识,又突出专业特色;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一定的专业深度。主要应包括基础知识课程体系、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体系、医学知识课程体系、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和人文社会科学等选修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要经过充分的企业调研广泛听取企业相关生产专家的意见,了解企业生产中的人才需求进行设置,并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到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

4、加强与相关生产企业合作,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建立高校与相关生产企业的良好关系对于工学本科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邀请企业参与院系对办学方向、发展规划、专业建设等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参与学校教育改革、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及时修正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还可以聘请企业有较高水平和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

员,参与并指导教学活动、实习、毕业设计课题、参与毕业答辩,让学生可以进行充分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5、重视人文素质课程教育

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全面发展,只有专业知识而没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交流能力的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难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在培养方案中突出了主干课程同时,尽可能多开设前沿选修课,尤其是反映其专业特色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尽可能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加强人文素质修养。另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将工程建立在与经济、社会、科学、人文、自然、环境、法律、道德等为一体的大系统中,把人才培养置于这样一个大工程背景下,实施工程教育。

五、结束语

总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需求非常旺盛的学科专业之一。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作为培养具备解决医学仪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来说,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加强与相关生产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重视人文素质课程教育在工程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实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精细化培养。

参考文献:

[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G],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会议手册,2010.

[2] 2011年-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指导报告,博思数据研究中心,2010.11

[3] 袁力, 冯圣平, 刘林祥.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才现状分析与专业教育[J].医疗卫生装备, 2005.26(10): 66-68

[4] 李曼丽.独辟蹊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道——欧林工学院的人才教育理念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10.2:91-96.[5] 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31(1): 51-60.[6] 万遂人.高等学校本科生物医学工程教育和专业规范研制.2009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大会报告,2009.10.24

[7] 王能河, 邹卫东, 李义兵.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8.21(5): 627-629.项目资助: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JGA046);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项目(JGZ201005)作者简介:陈洪波(1972-),男,湖南茶陵人,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

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 篇3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加大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医疗卫生信息化行业掀起了从以费用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信息化整合的转移浪潮。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医院信息平台被公认为是实现安全、有效、以患者为中心、及时、高效率和公平六个医疗目标的基础。医院工作人员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提高医疗诊疗和管理的效率,加速信息共享,加强信息安全,保证医院信息化合理、持续运营,促进改善原有不合理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

但是,目前要真正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医院管理领域以及临床诊疗中,还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障碍,一方面缺乏同时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和医学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临床医护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方法、理论和观念缺乏了解和掌握。因此,各医学院校和研究机构,在开展常规的医学信息学学位教育之外,还应该积极开设医学信息学相关的人才培养和培训。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也是如此,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

据介绍,“全国医学卫生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标准”目前将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分为医院医务人员、医院信息管理人员、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医疗卫生部门管理人员四个方面,根据在校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特点,在职人员各自工作范畴的不同,制定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养标准和信息技术操作标准,最终目的是实现对医疗卫生单位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和考评,以期能在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应用过程中发挥促进性作用。

会上,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中心主任马晓宏宣布将在全国开展“I-医教育资助工程”,通过进行相关的医学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和捐赠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助力职业教育,资助医学院校,促进医学院校在校学生掌握医学信息技术,提升职业专项技能。本项资助工程自2012年7月正式启动,计划在今后每年都将资助医学院校建立自己的医学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实验室。

本次会议是近年来医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域规模较大的一次重要会议,将会对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将有力促进我国医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

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 篇4

在新的形势下, 医学工程师的技术与职责如不与时俱进, 不能适应高科技、新时代的发展, 将直接影响医学工程师的发展甚至生存。那在新形式下, 医学工程师的职责和任务又是什么呢?首先就是要做好维修维护工作, 还要做好质量控制与技术开发, 具体职责和任务如下:

(1) 负责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维修工作, 能更及时、更方便于临床, 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

(2) 参与购置论证, 提供所购设备技术参数参考, 负责医疗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等工作。

(3) 负责培训医护医技人员能正确使用与维护现代医疗仪器设备的技术。

(4) 负责对现代大型多功能医疗设备的功能开发工作, 使医院购置的设备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做到物尽其用。

(5) 负责所辖范围在用医疗仪器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管理与检测, 把好在用医疗仪器设备质量控制关。

(6) 负责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报废技术论证与处理工作。

(7) 与有关医护人员合作, 共同开发研究新医疗技术, 运用现代医学工程技术促进医疗水平的提高。

在很多医学工程科, 工程师的引进, 专业更是五花八门, 有专业的医学工程, 也有擦边的, 如有电子专业的, 有通讯技术专业的还有计算机专业的, 而且水平也参差不齐。由于医院仪器设备高精尖、现代化, 要做一名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须经过严格的培训, 具备较全面的知识, 有一整套维修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临这种情况, 对年轻的医学工程师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培训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达到有效、高效并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呢?以下探讨基于临床病例讨论的思想应用于医学工程师的培训上。

2 临床病例讨论的意义

病例讨论教学则是一种很好的弥补方式, 它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 提供给学生客观的病例作为讨论对象,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讨论发言, 可以反复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还使教师了解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哪些不足, 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有关研究表明, 临床病例讨论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掌握技能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感知能力, 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案例讨论在培养年轻工程师上的应用

医院在进新设备时, 如有生产厂家对工程师进行相关培训, 那是锦上添花。工程师能通过自身的学习, 苦练本领, 那是勤能补拙。再能坐下来案例讨论, 大家取长补短, 融会贯通那将是如虎添翼。据了解, 现在很多医学工程科工程师的分工很明确, 要么是各自负责那些科室, 要么是各自负责那几类的设备。这样的话, 各自遇到的问题就各不相同, 工程师就不能全局的掌握全医院的医疗设备, 没有量的突破, 局限性很明显。

以南方医院为例, 设备器材科有高级工程师11位, 高级技工2位, 中级工程师8位, 初级工程师11位。高级工程师大多是处理一些“疑难杂症”或技术指导, 大部分基础工作还是由年轻的初、中级工程师完成。可见, 初、中级工程师还是主力军, 是要进步与培养的对象, 是未来科室的支柱力量。具体做法:

(1) 案例讨论的内容为现阶段医学工程师的职责和任务, 在工作中遇到的维修经验, 相关医学工程知识等。

(2) 定期举行案例讨论, 根据各单位的具体情况, 可每年、每月或每星期举行一定次数的案例讨论。

(3) 主讲者主要由初、中级工程师轮流, 每场讨论会由一至二位对相关内容熟悉的高级工程师进行深透或辅导。

(4) 各高级工程师也要主讲相关领域的案例讨论或知识讲座, 让初、中级工程师更有深度的学习。

(5) 案例讨论时,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带设备进行现场讲解, 否则, 可拍下相片以多媒体的形式讲解。让学习者更直观、更深入的学习。

(6) 对案例讨论制度的推行, 要做到奖罚分明, 可结合行政与经济手段双管齐下管理。

通过案例讨论可以加强年轻工程师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及运用, 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 培养工程师的动手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术水平、全局性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赵献坤, 郑军。由医疗设备维修技术人员向“临床工程师”转化尝试[J]。医疗设备信息, 2004, 19 (7) :63-64。

[2]许明强, 郑峰, 袁冬冬。加强医工学生毕业学习的教学工作[J]。医疗卫生装备, 2003, 10:327。

[3]李铭邦, 梁远, 冼苏, 等.病例讨论在课堂教学上应用的研究[J].广西高教研究, 2002, 1 (4) :68-69.

临床医学教育与医学人才培养 篇5

临床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终末环节,它为理论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最重要阶段。可为培养高质量的合格医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提出了强化临床医学教育与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进一步探索临床教育教学方法及完善临床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医学教育分为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两大部分,是实践性强的专业技能教育。临床阶段的学习是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结构、临床综合技能的重要途径,是医学生从事临床工作之前职业训练的重要阶段,是深化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1]。作为高等医学院校,是基础教育和临床教育相结合的一个整体。基础教育重在理论教育,而临床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终末环节,它为理论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最重要阶段。所以临床医学教育为培养高质量的合格的医学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强化临床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临床教师的水平、教学方法等直接影响了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附属医院本身承担繁重的医疗工作,同时还承担医学院大量的临床教学任务。教学意识淡化是临床教学工作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何增强临床医生的教学观念、明确医教研并重的意义,树立“医疗是命脉、教学是基础、科研是精髓、质量是根本”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临床教学意识,我们通过召开教学经验交流会,使医院坚定医教研并重的理念,认识到临床教学对提高医院医疗水平、科研能力等医院内涵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为医院的长远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教学工作同时可以督促临床教师不断学习,多方面了解国内外学术领域新进展,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从而极大地促进教学意识的提高。有人把医、教、研三者的地位和作用概括为:医疗是今天,科研是明天,教育是未来。重视临床医学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是保证附属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探索临床教育教学方法 重视岗前教育 医学生由课堂到病房,角色发生了变化,岗前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使医学生紧跟医学发展的新形势,应将“医师资格方案”、“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核实施”、“实习带教管理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同步”[2]等相关内容,以及“医疗安全与法制教育”、“缺陷病历分析”、“医院感染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内容纳入实习大纲,不断完善岗前培训的内容,并对医学生进行入科前指导、观摩实际操作等,为他们进入科室、病房后的系统培训打好基础。

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应把临床基本技能教学改革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使毕业实习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近年来,作为附属医院,我院将“学生的临床技能训练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重要位置。第一,安排专人负责学生技能操作训练。第二,我们建立了适合临床教学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培训场所。第三,拟定了适合我院的一对一操作技能培训制度,对专业教研室的老师进行严格选拔,对所在科室实习学生专一负责,并要求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技能操作如四大穿刺、消毒铺巾、切开缝合、换药拆线等必须熟练掌握。我们对带教老师进行定期的考核,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临床综合能力多站考试(简称MSECS)的教学,重视临床实践能力 临床综合能力多站考试(Multi-ple Station Examination of Clinical Skills,简称MSECS)是以检查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为重点的一种新型考试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重读书轻实践的弊端,能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3]。考试客观、公正,爱伤观念强,且考试方式、内容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以往临床技能考试方法的缺陷与不足,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医学教育专家们关注和重视。

学生多选题考试的得分与重要的临床技能无关。在此类考试中死记硬背下来的知识无法保证至临床实践中仍能记住并得到运用,存在着考试方法本身的缺陷。通常采用的由各实习医院带教医师对学生临床技能评分的做法也不尽人意。我们具体的做法可以与执业医师的考试形式相同。MSECS的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其考核重点是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既重视理论学习更重视临床实践,应成为以后考核方式改革的趋势。

完善临床教育教学管理 促进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在临床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院一贯坚持以质量为核心,根据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标准及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如《教学规范手册》、《临床医学实习医师职责》、《实习生管理规定》、《实习医师守则》、《医患沟通规范手册》等文件。

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教学病种收治制度、教学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实习医生病历书写制度等,形成了规范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机制。对规范日常教学管理,保证教学有序进行以及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临床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教学环节管理为切入点,按照理论授课、课间见习、毕业实习及考核考试等不同的教学环节进行督导,特别注重发挥教研室的主导作用,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加强教研室及师资队伍建设 在临床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态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等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临床教师具有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尤其是青年教师往往存在教学经验不足,临床带教的规范性、系统性等方面亦存在差距,这就需要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素质。具体方法:对分配来我院工作的青年医师进行教育理论岗前培训,使其明确自己的教师职责。具体培训内容包括思想道德、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基础理论等方面,可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进行专题讲座或示范教学查房,严格要求青年教师规范教学文档,抓好教学环节的培训。教研室主任要对青年教师严格考核,经同意并试讲通过后才允许进行理论授课。通过培训可以激励青年医师刻苦学习,苦练教学和医疗基本功,达到充实和更新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目的。

我院实施业绩量化考核奖惩机制,对教学工作的先进科室和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逐步实现将教学工作量与奖励及职称评定挂钩,充分体现了对临床教师辛勤工作的尊重和肯定。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创新,从而对本科临床教学起到了促进、强化及提高的作用。我院根据专业特点设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口腔科学等27个教研室,教研室设置齐全。目前我院本科临床教学及实习带教教师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且相当一部分老师为硕士及博士学历,注重师资队伍梯队建设,为提高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临床教育教学进行监督指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对其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督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改进、提高和完善的重要手段。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监督体系和自我评价,二是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和评价。

附属医院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环节,是实现良性循环运行机制的重要保证,可推进医院自身教育质量、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实施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不仅要对教学过程或教学部门进行监督,还要对医院的各个教学工作环节进行监督,从而发现潜藏的或由来已久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问题,并寻找出积极可行的解决办法[4]。

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 篇6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校企共建

作者简介:王煊(1978-),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杨增科(1983-),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28-02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2010年6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订大会在天津市召开,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完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标是教育培养出大量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最终能够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之路,对加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全面提高高校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1]

1.培养工程师的特点

(1)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培养。

(2)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按照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2.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

“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各类型工程师;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师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达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促进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制订出具有较高水平、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保证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

3.培养工程师的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引导、校企共建、分类实行”等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订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工程师的现状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各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的逐步改善、专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和校企之间合作的频繁增加,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专业毕业生,满足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社会各层次、各类型企业和项目的大量需求。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建设行业的工程师的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招生扩大而相应配套措施、师资力量和实习基地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以后不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开展相应的技术工作,导致建设行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整体偏低。[2]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科学,对工程技术则不够重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科院校都培养工程师,只有我们不重视培养工程师。因为在我国,人们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观念,认为科学家很伟大,工程师是低一级的。很多科学家甚至认为,懂得科学就什么都能做,只要懂了科学,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慢慢地,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风气——重科学、轻技术。

2.培养模式上的缺陷

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工程类人才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重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我国现行的工程师培养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等问题。总之,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培养传承型人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3.高素质师资队伍的缺失

高等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师资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工程师的关键因素。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发展至今,师资队伍始终是限制专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教师的缺失。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相径庭,一部分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业工程等工程类专业背景,另一部分则是工程经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在知识结构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再教育;另外,应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改变人才引进的标准,多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最好是有着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负责人。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以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为核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工程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的投资与决策和并能够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分为了四大系列的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法律类课程四大课程体系。[3]根据“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在这四大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必须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

2.加强“校企共建”模式

“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并随时与建筑行业的用人需求相挂钩,突显应用型的特点,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高校制订的培养方案中应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共建”模式要更多地让企业参与到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去;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甚至毕业设计也可以在企业完成,最后也可以直接到相关企业就业。另外,还要逐步建立和利用各种平台(包括中外合作平台、实践平台、科研平台等),使这些平台能够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一个操作性强和实际应用价值大的学习场所,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比较深入和具体的实践工作内容,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让学生、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到工程技术难题的研究与创新中去,使学生最终获得系统的、专业的和实用的工程知识与能力。

“卓越计划”下除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另外,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例如,高校与建设企业可以共同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的机制,为高校教师在企业挂职创造条件和政策。当然,为了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工程实践,高校也可以在日常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过程中强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晋升职称的规定中要求教师必需有在企业工程实践的经历,或者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先考虑等鼓励政策,或者给以其他方面奖励。[4]

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中,高等学校应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国内外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从事项目的决策、项目咨询和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具备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和项目监理师基本素质的、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的不断完善,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越来越受到建设行业和施工企业的欢迎,所以,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与社会要求同步。因此,改革教学思路,加速方法革新,充实和完善专业教学的内容,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应用全新的教学体制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总之,各高校应尽快改革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制,形成一整套既适应经济需要又适应行业需要的工程管理教学体系、知识层次和培养制度,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土木专业工程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2]张海英.工科院校应该以培养工程师为主——张光斗院士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3]帅传敏,付晓灵,宫培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5).

[4]夏建中,吴建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5).

(责任编辑:王祝萍)

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 篇7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其目的重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 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多年来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以《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1〕1号) 为指导, 通过改革建设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和体系, 突出我校理医工结合的鲜明专业特色, 进一步探索在医科院校开办工科专业的规律与特点。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 通过建设生物医学工程广东省级示范教学实验中心、大力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等途径,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实践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 探索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立体式、多层次实验教学平台, 深化教学体系改革, 逐步研究和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新理念和模式, 使学生在综合素质增强的同时, 工程理念和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为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贯彻落实奠定基础[1,2,3]。

二、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传统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存在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够, 验证性实验内容比重偏大, 缺乏系统性工程实践训练内容, 导致学生不能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普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 即实验前发布实验讲义, 讲义包括实验内容、操作方法与步骤、每一步预期结果、实验报告格式等, 学生机械性按照讲义完成操作, 缺乏主动思考, 扼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实践条件建设方式。实验室、实践基地包括学生实践的场地、设备和工程环境, 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 我国高校教学实验室一般是根据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而设置的, 其功能是辅助理论教学, 其特点是课程专用、功能单一、实验室规模小、利用率低, 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工程素养培养;实践教学基地一般是建在与学校有业务往来校外企业, 但是大多数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实践方面积极性并不高, 多流于形式, 甚至有企业将来实习基地实习的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 并未达到系统工程训练的目标。

3.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目前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教学型高校的教师大多具备良好教育背景、名牌大学毕业并具备博士学位, 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经历, 参与过高水平科研项目并发表过高水平科研论文, 但大多数缺乏工程实践经历, 因此高校教师中具有企业经历的“双师型”的教师数量不足, 知识结构不合理。实验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环节的专门训练, 因此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

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改革措施

1.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根据“卓越计划”培养目标, 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扩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加大专业实验室投入, 提高实验室综合利用率;引进企业的资源和设备, 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利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 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搭建具有工程环境的实践教学平台。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实验室建设。①近年来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经费的支持下, 大大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 并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为此我院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验中心建设, 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推进广东省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迈上新台阶。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我院先后和北京微信斯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医学信息检测联合实验室”, 和无锡祥生医学影像有限公司建立了“医学影像联合实验室”, 这些公司无偿提供实验设备, 这些实验室投入使用, 大大增强了我院实验室实力。为此我院将充分调动全院教师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我们学校和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中。③通过自主研制实验设备以及联合研制实验设备, 大大降低实验设备成本, 提高了实验室设备数量并且锻炼了教师队伍。④通过整合学院内部教学资源, 组建综合实验室及大学生创新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不仅能进行认识、验证型和综合型实验, 而且能完成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 实现实验设备资源的交叉综合利用, 充分提高实验室装备的使用效率。

(2) 教学科研共用实验室建设:我院科研力量雄厚, 科研实验条件优越, 建有数字化诊断治疗设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医学图像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州市大型医疗设备质量检测工程中心。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实验基地建设, 需要大量的科研项目来支撑, 因此在这些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建设中既兼顾科研的需求, 又充分考虑实验教学的需要, 建成科研和学生实验教学共用模式。达到科研促进实验教学的目的, 并且把这种模式拓展到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中。

(3) 实习基地建设。筛选具备带教师资力量和实习条件、管理规范, 并在医疗器械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司确定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 我院先后和飞利浦 (PHILIPS) 、西门子 (SIEMENS) 、杉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深圳新开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雅培中国诊断部签订了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协议, 确定为我院的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资源, 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课程实践、实习、课程设计、学科竞赛、科研实践等创造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 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4]。

2.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整合。

(1) 教学内容改革。整合传统实验内容, 将单一性、验证性实验整合为综合性、设计型实验, 结合企业项目补充工程训练内容, 强化课程设计, 将各种国家级、省级设计大赛内容纳入综合分析能力培养的实验项目。在毕业设计前必须完成一门综合实践必修课, 综合实践题目由学校老师和企业老师联合设置,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选择, 形成具有产学特色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2) 推进实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为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 必须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在教学方法改革中, 大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老师只给出实验项目的技术指标要求。要求学生完成原理方案设计、理论计算与分析;经与带教老师讨论通过后完成硬件实验样机搭建、样机性能指标测试等环节, 形成完整的工程化的训练过程。

在考核改革中, 改变传统的实验结果加实验报告评价方式, 采取考察实践全过程、实作作品展示、现场答辩、实践总结分析等方式, 重在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5]。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参与“卓越计划”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具有在企业、医院工作或培训的经历, 熟悉工程实践环境和过程。没有相关经历的新任教师必须到企业或者附属医院相关科室顶岗工作一年, 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利用科研合作机会去合作企业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 了解工程环境和生产过程, 积累工程经验;聘请医院工程科室、企业中技术水平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好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推动附属医院设备科、信息科成立教研室, 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工程科室的人员力量, 直接参与专业实践课教学。

加强产业技术高级研究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探索实施选聘优秀科技企业家、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授”, 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6,7]。

四、结束语

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 在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兴趣, 注重学生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实践结合,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工程意识、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生物医学工程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何波, 李思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机械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3, (3) .

[2]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6) .

[3]张林香, 王忠德, 王俊文, 郝晓刚, 刘世斌.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深化改革实验教学体系[J].教育学术月刊, 2012, (1) .

[4]李俊, 薄翠梅, 王鑫国, 张广明.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实验平台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2, (3) .

[5]赵存有, 刘春生, 侯清泉.面向就业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研究[J].教学研究, 2013, (2) .

[6]范小春, 冯仲仁, 李书进.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 32 (2) .

医学工程科技术人员的引入与培养 篇8

1 医院分类及工程科技术人员引进

对目前各个医院来说,医疗设备的种类是纷繁复杂的,不仅有高档精密的彩超、CT、MRI,也有手术床、吸引器、血压计等基本医疗器械。要严格地将工程人员专业和所有相对应的医疗设备完全对应起来是不现实的,而现在大量运用的分科室大包干方式效果也不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人才浪费,影响优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医院在工程科人员引进上的基本思路是考虑自身的学科特点和重点要求,安排所需要的专业电子技术工程人员以及他们的工作范围,同时也要保证有机械工作技能的人员来负责设备装配、零件加工等基础性辅助工作。其次,要根据自身规模、发展要求、资金等条件,考虑引进人员的学历层次和能力特点。下面根据不同的医院特点进行一下分类说明,重点在于对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

1.1 第一类医院

这类医院的规模普遍较大,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实力,因而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迅速,高档设备占有率高,普遍由各个设备供应商提供较完善的售后服务。这类医院对工程科技术人员的工作要求主要是在一些相关的医疗设备购置中进行技术支持与论证,组织和培训临床医务人员正确使用和保养设备,对医疗设备故障进行预防性检查,对常见故障和误操作进行快速处理,对严重故障原因进行辨别并监督设备售后维修人员作出正确的维修和零部件更换。因此,这类医院对工程科技术人员的要求应该是以实用型高学历人员为主,通常应该考虑以医电仪器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为主,以机电一体专业的中等学历人员为辅,在能力上倾向实际动手能力较强的人员,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广泛,对负责重点科室的技术人员特别要强调专业对口,这样才能保证医院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获得满意的效果。

1.2 第二类医院

这类医院以研究所为依托对象,从事较专业化的疾病治疗,重点在于相关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的开发和研制。因此,它们对工程科技术人员的要求在于参与科研研发工作,进行理论和实验的技术革新。它们所需要的是普遍具有较高学历,如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特别强调综合能力强,有雄厚的理论知识功底,有敏锐的大脑思维和创新开拓精神,能够形成独到的思维和见解,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问题和学科发展方向,具有良好的探索能力和良好的外语基础,同时,应该在人员的配备上以一个科研团队的形式加以引入,以集体的力量参与各方面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1.3 第三类医院

这1类医院是目前医院体系中最普遍、数量最多的医院,它们的总体实力如病床数量、门诊量、年收入等都表现得不特别突出,因此在医院的经费开支上需要严格的管理,从而能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而医疗设备的更新是一笔巨大的投入,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对故障设备的维修要求也很高,尽量立足于自我维护,减少维修开支。同时,在具体的维修过程中,也要以元件级的维修为主,而不是轻易的采用整体替换。因此,这类医院对工程科技术人员的要求是很精细的。首先是需要一定的高等和中等学历的电子工程师承担不同层次和难度的电子设备工作,也需要具有机电一体化专长的人员来进行辅助性工作。同时,对这些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水平也要有较高的要求,才能保证既能勤于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又能自己动手加以解决。

2 工程科技术人员的培养

对于医院工程科技术人员来说,其中坚力量是具有一定学历的专业院校毕业生,他们来到工作岗位时通常都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较为熟练的外语基础,以及一些基本的实际动手工作能力。但这一切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发展。首先是学校的理论和实际临床医学的结合能力不够,书本知识过于表面化,而学生对真实的设备接触得很少;其次是部分课本所讲解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显得知识老化且涉及面偏窄,不适合现代医疗设备的发展;第三表现在学生虽然外语能力都能通过相应的等级考试,但在专业外语方面,特别是部分和医学相关的专业词汇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对进入医院的工程科技术人员,有一个后期继续教育的问题,而在他们工作之初进行一定的指导和教育能够迅速提高他们独立现场工作能力[3]。

2.1 基本知识的扩展

学生在学校完成的都是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越是高档的学校越是如此,通常接受的课程实验也大多与电子系统相关,而在医院环境中有很多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此,还需要掌握很多其他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如与电工相关的电源电路布线,火线、零线、地线的标示与连接,特别是医疗设备的接地处理都需要强调,各种电磁阀门、电动机及管路如何连接,医疗设备的安全常识等。通过对诸如此类知识的传授,能加快学生基本知识的补充和实践经验。同时学生在学校接触到的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也不多,且功能和运用目的各不相同,应教会他们熟练运用各种工具手册进行查阅以及使用示波器、稳压电源等辅助工具。

2.2 基本技能的扩展

医疗设备也有许多相关技能的沉淀,这是对许多前人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比如在对故障设备维修处理过程中的问、望、闻、查4个步骤(即了解听取故障设备发生的故障现象和过程,观察故障设备的外观和电路板有否异常,闻设备有无焦臭等异味,最后利用工具排查故障);对各种不同类型电子元件的焊接处理;特殊故障如热稳定性不良的排查与处理;医疗设备的表面清洁与内部除尘方法,故障排除的步骤等,都需要在一定的工作过程中逐渐加以培养。同时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以总结和归纳,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在最初的工作过程中,要新员工与老员工一起全程参与机器的安装、调试、验收、维修,深入到每一个临床科室进行广泛的设备维护,做到对各种设备心中有数,充分了解设备的共性和特殊性,为以后的独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4]。

2.3 职业素质的培养

从医院工程科的现状来说,其依然是医院的一个工作支持平台,而目前的医院运行形式必定是以临床工作为主,其他部门围绕临床部门服务,对工程科的重视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的,同时也是和其工作效果密切相关的。因此,对工程科技术人员来说,从来到医院的那一刻起,就要对他们的工作背景作深入的分析和指导,使他们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一个完全的认识,才能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不会产生错位的感觉[5]。同时,由于工程科工作的特殊性,既要求他们要经常主动上门巡查,为临床排忧解难,又要有合理时间安排在科室进行设备维修维护,并且由于每种设备的故障差异性,使得即使每一次相同的故障现象都有可能采用不同的维修工作手段,因此维修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每一位工程技术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而这种良好的素质培养要从工作的第一时刻起就开始,既要求老员工做好示范,又要用客观的外部条件加以约束和鼓励,才能保证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风气。

对于一家现代医院来说,医院工程科技术人员应该与临床医生、护士一道,成为医院运行的三大支柱,需要发挥各自不同的才能,共同为患者服务[6]。医院管理者对工程科技术人员既要合理配置引进,了解其工作重要性,又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而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并且要注重人员层次梯队的形成,才能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胥绍禹.医疗设备维修要走建设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道路[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10):62.

[2]周源.医院医疗器械科岗位人才培养[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10):65.

[3]钟青松,冯智诚.对医院工程技术人员继续学习问题的探讨[J].医疗装备,2000,13(9):17-18.

[4]赵杰宇,南喜文,李俊礼.关于加强医院医学工程科学科建设的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9):76.

[5]张廷武,陈宇珂.医院工程技术人员的再培养不可忽视[J].医疗卫生装备,1999,20(3):34-35.

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 篇9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信息技术与医疗卫生领域知识深度融合发展产生的新兴交叉复合型专业,由于该专业办学时间较短,办学规模较小,办学经验不足,并且该专业是复合交叉型专业,涉及到医学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医院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等模块,国内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办学高校选择知识模块的区别较大,不同的学校如西医类院校、药学类院校和中医类院校根据各自学校的资源情况,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各不相同,所以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实验平台的构建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特别是当前比较注重的创新创业知识人才培养方面更需加强。本文在我校5-6年的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办学经验积累基础上,进行充分探讨、总结、提炼,提供出我校该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块,各个模块课程的取舍、课程模块的衔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及实验平台的构建等最新成果,以期得到各位专家同仁的指正,为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标准框架的构建提供参考,为提升医疗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质量贡献力量。

2 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根据本专业的总体要求,参照本校具体情况,符合医疗领域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对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要求,制订切实可以执行的具体内容。首先明确该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完成该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其中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是该专业每学期学生学习的蓝本,课程设置是核心,实验平台是支撑,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是提升,实验实习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合格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标准框架,特别是交叉复合型专业不同专家认识具有一定的区别,要进行广泛论证,达成统一共识,并进行不断的实践改进和完善,形成相对合理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力争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2.1 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我校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医学背景和管理学基本知识、具备扎实的信息工程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够从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设计和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医学信息工程复合型人才。

基本素质要求,包括思想道德、综合素质、人文社科、能力及知识结构要求等。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分析研究、开发和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包含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熟练掌握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具备日常的听说能力,能够运用英语阅读、翻译本专业文献,树立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较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理论知识,较强的信息系统开发、应用和管理的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体现交叉复合型知识结构。

2.2 人才培养课程模块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信息技术与医学知识交叉复合型专业,主干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和管理学。学生主要是具有医学背景,掌握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主要从事医疗卫生领域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应用、开发和信息化架构规划与设计等工作领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把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主要分为四类课程模块:医学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和医疗卫生领域信息系统知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医学基础知识是把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进行压缩整合,开设了人体结构学、人体机能学、人体疾病学及临床医学概要,每门课程都是综合了若干具体的课程,如人体结构学包括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人体机能学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等,医学基础知识模块大约占400学时;管理学知识模块课程开设管理学基础、医院管理学、卫生信息管理学课程;信息技术知识模块课程主要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其中原理类的课程主要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三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三大核心课程,程序设计类课程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类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医院网络架构规划与设计,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与程序开发基本技术;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模块课程是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必须具备的核心课程门类,该部分课程与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密切相关,也是医学知识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与提升,该模块课程开设了医学信息学概论和医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医学信息学概论主要讲授目前的医学信息基本框架及医院信息系统各个模块的基本知识,医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对医学信息学知识的深入,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对其中一个或几个模块进行分析设计,让学生深刻掌握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的一套流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快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的工作岗位。

3 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探讨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大力提倡的一项基本政策,在校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因此在大学阶段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创造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把创新创业精神贯穿在课程之中,特别在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应该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突出技术开发应用型专业,比较容易实现当前国家提倡的创新创业政策,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把创新创业思想贯穿其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综合开发能力及管理协调能力等。

3.1 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及综合性课程设计

根据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培养体系进行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保证课程设计特色鲜明、覆盖面广、启发性强,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实际的各类软件、硬件、网络及医院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是对学习本门课程的检验和提升,课程设计时可能会用到相关课程的知识,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有指导教师进行拟定,5名左右学生组成一个课程设计小组,每名学生既要完成相同的规定课程设计内容,同时又要完成一个专题的课题设计,在规定的期限内,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拟定题目,用课程设计贯穿整个专业学习过程。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主要培养学生本门课程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开拓性思维,以及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及协调能力等。

在医学信息学院范围内,面对高年级的学生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设计,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以往所学知识交叉和整合,将多门课程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实施一个大型的综合型的设计实验。这些实验课程设计要利用实验室开放平台,在不同的实验室才能设计完成,每两门、三门或更多门课程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进行方案设计,然后分别在软件实验室、硬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及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完成。学生通过软硬件项目实施步骤、进行设计分析,然后写出实验课程设计报告,并在专题讨论会上展示设计成果。

3.2 设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省创新创业项目

面向高年级本科学生,学院或者各个实验室在每学期初发布实验室中的开放科研课题,即医学信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吸收部分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训练,学生通过自己参加各类科研项目获得开拓视野、涉猎书本理论知识以外内容的机会,而且通过实验项目的设计,能够掌握科学研究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获得医疗卫生系统设计的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申报该项目进一步推动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以问题发现为引导、寓教于科学研究的教学模式,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学有余力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医疗信息化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3.3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本学科专业竞赛

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医学信息工程专业除了在主要教学环节中渗透工程教育思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之外,还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多层面、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不断繁荣科学内涵与培养创新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全国和江苏省每年举办的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有很多,针对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以及师资和学生情况,从其中筛选出适合的竞赛,让学生参与,例如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竞赛等。每年定期派遣老师和学生到开展竞赛比较好的学校进行观摩、学习以及培训,以提高本专业参赛教师和学生的整体水平。同时,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教师更加积极地参与指导大学生的科技活动和竞赛活动。

3.4 加强企业联合培养、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是打破工程教育改革瓶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联合培养人才具体包括共同制订学生培养计划、联合开展课程教学、共同完成实践教学等内容。具体举措包括:学院积极聘任企业或科研机构具备条件和水平的高层次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或者导师,联合培养学生;积极支持本院教师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兼职,开展科研项目转化的研究攻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到本院兼职,从事专业教学或开展科研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到兼职导师所在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实践、实习,选择优秀学生到合适的企业进行学习;校企根据企业需要进行订单式培养学生,学生学习内容与企业需求之间零距离,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更快更好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工作环境,减少毕业生适应企业工作的时间。

4 结语

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是最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新兴专业,本专业涉及到医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医院信息系统等专业知识模块,每一模块内部课程的选择目前没有一个标准的框架作为参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千差万别,本文给出了各个知识模块的核心课程,并提供了创新创业培养人才的思路及具体实现方法,这是我校多年举办该专业的经验积累。

在申办该专业之前,我校已经建立了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软硬件资源,把学校与各附属医院、临床学院通过光缆直接驳联,构建实施了“徐医网络信息高架桥”工程,实现教学、科研、医疗资源的实时整合,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设立奠定了硬件基础。并率先为我校的所有临床学科专业学生开设了“医院信息系统”公选课程,使我校毕业的临床各学科学生,提前熟悉临床信息系统、医疗检验系统、医学影像传输系统、电子处方和病历、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直接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开展医疗卫生工作。我校现已设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事业管理、生物信息学等理工管专业门类,逐步建设了一支兼具医学、理工、信息和管理等专业背景的师资队伍,在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号采集与处理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设立储备了师资。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做好实践教学的各项硬件建设工作,建立并完善了计算机、网络、电子电工实验室等。

在我校成功申办医学信息工程专业5年来,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特别在当前的创新创业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进行了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学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加强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和实验平台的创建等方面要大力加强,把创新创业思想及具体方法始终贯穿到课程教学当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具有明显的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

摘要:本文给出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涉及的医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医院信息系统四个主要知识模块课程的选取,同时提供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科研课题及与企业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标准框架的构建提供参考,为提升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医学信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蔡晓鸿,赵臻,解丹,等.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构建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2):138-140.

[2]郑晓梅,陆志平,李刚.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硬件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J].福建电脑,2013(6):168-170.

[3]陈娜,王赫楠,燕燕.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科技文汇,2014(292):79-81.

[4]成冬梅.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4(4):115-119.

[5]吴劲芸.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信息化,2015(2):249-251.

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 篇10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由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自20 世纪50 年代诞生以来, 发展迅速, 成为现代医学进步的原始推动力之一, 在现代医学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生物医学工程多学科综合的特色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自1986 年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来, 在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探索和改进。医学电子工程教研室 (以下简称教研室) 是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教学科室, 承担了本专业本科生1 门入门课和5 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 具有突出的专业教育优势。同时, 教研室承担了多项国家和军队的重点科研课题, 在电阻抗成像研究领域走出了中国特色, 被国际权威专家认为“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教研室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中, 积极探索生物医学工程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理论、方法和策略[2], 结合我校的军队院校特点, 提出和形成了“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历届本科生培养的实践, 不断改进和完善这一新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思想教育

作为一名新兴的交叉学科的学生,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传统学科的学生想像不到的问题, 如果不能从正确的角度、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问题, 就会给专业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 甚至产生错误的认识, 对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我们连续14 a对300 名新入校的本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 近80%的新生对这一专业的认识是错位的:近40%认为生物医学工程是“生物工程”, 23%认为生物医学工程是做“医学研究”, 17%不了解专业方向。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在学习、吸收欧美著名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长期和深入的探索。

1.1 开设《生物医学工程学导论》课程

在新生入学后, 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学导论》课程, 从宏观角度使学生了解生物医学工程学产生的背景及在生物医学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和军事生物医学工程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科学创新和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立志献身生物医学工程事业的决心。

1.2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 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 并在随后的几百年时间里, 在世界各国高校中得到广泛推广。在我国, 导师制长期以来主要针对研究生教育。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 教研室在2005 年首先倡导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一对一的课外交流与沟通平台, 发现个性、因材施教, 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研究领域, 形成基本的、创新的、正确的科研观。先后指导53 名本科生, 其中4 人因成绩优异免试推荐研究生、5 人考取硕士研究生, 3 人在本科阶段发表了科研论文。

1.3 参与多样化的学术活动

利用经常性的师生见面会鼓励发言, 创造表达思想的机会。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会, 使思想的碰撞、观点的博弈均统一于以讨论为中介的互动过程。近年来, 我们所有的学术报告、研究生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都有本科生积极参加[3]。这些举措为培养学生获得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思想教育提供了富饶的土壤。

2 全方位创新思想教育

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动力, 创新性人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教研室是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科研龙头科室, 近年来, 陆续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点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军队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30余项课题, 形成了电阻抗图像监护的科研方向,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其成功的关键是拥有一批创新性的教师队伍。教研室45 岁以下的教师均为本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 其自身的经历和经验使我们越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本科教学中, 学生在高水平教员的指导下, 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并能在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中, 经过多层次不断提升的创新性研究实践, 反复强化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素质和能力, 逐步取得创新成果, 成为创新性人才。这一点在开展课外科研与毕业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课外科研与毕业设计中, 逐步把学生带入教员的科研实际中,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坚定了他们为军队服务的决心, 培养了他们的实际能力。

2.1 更新知识内容和手段

追踪专业技术的发展方向, 更新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专业课程原有的教学大纲与知识结构已经显得较为陈旧, 部分课程不能适应新的技术需求, 我们始终坚持引入新知识, 更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生物医学电子学》适时地增加了软件辅助设计滤波器的内容, 减少了参照表格和模板设计滤波器的内容;《医用传感器》将实际中不再应用的部分类型传感器从授课内容中删除, 并增加了应用于医学信号拾取的新型传感器的选择和电路设计;不断引进新的教学手段, 建立了《数字信号处理》网络课程, 更加贴近现代信息化发展的趋势[4]。通过调整知识结构和手段, 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和把握。

2.2 创新性科研引导教学

把科研内容引入教学课堂, 丰富优化教学, 同时把科研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学生一起讨论。科研项目来自实际临床医学的需求, 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帮助很大, 学生兴趣也高, 思路活跃, 有的学生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提高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层次和水平。如《生物医学电子学》的教学中引入电阻抗测量电路的设计简介, 《医学仪器》的教学中引入电阻抗法测量脑血流原理的介绍, 均对教学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2.3 利用课外科研拓展教学

课外科研活动是理论教学内容的补充, 也是实践教学的延伸。对于学习成绩良好、钻研精神强的学生, 由承担科研课题的教师专门指导, 针对课题进行入门研究, 主要集中在科研方法和思路的学习上。通过这样的课外科研, 有助于激发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动手能力, 为今后的研究生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和训练, 2 名学生在本科时就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研究论著类文章。

2.4 结合科研开展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一直坚持紧密结合科研课题开展毕业设计。具体做法是: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与教研室的科研课题直接相关;老师拟定多项毕业设计课题, 学生自由选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通过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 学生可以完整了解常规科研的方法和步骤, 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的意识, 获得创新的成果。在此过程中, 很多学生找到了科学研究的兴趣点和创新的思路, 被带入科学研究的殿堂。如1990 级和1993 级的各1 名学生正是通过毕业设计进入电阻抗课题组, 并攻读硕士研究生, 目前, 前者在英国帝国大学任终身讲师, 后者在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任博士后并在Nature杂志发表研究论著一篇。

3 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 除部分去高校和科研院所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外, 大部分都将去医院工作。现今, 医疗单位对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需求已从单纯型向综合型过渡, 要求其既要能做好服务, 又要能开展科研工作。因此,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培养应用型和研究型复合的综合性人才。

3.1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教研室共承担了6 门课程, 其中《生物医学工程学导论》为本专业的入门课, 其他5 门课为本专业的结尾课, 这些课程之间相互衔接, 构成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5 门专业课中, 《生物医学电子学》、《数字信号处理》、《医用传感器》、《医学仪器》组成理论课模块, 《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综合实验》是实践课模块。在理论模块课程中, 重视基础知识的回顾和衔接, 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复习相关的基础内容, 使学生形成连贯的知识网络。在实践模块课程中, 《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包含指定项目和自选项目2 部分内容,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具体教学中, 培训学生针对项目要求的分析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任务配置及团队协助能力。同时指定项目侧重验证和动手能力的训练, 而自选项目则偏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做到从需求或问题入手, 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创新性研究, 形成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模式[5]。

3.2 强化综合性和设计性教学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安排近1/3 的学时让学生完成综合性实验, 其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本课程与多门前期课程的知识, 还需要根据实验需要自主学习部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图形编程方法。《医学仪器》课程中新开设12 学时的实验课, 增加基于Lab View的虚拟医学仪器的设计。这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有助于学生从实践环节提升实际动手能力。

3.3 引入针对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尝试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PBL) ”教学方法, 有效调动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设计解决方案的积极性,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讨论、总结,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开展环境渗透式的专业英语教学, 解决了专业英语学习与实际应用的脱节, 利用留学归来的教员展开双语教学, 达到专业英语学以致用的目的。

4 结语

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我们形成了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入导师制, 推行一对一个性化辅导, 构建以高水平创新性科研带动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解决了原有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和学习动力不足、创新思想缺乏实践平台、教学理论与实际需求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在培养高水平的创新性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董秀珍, 漆家学, 王政, 等.军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进展与展望[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0 (12) :1 412-1 415.

[2]邹慧玲, 董秀珍, 王松俊, 等.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军事生物医学工程概念体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4, 25 (12) :1 147-1 149.

[3]董秀珍.研究生培养与科学创新[J].陕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 8 (3) :17-18.

[4]刘锐岗, 付峰, 邱力军.数字信号处理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10) :205-206.

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 篇11

【关键词】临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141-02

《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GMER)和《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颁布,以及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使得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较强实践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成为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1]。我国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从八十年代开始,也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总体而言,发展的步伐较缓慢,主要沿袭熟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创新性不足,不利于目前严峻医疗形势下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也导致目前医学人才培养中几个致命弊端,比如教学理念与当今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主题不协调,导致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发展受限;教学形式及教学实践过于死板,导致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新、重结果轻思维等结果;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没有与时俱进,导致人才的培养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轨等系列问题。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是医学发展的灵魂,更是培养学科人才、提高人才建设水平的关键所在。只有实现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满足人民大众不断发展的医疗需求。特别是在现今严峻的医疗形势背景下,培养临床为主导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临床教学的重中之重,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发展的需要。

1树立创新型的教学理念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从教学的理念上进行创新。众所周知教师是授业解惑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线力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教师队伍水平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积极学习本科及相关涉及学科的专业学术水平,更要加强平时的继续教育,拓宽广泛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是创新思维的传导者,只有拥有创新思维的教师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提倡加强教师队伍对创新教学理念的理解,要求教师将创新教育理念娴熟的运用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并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以及实际教学状况,将理论和实际结合,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教学理念的创新是一个教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应始终围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始终将创新能力培养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包括日常的理论教学、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以及临床实际执行,并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平台,从而让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断发散和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强调一种启发式教学,注重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教师在整个教授过程中主要启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及积极性,让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以培养,从而为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临床实践的创新建设

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展及诊疗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培养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人才队伍对于促进社会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而言,是一项社会性性、革命性、前瞻性的工作。随着目前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社会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和对医生素质的要求较之以往也有了显著的提高[2]。史亚琴认为:真正的医学创新人才,除了应具备必要的政治身体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人文素养,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3]。因此,在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中不仅涉及到理论知识的创新性学习,还包括实践的创新性探索与学习。

2.1强调主动型学习医学知识信息量极大,单纯的记忆式学习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因此要压缩传统单纯的记忆式学习,提倡主动式学习。其中主要的改变在于完善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围绕学生学习的特点和现代医学的要求为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程设置方面弱化公共基础工程,强调人文社科、技能实践、临床实践等课程方面内容,加强人文社科知识的摄取有利于学生更多的接触到医学以外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总体视野;在学科方面建设方面,要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而增强学科联系和融汇;在专业知识方面,对医学知识进行系统化学习,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各个学科相互联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过程也更有系统性了解,真正的做到从整体出发,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减轻学生的负担。总的来讲就是改变原有的填鸭式记忆学习,改主动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推理,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Problem-base learning,PBL)”,PBL教学是以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学习过程中由教师指定需要解决的疾病问题,通过学生互助主动检索医学文献信息,获取最新的医学知识与信息,了解问题的研究背景、进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获得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一种以问题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学习方法[4]。PBL教学模式自引进普及以来在医学院校应用广泛,临床教学成果显著。该模式锻炼医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提高了整体素质教育,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好的锻炼了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让思维和知识信息也得到了有效而充分的融合[5]。

2.2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建设创新型活动平台的建设:科研活动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激发有积极的意义。科研类活动是指在学校的组织下,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实践开展的大学生实践活动,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临床分析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性,挑战性和创造性。尤其是现在的学校及附属医院的科研活动多,加强与临床学科的联系,积极参与临床或基础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在工作中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也不断的发现问题而继续加强学习;在科研工作遇到难点通过思维的发散和技术创新从而顺利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学校应该扩大平台,加强学术单位的联系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

3创新的临床教学成果评估

[JP2]既往的教学评估局限于单纯的分数,而对忽略学生的思维能力考查。而创新型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巩固,那么成熟创新的教学评估就是一个很好的保障,更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在整个的教学评价活动中要紧靠创新思维能力的特点,重点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可以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在日常实际中,以主观题为主,着重于临床病例的分析能力和辩证能力,加强相关学科知识面知识的融合;在教学结果评价方面,着重于临床试验的设计分析,论文的书写及逻辑分析能力,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考核要点,从而才能真正的将创新型医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推广和改善。

4结语

总之,创新能力是医学发展的根本,培养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更是快速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重要保障。只有在日常的临床教学中不断增强带教老师整体创新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临床学习创新性,辅以生活的临床实践活动平台及成熟的临床教学考评体系才能保证以临床为导向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教学工作有序稳定有力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桂庆军,游咏,尹凯,等.大临床技能教学模式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3):461-468.

[2]林心宇,李海燕.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5,1(1):8-11.

[3]史亚琴,李文华.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初探[J],交通医学,2003,17(2):215-216.

[4]王静.合作探究法在医学信息素养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2015,24(1):75-77.

[5]程翔,黄培标,梁秋春,等.医学教育认证体系下的医学生信息素养教学改革田[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2014,23(3):66-68.

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 篇12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综合了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 发展迅速, 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有别于临床医学和纯工程类学生的培养模式, 尤其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 以提高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1]。

1 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 适应社会、军队对人才的新需求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和探索性的工作, 不只局限于对科技活动本身的作用, 还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变化和发展。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而言, 学科的发展将推动全民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此外, 社会的进步和军事力量的增强, 将对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要求, 尤其是对创新型科研人才的需求。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 社会的进步、新军事形势下军队的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依靠的是科技和知识的创新, 而科技和知识的创新则依赖于大批具有科研能力的人才。

本科生是大学培养的重点对象, 是科研人才的储备军。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覆盖面广, 涉及理工学科、生物学与医学分支, 这些交叉领域的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更需要大批的研究型人才。因此,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1.2 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措施

生物医学工程是多学科、广范围和高层次上融合的专业, 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现代医学、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应具备电子医疗仪器研究、设计、制造、应用与开发的能力。因此, 该专业更加侧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研实践活动。

虽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安排有医院实习期, 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 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未得到较好地锻炼。通过开展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活动可以弥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环节的不足, 让学生能够尽早接触和了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科研领域、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在本科阶段就逐渐开发其科研潜能、激发创新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领域、延伸专业技能。

另外, 本科生在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将更加频繁地与同学、教师、医院、学校接触和沟通, 从而锻炼了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逐渐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科研任务, 学生会利用一部分课余时间,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沉迷网络和学习目标缺失的情况, 可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 提高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总之, 本科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可培养其各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1.3 缩小与世界一流名校差距的突破口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一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自办校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早在1969年就创立了“本科生研究计划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 UROP) ”, 后来又开展了“独立活动计划 (Independent Activity Program, IAP) ”, 旨在为学生提供独立自学和科研工作训练的机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 或自己设计研究课题邀请教师作顾问[2]。1998年美国的博耶报告确立了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在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3]。

我国研究型大学也逐渐意识到本科生科研的重要性, 自1996年清华大学开始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 (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 SRT) ”, 该计划面向所有在校本科学生, 每位学生在第2-7学期均可自愿参加, 让学生有机会早些接触企业界、科研部门, 尽早接受科研训练, 了解社会实际, 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因此, 第三军医大学为了实现“建设具有鲜明军事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军医大学”的长远办学目标, 必须更加重视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才能逐渐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 让学生思路开阔, 以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适应不断变化和更加复杂的世界。

2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2.1 教学与科研

第三军医大学开展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时间不长, 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覆盖知识面宽, 目前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 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不能完全满足医院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教学方法传统, 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学, 研讨课的开设比例较低, 难以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已从国内外知名大学特聘了几名专家和教授, 招聘了多名博士毕业生, 使得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但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较多, 同时精通工程技术和生物医学知识的教师较少, 部分教师满足于现状, 不思进取, 对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和热情。

相对于理工院校, 第三军医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科研方面与医学结合较紧密, 医学大背景深厚, 能从临床中发现一些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但工程力量相对薄弱, 科研投入不足。科研目前还处于引进、消化、跟踪较多而创新性研究较少, 同时理论方法等应用基础研究较多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研究较少。虽然近年来青年教师的科研论文发表水平在逐年提高, 但总体而言, 科研整体能力和水平有限, 科研项目申请的命中率较低, 科研经费不足, 投入产出效能低, 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有限, 对科学研究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缺乏耐性。有些教师对科研急功近利, 认为对本科生精力投入多但科研产出少, 不具备科研培养的价值。

2.2 学生方面

第三军医大学学生的整体素质良好、基础扎实。进入大学后, 部分学生沉浸于考上大学的喜悦之中, 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兴趣。由于习惯了中国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并且缺乏针对新生的研究型课程设置, 很多新生还在沿用高中的学习方式, 机械呆板地学习, 一切学习以考试为导向, 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此时如果再加上教学方法不当, 很多新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由于是军队院校, 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录取名额受限, 很多学生即使非常优秀也不能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本科生毕业后将会统一参加学校的分配。随着目前我国就业难度的加大和军队分配形式的日益严峻, 很多毕业生可能被分配至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工作, 于是部分成绩较差的高年级本科生在学习方面的信心动摇, 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极强的厌学情绪, 认为学习无用, 从而破罐子破摔, 在学生中间产生不良影响, 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部分成绩较好的高年级学生为了实现保送研究生的目的, 更加注重考试成绩, 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参加科研实践活动, 从而忽视了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 阻碍了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2.3 体制方面

第三军医大学近年来也开始重视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开始试行导师制, 具体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针对低年级本科生, 侧重于任命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员为导师;第二阶段针对高年级本科生, 侧重于任命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员为导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 导师则应履行自己的职责, 即鼓励学员自主开展科研试验研究,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研室科研工作等。试行导师制规定了导师每月指导学生的最低次数, 对发表论文的学生和导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未达标的导师和学生实施相应惩罚。

目前, 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试行导师制已经初具规模, 但还不够完善, 在第一阶段培养方案中没有针对教学的具体措施, 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这一阶段的导师制形同虚设, 导致学生的科研能力并未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第二阶段培养方案中, 导师将引导学生参与教研室科研工作, 由于没有具体规范措施, 可能有些导师会倾向于让学生做重复性的简单工作, 从而导致学生对科研的整体流程不熟悉。另外, 目前没有建立起专门面向本科生的科研专项资金, 可能会导致科研进展缓慢。

为了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012年7月, 第三军医大学与重庆大学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自联合学院成立以来, 两校共同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 瞄准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 实质性推进生物材料与创伤修复等5个研究中心建设进程[4]。

3 加强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3.1 构建校园文化

现在的本科生大都是90后, 他们好奇心强, 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但当今社会环境浮躁, 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多元化, 过分强化名利, 而大学的人文环境应该培养出有思想、有学问、有高尚道德情操、有科研创新能力、有责任感的公民。第三军医大学更是肩负着培养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的使命, 因此要特别加强对本科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 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育和引导全体学员铸牢军魂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争做“对党忠诚、爱兵为民、品德高尚、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红色军医, 着力用好驻地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 积极开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必要在本科生中强调并非考上研究生就能确保获得较好的工作, 而应注重自身人文素养、交流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因为现代社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用人单位更多考虑的是应聘者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多, 研究生们找工作同样面临较大的压力, 只有具备更好的综合素质, 才能在以后的工作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另外, 浓厚的学术氛围对学生们科研兴趣和科研素养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适当开展专题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科研文化活动。学生通过听取不同研究领域学者讲述各自的研究思路与成果, 体会他们探求未知的执着和收获成功的喜悦, 可以激发对专业的热爱, 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研究作风, 提升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参加科研文化活动, 如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创新论坛等, 可以活跃其思维, 激发创新火花, 开动脑筋、发挥才智、挖掘创新潜能。

3.2 从教学入手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教师通过讲课、传授知识的途径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 将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等方法融会贯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带着问题学习, 在课堂上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尽量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需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 并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

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建立年级研讨班, 由个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按课题类型分小组;学生可选择相关课程听课, 可采取各种方式独立学习、进行社会调研等, 学期末交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教师指导和组织学生课外查找资料以及定期进行小组讨论, 并给出成绩, 对研讨课和选修课程记学分。研讨课的教师应尽量选定为教授, 这样可为本科生提供多与教授接触的机会, 让他们感受到学术魅力, 初步了解科研的含义以及对某一专题进行重点研究和探索的基本方法, 促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方法是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而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途径。本科生通过完成毕业设计的工作可以初步了解科研活动的实施过程, 学生一般能够做到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查阅资料、分步实施研究内容, 但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总结分析能力, 教师应该在研究设计工作和论文撰写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独立完成的机会, 传授更多的科研方法。

3.3 完善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是由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积极主动转变教育理念, 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

为了能够准确衡量研究型高校科研能力的培养水平, 对于本科生导师制, 应建立完善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评价体系, 给出量化指标, 定期定量检测。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融入评价体系, 提高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设立相应的科研学分, 学生只有获得规定的科研学分才能毕业, 并对科研能力突出的学生给予相应物质和精神奖励。在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 除了教师个人科研成果的评定外, 应将对学生科研的贡献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学校和学院应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促使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和个人在大学设立资助机会, 形成多途径、多形式支持学生科研发展的格局, 加大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资金支持, 建立起专门面向本科生的科研专项资金, 以使更多学生获得独立科研课题的机会。

3.4 整合资源, 联合办学

联合办学可以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整体提升, 可进一步提升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水平、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为此, 联合学院应立足于学科资源特色优势, 认真总结联合办学经验, 转变思想观念, 加强与国际学术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吸引优秀人才来院工作;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 瞄准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前沿以及国家、军队和地方的重大需求, 搭建研究平台, 培育新兴学科, 拓宽研究领域, 为本科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打造良好的软件和硬件平台。

参考文献

[1]杜志强, 任吉莲.影响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教育, 2012, 19 (2) :27-29.

[2]牛畅.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比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7, 28 (3) :98-101.

[3]Boyer.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R].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 blueprint for America’s research universities, 1998:1-38.

上一篇:生物教育的育人功能下一篇:节目主持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