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

2024-08-03

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精选10篇)

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 篇1

一、引言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是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 国家教育部备案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是天津市高职院校首家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单位, 是天津唯一一所化工类高职学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为国家级教改示范专业, 已具备了国家级精品专业水平, 开设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两门市级精品课程, 目前学院已建成精细化学品技术专业实训中心。本专业依托天津大化工产业背景, 适应天津市精细化工园区的需要开办, 培养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修养, 掌握一定精细化学品生产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岗位操作能力, 能够从事精细化工行业生产一线的工艺操作、设备安装与维护、质量控制、营销和技术管理等岗位的高技能型人才。

本文从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观察就业形势, 研究就业市场, 研究下一步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就业工作, 为探讨该专业教学方向提供依据。

二、“十一五”期间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状况分析

图1为“十一五”期间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生源地区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 5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总数随人口增长情况存在波动, 但基本稳定, 共有毕业生675名, 其中男生352名, 女生323名, 相对于工科专业男生比例偏大的普遍情况来说, 男女生比例比较均衡。图中还可以看出东南沿海地区的生源比例不断下降的同时, 其他地区 (中西部地区) 的生源不断增加。这一情况说明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计划的不断深入, 西部地区的学生更多的选择了热门的工科专业学习, 与我国的工业中心不断向西部迁移的现实情况相吻合。 (图1)

图2为“十一五”期间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性质分布情况。5年来, 精细化学品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选择是留在天津就业, 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7.8%, 而选择回原籍就业的学生仅占5.9%, 异地就业的学生为6.3%。可以看出, 在“十一五”期间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 而合资企业与民营企业所占比例在不断下降。但从总体比重来看, 合资企业与民营企业仍然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综合分析, 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天津的大化工背景和产业结构调整所致。 (图2)

图3为“十一五”期间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性质的分布情况。图中反映毕业生就业后主要从事生产操作工作, 但这一比例近年来在逐渐缩小, 毕业生另一重要就业岗位—工艺技术岗位的工作人数比例在不断上升, 同时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选择呈多样化趋势。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院教学工作在“十一五”期间不断调整, 教学课程向“教、学、做”一体化和任务化调整, 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信心不断上升的结果。

同时,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多元化还表现在更多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的就业形式, 这一比例已经由2006届的3.3上升到2010届的8.3;近年来, 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就业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专升本等渠道继续深造, 目前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已经由2006届的0.8%上升到2010届的8.3%, 选择其他就业形式的毕业生比例也占到了总人数的6.6%;2010年随着大学生参军政策的出现, 已有3.3%的学生选择了军旅生活。 (图3)

图4为“十一五”期间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一次签约率变化情况。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是天津市高职院校首家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单位, 是天津唯一一所化工类高职学院, 同时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为国家级教改示范专业, 已具备了国家级精品专业水平, 并开设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两门市级精品课程, 具有较高的人才培养水平。从图4中可以明显看出本专业毕业生的历年一次签约均较高。2007届和2008届的签约率由于受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略有下降, 但学院多方面的努力下, 凭借学院多年来的办学信誉, 随着经济的复苏已经迅速回复, 并达到较高水平。但从图4中也可以看出历年来男生的签约率明显高于女生, 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这一现象与工科专业的特点息息相关。因此, 通过调整教学内容, 拓展适合女生就业的教学方向, 提高女生的签约率存在较大空间。 (图4)

三、影响“十一五”期间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因素分析

1、重视毕业生就业率, 忽视就业质量。就业状况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过多的强调就业率、一次性就业率, 使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缺乏良好的前提条件, 迫使毕业生为完成就业指标而盲目就业, 忽视了毕业生选择职业生涯方向的需要, 造成毕业生就业后就业状态不理想、不稳定的现实。

2、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意识不高、就业观念失准。少数毕业生就业眼界高, 不愿意从基层做起, 急功近利, 苛求短时间内有满意的薪水和较好的个人发展, 缺乏稳定的职业心理, 这些是毕业生能否正确对待就业的主观前提, 必然严重影响其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要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学生职业意识的教育, 帮助学生正确定位, 找准就业方向。

3、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与教育工作, 必须是全面教育、全方位教育和全程教育的教育体系。一般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开设在毕业前期, 主要针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提供就业信息和求职技巧的传授方面。学生普遍存在上了几年学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将来做什么工作, 不了解将来职业发展需要什么, 没有学习目标, 荒废了大量时间, 到了该毕业的时候要么后悔自己上学时没有积极学习有用的知识、能力和技巧, 要么匆忙就业不知所谓。因此, 将入学时的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在大学中有目的地学习, 规划职业生涯, 充分利用大学时间实现人生价值, 是解决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形势, 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帮助学生在大学中有目的地学习, 规划职业生涯, 充分利用大学时间实现人生价值。

2、完善课程体系使毕业生进一步适应企业工作需要, 完成学校与企业的对接。

3、针对学生群体特点 (如工科专业女生群体) , 开发就业弱势群体的优势课程, 增强就业竞争力。

4、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稳定学生就业心理, 提高学生就业后的稳定性。

摘要:本文分析“十一五”期间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论述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认为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形势, 帮助学生在大学中有目的的学习, 完善课程体系使毕业生进一步适应企业工作需要, 开发就业弱势群体的优势课程和提高学生就业后的稳定性是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万由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意识透视[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1.

[2]史永江.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6.

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 篇2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题目名称:氧化锌铝的表面改性及其应用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指导教师:?

填写时间:2014.01.12

一、选题的依据:

1、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在新开发的纳米氧化锌应用中,大多是将氧化锌直接混入有机物中,而把氧化锌直接添加到 有机物中有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必须对纳米氧化锌进行表面改性。以自制纳米氧化锌为原料,采用钛酸酯偶联剂为改性剂对其进行了表面改性处理。试验发现,改性剂用量是影响改性效果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且其用量远远超出普通粉体用量,最后找出了最佳改性条件。借助于TEM、IR等测试手段,对纳米氧化锌粉体改性前后的变化进行了表征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改性条件为:改性剂用量为40%,改性时间约为30min。

氧化锌的用途十分广泛,主要用于橡胶、油漆、涂料、印染、玻璃、医药、化工和陶瓷等工业112。纳米氧化锌因其全新的纳米特性体现出许多新的物理化学性能,使它在众多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纳米氧化锌除了作为微米级或亚微米级氧化锌的替代产品外,在抗菌添加剂、防晒剂、催化剂与光催化剂、气体传感器、图像记录材料、吸波材料、导电材料、压电材料、橡胶添加剂等新的应用场合也正在或 即将投入应用12-62。在这些应用过程中,大多是与有机物相混的,而氧化锌作为无机物直接添加到有机物中有相当大的困难:¹颗粒表面能高,处于热力学非稳定状态,极易聚集成团,从而影响了纳米颗粒的实际应用效果;º氧化锌表面亲水疏油,呈强极性,在有机介质中难于均匀分散,与基料之间没有结合力,易造成界面缺陷,导致材料性能下降。所以,必须对纳米氧化锌进行表面改性,以消除表面高能势,调节疏水性,改善与有机基料之间的润湿性和结合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材料性能和填充量,降低原料成本172。纳米粉体材料由于其比表面积远远大于普通粉体,其改性过程与改性剂用量等条件的控制与普通粉体材料有很大的不同,这一点在本试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主要是对改性过程中的主要条件变化进行了试验研究,就改性前后的粉体进行了必要的表征与分析。并将改性后的纳米氧化锌均匀地掺入了聚氨酯中,实现了与有机聚合物的良好混合。

二、研究内容

表面改性试验原料与方法 氧化锌为自制纳米氧化锌,粒度约14nm;改性剂为单烷氧基型钛酸酯偶联剂中的一种,南京曙光化工一厂出品。首先用分散剂配成一定浓度的钛酸酯偶联剂溶液,在搅拌均匀后加入一定量的纳米氧化锌粉体,继续搅拌一定时间后,洗涤过滤并在一定温度下烘干。

改性效果评价 称取一定量改性后的纳米氧化锌加入磨口量瓶中,加入一定体积的蒸馏水,振荡30min后静置一定时间,取出上层漂浮粉体,烘干后称重,计算其活化指数,作为改性效果的评价指标。

改性剂的选择与改性基本原理 表面改性剂的合理选择在粉体表面改性或表面处理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考虑被处理对象的应用目的与要求、粒度大小、粒度分布、颗粒形状、表面极性、处理工艺等。本试验改性的目的是能将纳米氧化锌均匀分散到聚氨酯中。在试用硬脂酸、十二烷基磺酸钠等改性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选择了单烷氧基型钛酸酯偶联剂,并得到了理想改性效果。偶联剂处理法是无机填料表面改性中应用最广、发展最快的处理技术。偶联剂具有两性结构,其分子中的一部分基团可与粉体表面的各种官能团反应,形成强有力的化学键合;另一部分基团可与有机高聚物发生某些化学反应或物理缠绕,从而将两种性质差异很大的材料牢固地结合起来,使无机填料和有机高聚物分子之间产生具有特殊功能的/分子桥0 182。

钛酸酯偶联剂作为一种常用改性剂,它是利用其分子中的无机功能区(ROM)与填料表面的自由质子(H+)反应,以单分子形式缚结于填料表面,同时利用长链部分形成偶联剂与有机机体的范氏缠结,从而构成填料与机体的/桥连0结构。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全面正确的掌握氧化锌铝的表面改性及其应用,再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其中一些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氧化锌铝的表面改性及其应用。

四、进程安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1、选题:2009年11月底以前。

2、开题:2009年12月1日—12月31日,拟定论文写作提纲即开题报告。

3、第一稿:2010年1月1日—2010月2月15日,撰写论文初稿。

4、第二稿:2010年2月16日—3月15日,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第二稿。

5、第三稿:2010年3月16日—4月30日,再次修改论文,完成第三稿。

6、定稿:2010年5月1日—5月20日,完成论文定稿,并申请论文答辩。

7、答辩:按学院统一安排,撰写论文答辩提纲,准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

[1]梅光贵,王德润,周敬元,等.湿法炼锌学[M].长沙:中南 大学出版社,2001.[2]马正先,韩跃新,郑龙熙.水溶液中直接形成纳米氧化锌 的热力学分析[J].矿冶,2004,13(1):50-53.[3]马正先,韩跃新,郑龙熙,等.纳米氧化锌的应用研究[J].化工进展,2002,21(1):60-62.[4]祖庸,雷闫盈,王训,等.纳米ZnO的奇妙用途[J].化工新 型材料,1999,27(3):14-16.[5]竺玉书.纳米材料在涂料中的应用[J].涂料工业,2000(11):24-27.[6]胡春,刘星娟,李爽.ZnO催化剂对苯胺光降解的研究 [J].环境科学学报,1998,18(1):81-85.[7]杜振霞,贾志谦,饶国瑛,等.纳米碳酸钙表面改性及在涂 料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1999,26(2):83-85.[8]郑水林.粉体表面改性[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5.[9]施凯,田立英.CaCO3填充体系中钛酸酯系列偶联剂用量 关系式的导出[J].中国塑料,1990,4(1):35-39

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 篇3

【摘要】分析化学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分析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非常有必要。针对学生在分析化学实验技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培养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技能的重要性,知道怎样是规范操作,清楚为什么要规范操作,在实验过程中自我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达到培养目标。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  分析化学  实验技能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2015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批准号:2015ZCY102),项目负责人为董丽丹。2015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导学案在高职高专‘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GH150631),项目负责人为蔺首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50-01

分析化学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此前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理论与实验基础,此后衔接临床检验基础等专业课程。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分析化学实验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实验中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养成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分析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技能的培养,规范的分析化学实验技能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实习、工作中的实际操作打下坚实基础。

1.深化学生认识,激发学生兴趣

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实验操作技能,对于实验现象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此前的实验多数是定性实验,对定量几乎没有要求,使用的实验仪器也多是精密度不高的烧杯、烧瓶、量筒等。因此学生在最初进入分析化学实验室时,往往定量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不清楚如何依照精密度选用仪器。同时,很多学生在大学仍延续高中应试化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重理论而轻实践,对实验缺乏主动性,忽略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重要性的认识[1]。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重视理论课的特点,在理论课堂上向学生灌输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解精密度和准确度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思考托盘天平和分析天平、量筒和移液管的选用区别;在讲解误差这部分内容时,罗列不规范实验操作对结果的影响等。教师也可以搜集相关案例,向学生强调规范实验操作对实验安全的重要作用。在实验课堂上,可以开展一些与生活实际关联密切的趣味实验,先借助于学生熟悉又直观的变色、沉淀、仪器数值变化等定性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一步提出更高的定量要求,循序渐进,從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

2.夯实理论根基,规范实验操作

规范的实验操作并不是死记硬背、按方抓药,而是在夯实了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勤加练习的结果。分析化学的实验操作看似简单,但要求学生做到准确、规范、熟练,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耐心、认真练习操作技能。教师在实验课堂中,应先讲解、演示规范实验操作,将每一个操作步骤拆分再组合,既要讲清如何操作,更要说明为什么如此操作,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酸式滴定管漏液应如何处理这个实验操作,要讲清楚如何涂擦凡士林,但为什么要涂凡士林,为什么涂凡士林之前要吸干活塞和活塞槽内的残留水、为什么涂擦凡士林的量不能太多,为什么要避开活塞的小孔等问题都要依据学生的基础适时适当地给出答案,让学生清楚的明白如此操作的原因,轻松地加强学生对此规范操作的印象。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实验课堂中加强巡回指导,言语上鼓励学生动手,行动上纠正错误操作,身体力行让学生感受到分析化学实验操作的严谨、规范。

3.改革评价方法,重视自我分析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教师可以将实验技能列入考核内容,在实验课和考试中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2]。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分析自己的实验操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准确度与精密度分析,分析误差来源,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规范性的认识,促进学生提高实验技能。

综上所述,通过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廖丽霞,廖小丽,方涛等. 分析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9:73-74,77.

[2]董丽丹,梁芳慧,蔺首睿.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高职高专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培训,2016,20:62.

作者简介:

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 篇4

一、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定位

通过对精细化工企业、高校精细化工专业招生数、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充分调研, 依据精细化工生产操作、产品开发、技术与生产管理的典型工作岗位及相对应的工作过程,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掌握精细化工生产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以及具有参与产品开发、车间工艺设计、生产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操作规程编制的能力, 面向精细化工领域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满足学生在以上岗位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职业素质要求。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地方, 服务地方经济, 只有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 深入分析社会实际需求、行业实际需求及学生实际需求的相关信息, 才能构建出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与毕业生从事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因此, 基于工作过程的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遵循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原则、工学结合与岗证结合的原则、体现产学结合的原则。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1122”课程体系模式的构建

(一) 专业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

依托行业工作过程, 校企合作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我院在构建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时, 对精细化工行业、长三角地区的近四十家精细化工企业进行了实地的调研, 通过分析、归纳毕业生职业成长过程, 并召开企业、行业协会专家研讨会, 确定了本专业4个典型工作岗位, 9个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对典型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过程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的分解, 经过企业实践专家、教育专家的头脑风暴, 将典型工作领域转换为工艺图纸的识读与绘制、化工物料输送、传热操作与控制、精细化工产品分离与精制、化工仪表与集散控制、精细化工反应设备选择与操作、化工产品分析与检测、精细化工产品合成与开发、精细化工生产工艺组织等9个学习领域课程。

(二) 构建“1122”模式的课程体系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的难易程度对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序化设计, 在企业专家、教育专家、专业教师共同努力下, 构建了突出实践、注重“工学交替”的“1122”模式的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突出“1”条主线将能力培养按照参加职业行动领域的难易贯穿于专业课程体系的始终, 按照基本技能训练、应用技术训练、拓展技术训练的主线进行构建, 能力的培养体现从简单到复杂, 从基本技能到应用技术, 再到拓展技术的训练过程符合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

强调“1”个基础即强调精细化工生产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基本操作技能是学生胜任初岗工作的基础, 也是职业成长的起点。通过对精细化工生产操作、化工生产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工艺图纸的识读与绘制、流体输送操作、传热操作与控制、化工仪表与集散控制等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掌握从事精细化工生产操作的基本技能, 深刻领悟精细化工生产特点和“安全、健康、环境、质量” (SHEQ) 的企业管理要求、理解“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5S) 管理理念, 进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 认真规范的工作态度。

深化“2”个应用即深化精细化工产品开发与工艺组织的能力, 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职业成长的需要。通过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与开发、精细化工生产工艺组织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 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提升自我学习、创新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2”个拓展即注重化工生产组织与管理和精细化工生产车间工艺设计两个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 技术拓展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通过安排工作计划、进行成本核算、物料和能量衡算、进行车间工艺设计, 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素养和工程观点, 为学生今后的自我发展奠定基础。

(三) 主干课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安排

在学习领域课程的安排上, 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第二、三学年, 学生以工学交替形式学习专业课程;最后通过顶岗实习, 在真实的生产企业环境中进一步提升岗位操作技能, 并通过“岗证结合”, 在岗位上考取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岗位的完全统一。

在学习领域的课程中还精心设计了若干个综合项目来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第一学期安排项目1:精细化工生产职场体验, 使学生初步了解将来从事的专业技术领域, 从而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第二、三学期安排项目2:典型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分析, 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五学期进行项目3: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与车间工艺设计, 通过新产品的开发与车间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1个基础、2个技术应用模块和2个技术拓展领域的学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以及要求逐步递进的三个工作项目的完成, 从而确保学生学习内容与企业需求的一致。

总之, 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 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锻炼了教师队伍, 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探索、创新, 期待取得更大的成效。

摘要:本文结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办学特色, 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构建过程。

关键词:工作过程,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2]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J].职教论坛, 2004 (2) .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4) .

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 篇5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题目名称: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指导教师:?

填写时间: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分散体系工艺研究2014年1月12日

一、选题的依据:

随着人们生活的污染日益增加水处理变得更加重要,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CPAM)是由一种阳离子单元和丙烯酰胺非离子单元构成的共聚物,其分子链上

带有可以电离的正电荷基团(-CONH2),在水中可以电离成聚阳离子和小的阴离

子,能与分散于溶液中的悬浮粒子吸附和架桥,有着极强的絮凝作用。阳离子聚

丙烯酰胺被广泛用于水处理以及冶金、造纸、石油、化工、纺织、选矿等领域,用作增稠剂、絮凝剂、减阻剂,具有凝胶、沉降、补强等作用。CPAM 的分子量

一般比NPAM 和APAM 低,特别适用于城市污水、城市污泥、造纸污泥及其它工业

污泥的脱水处理。

二、研究内容

在论文中,主要对应用所研究的是聚丙烯酰胺中温度单体与碳酸钠铜对聚丙

烯酰胺的影响, 本文针对环境友好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水分散体系的制备及工

艺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大分子结构设计出发,以丙烯酰胺(AM)单体为主要原料,引入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苄基-二甲基

氯化铵(MBDAC)为阳离子共聚单体,以PDMC为分散剂,选择水溶性偶氮盐为引

发剂,在硫酸铵溶液中采用水分散聚合技术制备了稳定的水分散型产品。利用多

种分析方法和先进的表征手段,深入地考察了各主要反应因素对水分散聚合的影

响规律、水分散体的溶胀特性和流变性以及产品絮凝性能。在水分散聚合技术的制备规律、提高水分散体系的稳定性能和应用性能以及水分散体系的稳定机理研

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并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全面正确的掌握聚丙烯酰胺的作用的状况,再用案例分析

法,通过对其中一些案例的分析与反思试图寻找一种正确的聚丙烯酰胺配方构建

策略。

四、进程安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1、选题:2013年11月底以前。

2、开题:2014年1月11日—1月15日,拟定论文写作提纲即开题报告。

3、第一稿:2014年2月1日—2014月2月15日,撰写论文初稿。

4、第二稿:2014年2月16日—3月15日,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第二稿。

5、第三稿:2014年3月16日—4月30日,再次修改论文,完成第三稿。

6、定稿:2014年5月1日—5月20日,完成论文定稿,并申请论文答辩。

7、答辩:按学院统一安排,撰写论文答辩提纲,准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

[1] 方道斌等.丙烯酰胺聚合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5

[2] 张红杰,陈夫山,胡惠仁,聚丙烯酰胺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前景,国际

造纸,2002,21(2):32-34

[3] 李建宗,程时远,黄鹤,反相乳液聚合研究进展,高分子通报,1993,2:71-77

[4] 蔡开勇,王久芬,杜栓丽,引发体系对聚丙烯酰胺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华北工学院学报,1999,20(1):83-87

[5] 马喜平,邵定波,阳离子化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絮凝性能研究,油田化

学1999,16(1):37-40

[6] 黄祥虎,粉状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研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

2,4:120-122

[7] 李卓美,一种新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广州化工,1995,23(4):60-6

[8] 陈菊琴,关一峰,顾文忠等,胺甲基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其絮凝作用考

察,工业水处理,1993,13(5):23-26

[9] 杨旭,赵立志等,阳离子絮凝剂的研制,重庆环境科学,1995,15(4):

17-19

[10] 罗时中,用于钛液净化的改性聚丙烯酰胺研制,工业水处理,1992,12(1):19-21 朱昌玲,薛华茂,孙达峰,张卫明,史劲松,顾龚平;改性瓜尔胶的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9 期

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 篇6

1 无机元素快速检测

1.1 无机金属元素快速检测分析

从实际情况来看, 食品中的无机金属元素多为钡、铜、砷、锡、汞、和铅, 使用显色剂可快速检测食品中是否包含以上无机金属元素[1]。钡的显色剂为玫瑰红酸钠, 斑点颜色为桃红色, 最低检出量以Ba计为1μg;铜的显色剂为亚铁氰化钾, 斑点色为红棕色划内, 最低检出量以Cu计为2μg;砷的显色剂由溴化汞和乙醇组成, 斑点色为黄褐色, 最低检出量以二甲氨基偶氮苯胂酸计为0.1 mg;锡的显色剂为卡考西林, 斑点色为紫色, 最低检出量以苯丁锡计为10μg;汞的显色剂由硫酸亚铁、碘化钾、阿拉伯胶组成, 斑点色为砖红色, 最低检出量以红汞计为30μg;铅的显色剂为玫瑰红酸钠, 斑点颜色为紫蓝色划内, 最低检出量以Pb计为5μg。

1.2 余氯、氟和碘化物的快速检测方法

水中余氯的显色剂为DPD, 斑点颜色为紫红色, 最低检出量为0.05 mg/L;氟的显色剂为偶氮胂亚硝锆, 斑点颜色为紫红色, 最低检出量以F-计为0.5μg;碘化物的显色剂由碘化钾、柠檬酸和淀粉组成, 斑点颜色为紫蓝色, 最低检出量以碘化钾计为0.5μg。

2 无机阴离子的快速检测

2.1 N02-和CN-的分析

水中的N02-的快速检测分析方法通常采用GR试剂法, 使用氨基苯碘酸、柠檬酸和α-茶胺组成的显色剂, 其斑点颜色为紫红色, 最低检出量以亚硝酸纳 (Na NO2) 计为0.2μg。快速检测CN-的原理为氰化物经酸化加热后会生成氰化氢 (HCN) , 如果使用碱性亚铁盐试纸检测, 氰化物与也铁盐会生成亚铁氰化钠, 然后在酸性高铁离子的作用下会生成亚铁氰化铁络合物, 斑点颜色为蓝色, 最低检出量以CN-计为20μg。

2.2 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快速检测方法

亚硝酸盐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 不仅在我国如此, 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然而亚硝酸盐是一种剧毒物质, 它可与人体血液的血红蛋白发生反应。人体摄入亚硝酸盐后, 血红蛋白在亚硝酸盐的作用下变成高铁血红蛋白, 削弱了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 甚至使血液失去携氧能力。此外, 亚硝酸盐与食品中的胺类化合物也会产生反应, 生成N-亚硝胺这种致癌物质。从我国的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结果来看, 香肠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当前我国研制的亚硝酸盐快速检测方法的速度比国际标准快70多倍[2]。

3 有机毒物的分析

农药是主要的有机毒物, 依据农药的化学性质和结构, 西威因和残杀威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乐果等有机磷农药和速灭杀丁和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其检测方法如下。 (1)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其显色剂为二路苯醌氯酰亚胺, 斑点颜色为深蓝色或蓝绿色, 最低检出量以西威因计为3μg。 (2) 含硫有机磷农药。其显色剂为二氯苯醌氯亚胺, 斑点颜色为红色, 最低检出量以乐果计为2μg。不含硫有机磷农药的显色剂为间苯二酚, 斑点颜色为桃红色, 最低检出量以敌敌畏计为5μg。 (3) 拟除虫菊酯类。其显色剂由硫酸亚铁和氢氧化钠 (Na OH) 组成, 斑点颜色为黄褐色, 最低检出量以速灭杀丁计为1 mg。

4 其他快速检测方法

除了以上检测方法外, 还有许多其他检测方法, 如免疫层析法、生物化学法和酶联免疫法等, 随着这些检测方法的不断完善, 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免疫层析法最早的应用领域并非食品和其他公共卫生领域, 而是临床领域, 近年来, 免疫层析法才被应用于食品等公共卫生领域。免疫层析法使用较多的方式为免疫金标技术, 如检测瘦肉精, 10 min内即可完成检测并得出结果, 而且检测操作简单, 判断检测结果的难度也较低。酶联免疫法多用于兽药与抗生素残留、黄曲霉毒素和河豚鱼毒素等有毒物质的检测, 其检测时间通常低于4 h, 该检测方法也可用于瘦肉精的检测, 其检测速度与免疫层析法相当[3]。生物化学法是利用生物酶的化学特性反应进行检测, 如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双氧水、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等有害物质。

5 结语

虽然我国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严峻, 可喜的是我国在快速检验技术方面已经有许多成果, 只要我们正确使用快速检验技术, 必然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程玉萍.免疫学快速检验技术的应用与进展[J].当代医学, 2009, 15 (21) :17-18.

[2]苗瑞霞.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概念及常用技术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2) :177-178.

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 篇7

1 教学实践

1.1 将检验质量控制技术作为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基础知识提前安排教学

为了保证检验质量控制知识贯穿于各项检验方法学中, 我们对传统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 将原来最后教学章节的内容, 即检验质量控制技术作为课程的基础知识安排在各项检验技术学的前面组织教学。首先为学生建立检验质量控制意识,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质量控制技术。

1.2 为学生安排重复性实验机会, 提高其实践操作的精密度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分析是一门科技含量较高的精细技术学科, 主要是 (超) 微量的定量分析, 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习惯性、规范化的操作技能, 对于其以后的工作质量尤其重要。对于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而言, 使用刻度吸量管、微量加样器与分光光度计等, 应该是最基础的操作技能。在教学中, 以滴定技术章节内容作为训练基本技能的基础。滴定技术看似简单, 但是学生要做到正确判断滴定终点, 准确、熟练地控制好滴定终点附近的加液量并不容易。在临床实际测定过程中, 微小的加量误差都会导致临床意义截然不同 (如血清碳酸氢盐测定) 。因此, 即使是简单的滴定技术在教学中也不能简单处理。

在血清钙EDTA滴定法、血清氯化物硝酸汞滴定法、血清碳酸氢盐酸碱滴定法的教学实验中, 要求每位学生对检测样本平行测定10次, 并对10次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算全距、标准差 (s) 、变异系数 (CV) , 评价实验的精密度。学生实验的精密度CV≤5%为优秀, CV在5%~10%范围内为合格, CV>10%为不合格。教师要求学生将全距与临床检测项目的参考范围上下限差值进行比较, 让学生通过两者的相互比较受到自我教育, 操作者的重复性误差会导致临床上不同的处理结果。例如, 血清碳酸氢盐酸碱滴定测定要求操作者的重复性误差很小。

通过数次实践训练, 学生深深地体会到, 相同操作者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滴定测定, 要获得良好的重复性并不容易, 必须经过刻苦练习, 掌握好操作技能, 积累一定的经验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测定结果。

在光谱分析技术教学中, 我们也适时提供实验条件, 要求学生对实验精密度进行评价。

1.3 用室间质量评价方法评价学生实验结果与总体水平的离散度

随着技能训练次数的增加, 学生的操作技能熟练程度也会不断提高, 实验精密度会逐渐达到要求的水平。但实验精密度高并不意味着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好。为了发现与纠正个别学生的不良操作习惯, 评价学生实验结果与总体水平的离散程度, 我们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 将教师与教学班级全体学生作为一个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体系, 教师作为质量评价体系的组织者, 每位学生相当于一个独立实验室。每次定量分析实验中, 全班学生在相同的测定条件下, 对同一未知浓度的标本进行测定;教师现场将学生测定的数据填入相应表格 (略) , 保证数据

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探讨

孙静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215009)

摘要:启发式教学法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 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大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法, 忽视启发式教学法的作用。现就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研究, 并针对新时期高等医学教育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提出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应依据具体情况应用不同的启发方式实施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B

在我国的教育界, 启发式教学法是最常见的概念之一, 它是针对注入式教学法提出来的, 那么何为启发式教学法呢?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认识原理及客观规律, 精心设计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探求真理, 获得知识, 掌握技能, 提高素质, 增长才干的教学方法。它不同于注入式教学法, 不是将学生当做盛装知识的容器, 向其灌注大量现成的概念、原理、公式之类的知识, 而是引导学生发现

的真实性;数据经统计学方法处理, 计算x、s与CV;观察学生测定数据有无超过x±3s范围, 如果有, 则剔除超过数据, 再用保留数据计算x、s与CV;如上重复, 直至没有超过x±3s范围的数据。此时, x作为总体靶值, 学生测定数据位于x±2s范围内为合格, 否则为不合格。经过如此数次评价, 可以评价学生与总体水平离散程度的趋势。例如, 某学生数次测定值都大于x, 甚至有数据位于x+2s之外, 表明该学生测定水平总是偏高。

总体靶值水平也可由实验指导教师或选择学生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测定确定。根据CLIA′88的判定规则评价学生的离散程度。

应该指出, 一般情况下, 学生进行的教学实验条件达不到临床实验条件, 总体靶值水平与实际值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或许是较大的误差。但是, 对于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实验, 整个观察体系中存在的系统误差基本相同, 所有个体测定值应该趋向集中于总体均值。所以,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仍采用总体靶值水平评价学生个体测定结果与总体水平的离散程度。

2 体会

将检验质量控制技术应用于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教学过程, 通过大中专3个班级的教学实践, 我们得出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 将检验质量控制技术作为课程的基础知识安排在各项检验技术的前面组织教学, 这种教学安排: (1) 有利于各项检验技术的教学, 如教师能够更好地讲授各检验项目的方法学评价, 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具体方法的线性范围、重复性试验指标 (如RCV、OCV等) 、回收率、干扰误差等概念。 (2) 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学生有了质量控制意识, 在每项实验操作中就会考虑到影响实验结果的操作因素, 如样本或试剂加量的准文章编号:1671-1246 (2008) 22-0059-02

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1]。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 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防治措施, 是一门与临床医学与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势必能对学生充分掌握该学科知识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确性、反应的温度高低、反应的保温时间与显色时间、比浊分析的混匀手法与次数等。即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一项实验, 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做好一项实验。 (3) 有利于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全过程中适时进行质量控制技术的教学实践, 使质量控制知识与各项检验技能学习过程有机融合。

(2) 运用质量控制技术建立实验技能考核评价方式。由于教学过程运用了质量控制技术, 现在, 教师不仅可以用操作行为描述定性的方法, 还可以用精密度、准确度的概念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 使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方式更加全面、科学。

(3) 随着质量控制技术被引入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考核形式促使学生责任感增强, 操作更加认真, 即学生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 不仅学会了如何操作一项实验, 而且学会了怎样做好一项实验。这正是教师期望达到的实践性教学目的。

(4) 每次实验操作后, 学生不仅可以得到自我评价, 还能参加到以班级为单位的质量评价体系中得到总体评价。总体评价成绩好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参加实验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总体评价成绩不好, 可促使学生自查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纠正错误, 不断持续改进, 逐渐形成规范的操作技能。

(5) 教师作为班级质量评价体系的组织者, 能通过实验后总体质量评价全面分析学生的操作情况, 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实现个性化教学指导。

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 篇8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践技能目标的达成评价就是以校内实训目标为依据, 建立科学的实践技能目标测评体系, 并据此对实践技能目标达成度进行全面评价, 使之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 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实践课教学中, 在学生间开展操作规范性、结果准确性及实验高效性竞赛, 以促使学生实践技能目标的达成, 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 实践技能目标的测评标准

1.1 仪器的规范化操作

微量加样器、刻度吸量管、电子天平、离心机、恒温水浴箱、干燥箱、分光光度计、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电泳仪、电解质分析仪等分析仪器, 规范化操作率达到100%。

1.2 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1) 回收实验:回收率测定合格率应达到60%以上。

(2) 误差范围:80%以上的学生对定值血清或定值样品的测定值应控制在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内 (x±2SD) 。对测定结果按室间质评要求计算各自的变异指数得分 (VIS) , 根据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规定的成绩评价标准进行评分 (VIS≤80为优秀, 80150为不及格) 。

1.3 检验结果的精密度

学生对定值血清或定值样品批内重复性试验结果的平均值、标准差 (SD) 、变异系数 (CV) 合格率应达到60%以上。

1.4 检验结果报告

学生应具有初步签发检验报告单的能力。要求原始数据记录清楚, 计算正确, 检验报告符合要求。

1.5 实验效率

学生手工操作效率要达到预期目标。例如, 吸取、分离血清和离心上清液的一次成功率要达到80%以上;独立完成常规操作项目的时间不得超过规定学时。

1.6 态度目标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对实验中不符合预期设想的测定值要重复测定, 以获得满意的分析结果。

2 实践技能目标的达成评价

2.1 操作技能评价

以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为依据, 计算得分率、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通过分析、评价为补救达标提供可靠依据。具体做法是: (1) 依据实践技能目标, 制定操作技能考核评分细则 (见表1、表2) 。 (2) 依据评分细则编制操作技能评分统计表 (见表3) 。 (3) 计算出各项指标, 并填表 (得分率、。 (4) 评价: (1) 得分率高, 若SD和CV低, 表明该项技能掌握好且整体分化小, 教学方法运用得当, 基本达标。若SD和CV较高, 则表明两极分化严重, 应加强个别学生的操作训练, 并给予及时矫正, 促使其达标。 (2) 得分率低, 若SD和CV低, 表明该项技能难度大, 学生普遍未达标。应作为教学重点, 让学生重复练习, 并强化辅导, 促使其达标。

注:时间每延长1分钟扣1分 (共5分)

2.2 检验结果评价

关于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采用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推荐的“允许误差范围以不大于为合格”的判断标准进行评分。例如:血糖测定的回收率试验, 主要强调回收率与“靶值”的符合程度。评价标准是测定值不超过“靶值”的偏差系数5%为及格, 3%以内为优秀[偏差系数= (测定值-靶值) /靶值×100%]。

关于检验结果的精密度, 让学生在常规条件下进行批内重复测定 (通常5~10次) , 计算测定结果的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 并与国内推荐的常规条件下的变异 (RCV) 进行比较、评价。

2.3 达标的整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根据实验总评成绩, 对技能目标的达标情况作出价值判断。主要以平均标准分 (T) 和标准差 (SD) 2方面结合的正态分布曲线进行分析、评价并加以调控。其方法是: (1) 根据实验成绩计算平均标准分和标准差。 (2) 以标准分为横坐标, 相应的频率为纵坐标绘制成绩分布频数图 (见图1) 。 (3) 分析评价。成绩呈正态分布, 若且SD小, 说明整体水平好, 两极分化小, 教学方法运用得当, 普遍达标;若且SD大, 则要对个别学生进行矫正练习, 以防止两极分化;若且SD小, 说明整体达标率低, 需要查找原因, 改进教学方法, 以促进达标;若T<75且SD大, 表明整体达标率低且分化严重, 需要开放实验室, 增加学生实践训练机会, 在训练过程中重视个别学生的辅导, 提高达标率。

成绩呈负偏态分布, 说明低分人数多, 未达标率高, 需要进一步分析评价, 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提高达标率。

成绩呈正偏态分布, 说明高分人数多, 未达标率低, 这时除继续提高整体达标水平外, 还要加强对未达标学生的个别矫正和练习, 防止未达标人数增加。

3 结果和结论

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 篇9

1 教学方法改革

《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旨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的宗旨。一改过去理论加实验的教学模式, 把过去验证性实验贯穿到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 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 彻底改变了理论与实验两张皮的现象, 不同生化检验技能的训练也尽量采用临床常用的真实检验项目, 把临床真实的案例引入教学过程, 使学生学以至用的目的性更为明确, 以期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该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依据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将该课程设计为15个典型项目, 如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标本采集、处理与保存、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血脂测定、肝功能检验等。在项目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 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提高了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习了积极性。

1.2 PBL (以问题为中心) 教学法

PBL教学法强调以问题为中心, 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由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学, 针对性强, 目的明确, 效率高。PBL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合作, 因此双方评价能客观反映教师和学生对PBL教学效果。首先是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 应用及各种技能的发展进行自评, 组内成员之间互评。其次是指导教师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 对学生的发言次数, 发言内容和质量, 复习资料和书面报告、以及小组学习, 相互合作等进行评价, 结合试卷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第三是学生对教师的知识含量, 教学态度, 教学方法, 语言表达, 引导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还要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所学内容理解和记忆,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自主学习, 学习兴趣以及合作精神进行主观评价。

1.3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的网络教学方法

该课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学校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教学。课程组每位教师都配置有一台电脑, 中青年教师均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 掌握了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现代教育基本技术。教学课件均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 部分实验操作技术也以视频形式向学生做标准技术示范。课程标准、教案、课件、课堂录像、自主学习材料等资源均已上网, 实现课程的网络化和教学资源的立体化, 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互动、开放的学习空间。

1.4 真实演练法

运用真实的临床标本对生化检验检测项目进行真实演练, 在设计的实训教学项目中, 除回收试验和干扰试验外, 其它项目全部来源于临床常见生化检验项目。

1.5 案例引导法

改变过去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形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积极开展采用以案例分析为背景的教学模式, 运用真实的临床案例导入项目学习内容, 通过启发式教学方式, 加强课堂讨论, 深得学生喜欢。比如:讲授“糖代谢紊乱”这一章节时, 授课教师到医院病案室借用内分泌科糖尿病病人的病历资料, 在教学时以实际病例为背景, 讲解和分析糖代谢紊乱致糖尿病发生的过程, 让学生们理解更深入、透彻, 掌握得更扎实。

1.6 仿真实训法

运用临床常用的检查项目为实训内容, 实现教学临床零距离。

1.7 现场学习法

运用现有的优秀教学资源襄阳市中心医院、第一人民医院及中医医院 (临床教学基地) 开展现场教学, 有效弥补院内学习的不足。

1.8 以综合能力为目的考核方式

为适应现代人才教育培养目标, 我们建立了全新的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考试模式。实践考试与行业接轨, 按行业标准, 由专任教师及行业专家参与, 对常规检测项目进行抽签考核。考核方式分为口试 (20%) 和实践操作技能考核 (80%) 两部分。口试主要考核测定项目原理、参考值、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实践考核主要考核实训材料准备的完整性、操作的规范性、加样的准确性、结果计算的正确性及结果报告的规范性等方面, 全方位对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进行评价。

2 教学手段

本课程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具体采用的教学手段如下几点。

(1) “教-学-做-赛”一体化, 在做中学, 学中做, 在“做”中“知不足”在“学”中“不知足”。“教、学、做、赛”一体化的教学手段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 在体现职业真实的学习情境中,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生的做、实践项目的实施及技能比赛揉合为一体, 做中教、做中学、赛中练, 教、学、做、赛合一。其实质是将教室、实验室和工作情境融为一体, 让学生感受情境教学的氛围, 在项目实施中学习技能, 获得能力。 (2) 利用现场教学充分发挥优秀教学资源的作用, 紧跟临床发展动向。 (3) 仿真实训室提供贴近临床真实工作岗位的实训环境。 (4) 及时对各实训教学项目完成结果进行组内及组间评价, 有效促进学生对检测结果质量的重视。

3 成效

经过积极的教学方法和和教学手段改革, 《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已成为我院的一门品牌课程。特别是项目教学, 深受校内外专家、同事的好评。通过项目教学的运用有力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主学习比以前多了, 课堂气氛更为活跃, 课后利用业余时间做实验、讨论问题的学生也多了, 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以前传统方法学习的班级。具体成效如五点。

(1) 实验结果准确率明显提高。 (2) 技能考核成绩明显提高, 由传统教学班级 (2009级) 的平均82.5分增加到到改革后的 (2000级) 平均89.3分。 (3) 见习学生能在一周内顶岗工作的人数大大增加。 (4) 同学们协作精神得到充分锻炼。 (5) 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总体水平也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 篇10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医疗、社会、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大力加强和突出实训技能的背景下,如何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是影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中尝试运用项目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项目教学法简介

1.1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将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自己处理,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进行,学生通过实施该项目,以了解、掌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使信息由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多向交流,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由短时记忆演变为长久记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1.2 项目教学法的思路

项目教学法主张把实际生产中的相应技术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对项目的讲解、分析及完成,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项目教学法的思路是先用后懂,边用边学,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后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除学习教学大纲规定教材外,项目教学法还引导学生主动查找资料,综合运用知识,最终教会学生查阅资料、分析及解决问题,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心智技能。

1.3 项目教学法的优点

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即所培养的人才除具有突出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外,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心智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传统教学法注重经验的传授和技能的熟练运用,新时代的技能型人才应在此基础上具备心智技能。项目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心智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有以下3方面优点。

1.3.1 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给学生设计好的工作项目,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并通过实例讲解教学内容,在总结、学习和设计项目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1.3.2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法涉及多学科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3.3 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完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推动教学改革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

1.4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见图1)

2 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以2个项目为例)

2.1 对长期肝脏疾病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的项目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材(第2版)第七章蛋白质检验、第八章血清酶活性测定、第十一章肝功能试验等章节都涉及到判断肝脏疾病的一些指标,为了让学生能横向联系知识,并进行自我总结,我们设计了此项目,以下是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1)清楚肝脏的功能、肝内各种代谢的过程;

(2)明白检验项目的设计是为了诊断疾病;

(3)明白肝脏疾病的不同时期,检验项目的侧重点不同;

(4)要求学生到医院调查常用的检测方法及优点;

(5)在实验室实际操作掌握常用的仪器使用方法。

2.2 帮助一名有“血尿”现象的学生进行实验室检查的项目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使学生养成了主动思考和查阅资料的习惯。笔者所教学生中,有名女生出现一周的血尿。就此现象,笔者建议全班学生设计检查项目,同时为其联系医生进行诊治。在设计过程中,笔者全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家查找资料、进行讨论,大胆提出问题,最后找出病因,并进行治疗,使这位女生重新回到学习中。全班学生从项目实施中受到很大鼓舞,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

3 运用项目教学法的体会

项目教学法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协作完成任务。因此,每个项目的内容不宜太难,能够使学生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应用、巩固已学知识,探索相关联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即可。

项目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着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项目的完成中快乐、自信地学习,让项目教学法在不断尝试中逐渐成熟、完善,发挥其积极作用。

上一篇:生物素分析方法研究下一篇:教育心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