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情

2024-09-20

自我同情(精选5篇)

自我同情 篇1

一、自我同情的内涵

众所周知, 同情是对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 无条件的宽容他人。在佛教的传统观念里, 同情自己和同情别人一样重要。基于此, Neff (2003b) 提出了自我同情的概念。她认为, 自我同情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态度, 或情绪调节策略及情绪唤醒状态, 是个体对自己的痛苦和失败不予回避, 用开放宽容的态度加以感受, 并给予无偏见的理解, 将个人的经历看作是全人类共有经历的一部分, 从而减轻个体所体验到的痛苦 (Neff, 2003b;Neff, Kirkpatrick, &Rude, 2007;张耀华, 刘聪慧, 董研, 2010) 。

二、自我同情的成分

Neff最早定义了自我同情, 她认为自我同情包括三个基本成分:自我友善 (self-kindness) 、普遍人性感 (common humanity) 和正念 (mindfulness) 。这三种成分在概念上存在区别, 但是, 他们又是相互促进的。

自我友善指对自己持关心和理解的倾向, 而不是严厉的批评和指责;意识到自己人格中存在的缺陷或者不足时, 温和友善的对待自我, 并且给自己更多的安慰和理解, 从而激励个体做出改变, 获得成功。

普遍人性感是自我同情的中心, 是指个体对“人无完人”的接受程度, 即认识到所有的人都会失败、犯错或者沉湎于不健康的行为, 不孤立的看待自己的遭遇, 强调个体与他人的联系。

正念是自我同情的第三个成分, 它指以一种清晰和平衡的方式觉察当前的情形, 既不忽视也不对自我或生活中的不利方面耿耿于怀 (Neff, 2003a) 。首先, 认识到自我和他人一样都是值得同情是十分重要的, 客观的对待自己的经历;其次, 不过分认同当前所处的状态, 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 并及时做出调节。

三、自我同情的研究方法

(一) 量表法

Neff (2003a) 依照自我同情的三个成分编制了自我同情量表, 它由26个项目组成。这些项目分属6个子量表:自我友善, 自我批判, 普遍人性, 正念和过度沉迷, 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3, 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2, 聚合效度和辨别效度系数均较高, 心理测量学属性较好。该量表主要是用于对特质性自我同情的测量。

(二) 实验室诱导法

Leary, Tate, Adams, Allen, &Hancock (2007) 采用诱发的方法, 使被试产生状态性自我同情。在他们的研究中, 首先, 让被试罗列出他人也会经历的同样经历的负性事件;然后, 让被试书写一段文字, 内容涉及以对待经历负性事件的朋友的方式, 对自己表达出理解、友善和关切;最后, 让被试以客观冷静的方式来描述他们对负性事件的反应。结果发现, 被试的状态性自我同情被充分的诱发出来, 并且诱发组被试对负性事件的回忆后表现出了较少的焦虑和愤怒等负性情绪。

Rockcliff et al. (2008) 则通过让被试完成能提高个体自我同情水平的练习发现, 自我同情的练习可以有效减少个体皮质醇的分泌, 减轻个体的压力。

四、自我同情对个体的影响

自我同情是一个新的自我概念或自我态度, 但是研究者已经证实, 自我同情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自我同情和自我批评、抑郁、焦虑、沉思、思维抑制 (Neff, 2003a) 、表现-回避目标 (Akin, 2008a) 、顺从行为 (Akin, 2009) 有负相关, 与社会关系、情绪智力、自我决定 (Neff, 2003a) 、掌握成就目标 (Akin, 2008a) 、心理健康 (Akin, 2008b) 、学习控制感 (Iskender, 2009) 、自我效能感 (Iskender, 2009) 、学术成就 (Conway, 2007) 存在正相关。研究发现, 自我同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保护和正向预测作用 (候佳捷, 2007;陈红, 2008) 。

也有研究者对自我同情和个体的人际关系进行了研究。Lisa M.Yarnell, Kristin D.Neff (in press) 认为, 自我同情水平高的个体, 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冲突时, 倾向于采用折衷的方法应对人际关系中的冲突。Neff&Beretvas (in press) 发现, 高自我同情的个体, 被同伴评价为具有较多的情感连结和接纳感, 自主但不孤立。自我同情和人际关系满意度以及安全依恋有密切的联系, 因为, 自我同情带来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他们有更多的情感支撑可以提供给同伴。

五、未来研究展望

(一) 研究内容

当前大多数研究者将自我同情看作是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子进行研究, 认为自我同情可以缓解消极事件对个体的影响, 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但是, 自我同情也可能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 如高自我同情的个体在面对成瘾行为时, 是否对其给予合理的解释和高度宽容, 是否会对个体的社会适应性造成更大的影响, 都需要研究者进行深入的探究。

(二) 研究方法和手段

当前对自我同情的研究属于起步阶段, 因而研究方法仍然局限于问卷测量和自我报告法, 未来可以运用ERP、f MRI等先进手段进行研究, 让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其产生机制和作用方式, 对于丰富和完善自我同情相关理论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作为一种健康的自我概念, 自我同情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显示, 自我同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 与心理健康的诸多方面都存在正相关。今后的研究可以从自我同情对个体负性行为的影响着手, 丰富和完善自我同情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自我同情,心理健康,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1]Neff K.D.Self-compassion: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healthy attitude toward oneself[J].Self and Identity, 2003, (2) :85-102.

[2]Neff K.D.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self-compassion[J].Self and Identity, 2003 (.2) :223-250.

[3]张耀华, 刘聪慧, 董研.自我观的新形式:有关自悯的研究论述.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 (12) .

[4]Leary, M.R, Tate, E.B, Adams, C.E, Allen, A.B, &Hancock, J.Self-compassion and reactions to unpleasant self-relevant events:The implications of treating oneself kindly[J].Journal of 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 (.92) , 887-904.

[5]Lisa M.Yarnell&Neff K.D.Self-Compassion, InterpersonalConflict Resolutions, and Well-Being[Z].Self and Identity. (inpress) .

[6]陈红.大学生自我同情对消极事件的缓解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6.

以同情对抗冷漠 篇2

面对道德冷漠,一些人考虑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道德榜样的宣传、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提高,让社会重现道德的光芒。然而,法律法规力量的有限性,道德教育的形式化、低效性让人对此条路径信心不足。

我们不妨换个思路。道德冷漠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个体无法体会或不愿意体会他人的感受,进而不去关心他人,与他人分享情感、收获和得失;个体不具备分担他人忧伤的能力和意识,难以站在他人的角度分享和理解他人的想法;个体在他人有困难时,不愿意或未曾想到去帮助对方脱离困境。

从这一点来看,道德冷漠能否被消解,关键在于个体自身是否有能力、是否乐意相互坦诚、接纳、理解和关心,是否具备一定的同情意识和同情能力。

同情是一个人出于对他人温暖的、开放性的认同心理或接纳意向而做出的行为表达。它包含着由人及我、推己及人的友善态度,非暴力性的换位思考,对于情感、体验、认知、想象、表达等之间生态关系的协调等。

培养个体的同情心本是教育的责任。遗憾的是,同情失落在今天的教育惯习中。

首先,同情的失落与无边界的教育限制不无关联。无边界的教育限制表现在:第一,无视学生个体发展特性和内在心理需求,通过预先设计好的思维框架对学生的个性、能力进行过度阐释,或是要求学生掌握以特定秩序呈现的知识、观念。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习惯于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按照教师期待他成为的样子来定位自身。学生无法形成属于其自身的独特感觉,其自我感受能力就会降低。第二,简化学生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将教育过程设计成一套策略性的行动。一些教师理所当然地仅把学生视为教育对象,而不是教育同伴。身处此种境遇中,学生往往会陷入丧失自由、不被理解和关心的痛苦中。而教师并没有教他们体会和适当表达这样的情感,反而在蛮横地制止学生发泄情感的同时向学生示范着如何对他者施展暴力。学生会将痛苦转嫁于周边的人和事上。

其次,思维与情感、知识与个体经历、体验的剥离也会造成同情的失落。理智主义、知识至上的教育观迎合了现代社会对工具理性、效率的追求。然而,此种教育观却携带以下问题:第一,思维训练同情感养成相隔离。一直以来,思维训练都被学校追捧为发掘学生智商的重要途径。谁聪明就会被追捧,即使他是自私、冷漠的。这样,人的情感体验就没有了立足之地。研究发现,只有珍视、保留人细致而独特的感受能力和强烈的感受欲望,不急于将这些丰富的感知纳入冰冷的逻辑推演和概念之中,才不会导致儿童天真、热情的社会感受和审美感受丧失。第二,知识的认识逻辑对个体经历、体验的取代。教育如今已形成了一种习惯,即对逻辑知识、事实性知识的崇尚。这样的知识往往被认为可以排斥人的感知觉、体验、经历和情境。对于这样的知识学习,即使剥离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也不会对学习成绩本身造成影响。在此情况下,教师只关注学生识记,而忽视学生理解。学生是否将知识有效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养料,并不在他们关心之列。一旦教师缺少真正为学生着想的动机和意志行动,那么便可能抑制学生的自我感知能力,固化他们封闭的内心世界。而这时,谈及同情心的培养显然会成为一种虚妄之谈。

最后,空有其表的姿态性交往也易导致同情的失落。草率地将学生当作无情无感的存在,认为在不以学生的心灵为中介进行交流的情况下,就可以对其施加影响,是现代教育的大忌。不过,这种现象的确存在。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沦为一种姿态性的交往。姿态性的交往仅是追求一些表面浮华的东西,比如在听他人讲话的过程中仅仅限于简单的言语回应或点头,但实则并没有听清楚、听明白,也没有注意到说话者背后的真实意图,更没有带着接受的态度来理解说话者本人。有的学生认为,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他们,并不关心他们。他们在意教师对他们偶尔投来的一个眼神,针对他们做出的一个动作、说出的一句话,并惯于品味这些眼神、动作、话语背后的含义。然而,结果总是令他们失望。除了学习,教师似乎并不关心其他。学生试图用睡觉、刺耳的言语甚至过激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以引起教师的注意。但是,他们得到的往往是教师的责难。因为缺乏对学生需要和兴趣的关切之心、缺乏对教育情境和生活细节的观察和分析意识,教师往往成为学生封闭心灵世界的强化剂。或许,在这些教师心里,他们有着比理解学生更为重要、高尚的任务,比如让学生考个好成绩、进入个好学校。然而,排除了对学生的关切和理解,隔阂随之而来。而那些被记住的知识也无法真正成为构筑个体内在心灵的有机元素。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知识会被渐渐遗忘,而它们本应被用于充实个体心灵的能量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还成为绑架学生心灵的绳索。

教育学意义上的同情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艺术。它体现了一种非由理性、规则所主宰的教育热情与教育智慧。在这样的教育中,学生会被视为独立于成人的,有着丰富心灵、感受的个体。对此,教育者应该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与其进行认知、感受、想法的交流与分享,而不应该以权威者自居,向学生灌输自以为正确的、合适的、理想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教育应该同情学生,并帮助学生学会同情他人,与他人进行同情性的交往,在保持和珍重自我与他人各自独特性的前提下,反观、正视自我与他人的内心世界。

自我同情 篇3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综合医院符合标准的护士200名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临床在职注册护士;(2)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研究者。排除标准:(1)在科室实习或进修的护士;(2)调查期间未在医院工作的护士,包括外出进修、病产假、事假等的护士。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1.2.1.1一般资料问卷人口学资料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任职方式、文化程度、月收入、收入满意度等。

1.2.1.2自我同情量表(The Self-compassion Scale,SCS)该量表是2011年由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陈健等[3]翻译的中文版SCS,其中Cronbach’sα系数为0.84,重测信度为0.89。该量表包括自我友善、自我评判、普遍人性感、孤立感、清醒意识以及过度沉迷6个维度26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其中自我评判维度、孤立感维度和过度沉迷维度采用反向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得分越高其自我同情水平越高。

1.2.2调查方法采用统一指导语对调查对象进行说明,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独立填写问卷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5%。

1.2.3统计学方法将数据录入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统计描述应用百分率、频数、均数、标准差;统计推断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结果

2.1护士自我同情现状200例护士的自我同情总分为88.73分±9.48分,处于中等水平,见表1。

2.2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护士自我同情得分有统计学差异的项目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婚姻状况、任职方式、文化程度、月收入、收入满意度、工作年限、职称的护士其自我同情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护士自我同情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自我同情总分作为因变量,将一般资料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并对其进行赋值,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见表3。

3讨论

3.1护士自我同情现状分析该研究显示,护士自我同情处于中等水平,与Heffernan等[4]研究结果相似,但低于刘影[5]关于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调查得分,这可能与地区、医院环境、科室、文化背景等不同有关。其中自我友善维度得分最高(16.42分±2.55分),清醒意识(13.75分±2.02分)和过度沉迷(13.44分±1.60分)2个维度得分最低,而这2个维度所包含的8个条目又是自我同情中清醒意识这一部分内容的体现。Bishop等[6]认为清醒意识应着重强调两点,关注自身正在经历或发生的事情,并且对该事件持接受、开放的态度。由于医院工作环境特殊,医患纠纷日益增多,在日常工作中护士既要时刻保持警觉的状态,又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避免发生护患纠纷和护理差错,久而久之出现身心俱疲、职业倦怠,这势必会影响护士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研究发现,培养自我同情可有效地降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7]。因此,提高护士自我同情水平,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其清醒意识能力,当突发或不良事件发生时能够以开放接受的态度、稳定平和的心态、平衡客观的视角去积极应对。

3.2护士自我同情影响因素分析

3.2.1文化程度因素不同文化程度的护士其自我同情水平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士自我同情水平较高。其原因可能为:本科护士学制4年~5年,其学习期间除上一些与护理理论与操作相关的课程外,还接受一些心理支持、人文素养等方面学科,注重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中专或大专学历护士重在护理操作技能和各专科护理基础教育。Germer等[8]研究表明,通过培训可提高自我同情水平,因此护理管理者应注重护士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其自我同情水平。

3.2.2月收入与收入满意度因素该研究中,月收入和收入满意度较高的护士其自我同情水平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月收入<2 000元和对收入不满意者得分最低,这与刘影[5]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该部分护士多数为非在编护士或工作年限<5年的初级职称护士且多数为独生子女,其临床经验不足,未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医院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还不能从主观上清醒地认识和接受,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护理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又脏又累,还时常得不到理解和尊重,所得收入与自己的实际付出不成正比,因而产生对自己现状的不满,总是带着消极情绪被动地工作。

3.2.3工作年限因素不同工作年限的护士自我同情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工作年限越长的护士自我同情得分越高,这与温育芳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工作年限较长的护士其临床经验和人生阅历较丰富,在医院这种复杂环境中知道如何关爱、善待自己和理解、宽容他人,因而其自我同情水平也较高。

3.2.4职称因素护士职称越高其自我同情得分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称越高的护士,一般来讲,其文化程度、月收入、收入满意度也越高,所以自我同情水平也较高。

4小结

本研究通过对200名护士自我同情现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护士自我同情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护士的自我同情水平与职称、月收入、收入满意度、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这提示护理管理者应制定出科学有效、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制度,实现真正的“同工同酬”,提高护士的收入满意度;加强护士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学历;同时建议护理管理者以心理学的自我同情理论为导向,开展临床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升护士的自我同情水平。

摘要:[目的]了解护士自我同情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自我同情量表(SCS)对某三级医院20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自我同情总分为88.73分±9.48分;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收入、收入满意度、工作年限、职称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护士的自我同情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护理管理者应在护士的薪酬、继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制定有效措施,以提高护士的自我同情水平。

关键词:自我同情,护士,现状,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Neff KD.Self-compassion: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 healthy attitude toward oneself[J].Self and Identity,2003,2:85-102.

[2]Senyuva E,Kaya H,Isik B.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mpassion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nursing stu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2013,11:1-9.

[3]陈健,燕良轼,周丽华.中文版自悯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6):734-736.

[4]Heffernan M,Quinn Griffin MT,Mc Nulty R,et al.Self-compassion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nurses[J].Int J Nurs Pract,2010,16(4):366-373.

[5]刘影.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5:1.

[6]Bishop SR,Lau M,Shapiro S,Carlson L,et al.Mindfulness:A proposed operational deinition[J].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2004,11(3):230-241.

[7]Van Dam NT,Sheppard SC,Forsyth JP,et al.Self-compassion is a better predictor than mindfulness of symptom severi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on[J].J Anxiety Disord,2011,25(1):123-130.

[8]Germer C K,Neff K D.Self-compassion in clinical practice[J].J Clin Psychol,2013,69(8):856-867.

教宝宝学会同情 篇4

如果一个两岁多的孩子指着路人问妈妈:“他为什么这么胖?”大家会说这是童言无忌,孩子并没有恶意,被说的人即使尴尬,也只能一笑作罢。但如果一个青少年这么做,则会被指责为没有教养和缺乏同情心。不过,一般孩子长到3岁以后,你会发现他们开始变得善解人意了。例如,当妈妈做菜时不小心切到手,他们会心疼妈妈,学着妈妈以往哄自己的样子哄妈妈。这些都是孩子开始学会同情他人的表现。他们的行为不再仅仅只是受到自我感受的影响,例如饿了就哭,还会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例如试图安慰他人。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学会了“同情”

在心理学中,同情是指一种能够理解他人在特定情况中的感受的能力,并且自己能够做出照顾他人感受的反应。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交能力。如果一个孩子学会了同情,那么这表示他能够:

1.开始理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

2.开始理解其他人有不同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开始认识一些人类共有的情感,例如快乐、惊讶、生气、失望、悲伤等

4.开始想象出其他人在特定的情形中产生的情绪,例如,看到小伙伴的妈妈离去后,能够猜测出小伙伴此刻的沮丧

5.开始预测自己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是得体的,并且能够安抚他人的情绪,例如,在小伙伴情绪低落时,会主动把自己的玩具熊借给他

同情是一种成长的需求

展现同情心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同情心强的人可能会主动给无家可归的人送棉服,同情心弱的人可能对于小孩在自己面前啼哭也没什么感觉。不同于遗传基因占主导作用的身高或者智商,一个人的同情心是强还是弱大多都是后天习得的。

表现同情心的行为常常都是利他和无私的。我们为什么会从幼年时便自发地学习这种“不利己”的行为呢?一些心理学家提出,其实表达同情心和帮助他人也并非完全“不利己”。在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实验中,人们在做一些慈善行为时,大脑的奖励中心非常活跃。这说明,表达同情心能够让我们的心情变好,愉悦的情绪就是一种奖励,因此我们会在以后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再次获得好心情。也有心理学家认为,同情心的表达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同感。当孩子逐渐长大,有了社交需求后,他们便开始学会表达对他人的同情,以此来获得大家的认同。无论如何,学会表达同情心,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

帮助孩子学会健康地同情

同情心弱的人,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在社交活动中一般都不受欢迎,但也并不是说,同情心越强就越好。对于一些同情心泛滥的人来说,他们对于他人的悲伤过于敏感,所以自己的情绪也会受到波及,整天处于闷闷不乐的状态中。因此,在孩子开始学习表达同情心的时候,家长可以给他们一些帮助,让他们拥有健康、正常的同情心。

小宝宝们从6个月大,便已经开始学着通过父母的反应来衡量自己应该做出什么反应了;从18~24个月开始,他们开始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且他人的想法、感受、目标并不同于自己的。因此,一般3岁左右,他们便开始能够表达自己的同情心。在2岁以后,父母不妨这样做:

和孩子一起去感受 例如,当孩子遇到一只宠物狗并且感到害怕时,不要急着否定孩子的恐惧,而是说:“它叫起来是很吓人,但它是一条乖狗狗,走过它身边的时候,我会牵着你的手。”让孩子对自己的感受和感知感到自信。

谈谈其他人的感受 例如,孩子和小伙伴产生矛盾时,你可以说:“因为你拿走了涛涛的玩具车,所以他不开心。你可以把车还给他,然后自己另选一件玩具和他一起玩吗?”鼓励孩子多去了解他人的感受。

给他一些具体建议 例如,当有人伤心时,告诉孩子:“你能去抱抱她吗?”让孩子明白如何用行为表达同情心。

多跟孩子使用“我”字 例如,当孩子捶打或者不小心弄伤你时,告诉他:“我不喜欢你这样,你把我弄痛了。”教会孩子使用“我”字能够加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教孩子识别各种情绪 例如,孩子大哭时,你可以问他:“你很伤心吗?”孩子大闹时,你可以告诉他:“你在生气。”教会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能够帮助他们去识别他人的情绪。

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 在三岁以前,孩子都不会明显地表达出同情心,他们有时候可能让人觉得“冷酷”“烦人”“自私自利”,这都是正常的。但你应该做个好榜样,不要忽视或者否定他们的感受,在他们面前展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关心。

同情不能当爱情 篇5

她的前一个男友是在网络上认识的,署名叫“伤心的小李”,有一天他说自己失恋了,他对女友好到什么都给她,女友却移情别恋,让他很想自杀。

慧诗怕出人命,只要有空,就传短信安慰他,答应和他见面。

一见面,慧诗有点失望,他其貌不扬,又是个矮个子,光看他的眼神,就好像讀到了“我很自卑”这几个字。然而,小李却是个殷勤的男人,自从和她见面后,每天接送她上下班,甚至把银行卡和密码直接交给她,要她“你想要什么就去买吧”,涉世未深的慧诗母性十足,就这样答应和他交往看看。

下半段恋情差一点变成惊悚剧。认识后不久,有一天慧诗和男友的一群好友在一起,本以为男友在,多喝点酒没关系,不料当她微醺地走进洗手间时,男友的一个朋友走过来拦住她,对她说:“走吧,小姐,你在这里有危险。我看你是个家教很好的女孩子,请你不要再跟那个人在一起。”

那个陌生的男孩在她出门前还说:“我刚听到你男友和其他两个朋友计划好了,今晚要一起把你……他以前就有这种前科,你要小心。”

慧诗万万没想到,自卑的男人也可以有如此坏心眼,吓得她夺门而逃。

她换了电话,也换了QQ。男人持续骚扰她,她只好换了工作又换了住处,害怕这个男人再找到她。

至于那张交在她手上的银行卡——她后来果真拿它往提款机里头验证了一下:账户里头只有两千块钱——难怪他敢交给她。他看准她不是爱钱的人,不会真的取走。

虽然没有受害,可是慧诗的心还是受了伤,她自此连交朋友都很谨慎,也下定决心“不要因为同情一个人,反而连累了自己”。

后记:心肠太软的女生,常拒绝不了纠缠,也受不了苦肉计,反而碰不到好男人。她们常在同情心的驱使下,和外在条件及内在涵养都配不上自己的男人在一起。心肠软又观念保守的女人,甚至会“既来之,则安之”,在完全没有爱情的状况下走入婚姻,苦苦赔上一辈子青春。

好男人不会只要你的同情——不会一直说自己很可怜、一直使用苦肉计,也不会千方百计地缠着你。

责编/彭艺珂

上一篇:高档消费下一篇:现代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