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腔起搏器

2024-10-07

三腔起搏器(通用4篇)

三腔起搏器 篇1

心脏起搏器自1952年临床首次应用以来[1], 随着起搏器技术的发展, 起搏器安装的适应证也有了较大的扩展, 除了心动过缓外, 还可治疗由房室传导阻滞 (AVB) 所致的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及扩张型心肌病 (DCM) 、梗阻肥厚型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难治性心脏疾病[2]。它对抢救病人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起了重要的作用。我科1例三腔起搏器成功安装, 现将有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51岁, 2007年11月以“活动后胸憋、气短8年, 加重1年”为主诉入院。在当地医院行心脏彩色超声示:左室增大, 左室壁运动幅度减低, 二尖瓣关闭不全, 收缩功能减低。入我科后, 心电图复查为Ⅰ°AVB, Holter显示:病窦综合征, 窦性心动过缓, 室性逸搏,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查体:体温36.6 ℃, 血压114/68 mmHg (1 mmHg=0.133 kPa) , 呼吸20/min, 双肺呼吸音、右肺底呼吸音弱, 心率64/min, 节律齐, 心界扩大, 未闻及杂音。决定安装三腔起搏器, 起搏器为美国圣尤达公司生产, 起搏器类型为DDD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受疾病折磨时间长, 治疗疗效差, 疾病不能根治, 因而病人和家属对治疗失去信心, 同时由于病人对起搏器的概念及安装过程不了解, 易出现焦虑、紧张、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 医护人员主动关心病人, 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安装三腔起搏器的必要性, 介绍三腔起搏器性能及安装过程, 说明与常规起搏器手术的区别, 使病人能了解和接受新技术, 认识到不手术病情会发展更快。另外给病人介绍成功病例的切身感受, 消除病人对手术的顾虑和担心, 使病人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手术。

2.1.2 一般护理

术前充分做好病人的准备对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较快恢复有重要作用[3]。术前行心电监护并密切观察心律、心率的变化, 注意观察P波及QRS波群形态和时限的变化, 并做好记录, 以便术后判断电极位置。为防止术后出现尿潴留及便秘, 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 务必让病人学会床上解小便, 以免术后导尿而加重痛苦, 同时注意调整饮食结构, 给予高蛋白, 含丰富维生素、纤维素的易消化食物, 以预防便秘。术前常规检查心、肝、肾、肺等脏器的功能, 抽血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和血小板, 常规行普鲁卡因、青霉素过敏试验。手术前6 h禁食, 进行术区备皮。

2.1.3 健康教育

对病人进行疾病知识的教育, 告之病人术中如何配合、术后早期体位和活动方式以及术后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适, 以便病人作好心理及身体方面的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摆放

术后协助病人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绝对卧床休息1 d~3 d, 限制躯干活动, 防止起搏器电极脱位。

2.2.2 心电监护

术后将病人送回CCU病房, 连续心电监护2 d~3 d, 床边心电图每天1次, 调整起搏器的输出频率, 使起搏器的工作方式处于VAT状态, 注意观察起搏的阈值和频率, 以了解起搏器功能和病情的变化。动态监测心电图的P、QRS波群时限, 如果变窄的P波突然变宽应立即通知医生, 以判断是否起搏器电极脱位、工作模式改变, 以利及时处置[4]。

2.2.3 伤口的观察

术后伤口用0.5 kg沙袋压迫6 h, 术后1周内每日用75%乙醇棉球消毒, 并更换敷料, 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红、肿、痛等现象以及囊袋皮肤的颜色和张力、囊袋内有无积血等, 每日测体温4次。

2.2.4 心功能改善的观察

术后注意观察病人的心功能改善情况, 如胸闷及气促改善、尿量增加、双下肢水肿消退、胃纳增加、活动耐力增加, 体位可以取平卧位时均表明起搏有效, 病人的心功能改善。

2.2.5 饮食护理

饮食以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为原则, 适当补充纤维素, 多进食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大便时腹压增加引起起搏器电极脱位;少量多餐, 进食宜七分饱, 以免增加心脏负担[5]。

3 出院指导

术后5 d开始对病人进行出院指导, 教会病人自测脉搏, 并做好记录, 告知病人在安静时测量, 每日早、晚各1次;告知病人注意多休息, 不要劳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告知病人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 教会病人排遣心理压力的方法, 使其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指导病人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 术后6 周避免抬举大于5磅的重物, 两个月内术侧肩关节活动都要适度[6], 以免起搏器电极脱位;告知病人应远离强磁场、高压线等场所, 不能做各种电疗, 不能坐电车, 不宜与一些电子仪器直接接触, 如电剃须刀、电吹风、电动按摩椅等, 不宜频繁靠近家用电器, 以防外界电源的干扰而导致起搏不稳定[7];告知病人随身携带记录卡, 卡片上注明病人的姓名、年龄、住址、单位、起搏器类型、安装日期及各种有关参数, 以便出现意外时急救;嘱病人保持起搏器置入部位清洁、干燥, 衣着宽松, 洗澡时勿用力揉搓, 以减少对手术部位的摩擦;术后半年内应右侧卧位, 禁止俯卧位;嘱病人戒烟、戒酒;嘱病人术后15 d复查1次, 以后半年内每月1次, 半年后每3个月~6个月1次, 如出现不适时, 及时入院就医。

关键词:心脏病,起搏器植入术,护理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319.

[2]王方正, 姚焰.多部位心脏起搏[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9, 13 (2) :67.

[3]周娟华, 吴巧元, 程晓涛.安装多腔心脏起搏器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0, 15 (7) :525-526.

[4]薛晶, 周琼, 王玲.11例三腔起搏器植入术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3) :180-181.

[5]刘森珍, 李卫华, 高佩音, 等.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病人出院前的健康指导[J].现代医院, 2005, 5 (11) :73-74.

[6]刘少玲, 洪蝶玫, 李薇, 等.心脏介入术后病人失眠原因调查分析及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 (4) :11-12.

[7]侯世华, 侯世方.人工心脏起搏器病人的家庭指导[J].护理研究, 2004, 18 (4) :343-344.

三腔起搏器 篇2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再同步治疗设备

心力衰竭一直是困扰心内科医生的治疗难题,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合并有心室收缩不同步,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药物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优化治疗方式,并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仍有30%左右的患者对CRT疗效不佳(无应答)[1,2]。本研究旨在探讨三腔起搏器在CRT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

(1)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2)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55mm、左室射血分数(LVEF)<35%;(3)QRS波时限>0.12ms。排除标准:(1)结构性心脏病患者;(2)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观察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51~81岁,平均年龄(66.0±6.0)岁;NYHA分级:Ⅲ级13例,Ⅳ级7例;LVDd 55~60mm 13例,>60mm 7例。对照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5.5±5.5)岁;NYHA分级:Ⅲ级14例,Ⅳ级6例;LVDd 55~60mm 12例,>60mm 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LV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具体为:让患者避免劳累,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洋地黄类、醛固酮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三腔起搏器CRT,具体方法为:(1)术前给予患者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为患者手术做准备。(2)患者在局麻状态下实施手术,选择双心室同步联合右心房三心腔起搏器,患者均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采用冠状窦电极或Amplatz造影导管寻找到达冠状窦口,将导丝及长鞘送至冠状窦内,经导管行冠状静脉逆行造影,显示冠状静脉分支后将左室电极送入靶静脉,部分电极送入不畅时采用双导丝技术,测试左室电极参数满意后,再次植入右室、右房电极,连接脉冲发生器置入囊袋中,植入的三腔起搏器为圣犹达。(3)术后逐渐减量至维持量利尿剂及洋地黄类、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

1.4 观察指标

出院后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复发率、NYHA,其中心脏功能分为4级,级别越高代表心功能状态越差、心电图QRS波宽度、LVDd、LVEF。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院后12个月内随访,复发2例,复发率为10%(2/20);对照组患者复发12例,复发率为60%(12/20)。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NYHA分级比较

观察组患者NYHA分级Ⅰ级10例,Ⅱ级8例,Ⅲ级2例;对照组患者NYHA分级Ⅰ级3例,心脏功能Ⅱ级8例,Ⅲ级9例。观察组患者NYHA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RS、LVDd、LVEF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QRS、LVD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QRS宽度、LVDd小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血量充分排出心脏而导致的一系列疾病,发病率为0.4%~2.0%,随着年龄增大而明显增多,由于全球人口老龄化迅速,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4]。临床上常见的各种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以及增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的应用对早期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好,随着病情加重,临床治疗效果逐渐降低[5,6,7]。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临床医生们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用特定频率的脉冲电流,经过导线和电极刺激心脏,代替心脏的起搏点带动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其能使心脏恢复有规律的搏动[8,9]。CRT作为一种以起搏器为基础的非药物治疗手段是在传统右室心尖起搏的基础上通过冠状静脉窦再置入一根左室电极同时电刺激左右心室使二者同步收缩,纠正心室内传导延迟改善室间隔的矛盾运动,增加左室充盈时间,达到提高心排血量、改善心功能的目的,能够明显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命,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0]。研究表明,放置经冠状静脉窦左室起搏电极是CRT的关键。观察组中有3例患者使用了四极左室电极,其最大优势在于降低膈神经刺激可能、解决起搏阈值过高问题、避免心尖起搏并大大提高了导线稳定性[11]。其次部分患者心脏结构变化及冠状窦开口异常,导致许多医生寻找冠状窦困难,本院除了采取大家常用的冠状窦电极,还对部分冠状窦电极不易到位的患者使用Amplatz造影导管成功到位,也为大家多提供一种操作思路。另外对于左室电极经导丝推送困难时,参考冠脉操作方法,通过双导丝技术即可成功到达目标位置[12,13]。相关研究表明,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变化是评价CRT术后心室收缩同步性的重要指标[14]。

三腔起搏器 篇3

2008年3月-2009年6月, 笔者为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择期安装三腔起搏器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 , 经精心护理, 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择期行CRT患者4例, 男3例, 女1例;年龄46~77岁。其中心功能Ⅲ级2例, 心功能Ⅳ级2例, 扩张型心肌病3例, 缺血性心肌病1例。左心室射血分数为20%~32%, 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为63.1~78.4mm, QRS>0.12s。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法, 首先经冠状静脉窦将左心室电极置入冠状静脉窦左心室属支并测定其起搏参数。满意的左心室电极起搏参数为:R波振幅≥5.0mV, 起搏阈值≤3.5V, 阻抗300~1 000欧姆。待左心室电极置入成功后再将右心房电极置入右心耳、右心室电极置入右心室的尖部, 并测定各项起搏参数。当电极到达靶部位测定参数后, 为防止电极脱落, 嘱患者咳嗽、深呼吸或翻动身体, 观察各项参数是否有改变。在起搏器连接测试完成后缝合局部皮肤, 用0.5kg沙袋进行局部压迫止血。

2 结果

本组术后均未发生任何并发症。随访5~19个月, 4例患者的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较行CRT之前提高了35.4%, 6 min步行距离较行CRT之前平均提高了88.5m, 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 围术期护理

3.1 术前护理

(1) 受传统药物治疗的影响, 多数患者不了解CRT, 加之治疗费用较高, 患者多担心手术效果, 因此, 护士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说明操作方法、治疗机制及效果, 必要时让已接受此项治疗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 以消除其顾虑, 取得其配合。 (2) 患者术后需卧床72h, 因此术前要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 术前嘱患者洗澡, 双侧腋窝备皮, 避免刮伤皮肤, 防止发生感染。 (4) 由于患者心功能不全, 再加上手术时间较长, 因此术前1 d夜间嘱患者充分休息, 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催眠药协助其入睡, 保持病室安静。 (5) 术日晨患者可进适量易消化饮食, 并嘱其进手术室前排空大小便。

3.2 术中护理

(1) 协助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 充分暴露手术部位。 (2) 给予中流量吸氧, 建立静脉通路, 备好各种急救物品和药物。 (3) 核对起搏器的类型及消毒日期并进行详细记录。 (4) 严格无菌操作, 及时提供术中各种器械及用物。 (5) 持续心电监护。当电极穿过房室瓣及置入心内膜时会出现室性早搏甚至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要及时提醒医生, 遵医嘱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电复律。 (6) 当电极到达靶部位测定参数后, 为防止电极脱落, 嘱患者咳嗽、深呼吸或翻动身体, 观察各项参数是否有改变。起搏器连接电极工作后, 要注意心电监护情况, 以观察起搏器的工作状态, 同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觉。一旦有异常情况要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7) 手术完毕, 缝合切1∶3, 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后送患者入监护室。切口敷料上压沙袋6~8h, 以防血肿形成。

3.3 术后护理

3.3.1 体位护理。

术后患者取平卧位或健侧卧位>72h, 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有不同程度的退化, 其置入电极局部的炎症反应较弱, 电极与心肌黏合相对较差, 因此卧床时间不能太短。术后48h后可使患者取半坐卧位, 术肢制动, 目的是使心内膜下的电极局部纤维化包绕、固定电极, 防止电极脱落或移位。电极脱位的原因之一是术侧手臂过度伸展的突然拉动力, 因此要严禁术侧上肢大幅度活动及术侧卧位, 同时要避免剧烈地咳嗽、深呼吸、打喷嚏等, 防止电极脱落或移位。主动或被动活动健肢, 以免血栓形成。由于卧床时间长, 多数患者会出现腰背部疼痛, 可将手伸到患者后背部进行局部按摩, 以增加其舒适感。术后72h后患者可逐渐进行室内活动, 指导患者做上肢及肩部前后适当运动。同时告知患者掌握活动要领、活动量以及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保证手术成功至关重要。

3.3.2 皮肤护理。

为防止起搏器囊袋内出血, 术后在局部用0.5kg沙袋压迫6~8h。术后1周内每天进行局部换药, 注意观察切口颜色、温度及有无出血、渗血、红、肿、热、痛等症状。连续使用抗生素3d, 预防切口感染及全身感染。7d后拆线。对于年老体弱、皮下脂肪组织少、皮肤松弛的患者, 在起搏器部位预防性使用起搏器托带, 防止起搏器脱垂, 甚至囊袋破溃脱出。

3.3.3 心电监测。

术后即刻描记心电图, 进行心电监测72h。观察、记录患者的心率、心律情况, 要注意观察起搏阈值的变化 (正常值为0.5~1.5V) 、有无起搏信号、患者自身心率与起搏心率的关系、有无心律失常等, 若起搏器工作异常, 患者会出现头痛、胸痛、眩晕、气促、嗝逆、抽搐等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3.3.4 起搏器的保护。

置入起搏器的囊袋处应防止撞击与摩擦。嘱患者远离强磁场、电场, 避免接近高压线、电瓶车, 避免使用电热毯、电按摩器、电烙铁等, 雷雨天气不要在户外活动或逗留, 以保证起搏器的正常使用寿命。

3.3.5 一般护理。

嘱患者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饮食, 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促进切口愈合。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可用番泻叶、开塞露进行通便, 防止排便时用力过度发生电极脱落或电极移位。术后避免剧烈咳嗽、深呼吸、打喷嚏, 避免剧烈震动以免电极移位,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以减轻咳嗽。患者出院时要嘱其定期来院复诊。

4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 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虽然近年来药物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 但其仍是当今具有较高患病率和病死率的严重疾患。近年来尝试应用心脏起搏的方法治疗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 取得了可喜进展。这种起搏方法即是CRT。CRT是在传统的右心房、右心室双心腔起搏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 恢复房室、室间和室内运动的同步性, 改善心脏的不协调运动, 增加左心室充盈时间, 减少室间隔矛盾运动, 减少二尖瓣反流, 使慢性重度心力衰竭功能改善,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明显减少慢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病死率, 它开创了慢性重症心力衰竭治疗的另一新途径。由于受传统治疗方法的影响再加上费用较高, 患者及家属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且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腔扩大及不同程度的心肌退化, 容易发生电极脱落、电极移位等并发症, 因此, 对起搏器安装的技术要求以及术后的观察、护理、健康指导要求就更高。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提高其生活质量, 医护人员要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 做好详细的解释、说明工作, 得到患者的主动配合, 从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腾艳霞.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156例 (J) .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5) :38.

三腔起搏器 篇4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例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均为原发性心脏病, 存在明显的心衰症状;2LVEF<0.35;3QRS波时限>130ms;4采用24h动态腔内生理检查、临床心电监护及动态心电图中出现明确的VF或VT。其中男性6例, 女性4例, 年龄为45~75岁, 平均年龄为 (62.3) 岁。其中缺血性心脏病 (IHD) 4例, 扩张性心肌病 (DCM) 6例。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7例, Ⅳ级3例。心律失常诊断中心室颤动 (VF) 2例, 室性心动过速 (VT) 8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头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方式置入电极, 分别于右室及右心耳中置入右室电极导管及右房电极导管, 同时于冠状静脉后侧支置入左室电极。右房电极为螺旋电极, 左室电极为交换导丝引导电极。10例患者脉冲发动器均埋于胸部左锁骨下区位置。术前采用Liberator-device装置除去旧右室电极, 并置入ICD除颤电极。

2结果

2.1术中左、右室及双室各电极参数分析 (表1) 。

2.2患者置入BVP-ICD前后相关参数分析

双室电极阻抗为784.5~987.6Ω, 平均阻抗为 (896.3±78.6) Ω, R波幅度为9.6~13.8mV, 平均幅度为 (10.8±4.2) mV, 双室起搏阈值为0.78~2.2V, 平均阈值为 (1.79±0.73) V, 除颤能量为11~25J, 平均有效除颤为 (18.9±4.8) J, 手术时间为118.9~135.8min, 平均手术时间为 (128.5±22.9) min。10例患者中1次性除颤成功7例, 2次除颤成功3例, 所有患者均全部除颤成功。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 其中心功能改善Ⅰ级2例、Ⅱ级4例、Ⅲ级4例, 与置入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5.982, P=0.000) , 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 (表2) 。

3讨论

心源性猝死是心脏疾病中较严重的一种并发症, 引起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主要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 而对于原发性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血性心衰患者由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 因此该类患者容易出现心源性猝死[3]。近年相关临床实践表明BVP能有效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 但并不能有效降低心源性猝死发生率, 而ICD尽管能有效防止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但并不能改善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 因此临床上常将两项技术结合应用。

刘烈等[4]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的多年研究表明对心力衰竭患者单纯置入BVP时, 有19%发生猝死, 有11%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加重, 而对其行BVP-ICD时随访期间仅有1.1%的患者出现猝死, 有6%的患者死于心力衰竭加重。杨宝平等[5]研究发现BVP-ICD治疗心力衰竭成功率超过90%, 仅有2.2%的患者出现左室电极脱位。本研究中10例患者中1次性除颤成功7例, 2次除颤成功3例, 所有患者均全部除颤成功。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 其中心功能改善I级2例、改善Ⅱ级4例、改善Ⅲ级4例, 与置入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 从而表明BVP-ICD治疗心力衰竭的效果是安全、可靠的。此外,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 手术中应注意如下问题:首先, 部分患者由于心功能较差, VT容易转化为VF, 因此对该类患者行BVP-ICD治疗时, 应确保首次电极能量不能太低, 同时应尽快转复心律, 确保患者安全。其次, 手术过程中应注意采用快速心室起搏器终止VT, 同时应注意在患者腔内行生理检查, 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萍, 宿燕岗, 柏瑾, 等.单中心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患者的随访[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 26 (1) :15-17.

[2]王萍, 宿燕岗, 柏瑾, 等.具有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植入适应证患者的调查与随访[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1, 25 (6) :482-484.

[3]陈务贤, 蒋妮颜, 陆华葵, 等.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恶性心律失常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1) :52-53.

[4]刘烈, 陈东骊, 陈泗林, 等.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在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作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3 (8) :1229-1231.

上一篇:下一个大未来下一篇:木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