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结膜炎急诊分析(精选7篇)
急性结膜炎急诊分析 篇1
2007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倒水中学暴发一起以眼红、发痒、灼热感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证实为一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经专业人员调查所得的流行病学资料和国家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统计。
1.2 病例判定标准
临床表现:起病急,潜伏期短,一般在数小时至24 h内发病,双眼可同时起病或先后起病,眼刺激症状重、异物感、畏光、流泪可伴有发热、流涕、咽痛;主要体征:眼睑充血水肿,睑球结膜重度充血,伴有结膜下出血,多有滤泡形成。多数患者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病例之间常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基本情况
该校为全日制、半封闭式乡镇中学,位于市区西北约30 km,学校位于倒水街公路边半山,有七、八、九3个年级25个班,共有学生1 485名(男生735名、女生750名),每班学生50~60名不等,教职员工100名。学生为内宿生,均为本镇、本村人员。校区宽广,有3栋教学楼,2栋学生宿舍,校内绿化环境及自然环境较好,但学生居住条件较差,男、女学生共住一栋楼,一间宿舍住16~36人不等,宿舍内环境较为脏乱、通风差。学校所在乡镇和学校近几年未发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暴发事件,其他传染病发病呈常年发生的水平。
2.2 流行特征
2.2.1 流行概况
学校从9月6日起出现首例患者至9月30日末例病例为止,共报告发病146例,罹患率为9.83%,所有病例均为学生,无死亡病例,教职工无发病。疫情波及村镇,引起多人发病。
2.2.2 时间分布
首例发病于9月6日,末例病例于9月30日,流行期25 d;病例主要集中在14-19日,占总病例数的77.40%,为流行高峰。
2.2.3 年级分布
各年级均有发病,七年级发病60例,占总例数的41.10%;八年级发病58例,占总例数的39.73%;九年级发病28例,占总例数的19.19%。七、八、九年级的发病率分别为11.83%(60/507),11.91%(58/487),5.70%(28/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1,P<0.01)。
2.2.4 年龄、性别分布
发病年龄最小12岁,最大17岁,以14~15岁发病最多,共98例,占总发病数的67.12%。男生发病122例,罹患率为16.60%;女生发病24例,罹患率为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17,P<0.01)。
2.3 临床特征
病人临床症状较轻,起病较急,表现为眼睛刺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眼结膜单发或双发充血等。
2.4 暴发原因
本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主要因为病例发生后没有及时报告,对病例未采取有效措施,加上学生住校内宿,居住密集,环境条件差,室内空气流通不畅;在学习、生活上密切接触,增加了感染机会,是造成暴发的重要原因。
3 疫情处理
2007年9月13日,疾控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即到现场进行调查处理,主要采取以下综合措施:(1)开展疫情日报告制度,进行疫情动态监控;(2)发病学生回家进行隔离治疗,防止接触感染;(3)主动搜索病人,及时收集学校周边村镇的发病情况,发现病例及时报告和处理;(4)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宣传,对学生寝室、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及学生个人洗漱用具进行消毒,清洁学校环境卫生;(5)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教室、寝室、周围环境等进行彻底消毒,并要求教室、寝室要常开门窗通风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通过以上措施,疫情得到控制。
4 讨论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微小核糖核酸病毒中新型肠道病毒70(EV70)、柯萨奇病毒A24变种(CA24v)感染引起的,以显性感染为主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后,95%将会发病。本次处理结果虽无实验室检测依据,但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特点,综合分析认为是1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流行。造成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有:(1)疫情报告不及时,失去了早期采取措施的机会[1]。9月6日就有学生发病,但未采取防制措施,造成大量续发病例出现,未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2)传染源未及时隔离。疫情初期学校未能进行晨检,学生带病上课,从而造成传染源在校内持续存在,续发病例不断出现,同时该校许多学生来自同一个村镇,虽然发病学生回家隔离治疗,但健康学生回家后仍常有接触。(3)学校人口密集、学生宿舍内环境脏乱、居住条件差,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提供了传播条件。(4)学生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普遍易感,缺乏抵抗力。(5)男生天性好动,卫生习惯比女生差,是造成男生发病比女生多的主要原因[1]。
学校是学生聚集场所,学生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一旦有传染源侵入,极易引起疾病的传播和蔓延[2],甚至暴发流行[1]。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3],依据《学校和幼托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切实落实传染病控制措施,使之形成制度化、规范化:(1)建立、完善传染病报告制度,发现疫情及时报告;(2)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健康教育,普及防病知识,要高度重视疫情监测和晨间检查工作,发现疫情苗头及时报告[3];(3)改善学生住宿条件,保持教室、宿舍的清洁卫生,做好通风消毒工作,是切断学校传染病传播途径的重要环节;(4)加强对学生卫生宣传教育,普及防病知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5)教育学生开展日常性卫生工作,防止类似疫情发生。
关键词:结膜炎,急性出血性,疾病暴发流行,学生
参考文献
[1]朱名树,孙长喜.竹山县擂鼓中学暴发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调查处理报告.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5):28-29.
[2]王陇德.现场流行病学案例与分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罗来娜.一起小学生水痘暴发流行调查报告.疾病监测,2005,20(9):473-485.
急性结膜炎急诊分析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 . 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 《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急性出血结膜炎疫情数据。
1 . 2 方法
将相关数据下载,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 对我国2004 ~ 2008 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进行分析 。
2 结果
2.1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概况
2004~2008年我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报告病例数及发病率分别为11 847(0.91/10万)、9 493(0.73/10万)、11 593(0.89/10万)、74 263(5.65/10万)和22 743(1.72/10万)例,2007年报告病例数最多,较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8年同期分别上升5.27、6.82、5.40和2.26倍。(图1)
2.1.1 时间分布
各年度时间分布显示,1~6月份发病数较低,7月份发病数逐渐增多,8~9月份为发病高峰,随后发病数逐渐下降。2004年与2005年8月份为发病高峰,2006~2008年发病高峰为9月份。2007年8~10月份发病数较往年及2008年同期明显增多,共计65 387例,占全年病例数的88.05%,较2004年、2005年、2006年及2008年同期分别上升17.66、24.47、10.89和3.94倍。(图2)
2.1.2 地区分布
2004~2008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数和发病率居前10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见表1。病例主要分布在广东、四川、广西、重庆、浙江、湖北、湖南、云南等南部省份。2004~2006年广西的发病数一直居全国之首,分别为2 037例、1 868例和3 063例;2007年和2008年发病数和发病率跃居全国之首的省份分别为广东和浙江。
2.1.3 年龄分布
各年龄均有发病,2004~2006年各年度年龄分布基本一致,均以30~34岁组人群报告病例数最多;2007年以15~19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最多(12 904例),占病例总数的17.37%,其次为10~14岁年龄组(9 844例),占病例总数的13.3%;2008年以10~14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最多(3 093例),占病例总数的13.60%,其次为15~19岁年龄组(2 527例),占病例总数的11.11%。(图3)
2.1.4 职业分布
该病职业分布较为广泛,以工人、农民、学生为主。2004~2006年报告病例中均以农民构成居首位,其次为学生和工人,三年构成顺位一致;2007~2008年报告病例中学生构成跃居首位,构成比分别为31.38%和31.54%。(表2)
2.2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疫情概况
2004~2006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共报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突发疫情6起;2007年共报告76起,累计发病数8 065例,占病例总数的10.85%,疫情分布在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8个市(县)区,其中报告疫情较多的省市有广东省共报告35起,报告病例数1 904例,重庆市14起,报告病例数743例。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工厂和公司等人口较密集的场所,其中学校67起,工厂和公司5起,医院1起,其余3起发生在农村村庄和社区。报告时间主要集中在6~9月份,其中9月份报告起数最多为63起,其次为8月份报告10起,7月份2起,6月份1起。
2008年全国共报告暴疫情13起,累计发病数2 447例。疫情分布在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贵州省报告3起,报告病例数1 179例,其次为重庆市和浙江省,分别报告2起。发生场所均在学校。报告时间主要集中在9月份,共报告10起,占76.92%,其余3起分布在3、4、8月份。
3 讨论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于1971年首次传入我国,遍及全国大多省市,包括香港、台湾[1、10]。1988年再次大流行,1994年中度流行[11、12],2002年又出现了新的流行[13、14]。2004年我国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通过对实行网络直报以来我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分析,结果显示:2004~2006年该病发病相对平稳,2007年出现病例数明显增多的现象,2008年较2007年病例数有所下降。根据既往流行特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每隔3~4年出现一次大流行[15],推断2007年出现了继2002年该病流行后的又一次流行。
该病有明显季节性,8~10月份为高发季节,病例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四川、重庆、浙江、海南、云南等南部地区。2007年报告的65起暴疫情集中在6~9月份,其中9月份报告起数占全年报告总起数的86.3%(63/76),其次为8月份,占13.16%(10/76),报告省份主要为广东、重庆。2008年报告的爆发疫情也主要集中在9月份,占暴疫情总起数的76.92%(10/13),报告省份主要为贵州、浙江和重庆。与广东等南部地区8~10月份温度高,雨水丰富,湿度大,适合肠道病毒生长繁殖有关。因此广东、广西等南部省份在高发季节开展该病的监测,一旦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对疫情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该病各年龄组均有发病,2004~2006年发病人群集中在10~45岁年龄组,以30~34岁组构成比最高,10岁以下及45岁以上人群病例数较低,而2007年和2008年以10~19岁人群所占比例较高,与病例职业构成由农民为首转为以学生为首相一致,与近2年暴疫情发生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有关。2007年该病在学校发生的暴疫情占暴疫情总数的88.16%(67/76),2008年暴疫情的发生场所全部集中在学校。
广东、云南及北京等省、市开展的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引起2007年我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的病原以Cox A24v为主[16~18]。
急性乙醇中毒急诊抢救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4月至2008年9月笔者对我院救治的急性乙醇中毒的72例患者, 其中男61例, 女11例, 年龄21~64岁, 平均 (38.5±4.8) 岁。所有患者就诊前都有饮酒史, 饮酒量在100~900m L, 平均 (450±80) m L。就诊时间为饮酒后2~10h, 平均 (3.4±0.7) h。患者临床表现为昏睡、意识障碍、皮肤湿冷等。16例为深度昏迷患者, 32例为中度昏迷患者, 24例为浅昏迷患者。9例患者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32例患者出现了血压下降的表现, 11例患者表现为呼吸异常, 20例患者合并有外伤。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都进行常规治疗, 包括洗胃、留置导尿、心电监护、吸氧、静点葡萄糖、维C、维生素B6等药物。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泮托拉唑, 呼吸异常患者应用呼吸兴奋剂, 血压下降患者应用多巴胺等升压。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纳洛酮静点, 首次剂量为0.8mg, 之后30min~1h, 再给予患者0.4mg的纳洛酮, 一直到患者清醒为止, 纳洛酮的用量每日不可超过4.0mg。并使用乙酰谷酰胺注射液600mg静点, 一直到患者清醒为止。
1.3 观察项目
观察所有患者的首次清醒时间和完全清醒的时间, 并进行记录。患者经治疗后2h内首次清醒以及4h内完全清醒计为有效。
2 结果
所有72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患者, 治愈率100%, 有效率为100%。患者的首次清醒时间平均为 (1.5±0.3) h, 完全清醒时间平均 (3.1±0.4) h, 所有患者的首次清醒时间和完全清醒时间, 见表1。应用纳洛酮、乙酰谷酰胺无明显副作用发生。
3 讨论
急性乙醇中毒一般多是因为饮酒而导致的, 患者一般多在短时间内大量饮用酒精, 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酒精在进入患者体内1h后, 被吸收入血可有90%左右, 其大部分入肝脏内进行氧化, 故如大量进行饮酒会致使严重的肝毒性情况发生。乙醇能够抑制患者的大脑皮质功能, 临床表现为处于兴奋状态, 随着其入血后的浓度不断增加, 会对患者的脊髓、延髓有严重的影响, 出现了中枢神经系统麻痹的表现。同时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在体内与多巴胺缩合成内源性阿片肽, 直接或间接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 进而影响呼吸循环系统及性激素含量, 导致合成代谢引起肝损害, 重度中毒诱发心血管系统疾患或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1]。
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药, 其主要是用于解救麻醉性镇痛药引起的急性中毒, 拮抗这类药所出现的呼吸抑制的表现, 以及解救急性乙醇中毒。其可以竞争结合阿片受体, 有效地降低患者脑中的β-内啡肽的水平, 从而阻断了患者因为乙醇中毒所出现的中枢神经抑制的表现, 促进患者恢复清醒。乙酰谷酰胺为谷氨酰胺的乙酰化合物, 其有维持神经应激能力以及改善患者的神经细胞代谢的功能。其可以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分解为谷氨酸γ-氨基丁酸, 这种分解产物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经细胞代谢, 从而改善患者的脑部功能[2]。
纳洛酮联合乙酰谷酰胺进行疾病的治疗有协同的作用, 两药联合明显地缩短了患者清醒的时间, 本组资料显示患者的首次清醒时间平均为 (1.5±0.3) h, 完全清醒时间平均 (3.1±0.4) h, 均在2h和4h之内, 有效率为100%, 且无明显的副作用发生, 这足以证明两药联用可以加速患者清醒, 可作为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首选治疗药物。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乙醇中毒急诊抢救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救治的急性乙醇中毒的7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 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纳洛酮联合乙酰谷酰胺药物进行治疗, 并分析其疗效。结果 所有72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患者, 治愈率100%, 患者的首次清醒时间平均为 (1.5±0.3) h, 完全清醒时间平均 (3.1±0.4) h, 应用纳洛酮、乙酰谷酰胺无明显副作用发生。结论 急性乙醇中毒急诊抢救的治疗原则为让患者在短时间内清醒, 纳洛酮联合乙酰谷酰胺可以加速患者清醒, 且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两药具有协同作用, 可作为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首选治疗药物。
关键词:急性乙醇中毒,急诊,纳洛酮,乙酰谷酰胺
参考文献
[1]董哲, 邵丽华, 高玉宝, 等.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126例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6) :1077~1078.
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急诊治疗分析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72例, 女6例, 年龄17~63岁, 平均 (32±8) 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0min~4h。饮酒量100~320ml (纯酒精折算) , 平均215ml, 醉酒后就诊时间1~6 h, 平均2.6h。所有患者饮酒史明确, 临床症状有昏睡或昏迷, 面色潮红或苍白, 部分患者血压降低, 四肢湿冷、呼吸频率慢或不规则。个别重症有呼吸暂停表现。
1.2 诊断标准诊断及分期标准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1版急性乙醇中毒诊断标准。昏睡, 昏迷患者诊为重度。
1.3 治疗措施
1.3.1 一般措施
保暖、防止跌落致伤, 口腔、气道有分泌物、呕吐物者要及时清理或吸痰等措施畅通呼吸道, 必要时气管插管, 严防窒息。
1.3.2 洗胃超过1h的予以洗胃, 超过2h或伴有消化道出血者不予洗胃。
1.3.3 促醒
纳络酮, 一般先用0.4~0.8mg静脉注射, 然后用1.2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 必要时可重复, 最大用量的病例用纳络酮10mg。
1.3.4 止呕呕吐剧烈者, 给予甲氧氯普胺 (胃复安) 10mg肌肉注射。
1.3.5 护胃一般用H2受体拮抗剂, 如法莫替丁4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呕血严重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 如泮托拉唑4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 1~2次/d。
1.3.6 补液、利尿
一般补液总量2000~2500ml/d, 其中一组用10%葡萄糖500 ml加入维生素C3g、维生素B60.2g、10%氯化钾10ml。呕吐频繁剧烈者适当增加液量, 同时注意酸碱平衡和纠正电解质紊乱, 维生素B1100 mg肌肉注射。程度严重者用呋塞米 (速尿) 20~40mg加5%葡萄糖20ml静脉注射。
1.3.7 对重度酒精中毒伴呼吸衰竭的患者经上述方法疗效欠佳者, 给予血液透析治疗。
2 结果
140例中经治疗后1 h内神志转清醒15例;2h内转清醒76例;4 h内转清醒41例, 12h内清醒8例, 其中经血液透析后清醒3例;平均清醒时间 (3±2) h, 14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急性酒精中毒系由一次饮入过量乙醇或酒类饮料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的状态, 严重者出现昏迷, 呼吸抑制及休克。空腹饮酒时, 在1 h内有60%被吸收, 2h吸收量已达95%, 乙醇被吸收后, 通过血流遍及全身, 约90%在肝脏由乙醇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氧化为乙醇, 由醛脱氢酶进一步氧化为乙酸, 最后经二羧酸循环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进入人体的乙酸首先作用于大脑皮质, 表现为兴奋, 当中毒进一步加重时, 皮质下中枢和小脑受累, 患者表现为步态蹒跚, 共济失调等运动障碍, 继而功能抑制出现精神失常, 严重者出现昏睡或昏迷, 最后由于抑制延脑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出现休克呼吸衰竭、呼吸中枢麻痹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3.1 急性重度酒精中毒临床表现
主要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两方面表现。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 消化道出血;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昏睡、瞳孔散大、体温降低, 甚至陷入深昏迷、心率快、血压下降, 呼吸慢而有鼾音, 可出现呼吸、循环麻痹而危及生命。
3.2 关于急性重度酒精中毒的治疗
3.2.1 关于洗胃对于急性酒精中毒患者, 我们主张在1h内洗胃, 清除尚未吸收的酒精。但超过1h绝大部分酒精已经吸收, 洗胃意义不大;部分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不能洗胃;还有一部分患者洗胃不配合, 洗胃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窒息等, 需慎重对待。
3.2.2 关于促醒
纳络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能有效地拮抗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介导的各种反应。其解毒促醒机制为:①酒精代谢物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脑内阿片受体, 从而引起依赖性或中毒症状, 纳络酮注射液通过阻断阿片受体而起到治疗作用;②酒精引起的依赖性与阿片相似, 酒精中毒可能与其代谢物乙醛在体内与多巴胺缩合及内源性吗啡衍生物有关, 纳络酮注射液作为内源性吗啡衍生物的拮抗而发挥治疗作用;③神经元兴奋和神经递质释放偶联中Ca.2+起重要作用, 纳络酮注射液与对抗Ca.2+排出有关;④纳络酮还有抗休克作用, 并可降低血中酒精含量。采用纳络酮注射液治疗重度酒精中毒疗效肯定。
3.2.3 关于止呕及护胃
甲氧氯普胺 (胃复安) 通过阻滞多巴胺受体对胃肠道平滑肌有多种作用:①提高静止状态时胃肠道括约肌的张力;②增加下端食管括约肌的张力和收缩幅度, 防止胃食管反流;③增加胃食管的蠕动, 从而促进胃的排空;④促进幽门和十二指肠扩张, 增强十二指肠和空肠的蠕动;⑤是一种有效的中枢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有止吐和镇静作用。法莫替丁是一种H2受体拮抗剂, 对各种刺激引起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有抑制作用。泮托拉唑是质子泵抑制剂, 对所有引起胃酸分泌的刺激作用均有较强的抑制, 显著升高p H值, 对急性消化道出血有止血疗效。
3.2.4 关于补液及利尿
葡萄糖和维生素B类能加速乙醇有体内的氧化, 补液和利尿有利于乙醇的代谢及排泄, 调节酸碱平衡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3.2.5 对于严重呼吸抑制、伴酸中毒或同时可能服用甲醇或其他可疑药物者, 应及时给予血液透析促使体内酒精排出。
3.2.6 对同时伴有急性心肌梗死、胰腺炎、脑出血等患者在积极对症处理下, 尽快入住专科相应特殊或手术治疗。
急诊治疗急性胃出血的临床分析 篇5
关键词:急诊治疗,急性胃出血,临床
急性胃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 引起急性胃出血主要是由出血性胃炎、十二指肠部溃疡、严重烧伤及大手术等引起的应激性溃疡。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恶心、便血、呕吐暗红色或咖啡色液体, 伴有心悸、头晕、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休克等[1]。若是严重的急性胃出血, 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时, 会对患者生命带来威胁。本文就我院2013年收治的40例急性胃出血患者, 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别给予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收治的40例急性胃出血患者, 经诊断, 均符合急性胃出血诊断标准。男26例, 女14例, 年龄35~70岁。患者均出现恶心、便血、心悸、血压及血压下降等症状, 18例由胃溃疡引起出血, 10例由急性胃炎引起出血, 1例胃癌引起出血, 6例由门静脉高压引起出血, 5例急性糜烂性胃炎引起出血。
1.2 方法
者入院后, 对患者的血、消化液及大便等常规生化指标进行检查, 再进行止血处理。对患者病情程度进行分析,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取手术治疗方法。首先要对患者进行血容量扩充治疗, 对严重患者采取静脉滴注全血, 通常患者要给予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注滴, 随后进行止血治疗[2]。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 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每片20 mg, 每次一片, 每天2次。治疗组患者采取内镜下手术治疗。
1.3 疗效判定
根据患者胃出血情况判定疗效标准, 痊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黑便、吐血等得以控制, 大便隐血经检测, 得出阴性, 通过X线检查, 身体各项指标正常;有效:患者黑便、呕血现象显著减少, 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经测定, 大便出血量减少, 大便隐血潜在存在阳性;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消失或加重, 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2 结果
40例患者分别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急诊治疗, 38例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总有效率为95.0%。见表1。
治疗组采用手术治疗方法, 其中痊愈8例, 有效10例, 有效率为90.0%, 无效2例。其中有1例患者由于出血过多, 造成治疗无效而出血死亡。在本组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 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5.0%和50.0%, 可见, 采用保守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手术治疗效率, 在手术治疗患者中, 由于治疗组患者病情较重, 有1例患者严重胃出血, 造成其他功能衰竭而出现死亡。
3 讨论
急性胃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 引起急性胃出血主要是由出血性胃炎、十二指肠部溃疡、严重烧伤及大手术等引起的应激性溃疡。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恶心、便血、呕吐暗红色或咖啡色液体, 伴有心悸、头晕、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休克等。随着我国急性胃出血发病率逐年上升, 当患者出现急性胃出血状况时, 要立即进行治疗。尤其是严重患者, 若是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很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暴饮暴食, 多度饮酒, 一些坏的饮食习惯都会对胃产生很大的破坏, 导致胃部疾病[3]。在治疗急性胃出血时, 要对水电解质平衡进行维持, 使患者体征稳定, 减少出血。
在治疗急性胃出血时, 主要是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 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本组研究中, 患者在入院时, 对患者病情进行确认, 首先对患者体内流失的水分进行补充, 并给患者给予静脉输液, 保证体内水分的充足。并且对患者进行输液, 能够为患者补充流失的血液。在保守治疗中, 患者采取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可以与胃壁H+泵有效结合, 能够将H+泵进行消灭[4], 降低胃酸分泌。患者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有着较长的维持作用时间, 可以有效的释放药物作用, 不会对患者胃部造成严重影响, 对胃出血患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手术治疗中, 采取内镜下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相关医护人员要对患者镜下胃部病变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若是病情加重, 需要采取及时有效治疗。医师要对患者出血部位进行明确, 避免对机体造成损害。患者经过手术治疗, 可精确治疗效果, 能够明确患者的出血部位, 对症治疗。保守治疗不会对患者造成极大损害, 有着较低的治疗费用, 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刺激。当患者病情无法控制, 有着严重的反复发作症状, 可以相应的采用手术进行治疗。当患者胃部出现大面积出血时, 要将胃部排空, 这样可以使药物能够充分发挥出作用, 提高患者的康复机会。2组患者经治疗后, 大部分患者病情得到好转和痊愈, 总有效率92.5%, 其中有4例急性胃出血患者治疗无效。在手术治疗患者中, 由于治疗组患者病情较重, 有1例患者严重胃出血, 造成其他功能衰竭而出现死亡。手术治疗总有效率90.0%, 保守治疗95.0%。其中治疗组20例患者, 痊愈8例, 有效10例, 有效率为90.0%, 无效2例。其中有1例患者由于出血过多, 造成治疗无效而出血死亡。在本组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 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5.0%和50.0%, 可见, 采用保守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手术治疗效率, 在手术治疗患者中, 由于治疗组患者病情较重, 有1例患者严重胃出血, 造成其他功能衰竭而出现死亡。由于治疗组患者病情较为严重, 无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有着更好效果。这就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 医师要结合自身的治疗经验, 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有效治疗胃出血。因此, 在治疗急性胃出血时, 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是重中之重。对患者急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 使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方案, 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挽救患者生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5]。
综上所述, 在治疗急性胃出血时, 为了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促进患者良好恢复, 需要全面分析患者实际病情, 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王洪政.急性胃出血的急诊治疗及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17 (11) :556-559.
[2]唐照亮.急性胃出血的急诊治疗及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3, 34 (4) :113-115.
[3]刘翼.急性胃出血的急诊治疗及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 2010, 37 (27) :109-112.
[4]刘盛武.急诊治疗急性胃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42 (10) :779-782.
急诊内科急性胸痛64例临床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7月在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64例, 男33例, 女31例, 年龄24~72 (48.94±7.37) 岁, 胸痛发作时间10min~50h, 伴有心慌、胸闷者38例, 恶心呕吐者25例, 汗出者28例, 呼吸困难者19例, 晕厥者2例。
1.2 方法
对患者均询问病史、进行相关检查, 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对引起患者急性胸痛的病情轻重缓急进行评估, 并对病因及分类、诊断与检查进行分析, 做出明确诊断, 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 快速做好治疗的安排计划。
2 结果
心源性42例 (65.6%) , 非心源性22例 (34.4%) , 见表1。
3 讨论
3.1 病因分析
引发胸痛的病因很多, 胸痛程度、发病部位及病变程度可能不完全一致。心脏、食管、支气管、肺脏、胸膜、主动脉及肋间神经及其邻近组织的病变均可出现放射或牵涉引起胸痛。临床急性胸痛的病因一般分为非心源性和心源性。心源性胸痛发病率略高于非心源性胸痛, 并且心源性胸痛起病急、病情危重, 对患者生命威胁巨大, 以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最为常见[2]。其次是心肌炎、心包炎等。非心源性胸痛发病主要以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肌肉神经系统为主, 常见的有急性胸膜炎、自发性气胸、肺部感染及肋间神经痛。
3.2 诊断及检查
由于急性胸痛病因较多, 首先要诊断是否有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高危疾病, 这类疾病风险较大, 抢救有较强的时间限制。因此急诊内科医师药根据患者的病史结合疼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等信息做出正确的诊断。可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 结合心前区紧缩感、压榨感、濒死感, 可向颈部、左肩放射痛等症状, 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诊断是否是急性冠脉综合征, 力求在最短时间内作出诊断、危险分层及做出抢救处理。主动脉夹层常表现为持续性的剧烈、撕裂样疼痛[3], 并有转移或游走的特点, 可进行CT、MRI、血管造影及彩超等检查是否有主动脉夹层, 另外可用心电图及心肌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做出鉴别诊断。肺栓塞表现为突发的胸痛和喘憋, 要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鉴别, 结合心电图、心肌酶、D-二聚体及心脏彩超等检查利于鉴别诊断。非心源性胸痛主要有肺脏、胸膜、肋间神经痛及上消化道疾病, 肺脏疾病常伴有咳嗽、胸闷等呼吸系统症状, 伴咳嗽, 常见于气管、支气管疾病。伴咳血, 常见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原发性肺癌等疾病。伴呼吸困难, 常见于肺炎、胸膜炎、自发性气胸等疾病;上消化道病变除了有胸痛外, 常有恶心、泛酸, 吞咽不适等伴随症状;肋间神经痛呈阵发性的灼痛或刺痛。再结合血液生化、胸部CT、心电图等检查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3.3 处理原则
急诊内科医师要对胸痛患者尽快做出诊断, 筛查高危胸痛, 做出正确指导与治疗方案。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监测血氧饱和度, 建立静脉通道, 询问相关病史, 进入绿色通道, 完善相关检查;快速根据问诊信息及检查做出初步诊断, 筛查可能存在高危胸痛的在进行抢救处理的同时进行分诊做好下一步的医疗干预;对于中低危的胸痛患者可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转至相关科室或者门诊进一步治疗。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患者胸痛症状不十分明显, 由恶心、呕吐, 呼吸困难, 出汗乏力, 晕厥等来就诊, 这类患者极易漏诊、误诊, 我们一定更要小心对待[4]。
4 结论
急性胸痛病情较急, 病情危重, 一旦误诊或漏诊, 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可导致患者死亡, 对于急性胸痛一定要做到快速做出诊断与鉴别诊断, 制定相应抢救治疗方案, 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挽救患者生命。急性胸痛的评估非常重要, 询问患者是否有相关病史及基础病;观察神志、精神、面色是否正常, 监测生命体征是否稳定;进行胸痛患者的危险分层及风险评估, 以便制定急救治疗方案。因此如何做到早期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 作为一个急诊科医师一定要做到:掌握急性胸痛的相关疾病及其临床疼痛性质和特征, 特别对于不很典型的急性胸痛更要特别重视, 始终保持对急性胸痛的警惕性;快速进行实验室及相关辅助检查, 充分利用床旁检查, 与彩超室、放射科、介入科等相关科室做好协作, 快速诊断;尽快有效判断是否有主动脉夹层、急性冠脉综合征及肺栓塞等风险较高的疾病, 以便节省时间快速诊断与抢救[5]。对于经过相关检查仍不明确诊者, 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留院观察,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防止疾病进展及猝死等情况发生[6]。
综上所述, 对于急性胸痛的患者一定要做到快速、准确的诊断, 早期识别高危患者, 排除低危患者, 减少误诊及漏诊, 做好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处置方案, 规范救治, 降低患者病死率, 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胸痛,急诊内科,分析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胸痛规范化评估与诊断共识专家组.胸痛规范化评估与诊断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2 (8) :627-632.
[2] 陈文瑞, 石强, 郭立宏.急性胸痛63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 (15) :88-89.
[3] 靳东亮, 睢德道.急性胸痛60例临床特点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11) :140.
[4] 胡庆申.胸痛患者108例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医学, 2013, 33 (1) :43-44.
[5] 张晓峰, 张懿.急诊内科急性胸痛患者217例诊治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2, 21 (10) :458-45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分析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 男56例, 女44例, 年龄51~77岁, 平均 (62.2±3.5) 岁。发病时间40~190 min, 平均发病时间 (83.3±4.4) min。其中心肌前壁梗死23例, 心肌前间壁梗死30例, 心肌广泛前壁梗死20例, 心肌下壁梗死28例。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 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的比较上, 包括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发病时间等,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在临床上均实施灌注治疗, 患者进入监护病房后, 实施吸氧, 并卧床休息, 密切监测生命指标, 包括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血压以及心率等。对患者构建静脉通道, 并结合病情对患者饮食进行指导, 选择流食或者半流食, 防止患者出现便秘, 并对患者机体能量进行补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急诊护理。详细内容如下: (1) 术前护理:患者术前因缺乏对疾病以及治疗缺乏了解, 心理上容易出现恐惧、焦虑以及紧张等负性心理, 对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造成影响。因此术前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的焦虑和沟通, 对患者说明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疾病的治疗过程, 并告知患者心理情绪对疾病治疗的影响, 从而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术前还需要完善准备工作, 包括急救用品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等, 并对患者实施抽血, 从而方便对患者血细胞、心肌酶、凝血酶原时间、血电解质以及肌钙蛋白等进行检测。并结合皮试结果对造影剂进行选择。 (2) 术中护理:患者在实施冠状动脉造影的同时, 因导管以及造影剂的刺激, 容易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心率下降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等, 需要加强干预措施的实施。在对患者实施冠状动脉内部压力检测时, 因冠状动脉压容易因球囊导管的介入而出现下降, 因此, 需要密切监测患者冠状动脉内压力以及心电图监测, 尽早发现异常, 及时进行处理。 (3) 术后护理:患者手术完成后, 需要协助患者对体位进行调整, 选择平卧位, 并尽量减少移动, 告知患者要多饮水, 从而有利于造影剂的排出。对存在尿潴留、排尿苦难的患者, 需要对下腹部进行热敷。加强对患者并发症、不良反应的观察, 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 并做好患者日常生活的护理、指导以及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多食用果蔬, 饮食以清淡为主, 遵循少吃多餐, 并结合病情对活动量进行调整。做好心理护理, 防止患者情绪失控。造影剂的使用, 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过敏、心包填塞以及血肿, 过敏症状主要表现为皮疹以及皮肤瘙痒, 症状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呼吸困难、休克。血肿主要因股动脉穿刺不合理所致。心包填塞会导致患者的脉压差、血压出现变化, 心音遥远。由此可见, 患者术后需要加强临床表现观察, 并做好对症治疗以及造影剂用量的控制。
观察指标:对两组血管再通情况、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4.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 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处理,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干预效果比较:试验组的再通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两组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试验组的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 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讨论
在临床上,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 是冠心病的一个疾病分支。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 导致患者心肌组织缺血缺氧[1], 长时间作用导致心肌组织坏死, 最终影响心脏功能。数据统计显示, 约4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前已死亡, 可见对于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救治工作以及护理干预十分重要。
杨艳莉在研究中指出[2], 87例急性心肌梗死经过分组, 观察组实施急诊综合护理, 内容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 并对患者实施溶栓治疗, 对照组则实施常规护理以及灌注治疗, 结果显示, 试验组的死亡率明显比对照组低, 再通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并发症明显比对照组低。这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仿。可见,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综合护理以及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进行探讨。方法: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急诊护理, 对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试验组的再通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的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 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临床急诊护理, 疗效明显, 值得普及和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洁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的临床急诊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21) :213-214.
【急性结膜炎急诊分析】推荐阅读:
关于预防急性结膜炎(红眼病)的通知10-23
急性胸痛的急诊思维07-27
急性中毒的急诊救治10-11
急性脑梗死的急诊护理07-12
急性阑尾炎急诊手术11-13
细菌性结膜炎09-27
淋菌性结膜炎论文06-17
结膜炎的原因有哪些06-21
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05-25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