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研发

2025-01-24

工艺研发(共8篇)

工艺研发 篇1

摘要: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生产技术进步, 社会经济发展, 对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 职教课程改革迫在眉睫。通过对中职工艺美术专业项目课程培养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分析, 探寻更有利于就业的人才培养方式。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工艺美术专业,项目课程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教育者的共识。

一、中职工艺美术项目课程研发遵循的原则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是随着时代发展逐步兴起的一个专业, 其毕业生的就业空间逐渐扩大, 就业前景逐渐明朗, 职业回报更加突出。为了更好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应遵循以下以个原则:

(一) 课程研发突出以人为本

课程改革要以人为本, 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本,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意愿与特长, 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性, 认可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大多数中职生是以学习失败者的身份步入中职学校大门的, 心理上的失败感较强, 很少得到教师尊重。缺少学习动力, 自信心不足, 生活和学习目标不明确。面对中职学生特殊群体,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建设要充分尊重、关心学生。首先改变教师一言堂,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激励学生主动思考,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幸福, 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业爱业、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职业人品质。

(二) 课程研发突出时代特色

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学会生存,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 不断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课程研发要紧紧围绕室内装饰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人才结构现状调整课程结构, 以期实现学校教育与就业的紧密结合。

(三) 课程研发强化本土化特色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项目课程研发要根据我国国情、各地区、各行业、各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 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 从社会实际、产业需求、学校实际、师生需求出发, 提出符合学校发展的理论设想、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课程内容选择上应突出学校特色, 课程实施过程中, 利用学校、产业、企业、社区等不同教育载体。课程评价需摆脱知识测验的单一方式, 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与变化, 强调过程性评价。

二、中职工艺美术项目课程培养目标设定

中职学校根据地区室内装饰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人才结构现状的调研为依据, 围绕本地区室内设计行业、家具设计行业、广告设计行业等企业的岗位用人要求, 结合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历届毕业生从业状况及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 通过与行业企业的一线设计师、主管及教育专家的建议, 提出室内设计专业学生需具备的素质, 确定室内设计专业项目课程的培养目标:

三、中职工艺美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改变了以往“教师讲, 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 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在项目教学中, 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 注重的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 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家装效果图制作》时, 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效果图的制作方法。为了更好的实施项目教学, 教师引领学生以客户的身份提出自己对效果图制作的要求, 包括风格、材料的要求、色彩的感觉、家具的摆放以及要营造的氛围等。然后教师出示有助于完成项目的图片, 安排好每一个子项目, 一步步来引导学生学习效果图制作。子项目可以让学生完成制作一个现代简约风格的效果图。在学生制作过程中, 不断鼓励学生查找现代简约风格图片、文字介绍, 多参考成熟设计案例, 从易到难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陈国成, 王红霞.中职工艺美术类课程项目化改革探讨——以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1.

[2]崔大战.项目教学法在装潢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 2011, 4, 第8期.

工艺研发 篇2

为了公司的长远快速发展,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变”的发展思路,以创建“创新型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为目标和方向。激励员工积极参与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工艺改进、技术升级。特制定本奖励制度。

一、项目研发绩效考核

公司研发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指立项时指定的项目负责人。通常与科研院所合作项目,项目负责人为新产品研发部部门负责人。公司自主研发项目,立项时根据具体项目确定项目负责人。

对于项目总奖金及项目团队各层面奖金总额,采用如下计算方案:

项目总奖金= p *b* 项目合同成本

=20%* 项目总奖金

项目负责人项目管理奖金=30%* 项目总奖金

项目成员奖金总额=50% * 项目总奖金

项目成员个人奖金= s * 项目成员奖金总额

下文将主要说明p、b、s的计算方案。

1、考核频率

1)、项目结项,并实现用户使用

2)、按照公司认可的预设项目周期进行考核

2、项目团队考核实施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项目团队考核具体方案如下所述:

考核目标:为了更好地强化研发项目管理,对已经立项的研发项目按照预定的项目考核节点对项目整体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从而实现对整个项目团队的考核。

1)、P值的确定:

项目团队绩效综合考核p = w1*p1+w2*p2+ w3* p

3为了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促进项目计划的准确性,方案成本考核系数p1和项目总进度考核系数p3分别设置了最高值1.5、2;另一方面,从研发侧重点出发,对项目完成质量系数设置最高值2.5。

上表中各系数权重值为(0—1),并保证w1 + w2 + w3 =

12)、b值的确定:

b=(b1+b2)%,b1=(1-2)公司决策层将根据项目规模、项目难度等因素确定b1的具体取值。

b2 通过成果鉴定及专利申请情况进行累加方式计算,具体系数见表

3、项目团队个人考核实施

项目个人考核主要由部门经理与项目负责人共同完成,并得到公司批准。具体实施方案如下所述。

考核目标:为了保证研发项目的按期、高效、高质完成,并促进公司内员工自身的发展,特制订该考核方案。该方案将以项目考核为主要目标和主要方法。考核目标确定由核心考核目标和辅助考核目标两部分组成。

项目团队个人考核,按照计算方式:S= c * n计算;

n:员工在项目中重要性系数,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员工的工作性质和个人在项目中的作用确定其在项目中的重要性。

C: C= w1 *c1 + w2 *c2+ w3 *c3,结合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工作质量、综合素质等考核; w1、w2、w3分别为项目工作量考核系数、工作质量考核系数、综合素质考核系数的权重,可由考核人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企业管理要求调节各部分考核内容在整个考核体系中所占比重。并保证w1 +w2+ w3 =

1鉴于目前公司发展所处阶段,尚无法完全采用定量计算方法,为了降低管理难度,在实际考核中,以主观定量评价方法为主,考核标准和方法如下表所示。1)、工作量考核方法

c1 = 个人参与项目工作量/项目工作量

个人参与项目工作量:由部门经理与项目负责人估算。2)、工作质量定量考核方法

c2=实际完成任务/下达任务

由项目负责人主观定量评价方法估算

3)、综合素质考核

b2/100系数范围c3为0.5~1.2(0.5以下判定为不合格)

注(综合满意度示例):

1、出现严重的客户投诉

2、由于个人表现严重影响研发各项目工作正常进展

3、团队其它成员拒绝与之合作

4、相关部门连续出现投诉或指责

二、新产品研发项目收益分享

1、新产品研发项目界定办法

新产品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

关于“新”的界定,可以分别从市场和企业两个角度来看:第一、对于公司本身来说,产品是新的;

第二、对于市场来说,产品是新的(或者是老产品新做)。因而,从以上两个角度对新产品分类:1)、全新型该产品创造了全新的市场,是该类产品的第一款。2)、新产品线型市场已有该类产品,但对于我公司来说是新的。3)、产品线补充型在现有的某大类产品中增加新的品种,该类产品对公司来说是新产品。

2、收益分享方案

研发的新产品以批量销售起到前三个项目管理、负责人和研发人员按此项目产品的销售额按比例进行收益分享。

第一:新产品的收益分享比例为产品的实际销售额的1.5%。

第二:销售额超过50万时,收益分享比例为产品的实际销售额的1%,不足50万时,不予以分享。

第三:销售额超过100万时,收益分享比例为产品的实际销售额的1%,不足100万时,不予以分享。

新产品的收益分享按照,项目管理占20%、项目负责人占30%、项目组研发其他成员

占50% 的比例进行分配。

新产品研发部设专人负责与市场部和财务部配合统计,原则上半结算一次。

三、获得国家扶持资金的奖励

此项奖励根据国家扶持项目资金申请工作中,申报工作、技术资料的编写、整理工作的实际贡献大小,按照所申请取得的资金给予一定的奖励。

奖励方案:奖励金额=(实际获得的扶持资金-本项目合同成本)*4%

由部门经理与项目申报负责人按照申报工作、资料的编写、整理工作的实际贡献大小进行分配。

四、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建议奖励办法

为了推动公司管理创新,有效挖掘资源潜力,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特制定本办法。本办法规定了公司创新奖励的定义、职责、管理内容与方法。

“鼓励创新”是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每一位员工除了按照公司规章制度尽力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应积极参与公司工作的创新和改进。

1、职责范围

1)由公司副总经理或总工程师担任主任委员、各个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2)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奖励主要针对技术工艺部、生产管理部和各生产部门员工。3)原则上各部门负责人做好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奖励建议的申报工作;符合申报条件的个人也可直接申报。

4)评审委员会对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建议奖励进行最终评审并分发奖金。

2、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奖励范围

1)技术创新、工艺改进范围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产品工艺、产品外形美观、产品机构改进、2、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及安全措施的改进。

3、技术创新、作业方式的改进。

4、工具、设备、仪器的改进。

5、原辅材料、能源节约和三废利用的建议。

6、与其他有关降低成本与费用、提高效率和工作合理化等事项。2)以下建议不在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奖励的受理范围:

1、公认的事实或正在改善的;

2、已被采用过或前已有的重复建议;

3、在正常工作渠道被指令执行的(本职岗位职责范围);

4、无具体实施方案的建议。

3、技术创新、工艺改进评级

1)公司按照对公司经营的影响、技术水平含量、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定,对一般性建议分为五级:

1、A级:重要的、创新性的,有科学依据,可行性强,经济效益高。

2、B级:较重要的、改良性的,目的明确,有可行性,投入少,见效快。

3、C级:一般性的,针对解决个别问题点,内容清楚,可操作性强。

4、D级:对现有正常管理或经营有所改善,作用和效益较小。

5、E级:建议内容有创新,出发点较好,但不具可操作性。

4、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建议的工作程序受理 1)提案

1、员工可随时提出创新建议,并填写《创新建议提案表》交初评小组,必要时应附图纸、数据、资料等,参照附表1.创新建议提案表。

2、提案人可以是1~2人、班组、车间或部门。

3、自填表之日起,建议提出人有义务向公司详细说明建议情况和相关问题。2)受理

初评小组接受提案表后,即时进行登记,并在3天内对提案内容是否符合规定受理范围提出初步资格审查意见并初步进行评级划分。

3)审查

1、初评小组将受理的《创新建议提案》提交评审委员会进行审查,评审委员会并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审查意见。如可受理,则通知提案人;如不受理,则应清楚、准确地告知原因。

2、提案通过审查后,及时签发相关部门或者车间进行实施。

5、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建议获奖标准:

1)评定为A级的合理化建议,每项提案发给500元奖金。2)评定为B级的合理化建议,每项提案发给300元奖金。3)评定为C级的合理化建议,每项提案发给300元奖金。4)评定为D级的合理化建议,每项提案发给100元奖金。5)评定为E级的合理化建议,每项提案发给50元奖金。

五、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实施奖励办法

按照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实施的条件要求由评审委员会确定合适实施小组组长及成员,实施结束时,参照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建议评级标准与实施的效率综合考虑,给予奖励。

1)奖励金额计算方法

奖励总额=(实施效率+难度系数+成本减低系数)X此项建议获奖金额 实施效率=预算工期/实际工期 难度系数=0.2-1.5成本减低系数=改进前实现产品成本/改进后实现成本

高速钢轧辊工艺的改进与研发 篇3

1 高速钢轧辊主要优势分析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钢轧辊而言, 高速钢轧辊无论是从室温还是高温耐磨的角度上来说, 均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同时存在较高的硬度和很好的红硬性特征, 其抗热裂性能以及抗事故性能均非常突出。从显微组织的角度上来说, 主要是由MC、以及M6C合金碳化物镶嵌于奥氏体基体之上所形成的。MC以及M6C具有非常突出的硬度优势, 加上奥氏体基体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且在镶嵌过程当中有大量的合金元素参与反应, 在回火期间能够析出一定的弥散性碳化物, 产生二次回火后硬化现象, 促进马氏体分解温度的提升, 表现出更加确切的硬性优势。高速钢轧辊的适应性非常强, 能够在延长使用寿命的同时, 达到提高轧材质量的目的, 可以将其广泛应用于热带连轧精轧机架和各种材质带钢的无规程轧制工作当中, 促进其优势的进一步发挥。

2 高速钢轧辊制造技术分析

2.1 离心铸造法

离心铸造法的主要特点是:将液态外层材料和芯部材料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浇入铸型内。离心旋转时间、辊芯金属液浇注间隔时间、浇注温度及防止外层金属元素偏析和内外层材料界面氧化是此方法制造轧辊成败的关键。

2.2 连续浇注外层成型法

连续浇注外层成型法的主要技术要点是:在水冷铸型当中放入轧辊辊芯, 垂直状态下将熔融的外层高速钢钢水浇注入碳钢芯轴与冷结晶膜的中间位置, 使高速钢轧辊辊芯与外层金属充分结合, 自下而上凝固, 最后将凝固部分向下拉拔, 形成连续铸造外层。

2.3 电渣重熔法

电渣重熔法的主要技术特点是:将同心水冷铸模放置于作为芯部材料的圆柱状高强度合金钢周边位置, 同时由高速钢或半高速钢制备形成自耗电极, 将其放置于铸模与锻钢的中间位置。在自耗电极完全融化后, 可发挥外层材料的功能, 对该空间进行充分填充。

2.4 液态金属电渣溶解法

液态金属电渣溶解法的主要技术特点是:将作为高速钢复合辊芯部的芯轴插入结晶器中, 并与其同轴。轴的外表面和结晶器的内表面的间隙决定复合辊外层厚度。然后将在另外的熔化装置中熔化的渣液浇入结晶器和芯轴的间隙中, 渣液形成渣池, 它的热量将芯轴表面预热。然后再浇入外层高速钢水, 可连续浇入, 也可按预先设定的程序浇入。钢水将熔渣上浮, 同时在通过渣池时被渣精炼。钢液与已经预热的芯轴表面熔合, 并因结晶器的冷却而凝固, 形成复合层。借助移动装置不断由结晶器中拉出已经凝固的部分, 同时上部钢水不断注入, 直至达到预定的复合辊长度为止。

3 高速钢轧辊工艺改进分析

3.1 热处理中辊芯强度下降问题的改进

为了能够使高速钢轧辊外层材料的耐磨性能得到有效提升与改善, 关键在于提高高速钢轧辊制造过程中的淬火温度。在现阶段的技术条件下, 对于复合高速钢轧辊而言, 其辊芯材料主要选为高强度合金球墨球铁。受到材料的限制性因素影响, 若高速钢轧辊的淬火温度选择在1250℃以上, 则辊芯组织显著粗大, 甚至出现局部熔化现象, 使辊芯强度显著降低, 轧辊使用中易出现断辊现象, 影响轧机设备的正常运行。国外已开发成功了高速钢轧辊的亚温热处理工艺, 但未对工艺作详细报道。我们应立足于国内, 尽快开发高速钢轧辊的热处理工艺, 新工艺应该在取消高温淬火, 保证辊芯具有高强度的前提下, 简便易行, 能耗低, 污染少。表面感应淬火工艺具有操作方便, 对辊芯强度影响小等特点, 在铸造高速钢复合轧辊中应用将是可行的。为保证淬硬层深度, 建议采用双感应器应淬火工艺。

3.2 辊芯与外层结合强度问题的改进

在采取传统离心方式制造复合高速钢轧辊的过程当中, 大多选择球铁作为高速钢轧辊的辊芯材料, 其往往具有析出石墨的特点。由于外层材料高速钢当中含有一定的特殊元素, 此类元素可能造成铸铁出现白口化的问题, 因此, 在外层与高速钢轧辊辊芯发生直接接触的部位, 石墨化恶化问题非常严重, 在碳化物持续析出的情况之下, 结合部位的脆性水平明显提升, 可能导致复合高速钢轧辊外层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剥落。除此以外, 在使用铸钢作为高速钢轧辊辊芯材料的条件下, 由于其具有较高的速度以及延伸率特点, 决定了其熔点较高速钢更高, 在浇注环节中容易与已经凝固的外层高速钢内表面发生融合反应, 导致铸造缺陷的产生, 影响结合部的强度。针对此问题, 在高速钢轧辊的制造工艺实施过程中, 可以在辊芯材料与高速钢材料之间增加中间层 (优先选择石墨钢作为中间层) , 改善辊芯界面与高速钢界面的结合状态, 并达到提高复合高速钢轧辊结合强度的目的。

3.3 铸造裂纹问题的改进

结合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来看, 在对高速钢轧辊进行铸造的过程中, 由于合金元素的含量较大且类型较多, 因此可能对高速钢的导热性产生影响, 在铸造冷却的过程中发生不均匀的问题, 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速钢轧辊的残余应力水平。除此以外, 合金元素在高速钢轧辊凝固过程当中容易发生偏析的问题, 高速钢材料中相变的不同时性更加明显, 相变应力有明显提升趋势。以上因素影响下, 导致高速钢轧辊制造期间出现较为明显的裂纹倾向。为了避免裂纹的形成对高速钢轧辊的整体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就需要在制造工艺中对钢液进行及时的变质处理, 例如, 可以选择隔热层与耐火层相结合的双层涂料, 也可在浇注中对离心机的转数进行合理调节, 从而尽量减轻并消除高速钢轧辊的铸造裂纹。

4 结束语

为了适应现代化轧机以及生产高质量钢材对轧钢工艺方面提出的严格要求, 国内外的冶金工作者都将高速钢轧辊工艺技术的研制与改进作为了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文章即从这一角度入手, 分析了高速钢轧辊的主要优势, 对当前高速钢轧辊的主要制造工艺方案进行了研究, 最后就在制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工艺改进的主要手段加以了说明, 望引起重视。

摘要:文章首先总结了高速钢轧辊的主要优势, 然后从离心铸造法, 连续浇注外层成型法、电渣重熔法、以及液态金属电渣溶解法这四个方面入手, 对高速钢轧辊的制造工艺进行了研究, 并就工艺改进方面的关键要点予以说明, 望引起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高速钢轧辊,工艺,改进,优势

参考文献

[1]张杰.电加热冒口在铸钢轧辊生产中的应用[J].铸造, 2011, 60 (12) :1256-1258.

[2]兰勇, 丁辉, 张云鹏, 等.5H12基体钢轧辊双频单中频淬火工艺研究[J].现代冶金, 2011, 39 (5) :41-42.

工艺研发 篇4

可控气氛淬火是现代热处理的发展方向之一, 国外对于扳手、钳子等工具的热处理, 广泛采用了可控气氛热处理工艺。而锉刀的热处理, 国内外绝大部分工厂都是采用盐浴或铅浴加热淬火工艺, 美、英、日、瑞典等工业发达国家, 至今仍普遍采用铅浴淬火。无论是盐浴或铅浴加热淬火热处理都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环境污染, 通过自主创新设备, 我们研发整形锉可控气氛淬火炉, 并进行了锉刀的可控气氛淬火工艺试验研究。通过大量的生产性工艺试验, 证实整形锉可控气氛淬火可以取代传统盐浴或铅浴加热淬火, 是值得推广的现代热处理工艺技术。

2 整形锉可控气氛淬火炉的结构与性能

整形锉可控气氛淬火炉由氨燃烧发生器、淬火加热炉、控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2.1 氨燃烧发生器 (见图1)

研制的氨燃烧发生器, 其气氛测试结果如下: (1) 产气量5m3/h; (2) 含氢量为0~20%可调节, 其余为氮; (3) 气体的露点为-61℃; (4) 含氧量为5.3mg/L; (5) 残氨含量为7mg/L; (6) 一氧化氮含量为0.04mg/L。

2.2 淬火加热炉 (见图2)

该淬火加热炉是一种推杆式连续作业炉, 由炉体、马弗罐、前室、后室、前工作台、淬火油槽及滴控装置等组成。由于前室、后室均为双闸门结构, 保证了炉膛气氛的稳定。

淬火加热炉分四区控温, 第一、第二、第三区加热功率为14k W, 第四区加热功率为8k W, 淬火加热炉主要技术规格见表1。

1.炉体2.马弗罐3.后室4.淬火油槽5.前工作台6.前室7.热电偶

2.3 控制系统部份

采用DGK-25型可控硅调功器与XWD1-402型自动显示记录仪控制加热温度, 锉刀进加热炉与落料淬火, 均采用气动、电器控制。

(1) 炉温控制精度可达±5℃;

(2) 气动、电器控制采用气动与电器组合而成的程序控制系统, 能够完成以下操作的自动控制:炉门开→送料进→送料退→炉门关→前门开→加料进→前门关→后门Ⅰ开→后门Ⅰ关, 第一次动作周期完毕。

第二次动作周期其前面部份不变, 后门Ⅰ关闭之后→后门Ⅱ开→后门Ⅱ关, 整个动作周期完毕。

整个动作周期达到后门Ⅰ开两次, 后门Ⅱ开一次的周期反复动作。

3 整形锉可控气氛淬火的生产性工艺试验

(1) 试样: Ф3平板锉、尖扁锉、方锉、圆锉、三角锉等, 材料为GCr6。

(2) 锉刀的热处理技术要求

(a) 锉齿硬度应在800~900HV或62~66HRC范围内, 以材料特性不低于T12钢制成的检验板 (其硬度为54~57HRC) , 检验硬度时应无打滑现象。

(b) 金相组织:马氏体≤4级, 碳化物≤3级。

(c) 锉削性能:≥0.9g/5000次 (对于 Ф3平板锉) 。

(3) 生产设备:自主创新的整形锉可控气氛淬火炉。

(4) 热处理工艺 (见图3) 。

(5) 质量检验

备注:齿部硬度为离齿表面0.03mm处测定值。

通过批量生产试验, 锉刀的硬度、金相组织、锉削性能等质量指标均符合轻工部部标和国家标准要求: (a) 锉刀基体硬度为63~66HRC, 锉刀在50~57HRC硬度板上锉削无打滑现象。 (b) 金相组织:马氏体为2级, 碳化物为2级。锉齿表面无氧化、无脱碳, 详见表2和图4。 (c) 锉削性能为1.156~1.3900g/5000次。 (d) 由某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验, 结果见表3。

4 经济效益与存在问题

(1) 整形锉可控气氛淬火取代盐浴加热淬火, 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显著的, 见表5。

(2) 工艺试验时, 锉刀插入料盘为人工操作, 应改进为自动插料。

5 结论

整形锉采用可控气氛淬火工艺是可行的, 通过控制热处理工艺参数, 完全可以确保产品质量。整形锉可控气氛淬火, 既能提高产品质量, 改善工人劳动条件, 又可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 可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整形锉可控气氛淬火工艺与设备, 在低碳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值得推广的现代热处理工艺技术。

参考文献

[1]阎承沛.真空与可控气氛热处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工艺研发 篇5

针对我国红茶出口市场不景气、茶区大量的大叶种茶树原料浪费的情况,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王云所长, 经过多年的探索, 成功研究出大叶原料加工绿名茶的工艺技术。

王云所长工作20多年来, 先后主持和主研了20余项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 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面积累积达100余万亩, 创造社会效益30多亿元, 协助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 省级龙头企业6家, 打造中国驰名商标1个、四川省著名商标8个, 为四川贫困山区茶农脱贫致富和曾加地方财政收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工艺研发 篇6

企业研发人员专业技术职务是反映业绩和水平的标志, 也是评价、激励技术人员成才的重要手段。目前, 对企业研发人员的能力评价普遍采用社会化的职称评审或专业技术等级资格考试, 由于社会化的职称评审或专业技术等级资格考试评价相对通用性较强, 而且是一评定终生, 不能动态体现技术人员各自差异化的专业水平。在对企业研发人员的能力评价时, 又缺少能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有效评价标准, 研发人员晋升只能朝着领导管理岗位单一方向发展。由于研发工作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工作, 这样的导向十分不利于研发队伍的建设和成长, 特别是在青年技术人员的培养上, 由于缺乏了良性的成长引导目标, 让研发人员工作失去了方向和动力, 工作成就难以体现, 长此以往, 工作积极性不断下降, 从而限制了企业整体技术能力的提升。

文章结合企业技术发展战略要求, 研究和探索针对工艺制造型企业研发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体系, 将实践经历 (承担科技项目数量与等级) 、业绩成果贡献 (获得科技成果数量与水平) 、技术理论沉淀贡献 (论文与总结分析报告) 、自我学习与培训 (继续教育、后学历提升与培训报告) 、人才培养贡献 (团队人才培养数量与等级) 、外语能力、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参与外部科技活动等因素, 按必要条件和引导性条件分类, 制定“工程师、主管工程师、主任工程师、首席工程师、高级专家”评价准则, 拓展了研发人员晋升渠道, 通过专业技术职务继聘考核方案, 实行“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 建立以提升企业专业技术能力水平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研发人员科技创新热情, 促进研发人才队伍的成长, 增强研发人员责任感。

2 专业技术职务体系设计思路

2.1 研发人员工作岗位特点分析

制造工艺企业研发人员大致可以分为4类:工艺研究、产品开发、检测试验、科技管理。工艺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等研究及推广工作, 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对人员在创新性、理论性、专业化能力方面要求较高, 需要熟悉技术原理, 能对技术问题产生从本质上做深入透彻分析, 掌握其机理, 进而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产品开发人员主要根据客户产品订单需求从事新产品生产工艺编制、工艺优化改进及生产现场服务指导工作, 对工艺研究人员研究成果进行运用, 对人员在工艺系统化集成和实践性能力方面要求较高, 需要综合性、全局性的考虑产品实现过程, 编制产品图纸、工艺流程、设备程序、操作规范等;检测试验人员主要为产品实现和工艺研究提供检测和试验服务, 对人员在经验、专业化技能方面要求较高, 根据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检测, 协助工艺研究和产品开发人员对结果进行分析;科技管理人员主要从事科技战略体系建设、科技人才体系建设、科技项目与成果管理、工艺管理、科技情报与标准化、科技翻译及技术资料管理等服务工作, 对人员在系统规划、管理组织、沟通协调能力方面要求较高。

2.2 能力评价指标因素设置分析

通过对研发人员岗位特点分析, 提出对技术能力提升起支撑作用的资源要素, 建立实践经历、业绩成果贡献、技术理论沉淀贡献、自我学习与培训、人才培养贡献、外语能力、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参与外部科技活动等评价要素, 其中外语能力、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是选择性评价要素, 需要根据不同岗位选择。具体要素采用原因分析如下。

2.2.1 外语能力要素

由于企业不断走向国际化, 研发人员需要不断了解国外先进技术和标准, 甚至需要直接与国外用户进行技术沟通。技术用语相对比较专业, 一般的商务人员很难把握词句之间真正的涵义, 所以作为工艺研究、产品开发、检验试验、从事科技翻译和情报工作的科技管理人员应该具备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外语能力 (主要以英语为主, 分书面和口语能力) , 一般以上人员需要具备能够读懂外文技术标准、规范及协议等资料的书面外语能力, 口语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2.2.2 职称要素

职称是一种通用的代表专业技术能力的社会化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 由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职称要求不一样 (例如大部分国有企业或职称关系到资质等级的企业则对职称比较注重, 而外资企业或者大部分民营企业则不太关注) , 因此对于职称这一要素, 企业可以根据发展需要自行决定是否作为评价要素。考虑把职称作为评价因素, 可以引导企业员工积极申报职称, 职称的获得无论是对于个人和企业都是一种双赢事情。

2.2.3 学历要素

学历代表了受教育程度, 在工作的初期反映了技术专业能力的起点, 对于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申请时, 可以作为一个选择性的台阶。

2.2.4 工作年限要素

工作年限基本能反映一个人专业技术能力等级, 工作年限长的通常比工作年限短的专业技术能力要强, 在申请不同等级的专业技术职务时可以作为选择性台阶。

2.2.5 参与外部科技活动要素

主要是为了积极鼓励、引导研发人员承担和参与外部科技项目, 加强行业之间的合作及学术交流活动, 争取科技经费和奖项荣誉, 体现在行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这是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要求的, 因此申请中、高等级的专业技术职务时可以作为选择性台阶。

2.2.6 实践经历要素

主要是指研发人员承担和参与公司科技项目的等级与数量, 公司根据项目创新难度和重要程度将项目分为A (难度极大、非常重要) 、B (难度较大、很重要) 、C (难度大、重要) 、D (难度普通、一般) 等级。由于项目等级区分是一个定性评价, 因此公司要组织成立技术专业委员会来综合评价;实践经历是代表研发人员从事过不同难度和重要度的项目经历, 设立科技项目是体现从公司战略角度自上而下的要去做的事情, 这也是为了鼓励科研人员多承担公司科技项目, 为实现公司战略发挥作用, 这对于评价研发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指标。

2.2.7 业绩成果贡献要素

所谓的业绩成果是指研发人员在工作中形成的具有可利用价值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通过应用实施对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业绩成果水平程度由公司技术专业委员会根据成果的实用性、重要性、创新性、经济性等综合评价, 分为一等、二等、三等;业绩成果贡献按获得的成果水平与数量来判断, 这对于评价研发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这样可以鼓励每个人多获得高水准的成果。

2.2.8 技术理论沉淀贡献要素

所谓技术理论沉淀是指研发人员在工作中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归纳, 形成了具有可以传承和重复利用价值的论文、总结报告、指导书、标准、专利等记录。一般大部分企业不太注重技术沉淀, 认为只要看结果就行了, 但是研究工作需要不断积累, 这样可避免今后研发中重复走一些弯路, 或者对于后来的新人有经验可去借鉴参考。如果企业没有形成技术沉淀的文化, 没有鼓励内部研发人员多开展技术经验知识共享, 这样是不利于技术能力提升的。技术理论沉淀贡献度可以从技术理论沉淀水平与数量来判断, 这对于评价工艺研究、产品开发类研发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

2.2.9 自我学习与培训要素

自我学习主要是要求研发人员每年都要对专业工作开展继续教育、参加学术讨论和在职进行学历 (学位) 提升,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拓展专业能力, 同时也要求能对其他人员开展培训。对于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为他人作培训这是必须要完成的工作, 也是其主要能力的体现。

2.2.1 0 人才培养贡献要素

所谓的人才培养贡献是指研发人员在本专业技术领域培养的的各类专业技术职务人才等级和数量。对于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不仅需要自我提升专业能力, 更要建立一支层次分明、机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大部分研发人员可能不太愿意建立团队和培养新人, 担心徒弟超越自己而失去竞争力。因此, 把这一要素作为评价能力的指标, 可以促进能力强的人员帮助和培养能力弱的员工。只有带出等级高的人员, 自己才有晋升空间, 这样才符合了企业发展人才战略。

2.3 专业技术职务等级设置分析

在设置研发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时, 可以考虑与行政职务等级相对应, 每个等级可以根据企业人员实际情况再细分等级, 提出各级专业技术职务基本要求, 建立相应等级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同时, 研发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等级设立后, 还需要对各层级专业技术职务要求进行说明, 下一步是研发人员技术职务设置等级对照情况如表1所示。

对于项目难度大小的定义, 每个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己企高级专家 (5年) 业在行业中的水平地位, 设置一定要求的衡量标准, 专业技术职务层级越高涉及的系统性越强、专业技术覆盖面越广。

注:从事工艺研究、产品开发、检验试验、从事科技翻译和情报工作科技管理人员需具备能够读懂外文标准、规范及协议等资料的外语能力。

3 专业技术职务体系实施运用

3.1 研发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基本条件设置

根据专业技术职务设计思路, 首先设置基本申报条件, 主要考虑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学历, 同时设置一定破格条件, 给予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 下一步是研发人员技术职务聘任评审条件如表2所示。

3.2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评审条件设置

根据专业技术职务设计思路, 设置聘任评审条件, 主要考虑实践经历、业绩成果贡献、技术理论沉淀贡献、自我学习与培训、外语要求、人才培养贡献、参与外部科技活动等方面要素, 下一步是具体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评审条设置如表3所示, 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取得成果质量设置每项领域的评价得分。

当研发人员同时符合基本条件和高一层级专业技术职务要求时, 就可以申请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 公司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领导小组应当组织专家对其具体业绩水平和工作开展评审, 决定是否聘任, 同时对于已经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每一个聘任周期内应进行复评, 以确认其是否符合聘任要求。

4 结语

由于每个企业的特点不同, 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研发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体系。同时, 设立专业技术职务体系, 对于企业自身科技管理基础也要求较高, 因此建议企业要加强科技管理, 通过科技管理全面提升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水平, 不断引导研发人员提升综合能力, 为企业科技发展战略实施发挥优势作用。

摘要:文章围绕企业技术战略发展的要求, 研究工艺制造型企业研发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体系, 将实践经历、业绩成果贡献、技术理论沉淀贡献、自我学习与培训、人才培养贡献、外语能力、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参与外部科技活动等因素, 按必要条件和引导性条件分类, 制定“工程师、主管工程师、主任工程师、首席工程师、高级专家”的技术职务等级, 通过专业技术职务继聘考核方案, 建立“能上能下”的竞争激励机制, 以提升企业专业技术能力水平为导向, 促进研发人员科技创新热情, 培养和建立高层次研发人才队伍, 增强了研发人员责任感。

工艺研发 篇7

关键词:浮选,工艺参数,自动监测,加药系统,自动化

1 设计背景

浮选药剂用量的准确与否是关系到浮选系统产品灰分及回收率的一项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大多数选煤厂在浮选药剂投加方面仍然由岗位人员靠经验进行手动操作。

近年来,一些选煤厂开始探索浮选自动加药控制,以期达到根据实时监测工艺参数,自动调节加药量的目的。淮南矿业集团选煤分公司汲取先进经验,在新庄孜、潘一选煤厂进行了浮选自动加药控制系统的研发,取得了较好效果。

2 浮选工艺系统存在的问题

浮选作为重介系统后续工艺,是煤泥水处理工艺的重要环节,在整个生产工艺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新庄孜、潘一选煤厂的浮选生产系统基本一致,进入浮选机的物料由两台给料泵给入浮选机的矿浆准备器,起泡剂和捕收剂通过加药管路加入混合漏斗,煤泥水与药剂在矿浆准备器内充分混合,然后自流入浮选机中。

众所周知,影响浮选机分选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进入浮选机内的物料浓度需维持在合理范围;二是药剂的用量需与进入浮选机的干煤泥量相匹配。由上述两厂的系统构成可知,在浮选操作及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起泡剂、捕收剂从储料箱自流至管路再通过普通球阀添加,调量时人工手动调节开度。这种添加方式无法得知添加药剂的具体数量,只凭岗位司机目测判断;其次调节过程比较麻烦,生产数据波动频繁时,调节频率增加,因此人工添加很难保证产品质量。

(2)手动调节无法准确测量浮选机的入料浓度,不利于生产系统的调控,容易造成浮选精煤回收率低。入浮浓度对生产指标的影响较大,需保证其维持在一定范围。原系统中对这一重要指标并无监测,仍采用人工观测判断方式,准确性低。

(3)手动调节无法测量进入浮选机的实时干煤泥量。在以往的浮选系统中,对物料的流量并无监测,浓度也是由岗位司机间隔性的手动检测,根本无从得知实时的干煤泥量。这就给生产系统的稳定、产品质量的控制带来了很大难度,人工添加药剂往往“宁多勿少”,容易造成浮选药剂的浪费。

3 浮选工艺参数自动监测及加自动药系统设计

3.1 设计原理

通过现场试验检测,计算入浮浓度和流量,再统计对应手动操作添加的起泡剂和捕收剂总量,找出基本对应数据。完善工艺过程监测系统,主要监测指标有储浆桶液位、入浮流量、入浮浓度、稀释水流量等。监测浮选的实时入浮干煤泥量,通过给定关系公式,算出药剂添加量,由精密药剂泵进行添加。

3.2 重要生产数据监测

由公式G(干煤泥质量)=L(煤泥水流量)×N(煤泥水浓度)可知,要得到进入浮选机内的干煤泥质量就必须测量出管路中煤泥水的流量及浓度。

在各台浮选机入料管安装电磁流量计,流量计具有测量精度高、安装方便、可输出4~20 m A电流信号等诸多优点。其次,在煤泥水的总管段安装一台放射线浓度计,用于测量物料的实时浓度。

3.3 PLC可编程控制器的选择及算法确定

本系统选用施耐德公司M340系列PLC。在浮选车间现场配置1台PLC控制柜,控制柜具有触摸式人机界面,可供电气工程师现场调试及岗位司机操作,能现场显示生产数据及历史曲线。

PLC读取流量计、浓度计实时电流信号,通过公式Q(起泡剂用量)=K1×G(干煤泥量)、B(捕收剂用量)=K2×G(干煤泥量)(K1、K2取决于工艺需求,后期使用中可根据偏差进行修正)来确定起泡剂及捕收剂的实时用量。CPU执行内部程序计算出药剂用量后,输出至电磁隔膜计量泵执行。

3.4 执行机构的选择

由以往生产数据分析得知,单台浮选机的最大药剂消耗量维持在70 L/h以下,从而可以确定出计量泵的工作流量范围。根据计量泵流量小,但要求控制精度高的特点,本案选用了电磁式隔膜计量泵。该种型号的泵具有体积小、安装方便、控制精度高、隔膜损耗低等优点,还可接受4~20 m A电流信号调控,降低了控制系统的复杂性。

3.5 浮选工艺参数自动监测及自动加药系统配置

新庄孜选煤厂、潘一选煤厂的浮选工艺参数自控系统配置如图1、图2所示。

新庄孜选煤厂在煤泥水总管路上安装1台浓度计,在每台浮选机的入料分管路上各安装1台流量计,每台浮选机安装1台起泡剂泵、1台捕收剂泵。在循环水总管路安装1台流量计。4台浮选机由同一台PLC站点控制。

潘一选煤厂共5台浮选机,除补水方式不同外,其余配置均与新庄孜选煤厂一致。该厂的补水方式为单台分散补水,故在每台浮选机的补水管路安装1台流量计。

3.6 软件设计及人机界面

自动加药程序流程如图3所示。

为更直观地显示自动监测及自动加药系统的运行情况、实时工艺参数,使岗位司机能方便地手动、自动切换控制方式,在PLC站点配置了一块可以实现人机互动的触摸操作屏幕。通过触摸屏,可以显示各台浮选机的实时工艺参数,显示每台计量泵的实时流量。触摸屏后台程序还可以收集记录生产数量历史曲线,通过点击日期时间框,可以调取任意一天生产情况和数据,方便生产技术人员调阅分析。

实时趋势界面可以实时提供药剂添加量以及入浮干煤泥量的动态信息。在实时趋势图上用不同颜色的曲线代表不同的工艺参数。

历史趋势主要的功能是记录、显示数据。在历史趋势上显示的信息基本包含了浮选生产的关键性参数,同时将这些参数的相关数据保存在触摸屏的第二驱动器中,可将其从触摸屏读取到计算机中,从而进行数据分析和管理。在历史趋势界面上通过点击左上方的日期时间框,可以方便地调取任意一天的生产情况和生产数据。

3.7 系统优点

采用传感器、PLC、计量泵构成的浮选工艺参数自动监测及加自动药系统,实现了浮选药剂自动动态添加。这套系统与原依赖人工调节的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自动化程度高,释放岗位劳动力。该套系统的起泡剂、捕收剂添加完全实现了自动功能,不再依赖岗位司机手动调节,降低了岗位人员的劳动强度。

(2)药剂添加实现定量控制,精度高,易于控制浮选产品质量,提升浮选精煤产率。根据生产情况由程序计算得出药剂需用量,再通过计量泵定量添加。通过程序自动跟踪生产数据,及时调控药剂用量,从而保证浮选产品的质量稳定,有效减少精煤的流失,提升产率。

(3)系统响应迅速,调节速度快。本系统为实时不间断监测和调控,干煤泥量发生变化时程序会对药剂的用量实时调整,完全实现药剂用量大小随生产工艺参数波动而增减。其调控的反应时间控制在10 s以内,大大优于人工调控的反应时间,保证了浮选产品的稳定性。

(4)精确计算,节约药剂用量。药剂添加量的大小不再依赖人工经验主观判断,杜绝了药剂用量的浪费。

4 经济效益分析

4.1 药剂用量

目前2个选煤厂自动监测及自动加药装置运行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从试生产中药剂消耗量来看(见表1),预计全年药剂使用量可缩减为该系统投运前的50%,2个选煤厂每年可以节约药剂费212.57万元。

4.2 浮选精煤产率

浮选系统实现自动化后,为浮选机创造了稳定良好的分选环境,有利于浮选精煤的回收。同时消除了人工加药存在的不确定、调控不及时等诸多不利因素。从生产试运行中的数据来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新庄孜选煤厂和潘一选煤厂浮选精煤回收率均得到了1%以上的提升。按此进行推算,2个选煤厂每年可实现经济效益增收522.45万元。

由表2可知,浮选系统精煤产率的提升,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收益。2个选煤厂每年精煤增产近万吨,可实现经济效益522.45万元。

5 后期展望

自动化研发建设为生产技术管理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监控、数据分析平台。相比靠经验判断的工作方式,技术人员在生产分析方面掌握了多方数据资源,可以总结历史数据、分析不同煤质情况下浮选工艺参数的变化,有利于掌握煤泥变化动态,及时调整工艺参数来应对煤质变化。

目前本系统实现了监测浮选工艺参数中的入浮浓度、煤泥水流量、药剂添加量,未能对精矿灰分、尾矿灰分数据实时监测。如将这两项重要工艺参数采集并进行控制,浮选自动化系统将更加精确、更加智能。

6 结语

工艺研发 篇8

在海洋生物资源中, 鱼贝类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资源。尤以低值的鱼贝类占的比例最大, 小杂鱼、低值鱼和贝类产量占海洋捕获量60%~70%。由于北部湾的水产品加工相对落后, 一直来海洋低值鱼贝类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其加工率不到30%, 有的直接投放海区作饲料, 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海区的严重污染。如何合理开发海洋生物资源, 成为北部湾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新科技的不断发展, 以低值鱼贝类为原料, 通过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加工工艺处理提取其生物蛋白资源, 用于生产各种海鲜调味品及其他产品, 可以充分利用海洋低值鱼贝类的价值, 减少污染。

实验材料、工艺流程及方法

实验材料

主要采用北海丰富的低值鱼贝类等为原料

工艺流程

低值海鱼、虾、贝→清洗→绞碎→酶解→灭酶→冷却→沉降→过滤→酶解液→提取生物蛋白→真空浓缩→美拉德反应→喷雾干燥→调配→海鲜精调味品

各种质量指标的测定:

总氮测定:凯氏定氮法 (凯氏定氮仪)

氨基酸态氮含量测定:凯氏定氮法 (凯氏定氮仪)

挥发性盐基氮测定:凯氏定氮法 (凯氏定氮仪)

设备

酶控反应装置、温控反应装置、真空浓缩、板框压滤机、喷雾干燥塔、流化干燥床、造粒机。

实验过程

低值海产品 (鱼、虾、贝) 的选择

低值海产品来自于不受污染的海域, 原料鲜度要求良好, 挥发性盐基氮≤30 mg/kg, 细菌总数≤6×106, 原料大小不限, 除有毒鱼、贝 (如鲑鱼、鲭鱼等) 外, 其他不限, 贝类主要为珍珠贝。

清洗

选择处理量为2~3 T/h的自动清洗机, 采用鼓泡式清洗, 通过空气压缩机压缩空气, 原料翻滚式连续式清水清洗。

绞碎

绞肉机生产处理量为2 T/h, 约3小时可将原料处理完毕。原料绞碎后, 进入缓冲缸中。

酶解

笔者自主设计了连续作业式的可控酶解反应系统, 提取海产品中的蛋白质。通过研究提高氨基酸得率并将酶解分阶段性和连续性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 使蛋白利用率达到88%, 氨基酸转化率达到50%, 其提取出来的生物蛋白资源基本上无苦味, 所制备的水解蛋白基本无腥臭味。

1酶的选择

利用外切酶和内切酶相结合同时作用于鱼、虾、贝等原料, 先是利用外切酶 (采用复合蛋白酶) 将鱼、虾、贝类蛋白肽键切段, 将大分子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多肽类物质, 然后再利用内切酶 (风味蛋白酶) 将多肽物质分解成氨基酸, 至此将蛋白质完全水解, 呈味物质完全释放, 蛋白质的利用率达到88%以上, 氨基酸的转化率达50%以上。

2酶解时间确定

依据微生物繁殖的温度及所用的蛋白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酶解温度控制在55℃, PH值为6.5~7.0。在此条件下微生物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从而有效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而酶解时间的确定, 通过试验 (如表2所示) 得出结论, 鱼、贝的最佳酶时间为9小时, 虾的最佳酶解时间为6小时。

灭酶、冷却

升温至90℃, 进行灭酶15~30分钟。酶解后酶解液温度约为90℃, 通过二级板式冷却器冷却 (90℃—40℃—10℃) , 至酶解液温度为10℃左右.

沉降、过滤、酶解液、提取生物蛋白

灭酶后的酶解液静置1小时沉降, 以便进行固液分离。通过4个容积为4 000 L的静置沉降罐将酶解液的油层分离出来, 上层为油层, 下层为渣液, 将上层油去除干净, 中层清夜 (为生物蛋白酶解液, 无苦味) 进入下道工序。酶解液经过30目振动筛进行固液分离后, 经过300目双联过滤器过滤。

真空浓缩

清液静置沉降完成后, 出液后, 料液经板式换热器加热, 10℃升温至约70℃送入双效浓缩器浓缩。通过浓缩, 由固形物含量10%浓缩至约40%, , 由10%的酶解液浓缩至约40%的浓缩液每小时须蒸发掉水分900 kg/h, 设备的蒸发能力为1 500 kg/h, 5小时可以完成浓缩。通过低温浓缩, 很好地保存产品的各种营养成分。低温浓缩的生产参数为:一效浓缩真空度0.06~0.065 Pa, 浓缩温度为80~85℃, 二效浓缩真空度为0.08~0.085 Pa, 温度为70~75℃。

实验结果

美拉德反应

本实验利用美拉德反应生香技术, 研究了水解蛋白的组成、含量、美拉德反应的工艺和参数与美拉德反应物的呈香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具有不同香型的调味基料的成分组成、含量和理化特性与其呈味之间的相互关系, 已经成功得到具有丰厚的肉香味、酱香味和海鲜味的反应物的反应条件。美拉德反应最佳条件温度110℃, 压力0.1~0.15 MPa, 反应时间为30分钟, 同等条件下反应温度越高, 产品颜色越深;反应时间越长, 产品颜色越深。

喷雾干燥 (海鲜蛋白粉)

固形物含量为40%的浓浆经过喷雾干燥后, 干燥至水分含量不超过5%的粉体。粉体作为造粒的原料, 或者作为成品出售。

喷雾干燥操作条件为进风温度220~230℃, 出风温度为118~123℃。

调配

根据不同消费者的爱好和补充营养成分, 调味料内按照产品配方称取一定辅料麦芽糊精, 适当添加天然香辛料 (去腥) 、I+G (呈味核苷酸二钠) 、糖、盐等辅料入夹层锅内, 边加热边搅拌进行调配, 进行均质。通过胶体磨均质后, 辅料充分混匀, 将混合好的物料进行制粒, 制成的颗料经流化干燥床进行干燥。

经研究, 流化干燥参数:温度为130℃, 水分蒸发量为115 kg/h的流化床振动干燥机进行干燥, 干燥终止时物料水分含量不高于5%。流化干燥操作条件为进风温度130~150℃, 出风温度95~110℃。

海鲜精调味品

经酶解提取、喷雾干燥、美拉德反应、造粒及流化干燥, 生产的海鲜精调味品无腥味, 且具有海鲜特有的鲜香风味。

结论

上一篇:麦田灰飞虱下一篇:离职后的竞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