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

2024-10-06

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精选8篇)

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 篇1

生物羊膜移植翼状胬肉在眼科较为常见, 翼状胬肉组织增生后会越过角膜缘而直接侵入到角膜, 引起角膜散光或直接遮挡瞳孔区而引起视力下降, 部分可妨碍眼球运动。当前其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方法为主, 如翼状胬肉头部转位术、翼状胬肉切除巩膜暴露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等, 但部分手术方式治疗后患者的角膜上皮修复慢、复发率高, 治疗效果多不理想[1]。笔者所在医院在翼状胬肉治疗中, 近两年采用的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治疗, 疗效确切, 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 年4 月-2013 年5 月接收的翼状胬肉患者56 例 ( 患眼80 只) 作为研究对象, 胬肉均位于鼻侧, 其中29 例45 只眼行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 27 例35 只眼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笔者将两种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 (n=29, 患眼45 只) 与观察组 (n=27 例, 患眼35 只) , 对照组中男17 例, 女12 例, 年龄41~76 岁, 平均 (58.57±4.26) 岁, 胬肉嵌入角膜缘的深度为2~6 mm, 平均 (3.20±1.12) mm;观察组中男14 例, 女13 例, 年龄40~79 岁, 平均 (59.00±4.34) 岁, 胬肉嵌入角膜缘的深度为2~6 mm, 平均 (3.15±1.26) mm。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0.4% 盐酸奥布卡因眼液行表面麻醉, 联合2% 利多卡因注射液行翼状胬肉浸润麻醉。借助显微镜, 用显微剪在距泪阜皱襞颞侧1~2 mm处做一胬肉底长大小的纵行球结膜切口, 并沿胬肉上下缘将球结膜切口剪至角膜缘, 胬肉下钝性分离巩膜, 靠近泪阜皱襞处剪断胬肉底部;沿胬肉头部前0.5 mm处的正常角膜 ( 采用显微剪或弯头隧道刀进行) 作浅层划口, 将胬肉、角膜上皮层与浅基质层逐步切开 ( 深度一般以将病变组织完全切除为宜) , 以维持角膜上不带有纤维或血管组织且角膜创面光滑为标准, 直至将胬肉组织全部切除, 适当的创面压迫或烧灼止血。对照组行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 按上述方法切除胬肉组织后取大小适宜的生物羊膜片, 上皮面朝上于巩膜暴露区铺平覆盖, 将其与球结膜创缘缝合并固定于浅层巩膜上;观察组行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 按上述方法切除胬肉组织后取术眼颞上方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 ( 大小稍大于巩膜暴露区) , 尽量分离结膜下筋膜组织, 将结膜移植片上皮面朝上铺平, 使其角膜缘侧紧贴于植床角膜缘, 将其与球结膜创缘间断缝合并固定于浅层巩膜上。两组患者术后均将患眼涂典必舒眼膏包扎24 h, 次日以激素和抗生素眼液点眼, 4~5 次/d, 角膜创面愈合时间较长者可加用促上皮生长类眼液, 术后10~15 d拆线, 用药4 周后可停。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了相关随访、复查工作, 时间为6 个月~3 年不等, 期间观察两组术后异物感、角膜创面愈合情况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 期间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1.4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参照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 分为治愈与复发, 治愈:患者经治疗后, 结膜平整且未见充血, 角膜创面上皮良好覆盖, 未见胬肉增生与新生血管;复发:结膜伴明显充血且局部可见明显隆起、增厚, 角膜创面可见胬肉增生与新生血管[2]。生活质量评分:对其的评估采用SF-36 量表进行, 满分为100 分, 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均伴不同程度的结膜水肿、充血反应, 但未见较为严重的排斥反应。对照组角膜创面愈合时间为5~12 d, 平均 (6.46±2.59) d, 观察组为4~9 d, 平均 (4.17±1.31) d,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对照组复发率为11.1%, 观察组复发率为5.7%,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经调查后, 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a与对照组比较, <0.05

3 讨论

据有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为翼状胬肉患者行常规切除术治疗后仍然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 占比高达45%~50%[4]。故而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翼状胬肉患者更为有效治疗方案的研究, 近年来, 该病的治疗手段日渐多样, 如手术联合丝裂霉素C等抗代谢药物、手术联合放疗以及本文中所应用的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方法等。但上述治疗方案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如手术联合放疗治疗会引发巩膜坏死等严重并发症;联合抗代谢药物治疗时会对结膜纤维细胞增生造成抑制,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复发率, 但有部分患者极易出现巩膜溃疡、角巩膜穿孔、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不良事件, 使最终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5,6]。

近年来,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与医疗技术的不断改善, 人们加大了对翼状胬肉治疗的要求, 因而使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最大限度的对以往手术联合抗代谢药物治疗、手术联合放疗治疗的缺陷, 在临床中的应用力度不断加大, 且经证实, 其应用于翼状胬肉患者的治疗中时, 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均大大降低[7,8]。本文中, 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经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为 (6.46±2.59) d, 观察组为 (4.17±1.31) d, 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要短 (P<0.05) ;对照组经治疗后的复发率为11.1%, 观察组为5.7%, 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 (P<0.05) , 上述均表明翼状胬肉患者行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的效果明显不及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治疗的效果, 考虑其原因或与患者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治疗时最大限度的采用自带角膜有关, 使得原本缺损的干细胞得到了有效弥补, 进而角膜缘重建的生理屏障被重建, 防止出现角膜创面增生现象, 病变结膜组织便获得了较好的上皮源, 利于复发率的降低;但对照组所采用的生物羊膜移植治疗方法对正常角膜、结膜上皮的依赖程度较高, 创面修复时间大大延长, 提供给胬肉以增生的空间, 故而复发率高。且本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 两组就生活质量而言对照组明显不及观察组 (P<0.05) 。

综上所述, 翼状胬肉患者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治疗的复发率明显低于生物羊膜移植, 且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翼状胬肉患者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 (患眼80只) 翼状胬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 观察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 对比其疗效。结果:两组经治疗后, 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 (P<0.05) ;对照组5只眼复发, 复发率为11.1%, 观察组2只眼复发, 复发率为5.7% (P<0.05) ;且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翼状胬肉患者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治疗效果确切, 值得推广。

关键词:翼状胬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

参考文献

[1]杨文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 2015, 15 (5) :102-103.

[2]郭青, 皮裕琍, 周朝晖, 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自体体外培养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 2009, 16 (3) :592-593.

[3]宋伟涛, 夏晓波, 邝国平, 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结膜瓣转位治疗翼状胬肉的对比研究[J].眼科新进展, 2009, 19 (5) :376-378.

[4]蔡玉莲, 罗婧.生物羊膜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治疗伴睑球粘连的复发性翼状胬肉[J].国际眼科杂志, 2009, 16 (7) :1411-1413.

[4]潘凤, 李志强, 杨晓勤, 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单纯球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疗效比较[J].实用防盲技术, 2014, 10 (1) :13-15.

[5]吴兵, 杨建, 杨学龙, 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人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对比观察[J].眼科新进展, 2008, 22 (2) :136-137.

[6]张璇, 陈琳, 王建强.带结膜瓣的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2, 19 (4) :72-74.

[7]冉茂丹.自体带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17 (4) :15-17.

[8]庞晓红.单纯切除术、带蒂结膜瓣转移术及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 2014, 14 (23) :41-42.

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 篇2

【关键词】 翼状胬肉;翼状胬肉切除术;结膜瓣转移术

【中图分类号】R777.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88-01

翼状胬肉为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可对患者美容及视力等造成影响[1]。目前,临床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手段为手术切除,但患者在术后较易出现复发,为临床眼科治疗的重要难题。为降低患者复发率,本文对翼状胬肉患者采用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进行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2例(65只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34只眼),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为32~70岁,平均年龄为(43.2±3.8)岁;对照组20例(31只眼),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患者的年龄为35~75岁,平均年龄为(43.9±4.2)岁。两组患者患眼鼻侧结膜组织纤维血管翼样增生进角膜为2.5mm以上。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程度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全部取平卧位,采用倍诺喜进行表麻,麻醉次数为3次,常规消毒铺巾,两组患者均于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操作。采用2%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胬肉组织球结膜下注射浸润麻醉,使用剂量为0.5ml。剪除患者胬肉结膜下纤维增生组织,并将其与结膜进行分离,剪除分离之后将患者病灶区巩膜粗大血管进行烧灼止血。

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结膜瓣转移术:基于翼状胬肉切除之上,在角膜缘上方部位,取带蒂结膜瓣,将其转移至胬肉切除部位。即沿角膜缘部位剪除结膜,注意尽量不带或者少带筋膜组织,在近胬肉切除部位,留有一蒂,转位至胬肉切除部位,对位缝合于胬肉切除创面的球结膜。对患者对位的球结膜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存在卷曲现象,手术结束涂抹眼膏,并进行加压包扎。两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后,全部予以眼局部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发生,术后 1d即进行每天换药,给予患者滴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28d,滴注抗生素眼药水28d,术后7d拆除缝线。

观察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基于翼状胬肉切除之上,于患者上方角膜缘处取角膜缘上皮植片,将其移植至患者胬肉切除部位。即在患者角膜缘前0.5×1mm部位,沿着角膜缘弧线,采用圆刀片做切口,注意切口应深达角膜基质层,切口完成之后经切口向角膜缘方向,采用角膜隧道刀做角膜缘板层分离,注意应分离至角膜缘后4mm左右,剪下分离的角膜缘板层,注意将其连同球结膜共同剪下,上皮面向上,角膜侧向前,缝合移植片两端,即上下两端,并将其固定于浅层巩膜,固定之后间断对端缝合于创面游离的球结膜。术后6~9d拆线。

1.3 评定标准[2] 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痊愈和复发。痊愈:手术区光滑洁净且结膜平复,未出现增生及充血,患者胬肉完全消退,角膜创面上皮覆盖且光滑透明,或者仅残留角膜云翳,未出现新生血管;复发:结膜明显充血且胬肉组织增生,角膜创面具有新生血管。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观察组术后复发1眼(2.9%),术后角膜发生云翳2眼(5.9%)。而对照组患者术后复发6眼(19.3%),术后角膜发生云翳8眼(25.8%)。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角膜云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临床治疗翼状胬肉主要是采用手术切除治疗,但传统的手术切除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报道显示其复发率超过20%[3]。在进行翼状胬肉切除的过程中,如患者头端呈三角形附着于角膜,则首先应对患者进行颈部钝性分离胬肉组织,分离之后对患者角膜创面进行刮净;如患者头端呈矩形附于角膜,则首先应对患者进行胬肉头部尖刀剥离,剥离至颈部钝性分离胬肉组织。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其临床复发率为2.9%,对照组为19.3%,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报道[4]相近。观察组患者术后角膜云翳发生率为5.9%,对照组为25.8%,观察组术后角膜云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可能与未达到重建角膜缘屏障功能相关。

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具有创伤较小且缝合较易、安全性高、病变组织清除彻底、取材方便等优点。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复发率,改善术后的效果,也重建了角膜局部上皮组织。其为标本兼治且具有较高安全性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凯波,王晓琴.翼状胬肉显微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加自体带角膜缘上皮结膜移植术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9):975-977.

[2]贾惠莉,朱小丽,王媛,等.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法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4):486-488.

[3]庄绍君,雷帅臣,蔡光辉,等.三种不同术式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对比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1,9(2):168-170.

[4]徐方.角巩缘重建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4):480-482.

(收稿日期:2014.07.16)

【摘 要】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2例(65只眼)翼状胬肉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34只眼),对照组20例(31只眼),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结膜瓣转移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进行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复发率为2.9%,对照组为19.3%,观察组角膜元翳发生率为5.9%,对照组为25.8%,观察组患者复发率及角膜云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疗效显著,其具有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势,可使患者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关键词】 翼状胬肉;翼状胬肉切除术;结膜瓣转移术

【中图分类号】R777.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88-01

翼状胬肉为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可对患者美容及视力等造成影响[1]。目前,临床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手段为手术切除,但患者在术后较易出现复发,为临床眼科治疗的重要难题。为降低患者复发率,本文对翼状胬肉患者采用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进行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2例(65只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34只眼),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为32~70岁,平均年龄为(43.2±3.8)岁;对照组20例(31只眼),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患者的年龄为35~75岁,平均年龄为(43.9±4.2)岁。两组患者患眼鼻侧结膜组织纤维血管翼样增生进角膜为2.5mm以上。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程度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全部取平卧位,采用倍诺喜进行表麻,麻醉次数为3次,常规消毒铺巾,两组患者均于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操作。采用2%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胬肉组织球结膜下注射浸润麻醉,使用剂量为0.5ml。剪除患者胬肉结膜下纤维增生组织,并将其与结膜进行分离,剪除分离之后将患者病灶区巩膜粗大血管进行烧灼止血。

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结膜瓣转移术:基于翼状胬肉切除之上,在角膜缘上方部位,取带蒂结膜瓣,将其转移至胬肉切除部位。即沿角膜缘部位剪除结膜,注意尽量不带或者少带筋膜组织,在近胬肉切除部位,留有一蒂,转位至胬肉切除部位,对位缝合于胬肉切除创面的球结膜。对患者对位的球结膜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存在卷曲现象,手术结束涂抹眼膏,并进行加压包扎。两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后,全部予以眼局部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发生,术后 1d即进行每天换药,给予患者滴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28d,滴注抗生素眼药水28d,术后7d拆除缝线。

观察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基于翼状胬肉切除之上,于患者上方角膜缘处取角膜缘上皮植片,将其移植至患者胬肉切除部位。即在患者角膜缘前0.5×1mm部位,沿着角膜缘弧线,采用圆刀片做切口,注意切口应深达角膜基质层,切口完成之后经切口向角膜缘方向,采用角膜隧道刀做角膜缘板层分离,注意应分离至角膜缘后4mm左右,剪下分离的角膜缘板层,注意将其连同球结膜共同剪下,上皮面向上,角膜侧向前,缝合移植片两端,即上下两端,并将其固定于浅层巩膜,固定之后间断对端缝合于创面游离的球结膜。术后6~9d拆线。

1.3 评定标准[2] 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痊愈和复发。痊愈:手术区光滑洁净且结膜平复,未出现增生及充血,患者胬肉完全消退,角膜创面上皮覆盖且光滑透明,或者仅残留角膜云翳,未出现新生血管;复发:结膜明显充血且胬肉组织增生,角膜创面具有新生血管。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观察组术后复发1眼(2.9%),术后角膜发生云翳2眼(5.9%)。而对照组患者术后复发6眼(19.3%),术后角膜发生云翳8眼(25.8%)。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角膜云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临床治疗翼状胬肉主要是采用手术切除治疗,但传统的手术切除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报道显示其复发率超过20%[3]。在进行翼状胬肉切除的过程中,如患者头端呈三角形附着于角膜,则首先应对患者进行颈部钝性分离胬肉组织,分离之后对患者角膜创面进行刮净;如患者头端呈矩形附于角膜,则首先应对患者进行胬肉头部尖刀剥离,剥离至颈部钝性分离胬肉组织。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其临床复发率为2.9%,对照组为19.3%,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报道[4]相近。观察组患者术后角膜云翳发生率为5.9%,对照组为25.8%,观察组术后角膜云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可能与未达到重建角膜缘屏障功能相关。

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具有创伤较小且缝合较易、安全性高、病变组织清除彻底、取材方便等优点。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复发率,改善术后的效果,也重建了角膜局部上皮组织。其为标本兼治且具有较高安全性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凯波,王晓琴.翼状胬肉显微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加自体带角膜缘上皮结膜移植术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9):975-977.

[2]贾惠莉,朱小丽,王媛,等.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法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4):486-488.

[3]庄绍君,雷帅臣,蔡光辉,等.三种不同术式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对比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1,9(2):168-170.

[4]徐方.角巩缘重建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4):480-482.

(收稿日期:2014.07.16)

【摘 要】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2例(65只眼)翼状胬肉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34只眼),对照组20例(31只眼),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结膜瓣转移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进行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复发率为2.9%,对照组为19.3%,观察组角膜元翳发生率为5.9%,对照组为25.8%,观察组患者复发率及角膜云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疗效显著,其具有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势,可使患者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关键词】 翼状胬肉;翼状胬肉切除术;结膜瓣转移术

【中图分类号】R777.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88-01

翼状胬肉为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可对患者美容及视力等造成影响[1]。目前,临床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手段为手术切除,但患者在术后较易出现复发,为临床眼科治疗的重要难题。为降低患者复发率,本文对翼状胬肉患者采用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进行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2例(65只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34只眼),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为32~70岁,平均年龄为(43.2±3.8)岁;对照组20例(31只眼),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患者的年龄为35~75岁,平均年龄为(43.9±4.2)岁。两组患者患眼鼻侧结膜组织纤维血管翼样增生进角膜为2.5mm以上。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程度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全部取平卧位,采用倍诺喜进行表麻,麻醉次数为3次,常规消毒铺巾,两组患者均于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操作。采用2%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胬肉组织球结膜下注射浸润麻醉,使用剂量为0.5ml。剪除患者胬肉结膜下纤维增生组织,并将其与结膜进行分离,剪除分离之后将患者病灶区巩膜粗大血管进行烧灼止血。

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结膜瓣转移术:基于翼状胬肉切除之上,在角膜缘上方部位,取带蒂结膜瓣,将其转移至胬肉切除部位。即沿角膜缘部位剪除结膜,注意尽量不带或者少带筋膜组织,在近胬肉切除部位,留有一蒂,转位至胬肉切除部位,对位缝合于胬肉切除创面的球结膜。对患者对位的球结膜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存在卷曲现象,手术结束涂抹眼膏,并进行加压包扎。两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后,全部予以眼局部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发生,术后 1d即进行每天换药,给予患者滴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28d,滴注抗生素眼药水28d,术后7d拆除缝线。

观察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基于翼状胬肉切除之上,于患者上方角膜缘处取角膜缘上皮植片,将其移植至患者胬肉切除部位。即在患者角膜缘前0.5×1mm部位,沿着角膜缘弧线,采用圆刀片做切口,注意切口应深达角膜基质层,切口完成之后经切口向角膜缘方向,采用角膜隧道刀做角膜缘板层分离,注意应分离至角膜缘后4mm左右,剪下分离的角膜缘板层,注意将其连同球结膜共同剪下,上皮面向上,角膜侧向前,缝合移植片两端,即上下两端,并将其固定于浅层巩膜,固定之后间断对端缝合于创面游离的球结膜。术后6~9d拆线。

1.3 评定标准[2] 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痊愈和复发。痊愈:手术区光滑洁净且结膜平复,未出现增生及充血,患者胬肉完全消退,角膜创面上皮覆盖且光滑透明,或者仅残留角膜云翳,未出现新生血管;复发:结膜明显充血且胬肉组织增生,角膜创面具有新生血管。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观察组术后复发1眼(2.9%),术后角膜发生云翳2眼(5.9%)。而对照组患者术后复发6眼(19.3%),术后角膜发生云翳8眼(25.8%)。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角膜云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临床治疗翼状胬肉主要是采用手术切除治疗,但传统的手术切除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报道显示其复发率超过20%[3]。在进行翼状胬肉切除的过程中,如患者头端呈三角形附着于角膜,则首先应对患者进行颈部钝性分离胬肉组织,分离之后对患者角膜创面进行刮净;如患者头端呈矩形附于角膜,则首先应对患者进行胬肉头部尖刀剥离,剥离至颈部钝性分离胬肉组织。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其临床复发率为2.9%,对照组为19.3%,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报道[4]相近。观察组患者术后角膜云翳发生率为5.9%,对照组为25.8%,观察组术后角膜云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可能与未达到重建角膜缘屏障功能相关。

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具有创伤较小且缝合较易、安全性高、病变组织清除彻底、取材方便等优点。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复发率,改善术后的效果,也重建了角膜局部上皮组织。其为标本兼治且具有较高安全性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凯波,王晓琴.翼状胬肉显微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加自体带角膜缘上皮结膜移植术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9):975-977.

[2]贾惠莉,朱小丽,王媛,等.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法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4):486-488.

[3]庄绍君,雷帅臣,蔡光辉,等.三种不同术式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对比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1,9(2):168-170.

[4]徐方.角巩缘重建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4):480-482.

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 (70眼) , 男31例 (31眼) , 女37例 (39眼) ;年龄41~70岁, 平均58.6岁。原发性翼状胬肉60例 (62眼) , 复发性翼状胬肉8例 (8眼) , 后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睑球粘连。胬肉头部侵入角膜内2~5 m m。

1.2 手术方法

术前3天常规给予抗生素眼药水滴眼。所有病例均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 于角膜缘后约3 m m处胬肉体部剪开球结膜, 将球结膜与胬肉分离至泪阜处, 自胬肉头部前1 m m处划界, 将胬肉头部从角膜表面剥离, 深达角膜前弹力层。仔细钝性分离胬肉颈体部直至根部病灶组织, 注意勿伤及内直肌。于球结膜下将胬肉连根部彻底切除, 力求做到角巩膜创面平整光滑, 无胬肉组织残留。因切除后球结膜会有收缩, 将球结膜抚平后固定于对应的浅层巩膜面上, 并测量角膜缘外巩膜暴露区面积。取同眼颞上方不带筋膜组织的球结膜浅层及约1mm表层透明角膜上皮组织做植片, 植片基本与巩膜暴露区面积等大。植片游离后, 到植床上铺平, 上皮面向上, 植片角膜缘与植床角膜缘对应, 用8-0可吸收缝线将植片创缘与球结膜创缘间断缝合, 并固定于浅层巩膜上。术毕涂抗生素眼膏单眼包扎3天, 角膜上皮覆盖后开放滴眼, 滴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 (典必殊) , 每日4次。2周后典必殊常规减量, 1个月后停药。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角膜上皮愈合良好, 无新生血管或结膜组织侵入, 角膜光滑透明, 内眦部结膜平坦光滑, 无组织增厚;无效:内眦部球结膜充血, 胬肉组织复发, 向角膜面侵入。

2 结果

本组病例治愈67例 (98.5%) , 无效1例 (1.5%) 。术后随访3~36个月, 复发1例 (1.5%) , 复发者在术后5个月随访示下方球结膜充血明显, 胬肉自边缘长入, 考虑可能是术中未完全切除胬肉组织所致;余67例角膜上皮愈合良好, 无新生血管或结膜组织侵入, 角膜光滑透明, 内眦部结膜平坦光滑, 无组织增厚。

3 讨论

目前认为, 翼状胬肉与紫外线、干燥、炎症、接触风尘刺激及遗传因素有关, 其中紫外线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紫外线照射可以诱发成纤维细胞发生转化, 使细胞生长特性发生变化而具有侵袭性, 能在角膜前弹力层与上皮基底层之间向角膜中心生长移行;其还可致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或缺乏。而角膜缘干细胞为角膜上皮再生的来源, 并有阻止新生血管和假性胬肉侵入角膜的作用, 因此,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翼状胬肉的发生可能与局部角膜缘干细胞功能缺陷, 角膜缘不能阻挡增生的结膜及结膜下纤维血管膜向角膜侵犯有关。

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是角膜缘干细胞受损, 这种损害包括疾病本身以及手术源性的损害。单纯的胬肉切除使角膜缘形成更大范围的干细胞缺乏及角膜上皮的缺损, 而这些损伤在术后不能得到及时修复, 可能是胬肉单纯切除后复发率高的重要原因。角膜缘干细胞不仅可以分化, 增生为上皮细胞, 更主要的是干细胞像一道屏障阻止结膜上皮细胞移行至角膜表面, 且促进角膜上皮的再生, 角膜上皮细胞的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修复完全依赖于角膜缘干细胞的增生和分化。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 可恢复角膜缘组织缺损, 也可补充干细胞数量, 其增生和移行使角膜上皮修复, 恢复眼表完整性, 防止胬肉复发。此外, 角膜缘移植干细胞也起到屏障作用, 术后不易产生瘢痕。

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3年5月至2006年5月我院住院翼状胬肉患者共86例, 96眼, 其中男35例37眼, 女51例59眼, 年龄35~70岁, 平均51.3岁, 以40~55岁居多, 胬肉组织侵入角膜2~6mm, 其中复发性胬肉3例3眼。

1.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术前3天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水6次/日, 手术均在显微镜下完成。做胬肉切除分二种方法:一、在角膜缘胬肉下方伸入虹膜恢复器向瞳孔方向逆行分离胬肉与角膜附着部分, 用圆刀刮除角膜表面残留的胬肉组织, 剪去胬肉头、颈部, 将胬肉体部的结膜分离, 剪去结膜下增生组织至泪阜处刮除巩膜暴露区变性增生的组织, 烧灼封闭粗大血管。二、自胬肉头部分离, 深度不超过前弹力层, 其它处理与上一种方法相同。根据巩膜暴露区大小, 在角膜颞上方取带宽0.5~1mm透明角膜缘上皮组织的浅层结膜, 将移植片上皮面向上覆盖于巩膜暴露区, 角膜缘朝向角膜中央区, 上下两角与原角结膜固定2针, 鼻侧与结膜连续缝合。取材部位不需缝合。术毕。红霉素眼膏+眼垫包扎术眼。

1.3 术后处理

术后口服抗生素, 第二日起打开点药: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水6次/日, 玻璃酸钠眼水6次/日, 睡前氧氟沙星眼膏点眼。术后10~14天拆线。

2 结果

术后一周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眼红、异物感、流泪症状, 3~4天角膜上皮愈合, 结膜移植片轻度水肿。随访观察半年至3年, 2例复发, 复发率2.08%。

3 讨论

翼状胬肉的治疗以手术为主, 但术后较高的复发率一直是困扰眼科医生的一大难题, 目前有很多种方法, 如羊膜移植, 单纯结膜移植, 局部用丝裂霉素C等方法, 但都有一定的弊端, 如取材困难、药物的毒、副作用。研究提示, 局部角膜缘干细胞受损, 失去屏障作用是翼状胬肉发病基础 (2) 。干细胞是位于角膜基底上皮层的特殊细胞, 具有细胞更新和组织再生功能, 角膜缘干细胞是角膜上皮再生的来源和结膜与角膜之间的屏障, 主要分布于上、下角膜缘, 能阻止新生血管侵入角膜 (3) 。角膜上皮细胞的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修复源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增生和分化 (4) 。翼状胬肉患眼存在局部角膜缘干细胞缺乏和变性, 切除胬肉使局部角膜缘干细胞丧失, 影响了角膜上皮的修复。基于上述机制, 为受损的角膜缘提供健康的干细胞来源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取材方便, 在取自身的结膜带角膜缘上皮时仅取表层上皮, 不伤及筋膜和深层角膜, 自体结膜组织相容性好, 不会出现排斥反应, 可重建有功能的角膜缘, 恢复正常的眼表功能, 相对其他手术方式来说反应轻, 取材方便, 经济安全。因此, 我们认为自体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是治疗翼状胬肉较好的方法。

摘要:目的观察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 探讨降低胬肉术后复发率的方法。方法2003年5月至2006年5月我院住院翼状胬肉患者共86例96眼, 在显微镜下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结果角膜上皮修复时间3~4天, 随访半年至3年, 复发2例。结论自体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术是治疗翼状胬肉的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关键词:翼状胬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参考文献

[1]杨德旺.眼科治疗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376-377.

[2]刘新, 肖颖, 盛传家.翼状胬肉的发生与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病理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3, 21 (7) :499.

[3]雷春燕, 董永章, 余金龙.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J].美中国际眼科杂志, 2001, 12 (2) :77.

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为2005年1月~2008年6月住院患者,共40例53眼,选择病例胬肉组织不但范围大,且肥厚明显的病例。其中单眼患者27例,双眼患者13例,男19例,其中双眼5例,女21例,其中累及双眼者8例。年龄36~57岁,平均48岁,初发35眼,复发18眼。

1.2 手术方法

术前3d开始点抗生素眼液及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术前准备同常规眼科手术。在显微镜下术眼点倍诺喜表麻剂、开睑、2%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浸润麻醉,沿胬肉颈部剪开球结膜,分离胬肉头颈部与角膜的粘连,刮除角膜上残留胬肉组织,彻底清理巩膜表面胬肉下增生组织,剪除胬肉头颈部,仔细分离体部下方增生肥厚的变性球筋膜至半月皱襞外并剪除,巩膜面血管略烧灼止血或用肾上腺素棉片压迫止血,注意勿损伤内直肌止端。先用大于角膜直径2 mm棉片保护角膜及角膜缘后2 mm组织,再用丝裂霉素C;丝裂霉素C为术中一次性使用,浓度为0.02%,用配制好的MMC溶液浸透单层小棉条(注意以小棉条刚浸湿、扭干最好,禁滴水),放置于胬肉增生处巩膜面及其上、下方球筋膜Tennon's囊下,避免触及角膜缘组织和球结膜两侧切缘,根据年龄及胬肉充血肥厚程度放置1~2 min后取出丢弃,用250 ml BBS溶液充分冲洗术野及巩膜面、Tennon's囊下,并用消毒棉签沾干水,于术眼颞上方或下方球结膜取一块包括角膜缘上皮组织在内的球结膜组织植片,其大小相当于巩膜暴露区大小,把植片拖至原胬肉植床巩膜处展平,上皮面向上,注意其角膜缘相对应,准确对位,10-0显微镜线带浅层巩膜间断缝合固定于巩膜暴露区,结膜侧与植床结膜间断缝合,球结膜取材处不予处理,术后涂碘必殊眼膏包扎术眼。术后第1天行抗生素、激素滴眼液点眼,常规换药,术后15 d左右拆除显微缝线。

2 结果

术后早期植片水肿,周围结膜充血明显,5眼出现角膜内皮轻度皱褶水肿,第2~4天植片水肿达高峰期,本文有2眼出现植片下渗液积聚,行放液处理,术后第5~7天水肿基本消退,周围球结膜充血改善,术后半月拆线时角膜上皮基本修复,内皮皱褶消失,植片成活,手术区无明显充血,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角膜上皮愈合,恢复透明,无胬肉组织生长,52例治愈;1例因长期染发,眼、面部过敏复发。复发1例,复发率为1.887%。

3 讨论

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公认较理想的手术方法,但仍有一定的复发率,此种胬肉切除手术后复发率为3.77%~10.7%[2]。病理学研究表明,翼状胬肉的复发与组织细胞的异常增生有关,胬肉的主要成份是大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并由其导致相应的病变。为阻止胬肉复发,本文53眼均采取术中局部丝裂霉素应用,并切取带角膜缘的球结膜移植片,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并依靠角膜缘干细胞高增殖潜力,在角膜缘上皮细胞缺损修复中保证了角膜样上皮细胞的特性,角膜缘的增殖压力抑制了结膜上皮细胞长入,并且防止了角膜缘部结膜血管长入[3]。MMC为头状链霉菌层分离出的一种抗肿瘤抗生素,具有烷化作用,选择性抑制DNA、RNA和蛋白质合成并阻止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物质,MMC功能性抑制并杀死、Tennon's囊成纤维细胞,对瘢痕反应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抑制作用,但MMC对正常的组织也有刺激,可引起角膜、结膜上皮溃疡,角膜内皮毒性反应,巩膜炎等并发症[4],为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要控制药物浓度为最低的有效浓度,只放浸有MMC溶液的小棉条于暴露巩膜及球筋膜Tennon's囊下,并彻底冲洗,沾干眼部水分后再行角膜缘结膜瓣移植,以防残余药液抑制角膜缘细胞。在正常眼表,角膜缘不仅是抵御结膜下纤维组织侵入角膜的屏障,还提供干细胞促进角膜上皮化。采用带角膜缘的结膜瓣移植方法,移植后角膜缘细胞可在受眼形成健康的角膜缘屏障和提供干细胞,同时自体结膜瓣覆盖巩膜暴露区可阻止成纤维组织生长,促进眼表恢复到正常外观。传统的手术方法没有抑制Tennon's囊成纤维细胞,没有补充病变取角膜缘干细胞,故术后复发率高[5,6]。

总之,本手术方法取材方便,经济实用,简单易于操作,角膜缘结膜移植要取自体眼表组织,无排斥反应,较安全;术中操作要仔细小心,彻底清除结膜下增生组织,保护角膜缘细胞,充分冲洗防止残留MMC药液对角膜缘细胞的增生起抑制。本文40例53眼未发现与MMC有关的并发症,这与术中、术后合理处理有直接关系。通过本文临床观察,采用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能进一步降低胬肉复发率。因为病例少,实验室条件有限,观察时间不长,还需进一步进行临床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 对40例53眼胬肉行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以角膜上皮愈合,恢复透明,无胬肉样组织生长为治愈,否则视为复发。结果 除1眼复发,其余均治愈,复发率为1.887%。结论 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是可行的,能进一步有效防止胬肉的复发。

关键词:翼状胬肉,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丝裂霉素

参考文献

[1]王敏华.胬肉的治疗方法.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12):891-893.

[2]李军,张繁友,祝莹.平阳霉素结膜下注射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9,27(10):1191-1192.

[3]张文华.角膜干细胞和角膜缺陷症.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6,20(4):203-208.

[4]陈松.青光眼滤过手术抗瘢痕形成药物的研究近况.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4,18(4):193-201.

[5]袁世聪.丝裂霉素C在原发性翼状胬肉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学创新,2009,6(23):117-118.

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 篇6

关键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翼状胬肉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增生性病变,属于结膜组织增生性疾病, 常有眼部充血,造成眼部不适,影响患者的

面部外观[1]。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引起散光,当胬肉头部侵及瞳孔区会引起视力下降[2]。赤道附近和低纬度地区,由于日照强烈,患病率较高。高纬度地区患病率相对较少。相对于我国北方其他省份,广东省由于日照时间相对较长,翼状胬肉的发病率更高,是基层医院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甚多,由于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目前多为手术切除,手术方法多为单纯翼状胬肉切除巩膜暴露法,但是手术后复发率高一直成为难题。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理论的深入研究,出现多种胬肉切除术联合干细胞移植的手术方式。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眼科从2005年8 月至2007年4 月对18例28眼实施单纯翼状胬肉切除巩膜暴露法手术,23 例36眼翼状胬肉施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通过对两种手术方法的比较,评估两种方法的术后复发率和角膜修复情况。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将患者分成翼状胬肉切除巩膜暴露组A组,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B组)。两组患者均来源于2005年8月至2007年4月住院手术治疗的初发翼状胬肉患者。A组:翼状胬肉切除巩膜暴露组18例(28眼)。男8例(12眼),女10例(16眼)。年龄45~78岁,平均57.39岁。B组: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23例(36眼)。男10例(15眼),女13例(21眼),年龄42~74岁,平均56.26岁。病程最长20余年,最短半年。胬肉均位于鼻侧缘,截至2008年2月,随访10~30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手术后畏光、流泪、异物感、疼痛等自觉症状缓解时间;通过裂隙灯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术后随访期间翼状胬肉有无复发。见表1。

胬肉切除巩膜暴露手术: 所有患者均在胬肉静止期手术。术前3~5 d给予氧氟沙星眼药水滴眼5~6次/ d,0.025%地塞米松眼药水滴眼4次/d。术前用生理盐水清洗结膜囊,剪睫毛,冲洗术眼泪道。手术中用0.5 %丙美卡因表面麻醉, 2 %利多卡因结膜下浸润麻醉。在显微镜下于胬肉颈部剪开球结膜并向上下方及鼻侧分离, 注意尽量保留正常球结膜, 于胬肉头部前0.5 mm开始剖切, 将胬肉头部完整干净自角膜面剔除下来。分离胬肉颈部及体部至半月皱襞前剪除胬肉。尽量清除巩膜表面的胬肉组织, 但勿伤及内直肌。出血点烧灼止血。

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胬肉切除步骤同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在同侧眼颞上方角膜缘外用2%利多卡因做球结膜下注射,使局部结膜隆起,距角膜缘外3 mm处弧形切开球结膜,用显微无齿镊和角膜剪轻轻分离至角膜缘(勿附带筋膜组织),用刮胡刀片继续剖切至透明角膜缘内1~1.5 mm处,用角膜剪剪取与缺损区长度大致相等的角膜缘组织片。将剪取的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平铺于受区巩膜表面, 上皮面向上, 植片角膜缘与受区角膜缘重合。用“10-0”尼龙线带巩膜浅层间断缝合固定植片两侧及角膜缘, 植片结膜缘与自体结膜残缘缝合。取材区筋膜层暴露,“10-0”尼龙线缝合结膜切口一针。

术后A、B两组处理相同,均每天换药, 术眼结膜囊内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药水6次/d,重组牛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药水6次/d,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每晚一次,全身使用抗生素。7 d左右拆除缝线。

2结果

见表2。

A组:术眼畏光、流泪、异物感、疼痛等自觉症状消失时间在3~8 d,平均5.78 d。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在6~9 d,平均7.06 d。随访23个月,26眼痊愈,表现为结膜上皮完全覆暴露巩膜面。4眼复发,复发率14.29% 。表现为原病变区结膜下组织增生,并有新生血管形成侵入角膜,其中术后3~6个月内有2例复发,术后6~8个月内有2例复发。B组:术眼畏光、流泪、异物感、疼痛等自觉症状消失时间在2~7 d,平均4 d。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在3~8 d,平均5.57 d。术后1~2 d植片颜色稍白, 水肿, 3~4 d后颜色逐渐变红, 水肿消退。全部病例无一例结膜瓣脱落,10 d左右伤口愈合。经23个月随访,36眼痊愈,仅一例复发,复发率2.78%。角膜光滑无新生血管。内眦部结膜平整,无充血隆起,无粘连。

3讨论

翼状胬肉是局部球结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增生而侵犯角膜的一种疾病,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翼状胬肉的患病率相当高,特别是生活在低纬度、高海拔地区且从事户外工作,年纪大,家族中有人患翼状胬肉的人群发病率更高[3]。1965年针对广东高要和中山地区的调查显示,翼状胬肉的患病率分别是10.76%和18.20%。迄今为止关于翼状胬肉的确切病因和及其具体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Coroneo[4]提出“两阶段”学说被广泛认可。他认为翼状胬肉发病过程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角膜缘干细胞受到破坏,角结膜屏障功能发生障碍;第二阶段,细胞增生活跃,并发生炎症、血管化和结缔组织重塑型,角膜“结膜化”,从而发生翼状胬肉。根据“两阶段”学说,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是翼状胬肉的发病基础。而完整的角膜缘是阻止结膜向角膜生长的屏障,一旦此屏障被破坏则使增生活跃的结膜成纤维细胞或转化的角膜缘干细胞易于向角膜方向生长。所以恢复和维持角膜缘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即角膜缘干细胞的功能和生长环境是治疗翼状胬肉的关键。

角膜缘干细胞缺失可导致眼表功能异常,表现为结膜上皮及新生血管侵入角膜,角膜的慢性炎症、持续角膜上皮缺损、基底膜的破坏和假性胬肉的形成。干细胞是指存在于所有自我更新组织中,细胞周期长,分化程度低具有极大的增殖潜力、进行不对称分裂的细胞。干细胞对创伤和增殖刺激反应快,是自我更新组织内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源泉。众所周知,角膜上皮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这是由于角膜干细胞存在的原因。钟兴武、龚向明等[5]在Davanger、Schermer、Ebata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证明角膜上皮干细胞存在于角膜缘,角膜缘在角膜上皮创伤愈合、角膜上皮完整与稳定性维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角膜缘上皮细胞的不断增殖,为取代脱落的细胞和修复缺损区提供细胞来源,另一方面,角膜缘上皮细胞的高度分裂、增殖能力形成的增殖压力,为分化细胞的向心性运动提供动力,也在角膜缘为阻止结膜上皮及新生血管长入起屏障作用,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基于角膜缘干细胞的新概念,Kenyon等[6]在1989年首创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就是用健康的自体或同种异体角膜缘组织替换受损伤或功能不良的角膜缘组织,通过供体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细胞的向心性移行来修复,稳定受损的角膜表面,阻止新生血管的侵入。通过本研究证明,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B组患者较胬肉切除巩膜暴露手术的A组患者在术后畏光、流泪、疼痛等自觉症状消失时间短、角膜创面修复时间短、术后胬肉的复发率小。因此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翼状胬肉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Coster D.Pterygiunran ophthalmic enigma,Br J Ophthalmol,1995,79:304-305.

[2]Ibechukwn BI,Astigmatism and Visual impairment in pterygium:affected eyes in Jos,Nigeria.East Afr Med J,1990,67:912-917.

[3]刘祖国.眼表疾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4-355.

[4]Coroneo MT,Girolamo ND,Wakefield D.The pathogenesis of pterygia.Curr Opin Ophthalmol,1999,10:282-288.

[5]钟兴武,龚向明,廖武.角膜缘干细胞缺乏对角膜上皮损伤修复的影响.临床眼科杂志1999;(4):30-32.

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 篇7

关键词: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复发率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可引起屈光异常或遮盖瞳孔而影响视力,保守治疗效果不确定。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紫外线照射、慢性炎症刺激、粉尘环境等有关,因为这些理化因素可导致角膜缘干细胞功能衰竭。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单纯切除复发率可高达30%~60%[1].随着角膜缘干细胞理论的提出,国内越来越多的术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从2004年开始,我们采用此项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原发性翼状胬肉42例(48眼),复发性翼状胬肉6例(6眼),男20例(22眼),女28例(32眼),年龄34岁~70岁。胬肉头部侵及角膜缘内3 mm以上,2眼遮盖瞳孔。

1.2 手术方法

1.2.1 切除翼状胬肉

采用倍诺喜表面麻醉+利多卡因于胬肉颈部局部浸润麻醉。于翼状胬肉颈部后横行剪开表面球结膜,向鼻侧分离至泪阜,向两边分离至胬肉边缘外1 mm宽的正常筋膜组织,并沿此边缘剪开使胬肉两边缘游离。剥离翼状胬肉头部及颈部,提起,沿巩膜表面分离翼状胬肉至泪阜,于泪阜处剪断切除增生的筋膜组织,注意保护内直肌,将角膜及巩膜上的病变及瘢痕组织尽量剥离干净,烧灼出血点及扩张的血管。

1.2.2 角膜缘上皮移植

于患眼颞上方,距角膜缘3 mm处注射含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使结膜上皮与筋膜层分离,平行角膜缘做一长切口,向角膜缘分离出不带筋膜的结膜瓣,翻转结膜瓣,自角膜缘处用隧道刀向角膜侧做角膜缘板层分离至透明角膜内0.5 mm,切取包括结膜瓣的角膜缘板层植片,植片宽度依植床宽度而定。上皮面向上,植片角膜缘与植床角膜缘对合,展平植片,用10-0尼龙线带浅层巩膜固定植片角膜缘两角,结膜侧与植床游离球结膜固定缝合于浅层巩膜2针,再间断缝合2~3针。颞上取材处不做处理,如较大则将球结膜与其下筋膜浅层巩膜缝合2针。术毕结膜囊置典必殊眼膏,术眼加压包扎,48 h后换药,滴典必殊眼药水,2周后拆除缝线。

1.3 疗效标准及评定

胬肉头体消除,角膜缘部及角膜光滑,内眦部结膜平复,无充血为治愈;如有纤维血管组织侵入角膜为复发。

2 结果

2.1 术后24 h术眼疼痛不适,次日缓解。用1%荧光素钠

观察角膜创面上皮修复情况,术后3 d~5 d角膜创面被上皮覆盖,角膜表面逐渐恢复透明,部分病例有云翳形成,1周内结膜充血,植片轻度水肿,2周后植片水肿基本消失,颞侧取材处伤口术后4周基本愈合。

2.2 随访6个月~12个月,原发性胬肉48眼无1眼复发,复发性胬肉6眼,2眼复发,复发率为3.7%.

3 讨论

角膜缘上皮及其浅层基质中存在着角膜上皮来源的干细胞,干细胞不仅是角膜上皮增殖分化的来源,而且具有阻止结膜细胞向角膜缘内生长的屏障功能[2],它们对角膜缘创伤的愈合及角膜透明性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据报道,在翼状胬肉的形成、发展及复发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或缺乏[3,4]。而手术创伤加重角膜缘干细胞的损害,同时手术创伤及其术后炎症反应使胬肉组织残留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细胞活化,导致纤维血管组织形成,胬肉复发[5]。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就是通过自体角结膜植片的正常干细胞增殖、分化及细胞的向心性移行来修复和稳定受损伤的角膜缘,重建角膜缘屏障功能,阻止胬肉切除术后结膜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向角膜生长,有效避免胬肉复发[6]。本报告中,原发性翼状胬肉48眼,无复发,复发性翼状胬肉6眼,2眼复发,复发率为3.7%,手术效果理想,明显降低了复发率,与单纯切除术相比较效果尤为明显,但手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胬肉组织切除必须彻底,尤其对复发性胬肉,需彻底清除病变及瘢痕组织,暴露出正常的角膜和巩膜组织。(2)角结膜植片应包含角膜缘干细胞的角膜缘组织,以提供足量的正常干细胞,提供更强的机械屏障作用。(3)有效抑制术后炎症反应,有利于减低胬肉复发。(4)取材范围不要超过全角膜的1/3,以防止发生角膜功能失代偿。

我们认为:显微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具有操作安全、创面修复快、复发率低的特点。因复发性胬肉创面较大,取材受到限制,可能遗留部分手术裸露区,不能完全阻断术后各类细胞生长因子与残余病变纤维血管组织的接触,因而有一定的复发率[7]。

参考文献

[1]谢立信,胡隆基,张悦,等.角膜缘上皮和球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6,14﹙9﹚:538.

[2]席兴华,姜德咏,唐罗生,等.翼状胬肉的不同术式对创面上皮修复及复发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3,21﹙5﹚:353-355.

[3]邓宏伟(综述).角膜缘干细胞生存微环境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6﹚:403.

[4]刘阳(综述).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9,23﹙4﹚:204.

[5]王雨生(综述).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4,18﹙2﹚:116-121.

[6]Starc S,Knorrm,Steuhl KP,et al.Autologous Conjunctiva-lim bus transplantation in treatment of primary and recurrent pterygium[J].Ophthalmology,1996,93(3):219.

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110例 (127眼) 男49眼, 女78眼年龄在36~74岁之间, 原发性胬肉115眼, 复发性胬肉12眼, 其中一眼颞侧角膜有浸润。

1.2 手术方法

(1) 术前常规点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3d; (2) 常规消毒, 无菌孔巾暴露术眼, 点倍诺喜表麻后, 2%利多卡因0.5mm局部浸润麻醉注射胬肉体下; (3) 手术显微镜下以圆形手术刀于胬肉头部外1~2mm处剥离角膜上皮及胬肉组织至角膜前弹力层, 使之光滑清洁, 并分离胬肉至泪阜处, 提起胬肉体部将胬肉从根部切除, 彻底切除增生的纤维组织, 注意勿伤及内直肌, 巩膜表面及角膜缘处活动性出血点烧灼止血; (4) 于术眼上或下方角膜缘适当大小健康角膜缘含0.5~1mm透明角膜组织制做角膜缘干细胞植片, 剔除结膜下筋膜组织, 供区移植片要比授区略大, 以移植片完全覆盖授区为宜; (5) 将结膜瓣上皮面向上铺平, 供区角膜缘与授区角膜缘相对, 以10/0进口缝线, 角膜处对应球结膜与浅表巩膜缝和固定, 间断对位缝合, 术毕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与地塞米松, 涂红霉素眼膏包扎术眼。术后给予复方妥布霉素眼水、金因舒眼水、双氯芬酸钠眼水3次/日滴眼, 术后第1天开始换药, 每日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及移植片情况。7d拆结膜缝线, 拆线后1周复诊1次, 术后1个月每2周复诊1次, 术后3个月每1月复诊1次, 术后半年3个月复诊1次, 术后1年每6个月复诊1次。回访6个月~3年。

2 结果

术后2~3d患眼都有不同程度的畏光、流泪及异物感, 上睑水肿, 3d后症状缓解, 3~4d后角膜上皮渐修复, 移植片水肿1周左右消失, 供区结膜上皮2周左右修复。术后有119眼不同程度视力提高, 8眼因患有白内障等眼疾不提高, 术后1例结膜对合处肉芽性增生又2次手术, 分析与结膜下组织分离不干净有关;术后1例移植片局限性坏死近内眦部结膜对合处, 停用皮质类固醇眼水与非甾体眼水, 予以抗炎营养上皮促进修复等对症治疗1周后痊愈。6眼复发 (其中5眼为2次复发, 5眼中有1眼睑球粘连) , 复发率4.7%。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眼表疾病。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紫外线照射损害角膜缘干细胞、气候干燥、接触风尘有一些关系[2,3,4,5]。翼状胬肉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单纯的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率高, 如何降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是目前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这127例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翼状胬肉证实该方法简便、实用, 易于掌握而且并发症少, 大大的降低了复发率, 疗效十分可靠。1986年Schermer等首次提出了“角膜缘干细胞”的概念[6]。有研究[7]表明, 正常角膜缘干细胞的增殖压力可以阻止结膜上皮及角膜缘血管向角膜中央方向的移行。因此, 角膜缘干细胞在胬肉形成和切除后防止复发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为胬肉切除的病变区结膜和巩膜提供了正常的上皮干细胞, 从而为异常变性的组织增生起到了栅栏的作用[8], 再者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不存在任何排斥反应, 因此移植后的角膜缘干细胞可以在局限部迅速增生、分化[9], 防止了复发。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填补翼状胬肉病变区缺损的干细胞, 重建角膜缘生理屏障, 过而阻止变性的结膜下组织向角膜创面增生和移行;另外,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提供角膜缘干细胞, 可以使胬肉切除后的角膜创面迅速上皮化, 遏制纤维血管组织角膜表面生长, 从而降低胬肉术后的复发率[10]。因此我们认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起到了阻滞胬肉组织向角膜生长, 给角膜上皮以修复时间。在基层, 该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 通过127眼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 术后随访6个月3年, 复发6例, 复发率4.7%。结论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 大大降低了复发率, 是适合基层又成功率较高的手术方法, 值得推广。

关键词:翼状胬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参考文献

[1]沈林雄, 蔡继林, 黄楚, 等.翼状胬肉逆行切除联合自体结膜或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疗效观察[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0, 10 (5) :303.

[2]惠延年.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73-74.

[3]闫启昌, 刘鑫, 邸悦.三亚地区翼状胬肉发病与紫外线暴露时间相关研究[J].中华医学出版社, 2006, 86 (24) :1686-1689.

[4]马科, 徐克, 张士元, 等.北京特定地区翼状胬肉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眼科学杂志, 2005, 41 (1) :63-65.

[5]谢拉信.我国眼表疾病研究现状的分析与建议[J].中华眼科杂志, 2007, 43 (1) :5.

[6]李春燕, 安艳霜, 邓奋刚.翼状胬肉手术中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生物羊膜移植的对比[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34 (4) :303-305.

[7]刘祖国.角膜缘干细胞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通讯, 2005, 34 (3) :2-4.

[8]张琦, 项振扬.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羊膜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比较[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6, 24 (5) :505-506.

[9]樊蕾, 刘露.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17) :171.

上一篇:肉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下一篇:不同阶段不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