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上皮

2024-08-05

角膜上皮(精选5篇)

角膜上皮 篇1

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 (persistent epithelial defects, PED) 是指角膜上皮缺损区面积最长轴直径大于2 mm, 应用常规治疗方法 (例如泪液替代物或普通角膜接触镜等) 治疗无效, 持续2 周以上不愈合者[1], 为临床上常见的眼表疾病, 严重者可致角膜穿孔、失明, 甚至眼球丧失。PED常用治疗方法:羊膜移植术、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生长因子、自体血清等[2]。我科于2015 年收治了1 例左眼角膜炎病例, 经过使用角膜绷带镜治疗后, 患者已康复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儿, 男, 12 岁, 15 d前患儿自觉左眼有异物, 自行搓揉左眼后出现眼痛、异物感, 伴眼红、视力下降, 自主睁眼困难, 不伴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 门诊以“左眼角膜炎”收入院。患儿生命体征平稳, 专科检查:VOD:1.0 VOS:0.08 矫正无效。右眼未见明显异常, 左眼自主睁眼困难, 翻开眼睑可见结膜充血 (++) , 水肿 (-) , 角膜瞳孔区可见一大小约3 mm×4 mm不规则上皮缺损, 周围角膜浑浊水肿, 以下方为重, 前房轴深约3.5 CT, 房水清, 虹膜纹理清楚, 颜色正常, 瞳孔形圆居中, 直径约3.0 mm, 对光反射稍迟钝, 晶状体透明, 眼底因角膜原因窥不清。予以局部抗感染、抗炎对症治疗, 佩戴角膜绷带镜促进上皮修复,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10 d后, 通过角膜绷带镜的佩戴, 配合促角膜生长药物和人工泪液的治疗, 患儿角膜上皮已完全愈合, 角膜透明, 未诉不适, 未出现并发症, 专科检查:VOD:1.0 VOS:0.6+, 患儿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使用角膜绷带镜的目的、绷带镜的作用及疗效、可能存在的风险, 让患者及家属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 主动配合治疗, 减轻焦虑情绪。

2.2 绷带镜使用及注意事项佩戴绷带镜前注意洗手, 核对绷带镜名称、有效期、包装是否完好, 有无漏气, 检查镜片边缘是否光滑;患者取平卧位, 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洁结膜囊、睑缘及眼睑周围分泌物;嘱患者向下看, 用无菌棉签伸入上穹隆部撑开上眼睑, 再用无菌无齿镊夹取绷带镜放置在角膜上。戴取绷带镜应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动作轻柔, 勿压迫眼球。患者在佩戴绷带镜过程中, 严格注意用眼卫生。绷带镜每4 d~10 d更换镜片1 次, 同一镜片持续佩戴时间最长不超过2 周。佩戴过程中如出现异物感、畏光、流泪等异常情况需立即停戴, 并及时就医。对眼部有感染的患者禁忌佩戴绷带镜, 否则会加重感染。

2.3 用药护理遵医嘱滴抗生素眼药水、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眼药水及人工泪液。点眼药水时护理人员要严格无菌操作原则, 根据医嘱正确滴眼液, 滴眼液时动作轻柔, 勿压迫眼球。

2.4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使用绷带镜期间, 可通过裂隙灯观察、荧光素染色、患者主诉等综合判断佩戴绷带镜的疗效,

尤其注意观察镜片有无脱落、移位、有无角膜穿孔、感染加重等并发症。如出现异常情况, 需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5 生活护理告知患者佩戴绷带镜期间多闭眼休息, 注意眼部卫生, 严禁揉眼和挤眼。饮食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如胡萝卜、动物肝脏等, 避免刺激性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3 小结

由于角膜组织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当角膜组织发生炎症或溃疡时, 角膜组织中的神经末梢暴露, 患者疼痛明显。另外眼睑与角膜之间的相互摩擦, 缺损的上皮很难修复。通过佩戴角膜绷带镜, 避免了眼睑与角膜之间互相摩擦, 可促进上皮修复, 同时减轻疼痛。另一方面使用绷带镜后, 角膜与镜片之间的泪液更新速度减慢, 镜片的吸水作用使泪液发生轻度浓缩, 加之角膜绷带镜具有药物缓释作用, 可延长药物在眼内停留时间, 使眼内药物浓度升高,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增加治疗效果。因此当角膜炎症或溃疡经治疗炎症得到控制、上皮缺损修复困难时, 适时使用角膜绷带镜, 能促进缺损的上皮快速修复, 促进愈合, 减轻患者痛苦, 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邹新蓉, 郝继龙, 谷树严.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8, 26 (5) :417-421.

[2]曹凤芝.绷带镜治疗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 2015, 15 (6) :1072-1074.

角膜上皮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6例中男103例, 女53例, 均为农民, 年龄18~55岁, 受伤时间为1h~10d。

1.2 损伤所至的植物种类

玉米叶58例, 水稻叶45例, 干草50例, 其他3例。

1.3 临床表现及体征

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角膜刺激症状:如磨痛、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痉挛、视物模糊等不适, 询问病史均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被农作物划或刺伤的病史, 裂隙灯检查见损伤部位角膜上皮剥脱, 时间较长者可见角膜损伤部位呈灰白色混浊, 周围组织水肿。严重感染病例17人, 角膜弥漫性混浊, 溃疡, 前房积脓。

1.4 治疗方法

1.4.1 损伤时间短, 仅角膜上皮剥脱者:

氧氟沙星滴眼液点患眼1日5次, 角膜宁 (硫酸软骨素复方滴眼液) 滴眼液点患眼1日3次, 3日后痊愈。

1.4.2 时间长, 角膜已感染者:

庆大霉素2万单位球结膜下注射1日1次, 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 素高捷疗眼膏涂患眼, 包扎。氧氟沙星滴眼液点患眼1日5次, 角膜宁 (硫酸软骨素复方滴眼液) 滴眼液点患眼1日3次。

1.4.3 严重感染病例

庆大霉素2万单位球结膜下注射1日1次, 阿托品眼膏散瞳, 素高捷疗眼膏, 红霉素眼膏涂患眼, 包扎。全身应用抗生素, 作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和真菌培养。

1.4.4 查到真菌的病例:

停用抗生素, 0.2%氟康唑滴眼液点患眼1日5次, 1%金霉素眼膏涂患眼1日1次。制霉菌素片口服1日2次。

2 结果

本组156例全部治愈, 无1例角膜感染导致角膜穿孔及眼内炎的发生, 92例损伤时间短, 仅角膜上皮剥脱者, 完全愈合。47例时间长, 角膜已感染者, 遗留有点状云翳和白斑, 无明显视力障碍。12例严重感染病例和5例查到真菌的病例, 遗留较大云翳或白斑, 视力明显减退 (0.05~0.15) 。

3 讨论

在农业生产中, 农作物所致角膜上皮损伤是眼科常见的眼外伤疾病, 若不及时就诊处理, 就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进而导致视力障碍, 此类疾病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就诊、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感染, 争取早日治愈, 将角膜炎的后遗症减少到最低程度[1,2]。损伤后就医的时间和角膜病变的程度有直接关系, 时间越长, 病变越严重, 预后越差, 故伤后早期处理是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在农村医药卫生条件较差地区, 加强宣教, 使乡村医生能处理早期病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导致损伤的植物种类和病变的关系, 本组病例中5例查到真菌的病例均为干草损伤, 故询问病史时要详细, 对怀疑真菌感染者, 要及时从病变部位取作涂片, 做真菌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家琦.实用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314-322.

角膜上皮 篇3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我院眼科门诊接诊各种外伤导致导致的角膜上皮缺损200例。年龄10~70岁, 男158例 (158眼) 女42例 (42眼) 。按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合对照组, 两组各100例 (100眼) 。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金因舒滴眼液滴入结膜, 4次/d, 1~2滴/次, 对照组采用0.3%妥布霉素滴眼液滴入结膜, 1~2滴/次。滴眼后3 d、6 d观察角膜上皮缺损修复情况。

1.3 效果分级

根据角膜上皮缺损区的愈合情况将临床疗效分为4级:①痊愈:角膜上皮缺损区完全愈合, 荧光素染色阴性。②显效:角膜上皮缺损区大部分愈合, 未愈合区小于原来的1/2。③有效:角膜上皮未愈合区占1/2~4/5。④无效:角膜上皮缺损区尚有4/5以上。

2 结果

χ2检验,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滴眼3 d、6 d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0.01) 说明金因舒滴眼液治疗组角膜创面修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角膜创面修复完成上皮覆盖均匀。 (表1)

3 讨论

当眼表受到创伤引起的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是许多眼科疾病的并发症, 愈合缓慢而且易诱发溃疡和感染, 若不能及时修复可引起角膜的继发感染, 基质浸润溶解, 甚至穿孔严重影响视力[1]。EGF是目前临床可以应用的一种表皮生长因子, 具有促进角膜基质层和胶原层合成的作用, 也有效的促进受损部位角膜缘干细胞反应性分化使周围角膜上皮细胞向心性移动, 如果及时应用金因舒提高损伤部位生长因子的含量满足生长因子受体结合的最大需要, 那么就可以相应的提高角膜上皮自我修复能力变被动为主动。

人表皮生长因子是一种生长调节蛋白, 是利用生物技术从小白鼠颌下腺中提取的一种能刺激到内外胚层细胞增殖的生长因子, 广泛存在于人体, 与通过细胞膜EGF受体结合激活多种生化酶促进DNA、RNA水羟脯基酸的合成来加速细胞分化和表皮组织形成[2]。当角膜受到损伤时, 其周围的组织细胞就会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释放出内源性细胞生长因子EGF, 安全有效的缩短角膜上皮重建的时间, 促进和调节角膜上皮细胞、基质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增生和移行及生长分化, 增加角膜创面抗张强度, 刺激角膜内皮细胞增殖, 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角膜上皮、内皮损伤的愈合[3]。研究表明金因舒滴眼液局部给药可以提高机体自我修复能力, 提高损伤的角膜上皮创伤愈合的时间和增大愈合速度。

rhEGF能特异性和角膜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受体相结合[4], 加速角膜创面的愈合改善角膜胶原纤维板层的排列, 使其更接近正常的排列趋势。rhEGF与眼组织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细胞内信号反应系统引起一系列生物反应主要表现在:增加细胞膜及亚细胞膜上的物质转运;促进细胞外大分子物质的合成, 最终促进眼表组织细胞移行、分裂、增殖等组织修复[5]。通过本次观察表明rhEGF滴眼液能很好的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使病程缩短, 还被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角膜上皮缺损、各种角膜术后、轻度干眼症伴浅层角膜病变, 是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金因舒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 滴眼液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观察200例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病例, 随机分成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 治疗组采用金因舒滴眼液滴入结膜, 4次/d, 1~2滴/次;对照组采用0.3%妥布霉素滴眼液滴入结膜, 1~2滴/次。滴眼后3d、6d观察角膜上皮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滴眼3d和6d, 金因舒滴眼液治疗组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χ2检验,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滴眼后3d、6d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0.01) 。结论 金因舒滴眼液的主要成分是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它能够特异性和角膜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受体结合提高损伤的角膜上皮创伤愈合的时间和增大愈合速度, 是一种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

参考文献

[1]Gospldarowicz D, et al.Exp Eye Res, 1997, 25:631-649.

[2]洪慧, 张薇, 刘萍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局部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上皮的作用.中国实用眼科, 1997, 17 (12) :741-742.

[3]Daniele S, et al.Greafse Arch Clin Expophathalmol, 1979, 200:159-165.

[4]Singh MD, et al.Eye Burns Ophthalmol, 1987, 103:802.

角膜上皮 篇4

关键词:翼状胬肉,显微切除,自体带角膜缘上皮结膜移植术

临床上,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 患者眼睛与外界的日光或者紫外线刺激有关。有的眼科专家认为翼状胬肉也与患者角膜缘干细胞的功能障碍有关系[1]。从理论上讲, 翼状胬肉如果过快生长, 则会使得患者瞳孔被遮挡而导致视力下降。临床中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法。这种方法虽然操作比较简单, 但是术后复发率非常高。而且, 这种手术对眼科医生的手术水平要求极高[2]。因此, 如何降低翼状胬肉手术后的复发率是对眼科医生的重大挑战。以下是对本院近3年接收的21例进行翼状胬肉显微切除联合带角膜缘上皮的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患者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近3年眼科接收的42例患者 (42只眼)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21例 (21只眼) 。42例患者中男27例 (27只眼) , 女15例 (15只眼) , 年龄39~58岁, 平均年龄47岁;42例患者翼状胬肉头部超过角膜缘内5 mm以上。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实验组:

(1) 对实验组患者先采用表面麻醉, 同时用0.5%的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 (爱尔凯因) 点眼4次, 再用开睑器对患者的眼睛进行开睑。对患者的翼状胬肉部位注射2%的多卡因。将翼状胬肉与其他组织进行分离。 (2) 用显微有齿镊对患者的翼状胬肉进行提起, 同时再用显微剪去除翼状胬肉。 (3) 对患者的球结膜和巩膜之间采用湿棉片进行擦拭, 同时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并且取与暴露巩膜面大小一致上方带角膜缘上皮组织的球结膜, 在其上下角巩膜缘用10-0显微缝线缝合并固定于浅层巩膜, 间断缝合结膜与移植结膜片。 (4) 对患者眼部进行抗生素眼膏的涂抹, 同时包扎患者眼部。

1.2.2对照组:

(1) 首先进行切除胬肉病变组织: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后开睑, 将剃须刀片细心分离胬肉的头部和体部。 (2) 带角膜缘上皮的结膜移植:剃须刀片取术眼颞上方角膜缘连同部分结膜的上皮组织, 取宽5 mm, 长8 mm, 两端各缝合1~2针。 (3) 术后进行抗生素眼膏的涂抹和对眼部的包扎[3]。

1.3 术后处理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术后进行常规结膜下注射抗生素, 同时采用红霉素眼膏对患者的眼部进行处理。在术后1周后, 对患者眼部进行拆线。

1.4 随访观察

患者进行拆线后, 大约1周复查1次, 一共需要复查6周。6周后, 1个月复查1次, 持续6个月时间。主要检查患者裂隙灯下检查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及移植结膜片生长情况。观察两组治愈率及满意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愈率比较

实验组的治愈例数为19例, 治愈率为90.48%, 对照组的治愈例数为14例, 治愈率为66.67%。实验组的治愈率远远大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中有19例患者对采用翼状胬肉显微切除加自体带角膜缘上皮结膜移植术的治疗方法满意, 满意度为90.48%, 而对照组只有9例患者对传统切除翼状胬肉加自体带角膜缘上皮结膜移植术的治疗方法满意, 满意度42.86%,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中, 大部分眼科专家都认为翼状胬肉的主要病发原因是遭受外界的刺激, 这些刺激包括日光、紫外线等。这些刺激会造成患者眼部角膜缘干细胞的损伤, 以致患者结膜下的纤维组织不断的生长, 最终形成翼状胬肉。通常情况下, 治疗翼状胬肉都是采用传统的手术治疗, 并非显微手术, 不过传统手术方法的复发率很高。因此, 为了降低手术的复发率目前采用的方法包括: (1) 改进手术方法, 如结膜瓣转移。 (2) 术中术后抗代谢抗炎治疗, 如术中或术后局部应用显微切割和术后放射治疗等[4]。

为了更好的防止翼状胬肉在手术后的复发, 应把翼状胬肉的组织切除干净。但翼状胬肉是否切除干净并没有一个固定标准。这种手术的危险性很大, 很容易造成眼部损伤, 而且翼状胬肉组织不易清除, 如想真正的切除需要大面积的对组织进行切割, 这样很容易伤害患者眼部的其他组织。因此可以采用显微切割结合自体带角膜缘上皮结膜移植术。这样, 可以在显微镜下很好的观察翼状胬肉组织的情况, 贴近并保留泪阜切除翼状胬肉组织。从病理学研究表明, 翼状胬肉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细胞, 因此, 复发性的翼状胬肉是由大量增生的纤维细胞组成。显微切割可以很好的观察到纤维细胞的分布, 并且通过结合自体带角膜缘上皮结膜移植术可以很干净的将翼状胬肉纤维组织去除。并且为了防止翼状胬肉的复发, 可以在术后给予患者丝裂霉素C滴眼液, 连续应用5 d, 能抑制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异常增生、防止术后复发, 且较为安全[5]。

综上所述, 在显微镜下进行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带角膜缘上皮结膜移植术, 不仅安全可靠, 而且复发率很低, 可以在各大医院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高珺禛, 崔爱珍.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观察.山西医药杂志 (月刊) , 2010, 39 (2) :117-118.

[2]李雪军, 罗军, 罗萍, 等.宫腔镜联合B超在取器困难及节育器嵌顿中的应用.医学临床研究, 2010, 7 (7) :1330-1331.

[3]严吕霞, 严锦云.手术放大镜下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临床分析.国际眼科杂志, 2010, 10 (9) :1821-1822.

角膜上皮 篇5

关键词:更昔洛韦,阿昔洛韦,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SK) 在角膜病变中致盲率排在第一位, 本病的特点是病毒潜伏于三叉神经节, 角膜病反复发作, 多次发作后角膜混浊并逐渐加重, 最终导致失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SK) 临床上可分为多种类型, 每一类型的发病机理并不相同。一般认为, 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由于病毒在上皮细胞内复制增殖、破坏细胞功能引起的, 因而必须给予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的活力, 控制病情[1]。我院眼科门诊自2007年8月-2008年8月, 对79例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予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 并与用0.1%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作对照, 以进一步考察其疗效以及用药的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选择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树枝状、地图状) 患者79例, 均为出现症状5d之内来就诊的患者, 未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眼药水进行治疗。临床表现:有感冒、发热或特定的发病诱因, 且有反复发作史;症状有眼痛、畏光、流泪, 睫状充血, 角膜有树枝状、地图状溃疡, 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等。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0例, 其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12~57岁, 平均年龄32.6岁, 树枝状角膜炎26例, 地图状角膜炎14例;对照组39例, 其中男22例, 女17例, 年龄11~54岁, 平均年龄31.9岁, 树枝状角膜炎25例, 地图状角膜炎1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 (湖北科益药业股份公司生产, 商品名丽科明) 滴眼4次/d, 每次1滴。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滴眼液 (广州东康药业有限公司) 滴眼6次/d, 每次1滴。并同时使用0.3%氧氟沙星滴眼液 (广州东康药业有限公司) 点眼4次/d, 每次1滴。以3周为一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完成一个疗程, 并进行观察。

1.3 疗效标准

治愈:眼部刺激症状消失, 睫状充血消失, 溃疡愈合, 水肿消失, 荧光素染色阴性。好转:眼部刺激症状明显减轻, 溃疡基本愈合, 角膜荧光素染色少许弱阳性, 病灶缩小, 浸润水肿明显减轻。无效:眼部刺激症状明显, 炎症未控制, 病变继续扩大。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t检验, 计量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程结束后两组的治疗结果

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愈率和有效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率 (χ2=5.9636;P<0.05) ;有效率 (χ2=4.2636;P<0.05) , 表1所示。

2.2 两组病例治愈所需疗程比较

治疗组疗程较对照组短, 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t=4.2951;P<0.05) 。另外治疗组在平均3.7d时患者症状开始改善, 对照组平均5.6d症状才改善。表2所示。

2.3 两组病例用药前后视力情况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后视力均较用药前明显提高。但治疗组视力提高更明显, 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t=5.2653;P<0.05) 。表3所示。

3 讨论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HSK) 是病毒性角膜炎中最多见的一种, 近年还有增多的趋势, 常发生于感冒、急性扁桃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疟疾等热性疾病后,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是HSV直接感染角膜上皮细胞, 在细胞内增殖导致细胞变性坏死, 脱落形成上皮缺损, 形成典型的树枝状、地图状角膜炎。

更昔洛韦是新的抗病毒药, 它与阿昔洛韦同属2-脱氧嘌呤核苷的衍生物, 抗HSV作用在体外与阿昔洛韦相当, 但由于具有很好的眼内穿透性, 在体内作用则比后者高60倍[2]。由于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含有卡波姆基质, 卡波姆具有非牛顿流体学特性, 可改善眼表的稳定性, 改善患者的症状, 在使用中有以下优点:①能有效稳定泪膜, 可减轻因病毒感染导致的各种干眼症;②无需频繁点眼, 4次/d, 即达有效药物浓度, 还可提高患者依从性, 特别适合儿童使用;③日夜均可使用。它是无色、透明、水溶性的凝胶剂型, 拥有良好的舒适性;④具有保护角膜结膜上皮的功能。本研究中的结果显示, 在治疗上皮型单纯疤疹性角膜炎时, 更昔洛韦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治疗组疗程却较对照组短, 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0.01) ;而且患者症状开始改善时间, 也是治疗组比对照组时间短, 也就是说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能够尽快地减少或者解除患者的痛苦;患者用药前后视力情况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后视力均较用药前明显提高, 但治疗组视力提高更显著, 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

由此可知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抗病毒作用更强, 并且其凝胶状剂型刺激小, 舒适性好, 能有效增加局部药物浓度[3], 延长作用时间, 提高治疗效果, 并且具有保护眼表上皮细胞, 减小药物毒性的作用, 提高视力, 为上皮型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更新的、更好的治疗手段。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疗效确切、安全, 治疗时间缩短,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葛坚, 赵家良, 崔浩.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84.

[2]赵林, 刘新, 王树纲, 等.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中的应用[J].眼科新进展, 2006, 26 (11) :809.

上一篇:中医养生理论下一篇:报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