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服务贸易一体化

2024-06-06

旅游服务贸易一体化(共7篇)

旅游服务贸易一体化 篇1

一、中国-东盟旅游服务贸易一体化的现状

旅游服务贸易一体化是指具有一定地缘关系的一直国家或地区, 以共同的旅游经济利益为基础, 以实现旅游服务贸易高度自由化、便利化为目标, 本着平等互利、求同存异的原则, 建立起共同的旅游产品市场和旅游生产要素市场, 实现旅游商品价格及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 并协调各国和地区的对外旅游服务贸易政策及宏观政策, 实施由旅游服务贸易的局部一体化向区域一体化阶段过渡, 建立一体化组织机构的动态过程。

1、中国赴东盟国家出境旅游的情况

除印度尼西亚和老挝两国外, 与东盟入境旅游情况相似, 中国赴东盟旅游目的国的人数排在前三位的依旧是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其中, 赴马来西亚旅游的人数增长最快, 由2007年的43.52万人次 (第四位) 上升到2012年的173.78万人次 (第一位) ;从2009年开始, 其中国游客人数每年都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另外赴柬埔寨的中国游客人数也增长很快, 由2007年位于第七的8.23万人次, 增长到2012年的121.55万人次, 排在第三位。另外, 2009年中国赴印度尼西亚旅游人数为32.87万人次, 赴老挝旅游人数为18.96万人次。2010年中国赴印度尼西亚旅游人数为46.88万人次, 赴老挝旅游人数为19.52万人次, 2011年赴印度尼西亚旅游人数为57.86万人次, 赴老挝旅游人数为17.28万人次。

纵观前后三年时间, 自从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后, 除越南外和老挝外, 赴东盟其他八国的中国游客都逐年大幅增加。依旧是马来西亚, 自贸区建成前三年, 2007、2008、2009年三年中国游客总人数只有210.77万人次, 但后三年的总人数便达到了338.05万人次, 同比增加了127.28万人次, 增长率高达60.39%。即使是图中排名最末的文莱, 前三年总人数只有46.1万人次, 后增长到后三年65.61万人次, 同比增长率高达42.32%。

多来年, 除欧盟外中国一直都排在东盟入境旅客的主要来源国的前列。紧随之后的还有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的两年, 中国前往东盟国家旅游的总人数多达1273.15万人次, 同比增长了405.83万人次, 增长率高达46.79%。

2、东盟国家来华旅游的发展情况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 来华入境旅游人数排名前十五位的国家中, 东盟国家占据五位, 依次分别为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2007至2012年间, 上述五国来华旅游人数总体都呈现上升态势。

纵观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的前后三年时间, 前三年来华旅游的马来西亚游客总数达316.15万人次, 后三年增至372.58万人次, 增长率约为17.85%;前三年来华旅游的新加坡游客总人数为268.73万人次, 后三年为309.44万人次, 同比增长13.48%。五国差不多都保持较平稳的年增长率, 且各国增长幅度相当。

二、中国-东盟旅游服务贸易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中国与东盟各国旅游服务贸易不平衡

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总体呈现上升态势, 但中国和东盟十国各自发展不均衡, 整体水平不高。十国中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的来华旅游人数最多, 与中国之间互为旅游客源国和目的国。文莱、老挝等国的每年不足十万人次。由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 各国对旅游业的投入也会不平衡、旅游合作时步调不一致, 这给开展区域旅游合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一些合作项目难以开展。通常经济发达国之间开展合作较为容易, 而经济落后国之间要开展合作, 投入资金建设项目就较为困难。

2、中国与东盟各国旅游资源要素禀赋差别大, 竞争力不等

区域内各国旅游资源禀赋不同, 开发条件千差万别。中国地域广阔, 历史悠久, 旅游资源丰富;东盟国家面积较小, 切旅游资源分布不均。东盟国家虽历史人文景观别具一格, 但部分国家旅游资源开发少, 旅游产品组合缺乏创新, 与其他东盟国家相比, 旅游行业竞争力小, 容易成为被游客忽略的旅游孤点。例如, 柬埔寨、泰国以风格迥异的宫殿和寺庙著称, 印度尼西亚有丰富的热带岛屿风光, 但是如文莱、老挝等国土面积狭小, 可供旅游者旅游的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相对较少。

3、中国与东盟各国旅游开放程度不均衡

中国以服务员工为目的入境旅游的东盟游客比率不高。从中国来看, 旅游服务贸易及相关领域的双边合作多于多边合作。因此中国赴东盟各国旅游的人数及其发展水平不均衡。游客进出境手续比较复杂, 手续费比较贵;货币兑换问题;对旅客携带的货币数量的限制, 超过规定数量需要向海关申报等。从前面东盟各国对旅游服务的开放承诺就可以了解到一些国家的开放承诺是有限制的。例如越南对于外国旅游服务商在境内的服务在业务范围方面有明显的限制。只允许外国旅游服务商接待外国团, 不允许接待本国团体。对于自然人移动, 东盟各国的承诺水平最低。

4、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往来的交通不便捷

中国与菲律宾互为邻国, 但隔海相望, 由于乘坐飞机出入境旅游的成本泰国, 于是游客较多选择的交通工具是船舶。目前, 中国的汽车可以开进越南北方边境城市, 但未能进入越南内地城市, 而大多数中国游客的主要目的地是河内市, 更不能经越南到其他的中南半岛国家。许多游客只能分段行走, 成本高、时间长, 很不方便。

5、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政治文化差异较大

东盟十国中就有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文莱四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在文化习俗方面, 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 中国游客在这些国家旅游的同时, 要注意并尊重改过的风俗。另外, 除新加坡、菲律宾等国英语比较普及外, 其他国家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大都使用本国语言, 由于学习使用这些小语种的人很少, 游客较难找到通本国语言和当地语言的导游。同时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旅游与其相关领域的管理和服务人员流动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困难。

三、加快中国-东盟旅游服务贸易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建立信任机制, 发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带动作用

信任机制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发展的基础, 贯穿于发展的始终。它可以加强区域内各国的合作和信息沟通, 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 避免因利益冲突造成的损害。要建立起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 首先要建立起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的产生机制。另外,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 旅游要跟其他领域的发展充分衔接、深入融合、共享信息, 并积极研究与采取促进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跟其他领域相关联和互补共生的政策措施, 实现与相关领域的协同发展和共同推进, 充分发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带动作用。

2、建立信息交互机制, 联合开发跨国旅游线路

信息交互机制是发展旅游服务贸易的另一个基础性机制, 中国与东盟各国旅游合作关系的形成和巩固, 首先要求参与各方经济信息的对称。由于旅游主体的行为决策通常取决于所掌握的相关信息, 信息不对称通常是旅游管理无序、开发无序和竞争无序的直接原因。为了使区域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首先要克服各方信息不对称的缺陷, 尽量公开各地政策措施, 可使任何一方增加在旅游贸易发展发展中的可预测性, 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信息交流不畅导致的风险。

3、建立旅游利益补偿和旅游行为约束机制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旅游发展进程中, 各方着重关注的是自身的现实和未来利益。由于各国的面积与人口差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资源数量及品质差异、开发序列和基础差异、市场影响差异、投入产出比差异、旅游综合效益差异等, 使得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存在诸多变数, 仅靠信任机制是不能维持长期合作局面的。因此, 需要有一种促进合作的利益补偿机制, 在认识到自身的生存发展依赖于对方的生存发展前提下, 各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商议利益补偿问题。同时, 为了防止旅游发展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需要建立旅游发展的行为约束机制。

4、构建跨国旅游联盟发展机制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涉及到多层次的诸多相关“主体”, 比如负责规划、指导、协调等相关工作的政府及其管理部门, 旅游经营管理单位与旅游运营企业等等, 以及其他在旅游发展中的辅助配套部门或企业。在推进旅游服务贸易一体化进程中, 必须广泛组织所有的主体积极投入才能取得应有的功效。让各相关主体拥有更好的合作与发展平台, 极其需要大力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跨国旅游联盟机制。

5、构建合法化的制度规范机制

目前, 中国与东盟已相继签订了各国主观上认同并愿意服从的多个制度性安排的双边或多边协议。随着中国-东盟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 将不断重新建构各成员国的身份和利益, 并以双边或多边协议的形式加以制度化, 从而为中国-东盟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形成提供某种合法化的规范机制。

四、结语

旅游服务贸易一体化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 其经济意义也不仅仅是指旅游服务贸易经营部门本身从旅游者的直接消费所获得的外汇收入。世界很多国家都已经认识到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对一国的对外开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 国际旅游业的开放不仅对国际收支起到平衡作用, 更重要的是对国际间的各国交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在这样的世界背景下进行发展, 其发展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因此, 我国和东盟应抓住机遇, 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旅游服务贸易一体化的现状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分析, 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原因并及时提出对策, 使区域内的旅游服务贸易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能够迈上更高的台阶。中国和东盟若能针对自身的不同情况及时进行改革调整, 将会在世界旅游服务贸易的激烈竞争中拥有更强劲的竞争力, 也是一场中国与东盟双赢的博弈。

摘要: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 中国-东盟自贸区正脱颖而出, 这是一个被称为“未来世界第3大经济体”的自贸区。旅游服务贸易在中国-东盟国际贸易及服务贸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紧密围绕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 分析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旅游服务贸易一体化的现状、存在问题, 并提出深化中国-东盟自贸区旅游一体化机制, 推动区域旅游服务贸易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东盟,旅游服务贸易一体化,现状

参考文献

[1]田里, 牟红.旅游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邹春萌.东盟区域旅游一体化策略与效应分析[J].亚太经济, 2007 (2) .

[3]孙巍.中国-东盟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 2008.

区域贸易一体化博弈分析 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区域之间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作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更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区域合作实现共赢也越来越成为区域间的共同意识。学者和政策研究者提出为了更好地发挥地区间的互补优势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一体化是必然的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不同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产、消费、贸易等利益的获取, 产生的市场一体化的过程, 包括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 (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 市场到经济政策统一逐步演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贸易一体化, 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要素一体化, 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政策一体化, 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完全一体化, 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由巴拉萨的理论可知, 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第一步是地区的贸易一体化, 本文就着重分析贸易一体化的问题。贸易一体化提了这么多年到现在看仍然是遥遥无期,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的知识分析构建区域贸易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最终在制度层面并试图提出有益的建议。

二、区域间博弈模型的分析

(一) 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

假设1: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在这里只分析两个地区A和B, 这两个地区的两个企业a和b, 且生产同质无差别的产品, 成本为0。

假设2:经济人假设, 这里的企业是完全理性的即以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我们把这里的区域人格化, 区域也是理性的追求区域的利益最大化。

A地区的企业a生产的产品a1在本地区销售, a2在B地区销售, B地区的企业b生产的产品b1在A地区销售, b2在B地区销售。A地区对B地区企业b单位产品征收Tb, B地区对a企业单位产品征收Ta费用。P为市场出清的价格, 设为Pa=8- (a1+b1) , Pb=8- (a2+b2) 。

这里博弈的第一阶段是A地区政府和B地区政府, 决定贸易壁垒Ta和Tb, 第二阶段是企业a和企业b决定最优的产量。这是一个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 用逆推法建立模型如下:

第一阶段:给定Ta和Tb时企业a和企业b的博弈

给定b2和Ta企业a的利润最大化函数是: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反应函数:a1= (8-b1) , a2= (8-b2-Ta) 。

给定a2和Tb企业b的利润最大化函数是: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反应函数:b1= (8-a1-Tb) , b2= (8-a2) 。

联立反应函数方程得给定Ta和Tb时企业a和企业b的最优销售量, 得:

则在这一阶段纳什均衡的结果是 (a1*, a2*, b1*, b2*) 。

第二阶段:地区A和地区B政府的博弈

在给定企业a和企业b各区域的销售量时, 政府制定最优的贸易壁垒Ta和Tb以使利益最大化。

A地区的利益最大化函数为:

B地区的利益最大化函数为:

将a1*, a2*, b1*, b2*代入上式, 并求一阶最大化条件分别为:

再将Tb*, Ta*代入企业a和企业b销售量的反应函数得到a1*, a2*, b1*, b2*,

再代入UA和UB得到

列出两地区贸易战略博弈矩阵:

A地区政府

结果分析:

由上述构造的完全信息动态模型可以看出, 在取消贸易壁垒时双方都将得到支付, 这是最好的结果, 但在B消除壁垒而A采取壁垒是时A就会得到多于B的支付, 此时B的支付较少为, A的支付较多为, 所以A和B均不会想先取消贸易壁垒而使自己受损对方获益。这样上述模型就只有一个均衡结果即, 此时双方都采取地区贸易壁垒的战略, 而此时的支付都较小。

(二) 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均衡纳什解

若博弈是无限次的重复博弈, 事实也确实如此两个地区的贸易来往是无限重复的, 双方选择如下触发战略:在前一时期两个地区都取消壁垒时后一时期都选择取消壁垒, 若前一时期一方有壁垒时则另一方下一时期将选择有壁垒进行报复, 这时我们考虑双方均衡时无壁垒的可能性, 构造如下模型:

如果双方均取消贸易壁垒, 则双方收益为:

这里δ为贴现因子 (我们假定A和B地区的贴现因子相同) 。

如果A取消壁垒而B采取壁垒时, 在这一时刻B将得到较大的利益, 之后的所有时刻里A将采取报复采取壁垒的战略, B将得到较少的收益, 总的收益为:

这里如果UB>UB', 即δ>时, B就会选择一直取消壁垒的战略直到A采取壁垒为止, 这是B的最优战略。

结果分析:

在A和B地区的一次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中无法达到使帕累托均衡的最优均衡, 只能达到纳什均衡, 而在无限重复博弈里, 若时, 两个地区没有贸易壁垒时A和B都没有积极性采取贸易壁垒的战略, 此时能够达到帕累托均衡结果。理论上虽然如此但我们在此考虑无限次均衡的现实可能性, 由于把地区政府人格化假设为经济人, 更确切的说是把地区政府的领导人假设为经济人, 但此时这一地区的领导和另一地区的领导只关心自己任职时期的最大利益, 则此时这个博弈是一个阶段性的有限次的博弈。所以在现有的制度条件下和市场作用的调节下地区贸易不能达到最优均衡, 国家必须采取适当的制度激励地区打破这种低效率的纳什均衡, 实现贸易一体化实现经济的良好发展。

(三) 考虑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和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

以均衡时的支付为基数, 当Ta=Tb=时, A政府对本地区和B地区的贡献为0;当Ta=0, Tb=或Ta=, Tb=0时, A地区总的贡献为224;Ta=Tb=0时, A地区总的贡献为448。可以看出地区的总贡献最大值为448, 此时贸易壁垒为Ta=Tb=0, 即没有贸易壁垒时A地区的总贡献最大。由于对称性, B同A。

结果分析:

通过目前的地区领导的政绩考核标准和市场调节, 地方政府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下, 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均衡, 最终采取的都是增加地区贸易壁垒的举措。国家对地方的考核指标大多限于地方经济的考核, 地方政府只考虑本地区的发展。这样, 地区政府就没有取消贸易壁垒的积极性, 国家若能把对地区领导的考核标准从只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考核变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两个指标结合起来考核, 那么地区领导的利益除了和本地区的经济有关, 还同本地区对其他地区的贡献有关, 其为了在对其他地区经济贡献度这个指标上有所作为, 就有了合作取消贸易壁垒的积极性, 达成共赢, 从而实现贸易一体化。

三、政策建议

(一) 中央政府应该在促进贸易一体化的进程上起到积极作用

建立专门的区域协调机构, 加强区域间合作, 树立区域间贸易共赢意识, 对违背全局发展的区域自利行为实行强制约束, 保证地区政府不偏离帕累托最优均衡。采取有效的政策和协定促进有条件地区的贸易一体化。建立试点给予先行地区政策优惠, 鼓励联系紧密的区域率先取消地方保护, 实现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 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

(二) 地方政府是实现贸易一体化的主体, 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地方政府应该意识到贸易一体化的必然趋势, 在区域间经济合作中建立跨区域的协调机制, 实现信息良好沟通, 降低交易费用, 规划产业布局, 发展优势产业, 发挥比较优势, 积极合作加快产业协调产业升级, 避免产业类同, 粗放式发展和恶性竞争, 打破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工业体系, 在现有的条件下找到共利点, 逐步扩大产业合作广度和深度。建立新型区域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 合作优势一方给予劣势一方以必要的补偿, 让区域内所有的地区都共享合作的收益, 在平等、合作、互利的前提下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

(三) 建立更为合理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

由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本地区领导的政治收益, 而这种短视行为最终会导致地区产业发展不协调, 行政干预市场、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严重。因此, 必须改变现行的对地区政府的政绩考核标准, 把对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考核转变为对本地区及其他地区经济贡献的综合指标上, 即综合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等指标, 这样能够改变地区政府的利益函数, 使地区政府有取消贸易壁垒的积极性, 从而实现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 使地方政府更注重综合的经济社会发展, 变权利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 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 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章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 通过建立两个地区之间企业和政府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分析了两个区域在最大化利益前提下是否采取贸易壁垒的最优战略均衡;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两个地区的无限重复博弈模型, 结合现实基础得出结论:通过现有的市场调节, 地区不会采取取消贸易壁垒的战略, 社会资源不能达到最优, 政府必须采取适应的制度才能推进区域贸易一体化的进程;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贸易一体化,博弈,制度,贸易壁垒,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孟庆民, 杨开忠.一体化条件下的空间经济集聚[J].人文地理, 2001 (6) .

区域贸易一体化下供应商管理研究 篇3

共赢模式强调战略合作关系, 供应商、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信息共享, 通过协商和合作, 对市场实施统一的生产和销售计划。而对于具有强大的销售能力的零售企业或平台而言, 如何系统地管理销售网络下的供应商, 如果做到区域间的协调和协作, 成为了最亟需解决的难题。

1区域贸易一体化的特征

本文所说的区域贸易一体化不是从政策和人为的层面来说的, 而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业态的变迁带来的市场的统一, 它是市场经济力量的体现。区域贸易一体化已经为普通人所感知, 其中最为印象深刻的是网购。普通百姓能够通过网络在全国各个角落购买自己挑选的商品, 而在线零售商或厂商能够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寻找自己的客户, 并能够将产品和服务销售出去。此外, 区域贸易一体化还具有以下几大特征:

1.1 跨区域的超级零售商涌现

传统的跨区域零售企业大多靠门店扩张, 如苏宁、国美、沃尔玛等等, 与区域性的零售商相比, 市场覆盖较大, 区域间采购和物流都需要系统地管理。但在区域间市场的融合上还未达到互联网时代的水平,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 零售商能够进行全区域, 全天侯地销售。以淘宝, 京东等为代表的零售平台, 更是几乎实现了任何人, 任何产品, 任何时间的交易。

此外, 苏宁、国美等线下零售巨头也纷纷上线, 进驻天猫等交易平台并建立自有网上商城。零售市场在网络中的竞争变得比线下更加激烈, 替代者增多, 价格进一步透明, 订单规模和变化的不确定性提高。这些都对跨区域的超级零售巨头带来新的挑战。

1.2 物流网络的区域间整合

区域贸易的一体化中, 消费者最为看中的是跨区域消费带来的价格和服务体验。而在产品品类和价格趋于同质化, 服务体验成为跨区域零售巨头吸引客户的重要法宝。因此, 比拼物流服务水平, 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各大巨头厮杀的焦点。

以苏宁为例, 其于2004年便启动“物流云”项目, 包括12个采购枢纽, 12个自动化分拣选配中心, 60个大型物流基地, 以及5000个城市配送点。该项目是为应对互联网时代变化的全盘统筹和整体规划, 确保采购仓储, 干线物流, 区域分配和城市快递点的综合功能建设, 从而保证苏宁物流对中国市场实现全覆盖。而马云主导的“菜鸟”网络计划在5-8年内, 打造全国性的超级物流网, 实现24小时内将货物运抵国内任何地方, 支撑日均300亿元的销售额。菜鸟网的功能可能聚焦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中转中心、调度中心或结算中心。可以看出, 全区域的物流整合将给供应商管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1.3 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

区域间市场的整合, 带来了客户、产品、价格、供应商, 物流等各个方面管理对象的几何级增加, 管理的复杂度也呈数倍或数十倍提高。传统的依赖人力或简单软件进行管理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尤其是在大数据的分析和监控方面, 需要运用更加专业的方法和工具。从厂商到消费者的整个交易链需要各方运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手段进行对接和互动。

复杂的数据分析系统、庞大的数据存储交换介质、响应及时的呼叫中心以及各种功能强大的移动或非移动终端, 成为支撑全区域贸易的最核心要素。

2区域贸易一体化对供应商管理的影响

区域贸易一体化对零售商的供应商管理带来了机遇, 包括区域间供应商资源的整合、大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运用等, 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如管理成本加大、管理难度提高等。

2.1 区域间供应商资源的整合

地理或人为因素对产品跨区域流通的阻碍越来越小, 零售商开始有能力在全区域进行供应商资源的整合分配。首先, 在供应商选择上的自由度更高, 通过更大范围内的筛选, 零售商能够获得更加优质的供应商。其次, 资源分配和调度的自由度提高。依赖强大的信息系统和物流网络, 零售商能够根据对各区域的销售和供货进行匹配和调度, 最大限度地抓住市场契机进行生产和销售。

2.2 系统性管理方法和工具的应用

区域贸易一体化后的供应商管理更加强调预测和监控, 预测指对市场销售情况的预测, 供应商生产能力的预测等。监控是指实时地观察销售额, 价格, 客户反应, 竞争情况等等。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管理结构, 仅仅依靠人力或简单的电脑运算是无法完成的。针对供应商管理, 需要建立一套强大的, 能够与前端销售完美融合的管理信息系统。同时需要运用更加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因此, 对于零售商而言, 供应商的管理的重要性已经大大提升。

2.3 管理成本和难度的提高

新时期的供应商管理的管理成本和难度大大提高。信息管理系统需要购买或租用更加昂贵的服务器和通信服务, 高水平的数据分析和供应链管理人才增加了人力成本, 购买外来的信息咨询服务也需要巨大的投入。而管理难度方面, 海量的数据和实时监控是最大的挑战。面对更大的市场和飞速变化的各种流体, 零售商必须保证供应商管理能够支撑起销售的各种变化。另外各个区域间的货物资金流通更加频繁, 体量越来越大, 区域间的协作也给供应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3加强区域间供应商管理的措施建议

区域贸易一体化下的供应商管理需要充分考虑互联网对传统业态的冲击, 积极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本文提出了以下三点措施建议:

3.1 建立透明的信息交流机制

信息的交流是为了解决信息的不确定, 供应商能够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 进行有计划地生产和库存。而零售商能够对生产成本, 生产能力的变化作出及时反应。而在各种流体异常巨大的今天, 企业IT化是信息互通的必要条件, 数据库的共享能够使得双方实时掌握各自所需的有用信息, 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其次, 供应商和零售商, 制造商之间雨需加强互访, 定期开展沟通大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 将战略和目标统一起来。双方可以建立常设的工作小组, 共同解决供应链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各种问题。

3.2 加快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

供应商的管理与市场信息紧密联系, 而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及时准确, 则越能够支撑生产和库存决策。因此数据的收集, 管理, 挖掘和监控都有赖于信息通信系统的支持。加快方法和工具的建设和应用, 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入手。硬件方面是指企业对ICT设备的投资, 包括信息技术中的存储, 服务器, 高性能的交换机, 自己各种智能终端。而通信方面, 扩大对视频会议, 呼叫中心等设备的投入。软件方面, 一是应用高级的数据分析和管理软件, 二是引进专业的数据挖掘人才。

数据挖掘和监控比传统意义的统计分析相比, 强调在海量的数据中建立一套动态的分析系统, 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跟踪和引导。通过研究市场的机会点, 引导和刺激用户进行消费。因此, 专业的数据挖掘人才将是企业销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力量, 对于供应商管理也同样至关重要。

3.3 把握管理关键控制点

区域贸易一体化后, 供应商管理需要注意以下控制点:一是供应商信息系统建设。除了最基础的信息以外, 还需要掌握供应商的生产计划, 技术发展和生产能力。二是市场信息的分享。生产过剩以及与市场不匹配的生产已经是我国制造业的普遍现象。因此, 在网络化生产下, 需要以前端销售来引导生产。零售商对供应商的信息共享能够帮助供应商优化供给。三是实时管理, IT化后, 对于生产和库存的管理周期缩短, 因此需要将各类数据进行图标化, 指数化, 以便于滚动刷新。四是战略共赢。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关系必须邮箱战略共赢, 加强互访和年度总结, 统一发展思路。共同面对生产, 流通和销售过程中的问题。

摘要:互联网已经带来了物流、销售、生产等环节的巨大变革, 区域贸易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供应商在区域贸易整合后角色和功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对传统行业的颠覆, 供应商管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课题。首先阐述了互联网发展对区域贸易一体化带来的影响, 进而分析了在区域贸易一体化背景下的供应商运营和管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最后, 总结目前新兴的供应商管理的理念和模式, 提出了应对区域贸易一体化下的供应商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贸易,一体化,供应商,管理

参考文献

[1]常三霞.浅谈供应链管理下供应商管理的优化措施[J].企业导报, 2013, (4) .

[2]李海明, 冯留雷.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供应商管理系统建设初探[J].电子商务, 2013, (2) .

东亚的生产分散化与贸易一体化 篇4

国际生产分散化指垂直一体化分工过程中的局部生产、组装跨国分布, 这是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结构深化调整的重要特征。这种现象反映在零部件贸易 (中间品或半成品) 超越产成品的快速增长中。本文旨在衡量东亚国家的这种程度、趋势和以及它对分析区域贸易形式的提示。本文采用系统方法将零部件贸易从总贸易中分离出来, 新数据取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现有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传统贸易数据进行分析, 这些文献指出东亚区域内贸易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e.g., Kwan 2001, Drysdale and Garnaut 1997, Frankel and Wei 1997, Petri1993) 起就持续增长 (包括或不包括日本都成立) 。本文认为在零部件贸易增长迅速的前提下传统的贸易分析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生产分散化的条件下, 贸易数据会被双重计算。第二是即使控制了双重计算问题, 因为零部件在区域内或区域间的贸易模式 (下文称分工贸易) 和产成品的贸易模式并不相同, 使用各报告中的数据计算的贸易份额分析某区域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二、数据和方法

本文以从UN trade database提取的1992年至2009年的数据为分析对象。东亚指日本和该区域内的发展中国家, 后者包括了北亚各新型工业化经济体 (NIEs) (韩国、台湾和香港) , 中国以及东南亚联盟 (ASEAN) 自由贸易区 (AFTA) 各成员国。本文在分析双边贸易影响因素时使用的工具是在国际贸易实证分析中常用的双边贸易引力模型。标准引力模型假设两国间的贸易是关于双方经济规模和距离的方程, 本文结合生产分散理论增加了一些解释变量, 具体如下:

下标i, j分别表示双边贸易中的报告国和配对国, 各变量的假定符号也将标注在括号中。

XM:i, j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 (出口或进口额)

GDP:真实国民生产总值, 衡量经济规模 (+) ;PGDP:每资本真实GDP (+) ;|PGDP|:每资本GDP绝对差额 (-或+)

DST:i, j之间的距离 (-)

BRD:当i, j为邻国时取1的虚拟变量 (+)

RWG:i相对于j的制造业相对工资指数 (出口取-, 进口取+)

LNG:当i, j使用同一种语言时取1的虚拟变量 (+)

RTAINT:当i, j都属于第k个区域贸易协定成员国时取1的虚拟变量 (+) ;RTAEXT:只有i属于第k个区域贸易协定成员国时取1的虚拟变量 (-或+)

SING:当其中一个国家为新加坡时取1的虚拟变量 (-或+) ;IRE:当其中一个国家为爱尔兰时取1的虚拟变量 (-或+)

EASINT:当i和j都为东亚国家时取1的虚拟变量 (+) ;EASEXT:当只有i为东亚国家时取1的虚拟变量 (-或+)

T:一系列时间虚拟变量以排除年份效应

三、生产分散化的趋势和格局

世界零部件贸易从1992年的4000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超过18000亿美元, 平均增长率达8.7%。这些零部件贸易总额在全球制造品贸易额中的份额从1992年的17%上升至2009年的32%。发达国家在零部件交易额中占大多数。然而, 发展中国家所占比例在近年上涨非常迅速。从出口方面看, 从1992年的15.9%上升至2009年的45.7%;从进口方面看从1992年的26.7%上升到2009年的57.3%。东亚 (包括日本) 占全球零部件出口份额从1992年的30.6%上升至2009年的53.6%。其中, 日本的比例在持续下降, 从1992年的14.9%下降2009年的10.1%。日本有很大规模的零部件贸易顺差, 说明日本企业为保持其在第三国家市场上产成品的竞争力而在海外积极进行组装生产, 这也反映了日本在世界组装生产制造品贸易中承担的角色 (主要在东亚) 。相反, 中国是最大的净进口国。这种格局与高收入国家是主要的零部件 (资本密集型) 供应国, 低收入国家是主要的组装生产国 (劳动密集型) 的假设是相吻合的 (Ng and Yeats 2003)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新出现的一些一体化区 (前苏联成员国) 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对东亚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组装生产中的地位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但数据显示这些国家在出口方面对东亚国家造成的压力是很小的。墨西哥和其他欧洲国家 (排除欧盟的其他欧洲国家) 在世界组装生产中的地位确实有所上升, 但是相比东亚国家而言, 其上升速度要缓慢得多。

对制造品贸易和零部件贸易的区域分布进行对比后发现, 按传统的贸易数据计算, 东亚区域内的制造品贸易 (进口+出口) 增长显著, 由1992年的44.1%增长至2009年的59.1%, 东亚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从1992年的35.1%增长至2009年的45.6%。相反, 欧盟区域内贸易份额反而下降了, NAFTA也只小幅上涨4%。与欧盟和NAFTA不同, 东亚区域内贸易进口和出口明显不对称。但采用零部件数据计算之后, 2009年, 区域内的进口占制造品进口总额的68.4%, 而1992仅有55.2%。区域内的出口占比就要小得多, 1992年为36.6%, 2009年为47.8%。也就是说, 东亚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比采用传统贸易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高得多, 并且这种外部依赖性在过去的近20年中是稳定存在的。区域内贸易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在东亚分工贸易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正如前文中提到的那样, 日本与东亚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体现在日本为了满足本区域市场以及更为重要的外部市场需要, 将该地区作为组装生产的重要基地。日本在制造品总额和零部件贸易中都始终保持着对东亚其他所有国家的顺差。零部件贸易在东亚制造品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 并且, 区域内零部件贸易的份额比与外部区域进行的零部件贸易份额更大。2009年, 东亚区域内的零部件出口额占比67%, 该区域对外零部件出口额仅占33%。

至此, 我们已经讨论了东亚贸易格局的两个重要特点:第一是零部件贸易在东亚贸易增长中起很大作用, 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及其他所有区域;第二是零部件贸易在本区域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高于与区域外国家贸易中所占比重。该部分支持了前文的假说, 以制造分散化为基础的生产一体化通过贸易连接, 传统的贸易分析会得到错误的结论。由于分散化生产的存在, 大部分的贸易数据都有双重计算的问题, 贸易总额既包含了半成品又包含了产成品。并且, 即使消除了重复计算, 采用报告数据计算的贸易份额也会导致对区域和区域外世界对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做出错误的估计。因为零部件贸易的扩张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产成品的需求情况。把零部件贸易数据从贸易流之中排除以后, 估计结果显示区域外贸易比区域内贸易对东亚经济的持续增长更重要。因此, 生产分散化的发展强化了全球而不是区域内贸易投资政策的作用。

四、分工贸易的决定因素

现在, 本文将转向讨论分工贸易增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导致了区域内各国的差异。本文采用36个国家1992至2009年的年度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 (OLS) , 结果如表1所示。

回归结果显示, GDP的影响相同, 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但是对零部件贸易和产成品的影响及进出口影响有所不同。交易方的GDP对进口的影响大于出口。

运输成本以及其他与距离有关的成本对进出口的影响一致。且对零部件的影想较之产成品大得多。这与本文的假设吻合, 垂直分工体系下生产过程中零部件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多次贸易, 因此零部件贸易对距离的敏感性比产成品高。

共同语言变量的系数如预期一样为正。相对工资率的系数也与预期一样, 说明实证结果支持前文的假设, 相对工资率差异是决定跨国贸易的重要因素。

平均资本GDP绝对差变量|PGDP|的系数在两个方程中都显著为负, 即国家间的生产技术差异越大, 双边贸易越小。这个意外的结果说明发达国家在零部件和产成品的贸易中仍然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在地区/贸易协定区虚拟变量中, 东南亚联盟AFTA区域内和区域外变量在所有回归方程中都高度显著。零部件进口估计式的系数表明AFTA区内成员与区外成员的贸易比对比组高出3倍。AFTA内部贸易与其在全球垂直分工的位置是相辅相成的。新加坡变量的系数显著, 表明新加坡的零部件贸易水平比对比组高出一倍。但是, 其他四个贸易协定区的成员国或非成员国变量都没有确切的正负符号。也就是说没有实证结果支持这四个贸易区成员国的身份对其垂直分工贸易有促进作用。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只是对现存关税负面效应的减弱, 并不能驱动新的分工贸易。因此, AFTA和新加坡的结果都表明如果想要保持其在分工贸易中的地位就不应该仅仅在区内寻求关税减免, 而是应当寻找区外的发展机会。

最后, 并没有证据表明东亚是分工贸易的天然首选地, 控制了AFTA区内贸易变量后, 东亚国家虚拟变量的系数在零部件出口方程中的系数显著为负, 但是在进口方程中并不显著。这与之前的假设相符, 在零部件贸易增长主要由区外贸易驱动时, 区域内零部件贸易是高度不对称的。

五、总结

众多数据支持分工贸易增长快于产成品贸易。东亚对国际垂直化专业分工的依赖性比北美和欧洲要高很多。现有格局的形成与政策倾斜, 早期进入专业化分工形成的聚集优势以及区域内各国的工资差异有关。中国快速发展并融入东亚生产网络是国际生产分散化最大的发展。这种发展有力的反驳了此前流行的中国融入全球专业化分工将对其他国家产生挤出效应的观点。

国际分散化生产对东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区内贸易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该区域对全球经济的依赖性更强, 区内零部件贸易的增长非常迅速。不过, 并没有数据支持产成品贸易在区域内同样增长迅速。事实上, 该区域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增长活力必然依赖于外部世界对产成品的需求, 并且这种依赖性逐年增强。中国在进出口贸易市场地位的急速上升看似已经开始改变这种格局, 其实不然, 外部世界的产成品需求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是东亚各国增长的动力。简言之, 零部件贸易的增长使得东亚对外部世界需求的增长依赖更强, 因此, 东亚各国应实施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

摘要:本文验证了国际生产分散化对国际及区域贸易结构的影响, 特别是东亚地区。分工贸易比制造业产成品的增长要快得多, 国际生产分散化在东亚各经济体和区内贸易的持续增长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然而, 没有证据显示这种新型的国际交换方式使得该区域对全球经济的依赖性有所减弱。相反, 基于垂直分工的分工贸易增长必然依赖于区域外部对产成品的需求增长, 并且这种依赖性在逐渐增强中。

关键词:东亚,生产分散化,贸易一体化,零部件贸易

参考文献

[1] Arndt, S. W. (2001) . Globalization and the open economy.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8 (1) , 71-79.

[2] Athukorala, P. (2003) . Product fragmentation and trade patterns in East Asia'. Trade and Development Discussion Paper 2003/21,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3] Borrus, M. (1997) . The China circle: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 in the PRC, Taiwan and Hong Kong (139-163) .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4] Cairncross, F. (1999) . The death of distance: how the communication revolution will

中日贸易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篇5

(一) 中日贸易的发展

自从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以来, 双边的经济贸易合作也迅速发展, 从单纯的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相互投资, 实现技术合作。在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时, 两国的贸易总额仅为10.4亿美元, 2008年的贸易总额已经达到2668.0亿美元。从1991年开始, 中日的贸易开始迅猛发展, 1991年, 中国对日本的出口总额是102.2亿美元, 到2008年, 出口总额已经增加到1161.0亿美元;1991年, 中国对日本的进口总额是100.3亿美元, 到2008年, 进口总额已经增加到1507.0亿美元。

(二) 中日贸易在各自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

经过二十几年的贸易发展, 在1991年, 中国对日本的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比例为14.9%, 到1996年这个比例达到最高, 高达20.7%, 1996年以后这个占比开始下降;1991年中国从日本的进口额占中国总进口额的比例为15.7%, 到1994年达到最高值为22.8%, 之后也呈现出下降趋势。整体看来, 中日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呈抛物线状的发展趋势, 现在中国对日本的贸易依赖性已经越来越小。反观中日贸易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其对中国的出口占出口额的比例由1991年的3.2%发展到2007年的18.8%, 逐年上升;从中国的进口占比由1991年的4.3%发展到2007年的16.4%, 并且有持续上升的趋势。

据亚洲发展银行Key Indicator2009的统计, 中国已经逐渐成为日本仅次于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 而日本对于中国来说, 由原来的最大的贸易伙伴成为次于美国、欧盟的第三贸易伙伴。

(三) 中日贸易模式

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合作就像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年青人和一个成熟有为的中年人合作———中国是一个欠发达的、正在发展中的大国, 而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 两个国家的经济水平不一样, 也具有其不同的贸易合作模式。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将本国的优势产品和他国的优势产品进行贸易, 那么两国就会达到共赢的状态。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 人力资源丰富, 是劳动密集型的国家, 日本是发达国家, 具有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 是个资本密集型的国家。中国应该向日本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而日本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从中国外经贸部得到的按SITC分类的各行业进出口数据得出, 中日两国的商品贸易中, 中国对日的贸易的优势集中在初级产品上, 而日本对华的贸易的优势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资金、技术上也得到充分的提高, 在一些制造业上中日之间已经形成一个竞争的贸易模式。中日之间的贸易模式从最初的互补型贸易向竞争型贸易发展。

二、东亚经济一体化

(一)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

在二战结束之后, 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 随着冷战的结束, 地区合作在全球又重新掀起了浪潮。近年来, 区域范围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迅速遍及全球, 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迅速发展成为比较发达的经济一体化地区。

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 东亚国家注意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于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10+1、10+3等诞生了, 但这只是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前奏, 之后的一体化进程却又再次受阻。东亚地区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 在对外开放的问题上态度难以达成一致, 所以一体化进程比较缓慢。在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面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东亚的最大的经济体, 由于政治的原因导致在经济政策上态度的不一致, 更进一步阻碍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二)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动力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经济活动不断向高级发展的必然趋势, 东亚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先导, 是实现经济全球化之前的必要过程。在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 为了减少各经济体之间的损耗, 有必要先形成局部区域的经济一体化。换句话说, 为了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优配置, 必然要求达成经济一体化。

东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有高度发达的经济体日本, 有“四小龙”之称的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 这些国家和地区具有丰富的资金, 较先进的技术, 但劳动力成本比较高。有地域宽广, 资源丰富, 高度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中国, 劳动力丰富, 但资金不足且技术不够先进。另外还有一些贫穷国家, 资金严重不足, 技术落后。这就产生了技术、资金、劳动力重新配置的贸易要求, 促使着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 在一定程度上对亚洲的贸易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 为了能适应世界激烈的竞争, 亚洲必须形成一个贸易自由区和欧洲和北美洲进行竞争。所以在亚洲形成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区是世界经济分布格局所需, 形成东亚经济一体化是形势所逼。

三、中日贸易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一) 中日贸易在东亚经济中所处地位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最大的两个经济体, 在东亚经济一体化中能够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但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 中日的FTA谈判受到阻碍, 使得中日贸易不能够更大范围地进行, 从而影响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为了证明中日贸易在东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 以及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内部效应, 本文将用中日贸易总额和东亚地区GDP值作回归分析。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中日贸易总额稳定增长, 东亚地区的GDP值也呈稳定上升的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亚洲发展银行Key Indicator 2009

对表1中的数据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为了尽可能消除变量之间存在的异方差, 对变量取对数值。东亚地区GDP值取对数lngdp, 为被解释变量, 中日贸易总额取对数lnmaoyi为解释变量, 经过回归分析, 得到表2数据:

注:***表示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通过实证分析, 得到回归方程为lngdp=8.104859+0.526267lnmaoyi, 即中日贸易总额每增加1个单位, 东亚地区GDP值就会增加0.53个的单位, 该方程R-squared的值为0.9671, 说明方程的拟合度高。

通过这个回归方程可以得知, 中日贸易总额的增长通过某种途径刺激了东亚地区GDP的增长, 中日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东亚经济的发展, 在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 中日的贸易关系起着重大作用。

(二) 中日贸易关系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阻碍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中最大的两个经济体, 具备领导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能力。但是由于历史和政治问题, 中日之间很难达成贸易合作, 彼此之间缺少信任, 日本不会让中国发展壮大, 独领东亚。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问题上, 两国态度也很难达到一致, 关于两国的FTA谈判, 中国一直积极推进, 但日本却一再回避, 使得两国的FTA谈判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两国的贸易量虽然比较大, 贸易相互渗透, 但随之而来的是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 这阻碍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旅游服务贸易一体化 篇6

一、《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作为规范我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和处理与服务贸易相关问题的法律文件, 《服务贸易协议》参照了WTO《服务贸易总协定》 (GATs) 的模式, 规定了33个条款和1个附件, 包括定义和范围、义务和纪律、具体承诺和机构条款4个部分。附件中列出了中国与东盟10国的具体承诺减让表。主要内容包括: (一) 定义和范围部分规定了与服务贸易相关的定义和协议的管辖范围, 指出本协议适用于所有影响商业性服务贸易的措施; (二) 义务和纪律部分主要包括透明度、国内规制、相互承认、保障措施、补贴、一般例外和安全例外等条款, 对各方开展服务贸易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以及权利和义务做出了规定。同时, 协议纳入了加强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参与服务贸易的条款, 以支持东盟新成员服务业的发展; (三) 具体承诺部分包括市场准入、国民待遇、渐进式自由化、具体承诺减让表、减让表适用方式和减让表的修改等条款。协议规定各方提交的具体承诺减让表应作为附件, 构成协议的一部分, 在减让表中列明具体开放的部门和措施; (四) 机构条款部分包括联络点、审议、争端解决、协议生效等条款, 对实施协议的程序性问题做出了规定。根据协议规定, 中国在WTO承诺的基础上, 在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服务等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 向东盟国家做出了新的市场开放承诺, 具体包括进一步开放上述服务领域, 允许对方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 放宽设立公司的股比限制等内容[1]。

东盟各国也在其WTO承诺基础上分别在金融、电信、商业服务、教育、旅游、建筑、医疗等行业做出了新的开放承诺。《协议》还规定, 在《协议》生效一年内, 双方将就第二批服务部门的市场开放问题进行谈判, 以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间的服务贸易自由化。

从以上内容的规定可以看出, 《服务贸易协议》具有如下的特点:

第一, 以WTO规则为基础, 并大量参照了GATs中的相关规定, 使CAFTA在服务贸易方面的法律体制与WTO的多边贸易体制相协调。第二, 在WTO规则的基础上, 又照顾了CAFTA自身的区域性特点。CAFTA全部都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并且服务贸易大多集中在如旅游、建筑、教育等比较低端的领域, 而在像金融、管理、咨询等处于服务高端的部分则更为落后[2]。因此, 《服务贸易协议》兼顾了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从低端向高端的过渡。第三, 对东盟成员国中的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等东盟新成员给予特殊和差别待遇, 以支持东盟新成员在服务业方面的发展。第四, 强调服务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原则, 并规定了具体而明确的具体承诺减让表, 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市场准入限制。第五, 根据双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服务业特点, 中国和东盟的服务贸易采取渐进式的开放模式, 并采纳了《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中的有关规则, 运用“N-X”原则。即允许两个或多个国家率先达成协议, 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 其他国家在做好准备之后再进入。这种灵活性给成员国更大的选择余地, 在各国经济差异大、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 有利于加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3]。

《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 它将为中国与东盟开展服务贸易提供制度性保障, 有利于深化和加强双方服务部门的合作, 推动双方服务业的发展。其次, 随着协议的实施, 双方将逐步减少服务业的准入限制, 扩大服务部门的市场开放, 这无疑会对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增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4]。

二、中国-东盟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合作基础

旅游服务贸易是现代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东盟国际贸易及服务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近10年, 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不仅对带动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服务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且在推进CAFTA的建设中也发挥着先导作用。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双方建立对话关系之初的不足80亿美元, 一路上升到2006年的超过1600亿美元, 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1900亿美元, 比2005年增长22%。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 在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将达4000亿美元, 这种惊人的增幅, 在《服务贸易协定》实施之后, 接下来的发展无可限量[5]。

在我国, 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新增长点, 并已成为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公报数据显示, 2006年, 我国旅游业保持了较快增长, 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2494.21万人次, 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9.49亿美元;旅游业总收入8935亿元人民币。而在2007年, 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187.33万人次, 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19.19亿美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23.5%;旅游业总收入10957亿元人民币。入境旅游市场继续稳步发展, 亚洲市场依然独大, 亚洲各国入境总人数比上年增长18.2%, 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61.5%[6], 另据统计, 2004年中国公民首站赴东盟国家旅游人数达276万人次, 同比增长45%。同时, 东盟国家也成为中国重要的入境客源市场。2004年, 东盟国家旅华人数初步统计达299万人次, 同比增长52.6%, 占同年入境外国旅客总数的近18%[7]。2006年和2007年外国入华旅游的前10位国家中, 东盟就占了4个。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创汇的重要渠道, 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东盟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和人文资源, 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前往, 旅游业也成为东盟的支柱产业。中国与东盟旅游业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 又在不少地方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 起着互补的作用, 为两地开展旅游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首先, 双方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泰国芭堤雅、马来西亚云顶、印尼巴厘岛、越南下龙湾、柬埔寨吴哥窟等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中国则不仅有桂林山水、四川九寨沟、峨眉山、云南西双版纳、五岳群山等秀丽的自然风光, 还有万里长城、故宫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为各国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也成为各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其次, 双方的旅游合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协同和互补效应。区域内不同地区共享同一种或几种旅游资源构成了地区间空间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前提, 旅游方面的协同互补提高了整个区域的价值和效益。再次, 中国-东盟“10+1”框架和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自贸区的对接互动为双方的旅游合作提供了美好的前景。《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 为双方在旅游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法律上的基础。最后, 由于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地缘关系, 双方的旅游合作已经具备良好的客源基础。云南、广西、四川等旅游资源大省与东盟中南半岛比邻, 双方现已形成的巨大的客源市场, 是双方进一步开展合作的基础。

三、提升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旅游一体化也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区域内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和经济增长, 以及自贸区建设步伐的加快, 为CAFTA旅游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由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立法滞后, 旅游产品过于单一, 旅游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等多方面的原因, 我国应该做好对策研究, 不断改革, 努力提高我国的旅游业的竞争力。

1.加快旅游立法进程, 进一步完善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 履行《服务贸易协议》和GATS下的承诺, 规范旅游服务市场。目前, 我国的旅游立法工作相对滞后, 某些法律条文模糊抽象, 缺乏可操作性。需要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旅游市场, 保护旅游法律关系主体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2.加快旅游产品的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 构建中国-东盟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完全依靠天然禀赋而不加以创新和提升, 旅游业将难以获得高效的可持续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的旅游产品和新的服务形式应不断创新以适应人们更具个性化、多元化、可变化的消费需求。例如, 应不断推出包括文化旅游、商务旅游、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等新的特色旅游方式, 与东盟合作开发旅游产品, 把中国秀丽河山、灿烂文化与浓郁的东南亚风情结合在一起, 同时加强旅游行业的网络体系构建, 开展跨国旅游电子商务。

3.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和管理,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既精通业务和管理, 又熟悉市场规则的综合性人才;制定科学的宣传促销计划和市场拓展战略, 加强旅游宣传营销, 建立多元化的旅游产品销售体系。

4.坚持科学发展观, 实现国际旅游服务业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因为这种开发往往会影响资源的原生态的风貌, 开发与维护的矛盾是发展旅游业的长期性矛盾。我们必须明确:旅游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复得, 因此, 我国发展国际旅游服务业应坚持可持续性和以人为本的统一。

摘要: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 为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旅游业作为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传统产业, 虽然可能遭遇到来自东盟各国的竞争, 但随着相互合作的加强和优势互补, 必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做好提高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对策研究, 提升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

关键词:CAFTA,旅游服务贸易,对策

参考文献

[1][4]“签署《服务贸易协议》中国-东盟自贸区曙光初现”中国东盟资讯网www.cainfo.com.cn.

[2]欧阳慧, 黄泽周.关于建立CAFTA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的探讨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5) .

[3]程信.赵琦娴.服务贸易自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法律博弈载.经济与法.2005, (8) .

[5]“东盟博览会:服务贸易成东盟与中国合作核动力”中国发展门户网www.chinagate.com.cn.

[6]“2006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网址www.cnta.gov.cn.

旅游服务贸易一体化 篇7

●第一次获得三大国际组织永久支持

中国 (北京) 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以下简称“京交会”) 是截至目前全球惟一的综合型服务贸易交易展会, 世贸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经济合作组织成为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永久支持单位。

●第一次涵盖服务贸易十二大领域

京交会是全球惟一涵盖服务贸易十二大领域的综合型服务贸易交易平台, 包括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金融服务、旅游与旅行相关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教育服务、分销服务、环境服务及其他服务。本届京交会还首次实现体育领域贸易突破, 如NBA等部分世界顶级的赛事参会, 希望通过京交会的平台和中国进行合作。

●“走出去”项目首次覆盖南美洲

本届京交会在“走出去”贸易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一些大型项目走到南美大洋洲以前没有覆盖的领域。值得一提的是乌拉圭, 这是世界贸易服务领域举足轻重的国家之一, 关贸总协议乌拉圭回合将服务贸易纳入多边贸易体系后, 使国际服务贸易有了国际规范。服务贸易总协定生效后, 对服务贸易领域的贸易保护主义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首次设置“一对一”私密洽谈区

上一篇:烟文化下一篇:集体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