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体系论文(共12篇)
生产体系论文 篇1
一、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体系及评述
(一)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体系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体系包括五种分配方法, 分别是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顺序分配法、计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这五种分配方法学校都在学习, 没有明显的重点非重点之分。而会计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决定了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又决定了其在工作中的思维及工作习惯。所以, 在企业中, 会计人员并未对五种方法认真进行比较, 而是哪个简单用哪个, 或者沿袭师傅传承下来的某一种方法, 并未考虑其合理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二) 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瑕疵评述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体系改革的主要动力, 是因为各辅助方法本身存在瑕疵。 (1) 直接分配法。直接分配法的最大优点是简单, 使会计工作因此轻松简易, 但是却抹杀了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劳务及产品的客观事实。无论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的紧密程度如何, 但相互之间不提供劳务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这种方法很容易放松对辅助生产车间的成本控制, 也有违于会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原则。可见这种方法属于粗放型、低层次的管理方法。目前这种方法的使用还很广泛, 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水准。 (2) 一次交互分配法。与直接分配法相比, 一次交互分配法加强了对辅助生产车间消耗其他辅助生产车间所产劳务及产品的考核, 成本管理水准应是提高了一个档次。然而, 其交互分配的费用分配率是以交互前的待分配费用为依据计算的, 故分配结果也不准确。此外, 由于需要交互分配, 导致需要两次计算分配率并进行账务处理, 由此拉长了会计处理的过程, 增加了成本计算和账务处理的工作量。 (3) 顺序分配法。与前两种方法相比, 顺序分配法本质上是有选择地对辅助生车间使用其他辅助生产车间所产劳务及产品的考核, 即只对受惠较多的、排在后面的辅助车间进行较严格的考核, 而对于排在前面的不考核。这种方法摈弃了直接分配法不考核辅助生产车间消耗辅助生产劳务及产品的缺点, 同时也不像一次交互分配法那样, 对所有辅助生产车间消耗辅助生产劳务及产品都予以考核。故从管理的疏严程度而言, 严于直接分配法, 疏于一次交互分配法;从会计工作量而言, 高于直接分配法, 低于一次交互分配法。但由于是有选择地对辅助车间消耗辅助生产劳务及产品进行考核, 故分配结果的准确性有所下降。更需要注意的是, 该方法要求预先对辅助生产车间进行排序, 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 还导致分配结果增加了更多的主观任意性。 (4) 计划分配法。与前几种方法相比, 计划分配法省略了分配率的计算, 而采取了较稳定的“计划分配率” (亦称计划价格) 。其实, 这种方法的弊端很多。首先, 在该方法下, 将所有的差异计入“管理费用”, 使“管理费用”账户起到了“成本蓄水池”的作用, 掩盖了分配结果在准确性方面存在的不足。其次, 因为须将实际与计划分配间的差异计入“管理费用”, 也拉长了会计处理过程。再次, 由于“计划价格” (计划分配率) 的制定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进一步导致了分配结果的不准确和“管理费用成本蓄水池”的滥用, 长此下去, 成本核算不仅在准确性方面存在不足, 而且使成本核算工作的责任心逐渐变得麻木, 因为所有差异都会计入“管理费用”这个“成本蓄水池”。 (5) 代数分配法。代数分配法是通过联立方程组并对其求解来获取分配率和完成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这种方法的逻辑最为严谨, 分配结果最为准确, 同时对辅助生产车间消耗辅助生产劳务及产品进行了较严格的考核。这种方法唯一的“缺点”是“计算量大”, 提高了分配工作的“难度”。
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体系优化指导思想及设计
(一)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体系优化指导思想
包括: (1) 成本信息“准确性”优先。企业核算生产成本的根本目的, 是为控制成本及经营决策工作提供依据———准确的成本信息。若为了达到降低会计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以及提高所谓的“及时性”等目的, 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 则“及时性”就失去任何意义, 极度扭曲的成本信息“假情报”不仅没有任何价值, 还容易误导企业决策。提供这样的成本信息其危害甚于不提供成本信息。长期以来, 会计工作的“及时性”甚至已成为某些会计部门及会计人员掩饰其会计工作粗放浮浅的经典借口, 以糊弄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的企业高层决策者。 (2) 在保证成本信息“准确性”的前提下, 尽量降低工作量和提高“及时性”。在确保成本信息的前提下,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过程应尽量降低工作量,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并可使会计人员将精力从价值较低的、简单化的计算工作, 向价值更高和更富有智力含量的成本分析、成本决策等方面的工作转移。这也是对会计人员精力和智慧的优化使用。
(二)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体系优化设计
辅助生产费用“代数法”是最准确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 那么, 为了优先保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就应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普及使用这种方法。同时, 由于某些企业自身的特殊原因, 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还有一定存在价值。结合以上考虑, 提出以下优化设想。 (1) 优化后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体系。优化后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体系包括代数分配法、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等三种方法。其中, 代数分配法为普遍推广的主要方法, 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为特殊环境下的辅助方法。与以前相比, 其体系结构大为简约。简约的体系不仅突出了分配方法的应用价值, 还节约了学习精力和智力, 客观上也使学习者的精力、智力得到优化分配。 (2) 体系内各种方法的地位及应用指导。一是普及“代数法”应用并提高其应用技术和效果。首先, 条件较好的企业直接使用“代数法”。对这类企业, 建议其成本会计人员积极使用“代数法”并熟练操作会计软件。当辅助生产车间数量增加以后, 亦能及时地将会计软件升级, 提高成本信息的“及时性”。此外, 成本会计人员应将节约的时间用来加强成本分析的学习, 借以提高成本分析能力, 为企业决策工作当好参谋。其次, 会计部门配备计算机, 但尚未实行电算化、或电算化软件功能未包括“代数法”的企业。相当一部分小企业, 会计部门配备了计算机, 但由于经费原因, 尚未实行电算化, 或者虽实行电算化, 但电算化水准很低, 其会计软件功能里未设置“代数法”功能。对此类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 建议利用EXCEL软件自行开发设计“代数法”的简易电算化程序。小企业的辅助生产车间较少, 短时间内其数量变化的可能性也不大, 所以针对自己企业量体裁衣设计的简易“代数法”EXCEL应用软件, 反而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稳定性。二是将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作为辅助方法。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仍可作为辅助方法使用。比如, 有些企业的某些基本生产车间规模较大, 内部门类比较齐全, 即基本生产车间内也设有机修工段和锅炉工段等内部辅助生产部门, 内部也需要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基于其成本核算条件及管理目标定位。可以选择“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等辅助方法。
三、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教学改革建议
(一) 加强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意义与正确理念的学习
让学生对辅助生产费用的意义、目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以正确的理念指导其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使学生明白, 目前会计数据处理已经以电子手段代替了手工手段, 成本信息“及时性”已无虞, 则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工作应完全围绕其工作的核心价值———“准确性”展开。
(二) 突出“代数法”的学习
既然“代数法”有无可替代的准确性, 且在在会计数据处理电子化条件下, “代数法”的“计算难”已经不是问题, 那么, 可将“代数法”作为主要方法进行学习。对其他方法, 仅出于拓宽知识面的需要, 作为一般了解即可。可采取教师简要介绍、学生课余自学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 加强“代数法”所需的数学知识学习
“代数法”需要准确联立“一次方程组”并能准确求解。虽然这是初中数学知识, 但仍有少数会计学习人员不能熟练掌握。此外, 当辅助生产车间个数达到三个及三个以上, 相信有更多的人感到不习惯。因为人们更习惯于解二元方程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扎实的初、高中数学知识及耐心, 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并熟练运用。
(四) 强化设计“代数法”电算化软件所需的EXCEL知识学习
学生毕业后未必都能进条件较好的企业。若就业企业条件较差, 企业没有可供现成使用的“代数法”电算化软件, 可开发简易“代数法”电算化软件。教师应加强EXCEL简单编程知识的讲授, 并指导学生完成简单程序的设计练习。
(五) 加强对企业生产实践的观摩与学习
优化了教学内容结构之后, 师生就有更多的时间下企业学习, 加深对一线生产经营管理的了解, 使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学习能与企业辅助生产车间的实际经营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依此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生产体系论文 篇2
一、生产组织保证措施
1落实本单位管理标准中《安全生产》《安全防护》《安全生产奖惩办法等各项制度》。
2、落实进厂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制度。
3、落实定期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的管理制度。
4、落实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和不定期的组织检查现场安全生产情况。
二、生产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网络体系,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建立安全责任制严格制度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实施细则,电厂厂长为第一安全责任人,下设专职安全员以及各分场主任及班组安全员,将安全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人身上。
2、抓好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质量,做好安全交底,做到警钟长鸣。
3、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加强特殊工种的持证管理,坚持持证上岗,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自我保护。
4、现场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工作服以及劳保鞋。
5、工作现场的护栏摆放整齐,专人看守,做到封闭范围内无非工作人员进入。
6、如需夜间施工时,应做好照明及警示故障工作,并派专职安全值班员巡查,照明电路由专职电工负责搭设,维修确保夜间施工安全。
.7、每天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消灭隐患,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奖惩制度,严厉处罚各种违章行为。
8、各种电器设备的制度维修做停电处理,如必须带电作业时要上报有关部门,在定了有关措施并派专人监护后方能进行。
三、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规,保障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符合规定。
1、将安全生产工作与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统筹安排,批准实施的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2、为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组织保障;
3、确定逐级安全责任,批准实施安全生产制度和保障安全生产的操作规程;
4、组织安全检查,督促落实安全隐患整改,及时处理涉及生产安全的重大问题;
5、根据安全生产法规的规定建立安全监察机构和组织以及配备合格的安全监察员;组织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安全应急预案并实施演练。
6、参加有关事故调查、分析,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提出预防措施。
7、精心操作,严格执行操作纪律,做好各项记录,交接班必须交接安全情况,交班要为接班创造安全生产的良好条件。
8、正确分析、判断和处理各种事故苗头,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如发生事故,要果断正确处理,及时如实地向上级报告,并保护现场,做好详细记录。
9、按时认真进行巡回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和报告。
10、正确操作、精心维护设备,保持发电环境整洁,搞好文明生产。
11、上岗必须按规定着装,妥善保管、正确使用各种防护器具和灭火器材。
精密电机生产体系的升级改造 篇3
【关键词】电机制造;线圈;升级改造
我公司是一家建于50年代的国有老厂,专业从事微特电机生产,长期以来都是按加工方式归类组织生产,生产设备老化,长期以来以单机制造模式为主。生产任务下单方式采用人工编制生产计划、人工查询缺件数量后编制缺件计划、然后根据制件内容编制材料零件的采购和加工计划。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我们尝试利用现代组态控制技术原理,通过对现有设备的改造组合,以工艺流程为主线,分门别类建立起精密电机生产线。经过实践的积累摸索提高了生产效率,扩大了生产规模。
1、精密电机生产的管理控制系统改造
控制系统改造的第一步,是库房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与生产相关的库房有材料库、零部件库、半成品库、成品库等等,这些库房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库房信息虽然以前也实施了计算机管理,但仅限于各个部门内部单机管理,没有联网进行信息共享,造成生产计划管理上的人为阻隔。我们改造的第一步,就是组建一个信息网络系统,由生产计划部门牵头,将各单位与生产相关的库存信息通过中央数据库集中管控。销售部在每次准备下达订单时,通过电脑系统输入计划产品的订单号、型号和数量,电脑终端可以自动显示当前库存的成品数量,这些成品的订单号和拟发货日期,若是无相关订单号或已撤除订单号的成品,则订单号位置会相应显示“备品”字样,可以避免重复生产,减少了库存数量的积压。生产计划在收到销售部的订货要求时,拟制出生产计划,计划输入电脑,系统会自动给出每一个拟生产型号下零部件的库存情况,以及这些库存部品的用途动向,计算机系统在自动识别库存部品的已确定动向后,会自动生成缺件计划,并在原有部品划为备选后,打上相应的订单标识。
在生产环节,由于原生产体系下的主要生产设备大部分都是单机独立工作,各项设备均有自己的控制系统,相互未联网互动,形成一个个孤岛式的制造单元,这种现象对于生产效率显然是一种制约。对此,我们引入工业控制网络技术,运用组态软件作为自动化系统“水平”和“垂直”集成的桥梁和纽带,为实施数据采集、过程监控、生产控制提供了基础平台,与检测部件、控制部件构成复杂的应用系统,有利于企业消除信息孤岛、降低运作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市场反应速度。
在生产实施中,我们通过信息反馈模块,让生产线上的设备实现通讯连接,生产的信息和机器状态被生产线控制核心的信息处理模块收集起来。智能核心分析模块根据所得到的机器信息,以及系统设置信息,最优化的自动安排生产过程。并通过机器人通讯模块接口,对机器人发出控制命令,从而完成整个生产线的生产控制。如果发生故障或者异常情况,控制中心可以向单台生产设备发送控制命令,完成停机,报警或者其他指令。每台机器的产品加工情况、生产情况、维护情况、停机故障情况、等信息采集反馈到中控系统,录入中心数据库,进而进行综合分析、对比计算与显示,达到监测目的;从而达到分布式的优化调度、协调与控制,以实现整个生产线的最优化控制与运行。
2、精密电机生产的制造系统改造
在电机的构造中,电机线圈的制造是其最为重要的环节。电机线圈是实现电机基本功能:电磁转换的核心部件,电机的性能参数主要由其形成,因此电机线圈的制造也是电机生产的重中之重。电机线圈的制造工艺由以下工序组成:
线圈绕制-铁芯叠压-下线-绝缘测试-端部邦扎整形-浸渍。
线圈绕制采用自动绕线机,根据不同的规格型号,线模、漆包线不同,绕制的参数不同。换绕线模、换漆包线、调整参数这些工作是人工操作,一副线圈绕制完成后,需要人工撤下线圈,放入转运箱,送到下线工位。此次改造的内容之一,就是把这些各自独立的工序用新的工作模式串联起来,让其无缝连接,形成高效连续工作模式。改造的第一步,是把绕线机与下线机组合在一个工位,绕线完成的线圈取下后,直接放入下线机拉模内,通过下线机将线圈拉入定子铁芯。绕线下线的控制要点是绕线张力、漆包线平滑度(不能有搅疙瘩)、线膜无损伤。如果绕线张力不合适,或造成线圈蓬松,或漆包线崩断,都会使产品不合格,影响下一工序的进行。我们在改造中将绕线机、下线机的控制检测系统与生产线的中央处理器联网,利用各单机自身的检测系统,将生产中的数据实时反馈到中央处理器,出现异常状况时,一方面单机自身进行调整修正,另一方面中央处理器发出指令,让后续工位作出相应的动作,配合工作。
制造设备中,有一部分是普通机械设备,日常操作是完全人工進行的,要使这部分设备适应自动化生产线系统的改造,需要从保证质量,控制精度的原则出发,找出相应的软肋进行改造,并加入必要适当的数据检测和信息反馈接收功能使其与生产控制系统溶为一体。铁芯的制造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3、精密电机生产的性能测试与试验系统改造
电机试验是对电机装配质量及技术性能综合评价的重要环节,是电机制造和生产的重要工序。电机试验是利用仪器、仪表及相关设备,按照设计要求,对电机制造过程中的半成品和成品,或以电机为主体的配套产品的电气性能、力学性能、安全性能及可靠性等技术指标进行的检验。电机试验及检测是电机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电机性能主要是电气性能。除了常规的绝缘、耐压、直流电阻外,一般还要进行空载电压试验,加载后的电压、电流、温升等,计算功率、铜损、铁损,过电压试验。
传统的试验设备和方法由于操作时间长,需观测的仪器多,人工读取测试数据和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机试验的工作效率、质量和精度。在这次生产体系的改造升级中,鉴于目前电机设计水平、工艺水平的提升,以及用户要求的不断提高,电机的性能和质量指标都较以前大幅上调。因此,对电机测试技术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以前面所述的线圈制作工艺为例,该制造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绝缘测试。这项测试的目的,是检验在线圈绕制、嵌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漆包线绝缘层破损,导致绝缘性能下降,通过测试绝缘电阻值,检查在制品是否合格。
以前该工序的绝缘测试,全是在线下操作,也就是将嵌入漆包线的定子,用推车送到试验室去检测。这是一种费工费时的方法。在重组生产线中,我们将这一绝缘检测工作纳入到生产线中,直接在生产线上进行。绝缘性能检测分两个部分:耐压测试和绝缘电阻测试。在实践中,我们把耐压测试放在前面工序进行,合格后再检测绝缘电阻。生产线上的这些检测首先要解决的是通电触点的连接,铁芯的触点采用微动开关,漆包线引线的连接采用微触夹头,工作时,通过对检测仪的控制,每组检测对象顺序通电,分别检测相间绝缘、对地绝缘、匝间绝缘性能,检测数据通过测试设备的电脑进行分析判断,合格通过,不合格报警。检测数据同时传送中央处理器进行贮存。
4、小结
安全生产工作体系建设 篇4
1 安全生产工作体系整体性概念
在安全生产的系统理论之中, 其所涉及到的相关原理为:整体自身不等于是各个不同部分相加之和, 这被称之为是系统性的整体概念。各个不同部分之间所进行的相加之和, 仅仅只是整体的简单计算。实际上, 在各个不同部分之间, 还缺乏了对于各个不同结构进行联系、稳定的机制, 那么在缺少了这一部分因素的情况下, 其本身也就无法称之为一个整体的系统, 因为其部分计算之和并没有作为整体运行的功能。只有各个不同部分之间进行了良好的联系构建, 并且将不同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来进行排列之后, 所运行起来的机制, 才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其相应的体系之中才能够拥有整体性功能。
但是整体性本质也并非是各种形式都进行包含, 也就是说, 并非所有的相应要素都需要融入到体系之中后, 才能够使得各个不同部分联系在一起。任何不同的系统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相对性, 也就是说, 虽然某些要素会对于体系本身的运行造成影响, 但是从根本的部分联系强度以及部件属性上来说, 其本身都存在着一定的独立性, 在有需要的情况下, 完全可以将其归类到其他的系统之中。系统只有与环境之间保持了紧密的联系以及相应的适应性, 才能够称之为是一个安全生产的工作体系。
2 安全生产工作体系结构性要求
系统功能最优取决于结构最优, 这是系统论和系统工程中所谓最优化的观念。实际上, 即使都是由性能近似甚至完全一致的要素 (单元) 所形成的体系, 但由于各自的结构不同, 系统的属性和功能会有很大差别, 甚至表现为完全的非同质性。在一些大型装置和复杂技术系统的设计施工中, 其系统安全性能主要取决于系统的结构, 例如, 把十个可靠性为99%的元件, 采用串联结构形成一个简单系统, 其系统的整体可靠性约为91.4%左右;由1个这样的元件串联, 可靠性则下降为36.16%;如由1个这样的元件串联, 可靠性竟会下降到接近于零!如仍然使用同样的元件, 但采用并联结构, 那么1个元件组成的整体其可靠性将增加到99.1-99%以上 (P=1-11@1-1) 。1个元件的并联系统结构, 其失效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见, 系统的安全性不仅取决于元件的质量 (素质) , 还取决于系统结构的最优化。
系统最优化除依靠其结构整体性外, 还取决其层次性。如果所有要素无序地排列在一个水平线上形成单维结构, 一般不可能成为最优的结构, 只能称其为联系。显然, 一个复杂巨系统, 需要至少用二维或更多维的层次结构才能体现出系统的本质。就像人的机体, 从系统论的角度可以划分多个层次, 人体由呼吸、循环、神经和消化等七大系统组成, 每一个系统又再分为心、肺、肝等若干器官, 器官又由众多的组织构筑, 而组织来源于不同细胞, 细胞内又分成大量的细胞器, 细胞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分子水平结构。这种分层方法是人类目前能够找到的认识人体结构性和功能性的唯一捷径。而对于像安全生产工作体系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 层次性概念对于结构最优化的意义显而易见。
就层次性而言, 也有许多分层结构模型, 如树枝状、扁平网格状和封闭循环状等, 根据系统的特点可采用不同分层结构。安全生产工作几乎涉及社会各个层面, 工作对象千差万别, 应用的工作机制包括法律、监察、管理、经济、科技和文化等众多领域, 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更需应用层次性的办法研究其系统的结构。目前, 可以梳理出的安全生产工作体系要素大致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监管监察、工伤保险、目标责任、应急救援、科学技术、信息通讯、宣传文化、基础管理、教育培训、保障措施、事故调查等十多个。如果只是简单把这些要素并列在一起, 笼统的称其为若干个要素, 不仅在实践上不便实行, 而且在逻辑上也难以讲通。实际上, 这些体系要素并不完全处在一个层面上。梳理只是找出系统覆盖的范围, 而分层则是通过集成和凝炼认识系统的结构。
最优化结构才能实现最优化功能, 这不仅是出于事物客观规律的基本认识, 更是安全生产工作实践的要求。一个工作体系的运行状况主要取决于制度化建设和运行机制, 而且需要执行力做保证。显然, 完善的体系顶层设计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
3 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系统的动态性与开放性
系统自身所存在的演化转变实质上是无法进行控制的, 其自身都是逐渐从无序走到有序化的方向, 同时, 我们也对于某些安全生产工作的研究体系进行了全面详细认识, 并且持续不断的深化、升华。在我国当的各项系统理论之中, 所进行的系统动态性、开放性系统研究, 也逐渐的使我们明白, 任何一个系统自身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 其自身都不可能完全不发生改变。在系统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持续性的自我完善的状态下, 系统会持续进行摒弃缺陷、自我更新、与时俱进。而如果仅仅只是从经济体系的上层建筑角度来说, 那么便能够明显的看出, 无论历史进程奔身所是出现的任何经济形态以及体系形态发生, 实际上都无法进行改变, 同时也无法回避这类问题。改革后多年以来, 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体系在持续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人们开始对其加以重视, 无论是其中所涉及到的理论还是实践, 都在持续不断的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生产行业之中的安全生产体系持续不断的良性调整状态下以及外部环境不断改善的情况下, 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的发展必然会得到切实有效推动, 并且其发展形式会随着社会的不断稳定而持续的转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 务必要针对多个方面加以重视, 避免执行的建设工作存在一定的差错, 最大限度的实现安全生产工作体系建设的稳定性。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系统性理论方式, 将安全生产视为一个复杂、开放、庞大的系统, 同时对于安全生产工作体系所涉及到的整体性以及总体目标都保持完全相同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依据先进的优化理论进行研究之后, 能够明显的发现, 在安全生产领域进行创新改革以及思想解放方面加以强化, 便能够使得安全生产工作体系所涉及到的相应建设工作处在一个良好的趋势上。主要针对安全生产工作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以期为我国安全生产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安全生产,系统论,体系,安全生产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晓宇, 刘功智, 周建新, 任智刚.安全生产执法监察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8 (1) .
[2]佟兴广.用系统安全管理方法改进消防安全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1) .
TPS丰田生产体系 篇5
TPS丰田生产体系编辑
丰田式生产管理(Toyota Management),或称丰田生产体系(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副社长大野耐一创建,是丰田公司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它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和完善,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今天这样的包括经营理念、生产组织、物流控制、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库存管理、现场管理和现场改善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生产管理技术与方法体系。
目录 1简介 2由来 3理论框架 4关键原则 5实施条件
6T存在问题7管理特征1简介编辑丰田生产方式又称精细生产方式,或精益生产方式。美国《商业周刊》2003年第一期评选出世界十五位最杰出经理人,日本首家税前盈余超过1兆日元(87.4亿美元)的企业———丰田,其社长张富士夫(Fujio Cho)名列榜上。在日本经济被人形容为“处在黑洞看不见曙光”之际,张富士夫此时能获选,具有典范的意义与价值。
张富士夫认为,日本要脱离困境,无论是制造、服务业或者是政府,唯一的良方就是打破传统产业(部门)藩篱,也就是要改变僵固思维模式,引进“丰田式生产管理”。
通过塑造丰田式生产管理的企业文化,张富士夫领导这家世界第三大的汽车厂,建立全球制造和销售系统,成绩亮丽,创下净利达46亿美元,销售额比前一年同期增长15.4%为657亿美元,并满怀信心宣示:“要实现全球年销售量600万辆的目标”,“要从现在全球10%占有率提升至15%”。
2由来编辑20世纪后半期,世界汽车工业进一个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新阶段,而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给制造业提出了这样一个新课题:只有有效地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避免生产过剩所引起的设备、人员、库存、资金等一系列资源浪费,以保持企业竞争能力。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丰田相佐诘开始,经丰田喜一郎及大野耐一等人的共同努力,综合了单件生产和批量生产的特点和优点,创造了一种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条件下高质量、低消耗的生产方式。
追根溯源,从理论渊源上看,它是美国企业管理理论与日本本土企业实践”嫁接”的产物。2O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为了解决后勤军需问题,就近在日本下订单,采购军需品。但从朝鲜前线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从日本采购的电话机质量不稳定,问题较多。麦克阿瑟将军到日本去视察,发现日本企业完全是手工作坊式的装配,没有明确的分工和作业流程,更别提流水作业了。于是,麦克阿瑟将军请美国国防部的军需官,为日本企业起草了MTP(中级管理技术)和JIS(基层督导员相当于主任或班组长)两套培训教材,借助这两套教材,日本企业开始了从模仿外国产品到学习外国管理的转型过程,把美式管理中的技术层面同日本文化结合起来,从而诞生了TPS。
3理论框架编辑丰田式生产管理哲理的理论框架包含“一个目标”、“两大支柱”和“一大基础”。
“一个目标”是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生产,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两大支柱”是准时化与人员自觉化。准时化(JIT-Just in time)生产。即以市场为龙头在合适的时间、生产合适的数量和高质量的产品,JIT需要以拉动生产为基础,以平准化(Leveling System)为条件。所谓拉动生产是以看板管理为手段,采用“取料制”即后道工序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对本工序在制品短缺的量从前道工序取相同的在制品量,从而形成全过程的拉动控制系统,绝不多生产一件产品。平准化是指工件的被拉动到生产系统之前要进行人为的按照加工时间、数量、品种进行合理的搭配和排序,使拉动到生产系统中的工件流具有加工工时上的平稳性,保证均衡生产,同时在品种和数量上实现混流加式运动,起到对市场多品种、小批量需要的快速反应和满足功能。人员自主化是人员与机械设备的有机配合行为。生产线上产生质量、数量、品种上的问题机械设备自动停机,并有指示显示,而任何人发现故障问题都有权立即停止生产线,主动排除故障,解决问题。同时将质量管理溶入生产过程,变为每一个员工的自主行为,将一切工作变为有效劳动。
“一大基础”是指改善(Improvement)。改善是丰田式生产管理的基础。这里的改善是指这样的含义:
①从局部到整体永远存在着改进与提高的余地。在工作、操作方法、质量、生产结构和管理方式上要不断地改进与提高。②消除一切浪费。丰田式生产管理哲理认为不能提高附加价值的一切工作(包括生产过剩、库存、等待、搬运、加工中的某些活动,多余的动作,不良品的返工等)都浪费。这些浪费必须经过全员努力不断消除。
③连续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是当今国际上流行的管理思想。它是指以消除浪费和改进提高的思想为依托,对生产与管理中的问题,采用由易到难的原则,不断地改善、巩固,改善、提高的方法,经过不懈的努力,以求长期的积累,获得显著效果。4关键原则编辑丰田式生产管理的关键原则归纳如下:
一、建立看板体系(Kanban system)。
就是重新改造流程,改变传统由前端经营者主导生产数量,重视后端顾客需求,后面的工程人员通过看板告诉前一项工程人员需求,比方零件需要多少,何时补货,亦即是“逆向”去控制生产数量的供应链模式,这种方式不仅能节省库存成本(达到零库存),更重要是将流程效率化。
二、强调实时存货(Just In Time)。
依据顾客需求,生产必要的东西,而在必要的时候,生产必要的量,这种丰田独创的生产管理概念,在80年代即带给美国企业变革的思维,现已经有很多企业沿用并有成功的案例。
三、标准作业彻底化。
他们对生产每个活动、内容、顺序、时间控制和结果等所有工作细节都制定了严格的规范,例如装个轮胎、引擎需要几分几秒钟。但这并不是说标准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工作人员发现更好更有效率的方法,就可以变更标准作业,目的在于促进生产效率。
四、排除浪费、不平及模糊等。
排除浪费任何一丝材料、人力、时间、能量、空间、程序、运搬或其他资源。即排除生产现场的各种不正常与不必要的工作或动作时间人力的浪费。这是丰田生产方式最基本的概念。
五、重复问五次为什么。
要求每个员工在每一项任何的作业环节里,都要重复的问为什么(Why),然后想如何做(How),以严谨的态度打造完美的制造任务。
六、生产平衡化。
丰田所谓平衡化指的是“取量均值性”。假如后工程生产作业取量变化大,则前作业工程必须准备最高量因而产生高库存的浪费。所以丰田要求各生产工程取量尽可能达到平均值,也就是前后一致,为的是将需求与供应达成平衡,降低库存与生产浪费。
七、充分运用“活人和活空间”。在不断的改善流程下,丰田发现生产量不变,生产空间却可精简许多,而这些剩余的空间,反而可以做灵活的运用;相同人员也是一样,例如一个生产线原来六个人在组装抽掉一个人,则那个人的工作空间自动缩小,空间空出来而工作由六个人变成五个人,原来那个人的工作被其他五人取代。这样灵活的工作体系,丰田称呼为“活人、活空间”即鼓励员工都成为“多能工”以创造最高价值。
八、养成自动化习惯。
这里的自动化不仅是指机器系统的高品质,还包括人的自动化,也就是养成好的工作习惯,不断学习创新,这是企业的责任。这点完全如松下幸之助所说:“做东西和做人一样”,通过生产现场教育训练的不断改进与激励,成立学苑让人员的素质越来越高,反应越快越精确。
九、弹性改变生产方式。
以前是生产线上(line)作业方式,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组装,但现在会视情况调整成几个员工在一作业平台(Cell)上同时作业生产。NEC的手机制造工厂,因为需同时生产二十几种款式手机,所以激活机器人并无法发挥效率,他们就采用上述方式,一桌约三、四个员工作业,来解决现场生产问题。
5实施条件编辑精益生产是TPS的精髓。早在1996年,美国学者James P.Womack和英国学者Daniel T.Jones就在《精益思想:消灭浪费,创造财富》一书中诠释了 TPS就是”精益制造”的先进理念。其目的是”唤醒仍然坚持旧式大量生产方式的各种机构、管理者、职工和投资者”。精益生产也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多位国际汽车计划组织的专家对TPS的赞誉之称。精益生产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同时,它又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实施精益生产就是决心追求完善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的一种文化境界。只有精益理念在企业领导和所有员工思想里牢固确立,才能把握与之相关的理念,作为企业持续改进的强有力工具,构筑企业的精益系统,TPS才能在企业实施到位。持续改善是TPS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改善就没有TPS。这里的“改善”包括三个意思:一是从局部到整体的改善。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永远存在着改进与提高的余地。在工作、操作方法、质量,生产结构和管理方式上要不断地改进与提高。二是消除一切浪费。不能提高附加值的一切工作(包括生产过剩、库存、等待、搬运、加工中的某些活动,复杂的动作,不良的返工等)都是浪费,都应通过全员行为不断加以消除。三是连续改善。这也是当今世界流行的管理思想。它是以消除浪费和改进提高的思想为依托,对生产与管理中的问题,采用由易到难的原则,不断地改善、巩固、改善、提高,以求长期的结果,获得预期成效。
全员参与是TPS的保证。1969年,美国《幸福》杂志在其“丰田”专辑里曾指出:“丰田公司高速发展的秘密就在于有一支卓越的管理队伍和一支高效的职工队伍”,很显然,这两支队伍的共同组成要素都是人。TPS的准时化生产、看板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生产的分工与协作以及消除浪费为核心的合理化活动等,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都离不开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人。所以,推行TPS,必须尊重人性,调动人的积极性,培养人的责任感和自主精神,促使人们去寻求脚踏实地完成工作的更好方法。
IE(工业工程)是TPS的根基。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从美国引进了IE技术,根据本国民族文化特色加以发展、应用。为TPS这一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IE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各类产品生产过程及服务过程中的增值链问题。通俗地讲,就是新产品进入生产阶段后,运用IE的知识来解决生产的组织与运行问题,如:如何缩短生产线,如何进行零部件和制成品的全球配送,如何保持生产或服务的质量等等。美国是IE的发源地,IE奠定了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英国、德国、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都成功引进了IE,促进了本国经济的腾飞,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IE建设与发展经验,值得导入TPS的国内企业借鉴与效仿。6T存在问题编辑概括地说,在国内对TPS理解不完善的地方大致在如下几个方面:(1)关于JIT的问题。丰田生产方式不仅仅是准时生产与看板管理,如果仅仅从形式去效仿看板管理是不能成功的。JIT是TPS核心问题之一,拉动生产是JIT的主要手段,也是大野耐一的典型代表作。但是JIT是不能脱离另一支柱人员自主化和改善而独立存在的。因而TPS的开发必然是一个企业整体的、长期的行为。它是一个系统管理,是一个全员参加的、思想统一的、不断改进的系统过程。TPS的开发从局部试点开始,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绝不能局限在局部,不能孤立存在。?(2)关于推行丰田生产方式的条件。改善是TPS哲理的基础与条件,也就是推行TPS首先从连续改善入手。目前,天津丰田技术中心在丰田公司与天津汽车公司在合资企业正在推行TPS,他们就是先从改善入手,而不是马上推行JIT。原因何在?首先是因为改善是贯穿TPS的产生、成长、成熟的发展的整个过程。其次JIT的实行需要有较高水平的管理基础来保证。如,快速换模,先进的操作方法,合理的物流系统,科学的定额和期标准,员工素质与设备完好率高等。所有这些条件必须具备,才能实行JIT生产。?(3)关于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不是独立存在的体系,它必须溶于生产过程。我国的企业都设有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这样一来,使质量管理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而质量管理是不能脱离生产现场的加工操作及包装、运输的全部过程的,必须融为一体,而不是独做表面文章。(4)关于工业工程(IE-Industrial Engineering)。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生产调整部部长中山清孝指出“丰田生产方式就是工业工程在丰田公司现代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说工业工程是丰田生产方式实现的支撑性技术体系,特别是改善活动依托的理与方法主要是IE。同时也是美国、西欧各种现代管理模式(例如:CIMS,MRPⅡ)的技术支撑体系。因而,我国企业要推行TPS,特别是建立适合国情、厂情的TPS,就一定要从推行工业工程入手,否则很难成功。
(5)关于整体化问题。我国许多企业在推行质量管理、工业工程、技术改造、市场研究,CIMS工程等都按职能部门划分,甚至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各搞一套,这是不正确的。上[1]述工作应集成一体,形成全厂行为,确立本企业的模式,以IE为支撑技术,经过连续不断的改善与努力,最终求得企业整体化效益。
7管理特征编辑—采取准时制的管理,以保证戴明质量控制原理的落实和消除一切过程浪费(损耗)。
—进行多品种混流生产。—把工人培养成多面手。
—采取小组工作组织与并行工程方式。
—要求供应商实施准时供应,极大地压缩库存。
利用kanban指令系统实现“信息流相对于物料流逆向运动”的拉式生产管理方式。这种准时/JIT管理的基本特征是:
—实现准时生产。执行在必要的时间(不迟也不早)、生产必要的品种与数量(不多也不少)之生产计划管理产品的生产,其生产管理的指令系统就是Kanban系统。
—实施拉式生产方式。按照订单或顾客的需求,利用kanban指令系统使生产指令信息从生产线的最终工序(或作业)逆着物流流动的方向向前一道工序传递。
—连续优化生产流程,通过培养多面手员工由生产作业者完成质量检测,保证及时发现质量缺陷,不断改进流程与作业,消除生产过程中一切不能附加价值的活动。—实现公示管理。
—按照顾客价值对供应商进行管理,以“零库存”为奋斗目标实现准时供货,努力降低公司的库存。
生产体系论文 篇6
据介绍,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分国家、省级专业中心两个层面,国家专业中心按矿山、非矿山、职业危害、基础研究4个专业中心31个实验室进行建设,32个省级中心94个实验室进行建设。国家级中心实验室建设总投资近5亿元,原则上由国家投资70%、依托单位出资30%。
建成这些国家级、省级中心项目,具体要达到的目标是:在重大危险源识别、重大隐患鉴定、特大和特别重大及复杂事故鉴定与调查分析、事故应急救援、灾害机理研究、职业危害和产品安全性能检测等方面形成先进的科研与测试能力;具备承担安全生产基础性、关键技术研究和实验的能力;具备为制订和修订安全技术标准、规范提供技术依据的能力;俱备提供安全生产相关技术仲裁和服务的能力。
生产预算定额体系探索与研究 篇7
本文根据目前烟草生产预算管理的现状, 结合烟叶生产的实际情况, 就如何实现烟草生产过程中的预算定额管理, 实现科学有效控制烟叶生产成本费用的目标, 提出建立以最小作业环节法和资源配置原理为基础的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 最后针对该体系构建的要点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建议。
一、烟草生产行业预算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一, 目前烟草预算与定额存在“两张皮”现象, 一边在制定定额, 另一边却不按照定额进行预算管理。这主要是因为对已制定的定额标准的合理性缺乏科学性的验证, 烟草企业主要采用归口部门控制方法对预算进行控制, 但归口部门在控制手段上单一, 控制的标准与关键环节并未掌握导致定额管理意识不强, 定额标准的制定与运用随意性较大, 定额管理水平相对比较低下。
第二, 烟草生产预算定额管理缺乏完善的理论培训和系统化的指导。在定额的过程中, 对定额的知识和功能的应用没有全过程的由浅入深的研究, 所以在对定额管理及其指定的全过程中缺乏企业运行整体效率的考虑。传统的定额是定量、定时的综合, 忽略了将定额标准与预算指标事项相结合, 其人员在对定额的管理上存在对时代动态观察不够细腻, 对定额管理的改进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
第三, 烟草公司以体系文件的形式下达了预算指标标准, 如:差旅费标准、接待标准、生产投入补贴标准等, 实际上就是公司管理的各种定额, 在与生产定额标准相对应时, 缺少与之相对应的归口。已有预算标准体系缺乏实用性、预算编制与评价缺乏科学依据、生产作业标准化流程得不到统一实现等问题。
第四, 烟草生产预算定额一般情况下是根据下级上报进行汇总得到的标准, 缺乏实际应用性, 这主要是由于没有专门的部门对定额进行管理, 部分标准已经过时, 其准确性很难核实, 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烟草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烟草生产行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
(一) 烟草生产行业预算定额标准的编制依据
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的制定依据主要有法律、法规、国家出台的政策以及烟草企业相关的规章制度等。首先, 应认真学习烟草生产成本定额标准的编制依据, 了解烟草生产制定每项成本费用定额的要求及规定;其次, 根据实际情况区分烟草生产各成本费用所涉及的预算指标事项, 并将各个预算指标事项尽量分解为最详细的可操作对象, 分别分析各个可操作对象的预算指标成本确切的金额、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的程度等。然后, 根据烟草生产过程中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成本费用定额标准编制方法, 计算相应的定额标准和数学模型。最后, 审查所制定的成本费用定额标准与预算指标事项相结合, 并根据实际的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作适当的调整。
(二) 建立烟草生产行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
根据烟草企业对生产预算定额的实际应用, 并结合定额相关理论和企业组织结构, 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包括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是以企业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为基础中心, 企业生产预算指标事项为指导, 两者相结合, 相辅相成为企业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做支撑;第二层级是业务环节定额和专用定额为项, 将生产业务环节定额标准和生产服务定额标准划分为各个子环节和各项职能活动, 进行最小作业环节定额和资源配置定额;第三层级分为两项:一是按照最小作业环节对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以人工消耗、材料消耗、机械消耗、其他消耗数据和模型为依托建立生产环节定额表;二是按照生产服务过程中各项与生产活动相关的职能部门所需要的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等结合资源配置原理出具生产服务资源配置定额表 (如图1所示) 。
三、烟草生产行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构建要点
根据对烟草生产流程的实际调研, 结合预算指标事项, 在执行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时应该首先明确该体系中生产环节定额标准中关键环节作业的划分和生产服务环节定额标准中各项职能活动的资源配置。
(一) 明确生产环节定额标准中关键环节的划分
1. 育苗定额
育苗定额是指在苗圃、温床或温室里培育烟叶幼苗, 以备移植至土地里去栽种直至能独立生存的这个阶段合理地组织人工、材料、机械通过计算获得单位资源消耗。育苗关键环节由消毒清理、苗池垫膜放水、播种、苗期管理、苗棚清理五个环节。
2. 移栽定额
移栽定额是指将烟叶幼苗根据一定的技术规范移至田地进行种植的过程中组织人工、材料、机械通过计算获得单位资源消耗。移栽关键环节由拔运烟杆、喷药除草、机耕、开沟、施肥、起垄、覆膜、烟苗购买、起苗运输、插苗、施定根水十一个环节。
3. 大田管理定额
大田管理定额是指将针对烟地进行的一系列管理规范和技术过程中组织人工、材料、机械通过计算获得单位资源消耗。大田管理关键环节由查苗补苗、提苗、追肥、揭膜中耕培土、打顶抹芽、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杂草控制八个环节。
4. 采收定额
指对成熟烟叶进行采收、烘烤这一阶段合理组织人工、材料、机械通过计算获得单位资源消耗。采收关键环节由烤房检修、采收、装卸搬运、绑杆、上棚、烘烤出棚、下杆、分级扎把九个环节。
5. 烘烤定额:
烘烤定额是指针对采收的成熟烟叶进行科学烘烤的技术阶段合理组织人工、材料、机械通过计算获得单位资源消耗。
6. 最小作业环节定额:
将烟叶生产作业环节链上每一细分关键环节的人工、物料、机械消耗、其他消耗运用定额理论和相关数学模型进行计算。
(二) 明确生产服务环节定额标准中各项职能活动的资源配置
1. 生产服务定额标准定义
烟叶生产环节非直接相关, 并且辅助烟叶生产所必须的其他职能活动涉及的资源配置的单位消耗定额。包括烟叶生产服务各个职能活动所需的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等资源进行合理的资源配备。
2. 编制生产服务定额的流程
首先细分烟叶生产各项职能活动的业务流程, 梳理烟叶生产活动各项职能活动的业务流程中涉及到资源配置的事项 (资金、人员、技术、信息) ;其次, 将涉及到的资源事项进行梳理, 结合实际调研过程中资料记录和数据测量编制资源配置量进行科学地效度和信度检验;最后, 确定资源事项的归口部门与公司财务的烟叶生产预算事项相对应, 确立对应关系并编制生产服务定额 (如图2所示) 。
(三) 检验调研收集资料和测量数据的科学性
用信度与效度分析的方法检验统计调查所取得的资料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以及符合实际的程度, 直接说明了统计调查的质量。其中, 效度是指问卷设计或实地测量数据表的有效性或准确性 (Accuracy) , 信度是指问卷设计或测量数据的可靠性或一致性 (Consistency) 。
信度是指使用相同研究技术重复测量同一个研究对象时, 得到相同研究结果的可能性。通常信度可以界定为真实数值与观测数值之间的方差之比, 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主要是Cronbach’sα系数。在编制生产定额表运用此方法对调研测量的数据进行检验, 通常,
其中, K表示量表中题项的总数, σ2i表示该题得分的题内方差, σ2T为总题项得分的方差。如果概念有多维, 则需要对每一维分别计算Cronbach’sα系数。α的取值范围是[0, 1], 0表示完全不可靠, 1表示完全可靠。对于α取值的接受范围, 没有绝对的观点, Nunnally (1978) 认为α系数值等于0.70是一个较低, 但是可以接受的量表边界值, De Vellis (1991) 提出以下观点:α系数值如果在0.60-0.65之间最好不要接受;α系数值界于0.65-0.70之间是最小可接受值;α系数值界于0.70-0.80之间相当好;α系数值界于0.80-0.90之间非常好。Santos (1999) 提出0.70的α系数值是信度可接受程度的分界线。
因此, 构建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时, 对搜集的资料和测量的数据整理方面应充分考虑对其取得资料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其定额标准的科学性, 从而准确地反映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的实用性。
四、完善烟草生产行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的建议
(一) 完善预算指标事项的设置
在构建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时, 发现预算事项与烟叶生产环节之间的归口存在较大的差距, 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增加预算事项的名称, 进一步完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的建设。
(二) 合理确定生产定额编制方法
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 需要对各个层级编制单位进行长期的历史数据分析和检验, 然后根据实际生产流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资源消耗不同采取相应的编制原则和编制技术。
第一, 对于生产环节定额, 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测量和历史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并利用信度和效度检验方法对前期调研过程的调查表和测量数据进行验证, 运用调研过程收集的资料和测量数据用最小作业环节思想编制烟叶生产标准定额表为构建烟草生产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第二, 对于生产服务定额, 通过历史数据分析、本年业务量和目前实际情况设置综合考虑其资源配置, 想要获得合理的配置方法, 应更加深入的对影响资源配置的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建立资源配置模型。
第三, 针对突发事件和无法预先预料的事项, 应根据实际情况列出, 上报上级进行审批, 并以此类事件建立参考定额。
(三) 提高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管理
提高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管理的理论培训和系统化指导, 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应用高科技的管理系统, 将定额的系统知识和功能由浅入深的应用到烟草企业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高海霞.基于BSC的烟草商业企业全面预算评价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 2011.
[2].叶宁.阎玉秀.服装生产中动态工时定额的制定及应用[J].上海纺织科技, 2009 (11) .
[3].朱家波, 浅谈地市级市烟草公司如何科学建立预算定额管理体系[J].经济师, 2011 (4) .
[4].程丽, 黄承锋, 基于定额思想的物流标准成本制定方法探讨[J].重庆交通大学, 2011 (2) .
津滨轻轨生产管理体系研究 篇8
加强运营设备设施管理, 完善设备设施维护保养的生产管理模式, 建立有效、可行的设备设施生产管理体系平台, 提高设备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延长运转周期, 是确保津滨轻轨运营安全的重要工作内容。
津滨轻轨的生产管理体系
1. 传统的生产管理体系
津滨轻轨早期的设备设施生产管理采用的是轨道行业一种典型的分散管理模式, 运营设备设施按系统归属不同的维修管理组织, 即由专业集成部门自行管理。专业部门通过对设备设施运营数据进行检测, 对运营过程中的故障处理情况进行设备性能分析, 在预防性维修策略的框架下, 提出具有专业部门特点的维护方法、改进方案和设备更新思路 (见图1) 。其优点在于运营初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专业部门可以统筹人员、技术等软、硬件因素, 制定维修计划, 安排人员倒班作业, 完成日常检修和故障抢修工作, 在涉及与其他专业的交叉工作时, 与控制中心 (OCC) 施工管理人员进行专业之间的组织、协商、安排。其缺点在于专业之间生产组织管理缺乏一个更高层面的统筹性, 归属于自身系统内的设备设施的台账、备品备件、维修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在现行预防性维修框架下, 专业之间的修程修、故障修等多层级生产工作堆叠, 从公司层面看, 显得较为混乱, 难于梳理、把控。尤其在生产成本、物料消耗方面的维修成本, 随着维修任务不断升级而逐年增加, 计划性生产成本费 (直接材料费用、委外维修合同意向费用) 已近1.1亿元。
2.运营总部平台的生产管理体系
2014年, 津滨轻轨并入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根据公司发展需要, 津滨轻轨筹建了基于公司运营总部框架内的运营设备设施生产管理平台, 实现运营总部内部各专业部门生产管理的统筹安排和规划, 合理制定生产计划, 尤其在生产成本管理上, 统筹资源、协调流程, 对各项生产工作科学地安排、推动、落实。
在组织构架上, 津滨轻轨改变了前期传统的分散管理模式, 运用PDCA方法的生产计划管理思路, 在运营总部平台一级管理系组下设置两级 (二级、三级) 生产管理组织的“金字塔”分层管理模式, 战略性地规划生产工作, 建立生产例会制度, 层级自下而上逐级负责, 强调生产计划管理的统筹性和指导性。如图2所示:
一级生产领导组, 负责审定运营总部生产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全面的生产组织领导工作, 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处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二级生产管理组, 成立运营总部生产调度部管理部门, 统筹组织、协调各专业部门从年度生产计划制定、指标分配、执行管控、检查、整改等方面, 负责所有生产计划的审查和组织协调工作, 同时做好生产执行过程中的制度落实和任务跟进, 确保运营生产各项指标按照公司要求落实执行。
三级生产执行组, 由运营总部下辖各专业部门统筹总部内各项生产管控工作, 与二级生产管理组形成业务对接, 按计划要求, 稳步推进各项生产工作开展, 确保生产质量安全、可控, 保障设备设施的运转状态良好。
(1) 通过分层管理, 运营总部内部各专业部门内、各专业部门之间的协同, 以及与外委单位协作的工作, 通过该生产管理模式实现了规范化。在生产数据 (人、机、料、法、环) 上的协同一体化, 保障各专业部门的业务协同和误差修正的扩展性, 充分利用现有管理资源, 确保生产效能最大化。
(2) 在保障生产工作从计划源头的有效性、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灵活性的同时, 使生产性物料从申请采购阶段即与生产计划管理对接, 降低并逐步减少库存积压, 加快生产性备品备件的周转。降低了生产成本, 加强了以设备设施状态和维检修项目生产计划为依据的维修预算计划管理, 维持运营总部正常生产, 控制维修成本。充分考虑各专业规程工艺文本规定的维修保养必要的备品备件消耗, 参考设备设施原值及投入运转年限、近年实际生产使用消耗情况及其他故障修和生产性物料库存情况, 使生产性预算更加切合生产实际, 避免不必要的库存积压, 提高预算准确性和可执行兑现率。
(3) 与正线运营指挥控制系统进行呼应, 在运营总部框架内, 形成了具有津滨轻轨特色的生产指挥体系。在生产管理系统自上而下的推动下, 可确保正线运营指挥控制系统符合安全要求;同时, 通过正线运营指挥控制系统对运营各设备实施状态的反馈, 生产管理系统可发挥其生产管理的功能, 使各项生产计划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务实, 从而形成良性的运营生产指挥循环。
津滨轻轨现行生产管理体系的局限
不同于依托市场需求的其他生产类型企业,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 作为轨道交通行业的津滨轻轨的生产管理体系, 必须确保计划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完工准确及时性与质量保障性之间的关系。其关键在于依靠技术分析在预防性维修的框架下, 做好运营设备设施的寿命管理。
现阶段, 津滨轻轨运营总部生产管理平台, 本着“以三年生产规划为方向, 年度生产计划为指导”的生产管理思路, 对各专业的生产计划整合工作, 因前期较长时间的分散式管理, 各生产专业需要对自身既有的管理方式进行调整, 势必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在生产计划编制阶段, 设备设施预防性维修检修范畴、更新改造等基于设备寿命台账信息的可预见工作, 因各种因素已发生变化, 参考意义大于实际规划意义。生产需求必须依赖运营及技术状态分析存在一定的预测困难、专项作业发生频度较高, 且影响生产计划周期设置的稳定性, 对整个生产工期的紧迫感、物资采购环节及供货商物料供应质量和交货期较难控制。在生产计划落实过程中, 运营总部生产管理平台上层协调压力明显, 以管理为手段带动生产部门开展生产工作, 约束性降低。重点问题是:
1. 把控设备设施升级改造的时机不及时
随着轨道交通行业不断发展, 设备设施厂商也在不断更新设备。现行投入运营的既有设备一旦达到使用年限, 升级空间受限, 需要更新换代。涉及运营安全、服务及各项协调工作较为复杂, 需要针对这些工作提前启动相关的调研, 协调任务, 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落实这些工作的可行性研讨及实施方案的制定。但在实际生产管理过程中却往往出现缺少前期的有效规划, 在面对设备接近年限而突发“紧急”情况时、“紧急”启动这些工作、“紧急”论证、“紧急”实施的“四急”状况, 给生产管理在安全领域的组织控制增添了不必要的难度。
2. 实际生产流程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
专业技术对设备维修检修体系的整合修订、运行图修订对运营设备需求量的变化、现有生产基础条件 (台位、人员) 的限制、工器具的完好率、物资供应和物料质量的变化等因素, 都将影响生产计划实施的稳定性。
3. 获取一线现场生产的数据存在一定困难
现行生产管理数据主要通过月度一线生产专业上报现场数据得来, 这些数据存在一定的与管理信息分离的隐患, 包括作业数据和指标兑现数据, 影响了生产管理部门对生产现场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从而对制定未来生产战略决策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影响, 并且仅靠生产管理部门到一线调研检查, 因涉及专业多范围广, 难以做到及时性的全覆盖。
4.备品备件成本变化影响生产性预算成本
设备设施升级换代和市场条件的影响, 使得设备设施维修检修使用的备品备件成本经常发生变化, 不断刷新设备设施单机物料清单成本记录, 进而影响相关生产性预算成本的高低, 而且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设备设施临修和故障修的增加, 也会导致生产成本核算困难。
津滨轻轨生产管理体系的功能完善
津滨轻轨在集团公司的领导下, 配合集团公司整体发展布局, 其运营管理体制也在不断调整。在当前管理模式向横向阶段过渡时期, 运营总部生产管理体系平台势必也要调整。如图3所示:
随着管理层级的变化, 生产管理体系层级也要向横向管理过渡。可对原有一级生产领导组的协调职能与二级生产管理组统筹组织、指挥、管控功能进行整合;强化新的生产管理层级的整体组织、计划管理及包括生产成本在内的管控、分析功能。
1.完善生产组织管理功能
(1) 建立在未来横向管理架构基础上的生产管理体系平台, 不能再局限于原有运营总部的框架内。因为公司的生产管理发展, 已具备根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和工作规划要求, 确定生产管理趋势、各设备设施生产管控平台应用的研究及相关制度规章的编制、完善的能力。
(2) 在生产计划组织方面, 公司级的生产组织管理应在既有的生产、管控为各设备设施管理专业提供组织、资源、决策方面的协调支持的前提下, 组织公司范围内各专业系统设备设施依据年限管理、运营里程限度为依据的需投入的生产修程、新技术应用项目组织、可预期的更新改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立项工作。制定公司层面的设备设施检修 (大修、中修) 、更新改造项目的跨年度 (三年) 生产工作规划。
(3) 按照“以三年生产规划为方向, 年度生产计划为指导”的思路, 带领各专业部门做好各自生产计划的落实工作, 并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年度的生产完成情况评价, 督促、推动公司各设备设施生产管理专业生产工作向安全、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如图4所示:
2.完善生产计划管理功能
(1) 根据公司层面设备设施的检修 (大修、中修) 、更新改造项目的跨年度 (三年) 生产工作规划等情况, 编制公司年度生产计划, 确定各生产项目全年生产任务和各里程碑节点、各月份生产任务要求。
(2) 组织各设备设施管理专业部门, 对其产能及相关配置, 依据数据开展收集、整理、核定工作。
(3) 分批编制月度生产作业计划目标, 明确各专业部门的月度生产任务, 确定生产任务投入和产出期。
(4) 组织各设备设施管理专业部门, 对生产项目的周期、物料标准化和生产指标量化等项目的分析、整理、制定工作。
3. 完善生产过程管控功能
(1) 按照年度生产计划和生产管控节点, 监控生产过程, 严格控制生产进度和目标。
(2) 定期分析生产过程, 制定相关的预防和纠正措施, 防止工期延期、滞后等影响生产目标, 甚至安全、质量问题发生。
(3) 对各设备设施管理专业部门的生产进度数据、各生产任务的物料消耗数据, 进行收集、统计、分析, 核算生产成本数据, 掌握生产费用落实进度情况, 反馈异常情况的原因。对实施工期前置阶段各里程碑节点工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4. 完善生产数据分析功能
生产管理体系除了在公司层面生产管理中发挥组织、计划制定、落实推动等功能之外, 还要具备相应的报表分析能力。设备设施管理专业部门在生产计划落实过程中, 根据相关制度的要求, 定期上报各类生产报表。这些生产报表与津滨轻轨MAXIMO系统工单关联, 分析生产成本变化曲线、实际维修费用与计划 (预算) 维修费用的差异、计划外设备设施故障修比例等信息, 反馈各设备设施管理专业部门进行修程及维修方式的改进和完善。
结论
津滨轻轨设备设施生产管理体系, 实现了从分散式的传统生产管理模式向立体的、多层次的生产管理体系转变, 实现了以一个较高的、富有统筹性的管理运营总部平台统一管理各专业设备设施生产工作的目的。但是, 在生产管理方面尚有不足之处。比如, 对涉及生产维护人工成本的产能核定、物料消耗的计划内外差异合理性的成本控制、对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生产进程的预判等问题, 需要以调整架构的契机, 加快生产管理体系的功能整合与流程调整, 为日后积累生产管理经验、构建具有津滨轻轨特色的生产管理体系平台, 奠定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 (日) 加藤治彦.图解生产实务:生产管理[M].党蓓蓓, 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1.
规模化猪场生产统计体系建设 篇9
1生产统计数据的作用
统计数据是生产计划和统筹生产管理的基础, 是预测生产结果和监督生产的重要手段, 是成本核算和工资计件的依据。通过对统计数据深层次的分析能及早准确地发现生产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洞察问题的趋势性和严重程度, 从而找到提高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的方法。从某种意义讲, 猪场的业绩、效益和利润取决于生产统计体系的建设以及对数据的准确分析, 生产统计和数据分析是猪场生产经营管理的方向盘。
2如何做好统计基础工作
2.1统一猪舍编号规则“G”代表公猪站, “H”代表配怀车间, “F”代表分娩车间, “B”代表保育车间, “S”代表生长育成车间。在每栋猪舍大门左上方用红色油漆涂刷数字编号如“1”“2”“3”……等, 大小为1 m2。“车间代码+猪舍序号”就是猪舍编号, 比如配怀车间10号则编号为“H10”。分生产线 (区) 的在编号前加“X1”、“X2”、“X3”等。猪舍分单元的在编号后加“D1”、“D2”、“D3”等, 比如生产一区分娩舍6号第二单元则编号为“X1F6D2”。猪舍内栏位编号在对应墙正中也用红色油漆涂刷数字编号如“1”“2”3”……等, 大小为30 cm2。以便为生产原始记录及日报、周报、月报的设计填写及关联计算汇总与栏位实物对应, 确保会计统计“帐栏物表”四相符。
2.2统一区分产品阶段对应名称初生活仔猪分健仔和弱仔;断奶猪仔分合格仔和不合格仔;保育猪苗分正品苗和残次苗;育成肉猪分正品猪和残次猪;种猪分特优、特级、优级种猪。这样区分方便了财务统计与生产、销售、考核等多部门交流, 具体要严格按照《猪场产品及转群质量标准的规定》执行。
2.3严格计量制度按照生产管理和统计、成本管理的要求, 不断完善计量和检测设施, 如猪只的出生、转群、销售、淘汰、死亡等的称重, 存栏猪只并栏头数重量清点和称重, 及妊娠检查和妊娠天数记录等。
2.4做好均衡生产和全进全出的生产管理工作须按生产工艺和周节律均衡生产要求, 严格做好猪群、栋舍、批次管理, 做好猪群的全进全出和合理转群工作, 以便统计工作落实到车间、班组及个人, 利于盘点和结存, 使分析结果具有针对性, 以及改进措施落到实处。
3做好原始记录工作
3.1原始记录表格设计生产管理、考核计件、成本核算及育种分析均需要原始数据来源和原始记录表格。根据猪场生产定位 (如原种场、祖代场、父母代场、测定场、培育场和育肥场等) , 及猪场发展不同阶段的重点提升指标来细化表格及内容项。为简化报表便于存档, 每栋猪舍尽量做到日报和周报二合一。
3.2原始报表填报要求所有车间原始报表必须用纸质填写, 作为统计工作最基本的原始凭证。猪场车间原始报表由车间组长填写, 各栋舍原始报表由饲养员填写。报表要求统计及时、数据准确、内容完整、格式规范、文字清晰。人事变动时必须做好报表资料的交接工作, 不得带走或销毁。猪场所有原始报表填写完后, 交上一级主管部门, 经查对、核实后及时交给猪场财务部统计。会计复核后, 如发现有不实或投诉, 交由统计人员到生产线核实, 经审核、复核签字后, 才能作为统计的原始凭证。
4 EXCEL报表体系建设
4.1各类数据报表的上报根据报表需求及用途分为即时上报、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不同类型。即时上报主要是疫情、急淘、异常淘售、异常淘埋、超正常死亡等。日报主要是购入、销售数量及生产统计情况“日快报”, 是猪场各车间每天关键数据汇总快报和猪场每天关键数据汇总快报。周报表跟日报表格式基本相同, “周快报”是周报表简化的基础上增加配种分娩率及断奶周配率、孕损率等生产指标快报。月报、季报、年报表格式基本相同。
4.2日报表和周报表范围以繁殖场为例, 日报表和周报表包括:汇总表、配种明细表、配怀车间生产情况表、种猪死淘明细表、产仔明细表等。周报表在日报表基础上通过Excel表二级或三级显示的方式汇总获得。
4.3月报表范围月报表以父母代猪场为例包括:生产指标月报、生产情况月报、生产费用月报、猪群盘存月报表、各栋舍饲养员药品消耗明细月报表、低耗品消耗明细月报表、水电消耗明细月报表。
5统计数据分析及运用
5.1猪场年度、季度、月度生产计划量达成率分析生产计划量主要包括生产公猪及基础母猪存栏数、后备公猪及母猪补充数、配种数、分娩窝数、产健仔数、哺乳仔猪死淘数、断奶合格仔数、保育正品苗上市量等。根据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计算达成率, 分析原因, 制定纠正措施。
5.2猪场计划指标月度、年度分析年度分析指标在月度分析指标的基础上增加胎龄结构、生产母猪更新率、生产公猪更新率、繁殖周期、年分娩胎次、产仔率 (年均胎产总仔数) 、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 (PSY) 。根据月报、年报进行偏差分析, 分析原因, 制定改进措施, 并为制定下年度生产计划提供依据。季度和半年度在月度的基础上关联累计进行分析改进。
5.3周快报分析“周快报”是猪场每周例会的主要通报内容和重点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内容, 其重点关注配种、分娩、断奶、孕损等情况分析, 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4每日浏览日报及关注公猪精液监测、返情检定等个体记录信息, 出现异常及时制定解决方案, 不留后患。
6结语
食品生产企业质量控制体系分析 篇10
食品生产安全问题目前是食品行业十分关注的话题,食品安全就是指生产的食品无毒、无害,对人们的健康有益且不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我国食品生产企业质量控制体系庞大,针对不同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分段式的监管方式。提高食品生产企业质量有利于提高我国食品生产企业的竞争力,保障消费者合法的消费权益。
提高食品生产企业质量控制体系的有效措施
注重对食品质量安全过程的控制
提高食品生产企业质量控制,首先要注重对食品生产安全的控制,食品生产是一项十分复杂且繁琐的过程,需要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从而保障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控制需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出发,对于生产的过程和结果必须达到有效的一致。食品的生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应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制定一定的质量指标,对于食品的材质和设备的质量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控制。目前最常用的食品生产企业过程控制的有效方法是HACCP。通过对风险进行评估提高食品生产质量安全性。
对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影响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企业资质问题、食品生产过程、出厂检查、销售记录、人员管理、风险监测、不合格产品处理、产品召回记录、投诉记录和投诉处理等因素,因此,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地控制,减小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程度。
1. 保障食品生产企业资质的一致性
现在许多食品的实际生产场地与食品生产许可证书上的产地未保持一致,实际的生产地和许可证上的生产地有出入,随时可能导致食品加工过程出现食品质量问题,因此,相关的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保障食品企业资质的一致性。
2. 制定完善的进货检查制度
食品的查验记录包括很多内容,有对食品原材料的检验、生产工序的检验和食品储存、包装的检验,对食品的运输环节也进行严格地把控。对于食品材料、添加剂等建立严格的进货检查制度,并进行详细记录。
3. 建立完善生产过程控制制度
生产过程控制在食品安全问题检查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提高厂区内的环境质量、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工作,对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设备做好相关消毒清洗工作,对于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的储存和保管做好记录工作。食品生产的现场应避免过多的闲杂人员接触,以防人流物流的交叉污染,对于生产现场的工作人员也做好卫生检查工作。
4. 对于食品的出厂检验做好记录
生产企业应对出厂的食品进行详细记录,食品的出厂时间、出厂数量、生产批号、检验人员、检验记录和检验时间等信息都应进行详细地记录,要求检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食品检验制度,不能徇私舞弊,保证检验后的食品达到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对于产品保质期应严格把关,保存期限应大于产品的保质期,如果采购的食品材质或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应尽快进行处理,并做好不合格产品的记录工作。
5. 建立不安全食品的召回制度
企业对加工食品应做好相关的产品标识,产品标识是顾客最直观也是最方便查看食品信息的有效途径,因此企业建立的产品标识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按照食品安全生产标准进行。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食品召回制度,对于不安全的食品应进行及时召回,召回工作包括企业通知召回的信息情况、实际召回食品的信息情况、召回产品采取的补救、无害化的处理情况和企业进行整改的情况等。
6. 建立消费者投诉制度
企业应对消费者的投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投诉人姓名、联系电话、投诉产品名、投诉产品的具体投诉问题等。生产企业应制定合理科学的食品安全处理方案,对于具体的方案落实情况做好实际调研工作,一旦有发生安全事故发生应进行事故记录,对于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导致的结果都做好记录。
结语
生产体系论文 篇11
关键词:玉米生产;高产栽培;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30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粮、饲、经和工业的原料作物。据相关的数据统计调查显示,至2010年,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3100万公顷,我国的玉米产量呈上升趋势。但是农作物的种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等,因此,对玉米杂交品种种植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当前我国的玉米栽培育种环节薄弱,栽培技术有待提高。要想建立完善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就要在抗病、抗倒、稳产的前提下,提高玉米的总产量。
1 玉米生产现状
1.1 品种过多
当前种子市场上流行的玉米种类繁多,以至于一个地区的玉米种类就有上百种,由于广告宣传力度都比较大,从而使得老百姓无从选择,也不了解哪个品种的成活率比较高,产量比较高,种植要求比较低等。另外,这些玉米种子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管理的不到位导致其质量也参差不齐,从而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增产的作用。
1.2 播种质量差,种植密度比较低
播种质量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玉米的产量。当前,玉米种植最大的问题就是播种量比较低,且有些地区由于某个品种的种植比较普遍,相关的种植经验比较丰富,长期只种植某个单一品种,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产量的稳定性,但是不能大幅度提高产量,且种植风险比较大。与此同时,因为土壤的营养结构和种子生长需求不相适应,造成苗期不一致,严重时出现缺苗断垄的现象,使得株数不合理,难以实现高产目标。
1.3 管理粗放,收获偏早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劳动力迅速减少,从而使得玉米种植户十分有限。最为普遍的情况就是在播种和秋收的季节,农民才会回到农田进行耕作。这就意味着在日常的生活中,缺乏对玉米地的精心呵护,不能及时发现玉米地中的病害,从而使得玉米地的病害防治不及时,病虫害范围易扩大。此外,如果玉米的收获时间提前,也会影响到玉米的产量。
2 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2.1 选择合适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
基于地区优势和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丰产性、稳定性、抗病性和抗逆性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且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应该对品种的属性以及相关的种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总结和概括,从而制定出具有地区特色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在品种的选择上,充分利用地区的优势,在不破坏地区生态平衡的原则下,选择产量较高且生长较为稳定的玉米品种。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应该优先选择竖叶型玉米杂交品种,这类品种的叶面积系数比较高,这样其光合作用会比较强,玉米的糖含量比较高;其次,有些优良品种,在不影响秋季作物播种的情况下,可推迟玉米的收割,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加充分地利用光热资源,从而保证玉米完全成熟;最后,选用抗倒性较强的品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玉米产量,而且可以满足机械收割的基本要求,提高生产农作效率,但缺陷是生产成本比较高。
2.2 浇水施肥技术体系
通常情况下,玉米种植对于水的需求量并不是很高,但是在其生长过程中,需要按照少量多次的浇水方式保证水分供应。一般玉米最佳的灌水期是大喇叭期和抽穗期,在这两个阶段,如果浇水不及时,那么就会导致其花期过短,从而使得其发育不良,产量骤减。在玉米的其他生长发育阶段,可适当少量地浇水。需要注意的是,玉米在生长期间对于氮、磷、钾等元素的需求量比较高,特别是氮元素,因此需要加强氮肥的投入。通常玉米对于氮肥的需求量在300公斤/公顷左右。钾肥大多是在玉米的幼苗期间施用的,其钾元素对于玉米幼苗根系的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施用合理,那么就会促进其生长。但是施肥量不是越多越好,需要遵循适量原则。
2.3 田间管理
对玉米进行田间管理至关重要,一般是在玉米的苗期、抽穗期和花粒期进行。虽然在每个阶段,玉米的生长需求有所不同,但是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前后措施的连续性,以保证其产量和经济效益。玉米在出苗之后,要立即进行查苗补缺,将弱苗剔除,从而保证植株分布均匀。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玉米植株有充足的生长空间。如果某地块还没有进行化学除草,那么就要进行中耕和除草,这样是为了避免土壤的板结和保墒。玉米拔节至抽雄期间是肥料需求量最高的时期,在这一阶段,追肥可以获得最大的肥料经济利用率。
2.4 病虫害防治
玉米的病虫害防治需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按照往年地区病虫害的防治经验,提前做好病虫的测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方案,然后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进行处理,如化学防治法、物理防治法或者是生物防治法。玉米的生长期是病虫害防治的重要阶段,玉米种植经常出现的病虫害有玉米粗缩病、玉米大小斑病、褐斑病、玉米螟和地老虎等。玉米病虫害的防治需要注意的是,要选用合适的抗病品种,也可适当地调整播种期,重点清除杂草等,这些都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措施。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玉米种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加大技术研究投入,加大技术宣传力度,派遣专业的种植技术人员对种植户进行专业的指导。作为种植户,应该将原有的粗放式管理变为精细化管理,这样才能保证玉米的高产,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 王丹,王东,冯晔袁,等.东北地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4):97-98.
[2] 冯青军.延津县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117.
[3] 刘诚.涡阳县夏玉米特征特性及避灾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5):60-61.
大豆施肥技术指标体系生产应用 篇12
1.1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氮、磷、钾3个因素, 每个因素设0、1、2、3共4个水平, 或0、0.5、1、2、3、4共6个水平 (扩展试验) , 或0、0.8、1、1.2、2、3共6个水平 (加密试验) 。试验随机区组排列, 三次重复, 小区面积30㎡。
1.2 大豆试验处理
N-P2O5-K2O=50-60-40 (kg/hm2) ;N-P2O5-K2O=60-50-40 (kg/hm2) 。
2 试验指标分析
2.1 大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2.1.1 土壤碱解氮丰缺指标
相对氮产量70%~90%是中产田, 碱解氮含量192.7~205.3mg/kg, 属于适量级;相对氮产量>90%是高产田, 碱解氮含量>216.9mg/kg属于丰富级。土壤碱解氮含量>315.3mg/kg, 土壤有机质含量>26.7g/kg时, 种植大豆可以不施氮肥或少施氮肥。
2.1.2 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
相对磷产量70%~90%是中产田, 有效磷含量13.6~15.0mg/kg, 属于适量级;相对磷产量>90%是高产田, 有效磷含量>23.2mg/kg属于丰富级。土壤有效磷含量>69.3mg/kg, , 土壤有机质含量>26.7g/kg时, 种植大豆可以不施磷肥或少施磷肥。
2.1.3 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
相对钾产量70%~90%是中产田, 速效钾含量63~83.9mg/kg之间属于适量级;相对钾产量>90%是高产田, 速效钾含量>90mg/kg属于丰富级。土壤速效钾含量>150 mg/kg, 土壤有机质含量>26.7g/kg时, 种植大豆可以不施钾肥或少施钾肥。
2.2 大豆施肥指标
2.2.1 大豆最大施肥量
氮肥最大施肥量平均3.5kg/667m2, 适宜范围2.69~3.86kg/667m2;
磷肥最大施肥量平均3.0kg/667m2, 适宜范围1.69~3.65kg/667m2;
钾肥最大施肥量平均2.4kg/667m2, 适宜范围1.93~2.74kg/667m2。
2.2.2 大豆最佳施肥量
氮肥最佳施肥量平均3.2kg/667m2, 适宜范围2.44~3.75kg/667m2;
磷肥最佳施肥量平均2.6kg/667m2, 适宜范围2.13~2.91kg/667m2;
钾肥最佳施肥量平均2.4kg/667m2, 适宜范围2.05~3.12kg/667m2。
3 指标体系转化为生产应用
3.1 建立土壤养分监测网络
在5个不同生态、土壤类型区域, 建立土壤养分监测点, 春秋各采集大豆田土样进行化验, 定量、定性分析监测土壤壤分变化。将数据上传至省部技术部门。将土壤养分变化情况, 提供给本县肥料加工企业、配肥站, 调整大豆配方肥N P K、中量元素配比按需供养。
3.2 研制适合东辽土壤的大豆配方肥
农业局吉东肥业、农业总站不追乐肥业年产有效含量≥35% (N P K 10—10—15) 的大豆专用肥1685t, 应用面积4493.3km2, 占大豆面积用肥量93.2%。企业按土壤监测数据调整配方肥养分含量。让农民实现经济合理施肥同时粮食增产、生产成本下降。
3.3 培训测土施肥技术
每年冬春县乡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举办测土施肥专题培训班, 指导本村农户土壤养分化验单、施肥卡正确使用。算账分析肥料投入与大豆产量产出比, 让农民清楚合理施肥的重要性。面对市场销售的众多肥料, 向农民推荐适合本村土壤特点、配方合理、价格适宜的肥料品种, 达到经济用肥节本增效。目前, 东辽大豆配方肥应用覆盖率达到85%以上, 年均节省肥料投入11.59万kg。
摘要:东辽县在全县高、中、低肥力地块上完成“3414”试验50个。其中, 大豆“3414”试验9个, 扩展试验2个, 加密试验1个。试验数据为建立大豆作物土壤丰缺指标和推荐施肥指标提供了技术依据, 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途径, 主要是建设土壤养分监测网络, 监测土壤养分变化。调整配方肥含量, 研制适合东辽土壤的大豆配方肥, 培训农民应用测土施肥技术。
关键词:肥料试验,大豆施肥,丰缺指标,按需供养
参考文献
【生产体系论文】推荐阅读:
国际生产体系05-11
生产装备体系07-12
生产调度体系08-24
生产经营体系08-04
安全生产体系建设07-14
生产评价指标体系11-10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文件11-13
机关安全生产管理体系07-20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06-12
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体系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