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工程师

2024-09-16

IT工程师(共12篇)

IT工程师 篇1

随着通信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全球实现了网络资源共享, 高度发达的“网络化”已使我们的地球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虚拟的网络空间逐步演变成为人类社会的支撑。

网络的触角四通八达、无处不在, 网上的争斗悄无声息、步步惊心。一个身在大洋彼岸的“黑客”可以在几秒钟内轻松攻入你的联网电脑, 在你全然无知的情况下, 窃走你电脑硬盘里存储的所有数据。世界主要工业国家每年因计算机犯罪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令人吃惊, 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焦点问题。网络安全人才已经成为了市场的“宠儿”。

安全隐患催生市场需求

随着网民规模的快速发展, 网络信息需求的大量增加, 以及各类企业网络应用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在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 其潜在的众多安全隐患也让人防不胜防。窃密和反窃密、破坏和反破坏的较量每天都在上演。巴西“趋势”网络安全公司的数据显示, 2013年, 巴西国内67%的上网用户曾遭遇过网络安全事件。网络信息安全对众多网民以及企业来说, 已经渐渐成了必须实际应对和处置的问题。

为了减少和防止该类犯罪给企业和个人带来的隐患, 网络安全工程师这一神秘职业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目前社会上对信息安全服务的需求很大, 政府部门、银行电信、科研院所、公司企业等都急需大批网络安全人才, 网络安全工程师已跻身IT新贵之列。根据巴西通信部的保守估计, 2014年巴西全国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存在数十万人的巨大缺口, 高级的战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尤其匮乏。

专业培养是关键

巴西“安尔吉”网络技术咨询公司首席网络安全工程师安德鲁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信息安全绝不单单只是硬件问题, 还涉及技术、安全意识和安全机制等多个环节, 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只有加强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才能真正确保网络安全、高效运转。”

目前在巴西国内从事网络安全工作的技术人员中, 来自高校专业培养的工程师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尽管网络界一直有“高手在民间”的说法, 但安德鲁认为, 信息安全行业要想不断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网络安全人才, 高校教育是基础, 也是关键。网络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如果高校能够改变课程设置, 重新依据信息安全自身的特点, 结合市场化的需求全方位培养人才, 一定会培养出行业的主力军。

复合型人才受青睐

由于网络安全技术目前正处于快速更新换代的时期, 因此一名优秀的网络安全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和更新能力, 结合目前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 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及时更新。网络安全人才需要在IT技术方面具备更宽泛的知识理论储备和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复合型人才最受市场青睐。

IT工程师 篇2

本人能够独立设计完成非标工程项目,项目范围为电镀行业,工业清洗行业,部分涂装行业;同时待人诚恳热情,工作认真负责,工作期间 独立完成镀铬生产线,阳极氧化生产线,镀金镀银生产线及配套设备等的选型和设计,使用三菱PLC和触摸屏独立完成注塑机械手等的机械设计,接线,编程,调试;参与完成伺服驱动五轴平面喷涂自动化生产线和精确点胶机,各种清洗机等设备的开发,送排净风的无尘车间。熟悉使用solidworks20xx,PRO/E20xx,AUTOCAD,各种办公软件,熟悉ISO14000及ISO9001 期望从事职业: 研发工程师,机电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 期望月薪: 面议 目前状况: 我目前在职,正考虑换个新环境(如有合适的工作机会,到岗时间一个月左右)

IT工程师 篇3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的朋友们:

早晨好!在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两会”精神,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日子里,我们在北京科技会堂成功举办“IT人才育英培训工程”启动仪式。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对来自国务院有关部委、北京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著名高等院校及国内外IT业界知名企业的领导,部分地方产业园区和培训基地的代表,以及媒体的朋友们在百忙中光临会议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IT人才育英培训工程做一简要介绍。

IT人才育英培训工程得到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和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的共同指导和支持,由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主办,北京西达培训有限公司承办。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北京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部分地方软件园和国内外IT业界知名厂商,以及全国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办公室设在各地的10个培训中心等众多合作伙伴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使这次活动充满人气,颇具实力。

2006年作为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从新年伊始,就喜讯频传。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胜利召开,以及刚刚闭幕的“两会”,把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对新时期、新任务的重要部署送达千家万户,鼓舞和激励全国人民为之奋斗。

信息产业是国家的先导、支柱与战略性产业,是信息技术应用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石。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启动期。为全面实现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我国信息产业界肩负着历史重任。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国信息产业“十五”期间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当今我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技术先进、业务多元化的通信网络和高达7.5亿的电话用户,稳居世界第一位,还拥有1.1亿多的互联网用户和5000多万宽带联网用户,规模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2005年的销售收入高达3.84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居国内各工业部门之首。200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外贸总额488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2681.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5.2%,是我国外贸出口第一大户。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其加速、倍增效益更为明显,信息产业为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践证明,信息产业的价值在于它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百姓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具有其他任何一个产业都无法替代的催化、渗透与带动作用。它已成为21世纪各国国力竞争的焦点,直接影响着国家在新世纪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要把加快科技与信息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作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装备部”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服务部”,信息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服务于国家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要努力提高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和贡献度,要紧紧围绕国家宏观发展大局找准我们产业的定位,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努力服务于国家发展全局。

近一年多来,我们在认真拟定“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及各专项规划的过程中,面对产业现存的差距与不足、新的机遇与挑战,深深感受到信息产业必须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我们常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主席最近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战略,把自主创新提到空前的高度。我理解,“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也包括思维、观念的创新,管理方式、发展模式的创新等,但无论是哪种创新,其核心与关键都要有人才。当今世界,各国国力竞争的焦点也体现在人才之争。我国IT产业发展同样如此: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标准与知识产权的拥有、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市场与应用的开拓以及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千头万绪都要靠有真才实学、掌握高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去实现。包括企业热衷的IT外包与信息服务业建设,我认为目前不是没有定单和市场,而是我们严重缺乏敢于接国际大单、能够真正胜任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使我们下定决心,要把IT在职人员的社会继续教育,以及IT产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必须加大支持力度,从我做起,务实推进。

2000年国务院18号文件的颁布,为我国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国务院各有关部委都积极认真地落实各项政策。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新办35所软件学院等,加强对IT人才的培养,取得了实效。由于IT技术发展变化快,知识与技能更新频繁,对后备人才的要求也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解决目前高等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大学毕业生很难学以致用,难于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从而形成大学生就业难这些实际问题。总之,无论是产业发展、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需要,还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方便、促进产学研结合与无缝对接,都要求我们创新工作思路,转变观念,集众家之所长,整合资源,开拓性地工作。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产学研行业主管部门相关业务司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同时得到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北京高校就业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得到著名高校清华大学信息学院、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支持与合作,在与著名跨国公司微软已成功开展的长期培训合作基础上,又联合国内外知名IT企业积极合作,充分利用全国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办公室设在10个城市的培训中心已有的培训场地及人力资源,共同组织实施IT人才育英培训工程。我们要努力使其成为产学研用各部门共同推进的人才培养创新工程,深受IT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资源库,为大学应届毕业生和IT在职人员提供优质服务的就业中介和全社会赞许的务实工程。

“IT人才育英工程”致力于构建人才培养的开放式平台,完善的训练与服务体系,采取以技能培训和IT岗位实训相结合的别具特色的培训模式,为社会培养并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IT人才,解决我国信息产业人才链的断层问题。我们将首先面向大型IT集团公司及重点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定向培训;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第8个学期,进行IT实训,并与用人企业开展需求对接,服务于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同时为广大中小IT企业及大行业用户的IT在职人员,进行专业技能与知识更新的继续教育培训,提升员工的技术业务素质和管理经验;构建面向IT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实训体系,为产学研各方提供优质的、别具特色的人才服务。IT人才育英工程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才资源需求的变化,陆续推出新的培养模式和提供定制、特色服务。我们将高举“联合、服务”的大旗,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国家信息化建设,不断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实用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完成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宏伟发展目标,做出我国IT产业界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光临,谢谢大家对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工作给予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同时也欢迎更多的企业和高校、院所积极参与IT育英培训工程,为建设创新型IT产业,加快IT英才的培养,而共同为之奋斗。

谢谢大家!

IT工程师 篇4

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对IT职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尽管国内高等职业院校软件人才的培养数量日益攀升, 但由于高端软件人才的匮乏, 严重影响了我国IT业的发展。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国内计算机工程相关专业的教学基本上仍然采用传统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理论基础知识和针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构成的教学主体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一些院校缺乏进行这些培养所需的教学环境, 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与IT业的需求脱节, 难以适应现代IT业的需求。虽然计算机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但由于没有在实际IT业的软、硬件开发环境中通过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发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所以学生缺乏实际参与软件工程项目的经验, 缺乏对软件开发完整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进入IT业后不能快速掌握其岗位技能。本文针对现有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结合校园教育培训平台的设计, 从如何设计出高性能的教学实践平台方案出发, 研究如何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使学生初步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IT业的实际工作, 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具有设计数学模型、编写设计文件、使用规范手册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具有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和资料及编写技术文档的能力;具有规范化、工程化的设计习惯和科学化组织管理的良好作风, 使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的应用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平台贯穿于大学四个年度的学习阶段, 在不同的年度, 其培养目标不同。 (1) 对于一年级学生以语言编程为主实践, 其目标是加强系统认知。在这一阶段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认知, 主要安排IT业界最新的开发工具/平台, 进行编程实践, 并体验项目任务分配、跟踪和交付的过程。在实践中, 针对某一编程语言开展编程实践, 学生组成团队, 共同参与软件开发并完成一个真实项目, 以此了解软件开发流程, 熟练掌握一门编程语言。 (2) 对于二年级学生以语言编程、算法设计等为主实践, 其目的是巩固核心课程, 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类核心课程的学习和掌握, 培养软件工程意识, 结合简单的软件开发过程, 加强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算法分析等核心课程的项目实践内容。在实践中, 针对计算机类专业某门课程的设计要求, 安排实践项目。在真实项目开发过程中, 使学生掌握从基础知识学习到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编程实现和测试技术等的各方面软件工程技术。学生通过实际项目开发, 提高编程能力和职业素养。 (3) 对于三年级学生以软件工程项目为主实践, 其目标是加强专业的工程技术运用能力, 以软件工程和IT业软件开发流程为主线, 安排IT业应用项目、游戏开发、手机开发、电子商务等中小规模实际项目研发等实践内容, 加强对IT业的前沿技术的了解, 培养创新精神。在实践中, 使学生学习和体验实际项目开发流程和开发技术,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技能, 养成良好的工程习惯。学生参与开发并完成一个真实项目, 了解一套软件开发流程, 熟练应用一门编程语言, 熟悉一种编程框架, 提升软件开发的全面素质。 (4) 对于四年级学生以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为主开展项目实践, 其目标是加强工程实践, 解决IT业的实际问题, 并与IT业需求衔接。一是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二是通过实际项目训练, 让学生体会实际项目开发的工作场景和职业要求, 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技能,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习惯, 同时完成学校要求的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要求。在实践中, 结合各专业技术特点的中大规模的实际项目研发, 严格按照企业开发流程和管理制度进行实际体验, 积累工程管理和先进开发技术经验, 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学生将参与开发并完成一个真实项目、了解一套软件的开发流程, 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

三、实践平台及其要求

按照院校的教学计划和IT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以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系统构建实践教学中心、教学实践基地、创新研究基地“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平台, 满足学生基本认知、实践技能、生产体验、综合应用和科研训练等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 (见图1) 。教学实践平台可以连接到校园网、电信 (网通) 网络或教育网络 (见图2) , 与远程的IT业项目库和IT业专家进行连接, 让IT类专业或有志于从事IT业的大学生在校园里就能够全面了解、掌握软件系统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交付的全过程。

利用该平台进行实践教学的实验室硬件和人员配置见表1。

实验室实践平台常用的一些软件需要支持Linux或Windows操作系统, 可以用主流的浏览器连接网络。基本软件需求为:主机做好系统盘的GHOST备份, 放在硬盘的非系统分区。一般建议使用Windows 2003/XP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需要安装所有系统补丁, 公用机房电脑需安装独立的实践教学软件, 操作系统在非公用系统盘安装。

四、实践平台的实施

教学实践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了可能, 该平台的使用一般有三种模式:集中式、分布式和分散式。其中分布式要求学生到实验室进行项目研发, 并按照企业项目研发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时间一般以半天 (4课时) 为最小单位, 以便于学校资源的有效安排。分散式指教师安排总课程的1/3学时到实验室或通过网络在线方式进行集中指导、答疑和管理, 以及集中授课、项目会议等, 学生在其他时间可在实验室外进行开发工作, 选择教学实践平台上的课题、由平台的在线答疑系统进行学习, 通过群组分配和管理任务、网络日志、工作周报等来进行工作任务和工作成果跟踪, 并确保实践成果的顺利完成和交付, 从而达到实践目标。

五、结论

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计划不同阶段的课程安排及教学特点设计的工程教学实践平台, 为学生提供了从认知、体验到实战的项目式实践, 满足了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不同阶段的实践需要, 使得经过工程实践平台的学生都可以获得真实的IT业职业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同卓, 张洪良, 邓珊.从实践能力培养谈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19) .

[2]曾令奇, 张希胜.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 2006 (9) .

[3]李应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

[4]雷久相.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 2011 (30) .

[5]张仲兵.高职成人教育发展的政策与体制分析[J].继续教育, 2013 (4) .

[6]王焕成.新时期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理念探索与有效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 2010 (7) .

[7]杜林.高校继续教育的定位和发展对策[J].发展, 2011 (7) .

it维护工程师简历 篇5

姓 名:

性 别:男

年 龄:22

婚姻状况:未婚

身 高:173cm

体 重:80kg

籍 贯:浙江

现所在地:浙江

求职意向

意向岗位: 网络管理及维护;网络/信息安全

求职类型: 全职

工作经验: 应届毕业生

期望月薪: 面议

到岗时间: 面议

期望工作地点:浙江

从事行业:通讯、电信网络设备业;计算机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办公设备、文化体育休闲用品

其他要求:无要求,希望有单休,仓管,erp维护,行政人力资源都可以,工作地点今年在天台。

教育经历

XX年9月~XX年6月 浙江大学

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历: 本科

课程描述: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课程:管理学,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经济学、信息检索、计算机开发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运筹学、应用统计学、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企业资源计划(erp)原理及应用,erp原理与实施,生产与运作管理,财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

自我评价

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完成交待的任务。

个人技能

语言: 英语: 熟练

计算机水平: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 数据库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马云不懂IT的IT英雄 篇6

马云的童年跟大多数人一样,在街上和小男孩打架,资质也不高,读书也不好,考大学考了三年,最后考了个专科

童年时也有个性,在IT圈子里都知道说的是马云。可他却说:"我现在也是童年。" 现在觉得自己也是蛮个性化的。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做很多事,认为是对的时候,就会坚持地做下去。他自己就很坦率说在欧洲美洲的演讲,有的时候是很猖狂的。有一次他在德国演讲,一个老外过来一定要看他的手相。看了之后便说:你是很奇怪的一个人。

马云小时候就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别坚强,常打架,马云的个头现在都不高,小时候更是属于小不点的那种类型。马云打架的有自己的"光辉"记录:头上一共缝了十四针!

马云说道自己的打架也有"道":不会自己打架,很少为自己打架,都为别人打架。而且打架时,由于自己人小,所以人家不防备,所以进攻要速度快。马云一般打架总是帮朋友打架,所以因此结交了很多很好的朋友。

有两次打架让马云记忆深刻。 第一次是为了维护自己家庭的尊严。读小学时,班上就自己一个出身差一点。当时文革,因为爷爷在抗日战争的時候是保长。所以解放以后,就成了黑五类子女。爸爸和妈妈那时候工作总是不是很顺利。派出所那时候到他家来骂他爷爷,因为文革极左,所以任何事,总是先批评他爷爷。有一天,派出所的人到他家来,他和很多同学都在他家。那人说,只许你老老实实,不许你乱说乱动。心里特别记住了这句话。过一段时间上语文课,有一篇文章讲到一个地主,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他觉得第二天上这课同学肯定要笑话自己,就没去。结果第二天语文课老师也没去。第三天去了,语文老师也来了,刚好上这堂课。

他前面一个男同学故意把这句话念得很响。只许你老老实实,不许你乱说乱动。回过头来朝他挤眉弄眼一下,他火气特大,就把书包扔过去了。然后打起来,马云的头撞在墙上,缝了四针。这次是为自己打的。

第二次打架是马云让自己第一次上了电视。1995年马云刚开始创业,有天晚上八点多骑了个自行车去上班,路上发现五六个农民用很大的木杠子在抬路中间的井盖。他突然想到,前几天报纸上登过:一个小孩掉在阴井里淹死了。然后他就骑了自行车,跑到前面大概四五百米去找人。看看警察一个都没有,问问边上的人也不愿意跟他来。绕了两圈,实在忍不住了,就回过头停下来。一只脚跨在自行车上,一只手指着他们:"你们给我抬回去!"让他特别懊恼的是,五六个人自己怎么打得过?而且一看个子都那么大!那时候马云想:如果他们冲过来我肯定逃了,不过不说可真是难受。这时候突然有个男的冲了过来,问你说什么?看有人跟自己讲话,马云特别得意。没想到来人明明听见了马云的吼声,还是在问:你想他们怎么样?马云觉得他怎么突然问这么傻的问题?再一看背后有个摄影机在对着自己。原来他们是在做一个心理测试。看有多少人会站下来说NO!马云是第一个。第二天,在电视上把那个场景放了出来。荧屏上的马云恶狠狠地说:"你们给我抬回去"这一架虽然没打起来,但是让马云有了一种莫名的自信。

马云的童年跟大多数人一样,在街上和小男孩打架,资质也不高,读书也不好,考大学考了三年,最后考了个专科。考外语系是专科,后来那年外语系男生招不满,老师说你要不要想升本科?于是他才有了本科文凭。

我想天下没有伟大的人,只有在一个困难的时期,艰难时期,做了一件伟大的决定!然后你面对它挑战它的时候,你就是伟大的

很多IT界的精英读书方面是天才。王志东,从小时候就拼命跳级,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邵亦波更是牛人,哈佛双学士毕业才20岁。读书方面用天才形容人是无法形容马云的,马云申请哈佛三次都被拒,大学考了三次,数学考过一分。马云曾说:"如果我马云能够创业成功———我相信中国80%的年轻人,创业能成功!"

马云读书,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他从来就没进过前三名。总是中等偏上。 到了现在,马云也特别喜欢那种中等偏上的那些毕业的学生。马云的理论很有意思,他认为:读书特别好的前三名,往往特别能读书,未必能做事。所以直到现在,马云还是喜欢中等偏上左右的毕业生。

马云那次高考数学考了一分以后,就去工作了。第二年,看了一部路瑶写的《人生》这部小说。然后就开始再度考试,认真准备,数学考了19分。因为知道自己是考不上的,那时高复班特别难进去,认真考才能到高复班去念书,结果考了19分。第三年他老爸也说,看样子你是不行了,读书读了这么久怎么考了个19分出来?那时候他白天上班晚上上夜校,礼拜六、礼拜天去图书馆抢位子。马云现在的朋友,其中六七个朋友就在图书馆抢位子认识的。每个周六、周日都要抢位子。那时候他教同学外语,同学教他数学———教他数学的同学爸爸是数学特级教师。他哥哥是数学博士。他自己数学很好,来教马云。

高考之前的一个礼拜,马云老师———杭州第十五中学的数学老师说:"你要是考得上的话我的名字倒过来写!"高考时,早上考数学,进考场之前他重新再背一下公式———十道公式!到考试之前还背公式这是很少的!马云想,基本上完了!走进去的时候,每道题都用十个公式去套,但是出来的时候就知道我考得非常好。跟别人一对,心里特别踏实,都给我套上了,最后考了89分,数学成为考得最好的一门课。教他数学的那个人考了62分。所以那一年他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但是,考数学的记忆对马云是深刻的。马云自己说,几年来我晚上做梦最多的还是考数学。不知道为什么,老是回忆那一段时间。压力太大了!后来马云总结道,后来我想天下是没有伟大的人,只有在一个困难的时期,艰难时期,做了一件伟大的决定!然后你面对它挑战它的时候,你就是伟大的!并不觉得神童怎么样?或者普通人怎么样?但是在关键时刻,你如果坚持住你还是可以的!

八年前开始做商务网站的时候,别人说马云是骗子。五年前拼命烧钱的时候,别人说马云是疯子;现在还有人说马云如果你还做这个网,是傻子

马云还有一句话也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叫三子登科。马云说过八年前自己开始做这个商务网站的时候,别人说他是骗子;五年前拼命烧钱的时候,是疯子;现在如果还在做这个电子商务网,那是傻子。

1995年,马云开始成立一家公司做互联网。可是许多人都觉得他在讲述一个永远不存在的东西。而且,人们都知道他学的不是计算机,对电脑几乎是不懂的。所以,一个不懂电脑的人告诉别人有着这么一个神秘的网络,那简直是这个人疯了。最后有人干脆叫他骗子。他第一次上中央台是1995年,有个编导跟记者说,这个人看上去就不像一个好人!

后来他在拼命地推广互联网,疯狂的时候和大家开始烧钱。于是又有人认为:做电子商务的人只会烧钱,不会干事,简直是当疯子。但是马云没有疯,2000年前后,马云发现形势开始不对,果断的关闭了在美国的分公司。正因为这些节约成本的举动,使自己在互联网最为低迷的时候活了过来。

关于现在是傻子,马云回答说,我们在做这个公司的时候,是不在乎别人怎么看的。永远地———只在乎自己的客户怎么看,只在乎自己的员工怎么看,其他人都不听。所以人家说这人特傻,别人都转型了,你为什么不转型?马云的回答是要做80年老店。

这也是马云特立独行表现,别人都号称要打造百年老店。马云说,我认为百年太多了,如果死在80年以前,那么就不成功。死在80年以后,那我们就成功了。中国人都要提百年,都要讲百年。

马云发现,八成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六年到七年。有十三年的很少,有18年的更少。他觉得80年是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任何人有孕育、诞生、成长、高速、衰退、灭亡的周期。所以觉得公司发展80年打一个基础是挺重要的。

马云给公司有四项原则:其中第二项基本原则就是永远不把赚钱作为第一目标。赚钱不是公司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改变商人的习惯甚至生活,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客户创造价值。

IT工程师 篇7

物流发展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水平的物流主要取决于一国高素质物流人才的拥有量。由于我国物流发展较晚,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物流工程专业人才供给缺口很大,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

物流人才分为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类,在物流人才的培养方面,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物流管理类人才多于物流工程类人才。物流管理在我国发展时间较长,各大高校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也比较完善。而物流工程专业设立较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方案不够完善。有些院校对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定义不清,以物流工程专业之名,上物流管理类的课程。我国从2002年设立物流工程专业,大多数院校是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机械、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大连海事大学的物流工程专业,其前身为大连海运学院航管系在1989年创办的综合运输专业,1994年更名为国际多式联运专业,2002年,更名为物流工程专业。因此物流工程专业的定位多以原有专业特色为基础,专业定位局限在机电、运输、规划和管理的领域,少数高校以信息技术和系统仿真为特色定位。现在物流专业一般设置在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交通学院、机械学院(或系)下面,也有的单独成立物流学院(系)。国内还没有一家院校能够完全涵盖物流工程这一学科的所有领域。

2 物流工程的专业特色

物流工程是从系统的观点对物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和资源优化配置、对物流运作过程进行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物流工程与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涉及范围广泛,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物流工程的特点决定了物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特色多样性。目前,我国物流工程人才培养专业方向总体上分为物流机械方向,物流自动化方向,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信息化方向,物流工程设施方向。

物流工程是一个范围广泛的系统,要使学生在大学四年内学习到物流工程领域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一方面,在师资队伍上,因为物流工程在我国是个新兴学科,与之匹配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完善。另一方面,由于大学学习时间和个人学习能力的局限,学生很难在大学四年将物流工程的全部课程学完。鉴于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和本科教育时限的瓶颈,建议我国高校结合自身的师资情况和办学特色及学校区域岗位需求制定具体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就IT类大学而言,由于其具备高水平计算机技术和应用教学方面的师资队伍并配备完善的硬件教学设施,物流工程人才培养应主要定位在物流自动化方向和物流信息化方向,以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软硬件优势。

3 IT物流工程人才的岗位需求分析

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而物流信息化是调整和振兴物流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合理运用物流信息技术,企业可以获得真实和准确的信息,减少市场运营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有效地提高产品流通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化的物流系统和设施需要高水平的信息技术的支撑。如自动立体化仓库,自动分拣系统及智能运输系统(ITS)等。不管是物流信息系统的前期的设计和开发,还是后期的应用和维护,都需要大量高端的物流工程信息化人才的参与。

“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业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目前物流人才是我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广泛应用,各类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在200万人以上。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不管是生产类企业,还是专业的物流公司在企业的运营中都在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而随着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物流系统开发及物流相关工作的人员已经成为物流工程专业中炙手可热的人才。

4 IT高校基于岗位需求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实践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作为大连地区培养IT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在物流工程专业的设立上,结合学院区位优势、办学特色和企业岗位需求,将物流工程专业定位在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物流系统规划和国际物流上。

4.1 结合学院办学特点定位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是我国东北地区以培养IT应用类人才而知名的一所民办大学,学院拥有一支强大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和网络实验室等硬件设施。从学院建立之初到现在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IT人才。2007年学院获批设立了物流工程专业。在专业定位上,学院依据物流工程专业特点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将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在物流信息化方向。学院的主要办学特色是培养IT应用类人才,基于学院成熟的IT师资队伍和完善的硬件教学环境,将物流工程人才培养定位在信息化方向,并将该方向细分为开发和应用两个子方向。物流工程信息化人才培养是学院发挥其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

学院针对物流工程信息化人才培养构建了较完备的课程体系。在物流信息化开发方向主要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高级语言程序设计、JSP、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SAPR/3开发、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等专业课程;在物流系统信息化应用方向增加了SAPR/3应用课程。

4.2 根据岗位需求培养物流人才

在物流人才培养上注重与企业对接,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办学理念的实践。学院与海尔、汇聚等企业合作,为企业培养定制化物流信息化人才,较好的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并通过ERP系统的培训,培养学生对企业信息系统应用和维护能力,满足企业对物流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上,通过各种物流信息系统的相关软件实践教学,模拟企业真实环境,提升学生的物流岗位能力。并通过SOVO公司和物流协会及社团,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4.3 基于学院区位特色丰富专业内容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地处美丽的滨海城市大连,大连由于地处沿海,国际物流公司和货代公司数量较多,因此对高端国际物流及港航物流人才的需求较大。学院根据这一区位特点将国际物流作为物流工程专业的辅助方向,在物流工程专业开设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的相关课程,培养其从事国际物流业务的岗位能力,扩展学生就业方向,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工作岗位,更好满足和适应社会需求。

4.4 设立管理类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物流工程是技术和管理的交叉学科,而对于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技术和管理都感兴趣,有些学生喜欢学习技术,而有些学生喜欢管理,所以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大方向下,又开辟了供应链物流业务运营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以弥补管理能力强而技术较弱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优势,扬长避短。

在供应链物流业务运营管理方向主要开设了生产运作管理、采购与分销管理、运输与仓储等课程,这些业务类课程丰富了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5 结论

IT高校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学院的办学特色及自身的资源禀赋,根据区位优势和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课程体系。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物流工程人才的培养上,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基于社会岗位需求和学生特点制定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法,为我国IT类大学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鲜活的实例。

摘要:物流工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各大高校应该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学院办学特色、物流工程的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对于IT类高校可以选择将其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在物流信息化方向,充分发挥学院资源优势。

关键词:人才培养,岗位需求,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白晨星.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0(6).

IT工程师 篇8

一,物流工程中的生产和物流系统仿真

1.系统仿真基础

系统仿真是2 0世纪4 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仿真就是通过建立世实际系统模型并利用所建模型对实际进行试验研究的过程。从普通意义上讲,仿真技术是应用于系统的,就是说系统是仿真的研究对象,而系统模型化又是进行仿真的核心和必要前提。

2.系统与模型

“系统”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若干组成部分(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体特定功能个运动规律的有机体。

模型是系统某种和特定性能的一种抽象形式。它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将系统的某一部分信息进行抽象而构成的系统代替物。它不是“系统的复现”,而是按研究的世纪需要和侧重面而产生的一个便于进行系统研究的“替身”,通过模型可以描述系统的本质和内在的的关系。

和系统类似,数学模型可分为静态模型或动态模型,也可分为连续系统模型或离散系统模型,离散系统模型还可分为离散时间模型或离散事件模型。一般生产系统和物流系统的仿真采真的模型为离散系统模型。

3.系统仿真

系统仿真是建立在控制理论、相似理论、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初等理论基础之上的,以计算机和其他专用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真实或假设的系统进行试验,并借助于专家的经验知识、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决策的一门综合的试验性学科。

系统仿真根据模型不同,可以分为物理仿真、数学仿真和物理—数学仿真;根据计算机的类别,可以分为模拟仿真、数学仿真和混合仿真;根据系统的特性,可以分为连续仿真、离散时间系统(采样系统)仿真和离散事件系统仿真。

二、系统仿真的一般步骤

系统仿真的一般步骤为:

第一,调研系统,设立目标。

第二,收集仿真数据,建立模型。根据仿真目标,对系统进行选择和整理。为保证所建模型符合真实系统,应对模型进行反复检查与修改,直到模型完全正确为止。

第三,编制仿真程序。

第四,进行仿真模型。

第五,输出结果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仿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三,国际上典型的物流仿真软件简介

1.Automod

Automod是目前市面上比较成熟的三维物流仿真软件。该软件提供了真实的三维虚拟现实动画,使得仿真模型非常用以理解;提供了高级的特征让用户可以仿真复杂的活动,如机器人、设备工具、生产线等的运动和转动。该软件还为用户提供了一套基于专家系统的物料搬运系统,它是根据工业自动化的真实运行经验开发的。主要包括了三大模块:Auto Mod、Auto Stat和Auto View。Auto Mod模块提供给用户一系列的物流系统模块来仿真现实世界中的物流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输送机模块(辊道、链式),自动化存取系统(立体仓库、堆垛机),基于路径的移动设备(AGV等),起重机模块等。Auto Stat模块为仿真项目提供增强的统计分析工具,由用户定义测量和实验的标准,自动在Auto Mod的模型上执行统计分析。主要特点是:基于发展策略运算法则的最优化分析,用户为得到更好的模型来定义输出审核,多CPU并行计算等。

2.Ra LC(乐龙)

乐龙软件由日本人工智能服务有限公司开发,完全中文化界面,点击按钮即可在三维立体画面上显示出的对象物体,通过对这些对象物体的配置来进行设计,对各个对象物体的形状和规格,即使在仿真执行中也很容易可设置其属性。可以非常直观且简单的建模。由于仿真结果以动作日志形式排出,所以可以自由进行分析。用户独创性机器设备可以与模型整合。人工作业功能的作业管理器也可以说是杰作,如,对于“分拣、验货、包装、搬运”等一系列作业,用户既可以让多数人来分担,又可以使工人互相协助;或设定作业优先度等。仅仅在选用内设菜单选项即可简单完成这些复杂的作业运行,不需要任何复杂编程,且附带有能自动生成最短行进路径的智能化功能。

3.Witness

Witness是英国Lanner Group的产品,是平面离散系统生产线仿真器,操作简单,在低配置计算机上也完全可以灵活使用,是生产线仿真器的老字号,其齐备的基本仿真功能和处理优势,一直是大家所公认的。作为可选项,还具备了三维立体显示功能(VR),扩大了其适用范围,不过三维立体显示功能是后来添加的可选项,所以不适合模型从大致轮廓的概念设计开始依次建构下去的动态过程中使用。

四、结语

仿真技术在物流工程中的应用被一广泛接受,其优点是有相对的弹性和直观性,可用于难以建立数学模型的大而复杂的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物流仿真系统软件已经成为虚拟制造系统和物流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摘要:系统仿真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本文提出了生产和物流系统仿真的一般原则和步骤,介绍了国际上典型的物流仿真软件。

关键词:系统仿真,物流,软件

参考文献

[1]伊俊敏:物流工程.电子工业出版社

IT工程师 篇9

一、高校植入式就业工程模式的意义

植入式就业工程模式是通过企业的植入式培训, 用市场的标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优胜劣汰, 合格者进入合作方的下游单位就业, 提高有效就业创业质量的一种模式。是毕业生步入社会前的一次实体演练, 是在“教学研究”上的进一步拓展, 更是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向学校内部的一种开拓。当今高校学生具有几个典型特点, 一是仅具有理论基础知识, 二是缺乏约束力, 三是不了解社会需求。该模式作为一个全新命题, 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为大学生提高就业质量提供借鉴途径, 同时, 能够更新高校教育思想观念, 为高校推行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引导政府和高校在今后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而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 满足社会需求多样化的要求。中国未来十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2], 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这一重大战略的核心即为不断增强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而植入式就业工程模式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是通过植入式就业工程模式可将企业适用的知识技能体系前置导入到高校的教学体系, 缩短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知识技能的差距。该模式对于学校而言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学生而言可提高就业质量, 满足就业预期;对企业而言可获得更多综合实力较强、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

二、某校IT精英梦工场项目概况

(一) 前期调研。

某校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院2008年—2010年期间, 共有科研设计单位、国有企业、金融单位、三资企业、民营企业、选调乡镇等26种性质的用人单位到校开展本科招聘, 三年本科毕业生人数共计1149人。该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问题凸显, 比起创新类工作, 毕业生们更偏向于选择稳定的工作: (1) 45.52%的毕业生选择选择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等单位; (2) 机关和事业单位、金融单位、教学单位、医疗卫生单位、部队等也为该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占总人数的44.85%; (3) 继续深造人数较少, 三年来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9.75%。结合当前就业形势, 为企业与学生搭建平台显得迫切重要。

(二) 项目主要内容。

校方为该项目提供场地及计算机等相关培训设备;合作方提供培训平台, 并为合格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培训流程主要分为ETPI四个阶段, 通过基础知识学习、知识点实训、项目实战等不同的模式对参与学生进行培训。

(三) 项目实施。

IT精英梦工场项目每期培训周期为4个月, 目前已实施三期。该项目采用市场的标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在T阶段将采用优胜劣汰的淘汰制, 合格者可进入下一阶段P阶段继续进行培训, 其中三期培训相关阶段的参与学员人数见表1:

由上表可见, 第二期、第三期培训经T阶段的成果考核之后, 一半以上的学生会被淘汰, 严格的培训方式与考核制度, 对学生提前适应职场、提高学习积极性均有着重要意义, IT精英梦工场项目的优势也凸显出来, 提高了就业创业培养的实效性,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全面提升了学生创新意识、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目前, 通过培训出现的佼佼者, 已获得满意的就业创业机会。

三、在高校中推广植入式就业工程模式的对策

某校IT精英梦工场项目的成功经验, 为在高校中推广植入式就业工程模式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在高校中合理、有效地推广植入式就业工程模式, 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 完善高校就业创业环境。

一是完善高校就业创业的资本环境, 要加强风险投资运作, 逐步形成以风险投资为主体、以银行信贷为支撑、以社会筹资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二是完善高校就业创业的技术环境, 利用先进的科学成果构建核心技术支撑力量, 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二) 健全植入式就业工程模式机制。

健全高校植入式就业工程模式机制, 需要注重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不断增强学校就业创业的内在活力;需要强化政府的有效帮助;三是加大社会各界的支持, 寻求良好的、诚信的企业合作伙伴。

在全国不断拓宽高校就业渠道的大好形势之际, 植入式就业工程模式应发挥其优势, 使高校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构建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符合高校发展实际的新路子, 在让高校学生受益的同时, 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一批又一批有思想、有创意、有能力的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燕飞.基于创业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J].前沿, 2013, (7) .

IT工程师 篇10

近年来, 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 土地、原材料、劳动力成本节节上扬, 以及资源、环境、社会矛盾的日益凸显, 支撑中国制造业粗放式扩张的低成本优势已逐渐丧失殆尽,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上升为关乎民族兴盛的国家战略问题。为此, 党和国家先后通过“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十七大”及“十八大”提出并反复重申了“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战略, 广大制造企业也纷纷加大了信息化投入, 希望能借此不断提升竞争力, 并最终实现转型升级。

然而, 许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实践表明, 巨大的IT投资却未必能获得预期的显著回报, “信息悖论”[1]依然在困扰着对信息化寄予厚望的广大制造企业。研究表明, IT投入本身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成功, 只有当企业的IT投入转为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并无法替代的IT能力时, 才能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2,3]。在促进IT投入有效转化为IT能力方面, IT治理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然而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 人们发现, IT治理成熟度相差不大的企业在IT能力, 以及组织绩效方面的差异却可能是显著的, IT治理对IT能力的影响机制遂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4]。对制造企业而言, IT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IT商业价值[5], 而这种商业价值的体现, 最终都需要体现在IT所支撑的企业业务领域中。因此, 从业务—IT匹配的视角研究制造企业IT治理对IT能力的影响机制, 不仅有助于广大制造企业提高IT治理水平, 形成并巩固独特的IT能力, 还有助于企业提升业务—IT匹配水平, 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1 文献回顾

1.1 IT能力

IT能力的理论根源来源于传统的资源观和能力观, 早期的研究者们曾试图严格区分IT资源和运用IT资源的IT能力。不过, 由于传统的资源观和能力观都是为了回答“企业为什么不同”和“企业如何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这两个基本问题, 都强调异质性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而且在有关假设和分析方法上也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 加之资源观将能力本身也视为一种资源,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无须清晰界定IT资源和IT能力, 而将二者直接混用的观点, 事实上形成了IT资源和IT能力研究“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模糊局面[6]。

最早基于资源基础理论 (RBV) 研究IT能力的美国学者ROSS虽然将IT能力定义为控制IT相关成本、提供所需信息系统, 并能通过IT实施影响组织目标方面的能力, 但同时也强调IT能力依赖于IT人力资源、可重用的技术资源及关系资源的状态, 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2]。

美国学者King认为IT能力既包括硬件、软件等“硬”的方面, 也包括共享服务、管理实践, 以及管理技能等“软”的方面, 他指出IT能力“软”的方面同“硬”的方面同等重要[7]。King所谓的“硬”的方面的IT能力, 实际上主要就是指软、硬件等IT资源。

另一位美国学者Bharadwaj将IT能力定义为组织通过动用和配置自身IT资源, 来整合组织其他资源的能力[8], 虽然这一定义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 但他关于IT能力的划分采取的却是广义的资源视角, 即将IT能力定义为由IT基础设施、与人相关的IT资源 (员工拥有的IT技术技能和管理技能) 、IT无形资产 (包括顾客导向、知识积累、组织协作等) 构成。

还有一些学者虽然试图从信息的角度来理解IT能力, 如美国学者Tippins 等将IT能力定义为企业内部深入理解和有效利用IT管理信息的程度, 强调IT能力由IT对象、IT知识和IT运作三部分组成[9], 但这种尝试依然并未对IT能力与IT资源进行区分, 其所指的IT能力准确地说等同于IT能力。

谢卫红等则认同了Bharadwaj对IT能力的理解, 在IT能力划分时也采用了将IT能力混用的视角, 即IT能力划分为IT基础资源 (包括IT基础设施和技术人员) 、IT关系资源 (企业内部IT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合作) 、IT体系惯例 (企业对IT的重视度及IT战略规划) [10]。

本文总体认同上述学者对IT资源和能力的理解和合并研究的思路, 并将IT能力划分为IT基础资源 (包括IT软、硬件基础设施) 、IT无形资产 (企业内部IT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合作, 管理流程及惯例等) 、IT人力资源 (IT技术能力及IT管理能力[11]) 。

1.2 IT治理

IT治理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Loh et al., 1992;Henderson et al., 1993) , 但到目前为止, 仍然缺乏统一、精确的定义 (Broadben, t 2003) 。唐志豪、计春阳等学者研究发现, 国内外有关IT治理的研究可划分为控制型和引导型两大流派[12]。

控制型IT治理流派以全球IT治理研究中心 (ITGI) 、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 (ISACA) 、Hoffman和Van Grembergen为代表, 其关注的重点在于“IT治理内容”, 价值、风险与控制内容是其IT治理研究的核心。

引导型IT治理流派以麻省理工学院CISR中心的Weill和Ross教授为代表, 他们认为“IT治理是在IT应用过程中, 为鼓励期望行为而明确决策权归属和责任担当的框架”, 持类似观点还有Peterson (2004) , Segars (1999) 等。引导型IT治理流派更关注“如何治理”, 强调通过引导 (权责利制度安排) 来提高IT治理水平, 主要研究成果涉及治理模式 (IT决策权力分配) , IT治理机制 (组织结构、流程和沟通关系) , 以及IT治理影响因素分析等[12]。

本文认为, 要使IT治理落到实处, 关注“治理内容”与关注“如何治理”的IT治理研究具有同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 本文将遵循融合控制型IT治理和引导型IT治理的研究成果的思路, 将IT治理划分为IT规划、IT建设与实施, 以及IT运行、维护与持续优化3个控制领域, 而在每一个控制领域则侧重测量引导型IT治理流派所关注的、与这一控制领域相关的IT治理组织结构、流程和沟通关系。

1.3 业务—IT匹配

在围绕信息技术与企业关系协调与否及如何协调的大量研究中, 由Henderson和Venkatraman[13,14], Reich和Benbasat[15]以及Luftman[16,17]等人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专业术语“Business-IT Alignment”被广泛采用, 国内许多学者通常将之直译为“业务—IT匹配”[18,19,20]。据Luftman (1993) 的定义, 所谓业务—IT匹配是指以一种合适的、及时的方式应用信息技术, 从而使其与企业战略、目标及需求和谐一致[16,17]。而根据Reich和Benbasat (1996) 的定义, “业务与IT的匹配性”也就是“业务与IT在使命、目标和规划相互支持的程度”[15]。由此可见, 业务—IT匹配 (Business-IT Alignment) 中的业务 (Business) 不能简单地视为与业务流程同义, 更准确地讲, 其中的业务 (Business) 一词应与“企业”一词类似, 而这一内涵在英语business的基本含义中也所体现。因此, 将业务—IT匹配 (Business-IT Alignment) 理解为企业—IT匹配或IT—企业匹配应更为妥当, 本文也倾向于将“业务—IT匹配”、“IT—业务匹配”与“企业—IT匹配”、“IT—企业匹配”、“企业—IS匹配”及“IS—企业匹配”等同视之。

围绕组织层面的业务—IT匹配, 过去的研究可分为两种开展路径。一种是从横向的角度研究业务—IT匹配在不同维度上的体现, 另一种则是从纵向的角度研究业务—IT匹配在不同层次上的内涵。有关匹配维度的研究中, 侧重于匹配内容和匹配状态的理性维度和侧重于匹配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维度是研究得最为充分的两个维度[21], 结构维、非正式结构维和文化维[22]的匹配研究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有关匹配层次的研究中, 聚焦于业务—IT战略层匹配的研究占据着绝对的份额, 不过, 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转向业务—IT流程匹配的研究。

本文认为, 业务—IT匹配本质上反映了企业系统与企业内的IT系统 (广义信息系统) 两个复杂系统的匹配状况, 承认其多维度、多层次及系统性是深刻揭示业务—IT匹配内涵及机理的基本前提。因此, 本文将业务—IT匹配理解为二者在战略层、流程层及理性维、关系维的综合匹配。系统地认识业务—IT匹配, 需要同时把握业务—IT匹配在战略层、流程层及理性维、关系维相交四象限中的匹配状况, 本文分别称之为业务—IT战略匹配保障体系就绪度 (战略层—社会维) 、业务—IT战略匹配成熟度 (战略层—理性维) 、业务—IT流程匹配保障体系就绪度 (流程层—社会维) 和业务—IT流程匹配成熟度 (流程层—理性维) 。

2 理论假设

2.1 IT治理与业务—IT匹配

大量研究表明, 企业实施信息系统或应用信息技术后之所以未能带来组织绩效的改善, 主要原因在于IT采纳后并没有与企业业务有效地匹配[23]。企业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 无论多么先进的信息技术, 如果不能与企业业务有效匹配, 巨额的投入都只能带来巨大的浪费, 更不能给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组织绩效带来任何积极的促进。IT治理的最终目标虽然是帮助企业提升其竞争优势并促进组织绩效的提高, 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赖于IT投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而IT治理的初衷也正是为了保障企业IT投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期通过种种治理机制的安排来确保企业的IT投入直接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需要, 并有助于企业长期规划和发展目标的实现。基于此,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IT治理对业务—IT匹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 业务—IT匹配与IT能力

在国内外的文献中, 围绕业务—IT匹配的许多研究表明业务—IT战略匹配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1,22], 而涉及IT能力的许多研究也同样证明了IT能力对企业绩效也有着显著的影响[2,8,9], 但关于业务—IT匹配与IT能力间的关系则鲜有研究。不过, 根据资源基础理论 (RBV) , IT投入只有转为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并无法替代的IT能力时, 才能为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 基于RBV理论, 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推断, 业务—IT匹配之所以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组织绩效的改善, 关键在于业务—IT匹配有助于企业形成独特的IT能力。为验证上述推断的合理性,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业务—IT匹配对IT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3 业务—IT匹配的中介作用

在过去的研究中, IT治理对企业竞争优势及组织绩效正向影响已得到相关研究的证实[24,25], 根据资源基础理论 (RBV) , 其中隐含的假设, 即IT治理对IT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似乎也就不证自明了。然而, 作者在过去10年的咨询经历中却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 即:同样按照COBIT或ITIL等IT治理规范进行评测、IT治理成熟度也相差不大的企业, 在IT能力及组织绩效方面的表现却可能存在显著差异。由此, 作者初步判定, IT治理并非完全通过直接效应影响IT能力, 在两者的影响关系中或许还存在着中介变量。由于IT治理所带来的IT价值最终都需要体现在IT所支撑的企业业务领域中, 作者认为, 引入业务—IT匹配作为上述影响关系中的中介变量, 理论上是可行的。根据Baron等[26]的观点, 在社会和行为科学领域, 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中介变量, 要引入中介变量, 通常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方面, 中介变量与自变量需要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另一方面, 中介变量与因变量也要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根据假设1和假设2所提出的观点, 本文于是进一步做出如下假设3:

H3:业务—IT匹配在IT治理与IT能力的关系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与变量

3.1.1 样本选择

本文主要以华南地区的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 从业务—IT匹配视角研究IT治理对IT能力的影响机制, 将研究目标锁定为华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广东、广西、福建3省的制造企业, 覆盖了装备工业中的汽车及摩托车、机械及重大技术装备行业, 消费品工业中的电子电器、纺织服装、医药食品行业, 以及原材料工业中的石化化工、建筑材料、钢铁有色共10个代表性的子行业。

本次研究的抽样样本为1000个, 总共填回618份问卷, 回收率61.8%。其中填写不太完整的无效问卷87份, 填写明显很随意或者规律性很强的无效问卷49份, 有效问卷482份, 问卷的有效回收率48.2%。其中样本企业最集中的地区是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和福沿海地区, 分别占45.9%和25.6%。企业年销售收入3000万以上的占78.5%;企业资产额5000万元以上的占72.6%。

3.1.2 变量测量

企业IT治理水平的测量融合了控制型IT治理和引导型IT治理成熟的研究成果和行业规范。按照COBIT控制领域的划分思路, 结合IT项目的生命周期模型, 本文中IT治理的测量由3个子量表构成, 分别是IT规划治理水平、IT建设与实施治理水平, 以及IT运行、维护与持续优化治理水平, 每一个子量表的测量则借鉴引导型IT治理流派的研究思路, 分别包括治理组织结构、流程及沟通关系3类题项。

IT能力的测量参考了Bharadwaj[8]、谢卫红[10]、吴晓波[11]等的观点, 由IT基础资源 (包括IT软、硬件基础设施) 、IT无形资产 (企业内部IT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合作, 管理流程及惯例等) 和IT人力资源 (IT技术能力及IT管理能力) 3个子量表构成。其中, IT基础设施通过IT软件设施及IT硬件网络设施两个题项进行测量;IT无形资产通过业务部门与IT部门的协作、员工IT意识及IT管理规程3个题项进行测量;IT人力资源通过IT技术能力及IT管理能力两个题项进行测量。

业务—IT匹配的测量由业务—IT战略匹配保障体系就绪度 (战略层——社会维) 、业务—IT战略匹配成熟度 (战略层——理性维) 、业务—IT流程匹配保障体系就绪度 (流程层——社会维) 和业务—IT流程匹配成熟度 (流程层——理性维) 4个子量表构成, 子量表的测量参考了Luftman[16]、Reich[21]、Lee[27]等关于战略匹配成熟度、匹配社会维及理性维的测量量表。

本研究的主要变量量表中的题项均采用Likert五分制量表。其中, IT能力及业务—IT匹配的测量分为“很低”到“很高”5个等级, 得分分别为1~5分;IT治理的测量则分为“非常不健全”到“非常健全”5个等级, 得分分别为1~5分。

本研究用SPSS18.0来检验各变量测量的信度, 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调查问卷的构念效度进行检验, 所得结果见表1。根据表中结果, 可以发现各变量的Cronbach's α值均在0.7以上, 表明本研究变量的测量具有较好的整体信度。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各拟合指标均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表明本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构念效度。

3.2 中介效应检验方法

在文献[28]中, 温忠麟等提出了一种既可以检验部分中介效应, 又可以检验完全中介效应, 而且还比较容易实施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该方法同时考虑了两类错误率, 而且还简单可行, 计算量少, 因而得到了其他许多学者的支持。本文对中介效应的检验正是遵循了该方法。设自变量为X, 因变量为Y, 中介变量为M, 则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中的路径图和数学方程来描述。

为了检验变量M的中介效应是否显著, 本文遵循文献[28]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按照以下4步依次展开[28]:

(1) 检验回归系数c, 如果显著, 继续下面的第2步。否则停止分析。

(2) 做Baron和Kenny[29]部分中介检验, 即依次检验系数a、b, 如果都显著, 意味着X对Y的影响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了中介变量M实现的, 第一类错误率小于或等于0.05, 继续下面第3步。如果至少有一个不显著, 则不能下结论, 需转到第4步。

(3) 做Judd和Kenny[30]完全中介检验中的第3个检验, 即检验系数c′, 如果不显著, 表明是完全中介过程, 即X对Y的影响都是通过中介变量M实现的;如果显著, 说明只是部分中介过程, 即X对Y的影响只有一部分是通过中介变量M实现的。检验结束。

(4) 做Sobel[31]检验, 如果显著, 意味着M的中介效应显著, 否则中介效应不显著。检验结束。

4 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4.1 假设检验

运用LISREL9.1统计软件对本文所提出的假设关系进行检验, 所得结果的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该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标是χ2/df=3.76, RMSEA=0.080, NFI=0.97, IFI=0.98, CFI=0.98, GFI=0.94, 均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

按照3.2节所给的检验程序对业务—IT匹配 (M) 的中介效应进行判定, 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其中X表示IT治理;Y表示IT能力。从表2中可以看到, 系数a (0.64, T=9.64) 、b (0.57, T=6.31) 、c (0.746, T=10.59) 、c′ (0.38, T=7.26) 都是显著的, 因此, 业务—IT匹配的中介效应是显著的 (但非完全中介) 。

注:SE为标准误, **p<0.01

根据图2和表2所显示的结果, 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假设H1、H2和H3都获得了证实, 即IT治理对业务—IT匹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r=0.64, p<0.01) , 业务—IT匹配对IT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r =0.57, p<0.01) , 业务—IT匹配在IT治理与IT能力的关系中起着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 其中直接效应的大小为0.38, 间接效应的大小为0.365。

4.2 讨论与启示

4.2.1 IT治理与业务—IT匹配

业务—IT匹配是制造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衡量标准, 是制造企业向管理和信息化要效益的关键所在。达成良性的业务—IT匹配是广大制造企业信息化时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在Luftman[32]提出的业务—IT匹配成熟度模型中, IT治理与沟通、竞争力/价值测量、合作伙伴关系、范围和架构、以及技能被视为衡量业务—IT匹配的6个重要维度, 同时也是提升业务—IT匹配成熟度的6个重要影响途径。不过, 由于Luftman关注的重点是业务—IT匹配成熟度的测量, 对IT治理对业务—IT匹配的影响作用未能展开深入研究。Henderson、Venkatraman、Reich等学者虽然研究了业务—IT匹配理性维和社会维的影响因素, 却也未能系统研究IT治理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IT治理对业务—IT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而华南地区制造企业的经验事实也证实了IT治理对业务—IT匹配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 这一结果的积极意义更加彰显。因此, 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强化IT规划、项目实施及运行维护过程中的组织安排、流程设计和沟通关系, 来促进IT与企业其他互补资源的深度融合, 达成较高的业务—IT匹配度。

4.2.2 业务—IT匹配与IT能力

按照资源基础理论, IT投入只有转化为IT能力时, 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不过, IT并非一经投入就可奇迹般地转化为能够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IT能力, 在此之前, 它需要同企业的其他互补资源深度融合, 而融合的深度和质量, 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业务—IT匹配度上。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业务—IT匹配对IT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 企业向信息化要效益的关键不应一味地强调IT投入的数量, 而应追求IT投入的质量和效益, 而提高IT投入质量和效益的突破口则是努力达成满意的业务—IT匹配度。在业务—IT匹配过程中, IT投入被有效地转化为服务于企业业务运作的软、硬件资源, 企业利用IT支持业务运作和推动业务创新的能力也得以有效提升, 竞争优势得以强化。因此, 企业在信息资源配置和IT能力建设过程中, 要格外重视业务—IT匹配作用, 不能盲目地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软、硬件性能的优越性, 而应紧密结合企业的业务运作需要, 在业务—IT匹配过程中高效配置IT资源, 有针对性地提升IT能力。

4.2.3 业务—IT匹配的中介作用

在本文中, 业务—IT匹配在IT治理与IT能力之间的中介效应获得证实, 并且间接效应占全部影响效应的48.9%, 换句话说, IT治理对IT能力虽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但这种影响并非完全是直接的, 有很大一部分是要通过提升业务—IT匹配来间接作用的。在国家倡导两化深度融合的今天, 为提高IT投入质量和效益, 确保IT投入高效转化为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IT能力, 广大制造企业需要加强IT治理, 强化贯穿IT系统全生命周期的组织安排、流程设计和沟通关系。同时, 也要避免IT治理陷入ISO质量体系建设时曾出现过的“规范、流程很完备, 管理能力却无明显提升”的怪圈, 重点关注业务—IT匹配, 实现IT治理、业务—IT匹配、IT资源配置和IT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

5 结 论

本研究以华南三省 (广东、广西、福建) 的制造业企业为例,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证实了业务—IT匹配在IT治理与IT能力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IT治理对IT能力的影响机制, 进而深化了IT治理对企业竞争优势和组织绩效的作用机制。当然, 本研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 (1) 因研究时间限制及数据收集难度问题, 本研究未能获取到较难获得的时间序列数据, 而采用了较易取得的截面数据, 但IT治理、业务—IT匹配以及IT能力的形成均是一个动态过程, 因而变量间的关系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争取与部分企业达成长期合作, 通过3年左右的跟踪配对研究, 获取到相对准确的时间序列数据, 使之能够相对动态地反映IT治理对业务—IT匹配及IT能力的作用情况; (2) 调查样本集中在华南三省, 因使得研究结果的普适性需要进一步验证。在今后的研究中, 可以通过扩大样本采集范围, 对此予以改善。

IT工程师 篇11

课题组组长:史可山,人行南平市中心支行行长;

课题组成员:陈崇跃,徐克勋,朱燕涛,张杏英;

执笔:陈崇跃,朱燕涛。

摘要: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人民银行系统对IT的依存度日增,信息系统风险也接踵而至,内部审计面临新的挑战,IT治理势在必行。为此,本课题组在分析了人行传统的内审已不能适应IT时代审计使命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人行内部审计并以此深化央行IT治理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中央银行;内部审计;IT治理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2-0088-02

随着人民银行各项业务与管理活动对IT依存度的日益提高,IT风险渐露端倪,人民银行内审从体制、手段和方式等均面临与IT发展程度相对应的新挑战,央行内审呼唤与IT治理相适应的改革。

一、加强人民银行IT审计促进央行IT治理的必要性。

IT治理大意指合理利用IT资源与适当管理IT相关风险的一种管理模式与机制。IT治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证信息技术与各项业务的有效结合,促进组织收益最大化与风险的最有效控制。如同企业(公司)治理包括了内控管理及其内部审计等制度安排,“IT治理”也涵盖IT审计、信息安全审计、IT服务管理等内容。“IT审计”既是IT治理的组成部分,也是IT治理的促进因素。“IT审计”不仅对信息系统(IS)及其管理制度,还包括对内审自身的IT化建设行使“监督、评价与咨询”职责。

人民银行具有类似商业银行等现代企业的组织架构与业务体系,在管理上同样适用和更需引入“企业治理”与“IT治理”机制。人民银行在组织架构上设立了分支行机构,在业务上也有“存贷款”、“中间业务”、“黄金外汇储备与买卖”等经营性品种。因此人民银行的“业务”系统及其“应用系统”也更为庞大与复杂,日常运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支撑。在这种背景下,人民银行信息系统运行的有效性与潜藏的风险更加不容忽视,建立健全人民银行系统的IT治理及其IT内审机制十分迫切。

二、人民银行系统IT治理与IT审计的现状

在IT治理方面,人民银行表现明显滞后:一是尚未编制出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央行IT治理蓝图或规划;二是尚未建立与人民银行组织结构和业务体系及IT应用水平相适应的IT治理组织框架和制度体系;三是尚未建设和培育一支既掌握IT知识又谙熟央行业务的IT治理复合型或“两栖”的人才队伍;四是作为IT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IT审计、IT风险控制等监督与保障机制尚不成熟和健全,影响了人民银行IT治理的深化。

在IT审计方面,人民银行信息系统仍没有突破传统内审的窠臼。具体问题与原因:

一是IT审计的理论缺失。IT审计是审计理论的新兴领域,当前有关它的研究尚不够深入,阐述与定义尚不统一,也给IT审计制度的建设和IT审计的实践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

二是IT审计的制度缺失。人民银行内审司虽制定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审计规程》等制度,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IT审计”,仅处于信息系统(IS)审计层次,属于一般内控操作制度范畴。

三是IT审计的标准缺失。目前却仍未规划与制定出一套能与国际接轨的抑或有中国特色的IT审计标准与具体行业准则,使目前的IT审计没有明确的方向与标准的轨道。

四是IT审计的队伍缺失。首先,在组织体系上IT审计人员配置不足与结构不合理。其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既掌握IT知识又熟悉央行业务、懂得金融法律的人力资源十分匮乏。第三,未建立IT审计复合型人才培育机制,使现有人员IT审计素质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

五是IT审计的手段缺失。即IT审计本身缺少信息技术硬件与软件的武装与支持。首先是内审部门计算机及其网络工具与设施配备不足,使目前所开展的IT审计仍停留于现场的、被动的、事后的传统审计形式。其次是业务审计的IT辅助审计应用软件缺乏,内审人员面对全面“数字化”的审计对象,只能望洋兴叹。第三是当前的业务应用系统在设计、开发之初就未考虑接受审计因素,内审人员实施IT审计时没有“合法”接口与取证手段。这些均极大地困扰与制约着IT审计的开展与发展。

三、改革央行内审深化IT治理的政策建议

1、加强IT审计及IT治理的理论研究,为新形势下的央行内审改革提供理论基础。2004年,人行内审司同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合作开展了“IT治理与IS审计模型研究”,对国际通用的IT治理框架和信息系统审计标准“信息与相关技术控制目标”(COBIT)进行了研究,取得初步成果。但是,近年来类似的内审科研仍然偏少,成果不多。当前,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均较深入,硕果累累,可以很好借鉴。

2、改革传统的人行内审体制,架构与IT治理相适应的新型内审模式。IT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审计,维护、促进或增强人民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合规性、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人民银行已构建了强大的信息传输网络,作为内部审计主要对象的央行业务系统实现了数据大集中,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业务运营与管理的内涵与外延也发生重大变化,不同层次的央行机构IS更存在鲜明的差异。这就要求央行对传统的内部审计架构进行新的设计,如构建“重心上移、机构下派”的内审新体系。借鉴西方中央银行组织治理模式并与央行IT治理机制相适应,在强调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同时,注意与IS开发、应用部门的协调一致。采用更灵活的内审方式,如引入市场经济国家“内审社会化”或“内审外包”做法,对人民银行的部分IT审计项目可委托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开展;提升手段,改革传统的现场审计与人力审计模式,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审计辅助系统实施以“信息技术对抗信息技术”的“非现场审计”和“机器审计”,等等。

3、树立现代内部审计理念,实现内审由合规性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服务转变。审计的目的是确保整个组织活动的有效性、效率性、合规性、安全性,使组织“价值增值”。内审由于IT手段的利用及对IS的审计,使内审目标的实现更加可能。因此,人民银行的IT审计不应停滞在查错纠弊的监督阶段,而应要求审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为被审对象提供咨询服务,当好参谋。

4、加快编制我国央行IT治理规划,建立适应人民银行体制的IT审计标准体系和框架。“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联合会”(ISACA)已制定了“面向过程的信息系统审计和评价的标准”(COBIT),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将其作为国际通用的IT审计标准。作为我国央行的人民银行内审也应积极借鉴标准,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央行特色的IT审计标准与规范,为IT审计开展评价、咨询等活动提供尺度与准绳。

5、开展对新系统开发的审计,实现IS事后审计向全过程审计转变。即在新系统的立项、开发、测试和验收阶段,内审人员就参与其中,对程序开发到应用的全过程从审计的角度进行审慎监督;对系统的审计由事后转变为全过程监督。同时各业务部门在正式培训、推广使用新系统时,应邀请同级审计部门参加培训学习。对新系统开发审计时,应对新系统的今后可审计操作性提出要求,防止系统出现“拒审”等情况的发生。

6、加强IT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央行内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一是吸收计算机专业人员,把他们培养成审计人员;二是对现有审计人员开展IT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成IT审计师;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推行IT审计师持证上岗制度,鼓励内审人员学习和钻研计算机知识,考取国家计算机资格等级证书,有条件的通过国际IT审计师资格认证。

(七)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开发与应用,推进IT审计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思想》 (美)Andrew D.Bailey, (美)Audrey A.Gramling, (美)Sridnar Ramamoorti著;王光远等译,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1

[2]仲安妮.IT审计直面差距找准定位促跨跃.金融时报,2006-8-22

[3]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内审课题组.我国央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策略,江苏内部审计

[4]韩国强.中国人民银行信息系统审计探索.金融时报,2006-03-14

IT工程师 篇12

对广大家庭用户来年底采购一台外形精美、功能强悍的三星笔记本可在节假日中娱乐休闲,三星笔记本电脑开展“新年大礼送不停”活动,从12月19日延续到1月8日购买三星笔记本有超值大礼相送。促销期间凡购买高端机型(R720,R7 18,Q320,Q318,X420,X418,R522及R470)的消费者有机会获美的紫砂电炖锅。而购买三星其他任一笔记本电脑有机会获三星精心准备的新年五件套大礼包一份,为生活和工作增添新意和精彩!

三星X系列的奢华商务随具CULV平台更具轻薄和便携,超长续航,小巧机身,是商务人士的贴心助手。时尚代表的Q系列,简约设计将科技与时尚交融。黑或白钢琴烤漆机身,动感十足。16:9显示比例LED“高清全景屏”,R系列产品是主流大众欢迎的具有钢琴烤漆的精美外观,性能配置完全满足从学生、白领到中老年人的使用功能。加上送礼促销使购买更感超值。

三星IT专卖店还为热爱DIY装机爱好者们准备豪礼,从现在至2010年元月31日,购P1950W/P2050/P2070G/P2250/P2270G/P2250W任一款,送价值22元的400ml舒肤佳沐浴露或价值25元的韩国“777”牌修甲一套装;购P2350/P2370G/P2450H任一款,送价值70元的“glass lock”时尚饭盒一套装或价值68元的金龙鱼5L精炼一级大豆油。每一项礼品都是实的礼品。

三星P2250W是继T220后的绝色16:10主打产品,22寸宽屏拥70000:1动态对比度、1680×1050分辨率及2ms灰阶响应时间,搭配LED触摸式按键;此外,P2250W是首款机身贴有“compatible with win7”(兼容"7)的显示器,显示win7上还可以还原原始视频中的色彩,对色彩及饱和度等都处理到位。显示器外观采用TOC琉晶工艺和钢琴漆工艺的融合是材质环保的优质显示器。

三星显示器蝉联年度市场销量第一、连冠荣获十一,三星一直以良好口碑、优质产品和时尚产品理念回馈消费者,这场“绝色炫动,欢乐嘉年华”是三星显示器在年初给消费者带来新年的购物惊喜。

产品齐全是三星IT专卖店的最大优势,除家庭用户和玩家之外,企业用户也能在三星IT专卖店找到合适的采购对象,不仅可以采购到三星笔记本和显示器新品,还有众多三星打印机新品可供选择,从2009年12月21日到2010年1月17日三星开展彩色打印机促销活动,凡是用户在活动期间购买CLP-315、310N、CLX-3175、CLX-3175N等产品,即可获得精美的弓箭水杯套装7件套一件,礼品数量有限,赠完为止。

CLP-315、CLP-31 0N、CLX-3175、CLX-3175N均采用了三星独创的第三代NO-NOIS静音技术,使得打印工作时噪音低至45dB,而CLX-3175、CLX-3175N两款彩色一体机工作时噪音低至46dB,超低噪音和快速打印,三星CLX-3175、CLX-3175N两款彩色一体机体积小巧,且均具备身份证复印功能和USB接口,不需借助电脑就可以打印,具备独立办公特性。

目前,三星IT“星世界”计划在全国开设三星IT专卖店,计划总负责人,三星电子中国营销副总裁李载烨表示,三星推广“星世界计划”的主题是“卓越技术,精英品质”,是要将最好的产品、最好的服务带给中国消费者。

上一篇:措施解析下一篇:国内CDIO工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