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精选10篇)
治疗性角膜接触镜 篇1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角膜炎症性损害, 在我国已成为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其发病率和致盲率均占角膜病的首位。此病顽固, 易复发, 目前治疗方法虽多, 但疗效不理想。我院自2005年6月至2007年8月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取得一定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该期收治并确诊为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87例。所有病例均为单眼发病, 其中男50例, 女37例;年龄10~62岁, 平均36岁。病程1天~, 30例 (34.5%) ;10天~, 25例 (28.7%) ;1个月~, 20例 (23.0%) ;3个月~, 9例 (10.3%) ;>6个月3例 (3.4%) 。首次发病66例 (75.9%) , 复发21例 (24.1%) ;其中复发次数1~5次, 平均3次。发病诱因以病毒感染为主, 其次为过度劳累、失眠等。
1.2 分组资料
将87例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浅层型39例 (90.7%) , 其中树枝状角膜炎33例, 地图状角膜炎6例;深层型4例 (9.3%) , 其中盘状角膜炎3例, 弥漫性角膜基质炎1例。对照组:浅层型41例 (93.2%) , 其中树枝状角膜炎34例, 地图状角膜炎7例;深层型3例 (6.8%) , 其中盘状角膜炎2例, 弥漫性角膜基质炎1例。两组病例一般情况大体相似。1.3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 如0.1%阿昔洛韦 (无环鸟苷) 滴眼液、0.1%利巴韦林滴眼液、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 并用抗生素滴眼液点眼。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单位和维生素B1 2注射液0.5 m g, 隔日1次。有虹膜睫状体炎者给予1%阿托品滴眼液散瞳, 并口服吲哚美辛片。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疗法。中药基本方:金银花1 5 g、菊花1 5 g、大青叶1 5 g、薄荷5g、柴胡10g、青葙子12g、龙胆草8g、谷精草12g、赤芍12g、黄连6g、木贼10g、防风10g、栀子15g、泽泻12g、蝉蜕12g、甘草6g。每日1剂, 水煎分2次口服。热盛者酌加大黄、黄芩、黄柏、枳实等;湿重者酌加藿香、厚朴、苦参、苍术;阴虚者酌加生地、熟地、知母、当归;病程长或处于恢复期者酌加党参、枸杞等。1.4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刺激症状及睫状充血消失, 角膜溃疡愈合, 角膜荧光素染色 (-) , 角膜水肿及内皮皱褶消退恢复正常, 角膜后沉着物 (KP) 消失或变为棕色, 视力提高;好转:刺激症状及睫状充血较治疗前减轻, 角膜溃疡面缩小, 水肿基本消失, KP减少, 房水闪辉 (+) ;无效:自觉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无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6.1 4, P<0.0 1) 。总体上, 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情况详见表1。
2.2 两组治愈时间比较
治疗组治愈35例, 治愈时间为 (29.0±3.0) 天;对照组治愈25例, 治愈时间为 (40.0±5.0) 天。前者治愈时间短于后者,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t=10.63, P<0.01) 。
2.3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效果比较
表2显示, 治疗组浅层型和深层型治疗后视力均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43.84、26.88, P<0.01) 。对照组浅层型治疗后视力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0, P<0.05) ;深层型治疗前后的视力差别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2, P>0.05) 。两组各型治疗前视力均差别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浅层型和深层型治疗后视力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总体上, 治疗组视力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
两组随访12~18个月。治疗组复发5例 (14.3%, 5/35) , 对照组复发16例 (64.0%, 16/25) 。对照组复发率高于治疗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15.843, P<0.01) 。
2.5 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归属于中医的聚星障、花翳白陷、混睛障范畴。根据中医眼科专著之记载[1], 其病机属于外感风热、肝经风热、肝经火盛、湿热蕴蒸或湿热上攻等实热证。《原机启微》称之为“风热不制之病”。故治疗以清热疏风, 泻火清肝明目, 祛邪退翳, 并佐以扶正。中药具有副作用少和应用范围广的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治疗, 并已取得明显疗效[2]。方中金银花、菊花、大青叶、薄荷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明目, 抗病毒之作用;黄连、柴胡、龙胆草有燥湿, 清肝明目, 泻火解毒之功能;蝉蜕、栀子、青葙子、谷精草、木贼、防风有疏风热, 泻肝火, 解毒明目退翳之效;泽泻祛风毒利水, 清肝明目;赤芍清热凉血, 促进血液流通, 加速炎症消退吸收, 从而减少瘢痕形成;甘草调和诸药。本文观察显示, 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具有较好疗效, 且病程短、复发率低, 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调节机体功能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唐由之.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眼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45.
[2]范德彰.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M]//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379-1383.
治疗性角膜接触镜 篇2
(广西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广西钦州535000)【摘要】目的 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球结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翼状胬肉切除方法,观察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球结膜移植的手术方法。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1±0.7)d,对照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4.3±0.9)d,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66,P<0.01);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出现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觀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复发性翼状胬肉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球结膜移植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翼状胬肉切除术,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小,移植成活率高,恢复较快,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关键字】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球结膜移植;复发性翼状胬肉【中国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159-01 翼状胬肉是眼科一种常见的结膜变性而引起的疾病,是指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而严重影响视力[1]。虽然,翼状胬肉可以采取手术切除进行治疗,但临床发现,单纯的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率较高,尤其对于复发性翼状胬肉病例。近年来,我院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球结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与传统的单纯翼状胬肉相比较研究,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眼科收治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病理确诊,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0例,共42只眼,男25例,女15例,年龄29~66岁,平均年龄(44.3±4.2)岁,病程1~16年,平均病程(8.2±2.1),年胬肉头部侵入角膜缘内平均距离为(3.7±1.1)mm;观察组40例,共44眼,男26,女14例,年龄29~68岁,平均年龄(44.7±4.4)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8.5±2.3)年,胬肉头部侵入角膜缘内平均距离为(3.7±1.1)mm。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均在眼科显微镜下进行,术前采用丙美卡因表面麻醉,1%利多卡因进行结膜下浸润麻醉,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复发翼状胬肉切除方法,具体为:常规进行消毒并铺无菌巾,开眼睑后,于胬肉颈部切开结膜,沿结膜下分离至泪阜,再切除覆盖于角膜表面的胬肉头部,沿巩膜面分离出胬肉组织,于泪阜区切除胬肉,将角膜缘巩膜区暴露在3mm左右后以10-0号线进行间断缝合,固定球结膜与巩膜面[2]。观察组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球结膜移植的手术方法,具体操作为:常规进行消毒并铺无菌巾,按上述方法切除胬肉组织,于内直肌附着点处用10-0线固定结膜。再分离下方5~7点处球结膜至角膜缘内1mm处,取带角膜缘干细胞上皮的游离球结膜瓣(5×7mm),将角膜缘干细胞端与角膜缘对合后移植于胬肉切除处,然后仍然使用10-0线缝合球结膜。两组患者术后均在结膜囊涂氧氟沙星眼膏,使用纱布将手术的眼进行包扎。局部使用抗生素3~5d,术后3d开始使用典必殊眼药水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眼药水,均为每天4次,8d以后拆除结膜缝线[3]。1.3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构成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2.1两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1±0.7)d,对照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4.3±0.9)d,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66,P<0.01)。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出现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n,%)3 讨 论据国内文献报道,翼状胬肉的发病诱因与长期紫外线的照射有关,会导致角膜上皮屏障破坏,使角膜发生变性与增生,从而导致角膜缘的干细胞数量减少而不能抑制结膜上皮细胞及结膜血管向角膜部位浸入,出现增生的结膜组织,复发性翼状胬肉相应区的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更为严重。手术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唯一有效方法,但由于角膜缘干细胞缺乏,单纯的翼状胬肉切除术会使结膜上皮增殖加快,大量的新生血管形成,导致复发率较高,对患者的创伤也较大,恢复较慢。此外,复发性翼状胬肉生长速度快,新生血管也多,较肥厚,二次手术难度大,复发率更高[4]。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球结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能够有效地阻止异常阻止和浅层新生血管侵入角膜,加强角膜的屏障功能,通过自体移植的正常干细胞的增生、分化及向心性移行,对预防新生血管及翼状胬肉纤维的植入有良好的作用和铺平角膜创面的作用,此外,联合球结膜的移植能够覆盖巩膜病变区,代替了翼状胬肉病变时变性及炎症细胞浸润的组织。当然,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及手术的顺利进行,应当注意一下几点:①移植片的选取应当根据患者患者患眼球结膜的多少来选择,并且尽量少去眼球筋膜囊的部分,为了更好的获取角膜缘干细胞,可以斜切取少许角膜缘组织,同时,切取后应注意区分移植片的正反面;②为了提高移植片的成活率,应当将移植片先固定在浅层的巩膜上,再对位缝合紧密;③应避免上皮植入,在对位缝合时,应当注意移植片是否过长或过短,术后严密观察是否会出现上皮植入,若出现,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5]。在本案例中,观察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1±0.7)d,对照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4.3±0.9)d,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66,P<0.01);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出现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复发性翼状胬肉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球结膜移植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翼状胬肉切除术,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小,移植成活率高,恢复较快,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张南,许家骏,高慧筠.自体结膜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0,20(4):222-223.[2]李霞,马素红,樊培松.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2(9):22-24.[3]陈胡挪,周丽云.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2):119-121.[4]胡群茹.自体带球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8,20(1):108-109.[5]刘建君,王瑞峰,杨潇远.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12):185-187.
60例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治疗观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 (60眼) 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患者, 均为单眼患病, 年龄30~80岁, 平均年龄 (52.0±7.2) 岁,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30眼) 。治疗组男19例, 女11例, 对照组男18例, 女1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全身表现: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及沿神经皮肤分布区疼痛、灼热、皮肤潮红、发生线状排列的小水泡, 伴神经痛, 从麻刺感到极度持续疼痛感。皮疹可延续数月, 遗留神经痛可延续数年之久, 沿三叉神经末梢分布区域的皮肤出现串珠状疱疹。眼部:当眼支全部受累时, 疱疹可占据额部皮肤、上睑皮肤和鼻部的皮肤, 病变常不过中线。水泡破溃呈溃疡, 干枯后结痂, 上眼睑皮肤肿胀、眼胀痛、畏光、流泪。裂隙灯可见球结膜睫状充血或混合性充血、角膜上皮性点状浸润、树枝状浸润、地图状浸润、角膜荧光素染色 (+) , 少部分患者出现体温升高、耳前淋巴结肿大。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全身及局部抗病毒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0.9%生理盐水100 ml+神经妥乐平注射液6 ml (7.2 NU) 静脉滴注, 1次/d, 20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常规全身及局部抗病毒药物治疗, 20 d为1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皮肤疱疹结痂, 疼痛消失, 角膜病变修复, 荧光素染色阴性, 结膜无充血, 刺激症状消失, 角膜水肿、浸润消失, 视力提高。 (2) 好转:皮肤疱疹减少, 面部皮肤红肿明显减轻, 疼痛减轻, 局部充血及刺激症状减轻或消失, 角膜病变基本修复, 荧光染色体少许着色, 房水闪辉消失, 视力有提高。 (3) 无效:治疗20 d以上局部皮肤及眼部症状无好转, 角膜病变未改善或加重, 或继发青光眼、眼肌麻痹、视神经炎, 继续恶化者。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为70.0%、好转率为23.3%, 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治愈率为33.3%、好转率为20.0%, 总有效率为53.3%, 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病变, 初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时, 表现为水痘, 常见于儿童。随后病毒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内, 面部的三叉神经为好发部位, 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疼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 (如上呼吸道感染) , 使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度活化, 病毒复制处于活动期时, 侵犯三叉神经半月节第一或第二支, 引起眼睑带状疱疹[1]。除产生水泡疼痛等症状外, 还表现出各种角膜炎、角膜溃疡, 严重者可并发虹膜睫状体炎和继发性青光眼。带状疱疹病毒复制能力较强, 局部及全身重, 患者主观感受差且病情容易复发, 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眼部病变患者, 常规全身及局部使用抗病毒、神经营养等治疗, 出现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并发症时活动瞳孔、加用小剂量激素对症治疗等效果一般。但是, 治疗周期长、疼痛缓解慢、反复、后遗神经痛等问题大部分长期存在, 病情不能及时控制, 并发症发生率高。
神经妥乐平是一种具有神经亲和性的生物制剂, 由牛痘病毒疫苗接种到家兔皮肤组织使其产生免疫和炎症反应, 从其炎症组织经过提取和纯化得到一种非蛋白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应用到本病治疗中, 主要作用有: (1) 营养、修复神经:神经妥乐平可恢复神经突触传导、复活Na+-K+-ATP酶活性, 保护缺氧状态下的神经元;促进神经轴突的形成;改善病损神经传导速度;促进雪旺细胞的增生[2,3,4]。 (2) 镇痛作用:中枢通过调节5-羟色胺能系统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 (α2受体) 的功能, 激活疼痛下行性抑制系统, 在外周通过抑制激肽酶活性而减少缓激肽的释放, 缓解化学性刺激反应, 减轻局部软组织和神经根的水肿, 从而达到镇痛作用[5,6]。 (3) 免疫调节并扩张外周血管[7]: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显示神经妥乐平具有镇静、镇痛、调节植物神经、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免疫功能及营养修复神经细胞等多种作用, 可改善异常感觉和情绪反应, 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针对带状疱疹病毒的特点, 在传统常规全身及局部抗病毒等治疗基础上, 应用神经妥乐平治疗, 营养修复神经, 可明显减轻疼痛, 尤其在减少后遗神经痛方面均有显著疗效, 加快带状疱疹症状恢复, 缩短了住院时间, 且未见副作用, 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
摘要: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性角膜炎药物治疗效果。方法 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患者60例 (60眼) ,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30眼) , 两组均给予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 皮肤涂氯霉素氧化锌乳膏, 眼局部点更昔洛韦眼药水、左氧氟沙星眼药水治疗。治疗组加用神经妥乐平注射液6 ml (7.2 NU) 静脉滴注, 1次/d。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70.0%和33.3%, 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53.3%, 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神经妥乐平注射液能明显减轻带状疱疹性角膜炎不适症状, 大大缩短其病程, 临床效果好。
关键词: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神经妥乐平注射液
参考文献
[1]刘家琦.实用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268.
[2]Hata T, Itoh E, Yoneda R, et al.Mechanism of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neurotropin.Japan J Pharmacol, 1988, 48 (2) :165.
[3]Ruk M, Saleh S.Effects of neurotropin on hyperalgesia and all odynia in mononeuropathic rats.Life Sciences, 1998, 63 (10) :1931.
[4]程飚, 陈峥嵘.神经妥乐平促进雪旺细胞体外增殖作用的研究.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2, 18 (1) :78.
[5]Kawamura M, Shinkwin M, Imai Y, et al.Neurotropin induces antinociceptive effect by enhancing descending pain inhibitory systems involving 5-HT3 and noradrenergic alpha2 receptors in spinal dorsal horn.Life Sciences, 1998, 62 (11) :2181.
[6]喜多富太郎, 山本吉臧, 三好友邦, 等.神经妥乐平对小鼠及SART小鼠的疼痛效果的观察.日药理志, 1978, 72 (6) :573.
治疗性角膜接触镜 篇4
【关键词】 维生素C;角膜炎;角膜溃疡;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07-01
角膜炎、角膜溃疡是由于细菌及病毒侵入角膜引起的炎症。临床表现为患眼有异物感,刺痛甚至烧灼感,球结膜表面混合性充血,伴有怕光、流泪、视力障碍和分泌物增加等症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盲率,严重危害人类视力。维生素C是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蔬菜及许多生物中的一种重要的维生素,研究指出维生素C可保护身体免于自由基的威胁,同时维生素C作为一种高活性物质,它参与许多新陈代谢过程,如抗体及胶原形成,组织修补,苯丙氨酸、叶酸的代谢,铁、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因此本次研究目的为收集近3年我院诊断为角膜炎、角膜溃疡的患者,探讨维生素C局部注射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近3年我院诊断为角膜炎、角膜溃疡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号码表法分为2组,50例研究组和50例对照组,研究组平均年龄(43.8±12.3)岁,男性28人,女性22人;对照组平均年龄(44.6±11.8)岁,男性25人,女性25人;2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 (1)年龄大于18周岁。(2)角膜炎、角膜溃疡的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学分会关于角膜炎、角膜溃疡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每个研究对象能配合医务人员,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1)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2)入院有其他部位急性、慢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药物有过敏。
1.4 治疗方法 两组入院后给予相同抗病毒和抗生素抗感染,即阿昔洛韦抗病毒和抗生素抗感染,阿托品扩瞳。研究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接受维生素C局部注射。使用方法:每3天进行患侧眼穹窿部球结膜下局部注射维生素C 0.2ml一次,共进行注射5次。
1.5 评价方法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治疗时间及复发率。
1.5.1 治疗疗效判断 参考文献[1],治疗疗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角膜炎、角膜溃疡的治疗标准》,治愈: 眼部刺激症状消失,角膜水肿,充血消失,角膜浸润灶愈合; 有效:眼部刺激症状明显减轻,角膜浸润灶范围缩小或浸润减轻; 无效: 眼部刺激症状明显,角膜浸润灶无缩小,荧光素角膜染色明显着色。
1.6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 Econometrics Views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_)±s描述,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频数描述,用χ2检验法,当P<0.01时,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及复发率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及复发率分别为(94%、0%)、(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角膜炎、角膜溃疡是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眼病,该病起病急、发病率高,如就诊不及时可发生角膜穿孔、眼内炎等并发症。该病主要由细菌、真菌、病毒引起,但随着临床上病原体耐药性的增加,导致角膜炎、角膜溃疡的治疗疗效受到严重影响。而且研究[2]指出,有些角膜炎、角膜溃疡患者治疗后可发生角膜白斑、角膜新生血管等后遗症。
我们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复发率及治疗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维生素C局部注射配合抗病毒和抗生素使用后,能明顯提高角膜炎、角膜溃疡的治疗疗效,缩短时间时间,减少复发率。
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化合物,参与人体脂肪、蛋白质的合成,在生物氧化、还原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我们查阅文献发现维生素C的优点为:(1)抗氧化,抗自由基,能参与体内糖代谢氧化还原过程,增强机体的抵抗力。(2)参与神经递质、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研究[4]指出角膜基质层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而使用维生素C后可参与角膜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3)有助于胱氨酸还原为半胱氨酸,进而提高合成抗体的能力。(4)提升氧化酶的活性,增强药物或毒物的解毒过程,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诱导干扰素产生,增强抗病毒作用。(5)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对感染的抵抗作用。阿昔洛韦可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抑制病毒DNA合成,具有作用强、选择性高、毒性少等优点,而且阿昔洛韦眼内穿透性高,能透过完整的角膜上皮和基质。因此,在角膜炎、角膜溃疡治疗时联合使用维生素C后,可保护基底膜的完整性,促进胶原蛋白和组织间质的再生,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局部组织抗病毒的作用[5]。对于维生素C的使用方法,我们建议球结膜下注射。因为角膜病变易发生于角膜中央,若全身应用维生素C会导致角膜浓度不高,而球结膜下注射可使药物在房水及前葡萄膜等获得较高浓度,发挥更明显作用[6]。
参考文献
[1] 姜中蓉.单胞病毒性上皮性角膜炎的患者口服无环鸟苷以预防基质性角膜炎或虹膜炎的对照性验证[J].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2012,10(2):74-77.
[2] 蒋慧蓉,徐丽,夏德昭,等.干扰素在眼科的应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4,15(3):130-134.
[3] 姜中蓉.单胞病毒性上皮性角膜炎的患者口服无环鸟苷以预防基质性角膜炎或虹膜炎的对照性验证[J].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2012,10(2):774-771.
[4] 李志杰.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免疫学[J].眼科新进展,2012,22(1):11
[5] 李玉珍.无环鸟苷对单胞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眼科杂志,2012,5(11):657-660.
治疗性角膜接触镜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患者, 全部为单眼发病。患者中男42例, 女38例;年龄最小61岁, 最大93岁, 平均年龄70岁;右眼54例, 左眼2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无既往消化道溃疡、糖尿病等不适合激素治疗病史。所有病例治疗前、中、后常规查肝肾功能、血常规。
1.2 方法
对照组予阿昔洛韦注射液0.5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 2次/d。维生素B1、甲钴胺片1片, 口服, 3次/d。眼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患眼, 6次/d。贝复舒眼用凝胶点患眼, 2次/d, 阿昔洛韦滴眼液点患眼, 6次/d。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点患眼, 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 1次/d, 7 d后逐步减量。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4 d内临床症状、眼部刺激症状明显减轻, 头痛及额面部疼痛明显减轻, 结膜充血明显减轻, 角膜染色着然区减小;有效:7 d后眼部刺激症状、头痛及额面部疼痛消失, 结膜充血消失, 角膜染色着然基本消失, 视力提高;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甚至恶化。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疼痛强度判定:疼痛程度:10分, 剧痛;7~9分, 非常痛;4~6分, 比较痛;1~3分, 轻微痛;0分, 无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32例, 占80%, 有效6例, 占15%, 无效2例, 占5%, 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8例, 占20%, 有效22例, 占55%, 无效10例, 占25%, 总有效率75%。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人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常会引起带状疱疹这种常见病,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嗜神经和皮肤的特性, 常表现为群集疱疹沿周围神经分布并伴有神经疼痛症状[1], 随后病毒潜伏在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内, 一旦人体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降低, 病毒会再度活化, 大量复制, 侵及三叉神经引起其支配皮肤区域的皮肤组织, 常常波及眼睑及角膜[2], 引起带状疱疹角膜炎, 其角膜刺激、疼痛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痛苦和压力。本病治疗不及时还可恶化引起角膜溃疡, 甚至继发虹膜睫状体炎和青光眼, 导致不可逆性失明。而且本病具有易复发性, 更使得临床的治疗增雪上加霜。由于老年人体质相对弱, 抵抗力差, 老年人患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更多见, 加之老年人本身不愿就医心理, 常使本病症状严重, 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时才就医。对于带状疱疹角膜炎患者常规治疗是全身及局部使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治疗, 但其治疗周期长、疼痛缓解慢、并发症、病情反复、后遗神经痛等问题仍大部分长期存在, 往往使得病情不能及时控制, 角膜白斑、反复、后遗神经痛等并发症发生率偏高。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 主要为皮质醇, 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 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3]。因激素具有快速、强大而非特异性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而广泛应用在临床疾病治疗工作中。本研究中, 在带状疱疹角膜炎早期即开始应用糖皮质激素, 联合常规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 患者眼痛、头痛及额面部疼痛明显减轻, 结膜充血消失, 视力明显提高, 病程缩短, 后期随访复发率也明显下降。表明及早应用糖皮质激素糖联合抗病毒制剂治疗, 可抑制炎症过程, 缓解疼痛, 消除局部红肿, 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其他学者也有报道过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与单纯使用抗病毒治疗有较大差异, 值得深入研究。有学者也有报道过激素可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但须注意的是糖皮质激素在抑制炎症、减轻症状的同时, 也有降低机体的防御功能、引起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诱发或加重感染、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骨质疏松、食欲增加, 低血钙, 高血糖, 加重消化性溃疡、股骨头坏死、停药反跳现象等风险[4]。因此, 临床中应权衡利弊, 合理应用, 把握激素应用适应证, 争取早期应用, 及时减量, 严密监测患者生化指标,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00-301.
[2]刘家琦.实用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268.
[3]龚德华, 王庆文.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的新进展.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0, 9 (1) :62-64.
治疗性角膜接触镜 篇6
1.1 一般资料
将2002年3月-2006年5月在我院眼科手术治疗的66例(83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取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照组采取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移植术。其中观察组34例42眼,男15例,女19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32岁,平均年龄(49.1±12.4)岁;胬肉侵入角膜缘内约2 mm~5 mm,平均(3.2±0.8)mm.对照组32例41眼,男12例,女20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34岁,平均年龄(50.4±10.8)岁;胬肉侵入角膜缘内约2 mm~5 mm,平均(3.1±0.9)mm.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胬肉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用爱尔卡因表面麻醉,及2%利多卡因+0.1%肾上腺素3~4滴行结膜下浸润麻醉。在显微镜下于胬肉颈部剪开球结膜并向上下方及鼻侧分离结膜下增生组织,注意尽量保留正常球结膜,于胬肉头部周围0.5 mm剖切胬肉组织,将胬肉头部自角膜面剖切干净,分离胬肉颈部及体部至半月皱襞前剪除胬肉,勿伤及内直肌(有时瘢痕增生严重与内直肌附着点粘连不能分清)。(1)观察组:于术眼上方结膜下注射麻醉药约0.5 m L,将球结膜与其下的筋膜分开,按结膜缺损区大小和形状切取结膜瓣(不带筋膜),分离至角膜缘内1 mm~1.5 mm处用圆刀片沿角膜缘做一弧线深达角膜基质浅层切开,并做标志性缝线以区别正反面。将切取的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平铺于缺损区巩膜表面,上皮面向上,植片角膜缘与缺损区角膜缘重合,用10-0尼龙线带巩膜浅层间断缝合固定植片。(2)对照组:于术眼上方球结膜区按结膜缺损区大小和形状切取结膜瓣(不带筋膜),但不带角膜缘组织,将结膜瓣平铺于缺损区巩膜表面,上皮面向上,用10-0尼龙线带巩膜浅层间断缝合固定植片,取材区创面自然暴露,无需特殊处理。
1.3 疗效评定标准[1]
(1)痊愈:手术区光滑洁净,结膜平整无充血,角膜创面上皮覆盖,无新生血管和胬肉增生。(2)复发:结膜充血明显,局部增厚,角膜创面有新生血管及胬肉增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见表1.
χ2=0.494 0,P>0.0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所有患者术后2年随访情况见表2.
χ2=6.619 5,P<0.0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有文献报道单纯胬肉切除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可高达50%~80%.由于对角膜缘干细胞认识的深入,将其应用于治疗复发性胬肉的方法在临床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角膜缘干细胞存在于角膜缘基底部,能分化、增殖为角膜上皮细胞,也能阻止结膜上皮细胞移行至角膜表面,对于保持角膜的透明性与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2]。本文观察83眼不同方式手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病例资料,我们发现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胬肉复发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2年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结膜移植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可能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后能填补手术创面缺损区的干细胞,使角膜创面迅速上皮化有效重建角膜缘的生理屏障,阻止变性纤维血管组织向角膜表面生长,进而防止变性结膜组织向角膜创面的增生和移行,而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有关。而单纯结膜移植术后角膜创面的修复主要来自周围正常角膜上皮的移行生长,所以角膜创面修复较慢,变性结膜及筋膜组织有可能再次突破未完全建立的角膜缘生理屏障而侵入角膜形成胬肉组织,因此单纯结膜移植术复发率高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同时施行该术时,手术技巧尤为重要,术中需注意移植片上皮面不能反转,故在制作移植片时一定要做好标志线以便区别,固定移植片时一定要间断缝合且要经过浅层巩膜,以防移植片松脱。
综上所述,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琦,项振扬.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羊膜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比较[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5):506.
治疗性角膜接触镜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59例 (324眼) 患者中, 男142例 (184眼) , 女117例 (140眼) 。年龄47~83岁, 平均 (70.22±12.18) 岁。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6~16年, 平均 (9.81±5.22) 年。患者均否认眼部疾病及眼部手术史;患者手术前1天空腹血糖6.25~7.81mmol/L, 平均 (7.16±1.38) mmol/L。双眼发病者分两次手术。术前视力光感~0.1者250眼, 0.1~0.3者74眼。晶状体核硬度Ⅱ级52眼, Ⅲ级108眼, Ⅳ级83眼, V级19眼。
1.2 手术方法
所有手术由同一位医生完成, 手术前需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 利多卡因麻醉后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 长约2~3 mm, 在前房注入粘弹剂, 环形撕囊后水分离, 本手术采用美国Alcon超声乳化仪, 吸出晶体, 吸出残留皮质, 抛光后囊膜, 将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 缩瞳并吸出前房内的粘弹剂, 检查切口有无漏水, 在结膜囊内涂红霉素眼膏, 遮盖术眼, 手术结束。
1.3 术后观察角膜
角膜失代偿后水肿的分级:轻度:显微镜下见角膜厚度正常, 后弹力层可见少量皱褶, 中度:角膜略微增厚, 显微镜下可见角膜灰白色混浊, 后弹力层和基质层斑块状混浊;重度:角膜明显增厚, 上皮大泡样水肿, 肉眼可见角膜灰白色混浊, 虹膜纹理模糊不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配对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324只眼手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有73眼, 发生率为22.53%。Ⅰ度37眼, Ⅱ度25眼, Ⅲ度11眼。Ⅰ度角膜水肿4d内消退, Ⅱ度角膜水肿7d内消退, Ⅲ度角膜水肿13~16d消退, 连续观察一段时间, 未发现大泡性角膜病变。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每个患者在手术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恐慌, 术前跟患者耐心的沟通, 并向患者叙述手术的相应过程、所需时间, 消除患者的恐慌;术前应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演习, 目的让患者很好的配合手术。
3.2 术前准备
术前化验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做全面、细致的眼科检查, , 如患者进行视力、色觉、眼压、眼B超、视觉电生理等相关检查, ;若空腹血糖高于8.3mmol/L、血压高于170/110mm Hg者应暂时停止手术, 择期手术观察[1]。手术前3天给予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 手术前1 h用散瞳药充分散瞳, 10min一次, 共5次, 充分散瞳可减少术中角膜内皮的损伤。
3.3 术中护理
手术室保持无菌环境, 室温保持在24~26℃, 湿度45%~60%, 保证手术室的安静。手术室护士需积极准确的配合医生完成该手术, 手术结束后护送患者安返病房, 途中避免颠簸, 以免引起患者疼痛不适。
3.4 术后治疗及护理
①告知患者切忌吃刺激性食物, 多吃绿色的蔬菜, 并且多喝水, 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②手术后用一些抗生素眼药水杀菌、有助于防止瞳孔黏连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同时必须要监测眼压变化防止转化为激素性青光眼的可能。③此类疾病术后易复发, 应随时护理及观察, 详细询问患者术后是否疼痛, 瞳孔是否已经黏连等情况。进行对患者随访, 观察, 并嘱托患者必须按时到医院来复查等。④通常一般1个月后可正常工作和学习, 术后还应该到医院进行眼部检查。⑤工作学习时, 切忌长时间低头, 疲劳性工作而且还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流涕而造成复发的危险。
4 讨论
超声乳化术在我国不断地开展和普及, 是目前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重要方法。伴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不断进展, 给患者减轻了痛苦并且减轻了经济的负担[3,4]。Roszkowska等[5]研究表明, 糖尿病病人的角膜明显比非糖尿病患者要厚一些, 推测得出糖尿病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泵功能较正常人低下, 从而引起角膜不同程度的水肿。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后, 对内皮细胞的损害要更大, 同时术后角膜水肿的恢复也相对性的更慢[6]。本组73例超声乳化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患者均为患糖尿病15年以上、年龄超过65岁的老人, 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角膜内皮数量较年轻人少, 加上糖尿病的病程也比较长, 角膜的代偿能力差的缘故。因此, 对于要进行超乳手术的糖尿病患者, 手术前应做好角膜内皮检查, 控制空腹血糖。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能否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然而密切的术后护理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只要我们共同把各个环节做细, 做好, 患者就会有一个理想的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邹玉平.白内障手术实用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46
[2]张红, 袁佳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1996, 20 (6) :361-365
[3]金怡萍, 陆国生, 卢奕, 等.超声乳化术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多因素分析[J].眼科新进展, 2001, 21 (4) :249-251
[4]王玲, 陈惠, 邓洪, 等.糖尿病病程与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预后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 (20) :2403-2404.
[5]Roszkowska A M, TRinguli CG, Colesi P, et al.Corneal en-dothelium evaluation in type I and type II diabetes mellitus[J].Ophthalmololgica, 1999, 213 (4) :258-261
治疗性角膜接触镜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接受手术且资料完整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42例61眼, 其中男11例17眼, 女31例44眼;年龄33~63岁, 平均年龄51.2岁。均为鼻侧复发胬肉, 其中14眼为第2次术后复发, 10眼伴严重睑球粘连, 复发时间约3个月~11年。
1.2 手术方法
术前检查视力, 常规裂隙灯, 眼压检查, 泪道冲洗处理, 术前30min全身应用抗生素1次, 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3次, 术后局部予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4~5次/d, 使用1周, 1周后拆线。术后随访6个月~1年。手术过程:常规消毒铺巾, 显微镜下置开睑器, 球结膜下浸润麻醉, 分离头部胬肉组织越过角巩膜缘至巩膜, 用剪刀分离颈、体部胬肉组织至泪阜处并完整剪除之, 将余下的球结膜铺开, 用10-0丝线将其固定于浅层巩膜上, 取上方靠近角膜缘结膜瓣, 大小与巩膜暴露区一样或略大, 所做的结膜瓣应包括角膜缘结膜组织, 并尽可能不带结膜下组织。把结膜瓣置于胬肉切除处, 结膜瓣的角膜缘对齐胬肉切除处角膜缘, 用10-0线把结膜瓣2个角缝合固定于角膜缘处的浅层巩膜上, 其余结膜瓣与结膜切缘用10-0线间断缝合, 上方取结膜处不做处理。术后患眼加压包扎1d, 第2天打开点药。
1.3 疗效评定标准
(1) 治愈:手术区光滑洁净, 结膜平整无充血, 角膜上皮愈合良好, 角膜表面光滑透明。 (2) 复发:球结膜充血肥厚, 角膜面有新生血管纤维膜长入。
2 结果
本组42例61眼术后追踪随访6个月~1年, 其中55眼结膜平整无充血, 角膜上皮愈合良好, 角膜表面光滑, 4眼球结膜局部隆起、充血, 角膜面光滑, 2眼球结膜充血肥厚, 角膜面有新生血管纤维膜长入, 为复发。复发率仅为3.3%, 明显低于单纯切除的复发率。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好发于成年人的一种常见的、多发的眼表疾病。翼状胬肉的存在不仅影响美观, 同时胬肉对角膜有牵拉作用, 可使角膜散光, 降低视力。翼状胬肉的治疗分药物、放射及手术治疗法。以手术为主, 前两者多作为后者的补充。传统的手术方法术后复发率高, 虽术后辅助放射治疗或抗代谢药物治疗, 仍难免复发, 且反复多次切除很可能破坏角膜缘屏障功能, 甚至发生睑球粘连[2,3]。术后炎症反应导致的胬肉组织中残留成纤维细胞和血管细胞活化以及细胞外基质蛋白的沉淀, 被认为是翼状胬肉复发的主要原因[3~5]。
重建角膜缘上皮的组织结构, 恢复干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才能阻止结膜上皮和新生血管侵入角膜, 加速损伤角膜上皮的愈合, 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5]。因此我院近几年采用了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翼状胬肉, 复发率明显降低, 尤其是针对复发翼状胬肉, 效果显著。我科自2008年3月以来收集回访的42例61眼复发翼状胬肉患者, 均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 55眼术后结膜平整, 角膜表面光滑, 但部分病例因多次手术, 角膜面有瘢痕形成。4眼球结膜局部隆起、充血, 角膜面尚光滑, 考虑为手术过程中, 移植结膜片带有较多的筋膜组织, 或者是胬肉尾部残留部分胬肉组织所致, 但移植的角膜缘干细胞存活, 角膜缘屏障功能恢复, 回访6个月左右, 胬肉未再向角膜面生长。2眼术后复发, 角膜面有新生血管纤维膜长入, 2眼复发的时间均在术后2个月左右。
总结手术的操作要点, 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1) 注意胬肉切除时应干净彻底, 角膜与巩膜上不应有残留病变组织; (2) 巩膜面应烧灼止血, 尤其是迂曲于巩膜面的大血管一定要烧灼, 烧灼止血的目的首先是术野清晰, 同时有助于防止其复发; (3) 移植片应尽量选角膜缘上方, 不连带结膜下的筋膜组织, 取材时不应超过全角膜缘的1/3, 以免角膜功能出现失代偿; (4) 移植时植片上皮面必须朝上, 大小与植床吻合, 角膜缘的两侧必须固定在浅层巩膜面上; (5) 手术应仔细耐心, 尽量保留健康结膜, 复发胬肉经过多次手术, 多数患者鼻侧结膜不足, 眼球外转受限, 如结膜缺损太多, 将增大植片面积, 降低植片成活率; (6) 复发胬肉结膜下组织常与巩膜及内直肌明显粘连, 分离时应注意防止误伤内直肌; (7) 复发胬肉的角膜面因多次手术, 通常留有瘢痕, 同时胬肉头部与角膜面组织粘连紧密, 不易分开, 术中操作一定要仔细, 角膜瘢痕不需特殊处理。
总之,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翼状胬肉, 手术简便、安全, 且能有效降低复发率, 并恢复良好的生理外观, 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简便而又理想的手术方法。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42例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61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观察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年, 59眼治愈, 2眼复发, 治愈率96.7%。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再复发率低, 手术安全易行,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复发性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刘祖国.眼表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3-52.
[2]吴广侠, 李小琴.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烧伤后假性胬肉[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1999, 17 (2) :120.
[3]王智彪, 张晓承, 罗家荣, 等.下方带蒂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6, 28 (1) :69-70.
[4]Farrah JJ, Lee GA, Greenrod E, et al.Outcomes of autoconjunctival grafting for primary pterygia when performed by consultant compared with trainee ophthalmologists[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2006, 34 (9) :857-860.
四季抗病毒合剂等治疗急性角膜炎 篇9
【关键词】 急性角膜炎;四季抗病毒合剂;复方半边莲注射液
急性角膜炎是因细菌性或病毒感染、过敏性反应、神经麻痹性、外伤及慢性泪囊炎所致。主要症状为自觉畏光、流泪、不能睁眼、视力模糊、眼睛痛。有溃疡者,异物感很重。严重时可引起角膜穿孔。是临床上常见急性流行病之一,严重影响工作生活。从去年以来,我们采用四季抗病毒合剂等治疗急性角膜炎30例,并随机挑选15例做为对照组,结果发现,治疗组疗效显著。现在分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在治疗组15例里,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从10岁-68岁,平均年龄39岁;经过应用四季抗病毒合剂合复方半边莲注射液治疗后,治愈数12人,好转数2人,无效数1人;总有效数占发病数93.33%;与随机抽样的15例用其他药品治疗结果(66%)总结对照,结果有明显的差异,结果表明应用四季抗病毒合剂与复方半边莲注射液对治疗急性角膜炎有着显著的效果。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角膜炎的治疗应针对病因,促进溃疡愈合,减少角膜瘢痕形成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
2.1.1.1 抗生素眼药水的应用 一般常用0.25%氯霉素、0.1%诺氟沙星眼液等,每日4-6次点眼。
2.1.1.2 抗生素眼膏的应用 常用的有金霉素眼膏、四环素眼膏和红霉素眼膏等。
2.1.1.3 湿热敷法 湿热敷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循环,改善局部营养,促使溃疡面早期愈合。一般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
2.1.2 复方半边莲注射液(辅仁药业集团【信阳】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肌内注射:一次2-4ml,一日1-2次,或遵医嘱。
2.1.3 四季抗病毒合剂(陕西海天制药有限公司):用法用量:同上口服,一日3次。
2.2 对照组
2.2.1 喜炎平注射液 肌内注射:一次5-10ml,一日1-2次,或遵医嘱。
2.2.2 四季抗病毒合剂 用法用量:口服,一日3次 成人:一次10-20毫升。小儿:2-5岁,一次5毫升;5-7岁,一次5-10毫升。
3 诊断标准
3.1 有引起急性角膜炎病史。
3.2 患者有自觉畏光、流泪、红肿疼痛,不能睁眼、视力模糊及眼胀痛,有溃疡者,异物感很重等病症。重时常伴随头脑发热而痛。
3.3 角膜缘呈放射状深充血。
3.4 角膜上可见边界模糊的灰白色浸润点。
3.5 有溃疡者浸润区中部凹陷。
3.6 严重者可引起继发性虹膜炎,使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同时前房下方可见半月形黄色积脓。
3.7 结膜囊分泌物和溃疡面刮出物作涂片或培养,检查细菌、霉菌和细胞变异。
3.8 胸透、眼神经机能和泪囊检查,可探查病因。
4 讨 论
4.1 急性角膜炎,中医多认为是由风火之邪毒侵入人体,或素有寒湿郁久化热所致。治以清热解毒,驱风明目。复方半边莲注射液主要成份是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主要适应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急慢性咽喉炎、急性结膜炎、急性流行性结膜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病。故可有效地治疗急性角膜炎。
4.2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以单纯疱疹病毒为急性角膜炎常见的致病原;带状疱疹病毒次之;还有在接种牛痘疫苗病毒意外感染角膜所致,角膜浅层有丰富的三叉神经末梢,故本病常有明显的刺激症状,有畏光、流泪、酸痛等。本病一般沿三叉神经发病,病变部位侵犯较深,其感觉减退,但因炎症刺激角膜病变的邻近组织,因此刺激症状仍较明显。病毒性角膜炎,病程较长,预后且易复发。常可伴有葡萄膜反映,甚至出现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或继发青光眼或外伤;慢性泪囊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本文选用的四季抗病毒合剂,是由鱼腥草、桔梗、桑叶、连翘、荆芥、薄荷、紫苏叶、苦杏仁、芦根、菊花、甘草多种清热解毒中草药组成,用我国现代最新技术、最新工艺提炼生产的(陕西海天制药有限公司)。其药对常见的病原菌和条件致病毒引起的急性角膜炎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有抗急慢性炎症的作用和免疫增强作用;但是需注意孕妇禁用,糖尿病患者禁服。还有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发热体温超过38.5℃的患者,应去医院就诊。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对四季抗病毒合剂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如发现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可见,四季抗病毒合剂合复方半边莲注射液治疗和预防急性角膜炎具有明显的疗效。即能清热解毒,有能抗病毒抗炎而明目,达到治疗的目的。四季抗病毒合剂合复方半边莲注射液是目前治疗急性角膜炎的最好方案。值得一提。
4.3 急性角膜炎的预防
4.3.1 每天要对病人用过的工具,进行严格的消毒;健康人不要使用患者的手绢、毛巾、东西等。
4.3.2 医者每检查一位急性角膜炎病人,或给患者点眼后,要用5%来苏液洗手消毒。
4.3.3 急性角膜炎合并急性结膜炎流行期间,可用板蓝根、野菊花、夏枯草、黄芩、栀子、金银花、大力子、甘草熬大锅汤,集体水煎,分3次服,十分钟一差,一日一劑。连服三剂。同时服用四季抗病毒合剂,用法用量:口服一日3次。成人:一次10-20毫升。小儿:2-5岁,一次5毫升。5-7岁,一次5-10毫升。
参考文献
[1] 李艳萍,袁春妮.中西药治疗急性角膜炎[J/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2.03.01,11:40:00].
[2] 张梅芳,詹宇坚.眼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
治疗性角膜接触镜 篇10
关键词:阿昔洛韦,小儿麻疹,角膜炎
小儿麻疹如不及时控制, 可出现众多并发症, 其中角膜炎为眼部的严重并发症, 未能合理处理则会导致患儿视力的永久性损伤甚至失明。虽然小儿麻疹减活疫苗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麻疹的发病率, 但近年来的追踪研究显示, 我国的小儿麻疹发病率已出现上升趋势[1]。作为麻疹眼部并发症的麻疹性角膜炎, 也应及时的被眼科及儿科医师重视起来。我院眼科门诊及儿科因麻疹住院治疗的小儿麻疹性角膜炎71例, 分别采用阿昔洛韦局部或和全身联合用药, 观察其临床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自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7月眼科门诊52例及儿科因麻疹住院治疗的患儿19例, 共71例119只眼。根据单双眼发病情况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36例60只眼和对照组35例71例59只眼。观察组男19例, 女17例, 年龄19~93个月, 平均 (56.8±37.3) 个月双眼发病的患儿共24例48只眼, 单眼发病的为12只眼。对照组男22例, 女13例, 年龄17~90个月, 平均 (47.5±31.8) 个月双眼发病的患儿共24例48只眼, 单眼发病的为11只眼。患儿中合并肺炎21例, 喉炎5例, 腹泻7例, 高热惊厥5例。119只眼中合并前葡萄膜炎的有31只眼。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感染病学》麻疹的诊断标准[2], 即具有麻疹流行病学特点, 有典型的发热、皮疹等临床表现。眼部症状为确诊患儿患有麻疹的同时, 出现畏光, 流泪等不适;眼部可见:眼睑痉挛, 可伴上睑肿胀, 结膜混合性充血, 可伴水肿, 分泌物增多, 角膜上皮点状混浊, 或伴有基质水肿, 角膜表面有丝状物, 或有KP及前房闪辉等前葡萄膜炎症状。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36例患儿给予阿昔洛韦10mg/kg+5%葡萄糖注射液1 0 0~1 5 0 m L, 2次/日, 配合阿昔洛韦滴眼液滴眼, 6次/日, 点双眼。对照组35例患儿给予阿昔洛韦10mg/kg+5%葡萄糖注射液100~150m L, 2次/日, 配贝复舒滴眼液滴眼, 4次/日, 点双眼。并发葡萄膜炎, 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和普拉洛芬滴眼液滴眼, 用药7d为一疗程, 每疗程结束后停药2d, 继续用药, 治疗3个疗程, 如疗程内治愈, 则停药;3个疗程结束后改用其他药物联合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其疗效。有其他并发症的患儿, 对症治疗, 但不采用其他抗病毒药物及干扰素。
1.4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患儿患眼张开, 哭闹停止, 查体示:结膜无充血, 角膜透明, 前房清。有效:患儿患眼微闭, 哭闹停止, 查体示:结膜充血 (+) , 角膜混浊明显减轻, 丝状物消退, 但仍有少量点状染色存在, 前房清。无效:患儿患眼紧闭, 哭闹不止, 查体示:结膜混合性充血, 角膜混浊情况无明显改善或范围扩大, 可出现KP, 前房清或出现前房闪辉现象。
1.5 观察指标
观察每位患儿眼部症状消退时间, 出疹时间以及发热情况。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眼部治疗有效情况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达100%, 60只眼经治疗后眼部症状全部消失, 其中42只眼与第一疗程尚未结束时即可自主睁开患眼, 结膜角膜症状也于1周内先后消退;18只眼经治疗眼部仍有刺激症状, 染色后观察, 角膜上皮有少量点状混浊, 经后续用药治疗症状消失。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8%, 其中3例患儿角膜斑翳形成, 6例患儿经三个疗程治疗无效后改用药物联合治疗 (更昔洛韦凝胶+妥布霉素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 。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情况经统计学分析,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两组患儿用药后眼部症状消退时间经统计学分析,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观察组患儿眼部症状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诊时间及发热情况经统计学分析, P>0.05, 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两组出诊时间及发热相近。见表2。
3 讨论
小儿麻疹为麻疹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可传染性的出疹性疾病, 通过感染者飞沫传播, 可使易感儿童急性大范围发病, 且病程持续时间越长, 并发症越容易发生, 严重者甚至威胁生命。对于麻疹的治疗, 多应用抗病毒药物, 如利巴韦林及阿昔洛韦等, 合用维生素类药物, 可使患儿发热消退, 出疹迅速。但有研究显示阿昔洛韦较其他类抗病毒药物作用更显著[3]。麻疹患儿易并发结膜炎及角膜炎, 治疗不及时, 可影响视功能。孙挥宇等通过观察16例麻疹性角膜炎患儿发现[4]:麻疹患儿均双眼发病, 病变以角膜中央为主, 且眼部症状较重, 如眼睑肿胀、结膜水肿、前葡萄膜炎等。本次治疗患儿双眼发病48例, 占总人数的67.6%, 单眼发病的患儿另一侧已存在结膜充血, 分泌物增多现象, 但未出现角膜染色, 所以并未按角膜炎统计。
阿昔洛韦为临床上常用, 最有效且经济的广谱抗病毒药, 对许多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I型、Ⅱ型、水痘病毒及麻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3]。虽然现阶段已出现伐昔洛韦、更昔洛韦等眼部药物浓度更高、效果更好的抗病毒药物, 但阿昔洛韦的抗病毒作用及其经济性仍无法代替。阿昔洛韦在体内及眼部达到有效浓度后, 可迅速与病毒DNA竞争病毒胸苷激酶工或细胞激酶, 限制病毒DNA复制底物及脱氧鸟苷三磷酸酯竞争病毒DNA聚合酶, 从而抑制病毒DNA合成[5]。本次观察所有患儿经治疗眼部症状消退迅速, 且全身用药未见药物不良反应, 也未见麻疹并发症的出现, 说明阿昔洛韦用于治疗麻疹安全有效。联合用药后眼部症状消退迅速, 减少眼部斑翳形成概率。对照组患儿3例患儿因病程长, 产生较小角膜斑翳, 可能会对今后的视力有影响。对照组患儿仅全身应用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 眼表药物可能达不到有效浓度, 且贝复舒无抗病毒作用, 致使患儿眼部症状消退减慢, 但对于患儿透疹及发热情况无明显影响。
综上所述, 应用阿昔洛韦局部及全身治疗麻疹并发角膜炎患儿, 安全有效, 具有良好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效益,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邓映宏, 颜井清, 冯学.维生素A与阿昔洛韦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麻疹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 :188.
[2]王宇明.感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39-145.
[3]雷金竹.阿昔洛韦治疗小儿麻疹46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半月刊) , 2008, 12 (8) :108.
[4]孙挥宇, 毛菲菲, 李丹, 等.儿童麻疹合并角膜炎16例[J].眼科, 2011, 20 (6) :427-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