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的经营与管理论文

2024-12-04

森林公园的经营与管理论文(精选10篇)

森林公园的经营与管理论文 篇1

自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会议以来, 世界各国都朝着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一共同目标努力, 而人类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还是生态系统的管理问题。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下, 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传统的森林经营管理已经无法解决当前发展形势下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 必须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 开展科学有效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以保护森林资源, 促进人力的可持续发展[1]。

1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含义及特性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是基于生态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上, 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功能、过程进行科学的理解, 综合考虑生态需求、社会需求、经济需求, 通过制定目标、合理规划、科学研究、有效实践、有力监测等手段改善生态系统的管理工作, 以确保生态系统的整理性、多样性、可持续性, 提高身体系统的健康活力, 以保障森林能持续的获得理想状态和期望的产品服务。基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 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表现为整体性、可持续性、社会性、适应性和复杂性[1]。

整体性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特性, 在生态系统管理中, 必须将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生态过程等当作整体进行思考, 即要重视生态系统的等级结构, 维持生态系统的过程和格局,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要确定生态边界和合适的规模, 要仿效自认干扰机制。可持续性是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最终目的, 反映了生态系统动态的维持其组成、功能、结构的能力, 保持高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 能持续的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社会性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具有社会性, 生态系统管理要考虑社会价值、组织协调、公众参与、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等关系[2]。适应性是指将生态系统管理的民主原则、教育、法规学习和科学分析等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可持续地管理资源。复杂性是指森林生态管理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 表现在内部物质循环、信息流、能量转换等关系的复杂性。

2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森林经营的关系

2.1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森林经营的联系

传统的森林经营主要研究森林的永续利用和其在技术上的反映, 利用社会、经济、生态、科学的原则来管理森林产业, 实现经济目的[3]。传统森林经营的核心理论是“法正林思想”, 该理论是在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和林业学有效结合的产物, 将森林、林地当中获取效益的资资本, 通过对森林和林地的集约化经营和管理, 不断提高其生长量, 并对林地进行出租获取收入, 增强其经济效益。这种经营管理理念是与工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过去的近20年中, 支配着整个森林经营活动, 其可持续思想的核心是以木材进行生产。而森林的生态系统管理正是起源于这种传统的林业资源管理和利用过程, 传统森林经营理念和方式的发展下, 对森林资源造成的巨大破坏, 推进了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的产生, 促使人类对生态系统管理的认知度不断加深。可见, 传统森林经营是促使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前提和保障, 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是对传统森林经营的传承和发展, 两者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联系。

2.2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森林经营的区别

虽然传统森林经营是推进森林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其表现出来的弊端仍然很明显, 如传统森林经营违背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较低、生态功能低下等。因此, 森林生态系统不仅是传统森林经营的传承和发展, 还是对传统森林经营的改革和创新, 两组具有本质区别。

2.2.1 核心理论的区别

传统森林经营的核心理论即为“法正林思想理论”, 该理论的基础是传统经济学理论, 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4]。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核心理论上是现代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系统理论的有效结合, 注重了生态系统、生态结构、生态过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利用系统的理念和方法来解决森林的生态环境问题, 确保了人与森林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 维持了森林生态系统理想中的产品和服务。

2.2.2 管理目标的区别

传统森林经营的管理目的是以林产品的产品生产为核心, 将森林生态系统的其他产品和服务归置从属为主, 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向社会提供大量的木材及其他林产品, 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管理目标是从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作用出发, 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在社会和自然系统中的服务功能为核心, 向社会输送生态化的、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 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维护森林的生态安全。

2.2.3 经营对象的区别

传统森林经营的经验对象为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落、森林自身的变化、森林资源实物量的保存和增长、森林生态系统物质产品的生产等。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 具体包括了生物和非生物环境资源, 在生态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 整合生态系统内部再生能力要素, 注重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注重利用外部手段来调控森林资源、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

2.2.4 经营尺度的区别

传统森林经营是基于林班、小组的空间尺度产生的, 经营单位的生产组织方式为林场。而森林生态系团管理的经验尺度是景观尺度, 主要组织形式为社会化、区域化的管理形式。

3 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现代化森林经营策略

首先, 要构建一个时间尺度长、空间规模大的森林生态经营体系。对此, 管理工作者必须广泛的调查森林资源, 明确“景观”在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具体含义, 要在短周期内对集约化的林业和长周期的林业中开展科学有效的实践, 完善生态过程, 要不断跟踪林地上和社会价值方面的数据, 进行分析后确定更为合适的经营体系。其次, 要转变思维方式, 进行系统性地思考。系统性思考与生态系统方法是一致的, 是学习型组织建立的核心基础, 在具体的管理中, 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将管理重点放在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上来。最后, 要提高每个职工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只有较高素质的职工才能明确系统内的各种关系, 针对自己认知的实际情况, 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促使系统作用的最大化发挥, 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

4 结语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是对传统森林经营的传承和发展、改革和创新, 吸收了传统森林经营永续经营的科学成分, 是将传统森林经营在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中的整合和创新, 同时,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森林经营在核心理论、管理目标、经营对象和经验尺度存在一定的区别。在现代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推动下的森林经营管理必须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来实现国家森林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傅伯杰, 刘世梁, 马克明.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J].生态学报, 2011, 20 (11) :17-18.

[2]于贵瑞.生态系统管理学的概念框架及其生态学基础[J].应用生态学报, 2012, 30 (5) :26-27.

[3]任海, 邬建国, 赵利忠.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J].应用生态学报, 2011, 15 (3) :14-15.

[4]田小军, 田海军.我国森林资源在培育与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8 (19) :30-31.

森林公园的经营与管理论文 篇2

关键词:国有林区;森林经营;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2.065

现阶段,我国国有森林资源经过长时间的开发利用,已经逐渐出现资源枯竭、生态急剧恶化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林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加强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提高我国林区管理工作的效率,将科学经营和持续利用作为目标,严格保护重点国有林区,为我国生态体系的安全提供保障。

1 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

1.1 林业管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合一

现阶段,我国重点国有林区的管理体制实行的是林业管理与社会管理合一的体制,这种体制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林业管理要承担一部分社会性工作,增加了林业管理工作负担,由林区承担社会性支出,会对林业产生财力负担,不利于林业的发展,林业管理工作量大,难以将精力集中到森林资源和资源管理中去,管理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工作没有落到实处,管理体制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质量差。

1.2 我国重点国有林区企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重点国有林区企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也对林业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林区开发过程中,需求专业水平比较高的财务队伍,并具备采伐设备,为了保证采伐工作顺利进行,通常都会在林区建设机械修理厂,及时处理采伐中出现的设备问题,重点国有林区具有季节性生产的特点,在采伐淡季,设备、机械修理厂就会空置下来,空置率比较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金浪费,为林区经济增加了负担,对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3 林区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与企业经营和管理体制合一

林区林业机构可以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也是林区开发利用的企业单位。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快速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加大林区开发利用,从林区开发中获得的巨大的利润,为企业单位建设提供动力;为了提高利用率,实现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单位要对林区进行管理,两者之间相互矛盾,林区管理质量难以提高,进一步加大了林业负担。

1.4 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国有林区森林经营管理体制中还存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延续,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日渐凸显出来。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进程比较慢,森林资源的产权关系不明,基层林业主管部门的职能转变不到位,限制了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以及激励机制存在问题,无法充分调动森林经营保护和管理者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市场资源和森林建设的有效结合。

2 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2.1 划分林业管理与社会管理

将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作为工作重点,调整林业管理部门的职能结构,明确林业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使每一个人都能明确自身的责任,充分调动林业管理部门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将重心放在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中,提高管理质量;政府主要承担社会责任,为林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提供保障,减轻林业管理部门的工作负担和财力负担,促进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2.2 划分林业管理与林业企业管理职能

将林业管理和林业企业管理划分开,明确两者的职能和主要工作内容,在林区范围内重组林业企业,并对其进行制度改革,林业企业自主经营,盈亏自负,完全与林业管理部门分离开来;为保证林业企业正常经营发展,林业管理可以在管理林区的基础上,为林业企业提供帮助,控制林业企业的森林资源开采量;林业企业及时优化营销模式,提高森林经营质量和林业企业的经营质量。林业企业和林业管理部门通力合作,从而改革我国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体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2.3 优化林区企业内部结构

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要实现体制改革的目标,必须优化林业企业的内部结构,为体制改革工作提供动力;林业企业提高采伐队伍专业水平,提高采伐质量;为了降低设备空置率,林业企业可以优化采伐技术,或者以其他形式降低企业成本,例如采用设备租赁的形式,可以降低设备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4 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监督机构职能

监督机构在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可以规范经营、管理工作,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林业管理人员依据相关制度规范进行工作,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质量,为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充分的保障,促使新体制能够在森林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体制改革在我国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经营和森林资源管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林业部门管理工作的质量,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孔思静,王鹏.谈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新框架的构建[J].活力,2012,(18):83-83.

[2]姚爱丽.我国森林资源优化管理的动态经济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森林公园的经营与管理论文 篇3

1我国森林经营管理方案设计的重要性分析

森林经营方案主要有三大功能, 主要表现为:在生产作业过程中, 森林经营方案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是其主要的参考依据;在进行采林木采伐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的标准进行适量的采伐, 森林经营方案为采伐量的限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在整个的森林经营和养护过程中, 一套合理、完备的森林经营方案更是必不可少的, 它是实现有效经营和养护森林的必然要求所在。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 森林经营管理方案对于森林经营管理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我国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2.1经营管理方式传统、守旧, 体制不健全

就当前我国森林经营管理现状来看, 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 林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模式较为单一、传统、守旧, 还是将传统的采伐限额的标准视为进行森林经营管理的依据, 完全偏离了实际情况, 不根据实际的森林资源的具体的情况确定采伐目标和采访方式等, 从这个层面来看, 这种管理模式还属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同时, 在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 体制建设也较为匮乏、单一、过于形式化, 没有很好地起到制度本身的作用, 形同虚设。经营主体混乱、权责不明、唯利是图等等不利于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问题比比皆是, 频频发生, 在很多方面都暴露除了制度上存在的漏洞和缺口, 当前的制度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这些现象必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2.2资金投入不足、人员积极性欠缺

除了经营管理模式守旧、过时, 经营方式错放以外,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人员积极性缺乏也是当前我国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特别的, 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我国森林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一般情况下, 我国很多地区的林业管理方面的很大一部分资金来源于地方政府而非国家的支持和投入, 国家对于特定的林业管理项目的专项拨款和资金扶持的力度远远不够, 这就导致相关部分在具体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 由于资金不到位, 管理水平很难提升上去, 人员的积极性也很低, 在日常的工作中, 林木工人所做的工作仅仅是修整森林道边的林木杂草, 大部分时间都花费看山护林中, 不注重对林木的养护、对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也懈怠慢工, 很多都停留在保活和看护的层面上。如此下去, 只会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 使得很多珍贵的森林资源由于疏于养护而死于非命乃至绝种。

3如何有效提高我国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3.1转变经营管理方式, 完善相关体制, 加强监督和管理

经营管理模式守旧、体制不健全是阻碍我国森林经营水平提高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我们应该追根溯源, 从源头解决问题。应该有机的将当前的科技发展与森林的经营管理结合起来, 积极引导和鼓励森林工作人员向科技兴林的道路迈进, 逐渐摒弃一些传统、过时的管理和经营模式, 在现有理论和条件下, 大胆创新, 为当前的森林经营和管理注入更多的科技和信息的活力和色彩。不断完善相关的体制和政策, 通过采取政策导向和监督并行的策略, 将人、事、资产管理的运行机制有机的统一起来,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完备的经营管理体系, 责任到人, 明确经营主体, 直接将员工的行为与绩效考核和薪资评定挂钩。适度放宽林木采伐限额的标准和限制, 因材施伐, 综合考虑不同林木的级别、客户需求性及其其他一些相关的因素, 进行森林采伐限额的编制和管理, 促进森林经营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3.2确保资金足额投入, 提高相关人员积极性

确保充足的资金投入是提高我国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要素之一, 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当前要实现森林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 必须要有充足的建设资金作为支撑, 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 应该牢牢树立高品质、抓紧品的管理理念, 不能盲目的将重心放在追求林木的规模和数量上。人员的呢积极性对于工作的有效开展也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人员的积极性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 通过提高人员的技术和水平, 增加他们对于自己工作的认可度和自我成就感, 让其自发的产生一种向上的动力和积极性, 另一个方面加强员工的监督和绩效考核, 将员工的工作情况与实际的绩效、奖金等因素结合起来, 从制度上加以约束从而使得员工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结束语

无论对于哪个国家、哪个地区抑或哪个城市来说, 森林资源都是一笔珍贵而极具价值的资源, 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其本身固有的一些特性, 还表现为森林资源对社会、对生态、对人体健康、对地区发展带来的广阔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3]。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这三大效应是紧密而不可分离的。森林资源是一项不可再生的资源, 一旦遭到破坏, 就会造成一系列不好的连锁反应, 我们生存的环境会变得恶劣、人们的身体健康会受到危害, 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和阻碍, 因此, 做好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摘要:近年来,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也正在向前迈进, 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森林资源的品质。本研究从我国森林经营管理的基本现状入手, 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的剖析, 找出问题关键之所在, 最后针对如何有效突破我国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瓶颈, 切实解决我国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提高我国森林经营管理水平, 孕育出更高质量的森林资源提出几点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以供业内相关人士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森林经营管理,问题分析,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许新桥, 吕金龙, 刘晓成, 赵中华.我国森林抚育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探讨[J].林业经济, 2012 (23) :36-38.

[2]兰秀美, 李东升, 张小龙.灵山县森林经营管理主要存在问题和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4 (6) :124-126.

体验经济视域的主题公园经营管理 篇4

[关键词]体验经济;主题公园;经营管理策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6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10-0055-07

主题公园是体验经济大背景下诞生的、以鲜明文化主题为特色的新兴旅游产品。从1955年美国加州迪斯尼乐园正式开园纳客开始,主题公园很快就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和接受,在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各地得到了迅速发展。

然而,中国的主题公园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面临着严峻的经营管理困境。针对一系列亟待研究和解决的具体问题,中国主题公园的管理者必须紧追体验经济的时代潮流,采取一系列创新型经营策略,才可能在激烈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主题公园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一)主题公园的概念

主题公园一词来自于英语的“Theme Park”。由于主题公园从内容到形式都不断在发展变化,学术界关于主题公园的定义始终未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在主题公园诞生初期,人们多以“人造景观”或“人工景区”等概念来界定这一新兴旅游产品。很显然,这一概念很难将主题公园与传统的人文景观或社区公园区分开来,也无法体现主题公园的本质特征。

一些国外学者在较早的时候就将主题公园的研究重点由“人造的公园”转移到了“独特的主题”上来。如Holloway, J. C认为,主题公园是根据一个特定主题,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空间活动的设置方式,集娱乐、休闲和服务等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而在论证如何区分普通游乐园和主题公园的问题上,Raymond, M. W认为,虽然普通意义上的游乐园也是一种人造娱乐环境,但明显缺少主题性特点以及支持这一主题的要素,从而进一步将“是否有一个特定的主题”作为主题公园的主要判断标准。

国内学者是在1995年以后开始采用从英文著作中直译而来的“主题公园”概念的,强调了“围绕特定主题”这一最明显的特征。保继刚教授认为,“主题公园是一种人造旅游资源,它着重于特别的构思,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创造一系列有特别环境和气氛的项目吸引旅游者。”周向频先生也认为,主题公园最大的特点在于“赋予游乐形式以某种主题,围绕既定主题来营造游乐的内容与形式,园内所有的色彩、造型、植被等都为主题服务”,共同构成游客容易辨认的游园线索。此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则更重视主题公园在满足旅游者多方面需求上的综合性特征。换言之,一个主题公园可以同时提供多种吸引物和服务设施,成为集休闲公园、自然景区、游乐场、博物馆、纪念馆、动(植)物园、体育健身中心等多种设施于一体的多元化大型人工旅游目的地。例如,张广瑞先生就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近年来各娱乐、教育、游览设施功能的趋同,使主题公园、游乐园、休闲中心、博物馆等设施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中外主题公园发展历程与成就

1.世界主题公园发展历程回顾

学术界普遍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主题公园是由沃尔特·迪斯尼先生于1955年7月17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纳海姆建成的迪斯尼乐园。这是迪斯尼卡通产品的一次艺术展示,从米老鼠、唐老鸭的短片卡通人物到白雪公主、仙履奇缘等长篇电影主人公,都以“主题”的形式在园内得到了体现。1971年10月,迪斯尼公司的第二个主题公园——迪斯尼世界在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开门纳客。园内还建有1座体育中心、26个主题酒店、6个高尔夫俱乐部,以及网球场、游泳池、餐厅、购物中心和便捷的交通网络,大大强化了迪斯尼世界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功能。

在美国取得成功后,迪斯尼乐园开始了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扩张,先后有三家迪斯尼乐园建成开业: 日本东京迪斯尼乐园、法国巴黎迪斯尼乐园和中国香港迪斯尼乐园。数据显示,2005年迪斯尼在全球的主题公园共接待了超过6,500万名游客(未统计中国香港迪斯尼乐园),为迪斯尼公司带来的收入超过90亿美元。

迪斯尼公司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他们纷纷开始投资兴建主题公园。1995年,欧洲已经拥有以“欧洲十大主题公园”为代表的51个大型主题公园和45个中等规模主题公园,共接待游客7,200万人次,营业额15亿美元。日本、韩国、新加坡也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兴建了几十个以海洋公园、民俗村、外国村为代表的主题公园。主题公园这一新兴的旅游产品在北美、欧洲、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2.中国主题公园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主题公园的启动和发展是国内旅游业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娱乐闲暇时间的增多,为主题公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市场基础。此外,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主题公园的建造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得天独厚的选题空间。

在国内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西游记宫”和“大观园”被看作是早期中国主题公园的雏形。尽管兴建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相关影视剧的拍摄,但它们确实是围绕相关古典文学名著的特定主题。1989年9月,深圳的“锦绣中华”主题公园建成开放,标志着国内真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正式诞生,开创了一種新型旅游产品引领国内市场的新局面。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主题公园从萌芽状态转入全面发展阶段,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由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的经济发达城市向全国许多省会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城市的跨越。在产品形态方面,无锡影视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在静态展示型景观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态表]项目,渲染了游乐环境的气氛,增强了公园与游客的互动性;深圳欢乐谷则加强了高科技支撑的现代娱乐设施,提高了主题公园的技术投入。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主题公园种类和数量都明显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内的主题公园数量已达到2,500多座,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在一些特大城市,还形成了多个主题公园群,中国的主题公园产业进入“黄金时代”。

虽然中国主题公园在短期内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但也出现了诸多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70%的主题公园经营不佳,处于亏损状态;20%为持平;而能盈利者还不到总数的10%。在一些主题公园相对集中的大城市,甚至还出现了几个主题公园“像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闭的奇怪现象。因此,主题公园产业又被人们略带讽刺地称为“四多”产业,即总体数量多、重复建设多、总投资多、亏损多。

二、体验经济理论与主题公园

(一)体验——时代发展带来的新价值

“体验经济”一词由美国管理咨询专家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1998年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欢迎进入体验经济》一文中首次提出。他们认为,人类的经济生活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由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过渡的阶段(见表1)。在未来,企业将由“商品的生产者”转变为“舞台的提供者”,消费者在企业精心制作的舞台上开始属于自己惟一的、值得回忆的表]。当表]结束的时候,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这一美好的表]过程和留存下来的回忆就是企业生产出的一个“产品”,它是有价值的经济提供物。

体验经济的最大特点是消费和生产过程的个性化。由于体验是个人本身心智状态与筹划事件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性格、心理、兴趣、爱好都会带来不同的体验。在体验经济的大背景下,顾客本人既是体验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体验的生产者,这一过程从顾客进入体验提供商设置的特定场所、开始接触周围的环境要素就开始了。顾客参与下的生产流程极大地保证了体验作为一种消费品的个性化,因此他们也乐意为体验项目付出更高的价格,即使超出了项目的运营成本。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可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低层次的需求制约着高层次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开始关注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丰富自己的阅历,更高级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已逐渐被激活。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满足人们更高层次需要的体验经济在未来前途无量。

(二) 打造体验的关键要素

在体验经济时代,体验设计将会像今天的产品和程序设计一样普遍,成为一种商业经营管理的艺术。从事体验经济行业的企业,将根据顾客的不同需要策划设计出不同内容的体验项目,从而获取经济利润。为此,派恩和吉尔摩总结出了体验设计的四个关键性规则:

第一,使体验主题化。构思一个明确的主题是打造成功体验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只有构思精巧的主题才能吸引到可观的客户群,维持一定的重复购买率,从而保证企业日常的运营与未来的盈利;相反,构思拙劣的主题不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也不能产生持久记忆,自然也不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打造正面线索,淘汰负面因素。主题是体验的基础,给顾客带来深刻美好的印象才是体验经济的最终目的。为了创造应有的印象,企业必须向顾客介绍一些积极的线索,将各个体验的刺激物组合连接起来,使顾客切实感受到体验的主题。同时,体验提供者还要删除削弱、抵触、分散主题中心的环节,保证特色主题被突出,防止模糊化和不清晰。

第三,调动顾客所有的感官刺激。一种体验项目应该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来支持和加强体验的主题,打造出一个完整的、无懈可击的意境。该项目对感官的刺激越强,就越不容易让人忘记;对刺激细节准备的越完备,就越能延长体验的时间,令顾客沉浸在其中。

第四,加入纪念品。人们经常会购买一些特定的产品来保存自己经历过的记忆。他们之所以购买这些产品,源自于对难以忘怀之体验的留恋,即使这些商品往往比同类商品的价格高出很多也很容易被接受。这是因为纪念品不是以成本定价,而是顾客附加在它上面的纪念意义决定了它的价值。

(三)主题公园的体验产品特征

作为旅游业中的一类新兴产品,主题公园之所以能从传统的自然风景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类型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它具有一些传统旅游产品难以匹敌的竞争优势。概括起来说,主题公园主要具有以下四点体验经济的产品特征:创新的主题策划、完整的接待服务、刺激的互动项目、协和的衍生产品。以上四点是主题公园作为一种体验产品的主题特征,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图1 清晰地呈现出来。

1.创新的主题策划

在前面部分的论述中已经反复提到,拥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是主题公园区别于其他人工景观的最显著特征,也是主题公园市场竞争力的灵魂。只有那些设计精致、富有创意的体验主题,顾客才会乐意为之支付金钱,甚至重复消费。这个主题可以来源于文化的各个领域,它既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近代的;既可以是本国的,也可以是外国的;既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虚拟幻想的,只要能吸引一定数量的游客乐于为此付费,就可以确立为主题。而游客在进行选择时也会把主题作为一项最重要参考标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公园。

主题一旦确立,公园中各个环境、设施、景观、活动就要围绕着这个主题开发和设置,它们是向游客传达主题意义的要素。一个成功的主题策划需要对主题进行合理的扩展和延伸,使各个要素紧密相连形成一条积极的线索框架,引领游客逐步进入。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将接受各种要素的反复刺激、熏陶,最终沉浸在这一自己所钟爱的理想化空间之中。

2.完整的接待服务

著名的迪斯尼乐园研究专家艾伦·布里曼曾经提出过这样的一个“混合消费”的概念。所谓混合消费,是指经营者将不同的消费内容融合在一个大面积的消费场所中,从而延长顾客的停留时间,而顾客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产生预料之外的需求和消费。這一理论在主题公园领域集中体现在服务功能的综合性上。

多数主题公园都按不同的功能划分出多个区域,游客可以在各个分区享受到不同类型的全方位服务,从满足必要生理需要的服务(如餐饮、住宿)到高档的休闲娱乐服务(如购物、健身、参与表]、观看电影)。主题公园的经营者希望每位游客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空间,一边游玩一边进行消费,甚至是“稀里糊涂地买东西,以为自己仍在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所有可能产生的需要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完全找不到离开的理由”。混合消费不仅大大增加了公园的营业收入;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保证了游客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封闭的体验空间之中,不会被寻找旅馆或餐厅之类的现实琐事所打扰。

3.刺激的互动项目

多数主题公园内都安排有与主题相关的表]互动活动,力求打造出一个围绕特定主题的舞台化娱乐空间。这些表]活动使主题公园与传统公园在展览展示方式上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景静人静”和“景动人静”发展成为“景动人动,动静结合”的新形式,可以帶给游客前所未有的全方位感官刺激。这一转变可以通过美国著名主题公园环球影城的一句极富诱惑的广告语体现出来:“如果你已经看过了这部电影,现在去亲身体验这个过程。”

在这种新型展示过程中,体验项目策划者将给予游客一定的参与名额,将他们由置身事外的观众变成了可以影响到表]过程的“重要人物”。在策划者精心布置的情景舞台上,参与者将会收到一些难易适中的“任务”,这些“任务”就是他们参与]出的“剧本”,参与者将在“剧本”的引导下一步步地完成自己的舞台表]。这时候,游客自己就成为体验舞台上的表]者和象征符号,实现高层次的沉浸效果。通过互动过程,公园的主题以更深刻的方式得到了渲染和强调,而游客自己也得到了一种现实世界中难以获得的新鲜感和成就感,从而形成一种超脱现实之外的独特体验。

4.协和的衍生产品

所谓衍生产品,是指借助主题公园的知名形象推广和销售的产品,这类产品最明显的特点是印有主题公园标志或某个主人公的图案,可以发挥体验经济中“纪念品”的作用。它的基本原理被称作“协和作用”(synergy):既有助于推广其他相关活动,而且本身也能够创造可观的利润。在国外一些著名的主题公园,经营者通常开发出多种不同类型的衍生品,并且在公园内设置多个专卖商店,以增加游客的购买机会。

一方面,衍生产品是主题公园主题体验境界的延伸,是游客自己回忆或与他人分享自己美好体验过程的重要媒介;因此,很多游客乐于为之付出一个比生产成本高出很多的价格,关键在于它能够集中地体现本次游园体验的纪念意义。另一方面,销售出去的衍生产品可以起到无间断广告的作用,它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购买者进行实物传播,提示他们重温这一体验,从而产生第二次消费的行为。

(四)体验经济理论在中国主题公园的应用:以杭州宋城为例

杭州宋城景区位于杭州市西湖风景区西南,占地约300余亩,是中国最大的宋文化主题公园,由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自1996年5月开园以来,景区着力打造的“主题公园+旅游文化]艺”特色经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开业三年后即收回全部投资,2011年接待游客达到600万人次,并被文化部评为该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总结宋城景区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选取富有创意的主题

主题是主题公园成败的关键,而分析一个主题是否成功则需要通过综合测量独特性和趣味性两个基本维度。选择一个与众不同的主题,可以最大限度地为游客营造出与一个区分度较高的体验氛围;而选择的主题富有精彩的文化内涵,才可能吸引到一定规模的游客。

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旅游城市,可以选择的文化素材繁多而琐碎,在整合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对此,宋城景区既没有紧握一个过于小众的主题不放,也没有盲目地对大众化主题跟风模仿,而是准确地把握住了杭州作为南宋王朝首都这一独特的历史阶段,把选题定位为宋代历史文化和市井传说,在选题上凸显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此外,宋代是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高度繁荣的一个朝代,与杨家将抗辽、岳飞抗金、梁山好汉、清官包公等古典文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挖掘的文化内容极多。可以说,宋城景区在主题策划方面上达到了前文所提到的两个基本要求,迎合了体验消费者的猎奇心理,满足了他们对于独特体验氛围的追求。

体验主题一经确立,主题公园的设计者就需要围绕主题合理布局各个要素,打造出一条引人入胜的游园线索。游客对一个主题公园的第一印象来自于视觉上的感受,只有独特的视觉线索才能激发游客的好奇心和继续探索的热情。宋城景区坚持“建筑为形,文化为魂”的理念,在园区整体设计上以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线索,以宋代建筑著作《营造法式》为样本,精心设计了城门楼、古城墙、军事哨塔、普通民居、手工作坊、饮食街区、娱乐瓦肆等诸多建筑分区。通过这些惟妙惟肖的仿古建筑和一套严格遵照史实的建筑布局,宋城景区打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宋代都市风情,为体验的营造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然,所有的体验主题都会衰老,要想确保主题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重视维持体验主题的独特性和趣味性,定期对主题进行合理的扩展和更新。宋城景区明确要求,每年用于创新的支出不得低于营业收入的10%,并根据季节和节庆的不同,推出了新春庙会、火把节、泼水节、桂花节等四大节庆活动,开放了国内主题公园很少尝试的夜场经营。游客在不同的时间入园游玩都能获得不同的体验效果,一次又一次地收获美好的回忆和愉悦的心情。

2. 安排丰富的互动项目

当然,仅有静止的建筑外形是不够的,提高体验质量的关键还在于丰富多彩的表]互动项目。宋城景区在这一环节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在遵循基本史实的前提下合理创新,为游客量身设计了一批高质量的场景项目:威风凛凛的马队巡逻、喜气洋洋的抛绣球招亲、扣人心弦的比武打擂,还有走街串巷的江湖卖艺奇人和手工业劳动者为游客展示着自己的手艺绝活。这些表]者都经过了专门的职业培训,言谈举止、思维逻辑都十分贴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他们身着统一形式的古装,每天按时在各自的场地开始表]性工作,就像是他们自己日常的生活方式。游人可以与表]人员自由对话交谈,甚至有机会和他们一起配合完成卖艺表]和工艺品制作,收到一个道具或成品作为永久的纪念。受他们的感染,游人也逐渐模糊了时空的界限,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宋代,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宋城管理者对景区内的各种活动做了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在时间编排上,各节目错落有序,此起彼伏,相互配合,始终保持景区内气氛的高度活跃。在表]质量上,各项表]无论观众多少都准时开始,保质保量完成。如遇天气恶劣等不可抗拒因素,]出将会临时改为其他形式作为补偿,决不使游客扫兴而归。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景区内的一些小型表]节目则极力发挥机动灵活的优势,实行流动]出的策略,根据实际情况在景区的各个人流较为集中的区域循环]出。总之,宋城景区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的需要,保证每个游客都能欣赏、参与几个节目,从而保证体验的互动性。

3. 设置完整的服务设施

由于宋城景区规模宏大,所以景区管理者在开发建造时选择了位于杭州西南郊的一块工厂废弃用地,距离绕城高速也不过2公里的路程。但是在这样一个远离市中心的地区,配套的服务设施却十分齐全,为国内游客最为关心的“吃住行”三个基本要求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保证了体验设计的完整性。

交通路线方面,能够达到宋城景区的常规公交线路有快速504路、旅游5路、观光8号线,节假日期间则加开假日1线、假日5线等线路分担运营压力。此外,结合宋城开放夜场的特点,景区管理者还与公交公司积极协调,将末班车时间适当延长。这种机动灵活的交通调配方法既避免了旅游淡季时的资源浪费,也保证了旺季到来时宋城景区的交通畅通,可以实现人流的快速集散流动。食宿服务方面,在景区附近不远处即建有宋城集团开发的星级宾馆和假日酒店,还有引导当地居民自主经营的家庭旅馆、青年旅社等经济实惠型住宿设施,可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宋城景区的管理者还特意在景区设置了一条“宋代特色小吃街”,向游客提供武大郎炊饼、南宋定胜糕、女儿红美酒等多种宋代传统饮食餐点,既方便了广大游客品尝美食、休息歇脚,也丰富了景区的盈利渠道。

三、体验经济背景下的主题公园发展趋势

(一)主题选择更富有创意性

对于主题公园这样一个依靠创造游客所需要主题体验的旅游目的地来说,公园的主题选择至关重要。现代旅游行为动力研究成果表明,旅游本质上是旅游者追求身心愉悦和实现自我实现的行为,是采集、汇总感官所感受到的各种符号刺激并最终建构出整体的体验效果的过程。因此,主题的独特性和趣味性是一个主题公园吸引游客、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石,也是经营管理者从事设计开发活动前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我国早期主题公园发展商抓住国门大开,国民渴望了解外面世界而不能的心理,推出集中反映世界各国精华旅游景观公园,使得国民不出国门而可以体验到世界风情,这类主题公园的主题选择和市场切入点均十分准确,因此获得巨大成功。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主题公园没有做好主题的选择工作,一味地盲目模仿,却忽视了文化流行变化和市场容量有限等因素。一时间,各地都有“鬼府神宫”,处处皆是“水泊梁山”,造成了多个千篇一律、粗制滥造的陈旧主题,经营效果自然不甚理想。

在未来,社会开放程度将不断深入,注重消费行为个性化的“80后”将成为主题公园的市场主体。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主题公园选择主题的自由度将明显扩大,主要表现为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生态文化与器物文化等内容的涉猎与结合。因此,主题公园的经营管理者需要进一步突出和明确自己的主题特色,紧紧围绕广大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和流行趋势的变化,在大众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造,设计出游客满意、品位高雅、富有情趣的体验主题,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体验质量更关注品质化

主题公园产品形态]变的路径表明,主题公园从静态微缩景观到真正意义的主题公园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和活动策划等智力投入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主题公园产品区别于传统旅游产品的重要特征。随着社会的进步,游客对于主题公园的体验质量将有更高的要求,传统低参与度的静态景观和走马观花式的纯观赏性活动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在未来的主题公园互动项目开发上,将实现由象征性参与向挑战性参与的过渡:体验氛围将越来越刺激、逼真,游客感受到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将越来越强。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和一流的活动策划,它们对于感官刺激效果和可玩性的提升是实现体验高质量的关键。在主题公园的布局上要注意主次结合,在不分散固有主题的基础上设定一些次主题和分主题,实行分区营造,形成体验场景氛围的有机组合,将文化主题做深做透,避免在主题表现上出现“假大空”和“文化硬伤”现象。

任何文化服务业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优秀的服务质量,而且服务的提供方式与服务的本身内容几乎同等重要。在主题公园的服务方面,要加强对员工的各种教育和培训,强化员工的企业品牌观念和企业文化意识,提高他们为游客提供多方面服务的综合素质。各部门应树立全局观念,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將自己的言行与游客整体体验效果和公园的整体形象联系在一起。各个岗位上的服务人员需要认识到自己在从事的是一种情感性劳动,要在为游客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的同时传达一种积极的情感,以保持游客体验过程中的身心愉快为工作目标,从而保证服务与体验过程的相互协调。

(三)盈利模式更趋于多元化

主题公园是高投入,高风险的新兴体验经济产业,对土地和资金都有较高的需求,必须寻求多种盈利方式分担经营风险。在目前,多数中国主题公园经营者缺乏对投资回报期的正确认识,过分依靠门票收入作为单一的盈利手段。有数据表明,在外国主题公园,门票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0%,其他收入则高达80%;而在中国,这两个比例却恰恰相反,高价的门票价格可以占到我国普通职工月薪收入的3%~5%。这一错误的经营策略使得国内主题公园的游客人数始终在较低水平徘徊,很多公园因此长期入不敷出,被迫关门大吉。

从体验经济的视角来看,衍生产品销售和园内混合消费的盈利模式是缓解主题公园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衍生产品不但可以增加公园收入,还可以帮助游客自我保存记忆或与亲朋好友分享体验效果,变为扩大市场影响力棋盘中的一枚重要棋子。因此,主题公园的经营管理者必须要特别重视衍生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提高衍生产品的质量和收藏性。国外实践经验证明,主题公园经营商与玩具厂、服装厂、出版社合作开发销售有关主题人物的系列产品,不仅可以给公园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还可以帮助提高主题公园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另外,主题公园经营者还应扭转单一依赖门票收入的经营理念,在门票价格上适当降低门槛,而把盈利的重点放在游客入园后的餐饮、游乐、住宿等后续消费活动上。这就要求公园经营管理在规划阶段不仅要考虑主题公园本身体验要素的设计,还要在相关配套设施的多样性和高品质方面下足功夫,充分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各种需求,保证整个体验空间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李亚兵.国内外主题公园旅游研究进展 [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72-75.

[2]赵抗卫.主题公园的创意和产业链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董观志.旅游主题公园管理原理与实务 [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4]华侨城公司.21世纪中国主题公园发展论坛[R].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5] S.Anton Clave.The Global Theme Park Industry[M].Wallingford: CABI,2007:98-106.

[6]王 欣.主题公园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4):28-30.

[7]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更新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8]阿诺德,李东进,等.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9]艾伦·布里曼.迪斯尼风暴:商业的迪斯尼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10]郑国诜.我国体验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及策略探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6):29-33.

[11]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走向实证科学[M].北京:中国出版社,2010.

[12]张晓振.我国主题公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148-149.

[13]刘德谦,高舜礼,宋 瑞.中国休闲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The Management of Theme Park in the View of Experience Economy

Wang Kang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Loughborough LE11 3TU,UK)

Abstract: Theme park, a new tourism product, has been quickly accepted and welcomed by enormous tourists around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though the theme park industry does get a golden flourishing opportunity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re are also some drawbacks existing in the field of its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re theories of experience economy,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me park in integrated way. At the same time, it points out some practical strategies on "how to build up an impressive experience" for tourists. Then, the general trends of theme park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ing experience economy are also concluded in the last part of this paper.

Key words: experience economy; theme park;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development trend

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 篇5

一、国内外对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研究现状

1、国外对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研究现状。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最新的《世界森林状况》报告中指出的关于利用森林实现可持续未来的战略呼吁各国改革现有政策、法律和制度, 创建一个能保护并增加现有森林资源的有利环境。同时, 各国应加强在可持续森林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 确保政府、公民、社会以及私营部门都能参与其中, 不断优化森林的管理、监测、评估和经营。SOFO 2012指出:森林的一个新的心脏———绿色经济的要求中最重要的是, 能够促使企业家追求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激励机制的政策和方案。

Js.maini (1992) 指出:制定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需要协调人类活动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理的和物理方面, 人类活动和森林生态系统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 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因此, 监测系统及其相互关系是至关重要的;khadka (1992) 指出, 在尼泊尔, 教育农民认识到环境退化的经济后果和采用合适的示范技术引导农民造林与管理森林资源, 不失为一种解决人类生存与环境保护两难抉择的方法;Ahmad (1994) 提到, 巴基斯坦通过社会林业和农用林业的推广来鼓励农民种树以促进天然林的有效保护;Robert R.Gottfried、Charles D.Brockett和William C.Davis (1994) 通过比较哥斯达黎加的广泛的政府干预的OSA模型并结合自然森林管理的可持续性, 提出了相对自由市场的方式来促进森林资源管理的技术变革和产业推广;马来西亚通过对热带天然林实施的一致经营作业法、选择经营作业法和伐后天然次生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法来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 并取得了成功;Rebugio L.L.和Camacho L.D. (2003) 指出森林可持续管理意味着关于森林、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看、想、做的一种新的方式, 因此, 新的政策、程序和方法, 以及新的机构和个人的能力 (知识, 态度, 价值观和技能) 在森林可持续管理中是必要的。Bogataj N (2010) 针对斯洛文尼亚的森林管理措施特性提出建立森林服务网络作为需要的扫描仪为人们提供服务;智利通过美洲开发银行的协助, 以支持国家林业的机构, CONAF, 来保护森林资源和林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国内对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研究现状。要做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 我们首先要实现思想理念与模式的转变。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在《关于推动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的建议》中提到, 要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不仅要树立可持续经营的战略思想, 而且要加速有传统林业到现代林业的转变, 使我国的森林经营由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余小发 (1999) 针对江西省森林资源提出实施“两高一优”的经营模式, 即高产、高效、优质。我们要转变以生产木材为基础的经营为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经营思想, 森林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的需求, 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崔莹、王桂媛, 2010) 。

分类经营和明晰产权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我国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森林资源市场机制体系、产业体系、管理体系等不健全的问题, 胡锦宣 (1998) 、江泽鹏 (1998) 、黄庆丰 (2001) 、傅循晶 (2004) 、崔莹 (2010) 、刘勇 (2010) 、周雯 (2010) 、赵勋 (2011) 等针对这些问题对他们所研究的区域都提出了科学规划、分类经营这一举措。张世强 (2010) 等人强调明晰产权、加强林改工作, 他指出, 产权不明晰是造成环境恶化和资源耗竭的原因之一。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在《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及森林资源状况》中也强调要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完成明晰产权, 激发森林资源发展动力。

林业产业化与森林认证应该纳入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工作的重点。目前关于林业产业化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江泽鹏 (1998) 等人指出:实现林业产业化进程将使森林资源逐步走上良性的永续利用的轨道。林业生态建设向林业产业化转变, 是实现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重要内容和最佳选择 (王建军, 2010) 。白涛 (2009) 介绍了森林认证的目的、意义, 认为森林认证的主要目的一是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二是通过森林认证, 可以稳定林产品的现有市场, 并促进其进入新的市场。他还分析了湖北森林资源的现状, 认为森林认证是实现湖北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与现有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管理不力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1%;森林覆盖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3%;蓄积量不足世界森林蓄积量的3%, 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局限性、居民对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薄弱、森林资源的经营与管理难度大, 超限额采伐、毁林开垦等现象屡禁不止, 导致我国的森林资源面临较大的危机。

2、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体系不健全, 产权不明晰。由于经营管理体系的不健全, 权责的不明确, 明抢暗偷、林地纠纷现象时有发生, 每个人都想占有林地从中获益, 导致森林资源过度开发, 掠夺性开采强度加大, 林牧及林农矛盾难以解决。

3、我国林业科学研究的局限性。目前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宏观领域进行定性的分析, 如何进行定量的分析, 建立与各地相适应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模式和可操作性的方案涉及很少。

4、现有技术水平与思想理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林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也是制约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之一, 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也鼓励优秀学者出国留学, 为的就是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然而我国经济发展较发达国家落后, 一些先进的思想技术跟现有的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5、部分地区资金投入不足及营林造林越来越困难。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地方财政困难, 对森林的投入也较少, 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大部分林区都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地生产条件差, 森林生产和再生产能力低, 造林营林难度大, 资金又十分有限。所以, 生态环境仍然是阻碍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问题之一。

6、我国森林认证起步较晚, 步伐缓慢, 森林认证体系不健全, 尚未与国际接轨。我国目前在开展森林认证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缺乏规范的认证林产品市场;森林经营单位缺乏驱动力;认证的成本费用比较高;我国消费者环保意识薄弱, 很少有人关心产品原料的来源;森林认证能力建设的缺乏等等。

三、政策建议

1、建立健全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经营与管理体系, 明晰林权。《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2008) 中提到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建立责权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 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 增加森林数量, 提升森林质量, 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繁荣生态文化,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然而部分地区发展滞后, 林地纠纷现象仍十分严重,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经营与管理体系的建立,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林权制度的落实。

2、大力开展林业科学研究,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和倡导相关学者对如何进行定量的分析, 建立与各地相适应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模式和可操作性的方案进行大量的研究, 不要只是停留在层面上, 应根据理论研究的成果来实际解决森林资源发展中的不可持续性的问题, 并对于具体怎么做作出相应的阐述。

3、转变森林经营方式, 分类经营, 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想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转变森林经营方式, 减少林业经济的发展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程度。新的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战略要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林业产业化体系, 对森林以及林产品进行分类经营, 分类指导管理, 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以便更好地处理森林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

4、加快林业产权交易中心的建设, 进一步规范交易制度, 创新服务内容。林业产权交易所的建设对于探索建立健全林业产权交易制度、机制, 规范林权流转, 创新林业资源交易产品和服务内容, 聚集林业各类要素资源, 完善林业产权融资等配套功能, 全力打造林业资源与资本高效对接的服务平台, 打造促进林业产业化的支撑平台, 打造促进林业各类资源转化的综合服务平台,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林业资源交易平台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目前建成的林权交易中心仅50多所, 数量不足, 应加快建设的步伐, 同时更加公开、公正、公平地来规范交易, 使林地、林木、林产价值得到最佳的体现, 推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与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发掘市场潜力, 发展森林旅游等第三产业。森林旅游是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 对于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增进人们身心健康,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森林旅游已由传统的观光扩展到考察、度假、运动、疗养等多个范畴, 成为旅游中的热点。2007年我国森林旅游社会综合产值近1200亿元, 占当年林业总产值的9.57%, 森林旅游已成为我国林业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因此, 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特别是在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生态脆弱区, 将成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主要趋势之一。

城市公园市场化经营与管理探析 篇6

1城市公园的概念以及分类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 城市公园是指公众游览、观光、休息、户外活动、文体以及建设活动开展的场所, 向社会各阶层人员开放, 并且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一般的城市公园中具有多样化生态环境, 例如, 森林、湖泊、灌丛、草地、牧场、花园、池塘、建筑物以及小径等环境因素, 并且保存着多种自然或人文景观以及动物[2]。城市公园与城市绿地的不同在于规模、构成因素、功能以及效益等方面。从规模角度分析, 城市公园的规模往往比城市绿地要大, 且城市公园主要分为2 种规格:市级公园 (10 万m2以上) 和区级公园 (2~10 万m2) , 而城市绿地则要小的多。从构成角度分析, 城市公园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 拥有自然环境景观的同时, 常伴随多种人工自然景观的建设;而城市绿地则为道理绿化、隔离带绿化、道路水系绿化以及小区绿化等。从功能角度分析, 城市公园兼具绿化、观光、游览、生态涵养、避灾防难等功能;而城市绿地则更加注重生态涵养以及绿化等方面的功能。从效益角度分析, 城市公园除了具有生态效益外, 同时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城市绿地则无经济效益。

城市公园根据其主要功能分为城市基础公园以及城市旅游公园。城市基础公园根据其规模又可分为城市社区公园和城市广域公园, 城市社区公园的面积为2~10 万m2, 服务半径约为500m, 主要以周围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而城市广域公园的面积超过10 万m2, 其服务半径>1500m, 其超过一个市、镇区域, 主要以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城市旅游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都是旅游观光者, 可根据其特征分为综合旅游公园和城市专业旅游公园。综合旅游公园的面积>50 万m2, 其服务半径超过所在城市并向其它区域辐射;而城市专业旅游公园根据其主体可细分为动物园、植物园、森林公园以及主题公园等类型, 其面积大小不一, 其服务半径超过所在城市。

2基于BOT模式的城市公园市场化经营与管理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公园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联合国指出, 城市公园人均面积60m2为最理想水平, 而美国以人均40m2为城市公园建设目标, 加拿大城市公园人均面积为24m2, 而我国城市公园人家面积仅为4m2。此外, 城市公园存在经营资金严重缺失的问题, 公园维护方面也由于经费的缺少而处于较低水平, 公园建设数量远远不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并且建设质量不高, 缺乏城市特色以及创新性, 不能凸显时代特点, 缺乏吸引力。城市公园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政府补贴, 这种方式不能刺激公园产品质量以及经营状况, 并且随着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土地资源缺少限制了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

BOT模式 (build-operate-transfer) 就是指建设———经营———转让模式, 该模式最早出现于20 世纪80 年代末期, 同时也是全球范围内投资公共基础设施的模式, 其主要是通过政府与投资人签订转让协议, 再由投资者与项目承包企业负责该项目的融资、设计、建设、运转以及维护等方面的工作。在协议期间, 项目承包企业拥有承包项目的所有权以及经营权, 并用运营所获利润偿还项目债务, 以弥补经营开支并获得投资回报。当协议经营时间结束后, 将项目所有权以及经营权交还给政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BOT模式又分为BOOT以及BOO, 2 种模式, BOOT模式 (build-own-operate-transfer) 是指建设———拥有———经营———转让模式, 是指投资商建设某项目后, 将其所有权与经营权在一段时间内转让给经营商, 期满后再交还给政府。而BOO模式 (build———own———operate) , 其是指政府给予某投资商特许权, 建设并运营该项目, 并且该项目可不归还政府。

3结语

文章首先介绍了城市公园的定义以及分类, 并介绍了基于BOT模式下的城市公园市场化经营与管理模式, 旨在为城市公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张蓝.城市公园市场化经营管理改革初探——以南宁市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 2013 (5)

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措施 篇7

国家森林公园是指具有极其优美的森林景观、相对集中的人文景物、较高的观赏、科学、文化价值、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以及一定的区域代表性、齐全的旅游服务设施、相对较高的知名度, 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建设森林公园, 发展生态旅游业, 是建立面向21世纪现代林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发展森林资源旅游业不仅能够创造远远高于单纯经营林木商品的经济利益, 而且还能够创造较大的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

2 国家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特点

2.1 自然环境保护的严格性

就景观而言, 各种动植物景观、水体景观、地质地貌景观以及气候气象景观即是国家森林公园实施差异化战略基础, 也是旅游者选择森林旅游产品的根本所在。因此, 在开发建设中, 各种活动项目的开展、游路建设、主体建筑及物品的设计都应与景观相协调。另外, 国家森林公园多数都位于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的位置, 往往是多种生物种群的栖息地, 这就要求国家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要以维持现有自然资源和物种的自然状态为出发点。

2.2 旅游功能的社会公益性

国家森林公园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度假、观光游览及文化教育空间, 使人们对美好的自然环境得以充分欣赏及享受, 同时也使人们在回归自然的过程中, 唤起和培养其热爱大森林、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意志, 增强人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国家森林公园也因此而成为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态环境知识的一个重要领地。由此可见, 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功能具有社会公益性, 应将这种公益性上升为一种经营管理理念, 进而形成一种无形资产和竞争优势

2.3 游客行为的限制性

与其它风景区相比, 国家森林公园因其资源的特殊性而对游客行为的限制性较强。国家森林公园的部分环境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 有可能对旅游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且安全事故一旦发生, 国家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者不仅要对事故付出巨大的责任, 还会在舆论及政策上对国家森林公园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在国家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活动中, 应充分发挥管理和控制游客行为这一重要职能。此外, 国家森林公园基于管理的社会公益性, 也应积极引导游客行为, 倡导文明旅游。

2.4 公园行为的经济性

我国的所有森林公园都是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普遍实行“场长负责制”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具有企业性质。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 国家森林公园务必要将市场、产品与竞争对手3者之间的关系考虑周详, 还应遵循投入与产出的经济运行规则, 并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

3 国家森林公园经营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

现有的经营模式, 使我国的国家森林公园兼具了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他们既要忙于经营又要兼顾管理, 两方面通常无法兼顾周全。国家森林公园代表着国家的利益, 就管理者而言, 应完善管理森林旅游资源, 实现资源的保值与增值。森林公园无偿地占有使用着国有资源, 就经营者而言, 为追求经济利益, 又过度地甚至破坏性地开发资源, 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3.2 经营管理观念滞后, 资金投入不足

在现有的经营模式下, 大部分国家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方式基本上还是以前林场的经营管理模式, 并未形成经营森林旅游业的观念, 还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再加上国家森林公园在经济上不能完全独立, 势必会导致国家森林公园的经营者把经营费用作为事业费和管理费, 转嫁到政府的头上。而伴随着财政投入的逐渐减少, 国家森林公园的基础建设和森林旅游资源的维护资金投入也随之严重锐减。

3.3 市场竞争力差

当前, 我国的国家森林公园既不能完全自主经营, 也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形成不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资源, 甚至开发出来的很多精品、特色及参与性强的森林旅游产品也不能顺利地销售出去, 缺乏市场竞争力。

3.4 管理体制不当

目前, 我国的旅游资源分属于政府不同部门管理, 分工管理的格局导致政府部门大多只能从本部门的业务角度去认识资源、管理资源, 造成多部门管理同一个景区, 结果是哪一个部门也管不彻底, 遇事时责任不清, 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4 国家森林公园应采取的经营管理措施

4.1 森林旅游资源资产化

只有将森林旅游资源作为资产来对待, 才能使经营管理者在会计帐目中反映出来, 国家森林公园才能将其纳入成本核算体系, 进行经营活动的成本收益分析和核算。只有把森林旅游资源的消耗纳入森林旅游产品的成本中, 重新界定森林旅游产品的价值构成, 才能够强化森林旅游资源在森林旅游生产要素中的突出地位, 重新明确森林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提高资源意识, 努力实现低消耗、高产出的效益型的旅游发展目标。

4.2 森林旅游资源产权清晰化

森林旅游资源只有明确其产权主体, 产权拥有者才有权利和义务去实现资源的保值与增值。产权拥有者可采取租赁、承包拍卖经营权等不同形式吸引更多的资金, 吸引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 使闲置的资源得到高质量的开发。

4.3 森林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森林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能够使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直接经济利益分割, 产权关系清晰, 权责明确。公园的管理者应把经营权放手给企业去做, 集中精力对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管理。这样, 国家森林公园作为企业法人, 除向资产所有者支付合理的使用费外, 能够自主经营, 不再受资产所有者的任何干预。

4.4 理顺管理体制

旅游是一个系统与旅游相关的部门无论是文化还是城建, 林业还是宗教, 环保还是水利, 都必须保持一致的目标, 统一态度, 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 走保护开发、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当前, 要尽快解决政企不分、事企不分、体制不顺、职责不清、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等现象, 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

4.5 公益开放型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措施

(1) 政府应发挥职能, 为其经营管理买单。公益开放型森林公园本着旅游、生态资源为民开放、服务于民的宗旨而存在, 不具备自主发展经济的条件, 因此, 其经营管理资金只能由政府承担, 因此, 政府应充分重视公益开放型森林公园的价值, 发挥调控及资金调配职能, 积极完善此类森林公园的设施与环境, 积极投入资金对其保护、开发, 使其功能得以充分实现。

(2) 合理利用资金, 注重公园建设的完善性。公益开放型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者自身也应注意管理手段, 要充分合理利用政府给予的用于建设、管理的资金, 因地制宜, 根据森林公园所处位置及情况等客观条件量体裁衣, 合理打造, 避免资金浪费。还要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协调沟通, 注意落实国家政策, 更要保持公益开放型森林公园的生态性、公益性、完全开放性及欣赏价值。

(3) 注重开发, 合理安排旅游活动。公益开放型森林公园自身可按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开展适当的经营开发活动, 取得的收入应当用于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维护。开放型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森林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确定环境容量和接待规模, 合理组织森林旅游活动。

5 结语

国家森林公园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无论是从旅游文化角度还是经济利益角度出发, 面对国家级森林公园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 经营管理者都应从实际出发, 注重创新经营管理手段, 明确工作目标, 以经济发展为基本目的。此外, 政府各相关部门也应对其给予相应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晓慧, 苟小东, 王谊.陕西秦岭北坡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2, 17 (2) :62~63.

[2]俞晖.我国森林公园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 2001 (4) :78~79.

[3]黄秀娟.中国入世与森林公园发展方向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 2002, 22 (1) :11~12.

[4]丁晨.旅游企业组织形式探讨[J].企业经济, 2003 (1) :161~162.

[5]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经典案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3.

森林经营资金管理问题的研讨 篇8

森林经营模式的不断提升, 新的森林经营技术引入, 森林分类经营以及林改为林业会计制度改革提供了前提, 使林业分类经营呈现出多种经营体制和经营模式。改革我国的林业会计制度, 以建立起符合我国林业发展的林业会计管理制度体系。

一、体制

受传统经营模式的局限性, 林业经营单位体制一部分具有事业单位的性质, 另一部分又有企业的性质。单位被称之为“非政、非企”, 职工被称之为“非工、非农”的尴尬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后, 我国林业的分类经营改革已面向全国推进, 各地越来越多地涌现出了各种类别的林业经营体制和模式。经营体制有国家经营的、集体经营的、个人经营的, 也有联营合作的, 有承包的等。这些模式从横向看是种类繁多、异常复杂, 但站在林业分类经营的角度纵向观察, 可以将其归纳为两大体系:一是以注重森林生态效益为主的生态维护性林业体系;二是以经济价值效益为主的经营效益性经济林林业体系。

长期经营体制下的国有森林企业资金管理在会计制度的使用上有的使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有的使用《企业会计制度》, 还有的不得不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会计制度, 实践中应用两种有本质区别的会计制度在林业发展中就造成了会计制度混乱。这是我国林业工作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反映在会计制度使用上的突出问题, 也将是今后林业会计制度改革的难点和突破点。随着国家对林业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不断深入, 林业分类经营应当借林业项目工程建设之机, 改革、解决经营单位政企不分、性质模糊、职能含糊、会计制度混乱的问题。应借鉴《会计管理制度》为核算的基础依据, 将《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会计制度》、《森工企业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等相关适用条款融入到林业会计制度中来, 建立统一完善的林业经济会计制度体系, 制定出适合林业单位管理体系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与办法, 为森林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空间。

二、核算

应用两种存在本质区别的会计制度核算, 会产生科目性质含糊不清, 资金相互套用、占用, 及编制报表难统一等诸多问题。传统经营模式下的森林经营核算, 以“木材”的价值左右核算。森林资源消耗价值没有计入木材成本。只计量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 没有把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经营者忽视森林资源、生态和社会效益, 使森林资源锐减, 生态环境恶化, 传统经营发展格局致使林业单位曾一度陷入“两危一困”局面。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是明显以破坏森林资源为代价支持经济发展的战略, 不适应发展的需求。现行森林经营体制在原有经营的基础上虽有改变, 但林业单位内部经营体制会计核算的不规范、不统一、不确切性仍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林场现肩负着双重的职能, 一方面是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为生存而进行的营林生产职能。这些经营如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核算办法“应上交款”、“拨入事业费”、“事业费支出”等科月进行核算, 仅仅强调的是收支管理, 会使林业单位出现有资金而不能运转, 不能体现出它的企业性质;而另一方面受林业职能局限性, 政府拨付的资金微乎其微, 难以维持正常的事业性开支。可以说现行的会计核算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制约林业单位发展, 林业单位的双重性导致会计制度在核算、计划制定等方面的混乱。

森林经营单位管理制度以及核算办法应充分考虑林业单位经营性质及会计管理制度, 将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融入其中, 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原则因林施策、因地施策。借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天然林保护经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项目会计核算办法》、《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等管理制度、办法, 建立统一完善的生态林业会计制度体系。

三、经营

森林不仅为国家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 而且还承担着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社会功能。因此森林经营是一个林业系统的经营过程, 任何一个单一的核算管理或者是仅仅依靠政府资金, 对林业的发展都是“制约”, 成为林业发展的瓶颈。林业会计作为林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核算应充分发挥资金管理优势, 利用森林资源使森林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最大化。将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一部分核算森林经营时所发挥的生态、社会效益与价值, 林业生产单位 (个人) 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承担责任, 由所受益者承担;另一部分森林经营产生的经济价值由森林经营者向社会提供, 社会效益以货币形态核算为森林价值。两者之间相互促进, 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体系。为生存只注重眼前经济效益, 森林经营就将采伐过量, 那么迟早会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反之, 只保护、没有经济效益的刺激, 这种保护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 森林经营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也必须与会计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 并通过会计核算记录有关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环境资源成本, 分析、体现森林经营单位、经营者应有的价值地位。有效协调林业经济发展中的长远目标与近期利益目标, 有效协调社会目标与林业目标之间的关系, 激励林业事业进一步又好又快发展。使社会各界都能真正认识林业, 关注林业。

总之, 林业财务与会计作为林业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建立和完善自然离不开特定的林业环境,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全进程的需要, 林业会计必须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统一化, 同其它经济学科一样, 林业财会实践的一系列理论方法, 都应遵循林业内在发展与林业环境诸方面相适应。以森林整体经营、分类经营等林业生态理论于实践工作为一体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实质就是林业客观环境与林业财会实践的统一性。只有明确了二者之间关系的前提下, 才能从我国的现行林业现状出发, 逐步完善我国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充分“释放”林业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潜能。

参考文献

[1].龚梅.加强林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途径[J].商业文化 (上半月) , 2011 (7)

[2].关宏亮.浅谈林业分类经营及其重要意义[J].民营科技, 2011 (7) :84

[3].谢剑斌.论持续林业的分类经营与生态效益补偿[D].福建师范大学, 2003

[4].黎平.贵州现代林业实现途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8

[5].杨帆.自然资源消耗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森林资源为例[J].中国林业经济, 2007 (6) :5-8

[6].栾凯.浅谈林业会计制度的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12)

[7].邢彦文.会计核算与森林资源效益评估和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 (8) :111-1118

[8].苏宗海.基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0

[9].张瑞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性质与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8

[10].邢彦文.会计核算与森林资源效益评估和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 (8) :111-118

[11].李利权.改革与完善我国林业投融资体制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6

森林公园的经营与管理论文 篇9

关键词:森林资源 监督管理 可持续经营

一、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统计结果

森林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林木的数量和质量,林地面积、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的总称。据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森林面积增加1596.83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6.55%增加到18.21%,增加了1.66个百分点,继续出现长大于消的趋势。森林蓄积量净增8.89亿立方米,年均净增1.78亿立方米。林分每公顷株数增加了72株,蓄积量增加了2.59立方米,林木平均生长速度加快。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比例增加了3个百分点。龄组结构、树种结构发生可喜变化。

但从清查结果看,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一是总量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繁荣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量9.42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二是分布不均:东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为34.27%。中部地区为27.12%,西部地区只有12.54%,而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5省(区)森林覆盖率只有5.86%。三是质量不高:全国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84.73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居世界第84位。林分平均胸径只有13.8厘米,林木龄组结果不尽合理。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树种单一现象还比较严重。四是林地流失依然严峻:清查间隔期内有1010.68万公顷林地被改变用途或征占改变为非林业用地,全国有林地转变为非林地面积达369.69万公顷,年均达73.94万公顷。五是林木过量采伐仍相当严重:一方面可采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超限额采伐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全国年均超限额采伐量达7554.21万立方米。

二、透析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中的制约因素

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呈出现总量持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结构渐趋合理的良好态势。从总体上说,我国生态状况已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这是一个对峙更加激烈、拉锯更加显著、任务更加艰巨的阶段。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认清森林资源面临的形势,透析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中的制约因素将具有重大意义。

1、在森林资源管理上,我们不可回避执行不坚决、不能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现象。很多时候我们好象是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更多是以木材生产经营管理为主的服务性参与。纵观我国五十多年的林业发展历程,从计划经济年代的无度采伐、“文革”期间的超产、现实中所形成的木材售价竞疮新高现象等都是管理体制“惹的祸”在实际工作中、森林的采伐利用經营管理和森林资源培育、保护的管理与监督,在某国有森工企业内部属截然不同的两种理念。前者是木材生产上的经营性管理,是有形的,追求的是即得利益。好材卖好价,多采多赚钱。而后者则不同,追求的是森林自然恢复的能力和生态效益上的最佳化,是无形的。把两个不同理念的矛盾交叉行为人为的硬性捏在一起,让一个人去管和执行或照办,决不是用“觉悟”能实现的。需要的是分管和制约,否则,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将永远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2、森林资源的管理机构和部门还没有真正的发挥应有作用。当前,还有一些森林资源处、林政处、质检处、调查设计队和森林保护部门等,被作为一种上行下效的部门而设置在企业内部,隶属于企业中的科部室,“吃的是一锅饭,睡的是一铺炕,喊着相同的口号,干着彼此不分的工作”。不利于发挥作用,执法也难于到位,随着企业的缩编、瘦身,从事资源管理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已愈加显得势单力薄。

3、伐区管理的检查验收还存在许多无奈。伐区管理的检查验收不同于其他行业以终端产品为对象。其他行业终端产品不合格可以不出厂,质量差可以返工重来。在实际工作中,伐区作业质量的好坏,在其采伐、集采过程中就已形成,而检查验收所体现的结果只是一种无奈的认可。通报、批评、下不为例也只是检查验收中的一种公事。不该采的采了就无法挽回的(这类木材恰是市场最为赚钱的),而能够进行返工的项目无非是应伐木未伐而再伐、清理不净而在清,导致的是二次破坏所造成的剩余物增加、幼树幼苗的损伤。

4、从事森林资源监督工作的机构还无法肩负起森林资源管理上的更高层次的监督工作。上级派驻各森工企业局的专员办事处以及各森工局派驻基层林场的资源监督站硬件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这一机构的工资仍由企业局支付,人员的调配仍由企业掌管,福利仍在“讨要”之中,遇有大事仍需沟通、协调、甚至于请示,但欲禁不忍的工作局面始终束缚着工作的正常开展。

5、森林资源管理上的规程、规定还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执行。如《森林法》、《森林法实施细则》、《森林采伐更新规程》等,经五十多年实践,这些规定已达到了日臻完善的程度,只是在其运作当中,有时还得不到有效的监督执行,而且,一旦涉及到国家的任务、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时,有时还有措不施、有措难施。

三、新形势下森林资源管理监督工作的基本措施

事实上,没有森林资源就没有林业,解决森林资源的管理问题,关系到森林可持续、关系到长久的“吃饭”、关系到其他任何一项林业改革工作的成败。新形势下,做好森林资源监督管理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林权管理为核心、利用管理为重点、综合监测为基础、监督执法为保障,坚持依法治林,科技兴林,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突破重点,狠抓落实

1、大力推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制定《编制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方案纲要》,启动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的试点工作,逐步把林木采伐指标管理转移到推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方案的编制和监督实施上来。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各地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为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打牢基础。进一步抓好农田保护林、森林可持续经营实验示范等改革试点工作,认真总结试点成果,出台《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规范不同林种、不同区域的经营方式。

2、依法严格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制定出台《落实国务院批准的“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的分解和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措施,加大采伐限额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采伐限额的严格执行。进一步强化林木采伐的源头管理,严格执行林木凭证采伐和伐区设计、拨交、验收制度。坚持木材凭证运输和木材经营加工审批制度,制定出台《木材运输监督检查办法》和《加强木材经营加工监督管理的意见》。

3、强化林地保护管理。进一步加强征用占用林地管理,实行征占用林地年度总量控制,推进建立林地用途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专家评审制度和林业部门预审制度;积极推行占用林地公示制,提高征用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率。开展打击毁林开荒等破坏林地违法犯罪行为的专项行动。

4、积极推动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按照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技术规定和实施方案的要求,抓好全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和全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工作,整合现有监测资源,不断提高我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5、加强森林资源监督工作。出台《森林资源监督办法》,进一步严格规范监督行为,把监督工作全面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积极理顺重点国有林区森工企业监督机构的管理体制;积极引导、支持有条件的重点省区逐级派驻森林资源监督机构,逐步健全森林资源监督体系。建立健全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体系网络,积极推进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工作。

6、扎实抓好年度各项核查、检查。开展重点公益林管护核查,完成天保区新增人工林的核定,客观评价各地重点公益林管护状况;认真组织森林采伐管理情况监督检查,督促采伐限额制度落实到实处;组织全国征占用林地检查,突出检查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情况等。各项核查检查要加强工作质量和廉政纪律的监督管理,确保核查工作廉洁、高效、高质的完成。

城市森林建设和经营管理的途径 篇10

1 合理规划布局城市森林系统, 通过绿地点、线、面、垂、嵌、环和廊相结合, 建立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网络

城市可用于绿化的土地有限, 大城市更应进行合理布局, 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 考虑功能区、人口密度、绿地服务半径、生态环境状况和防灾等需求。布局不仅要“小、多、均、精”, 满足和方便广大市民的游憩需求, 协调城市容积率和环境的矛盾, 也要发挥绿地的规模效应, 降低人为干扰强度和边缘效应。城区尽量增加乔灌草复层群落绿地, 大力发展特殊空间绿化, 提高绿量。同时, 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 协调城市的总体规划,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大绿化格局, 以城区为中心, 向外辐射, 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功能, 以生态公益林为主体的绿化生态网络体系, 减少“岛屿状”生境的孤立状态, 增加开敞空间的连接度, 尤其要加快城市边缘和近郊带状和嵌型森林绿地的建设, 并根据气候特点, 建设绿色通风廊道和野生生物通道。

2 遵循生态学原理, 以植物群落为绿地结构单位, 构筑乔、灌、草、藤复合群落

城市森林应以乔木为主体, 以植物群落为基本单位, 根据各类植物生态适应性和生态位, 借鉴地带性自然森林演替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 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 从整体上展示地域风貌。在树种选择和种植设计营造上, 构建乔、灌、草、藤复合群落, 保证充足的绿量, 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热量、水分、土肥等资源。并充分考虑森林群落的发展和动态演替规律, 依照森林系统内各组分共生、寄生、竞争、他感、捕食和机械等作用相辅相成的原理, 建立和谐的结构, 促进有益生物的寄生和繁衍, 趋利避害, 发挥森林群落植物的耐害补偿与抗逆性功能, 提高绿地的稳定性。

3 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 以地带性植被为特征, 构建具地域特色的城市森林体系

生物多样性是发挥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 我国城市绿化树种比较单调和趋同, 缺乏地域特色和变化, 制约了城市绿化水平的提高。园林部门虽比较重视引种驯化工作, 但仍不能满足城市绿化的需求, 这与城市特殊生境的胁迫有关。因此, 应重视抗逆性和适应性的试验, 加强种间和种内不同生态型的选择和筛选, 重视栽培变种的引进和培育, 增加城市绿地的适应性植物种类。物种多样性决定于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 应扩大物种间的种群规模。在植物种类选择应用上, 还应以乡土植物为主, 外来植物为辅, 遵循土壤、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功能、经济、文化、社会风俗习惯和历史沿革等因素, 突出个性特征和特色, 尤其在城市森林的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上, 更应选择地带性物种节制外来树种, 突出城市森林格局的地域特色和个性特征, 形成鲜明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和可识别性。同时, 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种植设计, 促使城市森林群落与潜在天然植被特征相接近, 形成接近自然的森林状态, 增加总体物种潜在的共存性, 并从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上丰富生物多样性。

4 发挥城市森林的园林艺术效果, 丰富城市景观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居民休闲、娱乐和身心再生的重要场所, 它毕竟不是自然森林, 离开了美学和景观效果, 也就失去了城市存在的基础。因此, 城市森林应汲取传统造园思想和技法, 吸收源于自然, 高于自然的高超意境和含蓄美感的表现手法。在追求自然美的前提下, 融合艺术美, 重视植物的景观、美感、寓意和韵律效果, 尽量体现园林的艺术性, 多采用开放的自然式园林设计, 通过多样的种群、灵活的配置和丰富的层次结构, 优化树种、群落外貌、形态、色彩等组合, 产生丰富的色相、季相变化, 使生态效能与绿化、美化、香化相结合, 自然生物属性得到文化体现, 产生富有自然气息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 也要强调开放性与外向性, 与城市景观特色、不同造型和结构的建筑物相协调融合, 并考虑教育、文化、环境、医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要求, 营造生态位分异得宜, 生态、科学和美学高度和谐, 具有艺术性外貌和文化艺术氛围的聚居境域, 使市民虽置身现代城市环境, 却享有回归大自然的乐趣。

摘要:城市森林是城市生命支持系统的主体, 对城市森林进行合理有效的经营, 能提高城市国有生态资产, 减少绿地养护管理费用, 丰富城市景观。

关键词:城市森林,森林建设,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常富, 李海梅, 何兴元等.城市森林概念探析[J].生态学杂志, 2003 (5)

上一篇:县级农机管理站下一篇:热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