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生活

2024-09-30

节日生活(共5篇)

节日生活 篇1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通过儿童寻找生活体验, 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展开教学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 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所以, 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 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 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 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 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触及他们的心灵, 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节日大观》的教学中, 我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增长见识。

【生活体验一】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 就请大家先来猜猜是什么节, 在哪一天? (略)

师:对我们小孩子来说春节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到长辈的红包了。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红包, 想不想得到老师的红包?老师要把红包送给那些上课积极发言的同学。

【评议】通过此环节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唤起了孩子们对于平时过节的回忆及相关风俗, 让孩子们从生活中体会知识。

【生活体验二】

师:我们都是中国人, 作为炎黄子孙, 你印象中过得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春节)

师:春节俗称“过年”, 关于“年”还有一个故事呢, 谁知道?

师:你们真厉害, 这么久远的故事怎么知道的?

师:你真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啊!在今年的春晚上就有这么一个“年”的故事, 我们一起去看看。

【评议】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本质就是回归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关于春节, 孩子的生活体会肯定是最丰富的。但是要说到大家并不熟悉的春节的起源, 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去获得。孩子们或许是在电视上看过, 或是从爷爷奶奶的口中听过, 或是从课外书中看过, 这都源于生活。

【生活体验三】

师:从出生到现在, 我们已过了10几个春节了, 你知道哪些关于春节的习俗?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发言, 老师在学生说到相关春节习俗时进行适当拓展, 点明此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评议】孩子们都爱过春节, 印象也是最深刻, 因此课堂上教学效果很好。

【生活体验四】

师:同学们表现得这么棒, 到了老师发红包奖励你们的时候了。不要急, 这红包里面可藏有玄机, 仔细瞧瞧。 (师发红包, 内有考题)

师:请第一个拿到红包的同学和我们分享一下。

生1:是个谜语。“小小乒乓球, 不在桌上跳, 却爱水中游, 肚里学问多, 想知为什么, 小心尝一个。”

师:能猜到谜底吗? (汤圆)

师:汤圆又叫元宵。我们过元宵节的时候就要吃它。那么过元宵节除了吃元宵还有什么习俗?

师:你们真棒!了解这么多。第二个红包在哪里?

生2:在我这里。我的红包里是个题目。“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指的是什么节日?”是指清明节。

师:对了, 诗句里面就有答案呢, 真机灵。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生3:我拿的是第三个红包。里面问的是端午节是纪念谁, 有什么风俗?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 那天要吃粽子。

师:仅仅是吃粽子吗?

师:人多力量大, 一下子说了这么多呢。最后一个红包花落谁家了?

生4:在我这里。红包里说是要我讲一个关于中秋节的故事。嫦娥奔月算吗?

师:大家来评评, 算吗? (生齐答:算)

生4:古时候, 后羿射日, 王母娘娘就赏赐了仙丹给他。可是嫦娥偷偷把仙丹都吃了, 她就慢慢飞上了月亮。

师:说得不够完整, 那就请你补充下中秋我们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生:吃月饼、看月亮。

【评议】通过红包的线索引领, 孩子们将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都作了认真回忆。

【生活体验五】

师:不仅我国的节日是丰富多彩的, 外国也一样。下面, 让我们打开“世界之窗”, 去感受缤纷的世界节日大观, 边听音乐, 边欣赏一组外国传统的节日的图片。 (屏幕出示圣诞节图片, 播放《铃儿响叮当》)

师:大家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讯息呢?

生:他们在过圣诞节, 上面有圣诞树。

师:真不错, 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一下子就猜到他们在过圣诞节。还有其他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发现吗?圣诞节里还要干什么呢?

师:谢谢你和大家一起分享。圣诞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当圣诞节来临, 琳琅满目的圣诞树、可爱的圣诞袜、圣诞蜡烛, 所有的这一切将这个节日渲染得喜气洋洋。西方人在圣诞夜全家要聚餐一次, 餐桌上将出现火鸡、羊羔肉、葡萄干布丁和水果饼。其中火鸡被叫做圣诞鸡, 是圣诞大餐中必不可少的。 (屏幕出示斗牛图, 播放《西班牙斗牛曲》)

师:这一张图片你看到了什么?能猜猜他们在干什么吗?

师:其实啊, 这是西班牙的斗牛节, 这是一个近乎疯狂的节日, 也只有疯狂的西班牙人才能想出这样的玩法。这样的活动是危险的, 但是勇敢、好胜的西班牙人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勇士。同学们, 你听激昂的乐曲再一次响起, 请大家闭上眼, 幻想自己就是那位斗牛场上的勇士, 你是怎样和牛斗智斗勇的呢?

师:我仿佛身临其境, 看到了那场面呢。接下来我们离开西班牙, 走上一片热情的土地, 大家看。你们从图片中发现了什么? (屏幕出示狂欢节图片, 并播放相关音乐)

师:这是一个所有人的节日———巴西的狂欢节。在这天人们可以戴上可爱的面具, 化上妆, 在音乐声中尽情地欢乐。这是巴西人热情奔放、豪爽的民族个性的体现, 是他们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心声。

【评议】在学习了中国传统节日之后, 需要进入到世界各地了解当地的文化。这一部分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 因此主要通过画面、音乐和老师的叙述来了解内容。

【生活体验六】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了解了春节、圣诞节、斗牛节和狂欢节, 这些节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请和同桌一起找一找吧。 (生讨论后交流)

【评议】通过整节课的学习, 让学生在前后对比中, 在生活中习得。

【课后反思】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本质就是回归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 也就必然要以学生生活的内容、方式和学生生活的演进、发展来组织学习活动。因此, 纵观整个教学活动,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回归生活———

1.尊重生活, 关注动态生成。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 是活生生的, 实实在在的, 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在教学实践中当我提出春节的习俗时, 孩子们踊跃发言, 这就来源于他们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 同时为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和交流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感悟生活, 激发创新思维。只有感悟生活, 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 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 才会发现中外节日的共同点, 想象出斗牛的画面。而这需要在老师不断的帮助下, 睁开眼睛凝视万物, 竖起耳朵倾听万籁, 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 激发兴趣, 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

3.联系生活, 演绎精彩课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从儿童生活出发, 以儿童经验为起点, 将教学的各个环节置于真实的生活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强烈愿望, 鼓励儿童袒露自己真实的思想, 让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在课堂生活中呈现出来, 把自己的困惑亮出来, 这才能使我们的品德课真实起来、鲜活起来, 与学生亲近起来, 与生活接起轨来, 这样的德育课堂才会更具吸引力, 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生活。

节日生活 篇2

2、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3、千里暮云平,南楼催上烛,晚来晴。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4、笑拈芳草不知名,乍凌波、断桥西堍。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6、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7、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8、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9、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10、问别来、解相思否。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1、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12、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卢挚《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13、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14、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看飞花。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15、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16、舞烟眠雨过清明。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17、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18、骤卷风埃,半掩长蛾翠妩。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19、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20、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21、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2、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23、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24、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25、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节日让生活更有味道 篇3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365天有近300天都是在过“节”。毫无疑问,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节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些许温馨,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多姿多彩的味道。由于考试作文题目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具有丰富文化性和人文性的“节日”,也便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如何更好地完成此类作文题目,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做点拨:

一、梦里花落知多少:熟知节日种类

日常生活中“节日”的种类繁多,当然作文时,我们既要了解一些节日,更要熟知节日的渊源、习俗和文化精髓,然后从中选取更适合入文的节日。①我国传统的节日:春节(寄予着人们对新春开始的欢欣)、元宵节(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清明节(抒发生者对死者的挂念)、端午节(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哀悼)、中秋节(蕴涵着亲人相聚团圆的真情)、重阳节(登高远望饮酒赏菊)……②我国其他特定节日:国庆节、植树节、儿童节、建军节、教师节……③西方节日: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愚人节……④人类共有的和现代特定的节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世界睡眠日、世界地球日、世界读书日、国际劳动节、母亲节……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多角度小切入

众多的节日,可写的内容也很多,写作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可以选择某一个小的角度来写,如可以追溯某一节日的来源,利用历史资料编写故事,进而挖掘其内涵,展示其闪光点;可以写某一个最让我们难忘的节日,抓住其中具体的人或事详细描写;还可以对现在人们重视西方节日而漠视、忽略传统节日进行思考,激发人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总之,在文章立意上,我们应该缩小题目,写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的节日。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选择适合文体

在体裁选择上,我们可以写成记叙文:叙写过节时的高兴事或一言难尽的伤心事。可以写成说明文: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一定标准,把古今中外节日进行分类,给人以知识;介绍某种节日的来历、习俗等知识。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谈论怎样正确对待“中国节日”和“西方节日”;就节日放鞭炮、污染环境、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现象展开议论。

这样,打开了思维,多角度思考,进而抓住自己最熟悉的内容,找准切入点,选择适合的文体,就会在山重水复中柳暗花明,形成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平安夜、圣诞节日渐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12月25日圣诞节前夕,不少中小学生向家长要钱购买包装精美的苹果、橙子及各种价格不菲的圣诞礼物,过节热情大大超过端午、清明、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针对年轻人对“洋节”的追捧,一些市民表示了担忧。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正在上小学的孩子在圣诞节来临前几天就“通知”家长必须给100元购买圣诞礼物,并且说同学们都互相送礼物,自己不送会让同学们看不起,家长无奈只得乖乖掏钱。家长刘女士说,她的孩子现在正读三年级,光买圣诞礼物就花了100多元,说了几句孩子还闹情绪。

购买圣诞礼物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平安夜我们约了不少同学一起过,要一起吃饭互送礼物,很浪漫的。”一位高中生认为,过圣诞节很时尚。

对于年轻人对圣诞节之类的“洋节日”的追捧,家长们却纷纷表示担忧。家长们认为,孩子们热衷互赠圣诞礼物,导致了乱花钱、不理性消费的不良习惯,而现在年轻人过圣诞节的热情比春节都高,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淡漠也令人忧心,希望这种现象引起更多人关注。

【内涵解读】

源自西方的平安夜、圣诞节为何如此受欢迎?而我们本民族的许多优秀传统节日却为何大受冷落?年轻人追求时尚无可指责,但是不应该“奢侈”地追求而失去了理智,不应该忽略我们传统节日承载民族文化的精髓,我们要守住传统文化的根。

【适用话题】

节日与礼物、崇洋媚外、中国节日与西方节日等。

每年“六一”儿童节,都会有很多小学生的家长反映,学校集中组织“六一”文艺演出活动,为了表演美观,学校统一购买服装。当学校通知家长交服装费时,家长不得不交钱购买。遗憾的是,学校统购的服装质量实在难以恭维。

“我交了钱,希望买来的服装物有所值,但这些服装大都是平时根本没法穿的‘一次性’表演服装,而且近三年来,我女儿学校‘六一’统一购买的服装还褪色,孩子即便只在表演时穿一次,当时就觉得皮肤痒!”浔阳区一小学生家长曹先生认为,由于缺乏监管,无论是服装的定价还是质量,学校都有很大的随意性,而家长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内涵解读】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他们唱歌、跳舞、游戏……有足够的理由“狂欢”。然而,在“六一”来临前,按学校要求购买“一次性”表演服装,只能使孩子的节日变了味。年年买的“衣服”不能穿,这不是一种铺张浪费吗?

【适用话题】

非常“六一”、浪费、节俭等。

描写节日生活的经典诗句 篇4

1、倒照秦眉天镜古。——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2、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杜甫《九日寄岑参》

3、香袖凭肩,谁记当时话。——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4、浑欲乘风问化工。——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5、不惜罗襟揾眉黛,日高梳洗,看著花阴移改。——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6、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7、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慧霖《闰中秋玩月》

8、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9、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0、千里暮云平,南楼催上烛,晚来晴。——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1、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12、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3、笑拈芳草不知名,乍凌波、断桥西堍。——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14、酹入梅根,万点啼痕暗树。——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15、倚楼起把绣针小。——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16、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1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8、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19、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20、开过南枝花满院。——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21、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王建《寒食》

22、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23、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24、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25、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吴文英《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26、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柳恽《七夕穿针》

27、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28、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29、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30、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31、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32、问别来、解相思否。——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33、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34、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高翥《清明日对酒》

35、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36、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37、报扫荡、狐嗥兔舞。——吴潜《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38、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卢挚《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39、菊花清瘦杜秋娘。——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40、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41、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韩琦《九日水阁》

42、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看飞花。——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43、宫漏未央,当时钿钗遗恨。——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44、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45、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46、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47、愁不肯、与诗平。——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48、舞烟眠雨过清明。——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49、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王琼《九日登长城关楼》

50、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51、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52、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53、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54、骤卷风埃,半掩长蛾翠妩。——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55、此去杜曲,已近紫霄尺五。——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56、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王建《寒食》

57、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58、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韦庄《长安清明》

59、追往事,去无迹。——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60、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61、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62、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63、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64、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65、寒食清明都过却。——张元干《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

66、初见雁,已闻砧。——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67、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68、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69、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赵时春《原州九日》

70、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71、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72、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73、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74、功名炊黍寻常梦,怪事书空感激人。——王逊《西夏重阳》

7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76、听风听雨过清明。——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77、晚酣留客舞,凫舄共差池。——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78、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79、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节日生活 篇5

袁宏道在《满井游记》中提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节日——花朝节。花朝节在二十四节气里未见踪影,在传统节日中也未见其名。据说花朝节是为了纪念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在花朝节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由此看来,花朝节旨在庆祝花神生日,无关农事,又与天气、时令关系不大,所以把它划入传统节日应该更为妥帖。

关于花朝节的记载,南宋杨万里的《诚斋诗话》说“东京二月十二日为花朝”。陶朱公书也说:“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满井游记》写于明代,由此观之,袁宏道所说的花朝节应该在农历二月十二日,换算成公历大约应该在三月上中旬,而此时南方正是和风细柳,姹紫嫣红的美图胜景。袁宏道在万历二十七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满井游记》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他当时身处瘦寒燕地,花朝节的时候余寒犹厉,冻风时作,无福赏红,只能在花朝节后十天“廿二日天稍和”时出城踏青,算是弥补了花朝节未能出行的遗憾。在北国的料峭春寒中,他“若脱笼之鹄”,游性常浓,满眼都是新鲜的美妙春景。“冰皮”、“鳞浪”、“镜之新开”、“冷光乍出于匣也”、“倩女之靧面”、“麦田浅鬣”等等独具早春特色的精妙的想象比喻,这些具有神来之笔的精妙词汇无不来自于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的生活情趣。他曾在《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足见他本人对于自然山水,山川风物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想必花朝节的时候他苦于天气“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只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而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的苦楚已久。像这样一个始终无意于仕途,一心寄情山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人被天气困于一室之内,生活少了情趣该是怎样的索然无味。不过还好,北京近郊的满井踏青之游弥补了他“花朝节”未能出行的遗憾,也给我们留下了珠玑般的美词佳句、悠然洒脱的审美体验和清新恬静又带些田园气息的生活情趣。除了不太常见的花朝节,还有很多为人们所熟知的节日、节气。

清明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它身兼两职,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而传统节日中清明节又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基本主题。“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明代高启就用这句诗写出了当时人们在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情景。而北宋的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里又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的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西湖堤畔,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人们在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中踏青,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所云:“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中国古人们总能从节日里找寻生活的乐趣,让日子过得既有意味又有趣味。

除了节日会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兴味盎然,节气一样也会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流动,时光的轮转。

有人说,“惊蛰只是一声号角,万物各异,起早起晚的,拭目以待的,蠢蠢欲动的,不一而足;到得谷雨,方是如山军令既出”。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是埯瓜点豆、播种移苗的最佳时节。谷雨算是个大好的日子,浮萍清圆,鸣鸠拂羽;蜀天夜雨,江槛朝晴。唐代孟浩然《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中有两句“ 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 可见谷雨这天不仅可以埯瓜点豆,播种移苗,还可以在这暮春时节出行游玩,遍赏古迹,可以想见一边是春末浓荫,万物升腾,一边是带着历史文化沧桑的夏禹穴和越王城。在历史长河中古人们似乎总能顺应自然,顺着节气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让自己舒适怡然又有所收获的生活情趣。

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一章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意思是说,最高的“德”的运作状态,是随着“道”而变化的。而古人们顺着节日,节气做有生活情趣的事仿佛就是抓住了自然之道,把自己和自然处理成鱼和水的关系,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古人的一种大智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上一篇:散文阅读赏析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