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生(精选7篇)
职场人生 篇1
在义乌饮食市场, 在一些重要的黄金地段, 如宾王、赵宅、贝村、丹溪小区等, 都有一家门面开阔、洁净温馨的鸡煲店。那就是“锦源喔喔鸡煲”连锁分店。这家连锁店的总经理就是从义乌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烹饪班毕业的骆向阳。
“锦源喔喔鸡煲”的成品以独特的鸡汤、清淡的风味、合适的价位、温雅的情调, 一上市就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欢迎。
回首过去六年, 喔喔鸡煲经历了由秘方研制、前期准备、品牌运营、导入调整实施、规模效应初现这一系列的品牌战略企划过程, 当中除了浓缩初创者的艰辛之外, 更多地体现的是那份对梦想的执著追求之情。
在几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里, 记者听骆向阳真情讲述了他在创业中的甘苦, 而他口头时不时迸出的那些他在多年职场中的真实感悟, 记者也一并摘录下来, 与大家分享。
“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一个方法就是加强学习, 通过学习了解自身的长处和短处, 充实自己的技术能量。”
“所有的成功都没有捷径, 必须是踏踏实实的, 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成为你的经验和对未来的一些积攒。永远不要想说可以一步登天, 从来没有那么好的事!”
骆向阳曾是一个偏远乡村的农家孩子, 他的父母世代在乡村生活, 根本没有城市生活的经验。骆向阳初中毕业后到城镇职校求学, 可以这样说, 他是他们家第一个入城生活的人。1992年7月, 骆向阳以优异的成绩从义乌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毕业, 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饭店打工生涯。
初到饭店, 骆向阳只是做些粗加工工作, 他配过菜, 做过打荷, 甚至送过菜。不管工作多么辛苦枯燥, 骆向阳总是毫不马虎、保质保量地完成。他知道, 厨房中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他要学习的, 他时刻提醒自己先练好基本功。在工作中, 与很多人不同的是:他总是脏活累活抢着干, 除了学习厨艺, 他也关注饭店的管理工作和经营之道, 关注烹调技术的发展与走向。
烹饪市场是一个大市场, 工作不稳定, 换来换去是家常便饭, 骆向阳就是那个“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时在小饭馆, 有时在大饭店, 有时在城里的小小酒店, 有时在野外的别墅山庄。他不嫌工作的频繁变动, 总是在流动性很强的工作中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有的同学做一阵子就不干了, 另谋高就;有的做着做着就结婚成家过小两口的好日子去了。只有他总是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继续着他的烹饪事业。
有些人, 总是充满热情开始一份工作, 没做几年, 又换工作, 甚至换了个行业。如此几个回合下来, 回头望望, 很多的时间都浪费在了路上。人的一生不会只做一份工作, 但是有时候选择太多等于没有选择。他们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是缺乏毅力。骆向阳并不是那样的, 他始终坚持着, 坚持自己的方向, 坚持不断地学习。他相信:坚持不懈, 才有机会看到希望的曙光。
“踏入职场, 充分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是十分重要的。但了解自己的局限并不是说要甘于局限, 而是给自己合理定位, 甚至要努力超越局限, 建立信心。”
“事实上, 每一个成功者都不局限于自己的能力, 相反, 往往可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多做一点, 做得比别人期待的还多。职场中要获得成功, 就得懂得超越自己原本自认为的局限。”
要超越自己原本自认为的局限, 骆向阳并不把义乌作为他打工的唯一去处。1993年, 他来到杭州边打工边学习。杭州市的烹饪技术集全省烹饪技术之大成, 大大领先于义乌, 骆向阳来到杭州就是为了扩大视野, 丰富知识。几年后, 骆向阳不满足了, 他离开杭州来到上海打工与学习, 之后再转无锡、广东, 这种边打工边学习的生活, 使他对我国的几个主要菜系都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后来的发展证明他这一步是走得很正确的。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打工, 他都会认识结交一批志同道合的厨师、朋友、饭店经营者, 这一方面提高了他的烹饪技术, 也给他积累了丰富的饭店管理经验, 为他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饭店的开办要资金, 更要管理饭店的人。这种管理经验不是一教就会, 一蹴而就的。骆向阳的管理经验是在工作中感悟、了解并习得的。开始他也只是一个被管理者, 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 他做了主勺, 做了事务长, 做了店长, 逐渐开始参与管理饭店, 积累饭店经营管理经验。等到他主动辞去工作, 自己开张经营成为一个管理者时, 在管理方面他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了。
“职场上机会和选择很多, 有机会换跑道的时候就换跑道, 不应该放弃机会。”
“有了目标之后, 只在心里偶尔想想是无效的, 要心想事成, 一定要经过一番努力。一个人要想获得最大的职业成功, 不仅要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还要加强自我修炼, 使强处更强。”
骆向阳边打工边学习的生涯是漫长的。从1992年7月职高毕业, 一直做到2005年4月, 前后将近13年。
在这些年里, 骆向阳不是不想开一家饭店, 成就一番事业。但多少次他最后都没有付诸行动。不是他胆子小, 没有魄力, 是他明白一个道理:没有厚重的积累, 就不能为日后的成功积聚巨大的能量。只有找到了合适的突破口, 才会形成火山喷发般的效益。要有那样的喷发, 必须找对“喷发”的时机。
骆向阳的内心一直在寻找这样的突破口。
机会终于来了:2005年春天, 骆向阳发现一种新兴的烹饪方法在杭州悄然出现了—鸡煲。鸡煲这一新生事物在偌大的杭州市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 更没有掀起多么大的浪花。但是, 骆向阳从平静的市场运作中看到了鸡煲这一新生事物潜在的巨大商机。他敏锐地看到:义乌还没有一家饭馆主营鸡煲。他想回到义乌开一家响当当的鸡煲店。
说干就干。他立即辞去原有的工作, 与另一个朋友一起回到义乌找地段、找房子, 筹建鸡煲店。
不久, 义乌市第一家鸡煲店—“锦源喔喔鸡煲”在义乌市小商品城的闹市区开张了。
“细节决定成败, 尤其是在暗潮汹涌的职场中, 成大将还是当小兵, 除了能力和机遇, 一些独有的必杀技也能成为你制胜的关键, 并助你杀出一条职场路。”
“‘技术领先’一直都是我的‘必杀技’。”
骆向阳开始起步了, 与别人不同的是, 他一起步就飞奔了起来。
“锦源喔喔鸡煲”的成品以独特的鸡汤、清淡的风味、合适的价位、温雅的情调, 一上市便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欢迎。“锦源喔喔鸡煲”越开越大, 越开越多。一些经营其他行业的经营者也向他取经学习, 还有不少人要加盟, 成为“锦源喔喔鸡煲”的连锁店。现在, 骆向阳自主经营或与他人合作经营的“锦源喔喔鸡煲”连锁店在义乌市开了许多家, 生意都做得红红火火;在温州、丽水、金华、浦江及义乌市城外的佛堂、廿三里等地, 也有多家连锁店生机勃勃地开张了。目前, “锦源喔喔鸡煲”连锁店在省内已达25家, 重庆、成都等外省市也有6家。
“锦源喔喔鸡煲”之所以能飞速发展, 除了经营得法之外, 鸡煲的汤料具有独到之处, 这是一个关键的因素。“锦源喔喔鸡煲”的汤料, 那是骆向阳在多年的烹饪实践中得到的“珍品”。这里面有集众多鸡煲汤的精华, 也有他自己研创的独门秘方。此汤清淡香浓, 入嘴鲜醇, 清新可口, 久食不腻, 具有适合江浙人的传统口味。
在事业发展的同时, 他不忘保护自己的专利, 保护来之不易的“锦源喔喔鸡煲”汤料。在首家“锦源喔喔鸡煲”开张不久, 骆向阳就及时到工商部门给“锦源喔喔鸡煲”进行了商标注册, 让“锦源喔喔鸡煲”得到了法律上的保护。
为了保护“锦源喔喔鸡煲”汤料, 骆向阳也制定了严格的配方保密制度。他可以为一家家连锁店提供汤料的成品, 但绝不提供配方与制作技术。这样, 也就有效地保住了“锦源喔喔鸡煲”的独特魅力与鲜明特色。
虽说也有人跟风做起鸡煲生意, 有的甚至就在他们连锁店的边上做, 但是, 没有骆向阳提供的汤料, 那些店再有本事也无法让顾客喝到真正的“锦源喔喔鸡煲”鲜汤, 到后来也只好纷纷偃旗息鼓, 退出市场。
骆向阳成功完成了一个打工者的华丽转身, 但他并没有因此停止创业的脚步。他认为:如今的市场经济时代, 企业的竞争不一定是大鱼吃小鱼, 今天的小鱼也有机会成为明天的大鱼, 但竞技场上一定是“快鱼吃慢鱼”。他要做的就是那条“快鱼”, 在商场中游得最快、最舒畅。
职场人生 篇2
“江湖感”至少应该包含三个要素。
一、要有一个流传的故事
所谓江湖,总是有故事在流传,而且越传奇越好,不是挽大厦于将倾,至少也是英雄救危。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柳传志借着二锅头的酒劲,向同仁们宣布了一个非常大胆的目标:将来要把联想做成一个销售额200万元的大公司。没错,是200万,不是200亿;是人民币,没说是美元。如果当时柳传志发誓说,咱们要搞到200亿美元,我肯定,他们一定是把全北京的二锅头都喝光了。所以,江湖上的故事可以传奇,但不能太离奇。
你能想象出一位没有一个传奇故事的成功CEO吗?很难。不过,要成为一个有“江湖感”的CEO,难的还在后面。
二、要有一帮追随的兄弟
套用德鲁克关于领导力的观点,衡量一个领导者的唯一标准,是看他的追随者数量。同样,衡量一个江湖老大的最重要的标准,是看他有多少兄弟,而且是铁杆兄弟。
稻盛和夫认为,老板与员工在办公室很难有推心置腹的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信任,也就没有关键时刻的卖命。于是,他经常在下班后与员工一起喝酒。喝得晕晕乎乎时,老板与员工的边界就模糊了,有些话也就可以敞开来讲。这种非正式的沟通,帮助他解决了许多正式的难题。
除了稻盛和夫式的沟通,CEO还要有洞察人性的本事,能用人所长。此外,CEO还得有长远的眼光、广阔的胸怀和钢铁般的意志等美好品质。有了这些,才值得兄弟们为你卖命。
三、要有一拨出色的对手
江湖上盛行侠肝义胆劫富济贫,自然看不起恃强凌弱。如果你还没有遇到足够出色的竞争对手,要么证明你真是独具慧眼,在市场的蜜月期内享受独食,要么就是你错误地认识了自己的市场。偶尔听到有CEO讲,他的技术、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十分独到,用望远镜都看不到竞争对手。说这话的人,不是江湖大佬自吹自擂,就是江湖新手在狭窄的市场缝隙间自娱自乐。
对手的水准,决定了你公司的水准。竞争并不总是坏事,高手之间过招,更是如此。没有国美的穷追猛打,苏宁也不会跑得这么快。不过,这话要是反过来,就不一定了。或许可以说,没有胡润把黄光裕捧到天上,黄光裕也不至于摔得这么惨。
这就是江湖的魅力所在,你的对手会成就你,而你的朋友则可能毁了你。
除故事、兄弟、对手之外,要成就自己在江湖上的声望,一定还需要其他因素,比如红颜知己,比如机缘运气。江湖上曾流传说,郭为比杨元庆更有“江湖感”。不过,现实是联想电脑归杨元庆,郭为领军神州数码。现在,在国际江湖上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的是杨元庆,郭为则为转型的“转”而不“行”苦恼了好几年。
说不定,以后字典里的“领导力”将统统被替换成“江湖感”。江湖上的事,谁说得准呢?
LIFE/人生/职场精英30+ 篇3
IBM管连:做自己的伯乐
这世界上的确有才华横溢的人被埋没,但如果他想要把自己展示给别人看,就一定能做到。除非他并非他自认为的那么优秀,或者被某方面的短板所拖累。知名华人设计师包益民写过一本书叫《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IBM大中华区大学合作部总经理管连而言,尽管他的职业生涯中总是充满变化,从不同的环境到不同的部门与岗位,角色变换,但他对自我的发掘探索始终不变。他幸运地遇到很多伯乐,最重要的是他始终不忘反观自己,挑战自己,用伯乐的眼光不断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中外管理》记者面前的管连,散发着书卷气,同时又透出外企人特有的国际范。也难怪,进入IBM之前,管连已经在大连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系做了8年老师。从大学老师到知名跨国公司的高管,这样的职场转变颇有看点。
完成每一次职业转换
进IBM之前,管连曾苦苦思索改变:学校课程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他希望能切实地教给学生找工作时用得上的东西,而不是做一台陈旧理论的复读机。同期,与管连所在大学合作多年的IBM想招募一个讲课好又能做项目的人。好在,管连从大学毕业起就一直参与IBM的大学合作项目,是期间讲课最多的老师,同时也是拿认证证书(50个以上)最多的人。
管连显然成为IBM的合适人选。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管连成了IBM的一员。
“在学校只要把科研和教学做好就可以了。但在企业,从文化到绩效考核、团队合作、个人能力,各个层面都对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IBM,管连经历多次职位转变。任职IBM大学合作部总经理之前,管连做过培训部老师、教育培训项目主管、GTS(全球服务部)北方区的技术支持,又做过业务拓展和灾难备份部门的咨询顾问。再后来去了开发中心做业务培训教育部的总经理,还负责过IBM风投部门在中国区的活动。可以说,管连的职场关键词,是“变”。
每次转换都是一个挑战。最有挑战的一次是从技术支持转到管理岗位。那是一个没有退路的选择,如果做管理不成功,再回去做技术就会跟不上节奏以致“武功全废”。事实证明,正如大学老师的经历让他能游刃有余地开展大学合作项目,技术高手的经验也使管连与技术人员有“共同语言”,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总能很快找到症结所在。这种优势,是一直做管理岗位的人所不具备的。
同时,每次转换都是一个发掘自己的机会。数次转换的契机,既有IBM领导的鼓励支持,也有管连自己的主动申请。“要找到个人兴趣点与公司需要的结合点。”他对《中外管理》说。积极发挥长处,努力才有回报,伯乐也自然会出现。
勤能补拙,让自己变成专家
进入陌生领域或新岗位时,如何迅速适应?如何快速成为一个陌生领域的专家?
管连笑称,如果说他有座右铭,那就是“勤能补拙”,“我就是一个question boy。”
命运从不亏待勇于进取的人。在管连看来,一个人首先能够发现自我,然后才能被别人发现。
管连本科读的是机械设计专业,大三时选修了计算机专业,没想到第一天听完课就傻了,因为所有的内容都听不懂。他找了好几个计算机系的师兄求教,请每个人帮他解答一个问题。最终不仅以高分通过了考试,还留校做了计算机系老师。后来他读MBA也是如此,管连还曾向财务管理出身的妻子请教,硬是从一窍不通变成精通。类似的经历,管连在IBM也遇到过。负责风投部门工作时,他请教了很多投资界朋友以深度了解行业。像这样的转换,他每次都能以最快速度让自己变成专家。
管连说:“只要抱着虚心的态度和追根究底的精神去做事,没有什么新东西是学不会的。”
复盘,随时保持最佳状态
IBM有传帮带的mentor文化(即导师文化),每个IBM人都能数出几个不同部门不同资历的导师。管连在IBM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众多导师的潜移默化和不同层面的帮助。他至今记得一个mentor说过的话,“想进入一个新行业,或者想在某个行业有大的发展,第一要保持和客户面对面的沟通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第二,日常工作之外必须通过阅读行业资讯等方式了解最新行业动态。第三要时常静心思考。久之,你的价值就提高了。”
复盘的习惯,管连一直都有。但mentor的叮咛,让他有了更深的思索。假设一件事做了五年、十年,你和新人相比有什么让他不具备的优势?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要考虑是否应该继续做下去,是否找得到让你能有更多积累,发挥更大价值的地方。正是这个思考,让他当初作了从技术岗位转到管理岗位的决定。如今,作为IBM新人的mentor,一个在IBM工作14年的前辈,他也一直把自己的经验和思考传授给后来者。
职场人生 篇4
这场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2013年重庆市“动感求职”杯大学生职场模拟招聘大赛将荧屏上的“职来职往”“搬”进了高校, 办出了模拟求职的“重庆特色”。
“希望全市高校以此为契机, 结合实际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也希望企业家们继续关注和支持大学生的就业, 创造机会, 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和企业选材用材的平台。”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副主任赵为粮对本次大赛的成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并在颁奖典礼上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本次大赛以“体验职场·赢取未来”为主题, 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文件精神, 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提升毕业生的求职能力, 搭建大学生与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平台。两个月的时间内, 大赛经历了宣传发动、学校初赛、全市复赛和决赛四个阶段, 共吸引全市61所高校, 近1万5千名大学生报名参加。
面对2013年严峻的就业形势, 作为帮助在校大学生体验职场、找准定位、实现就业的重要举措, 大赛在筹备之初就力求创新, 为全方位展现选手综合素质搭建平台。打破传统的面试加笔试的求职测评方法, 将素质拓展训练、职场游戏、无领导小组讨论、压力面试等现代企业人才招聘方式引入比赛, 模拟现代企业招聘的真实场景, 加深了学生对现代职场的了解和认识。
比赛中, 组委会精心组织校内初试, 邀请来自企业的专家坐镇评委席, 全真模拟企业招聘面试现场。复试环节, 从简历设计、自我展示到现场提问三方面, 全面考察参赛者的个人能力, 并对进入复试环节的36位选手开展为期三天的拓展培训。通过“盲人摸号”、“蛟龙过海”、“密码解析”“无领导小组面试”等团队项目训练, 考察选手们的团队配合能力和协调能力。在随后一天半的职业技能培训课上, 组委会更是邀请到了资深讲师, 精心打造职业规划、沟通技巧、礼仪规范、压力面试、定位转变、心态培养六堂课程, 加深学生对现代职场的了解和认识。
决赛环节, 20余家企业根据12名选手自我介绍、职场游戏、技能测评以及压力面试四个环节的综合表现, 现场举牌决定是否向选手提供offer。当天, 12名选手的表现得到了在场企业的一致肯定, 不少选手同时受到几家公司的亲睐。最终, 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叶星煜摘得桂冠, 来自重庆科技学院的唐宗亮收到五份offer更成为全场焦点。
据统计, 通过大赛, 36强选手大多与到场企业达成了实习意向, 并将在暑假正式到岗实习。
感悟人生职场 篇5
人都是要面子的,也是喜欢攀比的,即使在工作上也喜欢攀比,不管那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家认为外企很好,可是好在哪里呢?他们在比较好的写字楼?他们出差住比较好的酒店?别人会羡慕一份外企的工作?那一切都是给别人看的,你干吗要活得那么辛苦给别人看?找工作究竟是考虑你想要什么,还是考虑别人想看什么?对于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要最清楚,别人的意见并不是那么重要。很多人总是常常被别人的意见所影响,亲戚的意见,朋友的意见……问题是,你究竟是要过谁的一生?人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续集,也不是儿女一生的前传,更不是朋友一生的外篇,只有你自己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别人无法也负不起这个责任。自己做的决定,至少到最后,自己没什么可后悔。
可能,最好的,已经在你的身边,只是,你还没有学会珍惜。人们总是盯着得不到的东西,而忽视了那些已经得到的东西。
吴文绣 新颖理念支撑职场人生 篇6
应《中国经贸》杂志的邀请,吴文绣专程从海外飞来上海接受采访。稍许寒暄几句,宾主落座。
采访从眼下的金融危机说起,吴文绣很自然地想起10年前她辅佐山下哲生顶着亚洲金融风暴创业的经历——
借金融危机寻觅创业机遇
时势造英雄。金融危机对人类来说,是一次灾难,但也成就了一代财富英雄,吴文绣就是其中的巾帼英雄。
1996年4月,吴文绣与曾经是野村证券高管的山下哲生合伙组建了东亚策略有限公司。一部电话机,一台电脑,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另外又聘了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打杂,创业的生涯就此开始。
1998年12月23日,山下哲生和吴文绣成立了新公司叫日亚。一个巧合,那天刚好是吴文绣的生日,那一年,她才35岁。
亚洲金融危机袭来,一夜之间,工厂倒闭,金融家跳楼,大街到处是失业的人流,好像世界末日就要到来。富有使命感的吴文绣心急如焚,她呼吁,“亚洲人要团结起来,要自救!”
吴文绣说,“日亚的使命就是要让在金融危机中的人们找到一条投资的活路”,她和山下哲生先生将公司定位在不具备国际运营能力的小公司没有能力做、有国际运营能力的大公司又不愿意做的项目之上。
而“日亚”的涵义是“希望在日本和亚洲之间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光是亚洲需要日本,日本也需要亚洲。”
公司成立的第一年,东亚就为台湾第一个大型购物城——台北京华城的业主威京集团募集了8.5亿美元的巨资。之后,又相继帮助新加坡四合成有限公司、韩国SK集团等多家公司完成了海外配股、公司债券等海外募资以及跨境并购业务。
公司的业务像滚雪球一样成长壮大。
到了2008年,10年一轮回,又一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可是日亚并未受到涉及,吴文绣说,“我们不管是收购还是兼并的时候都很慎重,会很小心,所以金融危机对我们影响很小,直接影响都避开了。”令人惊叹的是,吴文绣不同常人,她“危”中见“机”,又看到了机遇。
这一回她是将传统的金融业与高科技结合起来,让金融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出日本。
吴文绣颇为得意地说,“让亚洲享受日本技术的快乐。”而承担这个“乐活”重任的是两年半前加盟日亚的国际航业集团。
国际航业是日本一家大型测量工程顾问公司。自1947年开业以来,一直提供多元化的地理及国家小区建设有关的服务,包括提供专业意见,工程服务、土地测量、地理咨询科技、新能源以及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联的新颖技术全球性解决方案等。此项投资是日亚集团跨足科技行业的首个项目。
吴文绣将目光投向日本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而中国是她的首先目标。当着记者的面,吴文绣从包中掏出一大叠照片,这是国际航业相关的意向性项目,她向记者一一介绍,亢奋不已。吐鲁番、太湖、敦煌莫高窟、大明宫、山西大同,其中涉及到地下水开发、城市重新规划、道路航空遥测、GPS导航、环保、新能源利用等。
吴文绣强调日亚在新能源项目上的开发实力。她说,“像太阳能这样的技术要求的是世界的水准,我们已经有这样的公司是世界领先地位了,在太阳能、发电场已经有4年的历史,有很多经验和能力。然后,我们金融部门又可以提供资金,我们已经成立了太阳能投资公司,有专项资金。”
8月31日,日亚新组建了太阳能投资公司,首个投资基金是100亿日币,今年10月可望投资欧洲太阳能市场。
吴文绣特别看中中国内地的太阳能行业,天津太阳能项目已经启动。
吴文绣说,“我的工作就是要捕捉到市场追求,作桥梁,去衔接,特别是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共同开发。”
而吴文绣手中的王牌则是“资金+技术”,项目一旦敲定,资金旋即跟上,不用向当地银行乞求贷款。
“我们已经着手准备好下一个基金,目标为1万亿日元。”吴文绣颇为得意地说。
作为“金融+技术”的重要力量,国际航业任重道远。
今年6月,吴文绣刚刚兼任国际航业集团总裁,在吴文绣身边聚焦着一大批高科技人才。作为出生在台湾的中国人,如何管理好日本企业,与这些掌握高科技的员工相处,吴文绣自有她的秘诀——
用心灵沟通疏缓文化冲突
一个普通的工作例会,身为公司总裁的吴文绣召集部门主管研究工作。她认真地听取下属们的回报,不时地点头赞许。遇到不同意见,她也耐心地让下属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
如何将自己的理念贯穿到公司管理中去,如何疏缓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如何调节员工们之间的关系,吴文绣着力在沟通上求和谐。
她打一个比方,新加坡人爱吃辣,日本人爱吃生鱼片,两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生活习性的员工,需要相互沟通。即便同样是来自日本一个国家,从北海道来与从大坂来的员工,各地的文化背景不同,各人的生活阅历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同,这是非常正常的事。
吴文绣在与公司高管们一块研究工作有分歧时,从不问对方“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这几年,吴文绣带领日亚挥舞并购的大旗,将一家家公司纳入旗下。
而在收购别的公司之前,吴文绣也是事先与对方努力沟通,让对方明白为什么要接受日亚“收编”,让对方明白被收购的好处,从不搞恶意收购,不搞敌意收购。
每次收购,吴文绣都与对方的管理层、对方的股东坐在一块,开诚布公地交流,分析利弊,不强人所难,不搞“拉郎配”。吴文绣说,“有缘不一定有婚姻”,好聚好散。
遇到个别财大气粗的大公司,吴文绣更是晓之以理,让其心悦诚服,“俯首臣服”。
所以,几年来,在吴文绣的精心策划下,日亚时有并购的大手笔,一家家公司投身日亚的怀抱。
2001年6月,日亚收购了具有东京证券交易所交易权的日本证券公司一一丸金株式会社(Marukin Securities Co.,Ltd),她本人也因此成为日本证券业界的首位女性总裁和首位外国人总裁。
同年11月,日亚收购金万证券株式会社(KsnemsN Securities Co.Ltd),这是一家有着过百年历史且持有东京证券交易所交易权的老字号券商加盟日亚,可圈可点。
2002年10月,日亚剑指冲绳,取得冲绳证券株式会社(Okinawa Securities Ltd)的控制权,将日亚的势力扩张到冲绳新设立的金融特区,为8个月后在冲绳的进一
步扩张建立了桥头堡。
同年10月,日亚将一家持有大阪证券交易所交易权的券商一-JA SDAQ上市公司Nihon Unicom旗下之Unicom证券株式会社收入囊中,该项收购亦是集团开拓关西市埸的首个重要项目。
2003年3月,日亚购入丸宏大华证券株式会社(Maruko Daika Securities Co.,Ltd),这是一家拥有11间支店网络的券商,资本金为75亿日元(约6250美元),拥有东京及大阪证券交易所交易权。
这一年6月,拥有42年历史的大宝证券株式会社(Taihe Se-curities Co.,Ltd)成为日亚的旗下子公司,该项收购进一步加强了集团在冲绳县的业务根基,引人注目。
两个月后,日亚购入山源证券株式会社(Yamagen Securities co Ltd),再次谱写并购的辉煌篇章。
2005年3月,购入United ln-vestments Co.,Ltd(以东京为基础的投资信托管理公司)与姊妹公司UAM Japan Inc(注册于美国特拉维洲)。
2005年7月,成为MOSS In-stitute Co.Ltd(MOSS)的最大股东;MOSS是大阪Hercules上市公司,其业务包括医疗后勤器材和临床数据管理。
2005年8月,成为Medca Japan Co.,Ltd(Medca)的最大股东;Medca是东京JASDAQ上市公司,在日本全国各地经营长者医疗护理设施与其支持设备。经过两年的努力营运管理和财务整顿后,于2007年7月将Medca出售。
2006年12月,成为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国际航业控股株式会社(Kokusai Kogyo Holdings Co.Ltd)的最大股东。
2007年9月,购入Asia Air Survey Company Ltd 27,68%的股权,Asia Air Survey是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第二部上市公司。
2007年11月,成为ATL Systems Incorporated(ATL)的最大股东。ATL是日本JASDAQ上市公司,其业务包括计算机软件研究及开发,网络保养及维护,以及提供系统网络解决方案等服务。
2008年2月,成为东京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GF Group Co.Ltd的母公司。
到目前为止,日亚共收购了15家公司。
这些不同的公司都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吴文绣同样用沟通的方式消除彼此隔阂,增进了解,加强融洽。
吴文绣特别感激她父亲当年对她的教诲,要她多学语言,这对她日后在企业管理中受益匪浅。她在汉语,日语,英语的不断转换中,与员工流畅地沟通,加强了执行力,“一声喊到底”,也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
于是,吴文绣又多了一连串闪光的头衔,这令同龄的女人羡慕不已,她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不过比别人多付出了一点艰辛——
以乐观坚韧成就女人事业
采访中,吴文绣不时地发出爽朗的笑声,折射出她对人生的乐观自信。她调侃道“我就是劳碌命”。她坦言,“我的能力不是最好的,但有毅力,有耐心,每做一件事,只要是自己认准了的,不会中途放弃。我不会不择手段,但我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做。”
遵照家父的指令,大学尚未毕业的吴文绣就在台湾一家贸易公司上班。台湾是资源匮乏型地区,贸易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因此进入贸易公司上班在当时是非常光鲜的职业。不过,上班第一天,她的顶头上司就给她当头棒喝,“你们台大毕业的都做不久。”
别人瞧不起自己,吴文绣暗自下决心要好好表现一番。不过,吴文绣手头的工作难度确实不小。做贸易要两头落实,一头要与世界各地的客商讨价还价,一头要到工厂去磨嘴皮争取定单,有一头落空,生意就泡汤。当时,吴文绣连打定单都不会打,她就自己买来一本打字的书,趁人家下班后偷偷地学。
为了赶工时按时交货,她不分白天黑夜和工人们一起劳动,让生产线24小时不停地运转,直到顺利出货。
那时候,小小年纪的吴文绣就展示了“软硬兼施”,“恩威并济”的领导才能。
台湾太小,容不得吴文绣远大的抱负,她来到与台湾隔海相望的日本,寻找新的职业天地。
现在回想起那段初入异乡,举目无亲,又受歧视的孤独生活,吴文绣至今唏嘘不已。
可吴文绣还是凭借坚强的耐力融入日本社会。“我努力去乐观,人家看到坏的一面,我努力去看好的一面。”吴文绣从日本人身上学到认真严谨的品质,将其渗透到工作中,凡事一丝不苟。
吴文绣蓄势待发,终于有一天,她走进日本在香港的一家证券公司——野村证券,还谦虚地说她是“误打误撞”地进入金融行业。
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富有讽刺色彩的是,吴文绣的父亲当年就是因为炒股而且赔了很多,连累全家,“所以我恨死证券公司了,看到是证券公司,很想调头就走。”
然而,野村证券慧眼识英才的高管山下哲生在面试时,一眼就相中吴文绣。接下来的是紧张忙碌的工作,每天上班就像打仗一样,经常是在老板近乎歇斯底里的吼叫中度过。下班之后,还要加班学习。
但是,超强的工作压力也带来丰厚的回报,几个月后,吴文绣成了公司的一名业务骨干,再后来,她改写了东京证券交易所没有女性出任公司会员代表,日本证券业界没有女社长的百年历史,在金融这个“男人的世界”里出类拔萃,独树一帜。
职场人生 篇7
《崔慈芬职场智慧课》 崔慈芬著 漓江出版社 ¥25.00
她是台湾两次获得金钟奖的最佳新闻主播、“台湾十大优质女性”、“最有深度的女人”。她曾出书、写专栏、演讲、担任知名品牌的电视广告模特……不惑之年独自来到北京,攻读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学博士,从传媒名人到职场形象专家的华丽转身,完成了她精彩的人生定位。她就是洋溢着优雅与才情的崔慈芬。
从事职场沟通多年的她,结合自身从新闻主播成功转型为职场形象专家的丰富阅历,以及贴近生活的生动实例,为正在职场中奋力游弋着的我们,拆解难题解答困惑;在职场如战场的时代帮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百倍的热情应对职场中的惊涛骇浪;更给自己赢来自信从容的人生。无论你是职场新人还是老人,这都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爱尚书库:
《莺语——写给“杜拉拉”们的166句话》叶莺著 万卷出版公司 ¥28.00
她曾是美国政府中第一位被任命为公使衔商务参赞的女外交官,是有幸专访第一次访美的邓小平的记者,是前柯达全球副总裁、现纳尔科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从外交官到记者,再到跨国公司高层,叶莺女士游刃有余地穿行在这三种身份间,三个互不搭界的职业,被她演绎得精彩纷呈,有滋有味。
本书是叶莺女士多年专业生涯和演讲精华的语录集,在管理、人才、职场、人生、女人、情感等各方面,汇集了她在跌宕起伏的职场生涯和浓墨重彩的传奇人生中的丰富经验和感悟。这是一本激励人生、给人以勇气和信念的励志书,更是一本启发思考、启迪智慧的现代论语。
《气场》 (美)菲尔著,章岩译 重庆出版社 ¥28.00
皮克·菲尔是美国第一位心灵励志大师、风度魔法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菲尔博士。他说“强大的气场是一个人的存在感和吸引力之所在,是他身上无与伦比的光环。”
在过去的整整三千年里,这个秘密只在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等少数国家悄悄流行。直到后来,它流行到美、加、英、法、德、意、葡、日、韩、丹麦、荷兰等160多个国家,并且以强大的趋势风靡全球。
如今,气场已经成为全世界高端人物都在运用的成功秘密——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到美国总统奥巴马;从世界最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到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政客用它获取民众选票,商人用它促成合作,正如一句话所说的:人与人之间,只要气场近了,事就成了。然而,什么是气场?如何获得气场?如何用气场获得幸福、快乐、健康、爱情,答案就在这本书中。
《将才》 杜书伍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25.80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实在”。作者不会给你画一些“25岁当总裁”、“30岁以前成为千万富翁”之类的大饼;也没有“世界因你而不同”、“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人生可以走直线”等鼓动性十足的观念,作者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观念、工作方法、工作技巧,看得见、摸得着,谁都可以做。
【职场人生】推荐阅读:
职场人生建议10-20
职场人生感恩文章06-16
人生职场感悟文章07-17
我的职场人生08-22
感悟职场人生故事01-06
职场人生 CEO不混职场混江湖12-15
职场人生哲理励志名言08-24
职场人生 跳槽与积累11-03
职场工作励志人生哲理名言12-27
富有哲理的职场人生励志名言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