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延迟排空(共10篇)
胃延迟排空 篇1
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66岁。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而行胃大部切除结肠前胃空肠吻合术 (逆蠕动) 。术后第四天出现上腹部持续性胀痛, 频繁呕吐胆汁样胃液。每日约800-1200毫升。无发烧, 排气, 查体:生命体正平稳, 腹无膨隆, 上腹部轻压痛, 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无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弱, 未闻及气过水声。血生化检查及腹透未见异常, B超提示胃蠕动差, 胃镜提示, 吻合口水肿。给与禁食, 胃肠减压, 高渗盐水反复冲洗, 口服泻剂硫酸镁等, 经保守治疗, 症状无缓解。拟诊:胃大部切除术后输出端 (段) 梗阻。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胃肠吻合口与大网膜轻度粘连。吻合口水肿。输入输出段 (端) 无梗阻扭曲吊脚, 肠管无扩张。行空肠侧侧吻合术。术后支持营养等治疗。住院31天。痊愈出院。例2:患者。女。67岁。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术结肠前胃空肠吻合术。术后第五天出现上腹胀满频繁呕吐胆汁样胃液。每日约1200--1500ml。发烧 (体温37.5-38℃) 。查体:生命体症平稳, 上腹略膨隆, 轻压痛, 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肠鸣音弱, 未闻及气过水声。血生化检查及腹透未见异常。B超提示胃肠蠕动弱。胃镜提示吻合口水肿。给与禁食, 胃肠减压, 支持营养, 导泻, 激素等治疗。症状无缓解。口服造影剂提示:少量造影剂进入输出段。拟诊:胃大部切除术后输出端 (段) 梗阻。剖腹探查。见大网膜与吻合口轻度粘连。输入端 (段) 通过无障碍。输入段轻度粘连, 无扭曲吊脚, 肠管无扩张。剥离粘连的大网。将胃管置入输出段。遂关腹。术后仍出现上述症状, 经上级专家会诊。于二次术后第14天以不除外胃大部切除术后输出端 (段) 梗阻。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胃肠吻合口与腹壁轻度粘连。吻合口水肿, 输入输出端 (段) 无梗阻, 无粘连成角, 行空肠侧侧吻合术, 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26天痊愈出院。例3:男性72岁。因胃窦部癌行胃癌根治术。术后3天排气。第5天进食后出现腹胀呕吐。为胆汁样物。每日约1000毫升。无发烧。排气。给与禁食支持治疗14天症状无缓解, 拟诊:胃癌术后输出端 (段) 梗阻。行二次手术, 术中见:吻合口水肿, 输入输出端 (段) 无梗阻。无粘连。遂关腹。术后支持营养中药保留灌肠等治疗。术后21天。痊愈出院。
2 讨论
胃排空延迟症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近期并发症, 原因可能有; (1) 手术创伤; (2) 吻合口炎性水肿, 内翻过多; (3) 胃动力部位切除及正常解剖的改变; (4) 神经体液因素; (5) 吻合口变态反应; (6) 植物神经紊乱; (7) 贫血, 低蛋白等因素。由于基层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的不足, 致上述三例被误诊为胃大部切除术后输出段梗阻而再次手术。给病人造成精神及经济的创伤。作者体会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有以下特点的病人。应想到此病的可能。1上腹胀饱感, 可有轻度腹痛, 但无阵发性或持续性剧烈腹痛, 恶心呕吐, 可含胆汁样胃液。2仅上腹部轻压痛, 无腹膜炎体症。3超声提示胃蠕动消失或缓慢。4胃镜及稀钡透视, 口服造影剂对该病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症的临床资料。结论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症早期诊断困难,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采取合理的治疗是避免延误诊治的关键。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排空延迟,诊治
胃延迟排空 篇2
【摘要】目的:腹部良性疾病大手术后胃排空障碍分析。 方法:对176例上腹部手术(毕Ⅰ式、毕Ⅱ式、RouxenOY式、胰十二指肠切除、肝叶切除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76例中,27例出现胃排空障碍(15%),分析原因:术前营养不良9.7%,膈下脓肿11%,糖尿病18.5%,吻合口瘘27%,高龄>65岁19.3%,吻合出血14.5%。 结论:术前术后上述因素的存在和出现,均是导致胃排空障碍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上腹大手术;胃排空障碍;原因
上腹部大手术后胃排空障碍(DGE)又称胃瘫症,若为胃切除手术可称为残胃排空障碍,以胃大部切除手术最为常见,亦可因上腹部其他类型手术引起。因诊断标准无统一规定,故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相差较大,一般为5%~26%[1~3]。我院普通外科自1989年至2008年共实施行胃大部切除、十二指肠胆管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肝叶切除、肝硬化巨大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共176例。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27例,故分析造成排空障碍的原因及因素,可在今后临床中予以借鉴。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97例,女性79例;年龄15~81岁,平均51岁。按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术式选择分别叙述如下。
1.1 术前合并症:本组有77例,其中术前低蛋白血症(≤30g/L)17例,出现DGE 3例占17.6%;糖尿病10例,出现DGE 2例占20%;电解质紊乱19例,出现DGE 2例占10.5%;幽门梗阻11例,出现DGE 2例占18.1%;高龄(>65岁)7例,出现DGE 3例占42.8%;急性上消化道出血13例,出现DGE 2例占15.4%(P<0.01)。
1.2 手术方式:本组176例病人中行胃大部切除术58例,出现DGE 12例占20.6%;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出现DGE 1例占33.3%;十二指肠胆管吻合26例,出现DGE 3例占 11.5%;门奇断流术56例,出现DGE 2例占3.5%;肝硬化巨大脾切除28,出现DGE 5例占17.8%;肝叶切除5,出现DGE 2例占40%。
1.3 术后并发症:术后出现吻合口瘘7例,其中出现DGE 4例占57.1%;消化道出血4例,出现DGE 2例占50%;膈下脓肿13例,出现DGE 9例占69.7%;胆胰瘘19例,出现DGE 3例占15.8%。
2 讨论
胃排空障碍的诊断标准是胃切除术后10天不能正常进食并出现胃潴留,反复呕吐。DGE是腹部手术后近期并发症,其原因并不十分清楚,尤以胃部分切除术后多见。除手术本身因素外,还与病人术前状态、术式选择及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现等因素密切相关。DGE的发生率本组病人(15%)与文献报道5%~25%基本相同。随着完善的胃肠外营养的使用,胃排空障碍虽不直接危及生命,但对病人打击很大,加重营养不良,加重病人经济负担。
2.1 DGE原因分析
2.1.1 术前病人的全身情况及术式选择和手术方式与DGE关系密切。本组176例中术前并发糖尿病、营养不良、腹膜炎及高龄病人的总发生率达14.3%,表明DGE的发生与切除范围及创伤程度及手术时间、并发症的多少关系密切,手术越大,越复杂,DGE的发生率越高。大手术不但可能切除胃的起搏点[4],同时可切除或损伤胃与幽门附近的十二指肠启动点[5](Pacemaker),由于十二指肠切除损伤导致其分泌的多肽物质促胃动力素水平下降[6],从而导致胃排空无力,可能是大手术后DGE发生的解剖学因素。由于不同类型的手术有可能出现DGE,反过来说DGE的出现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胃动力障碍所能解释的多个临床问题的综合表现。
2.1.2 术后并发症与DGE的关系。本组176例术后出现并发症43例占24.4%。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吻合口瘘、膈下脓肿、胆胰瘘的病人出现DGE 17例占63%,明显高于其他并发症的DGE发生率。结果表明,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是导致DGE发生的高危因素,我们统计后发现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与DGE的发生无直接因果关系。
2.2 DGE的治疗DGE的出现致胃功能恢复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一般需要4~6周。本组27例中DGE大多在治疗20天后缓解,其中最长一例达52天。其间经内镜泛影葡胺造影,证实胃排空无力。长时间禁食加重病人营养不良,虽然可行胃肠外营养,但经济负担、心理负担加重;另外长期放置胃管可造成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及水电解质紊乱,加重病情,故预防DGE的出现及缩短DGE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研究的重点。经保守治疗4周以上,内镜及造影证实排除吻合口梗阻情况外,胃动力无明显恢复迹象,营养不良、体重减轻明显,胃液丧失量多的病人再次胃切除手术[7],一般保留50~70mL体积的残胃,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全胃切除仍为治疗DGE首选的方法,尤以无合并症出现、DGE保守治疗无效者效果明显,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如无胃贫血等。
DGE的保守治疗主要有:胃肠减压、高渗盐水、盐皮质激素洗胃、全胃肠外营养(TPN)、胃肠动力药物的应用,如西沙比利、红霉素等,但Duan⑻研究证明胃动力药物对DGE治疗效果较差,此结果与我们观察的一致。
DGE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首先应对治疗有信心,排除梗阻情况外,多数病人在2~6周可恢复胃功能;其次治疗DGE的原发病及并发症。
胃延迟排空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9例患者中男6例, 女13例, 年龄为39岁~78岁, 平均年龄59岁。其中原发病胃癌8例, 胃溃疡4例, 十二指肠溃疡瘢痕形成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7例;6例有糖尿病史。症状出现时间多集中于术后5 d~14 d.
1.2 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在术后早期即出现本症, 多在术后拔除胃管后开始进食时发生。表现为上腹部饱胀压迫感, 恶心、呕吐, 呕出物为大量胆汁样胃内容物, 呈溢出性。腹痛症状可不明显, 可有或无肛门排气、排便, 肠鸣音多减弱。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和低钾低氯性碱中毒。查体上腹部可膨隆, 胃区振水音阳性。X线检查造影剂滞留胃内示胃无张力, 蠕动少。胃镜检查吻合口及输入输出袢均通畅, 无梗阻征象。
1.3 诊断
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 一般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 并须符合以下条件: (1) 经辅助检查如胃镜、X线检查提示无胃出口机械性梗阻; (2) 胃引流液体量较多, >800 m L/d, 并持续>10 d; (3) 需注意有无低血钾症、酸中毒或是尿毒症、糖尿病等基础病引起的胃肠麻痹; (4) 注意有无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功能的药物, 如吗啡等[2]。
2 结果
本组19例患者最终均采用保守治疗治愈, 最短恢复时间为5 d, 最长达48 d.恢复时间集中于10 d~20 d.
3 讨论
胃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 可能是手术创伤、吻合口水肿或迷走神经切断术后功能紊乱所致。常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种: (1) 手术创伤:由于开腹或腹腔内操作的创伤, 刺激腹腔神经, 使交感性分泌增加, 胃肠蠕动节律、强度、方向均受影响, 正常推进功能受抑制, 使胃肠内容物淤滞。另外, 手术时在胃底附近操作损伤相邻的神经或胃壁起搏点, 也会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失, 导致胃淤滞扩张。 (2) 长期幽门梗阻, 胃处于慢性扩张状态, 胃壁肌肉过度伸长对牵拉收缩反应差而致胃张力减弱消失。 (3) 吻合周围炎症水肿可引起输出袢肠管麻痹而致胃内容物潴留。 (4) 胃迷走神经切除引起神经性胃蠕动减弱, 术后患者本症发生率较高。 (5) 其他因素如酸碱及水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等可使肠麻痹、胃肠蠕动减弱。有尿毒症、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亦可发生本症。 (6) 精神因素:患者过度紧张焦虑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功能。
针对本症的治疗, 现主张通过积极保守治疗, 绝大部分病例均能得到治愈, 不提倡早期盲目进行手术治疗。其治疗措施主要有: (1) 禁食、胃肠减压。这是治疗的首要手段, 可减轻患者胃张力, 缓解患者症状。还可以用温盐水或3%高渗盐水洗胃以减轻胃及吻合黏膜水肿。亦有采用76%泛影葡胺口服, 利用其高渗性减轻胃肠黏膜水肿, 同时行造影可了解胃肠道情况。 (2)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由于患者长期无法进食, 而且胃肠减压又引出大量胆汁样胃液, 易使患者出现脱水及低钾低氯性碱中毒, 故需定期复查患者血生化指标, 并及时进行纠正。 (3) 加强营养支持。一般多采用全静脉营养支持。如条件允许, 可置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 可保持肠道功能, 促进胃肠蠕动恢复。 (4) 促进胃肠动力药物的应用。目前应用较多的有胃复安、吗丁啉、莫沙必利等胃肠动力药。红霉素除作抗菌消炎外, 也有促进胃肠蠕动作用。 (5) 合理应用抗生素, 防治术后合并感染。 (6) 中医中药治疗:中医针灸及一些中药制剂鼻饲 (如二陈汤、四磨汤等) 对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以上综合治疗措施, 大多数患者胃肠功能均能自行恢复, 症状明显缓解。但恢复时间长短不一, 短则1周~2周, 长可达5周~7周甚或更长时间。对此类患者因其主要为功能性改变, 并无明显机械性梗阻因素, 再次手术创伤可能反而加重病情, 故应以积极保守治疗为首选, 不宜盲目行手术治疗。临床工作中, 由于长期住院治疗, 患者易产生焦虑甚至抵抗情绪, 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 做好心理护理, 争取患者及家属的理解配合, 增强患者信心, 以利于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黄筵庭.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45-249.
胃延迟排空 篇4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 残胃排空障碍;FDGE。
【中图分类号】R 65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303- 01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unctional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FDGE)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胃排空延迟, 也称胃无力症、胃轻瘫。它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常见的近期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术后开始进食或由流质饮食改变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胀满、呕吐、呃逆等症状,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结合辅助检查诊断本病并不困难,但关键是应与输出段空肠吻合口的机械性梗阻鉴别清楚,因前者不需手术即可治愈,后者需手术方能缓解,因此正确诊断和治疗FDGE对避免盲目手术、减轻病人痛苦有重要意义。我院外科自1995 年至2009 年共进行胃大部切除术135 例, 术后诊断为FDGE 10 例, 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13 例中,男8例,女5 例,年龄在30~65 之间,平均52 岁,胃癌4例,胃溃疡并发穿孔,出血5例,十二指肠穿孔2例,复合型溃疡2例,术式:Billorth I 式2 例,Billorth II 式11例,本组FDGE 发生在术后3~12d。其中术后3d 停止胃肠减压出现症状者1 例,术后4~6d 进食流质后出现症状者为6 例,术后7~12d 内流质改半,流质饮食后出现者6例,经胃镜或吞碘剂造影检查确诊后,均行非手术治疗法治愈。
1.2 [1]诊断标准:①经一项或多项检查, 提示无胃出口机械性梗阻。②胃引流量>800ml/d, 并且持续>10 d。③无明显水电解质酸碱失衡。④无影响胃肠动力的基础疾病, 如糖尿病、硬皮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等。⑤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史, 如吗叮啉、阿托品等。
1.3 临床表现:本组13 例中有术后已恢复肛门排气的腹胀者9 例、腹部隐痛8 例、呕吐8例, 上腹部压痛7 例、肠鸣音减弱5 例、胃部振水声阳性8例。经X 线检查11 例, 吞稀钡( 或碘剂)后透视提示残胃扩张,胃蠕动减弱或消失, 造影剂排空延缓, 且有滞留现象, 无吻合口狭窄;胃镜检查4例提示残胃扩张, 无收缩及蠕动, 粘膜及吻合口水肿, 胃镜头可顺利通过吻合口及输出袢肠段。
1.4 治疗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 每天用3%盐水洗胃, 以减轻胃粘膜及吻合口水肿, 全胃肠外营养( TPN), 静脉补液,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胃液引流量大时, 可运用抑制胃酸分泌药和生长抑素, 运用促胃动力药, 如胃复安、吗丁啉、红霉素、西沙必利等。FDGE 的恢复常突然发生, 1~2 天内胃管引流量明显减少, 即可拔除胃管, 进食流质。
2 讨论:
2.1 发病机制
胃的正常运动功能包括容纳食物, 调节胃压, 推进、搅拌、研磨食物等, 其动力是由胃壁肌肉的收缩和括约肌的协调性开闭完成的。其功能除与进食等情况有关外, 主要受神经及体液的调节, 另外近端胃及远端的运动形式也存在差异。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3 ]⑴术中切断迷走神经后,近端胃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丧失;胃蠕动性收缩减弱或丧失,损害了小肠异位起搏电位的抑制,引起胃窦压力波和十二指肠慢波分离,使食物滞留相延长。病人往往从流质改为半流质或固体食物时发病。(2) 胃切除术后,胃大弯侧起搏点部分或全部丧失也与FDGE的发生有关。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不仅可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以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和β受体结合,抑制胃平滑肌细胞收缩。(3) 精神因素:由于病人对手术顾虑重重,精神处于高度紧张及恐惧状态,特别是神经衰弱者致使植物神经调节紊乱,胃肠道反射性抑制延长而出现排空障碍,本组精神高度紧张者2 例。(4) 术中脏器暴露,缝合线反应,手术时间过长,吻合技术欠佳等,均可引起胃肠壁及浆膜水肿、粘连等,有碍术后残胃功能的恢复。马凯等认为腹腔感染影响胃平滑肌电位的恢复,胃呈舒张状态,致使胃动力下降,胃排空障碍。 (5) 胃内环境改变:由于输入袢内胆汁、胰液大量流入残胃,致胃内环境改变,干扰残胃功能,并加重吻合口炎症、水肿。Billroth Ⅱ式胆汁、胰液较易通过吻合口进入残胃内,这可能是Billroth Ⅱ式比BillrothⅠ式容易发病的原因之一;BilrothII 式术后残胃和远端空肠的正常运动功能受到了影响,胃空肠吻合术后胆汁反流造成胃酸、胃肠道激素、消化酶分泌与粘膜损伤等变化干扰了胃的正常功能,加重了吻合口和残胃粘膜炎症和水肿。又因BilrothⅡ式术后食物不通过十二指肠,胃泌素分泌减少,空肠蠕动减弱,残胃与空肠顺应性蠕动在术后短时间内难以完全协调。(6) 与饮食有明显关系,如过早食用鱼、虾、蛋类及不宜消化的食物如花生米等,加重胃负担或加重吻合口水肿,也可与变态反应有关。该并发症用激素治疗有效也支持该学说。因饮食不当是明显发病原因,故又称之为“食源性胃排空障碍”。(7) 机体全身影响:如低蛋白血症、术前长期幽门梗阻与营养不良等。粘连体质是患者发生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的高危因素。本组胃恶性肿瘤病人均采用B II 式手术, 而BII 式术后和恶性病变手术后FDGE 发生率偏高与手术范围广泛、时间长以及该术式改变了正常胃肠运动的解剖生理有关。吻合口水肿可造成暂时性梗阻, 又加重了胃排空障碍。本组4例行胃镜检查,吻合口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
2.2 诊断:
凡胃大部切除术后4~5 d,肛门恢复排气,拨除胃管进食流质或由流质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嗳气、呕吐等症状,胃肠减压抽出大量胃液, 24 h量大于1 000 ml,体检可见上腹胀满、胃振水音;胃肠道造影表现为胃蠕动减弱或消失,残胃扩张,造影剂潴留, 24 h动态观察可见远端空肠显影;胃镜检查示残胃扩张,无收缩及蠕动,黏膜及吻合口水肿,胃镜头可顺利通过吻合口及输出袢肠段;如病人无引起胃排空障碍的基础性疾病(糖尿病等) ,则应考虑FDGE的诊断。FDGE 的诊断最重要的是与胃肠机械性梗阻相鉴别。如本病疼痛不明显,不发热, 亦无胃肠出血等,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但不主张在1 周前应用, 且操作要轻柔, 不过多注气, 以防吻合口损伤。
2.3 治疗:
本病是一种功能性疾病, 只要明确诊断, 排除机械性肠梗阻, 应首选综合性非手术治疗方案: ①首先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 使其增强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②严格禁食、胃肠减压, 并用温盐水洗胃, 有利于胃动力恢复。③积极控制感染, 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对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提倡全肠外营养(AC),一是营养全面,二是能抑制消化液的分泌,促使胃壁平滑肌細胞功能恢复;对经济条件较差或治疗10天以上仍无效果者,可行空肠造瘘术以解决营养问题。④应用一些胃动力药物, 如肌注胃复安, 口服吗叮啉或西沙必利片剂, 有作者认为[2], 西沙比利是一种新型的促动力药, 其作用机理是激活5-羟色胺第4受体, 同时也能作用于胃肠道壁内神经末梢, 促进乙酰胆碱释放, 发挥胆碱能作用, 对整个消化道平滑肌均有促动力作用。非治疗剂量红霉素(3~6mg/kg)溶于葡萄糖溶液100ml 中, 5ml/min 静滴, 2 次/d, 具有快速纠正紊乱的胃电节律和胃排空功。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较古老的抗生素,在治疗FDGE中有独特的疗效, 红霉素是一种促胃动力药, 发挥胃动素样作用, 但它并不刺激胃动素分泌, 能诱发胃的期外移行运动综合波(MMC)收缩。其作用机制可能是: 红霉素作为胃动素受体激动剂, 通过占有胃部平滑肌上高密度的胃动素受体, 促进残胃收缩; 红霉素还通过占有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的胃动素受体, 经迷走神经传递通道增加餐后近端胃张力而发挥作用; 另外红霉素还可直接作用于支配残胃的节前胆碱能神经, 加强残胃收缩,促进胃排空。除对胃有显著促动力作用, 加速胃排空外, 还能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 防治反流性食管炎。近年临床应用表明, 对糖尿病性胃无力和手术后特别是迷切术后胃无力症有较好疗效。本组有6例在联合应用胃肠动力药物无效的情况下,应用红霉素500MG静脉滴注,有3例在5天后见效。我们认为红霉素对胃可产生强烈闭腔性收缩而加速胃内容物的排空,具有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等优点。全组病人经保守治疗7~ 35d 后均治愈, 平均19. 6d。值得提出的是对手术范围大, 术前高度紧张、肥胖、高龄、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的病人, 术中放置空肠营养管, 对术后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秦新裕.胃十二指肠溃疡外科治疗不同术式与胃动力的关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8, 18: 59~60.
[2] 薛英威,黄新舒,等.胃术后无力症35例临床观察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3):161.
术后胃排空障碍的临床治疗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近年来共诊治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14例, 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46~72岁, 平均58岁。原发疾病为:胃溃疡4例, 十二指肠溃疡3例, 胃窦癌2例, 胃窦恶性间质瘤1例, 急性重型胰腺炎1例, 门脉高压症1例, 降结肠癌1例, 粘连性肠梗阻1例。术式:胃大部切除术 (或远端胃癌根治术) BillrothⅠ式吻合4例, BillrothⅡ式吻合6例, 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1例,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例, 左半结肠切除术1例, 肠粘连松解术1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13例患者术后3~7d恢复肠功能, 停止胃肠减压, 由流质改为半流质饮食1~3d后, 出现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及顽固性呃逆, 呕吐物为大量胃液及少量食物和胆汁, 呕吐后症状可暂时缓解, 无明显腹痛。
1.3 治疗
治疗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 每天用3%盐水洗胃, 以减轻胃黏膜及吻合口水肿, 全胃肠外营养 (TPN) , 静脉补液,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胃液引流量大时, 可运用抑制胃酸分泌药和生长抑素, 运用促胃动力药, 如胃复安、吗丁啉、红霉素、莫沙必利等, 辅以针灸治疗。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恢复常突然发生, 1~2d内胃管引流量明显减少, 即可拔除胃管, 进食流质。
2 结果
患者于手术后10~41d恢复胃动力, 其中3周内恢复7例 (50%) , 5周内恢复12例 (86%) 。本组14例均为非手术治疗而痊愈, 无一例再手术。患者出院后未作随访。
3 讨论
3.1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
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多见于胃的手术, 但腹部其他手术亦可发生, 本组14例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中, 涉及胃的手术10例 (71.4%) , 其余4例 (28.6%) 未涉及胃的手术。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发生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手术后改变了正常神经激素和肌源性因素对胃排空的调控, 并以胃输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有学者认为腹部外科手术后, 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胃壁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或其他抑制性物质直接与胃肠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 阻止胃肠平滑肌中的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 从而抑制胃的肌电活动, 延缓胃的排空, 被认为是导致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主要机制。此外, 影响术后消化道功能的因素还有术后镇痛、阿片类药物、手术方式、术后机械通气方式等。麻醉和术后镇痛过程中使用阿片类药物会延缓胃排空和结肠蠕动, 而术后采用局麻药物进行硬膜外镇痛则可以显著减少术后肠麻痹的发生,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断伤口到脊神经的传导, 从而减轻或避免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因此, 应该说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发生是多因素导致的。
3.2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断
对于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断, 一般没有特异性检查方法。主要是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 通过病史、临床表现、胃造影和胃镜检查来进行诊断。要与低钾血症、炎性肠梗阻和机械性肠梗阻鉴别。炎性肠梗阻 (本组1例) 多发生在手术后1~2周内, 多数患者在手术后肠蠕动曾一度恢复, 但进食后出现腹胀、呕吐和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 胃肠道引流液增多。患者腹痛往往不明显, 查体见不到胃肠型或蠕动波, 腹部平坦, 触不到明显的肠袢或包块, 腹部叩诊多为实音,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无高调肠鸣音或气过水声。腹部平片往往见不到明显气液平。对炎性肠梗阻应采取非手术治疗,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避免误将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为炎性肠梗阻, 而贻误手术时机, 导致严重后果。手术后早期极少出现机械性肠梗阻, 只要症状、体征符合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应尽早再次手术, 而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及炎性肠梗阻应避免再次手术。
3.3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治疗
诊断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后, 治疗为: (1) 反复耐心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 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让患者有信心坚持长时间的治疗。 (2) 禁食、胃肠减压, 静脉补液, TPN或EN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特别注意补充钾, 使胃肠道得到充分的休息。另外3%高渗盐水洗胃可消除残胃及吻合口水肿, 有利于胃排空。 (3) 运用促胃动力药物治疗。临床观察促胃动力药物对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初期运用的疗效不明显, 未能缩短患者入住院时间。口服药物吗丁啉、莫沙必利在禁食及胃肠减压时给药不便。胃复安为多巴胺D2受体阻断剂, 可引起胃平滑肌的运动, 加速胃的排空。红霉素可与胃动素受体结合促进胃收缩, 加速胃的排空, 而无抗生素活性。小剂量红霉素0.5g/d, 分2次快速静滴。上述药物使用3~5d后若症状无改善则停药。 (4) 中医针灸治疗。针刺足三里、内关等穴位可促进胃肠动力, 也用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治疗机制尚不明了。 (5) 手术治疗。2次手术治疗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已有报道, 其疗效确切有之, 可避免的再次手术有之。有学者报道术后坚持非手术治疗到67d才缓解。再次手术应非常慎重, 只有少数经长期正规保守治疗确实无效的患者才考虑再次手术。因此, 我们认为在临床实践中, 注意患者全身及局部情况、围手术期的处理、术式的选择, 尽可能降低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应坚持非手术治疗, 多数患者3~5周内恢复。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的14例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4例均经非手术治疗10~41d后恢复胃动力而痊愈, 无一例再手术。结论注意患者全身及局部情况、围手术期的处理、术式的选择,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应坚持非手术治疗, 多数患者3~5周内恢复。
关键词:腹部手术,胃,排空障碍
参考文献
[1]刘然, 张晓峰, 龚惠.胃瘫的诊断与保守治疗 (附12例报告) [J].山东医药, 2002, 42 (1) :36.
[2]秦新裕, 刘凤林.重视腹部手术后消化道功能障碍的诊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8) :449.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临床探讨 篇6
关键词:消化道腹部手术,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临床特征,诊治方法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 (FDGE) 是指胃大部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胆囊切除等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胃排空延迟, 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 亦称之为胃瘫。易与其他疾病, 如吻合口或输出袢的机械性梗阻等疾病相混淆, 应正确及时地发现、诊断及治疗, 避免盲目再手术, 增加患者的痛苦。我院2007年6月—2011年6月行消化道腹部手术的患者中出现32例功能性胃排空障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 男19例, 女13例, 年龄25岁~70岁, 平均年龄49岁。原发性疾病:急性阑尾炎2例, 胃癌9例, 胆结石4例, 胃溃疡6例, 十二指肠溃疡8例, 门静脉高压症3例。
1.2 临床表现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症状多出现在术后3 d~14 d, 平均约8.4 d.多发生在胃肠功能逐渐恢复时候, 此时刚好停止胃肠减压, 饮食由流质改为半流质。患者有上腹饱胀、烧灼、恶心、呕吐等症状, 会呕吐大量胃内容物及少量胆汁, 吐后症状缓解;查体发现上腹部饱胀, 有轻压痛, 无反跳痛或肌紧张, 听诊振水声阳性, 肠鸣音减弱或正常, 无气过水声。造影可发现胃不蠕动或很弱, 扩张无力, 腹部透视可见上腹部有气液平面。
1.3 诊断标准
术后7 d仍需胃肠减压, 或在术后胃肠功能稍微恢复后停止胃肠减压, 饮食由流质或由软流质改为半流质后再次出现胃潴留症状而需要进行胃肠减压者;胃肠蠕动经检查证实减弱或消失, 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者;无明显的水电解质紊乱或酸碱平衡失调;尚未应用影响胃肠平滑肌收缩的药物;无糖尿病、腹腔内感染等可引起胃排空障碍的疾病。
1.4 方法
采用保守的非手术疗法, 对不同原因的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有相同或类似的治疗方法。禁食, 进行胃肠减压;应用抑制胃酸或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静脉滴注,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 补充各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提供足够热量供生活活动, 每天用3%温盐水进行洗胃;利用胃肠镜刺激胃肠蠕动;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 消除其紧张情绪;同时通过针灸或是中药调理让患者机体达到更好的状态等。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均经保守的非手术治疗治愈, 经约7 d~54 d的治疗, 胃排空功能得到恢复。其具体恢复时间见表1.
3 讨论
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多见于胃部手术, 有文献报告其发生率约为0.2%~6.0%, 但腹部其他手术, 如阑尾切除等亦可偶见发生[2]。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发生因素较多, 如:患者的精神因素及某些容易导致胃排空障碍的疾病, 如糖尿病、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心脏病、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食物甚至药物引起的疾病等, 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胃切除术是是易引起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主要诱因, 目前来说吻合口水肿是胃切除术后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重要因素[3], 可使用3%氯化钠溶液或是30%泛影葡胺等药物来减轻胃壁及吻合口的水肿[4]。治疗上可给予心理暗示疗法、营养支持疗法、胃肠动力药物应用等。心理暗示方面的治疗可作为基础, 在明确为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后应该耐心地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紧张心理, 同时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若发病后患者精神高度紧张, 则不易恢复胃功能, 所以心理因素在治疗FDGE中十分重要。在确诊该病之后应加强营养, 营养支持是治疗FDGE的关键, 除了禁食与胃肠减压外还可用3%的温盐水洗胃, 以维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的平衡, 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加强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补充也可促进激素的分泌, 加快胃肠道功能恢复, 补充营养同时应注意避免血糖的增高, 因高血糖容易引起FDGE发生。此外, 还可以运用针灸疗法, 中医学上认为本病属“反胃”、“呕吐”的范畴, 系腹部术后脾胃受损、胃失和降所致, 还有中满不快、反胃吐食, 取公孙、太白、中魁的说法。现代研究学也认为针刺足、手三里, 中脘等穴位, 可以很好地双向调节胃的运动, 但现在尚未见效果特别显著的报道。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患者在3周~4周内即可恢复正常胃功能, 部分可能由于种种原因, 如手术创伤较大或手术时间较长等恢复稍慢。在明确功能性胃排空障碍诊断的情况下应该坚持采用非手术疗法, 盲目使用手术方法进行探查容易造成更多的损伤, 不利于术后康复, 也为患者增加经济上的负担。针对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我们应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以提高FDGE的康复概率, 促进患者痊愈, 改善其生活质量, 降低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周晓云.胆道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5例临床分析[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 2005, 19 (6) :638.
[2]孙备, 许军, 周尊强, 等.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3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 23 (8) :466.
[3]童强, 王国斌, 卢晓明, 等.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断和治疗[J].腹部外科, 2006, 19 (1) :39-40.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临床诊治分析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之前收治的60例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 男33例, 女27例;年龄为21 (43.5±17.4) 岁。其中, 恶性病变患者40例, 良性病变患者20例。虽有观察对象均经造影检查证实为功能性胃排空障碍, 且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未接受阿托品、吗啡等平滑肌收缩药物治疗;无甲低、硬皮病、糖尿病等诱发胃瘫的基础性疾病;未见典型的酸碱、电解质、水平衡紊乱现象;临床检查证实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现象;腹部手术后胃流量每天均>800ml, 引流持续时间在10d以上。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且2组观察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表现全部观察对象均接受术后持续胃肠减压治疗, 术后排便和排气功能恢复4~10d后, 经口给予流质或是半流质食物, 从而改善患者胃排空功能障碍问题, 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肠鸣音减弱或正常, 有振水声, 上腹饱胀感, 轻度压痛, 频繁呕吐, 且呕吐物内有胆汁内容物, 呕吐后症状稍微改善, 胃管重置后引流量在800~2000ml之间, 且恶心、呕逆、上腹部不适感明显。
1.3方法对照组观察对象接受药物治疗, 患者入院后实施持续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以及胃肠减压治疗, 同时, 肌内注射甲氧氯普胺20mg, 每天2次, 连续治疗5d。试验组观察对象接受电针治疗, 患者入院后实施持续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以及胃肠减压治疗, 同时, 对足三里、手三里和内关等部位实施针刺治疗, 后通过电针仪进行低频连续波电针治疗, 每天2次, 每次治疗15min, 连续治疗5d。
1.4观察指标 (1) 对比2组临床疗效。治愈, 指患者临床治疗后, 进食恢复正常, 连续2天胃肠减压胃引流量<300ml, 呕吐和腹胀等症状完全消失, 造影检查证实未见胃潴留症状, 胃蠕动恢复良好;无效, 指患者临床治疗后, 胃肠减压胃引流量未见减少, 无法正常进食, 呕吐和腹胀等症状未见改善, 造影检查证实存在胃潴留症状, 且胃蠕动较差。 (2) 同时, 对比分析2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病程和住院时间。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临床治疗后疗效高于对照组, 病程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在临床上也称为胃瘫综合征, 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腹部手术后并发症, 部分妇科手术患者也存在一定的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发生率, 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恶心、饱胀感、上腹疼痛等[1]。现阶段, 临床上对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诱发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但通常认为与胃缺乏周期性消化周期运动复合波的Ⅲ相波活动等因素有关。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临床检查过程中需要对有无胃流出道的机械性梗阻等问题加以关注, 临床常用检查技术包括超声检查、核素标记胃排空检查、X线检查、胃镜等, 其中, 胃排空临床检查的金标准就是核素标记胃排空检查, 然而, 受到医疗条件等因素的限制[4]。在广大基层医院仍然较多实用X线检查和胃镜检验, 并将其作为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药物治疗是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辅之以营养支持、胃肠减压和禁食等治疗措施, 大环内醋类药物和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是药物治疗的主要类型[5,6,7,8]。本次医学研究通过足三里、手三里和内关等部位的针刺治疗对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疾病临床治疗, 通过低频电波电针治疗, 患者的胃蠕动功能显著爱上, 因而更加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9]。同时, 电针治疗具有起效迅速、病程较短、操作方便等优势, 有助于患者经济负担的减小, 缩短其住院治疗时间,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而可作为广大基层医疗单位首选的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治疗方法[10]。
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针对其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 接受对症治疗, 其总有效率能够达到90%以上, 且患者病程和住院时间相对较短, 患者各项观察指标结果均明显优于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综上所述,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接受电针治疗, 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有助于患者疗程和住院时间的缩短, 因而可作为患者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 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临床诊治情况。方法 将60例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 试验组患者接受电针治疗。对比2组疗效、病程和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临床治疗后疗效高于对照组, 病程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接受电针治疗, 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有助于患者疗程和住院时间的缩短, 因而可作为患者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 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临床诊治
参考文献
[1]李宁波.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8) :78-79.
[2]杨士国.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27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 (33) :52-53.
[3]宋凤丽.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37例临床诊治分析[J].安徽医学, 2011, 32 (3) :324-325.
[4]汪毅.胃手术后残胃排空障碍14例诊治[J].安徽医学, 2010, 31 (9) :1065.
[5]陈涛.腹部非胃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治分析[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4, 19 (3) :243-244.
[6]杨军, 关秀文, 韦炳邓.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2, 15 (7) :578-579.
[7]雍伟, 徐红梅, 李悦琳, 等.经胃镜置入三腔喂养管治疗腹部肿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电子版) , 2012, 7 (5) :550-551.
[8]丁思勤, 汪振亮, 张华洲, 等.腹部非胃及十二指肠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分析[J].华西医学, 2011, 26 (4) :532-534.
[9]Mc Callum RW, Snape W, Brody F, et al.Gastric electri-cal stimulation with Enterra therapy improves symptomsfrom diabetic gastroparesis in a prospective study[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0, 8 (11) :947-954.
胃延迟排空 篇8
关键词:胃排空障碍,胃大部切除术,非手术治疗,胃肠减压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 (FDGE) 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一般是由胃大部切除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引起。FDGE经非手术保守治疗通常可治愈。本文通过对我院1998年1月-2011年12月之间收治的11例FDG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8年1月-至2011年12月之间收治的21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11例FDGE患者, 男性8例, 女性3例;年龄在38-77岁, 平均 (49±4) 岁。胃体癌7例, 十二指肠溃疡2例, 胃溃疡2例。均行胃大部切除手术, 行Billroth II式8例, Billroth I式3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FDGE发生在术后3-14天, 其中于术后3-7天, 停止胃肠减压后出现2例 (18.2%) , 7-9天进流质后4例 (36.4%) , 9-14天进半流质后5例 (45.5%) 。患者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查体:均为中上腹部膨隆, 轻度压痛,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闻及振水音。引出胃液约800-2500mL/天。腹部透视:左上腹大液气平面。消化道造影:残胃扩张, 蠕动较弱, 胃肠吻合口受阻;其中5例还给予胃镜检查, 发现胃肠吻合口充血、水肿, 残胃的蠕动减弱或停止, 胃镜可以通过。全部排除了机械性肠梗阻。
1.3 治疗方法
本组11例患者均给予非手术治疗:禁食水及胃肠减压;输液, 静脉营养支持, 提供足够热量;监测血生化指标, 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成份输血, 纠正低蛋白血脂及贫血;用3%高渗盐水及糖皮质激素洗胃, 消除残胃内食物残渣;给予促胃动力药, 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其中, 8例患者给予全肠外营养, 3例辅以肠内营养支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了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 统计数据采用±s来表示, 采用χ2检验, 在P<0.05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非手术综合治疗疗效
本组11例FDGE患者经非手术综合治疗, 于术后15-45天全部症状消失, 恢复正常进食, 痊愈出院;其中9例术后14-30天恢复, 占81.8%, 2例在31-45天恢复, 占18.2%, 平均康复时间 (23±2) 天。
2.2 Billroth I式与Billroth II式术后FDGE发生率比较
本组11例患者中经Billroth I与Billroth II式术后FDGE发生率分别是3.34%和6.58%, 其中P<0.05。
3 讨论
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FDGE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文献报告与下列因素有关:术后胃肠交感活动增强, 胃壁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与胃肠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 阻止胃肠平滑肌中的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 从而抑制胃的肌电活动, 延缓胃的排空;迷走神经损失, 导致近端胃的舒张、收缩功能减弱;手术切除了胃窦及幽门, 造成胃动力改变;胃肠道重建对胃内环境的改变。本组患者经Billroth I式与Billroth II式肠胃吻合术后FDGE发生率分别是3.34%和6.58%, P<0.05,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Billroth II式胃肠道重建对胃肠道生理环境改变更大。另外, 术中的创伤、腹腔暴露感染、手术时间、吻合技术因素, 术后的精神、饮食因素, 年龄和全身营养状况等也会对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构成危害[1,2]。
3.2 FDGE的治疗
在临床确诊FDGE并排除机械性肠梗阻后应首先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个性化的非手术综合治疗, 如消除患者紧张情绪;禁食, 持续胃肠减压, 洗胃;控制感染, 提供足够热量、蛋白质、维生素, 纠正电解质、酸碱紊乱;运用促胃动力学药物等。本组患者经非手术综合治疗后, 均于术后15-45天内症状消失, 恢复饮食。可见非手术综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FDGE, 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 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FDGE患者疗效满意, 可避免再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加快了患者的康复,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颜廷俄.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11例诊治体会[J].临床急诊杂志, 2011, (02) :78.
胃延迟排空 篇9
关键词 胃切除术 胃排空 诊断 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98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又称胃瘫,在临床上是各种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该病若不及时治疗,则导致病情加重,严重影响患者胃部手术预后情况及其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该并发症的及早确诊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000年3月~2010年6月收治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200例,术后12例患者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并发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0年3月~2010年6月收治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200例,择期手术患者163例,急诊手术患者37例,B-Ⅰ式吻合36例,B-Ⅱ式吻合136例。其中十二指肠乳头囊肿患者4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瘍患者48例,胃癌患者148例。其中男156例,女44例;年龄25~81岁,平均58.4岁。术后200例患者共12例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为6%,并发症发生时间均为术后10~14天,男7例,女5例;年龄31~79岁,平均59.3岁,十二指肠乳头囊肿患者1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4例,胃癌患者7例。B-Ⅰ式吻合3例,B-Ⅱ式吻合9例。
临床表现:患者术后在停胃减压、肠功能部分恢复后,给予半流质饮食时,出现嗳气、恶心、呕吐、反酸、上腹饱胀等临床症状。重新置胃管减压上述症状缓解,引流量达600~3000ml/日,停止胃减压后6~8小时,上述临床症状重新出现。查体可见患者肠鸣音减弱且可闻及振水音,上腹部饱满,有轻度压痛感。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持续胃肠减压,禁饮食,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营养支持等。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甲氧氯普胺、糖皮质激素、红霉素、中药等。其他治疗,可给予患者高渗盐水洗胃,针灸等辅助治疗。
结果
经过治疗后12例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均于术后10~28天临床症状消失,胃正常排空功能恢复,无1例再手术,全部恢复正常进食出院。
讨论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在临床上是指胃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引起的胃排空延迟,是各种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国内文献报道该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67%~8.00%。本研究显示,200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后有12例患者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为6%,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该病若不及时治疗,则导致病情加重,正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对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再次手术,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发病机制:①交感神经系统激活,使胃肠交感神经抑制性活动增强,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和β受体结合,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这目前被认为是产生术后FDGE的主要原因;②胃去神经支配,胃、体间的迷走-迷走反射弧中断,胃蠕动减弱或紊乱;③正常胃起搏点数量减少,胃窦远端异位起搏点抑制正常起搏点;④胃泌素分泌减少,肠抑胃素分泌紊乱,小肠黏膜分泌的胃动素分泌减少;⑤胃内正常菌群平衡失调;⑥精神和心理因素;⑦高龄、恶性肿瘤;⑧糖尿病;⑨其他因素,如镇痛泵/阿片类药物、腹腔内感染、全身营养状况、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食物过敏、手术时间和方式、免疫抑制等。
诊断:胃大部切除术后FDGE的诊断主要依靠其临床表现、胃造影及胃镜检查。临床表现,胃大部切除的患者术后数日拔出胃管进食流质或由流质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嗳气、恶心、返酸、呕吐症状,呕吐物常含有胆汁样内容物,因此其发生时间多在术后10~14天。重新置胃管减压,引流量>600ml/日,多时可达3000ml/日。12例患者中6例用上消化道X线稀钡或碘剂造影检查X线腹部平片无机械性肠梗阻表现。胃肠道造影可见患者胃松弛、蠕动减弱,残胃呈袋形,数小时后可见少量造影剂呈漏斗状或线状通过吻合口。胃镜检查6例,可见患者有胃液潴留,残胃扩张、蠕动很弱或无蠕动,吻合口和胃壁黏膜有水肿现象但无梗阻。本组有2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后病情迅速转归,再行造影检查时见胃蠕动恢复,残胃排空正常。3例患者经胃镜置鼻肠管于输出襻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降低了液体的输入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因此,可以看出,胃镜对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除外引起胃排空障碍的基础疾病,则应考虑FDGE的诊断。其次,B超和(或)CT检查排除腹腔膈下或胃周围积液、感染或脓肿。进一步检查方法有放射性核素99Tc标记的低脂饮食测定胃排空时间,被认为是诊断FDGE的金标准;对乙酰氨基酚吸收试验;胃电图仪经皮测定评估胃动力等;13C-辛酸呼吸试验。
治疗方法: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一经发现应及早进行治疗,一般采用非药物疗法。①一般治疗:包括持续胃肠减压,禁饮食,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营养支持等。其中营养支持是关键,对维护肠道的屏障功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细菌移位,进胃肠道的功能恢复发挥着重要作用。②药物治疗:胃动力药物对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治疗具有明确的疗效。临床常用药物包括多潘立酮、西沙比利、甲氧氯普胺、红霉素等。西沙比利可激活5羟色胺第4受体,经胃管给药十分不便,虽有疗效但临床应用时受限制。胃复安系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具有增强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张力,促进胃的排空等作用。红霉素通过激活胃动素受体能够促进胃的排空。该药在用药过程中可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可同过调节滴速来控制,肝功能障碍者慎用。吗叮啉10~20mg或普瑞博思5~10mg经胃管注入;高渗盐水加氟美松5~10mg或1%普鲁卡因10~20ml经胃管注入。③胃镜治疗:胃镜检查除诊断以外,对FDGE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组行胃镜检查6例,有2例病情迅速缓解。因此笔者认为,若病情允许,建议每例患者均行一次甚至几次胃镜检查,机械刺激有助于胃肠蠕动恢复。④复方大承气汤(川朴、积实、炒莱菔子、桃仁、赤芍、生大黄、芒硝)100ml,2次/日胃管注入或经肛管注入结肠。⑤微波理疗2次/日。⑥穴位封闭及针灸:主要应用新斯的明0.5mg,两侧足三里穴位封闭或电针治疗。⑦心理治疗:发生FDGE后,患者精神紧张,迷走神经呈抑制状态,症状不易缓解。此时应该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消除患者的心理紧张因素及恐惧感,使患者配合治疗。尤其是患胃恶性肿瘤的患者,更易发生FDGE。本组有10例为胃窦癌患者,尤其术前经胃镜确诊的患者,发生率更高。另外,术者要自信,坚信非手术治疗即可治愈FDGE,通过交流使患者及家属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孙启龙,吴清,孙保德,等.非胃手术后胃瘫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8):468-470.
2 武正炎,李宁,黎介寿,等.胃排空障碍普通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3 余佩武,王代科.胃术后无力症的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17(12):707.
4 薛英威,董新舒,张启凡,等.胃术后胃无力症35例临床观察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3):161.
胃延迟排空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5例, 女8例, 年龄45~71岁, 平均年龄62岁。其中三切口颈部吻合5例, 经左胸弓上吻合6例, 弓下吻合2例, 发生于术后第5~60d。
1.2 临床表现
患者均在手术后出现肛门不排气或延迟排气或者肛门排气后停胃肠减压, 进流质饮食或流质饮食改半流质饮食情况下出现胸闷、心悸、恶心、呕吐、全身出冷汗等,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内可含有胆汁, 呕吐后症状可暂时缓解。体检:术侧呼吸运动减弱, 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 可有振水音。胸透或胃肠造影示胃体积增大, 胃内有较多潴留液、胃肠造影或胃镜检查示胃扩张, 蠕动减弱, 但幽门部基本通畅。
2 治疗及结果
13例患者经针灸理疗、胃肠减压、置十二指肠营养管输液、纠正电解质、全身支持疗法及一些胃肠动力学应用等综合保守治疗, 均痊愈出院, 缓解时间最短3d, 最长60d。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胃的运动不仅受神经系统支配, 而且受某些胃肠肽类激素如胃泌素、胰泌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胆囊收缩素等调节。对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 由于切断了双侧迷走神经可使胃张力减低, 蠕动减弱, 好多患者手术前有进食困难不同程度的电解质紊乱, 同时由于手术应激可促进一些胃肠肽类激素的分泌, 更加重了胃功能紊乱, 影响胃排空。这种状态常在患者术后3~5天即应恢复[1]。若术后3~5d仍然存在或重新出现这种情况应考虑为术后胃排空障碍。常见诱因为精神紧张、恐惧、饮食结构改变、水电解质紊乱、营养失调及一些抑制胃肠运动药物的应用。
3.2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一些辅助检查易确诊。总结本组病例, 对于术后没有进食的患者可以用76%泛影匍胺或稀钡剂口服造影, 对病情许可者应予行胃镜检查。但有吻合口穿孔的危险, 掌握适应证。因为在胃镜下基本可排除胃机械性功能障碍, 防止误诊而延误治疗。同时可吸出胃内容物, 减轻胃负荷, 有利于胃功能恢复。当然胃镜检查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和风险, 并且要求操作者要有熟练技术。目前有一些无创检查正在临床应用, 如核素扫描等。
3.3 鉴别诊断
须与机械性胃排空障碍相鉴别。二者在治疗上截然不同。机械性胃排空障碍一经确诊, 多主张早期手术;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一般经保守治疗即能治愈[2]。二者有以下一些区别: (1) 临床表现:机械性胃排空障碍临床症状较重, 呕吐物或胃引流物多接近于胃分泌物, 内不含胆汁;功能性排空障碍临床症状偏轻, 呕吐物或胃引流物较少, 低于口腔及胃分泌物, 内可有胆汁。 (2) 辅助检查:钡餐或胃镜检查示机械性胃排空障碍常表现为胃蠕动增强, 严重时胃蠕动减弱或消失, 梗阻部可在幽门部或胃其他部位;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常表现为胃蠕动减弱, 造影剂不排空或者排空明显延迟, 且幽门部通畅。
3.4 治疗
3.4.1 一般治疗
(1) 禁食, 持续胃肠减压, 吸出胃内容物减轻胃负荷, 促进胃张力恢复。 (2) 纠正电解质紊乱, 保持酸碱平衡, 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保持内环境稳定。 (3) 加强营养, 提供足够热量, 可适量输注白蛋白、全血或血浆。
3.4.2 药物治疗
(1) 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是一种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对食管和胃的平滑肌有显著的促动力作用, 能促进胃的排空。 (2) 西沙必利:是一种新型的促动力药, 其作用是激活5羟色胺第4受体并作用于胃肠道壁内神经末梢, 促进乙酰胆碱释放, 发挥胆碱能作用, 对整个消化道平滑肌均有促进作用。 (3) 红霉素:作用原理是直接与胃动素受体结合, 发挥胃动素样作用, 对胃有显著促动力作用[3]。近年临床实践表明对糖尿病胃动力和胃术后特别是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胃无力疗效显著。
3.4.3 针灸理疗
针刺中脘、足三里、关元、中级、内廷穴位, 效果明显。本组中3例术后8d胃肠功能没有回复, 给予针灸理疗后当天就见效果, 3d后流质饮食后正常。
3.4.4 在胃镜下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
放置成功后可给予肠内营养治疗, 效果很理想。既改善了营养问题又消除发生吻合口瘘导致患者死亡的恐惧。该组病例中又3例是放置营养管后让胃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合并其他综合治疗后治愈的。在淮安市楚州区车桥中心卫生院目前没有特殊情况所有食管手术或者较大的胃肠手术都预先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 极大的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减少了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冯先富.食道癌术后并发早期胃梗阻四例报告[J].中华外科杂志, 1983, 21 (1) :53-54.
[2]王永岗, 张汝刚, 张大为.27例食道癌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1998, 14 (4) :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