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DR

2024-05-22

移动DR(精选4篇)

移动DR 篇1

床旁摄影为使用呼吸机、术后合并并发症、婴幼患儿、不宜搬动的危重患者提供了临床方便, 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1], 已成为放射科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DR摄影技术在床旁检查中的应用及有效的质量控制, 提高了床旁摄影图像质量, 减少了曝光次数, 降低了危重患者的辐射剂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设备

移动式数字成像设备:岛津MUX-100DJ移动式DR X线机。打印相机:柯尼卡4000激光相机。激光胶片:富士医用干式胶片。

1.2 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2010年7月~2011年12月期间的危重患者床旁摄影589例, 年龄:20~62岁。胸部正位441张, 立位腹平片102张, 四肢、盆腔46张。

1.3 摄影方法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 合理选用曝光参数和曝光范围, 使球管和探测板的中心保持一致, 焦片距可以在90~180 cm之间调整。摄片后再通过后处理软件调整, 最后获得满意图像, 屏幕显示与激光打印机相匹配, 最后打印胶片。

1.4 图像评价

依据卫生部发布的医用常规X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 对胶片质量做出客观评价。

2 结果

589例中, 甲级片率:55%, 乙级片率:34%, 丙级片率:10%, 丁级片率:1%。通过对移动式DR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显著提高了DR床旁的影像质量, 满足了临床诊疗的要求。

3 讨论

数字X线摄影 (DR) 由于其曝光宽容度增大, 图像信息与影像质量较传统X线成像有了质的飞跃[2]。随着DR技术在床旁摄影检查中的应用, 已显著提高了危重患者床旁摄影的成功率。同时, 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能明显降低照射量, 降低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受照射剂量, 改善了影像的动态模糊, 可取得一幅高质量、高清晰度的图像[3]。DR摄片可在曝光后3~5s内快速形成预览图像, 方便医生迅速对图像质量进行判断调整, 加快了工作流程, 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更好的提高床旁图像质量, 加强对影像的质量控制变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投照技师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又要有娴熟的投照技能[4]。投照技师应做到: (1) 认真核对患者信息,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X线号。 (2) 认真审核申请单, 了解患者病情及摄片部位要求。要考虑到病理组织情况 (如是否有气胸、胸腔积液、穿孔等) , 根据拍片目的灵活的选择投照体位和条件参数。同时要使感兴趣区域包括完整。 (3) 摄片前去除患者身上异物, 清除感兴趣区域中监测仪器的线路导管等。 (4) 摄片时使球管和探测板的中心保持一致并与被摄部位垂直, 选择适当的焦片距, 避免失真变形。 (5) 号码及标识的摆放应准确无误。 (6) 摄片结束后通过后处理调节窗宽窗位, 做到对比度、清晰度良好, 感兴趣区域清晰显示, 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7) 屏幕显示与激光打印机相匹配。

总之, DR系统用于危重患者的床旁摄影检查, 拥有了更高的应用价值, 实现了床旁影像数字化[5]。通过加强对床旁摄影的规范和质量控制, 显著地提高了床旁影像质量, 提高了床旁摄影的成功率,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危重患者争取了宝贵的诊治时间, 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 通过对移动DR摄影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达到提高影像质量的目的 。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应用质控后589例危重患者DR床旁摄影资料。结果 根据国家影像质控标准对DR床旁胶片质量进行评价, 甲级片率:55%, 乙级片率:34%, 丙级片率:10%, 丁级片率:1%。结论 通过对移动式DR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显著的提高了DR床旁摄影的影像质量, 对临床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移动式DR,床旁摄影,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邓彤, 程晓光.急诊放射科DR的影像质量控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6) .

[2]曾勇明, 吴富荣, 张志伟, 等.数字X线摄影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相关性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4:1517.

[3]胡熙芳, 刘文涛.数字化摄影 (DR) 图像质量控制[J].中国医学装备, 2009 (7) .

[4]林黎娟.床边胸片拍摄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229.

[5]陈建新, 张显明.DR高千伏胸部摄影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7) .

移动DR无线联网技术的临床应用 篇2

随着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无线连接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具有速度快、带宽大、成本低等特点,在生活、工作中应用广泛,给人们带来许多便利。利用无线传输技术,使移动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 系统与院网内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无线连接,实现移动DR院网内无线漫游,能大大提高设备的机动性、便利性,方便临床及时调阅图像,提高临床救治的效率。

1 无线标准

2003 年6 月,IEEE802.11 工作组正式批准了802.11g标准草案[1]。802.11g工作在2.4 GHz频段,采用OFDM(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技术,使传输速率较之前802.11b大幅度提高,最高传输速率达54Mbps[2]。802.11g标准在兼容性、传输速率上比之前公布的802.11a、802.11b有更多的优势,得到网络厂商和用户的广泛支持。

由于无线客户端之间并不知道彼此存在,为防止数据传输冲突,802.11g采用CSMA/CA(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防止)协议来避免冲突[3],以保证各客户端能够与网络的正常数据传输,具有更高的传输效率和稳定性。

2 设置方法

2.1 院内各科室的设置

院内各科室安装多个接入点(access point,AP)端子,具体数量由科室格局而定,均连接院内无线网络接入控制器(access controller,AC),AC连接控制所有AP端,所有AP由AC进行管理。为AP设置好服务集标志(service set identifier,SSID)、IP及密码,各端子具有相同的SSID及密码,IP在一个网段,并且信号区域部分重叠,以实现移动DR在一个AP端跨入另外的AP端后的不间断漫游(类似于手机与移动基站间的漫游)。相互覆盖的AP不能采用相同的频道,不然会造成AP在信号传输时相互干扰,降低工作效率。在可用的11 个频道中,仅有3 个频道是完全不覆盖的,分别为Channel 1、Channel 6、Cha-nnel 11,利用这3 个频道做多蜂窝覆盖是最合适的。随着无线设备与AP之间距离的增加,系统会自动降低速率,以保障传输的稳定性[3]。经过测试,AP之间的距离超过30 m,802.11g传输速率会显著下降,在布设AP端时,尽量间隔30 m以内。

2.2 计算机安装无线网卡驱动的设置

计算机安装无线网卡驱动,并进行设置。在“本地连接”“属性”内,打开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TCP/IP),设置移动DR的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需要与AP端在同一网段内。该项参数由网络管理员(信息科)提供。

2.3 移动DR与院网的设置

打开移动DR系统计算机的无线功能,输入院内网络的SSID并输入密码。实现移动DR与院网的无线连接,只要移动DR在无线AP覆盖范围内,都可以实现与院网的数据交换,如图1 所示。

2.4 无线网络安全

安全对于医院网络来说至关重要,医院网络需要一种开放式的网络,既允许医护人员灵活、高效地实现多种临床应用,又要保障网络的安全,杜绝各种非法侵入。由于无线信号的传播覆盖广,无法屏蔽非法用户接触网络,同时由于医院无线网络是和有线网络结合在一起,非法无线用户也可以访问有线网络的资源,无线网络的安全尤为重要。

2.4.1 设置无线网络密码

设置无线网络密码是无线网络最常用的加密方式。设置了无线网络密码后,所有连入该无线网络的计算机均要提供相应的密钥或密码,通过认证后,才能连接至网络。

2.4.2 使用Wi-Fi网络安全接入(Wi-Fi protected access,WPA)加密

WPA中通过临时密钥完整协议(temporal keyintegrity protocol,TKIP)将密钥的初始向量增加到48位,而且可以使用动态产生的多组密钥,因此能大大减少非法用户窃取数据包的机会。它提供比有线等效保密协议(wired equivalent privacy,WEP)更强大的加密方法,能更有效抵御黑客的攻击,大多数网卡都支持该种加密方式[4]。

2.4.3 SSID隐藏

可以将其SSID广播禁用,然后只有知晓正确SSID的计算机才能连接至该无线网络,非法用户不能搜索到SSID,不知道该无线网络的存在,这样可达到安全限制的目的[5]。

2.4.4 MAC地址过滤

添加无线网卡的MAC地址白名单,只有添加过的设备才可以访问网络,对于未经授权的客户端拒绝访问,从而有效提高无线网络的安全性。

3 功能特点

3.1 院网内自由漫游

移动DR在院内移动时,能够通过无线AP与院网连接,各AP具有相同的SSID和密码,所以,从一个AP到另一个AP能够无锚点连接,不用重复输入SSID和密码,实现漫游功能。由于解除了不断拔插网线的烦琐,使工作流程简化,效率提高。

3.2 较高的传输速率

我们布无线网时,AP距离均在20 m左右,在这个距离内传输速率较高,而且由于AP密度较大,有很高的传输带宽,保证即使较大的文件也能够快速、稳定地与院网进行数据交换。移动DR拍摄的影像多是单幅图片,在我院无线网络应用中可以实现随拍随上网,基本没有延时。

3.3 实时数据传输

所布网络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和稳定性,对于移动DR,可以移动中从放射信息管理系统(radi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RIS)获取患者信息,并在完成检查后立即将图像传输到PACS,使临床医生及时看到影像。

3.4 提高救治效率

使用有线传输,医生急需看图像时,必须寻找墙壁上的端口,插上网线才能实现图像上传。可能会因为端口位置、数量等因素无法连接,而且费时费力。使用无线传输方式,实现移动DR的实时在线,随时进行数据的查询和传送,使临床更快地得到医学图像,救治更加及时。

4 无线DR联网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4.1 实时更新患者信息

在无线网络的支持下,床边DR设备能够在病房内与院网PACS无线连接,实时在线。看似是网线有和无的区别,其实影响很大。我院每天床边检查约60 人次,都由一位技术人员完成。使用有线传输时,很难做到每到一个病区就插上网线将患者数据进行更新。很多患者检查资料需要手动输入,容易出现输入错误,而且工作量也大,制约了质量及效率的提高。使用无线联网技术,DR设备与院网PACS实时联网,能够及时刷新“患者列表”,检查时不需要自己输入患者信息,只要条码扫描即可输入患者资料,减少了错误的发生,方便了医护技术人员。

4.2 满足临床实时阅片的要求

使用有线传输,技术人员需要随身携带一根网线,在检查完一位患者后,医生需要会诊,就要连接网线,将图像传输至院网方可进行。而有的科室并无备用有线网口,或者经常被其他设备占用,需要协调等,工作非常烦琐。所以,工作中一般是做完一个病区或几个病区,才集中上传一次图像,无法满足临床要求。床边DR无线联网后,技术人员进行床边检查后,可以立即、自动完成向院内PACS的图像传输,毫无延时,给临床医生诊治提供很大便利,节约了抢救时间。

4.3 减轻技术人员工作负担

使用有线传输,技术人员需要携带网线、纸、笔、申请单等。床边检查患者均为身体不便或者重症,检查中需要频繁地进行各种拔插网线、登记、备注等,给本来繁重的检查任务增加很多麻烦;而且患者身上的分泌物、血渍等容易因频繁地操作接触到技术人员皮肤,增加感染机会。

在DR无线联网的方式下,技术人员只需要携带患者列表或者使用电子列表,这样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操作,减轻了技术人员负担,减少感染机会。

5 结语

我科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移动DR与院网的无线接入,并且能移动漫游持续在线。802.11g的传输速率及稳定性能够很好地满足DR设备与PACS的数据交换,而且在易用性、扩展性、性价比等各方面都有明显优势。移动DR分院网的无线接入,简化了工作流程,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临床救治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将其应用于现有的设备,进行必要的升级改造,可以提高设备的性能、效率和效益。

摘要:通过使用802.11g无线网络协议,实现了移动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与院内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AP)的移动漫游以及DR与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的实时联网。该项无线联网技术具有院网内自由漫游、较高的传输速率、实时数据传输、提高救治效率的特点,实现了患者信息的实时更新,满足了临床阅片的要求,减轻了技术工作人员的负担,在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可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移动数字化X线摄影,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无线联网技术,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IEEE 802.11 Working Group.IEEE P802.11g(TM),54mbps Extension to802.11b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gains working group approval final approval expected in june 2003[EB/OL].[2015-01-20].http:/standards.IEEE.org/announcements/80211gapp2.htmal,2003.

[2]仲晓伟.基于无线医疗信息系统的医用无线终端方案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8):51-52.

[3]李彭军,端妮,郭文明.无线局域网在PACS系统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7):38-40.

[4]ZDNet.WPA惨遭破解,难道无线安全真无药可救[J].网络与信息,2011,25(10):55.

移动DR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柯达Point-of-Care CR-ITX 560CR系统;岛津MUX-100DJ移动式床边DR。佳能CXDI-1图象处理器, 碘化铯非晶硅平板探测器, 像素尺寸是160μm。DJ-PACS图象处理工作站, 柯达6800干式激光相机。美国FLUKE多功能检测仪和CR、DR-26测试体模[4,5]。

1.2 方法

在设备安装、维护及每年定期检测时, 对如下指标进行评价:①X线机辐射参数检测, 包括X射线管电压、X射线管电流、X射线加载时间、辐射输出线性、辐射输出重复性、辐射输出半值层 (HVL) ;②成像质量方面检测, 包括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几何线性、成像均匀性、可见光野与X线野和空间距离准确性。测试时一并记录电源电压和频率及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

2 结果

测试环境:电源电压224 V, 电源频率50 Hz, 环境温度22℃, 相对湿度51%。对CR和DR两台设备检测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知, 在X线机辐射参数的检测中, 辐射输出线性超出国家标准 (≤10%) , 其余几项参数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成像质量方面的检测中, 光野空间距离准确性, CR和DR都超出国家标准 (≤4%) , 其余几项参数均在正常范围之内。通过调整后使超出标准值的参数达到要求范围之内, 所以每年1次的设备状态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

3 讨论

3.1 床边CR

小型移动式床边CR和DR目前各医院并没有普及。柯达ITX560移动式CR系统将影像阅读器和移动X射线装置集成为一体, 解决了床边检查摄影, 急救室、重症监护室和特别护理室的X线即时摄影, 保证了重症病人的及时正确诊断,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6,7]。它是集影像阅读器、X射线发生器、影像处理工作站和内置充电电池结构的小巧而轻便的CR系统。14×17高分辨率模式扫描器的处理速度为60 P/H, 标准分辨率为6 Pixel、高分辨率为12 Pixel。扫描矩阵大小最高为4800×6000。影像板尺寸常用的有:10×12、141×14、14×17影像板, 使用寿命≥25000次, 材料使用高分子柔性板。

3.2 床边DR

岛津MUX-100DJ数字移动式X线摄影系统, 是在原有的床边X线机基础上加载了数字化探测器和图像处理系统。其核心组件是碘化铯 (Cs I) 闪烁体的非晶硅 (a-Si) 平板探测器, 该探测器每个像素的尺寸为160μm, 探测器有效尺寸内含有约720万像素, 采集像素A/D转换位数可达14 Bit, 可以产生高灰度阶图像确保低对比度下的清晰度。配置高性能图像处理系统, 摄影后3 s即可在液晶屏上显示摄影图像, 在病房即时确认曝光质量, 曝光后立即得到图像, 无需再进行暗盒更换或IP读取的摄影系统操作。整台机器由蓄电池供电, 可以快速电动移动行走, 前方有防止球管碰撞保护开关, 套筒式支柱上下可以移动, 伸展球管支持臂可伸缩, 套筒式支柱可以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270°, 大范围的球管移动更容易拍摄复杂位置。

图像采集处理和显示采用Windows XP作为操作系统, CCRSTART作为应用程序, 主要完成图像的本地存储、图像的后处理, 提供多种预设条件。控制数据采集控制器满足标准DICOM打印及传输, 可以直接连接打印机或者将图像传输到PACS网络, 只需要通过LAN线连接院内的网络就可自动获得来自于医院信息系统和影像系统的摄影申请和患者名单等。

3.3 检测注意事项

数字摄影图像质量的优劣与机器的性能和设备参数的稳定性有关。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影像质量检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空间分辨率与低对比度分辨率检测:测试卡置于视野中心位置、线对分辨率测试卡并与球管长轴呈45°, 测试卡尽可能靠近影像探测接收面。用适当的k V和m As进行曝光, 调节适当窗宽窗位使影像至最佳, 目测确定分辨率。

(2) 影像均匀性检测:移走滤线栅后校准平板, 设置X射线管电压为70 k V, SID为设备允许的最大值为1.8 m, 置厚度为20 mm的纯铝衰减体模于X射线束中心, 使之覆盖整个照射野, 使用AEC曝光。适当调整窗宽窗位, 目视检查图像中是否存在伪影。

(3) 有效成像区域测试:使测试卡上一个方向的刻度尺与测量方向平行, 在曝光所成影像中直接读取测试卡上两个刻度尺上的数据即可。

参考文献

[1]石明国.医学影像技术学·影像设备质量控制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011:11-31.

[2]余建明, 牛延涛.CR、DR成像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9:555-560.

[3]王骏, 甘泉.医学影像技术[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2008:85-87.

[4]李金霞, 杨旭, 赵宏波.DR不同类型平板探测器性能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 2011, (8) :15.

[5]赵兰才, 张丹枫.放射防护实用手册[M].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9:70-284.

[6]张晔, 王宁, 封雪菲.乳腺CR曝光量对影像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1) :60-61.

移动DR 篇4

近年来,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 许多新型的检查设备及各种先进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 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越来越长。但到目前为止, 通过药物治疗仍是主要的方法, 建立静脉通道, 通过静脉给药仍是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1]。由于肿瘤患者的治疗周期长, 加之患者的基本情况差, 长期反复地输入化疗液体, 可能造成患者渗漏性损伤或静脉炎的痛苦。普通的穿刺方法易引起液体外渗, 使患者局部组织肿胀、溃烂甚至坏死, 不但使患者痛苦增加, 更严重的是影响患者的连续性治疗, 更有可能由于多次不能“一针见血”引起医患矛盾。目前, 我院多个科室开展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技术 (即PICC术) 不仅减少了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 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地坏死等不良反应[1,2], 保证了肿瘤患者化疗方案准确有序的进行。由于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 血管的走形及条件也各异, 能否准确无误地使置入导管尖端均在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 需要移动DR摄胸片来确定。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集

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行PICC术后的肿瘤患者100例行移动DR床边胸片摄影。患者中男55例, 女45例, 年龄为7~82岁;其中, 乳腺癌35例, 肺癌33例, 胃癌10例, 脑肿瘤10例, 结肠癌5例, 卵巢癌5例, 胰腺癌2例。

1.2 检查设备及投照参数

采用岛津公司生产的型号为0.7 u163CS-36的移动DR床边机。成年人一般的设置条件为70~80 k V, 3.0~4.0 m As;婴幼儿一般的设置条件为60~66 k V, 1.0~2.0 m As。一般采用前后位投照, 距离110 cm, 焦点0.7 mm。

1.3 PICC管的属性

我院临床上常用的PICC置管为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单腔和双腔管[2]。单腔PICC管型号为3 Fr、4Fr, 双腔PICC管为5 Fr (Power Picc) 。该导管可在X线下显影。

2 结果

100例肿瘤患者置PICC管术后行床边摄影, 发现90例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 符合临床需要;另10例由于各种原因导管未插到正确位置, 需重拍X线片进行矫正, 其中有1例患者经4次摄影矫正, 才达到临床要求。图1~4是4幅PICC术后用移动DR摄取的4幅照片。

100例肿瘤患者置PICC管术后行床边DR摄影结果见表1。

3 讨论

PICC置管术, 其导管尖端应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3], 此处血流量大, 能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及药物浓度, 有效保护血管。PICC置管术在肿瘤化疗中较常见, 用于多程化疗及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 主要适用于缺乏外周静脉通道、需要反复输入刺激性药物或高渗黏稠的液体, 以及需要使用压力泵或加压输液、反复输入血制品、需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PICC置管术安全可靠、操作方便、一次置管成功率高, 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PICC置管术常见问题是导管异位, 发生率约10%[4]。影响PICC穿刺置管成功率的因素为医生临床经验不足, 操作者技术不熟练, 穿刺时患者情绪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身体不能自然放松, 或者穿刺时患者体位不当, 血管粗直, 强行送管等[5,6]。

PICC置管后需行胸部正位X线定位以确定导管位置[7]。胸部正位片能准确显示PICC导管位置, 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为宜。100例PICC置管中, 发现导管异位10例 (10%) , 其中误入颈内静脉2例 (20%) 、腋下静脉反折2例 (20%) 、锁骨下静脉反折1例 (10%) 、插入过浅未到位4例 (40%) 、插入过深达右心房1例 (10%) 。患者摄取胸部正位片进行PICC置管, 方法简单、方便、快捷, 能直观准确显示PICC导管位置, 是PICC穿刺术后的常规检查。

DR技术的出现是医学X线摄影技术的一场革命。与传统的屏/胶系统及CR系统相比, DR系统具有成像快、操作简单、辐射剂量低、图像信息丰富、便于存储等优点。由于DR系统具有投照后立刻成像的特点, 所以对一些危重患者的特殊检查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8], 危重患者尤其是肿瘤晚期的患者大都长期卧床, 加之心电监护、吸氧等治疗不能中断, 故有些检查需要相关科室到患者床前来完成, 移动DR的诞生很好地解决了此类问题。由于能实时观察图像, 使医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病情的进展及各种辅助导管的位置是否正确, 为患者的诊治提供了有力保证。有文献报道, C型臂引导下[9]或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10,11], 能够大大提高置管成功率。这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可行的, 但现在很多大型医院医疗器械都在超饱和运行, 一次PICC置管至少需要30 min, 医疗器械很难保障;其次, C型臂引导下的PICC置管, X线辐射剂量较大, 护士与患者的防护问题难以解决。与之相比, 摄取胸部正位DR片确定PICC导管位置是最简单、准确、快捷的检查方法。可以预测, 移动DR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要:目的:探讨移动DR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术的临床支持及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PICC术患者进行移动DR检查, 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的位置, 分析移动DR对PICC术的指导意义。结果:经移动DR检查后, 90例患者穿刺到位, 10例患者需重新穿刺定位。结论:利用移动DR对危重患者行PICC术, 能引导操作者准确定位, 第一时间纠正插管的错误, 保证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移动DR,PICC术,危重患者

参考文献

[1]谭敬华, 蔡昌兰.双腔PICC置管在临床中的护理探讨[J].全科护理, 2011, 9 (10) :2 749-2 750.

[2]呼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10) :785-786.

[3]汪娟, 李俊英, 向秋芬, 等.肿瘤患者外周深静脉置管依从性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9) :56-57.

[4]于健春, 王秀荣, 蒋朱明.X线辅助经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 33 (6) :378-380.

[5]奇艳, 吴美福, 金红梅.对朝鲜族和汉族护生临床实习前后心理健康情况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6, 9 (20) :2 279.

[6]刘岳泰.PICC术中送管方法介绍[J].护理研究, 2009, 23 (12) :3 235.

[7]董博, 付能荣, 王学东.贵要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解剖[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21) :3 183.

[8]何丽娟.中心静脉置管化疗致皮下积液一例的原因分析和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4b) :619, 621.

[9]董博, 付能荣, 王学东.贵要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解剖[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21) :3 183.

[10]李凤鸣, 周小安, 朱玲.C型引导下PICC置管术及护理[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8, 6 (1) :59.

上一篇:新闻学下一篇:发电机有功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