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进口(共5篇)
原料进口 篇1
美国大豆欠收的蝴蝶效应, 正通过太平洋传导到每个中国人的餐桌之上。往年这个时候, 处于价格低点的食用油, 今年却出现较大的波动。
“听说食用油要涨价了, 干脆买上几桶放在家里储存起来。”江西赣州市的王大爷日前赶在超市调价前, 一口气买了几大桶食用油。
类似王大爷这种“囤油”的局面最近在全国各地都不鲜见, 除了市民抢购囤积食用油外, 许多超市也打着缺货的旗号开始“囤油”。
事实上, 近三个月以来, 许多品牌的食用油价格都在上涨, 金龙鱼、鲁花、长寿花等食用油品牌全面上调旗下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产品的价格, 部分产品涨幅达10%~20%。
10月20日, 30万t国家临时存储食用油向市场抛售。这是今年以来国家首次在市场上大规模抛出食用油, 借以平抑由于连续上涨三个月的进口大豆价格, 所导致的油价上涨态势。
此举的背后, 是对大豆—食用油这一产业链连锁反应的应对。这一系列反应使中国大豆安全隐患的问题再度凸显。我国本是大豆主产国, 是什么原因导致国产大豆被边缘化?进口大豆对我们有什么危害?均成各界关注的焦点。
1、七成依赖进口
此次竞价销售国家临时存储的菜籽油30万t, 按规定每个企业最高购买量不得超过1万t。购买者必须承诺将购买的食用油尽快投放市场, 以增加市场供应量。
据长江期货研究咨询部农产品分析师童波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 20日菜籽油抛售非常成功, 除河南稍低外, 各省菜籽油成交率都是100%, 30万t总量成交共29万t左右。
政府如此大手笔抛售菜籽油, 并非食用油供应短缺, 其主要用意在于缓解食用油价格继续高涨的困局。
据媒体报道, 各类食用油调价通知都在近期向全国发布, 超市、大卖场会在近几天内调整价格, 涨幅在10%左右。以每桶5l的食用油为例, 每桶上涨6~10元, 新价格为每桶70~80元。随着食用油涨价预期强烈, 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抢购潮。
食用油涨价高潮的到来, 是由于10月14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 我国进口大豆的均价自今年7月以来已经连续上涨三个月。其中9月进口大豆总量同比上涨24.1%, 价格同比上涨25.4%。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食用油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显示, 我国大豆行业三分之二的大豆原料来自进口, 而大豆油在食用油中占比较大, 达54.2%, 大豆油的生产主导着我国食用油市场的走势。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 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童波介绍, 占我国食用油消费过半的大豆油, 其原料大豆每年约65%~70%依赖进口, 而且进口的大豆几乎全部是转基因大豆。
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 但是从1995年起, 中国开始从国外进口大豆。到2000年, 我国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t,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而我国进口大豆70%来自美国, 因此美国的大豆产量和出口价格, 对我国食用油的价格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进而影响整个中国市场的粮食布局。
美国农业部10月12日公布的油料作物展望报告显示, 2010年美国大豆预期减产程度剧烈。这一消息随即拉升了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大豆价格, 导致出口大豆价格飙升, 直接提高了我国民众的用油成本。
很多人担心, 这样一来, 我国食用油的价格完全由外国掌控, 中国粮食安全隐患已经逐渐露出冰山一角。
2、大豆产业链旁落
近年来, 中国大豆业被外国资本操控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加之进口大豆全部都是转基因大豆, 人们对进口大豆的争议从没有停止过。
但是在童波看来, 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他指出, 我国虽然是大豆的原产地, 年产量在1600万t左右, 但是相对于世界26亿t的产量而言是很小的一部分, 而且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养殖大国, 我国对大豆的需求每年超过6000万t。
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困境, 必须进口国外大豆, 随着进口大豆而来的还有很多先进的技术、充裕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因此, 外资进入大豆行业也是不可避免的, 大豆等相关产业链受到外国资本牵制是随之产生的必然结果。
公开资料显示, 世界四大跨国粮商美国ADM、邦吉、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跨国粮商在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参股或控股, 占到总股本的66%, 左右了中国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及其食用油供应75%的市场份额。
我国的国产大豆加工行业几乎全部陷入困境, 国产大豆压榨企业几乎举步维艰。据媒体报道, 目前黑龙江68家规模以上榨油企业几乎全部停产。
童波近期刚刚结束他在东北地区1周的农产品考察。在东三省的西北部产豆区, 他发现, 在这个时段的收获期, 因为气温升高, 豆农提前4~7d完成了收获。虽然今年大豆的单产量较高, 但产量仍与去年持平。
“亩产量高, 收获的多了, 但是豆农的种植面积在明显地减少, 农民卖豆无门, 谁还愿意种植盈利少的大豆?很多农民都改种玉米、水稻、蔬菜等赚钱多的农作物了。”童波说。
3、转基因大豆的冲击
豆农之所以觉得种植大豆不赚钱, 除了大豆加工厂方面的原因, 还有来自进口大豆的“压迫”。
2004年4月, 农业部正式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自此, 美国、巴西、阿根廷等美洲大豆主产区国家的转基因大豆产品获得了永久性进口保证。国家禁止国内种植转基因大豆, 对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转基因大豆并没有安全评价期, 更加让国外的转基因大豆从此在中国市场畅行无阻。
这些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与国产大豆相比价格更低、出油率更高, 这使在同一竞争领域的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种植业遭受了致命性的打击。
“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之所以大受欢迎, 不仅在于价格上的优势, 进口大豆榨油的产油率, 比国内生产的大豆高出2个百分点, 而且国产大豆更适合做豆腐、豆浆之类的豆制品。相比之下, 转基因大豆在油脂业盛行其道也不无道理。”童波介绍说。
但是转基因一直为人所争议, 转基因的有害性因为不可预测, 作为食用油的原料更被人质疑。
《粮食战争》的译者、经济学家顾秀林对于转基因的立场一直都是鲜明的反对。她认为转基因在欧美国家是只能作为工业用途, 却在中国被当做食用品种。但在童波看来, “进口的转基因大豆都是有一定标准要求的, 而且转基因的效果在短时间内不能显现, 谁也不知道这种产品到底有无害处。”
在童波看来, 无论是抛售菜籽油缓解食用油涨价, 还是增加进口大豆量, 都不足以解决产业链终端波动, 必须从头抓起, 避免重蹈韩国白菜—泡菜危机的覆辙。
我国油厂必须改变现有的经营生产模式, 实现适时的转型, 把自身生产与购买期货结合起来, 才能够抵御外界环境的影响。“现在许多油厂都将期货看做是自身企业的‘指路明灯’, 既然不能自给自足, 那么提前布局也是制胜的关键。”童波说。
原料进口与麻服出口首现负增长 篇2
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放缓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1~11月,全国293家规模以上麻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514.7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75.24亿元同比增长8.32%,增速连续两年低于10%,而且增速主要得益于海关出口,出口交货值同比提高18.33%;而主营业务累计成本为452.9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18.14亿元同比增长8.32%,增速上升2.9个百分点。
在这种不利环境下,麻纺织行业通过优化管理,巩固出口和扩大内需市场,最终实现累计利润总额29.6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5.68亿元同比增长15.50%。
投资拉动效果不明显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1~11月份,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投资5481.91亿元,同比增长13.42%,其中,规模以上麻纺织企业累计完成投资121.95亿元,同比增长16.78%,但投资方向主要侧重于麻染整精加工和织造加工行业,分别同比增长187.98%和24.36%,对制约麻纺织行业发展的纺前加工和纺纱的投资却同比下降3.97%,呈现负增长。前纺投资的显著减少,将对麻纺织行业攻克技术瓶颈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设备相对落后的苎麻行业和黄麻行业,投资拉动效果不明显。
进出口增速放缓
据海关统计,2015年1~11月,全国麻纺织行业进出口累计总额25.24亿美元,比上年的24.43亿美元同比增长3.30%,增速下降19.81个百分点。
进口首次负增长,麻原料为主要拉动力量。据海关统计,2015年1~11月,全国麻纺织行业累计进口总额7.97亿美元,同比下降1.93%,增速下降29.34个百分点,五年来首次呈现负增长。
麻原料累计进口金额6.38亿美元,同比下降3.52%;麻纱线累计进口金额9491.14万美元,同比增长3.02%;麻织物累计进口金额4817.14万美元,同比下降4.05%;麻制品累计进口金额1619.04万美元,同比上升73.24%。2015年1~11月份麻原料累计进口数量75.01万吨,同比增长0.56%;麻纱线累计进口数量10.04万吨,同比下降7.12%;麻织物累计进口数量9068.68万米,同比增长23.25%。
从进口金额与进口数量的数据可以看到,麻原料为主要进口产品,占进口总金额的80.05%,五年来首次呈现负增长。主要进口种类是亚麻和黄麻原料,其中亚麻原料1~11月份累计进口数量为16.91万吨,同比增长10.34%,累计进口金额4.03亿美元,同比增长0.36%;黄麻原料累计进口数量为2.30万吨,同比下降25.75%,累计进口金额1453.58万美元,同比下降14.26%。从原料进口中可以看出,亚麻纺织企业生产加工形势比较好,对进口原料的需求逐年增加,而黄麻纺织加工行业受多方面影响逐步萎缩。
出口增速下降,需防库存积压。据海关统计,2015年1~11月,我国麻纺织行业累计出口总额17.27亿美元,同比增长5.92%,增速下降15.16个百分点。
2015年1~11月份麻原料累计出口数量为4694.43吨,同比下降0.67%,出口金额995.15万美元,同比增长1.18%。麻纱线累计出口数量为3.74万吨,同比增长4.07%,出口金额3.17亿美元,同比增长2.94%,增速下降4.9个百分点。麻织物累计出口数量2.98亿米,同比增长2.73%,出口金额10.78亿美元,同比增长9.81%,增速下降8.59个百分点。麻制品累计出口3.22亿美元,同比下降2.72%,增速下降51.53个百分点。从出口金额与出口数量可以看出,不仅麻织物与麻纱线这两大传统出口产品增速放缓,而且麻制品增速急剧下降,呈现负增长。
在麻纱线出口方面,亚麻纱线与苎麻纱线是主要出口产品,2015年1~11月份亚麻纱线累计出口数量3.01万吨,同比增长5.53%,主要销往印度和意大利。近五年来,印度市场对亚麻纱线的需求以大于5%的增速逐步上升,而意大利市场却在逐年萎缩;苎麻纱线累计出口数量0.18万吨,同比下降21.03%,主要销往印度和韩国。
在麻织物出口方面,亚麻织物与苎麻织物是主要出口产品,2015年1~11月份亚麻织物累计出口数量为1.44亿米,同比增长11.96%,主要销往孟加拉国和越南,近五年来,这两个市场均比较稳定,呈现微幅上升趋势;苎麻织物累计出口数量1.35亿米,同比增长4.52%,主要销往香港地区和韩国,其中韩国市场比较稳定,而香港地区对苎麻织物的需求在2012年后快速上升。
在麻制品出口方面,2015年1~11月份麻制床上用品累计出口金额为1.47亿美元,同比下降12.55%;麻制餐桌、盥洗及厨房用品累计出口0.90亿美元,同比增长71.39%;其他麻制装饰用品累计出口0.64亿美元,同比下降26.9%。
含麻服装出口首次呈现负增长。据海关统计,2015年1~11月份,我国含麻服装出口总额236.04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255.84亿美元同比下降7.74%;累计出口服装数量35.72亿件,与上年同期的38.10亿件同比下降6.25%。含麻服装的出口近几年来一直是拉动我国麻纺织产品出口的主要力量,2015年首次出现负增长,对以出口为主的麻纺织行业的冲击甚大。
预 测2016
近几年,我国麻纺织行业通过努力,不遗余力地宣传麻纺织时尚文化,开拓中国内需市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麻纺织企业看到了走出困境的曙光和希望。
展望2016年,麻纺织行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用工、税负等综合成本不断上升、投资拉动减弱、环保压力不断加剧、出口增速下滑和人民币汇率波动等诸多风险和挑战,预计2016年将进一步延续增速放缓、调整巩固的“新常态”,麻纺织企业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适应“新常态”下的发展。
原料进口 篇3
入境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是指以任何贸易方式和无偿提供、捐赠等方式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含废料) 。根据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物理形态及生产方式可分为:
一是固体废物, 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二是工业固体废物, 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三是生活垃圾, 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四是危险废物, 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二、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报检
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运抵口岸时, 国内收货人或者其代理人应当向口岸检疫机构报检, 接受检验检疫。国内收货人或者其代理人在口岸办理报检时除按规定填写《入境货物报检单》外, 还应按规定提供以下证单:《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国外供货商注册登记证书》 (复印件) 《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证书》 (复印件) 《装运前检验证书》《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 (限制类) 以及合同、发票、装箱单、提/运单等必要的纸质和电子单证。
检验检疫机构对经检验检疫合格的进口废物原料, 出具《入境货物通关单》, 并在备注项注明“上述货物经初步检验, 未发现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物质”;对经检验检疫不合格的, 出具《检验检疫处理通知单》和《检验检疫证书》。通关后, 报检人向目的地检验检疫机构申请检验, 经检验合格的, 由目的地检验检疫机构签发《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 准予销售、使用。经检验不符合有关规定或合同约定的, 签发《品质检验证书》, 作为收用货人对外索赔的凭证。
三、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检验地点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 (以下简称《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 第十八条规定:法定检验的进口商品应当在收货人报检时申报的目的地检验。大宗散装商品、易腐烂变质商品、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以及已发生残损、短缺的商品, 应当在卸货口岸检验。从该条可以看出, 正常的法定检验货物检验的地点为目的地, 而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检验地点为卸货口岸。
(一) 检验内容和检验主体的确定
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检验地点为卸货口岸, 那在卸货口岸到底检验什么呢?《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第九条做出规定: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出口商品实施检验的内容, 包括是否符合安全、卫生、健康、环境保护、防止欺诈等要求以及相关的品质、数量、重量等项目。也就是说进口商品可以视情况做安全检验、卫生检验、健康检验、环保检验、品质检验等。
检验的主体为商品, 在法检目录中的检验检疫类别为M/N。但这里的商品是不包括食品的, 因为进出口食品有单独的检验检疫类别为R/S。
(二) 检验地点的冲突
《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检验检疫机构应当依照国家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及检验检疫规程在入境口岸对进口废物原料实施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环保项目检验等项目的检验检疫。第三十八条规定:检验检疫机构对经检验检疫合格的进口废物原料, 出具《入境货物通关单》, 并在备注项注明“上述货物经初步检验, 未发现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物质”;对经检验检疫不合格的, 出具《检验检疫处理通知单》和《检验检疫证书》。从第三十六条、三十八条和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报检流程中可以看出, 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在卸货口岸所进行是环保项目的检验, 检验合格, 出具《入境货物通关单》, 货物通关后, 还需到目的地进行货物的品质检验, 经检验合格的, 由目的地检验检疫机构签发《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这也就是说, 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在卸货口岸做环保项目的检验, 在目的地做品质检验。然而, 《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大宗散装商品、易腐烂变质商品、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以及已发生残损、短缺的商品, 应当在卸货口岸检验。由些可见, 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因为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不同项目的检验, 进而引发检验地点的冲突, 即检验地点如果是卸货口岸, 则没有必要在目的地做品质检验。
(三) 部门规章与行政法规的冲突
《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于2009年5月26日审议通过, 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的部门规章。该规章对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报检作了详细的规定, 该管理办法第五十九条规定:本办法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此前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 以本办法为准。这也就是说, 关于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检验检疫适用于本办法的规定。然而, 《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是国务院公布的行政法规, 于2005年月12月1日起施行。《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作为部门规章, 从效力上来说, 是无法废止国务院制定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关于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规定。
四、关于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检验地点的几点思考
(一) 《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规定检验地点的意图
《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法定检验的进口商品的收货人应当持合同、发票、装箱单、提单等必要的凭证和相关批准文件, 向海关报关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报检;海关放行后20日内, 收货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 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申请检验。法定检验的进口商品未经检验的, 不准销售, 不准使用。该条明确说明进口时如果报关地与目的地不同时, 应在报关地报检, 目的地检验的原则。因为入境报检时, 只在口岸对装运货物的运输工具和外包装进行了必要的检疫处理, 并未对整批货物进地检验检疫, 只有当检验检疫机构对货物实施了具体的检验、检疫, 确认其符合有关检验检疫要求及合同的规定, 货主才能获得相应的准许入境货物销售、使用的合法凭证, 完成入境货物的检验检疫工作。由此可以看出, 货物入境的检验检疫分两个步骤完成, 一部分在报关口岸, 一部分在目的地。报关口岸要防止病、虫、害传入国内, 同时又需迅速通关, 防止货物在口岸堆积, 所以费时费力的检验工作就放在了目的地进行。
(二) 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检验地点定在卸货口岸的原因分析
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前需获得国家环保总局的审批, 获得《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 并需进行装运前检验。《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装运前检验机构应当在国家质检总局规定的检验业务范围和区域内按照中国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和装运前检验规程实施装运前检验。也就是说, 装运前检验一定要进行环保项目的检验。货物到达口岸后, 检验检疫机构应当依照国家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及检验检疫规程在入境口岸对进口废物原料实施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环保项目检验等项目的检验检疫。实际上, 这是检验检疫机构是对装运前检验结果的一个复验。由此可见, 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面临着许多风险, 主要是卫生、动植物和环保上的风险。所以, 环保检验比品质检验更为重要, 所以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检验地点定在卸货口岸, 检验的内容主要是环保项目。
五、总结
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检验地点定在卸货口岸, 检验项目为环保项目。这就颠覆了正常货物入境报检和检验的一般流程, 从而造成检验地点在认知上的困难。而《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的详细规定和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报检的实践做法, 有必要对《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作出修正。
参考文献
原料进口 篇4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列入《自动许可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和《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中固体废物进口的环境保护管理。
进口特定类别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有专门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加工利用企业环境保护要求
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应当符合以下环境保护要求:
(一)属于依法成立的并具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和固体废物加工利用经营范围的企业法人。
(二)具有加工利用所申请进口固体废物的场地、设施、设备及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和措施,并符合国家或者地方环境保护标准规范的要求。
(三)符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有关规定。
(四)具有防止进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包括建立了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的经营情况记录制度、日常环境监测制度;设置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相关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掌握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依法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等。
(五)自营进口的,应当具有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资格;委托其他企业代理进口的,所委托的代理进口企业应当具有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资格,且加工利用企业为相应《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证书》中列明的“所代理的加工利用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固体废物的,应当位于出口加工区内,或者已获得商务主管部门签发的有效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文件。
(六)申请进口固体废物数量与加工利用能力和污染防治能力相适应;进口口岸符合就近原则和国家有关口岸管理规定。
(七)加工利用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者所委托的代理进口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近两年内没有以下违法行为记录:
1.进口属于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
2.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3.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
4.以欺骗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
5.转让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
(八)近一年内没有以下违反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行为记录:
1.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要求排放污染物;
2.所加工利用的进口固体废物不符合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或者相关技术规范等强制性要求;
3.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进口固体废物中的夹杂物未进行无害化利用或者处置;
4.环境监测记录或者进口固体废物经营情况未按规定向环境保护部门报告,或者在报告时弄虚作假;
5.其他违反环境保护、海关、检验检疫等法律、法规的行为。
(九)从事《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内固体废物加工利用的企业,应当符合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规划以及“圈区管理”等要求。
三、申请、审批和监督管理
(一)申请
1.申请单位(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书面申请报告。
(2)申请表(见附一)
(3)环境保护报告(见附二)。本规定发布实施后首次申请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加工利用企业应提供企业环境保护报告。
(4)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证明材料(见附三),包括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情况,出具的对加工利用企业监督管理情况表(见附四,适用于自动许可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或者对加工利用企业监督管理情况及初审意见表(见附五,适用于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2.近3年内领取过相同种类固体废物的进口许可证的单位,加工利用场地、设施、设备及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和措施,相关环境管理制度或人员未发生变化的,并免于提交相应证明材料;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不需要重新履行环评和验收等手续的,免予提交有关符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有关规定的证明材料。上述未变化事项,应当在申请表中备注栏注明上次申请日期及未发生变化的事项。
3.申请《自动许可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中固体废物进口的,由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向环境保护部提出申请。
申请《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中固体废物进口的,由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向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书面审查和实地核查等方式对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申请进行初审,并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监督管理情况及初审意见(见附五)、企业相关申请材料和申请材料汇总清单(见附六)以公函形式报送环境保护部。
每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可受理下一固体废物进口申请,原则上不再受理当年固体废物进口申请。
(二)技术审查
环境保护部委托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固废中心”)受理申请材料并进行技术审查。
固废中心应当自接到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通过书面审查或实地核查等方式对申请材料进行技术审查,并将技术审查情况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期为3个工作日。对公众意见,由环境保护部组织进行核实。
公示期满,固废中心将技术审查情况和公示情况报送环境保护部。
(三)审批
环境保护部根据固废中心的技术审查意见,在10个工作日内对进口固体废物的申请进行审定。
(四)许可证的颁发
环境保护部委托固废中心将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统一邮寄至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代为发放。
(五)监督管理
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本地区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出具监督管理情况表,作为审查申请单位是否有违法行为的重要依据。
(六)资料保存
进口固体废物纸质申请材料的保存期限为三年。
(七)审查过程中,实地核查、公示及对公众意见的核实所需时间不计入审批时限。
四、变更、遗失和延期处理
(一)变更
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上载明的事项发生变化的,加工利用企业应当按照原申请程序和要求重新申请领取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并交回原证。
(二)遗失
加工利用企业遗失所申领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应当在全国性的综合或环境类报纸上刊登作废声明,并向环境保护部、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许可证证面注明的进口口岸地海关书面报告挂失。
在有效期内需要重新办理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的,加工利用企业应按原申请程序和要求重新申请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环境保护部根据加工利用企业的遗失报告、声明作废的报样等材料,扣除已使用的数量后,撤销或者注销原证并换发新证,并在新证备注栏注明原证证号和“遗失换证”字样。
(三)延期
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因故在有效期内未使用完的,加工利用企业可在有效期届满30日前,按原申请程序和要求提出延期申请,并交回原证。
环境保护部扣除已使用的数量后,重新签发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并在新证备注栏注明原证证号和“延期使用”字样。
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只能延期一次,延期最长不超过60日。延期批准数量计入下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的批准数量。
五、经营情况和环境保护报告备案
进口固体废物的加工利用企业应当于每季度第一个月15日之前将上季度进口固体废物经营情况,向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附报表(报表样式见附八),并抄送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和县级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进口固体废物的加工利用企业应当于每年1月15日之前将上企业环境保护报告(并附上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经营情况报表,见附八),向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抄送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和县级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有关情况汇总后于每年3月31日前报环境保护部。报告样式见附九。附一: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申请表
附二: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环境保护报告 附三:
有关证明材料的说明
所有证明材料必须加盖企业公章。提交复印件的,须在复印件上签署“此复印件与原件相同”字样,并注明日期。有关证明材料说明如下:
一、属于依法成立的并具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和固体废物加工利用经营范围的企业法人。
如:加工利用企业年检有效的法人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副本、一般纳税人资格证书(或者加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字样的国税税务登记证)的复印件。
二、具有加工利用所申请进口固体废物的场地、设施、设备及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和措施,并符合国家或者地方环境保护标准规范的要求。
如:申请表填报的场地(包括厂区入口及厂牌、厂区概览、原料和成品贮存场地、加工利用场地)、设施、设备、污染防治设施设备的彩色照片及文字说明。
三、符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有关规定。
如:加工利用企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准文件和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批准文件的复印件;需要进口固体废物试生产的企业,应当提供试生产批准文件的复印件。
四、具有防止进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包括建立了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的经营情况记录制度、日常环境监测制度;设置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相关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掌握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依法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等。
如:有关经营情况记录簿样本、环境监测等环境管理制度文本,以及相关防止进口不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控制标准的固体废物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加工利用企业经营情况记录簿,应如实记载每批进口固体废物所使用的许可证号、报关日期、进口金额、进口口岸、进口数量,到厂日期和数量,运输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加工处理或者利用进口废物量、时间、产品产量和流向;进口固体废物中夹杂物(定义见《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的名称、数量及利用和处置情况;进口固体废物中夹杂物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的记录应当分别填写,确实难以区分的,应当说明理由;上述记录应当由经办人签字。有关固体废物进口、运输,产品销售,进口固体废物中的夹杂物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等环节的原始凭证,如合同、付款单据、发票、纳税申报表、税收缴款书(完税凭证)等,应作为经营情况记录簿的附件保存备查,保存期为2年。经营情况记录簿参考样式见附七,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改或调整,但应满足上述基本原则和要求。
环境监测方案应确定监测指标和频率,以及应急监测预案,其中特征污染物应当每季度至少监测一次;实行“圈区管理”的区内加工利用企业,特征污染物应当每六个月至少监测一次。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应当自行监测或委托监测;自行监测的,应当出具监测资质证明和持证上岗证,制定监测仪器的维护和标定方案,定期维护,标定并记录结果;委托监测的,应当提供委托合同和委托监测机构的监测资质证明文件。
本单位有关环境保护岗位职责与考核标准的规章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环保培训材料等。
依据《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十八条和《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6号)第八条,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应提供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的证明文件的复印件,若尚未进行评估验收,则提供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向环保部门递交的评估验收申请及回执的复印件。
五、自营进口的,应当具有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资格;委托其他企业代理进口的,所委托的代理进口企业应当具有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资格,且加工利用企业为相应《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证书》中列明的“所代理的加工利用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固体废物的,应当位于出口加工区内,或者已获得商务主管部门签发的有效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文件。
如:加工利用企业自营进口的,应当提供加工利用企业有效的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证书、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注册登记证书的复印件。
委托其他企业代理进口的,提供代理进口企业年检有效的工商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副本、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证书、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注册登记证书以及代理进口合同的复印件。代理进口合同中,应当订明以下条款:1.有关进口固体废物的种类、数量、价格和质量要求;2.有关进口固体废物必须符合我国进口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以及对不符合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固体废物退运责任的规定;3.有关不得将所进口固体废物弃货以及不得转让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的规定。
申请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固体废物的,提供商务主管部门签发的有效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文件复印件或者所处出口加工区管理机构出具的加工贸易业务证明。
六、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对加工利用企业监督管理情况表或监督管理情况及初审意见表。
进口自动许可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提供加工利用场地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情况,出具的对加工利用企业监督管理情况表(见附四)。
进口限制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提供加工利用场地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情况,出具的对加工利用企业监督管理情况和初审意见表(见附五)。
七、其他证明符合本规定的文件和材料。
附四:关于对申请进口自动许可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监督管理情况表 附五:关于对申请进口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监督管理情况及初审意见表
原料进口 篇5
因此BfR在BfR III. Polyethylen[1]章节中规定PE合成中可以使用的过氧化物14种,总含量小于0.1%;在BfR VII. Polypropylen[2]章节中规定双叔丁基过氧化氢作为共聚物助剂,总含量小于0.1%;在BfR V. Polystyrol, das ausschlieβlich durch Polymerisation von Styrol gewonnen wird[3]和BfR VI. Styrol-Misch- und Pfropfpolymerisate und Mischungen von Polystyrol mit Polymerisaten[4]关于均聚和共聚的苯乙烯类聚合物章节中共规定过氧化类催化剂22种,总含量小于0.2%,并且在相关的章节中都要求聚合物的过氧化值不得呈现阳性反应。
国内现阶段对过氧化物的研究主要体现工业上有机过氧化物的危险性分析和风险消减[5,6],面粉中过氧化增白剂对人体的危害[7],自由基对人体的危害[8,9]等方面,国外主要是研究塑料包装材料对含油脂的坚果、肉类和油品等过氧化值的危害[10,11,12],以及采用过氧化氢改性LDPE-PP与EPDM的共聚物[13],但对塑料中过氧化物的危害及评估未见报道,因此有必要对塑料中的过氧化物进行普查,以确定各种塑料中过氧化物的情况。
由于国内外并没有塑料中过氧化物的检测方法,因此我们参考SN/T 0801.3-1999《进出口动植物油脂 过氧化值检验方法》、中国药典2010版附录Ⅷ方法H中过氧化值的测试方法和欧洲药典的标准测试方法2.5.5 A过氧化值的测试(Ph.Eur.Method 2.5.5 A),规定过氧化值(Ip)表示1000 g样品中包含的活性氧的毫摩尔数,用过氧化值来表示塑料中过氧化物的含量。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氯仿/乙酸(2:3体积比)混合溶液;饱和碘化钾溶液;0.01 mol/L硫代硫酸钠溶液;淀粉溶液; 实验室常规玻璃仪器。
1.2 试验方法
准确称取5 g样品,双样,精确到0.1 mg,加入到250 mL具塞锥形瓶中,加入30 mL氯仿/乙酸混合液,塞上塞子,不断震荡,使得样品表面的活性氧溶解到溶液中。
再加入0.5 mL饱和碘化钾溶液,震荡1 min后,加入30 mL水,用0.01 mol/L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开始的时候缓慢滴加,用力震荡,直到黄色几乎消失时,加入5 mL淀粉溶液,并且继续滴定,充分振动,直到颜色变化,记下此时消耗的硫代硫酸钠的用量,记为n1,随样做空白,空白消耗硫代硫酸钠的用量,记为n2。
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Ip——过氧化值,mmol/kg
c——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浓度,mol/L
n1——样品消耗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mL
n2——空白溶液消耗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mL
m——称样量,g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1.3 样品分析
考虑到样品的不均匀性,我们选取某一牌号的塑料进行全面检测,以考察牌号相同批号不同的塑料的过氧化值的区别。另外,考虑到评估所需的普遍性和统计所需的样品数量,选取样品数量较多的塑料牌号,随机选取其中20个或者全部的样品进行检测,以考察某种塑料的过氧化值情况。
2 结果与讨论
2.1 聚乙烯
低密度聚乙烯(LDPE)是高压下乙烯自由基聚合而获得的热塑性塑料。LDPE是树脂中的聚乙烯家族中最老的成员,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作为电线包皮使用了,常规的LDPE可用两种方法生产:管式法或釜式法。两种制法都是将高纯度乙烯通入高压(103~276 MPa)高温(300~500 F)含有引发剂的反应器中。引发剂是氧气或有机过氧化物,因此LDPE含有过氧化物的可能性较大,并且由于PE耐环境应力性能较差,一般会采取与高碳烯烃共聚或者加入部分助剂用以改性,因此有必要对聚乙烯的过氧化值含量进行检查。
从聚乙烯的测试结果来看,聚乙烯的过氧化值都有检出,对牌号为5502的聚乙烯,抽取60个批次的样品进行过氧化值的检测,检测结果显示,5502的聚乙烯的过氧化值,呈现高斯分布的特点,有70%的过氧化值在11.6~20.2 mmol/kg之间,如图1所示,而对聚乙烯树脂的过氧化值普查情况如表1所示,牌号为218W和FD21HS的聚乙烯树脂的过氧化值分布图如图2和图3所示。
从表1可以看到,聚乙烯的过氧化值都有检出,但过氧化值的含量都不高,而且最有可能含有过氧化值的LDPE的过氧化值的含量也不高,并且不同牌号之间过氧化值比较平均,说明聚乙烯可能并不是使用过氧化物进行催化引发的,而可能是造粒阶段因为机械剪切造成聚乙烯分子链断裂,产生自由基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产生的过氧化物[14]。
2.2 聚丙烯
聚丙烯(PP)塑料在生产过程中一般都采用Ziegler-Natta型配位催化剂,不会产生过氧化物的危害,但是由于均聚聚丙烯的低温性能较差,并且易老化,因此会加入稳定剂等助剂改性,并行通过过氧化物改性的接枝聚丙烯也大量的应用在汽车工业和家用电器中,因此也有必要对聚丙烯总的过氧化值进行检测和评估。
对牌号为4017M的聚丙烯,抽取60个样品进行过氧化值检测,检测结果也呈现高斯分布的情况,80%的结果数据在6.02~29.7 mmol/kg之间,如图4所示,具体聚丙烯树脂的过氧化值的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牌号为R370Y和RP344R的聚丙烯树脂的过氧化值分布图如图5和图6所示。
表2中可以看到,从聚丙烯的过氧化值检测结果来看,所有的聚丙烯都有过氧化值的检出,但是数值比较接近,在数值上普遍比聚苯乙烯树脂的过氧化值要小,而且牌号为1100N、R370Y和RP344R的三个牌号的聚丙烯都有数个样品过氧化值为未检出,而其他聚丙烯基本上典型值都在11~20 mmol/kg之间,而且牌号之间的差异也不大,可能是由于聚丙烯大部分聚合方式都是配位聚合,而不是和聚苯乙烯一样采用自由基聚合,可能同样也是在造粒阶段聚丙烯经过机械剪切造成分子链断裂,产生的自由基与空气中氧气结合生成过氧化物。
2.3 聚苯乙烯
由于聚苯乙烯(PS)工业上通常采用自由基聚合的方式进行生产,使用有机过氧化物作为催化剂的情况较多,因此过有机过氧化物残留的可能性比较大。
我们选取牌号为GP5250的聚苯乙烯树脂,抽取56个样品进行过氧化值检测,过氧化值的检测结果呈现高斯分布的特点,90%的过氧化值分布在32.4~72.4 mmol/kg之间,如图7所示,不同聚苯乙烯的过氧化值的数据详见表3所示,牌号为MF21-301和PH-88的聚苯乙烯树脂的过氧化值分布图如图8和图9所示。
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聚苯乙烯的过氧化值范围比较宽,从无阳性反应到112 mmol/kg,而且不同牌号的PS树脂的过氧化值区别较大,而且同一企业的产品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聚苯乙烯的种类与过氧化值的关系也没有太大的相关性,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各个公司不同牌号的聚苯乙烯树脂的生产工艺不同造成的,不过从生产的国家/地区来看,欧美等地的聚苯乙烯树脂的过氧化值一般比亚太地区的小。
2.4 结语
对进口聚乙烯、聚丙烯和聚苯乙烯树脂的过氧化值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进口聚乙烯和聚丙烯树脂原料都有过氧化值的检出,聚乙烯和聚丙烯可能是由于造粒过程中聚合物经过机械剪切,造成分子链断裂生成自由基,生成的自由基与空气中氧气相结合产生的过氧化物所致,在分布上比较平均。而聚苯乙烯树脂可能是由于树脂聚合过程中添加了过氧化引发剂造成的,而且因为工艺的不同不同牌号的聚苯乙烯树脂过氧化值大小不等。
目前过氧化物对人体的损害也在逐渐显现出来,人们对此也愈加关注。作为经常与人体、食品接触的塑料原料,对塑料中的过氧化值检测时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国内外对这方面的报告比较少,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二种主要塑料原料中的过氧化值的检测,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塑料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打下基础。
摘要:采用滴定法对进口聚乙烯,聚丙烯和聚苯乙烯原料中过氧化值的情况进行了普查。分别抽查9个牌号的聚乙烯原料、14个牌号的聚丙烯和10个牌号的聚苯乙烯塑料,结果表明聚乙烯和聚丙烯树脂中过氧化值较小而且分布均匀,而聚苯乙烯树脂的过氧化值较大并且与生产工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