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性分析

2024-09-23

测试性分析(精选12篇)

测试性分析 篇1

摘要: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 测试性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本文介绍了基于模型的测试性设计分析方法, 可以有效的进行测试性预计、设计分析、改进工作。

关键词:测试性,模型,设计分析

随着武器装备功能性能日益提高和结构复杂度的不断增加, 可靠性、测试性、维修性、保障性、安全性等“五性”工作作为武器装备质量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产品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五性”工作的共同目标是提供装备的完好性、任务成功性和安全性, 减少维修人力及其他保障资源的要求, 降低寿命周期费用。

测试性是产品能及时准确地确定其状态 (可工作、不可工作或性能下降) 并隔离其内部故障的一种设计特性。测试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系统维修性指标的实现。测试性模型是分析、评价产品测试性, 进行测试点优化和诊断策略优化的重要工具。随着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发展, 通过测试性建模软件可快速、方便的建立模型, 有效的对产品测试性设计进行分析。

本文结合武器装备的研制过程, 以测试性建模软件TADS为例, 对测试性概念以及基于模型的测试性设计分析方法进行一些介绍和探讨。

1 测试性相关概念

1.1 测试性要求

测试性要求可分为定性和定量要求两类。

测试性定性要求反映了那些无法或难以定量描述的设计要求, 从多方面规定了设计时应注意采取的技术途径和设计措施, 以方便测试和保证测试性定量指标的实现, 如产品的结构层次划分、机内自测试 (BIT) 、故障信息记录与报告、对中央测试系统的支持、测试点、外部测试设备兼容性等。

测试性定量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故障检测率 (FDR) , 定义为用规定的方法正确检测到的故障数与故障总数之比。

(2) 故障隔离率 (FIR) , 定义为用规定的方法将检测到的故障正确隔离到不大于规定模糊度的故障数与检测到的故障数之比。

(3) 虚警率 (FAR) , 定义为规定的时间内发生的虚警次数与故障指示总数之比。

1.2 诊断方案

诊断是检测和隔离故障的过程, 通过对产品施加激励以产生可测量的响应, 进而确定产品是否发生故障并查明故障的原因。常用的诊断技术包括机内测试、自动测试、人工测试等。

诊断方案是对产品诊断的总体构想, 包括诊断对象、范围、功能、要求、方法、维修级别、诊断要求和诊断能力。诊断方案的确定, 应考虑产品的使用要求和维修体制等多方面要素。

2 基于模型的测试性分析方法

2.1 测试性模型

测试性模型是为了分析、评定设备测试性而建立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测试性模型, 可以为测试性分配、预计和评价, 以及进行测试点优化和诊断策略设计提供依据。

测试性模型按照形式、用途不同, 有多种分类。其中, 基于多信号流的相关性模型是进行测试性预计、测试性设计分析的重要模型。相关性模型描述产品组成的单元结构、功能、故障模式、故障与产品测试之间的关系。

相关性模型的建模方法可以通过人工绘制图示模型和相关性矩阵进行计算分析, 但对于复杂系统或设备, 交联关系复杂, 计算工作量剧增。使用商业化的工具软件可以加快建模过程, 同时简化测试性设计分析工作。目前, 常用的测试性设计分析软件有TEAMS、e Xprss、TADS等。

2.2 基于模型的测试性设计分析流程

(1) 在产品FMECA基础上, 进行故障模式与测试方法分析;

(2) 然后根据产品设计信息以及FMECA结果, 使用工具软件进行建模;

(3) 通过测试性模型, 进行故障检测率和故障隔离率初步预计;

(4) 通过调整、优化测试点信息, 优化测试性设计。最终反作用于产品设计。

2.3 不同阶段测试性建模的要求

测试性模型的建模工作应尽早开展, 随着产品设计的深入, 进行迭代工作, 不断细化模型。

方案设计阶段, 在缺少详细故障模式信息的情况下, 测试性模型主要反映产品结构、功能、故障与测试之间关系, 用于优选诊断方案和测试性分配和预计。

在工程研制阶段, 在故障模式信息已经具备的情况下, 可以细化产品故障模式与测试之间的关联模型, 用于优选测试点和诊断策略。

3 测试性建模及设计改进

3.1 建模前准备工作

测试性建模前的一个重要准备工作是进行故障模式与测试方法分析。故障模式与测试方法分析是在产品FMECA基础上, 收集和分析与故障检测、故障隔离相关的测试性信息, 形成《FMECA----测试性信息分析表》。

在分析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分析的深度和范围决定于测试性要求、维修级别、产品的复杂程度, 对于基层级和中继级均有测试要求的设备, 分析深度要达到内场可更换单元 (SRU) ;

(2) 分析工作是逐步深入和细化的过程, 在不同研制阶段分析的重点有所不同;

(3) 可参照GJB/Z 1391-2006《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指南》和相关文件提供的程序和方法, 进行功能和硬件的故障模式与测试方法分析;

(4) 注意收集和分析检测参数、测试点、检测隔离方法等测试性资料, 如BIT检测、自动测试设备检测和人工检测等。

3.2 测试性建模过程

本文以TADS软件为例, 描述测试性建模的过程。

3.2.1 建立层次化的产品结构

TADS软件支持系统、分系统、子系统、LRU、SRU等多个层次, 可根据产品自身特点, 建立层次化的产品结构。

3.2.2 完善模块信息, 建立SRU级连线

根据产品自身的交联关系特点, 定义LRU、SRU的端口, 不同的端口可用于通过不同类型的信号。然后将LRU、SRU间的端口使用连线进行连接, 故障模式可以通过相应的端口在SRU之间传播。

3.2.3 添加故障模式

根据之前《FMECA----测试性信息分析表》的内容, 在SRU级模块节点下添加故障模式, 并完善故障模式的基本信息, 如定义故障模式, 添加失效率参数等。

3.2.4 建立故障模式之间、故障模式与端口之间连线

根据产品功能原理、工作运行方式等信息, 建立SRU内故障模式间, 以及故障模式到SRU端口间的连线。故障模式间的连线可以反映故障模式间的传导关系。

3.2.5 细化模型

根据产品和故障模式的自身特点, 在故障模式内设置信号的阻隔和转换。

3.2.6 增加测试点

在确定SRU模块间故障模式的传递关系后, 根据《FMECA----测试性信息分析表》中测试方法情况设置测试点。测试点是产品中可执行测试的位置, 一个测试点可以有多种测试方法。

3.2.7 模型修正

模型的构建是由简到繁、逐步完善的过程, 随着对产品认识的深入不断的完善模型, 尽量准确的反映现实产品的工作情况。

3.3 测试性预计

建立测试性模型后, 可以根据模型进行测试性预计工作。使用TADS软件建立的相关性模型, 其本质是通过图形化的建模界面建立模型, 通过软件自动建立的故障模式与检测方法的相关性矩阵。根据此相关性矩阵可简便的计算出故障检测率和故障隔离率。

通过TADS软件中定量分析功能, 选择适当的分析层次和检测方法, 可以得到特点检测方法的故障检测率和故障隔离率。

3.4 测试性设计分析和改进

除了测试性指标, TADS软件可以进行定性分析, 以便进行测试性设计分析和优化改进工作。

TADS的定性分析功能, 主要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a.未检测到的故障模式;

b.故障模式模糊组;

c.冗余的测试项目;

当故障检测率不满足要求时, 可以查询未检测到的故障模式清单, 对未能检测的故障模式的失效率和增加该故障模式测试的难易程度进行权衡, 选择实现难度最小, 同时提高检测率指标最明显的故障模式, 在适当的位置新增测试点, 以提高故障检测率。

当故障隔离率不满足要求时, 与上述提高检测率方法类似, 查询故障模式模糊组, 在适当的位置新增测试点来检测隔离故障。

根据定性分析中冗余的测试项目可以对测试点进行优化。如果某冗余测试点中测试方法自身设计硬件BIT检测电路, 且测试电路自身失效率较大, 则可以进行考虑删除该测试点。

4 一些注意问题

测试性模型是测试性预计、测试性设计分析等工作基础, 其真实性、准确性直接影响后续测试性分析工作。测试性建模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4.1 可靠性预计值要准确

FMECA分析中, LRU、SRU故障模式的失效率计算依据元器件的失效率。如果元器件的失效率预计偏差较大, 会导致最终测试性分析的结果偏差较大。

4.2 测试方法尽量细化

故障模式的检测方法要分类清楚, 并且符合实际情况。如果一个故障模式有多种检测方法, 要将多种检测方法分别列出。TADS软件进行测试性指标分析时支持特定的检测方式, 将检测方法细化有利于后续设计分析。

5 总结

测试性是设计出来的。测试性模型是分析、评价产品测试性的有效手段。使用测试性模型进行设计分析, 可以发现产品设计缺陷, 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 在进度和费用约束下满足测试性要求。

受限于模型的准确性、有效性, 通过模型分析计算的测试性指标不能作为考核产品测试性要求的手段。但是, 掌握基于模型的测试性设计分析方法, 可以快速有效的进行测试性设计、分析、改进工作, 提高产品的测试性水平。

参考文献

[1]石君友.测试性设计分析与验证[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1.

[2]田仲, 石君友.系统测试性设计、分析与验证[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3.

[3]王成刚, 周晓东, 彭顺堂, 阎松涛.一种基于多信号模型的测试性评估方法[J].测控技术, 2006.

测试性分析 篇2

一、名词解释 休克:

二、填空题

1.引发休克的病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______________。2.休克扩容时常以作为调整输液量的指标___________。3.治疗休克的第一措施是 __________。

三、单选题

1.有效循环血量是指()A 维持正常代谢所需的血量 B 全身总血容量 C 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循环的血量 D 微循环中的血量

2.休克早期血压的变化特点是()A 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 B 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 C 收缩压、舒张压均无明显变化 D 收缩压下降、舒张压正常

3.成人尿量在多少以上表明休克已得到纠正()A 20ml/h B 30ml/h C 40ml/h D 50ml/h 4.由于大量失液而致休克的病人最为主要的护理诊断/护理问题是()A 体液不足 B焦虑 C 有感染的危险 D 气体交换受损

5.休克病人的护理措施,下列哪项错误()A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从低浓度慢速开始 B 输液时严防液体外渗 C 体温下降时需提高室温至30oC以上 D 使用强心药物时应进行心电监测 6.男性,40岁,感染性休克,正在快速输液,监测到中心静脉压18cmH2O,血压80/60mmHg,尿量20ml/h。应如何处理()

A按原速度输液,加利尿剂 B减慢输液速度 C加快输液速度 D减慢输液速度,给强心剂 7.男,20岁,半个小时前车祸导致脾破裂。神志尚清,腹部压痛明显,有肌紧张,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120次/分,血压70/40mmHg,尿量减少。

(1)目前考虑病人的情况是()

A失血性休克 B创伤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神经源性休克(2)为迅速扩容,接诊后应立即静脉输给()A血浆 B全血 C生理盐水 D右旋糖酐

8.下列关于休克护理,不妥的是()A.仰卧中凹位 B.常规吸氧 C.保暖,给热水袋 D.观察每小时尿量 E.每1 5分钟测血压脉搏一次

四、简答题

1、试述休克时的微循环变化

2、外科休克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开心小测试:测试你的性取向 篇3

穿黑色皮衣的人,你认为这两个人是男是女呢?

1、两个都是男性。

2、前座是男性,后座是女性。

3、前座是女性,后座是男性。

4、两个都是女性。

女人的结论:

1、你是个百分百的正常女人,你喜欢的异性亦属男人中的男人,甚具男子气概,值得你完全信赖的男性是你理想中的另一半。

2、你虽然没有同性恋倾向,但你对同性间的友情极为重视,相反,你对异性交往并没有憧憬,只希望在适婚年龄随便找个人结婚。

3、现在虽没同性恋倾向,但对目前的恋情极为不满,你不认为男性必须保护女性,相反,一个看来不太可靠的男性反而是你的理想对象。

4、你虽看似是满足于与异性的交往模式,但在你内心,对女同性恋者总有着一点爱情的憧憬。

男人的结论:

1、你有些潜在的同性恋倾向,你觉得与异性交往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相反地,你非常珍惜与同性之间的友情。

2、你可算是一个思想传统的男人,所以你不单不能接爱同性恋的想法,在生理上亦无法认同。

3、你虽没有同性恋倾向,但却有点恋母情意结,你喜欢一些体格强健的异性,认为即使这世界由女权主导也没半点问题。

测试性分析 篇4

Bachman的交际语言测试模式提出后, 在语言测试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Skehan称其为语言测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Bachman曾指出教育考试的基本用处是提供信息来评价。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教学考试, 它是用来检验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 评估教学质量, 从而给教学双方提供反馈的必要手段[2]。Bachman&Palmer提出在设计和发展语言测试的时候, 最应该考虑的是考试的目的和考试的有用性。虽然研究者们对于语言测试的有用性一直争论不休[3] (P16) , 但是Bachman&Palmer提出了一个评价考试是否有用的原则, 这个原则可用来评价一个考试的质量。该原则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3] (P18) :有用性 (Usefulness) =信度 (Reliability) +构念效度 (Construct validity) +真实性 (Authenticity) +相互作用性 (Interactiveness) +影响 (Impact) +实用性 (Practicality) 。

与其他学者不同的是, 他们的原则强调六个因素之间的互补和平衡。他们认为考试整体的有用性应该得到重视, 而不是强调单个因素;可以对某个因素进行单独评价, 但必须以它们对考试有用性的整体影响为基础;必须根据具体情形, 衡量六个因素的作用和平衡关系。设计任何有用的语言考试, 设计者都要考虑清楚该考试的特定目的、特定使用人群及特定的语言使用域。

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全称为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以下简称专四考试) , 自1991年起由中国大陆教育部实行, 考查全国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自开考以来, 据林劲文中的数据显示, 参加考试人数从1992年的8554人, 上升至2006年的108210人。可见考试的影响力日趋增大[4]。专四考试的设计出发点为成绩测试 (performance test) , 即教学性考试, “考试的目的是全面检查已学完英语专业四级课程的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要求, 考核学生运用各项基本技能的能力以及学生对语法结构和词语用法的掌握程度, 既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 又测试学生的单项技能。同时, 也是评估教学质量, 推动校际交流学习的一种手段” (《英语专业考试四级大纲》) 。但是专四考试的影响力远不仅如此, 一些高校把专四证书与毕业证挂钩, 用人单位更是把证书当作了人才选拔的门槛条件。

显然, 专四考试已超越了教学考试的作用。我们禁不住要问专四考试能否实现它最初的设计目的?其质量该如何评价?鉴于它的大规模使用, 我认为对其有用性的探讨非常必要。由此本文根据Bachman&Palmer提出的有用性原则[3], 结合设计目的、使用人群, 对高校专业四级考试进行分析, 以便全面衡量该考试, 并对其改革提出建议。

二、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评析

1. 信度及构念效度

信度和效度是测试的基本特点, 是衡量测试的最重要的

根据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 专四考试共有六个部分:写作 (25%) ;听写 (15%) ;听力理解 (15%) ;完形填空 (10%) ;语法及词汇 (15%) ;阅读理解 (20%) 。该考纲中还提到“为了较好地考核学生运用各项基本技能的能力, 既照顾到科学性、客观性, 又照顾到可行性以及基础阶段英语水平测试的特点, 同时为确保试卷的信度, 本考试除写作及听写部分为主观试题外, 其余都采用多项选择题形式”。由此可见, 专四考卷的60%采用多项选择题的形式。有学者称赞其考试形式的客观性[5];还有人认为多项选择题的广泛使用正是由于它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如为阅卷工作提供方便, 提高答题速度、答案唯一, 从而使试卷信度很高[6,7]。

但正如李绍山所言, 所谓“客观”仅指阅卷过程而言, 即阅卷时阅卷人员毋需作出主观判断, 但是试卷的编制过程本身同样要涉及大量的主观判断, 例如考试的具体内容、各类内容的比例等。所以, 客观性试题并不能保证有关决策的客观性, 统计意义上的可靠性也不能保证决策的可靠性[8]。此外, Hughes也特别提到选择题会容许猜测。从统计原理上说, 每个题考生都有25%的猜对的机会[9]。Bachman认为选择题比作答要简单, 而后者考核的是考生的语言产出能力[2] (P129) 。因此, 多项选择题不利于测量考生的真正的语言能力。

在衡量专四考试构念效度的时候, 我们需要看该考试对所考核的能力的定义。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中在考试目的部分提到:“考核学生运用各项基本技能的能力及学生对语法结构和词语用法的掌握程度, 既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 又测试学生的单项技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测试与评估部分也提到:“测试应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这两个文件虽然提到了要测的“基本技能”、“综合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概念[10], 这些概念又是当今所推广的交际语言测试中的关键词, 但这些概念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设计考试的时候如何操作?可操作性有多强?从这两个文件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

在专四考试实际的测试试卷中, 可以看到词汇与结构, 听力、写作等都是分开测试的, 这似乎意味着语言可以分成不同的单独的项目进行测试, 而这正是如今饱受批评的分离式测试的做法。Bachman&Palmer将语言运用定义为两人或多人之间在特定情境下的相互交流意义的动态过程[3] (P61-62) 。显然, 分离式的语言项目不具有这样的特征, 而奇怪的是强调语言使用的口语考试却不是该考试必考的项目。

高等学校专业教学大纲中21世纪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中强调:“能力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可见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需围绕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那么, 当今的专四考试的效度不高是其改革的首个动因。考试设计者需要重视并定义清楚语言运用能力, 并在考试中摒弃分离式测试的做法, 设计考察语言运用的任务。

2. 真实性

Bachman&Palmer把真实性定义为:“某项考试任务的特征与目标语言使用任务特征的一致程度。”真实性与传统上的内容效度有一定的联系, 对考生针对考试的看法和表现都有一定的影响。在设计考试时, 我们应首先确定目标语言使用域中的任务特征, 然后选择或设计与此任务特征相一致的测试任务[3](P23-24) 。

据此判断, 专四考试中的很多任务真实性较低, 因为目标语言使用域中的语言使用任务特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被设计者认为是效度较高的项目“听写”为例, “听写文章全篇约150个词, 共念四遍。第一遍用正常速度朗读, 录音语速为每分钟120词”。听写任务显然与考生目标语言使用域 (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生活中的语言使用) 任务相去甚远。首先, 考生在生活中听到的英语并不都是标准英语。其次, 他们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听讲座记笔记、或在课上与同学用英语进行讨论。换言之, “听”不能与“说”、“读”等技能分开。学生听四遍英语材料, 然后再填空的活动在生活中的发生率有多高?我认为这显然不是目标语言使用域中的典型语言使用任务。

谈到专四考试中影响真实性的因素, 仍然需要提到多项选择题的形式。Weir认为“多项选择题是不真实的任务。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少面对四个选项, 从中选择一个来表达自己的理解”。Hughes也认为选择答案的形式给考生带来“不自然”的负担, 因为他们在处理输入信息的时候, 还要记住那四、五个选项[9]。

3. 相互作用性

Bachman&Palmer将相互作用性定义为考生特点在完成测试任务中的参与程度和类型。某一测试任务的相互作用性可以体现在考生的语言知识、元认知策略、背景知识和情感图式的参与程度上[3] (P25) 。

根据考纲的描述, 专四考试设计者考虑了考生的背景知识因素, 在听力理解完型填空、阅读理解中都注意选择了“题材熟悉、难度中等”的材料。但由于这几部分的任务普遍采用了多项选择题的形式, “它所考察的能力仅仅是辨认能力而不是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8]。显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考生使用的策略也许更多的是应试技巧, 而不是计划、监控语言输出的元认知能力。同样, 由于采用了类似的答题方式, 曾被认为是测试考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完型填空也难以摆脱应试技巧的干扰。

4. 后效作用

Bachman&Palmer认为考试的后效作用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宏观层面上是指考试对教育制度和社会的响应;微观层面上是指考试对使用考试的个人的影响[3] (P31-35) 。

针对专四考试后效作用的文献很多[11,12]。有人用问卷的方式调查其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12], 谈到其正面的影响是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加强, 教师和学校在英语教学上的投入加大。但负面影响和有关负面影响的文献要多得多。负面影响首先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忙于应试技巧的训练。教师花费很多时间讲授如何选择正确答案, 学生忙于做模拟练习, 以致于社会上的应试文献的出版空前繁荣[13]。徐清平、张延续在分析1996、1998、2000年的试卷时发现词汇与结构部分命题内容 (考点) 的重复。命题内容的重复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几份测试命题内容的完全重复。二是同一份测试中不同题目的命题内容雷同[14]。先不说这样的题目效度如何, 我们在此会明白为什么学生在考试前会深陷题海战术了。

对于学生来说, 痛苦莫过于专四考试成绩与奖惩联系起来, 在有些学校中, 学生过不了专四就拿不到毕业证, 这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影响了学习英语的兴趣[15]。专四考试是全国性的高风险考试, 现每年数以万计考生参加。考虑到其高比例的分离式测试任务, 很难说它不对教育体系和社会构成也构成负面影响。

5. 实用性

考试的实用性与考试实施的方式有关。衡量某考试的现实性需要考虑其设计发展所需的资源, 可用资源的分配和管理[3] (P35-37) 。李绍山认为如果是大规模考试, 如我国的专业和非专业英语的全国统测, 就要注意其可行性, 过多地采用综合性题型或者运用型题型如写作、口头交流等, 就会给阅卷工作带来很多问题如人力、物力和财力, 也不利于提高考试的信度, 因此这类考试宜采用分离式考试[8]。但我不赞同这个说法。

虽然理论上分离式测试在施行和评分上较为容易, 但现实中却并非如此。在高校有过专业或非专业英语的全国统测监考经历的教师都会有种感觉, 监考过程十分繁琐。考前监考过程的演练, 监考程序丝毫没有因为其分离式考试而减少。此外, 正是因为分离式测试, 试卷和答案的安全成为问题。非英语专业的大规模考试考题和答案泄密的事不止一次。专四考试同样会存在类似的威胁。可以看出, 在整个试卷的设计、使用前、使用中的监控上、阅卷等环节上, 专四这类大规模考试的花费不是一笔小数。那么我们禁不住要问, 为什么不设计和实施更直接测试语言使用能力的考试呢?两者的花费真的会相差如此巨大以至于是设计者们望而却步吗?考虑到分离式测试对教学双方的负面影响, 对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阻碍作用, 是该改革的时候了。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以Bachman&Palmer提出的衡量测试的有用性原则为依据分析了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大规模考试:专业四级考试。虽然有些学者认同该考试任务的客观性及其较高的信度保证, 但正如刘润清、韩宝成谈到的, 高信度不一定意味着高效度[1]。专四考试的设计理念仍以分离式测试为主, 显然与当今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相偏离。为教学服务的测试应该激励真实生活中的语言使用。测试的真实性与测试的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紧密相关。由于专四考试高比例地使用多项选择题, 显然真实性较低。虽然专四考试试图把考生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认知策略等考虑在内, 但不恰当的试题形式使其难以保证较高的相互作用性。此外, 专四考试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教学考试的范围, 给考生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其对教学的副作用不容小觑。分离式的测试形式并未使其实施变得简单, 反而为保护其试题和答案, 会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

由此可见, 一项大规模考试仅靠信度一项无法得出关于其质量的结论。根据有用性原则的六个方面, 我们对专四考试进行全面的分析就会发现, 专四考试的确需要改革了。正是因为其影响的巨大, 才不能不花费精力和财力对其进行革新, 否则其对教学的不恰当的指挥棒作用将继续发挥, 继续造成损失。如李绍山所言[8], 只有通过使用才能最终学会使用外语, 也只有通过使用才能检验学习者的外语水平, 仅靠做选择题是决计学不会外语的, 仅靠做选择题也是检验不出学习者运用语言的真实能力的。由此可见, 专四考试改革也就有了自己的方向。Bachman和Palmer在测试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也详细地探讨了如何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合理的考试, 给出了一个设计框架。我们期待着我国的大型考试设计者能在科学的测试理论指导下, 设计出与我国现行教学理念相一致的、激励真实语言使用的语言测试任务和测试形式。

摘要:很多研究者对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都有评价, 或单独分析其信度、效度, 或着重其后效作用的研究。本文根据Bachman&Palmer (1996) 提出的考试有用性原则, 从六个方面反思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有用性, 旨在全面分析其质量, 提出改革的方向。整体看来,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设计理念仍以分离式测试为主, 显然与当今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相偏离, 测试的信度虽高, 但其真实性、相互作用性较低, 对教学的负面后效作用明显, 从而减弱了其实用性。

测试性分析 篇5

1、注意题干问的是“农业地域类型”。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六种: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种植园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指谷物和牧畜混合农业); 乳畜业。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优化了的现代化农业。它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5、A对,题干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天下所有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属于天子。西周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进行统治。所谓分封制:天子将亲属、子弟及有功之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赐予他们土地和人民。平时诸侯各自为政,战时,诸侯需率兵巩卫天子。宗法制,在西周时期,采用相当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B项不是我国奴隶社会专有的,封建社会也是。C中的郡县制是秦朝确立的,是封建社会的制度。

D: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6、C项改为“中锋行笔”。中锋写出来的笔画比较饱满,然后笔画两边的粗糙程度一致,比较有力。写楷书应该是以中锋行笔为主。侧锋写出的字,看起来锋芒毕露,张狂扎眼,力度不够,立体感强;中锋写出的字,内涵丰富,敦厚,能看出“静”的功力。侧锋是伴随隶书产生的。隶书的特征是侧锋线条和方形结构。

8、在中国,结算分为转帐结算和现金结算两种方式。现金结算是收付款双方直接以现金进行的收付。票据转让是以票据的给付表明债权债务关系。转账结算是通过银行或网上支付平台将款项从付款单位账户划转到收款单位账户的货币收付行为。显然④支票结算是转帐结算的一种。

10、解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所谓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是指生物只是在一定时间,对一定环境的适应.生物适应此环境但不一定适应彼环境.当它的生活环境因某种原因发生了变化,可能就由原来的适应变成了不适应.仅举一例:鳃呼吸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但对陆生环境却是不适应.12、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构成音乐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

13、B错,耐久跑也叫耐力跑,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中长跑。耐久跑练习能有效提高人体的耐力素质,增强人体的心肺功能,锻炼人的意思品质。肌肉快速收缩能力即爆发力,显然不是通过有氧运动实现的。

14、AB发展的主要是速度,D发展的是耐力素质,只有C发展的是速度加耐力素质。

18、②“一府”是指人民政府,“两院”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中国,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①错,体现不出“相互”制约。

20、B错,无论皮影还是剪纸都是全国性的民间艺术,南北方都有。

24、结合题干中的“超级大国”、“二百多年前”等字眼,就可选出。

37、A、肾上腺素加强心肌收缩力和兴奋度,使心跳加快、加强,心输出量明显增加,提高收缩压;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分泌很少。但当机体处于紧急情况时,则分泌增多,意义甚大。因为上述一系列功能显然与机体对紧急情况(如恐惧、失血、面临争斗等)的应付能力有关。肾上腺激素可提高机体的警觉性,使神经兴奋,反应灵敏,供氧、供血增加,血糖升高,糖和脂肪分解加速,以提供更多的能量,做好一切“应急”的准备。

B项,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

C项:甲状腺激素:维持生长发育,其分泌不足或过量都可引起疾病。甲状腺功能不足时,躯体与智力发育均受影响,婴幼儿甲状腺激素缺乏,将导致身高和智力发育障碍的呆小症分泌多,(甲亢)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强 呼吸加快,心跳快。分泌少,(地方性甲状腺肿)D项: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

38、A错,不能用开水冲泡,因为洗衣粉中的酶在高于60度的水中会失去活力,影响洗衣涤效果。用40度左右的温水为宜。

39、A、洗涤剂的去污是乳化作用,这个过程是一个物理变化的过程 B、淀粉检验的是碘单质,而食盐中的碘是化合态的,是碘酸钾。C、醋酸可以中和氨,生成醋酸铵(显中性)。

D、不能同时用,二者混合生成盐酸和硫酸,无漂白作用。

47、A错在IP地址中的数字出现了一个256的数字,IP地址的数字应在0-255之间;C安装网络防火墙和及时修复系统漏洞这些都是预防黑客入侵的一些防护措施,并不代表有了这个就能防止黑客入侵。就和防盗门是一样的,并不是说你的防盗门是全球最高档最先进的就能阻止小偷偷东 2 西。D“下载速率”就是在使用下载软件,如QQ旋风,快车,迅雷等下载工具,对网络资源进行下载这一过程中的下载速度,也就是即时速度,不是平均速度。它以“KB/S”的形式来表达。它会随着网速的快慢而变化的。

48、A首先要做的是关闭天然气总阀门,开启油烟机、风扇、开照明灯等家用电器、快速开窗、快速开门、进门后脱衣服等,这些都会产生火花引爆气体;B用硫磺可以清除。硫磺与汞反应生成稳定的不溶于水的硫化汞,从而降低危害。但是,由于温度计中的汞的量较少,汞的挥发又快,日常家里也不一定常备硫磺。所以最好是用酒精温度计,这样即环保又便宜。如果已经在用的温度计是水银的,不慎摔碎了,手头又没胡硫磺,最好的办法是通风,减少室内汞蒸气含量 ;D油锅着火直接盖上锅盖即可。热油碰到凉水会炸开,并在水面上继续燃烧。

56、ABD都需要在显微镱下观察,而只有C可用肉眼看到。菌落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内)生长发育,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团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的集团,59、C错,“宋体”的笔画粗细有变化,横细竖粗,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从图上看,20显然不具有这些特征。68、1GB=1024MB,也就是说1GB≈1000MB,因为还有一部分内存得供手机运行使用,不可能全部占用,所以27GB≈27000MB,每张照片是2MB的话,那么27000/2=13500张照片,所以该题选A。

72、A错,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在封建社会自然经济是以小农经济的方式出现的。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新中国成立后,自然经济也还在延续,但在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农业生产不再以家庭为单位,而基本上是以合作社为单位,农业生产的目的也不是自给自足了,而是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到此,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了。当然,说自然经济完全解体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针对大多数地区而言的,因为中国幅员广阔,在少数边远地区自然经济还是存在的。点评:这是个历史选择题,主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作者一方面看到洋布的优点,在中国的倾销,另一方面又提倡用国货,D项不能直观地从材料中体现出来。

75、AB都从构图角度来说的,画家在构图时,往往把主体物象放在黄金分割点处,即上下左右1/3处。C项,维纳斯女神雕像的上部(肚脐以上)与下部(肚脐以下)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的高度比,(肚脐)就是黄金分割点,是最能引起人的美感的比例。

D项,帕特农神庙,东西宽31米,南北长70米。东西两立面(全庙的门面)山墙顶部距离地面19米,也就是说,其立面 高与宽的比例为19比31,接近希腊人喜爱的“黄金分割比”,难怪它让人觉得优美无比。

76、A错,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C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

77、A错,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B错,模范事迹是做过的好事,不属社会意识的范畴。

79、A、明矾——十二水合硫酸铝钾,明矾在水中可以电离出Al3+,Al3+很容易水解,生成胶状的氢氧化铝Al(OH)3:氢氧化铝胶体的吸附能力很强,可以吸附水里悬浮的杂质,并形成沉淀,使水澄清。所以,明矾是一种较好的净水剂。

B氯气,自来水常用氯气消毒,1L水里约通入0.002g氯气,消毒原理是其与水反应生成了次氯酸,它的强氧化性能杀死水里的病菌。而之所以不直接用次氯酸为自来水杀菌消毒,是因为次氯酸易分解难保存、成本高、毒性较大,则用氯气消毒可使水中次氯酸的溶解、分解、合成达到平衡,浓度适宜,水中残余毒性较少。

烧碱,即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有毒。

C、小苏打——碳酸氢钠,常作为食品制作过程中的膨松剂。

D、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医疗上常用作清洁消毒和消灭真菌,为家庭必备的常用消毒药

80、甲岛位于热带、亚热带,同时山地海拔更高,有高山垂直地带性规律,所因植被种类丰富多样。

81、自然博物馆主要展示动植物标本,不可能从深层次上剖析物种形成的机制,那是非常专业的生物学理论。所以C项不选。

82、B错在保存格式是,txt,这种格式保存的是文本格式,链接后不能出现网页; C有可能网页更新了。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在联网的电脑上使用才可以,如果不联网的话就无法打开该网面了。

83、B,肥皂水呈碱性可吸收Cl2,正确。

C错,雨水中溶解有SO2,生成H2SO3弱酸。一段时间后H2SO3被氧化成H2SO4强酸,所以雨水样品收集一段时间后PH变小。2H2SO3+O2==2H2SO4;而CO2难溶于水。D对,自来水厂用氯气消毒,会生成少量对动物有害的次氯酸(HClO).家庭养鱼用水时,常常将自来水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除去水中的次氯酸。84、A错,“被控对象”是水箱

药包材阻隔性测试方法与选择 篇6

透气性测试法

YBB0008-2003《气体透过量测定法》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进一步规范药包容器(材料)产品标准中关于气体透过量项目的测定方法而制定的。其中所提到的透气性测试也称为阻气性测试、气体阻隔性测试或气体透过性测试,主要考察薄膜、薄片对常见无机气体的阻隔性能,一般较为常见的是对氧气透过性的测试。

透气性测试法便于实际操作,适用于药包容器(材料)产品中的药品包装用复合膜、药用硬片、多层共挤输液用膜、复合药用软膏管等。常见的测试方法有压差法和电量分析法。由于这两种方法在测试原理上无法用同一种模型完全描述,试样在这两种测试方法下的测试状态并非完全相同,所以无法对同一试样在这两种测试方法下所得到的测试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1.压差法

压差法是遵照标准GB/T 1038-2000《塑料薄膜和薄片气体透过性试验方法 压差法》制定的方法,其测试过程须在透气室进行,透气室由上下两部分组成,装入试样后,上部为高压室,用于存放试验气体;下部为低压室,用于贮存透过的气体并测定透气过程中前后的气压差,高、低压室分别有一个测压装置。

压差法测试原理是利用药用薄膜或薄片将低压室和高压室分开,高压室充入约0.1MPa的试验气体,低压室的体积已知。将试验室密封后,使用真空泵将低压室内的空气抽到接近零值,然后使用测压计测量低压室的压力增量,可确定由高压室透过试样到达低压室的以时间为函数的试验气体量。值得注意的是,此过程应排除试验气体的渗透速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初始阶段。

在试验之初,应对整个透气室抽真空至27Pa以下,并持续。当低压室在相同时间间隔内气压差的变化保持恒定时,则说明气体达到了稳定渗透,可按标准公式计算气体透过量和气体透过系数。该测试方法在检测材料气体渗透系数的同时,还可检测气体在材料内的扩散系数以及材料对气体的溶解度系数,而且可用于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检测。

在YBB0008-2003的起草说明中明确指出,压差法的制定参照GB/ T 1038-2000《塑料薄膜和薄片气体透过量试验方法 压差法》,两种方法基本一致,而GB/T 1038-2000的内容比YBB0008-2003更加完善,因此可认为执行GB/T 1038-2000就完全可以满足YBB0008-2003中压差法的要求。虽然与国际上现有的压差法薄膜透气性测试标准ASTMD1434、ISO 15105-1、ISO 25∶2001等相比,GB/T 1038-2000在操作细则上的描述还不够完善,但对检测及试验过程中各项指标的要求与国际标准则完全一致。

2.电量分析法

电量分析法,即传感器法,其测试原理是利用药包用薄膜或薄片将渗透腔隔离成两个独立的气流系统,一侧为流动的测试气体(纯氧气或含氧气的混合气体),另一侧为流动的干燥氮气。两个独立气流系统的压力相等,但氧气分压不同。在氧气的浓度差作用下,氧气透过试样并被氮气流送至传感器中,由传感器精确测量氮气流中的携氧量,从而计算出试样的氧气透过率。

电量分析法和压差法的测试原理不同,测试条件不同,试验结果所得数据的单位也不同,所以,由这两种测试方法得到的未经校正的原始数据从理论上来说不具备可比性。

目前,对于符合标准的药包材进行阻隔性检测时,几乎都采用压差法,也有相对测试数据较小的药包材选择电量分析法。

透湿性测试法

YBB0009-2003《水蒸气透过量测定法》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进一步规范药包容器(材料)产品标准中关于水蒸气透过量项目的测定方法而特别制定的。该标准适用于药包容器(材料)产品中所用到的复合膜、药用硬片、药用铝箔、药用液体制剂瓶、药用固体制剂瓶和输液用容器等。

其中所提到的透湿性测试,也称水蒸气阻隔性测试或水蒸气透过性测试,主要考察药包用薄膜、薄片对水蒸气的阻隔性,是衡量包装材料防潮性能的主要指标。透湿性测试法通常分为称重法和传感器法两种,前者是基础方法(又称为杯式法,分为增重法和减重法两种);后者的测试数据需通过称重法的测试数据进行标定,主要包括红外检定法、动态相对湿度测定法及电解分析法。

1.杯式法

杯式法的测试原理是将试样固定在透湿杯上,通过测定透湿杯的重量变化来计算药用薄膜、薄片及药用铝箔的水蒸气透过量。整个测试过程与GB/T 1037-1988《塑料薄膜和片材透水蒸气性试验方法 杯式法》几乎完全一致,可按标准中给出的公式计算水蒸气透过量和水蒸气透过系数。

杯式法分为渗透进入透湿杯的增重法和渗透离开透湿杯的减重法两种,这两种方法的测量原理是一样的。早期使用较多的是增重法,其测试过程是先在透湿杯内放入适量的干燥剂(一般是无水氯化钙),放置试样后用密封蜡将透湿杯封严,然后将透湿杯放入恒温恒湿的环境中,水蒸气透过试样后被透湿杯内的干燥剂吸收,于一定时间间隔内称量透湿杯的增重,即可算出水蒸气的透过率。

增重法对透湿杯及干燥剂的使用限制较多,如各相关标准都明确要求透湿杯中应有足够的空间,使操作者在每次称量后都能轻微振动杯中的干燥剂使其上下混匀,以免长时间使用后,上层干燥剂的干燥效果减弱。需要注意的是,操作者必须在透湿杯内干燥剂的干燥效果明显减弱之前完成试验。

传统称重法存在的最大缺点是试验环境与称量环境不一致,这样不但会破坏气体渗透平衡的建立,而且增大了操作人员、试验室环境对试验过程的影响,降低了试验效率及试验数据的重现性。

2.电解分析法

电解分析法使用电解腔作为湿度传感器,设备的渗透腔被药用薄膜或薄片分成一个干腔和一个湿度可控的湿腔,水蒸气从湿腔渗透通过试样后会被载气气流携带至电解腔中,由电解腔测量载气的湿度并输出电信号,然后计算得出试样的水蒸气透过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包括电解分析法在内的几种传感器法都需要用称重法的数据进行标定,因此测得的数据与称重法数据具有一致性。

电解分析法的主要缺点是使用的电解腔属于消耗型元件,所以设备标定所得的校正因子并非长期有效,需根据要求对设备进行周期性标定,而且当干燥剂(一般使用的是P2O5)损耗达到一定程度时,需重新涂覆,这不免会对测试结果产生一定影响。此外,测试过程需要利用载气携带渗透试样的水蒸气进入传感器,因此载气使用量较大,测试成本相对较高。

3.重量法

重量法包含3种具体测试方法,是专门针对药品包装的特殊性而制定的,适用于口服液体瓶、外用液体瓶、固体瓶,以及输液用容器。其测试原理源于杯式法,可以说是杯式法的一种推广应用,与之前两种方法的最大不同是试验条件差距较大,而且测试对象不同,具体试验过程比较简单,但是试验时间要比薄膜材料检测长得多。

对于目前符合相关标准的药包材,片材和薄膜在进行透湿性检测时大部分采用杯式法,而药用容器,如药用液体制剂瓶、药用固体制剂瓶及输液用容器等,基本采用重量法检测,透湿数据较小的药用薄膜、薄片及药用铝箔采用电解分析法较为合适。

测试性分析 篇7

微光瞄具是通过采用像增强器为图像传感部件,使人能在极低照度条件下有效的获取景物图像信息的夜视装备。分辨率是微光瞄具的一项重要的性能指标。测试过程需要一个严格的低照度环境,本文利用积分球作为光源人为的模拟一个满足夜天照度的环境,简化模拟夜间环境的过程,将自然界中的夜间环境在室内条件下加以再现,并对该可调试环境进行照度分析。

1微光瞄具分辨率测试环境分析

由于微光瞄具的工作环境为夜间的低光照度,而自然界中,夜间环境产生的光称为夜天光。夜天光的主要来源是月光、星光、黄道光、大气辉光等[1]。夜天光的光谱分布在有月和无月情况下有较大不同,如下表1。有月时,月光是夜天光的主要光源,满月光的强度比星光约强100倍,此时夜天光的光谱分布取决于月光;无月时,大气辉光、直射星光和散射星光是夜天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0.3~1μm光谱范围内大气辉光的辐射亮度不如直射星光和散射星光的辐射亮度强,因此在0.3~1.0μm光谱范围内,直射星光和散射星光是无月夜空条件下微光夜视系统的主要光源[2]。图1为满月光和星光条件下的光谱分布。

由表1可以看出,在实验室条件下,通常需要获得大于1×10-5 lx的连续可调的照度范围,即可模拟多种夜天环境下的照度变化[3]。

2 微光瞄具分辨率测试环境模拟

2.1 微光瞄具分辨率测试原理

如图2,在规定的低照度条件下,将标准分辨力靶板置于准直镜的焦平面上,使被试微光瞄具处于工作状态,调节被试品的目镜视度,通过被试品观察靶板上的图案,测定其能被分辨的最小分辨力图案。分别测出不同对比度不同照度下被试品的系统分辨力。

2.2 低照度标准光源的选择

常见的夜天空模拟是天文馆中用的天象仪,这种设备视觉效果很好,且能精准再现夜天光,但价格极其昂贵,不适合工厂生产检验和科学院所研究使用[6]。所以在实验室条件下,可采暗室来代替夜空,用积分球作为光源来对夜天光进行照度模拟。光源采用由标准A光源[3]——溴钨灯、可变光阑、积分球、组成的可调光照度积分球,利用低光照度计监测来调整积分球在有月与无月时的照度值。积分球与光源组合可产生漫反射光,积分球内表面喷涂聚四氟已烯悬浮树脂(简称F4),它是当前国际照明委员会推荐的一种最理想的积分球漫反射材料,漫反射比约为95%~99%。图3是三种积分球涂料的反射光谱曲线,可以清楚的看出,在(250-2 500) nm光谱范围内,F4 涂料反射率不仅都高于硫酸钡(BaSO4)和氧化镁(MgO),且反射光谱平坦,非常有利于测量。

为了使投射到分辨率靶板的照度可以模拟从有月到无月变化,在积分球入射处采用可变光阑。

积分球内的溴钨灯采用溴化氢工艺,它是无色透明的气体,不吸收可见光,发光效率高,溴钨灯的光谱在可见光到近红外部分都是连续的,而夜天空光谱分布也是连续的,如图3,这就易于分析、定量计算及处理。并且由于大功率的光源的散热问题较复杂,而溴钨灯功率较小较为实用,此外溴钨灯的工作寿命长、不易损坏[4]。

3 低照度光源均匀性实验与结果分析

3.1 光源均匀性实验方案

利用了亮度可调的积分球,就可以简便的实现多种照度值的环境,所以在测试微光瞄具的分辨率时,将照度等级分为4级:1×10-1 lx,1×10-2 lx,1×10-3 lx,1×10-4 lx。在这四个照度等级下测试微光瞄具的分辨率完全可以全面和精准的体现出微光瞄具在夜天光下的参数特性。

在一个完全封闭的暗室内,保证室内无反射光源物体。提供测试所需的积分球、弱光照度计、稳流电源。弱光照度计采用的是杭州远方光电有限公司生产的PHOTO—2 000 m。测量范围为1×10-4 lx~2 lx。使用时,将光探测器用探头盖盖好,将探头的信号输出插头连接到仪器后面板上的信号输入端口上。开机,预热10~20 min。然后打开探头盖,让待测光照射在探头的受光面上,从仪器显示窗口可以读出光照度的大小。一般的说,电压变化0.1%,将导致光谱发生移动。因此为了消除或削弱电源电流、负载电阻和环境温度的变化对输出电流的影响,光源的供电采用稳流电源。

在微光瞄具分辨率测试范围内进行照度测试。测试距离为微光瞄具准直镜焦距f=8.472 m。测试区域为测试分辨率所用靶板大小,靶板采用的是漫反射分辨率靶板[5],靶板的规格如图4所示。

首先利用照度计调整积分球的光照度在O点处的光照度为1×10-1 lx,在规定距离之处按照下图范围测试另外8个边缘点(A、B、C、D、E、F、G、H)的照度值。各点位置如图3。以此类推测试其余三个照度值时其他?个点的照度值,并记录数值。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过程描述:测试微光瞄具的分辨率是将光源分为四个照度等级,各级照度中心点以及边缘点照度测试值如表2。

在表2中,1×10-4 lx的照度值没有严格的体现出来,这是由于实验室内地面的材料有一定程度的反射光源的情况,经过地面反射后,光源在靶板区域内的照度有相应微弱的增加,导致光照度无法下调至1×10-4 lx。考虑在实际试验中并无需在1×10-4 lx这么严格的超低照度下进行,所以只探讨其他三个照度的均匀性。根据上表所示,分析其它三个照度等级下的误差,其中w为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Δ为边缘点最大值与中心值O点之差,平均值为X¯。数值分析如表3。

由表3可知Δ/X¯×100%值在1×10-1lx、1×10-2lx、1×10-3lx三个等级照度下的误差都小于等于10%,证明用该积分球作为夜天光光源可以模拟出均匀且稳定的照度环境。

4 结束语

本文对微光瞄准镜的工作环境进行分析,选择了可调照度的积分球来代替夜天光,对实验室模拟夜天光环境进行照度测试,证实光源出射照度均匀、稳定,为工厂和科研院所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微光瞄准镜性能参数测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鸣平,张敬贤,李玉丹.夜视系统.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2]史继芳,刘宇.用于微光夜视系统检测的夜天光模拟.应用光学,2003;24(5):11—13

[3]冶元龙,伍小蓉.实验室条件下微光环境模拟.激光与红外,2005;3(12):942—943

[4]马月琴,吴娅玲,史继芳.微光夜视仪参数测量装置.宇航测计技术,2004;24(2):58—62

[5]朱小清,詹云翔.光度测量技术及仪器.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2

软件测试性定义研究 篇8

随着软件规模和复杂度的增大, 软件测试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如要求测试的类型和数量越来越多、执行测试的难度越来越大、对测试充分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等。这些问题不但会增加测试费用、影响测试效果, 还会影响用户对测试结果的信任程度。

软件测试性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测试性设计能在不增加或少增加软件复杂性的基础上将易于测试的原则融合到软件设计或编码中去, 从而提高软件测试性。软件测试性越高, 软件越易进行测试, 软件中的缺陷越易暴露, 只需进行较少的测试就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测试性分析能在软件测试之前得到软件测试性的大小, 测试人员可据此分配测试资源以进行更充分的软件测试, 由此提高测试结果的可信性[1]。

良好的软件测试性定义是测试性研究的基础, 是顺利进行软件测试性分析和设计的保证, 因此有必要对软件测试性定义进行深入研究。

1 软件测试性定义现状

IEEE在1990年出版的软件工程技术术语中提出软件测试性是:1) 为一个系统或构件建立测试标准并通过执行测试来确定该标准被满足的难易程度;2) 对每一个声明的需求建立一个测试标准并通过执行测试来确定该标准被满足的难易程度[2]。该定义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 文献[3]在对通信软件的测试性定义时进行了简化, 认为软件测试性是软件为易于应用测试方法、发现存在的软件错误和更快地纠正错误而提供便利的一种属性。文献[3]将错误纠正也纳入了软件测试性范畴, 软件测试性是与软件测试相关的软件特性, 而错误纠正并不属于软件测试活动, 在软件测试性中进行讨论不太合适。

文献[4]认为软件测试性是使用传统的程序测试方法论证程序正确性的难易程度;文献[5]对软件测试性的定义是测试软件设计的难易程度;文献[6]将面向对象系统的软件测试性定义为暴露软件缺陷的相对难度和费用;文献[7]将软件测试性定义为测试软件所需的费用。上述定义都是将测试性与测试难易程度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软件测试性与测试难易程度的确存在密切关系:测试性能够预计测试的难易程度, 测试难易程度同样能反映测试性好坏。但两者还是存在区别:软件测试性是软件本身的属性, 理论上只要软件不发生变化, 软件测试性也不会发生变化;而测试难易程度不仅与软件相关还与测试的过程、方法、工具等外部条件相关, 使用不同的测试方法、运用不同的测试工具都会影响测试难易程度。因此使用测试难易程度定义软件测试性并不恰当。

文献[8]认为软件测试性是在某一特定的输入分布下, 软件中包含的一个缺陷在下一次测试执行过程中失效的概率;文献[9]认为软件测试性不但与软件的输入分布和缺陷有关还与测试预言存在很大的关系, 因此将软件测试性定义为在程序有错并且给定了明确预言的条件下, 从一个特定的输入分布中抽取一个输入进行测试时被拒绝的概率。如果说以往的研究者是从测试过程的角度研究软件测试性对测试费用、测试进度的影响, 文献[8, 9]定义的软件测试性就是从测试结果的角度讨论软件暴露自身缺陷的能力。然而这些定义都是基于软件的故障/失效模型, 它们只反映了软件实现 (代码) 的测试性而不能表示软件整体的测试性, 因为它们未能考虑软件的其他方面如需求、设计等。

还有部分研究者通过将软件测试性分解为其他软件特性的方式定义软件测试性, 其中比较典型的文献[10]就将构件测试性定义为可理解性、可观测性、可控性、可跟踪性和测试支持能力的综合, 这种定义虽然有助于人们全面地了解软件测试性, 但也只是列出了软件测试性内容而没有揭示软件测试性本质。

总结上述软件测试性定义发现:当前软件测试性定义众多但还存在不足, 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各定义在表达形式、表述内容、适用范围上还存在差异, 不利于后续的软件测试性分析设计。因此目前还需要对软件测试性定义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软件测试性。

2 软件测试性定义

上述软件测试性定义都是从软件测试角度提出, 考虑了软件测试的不同方面。文献[2, 4]把软件测试性与测试过程联系起来, 将软件测试性定义为与测试过程相关的软件属性, 无论定义为便利的程度还是测试的难度与费用都是为了描述软件测试性对测试过程的影响。软件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引入缺陷, 软件测试的目标就是要将这些内在缺陷暴露为软件失效。从软件缺陷到软件失效需要经历一系列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与软件的自身结构相关还与软件的一些外在条件如施加的输入、确定的预言有关, 文献[8, 9]将软件的内外条件结合起来定义软件测试性、揭示了软件测试性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考虑软件测试性对软件测试的不同影响, 综合上述各软件测试性定义, 本文认为软件测试性是软件易于测试和暴露缺陷的能力, 该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 软件综合后的软件测试性定义不是针对构件或软件设计提出, 而是针对宏观意义上的软件提出。此处的软件可以是软件的需求、设计, 也可以是软件的实现;可以是软件的程序, 也可以是软件的文档;语句、函数、模块、构件, 软件各个设计层次的产品都在此范围之内;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 各种类型的软件也都包含其中。

2) 能力软件测试性是软件的一种设计特性, 软件一旦开发出来就具备一定的测试性, 理论上与软件的外部条件无关。为了体现软件测试性的这一特点, 本文使用“软件测试性是软件…的能力”的方式进行表述, 指出软件测试性是软件的一种能力、是软件的一个内部特性。

3) 易于测试参考文献[2-4, 6]的定义, 综合后的软件测试性定义提出软件测试性包含软件易于测试的能力。该能力主要由软件的需求和设计决定, 能够影响软件测试过程。软件易于测试的能力越高, 测试越易进行, 测试所需的时间或费用越低;反之, 软件易于测试的能力越低, 测试越难进行, 测试所需的时间或费用越高。

4) 易于暴露缺陷文献[8, 9]的软件测试性定义结合了软件的内外条件, 本文去除其中的外在条件、只考虑软件将内在缺陷表现为外在失效的能力, 并将之重新描述为软件易于暴露缺陷的能力。该能力主要由软件的实现决定, 受软件的编程语言、内部结构影响, 能够影响软件测试结果。

综合后的软件测试性定义考虑的软件范围更广;指出了软件测试性是软件的一个内在特性;反映了软件对测试过程和测试结果的影响;定义的形式简单、易于理解。与其他软件测试性定义相比, 该定义具有明显的优势。

3 测试性特性分析

从文献[10]的测试性定义可以看到软件测试性不是单一的软件特性, 而是众多与软件测试相关的软件特性集合, 本文将这些软件特性统称为测试性特性。由于每个测试性特性代表了软件测试性的一个方面, 了解测试性特性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软件测试性。总结当前的研究工作, 可以得到如下测试性特性:

可理解性是为更好地理解软件, 软件提供信息的表达程度。测试准备过程中需要根据软件信息生成测试用例, 包括确定测试输入和预期输出、确定软件的执行条件等。为了完成这些工作, 就要求软件文档必须详细、准确、无二义、易于理解, 软件代码的结构必须清晰、模块化程度高、可读性好。

可控性是软件易于施加外部输入和控制内部状态的能力。测试执行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被测软件施加输入, 输入越多、输入间的关系越复杂、输入接口的通用性越差就越难施加输入, 可控性也就越差。另一方面, 为了验证软件的某些特殊功能或测试软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反应, 可能需要软件处于一些非正常状态, 此时就需要能够控制软件内部状态。

可观测性是软件易于观测外部输出、监控内部状态的能力。测试执行过程中的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观测和收集测试结果, 软件的输出是否明显、是否易于观察、输出数据是否易于收集都将影响软件的测试效果。对于外部输出不明显、不易于观测或输出数据过少等情况, 就要求软件能方便地监控内部状态、辅助判断测试结果。

测试支持能力是软件对测试工具的支持能力。人工测试的效率低下, 使用测试自动化工具能极大地缩短测试时间、减少测试费用;对于某些输入输出过于复杂或者时序要求比较高的软件, 可能根本就无法进行人工测试, 只能使用测试工具。因此当条件具备时, 软件能否方便地支持测试工具将极大地影响测试过程。

简单性是软件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尽量简单、无冗余的特性。从软件本身角度:软件越简单、功能越少, 软件的规模就越小、复杂度越低, 软件出错的可能性也越低。从测试的角度:软件的功能越少, 需要测试的数量就越少, 测试费用也越低;软件操作越简单, 越容易施加测试输入, 测试的难度就越低。

可分解性是软件能被分解为独立的模块进行单独测试的能力。将软件分解为几个独立部分, 测试时只需考虑与该部分有关的输入和输出, 常常可以简化测试, 因此文献[11]指出如果能单独对模块进行测试将极大地提高系统的测试性。

适用性是软件适应各种使用环境的能力。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是软件运行时的环境要求, 要求越低, 表明软件对外部环境的依赖越低、越易搭建测试环境;另一方面为软件是否足够灵活、能否根据环境的变化自动改变自身配置, 如根据显示器分辨率自动调节窗口大小等。

可跟踪性是软件能跟踪自身功能操作、属性和行为的能力。程序调试过程中可能需要跟踪代码的执行情况, 观察此过程中使用的不同变量的取值, 从而判断程序是否正确;测试过程也是如此, 有时也需要跟踪功能在执行过程中经历的操作、属性或行为, 根据它们的情况判断软件是否正确。

敏感性是软件易于暴露自身缺陷的能力。开发过程中的人为错误可能会在程序中留下缺陷, 这些缺陷不会主动暴露, 只有当隐含缺陷的代码被执行、造成某些状态错误、软件将这些错误的状态传递到外部后才能发现。敏感性就是对软件将缺陷转化为错误状态、再将错误状态传递到软件外部的能力的描述, 敏感性高的软件在测试过程中更易发现软件缺陷。

软件测试性与测试性特性的关系如图1所示:软件测试性可划分为软件易于测试能力和软件易于暴露缺陷能力两部分, 其中软件易于测试能力又可细分为可理解性、可控性、可观测性、测试支持能力、简单性、可分解性、适用性和可跟踪性, 软件易于暴露缺陷能力则能用敏感性表示。

简单的分析可以发现, 上述测试性特性中除了可观测性与可跟踪性, 其它测试性特性分别代表了软件测试性的一个不同方面、相互独立。可跟踪性可看作可观测性的一种扩展, 要求能根据功能的执行观察相应的操作、属性或行为的输出。如果将可观测性限定为对固定的外部输出或内部状态的观测, 可跟踪性就是对变化的输出的观察, 两者将代表软件测试性两个互不交叉的领域。

至此, 软件测试性可用测试性特性集合表示, 对软件测试性的分析也可分解为对各测试性特性的分析。软件测试性的集合表示如下:

4 测试性与其它质量因素

软件质量模型中, 软件测试性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就是包含在其它质量因素中, 了解软件测试性与其它质量因素的关系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软件测试性。

Perry总结了Boehm模型中各质量因素的相互关系并将它们分为三类:反相关、中立和正相关, 其中测试性与正确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灵活性、可移植性和重用性正相关, 与效率反相关[12];同样是分析Boehm模型中的质量因素, Glass使用关系矩阵表示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指出测试性与效率、人素工程、易理解性和可修改性之间存在相互关系[13];Shumskas主要考虑系统在开发过程中与性能、设计和适用性相关的质量因素如可靠性、可维护性、测试性等, 指出效率对测试性产生消极影响, 可维护性和重用性对测试性产生积极影响, 反过来测试性对效率、可靠性产生消极影响, 对可用性、正确性和可维护性产生积极影响[14]。

Perry给出的质量因素相互关系是从经验或直觉出发, 不够准确;Glass的分析过程相对客观而准确, 但只是指出因素间的关系而没有给出关系类型;Shumskas从测试性对其它质量因素的影响和其它质量因素对测试性的影响两方面分析软件测试性与其它质量因素的关系, 比其它方法更为全面和准确。无论上述哪种分析, 其分析对象都是Boehm等人在1976年确定的软件质量因素, 时至今日, 随着软件质量概念的发展软件质量因素也都发生了改变, 因此有必要对软件测试性与其它质量因素的关系进行重新分析。

当前比较通用的ISO9126质量模型[15]将软件质量属性划分为六大特性 (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维护性和可移植性) , 每个特性又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子特性, 测试性是维护性的一个子特性。本文选择了维护性中与测试性同级的质量因素 (易分析性、易改变性、稳定性) 以及上述六大特性, 应用Shumskas方法分析了它们与软件测试性的关系, 最后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 其中“+”表示积极影响、“-”表示消极影响, “A”表示要根据具体的软件分析。

5 结论

容性设备绝缘电阻测试技术 篇9

1 测试方法

1.1 测试准备工作

容性电气设备由于其固有的特性, 因感应作用或充电作用, 它的内部常常贮存着或多或少的电荷, 即使当设备断电之后, 这些电荷往往能够较长时间地驻留。当电荷聚集到一定的程度时, 就具有较大的能量, 如不进行合理的处置, 不仅测不准绝缘电阻, 还会把兆欧表等测试器材击坏。更严重的是, 当人员接触与贮存电荷相关的带电部位时, 很容易造成电击事故, 严重时可致人死亡。因此, 在测试之前, 必须首先使容性设备退出运行状态, 然后切断其工作电源及不必参与测试的相关电路, 接下来根据设备的特点再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其进行充分的、彻底的放电, 贮电量越大的设备, 放电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 一般需要3~5分钟, 而且要重复放电数次, 人工方法放电时, 通常情况下以听不到放电声音和看不到放电火花为准, 直到验电时确认已经没有剩余电荷的情况下, 方可进行兆欧表测试线的连接。

1.2 合理接线与选表

兆欧表上通常设有3个接线端钮, 分别是L (线路) 、E (接地) 和G (屏蔽) , 从3个端钮上引出的3条测试线分别与被测设备相连接。由于容性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通常要求比较高, 故对测试值的准确度的要求也相应较高, 除了对被测设备的被测部位进行清污、除垢等措施之外, 还必须合理地连接测试线, 以最大限度地排除一切影响测试准确性的外部因素。

对于电力电缆而言, 如果欲测试电缆的缆芯对缆壳的绝缘电阻, 应将兆欧表的L端连接到电缆的导电芯线, E端连接电缆的外壳, G端连接芯线绝缘的外表面上。如此接线能够有效地克服被测绝缘体表面漏电流的影响, 使电缆绝缘体上的漏电流经由屏蔽端G直接流回兆欧表内发电机的负端并形成回路, 而不再流过兆欧表的测量机构, 这样就从根本上消除了表面漏电流的影响。各条缆芯对缆壳的绝缘电阻可仿照上述接法逐一测出。欲测试全部缆芯对缆壳的绝缘电阻时, 可将各导电芯线连接在一起一次测出。欲测各缆芯线之间的绝缘电阻时, 应将L端连接某一导电芯线, G端连接芯线绝缘的外表面上, 将E端连接到另一条导电芯线上, 然后逐对进行测量。兆欧表的电压规格应根据被测电缆额定工作电压选择。额定工作电压在1000V以下的电缆应选用1000V的兆欧表;额定工作电压在6000V以上的电缆选用2500V的兆欧表。

对于电力变压器来讲, 通常主要测试高压绕组对低压绕组、外壳的绝缘电阻与低压绕组对高压绕组、外壳的绝缘电阻。对于第一种情况, 应将兆欧表的L端连接预先联通的3个高压绕组的接线端子, G端连接预先联通的3个高压接线端子瓷套管 (瓷裙) 上专为测试所需而螺旋状缠绕数匝的裸导线上, E端连接预先联通的3个低压绕组的接线端子;对于第二种情况, 应将兆欧表的L端连接预先联通的3个低压绕组的接线端子, G端连接预先联通的3个低压接线端子瓷套管上专为测试所需而螺旋状缠绕数匝的裸导线上, E端连接预先联通的3个高压绕组的接线端子。测试电力变压器 (如油浸自冷式) 绝缘电阻应选用2500V的兆欧表, 应有1000MΩ的刻度范围。

电力电容器绝缘电阻的测试, 主要是测试电容器的电极对地 (外壳) 的绝缘电阻。以测试三相电力电容器为例, 兆欧表的L端应接通电容器的3个接线端子, E端连接电容器的外壳。对于低压电容器可选用500V兆欧表;对于1000V以下的电容器可选用1000V兆欧表;对于1000V以上的电容器, 应选用2500V兆欧表。

其他容性电气设备的测试接线方法与上述类同。

1.3 摇测与读数

由于容性电气设备的特殊性, 当把兆欧表的E端和G端的测试线同被测设备连接后, L端测试线暂时先不要接上, 而是把L端测试线固定在绝缘杆端部的金属上, 然后转动兆欧表的摇柄, 至转速达到额定转速时, 才把连接着L端测试线的绝缘杆端部接触被测设备上需连接L端的部位。

摇测与读数的操作方法与工作程序如下:把测试线连接完成后的兆欧表放置于无永磁物体、无强烈电磁场干扰、无机械振动的水平且稳固之处, 用左手扶住表身, 右手转动摇柄使转速由慢到快逐渐达到额定速度 (约120转/分钟) , 此时把兆欧表的L端测试线接通被测设备, 然后以此转速匀速转动摇柄, 表针将缓缓偏转并慢慢稳定下来。由于绝缘电阻值随着测试时间的长短而有差异, 通常取摇1分钟时的数值为准。如果摇测1分钟时表针仍旧不太稳定, 说明被测电器的等效电容量可能很大或绝缘物结构或成分不太稳定, 应当适度延长摇测时间。

某一时刻的绝缘电阻不能全面反映容性设备绝缘性能优劣, 因为同样性能的绝缘材料, 体积大时所呈现的绝缘电阻小, 体积小时所呈现的绝缘电阻大, 而且绝缘材料在加上高压后均存在对电荷的吸收和极化过程。所以, 对于主变压器、电力电缆、大型电机等容性比较大的电气设备, 必须测试其吸收比和极化指数, 并以此数据来判定绝缘状况的优劣。吸收比K=R60s/R15s, 即绝缘加压60s时测得的绝缘电阻与加压15s时测得的绝缘电阻之比值;极化指数PI=R10min/R1min, 即绝缘加压10min时测得的绝缘电阻与加压1min时测得的绝缘电阻之比值。

为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必须重复摇测2次以上, 在确认测试结果可信后方可停止。

1.4 测试注意事项

(1) 按需选择输出短路电流。对于那些技术要求较高的被测对象, 为了保障准确测得吸收比和极化指数, 应当尽量选用输出短路电流较大的兆欧表。输出短路电流的大小可反映出兆欧表内部输出高压源内阻的大小, 内阻越小, 输出短路电流就越大, 测试过程的充电速度也就越快, 反之越慢。我国的相关规程要求兆欧表输出短路电流应大于0.5m A、1m A、2m A、5m A等多个档次, 可酌情选择。

(2) 摇柄操作要领。在摇测过程中, 必须保持兆欧表摇柄的转速相对均匀, 既不能过快或太慢, 也不能忽快忽慢。过快或太慢时将影响测试电压, 进而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忽快忽慢时表针将摇摆不定, 造成读数困难。

(3) 摇测之后仍需防范电击。由于摇测过程中兆欧表对被测设备的充电作用, 使被测设备内部带上了电荷, 所以在记取读数之后不要立刻停止摇柄的转动, 等撤下了L端测试线之后, 再停止摇转, 或对被测设备放电之后再停止转动和拆卸测试线, 以防电容放电作用击坏兆欧表, 或对操作人员造成电击伤害。

(4) 每次测试后都要放电。无论是否还要重复测试, 都要对测过绝缘电阻的被测容性电气设备进行充分放电。一是防止残余电荷的影响而使充电电流和吸收电流均比前一次的测试值减小, 从而造成吸收比减小, 绝缘电阻增大的假象;二是防止设备贮存的电荷损害仪表或造成人身触电事故及其他危害。

2 实用测试技巧

由于测试对象为容性电气设备, 当设备的等效电容量较大时, 要求兆欧表摇柄的转速要尽可能地均匀, 但是依靠手工操作的确难以掌握。因为摇柄转速的变化, 将导致兆欧表的输出电压忽高忽低, 转速高时输出电压也较高, 该电压对被测设备充电;而转速低时输出电压随之降低, 被测设备向兆欧表放电。因此, 表针会左右摇摆, 指示不定。为改进测量容性电气设备时的指示性能, 可以采取如下的技巧。

2.1 电容器稳定法

在兆欧表的输出端钮E和G之间并接1只耐压高于兆欧表电压规格、容量约1~2μF (根据具体测试对象而定) 的电容器, 利用电容器的滤波作用, 来平抑兆欧表发电机输出电压的波动, 能够有效地消除表针的晃动问题。测试完成后, 务必要对该电容器进行充分地放电。

2.2 二极管稳定法

兆欧表与被测电器之间L、G两端钮的接线方法不变, 只是在E端钮测试线中串入1个耐高压的整流二极管, 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切断摇测期间容性电气设备对兆欧表放电的通路, 消除表针摆动现象, 而且不影响测试的准确性。该二极管的正极接E端子, 负极接被测电器, 其耐压必须高于兆欧表电压规格3倍以上, 但电流参数要求很低, 因为兆欧表的测试电流非常小 (最多只有几个毫安) 。

3 结束语

刍议局域网连通性测试 篇10

1局域网物理连通性的测试

如果局域网连接的时候使用的是双绞线,则物理连通性测试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进行相应的验证。

可以通过局域网中的各个计算机背面网卡的指示灯和集线器各端口上的指示灯的对应的亮和暗来检测物理连通性。 如果所有的指示灯都是亮的,说明物理连通性正常 ;假如某些指示灯暗,则说明在物理连通性上存在某些问题。问题主要是接触不好或者是网线有问题等情况。这样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对整个局域网的检测如果都顺利通过的话,则说明整个局域网物理连接正常。

2局域网逻辑连通性的测试

当整个网络设置完成以后,就可以对网络的连通性和相应配置做对应的测试。 测试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方法是搜索计算机 ;另外一种方法是使用Ping命令。 相应的具体操作如下。

(1)搜索计算机

第一步,在局域网中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位置都是同等的。假如选中某一台计算机。针对该太计算机进行操作。打开“开始”菜单,点击“搜索”,选择“文件或文件夹”,点击“搜索结果”,打开窗口。窗口的左面是搜索内容的输入以及搜索范围、搜索项目的选择区域,右面是搜索结果的显示区域。在窗口的左面选择“计算机”搜索项目,如图1所示。

第二步,在“计算机名”文本框中输入要查找的计算机名,左键单击“立即搜索”。如果要搜索的计算机能够搜索到,则在窗口的右面会显示所搜索找到的计算机,其搜索结果如图2所示 ;如果对应的计算机没有找到,则显示“搜索完毕,没有结果可显示”。

(2)使用Ping命令

第一步,在局域网中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位置都是同等的。假如选中某一台计算机。针对该计算机进行操作。点击“开始”—“程序”—“附件”—“命令提示符”, 打开“命令提示符”窗口。

第二步,测试其TCP/IP。输入“Ping127.0.0.1”,如果其TCP/IP正常,其结果如图3所示。

第三步,测试其IP地址。如果Ping本机地址正常,然而这次Ping不正常,则说明其络配置是错的。

第四步,测试与其他计算机的连通性。 如果Ping本地IP地址正常,然而Ping其他计算机没有响应的话,则有可能是接触不良等其他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在局域网中的每个计算机只要都能通过这两种测试,则说明整个网络就没问题。

摘要:介绍了局域网中物理连通性的测试和逻辑连通性的测试,在逻辑连通性的测试中对操作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为了解局域网连通性的测试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测试:从脱衣服姿势看你的性态度 篇11

不用猜便知那是父亲与小孩。真是个好爸爸,我看到时暗自想着。

第二天,我在拍摄现场,他举着剧本到我面前说着要拍什么,我点头响应着。当他转身要离去时,我搭讪道:“这是你的女儿吧?”他略迟疑了一会儿,似乎没听懂,答道:“这是我的小孩。”我暗笑香港人听我的普通话真是吃力,于是再补充道:“我知道,我是说是你女儿吧?”这一次他有点儿不高兴了,没好气地说是个儿子。然后他又有几分愧意地抬起手腕对我补充道:“这是我儿子。”旋即转身走开了。我心想这个父亲真怪,如此疼爱儿子,时刻将他戴在手上,却不愿与人分享,不以此为骄傲……或许香港人多数如此,比较西方化,少与人沟通,不像传统的中国人,将孩子作为共同话题的开场……现在的科技真是有意思,照片可以印到手表上,许多的事情都可以个人化……唉,如果让我有一块这样的手表,真不知晓将谁印上去……我开始漫想了起来,这似乎只是我每天生活中的无数片段之一。

几天后,我再次到他的B组拍摄(我们有A、B两个组),开工路上我们前后排坐着,我坐在女主角(一个香港演员)的身边。他转过头对我们说今天是你们的感情戏,坐一起可以熟悉一些。于是我们几个人闲聊了起来。

他的手扶着车椅,正好就搭在我面前,那块别致的手表随着车的开动不停地在我眼前晃来晃去。我随口又赞叹了一句他的表,当我正想继续问他“孩子几岁,上学了吗”的时候,我感到莫名的一种气氛,全车人都似乎静止不动,但似乎又都在侧耳倾听,女主角更是用怪异的眼神望了我一眼,然后低下头退出了我们的谈话。我不知缘由,认为自己一定是做错了一件事……

“这是我的小孩,他現在在天上。”他镇定地说,“我把他印在手表上,这样就可以时时地看到他,想念他。”

接下来大家又开始聊天,我故作轻松,双眼一直凝望着他的表情,他滔滔不绝地聊着他的T恤是如何自己制作的,上面的画属于什么流派,文字有什么样的含义。

车快到了,他再次抬起手腕看了一下表,似乎是看时间,然后对我说:“把他印在手表上,因为时间是不会停滞的。”

测试性分析 篇12

随着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鞋,这个人们每日穿在脚上,行走天下的必备品早已经从过去御寒、护脚和耐用的基本要求发展到今天美观、舒适和功能化的更高要求。然而,鞋的舒适性能却还有待更多的提高和改进。本研究针对吸水汽性、透水汽性与舒适性密切相关,进行了表征鞋类吸水汽性、透水汽性的探讨。

透水汽性与鞋的卫生性、舒适性密切相关,成鞋透水汽性是影响鞋类卫生性能和舒适性的重要因素[1]。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成鞋透水汽性的研究很少,而鞋材的透水汽性又不能完全代表或反映成鞋的透水汽性。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研制成鞋透水汽性测试仪以及建立起成鞋的透气性定性评价标准是很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

本研究根据重量法原理,首先自主研发了成鞋透水汽性测试仪,其次利用其对成鞋吸水汽、透水汽性进行测试与验证,探讨了成鞋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的测试方法,初步提出表征鞋类产品吸水汽性、透水汽性的性能的量化指标。有效揭示了各种材料、工艺、结构对成鞋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的影响,有利于鞋类产品设计水平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改进,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成鞋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可以使我国的制鞋行业进一步由大向强转换,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1 成鞋透水汽、吸水汽机理

成鞋的透水汽性能,是指鞋让水蒸气从湿度较大的空气透到湿度较小的空气中的能力。吸水汽性指的是鞋容纳水汽尤其是汗液的能力[2]。成鞋的透水汽和吸水汽过程要比单一材料和复合材料透水汽及吸水汽过程更复杂。鞋材选择的不同,成鞋的结构、附件选择的不同都会影响成鞋的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3]。成鞋吸水汽、透水汽性能是影响舒适性的重要因素,因此良好的吸水汽、透水汽性能是健康鞋腔环境的重要保障。

成鞋中的水蒸汽传递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鞋-脚-袜环境与外界空气的缝隙直接进行湿传递,尤其是人脚在行走或运动过程中足部发生弯曲,汗液蒸汽分子通过空隙传递;二是通过鞋帮面、鞋垫、鞋底的表面或其内部的纤维孔隙进行湿传递。它是在水蒸汽分压梯度作用下实现的,受纤维对水蒸汽的吸附和解吸能力的影响。

本文是以成鞋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机理为基础,应用自主研发的透水汽性测试仪对成鞋的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测试作了初步的探讨。

2 试验部分

2.1 试验主要设备和仪器

PT-2090A型恒温恒湿试验箱,宝大国际仪器股份有限公司;JY10002型分析天平,上海台衡仪器仪表有限公司;自制的成鞋透水汽性测试仪(如图1)。

1-统口密封件2-分析天平3-蒸汽输送管道4-蒸汽流量显示屏5-蒸汽发生装置6-开关按钮7-蒸汽发生速率调节

2.2 试验材料和方法

本次试验主要测试运动鞋的吸水汽、透水汽性能,选取运动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本文选取了滑板鞋、网布鞋、劳保鞋、休闲鞋款等18个样品,每个样品鞋进行3次平行实验,取其平均值,进行吸水汽、透水汽性能测试。

2.2.1 成鞋透水汽性实验步骤

1)微观透水汽性实验步骤:称量样品鞋和统口密封件的质量记为m0,称量加湿器的初始质量为M0用导管连通加湿器、样品鞋,打开加湿器向鞋腔通入蒸汽加湿10 min;关闭加湿器,称量样品鞋和统口密封件的质量记为m1,称量加湿器的质量记为M1,两个小时后称量样品鞋和密封件的质量,记为m2。微观透水汽性=m2-m1,单位:(g)。

2)宏观透水汽性的实验步骤:将样品鞋放置在天平1上,安装统口密封件,称量其质量为m1;将加湿器放置在天平2上,称量其质量为M1;连接鞋、密封件和加湿器,打开加湿器开关;向鞋腔内以一定的速率缓慢通入蒸汽10 min,关闭加湿器;称量安装有密封件的样品鞋质量为m2,称量加湿器的质量记为M2;宏观透水汽性=M2-M1-(m2-m1),单位:(g)。

2.2.2 成鞋吸水汽性实验步骤

打开恒温恒湿箱开关,设定箱内温度为32℃,相对湿度为90%,待箱内温湿度稳定后将待测鞋样品放进箱内;解开样品鞋的鞋带,使鞋尽可能松弛,称取待测样品鞋的质量记为m0,将样品鞋放入恒温恒湿箱内,使得样品鞋充分与箱内环境接触;每隔15 min后,将鞋子迅速取出,依次称重记为m1,m2,m3,m4,m5...;鞋子吸湿两个小时后称重结束,读出此时鞋子的质量。

3 结果与讨论

3.1 成鞋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结果的研究

3.1.1 成鞋吸水汽性测试结果的研究

1)成鞋吸水汽性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这里主要是指成鞋鞋放置于恒温恒湿箱一段时间的吸水汽量,图2是样品鞋的吸水汽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实验中也发现其他样品的吸水汽性也有同样的变化规律,只是不同的鞋吸水汽量增加幅度不同而已。样品鞋在最开始的15 min内吸水汽很快,后面越来越慢。吸水汽增长率越来越小,最后趋近于0增长,即饱和状态。本试验的样品鞋在2个小时内吸水汽均未达到完全饱和状态,鞋腔内也无凝固水珠。

2)成鞋2 h内吸水汽量

样品鞋放置在温度为32℃、相对湿度为90%的恒温恒湿试验箱里2 h,如图3所示,18只样品鞋的吸水汽量在0.49~6.55 g范围之内,其中吸水汽性最好的是12号鞋。12号鞋采用绒面革做鞋面,并且鞋里和泡棉补强件都很厚,吸水汽性也很优良。样品鞋5号、6号、9号吸水汽性较好,这几款鞋有一共同点,就是中后帮、鞋舌用泡棉很厚,样品鞋看似也很厚重,吸水汽量较大;2号、4号、8号、16号样品鞋采用PU合成革作帮面,鞋用泡棉很薄,鞋里是合成纤维类,吸水汽性较差,所以导致成鞋的吸水汽性很差。

由于本试验采用的均是满帮低腰鞋,并且帮面几乎没有任何金属或塑料装饰件,也不存在大面积镂空,仅有少部分成鞋在鞋头部位开几个小孔,所以可以认为不同样品鞋的结构基本相似,这样成鞋的吸水汽性主要取决于各种鞋材经过胶黏剂粘合后的综合吸水汽性能。此外,恒温恒湿箱内温度不同,相对湿度不同,成鞋的吸水汽量也不同。一般认为,相对湿度越大,成鞋的吸水汽量也越大,然而具体湿度对成鞋吸水汽量的影响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考究。综合以上,可以知道影响低腰满帮运动鞋吸水汽性的主要因素是鞋用泡棉的相关参数、鞋面、鞋里等材质的吸水汽性以及恒温恒湿箱的温湿度状态。

3.1.2 成鞋微观透水汽性测试结果的研究

由图4可以看出,样品鞋的重量并没有改变。采用非接触式温湿度测试仪测试,发现鞋腔的相对湿度有所变化,说明仍有一部分水蒸汽以微观透水汽的方式扩散到外界环境中。在这个过程中空气也与之发生了气体交换,鞋腔的水蒸汽通透出去,外界的空气进到鞋腔里面,这样可能导致样品鞋的重量并不发生改变,所以成鞋透水汽性测试仪主要对宏观透水汽性进行测试。

3.1.3 成鞋宏观透水汽性测试结果的研究

1)不同样品鞋的宏观透水汽性比较

本文对18只样品鞋采用同样的方法,测试其成鞋的宏观透水汽性以比较其性能差异,如图5所。宏观透水汽性在2.76~6.82 g范围,宏观透水汽性最小的是样品鞋7号、9号、13号,最大的是样品鞋1号、3号、4号、12号。宏观透水汽性较大的几款鞋子,主要是成鞋所用材料比较单薄,而且帮面使用较大面积的网布,尤其是1号和4号鞋鞋头部位是网布,而且帮面、帮里之间没有安装内包头,所以表现出来的宏观透水汽性较大。而透水汽性较差的几款鞋子,主要是滑板鞋,帮面全部采用PU合成革,后帮、鞋舌部位采用厚度较大的泡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水汽的扩散,特别是7号登山鞋,特别厚重,透水汽性较差。该数据与前文所分析的帮套透水汽性基本一致。同时建议在炎热的夏天,由于人脚出汗较多,建议不要穿着厚重的滑板鞋,以免大量汗液滞留在鞋腔,产生臭味。

2)通入鞋腔蒸汽的时间不同对成鞋吸水汽、透水汽性测试的影响

图6提到的透水汽性是在通入鞋腔蒸汽时间为10 min的数据,本文为探讨通蒸汽时间对透水汽性的影响,选用其中几款鞋子,测试在5 min、10 min、15 min、20 min甚至更长时间下的透水汽性变化。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吸水汽性、透水汽性、通入蒸汽量均随时间而增加。通入鞋腔的蒸汽时间越长,成鞋的透水汽量就越大,同时鞋腔内的蒸汽压力也越大,所以进入鞋腔的蒸汽速度会下降,图中也显示增加的幅度是越来越小,但效果不是很明显,还需要更多的试验数据来支撑和验证。在实际穿着过程中,人脚的出汗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脚不断地从汗腺分泌汗液,成鞋不断地将汗液传递出去,当两者速率达到一个平衡的时候,就没有多余的蒸汽滞留在鞋腔,从而可以保证鞋腔有很好的环境。所以如何用这种静态的测试方法来表征成鞋动态的透水汽性能,并通入多长时间的蒸汽进行实验最能反映其性能,这个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究。

3)不同蒸汽发生速率不同对成鞋吸水汽、透水汽性的影响

通入鞋腔的蒸汽量不仅取决于蒸汽产生时间,也受蒸汽发生速率的影响。本文在同样的试验条件下改变蒸汽发生速率,即改变加湿器调节蒸汽产生速率的转数,转数越大,单位时间内产生的蒸汽量越大,反之,则越小。本文设计了四组试验,保证同样的样品鞋在同样的温湿度环境下,同样的重量下将加湿器的转数设置在5格、10格、15格、20格,测试不同转数下成鞋的透水汽性,如图7所示。

由图7可以看出,成鞋的宏观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随蒸汽发生速率的增大而增大。蒸汽发生速率越大,鞋腔内蒸汽密度就越大,鞋腔内外的蒸汽压差也就越大,从而迫使蒸汽更快地从鞋腔扩散到外界环境。然而人脚在短时间内出汗量较少,所以要选择合适的蒸汽发生速率,以最好的试验条件来反映成鞋的吸水汽、透水汽性能。

3.2 成鞋吸水汽、透水汽测试结果的综合探讨

单位:g

表1所示是采用透水汽性测试仪对18只样品鞋测试所得的平均数据。从中可以看出,宏观透水汽性和吸水性与通入鞋腔的蒸汽量线性相关,这说明成鞋吸水汽性越好,宏观透水汽性越好,同样时间通入到鞋腔的蒸汽量也越多,同时也说明不同结构、款式、材料及工艺的鞋子,宏观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有明显的差异。但具体差异还有待进一步试验证明。

4 结论

目前,成鞋的吸水汽、透水汽性的好坏多数以鞋子单层或复合材料的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好坏进行表征。其一般从成品鞋上取样进行测试,这样不但破坏了成鞋的完整性,而且其可信度显然不及直接对成品鞋进行检验。本论文通过自主研制的成鞋透水汽仪器对成鞋的吸水汽、透水汽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已经初步探讨了成鞋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的测试方法。同时通过对成鞋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测试结果的分析,得到了成鞋吸水汽、透水汽综合性能参数的表征方法,并讨论得出不同成鞋吸水汽、透水汽性能的差异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本次论文的测试结果基本符合成鞋吸水汽性和透水汽性一般规律,同时与实际鞋腔透水汽性和吸水汽性大小基本相近。成鞋透水汽性测试仪已从过去的定性分析有条件的转移到了定量分析,可以对成鞋透水汽性进行定量化表征。对此仪器的研究使成鞋的透水汽性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为进一步完善成鞋的透水汽性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闵宝乾,黄秋兰,陈竞新.鞋类卫生性能的评价及相对影响因素探析[J].检验检疫科学,2008,18(2):11-14.

[2]谈娟娟,彭文利,丁绍兰.皮鞋卫生性能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趋势[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9,19(4):60-64.

上一篇:税收筹划及应用下一篇:业务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