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划分

2024-10-23

模式划分(精选12篇)

模式划分 篇1

摘要:在多数据库挖掘的过程中一般要先将多个数据库按照某种规则进行划分,再进一步进行模式挖掘,提出了一种基于关联规则的相似度测量方法,将各个局部模式库进行划分,并对划分的结果进行评价,接着根据评价的结果设计出了一个选择最好划分的算法,找出最好的一种划分。最后经实验验证,算法是准确而有效的。

关键词:多数据库挖掘,模式库划分,关联规则

0引言

随着分布式数据库技术[2]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在一个商业组织或金融机构中可能存在若干分布式的数据库。比如,对于一个大公司而言,其下拥有若干个子公司,每个子公司有各自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在逻辑上或者是相关的,或者是无关的,但在物理位置上是分布的。每个子公司对于总公司来说具有不同程度的辅助作用,对于总公司来说,要为公司的发展作决策,就需要从每个子公司的数据库中挖掘出有意义的模式、规律,然后综合评价这些局部的模式得到最终的全局模式,为总公司决策提供支持与帮助。因此,多数据库挖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挖掘研究工作[4,5]。

如果将不同子公司的数据收集后整合起来再作综合处理、挖掘,由于每个子公司的数据量一般都很大,因此这种做法很不现实,而且目前的数据整合技术还有待研究。比如,Wal-Mart公司的每个子公司每天都收集了20,000,000条交易,我们不可能在现有的计算资源下处理这么多的数据集,因为数据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计算机性能的改进速度。另一方面,由于数据隐私问题,一个公司可以给他人提供数据的模式(包括关联规则等),但是一般情况下,它不会将自己的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与他人共享。因此,通过挖掘每个数据库的局部模式后再将这些模式提交给总公司会是一个可行的多数据库挖掘方法[3]。

1问题描述

在多数据库模式挖掘的一般过程[4,5]中,因为一个大公司可能经营的产品包括很多种类,比如有电器类、饮食类、日常用品类等等,所以在从各个子公司的数据库中挖掘得到的局部模式库要先进行划分,再对划分的结果分别进行综合评价,从中找出我们感兴趣的全局模式,例如例外模式[12,13]、Burst模式等。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从n个子公司数据库中挖掘得到的n个局部模式库:RBi(i=1,2,…,n)进行划分,得到m个相关局部模式库组(RRGi,i=1,2,…,m ,1≤m≤n)。为了更好地描述,在这里我们就用“关联规则”[6]来代替“模式”,子公司向总公司上交的局部模式库就是关联规则库,库中的关联规则都是强规则,也就是说它们的支持度和置信度都是分别大于或者等于最小支持度(min_sup)和最小置信度(min_conf)的。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频繁项集的模式库划分算法,就是先根据局部模式库中的关联规则得到相应的最大频繁项集,然后分别度量各个模式库的相似度,最后将它们划分成m个相关的局部模式库组。

2相关工作

对局部模式库的划分其实也是一种分类。在对多数据库进行分类中,前人已做了不少的工作[10,11]。在这里我们主要强调与本文算法相关的 [5,6,7]提出的对多数据库进行分类的方法。文中提出了四种度量两个数据库相似度的方法:第一种是根据数据库所包含的数据项来测量;第二种是根据从数据库中挖掘出的关联规则所包含的数据项来测量;第三种是直接根据各个数据库中的关联规则来测量;第四种是根据数据项出现在关联规则中的次数进行测量。文中对四种测量方法进行了比较说明,然后提出了一种有效地寻找出对多数据库的最好分类的策略。该方法不仅面向某个应用的,而是可以面向多个应用的。

3局部模式库相似度的度量方法

要将n个局部模式库进行划分,我们就需要度量它们之间的相似度,度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先从各个局部模式库中的所有关联规则产生各自的最大频繁项集,再利用最大的频繁项集来度量两个局部模式库的相似度。

现在假设n个分布在各地的子公司交给总公司的n个局部模式库为:RB1,RB2,…,RBn,并且它们包含的模式都是关联规则,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关联规则产生n个频繁项集集合:FIS1,FIS2,…,FISn。

假设I是一个项集的集合,a∈I,如果supp(a)>=min_sup,则a是一个频繁项集。

那么当总公司获得来自子公司的局部模式库的时候,怎么获得频繁项集呢?假设上交的局部模式库中有一条规则r:a->b,那么我们知道supp(r)>=min_sup,conf(r)>=min_conf;因此得到:supp(a)>=min_sup;supp(b)>=min_sup;supp(a,b)>=min_sup,所以由规则r:a->b得到的所有频繁项集是:{a},{b},{a,b}。这里得到三个频繁项集,因为频繁项集{a},{b}是频繁1-项集,它们不能直接产生关联规则,而且最大的频繁项集{a,b}也包含了它们,所以我们在度量两个局部模式库的相似度的时候,我们只考虑最大的频繁项集。从一条规则产生的频繁项集中只选取它们最大的频繁项集。例如:

r1: a->b得到的最大频繁项集是: {a,b};

r2:a,c->b得到的最大频繁项集是:{a,b,c};

r3:a->b,c,d得到的最大频繁项集是:{a,b,c,d}。

因此我们从n个局部模式库中可以通过上面的方法得到n个最大频繁项集集合:MFIS1,MFIS2,…,MFISn。

定义 1 两个局部模式库的相似度sim(RBi,RBj)

两个局部模式库的相似度表示两个局部模式库之间的相似程度,可以用下式计算:

sim(RBi,RBj)=xΙSi,jminmum{suppi(x),suppj(x)}xUSi,jmaxmum{suppi(x),suppj(x)} (1)

其中ISi,j=MFISi∩MFISj,USi,j=MFISi∪MFISj,suppi(x)表示最大频繁项集x在第i个局部模式库的支持度,并且在这里假设如果频繁项集x不在第j个局部模式库中出现(1≤j≤n),那么suppi(x)=0。

从相似度sim(RBi,RBj)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可以发现相似度sim(RBi,RBj)有下面三个特性:

0≤sim(RBi,RBj)≤1;

sim(RBi,RBj)=sim(RBj,RBi);

sim(RBi,RBi)=1。

定义 2 两个局部模式库的距离dist(RBi,RBj)

两个局部模式库的距离表示两个局部模式库之间的差异程度,可以用下式来计算:

dist(RBi,RBj)=1-sim(RBj,RBi) (2)

dist(RBi,RBj)的值越大就说明两个局部模式库就越不相似。很显然dist(RBi,RBj)也具有sim(RBi,RBj)的三个特性。

定义 3 局部模式库的相似矩阵RSM

有了度量两个局部模式库相似度的计算公式,就可以计算子公司上交的n个局部模式库之间的相似度,可以用一个n×n的方阵来直观地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似度,这个方阵就叫作局部模式库的相似矩阵(RB Similarity Matrix)RSMn×n,其中RSM(i,j)=sim(RBi,RBj),i,j=1,2,…,n。

4局部模式库的分类

定义 4 两个局部模式库α相关

如果两个局部模式库的相似度sim(RBi,RBj)大于或者等于用户或专家给定的阈值α(α[0,1]),则称它们α相关。

定义 5 n个局部模式库的一个α分类classα

当给定一个阈值α就可以通过它将n个局部模式库进行分类,假设得到m个分类并记为classkα,k=1,2,…,m,并且每个分类classα包含的局部模式库都是α相关,则称这样的一个分类结果为一个α分类。

定义 6 完全分类

如果每个局部模式库都被包含在m个分类中,那么这样的分类称为一个完全分类。

定义 7 理想分类

一个完全分类可能会出现一个局部模式库同时出现在两个或者更多的不同类中,而我们希望分类的结果最好为每个局部模式库都仅属于一个类,那么称每个局部模式库都仅属于一个类的完全分类为一个理想分类。一个理想分类就是一个划分。

定义 8 理想的非平凡分类

将n个局部模式库划分成一个类或者每个局部模式库都成为一个类(即得到n个类),这两个分类也是理想分类,但是这样的分类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我们称它们为平凡的理想分类,除去这两个平凡的理想分类,剩下的所有理想分类都是理想的非平凡分类。

将n个局部模式库进行理想的非平凡分类,还会有很多种分类结果,那么选取哪个作为最终结果呢?这个问题就要求对分类结果进行评价,以得到最好的划分。最好的分类结果就是:类内各个局部模式库之间的相似度最大,类间的各个局部模式库的相似度最小。也就是说:类内各个局部模式库之间的相似度最大,类间的各个局部模式库的距离最大。

下面给出类内相似度和类间相似度的计算公式。

定义 9 一个分类的类内相似度intrasim(classα)

给定一个α值可以得到一个分类classα,该分类的类内相似度可以用下式计算:

intrasim(classα)=ckclassαRBi,RBjckijsim(RBi,RBj) (3)

定义 10 一个分类的类间距离interdist(classα)

给定一个α值可以得到一个分类classα,该分类的类间距离可以用下式计算:

interdist(classα)=ck,cqclassαkqRBick,RBjcqdist(RBi,RBj) (4)

有了上面的两个公式我们就可以定义一个分类的良好度。

定义 11 一个分类的良好度goodness(classα)

给定一个α值可以得到一个分类classα,该分类的良好度可以用下式计算:

goodness(classα)=intrasim(classα)+interdist(classα)-num(α) (5)

这里num(α)表示分类classα所包含的类的个数。

不同的α值可以产生不同的分类,因此需要想办法找出一个α值,使得goodness(classα)的值最大,从而找到最好的非平凡的理想分类。我们可以通过两步的方法找到最好的分类,第一步:先由α值产生一个分类;第二步:再根据dist(classα)的值寻找一个最好的非平凡的理想分类。

(1)生成一个分类

我们可以用一个函数GreedyClass(α)来实现:

当将各个局部模式库输入,并给定一个α值,那么函数GreedyClass(α)可以生成一个分类classα。第一步是由各个局部模式库产生最大频繁项集集合;第二步构建局部模式库的相似矩阵RSM;第三步将classα初始化置空;第四步用于确定一个RBi属于一个类,分三个小步实现:第一小步先给一个标记a false值,表示RBi未属于那一类;第二小步判断该局部模式库是否属于现有类中的一个类,判断的标准就是它是否跟现有的某个类中的所有局部模式都α相关,若相关就加入到该类中;若找不到都跟它α相关的类,那么就转到第三小步以它新建一个类,并将这个新类加入到classα中;第四步就是将分类的结果输出。

(2)寻找一个最理想的非平凡分类

算法findbestnon-trivialpartition目的是寻找出最理想的非平凡分类。第一步是初始化α值;第二步初始化候选最理想的非平凡分类集合candbp;第三步就是生成一个α分类:classα,并判断该分类是不是一个平凡分类,如果是平凡分类就放弃,否则再判断它是不是已经存在candbp,如果不存在则将它加入到candbp中;第四步利用(5)式计算candbp中每个分类的良好度;第五步输出良好度最大的分类结果。

5实验和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我们提出算法的有效性,我们在Intel CPU 2.00GHz、内存为2GB、操作系统为Microsoft Windows 2000 Service Pack 4的Dell work station PWS650上用Microsoft Visual C++ 6.0做了实验,实验数据是用文献[8]上面提供的数据生成器生成的,共三组,数据都是均匀分布的。三组数据的基本信息如表1、表2、表3所示。

这里将生成的数据库划分成多个子数据库,一是:为了模拟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大公司都是同时经营多种不同的产品,同一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又可能有多个子公司共同经营;二是为了检验我们提出的局部模式库划分算法能否有效地将不同类别的局部模式库进行正确的划分。将以上三组数据共划分为12个子数据库,各个子数据库的基本信息如表4所示。

表4中的频繁2-项集和频繁3-项集是用Apriori算法[9]在最小支持为0.1的情况下挖掘出来的。下面我们用算法findbestnon-trivialpartition将RBi(i=1,2,…,12)进行划分,划分前要计算它们的相似度,在这里我们直接利用Apriori算法生成的频繁项集当作从子公司中提交上来的局部模式库中得到的最大频繁项集。先得到各个局部模式库的相识度然后再对它们进行划分,划分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划分的良好度我们可以看出:最差的划分是当α=0和α=1时,最好的划分是当α=[0.39,0.82],其划分结果为{{1,2,3},{4,5,6,7},{8,9,10,11,12}},得到三个局部模式库相关组class1={1,2,3},class2={4,5,6,7},class3={8,9,10,11,12}}这个结果跟我们最开始的数据库划分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算法findbestnon-trivialpartition能有效地将各个子公司上交的局部模式库进行正确的分组,因此算法findbestnon-trivialpartition是准确而有效的。

6结论

文中提出的基于关联规则的模式库划分算法,直接运用用户感兴趣的关联规则作为参考条件,而且用关联规则所包含的项来考虑模式库(数据库)间的相似度,能很好地区分各个模式库(数据库),也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能在多数据库挖掘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提出的算法也可以直接运用于多数据库的划分上。

模式划分 篇2

杨志成

一、学习小组划分

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基本保证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以40人的班级规模构建5人合作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全班可以组成8个合作小组。首先从全班挑选出8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每组的副组长(1人)与组员(3人),并从组长到组员依次编号(A1A2 B1B2 C1C2);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与组之间的各科水平和综合水平基本平衡。小组内男女比例要适当,为什么呢?一般而言,女生书写认真,步骤规范,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男生思路灵活,讨论积极,往往注重结果,步骤不规范,书写相对潦草,这样男女生可以取长补短;再者,从思维方式上看,男生侧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而女生侧重形象思维,在学习中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选一名得力的组长。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

那小组长该如何选拔呢?我们认为学习小组组长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②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③学习成绩应该良好以上;④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⑤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⑥要有服务同学的意识。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这是培养学生领导才能的一个起点。小组长不一定是组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却一定是各方面能力最强的学生。教师要定期集中培训小组长,培训时除了了解反馈信息、作业专门指导外,还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以利于使他们领导的小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每个小组还可以设立一个副组长,辅助组长作一些工作,分工为学习组长和行政组长,组长主要负责学习和小组的全面工作,副组长负责小组的值日和日常的其它一些事。为了增强小组成员参与小组、管理小组的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小组的每个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负责一个学科的学习,这样他们会感觉到自己很重要,是小组的建设力量。

给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让全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如:光荣、必胜、无敌、勤奋、日进、翱翔、合力、雄鹰等,主要起激励作用。

给小组编一个相应的代号。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好小组后,有必要按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进行编号(但应特别注意策略,不要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代码.并且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代码相同。例如可以将小组成员划分为AA、BB、CC三个层次,每个同学的代码便是A1、A2、B1、B2、C1、C2。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予及时评价,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

二、小组成员建设的具体措施

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学习困难的同学学习,让学习困难的同学把知识也学得懂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②给学习困难的同学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精神,一点一点的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这需要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心里时刻记着他们,关注他们。

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在学习的每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个人的成绩不再凸现,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评价优劣和好坏,包括课堂上的表现、班级纪律、学习成绩等等方面,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表现再好、成绩再优秀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只有小组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只有你的团队整体优秀了,你才是优秀的。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可以在班内开展优秀组长的评选,以此激发优等生帮扶差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开展学习小组竞赛活动,营造小组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④通过班会和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明白只有大家团结合作才能共赢的道理。有关学生的培训可能还有更好的办法,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积极的探索,总之,只有把学习小组建设好了,合作与交流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才能达到。

模式划分 篇3

关键词:绿满通山;造林地类型;造林模式

中图分类号:S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6-0073-02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湖北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林业的发展,出台鄂发[2014]24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的决定,要求全省林业部门用3年时间,实现宜林地、无立木林地、通道、村庄绿化地等应绿尽绿。通山县是湖北省“绿满荆楚”行动的重点县之一,全县有宜林地、无立木林地、四旁绿化地等311万hm2,居全省前列。根据《湖北省“绿满荆楚”行动造林绿化标准(试行)》,结合“绿满通山”行动实施方案,综合考虑本县的气候、地理位置、立地条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因素,积极探索出适合全县5大类型25种造林模式,为“绿满通山”行动提供技术参考。

1“绿满通山”造林地类型划分

根据国土部、林业部门对“绿满通山”行动造林地的调查、摸底,将全县可造林地划分为五大类型。即宜林地无立木林地造林类型、“四旁”地造林类型、退耕还林地造林类型、石漠化造林地类型、湿地消落区造林类型。

2主要造林地类型造林模式的选择

2.1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造林模式

通山县有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235万hm2,占绿满行动总任务的756%,是“绿满通山”行动的重点与难点。主要分布在洪港、黄沙、南林、大畈、杨芳等乡镇。其成因主要是:①人畜损毁、自然灾害、造林失败等原因形成的无立木林地;②人工过度采伐、森林火灾等原因形成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疏林地;③废弃芭茅杆基地。该造林地特点是中低山中厚土层,立地条件较好,适宜生长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柏木、枫香、油茶、毛竹等。对该种类型造林思路应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筹规划,与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相结合。主要造林模式有:林苗一体化模式,杉松用材林模式、林药复合模式、油茶生态经济兼用林造林模式、针阔混交林造林模式、毛竹林培育模式。

2.2“四旁”地造林模式

“四旁”主要指沟旁、村旁、路旁、水旁。四旁造林地类型包括村庄绿化地、通道绿化地、公共绿地、水旁周围空闲地等。该类型造林地分布广而散,具有造林空间大、光照充足、土壤水肥条件优越、立地条件好、管理方便等特点。造林思路应按照绿化与造景相结合,环境与经济兼顾的原則,选择以观赏价值高,季相美的树种为主,如桂花、红叶石楠、紫微、栾木、樱花、鹅掌楸、水杉等。在种苗选取上以大苗造林为主,做到四个一致,即树种、树高、树龄、规格保持一致。主要造林模式有:见缝插绿模式、果树主导或点缀模式、交通主干线绿化带模式、乡村路肩模式、公共绿地景观林模式、环湖景观林模式。

2.3退耕还林地造林模式

退耕还林地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地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通山县位于长江一级支流富水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根据国土部门调查,全县坡度在16°以上的坡耕地有036万hm2。该类造林地的特点是坡度大,中薄土,无腐殖质层,立地条件相对较好,保水性能差,易造成水土流失。造林的思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为主,同时兼顾农民经济利益,使退耕还林能够退得下,稳得住。主要造林模式有2大类7小类,其中低山丘陵生态林模式有:楠竹水土保持林模式、针叶林模式、阔叶速生林模式、针阔混交林模式;低山丘陵经济林模式有:果类经济林模式、绿化苗木培育模式、兼用经济林模式[3]。

2.4石漠化类型区造林模式

石漠化是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石漠化形成既有自然原因,更是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①过度樵采,乱砍滥伐;②不合理的耕作方式;③过度开垦放牧等。该类造林地的特点是土壤稀薄贫瘠,植被覆盖率低,立地条件差,环境对降雨的调蓄能力低。主要造林模式有:低山丘陵生态防护林模式,中低山地区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植被恢复模式,交通不便地直播模式等。

2.5湿地区消落区造林模式

湿地消落区是指河流、湖泊、水库中由于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水淹没的土地周期性露出水面,成为陆地的一段特殊区域。通山县消落区面积有07万hm2,其中可造林地029万hm2,绝大多数属于湖盆-河口-库湾-库尾型消落带,本类型区的特点是土层深厚,蓄水保肥能力好,地势平坦,出露时间长,具有良好的植被生长条件。该类型区主要造林模式有:杨树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造林模式、林鱼复合模式、洲滩模式。

3结论

科学地选择和确定造林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林地生产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强森林群落的稳定和防灾、抗病能力[4]。通过对“绿满通山”行动5种造林地类型的分析,建议在宜林地,无立木林地选用林苗一体化模式,杉松用材林模式、林药复合模式、油茶生态经济兼用林造林模式、针阔混交林造林模式、毛竹林培育模式;四旁地选用见缝插绿模式、果树主导或点缀模式、交通主干线绿化带模式、乡村路肩模式、公共绿地景观林模式、环湖景观林模式;退耕还林地选用楠竹水土保持林模式、针叶林模式、阔叶速生林模式、针阔混交林模式、果类经济林模式、绿化苗木培育模式、兼用经济林模式;湿地消落区选用杨树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造林模式、林鱼复合模式、洲滩模式;石漠化造林地选用低山丘陵生态防护林模式,中低山地区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植被恢复模式,交通不便地直播模式。

参考文献

[1]冯新华.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J].中国林业,2007(7):53.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思想[EB/OL].(20141009).http://wwwforestrygovcn/main/195/content-708524html.

[3]李武.咸宁完成退耕还林技术模式总结[EB/OL].(20130806).http://wwwhblygovcn/wzlm/xwzx/xwzx/jclx/48560htm.

[4]朱世忠.江西省造林模式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09,8(1):14.

(责任编辑:唐 岚)

模式划分 篇4

一、面向档案信息资源用户的开发

以用户的职业、专业和承担的任务为分类标准, 将档案信息资源用户分为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专门职业者和普通居民五大类。面向档案信息用户的开发所能采取的一些方法, 总的说来其开发的核心就是服务, 具体方法就是围绕档案信息资源拥有机构与档案信息资源需求机构和人员之间如何更好地进行交互性行为, 如何更好地提高档案信息资源拥有机构的服务水平和供给与需求双方的交流效率。

1. 档案信息资源被动性开发。

它是一种根据档案用户所提出的要求, 主动、全面地去满足档案用户需求的模式。这是目前档案部门提供利用服务的主要方式, 其具体方法主要包括: (1) 档案阅览。即档案馆 (室) 在特定的场所开辟阅览室, 向有关档案用户提供档案信息的一种方式。它是目前我国档案收藏部门为档案用户提供档案信息的一种主要方式。 (2) 档案外借。即利用者为了某种需要将部分馆藏档案原件或副本暂时借出使用。但是这种服务方式是有限制的, 按规定馆藏档案一般是不借出馆外的, 尤其是那些珍贵的或易损的档案、年代久远的档案以及特殊载体的档案。确因特殊需要需外借时, 必须建立完善的外借制度, 做好登记, 跟踪监控, 及时催还。 (3) 档案证明。它是指档案收藏机构根据有关档案用户的询问和申请, 为核查某一事实在馆 (室) 藏档案中记载情况而摘抄编写的一种书面证明材料。 (4) 档案咨询。即根据档案用户的利用需求在了解其利用档案信息的专题范围的基础上, 有计划地为档案用户收集相关题目的档案文献情报, 编辑档案参考资料, 主动协助档案用户实现其利用需求。 (5) 档案寄存服务中心。它是指由国家综合档案馆设立的, 为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提供档案寄存有偿服务的机构。

2. 档案信息资源主动性开发。

即档案信息资源的所有者通过编辑、加工、研究、宣传等手段, 使档案中的信息以更适合于利用者的形式, 吸引档案用户并向用户传递档案信息资源, 介绍档案信息或者指导用户如何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1) 宣传报道型。主要包括档案展览、档案网站、档案信息发布会、大众传媒。 (2) 网络报道型。即为了方便档案用户集中利用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 实现多个档案信息资源拥有机构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 打破部门、区域、行业的限制,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一处存储、多处使用, 降低档案信息资源的冗余, 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最大价值而进行的开发工作。

二、面向档案信息资源本体的开发

1. 整理加工型。

档案信息资源多数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 若想被档案用户及时准确地利用, 从中获取有价值的档案信息, 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对档案中包含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 将原始的档案材料转变成信息密集的二次、三次文献。

2. 翻译与转化型。

即根据用户需求, 将不同类型、载体、形式、文种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形式转换, 以方便档案用户利用的开发活动。翻译主要是指克服各类语言的限制, 将外文档案资料翻译成本土语言;转化是指将档案信息资源在不同的类型、载体、组织结构、表现形式间转化。具体来说就是, 多语言化:将外文的档案书籍或档案资料提供借阅或翻译并出版;多介质化:将口述档案信息资源、实物档案信息资源通过笔录、录音、拍摄等方式转化为文献型和视频型, 将网络档案信息资源通过下载打印成文献型;数字化:文献型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转化为电子型, 传输到网络上成为网络型;多文件类型化:将TXT文本转化为Word文档、CAJ文档或PDF文档;多媒体化:将档案信息内容以文本、图形、声频、视频等形式结合成多媒体信息形式。

3. 研究评价型。

即通过对某一时期、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的现有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归纳整理和系统分析, 做出综合叙述、评价建议, 或根据其发展规律, 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动向和趋势的开发活动。这种开发是一种研究性的再创造活动, 其结果将形成三类信息产品:综述类, 包括各种综述、科研总结、专题总结、年度总结等;述评类, 包括各种述评、点评和评论等;预测类, 包括各种预测、趋势分析和未来展望等。

三、从对象角度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划分的意义

1.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馆藏建设。

馆藏建设是衡量档案馆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 其意义在于档案馆收集和整理文献, 以利用文献记录中的知识与情报。从对象角度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的划分能够帮助档案馆根据本馆的任务, 系统地规划、建立和发展馆藏体系的全过程, 经过精心选择与组织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知识体系。

2. 有利于丰富档案管理策略。

面向用户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的实质在于方便用户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其管理策略应更注重档案的智能控制;而面向档案信息资源本体的开发模式则更注重于档案的实体控制。智能控制与实体控制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无论是在传统纸质文件时代, 还是在电子文件时代, 两个方面都不可或缺。

3. 有利于完善档案学科体系的构建。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档案工作实践的不断丰富, 档案学研究的触角正逐渐伸向档案工作的各个领域, 使这一学科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广, 范围越来越宽, 分支学科不断发展。面向档案信息资源用户的开发模式要求着重从用户出发构建档案学学科体系, 强调学科体系的开放性, 这种学科体系主要是根据用户的需要、学科间的交流来构建档案学科体系。面向档案信息资源本体的开发模式要求着重从档案本体出发构建档案学科体系, 强调学科体系内容的有机联系性。这两种开发模式所采用的开发方式与方法有着不同的使用范围, 只有将这两种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效用,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信息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倪丽娟.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J].档案学通讯, 2003.4

职责划分 篇5

职责划分的通知

为加强矿井“一通三防”各项工作内部组织管理,明确各岗位各环节职责,进一步进行分工明确,确保“一通三防”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经领导研究决定划分如下:

一、“一通三防”领导组织机构 组 长:姜新刚

副组长:王升荣 郝晋辉 王国飞 宋金成

成 员:于志强 宋 军 王 帅 付建兵 王兴盛 郭志杰 吴兴云 梁鸿盛 刘星辰 闫峰三

郝宪威 靳丕文 王亚敏

二、“一通三防”领导组织结构职责

(一)总工程师职责(姜新刚)

1、总工程师负责本矿“一通三防”技术业务管理,对“一通三防”负技术责任。

2、负责组织通风系统设计、编制“一通三防”安全技术措施。

3、在安排生产建设长远规划和采掘施工部署时,要保证“一通三防”的合理性。

4、每年负责组织编制“一通三防”工作计划与安全技术措施工程计划,定期组织检查完成情况。

5、每年负责组织编制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

6、每天审阅矿井通风瓦斯日报,并及时签注意见。

7、矿井出现“一通三防”隐患影响安全生产时,有权停止隐患区域的队组作业,有权抽调人员进行处理。

8、抓好“一通三防”各工种的技术业务培训和定期安全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9、经常进行“一通三防”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工作,不断提高“一通三防”科技管理水平。

10、每月组织一次“一通三防”例会,解决“一通三防”存在的问题。

(二)、通风区长职责(王升荣)

1、负责全矿“一通三防”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全矿“一通三防”各项制度贯彻落实情况。

2、负责矿井“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制定通风、瓦斯防治、综合防尘、防灭火等方案、管理制度及安全措施。

3、负责每年组织编制、修改矿井“一通三防”管理制度,并负责日常检查监督执行情况。

4、不断完善矿井通风系统,把好设计关,合理布置巷道,为矿井巷道设计提出合理建议,保证通风系统的合理性。

5、按期组织好矿井反风演习、矿井阻力测定、煤尘与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瓦斯等级鉴定、主要通风机性能鉴定等技术工作。

6、负责组织验收通风设施质量。

7、负责组织矿井“一通三防”质量标准化日常检查及整改落实工作。

8、负责组织矿井“一通三防”隐患排查,并处理落实。

9、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专用回风巷及通风设施检查。

10、监督通风区日常工作落实完成情况,指导通风区完成相应工作。

11、负责通风仪器仪表及设备的选型、采购计划上报及定期检验报废等工作。

12、负责全矿风筒、隔爆水袋等设施的统一管理。

(三)通风副总职责(郝晋辉)

1、主要负责通风区“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监督 “一通三防”工作的具体进展情况。

2、负责“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协助通风区长组织制定通风、瓦斯防治、综合防尘、防灭火等方案、管理制度及安全措施。

3、不断完善优化矿井通风系统,把好技术关,选择安全、合理的通风系统,为矿井巷道设计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保证通风系统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4、协助通风区长定期组织好矿井反风演习、矿井阻力测定、煤尘与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瓦斯等级鉴定、主要通风机性能鉴定、灾害处理计划的编制及修改等技术工作。

5、负责组织矿井一通三防质量标准化检查,隐患排查等日常检查及复查整改工作。

6、负责组织验收通风设施质量的具体工作。

7、协助通风区长做好监督通风区日常工作落实完成情况,指导、协调通风区内部人员完成相应工作。

8、负责日常“一通三防”方面各类技术措施、方案、设计的审批,修改等工作。

9、负责矿井抽放技术管理工作,对矿井抽采系统提出合理化建议,保证矿井抽放系统合理可靠。

10、全面负责通风区内部人员管理及日常工作的安排落实。

(四)瓦斯地质副总(王国飞)

1、负责防突区技术管理工作,监督防突工作的具体进展情况。

2、负责防突区具体技术管理工作,组织防突设计、措施、方案等的编写工作。

3、负责防突区日常工作的具体安排;落实防突工作进展情况,确保防突各项参数达标。

4、负责对矿井抽采系统及钻孔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保证矿井抽采系统稳定、可靠,为防突工作奠定基础。

5、负责打钻施工设计和验收工作。

6、负责组织制定本区有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负责督促、检查、考核本区职工的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

7、全面负责本区管辖范围内的质量标准化工作,根据矿质量标准化规划及实施细则,负责组织落实和具体实施,提高本区质量标准化工作水平。

8、负责制定本区的工资、奖金分配方案,并认真执行,是本区工资、奖金分配的主要责任人。

9、负责防突区内部人员的管理,协调工作,指导防突区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

(五)探放区长职责(宋金成)

1、全面负责探放区各项工作。

2、根据全矿生产任务,部署安排,组织正常作业,实现矿井安全、文明生产。

3、负责组织制定本区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全面实施。

4、负责抓好探放区质量标准化工作,及时安排对查出的各项问题进行四定整改。

5、完成好通风区交办的各项任务。

6、负责探放区内部人员的管理、协调工作,指导探放区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

7、负责组织编制抽放钻孔设计、管路改造方案、抽放系统设计等技术管理工作。

8、负责制定本区的工资、奖金分配方案,并认真执行,是本区工资、奖金分配的主要责任人。

三、“一通三防”各科室内部组织结构职责

通风区内部组织结构职责

(一)通风区书记职责(于志强)

1、负责通风区各项党务工作,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管瓦检队、灯房仪器组日常工作。

2、抓好全区各类培训,提高职工思想水平,杜绝违法乱纪行为。

3、坚持召开区队级民主生活会,并要做好记录。

4、抓好全区青年团和工会的工作,培养职工工作积极性。

5、认真培养入党对象,按党员标准严格把关。

6、认真贯彻集团公司各类文件、会议精神;组织全区开展安全事故反思、讨论活动,做好反思讨论记录。

(二)通风区副区长职责(王帅)

1、负责通风区全面预算工作,抓好分管材料管理,监管材料的回收与复用,降低通风成本费用。分管通风队、技能大师工作室日常工作。

2、制定通风系统各类考核制度,抓好日常考核管理。

3、编制各类会议纪要,并根据会议内容做好任务安排和落实。

4、负责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5、抓好管控材料的日常管理,负责全面预算月度预算计划、月底经营分析,月度总结及回收复用情况材料的编写、汇总、上报等工作。

6、负责组织编写每月通风安全例会及各类通风会议材料。

7、协助通风区长做好通风区日常内部管理工作。

(三)通风区副区长职责(宋军)

1、负责一通三防各项技术业务工作,分管通风调度。

2、组织好各类管理制度、技术措施、施工方案、一通三防评价、通风设计的编制,并要跟踪落实工作进展情况,同时要督促认真贯彻实施。

3、搞好一通三防技术资料管理,具体负责资料的上报、审批工作。

4、做好通风系统调整、巷道贯通等技术工作的组织管理。

5、抓好日常风量测定、瓦斯监测等技术工作,并督促做好日常通风、瓦斯报表的编制、审批、收集、管理。

6、负责组织“一通三防”日常巡查及质量标准化检查,将检查的四定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复查,同时将复查情况及时上报。

7、负责组织通风系统图、网络图、避灾路线图等图纸资料的绘制、修改、上报等工作。

8、抓好通风调度的日常管理工作,对通风调度日常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确保通风调度能够高效的完成问题上报、指令下达等调度工作。

9、协助通风区长抓好通风区内部管理,特别负责工程技术人员的管理,协调、运用,指导技术人员完成相应的工作。

(四)通风区工会主席职责(付建兵)

1、负责上级工会交办的各项任务,分管民爆管理。

2、监督做好日常矿井的防尘洒水工作,根据防尘洒水周期对各地点进行监管,并督促责任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处理。

3、编制放炮员各项管理制度,并督促落实。

4、负责各类技术竞赛活动的组织。

5、配合矿工会组织各类文体活动。

6、负责每年通风区劳模、先进、优秀人员的评选、上报工作。

7、负责通风区民爆管理工作,组织学习民爆各类文件、贯彻上级会议精神,并做好记录。

8、协助通风区长组织好通风区日常“一通三防” 检查及复查工作。

防突区内部组织结构职责

防突区长职责(王兴盛)

1、协助瓦斯地质副总做好防突区各项工作,分管防突实验室。

2、组织做好防突设计、区域校检、井下瓦斯基础参数的测定。

3、抓好防突安全防护设施监管、钻孔的抽查、防突井下现场牌板吊挂填写监督、防突钻孔施工监管。

4、做好日常各类防突设计、规程、措施和报表的编制上报。

5、组织好防突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探放区内部组织结构职责

(一)探放区书记职责(郭志杰)

1、负责探放区各项党务工作,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管探放区探放一队。

2、抓好探放区各类培训,提高职工思想水平,杜绝违法乱纪行为。

3、全面负责探放区政工管理工作,负责抓好井下钻孔现场施工标准化及质量工程。

4、负责抓好基层班组建设,主持召开民主生活会,增强班子团结,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5、抓好日常打钻监督管理,技术处理各类疑难技术问题。

(二)探放区副区长职责(吴兴云)

1、负责探放区瓦斯抽采、钻孔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分管各类打钻设计。

2、搞好探放区各类技术资料、图纸的管理,督促资料的上报、审批。

3、根据三大规程、防突规定等要求制定消突钻孔设计、编制措施、绘制消突钻孔竣工图,并对消突打钻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和落实实施。

4、负责抽采、钻孔施工、防尘方面的基础资料的编写和整理工作。

5、负责制定落实本区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全面实施。

(三)探放区副区长职责(梁鸿盛)

1、全面负责探放区防尘管理和系统调整工作,分管抽放队。

2、组织瓦斯抽采测定,采取相应技术措施,进行抽采系统的调整,确保抽采率、抽采浓度等达到规划。

3、经常组织职工进行工种操作和相关安全知识的培训。

4、组织抽放队、探放一队职工业务培训日常管理工作。

5、分管井下防尘日常管理工作,包括设施、管路、煤尘巡查及隐患处理落实情况,队组防尘设施移交、使用情况。

四、“一通三防”各队组内部组织结构职责

通风队内部组织结构职责

(一)通风队长职责(刘星辰)

1、负责本队行政管理工作,分管各类通风设施施工和维护,负责本队材料管理。

2、矿井风门、风桥、密闭等通风设施都要保质保量按时按计划完成。

3、回采工作面结束,准备队撤完设备后,及时组织封闭采空区。

4、负责落实本队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全面实施。

5、负责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抓好本队质量标准化工作。

(二)通风队书记职责(闫峰三)

1、负责本队各类党务工作,分管风机风筒的管理。

2、抓好本队各类培训,提高职工思想水平,杜绝违法乱纪行为。

3、做好日常局部通风管理,在规定日期内必须安装好风机风筒,并完成试运转。

4、抓好全区青年团和工会的工作,培养职工工作积极性。

5、认真培养入党对象,按党员标准严格把关。瓦检队内部组织结构职责 瓦检队队长职责(郝宪威)

1、负责本队行政管理工作,负责安排瓦斯传感器的拆装和调整;负责安排日常一通三防隐患巡回排查;负责日常瓦斯抽放管路放水工作。

2、负责组织日常瓦斯等有害气体的监测,发行异常,汇报并组织处理。

3、对井下气体涌出异常的区域,要有相应的措施,做好记录。

4、组织矿井主扇停、送电,井下局扇气体排放期间的瓦检员组织工作。

5、抓好全区各类培训,提高职工思想水平,杜绝违法乱纪行为。探放一队内部组织结构职责 探放一队队长职责(靳丕文)

1、负责探放一队行政管理工作,组织好日常钻孔施工、搬家倒面的管理。

2、根据生产任务,积极组织,保证安全,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钻孔。

3、加强现场施工工程质量的管理,确保超额完成任务。

4、负责落实本队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全面实施。

5、负责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抓好本队质量标准化工作。抽放队内部组织结构职责 抽放队队长职责(王亚敏)

1、负责抽放队行政管理工作,组织好各类管路的延接维护及防尘管理。

2、负责井下抽放、防尘管路设施的延接铺设安装,包括喷雾、净化设施维护,巷道冲洗,抽放钻孔连接,抽采管路放水等工作,并积极组织,保证安全,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3、负责矿井隔爆设施的安设及维护工作。

4、负责落实本队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全面实施。

给月亮划分国籍 篇6

然而,这并不是瞎扯,随着人类登上月球,这件事也变得不再遥远。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阿波罗飞船”第一次把人送上了月球,实现了人类梦寐以求的登月理想。不久,苏联也实现了登月计划。1985年初,美国国家航天局郑重向世人宣布,美国将于21世纪初在月球上建立有人居住的农场和永久性天体观测站,并建造包括饮水工厂在内的各种设施。科学家预言,未来的50年中将有10多个国家登上月球。我国于2007年10月29日成功发射了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实现绕月探测。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登月国家增多,无法避免会产生月球上地皮和资源的划分问题。月亮表面有山地、平原;有环形山,有热班地,尤其是不同地段蕴藏有不同性质的丰富矿物资源。所有这些形成了月球表面不同部位的不同价值。如何解决这些利用价值不平衡的月球表面的划分利用问题,是一个非常特殊而又复杂的问题。

阿拉伯民族有一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统治月亮的大帝是一位仁慈的老人,在他的治理下月亮上秩序井然,所以,人类一直处于光明之中。月亮大地死后,他的30个儿子为争夺继承权,在月亮上抢占地皮,划分疆界,互战不息,严重损害了天国的秩序。后来,太阳大帝出面调和,提出由月亮大帝的30个儿子在月亮上轮流称王的建议,30个儿子欣然答应。于是,月亮世界每天换一主,30天轮换一圈。由于这30个孩子的品行、才德不同,在他们的统治下,月亮秩序也互有区别。其中,第七子最仁慈,也很有才华,他继承了父亲的统治方法,因此,每次轮到他称帝,月亮最圆最亮,与其父王在世时完全一样;第十三子最凶残无能,逢他称帝,月亮则黯然无光,甚至在茫茫天国中不见踪迹。

这种轮流执勤的方法,显然不能适用于今天世界各国与月球的关系。为了真正地解决月球的问题,人类世界花费了相当的气力,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获得初步成果。1979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月球协定》。这是集中解决月球及其他天体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国际法文件之一。目前,已有不少国家加入这个协定。该协定规定,月球和其他天体及其自然资源为人类共同财产,为世界各国共同所有。这就否定了国际法中传统的先占为主说法。从根本原则上规定了月球的归属问题。然而,由于各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截至目前,能够登上月球并对其加以科学利用的国家还仅限于少数国家, 这就存在着世界各国对月球的共同主权如何体现、实现的问题。

根据 《 月球协定》 , 月球资源为全人类共同所有。按理说登月飞行器带回的月球表面泥土岩石标本及其他科学数据, 当然也应属于世界各国共有,但实际上这是不现实的。反过来说, 个别大国未经其他所有权国家允许, 擅自登月, 并取回作为全人类共同所有的财产,必然构成违法。此种推理所得的结论当然是荒唐可笑的。但所有上述这些说明, 完满地解决月球归属、资源等问题, 还得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又是相当复杂的,它涉及外交、 政治、法律、科学技术各个领域。

模式划分 篇7

1 城市雨水资源化功能区域划分

1.1 雨水资源功能区域划分原则

雨水资源和其它水资源一样,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状态下, 都有不同的应用方向。应该依据雨水资源的不同功能特点进行功能区域划份, 以保证城市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城市雨水资源功能区域划分原则应包含四个方面:

(1) 依据目标区对雨水需求的多少和质量要求进行区划。

(2) 按照降雨周期、雨水汇集面积及可供应量的多少进行区划。在规划设计中, 雨水储水设施的储水量和目标需求量不能超过降雨可收集量, 即VA<∑VI, 其中的VA是雨水目标需求量, ∑VI是区域降雨可收集利用量。

(3) 依据雨水开发能力进行区划。目标区对雨水需求的能力也是不断变化的, 有些地区尽管有可利用的雨水资源, 但由于经济、社会和其他条件不具备, 或者发展超前, 可不列入规划。

(4) 坚持雨水功能区域划分的可变性。由于城市建设不断变化, 雨水利用的需求也不断变化, 功能区划分也必须跟着变化。

1.2 城市雨水资源功能区划分方法

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功能分区方法和类别很多, 应当依据雨水资源的运动规律和应用去向, 进行综合性的宏观分区, 原则上可划分为开采收集区、补源回灌区、排泄调控区和开发利用区四个类型。其中雨水开发利用区是研究重点。

1.2.1 雨水开发收集区

雨水资源的开发收集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直接把雨水收集或汇集到某些区域、地段, 如城市沟塘、湿地等, 并且不需要任何雨水处理或深加工, 即可完成收集任务, 达到保护湿地, 形成景观的雨水利用目的。适宜这种雨水汇集的区域, 可称作雨水开发收集区。一般情况下, 城市河道、沟、塘、堤坝或湖泊的周边区, 都可以作为雨水收集区, 通过斜坡、浅沟、河道等, 将雨水直接引入上述水体, 作为城市景观用水或者保养城市湿地。

1.2.2 雨水补源回灌区

补源回灌区是指在某些降雨区或雨水集中的地段, 通过制作渗沟、渗坑、渗渠、废井和渗井等, 将雨水引渗到地下, 补充地下水。目前一些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已经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 属于超采区。利用雨水补源回灌就是消除城市的地下水降落漏斗, 是抬高地下水位的有效措施。另外, 通过建设透水路面对补源回灌地下水也是有效办法之一, 该方法的优势是补源区域广, 回灌范围大, 每一各街道和广场都可以作为补源区域。

1.2.3 雨水排泄调控区

排泄调控区是指在一些建筑老区, 由于地面硬化造成地表和地下水联通隔断, 造成大量集雨, 形成洪灾, 而且近期雨水收集比较困难, 用水条件差, 需要将雨洪水直接排泄到地下雨水管网中, 该地区称为排泄调控区。这些地区包括环城公路、无草地广场、易积水居民街道区等。随着经济条件和雨水开发利用技术的不断提高, 这些雨洪水也可以作为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1.2.4 雨水开发利用区

雨水开发利用区是城市雨水资源的重点开发地段或地区之一, 在这类地区, 雨水资源容易开发利用, 成本预期合理, 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高。依据雨水具有绿地灌溉、湿地和景观保养维护、消防雨水利用、雨水杂用 (包括人工景观用水) 和补源回灌等5种功能, 可以划分成5个功能区: (1) 绿地灌溉区; (2) 生活杂用 (包含消防用) 雨水利用区; (3) 湿地保养和景观雨水利用区; (4) 城市防洪和消防雨水利用区; (5) 城市雨水补源回灌区。

2 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不同模式

城市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很多, 这里提出两种模式, 既雨水开发利用的宏观战略模式和微观技术模式。

2.1 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宏观战略模式

所谓雨水开发利用宏观战略模式, 是指在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中, 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甚至可以左右或决定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生存和发展, 它和水资源的地位同样重要。在雨水利用实践中, 一些缺水或多水国家, 都在从战略的高度开发利用雨水资源, 为我们做出了榜样。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问题, 也是从资源地位的重要性和认知深度、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措施, 这样的雨水开发利用称为宏观战略模式不为过。

结合国外的雨水利用研究, 提出了以下几个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战略模式, 归纳成以下内容。

2.1.1 普及型雨水科学利用战略模式

在雨水利用方面, 在美国推行的是一桶雨水概念。该战略模式包含以下内容: (1) 国家有完善的雨水利用政策法规; (2) 有普及广泛、容易推广、易于理解的成熟的雨水利用技术; (3) 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引导下, 全民雨水资源意识与节水意识强, 人人主动利用雨水资源; (4) 雨水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被社会认可。

2.1.2 商品化高科技雨水利用战略模式

雨水商品化高科技开发利用模式在德国非常盛行, 雨水加工后, 可以作为上等水资源出售。它的主要特点是:

(1) 雨水利用的技术含量高, 在雨水开发利用的多个环节上采用了高科技措施, 例如水质自动检测技术、雨水的生物、物理或化学处理以及雨水自动养护和调控技术等, 很少有人工参与处理加工; (2) 在政策保障、市场管理和销售方面, 具备了市场化和商品化的运行机制; (3) 高技术雨水开发成本较高, 雨水水质处理标准要求严格。但是经济效益高, 雨水价格能够被用户接受; (4) 雨水的应用方向和目标具有战略意义, 使用雨水的对象是非常重要的建筑设施、设备或专用场所; (5) 人们重视雨水资源开发利用事业。德国的商品化雨水利用、北京奥运场馆的雨水利用等, 都属于商品化高科技雨水利用战略技术模式。

2.1.3 全方位雨水开发利用应急战略储备模式

在雨水利用方面, 日本采用的是全方位雨水开发利用应急战略储备模式。当发生火灾、地震或海啸时, 雨水的利用就特别具有国家层面的应急救助战略意义。这种全方位的战略储备模式内容主要包含:

(1) 国家对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重视; (2) 将储存的雨水应用于特定目标, 尤其用于国家面临火、旱、震、污染等灾害危机状态下的应急救助; (3) 在雨水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中, 也包括环境用水、日常生活用水等; (4) 国家有完善的雨水利用管理政策。

2.1.4 利用雨水的战略调控模式

荷兰作为滨海低地国家, 学会了利用雨水和风力作用消除各种地质灾害和水灾害, 保证国家低地不受海水的侵蚀和污染。其实许多国家都存在类似的灾害问题, 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例如中国的沿海城市天津、青岛等, 海水内浸严重, 威害极大, 如果运用雨水利用战略调控模式, 即可消除灾害, 解决我国存在的一些问题。

2.1.5 应对水危机的节水战略模式

一些严重缺水国家, 例如以色列和其它阿拉伯国家、澳大利亚的西南部地区, 水比黄金还重要。他们想方设法把每一滴雨水收集起来, 作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和各式各样的水源。目的是应对时时刻刻会出现的水危机。我国的西北地区也是严重缺水地区, 应该向这些国家学习, 从城市用水到乡村用水, 从工业用水到农牧业用水, 都要制定节水战略, 充分利用利用雨水资源应对水的危机出现。

2.2 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微观技术模式

所谓微观技术模式是指在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 针对某些具体地区的雨水开发利用规划、目标和方向提出的技术措施和方法。例如绿地灌溉雨水利用技术方法、生活杂项雨水利用技术方法等等, 这样的技术方法称为雨水利用的微观技术模式。这些技术方法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普遍适用性和重要推广意义, 这类模式灵活多样, 适应性强, 成本较低, 简便易行, 容易实施和推广, 也是本次讨论的主要内容。依据雨水需求和应用方向划分的微观技术模式有绿地灌溉技术模式、生活杂用雨水利用技术模式、湿地保养和景观雨水利用技术模式、城市消防雨水利用技术模式、补源回灌雨水利用技术模式等。

2.2.1 绿地灌溉技术模式

利用雨灌溉城市绿地是经常应用的方法。雨水绿地灌溉模式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是:确定绿地面积和需水量;确定雨水汇集面积、汇集雨水类型、可开发量和汇集方式;研究雨水收集方式和储水池的布置;解决雨水净化处理方法、灌溉方式和合理设置配套设施。

2.2.2 自然景观和湿地养护雨水利用技术模式

城市湿地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保证, 是保持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基本措施, 凡是湿地环境保护和建设高的好的城市, 社会和经济发展一定占有优势。

2.2.3 消防雨水利用技术模式

把雨水用于消防是建设节水社会, 开发利用水资源新途径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 消防对雨水的要求比较特殊, 雨水用于消防时, 必须解决好水质污染处理问题。

2.2.4 回灌和道路渗透雨水利用技术模式

随着城市水资源的越来越紧缺, 运用地表水或自来水回灌已经成了高成本的花费项目, 其它再生水的应用又有较大的污染风险, 因此, 利用雨水进行补源回灌, 已经成了人们乐待其成的可取措施。利用人行道透水路面回灌地下水是一种有效的补源回灌方法, 一种三维透水砖的透水和通水效果非常理想, 不但透水迅速, 而且能很快沿着砖的底部形成通水网, 流向人们希望到达的地方。

3 雨水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建议

从建立节水和生态型城市考虑, 国内外提供的经验和做法表明, 不管是多雨城市、干旱城市、大中小城市, 都可以从中借鉴前面提出的雨水利用技术模式。

(1) 建议从战略的高度研究我国雨水利用问题, 例如天津、青岛、烟台、上海、北京等城市, 借鉴荷兰的雨水利用战略调控模式, 解决我国这些城市的海水内浸及不同水质的含水层相互串水问题。

(2) 推广全民普及雨水利用模式, 完全可以用于我国城市和乡村的千家万户, 应该大力宣传雨水利用的重要意义。

(3) 我国有不少大中城市处于地震频发带上, 有些城市和地区会遇上大旱之年, 通过用储水池储蓄雨水, 以备灾年。

(4) 德国把雨水深加工, 变成商品, 出售给当地政府, 日本把加工好的雨水海运到阿拉伯国家, 然后换回石油, 一举两得。应该借鉴这些国家雨水资源的商品化措施。

摘要:在阐述城市雨水雨水资源化功能划分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城市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两种模式, 既雨水开发利用的宏观战略模式和微观技术模式并对城市雨水利用模式、利用潜力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当前城市雨水利用中的建议。

关键词:雨水,功能,资源,模式

参考文献

[1]车武, 李俊奇.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黄显锋, 邵东国, 魏小华.基于水量平衡的城市雨水利用潜力分析模型[J].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07, (2) .

[3]车伍, 李俊奇.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4]陈伟伟.城市雨水利用初探[J].中国水利水电市场, 2008, (11) .

模式划分 篇8

微博矩阵是指在一个企业品牌开设多个不同功能定位的微博, 与各个层次的网友进行沟通, 达到全面塑造企业品牌的目的。微博矩阵营销是指在微博平台上围绕企业, 产品和生活理念这三个方面的一种以布局多个微博账号, 最大限度地来发挥企业内部资源的微博营销方法。其建设初衷是因为不同用户群体关注的方向各不相同, 采用侧重点不同的微博与其进行深入互动交流, 迎合消费者, 以此来达到全方位塑造企业品牌的目的。目前微博矩阵的基本形态主要有蒲公英式、放射式和双子星式等3种基本形态。

二、微博矩阵营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

(1) 成本优势。相对于平面广告、明星代言等传统营销手段, 网络营销能极大地节约成本, 甚至使交易“零成本化”。这主要体现在客户和企业两方面, 对于客户来说, 微博这一平台面向大众, 信息获取成本极低;对于企业来说, 微博营销相比其他传统销售渠道, 交易成本已大幅降低, 尤其体现在通信成本, 宣传成本和促销成本上。

(2) 信息传播效率高。由于具有新型的用户关系和迅捷、裂变的信息传播模式, 微博的信息传播效率高。作为一个活跃的信息交互平台, 微博能很好地实现了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双向互动, 使推广更有效;利用微博这一平台, 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企业可以更好地进行营销推广, 把一些网络营销特有的效果和策略展现出来。

(3) 受众范围广。根据《2015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指出, 截至2015年9月30日, 微博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2.22亿人, 较上年同期增长33%。其中拥有大学以上高等学历的用户是微博的主力用户, 占比高达76%;17-33岁年龄段是微博主力人群;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及人口大省的微博用户活跃度高, 如此大的受众范围是以往营销活动难以想象的, 必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2.面临的挑战

(1) 企业对顾客需求定位不清。以“苏宁易购”的微博矩阵建设为例, 以地区为单位建立了许多子微博, 但是关注度比较高、活跃的账号极少, 造成了“多而不精”的现象。对于顾客的真正需求不甚了解, 对于企业微博微博的影响力未能有效利用。

(2) 目标人群针对性差。因为微博平台是面向大众的, 且微博信息具有“碎片化”的属性。因此要求其传播的内容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否则难以吸引到企业的潜在客户群体, 易导致目标人群针对性差, 营销效果不理想。

三、基于现实和网络影响力的微博用户角色划分

虽然微博营销成本相比于传统营销有诸多优势, 但也存在目标人群针对性差的问题, 易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例如:当受众需要获得特定知识时, 构建针对性较强的微博效果更好;当受众是明星的狂热粉丝, 利用明星微博传播的效果更好) 。如果单纯以基础的微博矩阵形式传播而不顾微博本身的角色定位时, 就容易导致受众视觉疲劳。因此根据微博用户角色划分来建立微博矩阵式营销是非常有研究必要性的。

1.微博节点现实影响力。微博用户网络影响与现实影响并不匹配, 且影响微博用户现实影响力的因素很多, 刻画微博节点现实影响很困难。本文引入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用户机制来对节点现实影响进行划分。

2.微博节点网络影响力。从前人的研究可知, 微博节点的网络影响为微博网络中的节点出度和入度之比。入度与出度的比值代表的即使节点相对自身关注他人程度的相对被关注度, 可较好地刻画节点的网络影响。

3.微博角色分析。利用微博节点的现实影响和网络影响划分微博角色, 可得如下四种微博角色, 见图1:

(1) 明星 (强网络影响强现实影响) :全国范围知名公众人物等的橙V认证微博帐号;

(2) 草根名人 (强网络影响弱现实影响) :微博中活跃的营销号或自媒体帐号;

(3) 官方权威者 (弱网络影响强现实影响) :企业主体等蓝V微博帐号;

(4) 草根 (弱网络影响弱现实影响) :普通微博用户帐号, 一般为非加V认证用户。

但现代企业的营销更多倚重明星和草根名人的影响力来构建微博矩阵, 缺少对自身微博矩阵体系的建设, 仅停留在区域性的分支微博建设。为了从实证角度进行研究, 本文利用PKUVIS微博可视化工具对“苏宁易购”官方微博进行研究。以“苏宁易购”为例, 具体见图2。一旦需进行较大规模的营销活动时, 这样的微博矩阵难以形成“联动效应”, 企业只能与明星节点合作, 一方面无法建立属于自己的核心营销矩阵, 另一方面, 与明星节点或营销号合作也需要不菲的费用支出。不仅浪费公司有限资源, 还易造成微博矩阵运营体系臃肿。因此, 创新思路, 摒弃传统单一的微博矩阵运营策略势在必行。

四、微博矩阵营销新模式的探索

微博矩阵的建立并非随心所欲, 遵循一定的规律技巧, 根据不同微博用户角色在信息传播中的差别合理规划, 才能有效地开展营销宣传。为了减轻对明星微博和微博营销号的依赖, 企业可以利用企业管理者自身魅力来塑造属于企业自己的明星角色。利用PKUVIS微博可视化工具分析小米董事长雷军在2016年2月26日的一条微博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详见图3。对“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兴互联网企业来说, 通过企业家本身的魅力来扩大企业的影响力是利用了微博明星角色的特点, 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的营销成本, 另一方面还能够极大地培养企业的忠诚用户。

但企业要真正建立微博矩阵营销体系, 除了官方微博、子微博, 还需小号微博。所谓的小号微博, 就是建设跟企业有关的微博账号。比如手机生产企业可以建立如下账号:@手机我知道、@金牌客服以及@前沿科技信息等等, 分别对应普通手机用户, 有手机问题客户和手机发烧友等等。这样相互关联的“官方权威者”所形成的“互动关注圈”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的消费习惯, 使其不反感企业的营销战略, 又能使其不完全脱离于企业的产品, 还能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需求, 有助于更好地传播企业文化理念。一旦企业需要进行大范围的营销活动就可以依靠日常运营的“互动关注圈”, 获得大范围的响应。

除了重视微博矩阵核心节点布局以外, 企业还需要广泛发动自己的员工们参与到微矩阵建设的工作中来。所谓“众人拾材火焰高”, 微博矩阵不应该只是企业高层的战略决策, 更应让各级员工参与, 利用员工们的“圈子”来传播消息, 丰富扩大整个企业的“大圈子”, 使微博矩阵的运营更强大。

当然, 目前微博矩阵式营销并不能完全取替所有的营销渠道, 仍有其不成熟之处, 需要相关企业微博运营者进行更多实践和总结。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微博已成为现在最流行的社交媒体。微博自身强大的交互效应和名人效应对信息的扩散传播作用日渐明显。微博在企业品牌推广、信息推送、交互服务、资源成本等方面都具有传统营销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成为当下企业营销推广的新宠。如今, 微博矩阵式营销已经成为企业微博运营的重要战略之一。本文从微博用户角色划分的角度对微博矩阵中的微博用户节点进行细分, 结合PKUVIS微博可视化工具对不同类型角色的传播效果做出综合评价, 以期探索出更加有效的企业微博矩阵营销方法。

关键词:微博矩阵营销,用户角色划分,PKUVIS微博可视化分析

参考文献

[1]Ren, Donghao, Xin Zhang, Zhenhuang Wang, Jing Li, and Xiaoru Yuan.“Weibo Events:A Crowd Sourcing Weibo Visual Analytic System.”In Pacific Visualization Symposium (PacificV is) N otes, 2014IEEE, pp.330-334.IEEE, 2014.PDF.

模式划分 篇9

多年来, 基于理想两群失稳模式的失步解列策略取得了良好的解列效果[1,2,3]。但随着国内电网“一特四大”战略的实施, 以及三华互联高压交流同步电网的建设, 互联电网的运行工况变得愈加复杂, 其安全稳定运行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4,5,6,7,8]。电网实际运行经验及仿真结果均表明, 存在原系统解列后其解列后的子系统又快速失步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 支持传统两群失稳理论的专家学者将其解释为相继两群失稳并认为不存在多群失稳现象; 而支持多群失稳理论的专家学者则认为存在多群失稳并将其解释为多群失稳现象。因此, 采用相继两群失稳还是多群失稳来解释这一现象是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多频场景下, 失稳模式的划分方法亟待研究。

传统两群失稳理论将经受大扰动下的整个电力系统简化为等值两机系统进行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机系统失稳过程中电气量的变化特点上, 文献[9]通过分析失步断面两侧无功功率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基于无功功率变化寻找失步解列断面的方法; 文献[10]研究了电力系统振荡时, 振荡中心和非振荡中心处电压频率和电流频率的特征, 从而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气量频率差异的振荡识别方法; 文献[11]通过分析失步过程中电压的变化特点, 依据两侧系统频率差与失步中心出现频率的对应关系提出一种基于支路两端母线频率差的失步解列策略。不可否认, 理想两群理论近乎完美地解释了群内同调性好时的两群失稳现象, 但由于忽略了等值机群内部的相对运动, 其难以解释子机群内部的暂态稳定问题。

基于此, 已有学者对多群失稳模式展开研究。文献[12]基于三机等值系统, 研究了多频振荡下失步振荡中心的特性及其变化规律, 指出多频失步振荡过程中同一个时刻仅有一个断面由于机组振荡导致电压为零, 为系统的失步振荡中心,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多群同时失稳现象难以出现的原因。但该文的研究侧重于多频振荡过程中电气量的变化特征上, 没有从暂态能量的角度进行分析。

鉴于此, 本文将多机系统在大扰动下的运动划分为机群间的相对运动和机群内各机组间的相对运动, 并将全系统的暂态能量分解为群间暂态能量和群内暂态能量。通过分析原系统和子系统的群间暂态能量的变化规律, 结合工程实际, 提出了一种多频场景下的失稳模式划分方法。此外, 还针对不同的失稳模式给出了相应的解列方法。

1 群间与群内暂态能量函数

在系统遭受大扰动下, 必有一些严重受扰的机组在临界稳定轨线的顶值摇摆处经历着大的角度偏差[13]。若假设这些机组属于K群, 其余机组属于W群, 则可将多机系统在大扰动下的运动划分为机群间的相对运动和机群内各机组间的相对运动, 据此将全系统的暂态能量分解为群间暂态能量和群内暂态能量。

1. 1 全系统的暂态能量函数

对于一个有n台发电机的电力系统, 发电机采用经典模型, 负荷采用恒阻抗模型, 其在角度中心坐标系 ( COA) 下的系统动态方程[13]为:

式中: i = 1, 2, …, n; Mi为第i台发电机的机组惯性时间常数; ωi~和 θi分别为第i台发电机相对于系统角度中心的转速和转子角; Pmi, Pei, PCOA分别为机械功率 ( 极短时间内视为恒定量) 、电磁功率和角度中心的加速功率; Ei和Ej分别为第i和第j台发电机内电势; Gij和Bij分别为节点i和j间的互电导和互电纳; δij为第i台发电机与第j台发电机间的转子角。

根据多机系统李雅普诺夫能量函数理论, 全系统的暂态能量函数[10]可以表示为:

式中: VCOA为系统总暂态能量; VKECOA为暂态动能; VPECOA为暂态势能; ts为系统达到故障后的稳定平衡点的时间。

值得指出, 本文中的暂态动能均表示除去系统角度中心的集体运动后的暂态动能, 即除去同步动能后的非同步动能, 即

式中: ωi为第i台发电机相对于参考机的转速; ω0为系统角度中心的转速。

1. 2 群间暂态能量函数

对于式 ( 1) 所示n机系统, 其在经受大扰动时可等值为两机系统, 由两机系统方程可得故障清除后受扰n机系统的群间暂态能量函数 ( 式 ( 6) ) , 推导过程见附录A。

式中:和分别为机群K和机群W相对于系统角度中心的转速; θK和 θW分别为机群K和机群W相对于系统角度中心的转子角; MK和MW分别为机群K和机群W的惯性时间常数; VQJ为总群间暂态能量; VKEQJ为群间暂态动能; VPEQJ为群间暂态势能。

群间暂态能量反映了原系统中机群K与机群W的相对运动, 可用于分析两群之间的暂态稳定性。

1. 3 群内暂态能量函数

依然选择前述n机系统, 为了分析机群K与机群W的群内暂态能量, 可由两群相对于自身角度中心的运动方程得到两机群的群内暂态能量函数 ( 式 ( 7) 和式 ( 8) ) , 推导过程见附录A。

式中: θi K和分别为机群K相对于本机群角度中心的转子角和转速; θi W和分别为机群W相对于本机群角度中心的转子角和转速; VKQN和VWQN分别为机群K与机群W的群内暂态能量。

式中: ωK和 ωW分别为机群K和W角度中心的转速。

可以证明群间暂态能量与群内暂态能量之和等于系统总暂态能量, 证明过程见附录A。

群内暂态能量的变化反映了机群内部的相对运动, 理论上可用其分析群内机组间的暂态稳定性, 但由于其求解过程基于多机系统模型, 直接用其分析子机群的暂态稳定性存在困难, 故在此引入群内暂态能量的再分解。

1. 4 群内暂态能量的再分解

在多频场景下, K群与W群中至少存在一个群内同调性差的机群。假设K群内部同调性良好, W群内部同调性较差, 则可将W群的群内暂态能量继续分解为群间暂态能量和群内暂态能量。该分解过程即为群内暂态能量的再分解, 其证明过程见附录A。

由于子系统的群间暂态能量的变化规律反映了子系统内部的严重受扰的机组与余下机组间的相对运动, 故可用其分析子机群的暂态稳定性, 从而避免了分析子系统全部暂态能量的困难。

值得指出, 通过对暂态能量的分解及再分解过程, 得到了两种群间暂态能量, 原系统群间暂态能量的变化规律可用于分析原系统的暂态稳定性, 子系统群间暂态能量的变化规律可用于分析子系统的暂态稳定性。这种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于理想两群失稳模式研究失步现象和解列策略时的局限性。

2 失稳模式划分

传统的失稳模式划分方法认为只有严格意义上的多群同时失稳才属于多群失稳现象。而大量仿真结果表明, 多群同时失稳现象鲜有发生, 相继两群失稳现象确实存在, 因此, 多群失稳模式的存在性一直存在争议。但是随着电网愈加复杂, 发现对于某些故障场景, 即便在判断出原系统失步的同时即刻实施解列, 其子系统仍会快速失稳。即存在不能阻止原系统发展为多群失稳的情况, 这种情况虽然不是严格的多群同时失稳, 但理应将其划分为多群失稳模式。基于此, 本文提出了一种多频振荡场景下的失稳模式划分方法。

2. 1 原系统的失稳时间

扩展等面积准则理论作为目前唯一应用于工程实际的暂态稳定性定量分析理论, 其突出贡献之一就是将失步判据由启发性判据 ( 如功角差到达180°) 升华至结合实际工况并能定量计算的能量壁垒准则[14]。

根据能量壁垒准则, 如果在动能减小的时段内, 轨迹点的恢复力减小到零, 则系统失稳, 该点即为动态鞍点 ( DSP) [14]。因此, 若系统失稳, 则失稳轨迹经过DSP的时刻就是原系统的失稳时刻, 设为tm。实际中能准确判断出原系统已失稳的时间点必大于等于这一时间, 因此, 可认为tm是能判别出原系统已失稳的极限时间。

2. 2 使子系统不失稳的临界解列时间

每个子机群在解列为独立的子系统之前, 其与外部系统之间必然存在能量交换, 对于解列后还会失稳的子系统, 如果把解列前其与外部系统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视作扰动, 则可将原系统的解列过程视为子系统的扰动清除过程。

对某个子系统而言, 其解列后是否继续失稳取决于它在解列前所积累的暂态能量是否超出其解列后所具有的承受能力。若定义某子系统解列后能够消纳的最大暂态能量值为其临界解列能量, 则使该子系统的暂态能量在解列时刻刚好积累至其临界解列能量的原系统解列时间, 即为能使该子系统解列后不失稳的临界解列时间, 设为tn。需要指出, tn是针对群内同调性差的子系统而言的, 同调性好的子系统通常不存在tn, 当存在多个同调性差的子系统时, tn应为同调性最差的子系统的临界解列时间。

2. 3 划分方法

某一故障场景, 假设原系统的临界清除时间为tlj, 故障的实际清除时间为tc, tc> tlj。原系统的失稳时间为tm, 子系统 ( 内部同调性最差的子系统, 下文相同) 的临界解列时间为tn。

若tm≤tn, 表明在判断出原系统已失稳时, 子系统所积累的暂态能量还未超过其临界解列能量, 此时若在tm~ tn时段内解列失步的原系统, 子系统可以稳定; 若在tn之后解列, 子系统则会相继失稳。这种情况下, 由于在原系统已经失稳后, 及时的解列原系统还可使子系统不失稳, 故可将其划分为相继两群失稳。

若tm> tn, 表明在判断出原系统失稳时, 子系统所积累的暂态能量已经超过其临界解列能量, 此时在不考虑切机、切负荷等控制措施的情况下, 即使在判断出原系统失稳的瞬间 ( tm时刻) 解列原系统, 子系统仍会快速失稳。即在判断出原系统失稳的时刻, 已经不能通过解列原系统的方法来阻止子系统失稳, 故可将其划分为多群失稳模式。

针对多群失稳模式, 根据tn与tc间的关系, 又可将其细分为严格的多群失稳模式和不严格的多群失稳模式: 若tn< tc< tm, 说明子系统在故障期间所积累的暂态能量就已经超过其临界能量, 故可将其划分为严格的多群失稳模式 ( 仍是原系统先失稳的情形) ; 若tc≤tn< tm, 说明子系统的暂态能量是在故障清除后继续积累才超过其临界能量, 此时若能在故障清除后及时的主动解列原系统可使子系统不失稳, 故可将其划分为不严格的多群失稳模式。值得指出, 由于tn定义为临界解列时间, 而实际中通常不会在tc以前实施解列, 故可认为若在tc时刻解列原系统子系统仍会失稳, 即属于严格多群失稳的情形。还需指出, 此处的严格多群失稳并不等同于传统的多群同时失稳。

综上, 将前述划分方法总结如下: 1若tm≤tn, 相继两群失稳; 2若tc≤tn< tm, 不严格的多群失稳;3若tn< tc< tm, 严格的多群失稳。

2. 4 划分方法的合理性分析

这种划分方法具有其合理性, 可以简单将其概括为三点。

1) 方法充分考虑了失稳模式之间的发展及转化过程, 既隐含了不同模式间的联系, 又澄清了不同模式间的不同, 符合电力系统的自然属性。

2) 方法并不是通过给机组间的同调程度或相对功角设置启发性的门限值来划分失稳模式, 而是结合具体工况进行划分。

3) 方法充分考虑到了实际中只有当暂态动能曲线越过DSP时才能判断出系统失稳的实际情况。与工程实际相适应。

3 模式划分对解列策略的指导意义

本文所做研究对多频场景下的解列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依据模式划分结果, 对不同的失稳模式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如图1 所示。

对于相继两群失稳模式, 根据前文分析结果, 在tm~ tn时段内解列失步的电力系统可以有效避免因失步解列不及时造成的子系统失稳; 对于不严格的多群失稳模式, 采用失步解列只能将失稳系统解列为多群, 但若能在tc~ tn时段内采取主动解列则可有效避免子系统失稳; 对于严格的多群失稳模式, 由于在故障清除时刻实施解列也无法阻止其子系统失稳, 故可采用相继解列或直接解列为多群。

4 算例分析

国内某区域互联电网内部的部分网架结构如图2 所示, A, B, C这3 个区域分别以2 条线路相连。

4. 1 相继两群失稳算例

故障设置: A-B联络线L5 的双回线路, 设置一回线路永久断线, 另一回线路发生持续0. 7 s的三相短路故障 ( 假设故障处理不及时) 。发电机相对功角 δ 的曲线如图3 所示 ( 以C区内某发电机作为参考机组) 。

设A, B, C各区机组分别属于A, B, C机群, A∪B区机组属于A ∪ B机群, 由图3 可以看出, 故障消失后, C群与A∪B群之间首先发生两群失稳, 随后A∪B群内部发生相继失稳。采用本文所用方法求取C群与A∪B群的群间暂态动能以及A群与B群的群间暂态动能如图4 ( a) 所示。

由图4 ( a) 可以看出, 在故障清除前暂态动能主要集中于C群与A∪B群之间, A群与B群间的暂态动能较小; 但在故障清除后, A群与B群间的暂态动能在反摆 ( 以故障清除后的第一摆作为首摆) 过程中迅速增加并使A机群与B机群在1. 6 s发生失稳。这说明在该故障场景下群内暂态能量不能被简单的忽略, 其变化规律能够反映A∪B机群的暂态稳定性。下面求取该故障情景下的tm和tn。C群与A∪B群之间的减速功率如图4 ( b) 所示。

结合图4 ( a) 中C群与A∪B群之间的暂态动能变化曲线可知, 故障清除后, C区与A∪B区两机群间的减速功率突变为正值, 群间暂态动能在减速力的作用下不断减小, 至1. 04 s时减速功率减小到0, 同时群间暂态动能到达极小值, 但不为0, 系统失稳。故tm= 1. 04 s。

设解列C机群与A∪B机群联络线 ( L1 和L2) 的时刻为tj。令tj分别等于1. 12, 1. 18, 1. 20, 1. 24, 1. 26 s, 得到不同tj下A群与B群的群间暂态动能VAB关于两群夹角 δAB的变化曲线如图5 所示。图中, δclj为临界切除角。

根据图5, 首先分析解列后A∪B机群不失稳时VAB- δAB曲线的变化特点, 观察图5 ( b) 中1. 24 s解列时的VAB- δAB曲线, VAB= 0, δAB= δ0时系统运行在故障前的稳态; 故障发生后, VAB缓慢增加, δAB逐渐减小 ( δAB< 0 表示A机群超前于B机群) ; 故障清除后, δAB继续减小, VAB逐渐降为0, 说明首摆稳定; 随后 δAB开始增大, VAB先增大后减小为0, 说明反摆稳定; 此后 δAB与VAB均做减幅振荡并最终稳定在解列后的稳定运行点 δAB= δs上。

下面通过对比不同tj下的VAB- δAB曲线分析tj变化对A ∪ B机群群间暂态能量的影响, 观察图5 ( a) ( 为便于观察, 仅绘出前两摆) , 图中 δ1, δ2, δ3分别表示在1. 12, 1. 18, 1. 20 s解列时A机群与B机群间的相对角度; V1, V2, V3分别表示3 条曲线在反摆过程中 δAB第一次运动到 δs时所具有的群间暂态动能, 设第一次运动到 δs的时刻为ts。由于解列后的A∪B机群成为独立的子系统且外部扰动已清除, 当忽略阻尼作用时, 可认为其暂态能量守恒, 群间暂态动能与群间暂态势能等量交换[15], 而群间暂态势能作为位置能量, 仅与 δAB有关, 当δAB= δs时, 其值为0, 因此, 若忽略tj至ts时段内的能量损耗, Vi ( i = 1, 2, 3) 即为机群A∪B在解列前所积累的群间暂态能量。可以看出, 随着tj的增大, 机群A∪B在tj前所积累的群间暂态能量增大, 相应地, 其暂态稳定裕度逐渐降低。观察图5 ( b) , 当tj= 1. 24 s时, 机群A∪B不失稳, 而当tj= 1. 26 s时, A群与B群间的暂态动能在反摆过程中未能减小到0, 功角不能摆回, 机群A∪B失稳。由此可知, 可使子机群A∪B在解列后不失稳的临界解列时间tn= 1. 24 s, 且机群A∪B在tn前所积累的群间暂态能量即为机群A∪B的临界解列能量。

至此, 已得到该故障情景下的tm与tn, 由于tm< tn, 根据第2 节的划分方法, 该故障情境下的失稳模式属于相继两群失稳。根据第3 节提供的解列方法, 选取在tm~ tn时段内的时间点1. 2 s作为原系统的解列时间, 该过程的功角曲线如图6 ( a) 所示。作为对比, 采用传统的电压相角差到达180°作为失稳判据并在判断出系统失稳后延时0. 2 s解列, 得到tj= 1. 27 s, 将在1. 27 s解列时的功角曲线示于图6 ( b) 。

对比图6 ( a) ( b) 可知, 在1. 27 s解列时, 由于解列不及时造成解列后的子机群A∪B又发生失稳; 但若采用图1 所示的解列方法, 解列后的子机群A∪B不失稳, 有效地避免了因处理不及时造成的相继解列现象。

4. 2 不严格的多群失稳算例

故障设置: A-B联络线L5 的双回线路, 设置一回线路永久断线, 另一回线路发生持续0. 79 s的三相短路故障 ( 假设故障处理不及时) 。不解列时的发电机相对功角曲线形如图3 所示。同样, 可以得到该故障情景下的tm和tn, 其中tm= 1. 06 s, tn=0. 86 s, 故tm> tn> tc, 根据第2 节的划分方法, 该情境下的失稳模式属于不严格的多群失稳。

先令tj= tm= 1. 06 s, 即在检测到C机群相对于A∪B机群失稳的同时即刻实施解列。这一过程的功角变化曲线如图6 ( c) 所示。可以看出, 解列后机群A∪B不能稳定。说明当工程上能够确切判别出C机群相对于A∪B机群失稳时, 子机群A∪B所积累的暂态能量已经超过了其临界能量。因此, 当采用传统的失步解列策略时只能将原系统解列为3群。

根据图1 中的解列方法, 在tm~ tn时段内的0. 85 s实施主动解列, 相对功角曲线如图6 ( d) 所示。可以看出, 解列后机群A∪B不失稳。

4. 3 严格多群失稳算例

故障设置: A-B联络线L5 的双回线路, 设置一回线路永久断线, 另一回线路发生持续0. 84 s的三相短路故障 ( 假设故障处理不及时) 。不解列时的发电机相对功角曲线形如图3 所示。令tj= tc=0. 84 s, 该过程的功角曲线如图6 ( e) 所示。可见, 即使在故障清除时即刻实施解列, 子机群A∪B仍会失稳, 说明机群A∪B在故障期间所积累的暂态能量已经超过了其临界能量, 故可认为tn< tc ( 此处tn仅表示到达临界能量的时间) , 属于严格的多群失稳。根据本文研究, 对于严格的多群失稳, 在不考虑切机、切负荷等控制措施的前提下, 只能将其解列为多群。在此, 选择在0. 84 s直接解列并切除B群一定负荷, 该过程的功角曲线如图6 ( f) 所示。解列为3 群后, 系统不再失稳。

5 结论

1) 本文将全系统的暂态能量分解为群间暂态能量和群内暂态能量, 并用再分解得到的子系统群间暂态能量分析群内暂态稳定性, 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于理想两群失稳模式研究失步现象和解列策略时的局限性。适用于多频振荡场景。

2) 通过比较tm, tn, tc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一种多频场景下的失稳模式划分方法。

3) 本文针对不同的失稳模式给出了相应的解列方法, 对多频振荡场景下的解列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模式划分 篇10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越来越复杂, 跨国企业、集团企业、连锁企业, 这些企业的共性是只有一个总部, 但是却有很多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在地理上分布于国内的各个地方, 有的公司级别很高, 但是在某个县却有子公司, 而子公司在产品标准备案上可能推脱由总部负责, 所以, 在备案方面不积极, 县级部门也无检查依据, 即便将来实现了备案管理信息化后, 县级单位也可能没有权限管理这样的央企子公司。因此, 面对变化多样的企业组织, 备案时政府内部的权责划分必须适应管理对象的特征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 同时根据企业特征规定企业组织的不同的责任。

目前已有人提出建立地方标准备案信息系统、制定企业标准备案工作规范、规范企标备案注销管理等方法。但是, 如何规范政府的职责划分以及企业的责任承担方式却没有论述, 本文就此展开研究。

2 备案管理中各方职责探讨

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及国标委颁布的《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的管理规定》将原企业产品以第三方检验报告为主的“技术性”备案转变为以行业专家严格审查后的“告知性”备案。这一规定是备案管理的重大改革, 它直接将产品标准制定和实施的主体由政府部门转变为企业, 改变了我国过去自上而下的标准制定模式, 其优势在于提高企业主体意识, 认证、监督到位, 为生产出高品质产品和持续创新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为了明确各方职责, 必须明确备案事务涉及的各方自身组织机构及其内部作用模式、职责, 明确各方的作用模式和职责。鉴于职责在业务上可以用业务流程来描述, 因此, 业务流程是职责的形象化描述。下面将分别建立各种类型的业务流程以此来说明他们的职责划分。

2.1 概念层面各方职责及协同管理总体备案流程图

在本文的讨论里, 主要考虑政府、企业、公益性组织、法院、工商税务等组织, 概念层面的各方职责及协同管理备案流程图如图1所示。

2.2 政府的职责分析

我国的备案管理系统有以下3个管理层, 分别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省级标准化主管部门、各县、市标准化主管部门。此外, 对产品的监管还有质检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这种监管体系, 由于没有摆脱多部门联合监管的局限, 易形成“多头管理”, 导致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监督不到位等现象。此外, 在财政投入方面, 有限的财力被分散到各个主管部门, 重复建设严重, 资源大量浪费, 造成检测设备更新慢, 人员技术培训跟不上, 无法形成合力提升产品检测水平, 无法满足市场监管需要, 所以也就很难保证产品备案监管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只有打破多部门联合监管, 根据不同的政府行政部门, 明确各方管理的重点和职责范围, 按照各自职责分工, 承担责任, 各部门独立监管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

2.2.1 地方备案管理部门的职能

(1) 审核。地方备案管理部门是直接接受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申请的政府主管部门。根据“行政备案与技术审查两分离”的原则, 在标准备案的审核过程中, 企业产品以第三方检验报告为主的“技术性”备案转变为以行业专家严格审查后的“告知性”备案。政府备案管理主管部门不对企标内容进行实质性审查。但是, 受理企标备案的部门要对材料齐全性进行审查, 并且要检查企业标准是否低于国家标准。这样, 政府减轻了工作负担, 节省了公共开支, 同时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使产品标准反映技术进步, 适应市场需求。

(2) 监督实施。监督分为3点:一是监察是存在未备案就生产的企业;二是企业按照备案标准生产产品的真实情况;三是产品备案有效期届满是否按期办理复审备案手续。由于地区优势, 备案企业就在地方备案管理的行政管理范围内。地方备案管理部门对企业的了解更真实, 对企业的动态更加清晰, 便于管理监督。

(3) 宣传与贯彻。定期对国家标准化工作进行宣传, 配合国家标准委发布的国家标准指导企业在制定企业产品标准时不能低于国家标准, 在企业自身的生产中贯彻和使用企业标准。

(4) 汇报。对本文一开始提出的企业组织, 要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汇报。

(5) 取消备案资格。根据质检部门反馈信息, 取消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企业备案资格。

(6) 动态备案信息及时反馈。将企业通过信息网络备案后的信息, 整理反馈给质检部门。

2.2.2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职能

(1)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国标委是国家标准的制定、宣传、出版、发行机构。目前, 我国的标准制定已由原来自上而下的批准立项模式向自下而上的标准制定模式转变。标准制定工作组在起草标准时,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透明化的征集工作, 将能反映整个国家利益的企业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而且标准制定工作要随市场需求及时修正。

(2) 提高在国际标准建设中的影响力。推动我国标准化工作, 着眼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努力将我国的标准推广到国际范围内, 提升我国产品的竞争力。

(3) 加强标准化基础性人才的培养。建立专家委员会, 开展标准化活动, 提高我国标准制定水平。

(4) 设立复杂企业组织备案处理协调平台, 授权级别低的行政部门处理该区域发生的跨区域而地理上在该区域的权力。

2.2.3 质检部门的职能

根据《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的管理规定》, 备案管理部门不再对企业备案资料的内容进行审查, 但是办理产品标准备案的企业良莠不齐, 生产、质量管理状况有好有差, 不排除一些备案企业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弄虚作假, 不按照备案标准进行生产, 对企业产品指标的检验就需要质检部门来执行。

备案管理部门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及时与质检部门分享企业产品备案信息, 在质检部门一线检查产品质量时, 为其提供检查依据。同时, 备案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企业产品的风险性和企业的诚信度为企业分类, 不同等级的企业给出不同的检查建议, 质检部门在检查时可以参考。质检结果及时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与地方标准备案管理部门分享, 地方备案管理部门针对反馈的检查结果对违规企业依法进行处理。

因此, 质检部门的职责: (1) 向备案部门反馈检查信息; (2) 给出加严检查或放松检查的措施; (3) 给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分类; (4) 向法院和工商部门反馈信息, 对违法者采取强制物品管理措施。

2.3 公益性组织

2.3.1 行业协会的责任

《规定》第九条中指出“企业产品标准由企业负责组织, 也可以委托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业协会或者其他技术组织负责组织”。行业协会应致力于推进各项标准化工作, 如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 组建标准化专家队伍, 建立专家数据库, 提供标准化咨询服务, 参与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其活动、产品标准数据库和标准信息服务平台等辅助政府标准化管理。

除了以上职责以外, 行业协会还需要对企业标准建立过程的科学性、真实性负责。要提交证明真实性的原始性文字、影像等佐证资料, 实现对其自身行为负责。

2.3.2 第三方检验机构的责任

在标准备案的审核过程中, 第三方检验机构不再能单独出具检验报告, 证明企业产品的指标情况它的检验报告只能作为专家组的参考意见。但在审核备案流程中, 如备案管理部门不能确认企业备案标准是否作假, 应提交第三方检验机构检验 (或者质检部门检验) , 按照检验结果给予是否备案的决定, 对有违犯法律规定的企业依法予以处理, 责令其整改, 并取消产品标准备案。因此, 第三方检验机构需提高自身检验水平, 保持检验技术先进性, 保障检验结果的真实可信, 为企业产品检验建立档案库, 为备案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的检验信息。

2.4 企业的责任

企业作为制定标准和执行标准的主体, 应当对产品标准的内容及实施后果承担全部责任。企业的责任主要有: (1) 设立备案管理的组织条例, 规范备案职责部门的不同职责, 规范产品标准备案时因组织结构复杂而责任不落实的情况发生; (2) 备案时提交一切涉及备案管理重大决策和重要数据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和影像资料, 制定标准制定和管理方法, 以企业文件和相应的组织机构作保证; (3) 按期办理标准复审和注销; (4) 及时更新备案。

3 结语

本文针对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体制中各个参与者出发, 对各方的职责研究分析, 重新划分, 使管理者各司其职, 使企业明确主体责任意识, 试图提高我国产品标准备案管理体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爱国.建立地方标准备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思考[J].中国标准化, 2013, (8) :86-87.

[2]唐来祥, 张勤, 陆建洋等.企业产品标准备案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质量与标准化, 2013, (12) :41-44.

[3]吕绍泽, 王连珏.产品标准备案管理的探讨[J].品牌与标准化, 2010, (12) :61

汉英词类划分对比 篇11

关键词:汉英;词类;划分;对比

英语和汉语存在差异。从谱系方面来说,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从文字系统方面说,汉语属于表意文字,英语属于拼音文字。从语音方面说,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是语调语言。从汉语和英语词汇对比的角度来说,词汇的对比包括词语语义对比,词汇的语法对比,汉语和英语划分词类的理据比较。这里主要从词汇语法及词类划分理据方面来对英汉词类划分进行对比。词类的辨别有形态、意义和功能三个标准,根据功能来确定词类是最科学的。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词类活用,汉语比较突出。汉语主要根据功能来定词类,英语由于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态不断简化,根据形态变化来确定词类困难很大,因此也必须要根据功能来定词类。同时英语要考虑形态和意义,汉语要考虑意义。

一、汉英词类的划分

(一)汉语词类的划分

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词类的用法。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按汉语语法的老传统,词可以先粗略分出实词和虚词。过去曾以意义为标准,意义实在的叫实词,意义空灵的叫虚词。“实词和实词组合能产生句法关系。实词在句法中表现出不同的组合能力。根据组合能力的不同可以把实词分为体词、谓词、加词三类。体词包括名词、数词、量词;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加词包括区别词和副词。另外还有代替以上各类实词的代词。虚词在句法中起附着或连接作用。”(张斌,2008:217) “现在把功能作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够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在细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黄伯荣,2002:11)

(二)英语词类的划分

戴炜栋说(2006:7):“英语的词就其语法功能来说,分为封闭词类和开放词类。”封闭词类指所有的功能词。这一词类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它们数目有限,比较稳定,很少增生,因而词项序列不能随便延伸,所以叫做“封闭词类”。它们包括:介词﹑代词﹑限定词﹑连词﹑助动词。开放词类指各种实义词。这一词类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这一类词中,新词不断出现,旧词不断消失或获得新义,因而词项序列可以不断延伸,所以叫做“开放词类”。它们包括:名词﹑形容词﹑副词﹑主动词﹑基数词﹑序数词﹑感叹词(感叹词是介乎“封闭”与“开放”之间的词类)。按照实词和虚词划分就是:实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虚词类有连词、介词、叹词、冠词。

二、汉语和英语词类划分的比较

(一)两种语言词类划分的异同:

首先,英语的冠词和汉语的量词分别为各自所独有,而没有直接对应。其次,汉英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实词类基本对应,虚词中的介词、连词也基本对应。再次,汉语的助词是个特殊的词类,它包括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等,英语虽无此类助词,但其动词的时态与体式,句式的陈述与疑问,词语之间的修饰关系都分别与汉语的助词的功能相对应。再次,英语的副词较复杂,只有一小部分能与汉语的副词相当(程度、疑问、时间、范围、连接副词等)。汉语中也没有英语的关系(代、副)词,但关系词在词义上相当于名词,所以汉语的名词、代词有时译成英语的关系词。最后,汉语名词中的方位名词在语义上与英语的介词有共通之处。

(二)数量上的不同特点

第一,汉英语言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作为开放性词类在词汇中各占较大比重,彼此相当。第二,副词在汉语中数量相对较少,有的划为虚词类。而在英语中副词为实义词,大概因为英语中很大一部分副词由形容词派生而来,而且数量众多。第三,介词与连词都是英语多汉语少。拿介词来说,汉语中的介词总共不过30个左右,英语中仅简单介词就有40个左右,若加上复合介词(如 into, outside)、短语介词(如 in front of),则数不胜数。就连词而言,汉英也有类似不同。

(三)词类使用频率的分析

从词类使用的频率上分析,汉语多用动词而英语多用名词。由于英语具有强大的派生构词法,英语的动词大多都有其相应的名词形式,英语的形容词也有名词形式。而汉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却没有语法上的名词形式。汉语的动词在使用频率上远远高于英语,因为英语动词的使用要受限制,一句话只要一个动词谓语,而汉语的动词却无此限制。英语中代词、介词、连词的使用频率也比汉语高。

英语数词的使用不如汉语多,因为汉语的成语及缩略语依靠数词(词素)构成。 汉语的量词同英语的冠词一样,附属于各自的名词,使用频率也同名词。

三、汉英词类划分的理据比较

汉语词类的划分主要依据词义,即词义的实与虚、动与静、具体与抽象等。

英语的词类依据是语法,词类与句子成分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词义倒在其次。

如:一个表示动作的概念,放在英语的主语位置上,就要以名词形式来表达,放在谓语的位置上,就要以动词形式出现,表达静态含义时,还可用介词形式。汉语用形容词归类表示事物性质、特征时,到了英语中就要用语法的模子重塑一番:

在主语、宾语位置上化为名词,修饰名词时化为形容词,说明动词时则又化为副词。正是这种理据的不同,造成汉英词类的名同实异。这种“同名异质”恰恰解释了语言现实中不同形式(词类)表达相同内容(词义)的“形异实同”现

(一)动词比较

汉语中动词连用是最常见的现象,动词(词组)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汉语动词常常重复、重叠。汉语动词的重复、重叠、合成和合并无疑会使汉语的动态意味更浓。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英语常常通过动词的派生、转化、弱化和虚化等手段,用非动词的形式(如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表达动词的意义。英语各词类中,动词最为复杂,它既有人称、数、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又有及物与不及物的区别,在主谓俱备的句子中,谓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在汉语的各种词类中,动词也是最复杂的,动词除了内部分类最多和有体貌或称”态”的变化外,动词与它的后续词语的结构也最纷繁,在汉浯的主谓句中动词的作用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动词方面,两种语言的动词都有及物与不及物之分,但汉语中及物与不及物的概念跟英语中的不大一样,不是按照能否带宾语来区分,而是按照可以带什么样的宾语来区分。英语中的动词通过形态变化来体现时态,汉语却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动作行为的状态。英语的动词有定式动词与非定式动词之分,汉语则没有这样的分别。汉语没有类似英语的助动词,但是汉语的助动词与英语的情态动词又很相近。英语动词有时态,时间概念往往通过时态表现出来:汉语动词没有时态,表示不同的时间,往往需要加时间状语。

(二)使役动词汉英的差异

汉语:把字句﹑使字句﹑使成结构,“导致”“造成” ,致使、方式、结果和工具语义成分分开表达。用“使/把+宾语+补语”分析性结构。英语:有cause sb. to do sth. And make sb. to do sth. 但更多是的用词化的手段(单个动词)。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状态动词的使用上与外国二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他们较多使用get 、know 和think 等动词,较少使用see、show、feel 和believe 等动词,反映出其动词词汇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不够和书面语中的口语化特征;中国大学生过多使用get + 宾语结构,而且存在动宾搭配不当现象,反映出独特性; 经常运用study、learn、develop 等意义不具体的动词。

(三)名词比较

名词化是英语中常见的现象,名词的优势也导致了介词的优势,这二者相结合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为显著。英语的名词化往往导致表达的抽象化,抽象表达法即大量使用涵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的抽象名词,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使用相当普遍。抽象概括的方法有助于表达复杂的理性概括,表达高级的抽象思维。抽象词语意义模糊,便于掩饰作者含混或真实的思想,以迎合某种表达的需要。

英语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这就大大方便了抽象表达法的使用。与此相反,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汉语没有形态变化,汉语缺乏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对于英语的抽象词义,汉语通常用动词取代抽象名词或使用范畴词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或用具体的词语阐释抽象的词义,或用形象性词语使抽象意义具体化。

(四)形容词比较

英汉语中的形容词都是重要的词类。英语中形容词有一种“表语形容词类",汉语中则有一类"非谓形容词"。形容词作定语时,英语中可以有前置和后置两种位置,汉语形容词一般放在所修饰的名词前面,但是英语中有一种由连字符连接放在前面的修饰语非常接近汉语的词序。形容词构成比较级、最高级,英语需要有形态变化,汉语则主要通过词汇手段。汉语和英语中有的形容词和副词形态上完全一致,界限不清。英语中很多的象声词实际已成为动词了,汉语的象声词有时是副词,有时是动词。

(五)介词对比

英语和汉语的介词都是一种重要的词类,在英语学习中介词也是中国学生经常犯错误的地方。英汉两种语言都在名词前面运用介词构成介宾结构来表达跟动词之间的各种格关系。两种语言在介词方面的不同之处在于:汉语作为一种非屈折变化的语言,动词与介词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汉语介词都是从动词演变而来的;英语中的介宾结构通常置于所修饰的动词的后面,而汉语中介宾结构通常置于所修饰的动词的前面,而且通常需要助词"的/地";汉语中表地点的介词通常和方位名词连用来表示位置,而英语中方位的意义已包含在介词里面;介词结构在句子中的位置,遵循同一个原则,即与被修饰成分关系越密切则离它越近,只是两种语言中语序相反;汉语中介词常常省略。

(六)量词和数词

关于量词问题,一般认为英语不存在量词。英语中可数名词可以直接跟数词相结合构成名词短语,不可数名词以及可数名词可以通过单位词的协助表示量。而汉语中量词是一种重要的词类,具有量词是汉语一个重要的语法特点。

(七)冠词

英语有冠词(a, an, the),而汉语却没有。英语冠词有时会给英译汉带来一些麻烦。首先,不定冠词在可数名词前时,译文要加量词。如:个,只,支,群,张,头,根,等。a whistle-blower 一个告密者 a holiday-maker 一位度假者。其次,不定冠词在表示类别时,则不必译出,如: Don‘t mistake an old goat for a preacher because of his beard.老羊长长须,并非传教士。(年高未必才高,不能只看外表。)

最后,在许多情况下,定冠词略而不译,如: The Blacks live downstairs.布莱克夫妇(一家)住了楼下。最后,有时需用“这”或“那”将定冠词特别译出。如: --Which book?

--The one next to 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哪本书?挨着韦伯新大学词典的那本。

四、结语

这篇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英汉词类都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实词类和虚词类两大类。第二部分从英汉词类划分的异同,英汉词类的数量及使用频率这三方面进行比较。第三部分从词类划分理据上比较,汉语词类的划分主要依据词义,即词义的实与虚、动与静、具体与抽象等;英语的词类划分依据是语法,词类与句子成分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词义倒在其次。

【参考文献】

[1]戴炜栋.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学生用书第四版.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6:7-8.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M].下册(增订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

[3]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

[4]徐盛桓.语言学研究的逻辑学思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1-6.

[5]张斌.现代汉语[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6]Longman Lexicon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1998

模式划分 篇12

一、依据生物质能资源量划分区域

生物质能是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通过吸收大气中的水、空气和阳光等自然资源, 并通过光合作用和机体自身的吸收利用, 而形成的生命有机体。农业生物质能就是农业生产所涉及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自然活动所产生的可利用的废弃物,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农作物的秸秆, 这里所指的秸秆是农作物去除可以通过直接收取、加工和销售等活动利用的果实之外, 剩余的玉米秸、稻草、高粱秸、麦秸、麦糠、果壳、玉米芯等; (2) 畜禽的粪便, 也就是畜禽的便、尿以及与垫草的混合物 (1) 。

黑龙江省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豆类 (以大豆为主) 、薯类、油料作物 (包括葵花籽、白瓜籽等) 、麻类 (以亚麻为主) 和甜菜。畜禽主要有肉牛、奶牛、马、驴、骡、猪、羊、家禽 (2) 。

本文根据黑龙江省2013年统计年鉴中关于2012年各地区的以上农作物的年末产量和畜禽年末存栏量 (2) 的统计资料, 结合各类作物秸秆残留比例和单位畜禽的粪便量 (3) , 根据公式秸秆残留量=农作物总量*秸秆残留比例和粪便量=单位畜禽粪便量*总头 (只) 数, 计算出各地区主要农作物年末秸秆总量和畜禽总粪便量, 见表1。

根据表1中各地区的平均排名, 将其划分为三类:一类地区生物质能资源丰富, 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和农垦总局;二类地区生物质能资源总量一般, 包括双鸭山、大庆、佳木斯、黑河和抚远县;三类地区生物质能资源量较少, 包括:鸡西、鹤岗、七台河、牡丹江、大兴安岭和绥芬河市。

二、黑龙江省各区域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基础条件

1. 一类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这类地区农业覆盖面广, 地势平坦, 沿江分布, 水、光照等资源丰富, 土壤肥力较高, 使得农作物和畜禽长势较好, 为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同时铁路、公路和船运比较发达, 交通便利, 为该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该地区进行生物质能开发的企业和项目较多, 目前已经建成的有大唐五常生物质发电厂、农垦玖阳生物质能源开发有限公司、齐齐哈尔国电汤原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等。

尽管这类地区生物质能资源基础较好, 但是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限制。首先该地区生物质能产业涉及的农户较多, 企业在进行原料收集时大部分是直接与当地的农户签订收购合同 (4) , 经过转换成电、沼气等相关产品之后再以低价卖给农户。大部分农户认识不足, 使得生物质能并没有得到较好推广和利用。其次由于生物质能资源分布区域很广, 许多偏远地区的生物质原料难以收购, 而且企业要把电和沼气等传送到农户, 特别是偏远地区, 需要大量的设施和材料, 这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生物质能推广的时间。最后这类地区小型生物质能开发企业较多、大型企业较少, 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使得这些地区被开发的生物质能占总量的比重不大, 开发程度也不够深入。这三方面的冲击使得在这些地区急需建立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小型企业为支撑、企业农户联动的产业发展模式, 在企业与农户的中间要有衔接机制。

2. 二类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这些地区黑土资源较为丰富, 地势地貌比较复杂, 不仅有农田, 还有沼泽、台地等多种形式, 除了平原之外, 还存在一些丘陵、盐碱地等无法种植农作物或农作物生长不好的区域, 这种复杂的地貌使得这些地区的农业生物质总量与资源丰富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受到限制。所以在这类地区建成的生物质能开发企业和项目不多, 目前已经建成双鸭山新能热电有限公司、益海佳木斯生物质能发电公司、嫩江凯迪生物发电厂等。

复杂地形使该区铁路和公路运输周期长, 船运的口岸少, 向内陆运输不够便利, 而且费用较高, 使生物质能的原料收集、开发和传送增加了难度, 使得在该类地区不适合建立大型的生物质能开发企业, 只能建立小型的企业, 但小型企业自身能力有限, 农户分布的区域也较广, 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深度开发当地的生物质能资源, 还需要其他组织把企业和农户联结起来。而且, 这些地区闲置的土地数量不少, 如何把这些土地利用起来, 种植一些适合的、含丰富生物质的能源作物, 是提高该区生物质能利用率的关键, 所以在这些地区需要建立一些技术组织, 进行作物的种植。

3. 三类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这些地区地势以山地为主, 林业生物质能资源较为丰富, 但农业生物质能资源较少。这类地区大多处于黑龙江的边陲, 与俄罗斯毗邻, 与内陆距离较远, 山地的阻隔使原材料收集的周期和路径都很长, 费用较高。这些限制使得该类地区的生物质能企业很少, 已经建成睿恒再生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漠河北极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鹤岗万源生物质电厂等。

这类地区农户分布比较零散, 往往“与林为伴”、被大片的森林隔开, 使得尽管村落和农田分布的区域广, 但是规模很小, 农业生物质能总量小, 使得这类地区的农业生物质能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 已经建成几家企业的生物质来源也是以林业废弃物为主, 很少利用农业废弃物。所以在这些地区不适宜建立大型的农业生物质能企业, 只适合建立综合性的生物质能企业, 这对企业自身能力的要求较高。与此同时, 该类地区的农户在进行生产时, 大多是独立进行的, 因此在这类地区生物质能利用的最好方式是由农户自行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 但是农户信息的收集、理解能力有限, 掌握的技术不足, 大部分都只能对秸秆进行就地焚烧和掩埋, 所以亟需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 建立一个机构来指导农户。

三、黑龙江省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模式构建

因为一、二、三类地区的生物质能资源量、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限制都不同, 所以在各个地区所应用的产业发展模式也不同。而且要想提高生物质能利用率, 就必须把生物质能的产业链延长, 不仅包括开发, 也包括上游的生物质作物种植和下游的生物质能产品销售和推广 (5) 。基于以上考虑, 本文对这三类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分别进行了构建。

1. 一类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

结合这类地区的现状和问题, 在该类地区可以利用“龙头企业+小型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首先目前的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 在绥化和农垦总局的龙头企业很少, 而绥化是联结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的关键节点, 农垦总局的农业生物质资源很丰富, 所以在这两个地区也要建立龙头企业, 这样才能更广泛地把这四个地区的生物质有效利用起来。这些龙头企业的主要作用是对生物质能进行深层开发和利用, 以及新技术的研发。其次, 要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和绥化这三个城市所管辖的生物质能资源较丰富的市、县建立小型生物质能开发企业, 这些企业的主要职能是对当地的生物质进行收集, 并输送给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把已经开发出的生物质能以及新的技术输送给小型企业, 再由小型企业推广到市场和农户。再次是建立经济型合作社, 这个合作社可以把农户和企业连接起来, 通过合作社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生物质集中起来, 代表农户与企业进行交易, 再把这个合作社作为站点和枢纽, 将开发出的生物质能输送到农户, 同时合作社也要向农户宣传和指导家庭生物质的利用。最后, 农户根据了解到的技术自建简易的沼气池、进行秸秆烘干等, 再把沼液、沼渣和草木灰等还田, 增加土壤肥力, 然后把无法自己利用的生物质出售给企业。通过以上方式, 可以使生物质能得到循环的深度利用。

2. 二类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

针对这些地区的情况和发展方向, 可以采用“企业+技术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 见图1。这种模式是以小型企业的发展需要为核心, 把链条延伸到作物种植, 承担此职能的是技术基地, 这个基地由企业和政府共建, 根据当地的条件和企业发展需要, 把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 建设种植基地;企业也要把引进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输送到技术基地, 由基地根据当地的情况对技术进行改进, 使技术与实际能够较好融合, 并在各合作社进行技术推广和技术人才下乡指导;合作社不仅是企业和农户的连接纽带, 也是科技服务站和秸秆储存站, 合作社定期地向农户宣传生物质能的开发技术, 帮助农户构建简易的生物质能利用设备, 提高生物质能的初级利用率;农民根据技术指导, 自建初级利用设备, 把无法自己利用的和剩余的生物质售给合作社, 由合作社进行储存和代表农户与企业交易。

3. 三类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

这类地区生物质能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都不理想, 针对这类地区的问题, 可以采用“政府或经济组织+技术基地+农户”模式。技术基地主要是由政府或者其他组织共同出资建立, 这样能够保证技术基地有足够的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扶持来开展生物质能开发的工作。技术基地要配备一些初级的秸秆烘干和压缩等设备, 进行初级加工, 帮助农户提高他们手中生物质的利用率。基地长期派驻技术人员, 对农户进行指导;农户根据自家生物质利用的技术要求和基础条件, 自建沼气池和进行初级的秸秆焚烧等, 不仅可以为自家提供一部分生活能源, 也能减少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污染, 沼渣等废弃物也可以成为土壤的天然肥料。

四、实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

1. 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

首先, 要积极延伸产业链, 提高龙头企业对产业链前向和后向产业的整合力度, 建设企业与农户的强效利益约束机制, 比如股份制和合约制, 把农户和企业利益链接起来, 对提供生物质资源的农户提供一些优惠, 比如价格折扣, 从而提高农户生产和提供原料的积极性。促进龙头企业建设生物质能高产作物和新型生物质作物的技术基地, 为自身生物质能利用增加原料供给, 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同时, 加大产品推广力度, 通过多种方式和媒介进行产品特性和对环保贡献方面的宣传, 提高民众和企业对产品的认知度和依赖度。其次, 完善龙头企业内部的组织体系, 改变以往只重生产、不重内涵的观念, 在企业内部进行现代化和信息化管理, 从而提高组织运行和管理效率, 加强对企业的合作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监管, 及时获得外部信息, 以便及时应对市场和政策变化。最后, 龙头企业要加大与外部合作的力度, 特别是与民营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合作,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融资力度, 也可以借助这些机构灵活的渠道, 提高本企业产品的输送效率。各龙头企业之间也要进行交流和沟通, 进行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物质能产业的发展。

2. 提高生物质能科研力度。

首先, 要改变各企业独立研发的格局, 把分散的研发力量集中起来, 建设统一的技术研发中心, 这个中心要由政府统一管理, 在当前所拥有技术和已存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提高利用的深度和精度, 降低残留物量、提高技术的可实施性。其次, 要与高校和国家科研组织等合作。这些机构和组织科研能力较强, 国家给予的建设力度也较大, 使得科研环境较好。它们不仅是国家各类人才的集合地, 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 与它们联合科研, 不仅能够提高技术先进程度, 也可以为该产业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最后, 加大技术引进力度, 将国内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引入到该产业中, 并进行改良, 产生出适合该产业自身和各类地区特点的生物质能开发技术, 从而提高开发效率。

3. 完善服务机制建设。

在黑龙江省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中, 各类服务机制, 包括合作社、经济组织、技术基地等, 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它们可以弥补产业基础设施不够、企业与农户沟通不畅等问题。所以, 要完善服务机制建设, 首先, 要加强行业协会建设。通过行业协会为各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监督等, 搭建交流平台。同时通过行业协会, 企业可以更方便与其他行业和组织进行沟通, 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其次, 加强培训组织建设。这个组织要把研发中心的技术传达到各企业、技术基地和农户, 提高技术与产品结合度。仅仅进行技术理论和知识的宣传是不够的, 还要深入农户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 这样才能使农户可以操作技术, 弥补农户对知识理解的不足。最后, 加强辅助机制建设, 比如设备制造、物流、信息服务, 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建设生物质能产业网站、建设物资集散中心和物流信息港、建设设备租赁组织、扶持设备制造企业和管道建设企业来实现。

4. 加强宣传。

首先, 要提高农民对生物质能产业的认识, 增加宣传方式,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节目、在各村落建设信息站等形式, 以合作社为基点, 向农民宣传利用生物质能对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拍摄纪录片和电视剧, 宣传其他利用生物质能技术的地区对农民生活、村容村貌和经济发展的改变, 从而唤醒农民的意识。其次, 提高企业对生物质能的认识, 通过组织信息交流会、产品展销会、开放产业园区和到其他地区参观学习等方式, 使企业了解其他企业利用生物质能的先进经验和发展变化, 从而促使更多企业参与到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和推广。

5. 强化行业管理。

首先, 要提高进入壁垒, 也就是提高企业进入生物质能产业的资金、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等条件, 从而关、停、并、转发展层次低、产能低、效益低的企业, 为有发展能力的企业提供更多机会。其次, 明确产品标准, 限定产品价格、工艺标准、原料投入和产品使用规范, 避免出现企业盲目生产、产品以次充好、行业垄断、恶意竞争以及危害人体和环境的产品生产等。最后, 改善行业环境, 限定企业行为, 特别是用地、资金、原料使用和产品推广等方面, 避免出现滥产滥用、过度使用和对环境的破坏。

注释

11 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生物质能

22 黑龙江2013年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33 王峰.黑龙江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博士论文, 2010:28

44 李英禹.黑龙江省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研究.学术交流, 2013 (11)

上一篇:车门控制下一篇:动物患病原因及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