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优势(共4篇)
绝对优势 篇1
在2011年, 作为TD-SCDMA (以下简称TD) 芯片产业链中的黑马角色, Marvell借其单芯片技术在TD终端市场快速拿下多项大单, 市场占有率从0.1%飙升至8.6%。业界预计, 2012年智能终端的市场增长将远超过功能手机的增长, 多媒体影音、各种商务和娱乐功能都将成为终端上的主流应用。对此, Marvell高层近日接受本刊采访时称,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 单芯片足以满足绝大多数智能终端、平板电脑的性能需求。
优化智能终端设计
Marvell在单芯片领域下足功夫是因为看中了单芯片解决方案将应用处理器、通信处理器、图形处理器集成到一起, 可缩小芯片及手机尺寸、降低系统功耗、节省芯片及手机物料成本、降低手机开发调试成本、提高手机系统的稳定性等优势。以Marvell PXA 920单芯片解决方案为例, 该芯片集成了806MHz的高性能应用处理器, 通信处理器支持TD-SCDMA、TD-HSPA和加强型数据GSM环境 (EDGE) , 3D图形处理器支持720p视频, 可以实现摄影摄像、高清视频、音乐、游戏等丰富多彩的用户体验。
对于3G终端是否会走向以单芯片为主的芯片方案, Marvell称, 单芯片支持的智能终端一定会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它使得智能终端的设计、开发、测试更加简单, 终端厂商可以集中精力做好应用界面、外观设计、市场开发和运营, 而且可以让更多的企业成为智能终端提供商, 丰富智能终端的产品选择。
例如2011年中国移动主推的千元智能机、中兴U880等热门机型的畅销也证明了单芯片被众多终端厂商所采用的原因。
中高端产品已上市
“当然, Marvel单芯片并不是定位于中低端智能手机, 包括单芯片平台PXA920H在内, 采用Marvel单芯片的中高端智能终端也已经陆续推出。”Marvel强调。
据悉, 目前已经有多家国内一线的手机厂商正在采用PXA920H方案推出终端产品。在高主频、多功能的支持上, PXA920H还采用了先进的半导体55纳米工艺, 对比原来的65纳米工艺技术, 可节省约10%~20%的功耗, 其单芯片结构具有先天的低功耗优势, 加上Marvell先进的电源管理技术, 可以在中高端智能手机上体现大屏化、轻薄、待机时间长等特点。
针对多模LTE终端, 单芯片比双芯片要具备更高的技术水平、工艺水平。对此Marvell也早有布局。此前Marvell发布了全球首创的LTE“全球制式”通信处理器——PXA 1800系列单芯片, 支持LTE FDD、TD-LTE、HSPA+、TD-SCDMA和EDGE五种制式, 将TD制式的3G和4G技术跟其它主流的4G技术融为一体。
“它改变了Marvel主要只为TD制式开发芯片的状况, 促使其智能终端可以进入多个市场, 同时这对于TD-LTE的发展也非常有意义。”Marvel表示。
绝对优势 篇2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斯密认为 ,交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人类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是分工的结果。他以制针业为例说明其观点。根据斯密所举的例子,分工前,一个粗工每天至多能制造20枚针;分工后,平均每人每天可制造4800枚针,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百倍。由此可见,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斯密进而分析到,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他最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即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他以家庭之间的分工为例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说,如果一件东西购买所花费用比在家内生产的少,就应该去购买而不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 。裁缝不为自己做鞋子,鞋匠不为自己裁衣服,农场主既不打算自己做鞋子,也不打算缝衣服。他们都认识到,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用于比邻人有利地位的职业,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其他物品,会比自己生产一切物品得到更多的利益。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斯密由家庭推及国家,论证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他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不同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他主张,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的要便宜,那么最好是输出在本国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的产品,而不要自己去生产。他举例说,在苏格兰可以利用温室种植葡萄,并酿造出同国外一样好的葡萄酒,但要付出比国外高30倍的代价。他认为,如果真的这样做,显然是愚蠢的行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国家都是有利的,世界的财富也会因此而增加。
绝对优势 篇3
一、公有制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降低
在中国经济领域中, 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越来越低, 而非公有制经济则表现出强有力的发展态势。据李成瑞的测算, 在第二、三产业中, 2001—2004年, 公有制资本的比重平均每年减少3.23个百分点, 共减少了9.7个百分点。公私经济实收资本比重之比也由2001年的65.7∶34.3下降为2004年的56∶44[1]。而据有关资料统计, 在全国总资产中, 公有制资产比重自1985年以来不断下降, 2005年, 公有制资产比重只占到全国总资产的48.8%, 与非公有制资产比重之比约为49∶51。产业方面, 全国总资产中, 公有资产也仅仅在只占全国总资产14%的农业和运输与邮电业占有优势, 在其他比重占全国总资产86%的第二、三产业中, 公有资产已经丧失了优势地位, 尤其是在对国民经济发展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制造业中,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更低[2]。尽管由于统计资料和方式的不同, 各种统计和测算结果之间会有一定的出入, 但公有制资产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 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也正因为这样, 引发了人们关于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争议与困惑。
二、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争议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早些时候并没有什么争议, 大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就应该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一大二公三纯”也曾在建国初期大行其道。争议的出现是伴随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导向,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而起的。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下降, 而且其下降的趋势并没有停止回升的迹象, 引发了人们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种种争议与困惑。是否还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成了争议的焦点。如李长征认为公有制“必然低效率”是“产权神话”的谬说, 公有制也可以有着和非公有制经济一样的高效率[3]。宗寒则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共同构成中国社会基本经济制度, 这两者相互促进, 缺一不可。所以, 我们必须像党中央一再强调的那样, 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毫不动摇地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等。这类观点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中国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相反的观点也比较多, 如崔伟华撰文指出, “而当今时代, 却是家庭所有制和股份制这两种共有制形式的天下。”[5]以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胡承槐则更为明确的提出, “现在是该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提法的时候了”[6]。这类观点认为没必要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些争议出现的实质是对当前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现实的一种思考, 若能得出一定的结论, 是有利于澄清人们的困惑的。可以说, 争议之所以出现的根本原因, 在于公有资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不断下降, 且按照相关统计和测算, 出现了在数量上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因为在传统的观念里, 大家普遍比较接受, 既然公有制占主体地位, 那么公有资产理所当然地应该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反过来说, 如果现在公有制经济还在国民经济中占有50%以上的比重, 上述的争议也就不会如此显性化。
三、中国公有制仍占主体地位
对公有制是否还是主体地位的争议, 事实告诉我们, 中国公有制仍占主体地位, 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其主体地位。
(一) 公有制主体地位体现的关键应是其主导作用和控制力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事物的发展是质与量的统一, 数量的存在是事物发展的前提, 但数量不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决定事物根本面貌的是质, 质才是事物的本质性规定。没有质的规定性, 数量再多也不能决定事物的发展前途和方向。所以, 看公有制是否还占有主体地位, 主要是要考量公有资本的主导作用和控制力。
虽然按照相关测算, 公有制经济不仅资产所占比重下降, 而且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也在下降。2005年, 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只有39%, 剩下的61%是非公有制经济[7]。但公有制经济始终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据统计, 2004年, 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城市公共交通业、烟草制品业、新闻出版业、邮政业、金融保险业、地质勘察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 国有经济仍然具有绝对优势, 国家资本所占比重均在70%以上[8]。2006年,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1%, 但实现利润占44.9%, 上交税金占56.7%[9]。大型或特大型企业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主导作用。2008中国企业500强中,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了总数的66.2%, 有331家;实现的营业收入占全部收入的83.1%, 共18.2万亿元;实现的利润总额占全部企业利润总额的86.6%, 达到1.2万亿元。而私营及私营控股企业只占总数的19.6%, 共98家, 实现营业收入只占全部企业的9.2%, 总计2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只占全部企业利润总额的7.7%, 共1 055.6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占据明显主导地位[10]。2009中国企业500强中, 排在前40名的全部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排名位置明显靠后, 排在最前的民营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也只排在了第44位, 显示民营企业实力相对较弱, 无法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抗衡[11]。另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分析, 2008年, 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收入利润率为6.56%, 盈利水平是不同所有制企业中最高的[12]。而且, 据调查, 在中国, 能够成活10年以上的私营企业只占24.8%, 六至十年的占了42.3%, 低于5年的占了32.9%[13]。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的上升其实是一个不断变换的过程, 成活时间的不持续, 使得非公有制即使所占比重再高, 也不可能主导和控制国民经济发展, 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些都充分说明公有制经济至今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充分的主导作用。
(二)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实现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 公有制应该占主体地位。但在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框架内, 某一时期公有制经济在资本总量上即使未占绝对优势, 也只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动态表现, 就如同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一样, 公有制资本的比重也可以在一定时期围绕确保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数量比重上下波动, 并不存在一个绝对唯一的数量比重。只要国有经济还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 对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还拥有充分的控制力, 并不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且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应更多地依赖于公有资产转化为公有资本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公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随着国有经济的有进有退, 公有资产的存量与增量是会经常发展变化的。我们完全可以在保持公有制对国民经济发展控制力的情况下, 依据生产力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阶段, 适时适度地调整公有资产占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但随着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快速下降引起的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削弱及其所引发并逐步突显的反面后果, 如广大工农劳动群众经济地位的下降, 居民的收入差距的迅速拉大, 社会矛盾的突现, 民族经济从而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遇到障碍, 意识形态领域发生混乱等, 尽管这些只是前进道路上的暂时曲折, 我们却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通过统一思想、完善法制、挽回流失的公有资产、促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紧密结合等措施, 振兴公有制经济。
绝对优势 篇4
调查覆盖30个城市15岁至64岁的消费者,样本量达7万人,涉及27个行业、1000多个品牌,是目前中国市场单一数据来源,规模最大,涵盖面最广,时间跨度最长的调查,由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成功营销》杂志联合完成。
报告发布者表示,“当我们拿到这个调查结果的时候,感觉秋风瑟瑟袭来。”
在“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的32个行业的排行上,爱普生、索尼、诺基亚、飘柔、玉兰油、康师傅、肯德基、耐克、壳牌、统一等多个外资品牌排到了消费者竞争力的第一位,其中,康师傅和玉兰油各获得了两个第一,化妆品、数码相机、移动电话、饮料、洗发水等不少行业的二三名也被国外品牌所占据。一年前,27个行业排名中,洋品牌只占据了11个第一名,去年则上升到15个,与内地品牌一争高下。中国本土品牌的优势体现在酒业、食用油、电脑、银行卡、瓶装水等领域。最具竞争力品牌调查报告,揭示了一年来中国市场的变化轨迹,也在敦促内地品牌尽快采取措施,提升在消费者中的品牌形象。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调查结果也显示了品牌消费时代已经来临,中国的中高端市场甚至高端市场已经日渐成熟。中国消费者对品牌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洋品牌的大举收复失地,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主任郭振玺分析,“2005年和2006年将是一个转折点,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的较量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国际客户,国际品牌把更多的力量放在中国这个市场上。比如中国市场是肯德基发展最快的市场,他们70%的市场来自中国内地。有一个日化品牌的客户告诉我,他们的全球CEO元旦前到中国来了一次,制定了在中国三年不盈利的计划,就是要抢占中国的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我判断2005年中外品牌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记者 贺文华)
消费者对外资品牌忠诚度高
昨日发布的《2004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调查报告》披露,2004年洋品牌正大举收复失地,把持高端消费市场,且消费者对外资品牌忠诚度普遍高于本土品牌。
报告显示,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在大众市场上已经能和IBM平起平坐的联想,在高端市场明显落后于IBM、索尼、戴尔等;手机行业,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位列竞争力前三名;数码相机行业,索尼、奥林巴斯、佳能位列前三名;化妆品行业,美宝莲、欧莱雅、雅芳占据前三名;日化行业,玉兰油取代大宝和六神,成为护肤品和沐浴露市场的霸主。
而在2003年所调查的27个行业中,国产品牌竞争力在16个行业中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