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礼仪

2024-09-07

婚俗礼仪(精选8篇)

婚俗礼仪 篇1

摘要:当前泉州东南部地区的婚俗礼仪基本保留了《泉州府志》《泉州习俗》等文献记载的几大环节, 其大量内容虽为民众所熟知, 但存在消亡之虞;部分内容存于文献记载, 现实中已罕为人知;总体上为当前年轻人所漠视, 传承前景堪忧。时代精神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影响、西方文化的冲击, 是造成传统婚俗传承危机的主要原因。政府应该组织开展研究工作, 利用市场经济的力量, 采用文化引导的方式, 推动传统婚俗礼仪的传承。

关键词:泉州,传统婚礼,婚俗礼仪

婚俗礼仪社会文化的集中展示,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中华传统婚俗礼仪可谓我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在多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 当前, 我国很多地区的婚俗礼仪呈现出西化的特征, 传统元素日益淡化。作为东亚文化之都, 泉州在很大程度上留存了众多传统文化内容, 其婚俗更是既保留了古代闽越文化, 又深深地打上了中原民俗的烙印。为深入具体地了解泉州地区传统婚俗礼仪的传承情况及其发展趋势, 笔者以福建省仰恩大学在校生的身份, 组建了“泉州地区传统婚俗礼仪文化研究”课题组, 以泉州东南部地区为范本, 开展了系统的调研工作。

一、调研行动简介

(一) 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问题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是决定调研活动成功的先决要素。在提高问卷针对性方面, 明确了问卷调查的目标:具体了解泉州东南部地区人民对于本地传统婚俗礼仪的了解程度及态度;在提高问卷有效性方面, 事先查阅、分析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 全面掌握了泉州地区的传统婚俗礼仪, 在此基础上, 针对具体的婚俗礼仪内容设计问题。

在问卷投放方式的选择上, 力求全面覆盖各族群, 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 采用了不同的方案:一是采用网络投放的方式, 在问卷星网站上发出问卷调查, 并通过微博、QQ等网络媒介加以扩散;二是采用现场问答的方式, 深入泉州市区、南安、晋江、安溪等地, 在婚礼现场、车站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开展工作。

调研活动共回收有效问卷271份, 其中66%为泉州籍人士, 96%的受访人群年龄在20—40岁, 67%为女性, 33%为男性, 全面覆盖了不同年龄、文化背景、性别的人群。

(二) 走访调查

为更为细致真实地掌握泉州东南部地区的传统婚俗礼仪的传承情况, 开展了实地走访调查工作。从不同的目标出发, 采访了不同类型的人员:其一, 本着掌握泉州大众对传统婚俗礼仪的认识与看法的目标, 分组走访了泉州市区、南安、晋江、安溪等地, 与参与填写问卷的民众交流沟通;其二, 本着了解婚俗礼仪在商品经济中的生存空间的目标, 走访了大量婚礼摄影、婚纱喜服租赁、珠宝首饰等相关的商铺;其三, 本着印证、补充文献中对泉州传统婚俗礼仪的记载的目标, 走访了熟知历史掌故的老人。

(三) 婚礼现场考察

现场考察是民俗研究的最有效手段, 也是印证文献记载、问卷调查及采访所收集上来的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的必要环节。因此, 课题组深入具有代表性的晋江、惠安、南安三地的婚礼现场, 开展了信息采集与考察工作。

二、传统婚俗礼仪传承情况

根据陈垂成《泉州习俗》, 在民国时期, 泉州地区完整的婚礼包括婚前的“提生月”“相亲”“聘礼”“戴手指”“轿前盘”几个环节, 基本保留了周代的“六礼”;婚娶过程包括“新娘笄礼”“新郎冠礼”“踢轿门”“牵新人”“相见”“合卺交杯” (闽南话称“食房内桌”) “上厅桌”“宴客”“闹新房”等环节;婚后包括“庙见” (闽南话称“启公”) “拜茶”“会亲”“落灶脚” (新娘下厨) “换花”“回门”等环节。从各项调研考察收集到的信息来看, 当前泉州东南部各地区的婚俗礼仪大体一致, 基本保留了以上几大环节, 但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简化甚至消亡。

(一) 大量内容虽为民众所熟知, 但存在消亡之虞

从问卷调查及走访收集到的信息来看, 当前本地民众对传统婚俗礼仪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在针对传统婚俗的了解情况设定的诸如“您知道的本地传统婚俗”这一问题的调查中, 受访的271人中有187人知道“说媒”, 有190人知道“提亲”, 175人知道“回门”, 此外, “合八字”“请茶”“闹洞房”等习俗也为多数人所熟知。

然而, 虽然大量的传统婚俗礼仪至今仍为大众所熟知, 但在现实活动中却已被简化甚至废弃。比如婚前的“说媒”基本被自由恋爱取代, 新娘笄礼的“上头”环节演变为新娘自己到婚纱店进行化妆, “迎亲”的活动大为简化, “闹洞房”在有些地区已经流于形式直接略过, “撒帐”在许多地区也已取消。综合来看, 几乎没有婚礼严格、全面地执行传统婚俗礼仪的各项活动, 这些被普遍简略的内容大有消亡之虞。

(二) 部分内容存于文献记载, 现实中已罕为人知

部分传统婚俗礼仪在《泉州府志》《泉州习俗》等文献中均有明确而详细的记载, 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它们已罕为人知。比如作为泉州地区传统婚俗礼仪的重要环节, 婚前的“提生月”“相亲”“聘礼”“戴手指”“轿前盘”系列活动, 极为全面地继承了周代的“六礼”, 其在《泉州府志》《泉州习俗》中均获得详细的记载, 然而, 在调查过程中, 绝大部分人对它们相当陌生, 甚至表示从未听说。

(三) 当前年轻人对传统婚俗礼仪缺乏了解, 态度淡漠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样本中, 年龄在20至35岁者占90%, 因此, 此次问卷调查主要反映了当前泉州东南部地区的年轻人对传统婚俗礼仪的认知与态度。综合各项调查的信息情况来看, 主要呈现为两大方面:其一, 大部分年轻人态度淡漠, 抗拒完全传统的婚俗礼仪。问卷调查显示, 虽然83%的受访者表示认识的人大部分采用传统或中西方结合的婚礼, 但是, 在“向往中的婚礼”这一问题上, 选择传统婚礼形式者只占37%, 表示采用或考虑全套当地传统婚礼者只占16.6%, 甚至面对“如果条件允许, 是否愿意采用传统婚礼”这一问题时, 选择愿意者也只占50.9%。其二, 大部分对传统婚俗缺乏了解与兴趣。在参与问卷调查的人中, 表示完全了解和大致了解传统婚俗的人数低于30%, 表示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传统婚俗礼仪者只占受访者的8%。

当前年轻人的以上认识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传统婚俗礼仪的传承趋势, 如果有关部门不加以引导, 在很短的时间内, 泉州东南部地区传统婚俗礼仪将消亡。

三、传统婚俗礼仪传承危机诱因及其保护建议

(一) 部分内容与当前时代精神相违背

泉州东南部地位传统婚俗的礼仪源远流长, 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 但部分内容与当前时代精神相违背, 具体体现为两大方面:其一, 细节烦琐, 持续时间太长。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 我们了解到, 光是婚前的“六礼”一项内容就得耗时近一个月。在当前, 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快于以前, 人们对省时与高效的追过十分迫切, 而未经改良的传统婚俗礼仪则与当前大众的这一诉求难以调和。其二, 存在太多迷信和忌讳, 在很大程度上引发时间与场地的限制。

针对以上问题, 泉州东南部地区民间已经进行了相应调整, 各措施之效果良莠不齐。有关部门应该组织学者对其开展系统研究, 力争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合理改良传统婚俗礼仪, 建立起一套既有效传承真善美的民族文化, 又契合时代精神的制度。

(二) 市场经济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下, 婚庆公司应运而生, 它们不但承担着婚礼的开展工作, 而且是人们了解婚俗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社会婚俗礼仪的走向。接受采访的婚庆公司均表示, 他们暂时不会考虑大量提供传统婚俗礼仪产品, 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 尽管近几年消费者中选择传统婚礼的人数较以往有上升趋势, 但更大比例的人倾向于西式婚礼或中西结合的婚礼形式;其次, 大部分婚庆公司的工作人员对泉州当地传统的婚俗礼仪了解并不全面、不透彻, 执行地道传统婚礼的难度大;最后, 泉州地区传统婚俗礼仪用具太多, 细节琐碎, 前期投入大, 但消费群体太小, 长期利润空间有限。

由于以上原因, 婚庆公司不提供传统婚俗礼仪服务,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传统婚俗礼仪的消亡。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该为婚庆公司提供文化与技术层面的服务, 帮助他们全面透彻地了解泉州地区传统婚俗礼仪, 引导并支持他们开发相关产品, 用市场经济的力量推动传统婚俗礼仪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 西方文化的冲击

近代以来, 婚礼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问卷调查显示, 11.44%的人表示自己认识的人采用西式婚礼, 31.7%的人表示自己认识的人采用中西合璧的婚礼。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方文化在当前婚礼中产生的影响。更值得关注的是, 多达43.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向往西式婚礼, 而只有37%的人向往传统婚礼。这一数字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婚俗礼仪是文化的集中展示, 当西式婚礼对年青一代的感召力超越民族传统婚礼的时候, 我们的本民族文化呈现出危险的状态。

面对该问题, 笔者认为有关单位应该针对年青族群的特征, 组织开展传统婚俗文化的保护宣传工作, 具体建议如下:其一, 建设多样化的网络平台, 引导、鼓励民众分享传统婚俗礼仪活动图片及视频;其二, 开展诸如歌舞剧、时装秀之类的形式多样的传统婚俗主题文艺表演;其三, 建设传统泉州婚俗艺术长廊。总之, 应该采用文化引导的方式, 让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真切地感受到传统婚俗礼仪的美, 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恢复其社会感召力, 从而有效地发挥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婚俗礼仪 篇2

一:订婚,西宁地区的人结婚也都是要先订婚的,订婚那天,男方要带上送给女方的首饰以及礼金和四样礼物在12点之前到女方家定聘,下午4点前要离开。

二:确定婚期,男方确定良辰吉日就要在12点前到女方家通知女方,邀请女方的家长在吉日到男方家拜访,下午4点之前要离开。女方到男方家的时候也一定要在12点前,和男方一起商定好订婚的日期,婚庆日期、首饰、聘金、酒宴等等事宜,下午4点之前离开。

三:婚礼,西宁人娶媳妇很是特别,都是在半夜里进行的,不能够见太阳。一般都是凌晨三点左右的时候男方就开始出发,赶在天亮之前将新娘子娶回家。这个婚礼习俗可以说是与古代的婚俗有极大的关系,因为青海地区的古羌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娶妻很困难,所以都是看到年轻的姑娘就抢来做妻子,因为担心自己的妻子被抢去,故而会在夜里面娶亲。

结婚风俗

西宁人娶媳妇都是在半夜里进行,不能见太阳。一般都是凌晨三点左右出发,赶天亮前把新娘娶回家里。对于这个现象,有研究婚俗的专家认为,这与古代抢婚的习俗有关,很久以前生活在青海这块土地上的古羌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娶妻很困难。故此,只要看到年轻的女性,必定要抢过来做妻子。倒不是说抢婚一定要在夜里进行,而是娶亲的人提心吊胆,唯恐自己如花似玉的媳妇半路上被别人抢去。为安全起见,只好半夜里偷偷摸摸地把媳妇娶进门。

现在早已没有抢亲这一说了,恐怕你前脚抢媳妇,后脚警察就会抢你,但这个奇怪的习俗却顽强地保留下来了,社会发展到今天,西宁人娶亲依然是在半夜里进行。

在女方家,新娘的亲戚们围着新娘说长道短的时候,男方家已经做好了迎娶的准备。新房里挂着宫灯、喜幛,桌上供着红鸾喜神的牌位,左右贴着“东王公赐福、西王母降祥”的喜联,在大红蜡烛的照映下闪闪发亮。

新郎倌已穿戴一新,以前是长袍马褂,现在是西装革履,准备跟着娶亲的人去迎接新娘。娶亲人主要有媒人、娶亲奶奶(娶亲奶奶是上有父母公婆,下有儿女,且能说会道的“全可人”)。还有负责抬东西的,负责敲门的,现在还加上了负责摄影录像的。这些人捧着两只大红的喜盒,一只喜盒里装着新娘上轿时穿的衣服,戴的红盖头,还有化妆品、梳子、镜子、头绳绢花等。另一只喜盒里装着送给娘家人的“离娘肉”,包括羊肉方子、酒、茶叶、红枣、核桃等,这些东西都是双数。在以前,还有吹鼓手,三四个人拿着喇叭、唢呐、竹笛、云锣等,一路上吹吹打打地往新娘家走来。

到了新娘家门口,只见大门紧闭,悄无声息。这时候,娶亲队伍中的吹鼓手就走上前去,对着大门起劲地吹打乐器,敲门的人也上前敲打大门,并高声喊叫。关于喊门的对答,据说也有约定俗成的内容,比如,外面喊:“开门来,我们移花儿来了!”里面问:“你们移的啥花儿?要移到什么地方去?”外面答:“我们移的牡丹花,要移到……”里面又说:“那门锁着,钥匙寻不见呗。”外面的人会意,赶忙掏出红包从门缝里塞进去:“钥匙在这儿哩,麻烦打开个!”里面突然变得鸦雀无声。于是,吹喜乐的重新呜哩哇啦地吹奏起来,敲门的人又开始下一轮的对话。按照西宁人的规矩,这个过程要重复三遍。

三遍过后,门突然打开,只见新娘家冲出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把娶亲人挡在门外,同时搬出一张方桌,上面摆着拴了红线的酒壶和酒盅。这些人斟满酒盅,开始给娶亲人敬酒,从媒人敬起,喝一个放进去一个,不喝的人不让进。一时人声鼎沸,笑语喧哗,热闹的婚礼就此拉开了帷幕。实在不会喝酒的人,也要接过酒盅浅抿一下,否则很难通过这一关,这个过程叫“拦门酒”。

拦门酒:“拦门酒”,据说也是抢婚习俗的遗存,是说以前那些强盗们抢媳妇时遭到了娘家人激烈的反抗。

喝过拦门酒,进入新娘家,媒人和娶亲奶奶就把喜盒里的东西掏出来放在堂屋面柜上,掏一样给娘家人交代一样。东西摆完,站在后面的吹鼓手们又把乐器放在嘴上,开始新一轮的吹吹打打。乐声中,来娶亲的人们表情严肃,开始焚香、点蜡,并跪拜神位,叫做“敬神祝福”。现在这一仪式早已消失,因为现在的人们已经不敬畏鬼神了。

拜过神位后,即由娘家人请到早已准备好的酒席桌前,款待前来娶亲的人,这顿饭叫“上马席”,条件好的人家准备“八盘”,条件不允许的人家准备“六大碗”。顺便说一下,“八盘”和“六大碗”有很大的区别,一是数量上有差别,八盘是八个菜,六碗当然只有六个菜。二是质量上有差别,八盘装在盘子里,菜的内容一目了然,而六碗是装在碗里,看着碗挺大,其实底下装的都是洋芋豆腐青菜,只在碗的上面摆几片肉装样子。酒席中间,娘家人还要给每个来娶亲的人都要赠送一个红包。

结婚送礼禁忌

一、送的礼物不讨喜 在送礼前,要了解新人的喜好。投其所好,才受欢迎。如一个新人,他多次说过自己喜欢国货,但你却送他一款国外产的相机,这就会让人怀疑你的心意了。

二、礼物没有品位 说贵的不一定有品位,但有品位的一定不便宜。因此不要送那些看似堂皇、实际上质量粗糙的廉价礼品,这会让人怀疑你的诚意。

三、送的礼物与人不符 选择结婚礼物,可以以新人的性格、气质等做参考。如对方是个斯斯文文的读书人,可以送一套他喜欢的书;但如果你送的是一块运动手表,这就会让人怀疑你是不是随便买来充数的。

四、送的礼物没有婚庆特点或缺乏特别寓意 毕竟是结婚的礼物,肯定要和婚姻美满、长长久久、早生贵子这些挂上点联系。随便送一件和这些没有任何联系的礼品,会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你参加某个活动拿回来的纪念品。

五、宗教信仰问题 比如有的少数民族结婚,虽然婚礼的形式一样。但是别人也有宗教信仰,有忌讳的东西,如果送礼送错了,可不是闹笑话那么简单了。

六、送几年前的旧款 除非你选的是知名大品牌特别经典的、到现在都还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款式,不然最好是选送当下出的新款,要不然很有可能会被人怀疑你是把箱底里的东西翻了出来送人。

七、送礼浮于表面 如一个女篮球运动员,人们会以为她喜欢的东西都和运动有关,但其实私底下她可能喜欢做做十字绣什么的,完全小女人一个。如果她结婚时送她一双球鞋,肯定会让她哭笑不得,喜欢运动可能只是她的表相。

婚俗礼仪 篇3

(一) 主要展品

汴梁婚俗大观园的主要展品是收藏家张洪军从民间搜集的各种婚书, 内容涉及订婚、聘礼、结婚、离婚、复婚及家产分割等各个方面, 其中也有体现不同时代特征的婚书、文件。例如, 清朝的合卺婚书、童养媳婚书、贞节妇建立牌坊批文、鸾凤婚书等, 民国时的带税票的婚书、卖身契约婚书、民国集团结婚证书等, 解放初期的双文字婚书、婚姻判决书、婚姻申请书以及婚姻介绍信等。这些婚书所属地域以开封市为主, 涉及全国二十几个地区, 总计逾千种, 是中国200多年来民间婚俗的真实物质见证。

(二) 开发价值

1. 收藏品自身的文化价值

园中的每一件藏品都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婚俗特色, 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这些婚俗收藏品展现了从清朝到现代的一些婚姻制度的发展变化, 诠释了我国婚俗文化的传承和变迁, 不仅促进了我国婚俗文化的传播, 也展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 与开封市其他项目互补, 扩大古都文化旅游产业规模

开封市目前已经有翰园碑林、清明上河园、相国寺、开封府以及宋都御街等一大批具有区域品牌的文化旅游景观, 主要体现婚俗文化的汴梁婚俗文化大观园的开发建设, 能够增加开封市文化旅游种类, 扩大文化旅游产业规模, 为开封市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贡献力量。

3. 能够作为开封市旧城改造的重要项目, 充分利用市区空房空地

目前开封市正在进行旧城改造, 从2012开始, 4年内老城区大约58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将拆迁完毕。在拆迁完毕后, 将会有大片空地, 汴梁婚俗文化大观园的建设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空地;同时在拆迁过程中, 如果有可利用的空房, 可以直接通过改造装修加以利用, 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婚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

民俗旅游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最能吸引旅游者的旅游项目之一, 而婚俗旅游又是民俗旅游的核心部分。

民族婚俗作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有其严肃性, 即都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按照传统的方式举行。就保护民族文化的角度而言, 这些传统是不能随便改变的, 它的形式内容一旦随便变更, 就会从根本上失去其文化内涵。但是我国很多旅游区在开发婚俗旅游的过程中, 出现不分场合与内容、只顾眼前的利益、一味讨好旅游者的现象, 忽视了旅游者身上的异质文化对旅游地民族文化可能产生的同化与侵蚀, 导致以婚俗为代表, 一部分民族传统文化向表演化、商业化倾向的发展。例如, 畲族婚俗是景宁民俗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但是, 这种传统的畲族婚俗已经被过度商业化了: (1) 婚俗表演的人员基本上不是原住民, 大多数是从县畲族民间艺术团、职业高中等聘用的其他人员; (2) 这些演员在日复一日的表演中表现出态度冷淡、缺乏互动性等现象, 大大降低了畲族婚俗的真正内涵; (3) 畲族婚俗表演是截取了娱乐性、商业性较强的桥段, 比如迎宾、拜堂、拦路等有商机可图的环节。此外, 还有海南三亚黎苗村、广西桂林、贵州凯里、云南的西双版纳等民族村寨中的一些的婚俗表演, 也都存在着这样

我国以婚俗文化为核心进行的旅游项目开发, 大多数实行重利益轻保护的开发模式, 使婚俗文化的发展陷入低俗化、庸俗化的桎梏中。汴梁婚俗大观园在保护婚俗文化内涵, 传承经典文化的前提下, 以独特的开发模式实现“文化经济化”。

三、汴梁婚俗大观园开发的政策支持

(一) 省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

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是省财政按照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要求, 自2006年起建立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2006年、2007年资金规模为每年2000万元, 2008年增至3000万元。专项资金的使用分为补助资金、贴息资金和奖励资金, 补助资金专项用于规定的文化产业项目支出;贴息资金用于项目单位支付规定项目贷款的银行利息;奖励资金用于获奖单位的文化产业发展。

(二) 河南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

2008年12月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在要求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 提出依托古都、功夫、名胜古迹等文化旅游资源, 加大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提升郑、汴、洛文化旅游线路的品味和档次, 扩大河南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2012年12月中共河南省委发布《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提出积极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着力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立足中原文化资源优势, 积极构建以郑州、开封、洛阳、安阳等四大古都为中心, 以黄河文化带为主干, 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的文化传承创新格局。

(三) 开封市文化产业政策

开封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 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坚持以开封市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 以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载体, 充分发挥文化旅游投资集团的融资平台作用, 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大力培育具有开封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 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摘要:文章对汴梁婚俗大观园主要展品及其开发价值进行介绍, 并分析了我国婚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 以及对我省相关婚俗文化旅游的政策, 以期对我市汴梁婚俗大观园开发提供政策支持。

关键词:婚俗,文化旅游,汴梁

参考文献

[1]王志标.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2]王志标, 张峥嵘, 译.David Throsby.经济学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

[4]颜澄, 王真慧.论婚俗文化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的利用[J].经济论坛, 2011 (07) .

阿拉伯国家婚俗礼仪 篇4

结婚在阿拉伯人眼中是丝毫马虎不得的大事。在阿拉伯人的结婚仪式,大体上说,阿拉伯人的婚姻要经过问亲(求婚)、定亲和举行婚礼三步骤。接受礼物表示同意求婚阿拉伯人问亲也就是求婚,通常由男方家长或委托人向女方的父亲提亲。

在不同的阿拉伯国家,求婚的具体方式不同。约旦的方法别具一格,男方家往往请当地有名望的长者前去女方家求婚。长者到女方家后对姑娘的父亲说:“我们想喝你们家的咖啡。”如果对方不接话茬,或者顾左右而言他,说明求婚无望。若对方回答:“好啊,我们一起喝吧。”表示求婚成功。在摩洛哥阿特拉斯山区的柏柏尔人居住地,有“新娘市场”。每年9月,那里都要举行“穆塞姆节”,即圣徒纪念日,也是求偶盛会。期间,女方家长或亲戚领着准备出嫁的女子来到市场,小伙子们睁大眼睛悉心挑选自己的意中人。女子的打扮各不相同,待字闺中的少女穿着鲜亮,戴面纱,披圆形头饰;准备再嫁的寡妇则身着肃穆,戴面纱,但披的头饰是尖顶的。求偶的男子可以主动与女子搭讪,如果女子对他中意,就允许他握住自己的手。随后,由负责人在帐篷里为彼此中意的男女填写结婚申请表,由摩洛哥政府授权的代表签字后,婚姻正式生效。

定亲前念一段《古兰经》不同的阿拉伯国家,定亲方式也有差别。在约旦,订婚时通常要有伊斯兰教的教长在场,女方的父亲把手按在未来女婿的手上,并用手帕盖起来,然后说:“你的妻子是我的女儿。”教长闻言便问女孩是否愿意离开父亲成为这个小伙子的妻子,女孩说愿意,就算完成了订婚仪式。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等地,订婚前,姑娘要一个人躲在房子里虔诚地念上一段《古兰经》,以求安拉宽恕她离开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即将扑入爱人的怀抱,并求安拉保佑自己日后诸事顺利,大吉大利。订婚一般在女方家举行。订婚的主要内容是商定彩礼的数额、首饰的多少,定下结婚的具体日期等。

订婚分简繁两种,简单的只有双方男家长参加,繁杂的则由双方的全体家庭成员参加,并邀请教长、名人或邻居作为证婚人出席。讲究的订婚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其热闹程度不亚于随后的正式结婚仪式。订婚后,结婚仪式便进入倒计时。女方赶制嫁妆,男方准备彩礼和结婚用品。在毛里塔尼亚农村,人们盛行以胖为美。女子订婚后,开始想方设法将自己养胖,大量吃糖、奶酪、黄油等高热量的食品,甚至一段时期内不活动,争取在形体上令心上人满意。

新郎独守空房到凌晨多数阿拉伯人认为,登记还不是真正结婚,只有举行仪式,热热闹闹的,才算正式结婚。巴勒斯坦人根据传统,新娘要更衣7次,衣服的颜色分别是:白、红、绿、黄、蓝、青和黑。埃及锡瓦绿洲地区,新娘要梳10多个发辫,嫁妆是100件袍裙。阿曼、阿联酋和科威特等国的新娘还要请专业美容师,用一种叫“哈纳”的植物叶子将手指、脚面和脚趾甲涂成各种颜色,通常以咖啡色和红色居多。同时,她们还用椰子油、芝麻油润滑肌肤,有的还要文身,比如在脚上或手掌上绘上彩纹等。阿拉伯人的结婚仪式一般先在女方家举行,然后移到新郎家继续进行。婚礼上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歌舞不断。仪式持续的时间根据财力而定,但没有少于3天的。

有哪些结婚习俗

1、独特的嫁妆:埃及锡瓦绿洲地区,新娘要梳10多个发辫,嫁妆是100件袍裙,据说这个地方家闺女是要“倒贴钱的”,新郎只需要拿出嫁妆的三分之二作为聘礼回过去即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埃及小伙伴快来告诉我这个疑问吧!

2、欢快的“噜噜”声:相信不管在哪参加过婚礼的小伙伴都对这个独特的声音感到惊奇过吧!总之这声音不练习真的发不出来,妇女们发出表示欢快的“噜噜”声,新郎新娘伴着音乐和“噜噜”声步入舞场,开始翩翩起舞。

3、不会跳舞的人很尴尬:在这如果你呆若木鸡的站着那么你一定是另类,因为所有的阿拉伯人都要跳舞,有的夸张地晃动着脖子,模仿骆驼行走的动作,并不时地走到新郎新娘面前嬉戏打闹。有的人还跳“达布卡”舞,随着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人们扭动臀部,围着新郎新娘转圈,表示对新人的祝福。

婚俗

过去,阿拉伯人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自由恋爱者越来越多。不过,在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曼、也门等一些比较保守的阿拉伯国家里,由父母包办婚姻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而在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等一些相对开放的阿拉伯国家里,自主婚姻的男女青年较多。

阿拉伯各国挑选对象的习俗有所不同。例如在埃及,城市男女青年多由自己挑选意中人,他(她)们关心的主要是对方的身材相貌、学历、收入等。在叙利亚,传统的方式则多由小伙子的母亲代成年的儿子物色对象。当她看中某位妙龄少女时,便选择吉日邀请这位少女及其母亲共赴浴室,在共浴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少女的身体、举止等。若满意,便请少女母女到饭店进餐,然后再到女方家正式提亲。在利比亚,也是由小伙子的母亲或姑嫂出面,为儿子或兄弟挑选媳妇。若遇到合适的姑娘,小伙子的母亲就会带媒婆去女方家“探家”,一是提亲,二是品尝这位姑娘做的饭菜,考察姑娘的品行。双方若无异议,便可结亲。不论以哪种方式选择对象,双方谈妥后一般均要举行订婚仪式。在订婚仪式上,男女双方及其亲属、代表和宗教人士聚在一起,商定婚事的条件及彩礼的数额等。男方要向女方赠送礼品、衣物和首饰等。各国阿拉伯人赠送的礼品有所不同,例如,索马里阿拉伯人赠送的是母骆驼,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拉伯人赠送的是钻石……但多数阿拉伯国家的阿拉伯人以赠送衣物和金戒指为主。

男女双方定亲后即筹备婚礼。一切准备好后,首先在清真寺举行传统的宗教婚礼,由双方家庭的男性代表参加。仪式包括由教长诵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和宣读婚约等。在双方签订的婚约中,写明彩礼的具体数字以及丈夫不得自行娶二房等内容。宗教仪式结束后,便分别在女方和男方家大摆宴席,招待宾客。阿拉伯各国举办婚礼的时间长短不一,最短的时间是两天(如沙特阿拉伯),最长的时间为两周(如卡塔尔)。但多数阿拉伯国家为三天(如阿联酋、科威特等国)或七天(如苏丹、约旦、利比亚、突尼斯等国)。

阿拉伯人多选择节假日举行婚礼,如开斋节等节日或星期四(阿拉伯人的周末)。举行婚礼前,新娘要沐浴,染红手、脚趾甲和化妆打扮;新郎也要沐浴更衣,换上崭新的礼服(民族服装或西服)。在新婚之夜的前二天或一周,新郎和新娘家均开始张灯结彩,宴请宾客,唱歌跳舞,新娘还要向女宾展示金银首饰、衣服、香料等嫁妆。在最热闹的新婚之夜,新郎家要派迎亲队伍去新娘家迎娶新娘。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现在时兴用十几辆甚至几十辆小轿车组成的车队迎接新娘。最引人注目的是前后相接的新郎车和新娘车。这两辆喜车车前披挂五色彩带,车顶四周装饰彩灯,新娘车前还摆放着一个大洋娃娃。新娘身穿白色婚礼服,左右两侧坐着两位伴娘。一路上,迎亲车队欢歌笑语,喇叭声声。突尼斯人习惯用骆驼轿迎接新娘。

阿拉伯人有的在新郎家举行世俗婚礼,有的在俱乐部举行婚礼,而埃及、伊拉克等国的阿拉伯富人一般在豪华的大饭店里举行婚礼。在婚礼上,新郎、新娘互为对方戴上戒指,并接受大家的祝福。新人还要手把手切开一块大蛋糕,并请大家尽情吃喝。而新郎、新娘共舞以及贺喜的宾客唱歌跳舞,将婚礼的气氛推向高潮。摄像师将欢喜的场面摄入镜头,以作留念。

中西婚俗异同论 篇5

自古以来,婚姻是人伦之首,透过纷繁绚丽的婚俗,可以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独特习俗。婚礼习俗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具体体现。在对比研究中西方婚礼习俗的过程中, 我们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历史背景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原则下,我们可以吸收西方国家文化的优长, 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在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 我们在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深入认识本民族文化特征,重视并保护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婚俗讲究“六礼”。所谓的六礼,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用现代汉语来解释,纳彩即择配,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说媒”。问名,即所谓的“讨八字”。纳吉,指提亲,一般来说,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得了吉兆之后,就认为婚姻可以成立。男方将这一事实告诉女家,谓之纳吉。纳征,即“送彩礼、送嫁妆”。请期,指择定娶亲的日期,就是俗话所说的“送日子”,娶亲日期要征得女方家同意,所以叫“请期”。亲迎,指娶亲,即正式举行结婚仪式。西方婚俗主要包含四个步骤,即建议、改姓、选期、举行婚礼。由于中西方在宗教信仰、文化根源、婚姻观念、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其婚礼习俗大异其趣。通过比较这些差异, 我们可以发掘中西文化的深层意蕴。在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中,等级宗法制度严明,人们社会等级观念浓厚。同时,中国深受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人们十分注重寻找个人的集体归属感。西方社会深受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推崇个人价值至上的价值观,强调个体之间的平等和自由,讲求“人身自由”和“民主平等”,个体意识强烈。

婚礼习俗的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 其中婚礼服饰的差异尤其引人注目。中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俗,西方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全球化冲击本土文化的历史潮流中, 中西方交流的加强和异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使中西方风俗的差异日益缩减。历史上各民族服饰曾千差万别,特别是各国婚礼服饰特色鲜明,中国的婚礼服饰华丽、颜色鲜艳,同时又具有传统、朴素、保守、内向的特征。中国古代曾依“天玄”而采用黑色婚服,西方一以贯之的白色婚服有着浓重的宗教意味。这说明宗教信仰是中西婚礼习俗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宗教作为人类生活整个系统中的一种文化要素对婚姻事物和观念有着重大的影响, 透过作为婚姻缔结形式的婚礼习俗, 我们可以看出各大宗教或通过神圣的宗教婚礼或经由源远流长的教义对社会群体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生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虽然中西文化发展模式不同,宗教信仰内涵迥然相异,但是无论是基督教影响下的西方婚姻还是道德佛教理念渗透下的中国传统婚姻, 都选择用宗教话语权彰显其神圣性和重要性。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婚嫁中的各项细节越来越重视,婚礼习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礼仪。中西方婚俗是在漫长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传统习俗,其区别最能反映各地区文化间的差异。有学者指出:“由于历史、宗教、地理、民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 中西方不同地区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婚礼习俗, 中国的传统婚礼是谨慎而严格的,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婚礼是随意而轻松的。”这一论断有待斟酌。笔者认为, 西方基督教婚礼并不随意轻松,而中国现代婚礼则失之谨慎严格。

清代青州满族婚俗 篇6

清代, 满族一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 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习惯, 但入关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逐渐形成了颇具特点的满族婚嫁民俗, 本文主要介绍清代青州满族婚姻风俗。

清代, 满族一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当时青州北城满族男女嫁娶都在本城, 多数为亲上加亲。“所以就有了‘骨肉不还家’与‘同姓不嫁’的说法。‘骨肉不还家’指嫁出去的女儿生了女儿不再嫁回本家。满族旧俗中一般舅舅家的女儿可以嫁给姑母家的儿子, 姑母

做婆母, 但姑母家的女儿却不准嫁给舅舅家的儿子, 认为这是骨血流。‘同姓不嫁’是指遇到本族同姓的不可婚嫁, 满族民间认为“同姓即同祖”不可联姻, 这种忌讳直到现在相沿成俗, 两族同姓避忌成婚。” (2) 青州满族男女结亲, 要经过媒人的穿线搭桥和相互了解, 媒人上门提亲要交换“龙凤帖”。帖上有议婚者的旗佐、姓氏年龄、生辰八字等, 以此来推断议婚的两人是否“相克”或“犯相”。宜婚者即由媒人带双方家长到对方看视, 叫“相看”, 姑娘如果对男方满意, 就给对方装一袋烟, 俗称“装烟带”, 男方对女方满意的话就携少量替环首饰之类彩礼到女方家称为“放定”。此后, 女方的母亲率领四至八名妇女走遍全村的大街小巷, 让大家知道这事, 叫做“走街筒”。 (3) 男方选吉日向女方家正式下聘, 聘礼根据条件有多有少, 但必定要有对雁, 以求夫妻恩爱, 入关后没有雁, 便以鹅代雁, 后女方送嫁妆去男方, 女方的嫁妆中须有一个便盆和一块八寸见方的白布, 新婚的第二天早上, 新娘要将这块白布亲自送给婆母验证上而的血迹, 以示自己的贞洁。

迎亲仪式大都在凌晨举行, 女方要先拜祖先祭祖坟, 迎亲时为红绿轿各一顶男坐绿轿, 女坐红轿, 男方抬着红轿去娶新娘, 新娘由长辈把妇女抱入轿中, 而新郎在家等候迎亲的。花轿前由乐队仪仗引导, 由其哥哥护送, 嫂嫂挎着“子孙饽饽”食盒随从, 后面跟着送亲太太, 沿途遇见庙或井, 要用红毡遮挡轿门以避煞神。花桥到时男家闭门不开, 女方送亲的人要“叫门”。“这时送亲的人要把轿杆插向门里问话, 门里门外一问一答:门外问‘要什么’, 门里答‘《喜声歌》’, 新娘的乐队仪仗就要马上演奏。门外再问‘要什么’, 门里答‘《得胜令》’” (4) 。乐队仪仗奏乐完毕后, 门外又问“还有什么”, 门里答“小葱拌豆腐”, 这是幽默、诙谐的满族人取“葱”“腐”的谐音, 对新人的调侃和祝福, 希望新人早生贵子, 且聪明多福, 而后大门开新娘子下轿。

为了帮助新娘避煞神, 当新娘进门时, 新郎拿弓箭向轿门方向连射三箭, 门后站着个彪形大汉, 手握钢刀, 钢刀出鞘, 待新娘迈进门槛时, “咔嚓”一声将刀插入鞘内。新娘迈进门槛后, 还要“迈火盆”, “跨马鞍”。新娘在一片鼓乐声中“跳火盆”, ‘过马鞍”, 进入大门。新郎家的庭院中央摆一张八仙桌, 桌子上有一个装满粮食的斗斗上置一装满谷物的升, 升里插三支戟, 取意“陡升三级”, 这点明显体现了青州旗人带有追求立功晋级、加官进爵的祈福心态。新郎新娘在八仙桌前拜天地。新人拜完天地, 新郎在前, 新娘在后, 踩毡而行, 吹起啧呐进洞房有, 同时, 把红席传进洞房, 一半床上, 一半在地下, 这叫搭床席。送亲太太给新娘两把锡壶, 里面盛米及钱, 新娘将其抱在怀里, 坐于炕上俗称“抱宝瓶”。新郎新娘吃红皮鸡蛋, 称“一口咬到鸡蛋黄, 明年生个状元郎”。新娘给新郎“插官花”以求加官进爵, 然后新人喝交杯酒, 吃新娘陪嫁来的“子孙饽饽”, 这时轿夫要取去彩轿上的麒麟送子像进门讨赏, 取意“早生贵子”。在青州满族新娘一天不吃婆家饭, 全由娘家的嫂子带来, 同时还随身带来两个全新大碗表示不依附于婆家以免受婆家欺负。新郎换上女方在娘家做的压床鞋, 换完鞋, 新郎用竹竿或马鞭挑头盖, 挑下蒙头红了丢到覆棚上意为“福字”, 此后男方走出洞房, 喷呐声停止。最后新娘拜神祖, 见公婆、姑舅及夫家族中尊幼, 俗称“认大小”, 新娘开始确立了在家庭中的地位。第二天早饭前, 媳妇给长辈磕头, 一般是先男后女, 老人都给磕头喜钱, 磕完头后, 就表示是一家人了。

新婚三天内亲戚要接新妇吃饭, 称为“认门” (只接新娘, 不接新郎) 。婚后第三天, 新娘由丈夫带领叩拜祖坟。婚后六天小两口子到娘家回门, 找个挑挑的, 一般是自家叔伯兄弟, 女方长辈越多, 礼就越多, 这关新郎官坐上席, 吃油饼喝面条厚实、团圆、扯不断, 不吃饺子, 新娘当天必须回婆家, 不能住, 一月不空新房。“对月”是指结婚一个月这天娘家舅, 叔、伯父和两个推车的去男方家, 叫新娘回娘家, 在男方家吃喝完了, 天黑才回娘家, 说是“看不到屋笆, 两头发”到娘家住三天。三天后, 娘家众人抬盒子、挑礼送闺女到婆家, 人越多越好, 显示娘家威风、兴旺。至此, 婚姻程序全部结束。

摘要:山东青州历史悠久, 清代在雍正帝时设立旗城, 满族在此生活繁衍, 在汉族文化的影响, 逐渐形成了颇具特点的满族婚嫁民俗, 本文主要介绍清代青州的满族婚礼民俗。

关键词:清代,青州,满族,婚俗

参考文献

[1]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八十三卷, 台北:台湾华文书局, 1969年

[2]杨和中《青州的满族风俗和旗城博物馆》民俗研究, 1989年第一期

山西婚俗图解设计研究 篇7

关键词:图解设计,信息传达,平面媒体,合理图文布局,交流系统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设计领域的不断扩展, 图解设计现象和设计活动日益频繁, 并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现在, 图解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图解是一种很好的将对象属性数据直观、形象地“可视化”的手段。图解设计是一种可以直接与大众进行交流的艺术, 能有效的使设计作品与人之间产生共鸣, 使大众清晰的了解图解所表达的视觉化语言。从而将设计用最简单的方式表现出来。

设计中的图形创意不是单一的传递信息, 而主要是设计师通过分析与研究, 将大量的信息系统的整理并找出合适的图形去表达信息, 图解设计出更能激发和唤醒人们的联想意识, 让设计更好地实现自身使用价值的创造性活动。设计进入多元化时代, 图解设计成为体现设计内含的重要依据, 更能快速明确的引发人们心灵的感动和共鸣。

信息图解的意义是能够快速传达信息, 所以内容的适当展现和元素的简洁, 是信息图解的关键。图解设计是要将大量信息结合图形或者图表、地图等等的一些方式来传达出来。在此次课题中有力的将此次山西婚俗的特有的复杂的文化意识和行为围绕图解这一元素体现。显示了山西民俗中婚俗这一重要习俗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几千年来人们对地方历史的传承。

课题着重围绕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解方面, 用图形的方式, 通过这种易于让大众接受的传播介质, 再配合点、线、面等的展示形式来传达出所要表达的信息, 首先需要传达所要表达的信息, 让大众可以看得懂的图解。其次就要配合美感来对整体的布局、色调进行调节和整理。对于视觉传达设计这个包罗万象的设计范畴, 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将会遭遇怎样的变迁, 将要以什么方式适应时代的大潮, 使之在新设计时代继续发挥其自身的特点, 推动设计的发展, 这是全世界新闻人和设计师要探索的, 也是学生想要研究和设计的课题范畴与方向。

课题侧重于视觉传达设计中对于图形的创意运用以及信息表达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客观性等等方面, 加强图形化设计, 在时代设计变迁中保留最有效率的表达方式, 使其具有传达信息这样基本的功能。

课题的内容:以“山西各地婚俗习惯”为主题, 通过各种不同的素材内容来体现山西婚俗独特的地区文化。作品一共有六个主题:一、“山西婚俗之建国后山西省结婚彩礼的变化”。二、“山西婚俗之结婚步骤”。三、“山西婚俗之山西省各市女孩性格描述”。四、“山西婚俗之彩礼”。五、“山西婚俗之贴花的寓意”。六、“山西婚俗之晋中市婚礼的三部曲”。

整套设计围绕主题, 信息量大, 选材新颖, 形式独特, 设计中合理的运用了不同图形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成元素, 把山西婚俗中独特的文化浸入到每张设计的图表中, 最终使设计作品在信息传达上和视觉上传达给观赏者双重享受。促使人们能够对图解设计的继承、创想与发扬, 让人们对图解设计的范畴有更深的了解, 并能开发新的利用价值。设计中充分体现创作者的构成意识, 兼顾实用性、艺术性和视觉性。创新性的将民俗和图形完美结合, 把民俗中最为独特的部分通过简洁的形式表达出来。促使人们更多更快的了解山西婚俗的意义, 创新婚俗文化, 并且全面的了解婚俗的历史以及当时当地的经济状况。

通过对所需信息的收集、整合、再分配, 以及考量每个信息图解相对应的图形构成创意, 表现手法主要以电脑制图的方式进行, 将调研期间收集的婚俗资料分析整理, 设计出六幅与山西婚俗相关的图解设计, 再配合一系列衍生品完成一套设计。衍生品主要提取图解设计中最受人喜爱的婚庆贴花作为原型, 做了部分改动, 分别应用到喜糖包装盒、徽章、拼图和请柬上。定制的红色盖头婚灯作为提亮的实物将整体的色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别有一番味道。

课题针对山西省的各个地区的不同婚俗礼仪作一系列的信息图解设计, 将图解设计的核心运用到作品中, 作品展示的形式也很多样, 用最简洁的方式传达给大众关于山西婚俗的信息。例如各个地区适龄青年的结婚年龄比较、性格比较、结婚时需准备的礼数等等, 衍生品主要是对山西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性的事物的图案再设计, 进而运用到婚礼中。旨在宣传山西省内不同地区的婚俗礼仪, 展示山西省富有不同地区特色的一面。

参考文献

[1]金容淑 (韩) , 曹婷译.设计中的色彩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01.01

[2]Maurice de Sausmares.Visual configuration design basis[M].Chemosphere, 2001.06

[3]余永海.视觉传达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0

[4]霍农 (美) , 马冬华译.大师眼中的色彩[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04.01

[5]宋敏.读图时代的逆行者[M].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01

[6]姚瑞中.台湾装置艺术[M].台湾木马文化出版社, 2004.06.01

清代豫南婚俗文化探究 篇8

一、订婚阶段:媒人必不可少

1.媒妁之言。传统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100,只有通过媒人的介绍,男女双方的家庭才能进入议婚阶段。清代豫南固始也是如此,《说媒》里详细叙述了张郭两家联姻的过程。话说河南光州的张守备和郭都堂都无儿无女,告老还乡后同时去“送子庙里求娘娘……若是一男一个女,天赐龙凤配成双”,“遍行好事遍行善”[3]13,感动了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身边的金童玉女下凡投胎到张郭两家。丁香成年后,张家张守备已去世,但郭家如约把女儿嫁到张家。表明当时儿女的婚姻由父母做主;也表明人们一诺千金的高贵品质;同时还表明清代婚姻习俗里,姻缘天注定的追求“:自古女儿掉下地,全凭天地定命相。”[3]38

郭张的婚事尽管在出生前就由双方的父亲定下,但依然逃脱不了世俗的藩篱,仍需要一个媒人。书中描写的两个媒人祝四娘和王三嫂“,专靠说媒度日光,能说活鱼乱眨眼,能说死孩拍巴掌……”[3]28媒婆很有能耐,可以使“活鱼乱眨眼“”死孩拍巴掌”,通过这一渲染,媒婆那副欺瞒哄骗,胡乱拉配的丑恶嘴脸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4]99。这段叙述表明清代有专门靠说媒为生的人,同时也告诉我们有些媒人为达目的颠倒黑白。说媒成功后过贴定亲,《议嫁妆》里有具体的叙述“,张郭两家更帖过……张家过礼钗环镯……郭家还礼笔墨砚”,“今日张家送喜期,喜期择在吉日上”[3]41,男方送定情物和礼物,女方还礼,确定迎娶日期。《郭丁香》最后部分讲丁香被休投河自尽未遂被范三郎救起,两人在劳作中生情,本来是你情我愿的爱情,但成亲依然需要媒人“,范家婆婆看在眼,请媒说亲两头忙”[3]238。范三郎的母亲充当了两人的媒人,从中撮合。可见,清代豫南固始的婚俗里媒人必不可少。

2.备嫁妆、教女规矩。《议嫁妆》里讲丁香要十样嫁妆,爹娘不仅全依她还添了十样“:一要娘的大龙柜……十要鸳鸯枕一对”“,一添金丝红绫帐……十添贵妃擦面霜,再添纹银三百两,压在想底作私房……还有亲友来添箱”[3]44,表明清代豫南固始的婚俗里有一个重要的礼仪添箱礼。除此外,母亲还要给女儿传授立家之道:《教女》里详细地叙述了丁香母亲的教诲“,闺女离家都有规章,出门双脚不沾地……三天不分大和小,老少都能闹新房……三天喜期坐过帐,儿要亲自下厨房。盘碟碗筷洗干净,大锅小锅刷停当”[3]49,教导女儿要孝顺公婆,伺候好丈夫“,若是婆母有责难,不可顶嘴去冲撞。纵是肚里有委屈,忍上三忍让三让”[3]53。母亲的教导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迎娶阶段:祈求多子多福,幸福安康

《郭丁香》里迎娶阶段的习俗主要有梳喜头,坐花轿,拜堂,撒帐,闹洞房等习俗。

《梳喜头》里叙述“姑娘出嫁要开脸,开过脸面再梳妆……脸要开得方方正,头要梳得油光光……要想梳好新娘头,可得专请梳头娘”[3]59。清代有专门的梳头娘,“梳头娘子行手艺,八十八行它为上”[3]60;梳头娘的地位高,“梳头娘子口福大,家家喜酒她先尝……梳头娘子财气旺,当前全凭嘴一张。要多要少不还口,整来还去不大方”[3]60。可见那时梳头娘很好生计;为求吉利,丁香妈“急急忙忙奔楼堂,两串大钱拿在手,元宝拿了整一双。绫罗绸缎拿两匹,粗布细布各三丈。红绒丝线拿一把,棉线惠子那一双。粗布单子拿两床,绒线袜子拿四双”[3]60;梳娘有身价,“大户人家去梳头,一斗米来一斗糠;木匠家里去梳头,柜是柜来箱是箱;画匠家里去梳头,落幅字画挂中堂;最穷莫过菜贩家,青菜萝卜给一筐”[3]61。由此可知,当时做梳头娘是很不错的营生,不仅地位高而且收入好。

《出嫁》叙述了新郎带队抬花轿迎亲。新娘出门有很多的禁忌:“梳洗打扮早停当,单等哥哥背姑娘”[3]65;新人不能沾娘家土,否则会把娘家的福气带走;女儿出门时,丁香妈泼了一盆水,“女儿如水嫁出去,永远不会休回庄”[3]66,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女儿在婆家生活得很好;上轿也有讲究,“有心花轿左边上,穷了婆家富了娘;有心花轿右边上,富了婆家穷了娘;花轿俺打中间上,娘婆二家两兴旺”[3]66。花轿到张家后“,两位姑娘来接轿,一双盘子捧手上。一盘捧的长寿面,一盘栗子枣子糖”[3]69,引导新人拜堂,希望新人身体康健,早生贵子。

《颂房》叙述了入洞房后的礼仪:铺喜床和撒帐。丫鬟铺喜床很有讲究“,床中放有七颗枣,五颗花生放一旁。花生枣子有说头:早生贵子兆吉祥。七子归堂龙和凤,五子登科状元郎。四个萝卜床四角,一块土坯床中央。萝卜疙瘩生养多,个个都像坯头样”[3]72,寓意多子多福,孩子好生好养。撒帐求吉利“:一把果子撒天上……美满姻缘百年长。二把果子撒地上,土地祖宗保安康……子孙绵延五世昌”[3]78,同样寄托了生活美满,子孙满堂,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三、婚后关系的认可及其他

1.婚后关系的认可。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婚后关系的认可,主要通过拜天地,闹房,办酒席,回门等一系列礼仪体现出来。通过拜天地,闹房,办酒席,新娘取得夫家祖先神灵的认可、父母的认可和亲朋好友的认可。通过回门,新女婿取得妻方亲朋的认可。《回门》里叙述“丁香出嫁三天整,三天回门看爹娘……三天本该双回门……开天辟地有规矩,三天回门要成双……三天回门是规矩,圣人最把规矩讲”[3]103。这一章节里多次提到三天回门是自古就有的规矩,但因张万良不愿意陪丁香回娘家,丁香还是依照传统习俗独自一人回门。

2.休妻和再婚。《郭丁香》里不仅详细叙述了清代豫南固始的婚姻礼仪,也叙述了当时社会的休妻和再婚现象。(1)休妻习俗。从《二下学》、《斗嘴》、《一打一休》、《两打两休》到《三打三休》详细地叙述了张万良受表嫂王满香的诱惑对丁香三打三休,并最终赶走丁香的过程。他休丁香的最好的借口是丁香没有生儿育女。正如丁香哭诉的那样,不是她不想生,而是没机会生“,嫁来张家三年整,你整三年不还乡。成亲三天圆房日,圆房日里守空床”[3]205。面对不讲理的张万良,丁香也只能忍辱负重离开自己一手创建的张家庄。“一直休书千斤重,手拿休书泪汪汪……躬身下拜婆母娘”[3]209,丁香依依不舍地拜别了昔日陪伴她的一切,带着自己从娘家带来的衣物和从娘家借来的牛车离开了付出诸多心血的家,这些表明,在清代,豫南固始的男人如果对妻子不满意,一纸休书就可以休掉妻子。对女人而言,没有争辩的余地,只能选择离开。(2)再婚礼仪。《遇救》里叙述丁香被休而无颜面对父母“,休书是把无情剑,斩断母女恩情长”[3]219,最终投河自尽,正好被路过的范三郎救回,做了范妈的女儿。《托梦》里叙述后来两人在劳作中自生情愫“,范郎有心娶郭女,郭女有心嫁范郎。只因人间纲常在,二人不能结鸳鸯。好马不配双鞍子,好女不嫁二夫郎……若是要把范郎嫁,玷污清名失纲常”[3]228,表明清代豫南固始女子被休再嫁有违纲常。书中描述,王母娘娘“吩咐土地下界去,夜间托梦给丁香。……如今嫁他正相当……有情夫丧该守节,无情再嫁合纲常”[3]230,仅有神仙托梦还不行,丁香的父母也托梦给女儿,“张家恶少无情义,无情无义伤天良。哪能有心念你情,休你如扔破衣裳。如今你为他守节,不婚不嫁太窝囊。人守纲常为仁义,失去仁义无纲常”[3]234。神仙和父母的双重托梦,让丁香放下了思想的包袱,“老爹一番开导言,好似拨云见天光。今个收起离去心,一门心思伴三郎”[3]237。郭丁香最终选择与范三郎结为夫妻,二人同心协力共同开创了一个富有的范家庄。

摘要:灶戏《郭丁香》通过对张万良和郭丁香婚姻生活的叙述,具体展示了清代豫南的婚俗文化:订婚阶段,媒人必不可少;迎娶阶段,祈求多子多福,幸福安康;婚后关系的认可以及休妻仪式,再婚的礼仪。

关键词:清代豫南,婚俗文化,灶戏,郭丁香

参考文献

[1]谢谦.国学词典[M].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王秋生.孟子经典百句[M].合肥:黄山书社,2007.

[3]河南省固始县文化局.郭丁香(全本)[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上一篇: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下一篇:施工成本控制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