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空间分析(通用12篇)
景观空间分析 篇1
一、关于纪念性景观
人们为了表达对某个人物的崇敬或某个事件的纪念之情, 往往会选择在一个特定的场所内, 创造性地运用这个场地内已有或附加的元素来记录和展示相关纪念内容与主题。在这个过程中, 用来举行纪念活动的这个场所就有了纪念性, 寄托着纪念情感的场所景观就成了纪念性景观。纪念性景观的存在历史悠久, 从古至今, 人们对神灵或祖先会建造图腾性质的景观去崇拜纪念, 对建有功绩的时代伟人或重大事件会立碑建陵以缅怀、纪念, 这种沿袭俗成的纪念习惯都是依托纪念性景观去实现的。
由于人的纪念意识是综合的主观情感, 其中的纪念性落实在空间实体上也应由一个综合立体的空间环境来承载。作为纪念性空间实体的纪念性景观, 实现纪念行为的途径也是通过参观者、事件景观和物质景观的反复组合来表达的。由此可见, 纪念性景观是一个区域环境的综合, 物质上包括区域内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 精神上要起到引发群体记忆或传承历史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围绕纪念目的而展开的。作为人类纪念性情感的物化形式, 纪念性景观正是通过它根本的精神文化价值有别于其他景观类型, 它以精神功能为主、物质功能为辅, 营造一种场所精神去满足人类纪念、缅怀的需要并承担着相应的社会功能。
二、纪念性景观的空间构成
纪念性景观本质上就是一种具有纪念特征的场所, 是表达纪念性情感的物化的形式, 纪念性景观存在的本质是空间环境的塑造, 而人与环境景观的互动也是通过空间的组织形态和结构来促成的。
(一) 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结构分析
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结构, 是由独具纪念性特征的景观节点、标志物、道路和边界等元素组成的。
纪念性景观中的节点, 可以是纪念性景观区域的连接点, 可以是纪念性景观浏览线路上的停顿休息站, 可以是交通的交叉汇聚点, 也可以是一种空间结构与另一种空间结构的过渡处。在纪念性景观结构中, 一些特殊的节点, 常作为区域核心出现, 因为这些节点在位置上是整个纪念区域的中心, 内涵上是整体纪念区域的缩影与象征, 形式功能上往往也是人们的集结中心。许多节点除了具有集中功能还有连接的功能, 与道路交通的概念相互关联, 是参观者行程中的集中焦点, 由于承担着某些重要物质空间功能或精神特征内涵而显得十分重要。
纪念性景观空间结构中的标志物, 是表达纪念性环境特征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通常是有形实体, 如纪念碑、纪念柱、纪念性雕塑等, 其独具的情感特征在众多景观环境中令人记忆深刻。标志物本质上是一种点状参照物, 参观者不能进入其中, 标志物在纪念性景观空间结构中能起到纪念情感的点睛作用。
纪念性景观的道路是供参观者走进纪念性景观空间并观察浏览的交通通道, 并且各个纪念性景观元素也需要依靠道路来规划布局。为了表达不同的纪念情感内涵, 常会对道路进行多种艺术处理。
从平面形态看, 在纪念性景观中,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主题纪念物及其仪式场所不可或缺, 但是这个纪念物与仪式场所, 一般都不是开门见山设置的, 它是随着纪念情感的不断积累在空间中依顺序布置的, 它为纪念情感的变化提供一个较长的使人逐步品味纪念主题与仪式的过程。那么相应承担这个任务的通往主题纪念物及其纪念场的道路会被拉长, 参观者在拉长的道路上, 从感官体验到情绪起伏都会随着这条拉长道路上的景物不断变化, 道路上为纪念情感的积累而增加的节点, 也延长参观者的停留时间。由于这个过程中节点的丰富使得参观并不单调, 也由于接近主题纪念物与仪式场的过程被拉长, 而增加了欲扬先抑的不透明性, 从而强化了景观的纪念情感的表达, 强化了纪念仪式的庄严性。
从立面形态看, 有时为了给走在纪念景观道路上的人们创造神圣庄严的纪念情感, 常会设计路面高于两边地平面。这样参观者通过台阶坡道等过渡形式走上道路时, 会注意到路面的抬高, 由此而带来的神圣感油然而生, 路与两边平面的落差越大这种情感往往越强烈。当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运用其他景观元素来削弱路与地面的落差, 比如用植物密植路两边等, 从而使抬高路面的通道感觉更纯净。有时为了加强纪念性景观中崇高、神圣、庄严的纪念意义, 常会在地处低平面的路面与抬高路面的过渡中强化爬升的过程与感觉。上升向人们心理自然暗示通向神圣的方向, 那么强化了爬升过程的道路自然增强了严肃与神圣的情感。
从介质构成看, 路面可以通过与不同介质的元素组合, 形成不同的通道形式并营造不同的情景内涵。水面作为独具纪念内涵的景观介质与路面的组合, 在纪念性景观设计中就是最常出现的一种构成方式。当路面作为开敞地域的边界与水面交接时, 就营造出城市滨水景观路面的功能, 满足人们亲水的愿望。当道路介于两侧水面之间并有一定长度时, 道路就有了桥或堤的意象。当道路的一侧是封闭物另一侧濒临水面时, 常会给参观者一定的心理紧张感。有时由于封闭物与水面同样具有的行为限制性, 加上视线范围内的纯净性, 还会产生一定的严肃感。总的来讲, 类似此类边缘性的道路, 由于与水或别的介质的结合在构成上灵活亲切, 给道路增添了更多的情感因素, 适合用作休息或过渡之用。
纪念性景观的边界与道路都具有景观构成中的线性要素特征, 但边界不能像道路那样能承载进入功能作用, 但其固有的区域划分特征对于纪念性景观的纪念性也起着影响作用。边界在景观中起的作用要么是景观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 要么在区域的交接处起链接作用。常见的纪念景观边界形式如栅栏、围墙、水岸、地面边界物等。
(二) 纪念性景观的空间形态分析
对于纪念性景观的空间形态分析应着眼于各种空间形态因素与人的心理感受之间的关系, 并以此指导纪念性景观的空间设计。纪念性景观的空间形态是由多种形态复合而成, 并共同承担其功能作用。但再复杂的形态方式, 往往也会由规律性的基本形态构成。
首先, 纪念性景观空间的基本形态。
纪念性景观的空间基本形态可以归纳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经典图形及其立体形式的构成。由于这三种图形及其空间立体形式, 在视知觉上具有单纯、易识易记、简约、合宜的特质, 从而给人以明确而肯定的感觉, 是一种内在的秩序和统一。
纪念性景观中的正方形景观构成形态, 能呈现出中性、纯粹性、合理性的表达, 给人庄重稳定的感觉。立方体的空间形态延续着稳定性与完整性, 在纪念性景观空间中常常暗示着一种驻留、静思的状态。方形与立方体的空间形态在纪念性表达上有针对性、精神象征性。特别是在中国, 方形象征着正直、中和的崇高人格。
三角形的空间形态在纪念性景观中常常用来表达崇高的精神意境。三角形是山岳的抽象象征, 因此用三角形空间形态塑造景观空间能表达出稳定、永恒的形态概念和纪念对象永垂不朽的纪念意涵。
纪念性景观中的圆形空间形态, 是极为均衡的形态构成, 象征着圆满平等。圆周上的任何景观元素到达中心纪念物与场的距离相等, 这一点对在景观构成中表达平等概念非常适宜。圆的形态表现了精神、灵魂各个方面的整体, 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和谐关系, 表达着生活终极圆满的意向。天圆地方的中国宇宙观, 也使得圆形景观形态有了崇高的象征, 如景观中古代的祭天场所, 现代的世纪坛文化纪念场等。
在纪念性景观空间形态中, 正方体、三角形和圆形及其空间立体形式, 都具有完整的“永恒”意味, 按照功能需要把这些形态按秩序组合在一起能够创造纪念性景观的纪念精神指向。
其次, 纪念性景观空间形态中的基本量度关系。
纪念性景观空间形态中的基本量度关系主要包括空间尺度、比例、向度关系。纪念性景观的尺度概念来源于人们从几个方面对纪念性景观元素相对大小的比较感知。首先是拿人本体与外界景观尺寸进行对比, 再一个从视觉与心理对比纪念景观形体与周围环境的尺寸, 还有一个就是针对纪念性景观物体本身局部与整体的对比。不同的纪念景观尺度关系能够创造不同的精神心理内涵。如巨大的景观尺度会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与敬畏感, 这在中西方封建时期的经典纪念性景观中运用得最为突出。相反景观中小尺度的运用, 由于更接近人本身生理心理尺度的本能控制范围, 更容易带给人舒适亲切的感受。在实际的纪念性景观尺度形态中, 往往采用大小空间尺度结合的方式来设计, 尺度的概念是人与景观生理心理感受互动的结果。
任何空间形态都存在长、宽、高的方向量度, 纪念性景观空间形态也不例外, 这三个方向量度在纪念性景观形态中互相制约形成的关系可称之为纪念性景观空间比例。纪念性景观中所有空间形态的方向量度关系设计, 都是为了在视觉与心理上达到景观空间形态各部分和谐的秩序美, 即比例协调。那么在实际纪念性景观形态的比例关系处理上, 主要通过两种渠道获得。一种是实践经验的积累, 规律的总结。人本身对景观空间形态有本能的比例秩序感知, 但由于人本身文化传统认知定式与客观景物在人认知反映过程中的距离透视变化, 会导致比例关系的动态化、复杂化。这些因素虽然很难达到所有社会成员不同观察情况下的统一认知, 但通过人类长时间的景观体验与形态比例视知觉总结, 还是会被大多数成员接受和感知的, 并且这些比例关系经验随着时代与人自身文化与审美观的发展也处于不断丰富之中。另一种典型的空间形态协调比例方法是比照经典比率图形来设计。经典比率图形如上述正方形、正三角形和圆形等公认协调比率的简单几何图形。具体在纪念性景观空间形态的设计上, 就是使空间形态的轮廓和形态的内部组合线或控制点接近这些图形, 以获得和谐的比例关系和形态效果。纪念性景观的空间形态比例关系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受, 更多的是通过这些可感觉的形态关系诉诸于参观者心理上的微妙变化, 以达到突出纪念主题, 塑造形象的目的。
纪念性景观的整体空间形态在长、宽、高等方位尺度上, 会表现出两种倾向的比例关系。一种是空间形态在三个方位上的比例均匀平衡;另一种是空间形态在长、宽、高某一个方位比例上表现为主导倾向, 更有针对性地表达空间的纪念精神内涵。这种在纪念景观空间中某一方位表现为主导的形态表达可称之为“向度”。纪念性景观不同的向度形态表达具有不同的纪念情感象征与隐喻。长与宽方位上的向度都属于水平向度, 高方向的向度称之为垂直向度。水平向度的空间形态, 包含了水平空间概念下宽方向与纵方向及其复合变化方向的向度形态。在纪念性景观空间中为了塑造开阔博大的纪念精神来衬托纪念主题, 可以采用水平的宽向度的空间形态来表达, 使参观者产生延伸广阔之感。置身纵方向塑造的水平向度景观空间中则使人产生幽深道远之感。如果在此基础上复合转折向度则会强化导向的行进作用。垂直向度比较水平向度表达的空间形态更容易表现崇高伟大的纪念精神。竖向、高耸的物象特征能给人通天的神秘感与崇高感, 此向度还被纪念性景观用来表达权威、希望型的纪念特征。水平与垂直两种向度及其变化复合形式的夸张对比运用, 是纪念性景观空间形态表达特定纪念特征的常用方式。
通过以上纪念性景观空间形态分析可以看出, 空间尺度、比例、向度等形态因素均是外界环境诉诸于人的心理反应, 人们又将这些反应经验化、规律化, 作用在纪念性景观空间设计中, 以塑造特定的纪念情感方向, 使参观者从中感受到特定的精神指向。
最后, 纪念性景观空间形态的排列组合。
纪念性景观的空间是众多空间在特定纪念主题下, 按照功能与情感明暗两条主线的纪念展现手法顺序组合而成的综合空间, 其内部子空间形态的排列组合是有据可循的。从纪念功能主线来看, 纪念性景观空间组合顺序可分为程序线型和非程序非线型。程序线型的景观空间形态排列是参观者只能按照设计师规划安排的行进路线参观。参观者的视知觉与情感在经历各子景观空间过程中, 按设定随着纪念内容与内涵的一步步积累而升华, 最终完成纪念景观的纪念目的。非程序非线性空间的组合排列不是要求参观者按照规定的路线经由时间先后来获得纪念体验, 各空间形态之间是按照空间本身的主从关系用流线加以结合组织。参观者不受路线制约, 可根据自己的观察习惯与具体情况在各空间中自由游走, 选择性地感受纪念氛围。在实际的纪念性景观空间形态排列组合中, 往往是这两种方法综合运用, 以期达到最强的景观纪念目的。按照纪念情感表达的动线来看景观空间组合排列, 主要是通过空间形态之间的递进层次来引导参观者的情感升华过程。归根到底, 纪念性景观空间环境塑造与纪念氛围的营造, 都是为了作用于参观者的情感、思绪。参观者在纪念性景观空间组合中行走, 其情感要经历起始阶段、过渡阶段、高潮阶段, 结束阶段。在情感起始阶段的景观空间, 作为空间序列的开始展示的是一种开启关系或是抑扬关系, 足够的视知觉吸引力是起始阶段纪念性景观空间考虑的核心。情感的过渡阶段要求此时的景观空间承担纪念情感起始后的承接和高潮的前奏,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景观空间要表现出丰富的层次和细微变化, 对情感高潮具有引导、启示、酝酿、期待的效果。情感高潮阶段的景观空间是空间序列的中心、精华和目的所在, 要充分考虑人们在纪念性景观空间行为中所期待的心理满足和情绪宣泄达到顶峰的需要。终结阶段情感景观空间要利于参观者实现良好的情绪结束, 有利于引起参观者对情绪高潮的追思和联想, 耐人寻味。按照此情感演变过程要求塑造的纪念性景观空间, 也须按此情感表达动线来组合、排列, 最终使参观者领悟纪念主题。
从宏观来看, 纪念性景观本身是有限而具体的, 是城市中有限的节点、轴线、面域, 但它在城市格局中起到的作用不能被孤立地理解, 总以点、线、面的功能形式和城市的宏观结构与活动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以点的概念出现在城市宏观结构中的纪念性景观, 常常处于城市轴线的起始点之上或道路的发散中心;以线的意义存在于城市格局中的序列纪念性景观可以构成城市显露的轴线或暗示城市空间序列;城市中纪念性景观按照规划网格交织而成的格局, 则是以面的概念出现的。纪念性景观是城市完整环境空间结构中的点、线、面, 对于整个城市的格局起着重要作用。当代纪念性景观不再追求简单的雄伟和宏大, 自身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呈现了多样和复杂的结构, 从尺度和内涵上都更为亲切, 更加注重人文内涵的体现, 使其在空间结构与形态上更有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齐康.纪念的凝思[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2]王向荣, 林蓄.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李开然.景观纪念性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4]任军.建筑纪念性解读纪念本体及纪念性审美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5][美]凯文, 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6][西]切沃.世界景观设计景观元素[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景观空间分析 篇2
一个好的居住区室外景观绿地设计必须能为人们提供悠闲舒适的居家生活。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空间以及半私密空间的设计与中国传统“家”的观念吻合,以其独有的私密性为居民提供一块舒适的景观空间,增强景观的院落感和归属感,是家的延伸。私密性及半私密性空间从精神层面继承了传统的院落布局的精髓,并结合、穿插其它空间布局形式,形成合理,舒适的室外环境空间.1 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一种存在,它没有确定的大小、形状、色彩和质感,完全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审美的需要而规划限定出来的。人类根据功能使用的要求、精神和审美的要求、物质技术手段的要求这3个因素划分空间,通过围合、分隔,以及多个空间组合的方法,使空间具有了体量、尺度、形状、比例、封闭程度、分隔性、色彩及质感等特性。
私密性环境空间是室外景观绿地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相于开放性环境空间而言的一种空间设计手法,它是一种过渡空间,介于室内空间和开放性环境空间之间,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私密性环境空间的功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民居的庭院,是人们在室外空间中停留时间最多的地方。私密性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不存在绝对的标准。覆盖空间、封闭空间和垂直空间都带有一定的私密性,给人感觉较为安静,休闲感强。居住区除了大尺度的公共活动空间外,营造亲切、自然、尺度适宜的私密性景观空间是十分必要的。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成为“家”的延伸
居住心理是一种社会发展状况在人们意识中的长期积累,人们在世世代代的生活中完成居住心理的传承和发展。它是居住区景观绿地设计中一种较为稳定的影响因素。居住心理受区域文化的影响,具有当地文化特色。中国传统居住心理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私域界定的重视程度和敏感程度较高,因此我们国家的居民对于家的概念十分重视,家作为私人的领域是不容侵犯的,而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就像是家的空间的延伸,虽不能为每一个家庭圈出一块专属的绿地,却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设计一些具有私密性质的景观绿地,给住户带来家和庭院的感觉。例如,在住宅楼的入口区域前面设计的私密性质的景观绿地可以使得整个楼的居民拥有一块共同的“庭院”,这类似于我国传统民居中的四合院,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大家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居住者对私域界定的要求。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的营造
随着人体工程学、行为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对居住区外部景观绿地设计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居住区外部景观绿地的环境空间结构设计并不成熟,还普遍存在照搬和抄袭的现象,那些并不适合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也被当作范例一般在我国居住区中比比皆是。如何依据我国居民特点,设计出符合我国居住心理特点的居住区景观绿地,如何加强私密性空间在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设计和运用以建立完善的居住区室外环境空间结构正是要探讨的内容。
3.1 利用有形的物体围合成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
这里的有形物体主要指的是墙、植物等。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民居都是用墙来界定空间的,墙围合而成的空间专属于固定的、彼此熟悉的一些人。这种院落的形式直到现在还保留着,成为我国民居的一大特色。在现代居住区景观绿地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墙这种边界实体,来界定出私密性质的景观空间,墙的形式也有多种,在居住区中大多以景墙的形式出现,对景墙的位置、高度仔细的分析设计,便能围合出一块舒适的私密性景观空间。
植物在景观中除观赏外,它还有更重要的建造功能,即它能充当和建筑物的地面、天花板、围墙、门窗一样的构成、限制、组织室外景观空间的因素。比如在地平面上,以不同高度和各类的地被植物、矮灌木来暗示空间边界,一块草坪和一片地被植物之间的交界虽不具视线屏障,但也暗示空间范围的不同。垂直面上可通过树干、叶丛的疏密和分枝的高度来影响空间的闭合感。利用植物的树形、疏密程度等,可以设计形成覆盖空间、封闭空间和垂直空间这些带有私密性质的景观空间。而绿篱更是兼具景墙和植物功能,在营造居住区私密性景观空间方面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3.2 利用心理提示物界定出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
心理提示物主要指大树、空廊、柱列、雕塑、牌楼、灯柱、彩旗、指示牌、地坪高差、铺装变化等。这些提示物布置在适当位置就变成了对居住者心理的一种暗示,暗示景观空间的变化。如2 栋住宅楼之间的宅间绿地,可以设计成简单的一片草坪,只要在入口处立一块指示牌,写上某某花园。其效果就和用景墙围合一样,这块绿地就会被赋予一定的私密感,这2 栋楼的居民就会将这块绿地列为自己的专属绿地。而大树、空廊等等也是一样,同样具有指示牌的效果。
将有形物体围合与心理提示物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营造出舒适的、具有归属感的私密性空间。在结合其它空间形式,合理规划布置,建设符合中国传统居住心理的居住区室外景观绿地。居住区所追求的不是硬质景观堆砌的磅薄气势,或者是由抽象构图形成的视觉冲击,而应该是以人为本,处处为使用者着想,注意人的尺度,营造亲切的人性空间。应该及时总结历史经验,继承优秀传统,把握园林空间组合理论,并以此来提高园林艺术水平,打造一处处生活的园林。
参考文献
景观空间分析 篇3
关键词:凤凰山公园;景观植物;空间营造
一、凤凰山公园简述
凤凰山公园位于凤凰山北边山麓,占地面积约144.44公顷。凤凰山公园的景观以山、水为要旨,形成“一水二轴三环四面五点六线”的主调,即一个水面,两条轴线,三条环路,四个界面,五处广场,六条文化线路。公园通过创造“一山一水,一阴一阳”的生态景观,是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生态旅游、商业、休闲娱乐等综合性的国家级公园。
二、功能分区
整个公园总体布局有五个功能分区即:有水生态区、拓展运动娱乐区、生态林地景观区、文化博览区、运动公园区。
有水生态区提倡“山水园林,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水是景观的“魂魄”,来源于整个山体的雨水而汇聚成大的水面,所以,在枯水期局部水面形成干河的形态。这个分区重点要体现林地、湿地景观的山野情趣,在植物的搭配上主要以仿自然的植物群落进行配置,着重有色叶及开花植物的配搭,重视林地的繁疏,因地制宜,合理地运用水在密林中,在花海里穿过,融合在湿地之中,在大的湖面区域因势利导用疏林草地或疏林花地与其相接,形成碧波荡漾,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
拓展运动娱乐区邻近周围的高档住宅,以“关注拓展年轻人的时尚生活”为主题。本区视“人造生态景观”为特征,体现“移步换景”。选用乡土植物为主要对象,适当选取外来树种进行配置,运用高差变化的场地,精心营造的植物景观,恰当控制空间围合,使空间关系松紧有度,收放自如。
生态林地景观区以“原生态,返璞归真”为中心呼应公园主题。植物通过构成法则进行搭配种植,根据植物生物学各自的特性和生态要求,采用自然的植物搭配方法,创造性地把形态、大小不一的树种、花木及地被植物贯连起来,形成了丰富变化的植物群落,使人们在景观中有解放自己,放飞自由的感受,并且为青少年科普教育提供了基地。
文化博览区以“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深入开展巴蜀文化研究”为主题,位于公园的主体部分,是凤凰山的最高的地方,集中一些小型公共建筑,突显凤凰山公园的主旋律,使公园的文化品位得到提升,带给游客悠远的思索。植物配置主要采用同类植物相聚的自然方式,在广茂的“林海”之中,园路、广场、建筑物等似藏似露,意境深远。
运动公园区以“全民健身,奥运精神”为主题,布置有高尔夫运动、网球运动等球类休闲区,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植物配置方案。选材上主要以观赏价值较高的观叶、香花、开花类植物为主,注重一年四季不同的变化,构成花团锦簇的春天,枝繁叶茂的夏天,多姿多彩的秋天,粉妆玉砌的冬天,景观不尽相同,恰似自然风光,使人在运动的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身心愉悦。根据各个场地的围合结构采用人工的植物树群为主,使它们和周围环境协调在一起,营造出的植物空间表现出了强盛的力量和形势,让人耳目一新。
三、绿地空间营造
(一)植被
凤凰山公园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雨量丰富,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故植被区划上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植被群落。该公园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四季分明,热量雨量较充沛。根据环境条件和功能要求,结合公园的总体布局,整个风景区的植被规划在空间上考虑了不同郁闭度对整个景区不同部分的空间感受的影响。郁闭度是指树林中乔木树冠彼此相接、遮蔽地面的程度,用十分数表示,以完全覆盖地面的程度为1,依次为0.9,0.8,0.7等。在绿化规划中,通过背景密林、疏林灌木、疏林草地、草地、树荫广场等种植方式来表达某一部分的郁闭度。
在平面布局上,凤凰山公园的植被空间营造方式是背景林在外围环绕和点、线、面三部分相互穿插结合的特点。
1.以高大乔木为主做分隔背景林,靠近城市道路规划栽种常绿隔离带,紧挨内侧活动区域,着重注意乔、灌、草的分层和色彩配置。为了景区有一个安宁、舒适的环境,隔开外部环境的烦嚣,背景林采用厚密的形式。
2.面——特色景观林、综合林地、疏林草地、湿地植物、草坪
特色景观林:入口广场区和滨水景观区内公共绿地,以高大的景观树种和色叶树种为基调树种。滨水景观区湖岸不间断地大面积栽种色叶树种,营造秋季色彩斑斓、绚丽夺目的植物景观,给人视觉效果非常有冲击力。并且适当地添加矮灌木、四季野花的栽种,使园区到处有景可赏,四季更迭景色。西南角的生态景观区内种植大片观赏经济林,以桃树、李树、柿树、葡萄等为主,形成了花团锦簇,丰收喜悦的景象。还划分一小片面积种植水稻、油菜、辣椒等农作物,形成生态农业教育基地。
湿地植物:北面营造了大片水面,并向公园纵深方向伸展。为了打造天然的植被景观效果,用丰富的湿地物种形成植被层次,集观光、游憩、认知于一体。
综合林地:建筑周边和运动娱乐区、商业娱乐区内,植物的搭配主要以植物的功能性为主。用植物为主营造的封闭及半封闭的绿色运动区空间,主要用密林渗透于林荫道与运动场之间,在树林中隐约可见的运动场地。建筑周围环境和娱乐区根据不同的景观要求,把形态、大小不尽相同的树种、花木及地被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了交错纷杂富有情趣的生态式植物景观。
草坪:按功能要求主要位于滨水景观区的河岸两侧,生活休闲区的放风筝场地和临道路两侧的缓坡,创造开敞空间,根据不同功能需求,提供给游客观赏或游玩的陆上景观和观景面。
3.点—景点绿化
据每个景点的规划意图,对景点周围植被作重点整理。如文化博览区内着重于植物与建筑的搭配。
(二)植物物种构成
nlc202309010209
选取乡土树种作为主要植物在景区大多数区域种植,既容易培植,又可按预定时间达到色彩斑斓、绚丽夺目的效果。在湿地中则更多选用水生的或耐湿植物,如莲、荷、慈菇、芦苇、
水杉、垂柳等。
四、景观空间营造
成都凤凰山公园以山、水为要旨展开景观设计,在融合自然、融合现状的前提下,加以适度的人工改造,形成“一水二轴三环四面五点六线”的主格调。凤凰山公园的景观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依相存,经过精心规划的植物空间的尺度、朝向、以及植物的色彩、种植配置,造就了一个焕然一新的成都凤凰山公园。凤凰山公园位于成都北边的出入口,它东旁的川陕路从古至今就是出入成都平原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千百年来,这里曾经“铁马金戈入梦来”,也曾“夜放笙歌喧紫陌”。这既是一条交通性道路,也是文化传扬的途径。文化的力量是延续不断的,不只是可书写可看见的文字,它尤如“仙气”般弥漫在蓉的各个角落。成都的历史底蕴传统文化,通过凤凰山的山和水得以体现。这就是凤凰山公园的主题。
(一)水
充分利用现有东风渠和天然雨水,开挖一个用于蓄水的人工湖和环绕数个山丘的人工小河,形成水山相抱、山水形相映、动静结合的生动景象。同时,在服从城市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对各景点的布局,也应充分考虑与现有的小溪,池塘与人工河道的有机结合,结合向周围渗透的地形,形成错落有致、四通八达的网状水系,从而彰显主题。
规划中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湖作为整个公园的储蓄水库,除第一次储水需从东风渠购买外,运行后完全依靠降雨作为补充。这是因为:第一,东风渠的水其用途主要是农业用水;第二,节约公园的运行成本的需要。
(二)车由线
凤凰山公园东西宽1200米,南北长1600米,位于北部新城南面。根据人民北路北沿线城市设计,凤凰山位于北部新城南北轴线的末端,规划向南继续发散性延续这条空间轴线,联系北部新城与成都市区。凤凰山公园东侧是高档住宅小区,西面是会议商业中心,被人民北路北沿线分隔为两部分,规划通过东西向的绿化通廊,形成景观轴线,加强二者之间视觉与景观的联系。
(三)环路
凤凰山公园占地大,且位于丘陵地带。在充分保护、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的原则下,为了使公园深处的各用地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分别在不同标高处设有三条环形道路,联系不同分区,并通过支状道路与各主入口广场相接,形成完善的交通。
五、小结
凤凰山公园的景观营造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而自然和人工化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景观具有不确定性和生长趋势,以及互相渗入的现象。在这个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全面考虑,没有仅仅局限于道路限定的设计范围,展开到模拟自然生长的态势,模糊化公园边界,向周边地块自然伸展,渗入到城市生态中。在园林植物空间组织上,主要是因势利导来分隔和组织空间的。在全盘考量下,利用疏密、高低、厚薄、形状和尺度不同的植物,形成既有关联又相互独立的空间,构成公园的主体骨架;在植物空间的尺度、朝向、每种植物的颜色、种植位置都经过精心设计,既造景又提供了赏景的条件。凤凰山环境绿化以中型乔木、灌木为主并设计了大量的林地及生态湿地,公园的绿化质量得到了提高,极大改善空气和环境的质量。景区采取多种生态化措施,在其内部可形成小的循环的生态系统,达到自身平衡与和谐。
参考文献:
[1]吴良铺.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苏雪痕.植物造景.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赵世伟,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4]吴承照.从风景园林到游憩规划设计.中国园林,1998(5)。
[5]陈蕴茜.论清末民国旅游娱乐空间的变化——以公园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4(5)。
城市线性空间景观分析方法研究 篇4
1.1 城市线性空间景观的概念
城市线性空间景观是以城市道路为基础, 包含道路自身及其沿线地域内的自然景观 (气候、水文、土壤、地质、地貌、生物等) 和人文景观 (建筑、农田、人工植被、雕塑、人工标志等) 的综合景观体系。它是一种具有特定生态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的宏观景观系统, 体现人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对人的约束, 是文化与自然的一种交流。它的美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表现, 更是建立在环境秩序与生态系统良性运转上的有机结构之美。
1.2 城市线性空间景观的特征
城市线性空间景观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表现。
1) 构成要素的多元性。城市线性空间体系是由自然和人工、有机和无机、有形和无形等各种复杂的元素构成[1]。在影响城市线性空间景观的诸多元素中, 道路本身的景观决定环境的整体性质, 其他元素如建筑立面、店招、标识、街具、小品等元素处于陪衬烘托地位, 它们的景观品质可加强或削弱整体景观的氛围, 影响整体环境质量。
2) 时空存在的多维性。从空间上说, 城市线性空间穿梭于城市的各个区域, 没有确定的边界, 是绵延不绝、走向不定、起伏转折的连续性空间;从时间上说, 城市线性空间景观既有一年四季的季相变化、一天早、中、晚的时相变化, 又有人与景观相对位移形成的位相变化, 以及人在线性空间内运动想成的心理变化[2]。
3) 评价方式的主观性。城市线性空间的景观不仅仅是道路景观本身, 还包含评价主体所处的位置、活动方式等都会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 不同的评价主体、评价原则和出发点也必然会形成评价结果的显著差异[3]。如市民、居住者多从生活便利性、环境舒适性等方面考虑;游客、观光者多从个人好恶和体验出发;投资者、管理者多从经济效益、维护管理方面考虑;而设计者、建设者则更多考虑相关技术要求及建设的可实施性。
2 城市线性空间景观的研究意义
2.1 线性空间——城市形象与特色的反应
人们对于城市的印象往往不是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史等专业角度出发, 而是通过城市道路的景观、尺度, 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风格和体量, 路边的指示牌和广告, 道路周边的绿化、小品、设施等要素来感受。无论是坐车穿梭于城市道路, 还是漫步于城市步行空间, 人们对城市的印象来源于道路本身和两侧的建筑、绿地等元素综合构成的整体空间, 而这些空间上的情景往往是人们心中一座城市的景观代表[4]。如, 香港道路两侧林立的店招牌匾反映着这座城市繁华的商业化气息;上海陆家嘴地区道路两侧的现代高楼构成了金融中心的城市印象;卢塞恩的交通系统与湖光山色如画的风景融为一体, 整洁有序的交通系统成为城市美景的一部分 (见图1) 。
2.2 线性空间——城市景观美学的体现
以道路为骨架的城市线性空间景观通常具有附属空间的功能, 道路沿线的景观绿地、水域、服务区、观景台等为过往的人们提供了放松休憩的空间, 使人产生美的感受。如美国的“风景公路”不仅增加了当地居民的休憩娱乐空间, 还激励地区旅游业及相关经济的发展, 对于保护区域历史和风景资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见图2) 。
2.3 提升城市空间的美感
美国学者罗杰·特兰西克 (Roger Trancik) 最早提出“找寻失落的空间 (Finding lost space) ”的命题, 他把这种现象的产生归结为汽车、现代运动对城市景观的影响。都市扩张造成了城市中真空地带的不断增加, 在现代都市中随处可见一些“无结构性的”、“界定不清的”、“弃置不用的”、以及“三不管”的空间领域[5]。我国近年来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而发展的立体交通体系, 而城市高架对于周边建筑的逼仄使周边居民的生活受到了负面影响, 高架下方的消极空间总是伴随阴暗、萧条、噪音、压抑的感受 (见图3) 。因此, 城市线性空间景观的研究, 正是要恢复人们生存空间的人性价值, 实现人性的、生态的、公园式的和象征性的城市空间。
3 城市线性空间景观的研究方法
3.1 元素分析法
在评价景观视觉质量的时候, 国际上通常用线条 (Line) 、形态 (Form) 、色彩 (Color) 和质地 (Texture) 4个基本要素来分析, 4种要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多样性、尺度性、主导性和连续性的特征。要素通过地形、铺装、植被、水体、街具设施等具体形象构成主要的视觉格局, 道路本身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尺度关系、位置关系等形成了线性空间的景观特征。
如在象山大目湾银波路景观设计中, 道路本身与周边滨水绿带内的休闲自行车道、滨水步行道组成滨水慢行交通体系, 线形的交通空间边界模糊于滨水景观带和内湾景色之中。空间的形态根据道路沿线的湿地滩涂、船台水工构筑物、度假酒店建筑物等景观节点而不断变化, 并在节点周围保留视觉通廊, 使道路自然成为整个滨水景观带的构成部分 (见图4) 。
人行道采用现代风格的灰色石材铺装, 图案以及颜色都结合功能的区分统一考虑;街道家具及各项公共设施采用形式简洁的金属、石材、玻璃等材质;红褐色的彩色沥青休闲自行车道穿行于滨水景观带中, 这些纯净的色彩和以草坪、乔木为主的绿色植物、湛蓝的海水一起构成滨水大道的高品质景观空间。
3.2 心理分析法
西方学者曾通过将心理学中的信号检测方法运用到风景评价中, 得出评分法 (SBE) 和审美态度测量法 (LCJ) 等方法用于指导设计实践。该方法采用相片或幻灯片或录像带模拟方法, 通过研究不同群体对线性空间中不同景观类型的感知, 找出感知与景观类型的关系, 从而为景观空间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提供指导。
在跨区域较多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通常采用心理分析法。在象山大目湾银波路的设计中, 由于银波路位于象山示范新城内, 道路总长6.5 km, 跨越新城内休闲旅游区、健康养生区新城中心区和滨水居住区等不同规划功能区 (见图5) , 景观设计根据道路采用电影化的设计方法:起因 (起景) ——发展 (前景) ——高潮 (主景) ——结局 (结景) 顺序构建道路景观体系。
道路铺装和街具在统一的景观框架下根据周边地块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景观元素, 起到丰富变化的效果。休闲旅游区为起景段, 采用花朵型主题, 给人花团锦簇、四季如春的视觉享受;健康养生区为前景, 采用波浪主题, 寓意平静悠然的慢生活态度;新城中心区为主景, 选择导向性较强的线条主题, 配合繁华和缤纷的商业片区景象;滨水居住区为结景, 采用块状组合主题, 犹如住宅区房屋的排列, 符合生态示范小区的规划定位 (见图6) 。
3.3 人文分析法
人文分析法是以人为出发点, 把景观作为人的生存空间、认知空间, 强调不同景观对人情绪的影响, 从人性化角度来考虑景观设计。城市线性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积淀载体, 不仅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场所, 也负担着传承历史和文化的功能。
在一些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中景观通常要求反映当地文化, 在银波路景观项目中, 对于文化的尊重与体现也是景观设计的重点。设计中无论从街道的种植肌理、景观构筑物还是铺装节点方面, 都运用了能够体现象山“海洋文化”的设计风格和元素 (见图7) 。如从开渔节的船队排列中提取阵列式的种植肌理, 运用于内湾滨水景观带内;以贝壳的形状为灵感得出景观构筑物的形态, 构建出重要景观节点处的建筑物外形;由海浪波纹递进的形式构成铺装形式, 运用于全线人行道及广场铺装。在街具小品方面针对象山的风貌特别设计了具有海洋风格的街具系列, 将形成鲜明的滨海景观风韵。
3.4 生态分析法
随着城市景观美学的发展, 生态系统复杂的时空动态视觉成为景观质量评价的重要方向。道路绿化设计在满足车辆及行人通行安全的前提下, 应该注重绿化组合与配置, 形成不同的季相绿化景观面貌, 满足各种道路使用者的感受。
银波路为象山新城各地块联系的纽带, 紧靠内湾一侧的绿化带较宽, 总体绿化布置以湿地、森林混合方式设置, 体现世外桃源般的生态环境 (见图8) 。
根据道路的位置、功能、使用人群以及道路横断面的形式, 考虑以高大的水杉林为背景, 形成冠大荫浓的绿化主景效果, 局部点缀花灌木, 增加四季色彩变化。内湾绿化带内保留湿地功能, 营造适合鸟类栖息和繁衍的栖息岛, 作为实现生态新城的规划定位的重要景观措施。
植物配置选择适应象山沿海土壤和气候的耐盐碱物种, 并优先选择固碳能力强、抗污染能力强、吸收有害气体能力佳的树种, 同时选择养护成本低且观赏价值高的本土树种。
种植设计以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报告为基础, 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墨西哥落羽杉、水杉、中天杨、乌桕、本地旱柳、怪柳、湿地松、白蜡、皂荚、加那利海枣等作为基础乔木, 以香樟、银杏、黄山栾树作为行道树。在灌木和地被方面, 选择碱蓬群落、芦苇群落、大叶藻、川蔓藻、水蓼、珊瑚、丝兰、海滨木槿、紫叶李、海桐、醉鱼草等耐盐碱的灌木与猪毛菜、盐角草、拂子茅等盐生草本植物形成混生群落。
4 结语
城市线性空间景观研究涉及工程学、生态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 其景观的价值通过设计、建设、后期养护等连续的过程来实现。象山大目湾银波路的景观设计不仅注重线性空间的欣赏与审美, 还注重景观生态效益的实现。未来城市线性空间的景观研究不仅需要吸收国外优秀的研究成果, 还需在后期运营、政府管理和决策中结合项目实际与审美观念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要更科学、更系统地构建城市景观, 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滨谊, 王敏.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系统整合[J].新建筑, 2005 (2) :6-9.
[2]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汁[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3]俞明健.关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提升环境功能的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2 (2) :16-18.
[4]张寄英.浅析城市道路景观营造[J].山西林业, 2006 (2) :32-34.
景观空间设计参考书目 篇5
1、《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美】诺曼 ·K·布恩,曹礼昆、曹德鲲译,中国林业出版社
2、《从概念到形式》,【美】格兰特·W·里德,陈建业、赵寅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英】西蒙·贝尔,王文彤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美】约翰·O·西蒙兹,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园林建筑设计》,华南理工学院建筑系,杜汝恩、李恩山、刘管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中国园林建筑》,冯钟平,清华大学出版社
9、《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江苏科技出版社
景观空间分析 篇6
关键词:乡村景观;复杂适应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可达性;敏感性;空间网络
中图分类号: F301.23;TU982.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2-0186-04
收稿日期:2014-08-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278239)。
作者简介:李明(1977—),男,江苏南京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方法、城市与区域空间分析模型。E-mail:573567882@qq.com。
通信作者:徐建刚,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方法、数字城市与规划、城市与区域空间分析模型、城市GIS应用开发等。E-mail:xjg12@sina.com。从地域的角度看,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区的“景观”,是一种由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三大系统形成的复合景观系统,具有明显的田园特征[1]。从时间演进的角度看,乡村景观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2]。乡村景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外象上表现为景观的地域环境和地域特征,在内涵上折射出地域民俗与社会经济情况、地域艺术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其在每一个侧面又包括各种不同的层次和诸多的因素。
长期以来,城乡规划领域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观点。2008年城乡规划法正式实施,旨在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土地整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城乡统筹的目标驱使下,我国乡村的城市化和休闲化趋势也日益明显,极易导致乡村景观风貌的同质化。在“乡土中国”迈向“城市中国”的巨变中,这种同质化现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性的研究方法与解决方案也不断涌现出来。从复合景观系统的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3]的角度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方法总体上是对乡村景观空间异质性研究的有效途径,对促进良性城乡统筹与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针对我国乡村景观的GIS空间分析方法仍存在一些局限:(1)由于学科视角与应用出发点不同,学界对乡村景观的相关分类体系尚未达成一致,导致其空间分析方法和评价指标往往大相径庭,迄今未形成完整通用的评价体系;(2)我国的乡村景观研究工作起步较晚,GIS空间分析与评价的内容多以自然生态要素为主,人文要素的内容较少;(3)有限的人文领域的空间分析成果更多集中在遗产保护领域,并集中于中小尺度的案例,并未形成一个具有普适意义、跨尺度的架构,导致乡村景观空间分析理论的孤立与研究对象的不完整。
近年来复杂性科学与城乡规划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圣塔菲研究所代表人物之一的Holland于 1996 年提出的复杂适应(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理论[4],是对这种人文关照下的城乡空间复杂性特性的宏观描述。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乡村景观研究应重点考察人类个体与乡村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强调在景观系统内部要素的自适应行为。因此,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乡村景观空间分析不应仅仅是对乡村发展结果的被动研究,而应是一种对人与空间环境的相互作用与联系的探究模式。以此为目标,本研究立足于整体性乡村空间,建立了在“互适应”观点下的乡村景观特征分类框架,此基础上还构建了以空间可达性、敏感性、空间网络格局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类乡村景观空间分析的指标集,希望可以推动我国乡村景观资源的整体性评价、有机性保护和有效利用,并实现对城乡规划领域内乡村景观空间营建与保护的客观控制。
1复杂适应条件下乡村景观空间分析的理论基础
1.1乡村景观的内涵与类型
Holland的“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的描述[4],是对人类主体与物质客体相互适应所形成的复杂性特性的宏观描述。乡村景观是各种复杂的物理、生物和社会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相互作用的机制下,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造就了乡村景观的复雜性特征。传统上看,景观可以大致分为自然景观、文化景观两类,其中文化景观是人类把自己的某些思想形态或观念意识同自然景观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复合景观。从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观点看,乡村景观是由大量相互作用的人与景物的单元构成的、物质与心理互动的系统,反映了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是任何特定时间内形成一地基本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复合体,并因人类的作用而不断变化,反映了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和结果[5]”。因此,乡村景观本质上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畴。
从可视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可以分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大类[6]。如果将这种分类关系体现在乡村中,物质性的乡村景观包含了空间环境、人的行为、建筑聚落等因素,强调的是人对环境的直接感知;而非物质的乡村景观则包含了基于文化和社会的特征,强调的是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一种精神联系。在李和平等的研究基础上[7],将我国常见的乡村景观类型归纳如下(表1)。
1.2乡村景观的GIS空间分析工具
对乡村进行研究的前提,是承认他是由多个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构成的异质性区域。伴随着复杂性科学、生态学理论与人文研究领域的相互渗透,在对景观所进行的异质性分析过程中,出现了使用“关系”“格局”“过程”“尺度”等词汇来描述乡村景观及其变化关系。可以这样描述:人类主体与景物客体的相互适应过程产生乡村景观格局,乡村景观格局又作用于主客体的相互适应过程,人类与景观要素又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下呈现出不同的关系类型[8]。从文本意义上看,“关系”“格局”“尺度”等词汇都具有强烈的空间概念,因此空间角度的研究对乡村景观整体性评价的意义不言而喻。
就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定量化的空间研究大体可归结为空间相互影响分析、空间统计和格局分析、空间过程模拟分析、空间运筹等[9]。空间分析的目的是从乡村景观的空间位置、联系等方面对其做出定量的描述,因此,对景观空间相互影响的研究尤其重要,要求利用状态变量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类比建立数学模型,以实测数据回归分析获得参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与预测。而在建立景观空间联系的过程中,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理论、空间數据库理论的长足发展,各种空间定量分析工具为不同尺度的乡村景观空间检索与模拟研究提供了可能;地理信息系统与独立空间分析软件包的结合使用,不仅可以被用来采集和处理数据,还可以用来进行复杂性科学研究中通常采用的自下而上的空间分析和空间模拟,并形成各类专题图纸[10]。经过用户长期实践检验,有一些通用的分析手法(如空间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等)被认为发展的较为成熟,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空间可达性分析、敏感性分析、空间网络格局分析等对乡村景观评价至关重要的3大工具包。
1.3乡村景观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进行乡村景观空间分析的基础,是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是指:为了得到一个综合指标,需要将标的物的指标信息加以汇集,并以此为依据综合反映标的物物情况。随着各学科领域的相互渗透,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体系也在不断丰富。目前国内外综合评价方法众多,以权重赋值的方式,可以分为主观赋权评价法和客观赋权评价法:2种。其中主观赋权评价法比较多采用定性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而客观赋权评价法是依照指标间的关系以及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权重,比如灰色关联度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等。
在复杂适应理论中,“层次”是其重要观点。对乡村景观的层次结构进行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研究来看,采用专家咨询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即层次分析法)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该方法以系统化、层次化的观点分析评价物,量化专家经验,是一种简便、灵活、利于操作的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先把复杂的乡村景观评价问题中的各个指标分解为若干个有序层次,每一层次中的乡村景观元素具有大致相等的地位,同时在层次之间建立有序的递阶关系;由评估专家组或决策者按照指标考核的内容进行单项指标打分,并通过计算确定指标的评分值;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的方法计算综合评价结果。其函数表达式为
Y=∑mi=1(∑nj=1Ij·Rj)·Wi。(1)
式中:Y为总得分(即综合评价);Ij为某单项指标的现状可达性评分;Rj为某单项指标在该层次下的权重;Wi为项目层的权重。
2复杂适应条件下乡村景观空间分析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
2.1可达性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
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有适应能力的个体需要与环境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一方面体现在作为“人”的主体抵达具体目标的难易程度,另一方面体现在作为“景物”的客体克服距离障碍与主体进行空间交流的难易程度。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空间可达性分析成为乡村景观GIS空间分析的重要内容。将乡村景观的空间可达性被认为是人克服距离、旅行时间和费用等阻力到达一个设施或活动场所的愿望和能力的定量表达[11]。
出于乡村景观不同层次的可达性应用需求,涉及到的影响因素及其制约度也不尽相同,综合看有如下3个层次空间可达性评价的应用:(1)仅涉及交通因素的评价方法,其可达性的度量计算简单且易于理解,常用的如距离法;(2)涉及到交通因素与土地使用因素的评价方法,包括重力模型法、频率法、累积机会法等,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可达性评价方法;(3)不但考虑交通与土地利用因素,还涉及到时间因素以及个体差异的评价方法,这是可达性应用的最高层次,如时空法和效用法等[12]。在评价工具上,借助于GIS技术构建的乡村景观可达性评价的框架性平台,可以较好地解决空间可达性系列指标的尺度界定与数据精度的难点,更有利于不同研究区的横向比较。
基于乡村景观空间可达性评价的内涵特征与数据来源特点,出于评价指标的易获取、易于进行空间分析与计算的要求,本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理论的“层次”观点,选取了以土地利用干扰、交通系统导入为基础、宏观与微观2个指标层面的空间可达性评价指标体系(表2)。表2乡村景观空间可达性评价指标体系
项目层因素层指标层(宏观)指标层(宏观指标细分为微观指标)土地利用干扰角度的可达性评价建设用地因素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共设施用地等指标集村庄建设用地、乡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独立建设用地等指标集非建设用地因素水域指标集、农林用地指标集、其他类型非建设用地指标集自然水域、水库、坑塘沟渠、湿地、农地、林地等指标集交通系统导入角度的可达性评价交通系统强度因素交通覆盖程度、路网密度等指标集各级公路网密度、村村通道路密度、铁路网密度等指标集交通准入程度因素交通枢纽节点分布、交通障碍节点、农村居民出行选择等指标集交通区内外衔接度、交通站点辐射度指标集、交通发生与分布、机非交通选择难易度等指标集
2.2敏感性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的主客体关联原则与乡村景观敏感性分析原则一致。由于乡村景观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景观的自然与人文复合的特性体现出人与景观相互作用以及人对景观认知的过程中景观处在一个极易发生变化并呈现在景观及其环境系统中的特征[13],在这个意义上,基于复杂适应性原理的乡村景观敏感性评价方法至少涉及3个方面,分别是生态敏感性评价、视觉敏感度评价、人文聚落环境的敏感性评价。
在生态敏感性评价方面,在不损失或不降低景观环境质量情况下,关键在于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变化的适应能力[14]。目前已有不少学者从生态系统的特点入手,把生态敏感性评价作为各类城乡规划的基础,并形成多个生态环境敏感性区划成果[14-16]。对于乡村景观视觉敏感性评价,是以景观感知者移位换景的角度对景观环境的视觉敏感性进行的评价,是从确定并建立单项评价因素及其权重,并进行视觉敏感性多指标综合评价、形成评价图的过程[17]。对于人文聚落敏感性评价,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具有历史与现代特征的构筑物的现状评价,以及人的活动对环境的进入程度、干扰评价方面。在技术平台方面,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的软件,为乡村景观敏感性评价提供了操作平台[18-19]。
与国外研究相比,目前我国景观敏感性评价研究主要以GIS软件平台上的物质性生态敏感性为主,而涉及到复杂适应系统中人为主体的视觉敏感性与聚落环境敏感性评价内容尚不多见。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由于学者视角与出发点不同,其评价指标体系往往大相径庭,迄今未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归纳基于人与环境互适应过程中的生态、视觉、乡村聚落三大类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表3)。
2.3空間网络格局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
各种自然生态网络、人文网络、缓冲区网络是区域性景观空间中广泛存在的3种空间网络,它们既相互交织又相对独立,共同构建了区域性景观的整体性特征[20],在景观尺度上构建和发展自然与人文要素网络被认为是改善区域乡村景观资源价值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
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来看,有适应能力的人类主体与景观客体都是主动的,其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系统所交给的某一项任务或功能,而且还有自身的目标或取向。在这个意义上,景观系统中的自然与人文要素网络不但能按照某种固定方式作出反应,还能在与环境交互中“成长”或“进化”,空间网络主动性演化成为乡村景观系统进化的基本动因。因此,对乡村景观空间网络格局的分析将涉及到2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充分利用在乡村景观空间中广泛存在的关键局部,使其在维护乡村景观整体性的健康性和安全性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乡村景观廊道形成潜力评估;二是由于各种影响斑块连通性的阻力因子普遍存在并且异常复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乡村景观网络的形成,因此要对限制乡村景观廊道形成的阻力因素进行评估。
从目前研究来看,越来越多的学者以景观廊道整合潜力与阻力作为构建景观网络格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要素。其中,乡村景观网络及其廊道形成潜力评估的重点在于,在识别乡村景观关键节点的基础上,针对以河道、水渠、湿地为代表的自然廊道和以公路、铁路为代表的人工廊道进行景观引导、景观过渡能力测度,并形成廊道整合潜力综合评价,促成景观斑块连通与整体保护[21]。对景观廊道形成阻力评估的重点是:承认景观要素迁移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人为的干扰,并出于对评价指标的可量、可比的要求,将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作为干扰强度的主要区分方式,并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类量化,以此作为对乡村景观阻力的评价指标。本研究试图在众多的评价因子中,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建立的乡村景观空间网络格局评价指标体系(表4)。
3结论
当前我国乡村景观资源正面临着巨大的扰动和深刻的转型,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中国乡村景观的复杂变迁不可能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单向过渡,其中必定充满着矛盾冲突与复杂的结构转换。从城乡规划学科领域中,针对发展过程中的复杂、差异、非平衡现象是近几年国际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复杂性科学基础之上建立起有效的乡村景观空间分析手段与评价指标体系,不但可以充分整合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乡村景观元素,还可以在对区域性农业空间肌理进行价值的梳理,推进乡村景观系统的完整保护与开发。基于这个目的,本研究在复杂适应性理论的框架下,针对主体(人)与客体(景观)相互关联的特征,梳理了乡村景观的物质与非物质分类特征,并阐述了乡村景观的GIS空间分析方法,并从空间可达性、敏感性、空间网络格局3个方面构建了操作性较强的分析与评价的指标体系。
本研究的理论探索为乡村景观研究与复杂性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接下来的工作是基于GIS技术平台,进一步确立乡村景观空间分析的模型体系和评价指标的度量标准,并通过实证研究完善空间可达性、敏感性、空间网络格局的空间分析与评价的具体应用方法,为乡村景观资源的保护、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乡规划的良性运作与区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黎明. 乡村景观规划[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滨谊,王云才. 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 中国园林,2002,18(5):76-79.
[3]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 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 自然杂志,1990,13(1):3-10.
[4]Holland J H. 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 周晓牧,韩晖,译.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
[5]de B H J,Muller P O. Human geography:culture,society and space[M]. 3rd ed.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86,142.
[6]汤茂林. 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00,19(1):70-79.
[7]李和平,肖竞. 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 中国园林,2009,25(2):90-94.
[8]郭仁忠. 空间分析[M]. 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9]王劲峰,柏延臣,朱彩英,等.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能力探讨[J].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辑,2001,6(9):849-853.
[10]刘海燕. GIS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 地理学报,1995,50(增刊):105-111.
[11]Herzele A,Wiedemann T. A monitoring tool for the provision of accessible and attractive urban green spac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3(63):109-126.
[12]陈洁,陆锋,程昌秀. 可达性度量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评述[J]. 地理科学进展,2007,26(5):100-110.
[13]王云才,陈田,石忆邵.文 化遗址的景观敏感度评价及可持续利用——以新疆塔什库尔干石头城为例[J]. 地理研究,2006,25(3):518-525.
[14]杨志峰,徐俏,何孟常,等. 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2002,22(4):73-77.
[15]黄方,刘湘南,张养贞. GIS支持下的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态势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2003,23(1):95-100.
[16]张军,徐肇忠. 利用ILWIS进行城市生态敏感度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6(5):101-105.
[17]俞孔堅. 景观敏感度与阀值评价研究[J]. 地理研究,1991,10(2):38-51.
[18]Pullar D V,Tidey M E. Coupling 3D visualisation to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built environment design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5(1):29-40.
[19]Mahdjoubi L,Wiltshire J. Towards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 of computer visual simulations in environmental design[J]. Design Studies,2001,22(2):193-209.
[20]Lyle J T. Design for human ecosystem:landscape,land use,and natural resources[M]. Washington:Island Press,1999:125-160.
景观空间分析 篇7
酒店的中庭景观设计特色:(1)岩花园走廊,简约创新,迷人环境,优雅服务,珍馐美食,尽在昆仑饭店---岩花园走廊。位于昆仑饭店一层的岩花园走廊创造性的体现了中式园林“移步换景”的表现手法,使整个空间无处不渗透着“中式与西式相结合”、“粗犷与精致相结合”、“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理念。(2)特色餐厅的景观设计,天庭咖啡厅内高大的棕榈树葱郁茂盛、树下水池清澈见底,柔和的自然光从水晶玻璃顶棚徐徐而下,天庭咖啡厅围绕并延伸着绿色美景。锦园餐厅的装饰整体呈现皇家园林风格,庄重中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厅中央由汉白玉围就的“高台”丰富了室内的层次变化;特别建造的“长廊”是庭院风景和室内建筑和谐衔接。芭蕉别墅泰越餐厅茅草天棚、竹木栅栏、绿色乔木与欧式镏金吊灯、路易风格的家具互相映衬地相处一堂。芭蕉别墅每晚竖琴悠扬,您能体验到建筑、美食与音乐的奇妙结合。溪谷村日本料理餐厅整体风格古朴、典雅而纯净。脚下洁白的沙石上层层叠叠的波浪寓意着潮海刚刚退去,壮硕规整的木构架托着幢幢日式木屋,玲珑剔透的窗柩里灯火通明。溪谷村日本料理提供正宗铁板和炉端烧。“元祖”是溪谷村的一个厅,日式炉端烧,阔大巍峨,圆形的餐台环抱其间,四根需两人合抱的木柱挑起4米多高的空间,像是村人围坐的聚义堂。易舍鲁菜餐厅进入餐厅,宛若进入月华辉映下的大自然,小桥流水迂回,翠竹花木婆娑。充盈着南方渔米之乡的旖旎和北方皇家御苑的大气。(3)中庭的设计,昆仑饭店大堂设计独特、装修风格现代而时尚,既有气宇轩昂的庄重,也充盈着前卫而浪漫的格调。中庭的背景是现代艺术形式表现的巍巍昆仑山,是昆仑饭店极具有代表性的酒吧。中庭为客人提供咖啡、饮品及茶点。
①炫台酒廊,巧具匠心的旋转楼梯将客人引上炫目的大堂酒廊。落地玻璃幕墙将室内外风景尽收眼底,是客人观景、休息、会谈的绝佳场所。炫台酒廊为客人提供咖啡、饮品和自助下午茶。
②阳光酒廊酒,廊里阳光明媚,酒廊内的高大棕榈树交相辉映,构成一派热带风韵。窗棂间的轻柔的纱缦体现了古埃及帝王气概中特有的温情与浪漫。落地高窗外的竹林隐约透出庭院的宁静。阳光酒廊另设有可供8人开会的“月光厅”会议室。为宾客提供美酒饮品、特色咖啡。
③老锦江雪茄吧,雪茄吧以古典的装饰元素酿就高尚的怀旧氛围,窗外满目的苍翠又给怀旧的心情带来勃勃生机。提供精选雪茄和极品美酒。
北京饭店中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酒店中庭的景观设计特点,北京饭店的中庭绿化设计的是最典型性可一眼看出,顺着酒店窗户看到北京饭店内,高大的人造棕为支柱竖向支撑了整个空间,使成为中庭构架独立、整体大气的立体空间。其中墙体采用绿化植物和花盆、池、台等围合,形成绿化设计则通透和参差不齐的围合引人入胜。地下中庭设计布置的同样很完美,在自动扶梯的拐角利用地面标高的变化设计形成台地,人造椰子树和不同种类的植物把景观营造成热带植物群落。同样采用人造植物,应用盆栽、插花的形式,装饰、分隔空间还有北京饭店的内部。北京饭店的大堂入口处有左右两个边庭,西侧面边庭的设计开始于地下一层,东侧面的边庭是酒店的餐厅,而中庭接着由玻璃组成的玻璃墙连接外部的长安街,中庭内部植物繁茂,喷泉流水山石,大型的彩色雕塑设置在天光和人工照明下,这些通过酒店的玻璃强也给酒店外的人们提供了观赏景观。冬天时与外界的冰雪世界形成了呼应和对比。大堂入口处两侧的边庭都是一个从地下一层开始,有三层楼高。边庭的南侧和顶部用玻璃吊顶来采光,以北京的地理位置来说平均每年的阳光照射很充沛。酒店西侧的庭叫做“冬园”,充分利用五星级酒店中庭的特点,空间的面积大、纵向高的优势。
辽宁省国际会议中心贵宾楼中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辽宁省国际会议中心位于棋盘山开发区,由上海绿地集团投资66亿元建设,是为第十二届全运会提供服务的配套项目。辽宁省国际会议中心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将于2013年3月建成投入使用,辽宁省国际会议中心建成后将成为辽宁省集国际会议中心、运动比赛场地、温泉度假、商住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端项目。棋盘山4A级风景区核心内,以辽宁省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议中心迎宾馆、辽宁省国宾健身中心和超五星级绿地铂瑞酒店共同构成的东北首席政务接待中心,正筑建于这波光潋滟的秀湖岸畔,静享沈阳唯一稀缺的山水生态资源。青山碧水、鸟语花香,连绵的棋盘山脉蜿蜒、起伏,凛冽的秀湖水顺山势涓涓注入蒲河。建成后的“东北首席政务接待中心”,将在这深山鸟语、碧波荡漾的幽静中接待贵宾,在景致宜人、建筑恢弘的氛围中尽展国宾馆的高贵与庄重。东北首席政务接待中心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以国际最高等级标准设计,在充分利用棋盘山优越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将山、水、建筑融为一体,在流露汉唐宏伟气魄的同时,高端的配套设施和顶级的服务又彰显自然、生态、运动和休闲的惬意。
辽宁国际会议中心贵宾楼的室内生态设计,辽宁省国际会议中心,整体风格为汉唐式建筑,不仅汲取了中华古典建筑的经典元素,承载着人们对汉唐文化的记忆,更将汉唐文化的大气与厚重通过方正的造型、低调沉静的色调、舒展平远的屋顶及细致精巧的线条呈现出来。儒雅的颜色,简约大气的气质,无一不渗透出汉唐宫殿的气魄,尽显中华文化千年精髓。
贵宾楼的设计也延续着国际会议中心的整体设计风格以中国古典元素为基础的设计方案,贵宾楼的中庭设计是以中国古典元素为基础的生态景观设计。设计师为保证室内的自然环境清新,特意从外面运来土壤为室内植物的生长提供条件,与植物相连的水体景观里有一个小型的水系循环设施保证水流进出的循环和从地表下灌溉室内大面积植物,为其生长提供必要条件,而贵宾楼建筑的玻璃幕墙提供了植物生长的光和热。这样在贵宾楼的“四季厅”里“阳光、水体、植物、土壤、循环设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绿化系统,给身处其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美好的自然环境。
四季厅的整体设计是利用中国古典元素,设计“光”“景”的呼应感觉让人们漫步在光影交错的自然环境里,厅内的云式艺术吊顶和地面的中国黑烧面条形地拼的铺装,形成了连接与对比,厅内白色山石的应用与绿色的植物,红色的景观小品融合了整个室内空间的色彩。这些色彩与光影、植物、山石、云式、水体和整个室内生态循环系统的结合成为贵宾楼中庭四季厅景观设计的支撑,把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完整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五星级酒店中庭景观的生态、环保、绿色设计。
参考文献
[1]王欣美国当代风景园林大师——J·O·西蒙兹[J].中国园林,2001(04).
[2]李奕佳.三亚喜来登度假酒店植物景观分析[J].农技服务,2007(11).
景观空间分析 篇8
1.1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研究的困局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表现为人类传统生活生产方式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并高度契合的聚居地区或地理空间, 主要包含农村地区广大的传统聚落、生产空间与其所依附的生态环境背景共同构成的综合地理空间, 其具备较高的人文、生态、景观、经济、社会等综合价值特征。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形成于工业文明之前的农耕文明时期, 朴素的自然观使人类在满足自身生活生产需求的同时又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 这也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特定的聚居空间形态, 其不仅在景观视觉上呈现出自然和谐美观的形态, 也蕴含着人类生活习惯、交往模式、社会习俗以及与生态环境的高度协同。因此, 与后期的工业时代对环境的巨大改造和高度的城市化相比,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更适宜于人类聚居、地方文化传承和环境生态保障, 有鉴于此, 近现代以来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 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 (UNESCO) 、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ICOMOS) 和各个国家关注的重点。从研究主题来看, 传统文化景观的研究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1)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为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和发展提供战略依据;2) 地域文化景观特征与认知, 探讨景观规划与维护过程中的景观认知、理解与参与;3) 地域文化景观结构与功能, 探讨文化景观形成、变迁以及在政策、社会因素作用下解决景观问题的途径;4)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未来, [1,2,3,4]探讨在当今城市化、边缘化和旅游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景观面临的威胁以及景观保护与管理的途径。尽管国内外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研究在内容广度及深度上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但一方面, 现行研究多针对具体的传统文化景观对象或空间类型, 而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系统性与多尺度特征决定了其类型及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具体到具体的研究显然难以覆盖这一巨大的景观体系, 另一方面, 对具体研究对象的深入探讨使得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研究成果缺乏应用弹性, 当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时难以灵活适应。
1.2 图式理论在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研究中的优势
图式是心理学中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 当代知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图式是从经验到概念的中介, 是认知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的、可变的认知结构。他认为图式先于外部刺激存在于人脑之中, 当接收外部刺激时, 该刺激会被同化到人脑中的图式, 之后将接收的信息转变为有条理的整体性认识, [5]从而建立新的图式。本文所讲的图式是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为认知对象, 以图形表达的方式构建包含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系统组成与内部机制的认知结构。
图式理论在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研究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以图式为核心的认知过程便于提取景观研究对象的一般性框架特征。景观图式的形成是基于认知结构的外部景观信息的整体性重组, 一方面, 风景园林专业人员拥有相近的景观空间认知结构, 另一方面, 大量相似的景观空间通过基础认知结构进行重组后可形成一般性的景观图式, 这一图式成果由于相近的基础认知结构而便于风景园林学科内部的交流和认同, 同时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2) 图式体系是一个多尺度的弹性系统, 以此进行的景观空间研究既可以适应不同空间的尺度要求, 同时可以保障各个尺度间的转化与对接。正因为图式认知结构的尺度和系统特征可以将不同层面的景观空间对应到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同时不同尺度间的相互关系也以图式尺度关联的方式存储信息。3) 图式体系具有动态的自我调整机制, 因此通过图式获取的景观空间研究成果能够更好的应对外界动态机制的干扰。景观图式的组成中有静态和动态两部分组成要素, 其动态的部分可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更新演替甚至消亡进而形成景观空间的特性, 因此景观图式能够在更好的应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保证整体结构的相对稳定。4) 景观图式研究的成果并不是简单的模式或者图形组合, 而是包含景观图式基本组成、组成要素类别及基本信息、组成要素转化机制及相互关系和图式整体与外部环境刺激相互协同机制的动态开放结构。传统的景观模式往往过于绝对, 同时模式在尺度间的转换与联系不足, 因此其适应对象极其有限, 而强调景观空间同尺度及不同尺度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多侧重于表述, 在实际应用中较难操作, 景观图式的研究成果对于模式和信息的整合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途径。
2.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典型区域的选取及图式结构的构建
2.1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典型区域的选取
我国幅员辽阔, 地形多种多样, 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中国均有分布。此外, 各地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均有差异, 这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从而产生了丰富的聚居模式和形态。从地形条件上来看, 我国传统文化景观空间所分布的地区大致可概括为平原水网和山地丘陵两种基本类型。平原水网地区, 主要具备充沛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 也是人类聚居的最佳选择。这一类型的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中, 道路平直、纵横交错, 建筑布局有序同时形态多样, 农田面积广阔、阡陌交通。根据水资源和植被的丰富程度, 也分化出丰富多样的聚居类型。山地丘陵地区, 主要具备丰富的植被资源, 其次也有较为发达的天然沟谷水系, 这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活生产保障, 因而人类选择这里聚居形成了传统文化景观空间, 其道路、聚落、农田等人类活动要素都依据山势地形体现出特定的布局形态, 如蜿蜒曲折的盘山道路、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以及层层叠叠的梯田等。本文选取了四个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典型区域, 并以此为基础对各区域的代表性空间进行图式提取。
(1) 长江三角洲地区
以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为主的自然生态过程形成了这一区域的平原地形及水系网络化特征。经公元4~6世纪东晋、南北朝和12~13世纪南宋两次大移民, 以及10世纪以来的河网建设, 长江三角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人文活动过程及内涵与区域性的平原地形和水系网络生态特征高度契合, 集生态、生产、生活与一体的复合网络空间结构共同奠定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底蕴。
(2) 珠江三角洲地区
一般所指的珠江三角洲旧称为粤江平原, 简称珠三角, 是西江、北江共同冲积成的大三角洲与东江冲积成的小三角洲的总称, 是放射形汊道的三角洲复合体, 本文所涉及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泛指与珠江流域地域相连, 经济社会活动联系紧密的空间范畴。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的是该地区的居民发展了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等立体农业结构形式, 既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又护养了农业生态系统, 这种生产方式在遵循原有生态大格局的前提下, 通过网络化小尺度空间的构建形成了集生态与生产功能与一体的大尺度网络化生态本底。
(3) 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又名川西平原, 是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 为中国西南最大平原与河网稠密地区之一, 自古便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是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典型区域。与我国其他平原地区不同的是, 同为平原地形条件下的成都平原由于气候环境、物种培育类型及农业耕作机制的差异而呈现为一种均质的、点——线结构清晰的网络化空间特征, 其空间节点的组成“林盘”便是成都平原景观特异化的代名词。
(4) 西南部山地丘陵地区
一方面山地丘陵地区的主要生态过程多集中于纵向的生态空间, 另一方面人居环境的建设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只能顺山就势, 因此借助于自然生态要素的流动及过程的运转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必然需要通过对纵向生态过程的分流来实现, 因此西南部山地丘陵地区的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多呈现为立体化复合空间网络结构, 而区域化地形、地貌差异进一步丰富了这种立体网络的形态类型。
2.2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的嵌套结构
根据图式理论的一般性内容得知, 图式的组成包含静态要素与动态要素两部分, 本文通过构建一般性的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嵌套结构为后续具体研究提供认知支撑 (图1) 。
(1) 静态要素的图式结构
首先依据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一般定义对研究区域内的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进行识别,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形成过程使其在空间形态上明显区别于其他景观类型, 而这种形态特征就是识别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重要依据, 这一形态的外显得益于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内部生态、生产及生活空间的高度耦合关系, 其可分为生活——生态型耦合、生活——生产型耦合、生产——生态型耦合及生产——生态——生活型耦合四个基本类型, 通过进一步分析其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的独立特性及空间整体的要素组成可以最终形成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静态要素图式组成体系。
(2) 动态要素的图式结构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对具体空间的属性认知, 但受地域环境及内部组成和机制的影响,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又可分为众多的类型, 这里可根据其基本的地形特征初步划分为山地丘陵型及平原型, 对下一层面的具体空间形态特征分析结果又由于具体空间形态的不同可以进一步细分, 如以网络为形态特征的传统文化景观空间, 其具体又可分为方格网、放射网等不同的具体类型, 这些类型的产生源于其内部空间的耦合程度及机制的差异, 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具体组成空间的特征差异及组成要素在比例关系及空间分布的情况进行分析, 最终构建起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动态要素图式组成体系[6]。
3 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典型网络图式的嵌套特征分析
在构建起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图式识别体系的基础上, 选取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孙家浜、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长洲镇长安村、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德源镇文家祠、重庆市巫山县双龙镇王村四处能够代表四个典型区域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一般特征的对象进行对比分析 (图2) 。
3.1 一级图式结构特征
表1中的空间区域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或传承地, 区域早期的居民严格恪守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准则, 进而形成了具有明显人文和地域生化印记的景观空间格局, 这种格局具体就体现为不同区域特色化的空间形态。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网密度较大, 农业社会时期该区域的农业生产及交通运输都离不开水系的支撑, 因此该区域就形成了以水网为主体的网络格局。成都平原地区由于早期人口稀少, 同时为便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 居民多以小型族群聚居的方式在各自耕地的中央构建住所, 同时为便于联系交往, 住所间或沿着农田权属分界线, 或选取最短距离设置道路, 因此呈现出成都平原特有的林盘网络格局。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当地居民发展了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等立体农业结构形式, 这些传统生产空间多以现有的坑塘为基础进行扩挖、合并, 坑塘周边附加有经济作物的种植, 这就使得坑塘周边的路径在满足居民生产交通需求的同时可以起到生态连接的作用。西南山地地区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传统生产及生活空间多沿着等高线平行分布, 而以植被覆盖为主的生态空间受地表径流垂直方向的差异化分布的影响多垂直于等高线方向, 特别集中于山脊及山谷地带, 因此三种空间就在平面形成了互相穿插的网络格局形态。
3.2 二级图式结构特征
通过对不同区域景观形成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表1中分属于不同传统文化景观典型区域的四个传统文化景观空间都具有网络化的空间形态特征, 但具体的网络形态存在明显的差异。
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孙家浜呈现为以核心水体为中心的放射状网络特征, 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农业社会时期,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交通方式都依托水路, 而水网汇集的大型水面往往是周期性的集市或水上交通的枢纽, 另一方面, 长江三角洲区区域生态过程也主要依托水系统运行, 因此水系汇集处也就成为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网络的核心节点, 这就共同造就了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孙家浜地的放射状网络格局[8]。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德源镇文家祠属于近方格网的空间形态, 通过对林盘成因的分析可知, 以聚落节点为核心的网络单元格之所以规模相近, 这主要是由于成都平原地势平坦, 居民耕种土地的划分也就多呈现为规则几何状, 当以自然水系为分割线耕地时, 空间形态的规则秩序就会被局部打破, 因此最终的形态是一种近似方格网的网络格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长洲镇长安村表现为细胞组合状网络形态, 从图式中可以发现构成该区域网络格局的细胞体单元在空间分布上环绕在聚落空间四周, 而其规模大致相似, 一方面珠江三角洲地区雨量充沛, 坑塘起到水量调节的作用, 另一方面, 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是利用生态过程创造效益的循环生态农业, 其对空间规模的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坑塘的规模大致相似, 最终整体呈现为细胞组合状网络形态。重庆市巫山县双龙镇王村则展现为鱼骨状的网络形态, 一方面山地丘陵环境下的生态网络多呈现为树枝状, 其生态空间多集中于沟谷及山麓, 随山势起伏而变化, 山地丘陵地区的聚落受地形限制主要平行于等高线建设, 同时考虑到水土保持与防灾的需求在聚居环境周边设置平行于等高线的防护绿带, 因此整体空间形态呈现为鱼骨状的网络格局。
3.3 三级及四级图式结构特征
从耦合关系上看, 研究对象内部生态网络、生产网络及生活空间的相互耦合是其形态网络化的直接原因, 但由于其内部的耦合机制及耦合程度的差异最终导致了网络化形态的分异。
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孙家浜地区是一种生产—生活—生态型的网络耦合模式, 首先水网即是生态网络的核心组成, 也是生活网络的空间载体, 而传统农业的生产空间周边多有水系环绕, 通过从周边水系导引水流及构建防护林带的方式形成生产空间内部的网络格局, 这样一种过程在使得生活与生态网络高度耦合的同时, 也将生产网络融入到整体景观格局中, 同时通过生态网络周边的聚落节点及植物节点进一步强化两种网络间的联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长洲镇长安村地区是一种生产—生态型的网络耦合模式, 作为网络化格局基本组成的胞体单元即是生产网络的基本组成要素, 也是生态网络的基本组成要素, 同时其通过自然生态过程服务于生产活动, 因此两种网络高度耦合, 但过分的强调生产功能导致生活空间与生产—生态耦合网络缺乏有效结合。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德源镇文家祠地区属于生活—生态型网络耦合模式, 由于该区域景观异质化程度较低, 因此网络化形态大部归功于人为的建设活动, 而网络是一种较为高效的空间利用模式, 因此这一区域网络化格局的形成属于偶然中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 出于风水林建设的需要, 当地居民在聚落周边的绿化种植使原本单纯的生活网络同时具备了生态网络的功能, 因此该区域的生态网络与生活网络处于高度耦合的状态。与长江三角洲不同是成都平原地区的水量适中, 且种植作物种类比较丰富, 因此不需要在生产空间内部引导水流和种植防护林带, 因此生产空间也就不存在网络化的形态特征。重庆市巫山县双龙镇王村地区属于生产—生活—生态型网络耦合模式, 这一区域的网络模式本质上是在树枝状的纵向生态网络格局的基础上, 通过横向植入的方式将生产及生活网络融入到生态本底中, 这种模式是在特殊山地环境条件下协调生活与生态空间的关系的理性选择,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横向网络的植入并没有破坏生态网络本底, 而是通过生活及生产空间内部的网络化格局增强了生态网络的稳定性, 但不足的是该区域内各空间网络的耦合程度较低, 相对独立存在。
3.4 五级图式结构特征
从研究对象的图式构成要素的组成来看, 构成要素类别的变化及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导致网络化空间差异化的重要原因。
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孙家浜地区的外围空间节点及廊道的分布较为均质, 但核心空间三个水体节点的存在改变了从外至内的均质化格局, 使中心区域的节点及廊道在水量及密度上较为集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长洲镇长安村区域的网络基本单元在核心区域的密度较小, 而外围区域的密度较大, 相应的导致了廊道密度在空间上由中心区域向外围递增, 这主要是应对生活空间对内外空间生态联系的阻滞, 通过高密度的小型生态廊道的渗透来缓和生活空间与生产—生态耦合网络本底的不协调状态。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德源镇文家祠地区网络图式组成中节点及廊道在空间中的分布较为均质, 受其形成机制的影响, 在出现局部构成要素规模或密度变化的情况下, 其形态特征可以通过人工介入的方式保持基本稳定。重庆市巫山县双龙镇王村区域的图式构成中, 节点主要集中于生态网络与生产及生活网络的结合点上, 这种分布特征的产生是调和三种网络间耦合关系欠佳的结果, 通过网络结合部节点的高密度设置可以强化不同网络间的相互关系, 使其在空间上的一体化格局得以强化。廊道方面, 横向的主干廊道的设置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必然结果, 而通过高密度横向生产网络的设置可以在尽可能降低对环境干扰的同时充分的完善原本单一的树枝状生态网络结构。
4 典型网络图式的应用展望
通过对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典型网络图式的嵌套特征分析可以发现, 典型网络图式的形成是对复杂景观环境的高度凝练, 其形成背景及形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使其具备跨尺度及跨区域应用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 网络化的景观空间营造在空间利用效率及生态效能的发挥上具有较大优势, 这就为网络图式在传统文化景观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提供了契机。
就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内部的生活空间而言, 一方面, 其空间肌理对满足传统邻里关系的延续、居民日常活动的需求及传统风俗等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 生活空间内部生态环境及其与周边自然生态要素的相互关系也是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中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 上述两部分内容在当前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受规划方法及规划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多难以得到充分的考虑, 通过对现有优质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生活空间的图式提取可以有效应对上述问题, 在充分分析规划对象所属区域生活空间网络图式特征的基础上, 只需对基本图式进行适当的适应性修正即可应用到规划对象空间内。就生产空间而言, 不同区域的生产空间在土地利用肌理的形成上多受自身自然生态要素的制约形成特有的景观特征, 景观图式的引入既可以防止代表人地和谐关系的生产空间肌理的缺失, 又可以指导和改进土地利用模式,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就生态空间而言, 图式更多的是从平面格局的角度出发, 对具有相似景观格局形成机制的生态空间提出基本保护策略与格局构建途径。在通过图式的方式对三种基本空间进行指导规划的基础上, 以规划对象所处区域的基本格局为依托, 选取适宜的网络模式, 对各个要素进行系统整合 (图3) 。
5 结语
图式理论的产生改变了人类认知从经验到理论的二维认知结构, 进而强调认知过程中认知结构的重要性, 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典型图式的对比分析发现:1) 系统、完善的传统文化景观图式可以较好的将不同尺度下的各个景观类别和组成纳入到自身体系中, 该图式在整合图形信息的同时也将图形自身及图形间的作用机制一并加以存储, 因此最终的图式成果在本质上将成为一个多尺度的图文信息系统。2) 图式组成中静态要素决定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基本类别和主体结构, 而动态要素则通过自身的作用机制使主体结构产生变异, 起到丰富景观类型的作用, 动态与静态要素相互结合的认知结构可以在面对复杂研究对象时弹性运用图式研究的成果, 根据动态因素的不同状态决定其主体结构的规划形态和内部组成。因此, 通过对传统文化景观空间一般图式结构的构建对解决当前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研究内容缺乏体系化及研究成果应用弹性不足的问题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图表来源
图1:图片由作者绘制;
图2:图片均为2013年Google earth 7.1版本截图;
图3:图片由作者绘制;
表1:表格由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
[1]王云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图式语言及其传承[J].中国园林, 2009 (10) :73-76.
[2]Anne Spirn.The Language of Landscape[M].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8:81-125.
[3]Sim Van der Ryn, Stuart Cowan.Ecological Design[M].Washington:Island Press, 2007:33-76.
[4]王云才, 韩丽莹.景观生态化设计的空间图式语言初探[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 2011:564-570.
[5]Michael W.Eysenck,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Cognitive Psychology[M].Cambridge Press, 1991:42-43.
景观空间分析 篇9
1 城市水系规划原理与方法
河流廊道是河流水系构成中的重要部分, 主要是由河流本身的流经区域以及沿岸的植被共同组成, 河流廊道同时也对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河流廊道的主要功能就是对环境进行保护, 对水流向进行控制, 能够有效的防止城市内涝的现象, 也能够对空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净化和过滤。所以河流廊道具有很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对城市水系的规划以及景观空间结构的分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河流廊道的景观空间结构的度量分析是城市水系规划中的重要步骤, 对其进行分析也能够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规范性。景观空间结构主要是对植被的分布以及河道的具体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该河道的蓄水能力和排水能力, 以及与城市排水系统的结合度, 制定出合理的景观空间的结构。对河流廊道的研究主要是对合理的流向以及河床的宽度进行测量。在雨季比较大的时候, 看河流的廊道能否正常的蓄水和排水。该数据对于城市水系规划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河流的廊道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曲度的研究, 根据河道的流经的路径, 确定该路径是否能够正常排水。
选择河流廊道的一段路径进行排水的测试, 如果在排水过程中对两岸的冲刷比较大, 那么就说明该河段的排水不畅, 需要进行调节。最后还要对整个的廊道进行考察, 如果出现了不能够连接的情况要结合实际的地理环境进行规划。所以河流的廊道是景观空间结构分布中的重要考虑对象, 也是衡量城市水系规划的重要指标。
2 研究案例
2.1 研究区概况
为了对景观空间结构进行仔细的分析, 保持城市水系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对某市的河流区域进行了研究, 旨在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力的依据。该流域的水网分布较为密集, 有多个河道交叉分布。该城市是平原结构, 河流分布面积比较大。通过对该河流的分析我们知道, 该区域共有6条河道, 总长度在100.74km, 所以其成为了该区域的最长河流, 也成为了该市用水的主要来源, 同时也是该市排水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能够有效的对该市的内涝现象进行排除, 同时也为城市的水系系统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促进了该市的城市化进程, 同时也对环境进行了良好的保护。该区域的河道同时也具有很好的抗洪能力, 能够对洪水进行储蓄和有效的排除, 减轻了河岸的压力, 有效的减少了河岸两旁的水土流失现象。
根据河网特点、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将全市水系分为四个水利片区, 横向河道宽度远高于纵向河道, 其周长面积比是纵向河道的一半。现状水系网络疏密不均, 河流廊道断口较多, 连通度有待提高。各个片区河流廊道的长度、密度、连通性、水面率相差很大, 具有明显的空间不平衡特点。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对这6个片区的水系功能的要求不同造成的。
水系网络的连通度分别计算该市全市和各个水利片区现状水系网络的指数值。经计算得到全市水系网络的指数值分别为0.44和0.16, 表明现状水系网络的连接度尚可, 但环度较低, 后者进一步提高的潜力较大。反映该区连接度较差;就环度值而言, 除了片区与全市综合水平一致外, 其他三个片区的值分别为0.12、0.14和0.09, 均低于全市综合水平, 表明区现有环路较少, 环度在各片区不平衡, 以区为最低, 急需改善。从各片区的值普遍高于全市综合水平可以看出, 传统水利片区的建设主要以引排和灌溉功能为主, 因而片区内的连接度较好;值普遍低于全市综合水平, 表明过去的水系建设对河流的生态功能重视不够。
2.2 规划方案
规划在充分尊重某市原有水系网络格局的基础上, 以现有区域、市级河道以及镇级、重要村级河道为基础建立骨干河网, 通过分析河流廊道的结构特点、功能和现状水系网络的连接度和复杂程度, 从防洪排涝、水环境综合治理、水资源合调配置、交通航运、水景观、水生态以及现实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考虑, 遵循保证水系的通畅性, 消除断头浜和满足活动水体的要求等原则, 提出了“九纵九横”的规划方案, 对规划骨干水系及其片区进行概括。
3 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对景观空间结构分析在城市水系规划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为我国城市水系规划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城市水系规划的景观生态学实质是完善河流廊道的结构, 提高水系网络的连接度。对水系网络连通度各指标值的分析可验证城市水系规划的效果, 提高水系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 水系规划不仅要考虑总体上的网络连接度, 也要兼顾一些重要功能区的水系网络的连度, 尽量形成内部空间平衡的水系网络结构。
参考文献
[1]岳隽, 王仰麟, 彭建.城市河流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概念框架[J].生态学报, 2005 (6) .
[2]赵彦伟, 杨志峰.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J].水科学进展, 2005 (3) .
景观空间分析 篇10
1 涪陵滨江景观带城市形态记忆要素
1.1 有形的环境要素
1.1.1 地形地貌
涪陵区滨江地段的地形地貌是受到自然界长时间的江水浸润、雨水冲刷、微生物活动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逐渐形成的。涪陵江边未经人工改造的滩涂是市民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当地人民的文化活动,也成为现代涪陵人的一种城市记忆(见图1)。不同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不同的影响,反之,人们的活动又会改变环境的形成,因此,研究该地区的地形地貌,也就是对当地特色文化的探索。可以通过对当地地形条件动态发展的分析,深度挖掘出涪陵文化的演变传承过程。在景观改造中,可适当保留部分原有滩涂与地形地貌,使当地居民仍然能够抚摸流水冲刷的鹅卵石,形状各异的长江石,唤醒曾经的记忆,增强人们对于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1.2 历史性建筑及古遗迹
涪陵区的滨水空间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传统,这些印记在丰富的建筑和古遗址群中被保留了下来,建筑物的结构、风格、用途等能反映出在各个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偏爱喜好和人文精神。例如,涪陵著名的文化景点———周易园,曾经因为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学家程颐在此点注《易经》而得名,是中国易学文化传播的重要一站,它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被大众逐渐接受的过程。此外,白鹤梁题刻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成为涪陵地域文化的象征。在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提存、再现等艺术处理手法将白鹤梁中的石鱼雕刻运用到现代公园之中,从而成为一种地域景观要素,承载现代涪陵人的城市记忆(见图2)。
1.1.3 水工构筑物
涪陵位于两江交汇之处,除了有水绕山环的迷人景色,还有桥梁、堤坝等用钢筋水泥筑成的水工构筑物,组成了一副体现“刚柔并济”的山水画,其不光在防洪抗灾、便利交通、保护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作为涪陵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符号与城市记忆,是两江历史的见证人(见图3)。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根据城市区域规划,结合桥梁、堤坝等水工构筑物来进行景观带的功能布局、组建空间序列,营造生态优良、景观优美、形象独特、富有时代气息的滨江景观空间[2]。
1.1.4 工业遗迹
在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引发了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折,产业结构的转型产生了大量的工业旧址,滨水区遗存的码头、工厂、仓库成为近现代工业遗产,人们在加速建设城市城镇化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经济建设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开始意识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自我发展是不科学不可持续的,相关的政策也开始从最初的拆除逐渐向保护、修复、促进发展转变[3]。涪陵拥有超过百年的工业发展史,一度是重庆市工业发展的代表,形成过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涪陵印象”,虽然之后经历过产业转型的低迷期,但是在重庆工业发展进程中仍然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4]。如今保留下来的涪陵糠壳湾码头的龙门吊、轨道等都曾为港口装卸作业、交通运输提供了极大便利,虽然现在已经废弃,但在江南滨江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将其保留了下来,并成为公园中最重要的景观节点,赋予其新的功能,促进城市更新,更是当代涪陵人的城市记忆,成为了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
1.2 无形的环境要素
1.2.1 民风民俗
展示民俗风情,就是在展示地方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设计应该是现代化与地域特色的完美结合,而不是单纯模仿[5]。涪陵因江而兴,长江与乌江记录着涪陵这座城市成长的线索,是属于涪陵人自己的生活记忆。例如纤夫的号子、沿江的鹅卵石以及绵延的江水都能让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当年的场景。可是这些记忆已经在开始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景观风貌,没有认同感和场所感。因此,要通过景观设计还原当年的历史,唤醒人们的回忆,将丰富的传统风俗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1.2.2 传统技艺
榨菜工艺起源于涪陵,与易理文化、巴国文化一脉相承。如今的涪陵榨菜已经成为它自身的名片,更成为涪陵人民的骄傲。
1.2.3 历史事件
历史文脉始终与一定时间维度相联系,城市与时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城市的演变存在于历史的不断更替中[6]。城市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面貌能如实反映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乌江原名涪江,古代巴国君主陵墓多定于此,取“涪江”“陵墓”二者首字定为涪陵。在建城初期从帝王陵墓中挖掘出大量巴帜文物,造型精美,被认为是典型青铜器的代表,从它们身上映射出该地区曾经丰富的文化底蕴。
1.2.4 传统生活及行为方式
由于环境地域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风俗人情,随着各地之间文化交流传播开来,这些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创造了涪陵独特的景观,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为了让更多青年一代以及外来游客深入了解涪陵的特有文化,保留部分原始区域,设计体现传统生活方式的景观特色是十分有必要的。
2 涪陵滨江公共空间城市记忆要素的表达原则
2.1 真实性原则
保护历史记忆是为了“以史为鉴”,需要保持一颗公正客观的心,用纯粹的眼光去观摩真实的历史,这样才能做到尊重历史。沿着城市记忆的脉络进行摸索的初衷本就是为了在改造旧城时能注重保护人文历史,对现代人也有教育的作用。但是分析如今许多的案例,不难看出一些所谓的“古城”“古街”为了吸引游客的确会进行集中建设,安置仿古建筑、铺设青石板路等以期营造出旧日光景。在巨大商业利益的诱惑下,这些仿古一条街开始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由于在前期缺乏专业的规划设计,未能正确找准自身的特色定位,导致它们的风格都极为相似,打着“仿古”的名义实际上只进行商业买卖,违背了传递历史的初衷,导致慕名而来的游客往往失望而归。滨江空间既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保留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如果将其合理运用,将历史真实的面貌系统地整体地展现给大众,相信特定的历史和特定的真实故事会更能激发情感的共鸣。
2.2 延续性原则
时间是不能倒退的长河,绵延不绝,记忆也是如此。滨水空间是历史重要的见证人,它的存在也同历史记忆一样无以复加。因此,对于滨水绿地的景观来说,在保护它们的时候注重其延续性,把它们看成一个贯穿着过去和将来的整体,而不是分离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顺着时间的脉络还原真实,这也是保留城市记忆的关键。
2.3 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类的活动已经开始更多地干预着自然的交替更迭,因此,生态系统逐渐呈现出脆弱性、复杂性、易变性的特点。临水地区的便利条件以及人类与生俱来的亲水性使得滨水空间向来成为人类频繁活动的地域,因此对环境的干预也就更大。针对这一点,在今后对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开始注重景观生态。把握好自然生态的原则,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实行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7]。除此之外,对于历史遗迹、人文精神的保护更是要与时俱进,有助于追溯和保留城市记忆。
3 结论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城市记忆属于城市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它是长期以来的文化沉淀,通过追溯城市记忆,让从古至今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的优劣更一目了然。取精华,弃糟粕,为今后的景观设计积累材料。涪陵区滨水空间承载了许多地区人民的记忆,这些记忆是智慧的基础,分析滨水空间城市记忆要素,在回忆的基础上自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建造城市特色,也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和创造新思路,对于增强主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尹姝君.风景园林设计如何延续城市记忆分析[J].现代园艺,2016(2):99.
[2]郭良.重庆城市滨江连续开放景观带构想与建议[J].装饰,2010(210):133.
[3]张环宙.滨水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记忆延续研究——以杭州运河拱宸桥西工业遗产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15.
[4]于婷婷.工业城市旅游发展初探——以涪陵为例[J].商业现代化,2014(16):45.
[5]马光.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地域特色表现研究——以重庆涪陵白鹤梁景观文化长廊设计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艺术学院,2014.
[6]张继之.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如何延续古城历史文脉[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环境空间机能与景观构成研究 篇11
序言
机能一词,泛指在物质(物体)的系统中,其某一部分应有的作用和能力,而环境空间机能,指的是环境空间的作用、功能等。在景观环境中,其空间机能与景观的平面布局、功能作用、交通流线、景观效益等有关,而这些最终是由构成景观的各个要素决定的。景观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铺地、绿化、构筑物、景观小品和水系,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方法组合成景观。不同的景观功能对构成要素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构成要素又带来不同的景观效益,可以说,景观环境的空间机能和构成要素之间是互相影响的。
在现代城市建设当中,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一直是一个热点,其中城市广场的设计最为受人关注,因其带来的效益能最快最直观的让市民感受到。一个好的城市广场,不仅给城市增添靓丽的景观,更是给城市居民提供公共交流、活动空间的重要存在。其景观设置应该从功能出发,结合城市特色,成为一个城市中重要的地标。要达到这个目的,对城市广场空间机能与景观构成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在这里我们以都江堰水文化广场为例来分析城市广场的空间机能和景观构成。
都江堰水文化广场的区位分析
都江堰水文化广场位于四川成都都江堰市(原灌县),该城市因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水文化广场地处城市中心,岷江在鱼嘴分出的内江穿城而过,在此处又分为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和蒲阳河四条河流。因此,广场所处地块为河水分流处常见的扇形地块。同时,城市主干道横穿东西,道路与河流将场地大致分为三块。
在一个城市中,城市广场往往具有景观绿地、集会活动、交通集散、文化纪念等职能,而作为都江堰市中心地标性的城市广场,都江堰水文化广场的主要机能体现在两点上。其一,成都相对我国其他城市,有着很丰富的休闲文化,曾有“最悠闲城”之称,从属于大成都的都江堰市更是因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而适宜居住、休闲。同时,由于成都和其他大城市有更多就业机会,而都江堰空气更好,留在此地居住的更多是老人和孩子。因此,水文化广场需要给周边居民提供一个休闲活动的公共空间。其二,都江堰这座城市历史悠久,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作为重要的城市广场,还需体现城市文化,成为一个旅游景点。综上所述,都江堰水文化广场的景观空间机能主在于提供休闲、活动空间和弘扬城市文化两个方面,其景观构成也围绕着两个方面来设计的。
都江堰水文化广场景观分区分析
都江堰水文化广场根据功能和主题主要分为五个区域,分别为南面的主入口区、东侧树阵广场、中部水景区,西部景观活动区以及最北侧被主干道隔开的休闲活动区。其景观构成各有不同。
1.主入口区
作为进入广场的主要入口之一,南面的主入口区域为广场之后一系列步行空间和场景作了一个铺垫。像音乐中的序曲,这个入口起到了引导广场其他景观的作用。简单的方块状绿地和碎石铺地的设置,一方面,与城市中心的街道、建筑区别开,给人“将要进入公共绿地”的暗示,从心理上引导人们去进一步接触广场其他的景观;另一方面,没有过多特别的景观布置,空间尺度也不算大,很好的衬托出广场中心区域的精彩,在入口区能直接看到广场中心的石塔主雕,有很强的指向作用。
2.树阵广场
树阵广场在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十分常见,因其能够同时提供活动空间和城市绿化而受到设计师和大众的喜爱。水文化广场东侧的树阵广场用整齐排列的楠木将广场与街道隔开,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川流的车辆对广场环境的影响。楠木是常绿阔叶乔木,在我国贵州、四川、重庆和湖北等地区有天然分布,也是都江堰常见的特色树种。树阵广场使用楠木这种常绿树种,既能保证广场四季的绿化,又体现了地方特色。整齐排列的方式也使人联想到农田中的果树,体现了当地的种植文化和农业特色。
3.中部水景区
中部的水景区是整个广场的高潮,是“水文化”三个字的主要体现,以中央位置坐落的石雕水塔统领全局。30米高的四棱柱塔上漏刻斜向的网格,象征着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用来筑建堤坝的竹笼。在水利工程的修建过程中,修筑堤堰的材料是一个难题,先后用鹅卵石、大石块、铁器砌成堤堰,都很快被江水冲垮。后来主持修建的太守李冰在乡间查看水情时,看到妇女将要洗的衣物装在竹笼里泡在溪流中,水流虽急却冲不走竹笼。李冰由此受到启发,将卵石填在竹笼中来修筑堤堰,竹笼互相连接,可以防止卵石被洪水冲散,而卵石间的空隙又能让水缓缓渗出,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这种竹笼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大量采用,发挥的极大的作用,被当作先人智慧的结晶世代传颂,几乎成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一种象征,是都江堰治水文化的一个闪光点。水塔模仿竹笼的外形雕建,正是要体现这种治水文化,广场上的灯箱也多用相同的样式,来呼应这个主题。
沿着水塔底端,涡旋形水景缓缓流出,有“天府之源”之意。石雕水塔立于涡旋当中,仿佛投石入水激起漩涡,增加了一丝动感,同时也取古代“投玉入波”以镇水神之意。水流顺涡旋水景的扇形水道盘旋而下,其中凸起的折石同水利工程中的“鱼嘴”一般将水流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编织成一张网纹水膜,流入浅水池中。池里的大小红色石头半露水面,就像岷江河床上的浅滩。
都江堰的水文化不仅体现在治水上,也包含在人们对水的热爱当中。水文化广场的“水”不仅有观赏性、象征性,更要有参与性。水景区的水流进入浅水池后,一部分又从池中溢出,形成蜿蜒于广场上的溪流,慢慢延展开来,直到广场的最南端。整个广场中部到南部都被水膜覆盖,人可以在其间行走、嬉戏,与水亲密接触。水景区的中南端还设有音乐喷泉,尽显水之动态韵律美。
4.西部景观活动区
西部的景观活动区常被用作健身锻炼和其他娱乐形式开展的地方,是水文化广场中负责提供公共活动空间的主要部分。露天舞台、被涂装成竹子的支撑杆撑起金色的帷幔、平整的灰色花岗岩地面,这些现代城市化的硬质景观与大面积的绿化形成强烈的对比,隐喻农业和城市生活的对比。该区域使水文化广场有机的融入到城市肌体之中。
5.休闲活动区
北边的休闲活动区是整个广场最闲适的地方,桂花林提供了充足的荫凉,树下是多个围合的“盒子”空间。盒子内是石砌的桌子和凳子,供人休憩、打牌、聊天、集会,在功能上充分满足了当地老人们茶余饭后喜欢在户外闲坐片刻的需求,也体现了都江堰的休闲文化。盒子外是大面积的草地,绿草如茵,桂花飘香,置身其中,当觉心旷神怡。
总结
都江堰水文化广场的设计具有很浓的地域文化气息,其中水元素的运用和当地背景有关,使得整个广场空间极具个性。其景观的构成从空间功能和城市文化两方面出发,每一处都有其自身的意义,广场的各个分区也因其不同的功能和定位有着不同的景观。好的城市景观空间,其内部各区域的安排、整体与周边环境产生关系,都是应该是有意义的。如上面对都江堰水文化广场的分析,在设计一个景观空间的时候,应该从其环境空间机能来考虑,从而获得好的景观构成效果。
景观空间分析 篇12
关键词:风景区建筑,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切片,景观视觉
1. 研究背景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社会各阶层对于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 近年来,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成为文化产业中最为重要的课题。
风景区建筑的设计与其它建筑类型相比, 在设计上有其特殊性。南方很多风景区建筑设计需要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要素, 但是这种借鉴要打破传统的一直对于材料、色彩和传统形式符号的模仿, 需要更加注重对传统园林空间的探索分析借鉴。
中国古典园林有其独特的设计方法, 园林的设计者非常注重游客行走其中的视觉和空间感受。而以往的感性分析方法很难用来指导设计, 笔者针对这样的必要性, 专注于传统园林中景观视觉的研究, 对其进行量化分析, 希望总结出环境适宜的景观视觉设计的导则。
2. 相关理论及方法综述
2.1 视觉分析理论
视域范围:人眼的视域范围是一个不规则的圆锥。双眼的最大水平视域约为120°, 在这个范围内, 双眼可以形成有深度感觉的视景。正常情况下, 以人眼与视觉对象连线为轴, 垂直方向26°~30°、水平方向45°~60°的范围是人眼比较舒适的视域范围, 在这个视域范围内, 人们可以看到较为清晰的景物, 形成对景物的整体构图印象。
视距范围: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的“外部模数理论”与中国“风水形势理论”在描述空间尺度的原则上有共同之处, 即在平视情况下, 25~30m是形成宜人环境氛围较为合理的视距范围。在此范围内, 人们可以较为清晰的看清事物的细部。
外部空间D/H理论:芦原义信指出人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D和建筑物的高度H的比例是影响视觉感受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际建筑总平面设计中, D/H=1, 2, 3……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值。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更强的自然空间特征, 在空间尺度方面与城市空间有所差异。曹星渠提出,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D/H在4~5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观赏效果。
2.2 空间切片获取方法
根据人们在园林中的行走路径, 选取多处空间节点, 并对节点处的视觉景观进行三维空间上的截取, 将视觉场景转化为视觉图像。对图像进行抽象并分析人眼正常视域范围内的不同景观要素的比例关系及相应空间尺度关系。以空间节点某处为视线起点, 1.6m为视线高度, 以水平视角60°, 垂直视角30°的视域范围, 在距人眼视点25m处作垂直空间切片 (图1) 。空间尺寸不足25m的取景范围, 则以实际空间距离为准。
2.3 人的行为的调研方法
调研方法是以半小时为单位记录园林中不同空间的人的行为活动, 选取不同的时间段进行重复调查。笔者多次叠加调研结果, 以此避免时间因素对人的形为活动偏好的影响, 保证调研结果的真实有效性。在调研过程中, 考虑到人们在游览时流动性较大的特点, 对于同一人群在不同时间点的位置和行为活动会进行二次记录。总结出人们感兴趣的空间和景观, 作为景观视觉分析的依据。
3. 古典园林景观视觉分析
本文选取了南京瞻园和苏州艺圃两座中小型园林为研究对象。瞻园是南京明清代表性园林之一, 素有“金陵第一园”之称;艺圃是苏州著名的宅邸园林, 其景观疏朗, 布局简练, 基本沿袭明朝初期建园时旧制,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二者均以假山、水面、小尺度的建筑为主要景观要素来组织园林空间, 且园林面积适中, 易于笔者调研和分析。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1 人的行为的调研方法
调研内容:选取游客人数较多的星期六和星期日对瞻园和艺圃中游客的行为分别进行为期一天的调查, 具体调研过程如下:在调研的一天时间内, 分别选取上午和下午两个时间段, 以半小时为单位对瞻园和艺圃不同庭院中游客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 并将数次记录的结果进行叠加, 使调研结果更加真实有效。
根据调研, 园林中游客有坐憩、驻足观景、聊天、玩耍、观鱼等多种行为活动, 按照活动停留时间可分四种类型: (1) 停留时间长 (坐憩、观鱼、玩耍、吃饭) ; (2) 停留时间较长 (驻足观景、拍摄、短暂停留、聊天、观看指示牌) ; (3) 慢速通过 (游走观景) ; (4) 快速通过。 (图2、图3) 园1、园2、园3停留性活动占所有行为活动的比例分别为78%、72%、67%, 且多集中在岸边、亭、舫、平台等处, 而东部景区草坪 (园4) 处则多为通过性人流, 通过性活动占园内活动总数的65%。 (图4)
考虑到观鱼、聊天等行为多属偶然性行为, 与园林景观观赏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 因此笔者提取摄影、被拍照和驻足观景三种活动类型作为评价园林内景观及空间优劣的主要标准 (图5) 。从对四个小园的观景方向和游客数量的统计结果 (图6) 可以看到, 游客视线主要集中在由园1由南侧广场看向北假山 (A点) 、静妙堂南侧廊下看向南假山 (B点) 、园2环碧山房前平台看向春波亭和画舫 (C点) 、园3一览阁前小广场看向南侧走廊 (D点) 这四个方向, 其次是临风轩看向北园主景区 (E点) 、西路主体园区东侧的方亭看向西假山岁寒亭 (F点) 的景观方向。
艺圃常年游人数量相对较少, 游人在园林中的主要活动集中在水池周边;西南侧园中园及假山后山部分人流较少;池北水榭现为茶寮, 主要为当地居民及部分游人提供休息和观景之所。 (图7)
3.2 基于空间切片的瞻园和艺圃景观空间特征分析
本文以中华路出入口为起点, 绘制了一条串接各个庭园的游园路径 (图8) , 根据调研结果, 在路径上选取了12个节点, 结合sketchup模型分别做出该处的空间切片作为分析对象。
根据人的视知觉倾向, 当视域范围内有多种类别的物体时, 人们会将同种类型的事物视为一个整体, 本文将研究对象包含的视觉景观要素分为天空、植物、地面及草地、水体、建筑、假山六类, 并将所得空间切片 (表1右) 按景观要素类型抽象为视觉图示。从视觉图示中 (表1左) 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景观要素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及比例关系。
根据艺圃游线, 笔者在园内主体空间选取7处空间节点 (图9) , 分别做出该处的空间切片图 (表2) 。
3.2.1 空间切片的解析方法
(1) .以视觉图示中建筑和假山的空间位置为景观的中段, 其上天空和植物为景观的上段, 其下水面和地面等景观元素为景观的下段。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 .视觉景观要素的分析方法 (图11) :在根据空间切片抽象出视觉图示后, 分别计算建筑、假山等不同景观要素在视觉图示中的面积 (S1、S2……) 与整体画面面积 (S) 的比值p, 即p1=S1/S, p2=S2/S……, 得出不同景观要素在视觉画面中的比例, 并以柱形图的形式将统计结果直观地展示出来以作比较。
3.2.2 瞻园和艺圃视觉构图分析
综合调研结果及对空间切片的分析, 两园林内景观空间的类型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观景行为较多且视觉景观较好的空间, 第二类为观景行为相对较多但整体视觉景观一般的空间, 游人停留或摄影主要是受到假山、建筑、植物等个别景观要素的吸引, 第三类为游客观景行为较少的空间。
(1) .第一类景观空间
a.景观构图
从构图上看, 第一类景观视觉画面大体呈三段式布局 (图13) , 上段主要为天空和高大乔木, 中段主要为假山、建筑和植物, 景观类型比较丰富, 下段主要为水面, 且下段与中段空间的分界线约在画面的1/3处。其中在以假山为主体的画面中, 三段式较为明显;而以建筑为主体的画面中, 中段空间景观要素类型较多, 植物和建筑相互穿插映衬, 空间较为丰富, 中段空间占整体视觉的比重也较大。
(图片来源:根据《苏州古典园林》平面图改绘)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b.景观要素比例
从不同景观要素类别所占比例来看 (图表3-3) , 瞻园和艺圃主要景观要素的种类约3~5种, 在整体画面中比例相对均衡。
比较两座园林的景观要素构成比例, 在艺圃的部分景观节点处, 视觉画面中所包含的建筑、假山、天空、水面、植物等景观要素种类较多, 各自所占比例较为均衡, 视觉画面丰富;而在瞻园的部分景观节点处, 视觉画面中所包含的景观要素主要为建筑 (假山) 、植物和水面, 种类较少, 部分要素所占比例较大。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建筑和假山等景观要素多作为景观视觉的焦点, 而水面、植物等景观要素多作为配景。如柱形图显示, 在第一类景观视觉画面中, 作为配景的水面和植物的面积占全画幅比例约为50%~65%, 比例最大;作为主体的建筑和假山所占比例约为20%~30%;天空所占比例在15%以下, 比例最小。 (图14)
(2) .第二类景观空间
本文选取瞻园中的节点4、9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瞻园节点4的景观构成要素为假山、植物、水面, 其中假山在画面中占据绝对比例, 比重约为64%。瞻园节点9处的景观构成要素主要为建筑、植物、假山, 建筑和植物所占比例较大, 分别占整体视觉画面的50%和35%, 该景观画面为明显的两段式构图。 (表4)
从视觉景观要素构成来看, 在第二类景观空间的视觉画面中, 景观元素种类以两种为主, 且作为空间主体的建筑或假山在整体景观画面中所占比例在一半以上, 与第一类景观空间相比, 其景观元素比例失衡;从视觉景观构图来看, 第二类景观空间的整体视觉画面为非三段式构图, 与第一类景观空间相比, 呈现不均衡的状态。 (图15)
(3) .第三类景观空间
本文选取瞻园中节点6、8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瞻园节点6空间以草坪、乔木、竹丛和盆景为空间主体, 草坪平坦且无法进入, 景观植被缺乏合理的种类和高低配置, 空间较为空旷。该处空间视觉景观要素较少, 主要有植物、地面 (草地) 、建筑, 其中地面 (草地) 占景观画面的比例约为45%, 植物 (乔木等) 的比例约为40%, 建筑占景观画面的比例较少, 空间较为单调, 画面无明显视觉焦点。从构图上看, 该处视觉画面为两段式构图, 地面与垂直景观的交界处约在画面的1/2。
瞻园节点8为从太平天国纪念馆到达瞻园的入口空间, 以廊道为主, 其空间尺度相对较为狭小, 进深较大。该处景观画面为不均衡的三段式构图, 中段空间主要由建筑和假山等实体景观要素构成, 这些要素占据景观画面的绝大部分, 比例约为70%。 (表5)
第三类景观空间多为通过性空间, 其共同特点是景观元素种类较少, 以一种或两种为主。该类空间主要有空间感受相对空旷的开阔性空间和空间感受相对闭塞的封闭性空间。开阔性空间从视觉景观要素构成来看, 多以植物等配景作为空间中主体景观, 而建筑和假山等景观元素所占比例较少, 画面缺少视觉焦点;从构图上来看, 水平与垂直景观分界线偏离画面1/3处。封闭性空间多以建筑、假山等实体景观要素构成画面主体, 在景观构图方面, 中段空间所占比例较大, 构图不均衡。 (图16)
3.3 基于D/H的瞻园和艺圃空间尺度分析
本文将选取在前文中三处游客较多、两处游客相对较少空间感受较差的空间进行分析, 分别是瞻园园1北假山处园林空间、瞻园园2、艺圃主景区、瞻园园1南假山处园林空间、瞻园园4五处典型园林空间的空间尺度进行分析。
3.3.1 瞻园和艺圃空间尺度研究方法
1.瞻园园1北假山空间尺度分析
瞻园西路园林总体布局以山、水为主体, 除东侧为廊道外其余三面均为堆山叠石而成。静妙堂是园中主体建筑, 将园内空间分为南北两半, 其中北半部分为瞻园中最开阔之处, 由静妙堂、游廊以及假山共同围合而成。静妙堂北侧地面空间由平台和水面两部分构成, 其中平台南北向长度约为19m, 东西向最宽处约为29m, 并通过西侧游廊的曲折形态来实现空间的收放;水池南北向约为28m, 北假山上有一平台, 距地面高度约5m, 平台上有一石屏, 最高处距地面约为9.5m。
如图17 a所示, 在节点3处看向游廊, 此时视点与建筑的水平距离D和建筑高度H的比值约为7:1。
如图17 b所示, 在节点5处从池边眺望假山, 视点与假山最高点的水平距离D约38m, 与假山最高点的高度H的比值为4:1。
按照以上方法我们对其他上述节点进行分析, 总结出表格6。
从表6可以看出, 从庭院空间距离来说, 在瞻园和艺圃中, 较为适宜的观景点到视觉画面中主体景观的水平距离约为20m~30m, 这与芦原义信所说的的“外部空间尺度的最小模数是20m~25m”和中国古代“百尺为形”的空间尺度要求基本相同;从庭院空间尺度来看, 观景点、景观主体之间的距离D与景观主体的高度H的比值在4:1~5:1之间, 人们所感受到的空间是比较舒适的, 这与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理论中“D/H的比值在1~2之间空间平衡”的结论有些差异, 这是因为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理论是建立在对城市空间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 而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取法自然, 具有较强的自然空间的特征, 在园林空间中不仅仅要考虑建筑要素, 同样要考虑植物、假山等景观元素在构成景观视觉画面时的重要作用, 因此, 在古典园林中, D/H在4:1~5:1之间时人们可以获得适宜的观赏距离和良好的空间感受。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 总结
本文采用实地观察和空间切片的方法对两座中国古典园林——瞻园和艺圃的景观视觉设计做了初步的探究。研究通过对游客停留较多、空间体验较好的园林空间的视觉图像进行分析, 并用数据和图表的方式展现分析结果, 以总结出一个具有良好空间视觉体验的园林空间中景观要素的种类和比例以及园林空间尺度关系。关于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从空间的可停留性来说, 空间相对开阔、亲水性较好的地方更易吸引人停留;二是从景观画面布局和景观要素构成来说, 园林里视觉感受较好的景观画面大体为三段式布局, 主要景观要素的种类约为3~4种, 视觉丰富度较高, 各主要景观要素比例较为均衡, 其中水面和植物在景观画面中所占比例较大, 约为一半以上, 建筑或假山等主体景观所占比例约为20%~30%, 天空则相对较小;三是从空间尺度来说, 较为适宜的景观视距在20m~30m之间, 对于较大的空间, 为获得良好的空间视觉感受, 可以通过空间要素的划分以创造良好的视距范围, 另外, 在古典园林中, D:H在4:1至5:1之间时, 人们可以获得良好的视觉景观及空间感受。另一方面, 从研究方法上来说, 在对瞻园和艺圃的景观空间的分析中, 空间切片的方法被证明能够行之有效地同时对几个不同园林空间进行横向比较, 从而获得较为有益的数据以供参考。
(注:图中所示距离为观景点到主要景观的实际距离, 而观察点的位置仍然引用上一节中两座园林中节点的位置, 即空间切片的位置与观察点的距离为25m)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