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职称

2024-09-13

单位职称(精选3篇)

单位职称 篇1

时至今日, 科技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水平。然而, 科技创新离不开优秀的科研队伍, 因此, 这就需要一个能够保证选拔出优秀科研人才的机制。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学识、价值与能力的体现, 与个人的收入和地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涉及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根本利益。这种机制给科研人员设定了一条相对稳定、看似公平的职业发展道路, 所以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然而, 这种评审机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何对科研人员进行合理的社会认同是现有评定机制有待改进的关键所在。

1 职称评定制度的概念

职称评审是指已通过初次职称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 经过一定工作年限, 在任职期内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学 (申报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须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并经过基本技能考试〔如:称职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等〕) 后, 向本专业的评审委员会提交评审材料, 经由专业评委根据所提交的材料来确定是否具备高一级职称的资格。

国务院在《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中明确规定: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 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 不同于一次获得后而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

2 职称评定制度的发展趋势

我国最初的事业单位职称评定的方式和方法, 来自于建国初期、从前苏联学习和引进的计划经济那一套体系, 即:上级下指标、定条件、设门槛, 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搞审批, 这样才能彰显上级的威权;下级找关系、要指标、走后门、学文件、套条件。这种方法一方面容易助长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僚主义和腐败作风, 另一方面也让被评者身心疲惫 (张晓冰, 2015) 。

目前, 大多数科研机构在职称评定上都采用“量化评定模式”, 针对不同序列的职称, 制定相应的“门槛”, 这些“门槛”主要包括学历、任职年限、科研资历、科研成果、科研奖励等要素 (彭立静, 2006;李珂, 2012) 。一位科研人员如果想获得更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 就必须首先满足这些门槛中的各项硬性要求, 在满足申报条件后, 还要经过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审给予确认。同时, 对不同职称的科研人员再下达硬性的科研指标, 要求其在任职内必须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 如承担各类各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等, 定期对科研人员按照相应指标进行科研考核, 考核结果反过来决定其福利待遇和职称的晋升。这种职称评定模式对科研人员提出了基本能力和工作业绩要求, 具有标准固定、易于操作、能够有效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评审工作效率等优点, 为激励科研人员、保证评审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目前职称评定制度存在的弊端

职称评定是事业单位科研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涉及到了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切身利益, 职称评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一方面肯定了科研人员在科研领域做出的贡献, 另一方面也激发了科研人员对待科研工作工作的主动性。然而, 我国事业单位技术职称的评定已经越来越成为知识分子的一块心病。

其中, 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在职称评价体系中, 论文的比重过大, 几乎就是一条硬杠杠, 严重影响了职称评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其危害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职称本身是对专业人才的一种外在评价, 应当能够真正体现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但“唯论文”的考评机制, 只重视写作型人才, 而忽视了实用性人才, 与职称制度的初衷相背离。其二, 众所周知, 由于职称评选的专业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职称论文的整体质量也令人不敢恭维, 很多都是复制、粘贴甚至是抄袭之作, 造成了大量的“垃圾论文”, 浪费人力物力不说, 也降低了职称评选的公信力。其三, 也是最为重要的是, 人才的认定和选拔, 应当是多元化, 唯有如此, 才能涌现方方面面所需要的人才。而“唯论文”的职称评定, 则相当于跛足而行, 不仅影响了人才的丰富性, 也容易形成错误的导向。

另一方面, 行政主导下的职称评定, 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和客观标准, 必然会很大程度上依赖论文、科研项目等量化指标, 从而显得粗放而失之科学。反过来, 以论文、科研项目为标准, 也有利于行政化的管理。只是, 这种外在的公平, 导致了内在的不公平, 因为人才多种多样, 有人动手能力强, 有人动笔能力强, 用同一套标准来界定, 难免有失偏颇。这种相对刚性的评价标准, 有利于基础研究以及研究型人才, 却不利于应用型的人才, 因为其技术创新并不能通过论文或科研项目来体现, 以至于出现了研究与应用相脱节、职称与人才评价无法匹配的问题。这种评价机制的最大受害者, 就是那些处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那些在基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几乎没有机会能够获得职称晋升, 因为他们可能很擅长实际操作, 而不专长于著书立说;或者可能他们习惯了踏实苦干, 而苦于无法通过权威的形式予以表达。

4 职称评定制度的发展方向

“唯论文为王”的科技人员职称评定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目前, 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审制度已成为社会共识, 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呼吁破解“唯论文为王”的职称评定“紧箍咒”。

打破“唯论文”式的评价机制, 突出技术成果转化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 实际上就相当于承认市场的重要性, 这是职称评定制度的一项非常务实的改革。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就是说科技必须为生产服务, 不能为研究而研究, 为论文而论文。再高端的研究再美妙的论文, 如果最终无法转化为生产力, 其意义也便大打折扣。多元化的职称评定机制, 是对实用型人才的一种正向激励。

给职称评定“松绑”, 赋予其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改变目前相对僵化的职称评定制度, 以更宽松和灵活的姿态评价科技人才, 一方面有利于改进人才, 给人才以更大的动力,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 为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创造更大的空间。

注重成果转化。对于能够证明取得较好业绩的, 可以不用论文要求。如果一个技术人员有多个技术转让项目且交易额累计达到数百万元, 并且能够撰写相应的技术报告, 其就可以用技术报告代替论文, 也不需要去申请科研项目, 有利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研究和开发上, 避免为如何发论文或跑科研项目而费心费力。

总而言之, 对科技人才应该采用多方位、多要素、多方法的综合评价, 这样才能提升人才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摘要:本文从职称评定的概念;职称评定制度的发展趋势;目前科研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称平评定的弊端;职称评定从打破“唯论文”式的评价机制、给职称评定“松绑”、注重成果转化等方面谈了职称评定制度的发展方向;建立职称评定制度的合理性, 才能提升人才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科研,职称,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晓冰.彻底改革教师职称评定制度[J].中国县域经济报, 2015, 9.

[2]彭立静.高校科研考核制度的伦理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6 (4) .

[3]李珂.科研人员职称评定机制反思[J].2012 (3) :38-39.

单位职称 篇2

一、及时宣传贯彻落实职称工作方针政策,指导申报人正确使用该系统,认真进行网上审核,指导、帮助申报人完成网上申报和书面评审材料的提交。

二、自2011年4月25日起,凡在我市申报评审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登录“南通市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申报评审职称管理系统”(网址:),录入申报信息(录入后的信息自动存入系统信息库),完成网上申报。

三、本系统信息库的申报信息共分为三类,须选择一种申报评审表填写。

1、通用类:选择《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填写,供除中小学教师以外所有专业申报评审职称时使用;

2、中小学教师类:选择《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填写,仅供中小学教师申报评审职称时使用;

3、大中专毕业生初定类:选择《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资格初定申报表》填写,仅供申报初定中、初级职称时使用。

四、系统在首页为申报人所在单位设置了登录窗口---“用户登录”—“单位”。单位在进入“用户登录”以前,必须完整准确填写单位信息进行“单位注册”,及时查询“主管部门”对本单位注册请求的审核结果,以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和方便工作联系。

五、单位注册要点。

1、“单位名称”必须录入工商注册时核准的全称。

2、“所属地区”应该选择主管部门所在地区。

3、“主管部门”是对单位施行行业业务、人力资源(人事)等管理的部门,一般为政府组成部门或获得授权的机构。无主管部门单位可以选择单位所在地基层(乡镇、街道)政府为该单位的主管部门。

特别提醒:主管部门的选认,不能随意选择,更不能与承担某一个系列(专业)评审委员会日常管理工作的部门(机构)相混淆。

六、单位只有完成“一度注册审核”后,才能保证本单位人员进行网上申报。因此,单位应先注册并已经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系统,及时履行对本单位“申报人注册”申请的审核职责,即:二度注册审核。

七、单位应及时指导、帮助申报人按要求完成网上申报,准确选择、确定申报材料提交到哪一个系列(专业)评审委员会评审。

八、申报人在网上填写申报表时,个别栏目因系统设置而限制字数,不能够完整反映其真实情况时,可指导其依申报表附件的形式表达,并与书面申报材料一并提交。

九、单位应及时对申报人申报信息和书面申报材料进行规范、准确的验证、核实,并签署“审核意见”。

1、单位签署意见时,应坚持“帐物相符”的原则,即:网上已有的申报信息与申报人提供的书面申报材料完全一致。

2、单位签署意见时,应坚持“个人申报” 的原则,确保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只要申报人符合评审条件的要求,且“帐物相符”,单位均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拦申报人的申报。

3、单位均需在网上和书面申报材料上签署单位意见,其中,书面申报材料上需审核人签字盖章。

十、大中专生初定职称网上操作要点。

1、大中专毕业生初定职称填写的申报表是本系统三种申报表中的一种,即:“大中专毕业生初定申报表”。

2、中级职称初定由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定,初级职称初定由各县(市)、区和市各主管部门(机构)审定。

3、申报或查阅申报信息时,应在评委会下拉框内选择与初定资格级别相对应的“认定机构”。

4、目前,员级资格的认定和评审均未纳入本系统中。

事业单位职称制度 篇3

一、我国的职称制度概述

职称最初源于职务名称,在理论上的职称是指专业技术(或学识)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它作为反映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及工作成就的重要标志。

职称具有以下特征:①职称的评定与岗位、职责无关,不与工资待遇挂钩;②没有数额限制;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④相同的职称,评定的标准相同;⑤与人员使用无关。

二、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制

所谓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制,就是指专业技术职称任用制度。建立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制度,主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岗位,规定明确的职责和任职条件,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合理结构比例;从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定的、符合相应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聘任;有一定的任期,在任职期间领取专业技术职称工资。

1.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和评聘范围

设岗是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的基础。按照因事设岗、精简高效、1 / 3

结构合理、群体优化的原则,规定明确的职责和任职条件,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合理结构比例。事业单位在上级人事部门审定的结构比例或岗位数额内设置专业技术职称岗位,最高职务档次设置要符合国家规定。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范围为事业单位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2.任职资格评审

申请专业技术资格评定的人员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相应资格评定办事机构或其指定的代办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经本单位确认无误的本人学历、专业经历证明、外语考试成绩和反映本人专业技术水平的业绩材料及相应证明文件的原件或复印件,其中包括能够代表本人专业技术水平的论文、著作、译作和设计、技术报告等科学技术成果。

评审委员会评审时,先由评议组或初审委员介绍初审意见,然后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经出席会议评委总数的2/3通过方能有效。

3.职称聘任

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职称一般实行聘任制。聘任专业技术职

/ 3

称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实行择优聘任和竞争聘任,不搞论资排辈,要有明确的聘任期限,聘期一般为1至3年,也可以以一个重大项目(课题)为周期。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应向被聘任的专业技术人员颁发聘书,双方签订聘约。

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一般不兼任专业技术职称,的确需兼任的,必须经评审委员会确认符合相应职务任职条件,并按规定的手续聘任。

上一篇:施工机械台班下一篇:急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