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烷后处理

2024-08-23

七氟烷后处理(共4篇)

七氟烷后处理 篇1

摘要:目的:探讨七氟烷后处理对大鼠在体心肌抗氧化的作用及最佳浓度。方法:将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P组)、1%、2%、3%七氟烷后处理组(S1、S2、S3组),每组各8只,建立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再灌注3 h后血浆MDA、SOD和CK-MB含量和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与IP组相比,各S组心肌梗死面积、MDA、CK-MB均显著降低(P<0.05),SOD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S1组与S3组各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1、S3组相比,S2组心肌梗死面积(28.5±1.35)%、MDA(8.205±2.874)nmol/ml、CK-MB(22.935±2.064)U/L均显著降低(P<0.05),SOD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七氟烷后处理可通过调节MDA与SOD的表达,发挥心肌保护作用,且中剂量组(2%七氟烷)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七氟烷后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抗氧化

研究发现,吸入药物后处理是一种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1]。七氟烷作为一种新型的吸入麻醉药,对人体血液动力学、交感神经活动等影响较小,最具稳定性和优越性。本文通过建立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七氟烷后处理的抗氧化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00~250 g,由山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1.1.2 试剂

七氟烷(sevoflurane,批号:H20060586,丸石制药株式会社),丙二醛(MDA)、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氧化物歧化酶试剂盒(SOD)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1.3 实验器材

动物呼吸机、湘仪离心机TG16-W、TGL-16高速台式冷冻离心机、振荡培养仪SPX-250B-D、酶标分析仪SPR-980、微量恒温水浴锅。

1.2 方法

1.2.1 模型制备

使用20%乌拉坦2 ml/kg腹腔注射麻醉,针状电极连续监测标准肢体导联心电图。颈部正中气管切开术(第3、4气管软骨环)做气管插管,连接动物呼吸机进行人工通气(呼吸频率60~70次/min,潮气量8 ml/kg)。沿胸骨2~3肋左缘进入胸腔,剪开心包膜,暴露心脏,在左心耳下缘用7-0丝线穿过前降支深部,丝线两端穿过一根硅胶管,备结扎用。通过拉紧丝线两端,用止血钳夹持细管阻断左冠状动脉。心电图上显示ST段明显上抬,提示结扎成功。40 min后,剪断丝线使左冠状动脉血流再灌注(以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回落为判断标准),于再灌注180 min后将大鼠处死,取左心室心肌组织和血液做标本。

1.2.2 实验动物分组

将实验动物分为5组(n=8):假手术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P组);1%、2%、3%七氟烷后处理组(S1、S2、S3组),分别于再灌注前10 min吸入1%、2%、3%的七氟烷,其余操作同IP组。

1.2.3 心肌梗死面积的测定

经左房给予0.5%伊文蓝3~4 ml,剪下心脏,放入冰生理盐水中洗净血液,分离无着色区和着色区,将无着色区的心肌以滤纸吸干后置于-20℃冰箱中20 min,从心尖向心底部将左室切成厚2~3 mm的切片,置入0.5%氯化硝基四氮唑蓝磷酸缓冲液中(pH=7.4),37℃水浴18 min,此时坏死心肌(NZ)呈灰白色,非坏死心肌(NNZ)呈深红色,其后将NZ和NNZ分离,滤纸吸干,称重。梗死范围以坏死心肌重量与缺血心肌重量(坏死区与非坏死区之和)之比表示。

1.2.4 血清中SOD活力、MDA含量及CK-MB含量的测定

再灌注180 min后从颈动脉取血1~2 ml,在3 000 r/min的离心机下运转18 min,取上清,-15℃冰箱中保存,待测。嘌呤氧化酶法测定抗氧化酶类SOD活力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测定脂质过氧化终产物MDA含量;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CK-MB含量。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肌梗死面积比较

各组在左室肌重量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组的心肌梗死区及心肌梗死区占左室的百分比高于S1、S2、S3组(P<0.05)。S1、S2、S3组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注:NZ为坏死区,NNZ为非坏死区;与IP组比较,aP<0.05;与S1组比较,b P<0.05;与S2组比较,c P<0.05

2.2 血清中SOD、MDA、CK-MB的含量

与C组比较,其他各组中SOD明显降低,MDA和CK-MB明显升高(P<0.05)。与IP组比较,七氟烷后处理组中SOD明显升高,MDA和CK-MB明显降低(P<0.05)。与S2组比较,S1、S3组中SOD明显降低,MDA和CK-MB明显升高(P<0.05)。S1组与S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C组比较,aP<0.05;与IP组比较,bP<0.05;与S2组比较,cP<0.05

3 讨论

缺血后处理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方法,相对于缺血预处理(IPC)有着更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研究结果表明七氟烷后处理同缺血后处理一样改善了大鼠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的心功能,减少了心肌梗死面积,具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心肌梗死面积是判断心肌梗死的“金标准”,其测定有助于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2]。本实验发现各S组的心肌梗死面积较IP组的心肌梗死面积小,且S2组最小,说明七氟烷能有效地降低心肌细胞的损伤。

CK-MB又称肌酸激酶同工酶,是心肌细胞中所特有的,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CK-MB可作为判断心肌细胞损伤程度的敏感指标[3]。本研究采用血清中的CK-MB的浓度来判断心肌损伤的情况。结果表明,IP组再灌注期间CK-MB明显高于C组;各S组明显低于IP组,提示心肌缺血再灌注可引起心肌损伤,而七氟烷后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七氟烷后处理对在体心肌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大量增加,可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引发功能障碍。自由基增多,其反应产物MDA增多[4]。MDA反映机体内脂质过氧化的程度,间接地反映细胞损伤的程度。SOD是胞浆中清除氧自由基的一种重要的抗氧化酶,保护细胞不受强毒性氧自由基的损伤。再灌注前吸入七氟烷可减少突然再灌注时导致的氧自由基的爆发产生,并刺激细胞内抗氧化酶和自由基清除剂生成,减轻活性氧对脂质、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破坏,稳定生物膜而避免了心肌细胞不可逆损伤[5]。本研究结果表明,各S组较C组SOD活性高,MDA含量低。提示七氟烷促进缺血后心肌SOD活性恢复、抑制MDA生成,减少自由基产生并提高心肌的抗氧化能力来减轻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S2组较S1、S3的SOD活性高,MDA含量低。提示浓度为2%七氟烷保护作用较强。

总之,七氟烷后处理可通过抑制MDA生成、促进SOD活性恢复,减少再灌注时自由基的产生并提高心肌的抗氧化能力,从而可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且以浓度2%七氟烷的保护作用最明显。

参考文献

[1]Venkatapuram S,Wang C,Krolikowski JG,et al.Inhibition of apoptoticprotein p53 lowers the threshold of isoflurane-induced cardio protectionduring early reperfusion in rabbits[J].Anesth Analg,2006,103(6):1400-1405.

[2]Yao YT,Fang NX,Shi CX,et al.Sevoflurane postconditioning protectsisolated rat hearts against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J].Chin Med,2010,13(10):1320-1328.

[3]Landoni G,Fochi O,Torri G.Cardiac protection by volatile anaesthetics:a review[J].Curr Vasc Pharmacol,2008,6(2):108-111.

[4]Nordlie MA,Wold LE,Simkhovich BZ,et al.Molecular aspects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ischemia/reperfusion-induced genetic changes andpotential app lications of gene and RNA interference therapy[J].Car-diovasc Pharmacol Ther,2006,11(1):17-30.

[5]朱俊超,马虹,王俊科.七氟醚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9,29(1):91-92.

七氟烷后处理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清洁级SD雄性大鼠, 体重250 g~300 g (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 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 (C组) 、缺血再灌注组 (IP组) 、1.0MAC七氟烷后处理组 (S1组) 和1.5MAC七氟烷后处理组 (S2组) , 每组10只。

1.2 模型制备

10%水合氯醛300 mg/kg腹腔内注射麻醉, 仰卧固定于实验台上, 经口气管内插管 (18G静脉留置针) , 接ALC-V8动物呼吸机 (上海奥尔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呼吸。取颈部正中切口, 分离双侧颈总动脉。无损伤动脉夹同时夹闭双侧颈总动脉[4], 双侧颈总动脉头侧搏动消失为脑缺血成功的标志。20 min后去除动脉夹恢复再灌注, 搏动恢复为再灌注成功的标志。缝合颈部切口, 将大鼠放回笼中, 自由饮食。

1.3 七氟烷给药

呼吸机进气口与七氟烷挥发罐的出口端相连, 挥发罐入口端与医用氧气罐出口端连接。呼吸频率70次/min, 吸呼比1∶2, 潮气量 (5~8) mL/kg, FiO2=100%。调节七氟烷挥发罐, 吸入浓度为1.0MAC或1.5 MAC (分别为2.4%和3.6%) , 吸入15 min。实验中采用白炽灯泡持续灯照加温维持37.0 ℃~37.5 ℃。

1.4 Bcl-2和Caspase-3检测

再灌注24 h后断头取脑海马组织, 4%甲醛固定2 h, 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 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滴加3%H2O2 室温下10 min, 蒸馏水洗3 min×3 次, 微波修复抗原, 滴加5%BSA 血清封闭液, 室温下20 min, 滴加Ⅰ抗 (Caspase- 3兔抗大鼠多克隆抗体或Bcl- 2兔抗大鼠多克隆抗体) , 37℃孵育120 min, PBS 洗2 min×3 次, 滴加Ⅱ抗 (免疫组化SP法羊抗兔二抗试剂盒) , 37 ℃孵育20 min, PBS洗2 min, 3次, 滴加试剂SABC, 37 ℃反应20 min, PBS洗5 min, 4次, DAB显色, 蒸馏水洗涤, 苏木素轻度复染, 脱水, 透明, 封片, 显微镜观察, 光镜下胞浆着色呈棕黄色为细胞阳性。每张切片高倍 (400倍) 镜下随机选取相互不重叠的3 个视野, 利用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 (成都泰盟) 测定Caspase- 3、Bcl- 2 蛋白平均灰度值。平均灰度值大小代表阳性产物表达的多少, 平均灰度值大表明阳性产物表达的少。免疫组化试剂购于武汉博士得公司。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 果

与C组相比, IP组Bcl-2的平均灰度值显著增加 (P<0.05) 、Caspase-3的平均灰度值显著减少 (P<0.05) ,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与C组比较, 1) P<0.05;与IP组相比, 2) P<0.05;与S1组相比, 3) P<0.05

3 讨 论

缺血后处理作为近年来医学领域探讨的一个热点, 将对组织器官的保护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七氟烷具有血气分配系数低、诱导迅速、苏醒快、体内蓄积少、对呼吸道抑制小、血流动力学稳定等特点, 因此成为临床吸入麻醉的首选。七氟烷对组织脏器具有保护作用。2006年Zhao等[5]采用夹闭双颈动脉 (15~30) min在再灌注前进行后处理, 可减少脑梗死面积。Jiang等[6]研究发现, 将后处理延迟至再灌注后10 min之后进行将失去保护作用。郝宇华等[7]发现, 动物模型的血脑组织在再灌注后24 h细胞凋亡达到高峰。因此选用夹闭双颈总动脉20 min在再灌注前进行七氟烷后处理15 min, 24 h后断头取脑进行相关检测。

现认为细胞凋亡最主要发起者和执行者是线粒体, 线粒体上的Bcl-2可通过调节膜的通透性, 阻止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而拮抗细胞凋亡[8]。Bcl-2的过度表达可引起细胞核谷胱苷肽聚积, 导致核内氧化还原平衡改变, 从而使活化的Caspase-3被阻断[9]。Caspase-3作为内源性凋亡调节基因, 是哺乳动物细胞凋亡的启动者和执行者。不同的蛋白酶激活Caspase-3酶原, 使Caspase-3活化, 活化的Caspase-3进一步通过水解特异性蛋白, 抑制蛋白合成而激活细胞凋亡[10]。樊哲铭等[11]研究证明, 缺血可使皮质神经元Caspase-3表达增加。本实验结果显示, 缺血再灌注组Caspase-3表达增加、Bcl-2表达减少, 说明该组细胞凋亡严重。七氟烷后处理Bcl-2表达增加、Caspase-3表达减少, 说明七氟烷后处理可减少细胞的凋亡, 且1.5MAC七氟烷后处理组保护作用优于1.0MAC七氟烷后处理组。

七氟烷后处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选取2013 年2 月到2014 年8 月我院手术室收治的68 例吸入七氟烷全身麻醉的儿童, 其中男36 例, 女32 例;平均年龄 (7.0±1.8) 岁;平均体重为 (19.1±2.5) kg;平均手术时间为 (93.6±4.2) min。全部患儿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且同意, 将这些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 均有34 例, 两组的一般性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性, 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1.2 方法对两组患儿实施面罩吸入七氟烷诱导麻醉, 即采取全麻处理, 待患儿意识丧失后, 开通静脉通路, 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和舒芬太尼0.2~0.5 g/kg, 同时监测心率 (HR) , 血压 (BP) 和脉氧饱和度 (Sp O2) 。为了保证机械通气的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选用适合患儿型号的气管导管进行气管插管。再给予患儿吸入2%~3%七氟烷维持麻醉效果, 间断给予维库溴铵0.05 mg/kg。其中试验组在手术结束前30 min, 右美托咪啶以0.2 g/ (kg·min) 的速度推入15 min。而对照组在术前结束前30 min, 仅给予1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行静脉推注。

1.3 观察指标分别在用药前 (T0) , 用药后 (T1) 及拔管后1 分种 (T2) 记录两组的心率 (HR) , 血压 (BP) , 脉氧饱和度 (Sp O2) 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同时也记录两组患儿的苏醒时间和躁动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取SPSS 18.0 软件对本研究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作为统计描述, 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采取检验;重复测量资料的分析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学显著性水平设为0.05, 即P<0.05 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的HR、MAP、Sp O2和PETCO2比较结果两组患儿在T0、T1及T2的HR、MAP、Sp O2和PETCO2差异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各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患儿的苏醒时间和躁动情况比较结果两组患儿的苏醒时间的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躁动程度方面, 试验组的躁动程度小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七氟烷是一种对循环系统调剂性较佳的麻醉药, 在小儿麻醉治疗中使用比较多, 该药物使用后, 患者的复苏时间短, 镇静效果好, 对心血管引起的不良反应比较少, 所以临床中得到较多医务人员的认可。可是七氟烷麻醉恢复过程中常出现急性躁动的情况, 其诱发机制可能是苏醒过程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过度兴奋从而诱发躁动。躁动对小儿麻醉后复苏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而且容易导致引流管脱落, 手术伤口裂开等情况。给医务人员带来了非常大的治疗难度, 影响了患儿的手术效果。所以, 临床中对于改善全麻儿童躁动的方法研究比较多, 开设了比较多的课题。文献报道右美托咪啶能够高度特异性地结合肾上腺受体, 激动肾上腺受体, 起到镇静、镇痛以及抗焦虑的作用。在全身麻醉过程中使用能够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 还能够有效预防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为了进一步了右美托咪啶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选取2013 年2 月到2014 年8 月我院手术室收治的68 例因吸入七氟烷全身麻醉的儿童,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观察比较患儿手术后的苏醒时间以及躁动情况。结果显示, 两组患儿在用药前后的HR、MAP、Sp O2和PETCO2等基本指标正常, 生命体征平稳, 说明应用右美托咪啶安全性较佳;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苏醒时间相当, 说明应用右美托咪啶不会延长小儿的复苏时间;研究组躁动程度小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说明该药能够协同七氟烷提高药物的镇静效果, 并改善患儿术后躁动不安的不良状况。

综上所述, 对于全身麻醉患儿而言, 给予右美托咪啶可有效预防并改善患儿术后躁动状况, 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圣文.右美托咪啶在预防儿童吸入七氟烷全身麻醉后躁动的疗效观察[J].江西医药, 2014, 49 (2) :166-168.

[2]江小亚, 彭涛.右美托咪啶预防儿童全身麻醉后躁动的临床疗效观察[J].健康必读, 2013, 12 (12) :221-221.

七氟烷后处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9月~2011年4月在我院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90例, 其中, 男48例, 女42例;ASAⅠ~Ⅲ;年龄52.1±11.3岁, 体重55.7±6.7kg, 手术时间69.7±9.8min。将其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各45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病情、病程等一般条件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开放其左上肢静脉, 连上检测仪, 先取200ml乳酸林格液静脉注射, 然后进行麻醉诱导操作:先取1~2.5mg/kg异丙酚缓慢进行静脉注射, 观察患者睫毛反射, 反射停止后, 再取5μg/kg的芬太尼和0.1mg kg的维库溴铵进行静脉注入, 待可以插管的时候迅速将管插入气管内。麻醉以氧气、七氟烷/异氟烷、芬太尼、维库溴铵来维持, Ⅰ组患者选用1%~2%的七氟烷, Ⅱ组患者选用1%~5%的异氟烷。在手术完毕后, 将氧气流量开大至8L/min, 以便使患者体内的麻醉药物能够很快地排出体外。取2mg新斯的明以及1mg阿托品进行静脉注射, 以抵抗肌松药的作用。待患者可以根据言语指示进行睁眼动作, 呼吸空气保持SpO2>93%情况下就可将气管和导管拔除[1]。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所有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表示为形式,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当P<0.05时,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睡时间和苏醒时间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知, 与Ⅱ组患者相比, Ⅰ组患者的入睡时间和苏醒时间明显要短, 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Ⅱ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HR和MAP比较

见表2。

注:与Ⅱ组相比, *:P<0.05, △:P>0.05

由表2可知, 诱导前后两组HR和MAP无明显差异 (P>0.05) , 手术开始、手术结束及手术后5minⅠ组HR和MAP明显高于Ⅱ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比较见表3。

注:与Ⅱ组相比, *:P<0.05

由表3可知, 术后Ⅰ组躁动、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例数明显少于Ⅱ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本研究选取BIS作为反馈控制的变量, 该变量早在1997年就作为检测镇静水平的脑电监测指标, 通过了美国FDA的认证, 能够准确预测意识的恢复, 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3%和94.4%, 相对于别的电脑参数, BIS在监测镇静水平和麻醉恢复期的意识变化方面效果更加满意[2]。根据BIS可以准确调节吸入麻醉药或静脉麻醉药的用量, 使给予的药量更为合理, 既达到了要求的麻醉效果, 又减小了患者的苏醒时间。当前, 一般将BIS<60定为麻醉深度足够的标准, 有意识的记忆一般不会发生, 而当BIS>70时患者可能处于清醒状态[3]。

异氟烷作为吸入麻醉药在临床上使用已经很长时间, 其具有高效、安全、体内代谢率低、排泄迅速、临床效果显著的特点。但是, 异氟烷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性以及对呼吸道的刺激和对肝脏的损害等不良反应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而七氟烷作为一种新型的吸入麻醉药, 由于其具有诱导迅速、对循环抑制轻及保护器官等优点, 显示出比异氟烷更大的优势。吸入七氟烷 (3%~4%) , 在3~4min内可达到稳定的IMAC呼气末浓度。使患者很快进入适合手术的麻醉深度, 在浅麻醉时它能很快的排除, 肺泡浓度迅速降低, 苏醒时间较短, 七氟烷因其安全性高、诱导迅速、清醒速度快、无刺激性气味、不良反应较其他异氟烷类吸入麻醉药显著减少[4]。从本文数据分析, 两组在麻醉过程中, BIS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但在术中, 七氟烷组BIS波动要小于异氟烷组, 且在麻醉的塑性阶段, 七氟烷组睁眼时间显著少于异氟烷组, 七氟烷血气分配系数低于异氟烷, 所以诱导与苏醒时间短, 相应BIS波动要小于异氟烷。

总之, 对于行腹部手术的患者, 七氟烷相比异氟烷在HR、MAP波动以及患者苏醒时间方面表现出更好的麻醉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Eger El, Lawrence JS.Illustrations of inhaled anesthetic uptake, in-cluding intertissue diffusion to and from fat[J].Anesth Analg, 2005, 100:1020-1033.

[2]Kharasch ED, Schroeder JL, Sheffels P, et a1.Influence of sevoflu-rane on the metabolism and renal effects of compound A in rats[J].Anesthesiology, 2005, 103:1183-1188.

[3]郝春艳.七氟烷用于老年人麻醉的临床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1) .58-60.

上一篇:生物浮床下一篇:架空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