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瓣覆盖

2024-10-07

结膜瓣覆盖(精选6篇)

结膜瓣覆盖 篇1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致盲率较高的感染性角膜病。由于近年来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在一些地区真菌已成为角膜感染的致病菌之首[1]。由于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深板层角膜移植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是目前治疗角膜溃疡的有效手段, 但由于角膜来源受限, 基层医院推行角膜移植受到很大限制。应用结膜瓣覆盖治疗可以达到稳定眼表、治愈溃疡、挽救眼球的目的[2]。我科自2008~2011年收治的23例 (23眼) 药物治疗无效的真菌性角膜溃疡, 经结膜瓣覆盖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 取得一定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组23例 (23眼) 经药物治疗5~7 d无效的真菌性角膜溃疡行结膜瓣覆盖治疗。其中男17例, 女6例, 年龄18~61岁, 平均32.4岁。植物划戳伤16例, 角膜异物取出后3例, 不明原因4例。病程5 d~1月。视力无光感1例, 光感-手动者13例, 数指-0.05者6例, 0.06~0.2者3例。伴前房积脓者19例。溃疡直径<5 mm者17例, 直径>5 mm者6例。全部病例均经角膜刮片镜检查到真菌菌丝或孢子 (最多有重复3次才查到真菌菌丝) 。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术前均给静滴氟康唑注射液, 氟康唑眼液点眼, 1%阿托品眼液散瞳。所有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 于溃疡组织边缘外0.5 mm, 板层剖除病灶组织达健康基底, 创面用5%碘酊烧灼, 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根据角膜溃疡大小及位置自上方或下方取带蒂结膜瓣, 将结膜瓣“头巾式”或“桥状”覆盖角膜溃疡, 用10-0角膜缝线间断缝合固定于角膜浅层, 术毕, 结膜下注射氟康唑针, 术眼绷带加压包扎。

术后继续全身及局部抗真菌治疗, 1%阿托品眼液散瞳, 氟康唑眼液点眼, 结膜瓣下注射氟康唑针。术后2周拆线。

2结果

1例结膜瓣溶脱落, 角膜穿孔行眼球内容物剜除。1例患者结膜瓣脱落, 自动出院后到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后失访。其余21例手术成功。炎症反应消退, 症状缓解。术后视力下降2例, 视力不变2例, 其余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视力提高。

3讨论

目前对于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多主张综合治疗, 手术治疗联合药物治疗是真菌性角膜溃疡的首选方法。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能达到清除病灶和恢复视力的双重作用, 是目前公认的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教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 但由于角膜来源缺乏, 而难以推广。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方法, 目前国内多见的报道是病灶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3,4,5]。结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及淋巴管, 可以增强药物向眼内的通透性, 并且可以把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运送到角膜表面, 提高局部抗感染能力。同时, 结膜瓣遮盖具有机械性保护创面的作用, 可以保护角膜不受胶原酶、蛋白酶和其他溶解酶的侵犯, 免受炎性分泌物的刺激, 加速了修复过程, 从而促进了溃疡面与结膜瓣的愈合。对于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 病变教深大或穿孔、近穿孔, 有时手术中清创并不能保证将病灶彻底清除干净, 这就需要术后结膜瓣的机械保护和抗感染能力发挥作用, 病灶切除加自体结膜瓣遮盖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优点在于不受材料限制, 没有排斥反应, 效果确切, 及时抢救了角膜和眼球, 并发症少, 为二期角膜移植争取了时间。同时结膜瓣植入能促进角膜炎症的消退, 减轻角膜水肿从而消除了角膜新生血管的诱发因素, 抑制了局部活化细胞产生促血管形成的因子和成分, 从而减少角膜新生血管产生。

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3例真菌性角膜溃疡, 经结膜瓣遮盖术治疗成功率为95%, 显示了本手术的优越性及实用性。由于结膜瓣遮盖术灵活方便, 无需特殊的器械和设备, 不受材料限制, 比角膜移植术更易施行, 而且较经济, 操作简便。其作为暂时的方法稳定角膜溃疡, 控制病情发展, 为进一步手术、提高视力创造条件。总之氟康唑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角膜溃疡, 其有经济方便, 疗效较好的优点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卢嘉彪, 陈家琪, 王丽娅.广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病原体及其病情况的变迁.航空航天医药, 2006, 17 (4) :245-246.

[2]李素霞, 史伟云, 刘明娜, 等.结膜瓣遮盖治疗难治性角膜溃疡.眼科新进展, 2007, 27 (3) :204-207.

[3]尹永湘, 贾乃伟, 丁亚丽, 等.病灶切除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0, 22 (5) :534.

[4]尹永湘, 贾乃伟, 王绪保, 等.真菌性角膜溃疡手术治疗方式的探讨.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1, 23 (4) :425-426.

[5]马海军, 顾兆康.改良结膜瓣遮盖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临床探讨.临床眼科杂志, 2002, 10 (4) :348-349.

结膜瓣覆盖 篇2

关键词:角膜病变,生物羊膜,自体结膜瓣移植

角膜是眼球最前面的一层透明的薄膜, 经常暴露在空气里, 病毒细菌真菌, 化学物质, 倒睫, 手术引起的角膜病变, 翼状胬肉等。角膜病变初期, 患者畏光流泪, 异物感, 随着病情加重症状越来越严重, 如未及时治疗则会导致角膜穿孔, 眼内炎, 严重者甚至有摘眼球的危险。尤其是真菌性角膜溃疡, 发展速度很快, 农忙时节患者数量更是大大增加。严重的角膜病变, 即使治疗得当最终也会留有瘢痕, 不同程度影响视力, 尤其是病变位于瞳孔区。所以如何及时有效的抑制病变的进展并且最大限度的恢复角膜的透明度,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我院自2010年至今有164例 患者分别通过生物羊膜覆盖和自体结膜瓣移植治疗了不能单纯用药物控制的角膜病变包括角膜溃疡、化学热烧伤、翼状胬肉、倒睫、手术引起的角膜内皮失代偿所致的大泡性角膜病变, 现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0年至今已有近百名角膜病变患者, 根据眼表特征及化验结果确诊为相应的角膜病变。其中感染性角膜溃疡占52例, 热化学烧伤患者占9例, 翼状胬肉患者占83例, 倒睫患者占15例, 手术引起的角膜内皮失代偿所致的大泡性角膜病变占5例。

2 术前治疗及手术指征

患者入院后给予相应对症处置, 给予相应静点药物, 滴眼液, 眼用凝胶, 结膜下注射药物或自家血, 翼状胬肉患者术前给予局部抗炎对症处置, 等待手术。 除翼状胬肉和倒睫患者必须经手术治疗外 (其中42例翼状胬肉患者与4例倒睫患者需联合生物羊膜或自体结膜瓣移植治疗) , 另有32例角膜病变患者单经药物治疗无效 (其中角膜溃疡患者24例, 热化学烧伤患者5例手术所致者4例) , 如溃疡面未见缩小或有加重倾向, 溃疡逐渐增大, 加深, 达基质深层甚至后弹力层, 或角膜上皮很长时间不生长, 这时给予手术治疗。选择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其中41例行自体结膜瓣遮盖进行治疗, 37例通过生物羊膜覆盖进行治疗。两组手术方式选择为随机。

2.1 手术方法

①生物羊膜覆盖:2%利多卡因给予球结膜下注射, 角膜溃疡患者彻底清除溃疡面, 真菌性角膜溃疡者将碘伏棉球放置于溃疡面处1min, 再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翼状胬肉患者完整切除增生组织, 取生物羊膜 (江西瑞济生物工程公司) , 将其平铺于角膜上覆盖病变面, 将生物羊膜周边与球结膜进行缝合。②自体结膜瓣移植:根据溃疡面的位置和面积充分分离出结膜瓣, 移植于病变处。其他步骤同前。另外倒睫患者须同时进行倒睫矫正术。

2.2 术后处置

根据情况继续给予药物治疗, 同时观察角膜愈合情况 (上皮有无生长, 溃疡面是否变小变浅) , 移植物是否在位有无脱落和溶解。转归情况:住院期间观察及出院后的定期随访得出以下结果生物羊膜:8例羊膜溶解或脱落, 根据眼表愈合情况有5例进行了二次手术, 二次植入均成活。角膜病变好转者35例 (94.6%) 。2例角膜溃疡患者术后羊膜很快溶解, 则进行了自体结膜瓣移植术, 1例患者病情开始好转, 1例病情继续恶化, 最终此患者接受了眼内容物除去加义眼台植入术。自体结膜瓣3例结膜瓣溶解或脱落。角膜病变好转者40例 (97.5%) 。1例角膜溃疡患者病情继续恶化, 最终患者放弃治疗接受眼球摘除手术。

3 讨论

生物羊膜与自体结膜瓣的比较。羊膜移植与结膜瓣遮盖作为治疗角膜病变的主要手术方式[1], 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2]效果, 通过两年对患者的治疗与随访观察过程中总结出了两种方法的特点。生物羊膜:近年来由于新鲜羊膜的管理严格化, 同时从获得新鲜羊膜到能够使用的准备阶段中需要经过严格的消毒与繁琐的制备过程, 而且若消毒不严格可能起到反效果, 近年来已逐渐被生物羊膜所取代。优点在于:①优越的生理特性:抗炎、抗纤维化、抗新生血管作用, 基底膜作用, 促进上皮增生和分化的作用, 无抗原性, 由于以上生理特点, 羊膜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浅中层溃疡, 在角膜病灶中病原学检查阴性和一些非感染性的角膜溃疡疗效肯定, Tseng等[3]。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发现, 羊膜能消除炎性反应和瘢痕化, 这是由于羊膜具有调节成纤维细胞活性因子的作用。所以术后病变愈合后遗留的疤痕较小[4], 对视力影响不大[5,6]。②生物羊膜的使用避免了新鲜羊膜制备的繁琐过程同时降低了污染机会, 相比较新鲜羊膜取材制备更具安全性, 操作更为方便[7]。③生物羊膜的覆盖过程相对简便, 耗时少, 出血少, 角膜病变患者由于术前多已进行了多次球结膜下注射, 而且炎症反应重, 疼痛更加敏感, 减小手术时间降低了患者的痛苦, 尤其翼状胬肉患者若选择此种方法则需羊膜脱落后拆除缝线即可, 避免了结膜的损伤。④生物羊膜的使用不受溃疡面面积的约束, 如病变面过大有的患者自体结膜瓣移植不能将病变面完全覆盖, 多见于伴有结膜囊狭窄、睑球黏连患者, 而生物羊膜则打破了病变面积的约束, 能最大限度的覆盖较大的病变面。 其次生物羊膜能多次覆盖和多层覆盖, 而结膜瓣移植只能进行一次, 同时若病变面将结膜融解的话生物羊膜此时就是最佳的选择。生物羊膜覆盖的缺点就在于: (1) 对于角膜病变较深的情况, 需要多层或多次移植, 此种方法的费用相对较高, 对于一部分患者使用受到了约束。 (2) 生物羊膜没有血管, 促进创面愈合能力相对较差, 病程相对较长。 (3) 生物羊膜覆盖于病变面上其四周依靠缝线将其固定, 相对于自体结膜瓣移植来说容易脱落。

自体结膜瓣移植:优点在于: (1) 球结膜有血管能加快溃疡面愈合, 促进药物杀灭病原体, 缩短病程, 特别是病变面积较大且深有穿孔可能, (2) 自体结膜瓣由于属于患者自身组织, 移植后容易成活。 (3) 结膜不同于生物羊膜, 不属于外来耗材, 手术所需费用也就大大降低了。其缺点在于: (1) 由于自体结膜的移植面积有限所以限制了其能遮盖到的病变面面积 (2) 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由于要分离自体结膜然后缝合, 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 由于患者多已进行过多次结膜下注射治疗, 结膜瘢痕形成分离时出血量较大, 而且患者多半变得对于疼痛很敏感, 会使患者感到很痛苦 (3) 结膜属于人体生理组织的一部分, 虽可再生但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若手术后结膜瓣溶解或脱落, 则不可能近期在进行一次移植手术, 不可复制移植。 (4) 球结膜瓣遮盖后由于结膜的组织特征, 进行移植后患者的视力不能有效提高。生物羊膜覆盖与自体结膜瓣移植两种方法对于治疗角膜病变都有疗效, 医生选择手术方式时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特征、当地医疗条件、材料资源与患者的经济条件等多方面综合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苗培建, 崔建萍, 杨玲, 等.羊膜移植与结膜瓣遮盖在角膜溃疡治疗中临床疗效的对比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 2010, (10) 2:312-313

[2]Park JH, Jeoung JW, Wee WR, et al.Clinical efficacy of amnioticmembrane trans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ocular surfacediseases[J].Cont Lens Anterior Eye, 2008, 31 (2) :73-80

[3]Tseng SC, Li DQ, Ma X.Suppress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isoforms.TGF-beta receptor type, and myofibroblast dif-fer-entiation in cultured human corneal and limal fibroblasts byamn-miotic membrane matrix[J].J Cell Physiol, 1999, 179:325-335

[4]崔洪宝, 郭苗, 李建萍.新鲜羊膜移植治疗角膜溃疡的临床分析[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7, 29 (3) :216-218

[5]李洪宝, 郭苗, 李建萍.新鲜羊膜移植治疗角膜溃疡的临床分析[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7, 29 (3) :216-218

[6]Heiligenhaus A, Li H, Hernandez Galindo EE, et al.Managementof acute ulcerative and necrotising herpes simplex and zoster kerati-tis with amni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J].Br J Ophthalmol, 2003, 87 (10) :1215-1219

结膜瓣覆盖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3月—2014年5月在我院眼科住院治疗的眼球萎缩患者13例 (13只眼) , 其中12例为眼创伤所致, 1例为视网膜脱离所致;男8例, 女5例;年龄10岁~61岁, 平均年龄48岁。所有患者视力均为无光感, B超检查无球内异物、肿瘤和炎症, 结膜囊无明显狭窄, 同健眼相比突出度相差4 mm~6 mm, 全身无严重疾患及手术禁忌证。

1.2 手术方法

常规消毒, 铺无菌巾单, 滴1%地卡因表面麻醉剂, 间隔5 min 1次, 共3次;开睑器开睑, 全周结膜组织下2%利多卡因1~2 m L加适量肾上腺素行结膜组织浸润麻醉。在手术显微镜下, 用刀片刮除角膜上皮组织, 刮除深度达浅表弹力层, 注意避免穿破眼球;沿角巩膜缘环形剪开球结膜及筋膜组织, 将结膜筋膜组织分层分离, 上方筋膜潜行分离达上穹隆部, 并切除下方角巩膜缘表面的板层组织。将结膜筋膜组织向下牵拉, 与下方的结膜筋膜分层缝合, 缝合时将筋膜组织固定于下方的浅层巩膜上, 术毕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 涂抗生素眼药膏加压覆盖。术后24h每天换药, 5d~7 d后拆除结膜缝线。

1.3 配戴义眼

手术1个月后根据眼部组织变化情况, 待眼部组织反应基本消退后, 再配戴合适的薄型义眼片。术后随访6个月~1年。

2 结果

13例患者术后配戴薄型义眼片后, 经过6个月~1年随访, 萎缩眼眶区饱满度良好, 义眼活动度较好, 双眼睑裂高度基本对称, 使面部的美观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3讨论

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眼球萎缩患者, 由于眼球萎缩缩小, 致使患者眼眶区凹陷, 双眼外观不对称, 严重影响患者面部的美观, 使患者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而又因眼角膜非常敏感, 直接配戴义眼可引起各种刺激症状, 非常不舒服。常用的手术方法是行眼球摘除或眼内容物剜除术, 眶内植入人工材料或自体材料填充眼窝[1]。但此种材料比较昂贵, 而且由于术式方法的不同常有植入物暴露、感染、移位、上睑下垂等并发症, 及活动度差等问题[2]。我们采用结膜筋膜覆盖角膜术, 由于是患者自身组织, 不存在排异反应, 整合效果好, 既避免了不同植入物易出现的植入物暴露、感染、移位、上睑下垂等并发症的发生;又由于不摘除患者的眼球,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使患者没有心理负担, 也大大节省了医疗费用, 在术后配戴合适的薄型义眼片, 使患者的容貌得到了明显改观, 起到了良好的美容效果。

对于本术式, 我们认为应处理好以下细节: (1) 由于萎缩眼球的角膜常薄厚不均, 甚至有角膜葡萄肿等问题的存在, 在刮除角膜上皮时要注意, 切勿穿透眼球, 以避免球内容物脱出及造成球内感染的发生。 (2) 在分离筋膜组织时注意勿损伤各直肌。 (3) 在下方巩膜缘处切除适当宽度的板层巩膜组织, 有利于筋膜组织与巩膜组织愈合为一体, 使患者配戴义眼后舒适感较好。

综上所述, 在基层医院开展结膜筋膜瓣覆盖角膜术, 术后配戴薄型义眼治疗萎缩眼球引起的美容缺陷, 简便易行, 患者痛苦小, 节省费用, 适于在基层及贫困地区开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莹, 宋愈.不同材料眶内植入物在眼窝重建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 (21) :3931-3935.

结膜瓣覆盖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8眼中男45眼, 女133眼, 年龄最大76岁, 最小322.5mm。

1.2 方法

一般采用1%丁卡因表面麻醉加结膜下2%利多卡因浸润麻醉, 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常规用有齿镊镊住胬肉头部向角膜缘及结膜下分离直至泪阜部剪除之, 注意此时可观察眼球运动, 切勿伤及内直肌, 分离粘连, 切除瘢痕, 暴露光滑的巩膜面, 仔细刮除干净, 形成植床。取自体同眼上方结膜瓣, 自角膜侧开始取, 尽量靠近角膜缘, 大小同裸露巩膜区。将游离植片上面向上平覆于巩植床上, 角膜缘与植床角膜缘侧相吻合, 使之紧贴在巩膜上, 用10-0尼龙线将植片固定于巩膜植床上, 暴露角膜缘2mm, 取植片处用6-0丝线连续缝合。

1.3 术后处理

术后涂抗生素眼膏, 加压包扎1d, 点典必舒眼膏2次d, 抗生素滴眼液4-6次/d, 7d拆除缝线, 以后继续滴眼液, 随访半年以上。

2 结果

经过我们观察随诊6-18月, 178眼中171眼角膜透明, 术后早期患者有异物感, 或轻度流泪症状, 于角膜上皮修复后上述症状消失, 术后结膜覆盖良好, 充血轻刺激症状轻, 7眼在术后2~4个月见术后结膜样组织增生, 侵入角膜, 同时伴有新生血管长入, 治愈率为96.1%, 复发率3.9%。

3 讨论

翼状胬肉的形成及复发与胬肉组织中大量细胞生长因子高表达有关, 翼状胬肉的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胬肉组织的结膜上皮增厚或变薄, 上皮下胶原纤维变性和出现纤维血管组织[2], 从而使正常的角膜缘结构发生破坏。最新的研究发现, 翼状胬肉患者位于角膜缘的基底细胞表达角质蛋白K3, 提示局部性角膜缘干细胞缺失, 致使角膜缘机能低下或缺失, 结膜向内生长, 表层新生血管形成, 最终形成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的手术治疗方法多种, 但其复发率较高, 胬肉手术后, 如何解决角膜及角膜缘上皮的修复, 控制结膜上皮向内生长, 是控制胬肉复发的关键所在。角膜缘是角膜和结膜移行区域, 它含有角膜上皮干细胞, 能够不断地分裂增殖, 最终产生终末分化细胞, 以补充角膜上皮的脱落, 维持眼表面的平衡。角膜缘部在角膜损伤的修复中起关键作用, 同时它还具有阻止结膜上皮, 结膜血管向角膜内生长的栅栏作用[3]。我们利用自体结膜瓣转移治疗翼状胬肉就是利用角膜缘干细胞群的这种特性, 所以我们在取结膜瓣时应尽量靠近角膜缘, 自体结膜瓣覆盖巩膜裸露区, 也可阻止纤维组织的生长减少术后角膜创口感染机会, 促进眼表恢复正常的外观, 自体结膜移植无排拆反应, 在植片固定时应注意上皮面向上, 将植片的角膜缘侧与植床的角膜缘侧相吻合并对合整齐, 并将植片下的血液压出, 使之与巩膜紧贴, 以利于角膜缘上皮组织的修复, 重塑结膜屏障, 有效防止新生血管膜的形成与胬肉的复发。

本组病例翼状胬肉复发率仅3.9%, 治愈率高达96.1%, 明显高于传统的单纯胬肉切除术, 且手术技巧易于掌握,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德旺, 主编.眼科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376.

[2]严密.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0:69.

结膜瓣覆盖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 年4 月-2013 年5 月接收的翼状胬肉患者56 例 ( 患眼80 只) 作为研究对象, 胬肉均位于鼻侧, 其中29 例45 只眼行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 27 例35 只眼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笔者将两种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 (n=29, 患眼45 只) 与观察组 (n=27 例, 患眼35 只) , 对照组中男17 例, 女12 例, 年龄41~76 岁, 平均 (58.57±4.26) 岁, 胬肉嵌入角膜缘的深度为2~6 mm, 平均 (3.20±1.12) mm;观察组中男14 例, 女13 例, 年龄40~79 岁, 平均 (59.00±4.34) 岁, 胬肉嵌入角膜缘的深度为2~6 mm, 平均 (3.15±1.26) mm。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0.4% 盐酸奥布卡因眼液行表面麻醉, 联合2% 利多卡因注射液行翼状胬肉浸润麻醉。借助显微镜, 用显微剪在距泪阜皱襞颞侧1~2 mm处做一胬肉底长大小的纵行球结膜切口, 并沿胬肉上下缘将球结膜切口剪至角膜缘, 胬肉下钝性分离巩膜, 靠近泪阜皱襞处剪断胬肉底部;沿胬肉头部前0.5 mm处的正常角膜 ( 采用显微剪或弯头隧道刀进行) 作浅层划口, 将胬肉、角膜上皮层与浅基质层逐步切开 ( 深度一般以将病变组织完全切除为宜) , 以维持角膜上不带有纤维或血管组织且角膜创面光滑为标准, 直至将胬肉组织全部切除, 适当的创面压迫或烧灼止血。对照组行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 按上述方法切除胬肉组织后取大小适宜的生物羊膜片, 上皮面朝上于巩膜暴露区铺平覆盖, 将其与球结膜创缘缝合并固定于浅层巩膜上;观察组行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 按上述方法切除胬肉组织后取术眼颞上方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 ( 大小稍大于巩膜暴露区) , 尽量分离结膜下筋膜组织, 将结膜移植片上皮面朝上铺平, 使其角膜缘侧紧贴于植床角膜缘, 将其与球结膜创缘间断缝合并固定于浅层巩膜上。两组患者术后均将患眼涂典必舒眼膏包扎24 h, 次日以激素和抗生素眼液点眼, 4~5 次/d, 角膜创面愈合时间较长者可加用促上皮生长类眼液, 术后10~15 d拆线, 用药4 周后可停。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了相关随访、复查工作, 时间为6 个月~3 年不等, 期间观察两组术后异物感、角膜创面愈合情况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 期间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1.4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参照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 分为治愈与复发, 治愈:患者经治疗后, 结膜平整且未见充血, 角膜创面上皮良好覆盖, 未见胬肉增生与新生血管;复发:结膜伴明显充血且局部可见明显隆起、增厚, 角膜创面可见胬肉增生与新生血管[2]。生活质量评分:对其的评估采用SF-36 量表进行, 满分为100 分, 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均伴不同程度的结膜水肿、充血反应, 但未见较为严重的排斥反应。对照组角膜创面愈合时间为5~12 d, 平均 (6.46±2.59) d, 观察组为4~9 d, 平均 (4.17±1.31) d,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对照组复发率为11.1%, 观察组复发率为5.7%,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经调查后, 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a与对照组比较, <0.05

3 讨论

据有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为翼状胬肉患者行常规切除术治疗后仍然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 占比高达45%~50%[4]。故而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翼状胬肉患者更为有效治疗方案的研究, 近年来, 该病的治疗手段日渐多样, 如手术联合丝裂霉素C等抗代谢药物、手术联合放疗以及本文中所应用的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方法等。但上述治疗方案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如手术联合放疗治疗会引发巩膜坏死等严重并发症;联合抗代谢药物治疗时会对结膜纤维细胞增生造成抑制,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复发率, 但有部分患者极易出现巩膜溃疡、角巩膜穿孔、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不良事件, 使最终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5,6]。

近年来,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与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 人们加大了对翼状胬肉治疗的要求, 因而使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最大限度的对以往手术联合抗代谢药物治疗、手术联合放疗治疗的缺陷, 在临床中的应用力度不断加大, 且经证实, 其应用于翼状胬肉患者的治疗中时, 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均大大降低[7,8]。本文中, 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经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为 (6.46±2.59) d, 观察组为 (4.17±1.31) d, 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要短 (P<0.05) ;对照组经治疗后的复发率为11.1%, 观察组为5.7%, 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 (P<0.05) , 上述均表明翼状胬肉患者行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的效果明显不及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治疗的效果, 考虑其原因或与患者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治疗时最大限度的采用自带角膜有关, 使得原本缺损的干细胞得到了有效弥补, 进而角膜缘重建的生理屏障被重建, 防止出现角膜创面增生现象, 病变结膜组织便获得了较好的上皮源, 利于复发率的降低;但对照组所采用的生物羊膜移植治疗方法对正常角膜、结膜上皮的依赖程度较高, 创面修复时间大大延长, 提供给胬肉以增生的空间, 故而复发率高。且本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 两组就生活质量而言对照组明显不及观察组 (P<0.05) 。

综上所述, 翼状胬肉患者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治疗的复发率明显低于生物羊膜移植, 且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翼状胬肉患者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 (患眼80只) 翼状胬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 观察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 对比其疗效。结果:两组经治疗后, 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 (P<0.05) ;对照组5只眼复发, 复发率为11.1%, 观察组2只眼复发, 复发率为5.7% (P<0.05) ;且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翼状胬肉患者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治疗效果确切, 值得推广。

关键词:翼状胬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

参考文献

[1]杨文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 2015, 15 (5) :102-103.

[2]郭青, 皮裕琍, 周朝晖, 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自体体外培养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 2009, 16 (3) :592-593.

[3]宋伟涛, 夏晓波, 邝国平, 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结膜瓣转位治疗翼状胬肉的对比研究[J].眼科新进展, 2009, 19 (5) :376-378.

[4]蔡玉莲, 罗婧.生物羊膜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治疗伴睑球粘连的复发性翼状胬肉[J].国际眼科杂志, 2009, 16 (7) :1411-1413.

[4]潘凤, 李志强, 杨晓勤, 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单纯球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疗效比较[J].实用防盲技术, 2014, 10 (1) :13-15.

[5]吴兵, 杨建, 杨学龙, 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人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对比观察[J].眼科新进展, 2008, 22 (2) :136-137.

[6]张璇, 陈琳, 王建强.带结膜瓣的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2, 19 (4) :72-74.

[7]冉茂丹.自体带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17 (4) :15-17.

结膜瓣覆盖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收治的初诊为原发性青光眼患者157例, 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85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72眼, 患者男81例, 女76例, 年龄最小18岁, 最大80岁, 平均47.5岁。入院时眼压26.5~69.5 mm Hg, 平均45.6 mm Hg。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眼别、术前眼压、术前所用降眼压药物种类等临床参数无明显差异, 均为初次行抗青光眼复合小梁切除术, 术后随访1年。

1.2 手术方法

157例患者中, 78例患者做以穹窿部为基底取结膜瓣行抗青光眼复合小梁切除术, 分为A组。另外79例患者做以角膜缘为基底取结膜瓣行抗青光眼复合小梁切除术, 分为B组。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2], 0.5%丁卡因结膜囊表面麻醉, 眼球上方颞侧或鼻侧球结膜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上直肌固定缝线, A组做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 B组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高位结膜瓣, 2组均在其下做一个以角膜缘为基底的板层巩膜瓣, 用0.2~0.4 mg/ml丝裂霉素 (MMC) 的液体棉片放置在巩膜瓣和结膜瓣下, 3~5分钟后冲洗此区域作前房穿刺, 切除小梁组织。相应处虹膜做宽基底的虹膜周边切除, 巩膜瓣缝合及外置可拆除巩膜瓣缝线2针, 最后严密缝合结膜切口, 于前房穿刺口形成前房, 检测滤过量, 指测眼压达Tn, 球结膜对位水密缝合。术后处理同常规小梁切除术。根据前房深度、滤过功能情况, 适当行眼球按摩, 适时拆除外置巩膜瓣可调节缝线。

1.3 术后观察

裂隙灯下检查切口情况、滤过泡形态、前房深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测量眼压, 并查视力、眼底, 术后浅前房以Spaeth分类法为标准。术后第1周每天检查1次, 第2周至术后1个月每周检查1次, 术后1~3个月每2周检查1次, 术后3个月至1年每2个月检查1次。

2 结果

2.1 眼压

以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3次复诊眼压为标准, 每次测量3次, 取平均值, 将2组患者眼压均值进行比较 (见表1) , 进行t检验, 术后第3天2组眼压对比 (t=8.629, P<0.05) , 有显著性差异;术后1个月眼压对比 (t=1.606, P>0.05) , 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年眼压对比 (t=1.215, P>0.05) , 无显著性差异。

2.2 前房恢复时间

以术后第3天、术后1周2次检查为准 (浅前房以Spaeth分类法为标准) , 术后第3天, A组浅Ⅰ度20眼, 浅Ⅱ度4眼, B组浅Ⅰ度8眼, 浅Ⅱ度2眼。术后1周检查, 2组浅前房均为浅Ⅰ度患者, 将2组患者浅前房发生率进行比较 (见表2) 。经χ2检验, 术后第3天2组浅前房发生率对比 (χ2=7.588, P<0.01) , 有显著性差异;术后1周, 浅前房发生率对比 (χ2=1.386, P>0.05) 无显著性差异。

2.3 滤过泡

参考Kronfeld分型法, 以术后1个月、术后1年2次检查数据为准, 将2组患者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进行比较 (见表3) 。术后1个月2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对比 (χ2=1.386, P>0.05) , 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年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对比 (χ2=8.877, P<0.01) 有显著性差异。

术后随访1年, 发现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低于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同时, 90.28%的患者的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83.44%的患者都形成了功能性滤过泡。

3 讨论

青光眼是一类严重威胁视功能的眼病, 主要与病理性高眼压相关。所以, 通过各种途径降低眼压成了治疗青光眼的最终目标。青光眼复合小梁切除术有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的优点, 仍是目前首选的手术方式, 但存在着术后低眼压、浅前房、远期滤过泡瘢痕化等一系列并发症, 术后早期滤过也存在不可预测性, 不能有效主动地控制前房深度和眼压高低等问题。近年来, 学者针对传统小梁切除术的不足, 设计了不少改良方法, 如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3]、抗代谢药物的应用、巩膜瓣下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中远期眼球按摩、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可拆褥式缝线小梁切除术等。而对结膜瓣形状、大小、位置等方面的探讨较少, 结膜瓣是手术的关键步骤, 且对术后滤过泡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直接影响手术效果。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目的是建立房水向眼外引流新途径, 即在巩膜与Tenon's囊、结膜之间形成一个贮水池, 吸引房水向眼外引流从而降低眼压。结膜瓣制作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手术效果。传统方法在结膜瓣上方、结膜下注射麻醉药量多, 从而易使筋膜囊下垂, 对手术影响较大, 而使用表面麻醉会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小梁切除术做结膜瓣的位置在眼球上半部滤过性手术颞侧或鼻侧球结膜, 做青光眼手术切口, 术后滤过泡周围的瘢痕组织给后期白内障手术切口带来许多不便, 行白内障手术稍有不慎便可破坏青光眼滤过泡[4]。术眼曾有手术病史如白内障手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等, 后期做滤过性手术时, 由于以前手术切口周围的粘连瘢痕给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的形成造成一定困难。在小梁切除术中做结膜瓣时易撕裂、裂孔, 如不及时处理, 术后会造成滤过泡渗漏、浅前房等。

本研究着重探讨在手术中可采用以穹窿部为基底结膜瓣和以角膜缘为基底取结膜瓣这2种巩膜瓣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后的临床疗效, 本临床实验中的B组, 术后结膜切口部位容易生成较粗大的新生血管, 造成结膜下组织瘢痕增生影响滤过泡的形成, 经过使用抗代谢药物如丝裂霉素等后, 因其抑制结膜下组织纤维细胞增生、瘢痕的形成, 以利滤过泡的形成, 从而提高了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5], 但有时会出现薄壁滤过泡、低眼压等。而A组沿角膜缘弧型剪开球结膜, 结膜下分离组织较少, 对Tenon's囊损伤小, 术后瘢痕组织增生较少, 术后滤过泡形成较好, 但角膜缘的结膜切口术后愈合慢, 容易引起结膜伤口渗漏、影响前房形成和低眼压等并发症, 早期不易行滤过泡按摩和针刺分离, 影响滤过泡形成, 而滤过泡的形成与否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6]。B组为高位结膜瓣, 对结膜瓣的制作和缝合要求较高, 术野显露不易充分, 术后可见到结膜切口愈合不良。A组结膜瓣便于手术操作, 术野显露较充分, 较少引起结膜裂孔, 但不宜使用丝裂霉素等抗代谢药物。观察发现, B组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低于A组。我们所做的157眼中仅有5眼在术后第2天发生Ⅱ度浅前房, 使用散瞳剂散瞳, 皮质类固醇局部和全身应用, 静滴甘露醇, 用绷带加压包扎, 1~2天后前房恢复正常。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 结膜伤口愈合较以弯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效果好。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 前者会出现薄壁滤过泡和滤过泡下坠到角膜上的情况, 且伤口处角膜常出现荧光染色阳性, 有些患者甚至持续数月。这些可能与使用抗代谢药物如丝裂霉素不当有关, 有待研制新的药物替代。

参考文献

[1]葛坚.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周文炳, 彭大伟, 叶天才, 等.临床青光眼[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3]刘杏, 黄晶晶, 蔡小于, 等.单纯性非穿透小梁手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1 (19) :215.

[4]李绍珍, 陈家祺, 吴中耀, 等.眼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5]孙兴怀.对青光眼诊治过程中眼压的评价[J].中华眼科杂志, 2003 (39) :451.

上一篇:MapMatrix下一篇:全校性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