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数据

2024-09-03

大型数据(精选10篇)

大型数据 篇1

经济效益分析常用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进行经济效益分析首先需要确定采购项目在将来实施后会有哪些收益, 即现金流入量, 发生了哪些支出, 即现金流出量。用这些数据进行经济效益分析计算经济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 同时对经济效益分析中的各变量进行灵敏度分析, 以了解未来各变量的不确定性或发生变化产生的结果, 为企业内部控制采购环节的风险管理提供更科学的信息资料。

一、经济效益分析中的变量

经济效益分析中的现金流入量由项目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获得的收益组成。即

CIi———表示不同的现金流入变量

CI1———销售收入

CI2———生产设备余值

经济效益分析中的现金流出量由与收益有关的费用组成。即

COi———表示不同的现金流出变量

CO1———采购项目总投资, 包括设备价格、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等

CO2———制造成本, 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动力费、制造费用

CO3———销售税金及附加

CO4———所得税

二、计算各财务指标

对销售收入、直接材料、人工费、燃料动力费、制造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所得税等变量值根据相同或相似产品销售收入、原材料、产品成本、制造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所得税的明细账及市场情况和国家政策进行预测。将测算得到的各年的CI1、CI2、CO1、CO2、CO3、CO4代入公式 (1) 、 (2) 得到CI、CO, 即各年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 则

财务净现值 (FNPV) =

CI为现金流入量, CO为现金流出量, (CI-CO) t为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 n为计算期, 为行业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的大型采购项目是可行的。

投资回收期 (Pt) 是考察项目投资回收能力的主要静态评价指标, 是指项目的净现金流量累计等于零时所需要的时间。可根据公式 (4) 得出。

内部收益率 (FIRR) 是采购项目在计算期内各年净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可根据公式 (5) 得出。如果此折现率大于因采购项目而投入资金的资金成本 (行业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收益率) , 那么, 该采购项目是可行的;如果此折现率大于因采购项目而投入资金的机会成本 (投资其他项目的内部收益率) , 那么, 此采购项目可以优先考虑。

三、灵敏度分析

因为经济效益分析中的参数值多是预测值, 在将来有变化的可能性, 为了充分估计各参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尽可能的降低内控风险, 对各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 以了解其对经济效益指标的影响是有必要的。

例:出A采购申请企业生产, 采购一部门提大型生产设备, 设备采购总成本为1 000万元, 该设备用于生产甲产品, 因使用该产品而每年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动力费、制造费用及销售甲产品而获得的销售收入的预测资料如表1所示, 该设备预计使用5年, 使用直线法折旧, 5年后设备余值估计为100万元, 则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在细化的各成本项目下进行可行性风险判断。

首先, 运用办公软件建立有指标计算功能的采购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如表2所示, 该表由计算机显示图改换而成。

然后, 使用分析软件计算出采购项目财务净现值FNPV, 投资回收期Pt, 内部收益率FIRR。

计算结果如下:

FNPV=734.32万元, Pt=1.3, FIRR=37%

即动态环境下的财务净现值为734.32万元>0, 内部收益率为37%, 大于社会平均收益率或行业收益率, 静态环境下投资回收期为一年半左右, 远远小于设备可使用年限, 以上指标均表明在各成本项目不变的情况下, 此采购项目是可行的。

最后对大型采购项目进行灵敏度分析。

因为采购项目是在未来投入使用, 所生产产品原材料的价格、数量, 人工费的价格、数量, 燃料动力的价格、数量, 产品销售的价格、数量都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对以上因素进行灵敏度分析, 可以帮助管理者针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作出更正确的采购决策。

单位:万元

1. 直接材料灵敏度分析

表3是直接人工费用、燃料动力费用、制造费用、销售收入等因素在未来保持不变, 直接材料费用在不同的变动幅度下对各经济指标的影响。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直接材料增加2%, 财务净现值减少9%, 财务内部收益率下降6%;直接材料增加15%, 财务净现值减少70%, 财务内部收益率下降45%。即所生产产品的直接材料相关成本如果发生变动, 就会对各经济指标产生一定影响。所以要根据市场环境包括本国政策和世界经济走向等, 对未来的材料价格等进行合理预测, 如果直接材料费用有大幅上涨的可能性, 就要对此生产设备的采购审批持谨慎的态度。

2. 直接人工费灵敏度分析

表4是直接材料费用、燃料动力费用、制造费用、销售收入等因素在未来保持不变, 直接人工费用在不同的变动幅度下对各经济指标的影响, 当人工费增加15%时, 财务净现值减少5%, 内部收益率下降3%, 可见, 直接人工费的变动对各经济指标影响较小。

3. 燃料动力费用灵敏度分析

表5是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制造费用、销售收入等因素在未来保持不变, 燃料动力费用在不同的变动幅度下对各经济指标的影响, 当燃料动力费增加2%时, 财务净现值减少53%, 内部收益率下降34%。燃料动力费用变动对各指标影响很大, 因此, 燃料动力费各相关因素在未来如何变化, 管理者应尤其注意。如作为燃料动力之一的石油, 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1月, 美WTI石油期货价格跌至33.2美元/桶的低位。2009年2月后, 油价反弹回升, 2010年年初油价最高反弹到83.95美元/桶, 波动幅度超过150%。

4. 制造费用灵敏度分析

表6是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燃料动力费用、销售收入等因素在未来保持不变, 制造费用在不同的变动幅度下对各经济指标的影响, 当制造费用增加2%时, 财务净现值减少8%, 内部收益率下降5%。由计算结果可知, 制造费用变动对各经济指标有一定影响。

5. 销售收入灵敏度分析

表7是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燃料动力费用、制造费用等因素在未来保持不变, 销售收入在不同的变动幅度下对各经济指标的影响,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销售收减少2%时, 财务净现值减少78%。内部收益率下降18.8%。可见, 销售收入变动对各经济指标影响较大, 所以企业要充分考虑未来产品在市场中的销售情况。

参考文献

[1]陈晓东.关于先进制造企业构建全面风险管理内控体系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 2009 (3) .

[2]李心合.内部控制:从财务报告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J].会计研究, 2007 (4) .

[3]池国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构建:战略导向与系统整合[J].会计研究, 2009 (9) .

[4]王修贵.工程经济学[M].武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第1版) , 2008.

[5]龚雄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分析[J].国际商务财会, 2010 (5) .

大型数据 篇2

随着云计算等技术不断创新应用,推动数据中心市场爆发性增长,2016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预计将保持30%以上的年均增速达到550亿元,到2020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定位于大数据、云计算重要承载基础的数据中心,不仅对广电网络现有的广播电视业务、宽带业务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为广电的信息化提供支撑。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的广播电视,也需要借助数据中心的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最终形成为个人提供便捷生活通道、为企业提供高效商务平台、为政府提供决策管理支持的基础平台,实现广电网络面向宽带广电的转型。

本文从科学选址、弹性扩展、绿色节能、经济可靠、智能可控几方面进行研究,论述如何建设科学、经济、可靠的数据中心。

1科学选址

大型数据中心建设投资大,建设使用周期长,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发布的《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提出资源环境优先原则。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条件,引导大型数据中心优先在能源相对富集、气候条件良好、自然灾害较少的地区建设,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地质环境、气候条件、能源供给是新建大型数据中心选址最重要的要素。

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大型数据中心选址要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同时应远离国境线建设在内地。在投产运行期,数据中心的冷却所耗能源是占据IT设备用电外最大的比例。选择气候条件满足寒冷、适当湿度、洁净的空气达到节能的目的,降低运行成本。近年来,中国的数据中心发展迅猛,年耗电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的1.5%,数据中心的运行主要依赖电力供应,可靠充沛的电力是大型数据中心长期稳定运行的保障。

2015年发布的《贵州贵安新区绿色数据中心发展报告》,研究分析数据中心建设地区发展优势评价系数、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空气质量指数、地震带、信息传输企业固定资产、网民数、发电量、全社会用电量、互联网普及率等标准,经过建模、分数量化评价,内蒙古自治区和贵州省为超大型或大型数据中心选址的优选地区。

2弹性扩展

经过近些年数据中心建设摸索,数据中心已从单纯的楼宇式建设发展成为楼宇式、仓储式、集装箱式三种建设模式,综合三种建设模式的优缺点比较以及业务需求特点,现阶段大型数据中心突出模块化建设理念,具体表现在机柜微模块化、机房模块化、机楼模块化。

在机柜建设上,采用具备模块整合、简化系统、灵活配置、快速部署等特点的微模块进行建设。将机架、综合柜、整流柜、电池柜、交直流配电柜、配电线缆、走线架、防静电地板、制冷单元、冷热通道密闭、动环监控系统等纳人,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微模块系统,从而只需外界提供电力和冷通道。微模块组件可工厂预制,现场组装,简化建设方式,可灵活配置,快速部署。

基于模块化设计理念,机房模块化以满足Tier2、Tier3、Tier4标准机房混合使用为建设目标,以低成本、高标准、快速部署为建设要求,一次性进行规划,分期实施建设。如以一路10kV容量、两层4000m2为微模块,以气体灭火防护区划分,电源、空调模块化配套组合,满足机房不同等级要求。各类管线按最短化原则水平设计、减少交叉,机房配电与IT设备实现同层安装同层供电。降低土建成本,缩短部署时间,实现通用性强、管线短、分期扩展、资源复用等特点。

机楼模块化主要特点是“建筑模块化,集约布局、高效组织”,在空间结构上将机楼和配套动力中心作为基本模块,根据规划需求进行近远结合、灵活适应的空间布局,考虑初期需要数量分期建设机楼和动力中心组件,迅速投人运行使用,根据业务需求,逐步增加机楼和动力中心集群数,降低投资压力,形成较好的经济指标。

3绿色节能

结合工信部下发的《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工作方案》相关要求,在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绿色数据中心技术创新和推广,从机房机架布局、制冷系统、IT设备、自然冷源、热能回收等多方面实现绿色节能,打造PUE小于1.5的数据中心。建设规划过程中,根据建筑规模、安装设备的散热特点、所在地区气象条件、能源状态、节能技术特点等进行技术与经济比较,综合采用绿色节能措施。其中主要方式有:

自然冷源利用。根据大型数据中心建设地自然条件,采用智能通风自然冷却技术。可规划采用集中式水冷冷冻水空调系统,并配套板式换热器,结合当地气候情况全部或部分使用外界自然环境的免费冷源,结合智能新风节能系统,全方位多角度地实现自然冷源梯级利用。

机房内采用封闭冷/热通道技术。将冷、热气流完全隔离,提高冷量的利用效率。冷热通道隔离、机柜面对面摆放,室内风机送风量可减少30%,室内风机可省电约2/3;封闭热通道后室内风机送风量可减少12.5%,室内风机可省电约1/3。

行间制冷技术。行间制冷为高密度机柜设计,可解决高密机柜局部过热问题,行间空调靠近机柜安装,定向短距离水平送、回风,减少冷量传输损失。

高压直流系统。采用直流不间断电源系统,即高压直流系统(336V开关电源系统),具有与开关电源相同的优点:模块化设计,可维护性好,同时蓄电池组直接挂接在供电母线上,可靠性高。

优化设计。机房各类管线按最短化、最粗化原则,水平设计、减少交叉,机房配电与IT设备实现同层安装同层供电,提高传送效率,减少通道损耗。

采用DPS供备电方式。以每个机架为供电单元,将电源直接放置在服务器机柜内,后备蓄电池组采用锂电池集成在设备内部,无需单独建设电力室。DPS分布式设备故障仅影响一架负载,将供电风险影响范围缩小至机架,减少故障时产生的单位故障时间,为整体负载提供稳定可靠的供电保障。DPS系统自身散热较少,减少了空调耗电,所采用的磷酸铁锂电池相对于传统的铅酸蓄电池转换效率高。此外,DPS系统根据用户服务器进场时间分批开启设备,减少系统^广空载时间。

余热回收技术。辅助办公用网房采用水源热泵机组,利用稳定水源,提高冬季制热效率,减少运行能耗。

4经济可靠

经济与可靠需要从设备冗余度、使用度、安全性、可维护、等级标准综合寻找投资和效益的平衡点。主要途径有:

(1)备份供电系统优化。采用高压油机发电机组实现大容量和远距离传送电力,相比传统低压发电机组减少传输损耗,适合大型数据中心集中供电;用电容量与机房利用之间能更好匹配,机房利用率得以提升。在园区内设集中动力中心机楼,集中安装发电机组,为发电机组共用共享创造条件。通过发电机组复用减少园区发电机组配置数量,降低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成本。设置集中动力中心后,可根据不同用户需求确定不同供电保障程度,分等级向用户供电。根据业务分类,合理调整发电机与UPS组合,减少UPS用量。

(2)智能控制。机房环境使用集中监控、统一运维、联动管理等功能,实现数据中心维护管理的高效率、高安全、绿色节能和操作智能化,提高可靠性,降低运维强度。

5智能可控

为实现安全、可靠、有效的运行维护,数据中心对设施监控、资产管理、容量管理、能效管理、变更管理、可用性管理等各方面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据中心机房智能控制系统包括运维管理平台、综合动力环境监控、专业监控平台及机房资源管理等子系统。

运维管理平台为机房运维人员提供日常操作维护、事件及工单管理、运维分析等功能,同时逐步完善运维知识库。综合动力环境监控对机房动力和环境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通过长期数据统计分析,及时掌握发展趋势,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防范。同时在出现问题时进行准确定位,及时解决。专业监控平台包括建筑设备监控、智能照明、变配电监控、智能网络监控、安防监控、消防监控。机房资源管理针对机房的空间、电力等与业务直接相关的资源进行管理,支撑业务运营。

数据中心智能监控管理系统掌握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运行情况,在3D智能可视化的基础上管理数据中心资产、资源、能耗,提高基础设施可用性、资源利用率、管理效率与能效,提供集中监控、统一运维、联动管理等功能,实现数据中心维护管理的高效率、高安全、绿色节能和操作智能化。

6结束语

大型数据 篇3

经过十年布局,中华书局数字化发展战略初见成效,自主研发的大型数字出版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于6月10号举行发布研讨会。会上,中华书局和国家图书馆共同按下数据库开通的按钮,这一象征性仪式意味着全国十几家图书馆同时向公众开放这一数据库,方便大家查阅、引用可靠的古籍点校成果。《中华经典古籍库》是中华书局版点校本古籍的首度数字化,收录包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资治通鉴》“新编诸子集成”“清人十三经注疏”“史料笔记丛刊”“学术笔记丛刊”等经典系列在内的权威整理本,一期收录300种,计2亿余字。产品不仅提供了保留全部整理成果的数字文本,更实现了文本与原书图像的一一对照,并能自动生成引用格式。作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出版为主的百年老社,中华书局在第一个数据库产品中拿出了品牌核心资源,显示出其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极大诚意和决心。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表示,中华书局已经为数字化转型准备了许多年,这个产品是数字化战略布局的重要步骤,以此为契机,将有力推动中华书局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出版领域有所作为。在古籍数字化的规划上,中华书局还有更加开阔的思路,希望为全国的古籍出版社搭建一个可共同发布、共享利益的数字平台,用户也将能享受更为丰富和可靠的文化服务。

nlc202309020725

电力营销大型数据迁移及测试 篇4

在安徽电力Oracle数据迁移项目推进下, 黄山供电公司Oracle8170 for win32至Oracle9208for HPUX的数据迁移工作经过2天的准备及1天的正式迁移, 公司电力营销数据库顺利迁移至HP小型机。

1 数据迁移目标

将原来运行在Oracle8170 for win32下的数据库迁移到9i。应用系统在新数据库基础上运行正常, 数据迁移尽快完成, 数据不丢失。

2 数据迁移条件

2.1 导出需要的条件

应用系统在数据导出之前切换到新的系统, 这样原来数据库将不再有应用系统访问, 保证数据导出期间的一致性。新的数据库在导出开始之前安装好, 并建立应用系统所需要的数据库。

2.2 导入需要的条件

数据开始导入时, 为加快数据导入速度, 需禁止访问新的数据库, 并修改数据库运行参数和索引处理。数据导入完成后恢复相关索引系统, 数据库可以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2.3 数据迁移策略

因为系统实际数据量不是很大, 数据结构相对独立。采用导出/导入方式对数据进行逻辑备份和恢复。在新的服务器上应用系统所需要的物理和逻辑数据结构都已经在数据迁移之前配置好, 并保证和原有数据结构完全一样。为加快数据导入速度, 在数据导入的时候删除原来的索引。在数据导入完成之后重新建立。

3 迁移硬件准备

3.1 营销HP小型机

(1) 硬件配置:HP6600、CPU1.5G×4;MEM:8 GB;硬盘:146G×2;网络带宽:1 000M (主机、网络交换机均1 000M, 客户端是100M网卡) 。

(2) 操作系统:HP_unix 11.23。

(3) 数据库:Oracle9208。

3.2 营销PC服务器

(1) 硬件配置:HPDL580、CPU 3.0G×2, MEM:4G;硬盘:146G×2;网络:100M。

(2) 操作系统:Windows2000.ADV Server。

(3) 数据库:Oracle8170。

3.3 测试客户端

(1) 硬件配置:DELL D510、CPU 1.6G;MEM:1 G;硬盘:40G;网络:100M。

(2) 操作系统:WindowsXP sp2。

(3) 数据库:Oralce9201。

4 迁移实施

4.1 迁移过程

数据迁移步骤大致为:迁移环境检查、RAC负载检查、RAC单机故障检查、数据库表空间调整、数据库用户调整、导出数据、上传数据、导入数据、数据库对象检查修复。

考虑营销MIS用户数据量较大, 数据迁移过程中将YXMIS、SSMIS用户单独进行迁移, 其余用户进行统一迁移。迁移流程如图1所示。

4.2 使用工具

数据迁移使用工具包括:Oracle 8i Client、Oracle 9i Client、FTP Tool、VNC Client (Hp Unix client) 、Exp/Imp/PLSQL。

4.3 环境检查及调整

(1) Rman、归档逻辑卷检查。数据迁移前, 要确保2台机器有足够的R m a n备份空间 (/d e v/vgoradata/lvrman1、/dev/vgoradata/lvrman2) 和数据库归档空间 (/dev/vgoradata/lvarch1、/dev/vgoradata/lvarch2) 。如果没有此空间或是空间不够, 则需要调整。

(2) 检查数据库的初始化参数是否正确, 检查2个实例归档模式及归档路径, 如果非归档模式则调整为归档模式, 并正确调整归档路径。

(3) 表空间调整。数据迁移前对照老数据库中的表空间使用情况, 创建或调整表空间。

(4) 创建用户。与老数据库中的用户进行对照, 确认用户数及权限使用情况, 根据用户需求, 创建所需要的用户。

(5) 导出数据。使用Oracle8170客户端进行数据导出, 为了避免网络的传输延迟及网络故障, 节省时间, 可在原服务器上进行导出。

(6) 上传数据。在老服务器上将备份的数据利用FTP上传到小型机上。

(7) 导入数据。使用Oracle9208客户端将备份的数据恢复到小型机数据库中, 为了避免网络的传输延迟及网络故障, 节省时间, 可在小型机上直接进行数据恢复。

(8) 数据库对象检查。数据导入完成后即可进行数据库对象的检查, 检查所有对象是否有效, 并进行调整。

(9) 迁移后数据库配置统计。这一过程包括数据库基本信息及数据文件信息。

5 性能测试

5.1 负载测试

Oracle RAC系统具有负载均衡的能力, 客户端连接RAC系统时, 系统根据负载量进行判断, 将正要与数据库连接的session请求指向当前负载量较小的实例中, 以达到负载均衡的目的。

负载测试方法是在客户端不断连接Oracle RAC系统, 并在每次连接后查询当前连接的数据库实例名, 确定可以随机连接2个不同的实例。

5.2 单机故障测试

单机故障测试主要针对RAC系统中1台服务器实例出现故障时, 验证应用系统能否正常连接数据库。

单机故障测试方法有以下几个步骤:

(1) 通过客户端连接数据库实例1, 创建表test、插入数据并查询数据量记录;

(2) 关闭数据库实例1, 再通过客户端连接数据库, 观察是否连接实例2, 并查询表test数据量与第1步查询量是否相同, 再删除表;

(3) 启动数据库实例1, 关闭数据库实例2。再通过客户端连接数据库, 观察是否连接到实例1, 并验证表是否已删除。

若以上操作正常, 则可验证RAC系统处于正常状态, 将2个实例分别启动, 完成测试。

5.3 数据循环写入性能测试

数据循环写入性能测试主要将黄山供电局HP小型机与普通服务器及其他小型机进行对比, 比较数据的读写性能。

测试的方法主要是创建一张临时表, 分别向表中写入100条、1000条、1万条、10万条、100万条、500万条数据, 并分别记录时间进行比较 (见表1) 。

6 结语

大型数据 篇5

发布时间:2010-10-26

全球领先的关键电源与制冷服务商施耐德电气旗下的APC(以下简称APC)日前宣布成功助力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部署大型数据中心,确保新疆油田生产指挥系统、应用集成系统、勘探开发协调工作系统及三维地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并满足未来新疆油田战略性数据存储升级的需求。作为中国西部最大的石油生产企业之一,新建成的新疆油田大型数据中心,通过部署APC UPS和精密空调系统,率先实现了对油田生产和经营管理数据的一体化整合,成为中国油田行业首个数字化油田,并为中国石油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了标杆领导作用。

施耐德电气全球副总裁兼APC大中华区总裁邱成弟表示:“包括油田行业在内的关键任务应用环境更依赖于信息技术,断电的后果可能直接导致企业蒙受惨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在油田行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可维护性以及安全性至关重要。基于工业和商业领域关键设备电源保护的四十年从业经验,APC具备无与伦比的核心优势,可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可用性的电源解决方案,并提供专业的售前现场调查、评估研究等咨询服务以及后续的维护与监控服务,助力企业打造高效节能的数据中心。”

随着新疆油田业务的不断增长,应用数量越来越多,以及发展越来越快,此前分散在各二级单位的数据中心已无法满足新疆油田数字化发展的需求,建立安全、统一管理的大型数据中心成为新疆油田实现“数字化油田”愿景的首要任务,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以及安全性则是重中之重。

大型数据库分区表研究 篇6

分区表应用在大型的分布数据库中, 分区是一种“分而治之”的技术, 通过将大表引分成可以管理的小块, 从而避免了对每个表作为一个大的、单独的对象进行管理, 为大量数据提供了可伸缩的性能, 提高了巨型数据库的读写和查询速度。

分区表是将一个大的表分割成较小的片段 (分区) , 在实际应用中, 分区表的操作是在独立的分区上, 但是对用户而言是透明的[1][2]。Oracle提供了分区技术以支持VLDB (Very Large Data Base) 。分区表通过对分区列的判断, 把分区列不同的记录, 放到不同的分区中。分区完全对应用透明。Oracle的分区表可以包括多个分区, 每个分区都是一个独立的段 (SEGMENT) , 可以存放到不同的表空间中。查询时可以通过查询表来访问各个分区中的数据, 也可以通过在查询时直接指定分区的方法来进行查询。

分区表的主要优点为:

(1) 由于将数据分散到各个分区中, 减少了数据损坏的可能性; (2) 可以对单独的分区进行备份和恢复; (3) 可以将分区映射到不同的物理磁盘上, 来分散IO; (4) 提高可管理性、可用性和性能。

什么时候需要分区表, 官网给出了2个建议:

(1) Tables greater than 2GB should always be considered for partitioning.

(2) Tables containing historical data, in which new data is added into the newest partition.A typical example is a historical table where only the current month’s data is updatable and the other 11 months are read only.

二、分区表的创建和应用

Oracle 10g以上版本提供了以下几种分区类型:

(1) 范围分区 (range) ; (2) 哈希分区 (hash) ; (3) 列表分区 (list) ; (4) 范围-哈希复合分区 (range-hash) ; (5) 范围-列表复合分区 (range-list) 。

这里以应用广泛的list分区和range分区为例说明分区表的应用。

2.1 list分区表

List分区 (列表分区) :通过列表方法 (指定字符串值方法) 进行分区。List分区表需要考虑分区的依据, 分区的名字, 分区值 (或者值的区域) 每个分区所在的表空间。在分区时必须确定分区列可能存在的值, 一旦插入的列值不在分区范围内, 则插入/更新就会失败, 因此通常建议使用list分区时, 要创建一个default分区存储那些不在指定范围内的记录, 类似range分区中的maxvalue分区。

创建或修改分区时, 可以指定default, 把非分区规则的数据, 全部放到这个default分区, 如除了’清华大学出版社’, ‘教育出版社’之外的出版社, 放到分区表part_book1的part3分区中。

SQL>alter table part_book1 add partition part3values (default) tablespace system;

与分区表相关的数据字典:dba_part_tables, dba_tab_partitions等等。

2.2 range分区表

Range分区表是应用范围比较广的表分区方式[3][4], 范围分区就是对数据表中的某个值的范围进行分区, 根据某个值的范围, 决定将该数据存储在哪个分区上。它是以列的值的范围来做为分区的划分条件, 将记录存放到列值所在的range分区中。

比如按照时间划分, 某大型企业的数据2015年1季度的数据放到a分区, 2015年2季度的数据放到b分区, 因此在创建的时候, 需要指定基于的列, 以及分区的范围值。若某些记录暂无法预测范围, 可创建maxvalue分区, 所有不在指定范围内的记录会存储maxvalue区。

建立range分区表分区表需要考虑分区的依据, 分区的名字, 分区值 (或者值的区域) 每个分区所在的表空间。values less than:后跟分区范围值 (如果依赖列有多个, 范围对应值也应是多个, 中间以逗号分隔) ;

Range分区表用过一段时间之后, 若需要增加新的分区, 可以对range分区表进行切割[5]。Range分区切割的位置为在分区表中间或者开始处或者带有maxvalue值的尾处增加分区。其语法格式如下:

ALTER TABLE表名SPLIT PARTITION分区的名字AT (值) INTO (PARTITION新分区的名字1, PARTITION新分区的名字2)

分区表的切割举例:将part3分区切割为两个新的分区, 名字为part3、part4, 分区的的依据值为20140101.

alter table part_book4

s p l i t p a r t i t i o n p a r t 3 a t (t o_date (‘20140101’, ’yyyymmdd’) )

into (partition part3, partition part4) ;

Range分区表的插入和查询操作同list分区表, 在这里不再赘述。另外对于组合分区:如果某表按照某列分区之后, 仍然较大, 或者是一些其它的需求, 还可以通过分区内再建子分区的方式将分区再分区, 即组合分区的方式。

三、总结

分区表提高了大型、巨型数据库的读写和查询速度, 为大量数据的存储、读取提供了可伸缩性能, 本文主要研究了分布式数据库Oracle中的List分区表和Range分区表的创建与应用, 探讨了其切割和分区表的修改技术。

参考文献

[1]王立君.并行多媒体数据库中基于内容的高效检索的数据分配方法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3.13 (9) , 2544-2548

[2]郭晋秦, 韩焱.大型数据库聚类中伪装危险数据识别方法研究.计算机仿真2015.433-436 32 (11)

[3]徐洪丽, 王志军.认知策略与知识结构化的研究与应用-以大型数据库学习为例.高教学刊.2016.3 73-74.

[4]李亚龙, 朱岩.表分区在分界开关监控系统数据库的应用.2016 (25) 2:P235-237

大型网络数据库课程教学探讨 篇7

Oracle是以高级结构化查询语言 (SQL) 为基础的跨平台的大型关系数据库[1],它集理论与技术于一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并广泛用于电信、公安、邮政、金融、电力及工业生产领域,大大促进了这些领域的信息管理和生产管理。由于Oracle数据库系统的庞大和复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众多疑或,难以把握其知识要点。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知识的完备性,以理论知识的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在长期的Oracle教学活动中日渐力不从心,不能适应用型本科教育为目标的教学要求。

1 教学的几点建议

笔者根据这几年对该课程的教学经验,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加以改进。

1.1 应当首先向学生阐明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了解相关课程的前后关联,为学生理清课程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本门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加深对课程群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课程教学的先期工作,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从职场的角度说,学习该课程主要有助于从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作为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程序员,主要是在软件公司开发各种行业的MIS系统。二是数据库的管理工作,主要做为大型企业或组织机构的DBA。要从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还必须至少掌握一种前台开发工具(例如.NET或JSP),同时应了解软件系统架构B/S和C/S模式。教师应当列举一些具有典型代表且学生易于理解的基于大型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如电子校务系统、网上购物系统。同时应当说明开发这些应用学生应该掌握的课程在课程群中的联系,图1是我校计算机专业与数据库应用的开发相关的课程体系。可以在第一节课首先介绍大型网络数据库与就业的直接关系,现场通过求职网站展示人才市场对掌握本门实用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现场访问职业培训网站展示本门课程高昂的培训费用,从而让学生自觉珍惜在学校廉价学习大型关系数据库的难得机会。

1.2 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对Oracle数据库的体系框架感到陌生和畏惧。Oracle的体系很庞大,需要学习它,首先要了解Oracle的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概念[2]:

(1)物理结构(由控制文件、数据文件、重做日志文件、参数文件、归档文件、密码文件组成),2.逻辑结构(表空间、段、区、块),内存分配(SGA和PGA)

(2)后台进程(数据写进程、日志写进程、系统监控、进程监控、检查点进程、归档进程、服务进程、用户进程)。

(3)系统改变号SCN

(4)数据库例程Instance。

初学者难以做到对这些概念的深刻理解,但必须指出的是了解这些概念将对Oracle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有高屋建瓴的作用。学习的过程是使一个问题由模糊到清晰,再由清晰到模糊的过程。而每次的改变都代表着你又学到了一个新的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也是从点到线,从线到网,从网到面的过程。

1.3 完善和优化案例教学。现有的教材各章节内容联系不紧密、不重视系统设计的思想,很少全面地介绍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过程和方法。现有的Oracle课程教学章节包括:Oracle 10g简介、数据库和表的创建、数据库的操作、数据库的查询和视图、PL/SQL语言介绍、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系统安全管理、数据库备份和恢复、闪回操作和Undo表空间、其他概念(事物、锁、快照、序列)[2,3,4]。教材缺乏对一个完整的、针对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与讲解,所列举的案例多为一些针对各个知识点的、孤立的,没有针对实际问题的案例,缺乏整体性和实用性;这种小而离散的案例不利于学生整体知识的掌握;并且只注重解的过程而没有解的原因。学生通过这些章节内容的学习,往往只掌握了简单孤立的操作,难以真正理解其各知识点的应用场合,很难建立起系统的概念,更谈不上系统的设计,从而导致学生不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系统开发的能力。因此必须改进和优化案例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

2 优化案例教学

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单纯的案例教学不足等缺点,采用案例解析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辅,选择一个典型的、知识内容丰富、提炼程度高、综合性强的网络数据库应用案例融汇和贯通课程授课内容。这将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或工程的概念,同时促进对其它相关课程的融会理解,并培养其将基础知识应用于复杂的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最好的解答学生所学知识点是用来干什么的问题。从案例的设置、案例解析、案例的具体实现及案例模型建立等步骤出发,层层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实践教学”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为最终目标。

但是如何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和提高案例的教学效果并不容易,因为既要讲解分析案例内容,又不能脱离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案例素材是教学案例研究的基础,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适合的案例编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大部分学生接触实践比较少,开发经验不足。因此,选择学生较熟悉又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素材显得较为困难。案例的选择要有典型性,针对性,系统性。典型案例能集中反映同类问题的共同本质和特点,有助于学生把握解答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应用技巧,在遇到同类问题时就能触类旁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MIS系统中都具备的用户权限管理功能,而数据库中的查询(select)、增 (insert) 、删 (delete) 、改 (update) 操作都通常是MIS系统中相关业务的映射。

3 优化实践教学

课程实训环节涉及到课程群的其它相关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动手能力有强有弱,在课程设计指导书的设计上我们将采层次的案例来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要求,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将案例安排给学生进行学习,效果将更加明显。在课程设计指导书的设计上我们分了三个层次。

3.1 有完善的需求说明和分析文档,包括E-R图,详细的物理数据库设计、程序流图,UML图,源程序只实现了需求说明的部分功能并且可以运行,留有其它一些需求功能给学生完成。学生根据已实现的业务功能的程序源代码,可以较容易实现其它类似功能。

3.2 有完善的需求说明和分析文档,包括E-R图,详细的物理数据库设计、程序流图,UML图。学生需根据详细设计写出数据库的建库角本和编写全部的程序代码实现需求分析。

3.3 仅有完整的需求说明,学生需要写出详细的分析文档,包括E-R图,详细的物理数据库设计、程序流图,UML图、全部的程序代码。

课程设计指导书不仅可以作为学生训练学习之用,且其完善的文档对其掌握软件工程与文档写作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学生在不同的类别层次里选择,层次级别与考试分数系数挂购。课程设计的考试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考核方式可以灵活一些,可以通过平时的实验、具体的数据库设计开发任务等阶段进行。为了避免有的同学不积极参与,可采用抽查个人的方法对整个小组进行成绩评定,促进组内成员的学习积极性、互助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4 借助互联网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数据库产品的版本更新换代非常快,而课程的教材更新相对滞后。学好大型网络数据库技术的另外一个捷径是多交流特别是和互联网交流。从事计算机应用开发的技术人员在遇到技术问题时也经常会采取这种方式向互联网技术论坛发布求助信息,问题通常都能得以解决。一般鼓励学生在自己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一段时间而不得求解时,可以与周围人员交流,或到专业的BBS上发布问题或搜索答案。有效的交流也可以锻炼学生准确表达技术问题以及描述解决问题思路及过程的能力。借助互联网可以方便的和专业人士交流,并能快速的得到帮助。可以在有影响力的专业论坛中去发布自已的问题,网国内著名的Oracle讨论群www.itpub.net网站上活跃着一些资深的Oracle数据库技术人员,而CSDN技术论坛上是全球最大的中文IT技术社区[5],它包含了各种数据库开发工具的论坛。

5 总结

系统的案例教学和层次化的课程设计有利于学生创新学习意识的形成。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在数据库设计教学中的实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探索、合作、创新能力,所以有效地使用案例教学将会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案例教学结合层次化的课程设计能够较好地完成大型网络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课程群体系的理解,使学生达到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程设计的要求。对于案例教学模式在大型网络数据库课程中的应用,我们将继续探讨和研究,继续在大型网络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改革上开展新的工作,在大型网络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道路上继续新的探索,使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更好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Scott Urman.Oracle8PL/SQL程序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2]郑阿奇.Oracle实用教程 (第2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1-21.

[3]蒋秀凤, 何凤英.Oracle9i数据库管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贾素玲, 王强.Oracle数据库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202-225.

大型数据中心的布线实施方案 篇8

该信息大楼在土建规划中机房地板面积为4200m2, 预计可容纳机柜1065个。主机房共三层, 位于大楼1、2、3层;监控中心位于大楼5层;UPS室及电池间位于B1层。工程总装修面积约5670m2, 其中B1层563m2 (层高5.10m) , 1层1231m2 (层高5.40m) , 2层1220m2 (层高5.10m) , 3层1176m2 (层高5.10m) , 5层460m2 (层高4.50m) 。

本数据中心综合布线系统主要是指数据中心各功能区域的布线, 参考TIA/EIA 942标准模型和其他相关标准设计, 做为各应用区域的数据、图像、监控、语音等系统的传输媒质。

2 设计思路

◆本次布线系统按照TIA/EIA 942数据中心标准, 设置MDA、HDA、ZDA、EDA标准模型, MDA设置在第8列位置。

◆HDA是数据中心区域密度最高的区域, 建议采用数据中心高密度接插设备。

◆ZDA采用24口配线架和高密度MPO配线架 (1U/144芯) 。

◆传输介质选择:多模光纤采用预连接万兆0M3 LT300, 单模光纤采用零水峰光缆, 阻燃等级OFNR;铜缆采用6类非屏蔽双绞线, 阻燃等级为LSZH。

◆布线采用全铝合金的开放式线槽。

◆所有布线产品及机柜机架设备采用国际知名品牌产品。

3 设计模型

(如图1所示)

4 线缆的选择

本设计充分考虑用户实际需求, 并依据《数据中心布线系统设计与施工技术白皮书》, 建议如表1容量配置。

4.1 主干布线线缆 (如图2所示)

(1) MDA-接入间:

采用2根36芯单模室内预连接光缆LC-LC;实现数据中心与外线运营商连通。接入间采用1HU/48芯高密度LC光纤配线架。

(2) MDA-监控室:

采用2根12芯万兆多模室内预连接光缆LC-LC, 使监控室与MDA进行数据通信。监控室采用1HU/48口高密度LC光纤配线架。

(3) MDA-HDA:

采用24芯万兆多模室内预连接光缆LC-LC和8根6类非屏蔽双绞线。

4.2 水平布线线缆

(1) HDA-ZDA:

采用72芯万兆多模室内预连接光缆LC-MPO和6类非屏蔽双绞线。

(2) ZDA-EDA:

采用6类非屏蔽双绞线。

5 设备的选择 (如表2所示)

(1) MDA区域:

鉴于本项目的实际需求, 将MDA设置于二层, 来满足特定业务群应用需求。

(2) HDA区域:

每列机柜设置2台机柜为HDA区域, 用于连接上级MDA和下连ZDA。其中第一台列头柜用于铜缆配线, 第二台列头柜用于光缆配线。实现本列的光缆和铜缆的数据汇总并统一上连至上级MDA核心区。

(3) ZDA区域:

ZDA区域共计5根72芯光缆连接到2台288芯光纤配线架上。ZDA区域共计240根6类双绞线连接到48口配线架上。为灵活搭建区域MDA, 采用72芯光缆连接, 并安装在144芯光纤配线架上 (1U) 。

按照实际需求合理配置5个144芯光纤配线架, 铜缆配置24口6类非屏蔽模块式配线架;根据不同端口密度实现灵活配线, 用于连接HDA和下连EDA (如图3所示) 。

根据机柜摆放图, 我们从设计合理性和美观出发, 建议采用机柜位设置ZDA的区域高密度MPO配线架和铜缆配线架, 安装到桥架上。

每列提供5个MPO光纤配线架 (1U) , 最多可提供144芯容量, 本次设计接入72芯。采用4-3-3-4机柜位数设计, 保证在中间机柜的密度较大, 方便灵活应用, 平均为每台机柜提供10.6端口。

每列提供10个24口配线架, 同样在中间密度较大, 方便灵活应用, 平均为每台机柜提供14.1个端口。

EDA区域:配置不同长度的预连接分支跳线 (如图4所示) 和6类非屏蔽铜缆跳线 (如图5所示) , 实现ZDA与EDA中设备端口的互联。

6 结束语

传统的数据中心布线采用点对点的跳线连接方式, 在服务器、交换机和存储设备之间直接进行跳线连接, 随着设备的增加和移动, 敷设跳线变得越来越困难, 而且跳线组织管理也会变得非常复杂。一旦发生故障, 诊断非常困难 (如图6所示) 。

而SAN存储网络结构使得服务器、交换机和存储设备之间的连线比传统的结构复杂, 传统的跳线直接连接方式已无法适应这种数据中心结构的发展 (如图7所示) 。

大型数据 篇9

1、调整数据结构的设计。

这一部分在开发信息系统之前完成, 程序员需要考虑是否使用ORACLE数据库的分区功能, 对于经常访问的数据库表是否需要建立索引等。

2、调整应用程序结构设计。

程序员在这里需要考虑应用程序使用什么样的体系结构, 是使用传统的Client/Server两层体系结构, 还是使用Browser/Server两层体系结构。不同的应用程序体系结构要求的数据库资源是不同的。

3、调整数据库SQL语句。

应用程序的执行最终将归结为数据库中的SQL语句执行, 因此SQL语句的执行效率最终决定了ORACLE数据库的性能。

4、调整服务器内存分配。

内存分配是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优化配置的, 数据库管理员可以根据数据库运行状况调整数据库SGA区的大小;还可以调整PGA区的大小。需要注意的是, SGA区不是越大越好, SGA区分配过大会占用操作系统使用的内存而引起虚拟内存的页面交换, 这样反而会降低系统。

5、调整硬盘I/O, 这一步是在信息系统开发之前完成的。

数据库管理员可以将组成同一个表空间的数据文件放在不同的硬盘上, 做到硬盘之间I/O负载均衡。

二、常用的优化工具

1、ORACLE数据库在线数据字典, 它能够反映出ORACLE动态运行情况, 对于调整数据库性能是很有帮助的。

2、SQL语言跟踪工具 (SQL TRACE FACILITY) , SQL语

言跟踪工具可以记录SQL语句的执行情况, 管理员可以使用虚拟表来调整实例, 使用SQL语句跟踪文件调整应用程序性能。

3、ORACLE Enterprise Manager (OEM) , 这是一个图形

的用户管理界面, 用户可以使用它方便地进行数据库管理而不必记住复杂的ORACLE数据库管理的命令。

三、ORACLE数据库的系统性能评估

信息系统的类型不同, 需要关注的数据库参数也是不同的。数据库管理员需要根据自己的信息系统的类型着重考虑不同的数据库参数。

1、在线事务处理信息系统 (OLTP) , 这种类型的信息系

统一般需要有大量的Insert、Update操作, 典型的系统包括民航机票发售系统、银行储蓄系统等。OLTP系统需要保证数据库的并发性、可靠性和最终用户的速度, 这类系统使用的ORACLE数据库需要主要考虑下述参数:

(1) 数据库回滚段是否足够?

(2) 是否需要建立ORACLE数据库索引、聚集、散列?

(3) SGA大小是否足够?

(4) SQL语句是否高效?

2、数据仓库系统 (Data Warehousing) , 这种信息系统

的主要任务是从ORACLE的海量数据中进行查询, 得到数据之间的某些规律。数据库管理员需要为这种类型的ORACLE数据库着重考虑下述参数:

(1) 是否采用B-索引或者bitmap索引?

(2) 是否采用并行SQL查询以提高查询效率?

(3) 是否采用PL/SQL函数编写存储过程?

四、SQL语句的调整原则

SQL语言是一种灵活的语言, 相同的功能可以使用不同的语句来实现, 但是语句的执行效率是很不相同的。总得来讲, 程序员写SQL语句可以考虑如下规则:

1、尽量使用索引, 在子查询中慎重使用IN或者NOT IN语句。

2、慎重使用视图的联合查询, 尤其是比较复杂的视图之间的联合查询。

3、可以在参数文件中设置SHARED_POOL_RESERVED_SIZE

参数, 这个参数在SGA共享池中保留一个连续的内存空间, 连续的内存空间有益于存放大的SQL程序包。

五、CPU参数的调整

CPU是服务器的一项重要资源, 服务器良好的工作状态是在工作高峰时CPU的使用率在90%以上。数据库管理员可以通过查看v$sysstat数据字典得知ORACLE数据库使用的CPU时间, 如果ORACLE数据库使用的CPU时间占操作系统总的CPU时间90%以上, 说明服务器CPU基本上被ORACLE数据库使用着, 这是合理的。

总之, 对所有的性能问题, 没有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法, 但ORACLE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环境, 可以从ORACLE数据库的体系结构、软件结构、模式对象以及具体的业务和技术实现出发, 进行统筹考虑。提高系统性能需要一种系统的整体的方法, 在对数据库进行优化时, 应对应用程序、I/O子系统和操作系统 (OS) 进行相应的优化。对Oracle来说, 优化最终要增加吞吐量, 减少响应时间。如果DBA能从上述五个方面综合考虑优化方案, 相信多数ORACLE应用可以做到按最优的方式来存取数据。

摘要:Oracle的优化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不仅仅是要深刻的理解Oracle的体系结构、运行机制, 还要对硬件、OS等周边环境了如指掌。高级的优化者还要有丰富的编程与应用经验, 能从应用上结合Oracle来做优化。

大型数据 篇10

“华远·金外滩”项目位于长沙市湘江东岸老城区坡子街附近的湘江风光带核心地段,东起规划中的太平路,西至湘江大道,南汽西湖路口,北至解放西路,总占地面积约235亩,是长沙市棚改率先启动的百亿级项目。该工程主体结构主要由五栋高层、局部裙楼以及纯地下室组成,整体设置4层地下室。3-4期地块基坑呈不规则方形状,基坑面积约39238.4m2,基坑支护长度约780m,临时支护设计使用年限24个月,安全等级为一级,工程基坑开挖深度19.4~22.3m。场地地层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冲残积层,下伏基岩为第三系泥质粉砂岩、砂砾岩。场地所属环境类型为Ⅱ类,场地填土层、砂砾石层为透水层,其余地层为相对隔水层。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根据钻孔抽水试验结果,综合地层和地下水情况,并结合地区经验,砂砾石层渗透系数可取17m/d。

2 监测点位布设

2.1 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的布设

拟埋设5个基准点,用于监测工作基点的变形,埋设于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外稳定处;在基坑拐角处受基坑变形影响很小处埋设6个工作基点。

2.2 监测点的布设。

2.2.1周边环境监测点的埋设。监测点埋设按规范,开挖深度的3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及建筑物进行监测点的埋设。监测点埋设原则为:管线取最老管线、硬管线、大管线,尽可能取露出地面的如阀门、消防栓、窨井作监测点,以便节约费用。采用长约8cm的钢钉打入地面,管线监测点同时代表路面沉降;房屋监测点尽可能利用原有沉降点,不能利用的地方用钢钉埋设。2.2.2基坑支护结构监测点的埋设。a.基坑顶沉降及水平位移监测点。在基坑顶间隔不大于20米埋设长10cm、顶部刻有“+”字丝的钢筋作为垂直及水平位移监测点,共布设44点。b.围护桩身深层水平位移。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15点,测斜管预埋在围护桩中。测斜管与围护桩的钢筋笼绑扎在一道,埋深约与钢筋笼同深,接头用自攻螺丝拧紧,并用胶布密封,管口加保护钢管,以防损坏。管内有二组互为90°的导向槽,导向槽控制了测试方位,下钢筋笼时使其一组垂直于基坑支护结构,另一组平行于基坑支护结构并保持测斜管竖直。c.地下水位测量孔。地下水位量测是了解基坑支护体系止水帷幕的止水效果,也间接反映地表变形,因此坑外水位观测十分重要。埋设间距宜为20~50米,共布设6孔。水位孔用内径50mm的PVC管埋深约12米。用30型钻机在设计孔位置钻至设计深度,钻孔清孔后放入PVC管,水位管底部使用透水管,在其外侧用滤网扎牢,并用黄砂回填孔。d.锚索(杆)应力共埋设监测8个断面,每个断面3~8根,共35点。

3 监测方法设计

3.1 水平位移监测

采用小角度法进行监测,该方法适用于观测点零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点。在离边坡2倍开挖深度距离的地方,选设测站A,若测站至观测点T的距离为S,则在大于2S范围外,选设后方向点A',用经纬仪/全站仪观测β角,一般测2~4测回,并测量测站点A到观测点T的距离。为保证β角初始值的正确性,要2次测定。

3.2 沉降监测

沉降监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提前一周埋设不少于3个水准基点,基准点设3倍于基坑深度的影响范围外,组成水准控制网,定期对水准点进行校核,以确保控制网的稳定性。监测点尽可能和基准点一起布设成闭合路线,统一平差,提高观测精度。水准点的埋设要求外界影响小、不易扰动或震动影响、通视条件好,以保证监测精度。

观测前对水准仪和铟瓦尺进行校验,使用过程中不随意更换;进行观测时,适当增加测回数,一般取3次的数据作为初始值;定期对水准点进行校核、测点检查和仪器校验,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记录每天测量的气象情况、施工进度和现场工况,以供监测数据分析时参考;确定沉降监测控制值,作为监测数据分析时的对照数据,及时反馈报警值、异常值等信息。

3.3 锚索轴向应力监测

锚索测力计安装后,应在加载前读取初始值。用振弦读数仪连接测力计芯线:三弦式测力计共有黑、红、绿、白四根芯线,黑色线为共线。用读数仪的两根红、黑接入线分别连接测力计依次测出读数,测量完毕记录数据、仪器编号、测量时间等信息。

3.4 地下水位监测

水位管安装好后,把水位计的探头沿孔套管缓慢放下,当测头接触水面时,蜂鸣器响,读取孔口标志点处测尺读数,重复一次读数,两次读数之差即是水位变化值。

3.5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联接测头和测度仪,检查密封装置,电池充电量,仪器是否工作正常,测头放入测斜管,测试应从孔底开始,自下而上沿导管每个测段固定位置测读一次,测段长度为0.5~1m,每测段测试一次读数后,将测头提转180°,插入同一对导槽重复测试,两次读数应接近,符号相反,取平均值,作为该次监测值,然后以同样方法测平行轴线方向位移。

4 监测数据分析

以基坑内两栋即拆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为例,以其中B2沉降点作为分析对象,监测结果见图1。两栋即拆建筑物属基坑影响范围内,对此进行布置测点监测。由曲线可知,2012年8月13日至22日监测点的变化量较大。鉴此,业主等部门开会决策,立即采取了保护措施,对房屋周边进行了堆土、放坡、护面等有效措施;8月23日至9月12日,监测点变化速率逐渐缓解,但累计值在继续持续增大;9月中旬后,随着基坑土方的深挖及降水排水等施工的进行,加之阴雨天气,各监测点的变化速率增快,进入11月后,其最大累计值在11月19日已达到25mm;2012年11月7日上午,2#房屋南侧出现滑坡,再加之降雨及坡底积水对房屋安全稳定极为不利,建议房屋拆除,避免了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吴银霞.周边有建筑存在环境下深基坑施工的影响与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0).

[2]宋建平.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与研究[J].低碳世界,2015(35).

上一篇:多媒体示范教学下一篇:鼻-鼻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