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心脏起搏器论文

2024-10-03

临时心脏起搏器论文(精选8篇)

临时心脏起搏器论文 篇1

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对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及心肺复苏患者是一项非常有临床价值的技术, 在抢救危重患者的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1]。随着我国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飞速发展, 心脏起搏技术日趋完善, 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已成为治疗心脏传导功能障碍的有效措施[2]。收集我德阳市第二人民医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56例行临时心脏起搏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将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行临时心脏起搏术患者56例中, 男32例, 女24例, 年龄42~78岁, 平均年龄 (60.1±11.3) 岁。按心律失常类型分,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 8例, 扩张型心肌病伴Ⅱ°房室传导阻滞7例,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窦缓7例, 心室骤停4例, 病窦综合征7例, Ⅲ°窦房结传导阻滞1例, Ⅲ°房室结传导阻滞 (Ⅲ°AVB) 9例, 快慢综合征13例。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2例, 糖尿病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例, 急性重症心肌炎20例,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8例。临床表现有黑、晕厥病史40例, 仅有头晕、胸闷16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锁骨下静脉植入临时心脏起博器。植入手术前, 心电、血压监测, 备除颤器、气管插管装置及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心肺复苏的药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 以左或右锁骨中点下1~2cm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 利多卡因局麻, 行锁骨下静脉穿刺, 16号穿剌针剌入, 见静脉回血后放置6F动脉鞘管, 迅速插入导管电极。然后用尖刀片在穿刺处切开皮肤, 用扩张器外套起博电极外鞘管, 扩开皮下组织与静脉并置入外鞘管, 拔出扩张子和钢丝并固定电极外鞘, 调试起博频率, 电压与灵敏度 (起搏电压3~4V, 起搏频率大于自身心率10~20次/min) 。心电监护示频发室早伴短阵性室速, 提示电极远端接触左心室壁, 见起搏钉后固定起搏电极, 连接临时起搏器, 床边X线机确定放置位置。打开起博器, 置临时起博电极到位后, 检查起博功能与感知功能。选择头静脉为电极插入途径。确认电极定位满意后, 将电极与起搏器连接, 固定, 然后植入同侧上胸部的皮下。

2 结果

56例患者均成功行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其中4例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安装临时起搏器后改善明显, 改为永久起搏器治疗, 1例心室骤停患者由于合并多功能器官功能障碍, 安装起搏器后2d后出现窒息, 经抢救无效死亡, 其余患者均成功行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术后病情稳定, 10d内康复且安全出院, 未出现锁骨下静脉血栓、心肌穿孔或穿剌局部感染, 心腔内血栓脱落栓塞等。

3 护理措施

3.1 植入术前准备

护理人员必须提前将术中所需物品备齐, 包括临时起搏器、深静脉穿刺包、穿刺导管、穿刺盘、无菌手套、2%利多卡因等, 同时备好抢救物品, 如除颤仪、吸痰器以及急救物品 (阿托品、肾上腺素等) , 以备术中使用。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 作普鲁卡因、抗生素皮试, 观察皮试结果, 建立静脉通道, 术前禁食1餐, 备皮并协助患者更换手术衣裤。做好心理协调工作, 告知清醒患者放置临时起搏器的意义及作用, 消除患者焦虑及心理障碍, 对意识不清楚者需向其家属作好解释工作, 告知手术风险以及手术的必要性, 以取得家属的理解。

3.2 术中安装护理配合

在安装过程中, 妥善固定临时心脏起搏器, 及时正确地传递所需用物。调整患者体位, 必要时给予吸氧。密切观察患者意识、面色、心率心律、心电图的变化及呼吸、血压、神志、瞳孔、脉搏等生命体征, 描记术前、术后心电图变化, 观察出现室早或室速时间, 及时向操作医生汇报, 尽快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如调整电极位置, 及时杜绝更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如室颤) 。起搏电极到位后, 连接好临时起搏器, 调整起搏参数;起搏电压、起搏频率、感知敏感度[3]。

3.3 术后护理

使用沙袋压迫止血24h。清醒患者安装起搏器24h内保持卧位, 限制活动, 协助各项生活护理;昏迷患者7~8h内不搬动患者, 避免大动作搬动时发生出血或电极脱位[4]。护士应全面了解患者的起搏方式、起搏阈值及起搏频率, 以便于观察和护理。临时起搏期间常规心电监护, 观察起搏器发放信号与功能是否良好, 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师处理。建立科学饮食方法, 指导患者食用清淡食物, 少吃多餐, 给予易消化的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的水果、蔬菜等半流质饮食, 保持大小便通畅, 勿进食过饱, 禁止吸烟、饮酒、喝浓茶。避免因便秘、腹胀、烦躁而使患者活动导致电极脱位[5], 必要时定时给术后患者做腹部环形按摩、热敷, 促进胃肠蠕动, 达到尽快排便、排尿的预期目的,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当自主心律及心率正常, 可撤出起搏器及起搏电极导管。嘱患者卧床4~8h后方可下地活动[6]。

3.4 保健指导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1个月内都应该掌握睡眠的正确姿势: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严禁右侧卧位, 以免起搏电极脱位。积极鼓励患者独立生活, 告诉其家属、子女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以利身体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

4 体会

临时心脏起搏术多用于治疗可恢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 如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等疾病合并Ⅲ°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停搏等严重心律失常, 以及某些外科手术中的保护性起搏[7]。随着我国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飞速发展, 心脏起搏技术也日趋完善, 已成为治疗急性床边心脏传导功能障碍的有效措施。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有效心率, 从而保证重要器官的供血。通过对56例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施行整体护理, 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信念、态度、价值观、理解力等基本因素有了一定得认识, 促使患者密切配合, 遵医服药, 合理膳食, 控制情绪, 形成了所需的生活睡眠姿势习惯, 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提高了生活质量, 对于延长期望寿命有着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熟练的操作流程及对付各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心理, 是保证临时心脏起搏器术的成功的关键步骤。

参考文献

[1]费心学, 朱玉兰, 许福军.临时起搏器在外科手术中应用67例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30 (6) :696-697.

[2]王雅颖.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19) :2340-2341.

[3]杨晓珊.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体会[J].广西医学, 2000, 22 (2) :398-399.

[4]关英真.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体会[J].实用全科医学, 2005, 3 (4) :284.

[5]于秀臣, 张伟丽.临时人工起搏器植入术的观察与护理14例报告[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8 (3) :262.

[6]赵红英, 蒋爱敏, 阮春燕.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急救护理[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8, 8 (4) :281-281.

[7]王新丽, 白向荣.心脏临时起搏术的护理[J].宁夏医学杂志, 2000, 22 (1) :64.

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42例分析 篇2

关键词 阿-斯综合征 临时心脏起搏 分析

资料和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1月收治阿-斯综合征患者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19~78岁,平均65岁。临床诊断为急性心梗、三度房室阻滞、短阵心室停搏10例;冠心病心绞痛、三度房室阻滞6例;先天性Q-T延长、窦性心动过缓、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6例;心肌炎、三度房室阻滞、短阵心室停搏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三度阻滞、短阵心室停搏7例;扩张性心肌病、三度阻滞3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短阵全心停搏4例;电击伤致短阵全心停搏1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应用异搏定治疗致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心源性休克1例;42例患者在急诊及住院均反复发生晕厥及抽搐。

方法: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6F动脉鞘,送5F漂浮电极,电极头刚过动脉鞘(电极送入15~20cm)即充气0.5ml,连接并开启起搏器。在心电监护下缓慢推送电极,当电极送入过程中见心室起搏心律时再推送1~2cm,放出气囊中气体。让患者咳嗽、深呼吸以测试电极稳定性,测电压阈值小于1V,上调起搏电压为5V,调频率为70BPM左右或100~120BPM使Q-T间期缩短至0.42秒。观察数分钟见起搏器工作良好或Q-T间期缩短到0.42秒以下。退出鞘管,固定电极并包扎。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临时起搏术后常规护理。要求患者严格卧床以免电极脱位。严密心电监护,积极治疗原发病。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或撤除电极。

结 果

42例患者除1例发生电机械分离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他41例均无气胸、血胸、栓塞、电极脱位、心肌穿孔及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全部病例均在5~10分钟内完成,临时起搏起放置时间3~28天。23例安置永久起搏器,17例病情稳定、恢复正常窦性心律撤除电极,1例行射频消融术。

讨 论

各种缓慢心律失常所致阿-斯综合征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一种临床紧急情况,药物疗效差。在急症临时起博技术[1]的方法中,临时起搏是一种相当可靠的救治办法。此类患者往往情况紧急,且不宜搬动。

我们认为紧急床旁临时起搏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快速准确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二是快速准确的将电极送入心室使心脏起搏。

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体会:穿刺点位于锁骨中外1/3交界处下2~3cm,针尖指向锁骨与第一肋骨交叉、按压凹陷变软处。横肩、颈短者针尖水平指向胸骨上窝;立肩、颈长者针尖指向喉结;肺气肿者针尖紧贴锁骨后以免引起气胸。进针时以空针排气后负压缓慢向前推进,当穿过锁骨下静脉前壁时即可见暗红色血液涌入针管,同时有压力释放感。空针管不会使血液稀释,可准确以血液颜色区别动脉血及静脉血,以免误穿动脉。

电极推送的体会:电极头一出动脉鞘(动脉鞘1~2cm)立即向气囊充气0.5ml,同时连接并开启起搏器,推进电极要缓慢,以免电极进入下腔静脉。当电极进入心室,与心肌接触即可起搏心室,通过心电监护即可察觉。

紧急床旁临时起搏是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急救技术,安全、可靠、快速,应向基层医师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临时心脏起搏器论文 篇3

1 临床资料

5例病人中男2例, 女性3例。年龄11-39岁, 平均年龄为21.6岁。均以胸闷、头晕、乏力为首发症状, 伴反复晕厥发作史, 其中4例伴发热。入院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Ⅲ。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3例伴低血压 (10.6/7.9kPa) , 心肌酶谱:AST98-351U/L、LDH255-511U/L、CK240-476U/L。符合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入院后均给予安装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 起搏时间为起病始68-72小时, 起搏模式均为VVI。其他治疗包括大剂量激素、1.6二磷酸果糖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极化液等静脉输入, 并肌肉注射干扰素。起搏器拔除时间为术后10-11天。住院天数为20-24天。

2 护理

2.1 迅速安置病人

将病人安置在抢救室或监护病室。评估病人的病情及需求, 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建立静脉通道, 最好行中心静脉置管, 可依据中心静脉压的变化调节输液速度。同时做好紧急安装起搏器的准备。

2.2 起搏后的心电监护

2.2.1 识别起搏"钉"样信号

本组病例起搏设定频率为60-80次/分, 若自身心率<设定频率, 则由起搏器带动, 呈起搏心率;若自身心率>设定频率, 心电示波仪上则显示完全自身心率, 无起搏信号。

2.2.2 起搏功能失常的判断

当自身心率<设定频率时, (1) 起搏信号时有时无, 则提示电极固定不良。 (2) 有起搏信号, 其后无相应的QRS波, 则可能由于心肌缺血水肿, 使起搏阈值增高所致。 (3) 完全没有起搏信号, 恢复以前的心律, 提示电极脱位或导管折断, 起搏器原件损坏或电池耗尽。起搏的QRS波形或电轴改变 (原LBBB变为RBBB) 或胸壁膈肌抽动, 提示电极移位或心肌穿孔。3本组病例中发生电极移位者1例, 经过重新插管调整后, 恢复正常起搏。

2.3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当血压不升时, 遵医嘱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根据血压变化情况随时调节滴速。在观察血压的同时, 还注意心音强弱的对比, 本组病例中, 心音渐强者预后好, 心音渐弱者, 泵衰竭严重, 预后差。注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若有呼吸道分泌物时, 及时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并给予氧气吸入, 流量4-5L/min。

2.4 导管的护理

本组病例均有中心静脉置管、起搏导管、导尿管、吸氧管等, 保护好各种导管至关重要。每天输液结束后用0.02%肝素钠溶液10ml注入中心置管内, 防止导管阻塞。保持导尿管通畅, 并记录尿量。另外, 在调节起搏参数后, 需及时将体外起搏器的透明塑料面罩盖在原位, 防止误碰参数调节件后发生意外。安放在安全可靠又容易观察的地方, 防止受压, 防止病人翻身或烦躁时误将其摔落或拔除。

2.5 皮肤护理

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皮肤湿冷时用温热毛巾擦净汗渍, 可增加病人的舒适感。同时注意保暖, 尤其是足部, 但要防止烫伤。尿道口每日用碘伏棉球擦洗2次。中心静脉留置管及起搏器导管处皮肤每日换药一次。﹙1﹚消毒后用金霉素眼膏局部涂封, 无菌3M粘帖膜帖妥。本例病例无一例发生局部皮肤感染。

2.6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病人安置起搏器后常见的并发症有感染、导管电极移位、伤口出血、起搏器故障、心肌穿孔等。3﹚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在起搏的整个过程中均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术后遵医嘱常规按时使用抗生素, 每天观察局部及全身有无感染迹象。术后安置病人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绝对卧床, 置入后24-48h尽量减少活动, 避免搬动, 避免右侧卧位。﹙4﹚沙袋压迫伤口6小时, (1) 并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血肿。在观察心电图波形的同时, 倾听病人的主诉。本组病例中1例发生腹肌抽动现象, 经过调低输出强度后症状消失。临时起搏器放置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不能超过1个月, ⑴拔除时注意病人心率情况, 先关机观察1-2天, 无异常再拔除。

2.7 心理护理

经常巡视病房, 关心病人, 取得病人的信任, 消除其紧张恐惧的心理, 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 向病人解释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帮助病人减轻心理压力。本组病例年龄偏轻, 情绪易激动, 其中1例女病人术后情绪不稳, 烦躁不安, 经过了解得知病人不愿意听见心电监护仪的"嘀嘀"声, 针对这一心理状态, 我们将监护仪的声音调到最小, 同时耐心介绍心电监护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 使其情绪稳定, 愉快地接受治疗。

2.8 健康指导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向病人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 如向病人简明厄要的介绍起搏器的重要性, 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使起搏顺利实现。指导病人合理饮食, (严重休克或神志模糊者可禁食) , 鼓励病人在急性期进食富有营养的、高维生素的流质, 少量多餐, 随着病情的稳定, 逐步过渡到易消化、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是食物。在此期间, 由于病人需要卧床一个月, ﹙1﹚所以我们指导病人腹部热敷, 并顺时针方向按摩, 促进肠蠕动, 有效的预防了便秘的发生, 保持大便的通畅。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68-169.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429-1430.

[3]宋志芳.实用危重病综合救治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437.

临时心脏起搏器论文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8例患者,男16例,女12例,年龄26~78岁,平均54.6岁。均为2005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急诊或住院病人,经左、右锁骨下静脉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床边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8例,电击伤等心肺复苏后3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外科手术保护性4例,尖端扭转性室速1例。临时心脏起搏入选标准:①缓慢心律失常导致晕厥或反复阿-斯综合征;②缓慢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需要心脏起搏保护下用药者;③外科手术时保护性临时心脏起搏者;④心肺复苏后。

1.2 方法

采用美敦力5F球囊双极起搏电极,临时心脏起搏器应用美敦力5218型、5318型,Seldinger法穿刺左或右侧锁骨下静脉,置入6F动脉鞘管,检查起搏电极导管顶端球囊是否完好(先注入1 ml空气观察是否漏气后放气),再将电极导管尾端正负极与临时起搏器连接好,经鞘管送入球囊电极导管,同时判断球囊通过鞘管后向球囊注人lml空气,送入球囊电极导管25~30cm再开启起搏器,起搏电压4~5v,起搏频率超过患者心率1 0~20次/min,感知灵敏度2~3mv,观察心电监护和体表导联心电图,判断起搏部位,尽可能调整到右心室心尖起搏,记录QRS波呈类左束支阻滞的图形伴电轴左偏,出现有效右心室起搏后放气,然后将电极继续送入5~10cm,常规记录12导联起搏心电图,根据情况拔除鞘管后固定电极。起搏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停用临时起搏时,首先将频率减慢,保持病人自身心律并持续观察24~28h,并同时关掉起搏器但电极仍保留在体内,确定自身心律稳定而无须起搏时,最后拔出起搏电极。

2 结果

28例病人均成功接受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治疗,即刻起搏,成功率100%。其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4例,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10例,房颤伴缓慢心室率(包括快-慢综合征)3例,尖端扭转型室速1例。准备起搏至起搏成功时间5~30分钟,起搏时间1~15天,左侧锁骨下静脉途径12例,右侧锁骨下静脉途径16例,无气胸、血胸、栓塞、心肌穿孔、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3 讨论

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技术,诞生自20世纪30~50年代。在过去的20年里,临时起搏术已经成为紧急处理严重心动过缓和某些心动过速的可靠方法[1]。80年代,Roberto Lang等报告应用气囊漂浮电极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因其无需X线机,具有操作时间短、起搏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而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2]。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的生命,特别是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有适应证的高危患者,紧急心脏临时起搏对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有重要作用。

本组患者除了心内科、CCU病房对高危患者进行救治,还承担其他科室的救治任务,如急诊室的溺水、电击等心肺复苏后病人、手术室术前、术中抢救病人的保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X线透视下监测,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成为安全可行、成功率高的方法[3]。术前置入临时起搏器,可在围手术期临时保护性心脏起搏,预防和治疗术中、术后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尤其是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快慢综合征患者也有利于用药[4]。文献报道有发生气体栓塞的可能,但本组病例未发生栓塞并发症。

目前临时起搏采取何种静脉途径,文献报道不一,一般有左、右锁骨下静脉、右颈内静脉、右股静脉等静脉途径。传统的股静脉穿刺法主要用在X线透视下临时心脏起搏,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但缺点是需转移病人而时间长,有些抢救病人或手术中病人根本不能移动,而在无X线透视时成功率低而且速度慢;右颈内静脉途径多能实现快速起搏,但应注意电极误入下腔静脉。锁骨下静脉是常用的静脉入路,主要的缺点是容易发生气胸、静脉损伤、或误穿动脉时不易进行有效的压迫止血,优点是病人比较舒服和电极导线容易固定,由于左锁骨下静脉自然弯曲和走向,使其比右锁骨下静脉更容易把导管送入到右心房[1].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可以很容易到达右心室,因此,为争取时间,抢救病人可以选择左锁骨下静脉途径。考虑到有些患者可能需要留下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安装永久起搏器,本组患者也常采用右锁骨下静脉途径。

临时心脏起搏术成功的技术要点:首先为锁骨下静脉穿刺,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点选锁骨的中1/3。该位置常增加血管损伤、气胸、和不成功的危险,另一种方法是在锁骨和第1肋夹角的顶部穿刺,该位置远离肺尖,静脉腔也较大[1],可以避免上述并发症。球囊电极随血流漂送到右心室到位并不困难。根据心电图Ⅰ、或Ⅱ、Ⅲ、AVF导联图形判断电极是在右心室心尖部还是右心室流出道,右心室心尖起搏表现为主波向下的宽QRS心室起搏波形,右心室流出道表现为主波向上的宽QRS心室起搏波形,若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可调整电极3~5cm,反复调整仍不能稳定右心室心尖起搏时,可采用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本文结果显示左、右锁骨下静脉途径临时起搏快捷、有效、稳定性好,是在无X线透视下临时起搏救治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非常有效的手段,为患者争取了宝贵时间并渡过急救期,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心律失常,临时心脏起搏,漂浮电极

参考文献

[1]郭继鸿,王斌.实用心脏起搏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71,177,96

[2] Lang R.Darid D.Klein H.et al.The use of the balloon-tippd floating Catheter in tempoyary transvous cariac pacing.Pacing Clin Electophysiol,1981;4(5):49-496

[3]李学斌,李鼎,郭继鸿.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观察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3;7(1):33

床旁临时起搏器安置术护理体会 篇5

20世纪30年代初期, Hyman首先应用钟表式机械发电器在人体进行了经胸临时心脏起搏术。20世纪50年代初, Zoll经皮进行心脏临时起搏成功地抢救了1例心脏停搏的病人, 50年代末, 经皮和经食管心脏起搏的可能性得到肯定。在过去的20年里, 临时起搏术已经成为紧急处理严重心动过缓和某些心动过速的可靠方法。现在临时起搏术已经发展到经静脉临时起搏且临时起搏均可调节输出电压、起搏频率及感知灵敏度等参数, 治疗心动过速时也可应用程序刺激器[1]。我科自2009年成功为14例病人安置了临时起搏器, 帮助病人度过了麻醉手术危险期, 获得满意的效果, 为病人的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机会。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4例病人中, 男10例, 女4例;均为肿瘤合并心脏疾患病人, 其中3例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9例为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 2例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方法均为床旁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 从穿刺到右室成功起搏的时间20 min~40 min, 术中连续心电监护或体表心电图观察至稳定心室起搏夺获, 起搏模式为VVI, 起搏阈值电流3 mA~5 mA, 起搏电压3 V~5 V, 感知电压1.5 mV, 起搏频率设置为比自主频率大10/min~20/min, 术后使用时间1 d~5 d, 文献报道安置临时起搏器的病人, 一般安置时间不超过14 d[2]。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术前需安置临时起搏器的病人常因手术创伤有焦虑不安、恐惧等情绪, 护理人员应对其简明讲述安置临时起搏器的重要性及可能的潜在并发症, 并签侵入性操作知情同意书, 取得理解。告知这是一项安全的手术, 是为进一步治疗做准备, 以取得病人的配合。术区备皮, 建立静脉通路。

2.2 术中准备

体位:去枕平卧, 头偏向对侧。备好抢救物品及药品, 给予吸氧、生命体征监测、心电监测。

2.3 术后护理

术后给予持续心电监护, 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记录。每班护士应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 了解起搏阈值、起搏频率, 常规设定起搏频率60/min~70/min。注意观察心律与心率的变化, 正常心电图每一起搏脉冲之后, 有紧接与其相偶联的QRS波群, 注意心率与起搏频率是否一致, 如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应考虑是否与电极位置移动有关, 及时报告医生, 同时临时起搏电极可因各种原因发生改变而影响起搏带动, 如起搏频率、起搏阈值、起搏导线撕裂、电极脱位、电池消耗等。应经常巡视, 查看电极连接情况及临时起搏器放置位置是否妥当。注意起搏和感知功能是否正常, 如病人心率超过起搏频率则需增加起搏频率 (通常大于自身心率10次以上) 由此判断起搏功能[3,4,5]。临时起搏器体外脉冲发生器应固定在床上或病人身上, 以防滑脱、牵拉导致脱位, 每天应检查接头连接处, 确保安全起搏。穿刺处每天更换敷料, 75%乙醇擦洗暴露的导管 (也可用抗生素软膏外敷) , 外露的导管盘绕成环, 用敷料保护固定, 以减少感染, 穿刺入口处的起搏器应尽可能固定不动。因此, 更换敷料时要2人进行, 其中1人应戴无菌手套。注意穿刺部位渗血情况,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防止感染。术后取平卧位, 安置部位关节制动, 避免关节屈伸, 以免电极脱出起搏失灵。

3 效果评价

外科病人待术后病情稳定即予以拔除临时起搏器, 以减少可能的并发症, 14例均无血栓形成、心肌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4 讨论

床旁临时起搏器的应用对于肿瘤专科医院来说是一项新的业务, 以往由于肿瘤病人合并心脏疾患问题不能耐受麻醉而只能放弃手术治疗, 而这一技术对于拓宽外科手术适应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术后观察护理是保证起搏器正常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 随着起搏安置术的逐渐成熟, 今后这项技术在我院将进一步开展, 但在手术后仍可能发生某些并发症, 因此护理工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努力加强新技术的学习, 做好术后护理, 以减少并发症, 满足病人需求。

参考文献

[1]施秀荚, 赵娟林, 明仙.安置心脏起搏器并发症预防及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 2005, 11 (8) :598.

[2]邵耕.现代冠心病[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4:608-612.

[3]罗雯, 赵庆华, 方琴, 等.心脏起搏器植入者生活质量评价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4B) :951-953.

[4]朱秀兰, 冷敏, 崔岩.起搏器置入术后体位和卧床时间探讨[J].护理研究, 2007, 21 (5B) :1260-1261.

床边临时起搏器植入术病人的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49例病人, 其中男29例, 女20例;平均年龄62岁;其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Ⅱ度或Ⅲ度AVB、室性逸搏心律15例,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高度、Ⅲ度AVB 20例, 窦房结、房室结退行性病变致Ⅲ度AVB、病态窦房结综合征8例, 心力衰竭洋地黄中毒3例, 心脏淀粉样变1例, 暴发性心肌炎合并Ⅲ度AVB 2例。均采用左侧锁骨下静脉入路。全部病人在3 d~12 d撤除床边临时起搏器, 13例植入永久性人工起搏器。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辅导

向病人及家属耐心解释植入临时起搏器的目的、安装方法, 解除其疑虑及恐惧, 以取得配合。向家属交代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或意外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并请家属签手术同意书[2]。

2.1.2 器械准备

检测临时起搏器功能状态, 安装起搏器电池, 并备2块或3块电池, 以便更换;准备好阿托品、肾上腺素、除颤器等抢救药物及器械。

2.1.3 其他准备

低流量吸氧, 持续心电监护, 注意心电变化, 建立1条或2条静脉通道, 保持静脉通畅, 按照医嘱用药, 出现病情变化, 随时处理。

2.2 术中护理

2.2.1 手术配合

进行术野 (左锁骨下静脉周围15 cm~20 cm) 皮肤消毒、铺巾, 在局部麻醉下协助医生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术中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及病人的意识、面色, 确保输液通畅。置管成功后送入电极, 连接临时起搏器, 调好起搏电压、起搏频率、感知敏感度等, 起搏方式最常用的是单腔心室起搏 (VVI) 型, 如心电监护显示心率增快, 与起搏频率相吻合, 表示起搏心律即表示起搏成功, 就可以固定电极, 用无菌纱布敷盖包扎并结束手术[3]。

2.2.2 预防并发症

在穿刺置管时针头斜面与皮肤呈20°~30°角进针, 动作要轻、稳, 避免穿破血管引起出血及血肿;进针不宜过深, 防止损伤肺脏、出现气胸;在送入电极时动作要慢, 注意病人的血压、心率变化, 防止穿破心脏。出现如血气胸等并发症后, 配合医生进行胸膜腔穿刺, 按照医嘱执行抽血、补液等。

2.3 术后护理

2.3.1 起搏器的护理

将起搏器挂放在输液架上, 便于观察起搏器工作状态, 保证起搏器的安全使用。护士应掌握临时起搏器各功能开关的作用及正常的调节范围, 熟知起搏导管正负极插入及更换电池的方法。

2.3.2 穿刺部位的护理

平卧24 h~48 h, 避免右侧卧位, 左上肢制动, 嘱病人勿用力咳嗽, 必要时给予镇咳药物。严密观察穿刺局部皮肤颜色、温度变化, 切口表面有无红、肿、热、痛和波动感 (积血) 等, 保证术口敷料的清洁、干燥、无菌。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 敷料浸湿后及时予以更换并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遵医嘱应用抗生素5 d~7 d。

2.3.3 持续心电监护

观察起搏心律、自主心律情况及有无其他心律失常发生。定期描记心电图, 要描记和了解自主心律时, 可以暂时停用起搏器, 但操作时要很慎重。心律失常恢复早期, 不应马上停用起搏器, 要观察全身状况及心功能恢复的情况, 将起搏频率调节在低于自主心律水平, 再逐渐停用起搏器过渡到自主心律状态。使用起搏器的病人出现心室颤动时, 应立即关闭起搏器, 并立即电击除颤及进行心肺复苏。

2.3.4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①电极移位:平卧休息, 保持术肢制动, 避免穿刺侧肢体有大的牵拉活动。②感染:每日测量4次体温, 如术后1 d~2 d内体温在37.5 ℃左右, 可能是手术吸收热所致, 属于正常反应。术后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体温高于38 ℃, 应考虑有继发感染的可能。本组有1例高热者, 体温曾达38.3 ℃, 经调整抗生素治疗后好转。③电源耗竭:密切注意心电变化情况, 备好备用电池, 并应立即更换新电池。

2.3.5 饮食护理

如果病人肾功能正常, 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提高机体抵抗力, 促进伤口愈合。指导病人多进食一些富含纤维素及维生素等食物, 预防便秘的发生。

3 小结

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Ⅲ度AVB、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疾病时, 缓慢的心室率造成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灌注不足, 容易造成心脏骤停等风险, 存在极大的风险。而床边植入临时起搏器可消除心脏骤停的危险, 往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在护理上默契地配合医生,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就要求护士在术前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 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在术中配合医生的手术, 按照医嘱执行用药;在术后护理中, 要密切观察起搏信号的有无, 以及其后是否有QRS波群, 以证实是否有心室夺获, 密切观察有无电极脱位, 及时更换电池等。

摘要:[目的]探讨床边临时起搏器的护理。[方法]49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病人在床边心电监测指引下, 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应用普通电极导管进行床边临时起搏器植入。[结果]49例病人临时起搏均获得成功, 无感染、血栓形成、心脏穿孔等并发症发生。临时起搏器工作时间为3d~12d (6.8d±4.5d) 。[结论]临时起搏器植入前后的正确护理包括:对病人的术前教育, 术中的配合, 术后的监测、观察, 起搏器功能维持的护理等。正确护理是保证临时起搏成功、防止发生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临时起搏器,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张清华, 郭继鸿.现代人工心脏起搏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4:127.

[2]李学兵, 郭继鸿.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 2002, 22 (2) :113.

临时心脏起搏器论文 篇7

资料与方法

收治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66例, 男34例, 女32例, 年龄41~75岁, 平均 (63.59.8) 岁。其中行胃肠道手术者12例, 行胆道手术8例, 行腹股沟斜疝手术8例, 行脑出血血肿清除术3例, 行肺叶切除术3例, 行前列腺手术10例, 行眼科手术8例, 行髋关节置换术4例, 行乳腺手术5例, 行声带息肉切除术5例。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8例,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伴窦性心动过缓10例, 窦性静止1例, 窦性心动过缓23例, Ⅱ度窦房传导阻滞8例,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 心房颤动伴R-R长间歇7例, 慢-快综合征1例。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阿托品试验确诊为缓慢型心律失常。

方法:所有患者在手术前1~2 h进入介入导管手术室, 在无菌条件下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首先在X线透视下沿右侧股静脉行Seldinger法穿刺并置入6F动脉鞘管, 通过鞘管将临时起搏电极置于右室心尖部, 连接Medldtronic 5318型临时起搏器, 选用心室按需起搏 (VVI) 方式, 一般起搏频率60次/min, 起搏电压设置3~5 V, 脉宽0.5 ms, 阻抗<1 000Ω, 调整电极位置达到合适的起搏参数, 体外固定起搏电极, 感知灵敏度1~3 m V, 起搏电压设4~5 V, 脉宽0.5 ms, 起搏频率60~70次/min。术后叮嘱患者卧床休息, 右下肢制动, 密切监测心电图、脉搏, 观察起搏器工作情况和起搏效果。

统计学方法: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66例患者术中、术后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均正常, 即刻起搏成功率100%。其中在部分起搏的情况下完成手术27例, 自主心律下完成手术10例, 在完全起搏的情况下完成手术29例。电极植入后变换体位时出现电极移位1例, 造成起搏不良, 调整电极位置后恢复正常, 无恶性心律失常、起搏脱漏发生。64例患者均于术后2~4 h关闭起搏器, 术后4~6 h撤除起搏器, 其余2例患者术后3 d仍为起搏心律, 自主心室率40次/min, 判定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依赖, 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心肌穿孔、感染、心绞痛、导管断裂、介导性心律失常、膈肌刺激、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10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伴窦性心动过缓患者中起搏1例 (10%) ;23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中术中起搏15例 (65.2%) ;8例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患者中术中起搏6例, 8例Ⅱ度窦房传导阻滞患者中术中起搏3例, 8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起搏3例, 7例心房颤动伴R-R长间歇患者中术中起搏6例 (85.7%) ;1例慢-快综合征患者术中起搏 (100%) 。不同心律失常下起搏器工作情况不同, 窦性心动过缓、心房颤动伴R-R长间歇、慢-快综合征患者起搏器起搏状态多, 与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心脏临时起搏器是利用低能量脉冲模拟心脏的传导电生理和冲动的发生, 以达到临时刺激心脏跳动的目的[3]。心脏临时起搏术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一种常用方法, 主要用于心动过缓的过渡性治疗。心电图有双分支或不完全性三分支阻滞、心动过缓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和手术前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 可起到预防和保护作用[4,5]。心脏临时起搏器以单腔起搏为主。起搏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经静脉右室心内膜起搏:感知功能良好, 起搏稳定, 起搏期限15 d, 可按需起搏, 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2) 经胸心外膜起搏:常用于开胸心脏手术; (3) 经皮肤电极起搏:这种方法是在左侧前胸和后背放置一对电极, 具有自动除颤功能, 常用于急性心肌梗死[6]。

围手术期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可防止心动过缓的出现, 按需起搏, 保证了各脏器的正常供血, 降低了手术风险, 提高了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本研究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植入了心脏临时起搏器, 增加了心排血量, 预防和治疗术中和术后缓慢型心律失常, 改善了心脏及其他重要脏器的供血状况, 保障了患者的安全。66例患者术中、术后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均正常, 即刻起搏成功率100%, 其中27例患者在部分起搏的情况下完成手术, 29例患者在完全起搏的情况下完成手术, 10例为自主心律。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 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综上所述, 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围手术期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 是一种简单、可靠、安全、有效的保护性方法, 可有效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念.临时起搏器安置术在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3) :425-426.

[2]黄影兰, 陈文智, 蓝志新.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在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抢救中的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 (7) :1445-1448.

[3]张丽, 郝柏杨, 卢艳玲.心脏临时起搏在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 2012, 9 (5) :52.

[4]周海涛.缓慢性心律失常6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1) :49-50.

[5]郭曙军, 问建军, 赵建全, 等.床旁不同电极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对比观察[J].临床荟萃, 2013, 28 (6) :658-659.

临时心脏起搏器论文 篇8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临时起搏器,护理对策

近年来, 有文献报道称应用心脏临时起搏器能够避免心脏术后出现的暂时性心律失常或过缓性心率对心脏功能产生的严重危害[1]。本文对21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应用临时起搏器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现将其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共收治1 23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其中21例由于手术结束后患儿心脏复跳过程中发生程度不等的心动过缓、异位节律等现象而应用临时起搏器。21例患儿中男14例, 女7例, 年龄9个月~13个月, 平均年龄 (6.6±3.8) 岁, 体质量4.5~27.5 kg, 平均体质量 (17.6±7.8) kg;3例为法洛四联症 (TOF) , 4例为右室双出口 (DORV) , 7例为单纯性室间隔缺损, 5例为室间隔缺损伴房间隔缺损, 2例为完全型房室通道。心脏临时起搏器应用时间为3 d~15 d, 平均 (6.4±3.3) d。

1.2 治疗方法

在患儿右心室外膜无血管部位缝制心内电极, 并在手术切口周围穿出;在右心室临近心尖部位缝制心外电极, 在接导线过程中, 对于皮肤引出患儿连于起搏器正极, 对心外膜引出患儿连于负极, 连好两极并设定完频率后进行起搏, 再固定好临时起搏器。

2 护理

2.1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护理人员给予患儿家属耐心介绍说明, 取得家属的信任, 确保抢救相关物品齐备。

2.2 加强持续心电监护

按年龄与起搏频率来设定持续心电监护的报警阈值, 一般选用Ⅱ导联, 便于P波识别[2]。护士应密切注视其心律及心率改变情况, 掌握心电图的波形特征, 尤其是在患儿自主心律和起搏心律交替或发生心律竞争时, 应及时告知医生并密切配合处理。

2.3 临时起搏器护理

2.3.1 调试并设定起搏器

(1) 本组选用心室同步、R波抑制型 (VVI) 的起搏方式;小儿通常选择90~120次/min的起搏频率或将其调至术前水平。 (2) 测出起搏阈值的同时调节输出电流为3~5 m A, 保持电压在3~6 V之间;在确定完成起搏频率后, 将输出电流逐渐增大, 通过观察捕获现象来确定起搏阈值。 (3) 患儿心室感知灵敏度范围通常是1~3 m V。本组患儿由于手术结束后患儿心脏复跳过程中发生异位节律、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动过缓而实施起搏救治。

2.3.2 熟练掌握起搏器性能

起搏器在工作时, 常可能发生下述状况。 (1) 起搏器未能正常工作:起搏电极对患儿心外膜产生刺激, 使局部组织水肿充血, 造成起搏阈值增大, 可采取增大感知敏感度或使用糖皮质激素下降阈值;起搏器电极未固定妥当, 出现移位甚至发生断裂, 绝缘层脱落;患儿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正常工作, 患儿却哭闹不止, 眼睑水肿, 尿量明显下降;心率同脉搏相同, 但低于起搏器的工作频率。 (2) 自主心率与起搏心率之间的竞争即为心律竞争, 若考虑自主心律或者传导功能恢复, 可逐渐以15次/min上下浮动的频率下调起搏频率;否则可考虑提高其敏感度, 使其处于稳定状态。 (3) 临时起搏器功能异常:起搏信号偶有中断或无信号, 应及时更换。若出现心率不足起搏频率3~5次/min或下降10%, 心电图的脉冲宽度加大等表现, 应检查是否为电池供电不足, 及时更换[3]。

2.3.3 注重安全护理

护士应合理、正确应用临床起搏器, 掌握起搏器的参数设置, 注意其感知功能正常与否, 密切注视患儿病情改变情况。应用安全保护装置, 设定完使用条件后需要固定好防护盖;将其置于安全处, 避免拖拽造成皮肤损伤或发生导线脱落[4];防止潮湿干扰起搏器功能, 起搏器的电极是直接与心内膜接触的, 不论多大的电流都可能导致电击现象, 甚至产生心室纤颤;加强护理工作, 确保起搏器电极、导线的连接正常;密切关注起搏器工作状态, 在更换起搏器电池时应快捷, 避免发生意外, 更换后标记好日期与时间;将抢救药品、物品及器械备好, 临时起搏器出现故障时用于救治心律失常患者。

2.4 体位安置及皮肤护理

取低半卧位或平卧位, 固定术肢, 防止电极移位甚至脱落。术后应密切关注穿刺处, 特别关注是否存在红肿、渗血及皮下血肿等, 需保持体外电极导线周围的皮肤清洁干燥;按时对局部伤口及外露导管进行消毒及换药, 并给予抗凝处理;在持续心电监护过程中, 不同部位的电极片需要及时更换。此外, 注意合理应用药物并维持电解质平衡。

2.5 停用临时起搏器

在自主心律升高至能够维持循环功能时, 可在医生指导下试停临时起搏器, 同时根据下述步骤执行: (1) 降低按需频率, 确保固有心率, 并持续注视1 d~2 d; (2) 将电极从起搏器上取下, 但电极仍留在体内14 d; (3) 插头的金属处一定要注意绝缘, 停止使用后密切监测心律24 h。

2.6 并发症的护理

2.6.1 感染的护理

起搏电极通常在患者窦性节律恢复后3 d内将其拔去, 留置时间应在14 d之内, 避免出现继发感染。小儿心脏术后早期应使敷料干燥, 使用起搏器时以及将电极拔除后的1 d应关注局部是否存在渗出, 避免感染[5]。此外, 导管移位或断裂、膈肌刺激、心脏穿孔、重症心律失常等也是常见并发症。护士应密切关注, 及时告知医生并配合处理。

2.6.2 起搏器综合征

本文所应用的VVI起搏属于房室逆序传导起搏, 其可对患儿的静脉血液回流产生干扰, 患儿头部可能发生淤血而使睡眠质量降低, 食欲下降。故而护士应加强患儿的饮食护理, 以少量多餐为原则, 避免发生便秘, 控制钠盐与水的摄取量, 对出入液量做好记录。

2.7 加强健康宣教

注意加强与患儿家长的交流, 使家长明确应用临时起搏器的重要意义, 严密看护起搏器, 保证起搏器的有效运行,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如果患儿发生过度哭闹烦躁、面部水肿以及尿量下降等不适症状, 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采取措施。

3 结果

21例患儿应用临时起搏器时间为4 d~15 d, 平均 (6.1±1.9) d;2例在停用19 h后发生心律缓慢后而进行二次开启, 1周后逐渐撤除;1例患儿由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必须配备永久性起搏器, 其余患儿均恢复自主心律, 未见并发症。

4 讨论

婴幼儿心脏术后可发生电解质紊乱、心肌短暂缺血缺氧、水肿以及酸中毒等表现, 进而引发心律失常, 尤其是手术操作造成损伤、手术干扰心脏的血供或是心脏传导系统受到牵拉等情况下更易发生[6]。应用心脏临时起搏器能够避免心脏术后出现暂时性心律失常或过缓性心率对心脏功能产生的严重危害。短暂性心律失常属于常见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 应用缓慢型的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疗效欠佳, 而临时起搏器则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救治手段。患儿应用心脏临时起搏器后, 对护理工作者护理技能的要求较高。护士必须实时监测患儿的心率与心律改变情况, 明确心电图波形, 准确区分自主心律和起搏心律的差别, 尤其是在自主心律和起搏心律发生交替时, 护士应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正确判断起搏器感知及功能状况, 如果发生心律竞争现象则表明患儿的自主心律明显高于起搏频率或出现按需型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 此种情况下, 可重新设定起搏频率或敏感性以使起搏器再次正常运行[7]。注意在调节临时起搏器过程中应格外小心电流对患儿产生的影响, 尽可能在患儿静息状态下进行调节, 也可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 降低其对刺激的敏感度, 降低患儿的恐惧感。严密关注患儿生命体征, 合理给予糖皮质激素, 护士还需监测其电解质改变情况, 确保水及电解质处于平衡状态, 并合理使用保护心脏的药物。在医护人员密切协作治疗及护理下, 正确应用临时起搏器, 可以确保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心脏术后不会因为出现暂时性心律失常或过缓性心率对心脏功能产生的严重危害, 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的临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6) :910-911.

[2]庞朔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应用临时起搏器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2) :36.

[3]张念.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8) :5961-5962.

[4]李桂芬, 赵筱黎.临时起搏器安置术并发症护理干预[J].山东医药, 2008, 48 (27) :151.

[5]Emkanjoo Z, Mirza-Ali M, Alizadeh A, et al.Predictors and frequency of conduction disturbances after open-heart surgery[J].Indian Pacing Elec-trophysiol J, 2008, 8 (1) :14-21.

[6]艾灵秀, 刘红梅, 周蕾.临时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 2008, 27 (33) :105.

上一篇:急性腹泻下一篇:建筑节能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