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装置

2024-06-25

大型装置(精选10篇)

大型装置 篇1

1 技术背景与研发目的

在变压器制造过程中, 从零部件制造到变压器的装配都会涉及到大量的圆形零部件的测量和检验, 因其外径大, 变换范围广, 常规量具无法满足使用要求, 从而对变压器制造过程中相关数据的控制和检测带来影响。研制一种快速、准确的圆形外径测量工具, 可大大提高变压器制造过程中相关工序数据测量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对提高检测效率, 保证产品质量, 以及变压器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数据分析、故障排除等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 设计思路与结构原理

本测量装置是在直线测量和圆形周长测量的基础上, 经过改进和提高, 将两种测量原理合二为一, 结合在一种装置上, 从而快速准确地得到所需要的外径数据。具体操作时, 结合变压器线圈等零部件特点, 可多测量几个点, 根据数据取舍原则, 确定可用的最终数据。

其具有以下特点:

2.1 测量快速准确

用常规外径卡钳测量, 需在测量后移出测量位置, 另用钢板尺测量尺寸, 在此过程中需保持两卡钳爪不得位移, 否则测量尺寸就会不准。用本实用新型可在测量的第一位置上不用移动即可得到准确的外径数据, 不用再去测量, 也不用移动量具, 避免过程中因移动引起的测量误差, 保证了数据准确而快速的得到。

2.2 操作简单方便

本测量装置全部采用优质铝合金型材和胶木材料制作, 重量轻, 一个人就可方便的测量。操作时, 一手将固定杆1靠紧线圈外径的一个点, 另一手移动活动杆11靠近线圈的另一侧, 此时读到的钢板尺5上的尺寸即为所测量外径尺寸。

2.3 移动无金属粉尘产生

本测量装置中活动杆11通过滑板7、滚轮6在主管2中移动, 滚轮6由胶木材料制成, 移动时不产生金属粉尘和微粒, 符合变压器制造过程中禁绝金属粉尘产生的特殊要求。

2.4 测量范围广

本测量装置经延伸使用, 通过延长固定杆1、活动杆11和主管2的尺寸, 可制作出几种不同规格的量具, 用来测量不同范围内的外径尺寸, 满足任何外径的测量要求。

3 具体实施方式与附图说明

附图说明, 如图1。

本测量装置可使用在硬纸筒制作后的外径测量;线圈制造中模具外径和纸筒的测量;线圈绕制完成后外径尺寸的测量;以及器身装配时外径的测量。

本测量装置结构及使用过程如下:

(1) 如图1所示。固定杆1通过连接块3和铆钉4与主管2固定死;主管2上安装有带刻度的钢板尺5;活动杆11通过连接块8和铆钉9与滑板7固定死, 滚轮6与滑板7固定在一起。加强板10用来加强各件之间的连接。

图中:1为固定杆, 2为主管, 3为连接块, 4为铆钉, 5为钢板尺, 6为滚轮, 7为滑板, 8为连接块, 9为铆钉, 10为加强板, 11为活动杆, 12为线圈.

(2) 测量时, 将固定杆1靠紧线圈12外径的某一点, 如图2所示。移动活动杆11靠近线圈12另一侧, 此时从钢板尺5上读到的数据即为线圈12外径尺寸。

摘要:本测量装置涉及变压器制造过程中, 测量线圈、硬纸筒、器身套装芯柱等外径时的一种量具, 属于变压器绝缘件制造、线圈制造及绝缘组装等技术领域。

关键词:线圈制造,绝缘件制造,量具

大型装置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生产准备及试车工作是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化工试车一次成功,并能安全、持续、稳定生产,尽快达到设计能力,发挥投资效益,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生产准备的主要内容是搞好人员组织、技术、全员培训、安全、物资及外部条件、管理等六个方面的准备。生产准备工作贯穿于基本建设的全过程,是工厂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心须从基本建设一开始就把这项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早抓、早落实,为确保化工试车一次成功创造条件,投产后长周期正常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条 试车工作是对建设项目的设计、设备制造、施工质量和生产准备工作的全面考核,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项项工程质量优良,不留隐患;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同时建成,不留尾巴;试车操作准确无误,不出事故,应做到单机试车要早,全系统联动试车要全,化工投料要稳。在试车中,要坚持应遵循的程序一步也不能减少,应该达到的标准一点也不能降低,应争取的时间一分钟也不能放过的原则,要加强对试车工作的领导,设计、施工、生产单位要密切配合,确保化工投料试车最佳方案的实现和投料试车的一次成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第二章 生产准备工作

第一节 人员组织准备

第四条 建设项目在批准开工之前,应选择具有生产建设经验的、懂技术业务的领导人员,组建一个能够坚定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符合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要求的生产领导班子,以适应现代化工厂生产建设的需要。

生产领导班子中至少有1名主要成员从建设开始就参加建厂的领导(主管生产准备),保证工程建设和生产准备的连续性。

建设单位从基本建设一开始就应设立生产准备机构,负责抓好各项生产准备工作。

第五条 根据设计要求和改革精神建立适应生产装置特点的工厂管理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和生产指挥系统要逐步充实、完善,以适应各阶段工作需要。对引进装置,其外事机构要配备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员,以利掌握外事主动权。

第六条 切实抓好生产队伍的组建工作。按设计定员和岗位技术标准从同类型老厂中选调或聘用一部分有组织管理经验的干部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工人为骨干。生产技术骨干要在工厂筹建时进厂,参加技术谈判、设计审查、施工监督和生产准备工作。操作工、维修工主要应从中技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中招收,经过考试择优录取。主要岗位的操作、维修人员,要在工厂安装竣工前1年半至2年按人员配备计划进厂。

第七条 实行厂长目标责任制,厂长对工厂从筹建到工程全部交工验收的全过程负责。

第二节 技术准备

第八第 技术准备的任务是使生产人员掌握所有生产装置的技术,主要应在工艺操作、工艺控制(仪表联锁及分析),设备维护使用、安全等四个方面下功夫,达到能独立指导和处理各种技术问题的要求。从生产准备一开始,就必须把技术系统建立起来。

第九条 技术准备的四项工作内容。

1、配备技术骨干,建立技术责任制。

工厂要及早配备工艺、仪表、电气、机械、分析等方面的专业技术骨干,并签订责任书,坚持一贯制,对本专业的技术准备工作负责到底。

2、参加设计会审、完善工艺及工程设计。

生产人员在熟悉掌握生产工艺的同时,要重视工程技术,熟悉有关的标准规范,及时发现设计、安装中的问题,配合设计、施工部门完善设计施工。

3、编制各种技术规程、开车方案和资料。

根据设计文件,结合现场实际,参照国内外有关技术资料,工厂应编制以下重要规程和方案。

(1)公用工程运行规程,包括锅炉、供排水、循环水、脱盐水、电、仪表、气等。

(2)生产装置的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从自控仪表角度来写、应附仪表控制回路及联锁信号系统逻辑图)。

(3)大机组运行规程,包括大压缩机、大泵及相配套的透平、油系统、真空系统等。

(4)工厂安全技术规程及各装置、各岗位安全操作要点。

(5)分析规程,包括化学分析和器械分析。

(6)机械设备维修及检修规程,包括备机管理。

(7)电气设备维护检修规程,包括信号、联锁运行及维护。

(8)自控仪表、联锁维护检修规程。

(9)各种开车方案,包括设备清洗、管道清洗、吹扫、单机试车、联动试车、气密性试验、置换、触煤装填、烘炉、化工投料试车等。

(10)紧急事故处理方案。

4、技术规程和开车方案,应组织有关专家讨论,须经总工程师审核心,厂长批准。

第三节 全员培训

第十条 全员培训要求全厂领导干部、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至每个职工(尤其是分析、化验和机、电、仪修理专业人员)都必须经过专业训练,考试合格才能任职或上岗,这是生产准备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十一条 全员培训的目标是从抓思想建设、队伍素质入手,培养一支能满足一次试车成功的过硬队伍。在培训中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着眼于队伍训练,练思想、练技术、练作风,练一次开车成功的本领,掌握工艺操作、掌握工艺控制、掌握设备维护使用、掌握安全。对设备要做到“四懂三会”,即懂结构、懂原量、懂性能、懂用途,会使用、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

第十二条 在全员培训的同时,对生产指挥人员及生产技术骨干应重点培训。生产调度人员、车间主任、专职工程师、中控值班长等主要技术骨干应进行“全流程培训”,建立系统观念,加强系统管理。机、电、仪修,分析、化验等特殊工种培训周期长,难度大,这些人员应早进厂,早培训,并应参加设备检验、安装调试,掌握维修、分析化验技术。

第十三条 强化培训,保证培训质量。在建设阶段,工厂要集中精力抓好人员培训工作,应根据建设工期,制订培训计划,保证培训时间,保证培训质量。

第十四条 要抓好全过程培训。全过程培训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化工基础知识和工艺理论学习阶段约3至6个月。

第二阶段是实习阶段,约6至18个月。重点放在熟悉和掌握对口岗位工艺流程、工艺操作、工艺过程控制和设备性能。实习培训工作实行“六定二包一顶”,即定带队人、定培训点、定培训人员、定时间、定任力、定期考核;培训单位包教,培训人员包会;在师傅监护下顶岗操作。

第三阶段是现场练兵阶段,约3至6个月。现场练兵要按照工艺流程、开车方案等要求一项一项进行练兵,一人练兵多人挑毛病,按假想事故来练,抓住重点和薄弱环节反复练,通过现场练兵提高指挥能力,熟悉现场,熟悉工艺,熟悉控制,熟悉设备,熟悉规章制度,熟悉前后左右岗位联系。

第四阶段是参加化工投料前的各项试车,进行实际操作培训阶段。参加管线核对、吹扫、气密试验、电气仪表的安装调试及试车等工作,是培训工作的重要阶段。生产操作人员在外培的基础,结合施工现场学习练兵,熟悉各种介质的管线走向、阀门位置,熟悉控制室仪表布置、控制方法及控制回路和联锁系统等。

经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全过程培训之后操作人员能掌握开停车,正常操作,事故处理等全过程;机、电、仪修人员能掌握设备检修,安装调度的全过程。

第十五第 严格考核制度,促进培训工作。在上岗前,车间主任、调度人员由厂长主考任职;专职工程师由厂技术部门主考任职;值班长、岗位操作工、维修、分析化验工由车间主任会同安全部门主考,经考试合格后颁发安全操作证方能上岗。

第十六条 全面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在职工队伍技术培训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在培训的全过程中必须坚持从严要求,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提高队伍的素质,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作风过硬,技术业务精,管理水平高,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职工队伍。

第四节 安全准备

第十七条 大型化工装置的安全工作是一个复杂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对安全试车及安全生产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安全准备。

安全准备要着重从工厂生产装置的实际出发,研究其危险性的来源及特点。在安全准备工作中,要认真贯彻以下三条原则:

1、积极推行全员预防性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措施;

2、实行早期隐患检测,做到早期发现和早期处理;

3、搞好人身安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第十八条 在充分收集国内外有关安全的资料和案例的基础上,应编制以下的安全技术规程和资料:

1、国内外同类化工装置事故实例汇编;

2、工厂防火指面,即每种物质的详细预防措施,如运输、贮存、生产使用的注意事项,泄漏时的处理方法,灭火,急救等;

3、全厂及各车间的安全操作技术规程;

4、安全、消防设施使用维护管理规程和全厂消防设施分布及使用资料。

第十九条 化工投料前必须具备以下的安全条件(简称安全二十条)。

1、所有设备、管道、阀门、电气、仪表等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确保设备、管件、村料、制造安装质量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满足工艺要求。

2、设备、管道水压强度试验合格。

3、系统气密试验和泄漏量符合规范标准。

4、安全阀调试动作在3次以上,确保起跳灵敏,并要核对相应工艺装置的压力,试后应有安全部门铅封。防爆板、阻火器、呼吸阀、水封、分子封、真空破环器等必须符合工艺要求,安装质量优良。

5、工艺各报警联锁系统调试合乎要求,并应经静态调试3次以上,确定动作无误好用。

6、自控仪表(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分析)经过调试灵敏好用;就地安装的表计,应有最高、最低极限标志。

7、高压消防水泵房、消防水池、泡沫装置、水幕、自动消防、消防通讯报警、可燃气体探测仪等等,都应经过安全消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进行实际试验,证明好用。要配备足够消灭初期火灾所需数量的来火器。

8、防雷、防静电设施和所有设备、管架的接地线要安装完善,测试合格。

9、电话、信号灯、报话机、鸣笛、嗽叭等安全通讯系统,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好用。

10、通风换气设备良好,达到设计的换气次数。

11、凡设计要求防爆的电气设备和照明灯具均应符合防爆标准,不经批准,不得使用临时电线和灯具。

12、安全防护设施、走梯、护栏、安全罩要坚固齐全,现场洗眼与淋浴器要保证四季畅通好用。

13、沟坑、阴井盖板齐全完整,楼板穿孔处要有盖板,地面平整无障碍,道路编号清晰而且畅通无阻。

14、装置区内清扫完毕,不准堆放杂物,尤其是易燃物品,对日常使用的油品和化学药品要堆放在安全部门指定的地点。

15、生产指挥人员、操作人员经技术考核、安全考核合格,方准任职上岗。

16、各种规章制度齐备,人人有章可循。

17、设备标志、管线流向标志齐全,厂区消火栓、地下电缆沟、交通禁令、安全井等标志齐全醒目。

18、开车必各的工器具及劳保用品齐全,并符合防爆防火要求。

19、建立健全群众性安全、消防、救护组织,并经过训练,能够掌握灭火救护本领,都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做到平时有责守,急时能用上,临危不乱。

20、紧急救护器具齐全,包括防毒面具、氧气呼吸器、安全带、担架、急救箱等,并且大家都会使用。

第二十条 建立一个健全有效的安全管理系统。

建立厂和车间两级安全组织,配好称职的安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各级安全员。安全管理系统的主要职能如下。

1、把安全工作纳入各种技术管理规程,使安全工作制度化、经常化、科学化。

2、落实从厂到安全员的各级人员安全负责制和安全消防设施的责任制。定期进行学习训练,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搞好自身水平建设。

3、不断反复地对职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和遵章守纪保安全的教育。

4、监督检查各种安全规程和责任制的执行,预防可能产生的各种事故,把教育、监督、预防密切结合起来。

5、要确保机、电、仪等设备的安全可靠性,排除一些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严格按照受压容器规程及各种有关规程办事,确保安装试车每一环节的质量,达到设备台台完好。

第二十一条 要对每一套装置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各个部位可能发生危险的因素和危险的区域等级,编制厂、车间两级事故处理方案,在事故预想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制定各种相应措施。

要把防泄漏、防明火、防静电、防雷击、防电器火花、防冻裂、防残氧、防窒息、防震动、防违章、防误操作,作为执行安全预防方针的主要内容。操作工、检修工、电气仪表人员和安全员的巡回,要按时点检,以期实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隐患。

第二十二条 建立健全消防系统,严格训练专职和义务消防人员,制订灭火方案,并按此进行训练。要不定期地搞假火情演习,以培养和检查消防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

第二十三条 订真进行安全检查。在试车前必须按照“安全二十条”进行反复的安全检查,做到隐患不消除不能开车,事故处理方案不落实不能开车,安全部门不确认不能开车。

第五节 物资及外部条件准备

第二十四条 要指定专职人员,根据设计要求,掌握试车所需原料、燃料、化学药品、润滑油脂的品种、规格、数量、技术标准、包装形式、贮运条件,落实供货渠道,签订供货合同。根据需要提出剖析研制要求。进厂的化工原料及其他物资根据其特点要有妥善的贮存保管措施,避免损坏、丢失和变质。

第二十五条 落实备品备件的供应渠道,做好备品备件的测绘、制造工作。工厂在接到施工图设计后,即应组织人力编制设备的备品配件清册,凡设备制造厂不供应的设备零部件,应组织力量进行测绘、试制,以保证试车的需要。

进厂的备品配件、材料(包括焊条)以及专用工具应设专人保管不得随意挪用、损坏、丢失。

第二十六条 机、电、仪修车间在全系统联动试车前建成,配套成龙,形成生产能力,以便为试车服务。自行制造的备件应尽早研究试制。

第六节 管理准备

第二十七第 根据装置的特点,制定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科学管理制度,在全厂开始单机试车前经厂领导批准后,印发给有关人员学习熟悉,在试车中严格执行。各职能科室都要订出各自为生产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职责范围;科、室和车间负责人,各级职能人员,都要制定出责任制。辅助车间要制定为工艺服务的相应责任制,操作、机、电、仪修、分析工都要制定岗位责任制。

第二十八条 为搞好管理,确保试车一次成功,应制定以下基本规定:

1、关于公用工程加强管理的规定;

2、关于各种管线管理范围划分的规定;

3、关于设备维护检修及备机管理的规定;

4、关于仪表及联锁管理的规定;

5、关于循环水管理的规定;

6、关于安全文明生产车间标准的规定;

7、关于严格执行各种岗位责任制的规定;

8、关于试车指挥问题的规定;

9、关于严格执行化工投料试车期间安全规则的规定;

10、关于试车期间盲板管理的规定;

11、关于试车期间维护检修的规定;

12、关于试车期间有关管线运行及管理的若干规定。

第三章 化工投料前的准备和试车

第一节 工程扫尾

第二十九条 工程扫尾试车阶段,工作琐碎、细致复杂、要求严、难度大,建设指挥部或工程总承包单位要严密组织设计、施工、生产单位,统筹安排,以保证扫尾试车的质量和进度,杜绝不顾条件的简易试车和投产。

施工单位要严格履行合同(合同中应有明确的试车责任制和奖惩办法),明确扫尾试车阶段的经济责任,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对工程负责到底,主动为生产服务的思想,按试车统筹控制计划的要求,完成工程扫尾和试车任务。

设计单位应根据不同的承包方式,提供有关技术文件、提供开车指导和技术服务,并对建筑、安装工程,按设计要求进行核心对,对设计进行全面的复查。

生产单位要组织生产人员早上岗,主动配合施工单位搞好工程扫尾、“三查四定”(三查即查设计漏项、查工程质量及隐患、查未完工程量;四定即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定任务,定人员,定措施,定时间限期完成)、单机试车和联动试车,及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第三十条 从工程安装过渡到扫尾试车,具有不同性质的工作特点。建设指挥部或总承包单位要根据试车阶段的划分,及时调整和加强扫尾试车工作的领导。组织扫尾试车领导班子,按照统一的试车统筹控制计划,安排好扫尾试车工作,实施试车方案,检查试车进度,负责解决试车中的问题。

第三十一条 工程扫尾是工程即将竣工建成十分重要的标志,是缩短建设周期,早日投产的关键环节,要高标准、严要求,抓早、抓紧、抓狠。按统一的试车统筹控制计划,安排工程扫尾进度,满足试车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工程即将竣工前,要进行设计、施工质量大检查,组织施工、设计、生产单位,充分发动群众,按专业、分工号开展“三查四定”。“三查四定”检查又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即单机试车之前,全系统联动试车之前,化工投料试车之前。检查的方法是以自检为主,在自检基础上由建设指挥部或总承包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生产单位联合检查,共同确认签字,对查出来的问题要指定专人负责限期完成。

第三十二条 抓紧进行资料审查及中间验收工作。

中间交接资料应保证质量,完整准确,达到规范要求。经资料审查、扫尾试车合格后应办理中间验收交接手续,明确双方责任,或按承包合同规定内容办理。工程资料的审查及中间验收(交接)是全面检查工程质量,促进扫尾试车,加强基本建设管理的重要程序,必须认真对待。

第二节 机械试车

第三十三条 生产装置的机械试车,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单机试车(即单台传动设备及辅助设备局部联动或单元联动试车);第二阶段为全系统联动试车(即假物料试车)。

第三十四条 大型化工装置的机械试车应坚持如下原则。

1、公用工程系统要坚持早竣工、早试车、早稳定的试车原则,为主体装置提早单机试车创造条件,为化工投料试车一次成功提供可靠保证。

2、单机试车要早,达不到标准,必须反复试车和处理。不允许把问题带到全系统联动试车阶段。

3、全系统联动试车(即假物料试车)要“全”,时间要有充分保证。要做到全面暴露问题,消除隐患,为化工投料一次成功做好充分准备。

机械试车两上阶段的责任分工,应根据不同的承包方式在合同中予以明确。

第三十五条 编制切实可行的总体试车方案。总体试车方案的核心是编制一个试车统筹控制计划(网络图),搞好各项工作的衔接,指导工程扫尾和试车工作。建设指挥部或工程总承包单位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设计、施工、生产单位应按照试车程序组织工程扫尾和试车工作,确保试车统筹控制,计划正点完成。

总体试车方案,由建设指挥部或总承包单位负责组织设计。施工、生产单位,参照《编制大、中型建设项目后期总体试车方案的方法》制定。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总体试车方案,应在工厂接受水、电前3个月报主管部门审批后执行。

对于引进装置,各阶段的试车方案除经领导批准外,还应经过外商现场技术人员书面确认之后方可执行。

试车方案应包括的内容:

1、试车目的;

2、试车组织、试车负责人及参加试车的人员;

3、试车必须具备的条件;

4、试车所需准备工作及检查内容的目录;

5、试车所需外部协作条件及临时设施的方案;

6、试车所需原料、燃料,化学药品和水、电、汽、气、备品备件等物资清单;

7、试车工艺条件及控制指标;

8、试车程序和进度表;

9、开、停车及紧急事故处理的程序与要求;

10、试车费用预算。

第三十六条 单机试车应具备下列条件:

1、单机传动设备(包括辅助设备)经过详细检查,润滑、密封油系统已完工,油循环达到合格要求;施工记录等技术资料符合要求,经“三查四定”检查已确认,存在问题已消除(引进装置要经过现场外籍专家确认);

2、单机试车有关配管已全部完成;

3、试车有关的管道吹扫、清洗、试压合格;

4、试车设备供电条件已具备,电器绝缘试验已完成;

5、试车设备周围现场达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6、试车方案和有关操作规程已审批和公布;

7、试车小组已经成立,试车专职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已经确定;

8.试车记录表格已准备齐全。

第三十七条 装置安装竣工必须达到以下标准:

1、配管工程全部完成(包括保温伴管);

2、仪表一次调试全部完成;

3、电器设备绝缘试验完成,并具备供电条件;

4、凡有条件进行单机试运的转动设备,已经试车合格;

5、管道的吹扫、化学清洗工作结束;

6、设备及管道经过水压试验及系统气密试验合格;

7、充填物充装合格;

8、分析化验室已交付生产使用;

9、保温及油漆工作大部分完成;

10、界区内上下水道、道路竖向整平、照明及通讯工程已完成;

11、现场达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12、施工记录资料齐全准确;

13、工程质量符合要求,不合格的工程已经返修合格。

第三十八条 全系统联动试车前要进行全面地工程质量和生产准备工作大检查。由上级领导部门组织各方面有经验的专家对工程质量、设计质量、设备制造质量和相互的适应性;对生产领导班子、管理体制和有关生产准备四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查出不适应试车工作的一切问题,提出解决措施,限期完成,为化工投料试车一次成功做好充分准备。

第三十九条 全系统联动试车应具备下列条件:

1、已建立岗位责任制;

2、专职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已经确定,并考试合格;

3、公用工程系统已稳定运行,能满足全系统联动试车条件;

4、试车方案和有关操作规程已经公布;

5、各项工艺指标业经生产管理部门批准公布,操作人员人手一册;

6、生产记录报表已经准备齐全,印发到岗位;

7、仪表联锁、报警的整定值已经批准公布,操作人员人手一册。

第四章 化工投料试车

第四十条 化工投料试车是指一个化工生产装置或一个辅助生产装置,完成单机、联动试车,工程全部竣工,从投入物料开始后的试车。化工投料试车要稳,其基本方针是:稳扎稳打,步骤分明,走上步看下步,不断总结经验,稳步前进。化工投料试车一次成功的标准是:从生产原料投入装置到产出合格的最终产品全过程,试车不中断,不发生重大事故,一次出合格产品,实现试车最佳方案,经过一定时间的运行调整达到各项设计(合同)指标。

第四十一条 化工投料应具备以下条件(简称投料三十条)。

1、所有装置及配套工程,按设计(包括设计变更)全部施工完毕,经过逐台设备、逐条管线按序号检查核对材质、壁厚、法兰、垫片、螺栓、各种阀门、管件、阀门方向及位置、检测点取样点、伴管、导淋、操作平台等,工程质量符合要求,不合格的已经返工合格。

2、施工记录资料齐全准确。

3、全部工艺管道和设备都已经过强度试验合格,设备和管道的吹扫和清洗工作已经结束。

4、设备、管道均已经过气密试验,且确认合格。

5、所的转动设备按规定经过详细检查,单体试车和联动试车合乎要求,可供正常运转。

6、凡需充填的触媒、填料、干燥剂、助剂的设备,其装填工作均已完成。

7、各种工业炉的烘炉工业已经结束。

8、各种需要在投料前进行的酸洗、钝化、脱脂、煮炉、预干燥、预活化、预硫化等工作,均已完成。

9、有条件进行的水试车、假物料试车、实物试车已顺利通过,暴露的问题已解决。

10、循环水系统预膜工作已经完成,正处于冷态保膜运行之中,各项指标合乎要求。

11、自控仪表调试全部完成,报警及联锁的整定值经静态调试已准确好用,自动分析仪表的样气已配制待用。

12、所有电气设备的继电调整和绝缘试验已经完成,具备正常投运条件。

13、公用工程的水、电、汽、仪表空气、工厂空气、事故氮等已能按设计值保证供应。

14、所有化验分析设施、标准液制备等已备妥待用。

15、全厂所有的安全消防设施,包括安全网、安全罩、盲板、防爆板、避雷及静电设施、防毒、防尘、事故急救设施、消火栓、可燃气体监测仪、火灾报警系统等都已安装完毕,经检查试验合格,并有专人负责。

16、贮运系统(装船装车栈台)经检验已无问题,燃料、原料贮罐及中间罐区业经清扫,具备贮存能力,有关计量仪器已经标定可供使用。

17、化工原材料、燃料及辅助化工原料、润滑油脂等已备齐,质量符合设计要求,且已运至指定地点。

18、设备、管线的中温和防腐工作已经完成并要对设备、管道、阀门、电气、仪表等均用汉字或代号将位号、名称、介质、流向标记完毕。

19、生产指挥系统的通讯,装置内部的通讯设施已能供正常使用。

20、机电仪三修设施都已完工并投入使用,有关部门已组成强有力的检修保镖队。

21、各车间的生活、卫生设施已能交付使用。

22、工艺规程、安全规程、分析规程、设备维修规程、岗位操作法及试车方案等技术资料已经齐备,并批准颁发。

23、各级试车指挥组织已经建立,操作人员业已配备,职责分明,且都已经过培训,掌握了操作技能,达到了“四懂三会”,已考试合格。

24、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制度已经建立,各种挂图、挂表齐全。

25、原始记录和试车专用表格、考核用记录等均已准备齐全。

26、易损易耗的备品配件,专用工器具准备齐全。

27、对排放的三废都有处理办法或已合理解决。

28、各类人员都已经认真学习厂颁安全规程,经过安全教育,考试合格。

29、经过专业及综合性的投料前大检查,确认各生产装置间已具备衔接条件,各种生产准备工作已经结束。

30、厂区内道路、场地竖向整平业已完成。

第四十二条 为化工投料试车一次成功,应做到精心指挥、精心管理、精心组织、精心操作。

1、精心指挥,组成强有力的试车指挥系统。厂、车间两级均要建立开车指挥组织,指挥组织要明确职责,授以权力,指挥应做到准确、及时、有预见。建立健全高度集中统一的生产指挥系统。厂生产总调度室是全厂实行日常指挥的中心,水调、电调、运输调度,各车间控制室应在生产总调的统一指挥下,构成日常生产指近调度网。试车期间,由厂生产总调负责指挥,确保公用工程及外部条件。车间内部的指挥一律由车间负责,实行专职工程师对试车进行指挥,实行技术和指挥的统一。机、电、仪、分析服从生产车间统一安排,并要主动配合,要根据本厂实际情况,编制具体的指挥原则要点,并公布执行。

2、精心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3、精心组织,反复进行化工投料前的检查和最终确认。

检查分为专业检查、三级检查和综合检查。

专业检查:由科室按专业系统组织检查;

三级检查:厂、车间、操作岗位的检查;

综合检查:由生产、设计、施工等单位的有关同志组成综合小组进行检查。

检查时以专业检查为主,以岗位和车间自检为主,最终经综合检查确认。把经反复多次检查发现的问题消灭在投料之前。检查时主管领导必须参加,做到心中有数,对存在问题作出决策。

检查时要严格按照“投料三十条”和“安全二十条”进行,不具备条件不得投料。

4、精心操作,严格按步骤投料试车。

试车期间,对各项工作要做到程序必须遵守;工作必须稳妥;组织必须严密;要求必须严格;措施必须可靠;指挥必须正确。同时要做到条件不具备不开车;程序不明不开车;指挥不在场不开车;指挥违章不开车;出了问题不查清楚不开车;有了问题不解决不开车。

试车中应精心操作一切从严;执行岗位责任制要严;执行各项工艺指标要严;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要严;仪表控制、分折结果要严;水质管理要严;油系统管理要严;对材料、燃料、化学药品的质量要严;执行各项安全技术规定要严;对防冻措施要求要严;备品配件的材质和规格要严;设备的使用维护和检修要求要严;按程序办事的要求要严。

在整个试车过程中,还要对重点部位严加控制,加强巡回检查,及早发现问题,并应实行一人操作、一人监护的双人操作监护制来确保安全。

对联锁及安全装置不得任意拆除或切除,整定值不得任意修改。事故发电机、不间断电源要定期试验,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第四十三条 化工投料试车前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单位)要组织精干的保镖队。保镖队要工种齐全、工具配套。在现场要有值班负责人,建立24小时保镖队值班制度,负责巡回检查,搞好设备维护保养,预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到跟踪保镖。

第五章 生产考核

第四十四条 生产考核就是对经过化工投料试车后的装置的生产能力、工艺指标、消耗指标、产品质量、设备性能、自控水平、经济效益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进行全面考核。生产考核应包括对配套的公用工程和辅助装置的能力进行全面鉴定。

第四十五条 对引进装置的生产考核,要根据合同规定进行。生产考核不仅是对外商所设计和提供的装置在技术经济指标和生产能力方面进行一次最终的全面检查,同时也是对工程质量、生产操作水平、队伍思想作风等方面的综合检查。国内装置同样要进行生产考核,未经生产考核的装置不得向国家交工验收。

第四十六条 做好考核前的准备工作。

1、建立厂、车间两级考核组织。

2、认真研究和熟悉设计部门或外商提供的生产考核资料;

3、发动职工查找可能影响考核正常进行的隐患和问题;

4、考核所需的全部计量仪表要会同设计部门或外商调试正确,共同确认。

5、编制考核方案和记录报表。

第四十七条 考核应具备以下条件:

1、在满负荷生产条件下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消除,化工装置生产已处稳定;

2、全部自控仪表和联锁投入使用;

3、备用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4、分析方法正确,数据取全;

5、原料、燃料供应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6、化工原料、润滑油脂、易损部件有一定数量的储备;

7、产品包装合格,运输畅通无阻;

8、和设计部门或外商制定出考核办法。

第四十八条 考核后的鉴定

考核时间一般规定为满负荷连续生产3至5天,引进装置可按合同规定。

考核结果应保证产品的质量、数量、单耗、产品成本、主要工艺指标、自控投用率、机电设备完好率、三废处理效果等符合设计要求。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规定适用于新建或扩建的化学工业大型装置,中小型项目亦须按此参照执行。全部内容要根据项目承包合同所划分的责任范围认真执行。

第五十条 本规定从公布之日起施行,原化学工业部以〔80〕化基字第508号文发布的《化学工业大型装置生产准备及试车工作制度(试行)》同时废止。由化学工业部基建局负责解释。

大型装置 篇3

关键词:液压泵;冷凝器;过滤器;冷却风扇;散热铜管

煤矿用大型绞车液压站正常运行温度不超过60度。每年3月下旬到10月中旬受自然环境温度影响,我公司主井绞车由于原煤提升量大,车房内的液压站连续运转内部液压油温超过60摄氏度,导致绞车提升停止。高温使液压油的粘度降低,绞车制动性能减弱,严重影响主井提升系统安全提升,而且高温液压油缩短了液压站电磁阀内部的胶圈使用寿命,液压站故障率增多。平常降温方法采用10匹空调吹着液压站箱体降温,由于车房内部温度高,空调降温效果差。为保证绞车制动系统在允许的温度下安全可靠工作,利用闲置的空调室外机,拆除室外机内部压缩机,改造翅片式散热器铜管连接结构,研制出绞车液压站翅片式自动风冷散热装置,解决了大型绞车液压站长期高温运行的弊病,此项技改项目研制成功可以保护绞车液压站内部的液压油工作在允许温度下,节约电能,消除液压站油温高的故障,延长液压站电磁阀胶圈使用寿命,此技改创新项目值得向其他煤矿企业推广应用。

此项技改采用闲置的3匹分体空调室外机作为液压站箱体内部液压油散热装置,利用液压齿轮泵作为散热装置的动力源,启动齿轮液压泵,将液压站箱体内部液压油通过紫铜管道、齿轮液压泵吸入空调翅片铜管散热器降温后输送回液压站箱体内部。齿轮液压泵及冷却风扇启动停止采用微电脑控制器,通过放置在液压站箱体内部的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液压油温传递给PID智能控制器,实现冷却装置自动启停控制。其特点如下:

(1)可作为一种矿井大型绞车液压站降温保护开发项目,拥有手动控制方式、自动控制模式,实现手动、自动启停控制。

(2)本技改装置创新点就是将液压站箱体内的液压油通过散热性能最好的紫铜管引到空调室外机散热器进行降温,再通过动力装置将冷却的液压油输送回液压站,相比水冷液压站优点是消除冷却水在液压站内部凝露导致液压油、水混合的恶性事故的发生。

(3)本装置设计实用,投资小,液压站降温效果明显,在节能降耗方面表现突出。

使用效果

我们设计制作的液压站翅片自动风冷散热装置在主井三月下旬投入使用以来,主井液压站没有出现过一次由于液压油温高影响液压站正常运行事故的发生。保证了主井绞车制动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从安全生产消除液压站事故率、降低电能消耗、大型设备大修率核算年创效五百多万元。此技改创新项目实现自动控制冷却装置启停,减轻值班司机劳动强度。经实际运行验证降温效果明显,技改后的主井液压站油温长期在45-50摄氏度范围。替换下10匹空调,节电效果明显。适于向同行业推广。

结构原理图

说明:此技改装置采用交流220伏动力液压齿轮泵(外购件,型号为YTP-G-40 )将液压油通过安装在液压站箱体下部的阀门4(6分铸铁球阀)引出,经过12毫米铜管输送,液压油通过过滤器5(采用空调室外机内部铜质过滤器)进入齿轮液压泵,动力液压泵将液压油送入安装在液压站旁的3匹空调散热器9(型号KFR-70W/LE1),通过微电脑控制器(外购件 型号为LD-B10-10DP)控制冷却风机10运行,自然风通过翅片式散热器,轴流风机10将散热器表面的液压油温带走,铜质管道内的液压油在齿轮泵产生的推动力下将液压油由阀门3流回液压站,往复循环散热,液压站内部的液压油温很快降到控制器设定的允许温度。

冷却装置应用于大型绞车液压站实例

作者简介:

大型尿素装置贮存设施选择 篇4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尿素装置也日益大型化, 在已投产的大型尿素项目中, 尿素贮存设施一般有2种方案:1.散存为主、袋库贮存为辅、集中包装装车方案;2.袋装仓库贮存、连续包装方案。下面以国内某年产52万吨尿素项目为例, 对尿素贮存设施的2种方案详细论述如下。

2散存为主、袋库贮存为辅、集中包装装车方案

本方案的作业方式为:从尿素装置生产出来的颗粒尿素由输送机运至散库贮存, 当火车未进厂时, 包装成袋的袋装尿素由码垛机码垛成组后叉车转运至站台或袋库贮存。当火车进厂时, 散库内颗粒尿素经取料设备耙料机出料至输送机上输送进包装楼进行集中包装后装车。尿素装置生产出来的颗粒尿素也可不进散库直接输送或汇同散库出库的尿素输送至包装楼。

方案设置

本方案散库面积为108×53m2, 库内两端设4m高挡料墙, 贮量约为12180t, 为日产1740t尿素项目生产装置约7d的贮量。袋库面积为135×30m2, 可存放袋装尿素5220t, 贮存天数约为3d。

工作制度

从尿素装置至散库采用三班操作工作制度;从散库至包装和装车采用两班操作工作制度。

方案特点

a.散库贮量大, 在与尿素生产装置之间, 除输送设备外, 无任何加工工序, 能满足尿素生产装置连续排出物料的需要, 有效地起到了生产缓冲的作用。

b.为后续加工工序集中机械化作业提供了条件。在火车进厂时可根据运输调配的状况实现集中包装、装车机械化作业的方式。

c.散库和袋库总占地面积约为9774 m2, 占地面积小、贮存量大, 容积利用率高, 堆形稳定、堆料高。

d.集中包装、包装机台数较多。

投资估算

设备购置费:1台轨距为48m, 取料能力为240t/h的耙料机的设备购置费为600万元;6台半自动包装机购置费为330万元;6台火车装车机购置费为180万元;散库袋库土建工程费:3000万元;设备安装工程费:50万元;合计投资为4160万元。

3 袋库贮存、连续包装装车方案

本方案的作业方式为:由尿素装置生产出来的颗粒尿素由输送机直接输送至包装楼进行包装。包装成袋后由码垛机码垛成组、叉车转运至袋库贮存。当火车进厂时, 库内袋装成品由叉车或人工拆垛装车, 袋装成品也可不经码垛通过装车机直接装车。

方案设置

本方案袋库面积为220×30m2, 共设置两个, 贮量为17440t, 为日产1740t/d尿素装置10d的贮量。

工作制度:采用五班编制三班操作工作制度

方案特点

a.尿素装置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不落地直接进包装楼包装后进袋库贮存, 流程简单、输送转运环节少、布置紧凑。

b.袋装贮存总占地面积约为13200 m2, 仓库利用系数低、占地面积大。

c.装车时需人工辅助二次拆垛, 操作工人数多。

d.连续包装、包装机台数较少。

投资估算

设备购置费:4台半自动包装机设备购置费为220万元;2台码垛机220万元, 4台装车机购置费为120万元;土建工程费为3300万元;安装工程费为30万元;合计投资为3890万元。

4 贮存设施方案比较

技术性、经济性比较如表3、表4所示。

通过表3、表4对比可以看出:方案1 (散存为主、袋库贮存为辅、集中包装装车方案) 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小, 实际运行过程中灵活性、适应性都较强, 能够满足快速装车要求, 缺点是散存易“风化”, 作业时会使产品破碎产生少量细粉, 整体工程投资稍高, 因此, 大型化肥装置一般都采用此方案。

方案2 (袋库贮存、连续包装装车方案) 的优点是流程简单, 转运次数少, 整体工程造价低, 缺点是袋装仓库占地面积大, 袋装贮存增加了成品袋的落地次数, 容易造成破包。大型化肥装置一般不推荐此方案。

5 结语

大型装置 篇5

本要求的通知

(沪卫医政〔2006〕83号)

各区(县)卫生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有关大学及各医疗机构:

为加强本市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根据卫生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卫规财发〔2004〕474号)和《全国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指导意见》(卫办规财发〔2005〕64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我局对列入卫生部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品目(第一批)的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800毫安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LA)等5类设备制订了配置准入基本要求,并对审批程序进行了修订,请遵照执行。

即日起,《关于下发上海市医疗机构贵重医疗设备具体装备条件的通知》(沪卫药械〔94〕第124号)、《关于修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装备条件”的通知》(沪卫药械〔97〕5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贵重医疗设备管理的通知》(沪卫医政〔1998〕6号)、《关于印发<上海市大型医用设备应用技术评审办法(试行)>的通知》(沪卫医政〔1998〕57号)、《关于修改磁共振成像仪等贵重医疗设备装备条件的通知》(沪卫药械〔1997〕133号)和《关于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加强装备管理的通知》(沪卫医政〔2002〕54号)废止。

附件:1.上海市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配置基本要求

2.上海市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配置基本要求

3.上海市800毫安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配置基本要求

4.上海市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LA)配置基本要求

5.上海市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配置基本要求

6.上海市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审批程序

7.上海市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请表(含可行性报告)

8.上海市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装备申领登记表

二○○六年九月二十七日

附件1

上海市X线电子计算机

断层扫描装置(CT)配置基本要求

一、本市二级乙等以上或相应规模医院可申请配置CT,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诊所暂不配置CT。为支持社会办医的发展,业务量和床位设置达到一定规模的民办医院、专科特色明显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也可申请配置CT。

二、申请配置CT设备的医院应具有一定的临床规模,其临床各科应具有较高的水平。医院必须有完善的神经科、肺科、骨科等科室,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等基础科室。三级乙等以上的专科医院也可配备,但至少应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等基础科室。

三、放射科具有相应的专业人员,至少有1名高级职称和3名中级或以上职称的放射专业人员,并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其中应具有硕士学历的医师1名以上;具有主管技师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2名以上。上述人员不包括回聘、兼职和顾问。

四、放射科将要从事CT工作的高级职称医师须有1年以上CT工作或进修经历;中级职称医师须有半年以上CT进修经历。申报时放射科至少有1名将要从事CT操作的技术人员,且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和CT上岗资格证书。上述人员同时须有初级计算机应用和初级英语的合格证。

五、配置第1台CT设备医院的基本条件为年门急诊量>20万人次,年出院人次

2台CT设备的医院应为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年出院人数>1000>4000人次,年手术人次>1000例。

六、需配置第0人次,年门急诊量>60万人次,年手术人数>5000例。或原CT年检查量>25000例,或单机每日超过90例。

七、需配置第3台或以上CT设备的医院必须是三级甲等综合教学医院。年出院人数>20000人次,年门急诊量>100万人次,年手术量>8000例。或原CT年检查量>40000例,或双机每日超过150例。

八、营利性医疗机构业务指标要求适当放宽。

九、严禁配置二手CT和国家已公布的淘汰机型。

附件2

上海市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配置基本要求

一、本市二级甲等以上或相应规模医院可申请配置MRI,二级乙等医院、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诊所暂不配置MRI。为支持社会办医的发展,业务量和床位设置达到一定规模的民办医院、专科特色明显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也可申请配置MRI。

二、申请配置MRI设备的医院应具有一定的临床规模,其临床各科应具有较高的水平。医院必须有神经科、心脏科、普外科、消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科室,具有完备的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超声科、麻醉科等基础科室。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也可配备,但至少应具有完备的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麻醉科等基础科室。

三、放射科应具有相应的专业人员,至少有2名高级职称和3名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放射专业人员,并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其中应具有博士学位的医师1名以上;具有主管技师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2名以上。上述人员不包括回聘、兼职和顾问。

四、放射科将要从事MRI工作的高级职称医师须从事CT工作经历2年以上并有半年以上MRI工作或进修经历。中级职称医师须有半年以上MRI进修经历。申报时放射科至少有2名将要从事MRI操作的技术人员,且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和MRI上岗资格证书。上述人员同时须有初级计算机应用和初级英语的合格证。

五、装备第1台MRI设备的医院要求其年门急诊量>40万人次;年出院人次>8000人次;年手术人次>2000例。已装备CT的医院其CT年检查人次>12000例,阳性率>50%。

六、需配置第2台MRI设备的医院应为三级甲等医院,年出院人数>18000人次,年门急诊量>80万人次,年手术人数>6000例。或原MRI年检查量>6500例,或单机每日超过25例。

七、需配置第3台或以上MRI设备的医院必须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年出院人数>20000人次,年门急诊量>100万人次。年手术量>10000例。或原MRI年检查量>12000例,或双机每日超过50例。

八、配置研究型MRI的单位必须是博士培养点,并有省部级以上的研究项目。MRI和国家已公布的淘汰机型。

九、营利性医疗机构业务指标要求适当放宽。

十、严禁配置二手

附件3

上海市800毫安以上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配置基本要求

一、DSA定义:功率50kw以上或最大输出电流800mA以上;图像分辨率512×

DSA,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512以上;采集速度每秒25帧以上。

二、本市二级乙等以上或相应规模医院可申请配置

务中心、门诊部、诊所暂不配置DSA。为支持社会办医的发展,业务量和床位设置达到一定规模的民办医院、专科特色明显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可申请配置DSA。

三、申请配置DSA设备的医院应具有一定的临床规模,其临床各科应具有较高的水平。医院应有比较完善的神经科、心脏科、介入科或肿瘤科等科室,同时应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麻醉科等基础科室。三级乙等以上的专科医院也可配备,但至少应具有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麻醉科等基础科室。

四、放射科应具有相应的专业人员,至少有1名高级职称和3名中级或以上职称的放射专业人员,并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上述人员不包括回聘、兼职和顾问。

五、放射科将要从事DSA工作的高级职称医师须有1年以上DSA工作或进修经历。中级职称医师须有半年以上DSA进修经历。申报时放射科至少有2名将要从事DSA操作的技术人员,且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和DSA上岗资格证书或国家规定的相关操作资格证书。

六、配置第1台DSA设备医院的基本条件为年门急诊量>30万人次,年出院人

2台DSA设备的医院应为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年出院人数>10000次>5000人次,年手术人次>1000例。

七、需配置第人次,年门急诊量>60万人次以上,年手术人数>5000例。或原DSA年检查量>2500例,或单机每日超过10例。需配置第3台及以上DSA机器的其检查量要求依此类推。

八、营利性医疗机构业务指标要求适当放宽。

九、严禁安装二手DSA和国家已公布的淘汰机型。

附件4

上海市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LA)配置基本要求

一、本市二级甲等以上或相应规模医院可申请配置LA,二级乙等、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诊所暂不配置LA。为支持社会办医的发展,业务量和床位设置达到一定规模的民办医院、专科特色明显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可申请配置LA。

二、申请配置LA设备的医院应具有一定的临床规模,其临床各科应具有较高的水平。医院必须有完善的影像诊断科、病理科、外科和化疗科等基础科室,符合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开设的放射治疗诊疗项目。医院必须具备适宜开展放射治疗业务的房屋、水电、辐射防护、环保等相应基础设施。

三、放射治疗科由医师、物理师和放疗技师组成。放疗科负责人应由从事3年以上临床放疗实践的副高级(含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所有从事放射治疗业务的医师应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医师执业证书》,并符合执业地点、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的要求。必须接受岗位培训,具备《放射人员工作证》,并取得《大型医用设备(LA)上岗合格证》。

物理师应具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必须接受岗位培训,具备《放射人员工作证》,并取得《大型医用设备(LA)上岗合格证》。

放疗技师应具备中等医技专科以上学历,必须接受岗位培训,3具备《放射人员工作证》,并取得《大型医用设备(LA)上岗合格证》。

上述所有人员不包括回聘、兼职和顾问。

申请配置LA的单位,在获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前,各类从业人员必须到位。

四、医用直线加速器必须达到计(剂)量准确,安全防护和性能指标合格后方可使用。除此之外,必须配置模拟定位机或CT模拟定位机、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放射剂量仪等辅助设施。缺一不可。

五、申请配置第2台医用直线加速器的医院,其原有的设备必须满足每年每台医用直线加速器治疗的病人数>500例。申请配置2台以上的以此病例数类推。

六、营利性医疗机构业务指标要求适当放宽。

七、严禁配置二手LA和国家已公布的淘汰机型。

附件5

上海市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

断层扫描仪(SPECT)配置基本要求

一、本市二级乙等以上或相应规模医院可申请配置SPECT,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诊所暂不配置SPECT。为支持社会办医的发展,学科水平相对较高、专科特色相对明显的民办医院和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可申请装备SPECT。

二、申请配置SPECT设备的医院应具有一定的临床规模,其临床各科应具有较高的水平。医院原则上应有相应的心、脑、肿瘤、内分泌、消化、泌尿、血液等科室(专科医院除外),并有开展核医学相关工作三年以上的基础或积累。

三、核医学科具有相应的专业人员,科室业务负责人应由从事核医学工作5年以上、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并配有熟悉放射性药物的医师或药师;所有业务人员必须接受SPECT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资质或培训证书。上述人员同时须有初级计算机应用和初级英语的合格证。

四、核医学科应配有助理工程师或经培训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设备维护保养和基本修理。

五、SPECT用房及其辅助用房,必须达到安全防护及环保的相应部门检查审核标准,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

六、如上述各类人员和条件尚未达到要求,应先上报切实可行的调配计划。申请配置单位应在领取《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前人员到位,并通过系统培训,取得相应证书;

七、配置第1台SPECT医院基本条件为年出院人次>8000人次,年手术人次>

2台SPECT医疗机构原机年检查量>2000人次,或承担较多干部1500例,或年门急诊量>30万人次;

八、需配置第保健业务的医院年检查量>1500人次;需配置3台及以上医疗机构原机年检查量>4000人次,或年心脏检查量>1500人次。

九、营利性医疗机构业务指标要求适当放宽。

十、严禁配置二手SPECT和国家已公布的淘汰机型。

附件6

上海市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审批程序

为进一步加强对本市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管理,规范申报和审批工作,根据卫生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卫规财发〔2004〕474号)的规定,现修订本市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审批程序如下,请各有关单位遵照执行。

一、根据卫生部核准公布的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上海市卫生局承担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的初审和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审批工作。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具体承担设备准入的受理工作。

二、医疗机构拟配置或更新大型医疗设备,应先填写《上海市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请表(含可行性报告)》并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民营医疗机构为所在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配置或更新申请,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提出初审意见。

三、在取得主管部门同意的前提下,医疗机构向市卫生局申报,提交《上海市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申请表(含可行性报告)》一式六份,每季度申报截止时间:每年2、5、8、11月底。

四、市卫生局每季度召开一次专家论证会,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对配置申报进行论证,以申请单位当面陈述申报理由的方式,经专家讨论后提出论证意见。必要时,进行现场论证。

五、市卫生局根据专家论证意见,结合设备配置规划要求,根据不同的设备审批权限,对各医疗机构配置或更新大型医疗设备的申请作出初审或审批结论,转报卫生部审批或核发《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不予)批准通知书》。本市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批准通知书》有效期2年,医疗机构应在有效期内购置并装备设备,过期作废。

六、已装备的大型医用设备经相关部门检测合格后拟投入使用,应先填写《上海市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装备申领登记表》,领取《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或《大型医用设备临时配置许可证》后方可正式使用。

七、其他

咨询、受理地点: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Tel:64377020

镇宁路465弄181号200050

政策咨询和表格下载:上海卫生信息网

大型连续重整装置的优化设计 篇6

广西石化公司新建设的220万t·a-1连续重整装置是为广西加工海外原油的大型燃料型炼油项目而建设的,是目前国内建造的规模最大的连续重整装置之一。采用UOP超低压连续重整和第三代催化剂连续再生(Cycle Max)工艺专利技术,设计规模为220万·a-1,催化剂再生规模为4500磅·h-1。以上游轻烃回收装置提供的精制石脑油为原料,生产RONC为102的高辛烷值汽油组分。该装置由华东设计院和国际著名工程公司——西班牙TR公司合作完成FEED(Front End Engineering Design)设计,华东设计院完成基础设计和详细设计。装置于2010年9月6日一次投料成功,2010年12月进行了装置全负荷48h运转考核标定,目前装置已经平稳运行接近2年。截止到2012年5月,共加工原料约310万t。

1 原料和产品

1.1 原料

连续重整装置的原料为轻烃回收装置生产的精制石脑油,为了增加装置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原料考虑2种设计工况,即一期为贫料工况,二期为富料工况,原料性质见表1。

1.2 产品

装置的主要产品为稳定塔底油、含氢气体、C5组分(液化气)。其中稳定汽油组分去芳烃抽提装置,C5组分(液化气)去轻烃回收装置,含氢气体去PSA装置。

2 主要技术指标

连续重整装置的产品收率、公用工程消耗和能耗见表2、3。

3 主要技术方案的选择

本文以广西石化公司220万t·a-1连续重整装置为例,对主要技术方案进行了对比,根据对比结果选择最优化的设计方案最为本装置的设计。

3.1 反应器布置

连续重整装置设有4台反应器,不同的工艺包提供商布置方式不相同,或4台叠置式布置或4台并列式布置。对于UOP工艺技术,一般采用4台反应器叠置在一起的设计方案[1]。

(1)4台叠置式布置:

对于此种设计方案,由于4台反应器叠置在一起,加上顶部的还原段,设备总高度较高,一般在86m左右,稳定性较差。为保证一定的强度,设备筒体器壁很厚,设备较重,投资费用也较高。另外,设备的运输、安装和现场组焊都比较困难,并且土建框架投资相应增高,同时也给装置的操作和检修带来不便。此种方案的优点是占地面积较少。

(2)2台+2台叠置式布置:

对于220万t·a-1重整装置,反应器尺寸较大,若采用4台叠置式,总体高度高,设备的制造、运输和安装难度都比较大,同时炼厂所在地位于台风多发区域,风力载荷大,土建施工费用非常高。因此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2台+2台叠置式反应器布置结构,即还原段、一反、二反叠在一起,缓冲段、三反、四反叠在一起,并列布置。采用此种设计方案,设备总高度降低到45m左右,设备筒体器壁相对较薄,设备总重量减轻,便于施工、检修和生产操作,设备和管道布置见图1。由于采用2列并列布置,占地面积较大,另外还需要增加1套反应器间催化剂氢气提升系统。

2种反应器的布置方案对比见表4。

从表3可以看出,与传统的4台叠置式方案相比,采用并列2台+2台叠置式反应器布置方案框架高度降低约39m,设备重量减轻51t,总投资可节省999万元,由于三反顶部增设缓冲段部分,使得催化剂装填量增加4.5t,若重整催化剂按100万元·t-1计,即使扣除多装4.5t催化剂的费用还可以节省投资约549万元。

结合以上因素,本装置最终采用反应器并列2台+2台叠置式布置方案,这也是在国内重整装置中首次采用。

3.2 扇形筒

连续重整反应器均为径向反应器,其内件扇形筒是关键部件之一,是高温原料油气进入催化剂床层并均匀分配的通道[2]。传统的扇形筒为“D形”结构,机械强度低,扇形筒间催化剂存在死区,催化剂利用效率低。本装置设计中首次采用Johnson Screens公司优化的“梯形”结构扇形筒(Opti Miser TM),结构形式见图2。

这种结构是Johnson Screens和有关工艺专利商共同开发的扇形筒,它结合了外篮式结构和“D形”扇形筒的安装和维护方便的优点,保证了均匀的床层厚度,从而使床层接触范围最大化。优化后的“梯形”扇形筒还有如下优点:

(1)机械强度更大,能够满足在更差的工艺条件下使用,使用寿命长。可与反应器本体的停车检修时间一致,保证了装置运转的长周期,从而为实现超长周期节约了成本。

(2)催化剂在每一水平床层都是均匀的厚度,在扇形筒之间没有死区,无堆积炭,催化剂的使用效率更高。

(3)扇形筒横截面积大,流体分布更好,创造了高流量环境。

(4)更好的压缩和抗爆性能,轴向缝隙和光滑的丝网防止催化剂在工作中沿床层流动时不被磨损。

3.3 压缩机透平冷却方案

根据全厂蒸汽平衡情况,重整循环氢压缩机和重整氢增压机均采用3.5MPa(G)凝汽透平驱动离心压缩机,通过经济比较,凝汽透平采用循环水冷却,比采用干空冷和增湿空冷冷却更经济,效率更高。3种方案对比见表5。

3.4 再接触制冷系统

为进一步回收C3、C4馏分,提高重整产氢的纯度,重整产氢采用两级压缩和两级逆流再接触方式进行提纯,并在二级再接触流程中设有丙烷制冷系统使再接触温度降至4℃,制冷剂采用更环保、健康的丙烷[4]。为更好地节能降耗,对压缩机组出口制冷剂冷却方式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方案比较,压缩机组出口采用蒸发式冷凝冷却工艺,蒸发式冷凝器是一种高效节能的换热设备,由于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和安装方便等优点,目前已经在制冷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5]。采用此种工艺可节省大量的循环水,经济效益更好。丙烷制冷剂冷却方案对比见表6。

4 结论

(1)自装置开工以来,运行平稳,各类动静设备及仪表运转正常,各项标定指标达到设计要求;装置能耗较低,达到国内同类装置先进水平。

(2)并列2台+2台叠置式反应器以及新型扇形筒的采用,进一步突出了状纸操作和检修的优越性,同时与国内同类规模装置相比,建设总投资减少约5%。实践证明采用优化后的设计方案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柳雨春,刘春艳.UOP连续重整装置大型化的新技术[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2):35-38.

大型常减压装置节能优化措施 篇7

1 抽真空系统

1.1 设计

装置的减压抽真空系统是美国格雷汉姆的技术, 选用了蒸汽和机械抽真空混合抽空方案, 采用三级抽空冷凝冷却系统, 第一级采用3台蒸汽喷射式抽空器并联操作, 每台的设计负荷分别为操作负荷的60%、40%、20%;第二级采用3台蒸汽喷射式抽空器并联操作, 每台的设计负荷为操作负荷的50%;第三级采用1套液环真空泵系统, 3台液环泵, 每台的设计负荷为操作负荷的50%;同时, 第三级设1台蒸汽喷射式抽空器作为备用, 设计负荷为操作负荷的75%。一级抽真空系统耗气量设计为11.7 t/h, 二级抽真空系统耗气量为5.22 t/h, 三级采用液环泵, 仅开停工时切换到蒸汽抽空器, 若三级利用抽真空蒸汽, 则消耗蒸汽7.39 t/h, 年消耗蒸汽为62 076 t, 蒸汽价格170元/t, 则年成本为1055万元, 根据设计文件, 三级采用液环泵, 年耗电393.7×104k Wh, 则年成本为236.22万元, 从设计方面看, 三级利用机械抽真空节约成本较多。

1.2 操作

1.2.1 根据实际负荷调节一级抽真空系统

一级抽真空系统耗气量设计为11.7 t/h, 耗气量占总抽真空蒸汽消耗的将近70%, 所以一级抽真空系统是节约蒸汽的重点。经过实践对比, 在减压塔负荷较低时, 仅开60%一台抽空器就能满足生产需要。在加工负荷较大的情况下, 减压塔负荷增加, 仅开60%一台抽空器已经不能满足操作要求, 需要根据减压塔实际负荷调节一级抽真空系统, 做到在满足减压塔操作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节约蒸汽。

1.2.2 降低抽真空蒸汽压力

装置的抽真空系统设计使用压力为0.85 MPa蒸汽, 但目前没有此压力蒸汽, 装置利用1.0 MPa蒸汽进行抽真空操作, 在一级仅开60%、二级开100%负荷下, 蒸汽用量为17.1~17.5 t/h;工艺调整降低抽真空系统蒸汽压力, 将压力降至0.85 MPa, 抽真空蒸汽总耗量降低至13.1 t/h, 节约蒸汽约4 t/h。在生产过程中, 根据油品性质变化及真空度分别调节一级、二级抽真空蒸汽的压力, 最低能调至0.50 MPa, 一级仅开60%的前提下, 蒸汽耗量最低达到11 t/h[1]。

1.2.3 合理利用液环泵降低电耗

根据设计文件, 三级液环泵每台的负荷是操作负荷的50%, 正常情况下, 开1台液环泵就能够满足真空度要求, 与3台液环泵同时工作对比, 年节约用电262×104k Wh。

2 高速电脱盐应用

2.1 设计

电脱盐是原油蒸馏装置重要的原油预处理设施, 可减轻本装置及下游装置设备的腐蚀, 并降低下游装置原料中的金属离子含量。近年来随着装置大型化, 国内有些企业引进了国外的高速电脱盐技术和设备, 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处理能力比低速电脱盐提高约2倍, 同时罐体尺寸大幅缩小, 克服了装置大型化后电脱盐系统投资高、占地大的矛盾。常减压装置电脱盐设备采用国内电脱盐设备, 在消化吸收进口高速电脱盐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国产化的高速电脱盐技术, 从几年的运行情况看, 脱盐效果比较理想, 而且设备造价比进口要低很多。

2.2 操作

每台电脱盐设备分别有5级电档, 分别是13 k V、16 k V、19 k V、22 k V、25 k V, 电档高的相应耗电量大, 脱盐效果好, 但在原油性质较好的情况下, 较低电档就能满足脱盐要求。因此, 在操作中要根据原油性质, 及时调节电档, 并配合调节好注水量、电场强度、注破乳剂量, 在乳化层较厚的情况下及时切除乳化层, 尽力降低电耗。根据实际操作测算, 上下两级电档每天耗电量相差2000 k Wh。

3 与下游装置的热联合

3.1 设计

根据设计文件, 下游装置完全吸收上游装置的波动, 也就是所有的外供料全部去下游装置, 高度的热联合在增加了上游装置的外输热之外, 对下游装置降低燃料消耗也是有益的。

3.2 操作

在实际操作中, 为了防止油品在冬季发生冻凝事故, 确保装置安全平稳生产, 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增加热供料流量。在保证下游装置平稳的前提下, 尽量多向下游装置提供热料, 少量甩罐区, 对于航煤和柴油不易凝的物料, 下游装置若加工负荷允许, 应全部热供料;保证塔顶真空度, 尽力提高减炉出口温度, 提高蜡油收率, 进而提高蜡油外输热。

2) 提高热出料的出装置温度。将减压塔底温度控制在工艺卡片范围, 并向上限控制, 提高渣油出装置温度;通过调节换热器的副线来提高物料出装置温度, 如果换热器副线开得过大, 则热量损失大、消耗燃料多, 经过核算, 调节换热器副线增加的外输热比多消耗燃料增加的能耗相差无几, 因此, 这种方法视具体工艺条件进行调节[1]。

4 节约燃料效果

4.1 设计

常减压装置设计燃料能耗为8.24 kg/t (标油) , 占总能耗的76.05%, 主要通过用高温位的物料加热低温位的物料, 实现热回收, 也就是通过设计比较完善的换热网路, 提高换热终温, 降低加热炉负荷。装置还设计了烟气回收系统, 通过烟气的热量加热冷空气, 达到节约燃料的目的。

4.2 操作

4.2.1 降低加热炉负荷

1) 闪蒸塔的设计进料温度为214℃, 在操作温度达不到该温度时, 车间通过调整换热网络, 提高闪蒸塔进料温度, 从而提高了闪蒸塔塔顶气量, 降低了常压炉负荷。

2) 通过调整换热网络, 提高换热终温, 降低常压炉负荷[1]。

4.2.2 提高加热炉热效率

1) 对加热炉及时检修。针对排烟温度高的现象, 要及时清理热管及热管回装, 排烟温度最高一次能降低8℃。检修预热器过程中, 瓦斯耗量比投用预热器要多消耗10%左右, 可见加热炉预热器节能的重要性;针对余热回收漏风现象要及时进行堵漏。

2) 将氧含量控制在指标下线。2012年前, 加热炉氧含量的工艺指标为2%~4%, 2012年5月开始, 车间内控1%~3%, 并将氧含量指标修订为1%~4%。在每周的加热炉监测中, 烟气的CO含量不超标, 说明燃烧充分, 在同样的加工负荷下每小时降低燃气0.3 t, 效果比较明显。

5 减压深拔技术的应用

5.1 设计

大型常减压装置最大的效益点就是减压深拔, 通过深拔能提高蜡油收率, 为全厂蜡油平衡提供基础。该装置选用的是KBC专利技术, 是通过Petro—SIM模拟软件对减压蒸馏装置进行模拟计算, 测试出不同原油特性数据, 给出它们的结焦曲线, 从而提高常压塔及减压塔的切割点温度, 使减压蒸馏切割点温度达到较高温度。KBC公司减压深拔技术的优点是严格控制减压炉炉管在低于结焦温度下工作, 使减压炉在423℃以下的较高炉出口温度下长时间运行。

使用减压深拔技术, 燃料消耗增大, 但其对换热终温的提高是有作用的, 同时因为减压产品增多, 对热出料也是有贡献的。

5.2 操作

装置自2010年4月开始正式应用KBC减压深拔技术以后, 减压塔顶气、柴油、轻蜡油、重蜡油的收率全部有了明显的提高, 见表1。

从表1数据可知, 装置在达到100%的负荷的条件下, 深拔操作前后数据有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减压产品的收率提高了不少, 减三线重蜡油的收率甚至超出了设计值将近1%, 减二线轻蜡油、减一线柴油收率也相应增加, 从收率的变化可以判断出蜡油切割点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2]。渣油收率降低了1.95%, 假设全部转化为蜡油组分, 蜡油价格按5300元/t计算, 渣油价格按3000元/t计算, 则1000×104t/a常减压装置年效益为4.48亿元, 按每小时增加0.5 t燃料计算, 燃料价格3000元/t, 则多出的成本为1260万元, 可见效益可观。

6 装置加工负荷率

不同加工负荷下装置能耗见表2、图1。

通过数据能够看出, 在低负荷下能耗还是较高的, 因此在原油储备较高的情况下尽量提高装置加工负荷, 能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7 结束语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 可以看出大型常减压装置无论是从设计上, 还是在操作上, 其优化节能措施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 今后还要继续多方面挖掘节能项目, 争取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田增芹, 王云强, 高鹏, 等.天津1000x104t/a常减压装置降低能耗探讨[J].石油石化节能, 2011, 1 (8) :28-30.

大型炼化装置检修的安全管理 篇8

1 装置大修期间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原因分析

炼化装置大检修时, 往往涉及大量受限空间作业、动火作业、高处作业、电工作业、盲板抽堵作业、吊装作业等特殊作业。可能发生的事故有火灾、爆炸、触电、窒息、中毒、高处坠落、物料灼伤、各种机械伤害等。

根据炼化装置大修的特点, 总结出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种:

1) 工艺处理不彻底有介质残留, 未严格执行能量隔离措施和检修安全交接制度。

2) 项目单位和检修单位未进行工作前安全分析 (JSA) , 未编制检修方案, 检修过程中未对检修人员进行安全交底或交底不清;

3) 参与检修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不了解作业过程的风险和控制措施;

4) 检修时工器具本身存在缺陷或隐患;存在交叉作业, 各作业方未进行有效沟通;

5) 安全监管部门对各种危险作业审批不严;

6) 检修人员未按规定佩戴劳动防护用品;未掌握必要的应急救援知识, 盲目施救, 导致事故扩大。

2 建立和完善装置大修的安全管理模式

2.1 装置检修前的准备细致全面, 为大修安全打好基础

装置检修是一项涉及所有专业, 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的计划性工作, 为此, 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尤为重要。针对装置检修, 编制指导性文件《装置检修安全环保指南》, 按照“安全检修、检修安全”的要求, 从九个方面进行准备, 有对应的编制《准备情况检查表》, 并安排专人跟踪准备情况, 防止遗漏。九个方面的具体工作有:

1) 安全教育是提高个人安全意识和能力, 减少和避免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 同时也是装置检修前安全专业的基础工作之一。装置检修涉及的人员众多, 应根据其工作特点和职责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以便取得实效:

a) 对工艺操作人员工艺处理方案、操作卡进行重点培训。工艺处理是否彻底是保证检修本质安全的基础, 所以对经过评审、批准的停工处理方案、规程的培训尤其重要。

b) 对检修作业人员进行检修方案和作业过程的风险辨识和防范措施进行培训。

c) 对工艺监护人工艺状况的安全性、各种检测仪的使用及现场作业的程序许可规范等进行培训。

d) 对外来承包商、施工人员在作业过程的风险辨识和防范措施、现场作业的程序许可规范、项目的检修规程等进行培训。

2) 健全组织网络是保证大检修顺利有计划进行的基础。有计划的工作体现在管理网络的落实上, 装置检修安全管理网络体系的建立, 是安全、环保、正点完成装置检修的保障。为此, 要提前安排好各项工作的负责人和责任人, 衔接好各种工作许可证办理、审核、签发环节人员到位情况, 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针对各项工作, 特别是安全环保措施的落实工作, 安排好检查监督人员, 保证检修效果;在实施全过程受控管理中, 将承包商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人员一并纳入进来, 相互促进、彼此监督, 做到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同时, 在对承包商进行资质审查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 要重点对其安全管理网络的建立以及管理要求进行把关, 将其自身的管理网络作为大修安全管理网络中的一个环节来要求。

3) 落实具体检维修项目的安全评价 (工作前安全分析JSA) 工作, 制定事故防范措施, 编制施工作业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报告和检查表, 实现检维修项目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受控。装置检修的项目都是提前确认的, 对材料、工机具的准备、施工单位的衔接, 都可以有计划性地提前开展, 对项目地检维修作业, 开展风险预评价 (工作前安全分析JSA) , 同时, 对所有项目的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编制出装置检修的专项检查表, 为现场监护人和检察人员提供检查依据和检查重点, 作为安全管理的重点工作来实施。

4) 检修装置 (设备) 安全交接面的确认是安全检修的本质安全保障。工艺处理状况是保证检修安全的基础, 所以, 对装置处理完成的确认尤为重要。界面交接时要认真清理列出工艺处理的方案清单, 对能量隔离和管线打开的清单进行逐一测试确认, 做好盲板隔离和阀门上锁挂签工作, 明确每个系统工艺处理应达到的安全要求 (是设备管线先打开、有限空间、动火作业) 。例如:某次装置检修, 变换脱硫工段涉及操作方案 (操作卡) 324项, 23个取样分析确认点, 盲板隔离点9处, 管线打开安全指标:动火一氧化碳介质浓度≤0.5%;有限空间一氧化碳≤30 mg/m2等。

5) 大修期间现场安全管理要求、具体的管理标准、制度以及偏离标准的审核。装置大修涉及全过程的现场管理标准、规范众多, 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和活动, 有很多细节和工作程序, 在原有的标准中不一定明确, 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原有的标准更多的是考虑通用性和普遍性, 在执行标准的过程中, 会严重降低工作效率, 影响检修效率和检修进度。为此,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必须根据以往现场的工作实际情况, 将一些工作的细节和程序、环节以及标准的偏离情况进行评审, 并书面明确, 以便在大修期间的安全管理有据可依。

6) 检修期间的环保要求。提前审核各单位的废弃物排放审报情况。装置大检修会进行装置降温、置换等工艺处理, 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废物, 环保问题同时也是安全问题, 装置车间针对这些废物要制定相应的措施, 落实责任人;管理部门要对整个装置废物排放情况进行总体分析掌控, 避免不同介质在进入下水系统中的反应, 产生新的危险源, 同时对不同区域装置的排放时间和总量进行控制, 保证下游环保设施运行的最优化, 实现达标排放。通过这些工作的落实, 从管理上制定绿色、环保检修的保障措施。

7) 跟踪检修涉及隐患的治理计划和项目。安全部门负有对隐患治理情况进行监督的职责, 为此对装置大修项目中的隐患治理项目要进行专项跟踪, 确保所有隐患进入检修计划, 从而实现检修开工后无隐患的目标。

8) 做好装置检修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作为检修安全的基础工作, 检修人员所需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 要早计划、早准备, 充分考虑订货周期等因素, 将检修期间使用的, 特别是一些特殊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 及早配备到员工, 并进行使用培训, 同时要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 如季节的变化等, 做好劳动保护用品的预防性工作。

9) 应急准备。大修作业现场危险作业集中、人员集中、工机具集中, 特别是在与工艺运行装置交叉检修的过程中, 存在一定的风险。为此, 需要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 以保证在发生应急状况时, 能够有条不紊的处置, 以减少影响面。同时, 要考虑一些非生产的预案制订, 如由于人员集中对饮食公共卫生的要求, 人员交通的预案, 季节极端天气的预案等等。

2.2 检修过程中的组织和控制

装置大修是危险作业集中的实施过程, 炼化企业重大的事故, 一般都发生在装置检修期间 (包括装置停工处理和开工恢复期间) 。为了杜绝事故发生, 除了前期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以外, 关键还是大修过程的落实和控制, 认真执行好各项防范措施。

2.2.1 认真组织好装置的安全交接工作

有些炼化装置无法做到整体一次性的交接, 可按照工艺系统、装置单元、单体设备进行交接, 针对前期的方案措施, 编制具体的落实检查表, 逐一确认, 专人负责。针对要交接的装置, 严格执行交接标准, 现场交接、现场确认, 特别是能量隔离、置换等, 保证安全措施本身的安全性确认。同时, 对于检修开始阶段工艺处理还没有完全结束, 施工单位进入现场工作热情高涨的特点, 要严格控制检修项目的开工作业许可, 在安全和进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2.2.2 组织好对现场全过程的安全检查

每天组织好有设备管理部门、施工单位、作业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参加的联合检查工作。对施工过程的质量、安全、环境、工机具、人员行为进行检查, 对检查中的问题汇总、通报、考核, 提高施工单位对安全工作的警惕和自我修正。同时, 要对所有参修单位的自主管理情况进行检查。上级部门的检查, 不能代替自己的工作。

2.2.3 督促施工单位做好自主管理, 充分发挥施工单位管理体系的作用

装置大修期间主要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参加甲方组织的联检, 增加安全检查的全面性、公正透明性和施工单位相互的交流学习。并要求施工单位在每天作业前, 统一进行作业前的安全措施交底, 充分体现承包商的统一管理和自主管理。

2.2.4 抓住现场检维修的关键环节, 发挥监护人的作用

现场作业各项安全措施是否落实, 最终的确认人是监护人, 要把监护人的职责作为重点来抓, 强化作业监护人的作用。除在装置检修前对监护人进行具体项目的专项安全培训外, 在检修期间针对现场作业的控制, 专门出台强化监护人作用的措施, 一方面对制止违章, 敢于管理的监护人员, 给予奖励, 另一方面需提高对监护人失职的考核力度。

2.2.5 严格实施“日进度、日控制”制度

每日认真分析第二天的开工项目, 做好安全预评价工作, 提前协调办理有关的票证许可, 对危险性较大的作业, 安排专人对相应的措施提前进行检查确认。安全管理人员对第二天的新工作许可和危险作业进行安全措施的确认把关。

2.2.6 针对检修的不同时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检查

由于炼化装置的特殊性, 不能做到整体的全面一次性交装置, 为此, 在检修的初期和开工时期重点对监督能量隔离、作业许可进行检查, 防止运行设备与检修设备的混淆。在检修全面展开后, 重点检查作业交叉面和作业规范以及人员安全行为。同时针对重点项目、区域、时段, 安排专人进行重点检查。

2.2.7 发挥好不同专业安全管理人员的作用

检修期间针对专业性较强的一些工种、作业、设施等, 组织专业单位的安全员参与, 现场纠正、整改、交流, 有效地提高专业安全人员的积极性和现场特殊作业的规范性。同时也可增加不同车间、专业安全人员学习交流的机会, 提高工作能力, 充分发挥安全网络的协同作用。

2.2.8 严格安全环保行为的考核力度, 实现零事故

每次检修都会有很多的施工单位参与, 这些单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用工也很复杂, 因此, 从进厂的那一刻开始就要严格管理, 形成严肃的安全管理氛围。同时, 对为了片面追求工期, 忽视安全、质量的行为实行“零容忍”, 营造出大检修安全最高目标的安全氛围。

2.3 装置检修过程需注意的问题

作为一项计划性很强的工作, 装置检修前期的准备工作要细致、全面, 安全环保方面应更加注重事故预防性检查、措施本质安全性检查、过程规范性检查。同时, 由于装置检修是一项全面综合性的一项工作, 涉及工艺、设备、分析、质量、安全、环境、计划管理等企业生产组织的所有部门, 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有一些专业要求、协调不一致的情况, 在检修安全管理方面应该注意:

1) 实施装置交接过程中要增加安全措施执行、确认的时间, 在统筹计划过程中, 要予以考虑。只有彻底的工艺处理, 才能实现保证检修过程不受干扰, 提高检修效率和安全, 停工工艺处理措施的时间必须予以保证, 才能减少作业过程的危险。

2) 提前做好制度及标准的完善工作, 减少“标准内耗”。大型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管理部门, 都会针对现场作业下发一系列的专业管理要求, 但是在装置大检修期间, 难免会造成相互之间协调和具体工作程序的矛盾。同时, 由于理解的不全面, 以及在装置大修的特殊状态下, 各部门标准之间存在一些不明确、影响现场工作效率的情况, 应针对装置大修的特殊性, 提前逐步完善标准之间的协调。对一些偏离管理标准的情况, 提前办理相关手续, 细化《检修指南》, 使其更有指导意义。

3) 监护人的危害辨识能力较弱, 职责的执行较差, 针对性的培训必不可少。监护人的安排, 基层车间要根据工艺处理和检修的进度合理安排, 同时, 对每个监护的具体风险控制措施应该在大修安全教育中进行, 培训应该把包括机动设备管理、现场施工管理的专业知识内容纳入到监护人培训中。

4) 承包商检修单位的统一要求和培养同样重要。承担炼化装置检修作业的单位应相对固定, 要让这些单位能够胜任和满足甲方的管理要求, 除了检查考核, 还要有意识的对其进行管理制度的培训, 提高承包商的素质, 熟练稳定的施工单位, 也是提高安全绩效的保证。同时, 承包商一些好的做法也可以推动甲方的现场管理, 特别是主要检修单位的变化和进步, 更能提高专业检查的细致程度。

3 结语

大型装置 篇9

接地装置是确保电气设备在正常和事故情况下可靠和安全运行的主要保护措施之一[1]。对接地装置的测试与评价一直是电力行业非常重视的1项工作,多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

文献[2]分析了影响土壤电阻率测量的因素。文献[3]介绍了1种接地极腐蚀速度和深度的监测系统。文献[4]基于地网不等电位模型,研究了接地网的冲击电流效应。文献[5]通过电缆外皮的分流系数评估了接地网降阻改造的效果。文献[6]提出了变电站接地电阻的设计取值方法。文献[7]提出1种接地电阻测量仪的新思路。文献[8,9,10]实现用电路的思想进行接地网腐蚀诊断。文献[11,12,13]给出1种基于接地网可测性分析的腐蚀诊断方法,并给出优化的测试方案。

文献[14]使用CDEGS接地分析软件对扬州电厂接地网的跨步电压、接触电压和地电位升等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改造方案,为解决大型接地网的评估改造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文献[15]及相关标准也都指出对接地装置的安全性评价不能仅仅依靠接地电阻来进行,需要周期性测试观察并进行综合考虑。

综上所述,对于接地网的测试及评价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对接地腐蚀检查与接地参数的测试评估很有必要,但目前还没有文献介绍接地装置综合量化评价体系的研究。

本文将在现有成果及执行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接地装置的测试内容及测试方法,探讨性地提出1种接地装置综合量化评价体系的建立。

1 接地装置状态影响因素及要求

目前大部分文献及标准都认同影响接地装置安全稳定运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接地电阻、跨步电压、接触电压、电气完整性和接地装置腐蚀状态及热稳定性等。下面说明这些因素与接地装置安全运行状态之间的关系。

1.1 接地电阻

接地电阻是接地装置与无穷远之间所呈现的等效电阻。它包括接地装置本身电阻、接地装置与接地设备间的连线电阻、接地装置与土壤之间的接触电阻的总和。当发生接地短路故障或在雷击电流作用下,实际经过接地装置流入土壤中的电流与接地电阻的乘积大小反映了地电位升,一般情况下,地电位升不允许超过变电站二次设备的绝缘水平,否则因地电位升所引起的反击电压将烧毁设备,从而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现行标准对大型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和地电位升有明确规定。

多数专家认为接地电阻R与实际入地电流I的乘积一般不得大于2 000 V。高土壤电阻率地区,若接地电阻有较大数值,必须保证接地短路时地网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不超过允许值,但接地电阻不能超过5Ω。

1.2 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

当有故障电流或雷击电流经接地装置流入大地时,接地装置及其周围所处的区域将产生地电位升,接地装置及其所处区域实际是1个不等电位体,若有人在附近行走或设备区工作,则人行走的两脚之间、脚与设备外壳之间都会存在一定电位差,分别称为跨步电压与接触电压,由此可见,这2个因素也影响着接地装置的安全状态。为了维护运行人员及其他人员的生命安全,必须将跨步电压与接触电压控制在安全标准许可的范围内,并将之作为评估接地装置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相关标准规定接触电压Ut、跨步电压Uz满足和的。要求。其中,ρf和t分别指接地网所处环境土壤电阻率和接地短路电流的持续时间。

1.3 电气完整性

在接地系统中,连接电力设备地与接地网的导体支路称为接地引下线。所有接地引下线与接地网都可靠连接的状态称为电气完整性。若与设备相连接的接地引下线与接地网没有取得可靠连接,或连接不达标,一旦有大电流经过则该设备将有失地的危险,无法保证该设备可靠运行,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现行标准规定,接地引下线之间的直阻需小于200 mΩ。

1.4 接地装置的腐蚀状态

接地网由金属制作而成,不可避免地存在腐蚀问题。若接地支路腐蚀严重,则导体截面可能不满足热稳定性校核,从而引发泄流不畅或导体熔断问题,影响了接地系统的安全性。

目前的相关标准对接地腐蚀检查是通过对关键位置点的开挖查看来进行的。对接地装置的腐蚀性评判可通过接地引下线及接地网主网支路的热稳定性校核来进行。

影响接地网安全稳定的因素很多,但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为影响。

2 接地装置状态影响因素的测试及评价

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接地装置安全性能评估可以通过接地电阻、跨步电压、接触电压、电气完整性和接地装置腐蚀状态及热稳定性等的测试或校核来进行。下面介绍这些参数的测试方法。

2.1 接地电阻的测试与评价

图1为采用传统三极补偿法测量某变电站接地电阻时,电流线电压线呈三角形。

假设土壤电阻率为ρ,通过变电站接地网注入电流(注入电流值为I)点O位于接地网中心位置,用O代表接地体,等效半径为r,电流流出点为PI,称电流极,电压量测位置为O和PU之间的电压(PU称为电压极)。电流线直线距离为do,pt,电压线直线距离为do,PU,和PI间距离为dPI,Pu。

由电流点0和PI所引起的PU点的综合电位为

由电流点O和PI所引起的接地网的综合电位为

由电压极测量得到的地电位升为

这时,接地电阻R的计算见式(4):

令称为补偿因子,则接地电阻R可用式(5)表示。

设为视接地电阻,△R为补偿接地电阻,用式△R=λ.ρ表示,则接地电阻R为测试电阻与补偿接地电阻之和,即R=R0+△R。

为了测试方便,在布置电极时,可以使接地装置、电压极和电流极按照直线0.618放线或按照三角30°夹角放线方式,这样可使补偿因子λ=0,则△R=0,这时视接地电阻即等于接地装置实际接地电阻。如果三角30°夹角放线方式受到限制而没有准确放置,可以用式(6)来进行修订。

上述接地电阻测试放线方式理论前提是:1)土壤分布均匀;2)电流极与接地装置之间的距离远大于接地装置的等效半径。因此一般情况下尽量选择远距离放线方式。但对于大型接地装置而言,远距离放线方式工作量太大,在有些环境下可能无法实现。

为了使得接地电阻的评价更合乎实际,在测试方法中需要严格遵守以下几点要求:1)以接地装置中心位置为参考点,和应大于接地装置对角线距离的4倍;2)电压测试线与电流测试线平行放置段间距不小于5 m;3)运行接地装置的测试电流源频率需避开工频50 Hz的干扰,为了增大电流的入地深度,试验电流应不小于5 A;4)应考虑试验电流可能通过电缆外壳、架空地线等外引出的情况。

对于接地电阻的评价可考虑以下规定:1)一般情况下,接地电阻与最大实际入地电流的乘积不大于2 000 V;否则,接地电阻不能大于5Ω,并确保3~10 kV阀式避雷器不应动作或动作后应能承受所赋予的能量,应有防止外引地导致的故障下转移电位产生危害的有效措施;2)接地电阻的评价需考虑季节因子。

2.2 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测试与评价

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的测试一般只能抽测进行,因此其测试位置的选择需要参考接地装置导体分布图来进行。

图2和图3是1个75 m×75 m,间隔为5 m的接地网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测试位置图。假设土壤电阻率为200Ωm,接地网埋深为0.8 m。注入电流为10 A,频率为50 Hz。

表1是用CDEGS分析软件计算得到的同一设备在不同站立位置下的接触电压。表2是用CDEGS分析软件计算得到的同一测试点向不同方向横跨0.8 m时的跨步电压。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测试方法不同,则测试结果必然不同。当然,测量得到的最大值应作为评价对象。为确保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测试结果能够准确反映接地装置的安全性能,测试中可考虑如下3点建议:1)通过分析软件对接地装置拓扑图计算,找出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最大位置,并将其列入预定测试位置;2)巡视道、常操作设备、建筑出入口等需列入预定测试位置;3)通过分析软件对接地装置拓扑图进行计算,用以指导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测试方向的选择问题。

对于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的合格性评价,一些标准有详细要求,这里补充如下参考:1)土壤电阻率可不考虑季节因子,以避免因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可能引起的人身伤害;2)接地短路电流持续时间的选取应参考继电保护装置保护动作时间,宜保守估计。

2.3 电气完整性测试与评价

电气完整性测试是接地装置测试中最重要的1个环节,变电站一般情况下每年至少进行1次接地装置的完整性测试。

目前现场电气完整性测试主要通过使用接地引线导通仪来进行。其测试原理是通过对2个相邻接地引下线的接地系统注入直流电流,进而量测这2个引下线间电压差,用伏安法求取2个接地引线间的等效直阻,用以评估接地装置的电气完整性是否合格。现有标准对接地装置电气完整性一般要求引线间等效直阻不大于200 mΩ。

假设1个6×9格的40 m×60 m接地网,每格长度为7m,接地装置的材料为40 mm×3 mm的镀锌扁钢。计算可知,加上接地引线的直阻,任意2个引线之间的等效直阻最大约为32 mΩ。考虑到现在很多大型接地装置选用较大截面的金属材料,有些甚至用铜绞线制作接地极,因此选用200 mΩ作为判断标准并不合适,建议初步按照100 mΩ进行接地装置电气完整性合格判定。当然,可能的话按照接地装置的实际图纸、材料进行计算,取1个合适的判定标准进行不同接地装置差异化评判则更好。

2.4 接地装置腐蚀状态检查与热稳定校核

近年来,接地装置腐蚀状态的诊断研究很多,这里对诊断方法不做过多叙述。这些方法一般建立于接地装置完工图纸基础之上,但很多变电站接地图纸并不规范,给接地装置腐蚀状态的诊断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对接地装置的腐蚀检测与诊断需结合可测性进行,并结合少量特定位置的开挖检查给出合适的腐蚀评估。这里给出2条关于接地装置腐蚀检测的建议:1)腐蚀速率宜参考所处的土壤环境或附近土壤的埋片试样数据来选取;2)由于有些腐蚀产物可能导电率很低,有条件则可以分析腐蚀物的导电性,防止接地装置无法顺畅散流。

通过一定的算法来合适地给接地装置追加腐蚀检测点。例如图4是1种给接地装置边缘角追加腐蚀检测点设计图,通过所加的检测点及分线,可以准确诊断出实心线所表示的接地装置支路的腐蚀状态,进而推断整个接地网的腐蚀状态。

对接地装置腐蚀评价可参考相关标准进行接地支路热稳定性的校验。接地导体的当前截面可通过导体的几何形状与腐蚀速率的计算获取。在接地引线的热稳定校核中,电流可取系统短路电流的幅值,而接地装置的主网支路电流宜通过仿真计算来获取。

3 接地装置状态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接地装置安全综合评估包含因素很多,为对不同接地装置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评估能有1个量化的评估结果,需要建立1个综合评价体系,这里给出1种评价体系建立方法。

在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之前,首先需要对影响接地装置安全性因素的重要性进行合理排序;其次根据其重要性的排序结果给出1个合适的权重因子;最后计算出接地装置的综合评估分值。下面是建议的1种接地装置综合评价体系。

一般情况下,接地装置的安全性影响因素主要由跨步电压与接触电压、电气完整性、接地导体支路热稳定性和接地电阻等组成。在故障情况下,跨步电压与接触电压对接地系统站内人员的保护情况,应属于最重要的评估因素;电气完整性反映站设备是否存在失地危险,并能够反映设备短路故障情况下故障电流是否能够顺利传递给接地网并散入地中,可放在第二位;接地导体的热稳定性可用于检查是否存在断裂、是否大面积腐蚀导致支路无法承载故障电流,可以放在第三位;接地电阻的评估主要用于检查故障下地电位升是否超过标准要求,从而防止地电位升对与接地装置所连接的设备造成危害。依照上述理由,提出如表3所示的接地装置影响因素权重数据表。

这里给出各个因素的评估分值施行参考方法。

(1)若按照百分制评估跨步电压、接触电压,可以用χ1表示跨步电压百分制评价结果,χ2表示接触电压百分制评价结果,α表示跨步电压测试最大值与允许值的比值,β表示接触电压测试最大值与允许值的比值。

式(7)是跨步电压、接触电压建议取分标准。

(2)电气完整性测试数据若达到100%合格,且测试值均在良好(按照DL/T475标准)范围内。若按照百分制评估电气完整性,可以参考如下的评估计算公式。

式中χ3表示电气完整性百分制评价结果;η为电气完整性测试最大电阻值。

(3)若按照百分制评估接地导体在考虑腐蚀后的热稳定性状态,可以参考如下的评估计算公式。

式中:χ4表示接地引线状态百分制评价结果;γ为根据接地引线状态评估结果,对接地引线进行热稳定校核、腐蚀速率计算得到的寿命年限。

(4)若按照百分制评估接地网整体状态,可以参考如下的评估计算公式。

式中:χ5表示接地电阻合格性百分制评价结果;K为接地电阻测试值与合格界定值之间的比值。

根据上述评估方法,接地综合评估公式可参照式(11)。

式中:ψ表示接地综合评估分值结果。fi(i=1……5)分别表示跨步电压、接触电压、电气完整性测试、接地引下线热稳定校验、接地网整体热稳定校验、接地电阻测试值等6项因素指标是否合格的标志,合格则值为1;不合格,对应值为0,其是否合格可参考相关标准评判,当然这里需χj≤100。

4 结论

(1)在测试跨步电压与接触电压时,测试方向的选择可以通过预先仿真得到正确的测试结果。

(2)在接地装置的综合测试与评价中,接地装置主网支路导体需进行热稳定校验,校验时的电流宜通过仿真计算获取。

(3)提出1种给接地装置边缘角追加腐蚀检测点设计方法,可用以推测整个接地装置的腐蚀状态。

摘要:为能够对大型接地装置进行综合安全性能评估,对影响接地装置安全运行的几个主要因素的测试方法及作用原理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跨步电压与接触电压的评估中,土壤电阻率的选取不宜考虑季节因子;跨步电压与接触电压测试方向的选择宜通过仿真计算给出;电气完整性测试的合格性判据不宜采用200 mΩ,应适当降低;可以通过在接地网边角追加合适的腐蚀监测点来类推接地装置的腐蚀评估。最后,为建立打分制的接地装置量化评估体系,提出1种接地装置安全运行因素测试结果的评分标准及权重取值参考办法,细化了大型接地装置的状态评估体系。

大型装置 篇10

1. 制作原因

某大型工程机械回转装置如图1所示。该回转装置由中心轴、环形轨道和大齿圈等组成,其中环形轨道的直径为8440mm,齿圈的外径为6580mm,图纸要求环形轨道、大齿圈与中心轴同轴度偏差≤0.10mm。由于该回转装置尺寸很大,使用常规测量工具不能满足测量精度需求,若购置专门测量工具则成本高昂。

为解决该回转装置同轴度测量问题,我们设计了一套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测量范围大、测量精度高且成本低廉的大型测量工具。

该大型测量工具主要由弧形定位板、弹簧夹紧环、测量杆、高度调整支架等组成,如图2所示。弧形定位板根据中心轴的直径进行设计,测量杆的长度与开口位置根据实际测量位置进行布置,均采用加工中心进行加工。弧形定位板与测量杆采用铰制孔用螺栓紧固在一起。该大型测量工具下方布置有高度调整支架,支架下安装有滚轮,能够非常方便的实现该大型测量工具围绕中心轴省力、匀速地旋转。

弧形定位板两端连接弹簧夹紧环,弹簧夹紧环可将弧形定位板内圆弧面与大型回转装置中心轴紧密贴合,以实现无间隙定位(参见图3、图4)。这种结构既可保证该大型测量工具测量的准确性,又可保证其以大型回转装置中心轴为基准进行360°旋转。使用该大型测量工具可在大型回转装置任一方位测量其大齿圈、环形道轨与中心轴的距离,或测量对应部位的相对偏差。配合使用百分表测量时,测量精度可达到0.01 mm。

2. 使用方法

首先,用定位销将弹簧夹紧环与弧形定位板连接在一起。

其次,将弧形定位板内圆弧面与工件中心轴外圆接触,使用弹簧夹紧环使弧形定位板与中心轴外圆紧密贴合在一起,如图3所示。

再次,调整高度调节支架及滚轮,使同轴度测量工具的高度符合测量位置需要,并在测量杆前端安装磁力百分表。

上一篇:教学改革成效下一篇:集群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