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景观规划分析(精选11篇)
水利工程景观规划分析 篇1
摘要:在城市水利工程建设期间, 保证生态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实践表明, 水利工程需要与河道的生态性相融合。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能够缓解城市环境问题, 相关单位采取有效的措施极为重要。为此, 需要严格规划河道管理工作的实施, 结合当地的实际生态与城市生态环境情况, 制定相应的治理规划方案等。以上工作需要引起相关单位以及相关工作人员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针对生态景观和水利工程融合项目的河道规划管理展开深入的分析, 从而保障城市能够更好的发展, 有效解决生态景观以及河道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景观,河道规划管理,水利工程,融合项目
我国很多地区在城市建设期间都将水利工程项目作为重点, 并且严格的执行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 依据水利工程的特性去治理河道, 最终达到合理治理河道的目标, 在确保水质与水量的基础之上, 大力提倡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确保水利资源能够被合理的应用, 使其能够实现生态自然化的目标。与此同时, 水利工程的生态化转变也能够为堤岸的安全以及生态修复创建条件, 并且发挥着辅助作用, 使得生态环境得到相应的保障。
1 项目概况与生态景观和水利工程融合的意义表现
1.1 项目概况
本文主要对某城市的河流流域生态景观以及水利工程融合项目的河道规划管理情况展开相应分析, 该区域上游为山区性河流, 下游主要以平原河道为主, 该区域河流是当地入湖主要通道之一。该河流的干流长度约为139.1km, 积水面积已达2267.5km2。并且, 该流域在当前已经拥有两个大型水库。
1.2 生态景观和水利工程融合的意义
在河道规划管理期间, 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将实现水利工程项目融合生态景观规划作为目标, 有效的提升河道利用效率, 提升河道规划管理效率, 与此同时也能够保障水质的安全, 这在控制洪水灾害发生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另外, 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的融合, 可以保护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 在构建生态景观的基础之上, 对现有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相应的保等[1], 同时还需要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在水利工程项目河道规划与管理期间, 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将构建生态景观作为重要任务, 做好水利工程项目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实施以上工作的原因在于, 河道管理期间通过以上操作能够有效降低风沙天气的出现, 同时也能够减少不良自然因素的出现, 避免给水利工程河道带来侵害, 提升水利工程项目河道周边生态的稳定性能, 有效降低河道的水质污染频率。与此同时, 还需要以河道建立生态景观作为基础, 做好防风固沙工作, 不仅能够使得河道规划管理中的抗风能力得到提升, 同时抗旱能力、水土资源的保护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并将景观观赏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 有效改善当地水土流失情况, 将生态景观和水利工程融合的实际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 当前河道规划管理的弊端所在
当前在河道规划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弊端, 这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即:
(1)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期间严重缺少水土保持策略。当前在河道规划管理期间, 缺少河道水土保持的相关方案规划, 这不仅无法与河道实际情况相符合, 还无法给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带来有力保障, 并严重缺少监督体系, 这导致河道规划工作无法有效实施[2]。除此之外, 在河道规划管理期间, 相关工作人员没有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导致生态安全得不到有力保障, 无法与河道规划中水土治理方面的需求相符合, 加之水土保持期间, 所应用的治理措施技术含量较低, 更加导致河道规划中弊端表现明显。
(2) 生态景观缺少特色。在河道规划期间, 生态景观建设极为重要。但是实践表明, 生态景观建设缺少当地特色元素, 严重缺少生态环保效益, 致使生态环境价值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来[3], 这与刘义兴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构成关系分析》一文中的观点有着相似之处。同时由于特色的缺少, 导致无法吸引人们的眼球, 经济引导价值根本得不到有效的体现, 河道的规划效益也有所下降。另外, 在生态景观建设期间, 在实现水利工程方面的融合目标中还存在着极大的不足, 无法与水利工程项目特色结合, 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生态景观构建中的弊端不断出现。
3 解决生态景观和水利工程项目融合弊端的措施分析
要有效解决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项目融合弊端问题, 便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即:
(1) 对河道水生态景观的完整性进行相应的优化。在河道规划管理设计中, 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项目的融合能够有效的河道水质, 提升河道治理效率, 并且为水生态环境提供了保障, 并能够有效的避免对水生态系统所带来的破坏现象出现。利用湖滨湿地生态方式, 对河道进行清淤, 并恢复水生植被, 有效提升水质, 将营养盐的浓度有效降低, 提升对内源沉积物治理力度, 对内源的污染进行严格控制等[4]。另外, 工作人员还可以与水利工程的实情相结合, 在其中设置一些荷花生态观赏景观以及水生植物景观等, 选出有一定耐受性的植物, 对植被群落的维护与重建工作实施给予高度重视, 避免受到风浪以及高水位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导致水生植物出现死亡现象, 确保能够有效形成生态稳定形态。除此之外, 在河道规划管理期间, 还需要通过植物根部的吸附力, 改善水质环境, 最终保障河道生态的稳定性。对于河道的断面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在保证河道水质安全的基础之上, 避免出现水源污染的现象。
(2) 在规划管理设计中, 还需要有效提升生态景观特色。在河道规划管理期间, 与水利工程项目的融合极为必要, 相关工作单位与工作人员需要与生态景观建设特点结合, 确保能够建设出拥有一定特色的生态景观, 使得人们能够对河道治理给予高度重视, 从而有效的提升河道规划管理水平。与此同时, 在河道规划管理期间, 需要确保不给防洪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的基础之上, 适当的设置相应的亲水平台, 从而为观察生态景观、建设不同形式的水际空间提供一定的便利。
(3) 要做好保持项目水土工作。河道规划管理工作实施期间, 需要种植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数树木, 最终实现保护河道边坡绿化目标, 使生态景观价值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加之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期间, 工作人员还需要以河道边坡、土夹石边坡为主, 与河道边坡高度、岩石环境条件等结合, 采取护坡措施[5], 有效的避免河道规划中出现水土流失问题, 有效的提升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项目规划管理融合效率。
4 总结
伴随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能够缓解这些问题, 我国城市建设中必须重视生态景观建设与水利工程融合项目的河道规划管理工作的实施。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 研究了项目概况与生态景观和水利工程融合的意义; (2) 探究了当前河道规划管理的弊端所在; (3) 析了生态景观和水利工程融合项目的措施。在分析中明确, 当前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项目、河道规划管理中还有很多弊端存在, 这些弊端降低了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项目、河道规划管理的价值, 并且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 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弊端问题成为了相关单位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克军.生态景观和水利工程融合项目的河道规划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 2015 (17) :205.
[2]马欣, 马晶.生态景观和水利工程融合项目的河道规划管理[J].商品与质量, 2015 (14) :140~141.
[3]刘义兴.水利工程设计中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的构成关系分析[J].中国水运 (下半月) , 2011, 11 (8) :145~146.
[4]王绪刚.新时期水利工程设计中生态景观及文化元素的融入[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5 (3) :14~15.
[5]刘渭.浅谈水利工程设计创新发展前景[J].建材发展导向, 2013 (2) :91~92.
水利工程景观规划分析 篇2
① 宜与居住区配套建设; ② 应选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无污染、无噪声干扰及交通危险安全地段; ③ 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 00 m ;
④ 应有便利、安全的人行系统,其出入口不应开向城市交通干道。大门外应留有足够的人、车停留空间;
⑤ 幼儿园应有足够的室外活动场地,应有不少于1 /2 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之外。)中小学校
② 宜与居住区配套建设;
② 校址应选择在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无污染的安全地段。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等场所毗邻与公共娱乐场所、网吧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00 m ;
③ 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 0 0m,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 0 0 0 m ;
④ 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体育用地、绿化用地、道路用地及广场用地。有条件时宜预留发展用地;
⑤ 学校主要教室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同侧边缘路轨的距离不应小于3 0 O m ;与高速路、地上轨道交通或的城市主干道的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 0 m。当小于8 0 m 时需采取有效的隔声降噪等措施;
⑥ 中小学校应设有足够的运动场地,小学需设6 0 m 直跑道和2 o 0 m 环形跑道。中学需设置10 O m 直跑道和2 0 0 m 环形跑道及篮、排、足球活动场地。有条件的宜设置4 0 0 m 环形跑道;
⑦ 各类教室的外窗与相对的教学用房或室外运动场地边缘间的最小允许距离应为2 5 m ; ⑧ 学校校门不宜开向城镇主干道,主要出入口临街时,校门外应布置缓冲场地。如一般其入口和城市道路之间应有10 m 以上足够的缓冲距离,便于临时停车及人员集散。3)高等院校
① 新建普通高等院校规划用地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共同制定的相关规定执行(见本措施第一部分附录2); ② 高等院校用地分为校舍建筑用地、体育设施用地、专用绿地; 实验、实习各类用地,按学校自然规模(学生人数)确定; 应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③ 注重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新学科的建设留有一定的空间; ④ 改建普通高等院校应在充分利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
⑤ 新建普通高等院校规划应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注意相关科系的相对集中,便于形成网络化联系及设备共享;
⑥ 重视校园的社会开放功能,增加多种教育方式的可能性及充分发挥各类设施的潜能; ⑦ 校内道路应至少有两处以上与不同方向的城市道路衔接。4)综合医院
① 综合医院规模根据床位数量确定;
② 综合医院应保证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交通方便,并宜面临两条城市道路; ③ 基地内应功能分区合理,洁污路线清晰,主体建筑需满足日照和自然通风; ④ 太平间如独立设置时宜设于隐蔽处,并与周围建筑及设施有适当隔离; ⑤ 职工住宅不宜建在医院基地内,如用地毗连应分隔,另设出入口;
⑥ 医院基地内应留有足够的机动车停车用地。停车场出人口远离城市道路交叉口。5)体育建筑
① 体育中心规划,由于是多个体育场馆组成,项目多、占地面积较大,应考虑统一规划,分项实施; ② 大型体育建筑应注重交通与出入口布置,出入口不宜少于2 处,并以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
③ 体育建筑观众总出入口的有效宽度按其容纳人数不宜小于0.15m/100人确定; 室外安全疏散指标,集散场地不得小于0 .2 m。/l0 0 人;
④ 大型体育建筑应注意其交通组织,疏散道路应避免机动车和人流的相互干扰; 其疏散宽度不宜小于室外安全疏散指标;
⑤ 大型体育场馆应考虑多功能使用要求,及其设备、器材的出入等要求; ⑥ 基地内应考虑机动车停车用地,如基地内不能满足要求,可在临近基地的地区设置,但贵宾、运动员、工作人员的专用停车场宜设在基地内。)老年人设施(包括: 老年居住建筑及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托老所等)① 老年人设施宜靠近居住人口集中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捷并距医院或其他医疗建筑交通方便的地段;
② 老年人居住建筑应处于阳光充足、朝向、通风良好、卫生、无污染及噪声环境中;
③
居住区内的老年人设施,宜靠近生活服务设施,并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并与庭院绿地结合
④
老年人设施宜在室外留有适当的空间,其出人口处有不小于1 . 5 0 × 1.5 0 m 可供轮椅回旋的面积,⑤ 其室内外高差不宜大于0 .40 m ,并应设置缓坡;
⑥ 老年人设施应为老年人提供室外活动及游憩空间,并应结合绿地选择在向阳、避风处; ⑦ 在非居住区内建设的老年人设施绿地率不应低于4 0 %,集中绿地面积不低于2 m。/人;
⑧
老年人设施场地坡度不应大于3 %,在步行道中设台阶时应设轮椅坡道及扶手; ⑨
老年人活动场地附近应设置便于老年人使用的公共卫生间。
⑩ 2 .1 .1 0 总平面图中建筑物、构筑物定位一般应以测量地形图坐标定位,其中建筑物一般宜以轴线定位,圆形与弧线的建筑物应标注圆心坐标及半径。建筑物以相对尺寸定位时,建筑物以外墙面(含外保温层)之间距离标注尺寸; 以相对坐标系统定位时,需注明原点位置与坐标网角度及坐标网格尺寸或与测量坐标网的关系。道路、管线以中心线定位。,2 建筑、建筑突出物与用地红线的规定 . 2 . 1 用地红线: 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的各类工程项目的用地界限;道路红线: 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各类城市道路路幅(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界限;绿线: 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蓝线: 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江、河、湖、水库、水渠、湿地等地表水体保护的控制的界限;紫线: 国家和各级政府确定的历史建筑、历史文物保护范围界限;黄线: 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基础设施的用地界限。. 2 . 2 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退后用地红线、道路红线、绿线、兰线、紫线、黄线一定距离后的建筑基底位置不能超过的界限,退让距离及各类控制线管理规定应按当地规划部门的规定执行。. 2 . 3 临街地上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门廊、连廊、阳台、室外楼梯、台阶坡道、花池、围墙、平台、散水明沟、地下室排风口、出人口、集水井、采光井等)、地下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挡土桩、挡土墙、地下室底板及其基础、化粪池等),不允许突出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2 . 2 . 4 地下建筑物距离用地红线宜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坪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0 .7倍,为保证施工技术安全措施的实施,其距离最小不得小于5 m。旧区或用地紧张的特殊地区需考虑开挖时的施工设备用地及地下管网铺设最小不得小于3 m。2 . 2 . 5 符合下述条件的建筑突出物允许突出道路红线上空(图2 . 2 . 5)。1 有人行道时 无人行道时
图2 . 2 . 5 允许突出道路红线上空的建筑突出物 注: B 为人行道宽度。. 2 . 6 建筑物沿街地面首层设置骑楼时,骑楼净高不应小于3 . 6 m,步行道最窄处净宽不应小于3 . O m,骑楼地面应与人行道地面相平,无人行道时应高出道路边界O . 1 ~ O . 2 m。并应有防撞和安全措施,见图 2 . 2 . 6 .. 3 建筑高度计算 . 3 . 1 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要风景区及有净空高度限制的机场、航线、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等地区内建筑高度系指建筑物最高点,包括楼梯间、电梯间、水箱间、天线、避雷针等。. 3 . 2 在上条所指地区以外的一般地区,其建筑高度:平顶房屋按建筑外墙散水处至屋面面层计算,如有女儿墙,按女儿墙顶点高度计算; 坡屋顶房屋建筑按外墙散水处至建筑屋檐和屋脊平均高度计算。坡屋顶不同坡度计算按当地规定执行。屋顶上的附属物如电梯间、楼梯间、水箱、烟囱等其面积不超过 屋顶面积2 5 %,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3 . 3 特殊体形、屋顶有特殊变化的建筑及构筑物,或建筑物地面四角高度不同时其建筑高度计算应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2 . 4 建筑间距。4 . 1 总平面设计中,建筑间距应符合防火、日照、采光、通风、卫生、防视线干扰、防噪声等有关规定。2 . 4 . 2 日照间距 1 有日照要求的建筑,应按所在气候分区日照间距系数要求确定建筑间距如所在地有主管部门规定的日照间距系数,则可按当地规定执行.2 居住建筑间距除以日照系数控制间距外还应以日影图进行检验。但不宜仅依靠日影图确定建筑间距,以免建筑间距过小影响建筑通风、场地道路、环境绿化以及管线布置的合理性。3 居住建筑日照标准应符合表2 . 4 . 2 规定,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宜低于大寒日日照lh 标准。. 4。3 住宅正面间距可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采用表2 . 4 . 3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4 . 5 进行日照间距计算时,应考虑室外地坪高程变化对建筑计算高度的影响,计算方法见图2 . 4 . 5 . 4 . 6 住宅套型应具备的日照条件是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即指卧室、起居室的使用空间)能获得冬季日照,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居室的日照标准。. 4 . 7 居住建筑底层为商店或非居住建筑时,住宅间距计算按当地有关规定执行。. 4 . 8 有日照要求的公共建筑
1托儿所、幼儿园: 生活用房应满足底层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小于3 h 的标准。
2小学、中学: 教学建筑中普通教室应满足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小于2 h 的日照标准。3医院、疗养院: 病房楼应满足冬至日不小于2 h 的日照标准。4老年人居住建筑: 不应低于冬至日2 h 的日照标准。2 . 5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 5 . 1 总用地面积系指用地红线坐标范围内的用地面积。如总用地面积内含有代征城市道路用地、代征城市绿化用地或其他不可建设用地时,总用地应减去上述不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以可规划用地面积作为总用地面积计算各项技术指标。. 5 . 2 道路用地面积系指建设用地范围内主要道路用地。居住区用地平衡中道路用地面积按以下规定计算,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小区路及组团路按路面宽计算,车行道旁设有人行道时计人道路用地面积,不包括宅前路用地面积。. 5 . 3 大型公共建筑建设用地内广场可单独列项计算面积,居住区内人口及公共空间的广场面积可计人道路用地,属于环境绿化设计的铺装面积不计人道路用地面积。2 . 5 . 4 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可单独列入用地平衡表内,如计人道路用地面积时需在备注中说明。. 5 . 5 公共绿地应为公共活动空间。居住区公共绿地最小规模1 . 0 0 h a,居住小区绿地0 . 4 h a ; 组团绿地0 . 0 4 h a,且有大于1/3 的绿地面积在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之外。带状公共绿地的宽度应大于8 .O m,面积不小于0 , 0 4 h a。. 5 . 6 基地内公共绿地面积包括人工水景面积,不包括江、河、湖、海、水库等归属于城市水域的面积。. 5 . 7 绿地率系指建设用地的总绿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比率。总绿地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道路绿地与宅旁绿地; 以及满足当地植物种植覆土要求的地下、半地下建筑的顶部绿地,可计入绿地面积。宅旁绿地从距建筑外墙1 . 5 m 以外开始计算; 院落式组团绿地从距组团道路1 . O m 以外开始计算;图2 . 5 . 7 种植乔木停车场示意图. 5。8 地上建筑屋顶绿化面积根据各地有关部门规定计算,墙面垂直绿化面积不计入绿地面积。. 5 . 9 容积率系指建设用地内的总建筑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计算容积率时,总建筑面积中是否包括地下、半地下建筑面积及建筑面积的计算规定,根据所在城市规划部门的规定计算。. 5 . 1 0 用地面积单位以公顷(h a)计,其他长度、面积、尺寸、标高均以m 计。2 . 5 . 1 1 居住区、居住小区技术经济指标表见表2 . 5 . 1 1。表2 . 5 . 1 1 居住区、居住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 6 . 4 学校、托幼临城市道路一侧时,宜设5 — 1 0 m 植树木的防护隔离带以减少噪声。. 6 . 5 居住区住宅建筑应避免视线干扰,有效保障私密性的措施。窗对窗、窗对阳台防视线干扰距离一般不宜小于1 8 m。. 6 . 6 住宅区应避免光污染,不应设置霓虹灯和强烈灯光广告,并应有效防止镜面玻璃幕墙等产生的 光污染的措施。. 6 . 7 城市避震疏散场所(空问): 应设有保障生命线(即含应急照明、避难空间通风换气系统、应急水源、食品备用库、应急厕所等)的系统,并符合国家有关避震(灾)疏散场所的相关规定 竖向设计(了解掌握)3 . 1 一般规定 . 1 . 1 竖向设计的内容包括: 制定利用与改造地形的方案,合理选择、设计场地的地面形式; 依据不同的自然地形坡度,场地的地面形式可分别处理成平坡式、台阶式和混合式。2 确定场地坡度、控制点高程、地面形式。制定合理利用、储存和收集雨水的方案。在干旱、贫水地区,竖向设计应做到使雨水就地渗入地下,或使雨水便于收集储存和利用。制定合理排除地面和路面雨水的方案。在降雨量大、洪涝多发地区,为减少排放至市政管网及江、河、湖、海的雨水量,竖向设计可考虑雨水就地收集与利用,以利于排洪调蓄。5 合理组织场地的土石方工程和防护工程。结合道路设计和景观设计,提出合理的竖向设计条件与要求。3 . 1 . 2 竖向设计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石方、挡土墙、护坡和建筑基础工程量,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各项工程建设场地的高程要求以及工程管线适宜的埋设深度。3 场地地面排水及防洪、排涝的要求。4 车行、人行及无障碍设计的技术要求。场地设计高程与周围相应的现状高程(如周围的道路标高、市政管线接口标高等)及规划控制高程之间,有合理的衔接。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建筑物与场地之间(包括建筑散水、硬质和软质场地)、建筑物与道路停车场、广场之间,关系合理。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建设场地及周围场地的环境景观。3 . 1 . 3 不同类型场地竖向设计宜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场地的设计高程,应依据相应的现状高程(如城市道路标高、基地附近原有水系的常年水位和最高洪水位、临海地区的海潮防护标高、周围市政管线接口标高等)进行竖向设计。2 地形平坦的场地,首先依据周边控制高程,确定室外地坪设计标高及建筑室内地坪标高。3 地形复杂的场地,首先对场地地形进行分析,确定地形不同分类(如陡坡、中坡、缓坡等),以及各类用地的不同功能(如建筑用地、道路、绿地等),进行场地竖向设计,确定各地形高程与周边控制高程的联系。4 大型公共建筑群依据周边控制高程,确定不同性质建筑的室内外标高,并进行场地竖向设计。. 1 . 4 场地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措施。采用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对起控制作用的、城市规划设计条件给定的坐标及高程不得任意改动,水准高程系统换算应符合表3 . 1 . 4 的规定。2 当场地周围市政排水管线埋深浅时,场地设计标高须根据地下排水管线标高,采用最小纵坡和最小埋深反推确定。占地面积不大、且地形平坦者,可只定出建筑物室内地坪设计标高、建筑物室外四角及场地内部道路交叉点标高。占地面积大、或地形起伏复杂的场地应做竖向布置,且尽量减少土石方量,做到填挖方接近平衡。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设计:)按照符合地下空间利用、地上建筑布置、结构和基础处理的设计要求,确定各个建筑单体的不同室内地坪设计标高。)场地平缓时,与同一地下空间相连的不同建筑单体宜按同一室内地坪设计标高进行设计。3)地形起伏时,与同一地下空间相连的不同建筑单体宜按不同室内地坪设计标高进行设计。对于长年雨水贫乏地区,合理利用和收集地面雨水,有效控制场地内不可渗透地表的面积,设置阻水措施,减缓径流速度,增强雨水下渗,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并安排储存和处理设施。可采用以下措施进行竖向设计: 1)设置雨水下渗设施,使场地雨水就近下渗。但须结合场地和土质情况,保证雨水下渗设施不影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正常使用。2)利用绿地,使雨水就地下渗。使路面设计标高高于绿地地面标高0 . 0 5 ~ 0 . 1 m,并确保雨水顺畅流人绿地。)设置无硬化铺装的浅沟或洼地,使雨水就地下渗。但集水深度不宜超过0 . 3 m。4)采用渗水路面构造,铺装渗水材料(如渗水砖等)或渗水路肩(如干铺的碎石、卵石、渗水砖等),使雨水就地下渗。)采用道路渗水立缘石,使路面雨水从侧面就地下渗。)设置雨水收集储存和处理设施,使屋面和场地雨水就近收集储存以便再利用。采用地下管网,将雨水收集到储水设施。)通过合理的场地坡度,使雨水流向雨水收集设施(如蓄水池等)。8)利用人工或景观水体,将雨水就地储存。对于长年雨水丰沛地区,合理排除场地和路面雨水。场地内应设有排除地面水和路面水至城市排水系统的设施,设有雨水利用设施的场地,也应设有雨水排水设施,排水方式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地形特点确定。1)场地内应采用雨水管(暗沟)排除地面水,但透水铺装地面的雨水排除设施宜采用明沟。2)当采用暗沟排水时,应根据排水流量计算确定断面形式及大小,沟底坡度宜在0.4 % 以上。3)在埋设雨水管(暗沟)极不经济的陡坎、岩石地段,或山坡冲刷严重、管沟易堵塞的地段,可采用明沟排水。)当采用明沟排水时,应根据排水流量计算确定断面形式及大小,沟底坡度宜在O . 2 % 以上。5)当排水明沟直接排入江河时,其出口标高不得低于正常水位,且宜在洪水位以上; 当排入市政管道时,应不得低于市政管道管顶标高。6)如需设置急流槽,则应合理计算流速、流量和断面,使急流槽的坡度控制在O . 7 5 % ~ 1 . 5 0 % 的范围内。7)处理好不同底面标高的排水暗沟与明沟之间的竖向连接。8)当场地平坦、平整坡度难以满足场地最小自流排水坡度要求时,宜采用加密雨水井的方式排除地面水。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或等于城市设计防洪、防涝标高; 沿海或受洪水泛滥威胁地区,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设计洪水位标高O . 5 一1 .O m,否则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8 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多年平均地下水位。场地设计标高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 . 2 m 以上。1 0 场地设计标高与住宅建筑首层地面标高之间的高差宜为0 . 15 m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易下沉软地基地区应适当加大其高差,多层建筑的室内地坪应高出室外地坪0 ,45 m。3 . 2 各类场地的适用坡度。2 . 1 场地的适用坡度,可按以下几种情况考虑: 1 场地的地面坡度不应小于O . 2 %。当自然地形坡度小于5 % 时,应采用平坡式布置。当地面坡度大于8 % 时,宜采用台阶式,台阶的高度宜为1 .5 ~ 3 .0 m ,台阶之间应设挡土墙或护坡连接。采用混合式布置时,台阶的划分应与场地的功能和使用性质相协调。2 .3 场地的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 .2 % ;坡度小于0 . 2 % 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2 .4 室外运动场地应有良好的排水条件,全场外侧应设有漏水盖板排水沟。(如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排水坡度及排水方式如下: 足球场:场地排水坡度0 .3 % ~ O.8 %。天然草坪的坡度宜为不大于0 .5 % ;人工场地:有渗水设施的坡度宜不大于0 .3 %,无渗水设施的坡度宜不大于0 .8 %。场地排水沟位置及排水坡度见图3 . 2 . 4 一l . 2 . 5 湿陷性黄土地区,场地的设计坡度,在建筑物周围6 m 以内不宜小于2 .0 %,当为不透水地面时,可适当减小;在建筑物周围6 m 外不宜小于0 . 5 %。在采用雨水明沟或路面排水时,其纵坡不应小于0 .5 %。3 . 3 山地地形各类坡度的划分及竖向设计处理 . 3 . 1 结合地形特点,合理加以利用。配合建筑群体布置和单体设计,控制合理的场地坡度。同时,应少开挖土石方,做好场地的护坡及挡土墙。3 . 3。2 山地地形坡度划分及竖向处理,见表3 . 3 . 2。表3.3.3山地地形坡度利用. 3 . 4 山地可采用边沟或排(截)水明沟组织场地地面雨水排除。不同坡度不同处理手法的经济性。. 4 场地平整及土石方量计算。4 . 1 场地平整应根据场地的适合坡度和确定的地面形式进行。. 4 . 2 应本着满足使用要求、节省土石方和防护工程量的原则,确定平整方案。3 . 4 . 3 土石方平衡应遵循“ 就近合理平衡” 的原则,根据建设时序,分工程、分阶段地充分利用周围 . 5 各类土壤土石方量的换算系数(自然状态、压实状态)3 . 5 . 1 不同类型的土壤,经开挖、回填、压实,其体积会发生变化,土石方量计算须依据不同的可松性系数进行。见表3 . 5 . 1 . 6 标高注法 . 6 . 1 竖向设计标注有等高线和标高两种方法。通常采用标高法,所注标高宜为绝对标高; 如标注相对标高,则应注明相对标高与绝对标高的换算关系。当地形复杂且面积较大时,宜采用等高线法,所绘等高线为设计等高线,并注明等高线标高及等高距。3 . 6 . 2 建筑物、构筑物、铁路、道路、管沟等应标注下列部位的标高: 1 建筑物室内地坪,标注建筑图中± 0 .O 0 处的标高,对不同高度的地坪,分别标注其标高。建筑物室外散水,标注建筑物四周转角处或对称两角处的室外地坪标高。3 构筑物标注其有代表性的标高,并用文字注明标高所指的位置。4 铁路标注轨顶标高。5 道路标注路面中心或变坡点标高。挡土墙标注墙顶和墙脚标高,路堤、边坡标注坡顶和坡脚标高,排水沟标注沟顶和沟底标高。场地平整标注其控制位置标高,铺砌场地标注其铺砌面标高。3 .6 .3 水系、水体的标高注法: 自然水系、水体应标注常年水位标高和水底标高。2 人工水系、水体应标注设计水面标高和设计水底标高。道路及停车场 . 1 一般规定 . 1 . 1 道路系统应有利于各类用地的功能分区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功能的合理布局,并有利于雨水排泄,便于管线敷设。. 1 . 2 居住区道路系统应保障内外联系通畅、安全,避免迂回,便于消防车、救护车、货物、垃圾运输和居民小汽车通行。. 1 . 3 居住小区内道路应人车有序,主要道路至少有两个出人口(可以是两个方向也可是同一方向)。居住区规模较大时,应有两个方向与外界道路相连接。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 5 0 m。. 1 . 4 居住小区内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大于l2 0 m ; 应设置不小于12 m × l2 m 回车场。回车场型式见图 . 1 . 5 基地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连接的方位应符合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城市规划条件,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与城市道路交接时平面交角不宜小于7 5。距相邻城市干道交叉口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不小于7 0 m,图4 . 1 .5。3 基地出人口与城市道路成角度连接时,与城市道路交叉口距离可按当地规划部的规定执行。与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 m(此数为规范中规定的数据),若有条件最好考虑3 0 m。距地铁出人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 5 m(此数为规范中规定的数据),若有条件最好考虑3 0 m。距学校、公园、儿童及残疾人等使用的建筑出入口不小于2 0 m。距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口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 1 . 6 人员密集建筑,如电影院、剧场、文化娱乐中心、会堂、博览建筑、商业中心等应至少有一面直接临城市道路,并应有足够宽度的空地,以保证人员疏散时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
42234 · 1 山区道路布置要求 山区道路应合理利用地形,防止水土流失和塌方、滑坡,并根据工程地质情况对挖方做护坡处理。山区道路主干道宜沿等高线布置,设在平缓坡地或谷地,道路纵坡应力求均匀,不应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坡度,更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加短距离缓坡的纵坡线性。3 山区道路宜将车行道与人行道分开设置自成系统。居住区的一般道路应满足自行车行驶要求,自行车行驶坡度宜在3 % 以下,坡度达到3 % 时连续行驶距离应小于5 O m。4 · 4 · 2 山区可根据不同地形采取不同标高的道路横断面以节约土石方。如图4 . 4 . 2 所示
. 5 停车场 . 5 . 1 机动车停车场 地面停车场地应平整、坚实、防滑,并满足排水要求,应有遮阳树木,且宜以植草砖铺设。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用地面积以小型车计算,停车场宜设置在行车方便、距建筑外墙面需大约6m.4.5,1机动车停车场 地面停车场地应平整、坚实、防滑,并满足排水要求,应有遮阳树木,且宜以植草砖铺设。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用地面积以小型车计算,停车场宜设置在行车方便、距建筑外墙面需大约6米尽量不影响居民生活安静和不影响景观环境地段。
3.机动车停车场用地面积按当量小汽车计算,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为25-30平方米。停车位尺寸为2.5*5.0米计算划分(地面尺寸划分),摩托车每个车位为2.5*2.7平方米。
5停车场的停车方式,根据地形条件以占地面积小、疏散方便、保证安全为原则,主要停车方式有平行式、斜列式和垂直式三种。其之间最小距离以小型汽车为例,机动车停车场的停车方式见图 . 5 . 1 — 1。汽车与汽车、墙、柱、护栏之问最小净距,见本措施第二部分表3 . 4 . 1 3。7 机动车停车场,少于等于5 0 辆的停车场可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采用双车道; 5 1 ~ 3 0 0 辆的停车场应设两个出入口; 大于3 0 0 辆的停车场出入口应分开设置,其宽度不小于7 m ; 停车数大于5 0 0 辆时,应设置不少于3 个双车道的出入口。停车场车位宜分组布置,每组停车数量不宜超过5 0 辆,组与组之间距离不小于6 m。9 停车场出入口应符合行车视点要求,并应右转出人车道。1 0 停车场坡度不应超过0 . 5 %,以免发生溜滑。需设置残疾人停车位的停车场,应有明显指示标志,其位置应靠近建筑物出入口处,残疾人停车位与相邻车位之间留有轮椅通道,其宽度不小于1.2 m。1 2 为公共建筑服务的停车场,当停车数大于5 O 辆时,应在主体建筑人流出入口附近设置专用的出租车候客车道。1 3 大中型公共建筑及住宅停车位标准参数以小型车为计算标准,见表4。5 . 1 — 2。1 4 室外机械式立体停车,可节省用地,提高停车容量。可参考国标图集0 8 J9 2 7 — 2 《机械式汽车库建筑构造》。)室外机械立体停车多为简易型,在露天存放车辆或设简易雨棚; 2)简易型立体停车,见图4 . 5 . 1 — 2 ;)升降横移式及垂直循环式,见图4 . 5 . 1 — 3、图4 . 5 . 1 — 4 ; 4)室外停车数量超过10 个机械停车装置,与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0 m。
. 5 . 2 自行车、摩托车停放 1 自行车停放每个车位按1.5-1.8平米。,摩托车每个车位按2.5--2.7平米。计算 2 自行车停车场和机动车停车场应分别设置,机动车与自行车交通不应交叉,并应与城市道路顺向衔接。自行车停放宜分段设置,每段长度15 ~ 2 0 m,每段应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不小于3 m。当车位数量在3 0 0 辆以上时,其出入口不应少于2 个,出入口净宽不宜小于2 . 0 m。5 自行车停车方式以出入方便为原则,停放方式有垂直式、斜列式,其用地面积如图4 . 5 . 2 — 1 所示 自行车推行坡道的坡度见本措施第二部分第8 . 4 . 2 条。4 . 5 . 3 停车库出人口 住区内坡道式地下、半地下车库地面出入口位置与基地外部道路连接顺畅,与基地内车行、人行路网无交叉干扰。宜按照车辆管理“ 右行右出” 的原则确定出入口位置,尽量减少交叉。机动车停车库出人口的坡道终点面向城市道路时,其与城市道路的规划红线距离不应小于7.5 m。平行城市道路或与城市道路斜交时,应后退基地的出入口不小于5 m。基地机动车出入口应有良好的视线,在距出人口2 m 处作视点的1 2 0。范围内至边线外7 . 5 m 以上不应有遮挡视线障碍物,见图4 . 5 . 3。4 停车库出入口与城市人行过街天桥、地道、桥梁或隧道等引道口距离应大于5 0 m ; 地下车库的车辆出入口距地铁出人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 m ; 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人口不应小于2 0 m。当基地道路坡度大于8 % 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坡道出口距基地道路的交叉口或高架路的起坡点不应小于7.5 m ; 坡道与道路垂直时,出人口与道路红线应保持不小于7 . 5 O m 安全距离。汽车库地面出入口的宽度,小型和微型车直线单行不宜小于3 . 5 m,直线双行不宜小于7 . 0 m .曲线单行不宜小于5 . 0 m,曲线双行不宜小于10 . 0 m
5广场、商业步行区及室外活动运动场 . 1 广场 . 1 . 1 广场设计应按其使用功能确定广场类型,如交通集散、集会、纪念、游憩等,面积不宜过大。. 1 . 2 广场应满足人们活动功能要求,与周边环境、空间、景观相融合,并合理解决广场与周边交通的联系。. 1 . 3 交通集散广场,供旅客上、下车的停车点距离出入口不宜大于5 0 m,允许车辆短暂停留但不能长时间存放,机动车停车场应设置在集散广场外围。5 . 1 . 4 广场的尺度宜根据其功能、规模、周边围合建筑的尺度而定。5 . 1 . 5 广场地面铺装应考虑防滑,并采用渗水构造,材料宜选用渗水且环保的材料。5 . 1 . 6 广场内应根据其不同功能进行景观设计及设置服务设施,如售货亭、电话亭、标识、公厕、休息座椅、垃圾箱。. 1 . 7 广场周边宜种植高大乔木,根据广场不同类型适当布置集中成片绿地,绿地面积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2 5 %。. 1 . 8 广场应进行无障碍设计。城市广场无障碍设计宜与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连接。5 . 2 商业步行区。2 . 1 商业步行区的道路应满足送货车、清扫车和消防车通行的要求,道路宽度可采用lO ~ l5 m,每5 0 0 m 宜提供一处可供人们停留休憩的室外空间或配置小型广场。
.2 .2 商业步行区的紧急安全疏散出口间隔距离不得大于16 0 m。. 2 . 3 商业步行区距城市次干路的距离不宜大于2 0 0 m,步行出口距公共交通站的距离不宜大于10 0 m。.2 . 4 商业步行区附近应有相应规模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库,其距步行区进出口距离不宜大于100 m。. 2 . 5 商业步行区如上空设有顶盖时,净高不宜小于5 . 5 m,并应符合建筑防火规范的相关规定。. 2 . 6 商业步行区垃圾存放间、转运站及公厕宜设在建筑物内或临次要道路。5 . 2 . 7 商业步行区应进行无障碍设计。5 . 3 室外活动和运动场地 . 3 . 1 室外活动、健身、游戏等场地必须符合安全、卫生要求,并应避免干扰周边环境。. 3 . 2 居住区室外活动场地和运动场地应与城市道路有5 ~ l0 m 隔离带,并为居民日常体育锻炼提供方便。. 3 . 3 室外活动场地,需采用适宜的环保铺装材料,宜采用渗水砖,便于场地渗水或排水的构造。1 设置健身器材,供成年人健身活动场地应独立设置,健身器材应选用有专业资质生产的合格产品,器材布置应考虑运动时的安全距离。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篇3
关键词:城市道路 绿化景观 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城市道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段,因而其环境也具有特殊性。从地上部分来说,由于每天车流、人流量很大,空气中充斥着各种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氯化物、粉尘等,对植物的生长非常不利。如粉尘覆盖在植物的叶表面上,会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二氧化硫会直接伤害植物的叶表皮细胞,破坏叶肉组织的结构,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同时,城市的空中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电力、电信和电缆的线网,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限制,而不像旷野的树,可以任其自然生长。
1 城市道路绿化形式
1.1 一板两带式
一板两带式的优点主要是如何用经济、对车辆的遮阴效果提高,以及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交通管理难度增大。城市景观绿地属于城市中的一类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观赏性的公共绿地,点小量多、分布广泛,因此对改善城市景观、装点街景、美化市容等方面有着较突出的作用。
1.2 两板三带式
两板三带式为中间一条分车绿化带将两条单向车行道隔离开,车道外侧两条绿化带,再外侧无或有人行道的绿化形式。分车隔离绿化带种植修剪一定高度和形状的乔木和灌木,也可称这些植物为防眩树。
1.3 三板四带式
三板四带式为中间一条快车道,两侧由两条分车绿化带将两条慢车道与快车道分开,慢车道外有两条行道树绿化带,带动城市土地开发,提高商业零售机会,现代城市中,由于城市广场建设所引发、出现的“广场文化”和“广场经济”对带动城市土地开发和提高商业零售机会等方面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1.4 四板五带式
四板五带式是利用三条分车绿化带将车道分为四条,中央一条分车绿化带把两条单向快车道分开,两条分车绿化带把两条慢车道与快车道分开,最外边的两条人行道由两条行道树绿化带将其与慢车道分开的绿化形式。或者地下水由斜坡岩土体中排出时,水力梯度增大,均可以对斜坡稳定不利。此外,水库放水期间,库水位迅速下降,使得斜坡岩土中的水不能及时排出,常导致库岸的
滑动。
1.5 其他形式
根据道路性质、交通状况、形态变化、地理位置及环境条件特点,应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地设置绿化带,合理设计新的绿化形式,如山坡道、飞机跑道、道路平交立交口、弯道等的特殊绿化设计。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不应在同一条路上僵化地使用同一种模式。
2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规划设计
2.1 以生态学为原理,力求植物多样性
道路植物景观设计应强调物种多样性,这是城市景观多样性的前提,也是体现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道路绿化较简单、植物配置方式较单一,要么多数道路绿化只是等间距地、对称地种植传统的树种,要么采用大色块一次成形、注重展示性的绿化形式。对每一个因素也根据各地段条件差异分若干档次。然后,对舔-_因素按不同档次绘出单要素分区图:最后将所有单要素图叠加在一张图上。凡高等级,档次高的分区重叠最多的地段,即发生破坏可能性最大的地段。并将这种重叠情况与滑坡的调查结果作比较(验证),即可划出危险区:,这种方法既可以定性判断,又可以利用GIS进行加权叠加的定量评价。还有岩石风化、地表水和大气降雨的作用、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分为两大方面,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斜坡岩土的类型和性质、岩土体结构等;外在因素包括: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和大气降雨的作用、岩石风化、地震以及人为因
素等。
2.2 强调景观特色,体现植物造景功能
道路植物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经济和文化水平。目前,多数城市的道路绿化只考虑到高大的乔木,而灌木和花、草的应用较少,只注重道路上面的遮荫,却忽视了林荫下的空间凋整,造成了比较单调的景观,不能形成道路空间的丰富多彩。因此,在道路植物景观设计上要强调景观特色,力求因路而异,各具特色,形成变化多样与整体统一的景观。
2.3 “以人为本”,保障交通安全
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有效地协调人流、车流的集散,保障交通的畅通无阻。从人的生理方面的感受来看,司机在长时间的驾驶过程中,枯燥、乏味的硬质景观很容易造成视觉的疲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利用植物材料的形态、色彩、季相变化及配植的变化,起到提醒司机、缓解司机不良反应的作用。在道路的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转角处的树木不能影响驾驶员视线的通透性,在弯道外侧,树木沿边缘连续种植,这样预告了道路路线的变化,引导行车视线。隔离带的配置应从“安全性”出发,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0.6~1.5 m的范围内应种植灌木球、绿篱等枝叶茂密的常绿树,株距不大于冠幅的5倍,这样就能有效地阻挡夜间相向行驶的车辆前照灯的眩光。
3 城市道路森林景观的规划布局
城市道路具有疏导交通、组织街景、改善小气候的三大功能,并以丰富的景观效果、多样的绿地形式和多变的季相色彩影响着城市景观空间和景观视线。城市道路森林景观规划应该在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美学特征和人的行为游憩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体现各自的特色。
3.1 城市行道树景观布局
行道树是指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种植行道树的绿带。其功能在于为行人遮荫,发挥隔离有害有毒气体、噪音的功能,兼顾观赏功能。行道树要有一定的枝下高度,保证车辆、行人安全通行。树种选择要考虑体形与道路宽度相适应,树冠上要留有天空,至少车行道中央要能使空气向上流通。一般而言,行道树多数采取两侧对称排列,尤其是在比较庄重、严肃的地段,如政府机关的道路。城市街道的行道树多沿车行道及人行道整齐排列。行道树的配植应向乔、灌、草复层混交发展,以提高环境效益。
3.2 城市分车道植物景观布局
分车带绿化指车行道之间的绿带。分隔绿带上的植物配植首先要保障交通安全和提高交通效率,在此前提下再考虑增添街景、提高遮荫、减少浮尘等。在接近交叉口及人行横道的一定距离内必须留出足够的安全视野,配植时不宜种植妨碍视线的乔灌木,只能种植草坪、花卉及低矮灌木。
3.3 高速公路植物景观布局
良好的高速公路植物配置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丰富的植物景观也为旅客带来了轻松愉快的旅途。高速公路的绿化由中央隔离带绿化、边坡绿化和互通绿化组成。中央隔离带在进行植物配植时,色彩应随植物的高度产生变化,形成高低错落的层次。高的植物起到防眩作用,低的植物在色彩和高度上与高层植物形成对比,组成道路中部的风景线。由于基部的土壤条件恶劣,在植物的选用上要用耐贫瘠且抗逆性强的植物。
参考文献
浅析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规划设计 篇4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大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城市的园林规划,它对内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对外可以增加其投资环境的影响力。另外,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合理规划设计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噪音、净化空气和减少环境污染。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对城市园林景观建筑、园林植物进行合理化配置,要求考虑到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因此,如何正确地对城市发展进行动态分析,是做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条件。
2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2.1 整体空间组织和谐的原则
园林规划设计必须要把握好园林的整体和谐原则,体现出整体的设计风格主题。要同周围的环境相互协调,不同的设计风格可能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在城市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一般都要体现出景、轴线、节点、路径以及视觉等几大要素。另外,园林景观设计还要考虑到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来进行空间的组织规划。景观设计还要追求开阔、大方、闲适的效果,对于一些要求私密的空间设计,则要考虑到幽静、浪漫、惬意的特点。
2.2 体现出地方特征的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还需充分体现出地方特征和流畅自然的特色。我国的地域辽阔,城市所处的自然区域和文化特征也各具特色,所以每个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都要很好地把握住这一特点,从而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环境。另外,园林景观设计还要考虑到其园林所处位置的地形和地貌特点,将创意与个性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园林景观具有令人难忘的特点。
2.3 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在整个园林景观的设计中,点应该是景观设计的精彩所在,这些点的元素应该相互交织和贯穿,这样才能使园林的景观变得有序。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是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在现代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传统的空间布局已经逐渐地被新创意空间所代替。新的景观规划设计能够将人与景观进行很好的融合,构筑出全新的空间格局。比如可以增加人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设计出各类适合人群活动的场所。
2.4 风格把握与协调的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还要将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进行有机地结合,从而创造出具有高品质和丰富美学内涵的园林景观。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硬质景观往往是建筑设计领域的事,而软质景观则一般是园林绿化设计的事。如果不能得到全面的沟通,这种规划模式虽然能够体现出专业化的优势,但却会造成景观设计不协调的现象。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时,必须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达到统一协调。另外,在硬质景观设计中材料的选择也尤其重要。应该尽量采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自然特征的材料,当然也要考虑地方和业主的需要。
3 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现状
3.1 园林景观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城市园林的立足点也从园林植物所营造出的形式美,而慢慢转化为具有现代特色的绿色生态景观上。现代园林的功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简单的观赏和休憩需要,还要满足城市人的心理需求、审美需要。现代城市的园林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园林的重要性可以体现在目前城市的大规模园林建设上。现代园林的规划和设计在不断继承优秀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将现代城市所应该具备的综合性功能也全新地体现了出来。它既适应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多种需求,也满足了不同城市人们的游玩休憩需要。做到了以现代城市为有机载体的园林景观生态化、人性化和现代化。
3.2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园林历史悠久,但是对于现代城市的园林而言还存在一些不足。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在自主规划体系上还不算完善,与国外的一些先进城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部分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理念,还存在以借鉴国外某些城市的设计理念为主的问题。总规对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只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部分必要补充,或者是对城市园林绿地分布进行一些简单的考虑和意见,而对于城市园林绿地的具体标准和建设主题等则会因为很多因素而无法进行明确。这就会导致很多城市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存在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也就必然存在由于尺度把握不当,而造成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同质化和无序化。这样的结果不但影响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美化效果,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城市园林建设的质量低下和不正当竞争现象。当然,这也与城市园林建设相关队伍的自身素质有一定的关系。目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虽然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多,但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很多城市的园林景观都有些神似,缺乏自己的独立个性和特色,具有高品质的园林景观越来越少。另外,在很多城市中园林景观的建设容易出现盲目追求欧式风格,而不考虑地方实际条件的现象,不但达不到想要的视觉效果,反而事得其反。
4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规划设计的思路
4.1 园林景观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设计
城市园林作为一个综合整体,其景观的规划设计应该以人为创建为中心,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来。其中包括景观的通达性、建筑的生态性、生态的稳定性以及景观的优美性等。应该在人工环境中尽量地体现出自然的魅力,以增加景观的生物多样化和视觉多样化,并且尽量做到保护生态环境敏感区,进行全面的生态绿色空间体系建立,这也是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的所在。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已经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上,而是开始介入到更为广泛的园林景观设计领域中。其中包括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遵循、对能源和物质的循环利用以及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应用等。园林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其根本就在于发展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要保证满足预期目标的同时,加大对科技的应用,并相应地减少物质投入,从而减轻对环境的生态影响。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所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4.1.1 保护自然的原则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园林建设大多追求速成,进行大量的草坪和树木移植。虽然其速成的效果较好,但很容易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大量被移植的树木死亡,自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功效。所以说,想要建设充满自然色彩的园林景观,首先应该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的原则,认识到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要素所在。另外,自然界需要具有一定的更新和演变过程,在设计中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界组成之间的关系,尽量地保留和采用原有的动物和植物来进行规划设计。如果必须引入植物时也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景观环境,选择合适的植物来进行移植。这样才能够保证生态协调规划设计理念的实现。
4.1.2 可持续性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所应遵循的价值理论与道德观念,它的本质就是要充分地利用现代科技,尽量地开发出绿色资源,来改善和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促使人与自然能够持续和谐的发展。城市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也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将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良好改善作为设计目标,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4.2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合理应用
地域文化景观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它代表着该地方所特有的文化背景,它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载体,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地域文化景观所强调的是一种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它侧重于对地域景观空间和文化价值取向的表现。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结合文化策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已经逐渐成为了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新趋势。在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原则是:
4.2.1 设计的多样性原则
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应该注重特定地理条件下的文化差异性,将其表现在景观的特质上面。但是多样性设计在注重保护和继承地域的现有文化遗产时,更要将这种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改善和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之中,才能把握好地域特征,指导好景观的物质空间建设,从而丰富城市的生活活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品质。
4.2.2 乡土性保护的原则
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还应该充分地重视和保护好地域的乡土性。乡土性的保护并不是说一味地进行历史的复制,而是要强调在继承传统时要摒弃糟粕,取其精华并进行必要的修正,将传承到的有价值的文化运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以赋予现代景观新的文化内涵。
4.3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化
科学的进行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是园林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能够将现代园林的特色、功能、艺术性等全面体现出来。为了使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更具科学性,就必须全面地开展园林景观学的系统研究,大力培养各类园林规划设计人才,从而努力构建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园林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体系。同时,也要尽快地将园林规划设计技术标准进行完善,做好各类园林的项目规划设计内容和深度要求,使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更具有专业内涵。
5 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规划设计想要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并形成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就必须结合地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规模、风格、标准以及文化内涵,使园林真正成为城市的形象工程,从而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其重要功能。
摘要:城市园林景观工程是城市文化外在表现的主要形式,也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本文从多方面、多视角对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杜爽,王崑.浅议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景观[J].现代园林论坛,2011(5):10-13.
[2]周进.科学的艺术的风景园林[J].风景园林,2011(8):82-85.
[3]林靖宇.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硬质景观设计的探讨[J].广东科技,2007(6):250-251.
水利工程景观规划分析 篇5
摘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尺度景观规划,要注意景观设计要素,还要对当地的自然景观进行实际的利用和考察。依据三位一体的景观设计原则,结合景观设计的方法,将设计构思体现在图纸上,让图纸设计更加合理科学,从而为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实现提供可能。
关键词:持续发展战略;大尺度;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作为体现当地城市的历史、经济、文化的载体,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在多个元素共同作用下人文精神与自然环境的一些产物相结合而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美观享受的事物。景观规划科学合理地运用一些设计理念,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出来。景观规划是一个城市生态建设的必备产物,也能很好地反映这个城市建设的完善性,能够体现这个城市中自然环境的质量和人文情怀的浓厚程度。
1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及区域规划
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就是将现有的事物进行一个有效的保持,让其能够在以后的发展中一直存在下去,并且在一定基础上将该种事物进行发展,让其能够提高利用率。城市规划就是对未来城市建设进行一些设计规划,并且进行一些合理的布局设置,是未来发展蓝图,也是现阶段城市管理的一个大的方面。区域规划是针对某一地区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开发和建设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小部分,是组成城市规划的组成成分,并且能够为城市建设的开发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和基础[1]。
2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相结合的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对于城市的生态建设和发展的规模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而将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规划进行结合,能够很高程度地将城市的生态建设发展得更好。城市的生态建设正在不断地扩建中,比如园林绿化建设、土地开发等,因此大尺度的景观规划上通过实现景观规划中自带的一些自然属性和景观现状管理的分析,能够将某一区域内的景观进行合理的搭配设置,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建设,促进了城市规划建设的展开。这样能够为人们创造出更加舒心、愉悦的生活氛围,让人们生活在一个富有追求、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大尺度的景观规划也是将景观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结合所想要追求和实现的最初目标和战略思想。
3三位一体论的景观规划原则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进行三位一体的城市规划时,设计城市空间建设理念应当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来进行城市的设计,比如针对幼儿、青少年、老年人的活动要求来实现他们的活动空间上的追求,让人们的生活能够更加丰富且充满愉悦。其次,根据自然景观进行城市规划的景观设计。人们生活的环境就是在一个大的自然圈内,人们依靠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地理资源、绿色植被资源等来让城市生态建设得以强化和深入。因此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来进行城市的发展计划是很有必要的,在一定程度上自然环境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地。最后,景观规划的原则依靠历史的发展和统一多变元素的相互结合来进行城市的规划改造。城市的建设都是在历史的发展上来进行的,城市建设缺少不了的就是让环境艺术步入到人们的视野,建设出一个具有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的城市景观[2]。
4三位一体论的景观规划的方法分析
4.1微观层面的景观规划方法
在景观设计中首先要对所要进行改造的区域进行一个设计构思,设计构思的内容包括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将人与健康进行联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构思时首先应当考虑当地生态环境因素,设计出符合使用者设想的空间场所。在构思之后就要进行构图的设计了,将自己的想法转换在图纸上,在这个时候就应当注意将人与环境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构图,在造园构景上可以选择运用多种方式来突出自然环境的优美,从而形成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在景观设计中要运用对景和借景的手法。所谓对景就是让景观呈现出一个对称的状态和形式,这样的景观能够起到一个主导整体的作用。对景是能够最突出表现的一个景观,人们往往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正对景,比如在道路尽头的亭子或者是道路上的一个明显建筑物。借景是通过借用当地的一些街道景观对景色进行拓展式的延伸。这种借景手法可以给人一种联想空间,能够让人放松心情。微观层面的景观设计也应当加入一些引导示意的物品,比如通过一些有规律的.树木种植或者是有文字说明的指示牌来引导,这样就给人一种好奇与探究的欲望。
4.2中观层面的景观规划方法
中观层面的景观规划首先要注意尺度问题,将城市各要素进行联系形成一个尺度关系,让景观呈现出一个规则的形态。比如在建设广场时,让广场的主体形态成一个长方形或者是椭圆形,这样就有利于施工人员铺设和加工。注意一些景观的色彩搭配问题,比如在北京故宫的建设色彩搭配多为黄色和红色,这些都是与皇家有关的颜色,不但能够体现出统治者的威严,还能够通过黄瓦红墙来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对比,能够给人一种庄严的环境氛围。色彩的处理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将景观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景观设计中应注意进行标志建筑物的设计,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塔等。这些景观都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一个标志的作用,不但成为城市的名片,还能够给人一种回忆感和追求感。
4.3宏观层面的景观规划方法
宏观层面的景观规划首先进行区域问卷调查,然后进行分析,对于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现状、旅游景观特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够为接下来的合理布局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景观的构思要有形象定位,这样才能够表现出区域所追求的发展目标、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在景观规划的构建中应当将空间分成不同的体系,让空间形成一种点、线、面的组成,并且通过合理的布局形成不同风格的景观建设。比如,在一些运河、铁路的建设中应当考虑到实际情况中的交通体系。节点设计建造要能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印象,让他们能够充分意识到区域的形态,形成初级的记忆。比如,火车站、地铁站口的建设可以通过调查来分析节点。对于一些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景观,要保护起来,让传统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将多元素的人文景观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让城市建设看起来更加统一,而且能够带给人们一种不一样的而感受。对建筑的形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和有序的组织建设,能够形成一种对比,给人们一种视觉的享受,让疲劳的人们能够在精神方面得到放松。在区域景观的构造中,将这些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建设出更加统一、系统、独特的主题景观。
参考文献:
[1]许慧,王家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小区园林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分析 篇6
【摘 要】园林绿化是提高小区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应融合“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的理念进行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论述和介绍各类园林植物在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区;园林绿化景观;园林植物;规划设计
1.小区园林绿化景观的规划
设计应遵循“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的理念小区园林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应融合“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的理念,营造富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园林绿化景观。
1.1统一规划,协调布局
小区绿地种类多,有小区中心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宅旁和院落绿地等,且规模不一、功能各异。在进行绿化景观设计时,应在统一考虑小区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根据使用与功能要求,科学协调布置绿化景观,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化景观系统。
1.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所谓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并适当保留原有的树木,特别是古树名木及成年树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投入,而且显得真切自然;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要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选择一些外地植物,以丰富品种结构。
1.3以人为本科学设计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
要充分考虑居民对通风、光线、日照的需求。要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使人们休闲、运动、交流等活动能融合在园林绿化景观中,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阳光雨露、鸟语花香,营造出一个优美、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
1.4融合生态化的理念
要运用植物造景的艺术手法,营造复式种植结构,增加小区绿量;还可利用藤本植物如炮仗花、爬墙虎、常春藤、紫藤、凌霄、绿萝等攀爬建筑物,来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增加空间的绿化、美化和彩化效果;有条件的小区,可以建造屋顶花园,提高生态效益。
1.5师法自然
小区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除了满足视觉效果外,还应营造其他感官效果,如通过合理的植物布局,招鸟引虫,营造清脆的鸟鸣声、树木的沙沙声、昆虫的呢喃声。要依据小区规划的中轴线和园路、曲径布设植物景观,使各个植物景群随园路的开合间隔变化,步移景异,避免同一景观给人造成疲倦感。
2.营造良好的小区环境的设计方法
构成小区园林绿化景观的植物可分为乔木、灌木、花卉、地被及草坪、藤本植物及水生植物等,在进行植物配植时,应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特性,配植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小区环境景观的质量。
2.1植物配植的设计方法
2.1.1植物配植要有层次感
乔灌草的配植要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小区布局要求,合理配植高、中、低植物,宜将修剪整齐的植物配植在边际与外围,以构成多层次种植结构。多层次的植物配植,既能丰富植物品种结构,又能使绿量达到最大化,提高单位面积的生态效应。
2.1.2本土植物优先配植
本土植物在当地有极强的生命力,抗病虫害能力强,且又有良好的经济性,因此应优先种植。
2.1.3植物配植要与环境协调
空间小的地方不宜使用太大的植物,以免使人产生压抑感;开阔的场地宜用体量大或色块大的植物,不然就会给人以小气感。
2.1.4配植手法要灵活
可采用自然式配植法,如孤植、二株、丛植、群植、林植等;也可采用规则式的配植法,如中心栽植、平行栽植、环状栽植等。
2.2各类植物在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植物是园林建设中的主要材料,它可单独成景,也可与其它构图要素如地形、水体、建筑、园路、山石、雕塑等相配合组景,使小区园林绿化景观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表现生机盎然的自然美。
2.2.1乔木
园景树:又称标本树或孤植树,具有雄伟壮丽或婀娜多姿的体态,常配植在小区空阔的绿地中、园路尽端和园路交叉处。如细叶榕、凤凰木、盆架子、木棉树、加拿利海枣等。
庭阴树:指冠大浓密,在小区中起庇阴和装点空间作用的乔木。庭阴树树冠美观,枝叶茂密,冠幅较大,有些还有花果可赏,可孤植,也可片植和丛植,往往自成一景。
行道树:种植在各种道路两侧及分车带树木的总称,是为人车庇阴,减少路面辐射热及反射光,降温,防风,滞尘,减弱噪音,装饰并美化街景。
2.2.2灌木
灌木的平均高度与人的水平视线接近,极易形成视觉焦点。灌木观赏性强,种植方式也多样,如可与乔木、草坪、地被植物配植;可与景物如假山、建筑、雕塑、凉亭等配景;可布置成花镜,以大面积灌木花丛为主体,产生随季节而变的景观;可布置成专业园区如玫瑰园、月季园、杜鹃园等等;将灌木布置成点、线、面,以构成园林小品、建筑物或雕塑的底色与衬托景。利用季节感强的灌木配合种植,可使小区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景观。
2.2.3花卉
在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中,花卉常布置成:
花坛:多用于广场、道路、分车带及建筑入口处。一般采用规则式布置,有单棵、带状及成群组合等类型。作为陪衬的地被植物宜单一,相同花色的花卉应布置成一组,不宜混栽,花坛中间宜放高大整齐的花卉。
花镜:用多种花卉组成的带状自然式布置。它将自然风景中花卉生长的规律用于造园中,是英式园林的主要特征。配植时要考虑同一季节中彼此的色彩、姿态的和谐与对比关系。配植良好的花镜图案应显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并能维持其完整的构图。
花丛和花群:花丛与花群宜布置在开阔的草坪周围,使林带与草坪有一个自然的连接,或布置在河岸、叠石旁。
2.2.4草坪与地被植物的应用
草坪与地被高度都在 20cm 以下,草坪仅为绿色,耐践踏;而地被植物不仅颜色丰富,而且有耐阴品种。故二者在实际使用时有很多不同。
草的种类很多,选择时主要考虑因素有:耐践踏,耐干旱,抗寒冷性,外形,色彩等。平坦致密的草地,能够创造出开朗柔和的视觉空间,与大片水面的使用有“异曲同工”之美。
地被植物种类繁多,枝、叶、花、果富于变化,色彩丰富,季相特征明显。可在阳光充足、阴暗、干燥、潮湿的不同环境中生长,有高低不同的变化。部分耐阴地被植物可用在密林中或建筑阴影下,色彩艳丽,生机勃勃。
2.2.5藤本植物
藤本植物是指本身不能直立,需借助花架的支持,(下转第24页)(上接第15页)匍匐而上的植物。在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中常设计成:
棚架式与花架式绿化:棚架、花架可采用不同材料制作,如钢材、木材、钢筋混凝土等,材质不同其装饰效果也大不一样。常用植物有紫藤、金银花、炮仗花、三角梅等。
墙面绿化:让藤本植物攀爬到建筑物外墙上,可以增加绿化面积,减少阳光照射强度,降低室温。对附着力强的植物,采用诱引和短期固定的方法能很容易地使其爬到混凝土、石材或砖墙上。对于吸附力弱的藤本,可采用挂网、钩钉、骑马钉等手段,使植物攀附在墙上。粗糙的墙面可选择枝叶粗大的藤本植物,如地锦、凌霄等;较光滑的墙面可选择叶形小的常春藤、绿萝、爬墙虎等。
藤本植物与老树、古树相结合,可形成“枯木逢春”之感。这种处理最适合孤树与景观树,常用植物有常春藤、三角梅、金银花等。但注意不要用绞杀性强的藤本植物。
将藤本植物用于山石、陡坡及裸露地面,既可减少水土流失,又可使山石生辉,更能丰富自然情趣。常用植物有爬墙虎、紫藤、凌霄、常春藤等。
3.结语
水利工程景观规划分析 篇7
现阶段中,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已然成为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且其同时也是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条可靠途径。城市园林景观工程可为人们打造一个舒适、美丽、健康的生活环境;可以消除城市噪音, 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可对城市的污染空气进行有效治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 起到调节城市环境的作用。然而在信息化以及科技化的今天, 随着人们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增多, 他们对居住环境的建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因此, 必须加强对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规划以及建设的力度, 并促使其能够与城市更好地融为一体。唯有这样, 才能够在最大限度, 满足人们对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基本要求, 与此同时, 也可以让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探析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规划中的不足之处
2.1 空间形式单一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在现代化城市中随处可见, 比如, 公园、娱乐场所、街道两侧以及城市广场等。它们大多都是以草坪的形式存在的, 有些还在其中点缀了比较少的乔木或是灌木。尽管类似于这样的城市园林景观工程, 也能够让人们体会到来自于视觉上美的享受, 但是, 它们没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与此同时, 它们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也都是有期限的, 且期限较短。特别是在我国北部的一些地区, 由于其进入冬季之后, 草坪几乎不能够存活下来, 一到冬季, 草坪、灌木以及乔木等植物都会衰败、落叶, 甚至是枯死, 如此一来, 就会让整个城市变得了无生机。其次, 这些城市园林景观工程也不会起到任何的净化空气以及消除噪音的作用。另外, 由于草坪这样的植物存活期仅为4年左右, 一旦过了存活期, 将会逐渐枯死以及退化, 像灌木这样的植物, 生长速度快, 若不长期对其进行修剪, 将会破坏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美观度;若长期性的修剪, 不仅会大大提高工程的成本, 还会给各类资源的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使得整个工程不具备较高的经济可行性。
2.2 规划缺乏创新性
生搬硬套国外较为优秀的园林景观工程规划方案, 不参考当地的实际情况与条件, 没有对应用的方案作出适当地修改与完善。由此规划形成的城市园林景观工程, 不仅不符合广大市民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 且还不具备较为强大的功能特性。与此同时, 大量借鉴国外的一些典型案例与规划方案, 也会让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工程出现类似的问题。
2.3 规划队伍的整体资质不高
我国大部分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规划队伍都不具备较高的从业资质, 表现为3点, 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不够深入;没有较为丰富的从业经验;缺乏创新性。
3 探究有效应对城市园林景观工程中不足之处的措施
3.1 大力提倡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生态性
(1) 美化城市, 为人们打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2) 体现功能性, 能达到净化空气、消除噪音的目的。 (3) 体现生物多样性, 植物种类的选取应遵从生态性原则, 不能太过于单一, 要保证物种的多样性, 维持生态平衡。针对外来物种的引进, 需先对当地的环境条件作出全面的检测与分析, 确保外来物种能够在本地很好的存活下来。 (4)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 合理地选取以及配置植物。为了增强工程的美观度, 通过设计修剪的方法, 将植物修剪成动物的形状或者是几何的形状。
3.2 合理融入地域文化
对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进行规划之时, 合理地融入地域文化, 不仅能够彰显出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 同时也可以对本地的文化进行更为合理地传承。除此之外, 也能够让由此而创设出来的工程作品, 更加富有城市特色。因此, 在开展实际规划工作的同时, 还应当积极地将地域文化合理地融入到其自身的工作当中。
3.3 推崇现代化设计理念
该理念的核心为:让城市园林景观工程将本地的特色及其自身的艺术性与功能性, 完完本本的体现出来。这也在无形之中给规划员带来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作为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规划人员, 就应当不断地学习以及探究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以及技能, 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当积极地去创新, 以建设出更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工程。
4 结语
综上所述, 面对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规划中存在着的不足之处, 需对其全面地剖析,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唯有这样, 才能够完善我国的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规划体系。
摘要:近年来, 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使得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城市园林景观工程, 对其规划中存在着的不足之处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应对措施,城市园林景观工程,不足之处,规划
参考文献
[1]杨剑.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规划设计存在的不足及思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 (21)
水利工程景观规划分析 篇8
1 项目概况
该项目设计范围为南阳市中心城区白河右岸绿道,北起南阳大桥,南至雪枫大桥,全长15.6km,涉及7座大桥(南阳大桥、白河大桥、仲景大桥、雪枫大桥、光武大桥、卧龙大桥、淯阳大桥)、3条内河(邕河、温凉河、三里河)入河口和3处橡胶管理坝,形成一体化步道贯通景观。
2 规划原则及目标
2.1 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严格遵循生态化、人性化、本土化、经济性的建设原则;(2)遵循整体性、可达性、生态性、多样性、人性化的规划建设原则;(3)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升相结合;与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建设相结合;与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交通建设相结合;与绿色建筑、节能环保、资源利用相结合;与提升文化、体育运动、休闲娱乐相结合;(4)土地使用政策坚持原生态、原产权、原民居、原民俗的原则,力求不征地、不租地、不拆迁,不改变原有土地权属和使用性质。
2.2 规划目标
2.2.1 景观目标。
强调南阳的景观特色,展现南阳悠久的历史文化,提升南阳市的城市面貌。以道路体系为全程通道,以各座大桥为主要景观节点,以周边绿地为框架,形成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方便群众、维护有力、特色鲜明、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景观。
2.2.2 经济目标。
以绿道贯通建设为契机,提升周边地块价值,带动周边多元景观,体现南阳地域和文化特色,提供一种发扬传统文化、培育新文化的场所和氛围。
2.2.3 社会目标。
结合各个地段的发展属性,完善城市功能,使之成为设施完善,适合于各种市民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
2.2.4 文化目标。
塑造多元景观,体现南阳地域和文化特色,提供一种发扬传统文化、培育新文化的场所和氛围。
2.2.5 生态目标。
以生态建设为契机,充实城市的绿化资源,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3 规划方案
3.1 空间布局
根据功能和空间区位,整个绿道可分为:“一带、七区、三点”。一带:整条绿道采用多种通行方式,形成一条景观多样、体验多样、功能复合的滨水绿道;七区:七大各具主题特色的桥头景观区(含3座橡胶坝),即水韵南阳(南阳大桥)、中兴荣歌(光武大桥)、万汇南北(白河大桥)、慈航普渡(仲景大桥)、炫彩白河(白河大桥)、印象白水(卧龙大桥)、枫红江山(雪枫大桥);三点:在邕河、温凉河、三里河精心设计的简洁、轻巧、时代感强的景观桥。
3.2 桥梁周边绿道设计
3.2.1 南阳大桥周边绿道设计。
增加蜿蜒曲折的慢行系统,尽观白河浩浩;设计亲水浮桥,体验白河悠悠;增加水生植物,水绿相融;橡胶坝管理处被占绿地改为公共绿地,还绿于民,连贯绿道。
3.2.2 光武大桥周边绿道设计。
东汉时期光武帝卓越政绩,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安定,世称“光武中兴”在本区域体现光武中兴文化;两侧绿地连接槐香湾、水上运动中心,是展示城市形象重要窗口;设计自行车道,贯通绿道;桥下设计休闲广场,满足绿道多种功能;桥下人流量大,在桥下广场设计花台以及设置休息设施,满足人们休闲需求,同时在休息设施处设计雕塑,让人在休闲的同时体会光武中兴的繁荣,增强文化氛围。
3.2.3 白河大桥周边绿道设计。
南阳白河航道兴于汉代盛于元、明、清末,历史上白河碧波荡漾,白帆林立,舟车辏辐、人蔗浩繁,该区体现南阳白河文化;保证河道安全的前提下,缩小第二橡胶坝管理中心规模,最小化占用公共绿地;现状管理房距道路坡脚约6m,在此位置设计3m园路,园路与道路连接;在桥头两侧道路边坡种植攀爬植物,增加绿量;白河桥下通道宽5m、长33m,护坡高4m,设计充分利用护坡,以青铜壁雕的形势,展示白河在历史长河中的秀美与繁荣,让人阅读白河的故事,体验白河的魅力。
3.2.4 仲景大桥周边绿道设计。
以仲景大桥为载体,设医圣张仲景看病诊脉雕塑,将仲景系列典故做成壁雕,发扬南阳中医药文化,强化南阳为“中医药都、养生之都”;完善桥下健身广场,增设花池坐凳;配套植物景观。
3.2.5 淯阳大桥周边绿道设计。
淯阳桥为非机动车辆通行的景观桥梁,桥头绿道通行采用桥上与桥下双向通行方式;由于桥下空间局促,栈桥宽度采用双向自行车道3.0m,在淯阳桥头西南侧设计坡道,游人能顺利达到二级台地;对紧邻桥头的桥梁基础进行加固与美化。
3.2.6卧龙大桥周边绿道设计。第三橡胶坝管理处被占绿地改为公共绿地,增加游憩设施,风格与原有绿地相统一;增加堤顶路宽度,满足通行要求;设计木栈道,贯通原有绿道。
3.2.7 雪枫大桥周边绿道设计。
在桥头南侧设计一级驿站,包括管理、商业服务、科普教育、安全保障、环境卫生、自行车租赁等设施,满足绿道多种功能需求;桥下空间通透、开敞,设计以彭雪枫为主题,以雕塑墙的形式,展现其坚韧的品格和辉煌亮丽的人生;增设广场和集散空间,满足人流流通;增设条石坐凳、树池坐凳。
3.2.8邕河青莲桥周边景观设计。青莲桥位于邕河口,白河北岸台地之上,在滨河路和光武大桥之间,桥长20m,莲花道长30m,桥宽9m,为简支体系。上部结构采用钢结构简支梁,桥面铺防腐防滑仿木地板,桥上有铝板装饰伞,外形如莲叶,可遮阴挡雨。桥梁下部采用直立式桥台,配钻孔桩基础。
3.2.9 温凉河凤鸣桥周边景观设计。
凤鸣桥位于温凉河口,白河北岸台地之上,在滨河路和仲景大桥之间。凤鸣桥,如展翅的凤凰,栖于白河之滨,桥跨70m,桥宽5m,桥梁为斜塔斜拉桥,弧形桥面。桥塔采用钢管混凝土结构,后倾15°。吊索为整束挤压防腐成品索,呈扇面布置。梁体采用空间钢结构桁架,平面为圆弧形,立面梁高渐变。桥台为实体台,接钻孔桩基础。
3.2.1 0 三里河白玉桥周边景观设计。白玉桥位于三里河口,白河北岸台地之上,在滨河路和雪枫大桥之间,桥长38m,桥宽5m,为钢筋混凝土板拱桥。桥梁采用承台桩基础,桥上为古典石栏杆。
3.3 绿道植物种植规划设计
(1)地域性:宏观体现简约、大气的风格;(2)文化性:植物自身品格特征烘托白河文化气质;(3)丰富的季相色彩:季相变化形成层次丰富的植被色彩;(4)变化的林冠线:体现疏密、开合、高矮变化;(5)复合型多层次结构:滨水绿地、边坡植物、水生植物等多种类型,共同形成多层次的复合型植被景观;(6)落叶常绿合理搭配:常绿与落叶树种类的比例控制为2︰3;(7)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相结合:速生树种与中生树种、慢生树种比例为2︰2︰1。
3.4 照明景观规划设计
从全局出发,不过于追求“亮”,着力表现重点,保证节奏感的视觉景观序列。照明强度的分配上,以“弱、次强、强、次强、弱”的节奏划分绿地内各段照明强度水平。
3.4.1 堤岸照明:
河流水域照明依靠自然光,沿岸一侧的亮化满足亲水活动安全性需要。重点节点照明以投光灯为主,强化景观流动感和吸引力。
3.4.2 景观绿地:
为滨河绿地步行提供良好的方向感。特殊区域及重要景观节点需要以投光灯加以强化,突出点景的效果。
3.4.3 步行道和广场、桥头节点:
人行主灯具要亲近人的尺度,亲切自然。大规模的人流集散活动场地设置适量的中杆广场照明灯,局部设置庭院灯。
4 结论
白河绿道贯通景观工程的实施能改善该区域的水环境状况,新增绿地面积约6.5hm2,与白河滨水绿道景观形成有机的整体,能完善该区域绿地系统及绿地景观资源状况,满足公众欣赏自然、感受自然等多重需求,提高了公众对城市的信任度和自我的幸福感。改善了水环境与水生态,增加了空气湿度、涵养水源、防震减灾、消减温室气体等方面也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虎利雯.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及营造[J].南方农业,2015,19(27):80,82.
[2]崔凌霞.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5(3):78.
[3]李开然.绿道网络的生态廊道功能及其规划原则[J].中国园林杂志,2010(3):24-27.
[4]丁文清,金晶.城市绿道景观规划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146.
[5]谷雷鸣,王睿,米春科,等.基于游憩功能的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14(30):174-175.
水利工程景观规划分析 篇9
1.1 园林景观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园林景观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随着城市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们对于生活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有别墅豪车, 也要有园林景观、小桥流水, 所以现代园林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城市园林的立足点也从园林植物所营造出的形式美, 而慢慢转化为具有现代特色的绿色生态景观上现代园林的功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它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简单的观赏和休憩需要, 还要满足城市人的心理需求审美需要现代园林的规划和设计在不断继承优秀传统园林的基础上, 将现代城市所应该具备的综合性功能也全新地体现了出来。它既适应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多种需求, 也满足了不同城市人们的游玩休憩需要, 做到了以现代城市为有机载体的园林景观生态化、人性化和现代化。
1.2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园林历史悠久, 但是对于现代城市的园林而言还存在一些不足。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面, 在自主规划体系上还不算完善, 与国外的一些先进城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部分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理念, 还存在以借鉴国外某些城市的设计理念为主的问题。总规对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只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部分必要补充, 或者是对城市园林绿地分布进行一些简单的考虑和意见, 而对于城市园林绿地的具体标准和
建设主题等则会因为很多因素而无法进行明确。这就会导致很多城市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 存在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也就必然存在由于尺度把握不当, 而造成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同质化和无序化。这样的结果不但影响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美化效果, 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城市园林建设的质量低下和不正当竞争现象。当然, 这也与城市园林建设相关队伍的自身素质有一定的关系。目前, 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虽然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多, 但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很多城市的园林景观都有些神似, 缺乏自己的独立个性和特色, 具有高品质的园林景观越来越少。另外, 在很多城市中园林景观的建设容易出现盲目追求欧式风格, 而不考虑地方实际条件的现象, 不但达不到想要的视觉效果, 反而事得其反。
2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规划设计的思路
2.1 园林景观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设计
城市园林作为一个综合整体, 其景观的规划设计应该以人为创建为中心, 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来。其中包括景观的通达性、建筑的生态性、生态的稳定性以及景观的优美性等。应该在人工环境中尽量地体现出自然的魅力, 以增加景观的生物多样化和视觉多样化, 并且尽量做到保护生态环境敏感区, 进行全面的生态绿色空间体系建立, 这也是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的所在。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已经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上, 而是开始介入到更为广泛的园林景观设计领域中。其中包括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遵循、对能源和物质的循环利用以及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应用等。园林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设计, 其根本就在于发展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要保证满足预期目标的同时, 加大对科技的应用, 并相应地减少物质投入, 从而减轻对环境的生态影响。
2.2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合理应用
地域文化景观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 它代表着该地方所特有的文化背景, 它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载体, 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地域文化景观所强调的是一种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它侧重于对地域景观空间和文化价值取向的表现。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结合文化策略, 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 已经逐渐成为了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新趋势。。在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原则是:
(1) 设计的多样性原则。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应该注重特定地理条件下的文化差异性, 将其表现在景观的特质上面。但是多样性设计在注重保护和继承地域的现有文化遗产时, 更要将这种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改善和发展, 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之中, 才能把握好地域特征, 指导好景观的物质空间建设, 从而丰富城市的生活活力, 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品质。
(2) 乡土性保护的原则。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 还应该充分地重视和保护好地域的乡土性。乡土性的保护并不是说一味地进行历史的复制, 而是要强调在继承传统时要摒弃糟粕, 取其精华并进行必要的修正, 将传承到的有价值的文化运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 以赋予现代景观新的文化内涵。
2.3 城市园林景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城市的设计理念
人是社会的主体, 我们国家的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 为了让国家的人民生活得更美好, 生活得更幸福。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终极目的就是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能有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的环境, 所以在城市园林的设计规划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 和谐城市的设计理念。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充分的调查研究, 举行园林规划听证会, 吸取群众的建议, 因为园林的设计是要服务群众, 而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 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同时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与城市的特色相结合, 体现出城市的发展理念, 彰显出城市的文化底蕴, 不要照搬照抄国外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这样只会东施效壑, 适得其反。人们已经厌倦了每个城市单调的高楼大厦, 车水马龙, 希望在园林设计上能让市民们看到一丝新意, 看到这个城市的与众不同, 看到这是我们居住的城市。
2.4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坚持科学化的设计理念
科学的进行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 是园林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能够将现代园林的特色、功能、艺术性等全面体现出来。为了使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更具科学性, 就必须全面地开展园林景观学的系统研究, 大力培养各类园林规划设计人才, 从而努力构建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园林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体系。同时, 也要尽快地将园林规划设计技术标准进行完善, 做好各类园林的项目规划设计内容和深度要求, 使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更具有专业内涵。
3 结束语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规划设计想要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 并形成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 就必须结合地域的特点, 选择适合的规模、风格、标准以及文化内涵, 使园林真正成为城市的形象工程, 从而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其重要功能。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大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城市居民对居住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城市的园林规划, 它对内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 对外可以增加其投资环境的影响力。另外,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合理规划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噪音、净化空气和减少环境污染。本文从多方面、多视角对城市园林景观工程的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杜爽, 王崑.浅议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景观[J].现代园林论坛, 2011 (5) :10-13.
[2]周进.科学的艺术的风景园林[J].风景园林, 2011 (8) :82-85.
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分析 篇10
1 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原则
居住区的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包括很多方面, 在设计中也要都考虑到, 思虑周全, 这样才会使绿地景观与住宅建筑相互融合, 可以提高整个住宅区的环境质量。所以, 在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规划中也有很多许多遵循的原则。下面详细分析五个方面。
1.1 生态设计的原则
绿地景观的存在除了使得居住区的更加美观, 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绿地景观要为居住区的空气质量, 生态环境做出贡献。所以, 在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规划分析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生态设计原则。绿地景观可以净化环境, 保持空气清洁, 还要吸附尘土。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
1.2 统一规划的原则
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应与居住区总体规划阶段同时进行, 并将居住区内与居住区外的绿地景观系统连成网络。通过居住区绿地规划使绿地指标、功能得到平衡, 绿地均匀分布于居住区内部, 便于居民使用。
1.3 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区绿化要体现美的要素, 更要充分考虑居住区里的主题———人的需要, 在充分考虑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 让住户置身于舒畅的人居空间。“以人为本”是园林设计的前提, 居住区环境应注重家园性、休闲性以及实用性, 强调绿地的可参与性和亲和性。
1.4 充分利用现状条件的原则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的自然条件、特色景观和绿化基础。充分利用居住区原有的基址条件, 对原有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中有价值的水体、地形等个体尽量保留、组织到居住区的绿化体系中, 实现新建景观和原有条件的融合, 避免过多的人为因素而改变居住区的自然环境, 保持环境景观的丰富和自然性。
1.5 系统性原则
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设置应结合建筑风格与道路系统, 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成, 形成景观节点, 景观轴, 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同时居住区绿地景观系统与城市绿地景观系统应在风格上相协调, 做到居住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统一, 形成统一的绿地景观系统。
2 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
2.1 居住区绿地景观组成
居住区绿地景观是在居住区范围内, 住宅建筑、公共设施和道路用地以外布置绿化、园林建筑和园林小品, 为居民提供游憩活动场地和塑造优美景观环境。根据居住区绿地组成又包括公共绿地景观、宅间宅旁绿地景观、道路绿地景观及专用绿地景观等
(1) 公共绿地景观。
居住区的公共绿地景观设计, 在布局形式上通常按照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 采用自然式的绿地布局, 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土丘洼地, 构成自然变化的地形, 组成五彩缤纷的植物景观。在布局手法上可采用称布局或不对称均衡布局, 设计一些喷水池、花坛、雕塑等, 塑造丰富的景观元素, 并与商业服务中心、文化体育设施或儿童游戏场地相结合, 提供便于居民建立社会联系的空间。
(2) 道路绿地景观。
在设计道路绿地景观时, 主要考虑道路绿带设计, 这是居住环境的防护主体;其次考虑不同道路树种不同, 植物色彩、形态不同, 具有不同的特色, 既美化了环境, 又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生态防护网络体系, 发挥其良好的生态效益。
(3) 宅间宅旁绿地景观。
在居住小区总用地中, 宅间、宅旁绿地面积约占35%左右, 是居民使用率最高, 对室外环境需求中最关心的绿地。宅间、宅旁绿地景观设计主要考虑住宅的私密性及可识别性。绿地景观布置应与住宅类型、层数、间距、建筑组合形式密切配合, 既要注意配置艺术统一, 又要保持各幢之间的绿化特色, 具有可识别性。宅间绿地可做成封闭式绿地景观或开放式绿地景观。宅旁绿化是区别不同行列、不同住宅单元的识别标志, 因此既要注意配置艺术的统一, 又要保持各幢楼之间绿化的特色, 使居民有一种认同及归属感。
2.2 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营造
居住区绿地景观营造分为自然景观营造与非自然景观营造。自然造景是以植物造景为主进行布局, 利用植物组织和分隔空间, 改善环境卫生与小气候。同时可将居住区水景与绿化形结合, 人工创造水景、绿地景观相结合, 组成参与性的动态绿地景观。非自然造景要素主要有人文环境小品、建筑、灯光、道路等景观, 以及人类思维行为等诸方面来规划住宅绿地生态系统, 使居住区绿地空间扩大, 同时将居住区内的硬质景观和绿化有效结合, 丰富绿化景观效果。
2.3 居住区绿地景观植物选择与配置
植物是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 植物景观在人化的第二自然中, 已成为造景的主体, 植物景观配置成功与否, 将直接影响环境景观的质量及艺术水平。居住区绿化植物选择, 要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 种植符合当地生长条件的植物, 适地适树。并且考虑居住区对植物的特殊要求, 选择有花、有果、芳香类植物, 避免早衰、寿命短的树种, 避免有花粉、飞絮、有异味的植物, 不应选择带刺的或有毒、有臭味的树木。同时应注重植物景观的组合及植物季相色彩的搭配, 以常绿树为主基调, 适当穿插四季花卉, 在生活区内可多种植闻香树种, 如月季、丁香、合欢、洋槐、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 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居住区植物配置要遵循生态学理论, 以乔木为主, 构成乔、灌、草、藤本植物类型相搭配组合, 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 形成立体绿化, 提高绿量与生态效益, 使三维绿化量达到最大化;植物配置应形成特色, 针对居住区内不同的绿地组成应形成各自的绿地景观效果与功能。
3 结论
景观建筑规划在都市的优劣分析 篇11
在我国经过“荒野——景物——囿——苑——花园——园林——城市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大地景观”等一系列的景观建筑发展, 多个皇家园林, 私家花园, 上海、北京、深圳等大都市形象映入我们的脑海, 这充分说明景观建筑的历史悠久性和选址的特殊性。
景观建筑与都市设计、都市计划、区域计划等领域密切相关, 因为都市是文明的直接体现, 是直观地呈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的载体。它为更多的都市生活人提供了最充满生活趣味和生存能力的空间, 同时它又是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汇点, 都市凭借其自身强大的自然背景和通过景观规划的强在吸引力、创造力, 推动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本文, 笔者从景观建筑的概念出发, 经过对相关知识资料的整理表明, 我国在这一如火如荼的都市化进程中, 人居环境的急剧恶化似乎如影随形。“山水城市”、“生态城市”之类便特别令人向往。令人担心的是, 社会的迫切需要既能为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和实践铺垫条件, 同时也可能使得建设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一、景观建筑发展好的方面分析
1. 美化人们的生活。
景观建筑的规划, 基本立足点是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 体现、控制、引导城市物质建设风尚, 促进城市景观体系的良好形成, 满足了人们对环境的要求,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对人们心理和生理上的关怀, 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
城市中的公共活动是城市灵魂的体现, 城市中公共空间和各种场所的设置, 其目的是便于市民的使用和活动。故而, 景观建筑规划师总能客观地去看待景观建筑, 公正地、科学地带有人道主义的观点去设计它、展现它。
2. 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人文景观的开发。
视觉及理念景观和实用景观是景观建筑的两条主线, 不同都市的概念往往通过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大量的突出人文景观及有序的景观群组成, 加强和突出了特色都市的印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 在建筑风格上也在互相渗透和影响, 各国设计师在固守本民族文明成果和自然景观映衬的同时, 不忘在各自的建筑设计当中添加现代时尚的符号, 以此来满足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 迎合各国人们对时尚的追求。
二、景观建筑建设中的不足分析
1. 创新少, 都市的可识别性降低, 设计高度雷同。
在一篇论文中看到了一部电影的如下描述:“主人公在酒醉后因乘错车而到了另一个城市的一条相同名称和布局高度相似的街道, 其中有建筑、景观形式完全相同的住宅和同一门牌号的商品楼, 最关键的是用自己家的钥匙打开了构造相同的门锁”, 景观建筑的设计就在这样的闹剧中戏剧性地被抨击, 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多些这样的案例, 人们的生活将变得迷茫。
景观建筑设计规划的大忌是“一刀切”、“标准化”、“千篇一律”。因为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是人类的天性, 尤其在回归自然的场合之中, 人们潜意识中自我表现的本能常常表现得更为充分。创造提供这样的场所, 规划设计为大众市民所用而非个别少数人所看的“标准化”景观建筑, 这应是当代景观建筑师最为基本的目标。
2. 景观规划缺少统一性, 对景观建筑的理解存在局限性。
在都市中会存在少数如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弄虚作假和浮夸庸俗等情形, 也在景观建筑形式上有许多表现, 这就带来了许多假冒伪劣、缺乏持久价值的建筑形象, 而使都市的规划显得苍白, 减弱了城市规划的“精品意思”。
时至今日, 中国规划设计界专业人员对于景观建筑的理解仍然是:一门局限于私人花园和苑囿的艺术。这是一种误解。近二三百年、尤其是近半个世纪的实践显示, 公共性的景观艺术与技术已作为社会大众的需要得到了迅速发展。这种现象, 在中国, 尤其在最近几年的高速发展中, 变得尤为明显。对此, 从当代国际景观建筑学工程实践的领域范围亦可见一斑。
3. 自然环境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最大的感受和体验就是下雨时因为地面的现代化处理而无法正常下渗或排出, 地震的频频发生、良田的丧失、水体被污染及因人口密集的拥向都市导致的热岛效应和烟雾、酸雨、嗓音的污染等等, 这些现象更加剧了景观建筑环境的恶化程度。
三、结论
综上所述, 我们应该积极地去探索并精心地去规划我们的都市, 运用景观建筑学这个有力的武器去改善我们都市的环境, 使景观建筑逐步消化吸收各式精品符号, 根据其景观的地理位置、性质规模、现状条件、美学要求, 设计出独具特色文化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的生活因为合理的景观建筑规划而更加富有活力。
高效的景观建筑规划是本领域共同关心的重要前沿, 虽然现已取得重大进展, 但无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研究方法都需要进一步地系统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峻峰.现代城市中的景观建筑[J].安徽:安徽建筑, 2000, 1:23-24.
[2]李路.中国景观建筑学的发展状况与思考—景观建筑学在实践中的尴尬处境及对策[J].四川:四川建筑, 2004, 04:25.
【水利工程景观规划分析】推荐阅读:
景区景观工程监理规划10-21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05-16
水利工程管理分析07-08
水利工程施工分析08-27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分析07-12
水利工程施工成本分析09-23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分析05-28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分析10-31
水利水电工程蓄水分析07-29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平的策略分析论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