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区系

2024-05-30

植物区系(精选9篇)

植物区系 篇1

摘要:指出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我国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给予了高度重视, 以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 促进生态系统平衡发展。概述了云南石林长湖湿地的基本情况和研究方法, 分析了云南石林长湖湿地植物区系组成和地理结构, 以对云南石林长湖湿地的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从而为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关键词:云南石林长湖湿地,植物区系,研究

1 引言

根据相关研究和调查发现,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植物区系的植物种类较多, 多样性非常突出, 并且植物的广布性也很高, 其中有部分植物种类为特种性植物, 对于促进云南石林长湖湿地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2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的基本情况

在我国地域分布中,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地处于云南昆明石林县的东南边, 到昆明市区的距离为120km左右, 是滇中高原石林风景区中的天然湖泊, 湖面的高程为1900m左右, 没有受到太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的水质比较清澈, 整体生态情况良好。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云南石林长湖的最宽度长度为0.8km左右, 长度为1.3km, 周长为5km左右, 平均深度为24m左右, 水面的总体面积为1.5km2左右。在有关资料上指出,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邻近湖岸处的透明度是3m左右, 湖心的透明度是4.5m左右, 沉水种子植物的生长深度是有湖心向湖边为4m和3m之间。由于湿地所处位置的太阳辐射系数较高, 年平均温度在15.5℃左右, 因此, 四季的的温差不会很大, 是个非常适合旅游的地方。在降水量方面, 每年的平均值是960mm左右, 有明显的雨季和干季分布特征。

根据早期相关调查可知, 云南长湖湿地拥有较好的自然植被, 其中, 有28种植物区系和5个群落, 植被的发育非常良好, 随着物种的不断增多, 植物群落已经增加到10个, 使云南长湖湿地的自然风光变得更加优美。目前, 长湖湿地从湖心到湖岸形成比较完整的生态体系, 周围基本是滇中特有的灌丛、中生草甸和森林等, 覆盖率已经超过75%。因此, 云南长湖湿地是一个被山石森林环绕的湖泊湿地, 对于促进云南石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3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植物区系研究方法

根据相关资料、分类原则和系统等,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的植被具有较明显的群落特征, 因此, 研究的取样对象是各种不同类型的群落。根据目前的10个群落, 将云南石林长湖湿地植物区系分为10个群落类型, 在各类型的不同位置选取5个4m2左右的样地, 采用法瑞植物社会学的样地记录法将各样地中的种子植物品种记录下, 根据统计可知各样地的植物种类总共记录了50个品种。与此同时, 将各样地中没有记载过的种子植物类型记录下来, 采集合适的标本, 以通过查阅资料、鉴定等确定各新品种的属性、科目和种级等, 从而为进行云南石林长湖湿地植物区系研究提供可靠参考资料。

4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植物区系的组成和地理结构

4.1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植物区系的组成

在我国相关研究中, 根据植物生长的特性和优劣情况, 石林长湖湿地的植物区系被划分为了10个群落类型, 并对各种植物进行了相应的记录、采集和整理等。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的植物种类较多, 拥有很好的生态体系。其中植物科目是20种, 属性是46种, 种类是56种。如表1所示。根据从属关系和植物种类数目的大小, 以及该植物在湿地中的生长优势性和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 在浅水湿地生长较多是乔本科目, 其次是莎草科目的类型, 较少的是蓼科类的植物。在湿生草甸区域生长最多的是菊科类的植物, 其次是唇形科目和伞形科目的植物, 其余的是玄参科目、旋花科目、蝶形花科目、石竹科目、蝶形花科目、车前科目和十字花科目。在湖边水域中生长最多的是水鳖科目、眼子菜科目和灯心草科目的植物。其次是金鱼藻科目、茨藻科目、小二仙草科目类型的植物;在湖边湿生草甸区域生长的是马鞭草科目的植物, 有一种属性和品种。

在云南石林长湖湿地的植物区系组成中, 莎草科目的水毛花, 是构成环湖湿地景观的重要部分, 而水鳖科目的长湖海菜花则是湖面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长湖湿地特有的植物品种, 与此同时, 沉水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草茨藻, 在湖边有着非常明显的生长特点, 是长湖湿地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 在植物区系的相关分析中, 广布科的占比最多, 科级、属级和种级的比例是逐渐递减的, 因此, 石林长湖湿地的植物分布具有广布性特点。

4.2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的地理结构

在我国有关学者的《植物社会理论与方法》中, 对长湖湿地植物的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根据相关调查研究, 按照相关理论方法和分析, 从科目、属性和种类, 以及海拔相关的植物名录和植物志等方面可以看出, 上述植物的地理结构是科级地理成分与世界广布科的占比一致, 其中, 变种长湖海菜花是特有的品种, 只在云南石林境内才生长有。根据我国相关学者提出的研究来看,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的地理结构与云南的区域分布情况有着直接联系, 在科级的地理成分中, 石林长湖湿地有着绝对的优势。不仅含有世界分布范围较广的植物科级, 还具有独特的、狭域特有的植物品种, 其中, 变种长湖海菜花是最典型的代表, 只生长于石林县境内。在湿草甸区域, 有14种植物不同类型的植物, 其中, 狗牙根在近水区域具有明显生长优势, 其余的品种都不能很好的生长。

在进行植物群落的划分时, 以灯心草、积雪草和溪畔苔草等组合成湿生草甸区的界限。根据相关地理结构研究可知, 在湖泊湿地的占比中, 世界分布的主要地理成分与石林长湖湿地的分布情况一样, 遵循了自然发展的规律。因此, 云南石林长湖湿地的地理结构是:主要占比是世界分布中的地理成分, 科目的占比是95%, 属性的占比是40%左右, 种类的占比是19.5%左右;热带分布的地理成分中科目的占比是5%左右, 属性的占比是38%左右, 种类的占比是32%左右;温带分布的地理成分中科目的占比是0, 属性的占比是21%左右, 种类的占比是42.5%左右;特级地理成分只在种类级别区系中存在, 占比为5.3%左右。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属级区系的分布中, 热带成分的比例明显比其它成分大很多;种级区系的分布中, 温带成分比其它成分大很多, 充分显示出属级区系为种级区系的发源地, 比种级区系的发育要早很多。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地理结构、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 种级之间发生了各种变化, 从而出现温带成分较多的情况, 但是, 属级和种级都具有亚热带区系的主要特性。由此可见, 属性级别中, 热带地理成分要必须温带地理成为大, 种类级别中温带地理成分要比热带地理成分大, 从而体现出种类区系是属性区系的后代。

5 结语

对云南石林长湖湿地植物区系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可以对长湖湿地的生态系统有更整体的了解, 从而为云南石林长湖湿地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关可靠资料。

参考文献

[1]连芳.云南石林一段传奇一部史诗[J].世界遗产, 2014 (7) :118~123+10.

[2]蔡晓磊, 肖晴.石林冲刺全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县[N].昆明日报, 2013-08-20 (16) .

[3]何新闻, 李晓佳, 张有林.石林好景之外好景游[J].云南画报, 2013 (4) :84~99.

[4]于维墨, 陈玲玲, 陈沙沙, 等.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及旅游开发探析——以云南石林为例[J].资源与产业, 2012 (3) :105~111.

[5]袁龙义, 龙利华.长湖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8) :4812~4813.

植物区系 篇2

对882份标本进行鉴定,共记录沈阳市苔藓植物30科67属143种及变种,其中辽宁省新纪录种36种,东北新纪录种18种.区系分析表明本区苔藓植物以北温带成分为主(51.16%),其次为东亚成分(16.28%)和中国特有成分(12.40%),具强烈的.温带性质,与该区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相吻合,与种子植物的区系分布特点也一致.同其他城市地区苔藓植物属和种的相似性系数分析表明,沈阳市与同处辽宁省的抚顺市和鞍山市苔藓植物的亲缘性较大,而与其他城市地区亲缘性较小.

作 者:陈龙 吴玉环 李微 高谦 CHEN Long WU Yu-huan LI Wei GAO Qian 作者单位:陈龙,李微,CHEN Long,LI Wei(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6;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吴玉环,WU Yu-huan(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36;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6)

高谦,GAO Qian(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6)

植物区系 篇3

关键词: 对节白蜡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京山县

中图分类号:Q9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4-0028-05

湖北京山对节白蜡自然保护区位于大洪山南麓,地处鄂中低山丘陵区和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由虎爪山对节白蜡自然保护小区和天宝寨自然保护小区合并而建。虎爪山对节白蜡自然保护小区和天宝寨自然保护小区分别于2002年、2003年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准建立。保护区类型为“野生生物类”中的“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Fraxinus hupehensis及其原生地。保护区森林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1]。针对大洪山南麓植物多样性的研究更是鲜见报道,仅殷小霞等对其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研究进行过报道[2]。开展京山对节白蜡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进行研究,以期为大洪山南麓植物资源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大洪山南麓地区植物的起源、发生和演化过程以及植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状况的进一步深入地、准确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湖北京山对节白蜡自然保护区地处鄂中低山丘陵大洪山系向南延伸之余脉,总面积为3 043.7 hm2。分为东西两片,东片面积为1 883.98 hm2,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0′53.4″~112°56′46.3″,北纬31°0′40.4″~31°05′44.2″,西片面积为1 159.72 hm2,区内地质构造为淮阳山字型构造[3],最高海拔566 m,最低海拔148 m。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1 ℃,极端高温40.3 ℃,极端低温-17.3 ℃;年均降雨1 067.1 mm,70%集中在4~8月;年均蒸发量1 549.2 mm;全年无霜期240.6 d。保护区内最低点位于东片,海拔为148 m,最高点为西片虎爪山,海拔为566 m。区内土壤类型多样,共有黄棕壤和石灰土2个土类,黄棕壤、棕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3个亚类,石英砂质黄棕壤等4个土属,21个土种。

2 研究方法

2.1 物种资源的调查方法

2013年4个不同季节按照植物的物候期广泛采集植物标本,鉴定,并结合历史资料记载[4],确定植物物种种类。

2.2 统计分析方法

科级区系成分分析采用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5]进行统计,属级区系成分分析以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系统进行统计[6-8] 。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3.1.1 物种组成

保护区种子植物共有133科496属939种,其中裸子植物4科12属12种;被子植物129科484属927种。保护区种子植物分别占湖北省种子植物总科数的66.5%、总属数的36.61%、总种数的16.62%。由此可见,京山对节白蜡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是湖北省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湖北省的种子植物区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按照科级水平含植物种数的多少顺序排列,Compositae是最大的科,含植物74种,占总种数的7.88%,其次为Gramineae,含植物65种;按照属级水平含植物种数的多少顺序排列,Polygonum是含物种数最多的属,含18属,其次为Viola、Clematis,分别含物种数为15种13种。在物种水平上来看,Fraxinus hupehensis为保护区内最优势的物种,在保护区内分布广泛,并在多个区域形成纯林,也常与Ulmus parvifolia、Quercus variabilis、Pistacia chinensis、Paliurus hemsleyanus、Dalbergia hupehana等落叶阔叶树种混生。

根据各科在保护区内所含种数,将其分成单种科、寡种科(2-10种)、中等科(11~20种)、较大科(21~50种)和大型科(>50种)(见表1)。由此可见,该地区种子植物区系主要是由寡种科的植物组成的。

3.1.2 区系特征分析

(1)科的区系特征: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133科,归入12个分布区类型见表2,缺温带亚洲、 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中亚3个分布区类型。

在科的区系组成中,各类热带分布类型共61科,占总科数的45.86%,包括泛热带分布、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州分布、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温带分布区类型包括北温带分布、东亚及北美间断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东亚分布,共31科,共23.31%。由此可见,除去世界分布的科外,热带性科占优势,但是典型的热带分布不可匮乏,多为以热带为分布中心,延伸到亚热带甚至温带的科。在世界性分布的科中,有许多是主产温带地区的科。这表明区内植物区系具有热带植物区系向温带植物区系过渡的特点。

(2)属的区系特征:保护区种子植物土著属共486属,共分属15个分布区类型见表3,反映了该区域种子植物在属级水平上的多样性,区系形成和起源复杂。

在属的区系特征分析中,由于世界分布属在确定植物区系的热带或温带性质时意义不大,故在分布区类型统计时没有计算当地总属数的百分比。

热带分布类型。热带分布类型主要包括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及其变型、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及其变型、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及其变型、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及其变型。共有164属,占总属数的37.44%。其中,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有90属,表明保护区位于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地带。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有6属,这些属是保护区植被的建群种的重要组成部分。旧世界热带分布及其变型有23属,本类型中的Albizia的A.kalkora、Alangium的A.chinense和A. platanilolium多出现于河岸边及林缘;Pittosporum物种是森林植被中常见的常绿灌木,P. truncatum在保护区局部区域成群落分布。虽然该类型在本区域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大多数属的种类是本区各类森林植被的主要伴生种。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及其变型有15属,Cymbidium中的C. goeringii分布范围较大,多分布在栎类树木的杂木林下,在晒播岭成群落分布,种群密度达70株/m2。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及其变型有11属,该类型中的Miscanthus种类是河流河漫滩主要群落类型的优势种,Arthraxon种类是森林植被常见种类。Hedera种类攀缘于岩石及树干上,林中较为常见,Myrsine种类在保护区双泉寨分布较广。Glycin中的G.soja在保护区内的杉树湾路旁和柳门口沟边种群数量较大,局部成片分布。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型有19属,该类型中许多属的种类在区内森林群落组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有Lindera、Sarcandra、Gynostemma、Camellia等。在本区的该分布类型中有一些的常绿木本成分,如Lindera。Broussonetia为本区常见种之一,在保护区局部林缘处呈群落分布。本分布类型还有较多的藤本植物,如Paederia、Pueraria等。

温带分布类型。温带分布类型主要包括8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及其变型、温带亚洲分布、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中亚分布、东亚分布及其变型,共计264属,占总属数的60.27%。其中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有108属,为最大的属的分布区类型。在108属中,木本植物属绝大多数为落叶树木,大部分是地带性森林植被的优势种或建群种,如Pinus、Cupressus、Acer、Quercus、Ulmus、Juglans等,并构成了群落的乔木层。灌木层主要由Elaeagnus、Rhus等组成几乎在各类群落中都有分布。Viburnum、Rosa中的许多种类常构成森林群落的灌木层。草本植物较为丰富,Compositae的Artemisia在本分布类型中种类较多、分布普遍,本区植物群落组成上具有较大意义的还有Deyeuxia等。它们分别在自然保护区各种植被类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33属,这些属中许多是古老或原始科的代表,如Liquidambar、Illicium、Schisandra等。旧世界温带分布42属,主要为1、2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木本植物主要为Rosaceae、Rhamnaceae、Oleaceae、Ulmaceae等中的少数植物。温带亚洲分布11属,多为草本植物,是该区系重要的草本成分。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和中亚分布分别数量少,在本地区群落组成上意义不大。东亚分布及其变型65属,许多木本植物种类,除裸子植物的几个属外,全部都为落叶植物,其中Hovenia、Platycarya、Kalopanax、Pterocarya的种类为落叶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中国特有分布。该分布类型在本区共10属,占总属数的2.06%,均为仅含1~4种的单型属或少型属。单型属包括Sargentodoxa、Fortunearia、Pteroceltis、Poncirus、Tetrapanax、Thyrocarpus等7属。少型属包括Cunninghamia、Speranskia、Chimonanthus 3属。

综合对属的地理成分的统计分析显示:温带成分占优势,热带成分丰富,且热带成分中以泛热带分布为主,表明本植物区系温带性质明显,同时与热带成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说明该地区在区系起源上可能有过比较繁盛的热带过程,同时又说明本区系具有植物交汇的特点。

3.2 珍稀濒危植物

保护区共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9-12]15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Fagopyrum dibotrys、Glycine soja;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第一批)》3种:Juglans regia、Ptemceltis tatarinowii等。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第二批)》1种:Fraxinus huPehesis;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植物9种:Bletilla striata、Calanthe graciliflora、Calanthe discolor、Cephalanthera falcata、Cymbidium faberi、Cymbidium goeringii、Goodyera repens、Habenaria ciliolaris、Platanthera minor。说明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种类较多,物种具有古老性、珍稀濒危性和代表性,具有我国中亚热带植物区系的明显特征,在生态、遗传和经济方面均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保存价值。

4 结论

4.1 植物地理成分复杂多样

京山对节白蜡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有12个;属级的分布区类型有15个,且多变型,同时各种地理成分相互渗透,充分显示了该地区植物区系成分的复杂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4.2 植物区系具有古老、原始和残遗的性质

本区系集中了许多古老和原始的科、属,也包含了大量的单型属和少型属。此区第三纪古老植物较多,同第三纪以前的孑遗成分以及后来繁衍的种系,交汇形成区域内现代的植物区系景观,该区可能是我国第三纪植物区系重要保存地之一。在裸子植物中,有发生在三叠纪的Pinus等;在被子植物中,有许多在白垩纪就已经形成的原始类型,如Ranunculaceae、Menispermaceae、Betulaceae、Ulmaceae等。另外,保护区内珍稀濒危物种较多,达15种。可见,该区植物区系有着显著的古老、原始和残遗的性质。

4.3 特有性较为突出

自然保护区内有中国特有属有10属,占总属数的2.28%,其中,单种特有属有7属,少种特有属有3属。

Fraxinus hupehensis为大洪山南麓的区域特有种,分布范围极其狭窄,仅分布于京山县和钟祥市接壤的大洪山余脉伸入部分形成的低山高丘类型地区[13],在保护区内分布范围广,几乎覆盖整个自然保护区,从保护区最低海拔148至最高海拔566 m都有分布。本文对保护区虎爪山片胸径≥20 cm或价值在2 000元以上的Fraxinus hupehensis进行了调查统计,共7 126株,且在保护区内部分区域形成纯林,也多与Pistacia chinensis等落叶阔叶树种混生形成群落,形成了该地区特有的植被类型。

4.4 温带性质为主,也有较丰富的热带成分

保护区内有各类热带成分164属,占总属数的37.44%,各类温带成分(不包括中国特有分布)264属,占总属数的60.27%;中国特有分布有10属,占总属数的2.28%,表明植物区系以温带性质为主,具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同时各种地理成分相互渗透,充分显示了该地区植物区系成分的复杂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参 考 文 献

[1]湖北森林编辑委员会.湖北森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2]殷小霞,刘慧娟,吴金清等.湖北大洪山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25(3):298-302.

[3]湖北省京山县志编纂委员会.京山县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

[4]郑重.湖北植物大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5]吴征镒,周浙昆,李德铢 等.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云南植物研究,2003,25(3):245-257.

[6]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Ⅳ):1-139.

[7]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增订和勘误[J].云南植物研究.1993,(增刊Ⅳ):141-178.

[8]王荷生编著.中国植物区系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50-176.

[9]国务院.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M].植物杂志.1999.23(5):4-12.

[10]王诗云.华中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存(第一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11]彭辅松,李鸿均.湖北省第二批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武汉植物学研究,1990,383-38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 编印.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家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2010.

[13]苏丕林,明军,廖卉荣 等.对节白蜡种质资源的分布[J].湖北林业科技,1994(1):35-36.

青海省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篇4

1 青海省自然概况

1.1 地形地貌

青海省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西长约1 200 km,南北为800 km,面积为72万km2。省内高山林立,地形多变,河流湖泊众多,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和祁连山分别位于南北。青藏高原有着“世界屋脊”的美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青海省全境均在高原范围之内,全省平均海拔为3 000 m,海拔5 000 m以上的区域大都终年积雪;最低点在民和下川口村,海拔1 650 m,与最高点相差5 210 m。青海省地貌以山地为主,兼有平地和丘陵。地形可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三个区域,总体上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的高原。东北部由阿尔金山、祁连山平行山脉和谷地构成,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有丰富的冰雪资源。达坂山和拉脊山之间为湟水谷地,平均海拔在2 300 m左右,地表有较为深厚的黄土层,是本省最主要的农业区。西北部的柴达木地区是一个被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环绕的巨大盆地,海拔多在2 600~3 000 m之间,东西走向为800 km,南北走向为200~300 km,面积约为20万km2,盆地南部多盐湖。青海南部为以昆仑山为主体,占全省面积一半以上的青南高原平均海拔在4 500 m以上。

1.2 气候

青海属于典型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等特点。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各地区气候有明显差异,东部湟水谷地年平均气温为2~9℃,无霜期为100~200 d,年降雨量为250~550 mm,主要集中于7—9月份,热量和水分条件都能满足一熟作物的需求。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温度为2~5℃,年降雨量约为200 mm,年日照时数在3 000 h以上。东北部高山区和青南高原温度更低。

2 青海省植物资源

据统计,青海省野生种子植物共计94科557属2 497种[1],其中裸子植物3科7属32种,被子植物91科550属2 465种,许多种类为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青海省特有的植物种类,著名的有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ium)、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贝母(Fritillaria)、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唐古特红景天(Rhodiola algida)、唐古特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抱茎獐牙菜(Swertia franchetiana)、水母雪莲(Saussurea medusa)、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当归(Angelica sinensis)、锁阳(Cynomorium songaricum)等[2]。在青海省分布的植物资源中菊科植物最多,有61属279种,为各群落的重要组成成分,蒿属(Artemisia)的部分种类构成群落的优势种。禾本科有57属285种,其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温带性质明显,特有成分少,大多数种类为天然草地植被的优势种、亚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3],为家畜的重要饲草。豆科植物约有18属184种,多为草本或灌木,属中生和旱生植物,在群落中为伴生种,少数种为优势种[4],其中饲用价值较高的有11属94种。莎草科植物虽只有5属,但种类较多,有78种,其中嵩草属(Kobresia)植物为构成青海省高寒草甸的主要成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极高。

3 科的分析

3.1 科的分布特点

青海野生种子植物共有94科,其中有15科所含属数大于10,有14科呈现单属单种分布特点,其余65科所含属数介于1~10之间。

在统计的94个科中,15个大科所含属数和种数皆占总数的近七成,其中禾本科和菊科的属数和种数都超过总数的10%,为该地区的绝对优势科,在青海省各地区广为分布。此外,除大科外,莎草科5属78种,虎耳草科7属66种,杨柳科2属62种,蓼科8属49种,罂粟科7属43种,报春花科4属36种,景天科4属30种。有的科虽含属较少,但因所含的种数较多,故也属于在青海地区广布的科。有22个大科含413属2 085种,占总的属和科的比例分别为74.1%和83.5%,其余72科仅仅含144属412种。因此,青海野生种子植物在科的分布上呈现明显的集中分布的特点,优势科所含属和种比例极大,分布极为广泛。属于单属单种分布的科较少,共有14科,分别为壳斗科、胡桃科、樟科、水马齿科、凤仙花科、藤黄科、小二仙草科、杉叶藻科、锁阳科、马钱科、花科、苦苣苔科、冰沼草科、薯蓣科。含属数大于10的科见表1。

3.2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根据吴征镒[5]关于中国种子植物科的分布类型的报道,可将青海种子植物的科划分为7个类型、7个变型。科的分布类型见表2。其中世界广布的科共有43个,占青海总数的45.7%,在所有分布类型中占绝对优势地位。泛热带分布、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的科也较多,为青海种子植物科的次优势分布类型。除了上述几种在青海种子植物中较为广泛的分布类型,其他分布类型的科只有18个,不足总数的1/5,这其中除了东亚及热带南美间断分布3科、北温带分布6科、欧亚和南美洲间断分布2科,其余7种分布类型各只含有1科,呈现明显的边缘分布的特点。由此可见,适应各种环境的世界分布的科在该地区占绝对优势,泛热带、南北温带分布的科辅之,亦有极少其他分布的科。

在22个分布较为广泛的大科中,属于世界广布的科共有19科,分别是菊科、禾本科、十字花科、伞形科、蔷薇科、毛茛科、兰科、唇形科、豆科、藜科、石竹科、紫草科、玄参科、龙胆科、莎草科、景天科、报春花科、虎耳草科、蓼科。属于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的有2科,为杨柳科和罂粟科,此外,只有百合科一科属北温带分布。

4 属的分析

4.1 属的分布特点

在557个野生种子植物属中,含10种以上的属共计有62个,含20种以上的有23属。这23个大属共含848种植物,占总数的34.0%,与科的分布相比,分布并没有呈现十分集中的特点。在所含种较多的这些大属中,黄芪属(Astragalus)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是比较典型的高寒草甸植物,耐高海拔和比较湿冷的环境,生存能力较强;马先蒿属(Pedicularis)主产于北半球,极少数超越赤道,多数种类生于寒带及高山上。风毛菊属(Saussurea)主要分布于北温带,生于海拔2 000~2 800 m之间。委陵菜属(Potentilla)大多分布北半球温带、寒带及高山地区,有些高山种类形成垫状,为高山草甸植被重要成分。柳属(Salix)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是北半球的主要树种之一。在青海省,柳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海东湟水河谷底地区,该地区海拔相对较低,气温相对较高,在地里位置上属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植物分布以温性草原和亚热带高山分布为主。含种数大于20的属的统计见表3。

4.2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根据吴征镒[6,7]关于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类型的研究,将青海省野生种子植物属划分为14个分布类型、18个变型。属的分布类型见表4。

通过对表4的分析,可以得出该地区植物属的分布以北温带分布最为广泛,北温带分布的属占总数的1/4。世界分布和旧世界温带分布的属数量较多,占属总数的比例都超过了10%。北温带和南温带(全温带)间断分布、地中海区和西亚至中亚分布、中国-喜马拉雅分布、中国特有分布、泛热带分布、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温带亚洲分布、中亚分布、东亚分布、中亚至喜马拉雅分布这10种分布类型在该地区也有较多数量的分布。泛热带分布的主要集中在海东湟水河谷底地区以及其他海拔较低、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和中亚分布以寒性草原和荒漠植物为主,在柴达木地区较为常见[8,9]。中亚至喜马拉雅分布和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在青南高山地区较为常见,多为典型的高寒草甸植物。在统计的23个大属中,12个属是北温带分布,7个为世界分布,2个为全温带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和温带亚洲分布各1个。

4.3 特有属的分析

特有现象的研究能反映出一个地区在植被演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反映出该地区系的历史和现状,具有较多特有科、属、种的地区常常是植物的残遗或分化中心。青海省特有属见表5。

青海地区的中国特有属有26个,约占全国总数的12%,在北方各省区中仅次于陕西省。在这26个特有属中,属于青海省真特有属的只有华福花属(Sinadoxa),其余为基本特有属。青海产的特有属与西南和西藏地区联系密切的各有9属。与华北地区共有的属仅文冠果属(Xanthoceras),且具有间断分布的特性。26个属中星叶草属(Circaeaster)为残遗古特有属,其余大部分为新演化的特有属,多为单种属或寡型属(两种属)。从生活型划分,有4个木本属,其余为草本属,其中一年生草本属有3属。从表5可以看出,青海产特有属多从近缘的属衍生而来,三蕊草属(Sinochasea)从冠毛草属(Stephanachne)衍生,辐花属(Lomatogoniopsis)从獐牙菜属(Swertia)衍生,马尿泡属(Przewalskia)从山茛菪属(Anisodus)衍生,羽叶点地梅属(Pomatosace)从点地梅属(Androsace)衍生,穴丝荠属(Coelonema)从葶苈属(Draba)衍生,黄缨菊属(Xanthopappus)从蓟属(Cirsium)衍生,小果滨藜属(Microgynoecium)从滨黎属(Atriplex)衍生,藏豆属(Stracheya)从岩黄耆属(Hedysarum)衍生[10]。

5 种的分析

5.1 种的分布特点及地理成分分析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面积约为20多万km2,以寒冷、干旱、日照强、多风为其显著特征,属于高原荒漠类型。本地区有种子植物41科130属255种,占绝对优势的是古地中海成分,包括中亚分布型和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型,所占比例将近6成;其中中亚分布型有84种,占总种数比例为32.9%,多分布于亚洲内陆干旱地区及地中海周围。有些典型植物在荒漠植物群落中占据非常显著的地位,它们是荒漠、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植物群落中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的种有62种,占总数的24.3%,在荒漠化植物种占有突出地位。有较多古老种类如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角果碱蓬(Suaeda corniculata)、短穗怪柳(Tamarix laxa)、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等,这些植物广泛分布于中亚、阿拉善及塔里木荒漠区。此外,温带分布(62种)、中国-喜马拉雅分布(18种)、特有成分(15种)也是较为常见的种的分布类型[11]。在盐湖周围与沼泽地区分布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为主的沼泽以及海韭菜(Triglochin maritima)、芦苇、赖草(Leymus secalinus)等为主的盐生草甸。

祁连山位于青海省北部,属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为大陆性高寒半湿润气候,有种子植物84科431属1 286种,其中以北温带分布占据优势地位,温带分布类型是最主要的种的分布类型。典型植物为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百里香杜鹃(Rhododendron thymifolium)、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鬼箭锦鸡儿(Caragna jubata)、吉拉柳(Salix gilashanica)、冰川茶藨子(Ribes glaciale)等,这些植物作为建群种或者优势种,形成了落叶阔叶灌丛以及高山稀疏植被、高山垫状植被、高山嵩草草甸、高山草原、山地荒漠草原等众多植物群落[12,13]。

青海湖环湖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为东部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区和西南部高寒区的交汇地带,并有较为特殊的湖泊效应,属高原半干旱高寒气候。青海湖地区种子植物52科174属445种,北温带成分和中国-喜马拉雅成分在本区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植被类型为高寒灌丛、高寒草甸、温性草原等群落类型[14,15,16],代表植物有金露梅、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

湟水河流域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位于青海省东部,发源于海晏县境内的包呼图山,流经达坂山与拉脊山之间的纵谷,全长374 km,流域面积达3 200 km2,海拔在2 400~3 600 m之间,由东向西逐渐升高,最低为1 650 m,最高为4 395 m,雨热同期,有利植物的生长。该地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83科400属1 234种,属于唐古特区系中植物种类相对丰富的地区。在种的植物区系中,647种为中国特有分布种,约为总数的一半,温带亚洲分布138种,占总种数的11.2%;此外,中亚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北温带分布也是较为常见的分布类型。本区裸子植物有3科5属12种,单子叶植物12科84属258种,双子叶植物68科311属964种。从生活型上看,虽然木本植物较少,但是较之唐古特其他区域是较为丰富的[17,18]。

青南高原地处昆仑山和青海南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的广阔高原,平均海拔在4 500 m以上,气候为高原大陆性气候,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据统计,青海南部共有种子植物75科452属1 900种。青南地区种的植物区系以中国-喜马拉雅分布、亚洲温带和东亚分布占绝对优势,植被以典型的高寒类型的山地灌丛和草地为主,嵩草属(Kobresia)、针茅属(Stipa)、金露梅、百里香杜鹃等为常见的建群种[19,20,21];另有少量河谷森林和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代表植物有云杉属(Picea)、甘肃蚤缀(Arenaria kansuensis)、垫状点地梅(Androsace tapete)等。

青海省典型区域种的分布特点见表6。

5.2 特有种的分析

在青海分布的特有种中,单子叶真特有种为16种,双子叶真特有种为34种,基本特有种约有23种,见表7。青藏高原作为一个相对较为独立的植被区域,从青藏高原整体出发,青藏共有特有种特有种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知的青藏共有特有种有60余种[22,23],常见的有50多种。

6 结论

青海地区野生种子植物共计94科557属2 497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7属32种,被子植物91科550属2 465种。禾本科、菊科、豆科、蔷薇科、玄参科、唇形科、十字花科植物资源丰富,禾本科、莎草科植物为青海主要植被类型的优势种或亚优势种。青海种子植物区系有以下特点。

1)在科的地理成分上,世界分布的科在该地区占绝对优势,泛热带、南北温带分布的科辅之,亦有极少其他分布的科。

2)在属的分布上,北温带分布最为广泛,占总属数的1/4。世界分布和旧世界温带分布的属数量较多,在总属中的比例都超过了10%。北温带和南温带(全温带)间断分布,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中国-喜马拉雅分布,中国特有分布,泛热带分布,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温带亚洲分布,中亚分布,东亚分布,中亚至喜马拉雅分布这10种分布类型在该地区也有较多数量的分布。

3)种的方面,祁连山、湟水河、青南高山地区植物物种类丰富,而柴达木地区和青海湖周边区域植物物种相对贫乏,且以荒漠植物最为常见,与这些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植物区系 篇5

松溪白马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

松溪白马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植物152科895种,分别占福建省科、种数的.65.8%和23.99%,其中蕨类植物26科74种,裸子植物6科12种,被子植物120科809种.科的地理成分主要是泛热带分布型.泛热带分布36.51%,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9.52%,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分布7.15%.说明本区系起源古老,特有种多.

作 者:邱章忠 作者单位:松溪县林业局,353500刊 名:林业勘察设计英文刊名:FORESTRY PROSPECT AND DESIGN年,卷(期):“”(1)分类号:S7关键词:种子植物 植物区系 松溪县 白马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植物区系 篇6

研究区是为江西省万年县中北部的大黄村马尾松林区,是万年县低效马尾松林区的典型代表。该区为低丘岗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主要是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形成的红粘性红壤,主要特点是,土层深厚,有的深达1 m以上;pH值为3.5~4.5之间,为极酸或偏酸性土壤;质地粘重;肥力较差。

本文对大黄村的低效马尾松林区现有种子植物区系组成进行研究,以期为万年县乃至环鄱阳湖区的低效马尾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

采用传统的区系分析方法,主要参考《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对植物标本进行鉴定[1,2],植物系统划分[1,3,4]方法为:蕨类植物用秦仁昌系统;裸子植物采用郑万钧系统;被子植物采用恩格勒系统。植物区系的研究采用分布区类型的原理和方法[5,6,7]。

3 植物区系成分的统计分析

3.1 维管束植物区系基本组成

大黄马尾松林区维管束植物63科、133属164种(含种下等级、下同)。其中蕨类植物6科7属7种;裸子植物3科5属6种;被子植物54科121属151种。维管束植物与江西和中国维管束植物[1,2,8]比较,占我国的科、属、种的比例分别为:17.26%、4.13%、2.59%;占江西的科、属、种的比例分别为:41.72%、24.45%、6.69%。这充分表明这一地区的植物种类非常贫乏,同时也说明这一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更需要进一步加以保护。由于本区的植物科较少,本文只对属和种进行分析。

3.2 植物属的统计

3.2.1 属的大小统计分析。

该区的自然分布的维管束植物共128属,引进栽培属5属。其中21属含2个以上植物种,其余属均为单种属。这也是本区植物区系成分较多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说明该区的植被演替处于不稳定的阶段。

3.2.2 属的分布区类型统计分析。

根据吴征镒关于植物属分布区的划分方法,对本区128属植物进行归类统计,结果表明,本区植物的属可划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其中世界分布16属、热带分布75属、温带分布32属、中国特有分布5属。分别占本区系总属数的12.05%、58.59%、25.01%、3.91%。

3.2.2. 1 世界分布属:

16属,占本区总属数的12.50%。

3.2.2. 2 热带分布属:

共75属,泛热带分布是热带分布中最丰富的一类,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共50属,占热带分布属的66.67%,该分布型包含61个种,占本区总种数的37.20%,归属30科。菊科和豆科均含10属,禾本科含8属;大戟科为6属;其余26科各包含1到4个属。这说明本区少属科和单属科比例较大,而且其中热带性大科和大属所含的种类相对较多。本区的许多泛热带分布属是以热带为分布中心,延伸到亚热带至温带,如卫矛属Euonymus、乌柏属Sapium等,这种现象证明了本区是热带植物区系向温带植物区系过渡地区[9]。

热带亚洲分布类及其变型有15属,占本区总属数的11.72%;除悬钩子属含4个种外,其余各属所含种数均小于4。该分布性植物是构成本区植物顶级群落的主要类型,如:壳斗科的栲属Castanopis、石栎属Lithocarpus,山茶科的木荷属Schima等。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州间断分布有6属,占本区总属数的4.69%;旧世界热带分布2属,占本区总属数的1.5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间断分布1属。其中樟属Cinnamomum、野桐属Malltus、合欢属Albizia、臭椿属Ailanthus等构成了本区乔木层中的优势成分。还有一些属为林下灌木和林下、林缘草本植物。

3.2.2. 3 温带分布属:

温带分布属有32属,占本区总属数的25.00%,分为北温带分布、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东亚及北美间断分布和东亚分布。

北温带分布是温带分布属中的第一大分布类型,计20属,居该地区属分布类型的首位,占本区总属数的15.63%;占温带分布总属数的62.50%。因此,北温带分布类型在确定当地的植物区系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属在构建植物群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许多是构成该区森林植被和森林景观的重要成分如乔木层的松属Pinus、栗属Castanea、栎属Quercus、枫香属Liquidambar等,灌木层的绣线菊属Spiraea、蔷薇属Rosa、忍冬属Lonicera等,草本层如败酱属Patrinia、薄荷属Mentha、菊属Dendranthema等。温带成分在大黄林区植物区系中占有很大比例,说明该地植物区系具有从温带成分到热带成分的过渡性,该区属于中亚热带地区[10]。

东亚分布有8属,占本区总属数的6.25%。本区系有着丰富的中国—日本成分,说明该地区应归属于中国—日本亚区。包括杉属Cunninghamia、油桐属Vernicia、枳椇属Hovenia等8属,其中杉属是本区的重要用材树种、油桐属是重要的工业用油原料树种。

东亚及北美间断分布类型有4属,占本区总属数的3.13%。其中冬青属种类最多,有4个种,而且该属中有许多是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其它还有漆树属Toxicodendron、马醉木属Pieris、南烛属Lyonia、败酱属Patrinia。

3.2.2. 4 中国特有分布属:

本区的中国特有分布属有5属,分别为水杉属Metasequoia、通脱木属Tetrapanax、喜树属Camptotheca、刚竹属Phyllostachys、箬竹属Indocalamus,占本区总属数的3.91%,其中刚竹属2种,其他每个属均只含1种。

3.2.3 植物种的统计。

种的分布类型能反映较小区域的植物区系性质和特点,因此在研究地区性的植物区系时对种的分布区类型进行分析更具有意义。大黄林区维管植物自然分布160种(不含栽培引进种);根据各种植物实际分布区域,并考虑影响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将该区植物分成8个分布区类型(见表2)。

3.2.3. 1 非中国特有种分析。

大黄维管植物共109种非中国特有种,占总种数的68.12%。分析如下:

1)世界分布:世界分布共7种,除蕨Pteridium aquilium var.latiusculum为蕨类植物外,其余均为种子植物,如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鬼针草Bidens pilosa.、飞廉Carduus crispus、小蓟Cephalonoplos segetum等,均为荒地荒山的优势群落植物。

2)热带分布:泛热带分布10种,有林缘草本植物,如车前Plantago asiatica、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葛藤Pueraria lobata等,也有乔木,如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重阳木Bischofia javanica、苦楝Melia azedarach等,还有灌木,如黄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州分布1种,即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

热带亚洲分布49种,占热带分布种数的73.13%。乔木主要有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苦槠Castanopis sclerophyll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等。

热带分布共60种,占总种数(世界分布的除外,下同)的39.22%,其中热带亚洲分布占绝对优势。该分布类型中,蕨类植物5种,即小叶海金沙Lygodiummicrophyllum、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金毛狗厥Cibotium barometz、乌蕨Stenoloma chusanum、菜蕨Callipteris esculeata,其余为种子植物。

3)温带分布:北温带分布12种,多为灌木和草本,如:白叶莓Rubus innominatus、牛奶子Elaeagnus umbellata、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等。

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共2种,均为草本,常见的有野薄荷Mentha haplocalyx。

东亚分布共有28种,它们是本区植物区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们大部分是灌木和草本,但也有少量乔木,如:拐枣Hovenia dulcis、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野茉莉Styrax japonica等。

3.2.3. 2 中国特有种分布。

该地区中国特有分布共51种,占总种数的31.88%,可划分为4个亚型。

1)华东—华中特有植物2种,即旱柳Salix matsudana、华东木兰Indigofera fortunei。

2)华东—华南特有植物5种,分别是琴叶榕Ficus pandurata、茶Camellia sinensis、油茶Camellia oleifera、黄瑞木Adinandra millettii、微毛柃Eurya hebeclados、三叶赤楠Syzygium grijsii。

3)华东—华中—西南(至华南)特有植物29种,占特有种总数的45.88%,是中国特有分布型中最多的。包括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小叶栎Quercus chenii、葡蟠Broussonetia kaempferi、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木荷Schima superba等。其中的马尾松、杉木、木荷、香樟、毛竹是本地区的主要用材树种和人工林的主要成分,其他种是本地区的常见树种和林下植被,该分布亚型中的植物在这一地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中国广布植物有10种,如刺柏Juniperus formosana、茅栗Castanea seguinii、白栎Quercus fabric等。

通过对大黄林区中国特有种的分布区亚类型分析,表明本区处于华南通向华东向华中、西南、华北过渡区域,但仍处于华东区域内,因此其植物区系中华东成分最多,华中区系与华东区系的关系在历史上一直十分密切,两者的相似性早在第三纪就已基本存在[11]。在气候上,华南地区处于热带向亚热带过渡,而本区属于亚热带,因此本区与华南区系的联系非常紧密[9]。

4 结论

大黄马尾松林区内共有植物63科、133属164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7属7种,裸子植物3科5属6种,被子植物54科121属151种。占全国和全省的科、属、种的比例偏低。表明这一地区的植物种类非常贫乏,生物多样性水平较低,需通过封山育林和林地改造的方法提高该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该区植物属内分化程度较弱,大多数种集中于少数几个属,单、寡种属较多,其中单种属占总属数的比例接近85%。

区系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热带分布75属占总属数的58.59%,温带分布32属,占总属数的25.01%,可见本区系以热带分布为主,温带成分也比较丰富,说明本区系植物具有从温带向热带过渡的特征。种的分布区类型有8个,中国特有种占31.88%,其次是热带亚洲分布的种,占30.63%。本区系10种区系成分,多种地理成分并存,说明本区系与其他区系有广泛的联系,各地理成分相互渗透。

大黄林区位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其地带性植被为以常绿树种青冈、栲类等为主要成分的常绿阔叶林,但目前该林区这类树种还没有成为优势树种,充分说明该地区还处在植被恢复阶段。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1~80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2]《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编写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至五卷及补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

[3]吴兆洪,秦仁昌.中国蕨类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4]郑万钧.中国树木志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5]吴征镒,周浙昆,李德株,等.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云南植物研究,2003,25(3):245-257.

[6]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IV):I-139.

[7]吴征镒.论中国植物区系分区问题[J].云南植物研究,1979,l(1):1-20.

[8]江西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江西植物志(第1卷).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9]黄忠良,孔国辉,何道泉.鼎湖山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J].生态学报,2000,20(2):193-199.

[10]金孝锋,丁炳扬,郑朝宗,等.浙江百山祖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J].云南植物研究,2004,26(6):605-618.

植物区系 篇7

1 研究地概况

贵阳市处在云贵高原的东部, 全市的总面积是8 032 km2, 最高海拔1 762 m, 最低海拔506 m, 属于喀斯特地貌。贵阳市区处在贵阳的向斜盆地中, 地势为四周比较高, 中部较低, 海拔872~1 659 m, 周围森林密布, 气候环境很好, 是国内避暑的著名胜地, 其独特的环城林带在全国的省会中都十分罕见, 是非常独特的景观[1]。本文主要对贵阳市区主城区的各个广场、公园及道路等园林植物树木进行实地考察, 并对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整理, 采集各种植物的标准在室内进行鉴定, 然后对植物所处的区系进行鉴定, 对植物科分布型进行确定。

2 贵阳市的园林植物特点

2.1 特有的物种十分丰富

贵阳被称为林城, 气候湿润温暖, 是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因为长期位于比较稳定的湿润温和环节中, 有助于各种古老物种的存活, 所以各种特有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 如香樟、桂花、海金砂、凤尾蕨、蜈蚣草、银杏、银杉、云杉、福建柏和连香树等, 很多在其他地方是很少见或者没有的, 这为贵阳的园林增添了光彩。

2.2 可以利用的资源十分丰富

植物按照门类划分, 可以分成观赏性绿化植物、药用植物、日用和工业化工植物以及食品植物等, 如苏铁、罗汉松、红豆杉、水青、领春木、大头茶和木荷等, 这些植物不仅在经济方面有重要用途, 还是珍稀物种。在贵阳, 还发现了很多优良的书中, 如罗汉松、山玉兰、流苏树和蚊母树等, 这些植物种类能够在园林中得到广泛的使用与发展。在此次调查中发现, 一些优良的树种在贵阳已经成为了骨干性树种, 在贵阳市区内, 已经栽种的树木中, 长势良好的有41种, 常用的植物种类有20种, 如银杏、香樟、竹子、桂花、广玉兰、女贞、榆树、酸枣、夹竹桃、红叶李、刺槐、樱花和小叶女贞等[2]。

3 贵阳城市园林中树木植物区系特征的分析

3.1 园林植物类型的统计

在整个贵阳市园林的绿化植物中, 已经有明确名称的植物有244种, 共属于86科, 147属, 主要有竹类、草本、乔木和灌木及藤本等五类。其中, 乔木一共有106种, 数量最多, 占据总数的43.5%;灌木类一共有65种, 占总数的26.7%。在对贵阳市区园林植物进行调查时, 乔木和灌木类型的植物配置时比较多的, 两者一共占全部植物种类的70.2%, 主要在城市的公园和主干道等位置分布。草木类的植物一共是51种, 占植物总数的20.9%, 草木类植物的分布范围是最广的, 在林阴树下、各种休闲的绿地及空旷位置等都有分布, 草木类中, 各种时令花卉通常都会经常被更换, 种类也是不固定的, 经过调查发现, 常见的一共有20多种, 而且大多数都是的属于菊科种类。竹类一共是13种, 占总数的5.2%, 在贵阳市区中虽然园林内竹子的种类比较少, 但应用范围却比较广, 使用频率也很高, 在院落、墙角护着林阴路等都可以见到。藤本类植物就比较少了, 只有9种, 占调查总数的3.7%, 是数量最少的一种, 这种植物通常都是在房屋垂直性绿化中使用, 从调查结果显示, 应用范围比较窄, 使用的频率也不是很高[3]。

3.2 园林植物科的分布型

科的分布型主要指在科内植物中, 地域分布自然的总称, 本文对贵阳市区园林植物超过五种以上的科进行统计, 从实际分布情况看, 木犀科、蔷薇科和禾本科是种类最多的3种, 一共是60种, 这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 而杜鹃花科、松科和柏科及木兰科等六种植物一共才有41种, 分布类型也各不相同, 有的属于北温带, 有的在世界范围内广布, 有的属于中亚或者西亚等分布型。

对贵阳市城区内园林植物分布型的类型进行统计后, 从其统计的结果来看, 热带性园林植物科的分布型是最多的, 一共有30科, 占总数的41.8%, 这和黄威廉等人所描述的贵州市植被科属分布区的类型中, 热带-亚热带性质成分占据明显的优势结果是相同的。世界广布分布型一共是25科, 占总数的34.7%, 北温带一共是11科, 占总数的15.1%, 剩下的分布型科则比较少, 只有1~2种, 其中国内特有植物科的分布型是2种——珙桐科和银杏科[4]。

4 结语

从上述调查情况来看, 贵阳市园林树木的植物区系和国内其他城市相比还是十分丰富的, 这对整个贵阳市的生态环境发展有重要作用, 有助于贵阳人民生活和娱乐, 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所以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加强对园林植物的管理, 按照贵阳市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培养各种优良树种, 不断引进各种优良植物树种, 加大对本地乡土园林植物开发的力度, 从中选择一些观赏性比较高的植物在贵阳园林景观中使用, 进而打造出具有贵阳市特色的园林景观, 促进贵阳市的和谐发展[5]。

参考文献

[1]安静, 张宗田, 刘荣辉, 等.贵阳市园林植物种类初步调查[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4 (4) :59-62.

[2]刘应珍, 金平, 陆叶, 等.蔷薇属植物在贵阳市园林绿化造景中的应用[J].种子, 2014, 33 (6) :50-52.

[3]储蓉, 朱立, 周艳, 等.贵阳市造景植物资源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析[J].南方园艺, 2013, 24 (5) :42-44.

[4]季节, 来科.植物造景技术在园林景观绿化中的应用探析[J].工程技术:文摘版, 2016 (7) :182.

植物区系 篇8

有研究将热带地理成分/温带地理成分 (R/T) 等于1 作为区系平衡点[15]。而R/T值与纬度和海拔都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15,16,17,18,19]。 许多研究表明海拔区系平衡点是个动态平衡点, 海拔平衡点在不同区域海拔高度表现不一[15,20,21]。 冯建孟和徐成东[17]从大的空间尺度上对我国植被的南北分界进行了研究, 认为我国东部地区植被的南北分界线在34°~35°N之间。 冯建孟和徐成东[18]建立中国东部地区区系过渡性与海拔、纬度的回归方程。 江西地跨北、中和南亚热带, 由北及南, 江西种子植物属区系表现为温带-热带过渡性质, 即表现为热带地理成分与温带地理成分相互“混杂”的特征。 因此, 江西同样存在种子植物区系平衡点及其过渡地带。 有关江西省种子植物属区系平衡点及过渡地带并未见研究。 本研究通过比较12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属区系及属相似性、R/T值与北纬的关系及过渡地带海拔平衡点, 期望为保护区建设或管理以及更深入地认识江西省植物地理特征提供参考。

1 方法

1.1 种子植物区系及属相似性研究

除井冈山种子植物区系根据刘仁林[6]进行直接统计外, 其余11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属区系参照科考记载[2,12,22,23,24,25,26,27,28,29,30], 区系聚类分析参照刘仁林等[31]的记载, 各保护区属区系性状见表1。 采用中国自然标本馆网站 (http://www.nature-museum.net/) 的分类体系, 统计江西12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属的组成状况。 当属下阶元物种均是外来物种时, 则该属不纳入统计。 在属组成的基础上, 进行了不同保护区的属水平相似性比较。 相似性指数采用Sorenson指数Sm=2a/ (b+c) , 其中a指两地共有属数, b、c为两地各自的属数。 利用SPSS 19.0 进行区系聚类分析和属间相似性聚类分析。

注:a1—泛热带分布;a2—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a3—旧世界热带分布;a4—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a5—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a6—热带亚洲分布;a7—北温带分布;a8—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a9—旧世界温带分布;a10—温带亚洲分布;a11—地中海区、 西亚至中亚分布;a12—中亚分布;a13—东亚分布;a14—中国特有;a15—热带性分布;a16—温带性分布;官山—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岭山—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阳际峰—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头山—江西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井冈山—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连山: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齐云山—江西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桃红岭—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庐山—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矶山—江西南矶山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 R/T与纬度相关性研究

R/T值分别与保护区纬度北界线、南界线拟合方程, 以R/T=1 时的纬度, 作为过渡地带的北界和南界;以保护区北界线、南界线的平均值同R/T值进行相关分析, 以R/T=1 时的结果, 作为纬度的理论值。以冯建孟和徐成东[18]提出的中国东部地区过渡地带与海拔、纬度的回归方程 (Ttrop/Ttemp=e (-0.215Lat-0.001Alt+7.452) ) , 确定过渡地带海拔区系平衡点。 以北纬南、北界线平均值及东经东、西界线平均值作为保护区坐标点, 利用Google Earth测定直线距离作为保护区之间的距离, 精确到1 km。 保护区类型及坐标位置见表2。

注:科、属、种均代表种子植物科、 属、种的数量。 分布参照江西省林业厅编制的《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2001~2050》确定。? —未见记载。

2 结果

2.1 种子植物科、属、种比较

从图1 可知, 科级水平上, 以九岭山最高, 其次是官山, 最低的是鄱阳湖;属级水平上, 以九连山最高, 其次是武夷山, 最低是南矶山;种级水平上, 以齐云山最高, 其次是九连山, 再次是武夷山, 以鄱阳湖最低。

2.2 区系聚类

从区系成分聚类分析看 (图2) , 鄱阳湖与南矶山聚在一支, 九连山和齐云山聚在一支, 桃红岭同庐山聚在一起;官山、阳际峰和武夷山聚在一支, 九岭山、马头山和井冈山聚在一支。

2.3 属相似性聚类

从表3 可知, 相似性指数最高的是鄱阳湖和南矶山 (0.918) , 最低的是鄱阳湖和井冈山 (0.439) 。 官山与鄱阳湖相似性最低 (0.476) , 与九岭山相似性最高 (0.863) ; 武夷山与鄱阳湖相似性最低 (0.460) , 与马头山相似性最高 (0.859) ; 井冈山与九岭山相似性最高 (0.861) , 与南矶山相似性最低 (0.441) ; 桃红岭和庐山相似性最高 (0.738) , 与南矶山最低 (0.587) ;九连山同齐云山相似性最高 (0.839) , 与南矶山相似性最低 (0.457) ; 阳际峰和马头山相似性最高 (0.860) , 同南矶山相似性最低 (0.502) ; 鄱阳湖与南矶山相似性最高 (0.918) 。 庐山与官山相似性指数最高 (0.842) , 和南矶山相似性最低 (0.497) 。

从种子植物属相似性指数聚类分析看 (图3) , 鄱阳湖和南矶山聚在一支, 九连山同齐云山聚在一起;官山与九岭山聚一支, 武夷山、马头山聚在一支。 庐山和桃红岭关系较近。

2.4 R/T与纬度相关性研究

图 4 保护区种子植物属热带地理成分/温带地理成分(R/T)与纬度线性回归图A:以保护区纬度南、北界线平均值为纵坐标;B:以保护区纬度南界线为纵坐标;C:以保护区纬度北界线为纵坐标Fig. 4 Linear regression diagram between R/T ratio and the latitudeA: average latitude of north-south boundary represents Y-axis; B: latitude of the south boundary represents Y-axis; C:latitude of the north boundary represents Y-axis.

从图4 可知, 保护区种子植物属区系热带成分/温带成分 (R/T) 与之对应的纬度相关性强, 它们之间的相关性R2都大于0.80。 在假定它们呈现线性关系的前提下, 种子植物属区系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相当的纬度是28.04°N (图4A:Y=-7.78X+35.82) , 其过渡地带范围纬度南界线是27.95°N (图4B:Y=-7.788X+35.74) , 纬度北界线是28.13° N ( 图4C:Y =-7.77X +35.90) 。根据冯建孟和徐成东[18]的回归方差, 计算出北纬27.95°~28.13°N对应的海拔区系平衡点是1 404~1 443 m。

3 讨论

3.1 各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相似性及原因分析

江西12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类型分属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类型 (表1) , 这些保护区保存着江西绝大多数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境, 进行比较研究, 对于保护区综合区划, 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江西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齐云山种子植物物种数最高, 其次是九连山。 齐云山和九连山都处于江西南部, 从山脉上看, 齐云山地处南岭山系与罗霄山脉交汇地带, 九连山地处南岭山脉, 温热的气候及复杂的地形孕育、保存着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和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和属的相似性最高, 符合它们都是处于南岭山脉的地理特点, 距离最近 (143 km, 表3) 。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和南矶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均是湿地类型的保护区, 从空间分布的范围看, 都处于鄱阳湖平原, 距离最近 (36 km, 表3) , 植被类型相似度高。 庐山自然保护区和桃红岭自然保护区区系和属相似性高, 符合它们较近的地理位置 (67 km, 表3) 及相似的局部气候特点。

而某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官山、九岭山、井冈山、武夷山、马头山、阳际峰) 从区系和属的相似性聚类结果并不一致, 它们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其原因可能是:①它们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 大范围看, 都处于赣东部 (武夷山、马头山和阳际峰) 、赣西部 (井冈山) 及赣西北部 (官山、九岭山) , 可能反映它们的相似性较高且区系成分较为复杂;②在属级水平上进行区系及相似性聚类研究, 难以解决它们之间的关系。

3.2 种子植物区系纬度分界线的划分及意义

冯建孟和徐成东[17]以8 个地区的区系平衡点与对应地区纬度的相关研究, 认为我国东部地区植被的南北分界线在34°~35°N之间, 该线被认为是常绿阔叶林向落叶阔叶林过渡地带。冯建孟和朱有勇[32]以覆盖云南地区植物区系的地理分布格局, 表明研究区域以24.5°N一线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分界线以南, 热带区系成分占优势, 分界线以北, 以温带地理成分占优势。 本研究从R/T值与纬度的关系角度, 对江西省区域内种子植物区系平衡点及其过渡地带进行了研究R/T值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与田怀珍等[19]对中国3个地区兰科植物区系成分进行比较研究的结果一致本研究提出的过渡地带27.95°~28.13°N, 与林英[33]的结果较为吻合, 即以约27°N一线将江西森林划分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亚地带[33]。该线与云南种子植物区系分界线明显偏北, 符合云南地区所处的高原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 彭华[15]在研究无量山 (24°00'~24°45'N, 3 30m) 区系热带成分占优势; 海拔2 400 m达到区系平衡点。 徐成东等[20]在研究高黎贡山 (27°31'~28°24'N5 128 m ) 植物区系表明区系平衡点在海拔2 100~2 200 m。 王娟等[21]研究大围山 (22°35' ~ 23°07'N, 2 365 m) 植物区系, 表明大围山植物区系属于热带性质, 在纬度及海拔均不存在区系平衡点。 本研究以江西南北植物过渡地带27.95°~28.13°N计算得到海拔区系平衡点是1 404~1 443 m, 该结果是根据冯建孟和徐成东[18]所提中国东部地区Ttrop / Ttemp与纬度海拔回归方程计算得到, 其海拔范围与实际范围可能有所偏差。在江西省内, 在植物过渡地带以北的高山其海拔区系平衡点有所下降, 反之, 则相反。 可见, 海拔平衡点具动态性及区域性特点。

3.3 研究结果对保护区管理的指导意义

从各保护区分布纬度看, 桃红岭、庐山、九岭山官山、鄱阳湖、南矶山分布在过渡地带以北;九连山齐云山、井冈山、马头山位于过渡地带以南, 其中马头山十分邻近过渡地带;而武夷山、阳际峰部分位于过渡地带。根据江西省林业厅[34]的记述, 这12 个保护区分属于幕阜山九岭山低山丘陵区、武夷山雩山低山丘陵区、罗霄山低山丘陵区、赣南低山丘陵区、怀玉山低山丘陵区、鄱阳湖平原区。 其中马头山、武夷山、阳际峰均位于武夷山雩山低山丘陵区, 均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 距离较近, 应统一管理。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改进讨论

本研究中12 个保护区种子植物总属数达1 12个, 占到江西省种子植物总属数的96.7%[35], 开展江西省区域内种子植物区系平衡点及其纬度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植物区系 篇9

1 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保护区自然概况

保护区位于通道县境内,是湖南省也是湘桂黔交接山地森林植被保存很好的地区。地理位置约为北纬25°52′30″~26°22′45″,东经109°39′45″~110°0′15″。东邻城步八十里大南山,南连广西九万大山北部山地,西接云贵高原东缘延伸地带,北接雪峰山南部的青定山。调查涉及珠江流域浔水支流北部甘溪、坪阳2个乡和长江流域沅江渠水支流的木脚、临口乡山地原生森林植被保护较好的地段(含中低山丹霞地貌)。区内以海拔1 607.7 m的牛皮界经936 m的八斗坡至1 230.0 m的传素山东西走向的山脊为分水岭,分水岭有海拔1 000 m以上山峰82座。分水岭以北(称渠水区),地势南高北低;分水岭以南(称浔水区)地表切割强烈,自北向南地势急剧下降,山高谷深,珠江流域浔水支流向北伸展至此,最低海拔(张里村洞雷)203 m,与牛皮界相对高差为1 404.7 m。区内地层主要为震旦系、寒武系和白垩系地层。岩石以板岩、页岩、红色砂砾岩为主,局部区域有石灰岩分布。地带性土壤为红壤(亚类)、黄红壤(亚类)、黄壤和山地黄棕壤。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分水岭南浔水区(最南端洞雷)比岭北渠水区(县城海拔379.5 m)平均气温高1.8℃,为17.1℃;1月气温高出2.0℃,为7.2℃;日均温<0℃的天数少16~17 d,极端低温高4.2℃,为-3.1℃;≥10℃活动积温高出100~400℃,为5 000~5 300℃;年均降水量低于渠水区100~300 mm,为1 300 mm[4]。

1.2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2年和2008年2次生物多样性调查资料及笔者平时深入保护区的调查材料与压制收藏的标本。裸子植物按郑万钧系统(1997)、被子植物按哈钦松系统(1934)编制土著野生种子植物名录。单种属和寡种属从野生种子植物名录中提取。单(寡)种属采用吴征镒等的《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与分化》中认定的属所含种数,确定全球意义上的单种和寡种属(2~5种)(简称为单(寡)种属)[5]。属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等的分类原则确定[5]。

2 结果与分析

2.1 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

保护区有土著野生种子植物188科859属2 174种(含51变种5亚种1变型)。其中裸子植物8科15属21种(含1变种),分别占区系种子植物的4.26%、1.75%和0.97%,占全国裸子植物10科33属193种[6]的80.00%、45.45%和10.88%,占区系组成比例较小,但在全国裸子植物区系中占较重要的地位;被子植物180科844属2 153种,分别占区系的95.74%、98.25%和99.03%,占全国3 162属28 414~28 737种[5]的26.69%和7.49%~7.58%,在区系组成中占重要地位,对全国植物区系组成有一定的影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54科666属1 761种,含45变种,5亚种(变型),分别占被子植物的85.56%、78.91%和81.79%,对该区系植物区系组成起重要作用。

2.2 单(寡)种属分析

2.2.1 单(寡)种属组成分析。

研究区单(寡)种属的组成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龙底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单(寡)种属183属,占野生种子植物859属的21.30%,其中单种属61属,占单(寡)种属总属的33.33%。183属归属于83科,含209种,占种子植物区系科的44.15%和种的9.61%,平均每科有2.20属2.52种。单(寡)种属最多的禾本科含单种属3属,寡种属13属;其次为菊科,含单种属4属,寡种属6属;含6属的有芸香科1科;含5属的有唇形科、金缕梅科、安息香科、茜草科、百合科、兰科6科;含4属的有木兰科、大戟科、蝶形花科、荨麻科4科;含3属的有毛茛科、睡莲科、大风子科、蔷薇科、榆科和五加科6科,含2属的科26个,含1属的科38个。

经单(寡)种属组成分析,可以认为:(1)该区域山地环境有利于古老残遗植物类群的保存与新建类群的分化迁移定居。因为单(寡)种属代表着植物古老属的终结和新属的建立2个方向,单(寡)种属所占区系中全属的比例越大,则该种作用表现的就越强。该区单(寡)种属占全区系的21.30%,所占比例较大,表现出该区系中保存有较多的残遗属和新建属。(2)能表征区系的古老残遗特性。植物区系中的古老残遗属比较集中分布于单(寡)中,如银杏属,具蕨类型的游动精子,起源非常古老,金钱松属起源于白垩纪晚期,青钱柳属是单型活化石,瘿椒属从白垩纪或老三纪延续至今[7],伯乐树属、杜仲属、五列木属、大血藤属等属,无疑是古老特有属;鹅掌楸属、檫木属、三白草属、扯根菜属、黄水枝属、金钱草属、肥皂荚属、两型豆属、鸡眼草属、金缕梅属、枫香属、灯台树属、蛇床属、银钟树属、胡蔓藤属、大丁草属、凌霄花属、透骨草属、蜻蜓兰属、朱兰属等均为东亚—北美间断分布(9型)的属,属中有许多东亚、北美对应分布种,糯米团属、香椿属、广防风属、淡竹叶属、结缕草属为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5型)的属。5型和9型均为泛古大陆在扩大的太平洋范围内从东西分裂转向南北分裂时的产物[5],这些属均为白垩纪—第三纪的残遗成分。还有柳杉属、杉木属、福建柏属、拟单性木兰属、马蹄荷属、木瓜红属、小米空木属等许多单(寡)种属的大化石出现于早、晚白垩纪。第三纪的始新世至中新世[8,9,10,11,12,13],都是一些白垩纪第三纪的残遗成分。拟单性木兰属、观光木属为中国特有属,白豆杉属、穗花杉属、红豆松属也为残遗类群[5],另有福建柏属、穗花杉属、血水草属等不少冰期后的残遗属。大量残遗成分的存在,表征出植物区系的古老残遗的特性。(3)单(寡)种属中,有一些属处于原始类群的位置,有些为较进化的属,表现出植物类群演化的阶段与过程。从具体分类群来看,三白草科的三白草属是科中最原始的分类群,而蕺菜属则为较进化的类群[14];木兰科中有较原始的单种属鹅掌楸属,也有最为进化的单种属观光木属[9],柳杉属是现存杉科植物最原始的类群,而杉木属则是杉科中的高级进化类群[8]等。从单(寡)种属组成的总体上看,许多处于分类群原始位置的属,如檫木属是樟科木姜子属群(共11属)中最原始的属[15];虎耳草科落新妇族是虎耳草科最原始的一族,扯根菜属与该族有极近的亲缘关系,且更为原始[16];大丁草族(Mutisie)是菊科中相对最原始的族,该区有大丁草属,皿果草属在紫草科中处于较原始的位置,石椒草属出于芸香科原始主干,枳属是柑橘亚科中的原始类型,较原始科桔梗科的桔梗属是一个科内的原始的单型属[7]等。同时又存在许多处于类群的进化位置,如在罂粟科罂粟亚科的进化图式中,血水草属和博落回属分别位于白花菜族和博落回族的枝顶[17];枫香属和金缕梅属在金楼梅科中是较进化的属[11]等。

续表1

2.2.2 单(寡)种属的生长型和生活型分析。

生长型是指控制有机体一般结构的形态特征,是根据总体,即习性划分的。而生活型则是指有机体对环境及其节律变化长期适应而形成的一种形态表现,是依据生态适应划分的[18]。生长型和生活型在植被研究中十分重要。将生长型分成乔木(树高7.5 m)、灌木(树高0.5~5.0 m)、木质藤本、竹类、半灌木和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6类[19],生活型按Raunkiaer系统划分[20],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生长型组成中,单(寡)种属以木本植物为主,半灌木草本植物次之。木本植物中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中半灌木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竹类。该变化规律与该区系中野生种子植物属的组成变化规律相同。但在具体的组成比例上,单(寡)种属中的木本属、半灌木多年生草本属和竹类属的所占比例大于保护区区系野生种子植物属所占比例,而单(寡)种属中的灌木属、藤本属、一年草本属所占比例反之。在生活型谱上,除一年生草本以外,单(寡)种属和保护区区系中野生种子植物属均为高位芽>隐芽>地上芽>地面芽,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在具体的组成比例上,高位芽、地上芽、地面芽,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生长型与生活型高位芽、地上芽、地面芽所占的比例相接近;单(寡)种属的隐芽所占百分数明显大于区系隐芽所占比例,而一年生草本却恰好相反。说明,单(寡)种属在生长型组成及生活型的变化规律上有一定的表征意义,同时也能反映出该区以木本植物为主的生长型和以高位芽占优势的生活型组成特点。

(%)

2.2.3 单(寡)种属的分布区类型及对比分析。

根据表1中提供的资料统计单(寡)种属的分布区类型,同时也根据吴征镒等2006年的分类原则[5]划分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属的分布区类型,将2组数据对比,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1)龙底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包含14个分布区类型。缺失中亚分布型(13型),除去世界广布型(1型)以后,热带成分(2-7型)占54.41%,温带成分(8-14型)占38.53%,中国特有成分占3.96%。温带成分如果将中国特有成分(15型)加进去,则为42.49%,仍小于热带分布型。若与热、温带成分基本平衡的亚热带植物区系特性[21]比较,龙底保护区具有热带成分大于温带成分的特性。这与流域区域南部区系受珠江暖热气候的影响有关,更接近于南亚热带植物区系的特征。而单(寡)种属只涉及12个分布区类型,缺失3型、12型和13型,比区系中野生种子植物属与各区的联系较弱,除去1型以后,热带成分(2-7型)占29.51%,温带成分(8-14型)占52.46%,中国特有成分占15.30%,如果加上15型,则温带成分占67.76%。温带成分较强。出现该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具有温带属性的东亚特有属和中国特有属较集中出现于单(寡)种属的缘故。(2)温带成分中,单(寡)种属以东亚分布(占31.69%,其中中国—日本分布占东亚分布的53.45%),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占11.48%)、中国特有分布(占15.30%)占优势。且成为森林植物群落的建群类群与重要组成。保护区位于亚热带中南部的常绿阔叶林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的成分组成,主要是中国—日本共同的属和众多的中国特有属为组成特点,也有一定比例的东亚—北美成分[22]。保护区植物区系组成中的单(寡)种属的组成特点,较好地反映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植被的该种成分组成特性。(3)单(寡)种属具有很强的特有性。表现在:一是中国特有属占单(寡)种属的比例较大,为15.30%,共28属,占保护区拥有中国特有34属的82.35%;二是东亚特有(9型)占31.69%,热带亚洲(7型)占21.31%,单(寡)种属中9型和7型在单(寡)属所占比例分别为保护区中9型和7型所占其植物区系比例的2.43倍和1.41倍。表现出很强的特有属性。

3 结论与讨论

龙底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188科859属2 174种(含变种、变型),其中裸子植物8科15属21种。裸子植物在全国裸子植物区系中占较重要地位,被子植物在区系组成中起重要作用,对全国有一定的影响。

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中有单(寡)种属183属,占区系野生种子植物属的21.30%;其中单种属61属,寡种属122属。含单(寡)种属最多的为禾本科(16属),其次为菊科(10属)、芸香科(6属)、唇形科(5属)、金缕梅科(5属)、安息香科(5属)、茜草科(5属)、百合科(5属)、兰科(5属)、木兰科(4属)、荨麻科(4属)、大戟科(4属)、蝶形花科(4属)等。单(寡)种属代表着植物古老属的终结和新属的建立2个相反的方向,较大的比例反映出保护区存在着有利于古老残遗植物属和新建迁移定居与分化的生态环境,单(寡)种属能表征该区域植被的古老残遗特性,可以从中看出植物的演化阶段与过程。

单(寡)种属的生长型和生活型与保护区区系中属的生长型比例和生活型谱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表现出以木本植物和半灌木多年生草本占优势的生长型组成特点与除一年生草本外,高位芽>稳芽>地上芽>地面芽的生活型。

保护区区系中属的分布区类型表现出热带成分(54.41%)>温带成分(38.53%)的区系特征,而单(寡)种属的分布区类型却为温带成分(52.46%)>热带成分(29.51%)的特征。出现该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植物区系属中中国特有成分和东亚特有成分比较集中于单(寡)种属的缘故。单(寡)种属具有很强的特有性,中国特有属(28属)占植物区中全部特有属(34属)的82.35%,中国特有属、东亚特有属和热带亚洲特有属分别占单(寡)种属的15.30%、11.48%和21.31%。

上一篇:医保下一篇:多功能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