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三因素

2024-05-21

通胀三因素(共3篇)

通胀三因素 篇1

0 引言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出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经济增长背后却隐藏着危机,过分依赖投资与出口,所以对居民消费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计量经济模型

根据消费理论,某一时期消费水平由该时期收入所决定。在我国,居民消费是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经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后形成的。而在进行收入分配时,必须考虑已达到的消费水平状况,以保持政策连续性;当年消费安排必须考虑上年已实现的消费。因此,在建立我国消费函数模型时,以某一时期人均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当期人均GDP和上期人均消费水平作为解释变量。当然,影响消费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利率、价格、预期、收入分配等。

由于人均(可支配)GDP以及人均消费支出都是用货币来衡量的,所以为了弄清实际变动情况必须剔除通胀因素的影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价格因素。实际人均消费支出(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本文以1978年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人均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人均消费支出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计算出来的实际人均消费支出,其公式为:

实际人均GDP=当年名义人均GDP÷当年的CPI

实际人均消费支出=当年名义消费支出÷当年的CPI

根据一般消费理论来研究消费行为的定量关系,建立以下消费函数模型:[1]

其中:Ct是某年人均居民消费水平;Ct-1是当年消费物价指数;GDPt是当年国民生产总值;μ是除当年GDP和上一年消费支出以外的因素,如消费习惯、消费政策等,为模型随机误差项。

2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计量分析

2.1 样本数据

选择1981-2003年我国人均居民消费水平作为样本,其样本数据如表1。

根据样本数据作出被解释变量Ct与解释变量GDPt、Ct-1之间关系可以判断Ct与GDPt、Ct与Ct-1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选择模型(1)来研究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定量关系。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7年),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2007。

2.2 模型参数估计

利用EVIEWS软件对模型(1)及上述样本用OLS方法估计模型[2],得回归方程:

2.3 模型检验

2.3.1 经济意义检验从经济意义上检验参数估计量,各值均大于零,没有明显的错误。

2.3.2 计量经济学检验

(1)序列相关性检验。由于模型含有滞后内生变量使DW统计量失效,DW检验法不能运用。运用回归检验法进行检验,et作为被解释变量,et-1作为解释变量。

显然,该方程得拟合优度、总体显著性极差,方程变量的显著性也极差,说明原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依次对二阶序列相关进行类似检验,结果相同,说明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2)异方差性的检验。采取怀特(White)方法进行异方差检验,运用OLS方法得如下回归方程:

其中:n是样本观测量;R2是检验回归式的拟合优度。M近似服从自由度为K(除常数项以外回归系数的个数)的χ2分布。于是可由相伴概率作出是否拒绝原假设的结论。[3]

从表2中看出,检验的相伴概率是0.619 137,不能拒绝零假设,即认为模型无异方差。

(3)多重共线性检验。利用判定系数法来检验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OLS方法估计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变量显著性和方程的显著性极高,拟合优度也很好,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利用差分方法来消除模型的共线性,将原模型变换为:

用OLS方法估计结果如下:

△C赞=0.523 460 2△GDPt+0.282 352 2△Ct-1(7)

从统计检验看,方程显著性很好,变量△GDPt很显著,但变量△Ct-1显著性水平仅为0.13。检验此方程序列相关性、异方差性,可知这两种情况均不存在。根据实际的模拟结果,此方程相对波动范围相当大,因此考虑去掉变量△Ct-1,即在原理论模型(7)中删除变量。

(4)模型最终回归方程形式。删除变量Ct-1,运用OLS方法得到新模型:

的回归方程为:

方程总体线性高度显著,变量高度显著,拟合优度很高,具有很好的统计性质,运用回归检验法戈里瑟法对方程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可知方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和异方差性。模型(9)对样本期的模拟结果如表3,从模拟结果看相对误差很小,模型拟合很好。

3 结论和建议

从对1980-2006年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计量分析可知,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主要由人均GDP决定,且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GDP呈线性关系。之后的人均消费水平相对当年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是不显著的。从模型经济意义上分析,我国人均GDP每增加1%,人均居民消费约增加0.71%。如何正确处理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GDP关系提出以下建议:

(1)主要依靠增加我国人均GDP来提高我国人均消费水平。

由于目前我国已经达到的消费总水平较低,上年的消费水平相对当年消费水平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当年人均消费水平状况主要由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来决定的。因此,要显著的提高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主要依靠显著提高我国人均GDP的水平。

(2)正确认识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GDP之间动态变化关系。

由于随着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滞后的人均消费水平将影响(减弱)我国党旗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即随着人均GDP的不断增加,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其增速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这是正常现象,也符合我国居民消费的实际情况。

(3)正确处理我国消费与积累的关系。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消费理论,消费与积累之间的关系存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4]当某一年的国民总收入(GNP)总量一定时,用于消费的部分越多,则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投入的部分就越少。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投入减少,必将影响下一年的GDP的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具有显著影响,从而影响下年居民消费水平。应该正确处理还消费与积累的关系,确定一个适当的消费与积累的比例,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适量提高。

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居民储蓄水平持续高涨,但居民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度不强。因此,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采取货币政策相对紧缩的同时,必须刺激内需,积极扩大和引导居民消费,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菲尔德:《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1-59。

[2]何晓群等:《应用回归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5-110。

[3]段晓强:《90年代初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4(8):21-23。

[4]王瑞泽、纪宏:《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5):11-15。

通胀三因素 篇2

近年来房价的一路飞涨,使得普通老百姓都自觉不自觉地将房价上涨当成了平常事儿。全球范围内的货币超过发,已然使得通胀经济成为了时下从学者到老百姓之间的共识——很少有人认为未来的房价会下跌。而在此刻,当人们已经习惯了房价上涨的时候,突然再冒出一个人来说什么未来两年内房价会下跌50%甚至80%,人们肯定会觉得这人是在做白日梦。其实早已有官员对媒体如此这般的公开表态:房价下跌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想!此话不错,11月14日,国家总理温家宝在探访澳门北区工联会时,针对澳门楼价太贵要求政府介入为楼市降温的提法,温家宝回应说:“这件事确实很难,你看内地,左一个(国)十条,右一个(国)五条,就是压不下来。”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说,对房价的打压措施显然没有从9·29新政——新国五条出台终止,之后陆续跟进的打压政策,首先是对京城周边燕郊楼市的一套房首付50%的狠招儿,随后跟进的更是河北环京城市的完全限外——银行对外地人购房一律不提供贷款。然而,北京地区银行的完全限贷措施,倒更是给早已处在焦灼状态的京城楼市添了一把火——近日,北京已有一些银行的部分支行停止发放个人房贷。等等诸如此类,直接调控或是间接影响楼市交易量价的政策措施,的确是给受到强烈通胀预期影响下的中国楼市浇上了一盆又一盆的凉水。然而事实却如11·15上海28层高楼火灾——尽管出动上千名消防警力灭火——依然难以起到作用一样,上述政策“凉水”相对于已经大火特火了的中国楼市,显然犹如杯水车薪,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抑制作用。

但当我们谈到房价上涨之难抑之势的时候,就不得不探讨价格现象背后的规律。不论如何,商品价格总是供求关系的表象反映。而决定楼市供求关系的关键问题,一个是保障房供应,再一个就是用以商品房开发的建设用地供应问题。

关于保障房,尽管国家层面及至各地方政府,都在经历完2009年度的房价大涨之后,纷纷出面表态要加大保障房用地供应及其建设进度的具体目标,但在这些目标的真正落实,则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就各地方政府辖区内的保障房实际供应量而言,少有能够完成年度计划的城市。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8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已开工410万套,占计划的70%;建成175万套,占目标的30%。1~8月,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投资4700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60%,其中中央财政692亿元专项补助资金已经全部下达。

学者称输入性因素是通胀主因 篇3

6月份CPI会“破六”,似乎早就成为市场共识,但6月份会不会成为CPI的拐点尚存争议。而治理该轮通胀,是否继续采用总量控制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这个问题不仅关乎通胀,更关乎中国经济的良性增长。

通胀并非猪肉惹的祸

6月CPI同比上升6.4%,其中猪肉上涨57.1%,为CPI涨幅的贡献超两成,被舆论称为“疯狂猪”。

在CPI指数中,食品类约占三分之一的权重,而猪肉在食品中权重很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猪肉价格每上涨20%,将会影响CPI约0.6个百分点。不少学者认为猪肉价格疯狂上涨是物价上涨的主要推手。一时间,“疯狂的猪”成为众矢之的。

猪肉价格是“拱高”CPI的罪魁祸首吗?

国家发改委外经所研究员张燕生认为,CPI上涨并非猪肉价格惹的祸。6月份CPI飙升,很大程度是由国际输入性通胀导致成本上升所致。

今年上半年,我国铁矿砂进口均价160.9美元一吨,原油进口均价753.8美元一吨,分别上涨了42.5%和33.5%,达到或接近2007年泡沫经济的最高点。输入型成本驱动加剧了中国成本上升的态势。今年上半年,我国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7.1%,高于CPI的6.4%。虽然7月份,美国带头投放原油储备以平抑全球油价,但这只会影响下半年的油价,而不会缓解上半年输入型成本上升对我国通胀形势的影响。

通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受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张燕生看来,在金融全球化环境中,国际影响有时更大。如今年一季度,我国有贸易逆差10.3亿美元,而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仍增加了1400亿美元。外汇占款增加的经济中的流动性,成为货币扩张的重要来源。在全球化背景下,美日欧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有效需求的做法基本失灵,同样,中国用传统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胀也基本失灵,因为两边面对的都是开放的系统性结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国的总量失衡问题。

今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年,一些地方为了业绩而继续推进高指标的招商引资,追求投资项目的大干快上,这也助推了国内价格上涨的压力。而国内在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过程中,工资和要素成本上升过快,也助长了上半年国内价格上升的势头。

除了上述因素,我国商品进口价格总体上涨也是促使国内通胀压力居高不下的另一诱因。

据央视《经济信息联播》在盘点“中国经济半年报”时报道,海关统计,今年1-6月份,我国煤炭、大豆、塑料、钢材、铜、铝等大宗商品的进口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惠及民生的商品进口大幅增长,红酒、机械手表、服装的进口都增长了70%以上;医药品、化妆品、汽车的进口也都增长了30%以上。

在大宗商品进口量减少的同时,大豆、钢材、铜等商品进口价格却大幅攀升。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铁矿砂进口均价为每吨160.9美元,上涨42.5%;原油进口均价为每吨753.8美元,上涨33.5%。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处处长黄国华认为,今年上半年我国商品进口价格总体上涨了14.7%,一方面使我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最终导致消费品价格上升。

综合上述原因,导致我国通胀的重要因素并非是猪,让猪背负骂名有点冤。

其实,猪肉价格猛涨在两年前曾经上演过。2009年8月,全国猪肉平均价格17.79元/公斤,今年6月,34个大中城市生猪平均出场价格达到每公斤17.62元。两相比较,价格不差上下。

到底是什么让猪肉疯狂了呢?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去年猪肉价格很低,影响了养猪积极性,年初还有猪的疫情,这些从供给的角度都会带来猪价的上涨。其次是受一系列成本影响,比如饲料成本,特别是玉米价格涨得比较厉害,还有人工成本,比如养猪人员的工资及与此有关的成本的上涨。

近年来,猪肉价格就像波浪一样翻滚,几乎每两年就要经历一个涨跌周期,再加上猪肉是我国肉类食品中最重要的肉种,因此,在物价的大起大落中,猪价表现得也最为抢眼。在很多人看来,控制住猪肉价格上涨,就是卡住了通货膨胀的脖子。

张燕生对此却不认同,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些都是短期的因素。再过上几个月,猪肉肯定又是大丰收,供给大量增加,猪肉价格又会下去。猪肉价格便宜以后,上面讲的三个因素仍然还会引致其他商品的轮番上涨。”

要对通胀保持一定的宽容度

其实,为了治理通货膨胀,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

6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5%的历史高位。

进入7月,加息也如学者所言如期而至。7月6日,央行宣布启动年内第三次加息,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5%。虽然舆论一致以紧缩来形容当前的货币政策,但是较之CPI不断触及顶峰,一年期3.5%的基准利率则显然还是偏低。

今年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3次加息,稳定物价的努力不能说不严厉,幅度和力度不能说不大,但是给人的感觉似乎紧缩性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遏制作用并不明显,相反地,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却越来越恶化。

一些经济迹象表明,在全球,美、日、欧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在放肆地发钱,这些资金在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注入中国。

一边在不断注入,一边却在不断紧缩,最终的结果可能是通胀压下去了,小企业也大量倒闭了。其紧缩的宏观代价和长期代价实在太大。据此,张燕生坚持认为,“输入性因素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我们目前的认识和预期。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单方面去跟全球的大势去博弈。”

对政府而言,控通胀显然不能掉以轻心,依然要继续。但是,在控通胀的同时,还要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难问题。毕竟中小企业占据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如果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我国经济就会出现下滑,就业的隐忧也会随之出现。

据悉,目前,南方不少中小企业已经因资金紧缩几乎面临倒闭,“还是要对通胀保持一定的宽容度,不要在总量上紧得太厉害了,应在总量、结构和微观机制上多管齐下。”

张燕生所讲的“宽容度”,就是要把稳定物价的目标放到较长的时间来一步步实现,“不要太严厉,这样才能实现软着陆”。

针对目前存在的很多结构性问题,张燕生建议要多管齐下来解决。

首先,稳定物价要从改革入手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无论民生还是就业,都离不开小企业的发展,而宏观调控也好,物价稳定也好,最紧的都是小企业。要解决谁为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渠道问题,用改革精神解决好小企业的征信问题、融资产品问题和专业贷款服务机构等问题。”

其次,要稳定物价,就要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补偿问题。“所有的措施都应该服务这个大局,现在涨工资涨得很厉害,包括军队的工资、公务员的工资、国有经济部门的工资等。要避免工资与物价螺旋性上涨的可能性,在通胀率较高的情况下,军队和公务人员的工资都是要暂时冻结的;要先解决穷人,也就是中低收入人群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生活补偿问题,使他们避免因通货膨胀而产生生活困难。”

下半年CPI将回落至5%左右

国家统计局表示,上半年CPI增长5.4%。5.4%这一数据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但是由于6月CPI 6.4%这一数据超出市场此前预期,加上PPI同比增速有所反弹,对于6.4%是否为年内高点,以及此轮通胀是否已见顶,依然存在着不同看法。

当前,对于CPI未来走势,市场存在两种不同声音。一种观点认为,年内通胀高点已至,下半年物价涨幅将逐步回落。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6月份CPI同比涨幅基本已达年内高点,预计下半年将逐步回落,但总体而言通胀压力仍将处于较高位置。

对此,张燕生也较为认同,“6月份CPI基本上是一个高点,6.4%远远超过了绝大部分人预期。第四季度有可能会回落。全年肯定会突破年初定的4%的目标,应该在5%左右。如果物价稳定目标稳定在5%以下,接近于4%,就要付出稳定物价的宏观代价和结构代价,尤其是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恶化所付出的代价。”

上一篇:绿色消费者责任下一篇:老年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