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精选8篇)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 篇1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 骨折治疗手段不断改进, 但骨不愈合仍时有发生, 特别是处理长管状骨骨折, 其骨不愈合与延迟愈合情况较多, 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 也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1]。笔者对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观察对象
2008年1月~2012年12月诊治的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患者92例, 男性51例, 女性患者41例, 年龄22~79岁, 平均 (48.23±15.36) 岁;损伤原因包括摔伤、车祸、碾压伤、坠落摔伤等, 从初次手术至本次治疗时间6~16个月, 平均 (9.48±1.97) 月。将92例患者随机分成中西医结合组和单纯西医组各46例, 两组基本资料分布均衡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超过半年以上, 有假关节形成;X线拍片显示骨折线清晰可见, 未见内外骨痂或内、外骨痂极少;骨折线增宽, 骨断端骨面致密性硬化。
2 方法
2.1 分组治疗
单纯西医组: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植骨内固定术、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骨外穿针固定架加压治疗等。中西医结合组:在单纯西医组的基础上口服中药汤剂。方药组成:菟丝子10g、鹿角胶10g、熟地12g、当归10g、川断12g、牛膝20g、补骨脂20g、川芎8g、骨碎补12g、牡蛎12g、川断12g、合欢皮10g、土鳖虫8g、丹参20g、三七8g (研冲) 、生龙骨20g (先煎) 、醋煅自然铜20g (先煎) ,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15g、黄芪20g:血瘀者加乳香12g、没药12g;感染加银花20g、公英20g。每日1剂, 水煎分2~3次服, 6周为1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及治愈时间。
2.2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骨折端有连续骨折形成, 硬化的骨髓腔密度减低, 骨折已达临床愈合标准;有效:有多量新的骨痂形成, 但两疗程后骨折端无连续骨痂形成;无效:线片示无新的骨痂生成, 或骨痂生成量少, 与原始X片比较变化不大。
3.2 结果
见表1。
与单纯西医组比较△P<0.05
4 讨论
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属久病不愈, 患者又以中老年居多, 肝肾亏损, 精不充髓, 血不荣筋是本病发生的关键。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 “肾藏精”, “肾为先天之本”[3], 肾虚则精髓不充, 骨折久不愈合, 并认为骨折愈合迟缓, 不仅由于肾虚, 且与脾胃有关, 慎斋云:“诸病不愈, 必寻到脾胃之中, 方无一失”, 脾为后天之本, 脾胃亏虚则四脏皆无生气, 说明疾病长期不愈, 与脾胃不健有关, 同时尚与气滞血瘀、气血虚弱有一定关系[4]。治宜补肾壮骨、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续筋接骨、消肿止痛、舒筋活络, 从而改善血液循环, 达到消除症状、恢复功能的目的[5]。本方中三七止血散瘀定痛, 为治跌打瘀痛之神药;熟地、川续断、菟丝子、骨碎补、牛膝、龙骨补益肾气, 使肾气足骨髓生化有源, 髓能涵骨, 骨骼修复能力增强, 即《外科集验方》所云:“肾实则骨有生气。”;当归、黄芪、川芎、丹参、合欢皮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不仅全身的气血旺盛, 而且局部的血脉通畅, 以祛除瘀血, 保证筋骨损伤的部位得到气血的供养;地鳖虫活血通络、散瘀止痛;龙骨、牡蛎富含骨折愈合必需之钙质, 具壮骨止痛之效[6];自然铜主含二硫化铁, 能散瘀止痛、续筋接骨, 为治跌打损伤之良药[7];鹿角胶、骨碎补、川续断、牛膝、补骨脂补肾填精、接骨续筋[8]。本文结果显示,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总有效高于单纯西医组 (P<0.05) ;治愈时间短于单纯西医组 (P<0.05) 。提示,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可提高治疗效果, 缩短治愈时间, 且不良反应少, 是该病有效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的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危伟浪.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2, 21 (4) :439.
[2]周峰, 周晓峰.下肢长骨骨折医源性骨不愈合16例分析.陕西医学杂志, 2012, 41 (10) :1419.
[3]张丹, 张勤仓.中药外敷对促进骨折愈合中的作用.中医药导报, 2012, 18 (10) :43.
[4]文光彬.中医治疗骨折迟缓愈合临床观察.中医急症, 2012, 21 (8) :1296.
[5]刘兴坤, 谷福顺.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骨折愈合作用的研究进展.中医正骨, 2012, 24 (5) :75.
[6]彭谊, 王志义.中药外敷促进骨折愈合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2, 19 (2) :191.
[7]薛滨勇, 王建新, 苏艳.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延迟愈合临床疗效观察.海南医学, 2011, 22 (17) :19.
[8]檀少强.中医药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研究与应用.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 32 (8) :85.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 篇2
【关键词】 肱骨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病因分析;护理
肱骨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的管状骨骨折,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4%,临床治疗方法较多,技术比较成熟,预后较好。但由于个体素质存在差异、临床治疗方法选择的不合理,护理不当等多方面因素使骨折不愈合时有发生,我们就我院自2007年1月——2012年5月间38例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病例进行了原因分析总结,并总结相关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27岁-82岁,平均52.3岁;骨折原因:其中车祸伤20例,摔伤15例,暴力直接打击伤3例;伴有糖尿病者3例,支气管哮喘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治疗者2例,高血压者5例,脑血管病后遗症者3例。骨折类型:粉碎性骨折23例,长螺旋形骨折8例,多段骨折2例、斜行骨折3例,横断骨折2例。手术方法:首次手术行切开钢板内固定25例,闭合穿针加石膏外固定4例、螺钉内固定4例,单纯石膏外固定5例。
1.2 研究方法
1.2.1 骨折不愈合的诊断 病人手术后6个月,表现为疼痛、畸形、活动障碍,假关节。X线平片检查示骨折断对位对线不良,骨折线增宽、断端骨质缺损、硬化或者骨质吸收变细,髓腔封闭,部分形成假关节等为骨不愈合之表现。
1.2.2 护理措施
1.2.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的心理安慰,详细讲解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告知其要充分配合医生的治疗,减轻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对预后抱消极态度的患者,应向其讲解本病的治疗方法、注意事项,让其做到心中有数,可向其讲解此病治愈、功能恢复好的典型病例来增强其对此病预后的自信心。
1.2.2.2 饮食调护 骨伤能否愈合与机体营养状况密切相关,若机体营养状况不佳,容易造成骨折愈合缓慢甚至不愈合,因骨折后,骨骼生长需要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充足的钙剂和微量元素,所以应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及骨伤修复过程的特点给予合理的饮食调理,才能达到加速骨伤愈合。术后一周内,因伤肢肿痛,情志不畅,胃肠道功能降低,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这时饮食当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淡为主,宜进食低脂、高维生素、高铁、易消化、富含胶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水果等。术后半月后,伤肢肿胀减轻,纤维骨痂开始形成,胃肠功能恢复。此期應选用高钙、高蛋白饮食。如牛奶、鸡蛋、排骨汤、瘦肉及海产品等。术后一月以上,骨折端已有骨痂连接,但仍不够牢固,肢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此期应以补气养血、调养肝肾为原则。如骨头汤、鸡汤、动物肝肾等[1]。
1.2.2.3 密切观察病人活动,保证手术的有效性 肱骨骨折的手术疗法包括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无论哪种治疗方法都应密切观察肢体末端的活动度及血供情况,用外固定的病人要观察夹板或石膏的松紧度,适时调整。患肢应保持与前臂呈90°,术后一月内严禁前臂做旋内或旋外动作,患肢更不可负重,待两个月以上,拍片复查,见有骨痂形成时,才可小幅度,不持重下慢慢活动,随着时间的增长,活动度慢慢加强。
1.2.2.4 功能锻炼 适时、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加快骨折的塑形,但不合理的功能锻炼则可能造成骨折的再次断裂或固定物的断裂。因此,对病人功能锻炼进行合理的指导非常重要。术后病人应尽早下床活动,活动不便的病人要有家属或者护理人员对其进行被动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增进骨折的愈合和肢体功能的恢复[2]。防止静脉血栓、褥疮及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功能锻炼从耸肩,握拳及活动腕关节开始,握拳时要用力紧握,令上臂肌肉紧张收缩,达到锻炼局部肌肉张力,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两月后,应适当增加肩关节及肘关节的活动幅度,可两手置于胸前,十指相扣,屈肘45度,做伸拉动作。三个月后要在此前的基础上加大练习强度和范围。当然这些锻炼要在有充分的证据证明骨折确实正在愈合过程中才行,否则,可能起到反作用。总而言之,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复杂,病人个体差异也不尽相同,因此,临床中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方案和康复指导,严密观察,精心护理,以确保病人顺利康复为目的。
2 结 果
骨折不愈合的因素包括:个体因素、不正确的手术操作、内置物的选择不当、营养因素、不正确的功能锻炼以及临床不正确的护理指导。38例病人通过正确的治疗及合理的护理指导,骨折均痊愈。
3 讨 论
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既有患者自身原因,又有医源性因素。由于上臂活动度大,骨折产生的剪切力、旋转应力使骨折断端承受过大的外力,影响愈合。从解剖因素分析,进入肱骨干的滋养动脉大多只有一支,肱骨干骨折易损伤该动脉,致骨折部位血供障碍,影响愈合。张力等认为骨折后局部血供障碍和不利的力学环境是导致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主要原因[3]。骨科医生常用的钢板内固定为偏心性内固定,承受的弯曲应力较大,并非理想内固定物;而带锁髓内钉虽可弥补钢板内固定的不足,但限于条件,目前尚不能完全替代钢板。很多病人术后的不正确锻炼也是导致骨折不愈合的原因之一。
4 结 论
肱骨骨折术后不愈合通过精心的护理指导,正确的选择内置物及手术方式,加强营养、控制基础疾病及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绝大部分患者出院后骨折断断愈合良好,应当引起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 Volgas DA,Stannard JP,Alonso JE.Nonunions of the humerus[J].Clin Orthop,2004,(419):46-50.
[2] Flinkkila T,Ristiniemi J,Hamalainen M.Nonunion after intramedullary nailing of humeral shaft fractures[J].J Trauma,2001,50(3):540-544.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63例四肢骨折其骨不愈合与延迟愈合的患者作为观察组, 男性40例, 女23例;年龄13~73岁, 平均 (58.12±12.34) 岁, 包括骨不愈合49例, 延迟愈合14例;骨折类型:横断20例, 斜形12例, 粉碎性31例;开放性损伤15例, 闭合性损伤48例, 病程6~15个月, 平均 (11.02±3.13) 月;外伤原因:机动车车祸、重物砸伤、机器绞轧、碾压伤、高处坠落摔伤、一般跌伤等。
1.2 骨折其骨不愈合与延迟愈合诊断标准[2]
凡肢体活动时骨折断端有异常假关节活动, 疼痛不显著, X线片示断端骨痂极少或完全无骨痂形成, 骨折断端萎缩光圆, 髓腔封闭, 两断端骨质硬化并可见明显间隙者, 诊断为骨折不愈合。骨折经过治疗, 固定时间己超过同类骨折愈合所需的最长期限 (20周) , 而骨痂仍不能将骨折端坚强地连在一起, 肢体活动时断端有明显异常活动, 局部有疼痛和压痛, X线片示断端边缘不整齐, 模糊甚至呈囊性改变, 骨质吸收疏松, 骨痂生长较少, 断端间隙增宽, 但无硬化及髓腔闭塞征者, 诊断为骨折延迟愈合。
1.3 方法
按照1∶1比例选择63例同期正常愈合的四肢骨骨折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骨折类型、手术操作、功能锻炼、内固定方面等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用 (χ—±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年龄平均为 (58.12±12.34) 岁、手术操作不当30.16%、功能锻炼不正确36.51%、内固定不妥18.87%高于对照组的 (49.45±14.67) 岁、14.28%、12.70%、9.52% (P<0.05) , 是导致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危险因素, 两组性别比较无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骨折愈合的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修复过程, 是以骨组织的再生而获得组织形态和功能的完全恢复,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3], 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愈合过程中不同指标比较, 结果示影响因素包括下列方面: (1) 年龄大。观察组年龄平均为 (58.12±12.34) 岁高于对照组的 (49.45±14.67) 岁, 与老年患者器官功能衰退, 合并内科疾病及骨质疏松导致骨折愈合时间延长有关[4]。 (2) 手术操作不当。观察组手术操作不当30.16%高于对照组的14.28% (P<0.05) , 骨折未行解剖复位或对粉碎性骨折处理不当, 如骨折不能解剖复位, 而存在分离、旋转、成角、骨缺损将会造成骨质裂隙, 一旦承受负重, 支点会落在钢板上或髓内针上, 随着负荷的加重及钢板的疲劳, 就会发生断裂;选择钢板过窄或无足够长度, 骨折两端得不到牢固固定导致螺钉退出, 骨折畸形愈合;髓内针较粗或髓内针进入远端过短, 髓内针过细易造成骨折端旋转错位, 过粗易造成骨折劈裂, 髓内针进入远端过短容易发生固定不牢, 出现针尾摆动, 造成骨折成角畸形或不愈合;术中广泛的软组织及骨膜剥离, 术中造成软组织及骨膜过多的剥离, 使骨折端血供破坏, 骨折块缺血坏死, 骨折端骨质吸收段端间距增宽, 骨痂生长缓慢, 骨折不愈合, 以致钢板或髓内针承受负荷加重, 久之发生内固定物断裂, 造成内固定失败[5]。 (3) 内固定不当。观察组内固定不妥18.87%高于对照组的9.52% (P<0.05) 。包括内植物选择不当和操作技术不规范, 如固定用的钢板过短, 没有达到钢板长度与骨折线长度的比例大于5∶1的要求, 或仅使用普通钢板而未用加压钢板, 无法为骨折提供坚强有力的内固定, 髓内钉过小未能进行有效的内固定等[6]。粉碎性骨折强求解剖复位, 随意使用螺钉固定在骨折碎片或骨折线内, 个别病例把骨碎片去除造成骨缺损。 (5) 功能锻炼不恰当:观察组功能锻炼不正确36.51%高于对照组的12.70% (P<0.05) 。术后管理不当缺乏正确的术后指导和适当制动, 患者术后早期可做肌肉拉动收缩和关节被动活动, 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又能减轻水肿, 防止肌肉萎缩, 而过早主动锻炼或负重者又可造成内固定物的断裂或弯曲[7]。
综上所述, 延迟愈合及不愈合与骨折损伤程度、患者自身因素、医源性等等有关, 给患者带来了很多不必用的痛苦, 对患者早日康复、早日出院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严重摧残着患者及家属的身心[8], 应实施相应的预防干预减少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发生:对于老年患者充分评估, 积极治疗合并内科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力[9];提高手术水平, 切开复位内固定要求解剖复位, 复位的同时恢复骨结构的完整性, 避免骨损伤。粉碎性骨折均应解剖复位, 骨折块可用钢丝缠扎或拉力螺钉牢固固定, 以获有力的支撑, 防止应力集中在内固定物上而造成疲劳骨折[10];熟练内固定的操作技术、正确选择手术适应症及规范的手术管理;手术以后根据X线片提供骨折愈合情况及固定器材稳定度来确定患肢功能锻炼的方式和程度, 科学有效的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伤肢功能训练, 贯穿骨折愈合整个过程有利于减轻患肢肿胀, 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肌肉萎缩、血栓形成和关节僵硬, 加速骨折愈合的时间。
参考文献
[1]刘诚, 张记恩.骨愈合研究的发展和现状[J].医学综述, 2010, 16 (20) :3070-3071.
[2]王绪成, 徐祝军, 聂虎, 等.长骨骨折术后骨不连外科治疗进展[J].临床医学工程, 2012, 19 (9) :1617-1618.
[3]危伟浪.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2, 21 (4) :439-440.
[4]吴雪琳, 张天宏, 郭勇.肱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的原因分析及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 2009, 15 (3) :166-167.
[5]李勇, 张剑, 岑石强.骨不连术后骨仍不愈合26例临床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 2008, 29 (1) :81-83.
[6]魏威, 顾军, 陆男杰.中西医结合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性骨不连[J].中国基层医药, 2004, 11 (6) :716-717.
[7]朴德阳.骨不连术后骨不愈合26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28 (11) :39-40.
[8]李龙, 纪柳, 江健, 等.带蒂桡骨膜移位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4, 18 (5) :364-366.
[9]徐明哲.骨不连术后骨不愈合26例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 :94-95.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接受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患者120例, 其中男59例, 女61例, 年龄25~75岁, 平均年龄 (49.5±3.2) 岁;其中车祸35例, 打击伤45例, 摔伤40例。
1.2 临床原因分析
1.2.1 自身原因
(1) 严重的软组织开放性骨折, 这样的骨折造成周围软组织及其大血管的明显损伤, 并且在清创的时候不彻底或者清创时清除过多的骨片, 都容易造成骨折术后的稳定性欠佳, 造成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2) 过早的进行负重劳动。骨折的愈合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如果骨小梁不坚实, 过早负重, 容易造成骨小梁的再次损伤, 造成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1.2.2 医源性原因
(1) 内固定材料选择欠佳。在临床进行手术时, 骨折断端固定时间过短, 骨折固定范围不够以及固定的位置不当是造成骨折延迟愈合的主要原因; (2) 术后感染。研究显示, 术后感染是造成骨折断端不愈合的主要原因, 感染导致死骨形成, 肉芽组织形成, 骨折断端骨吸收;这些原因都是造成不愈合的主要原因; (3) 手术手法粗暴。在进行骨折手术时, 骨膜剥离过多, 破坏了骨周围的血液循环, 加重了骨折断端的缺血坏死, 影响骨折的愈合, 另外, 由于骨膜的损伤, 不利于新生骨的形成; (4) 输血。患者骨折后, 一般都伴有一定的内出血, 再加上手术时出现出血, 是患者失血的主要原因, 如果术后未及时进行补充血容量, 造成患者全身微循环重建障碍, 出现骨折延迟愈合, 严重的导致失血性休克的发生; (5) 植骨。对于粉碎性骨折, 如果骨碎片未进行及时的复位, 造成骨折断端缺损较大, 骨折在形成骨膜时很难形成骨桥, 造成骨折延迟愈合; (6) 骨折术后固定位置欠佳或固定时间过短。比如, 股骨干骨折术后, 石膏外固定范围较小, 没有将足部包括, 造成骨折断端不能抵抗由于骨折远端以及小腿及其足部的重力以及外旋力, 造成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1.3 临床护理原则
创面的清洁要彻底, 特别是对于粉碎性骨折, 尽量将创面清理干净, 避免外来性感染, 患者术后经常观察手术后的创面, 避免医源性感染;术后注意功能的锻炼, 功能锻炼注意循序渐进, 不能操之过急, 早期的活动与锻炼可以先从健侧肢体开始, 逐渐带动患侧肢体, 患侧肢体可以先进行小范围的指间关节或者小关节的活动, 逐渐适应后在进行, 慢慢下床锻炼;术后营养, 术后患者由于卧床时间较长, 胃肠功能较差, 如果营养不及时跟上, 很容易造成患者由于营养匮乏而造成骨折延迟愈合, 饮食一定在开始时先给予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 比如骨头汤等;再手术的护理, 患者不愈合一般采用再次手术的原则, 将骨折断端重新进行打磨, 露出新鲜骨质, 新鲜骨膜, 这样有利于骨折端形成新的骨痂, 此时的护理一定要注意细节护理, 定时嘱咐患者进行X光片检查, 注意骨折端的骨折愈合情况。
2 小结
骨折不愈合原因较多, 主要与患者的自身因素、应力学因素以及医源性因素、生理学因素等方面关系密切。骨折不愈合的治疗及其护理一定要加强内固定以及压应力的生物学效应, 目前临床在治疗骨折不愈合的主要方法是植骨;对于内固定的选择, 依据患者的自身情况, 骨折的部位以及病理学特点来做出决定;对于植骨的选择一定要选择自体骨质, 避免异骨造成平排斥反应;术后的康复上在早期 (下肢6~8周) , 应鼓励患者进行肢体的非负重功能活动, 主要是肌肉的等长收缩功能锻炼和关节的主动、被动伸屈收展活动。待骨折以I期方式愈合或有一定量连续外骨痂形成, 即可嘱患者使用患肢负重, 逐渐恢复正常的负重活动功能[2]。
参考文献
[1]胡春明, 张伟, 王成学, 等.四肢长骨骨不连所致骨缺损的外科治疗.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 (3) :164-165.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 篇5
随着交通意外伤等发生的逐渐增多, 股骨干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随之骨折的不愈合率也相应增高。近年来, 虽然手术方法、手术理念等不断改进, 但骨折的不愈合率仍高达6%~10%, 骨折不愈合后的再次治疗效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1]。交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因具有损伤小、固定牢靠及骨折愈合率高等特点, 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我院于2009年1月—2011年1月采用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患者48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 男43例, 女
5例, 年龄20岁~45岁, 平均年龄35岁。骨折部位:股骨上1/3, 3例;中1/3例, 11例;中下1/3例, 34例。延迟愈合30例, 男28例, 女2例;不愈合18例, 男15例, 女3例。
1.2 初次手术方法 (1)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26例;
(2) 髓内针 (梅花针或V形针) 7例; (3) 混用钢板+钢丝5例; (4) 带锁髓内针+钢板4例 (5) 带锁髓内针1例; (6) 外固定支架失败2例; (7) 石膏制动3例。
1.3 诊断标准 (1) 延迟愈合:
术后4个月骨折端无明显硬化, 髓腔无闭塞, 骨端无吸收及骨折间隙无骨痂, 动态观察无明显生长迹象者。 (2) 不愈合:术后8个月骨折间隙未消失, 局部有异常活动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手术本组48例全部采用扩髓带锁髓内针固定治疗。
连续硬膜外或腰麻麻妥后平卧位采用有限切开复位技术, 先行切开复位, 在尽可能小的损伤保留较多的软组织覆盖情况下去除原内固定物, 骨折端清理, 对骨折端嵌入的软组织彻底清除。顺行扩髓, 将骨屑保留在骨折周围, 再顺行穿钉, 股骨穿钉时近端尽可能内收, 膝关节屈曲90°[对术前及术中未能达到90°者术前行持续被动运动 (CPM) 机练习或术中行膝关节松解术]。锁钉锁定前注意肢体的长度, 防止旋转, 将肢体放在自然位, C臂机或摄X线正侧位片证实。视骨折端骨缺损情况行自体髂骨植骨治疗, 本组对萎缩型骨折、骨缺失明显者37例行自体髂骨植骨治疗。
1.4.2 术后处理术后第2天渐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 手
术反应消失后开始主动加被动伸屈膝关节活动, 据患者耐受力渐加大使用CPM机的角度, 约2周后离床步行训练, 患肢不负重, 以后定期X线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2 结果
本组术后随访7个月~2年。随访2个月~3个月时均有不同程度骨痂形成, 约12周~16周骨折端有中等量骨痂时将远离骨折线一端的锁钉拔除, 使之动力化。5个月~6个月有大量骨痂形成31例, 7个月~9个月大量骨痂形成17例, 约术后16个月~20个月骨性愈合后取出内固定。避免剧烈活动3个月, 再无骨折发生。本组除有2例膝关节屈45°、伸160°外, 余病例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3 讨论
骨折的延迟愈合、不愈合是创伤骨科常见问题, 以长管状骨为多见。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有多种, 近来医源性的因素明显增多, 需重新加以认识。骨折愈合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是: (1) 骨折端的稳定; (2) 骨折端尽可能好的血供以提供成骨和诱导成骨的物质。因此内固定手术方式的选择应以如何减少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保护骨折端的血供为前提;进而在提供良好的复位、稳定固定的基础上, 以利肢体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促进骨折早期愈合为目的。回顾性研究分析本组早期病例发生延迟愈合、不愈合的因素及总结治疗体会如下。
3.1 骨折的延迟愈合、不愈合因素分析
3.1.1 内固定不能保证骨折愈合所需的生物学稳定骨
折端的稳定性决定了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大多数生物学反应, 不稳定的界面即使存在生物学反应, 也可造成力学性骨折不愈合。本组资料90%以上是内固定术后骨折端不稳定所致。分析临床资料及X线可归结为: (1) 内固定选择错误:a) 内固定物型号选择不当。如钢板选择过短、远端没有足够长度固定骨折;螺钉过短仅固定在游离骨块上;髓针选择过细或过短, 术后无法控制远端的旋转、短缩移位, 致使骨折端形成一个不稳定的界面。b) 内固定物种类选择不当。如矩形钉、Lane钢板应用于股骨骨折, 很明显其刚度不足, 抗旋转、抗折弯及抗压缩能力不能满足股骨骨折的力学要求。骨科医师在选择内固定物时不仅要了解内固定物的力学特性、机械特点, 还应对骨折局部的解剖结构、生物力学、骨折类型、受伤机制进行综合分析, 选择合理有效的内固定物才能对骨折进行有效固定。本组的一些病例我们分析正是医者对骨折内固定学的基本理论、内固定物的机械力学及骨骼的生物力学认识不足引起。 (2) 对内固定技术的原理理解不深。AO内固定的科学性已广为骨科医师所接受, 但有许多人对规范操作却掌握不够。如:对钻孔、攻丝、骨折块的加压及钢板预弯等每一步都必须规范操作, 否则即使应用了AO内固定器械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资料显示螺钉的长短、方向不一、螺钉长度不够、未穿透对侧骨皮质、拉力螺钉使用不当、螺钉卡在骨折线上、皮质螺钉和松质螺钉混用;带锁髓内针动力化时间不正确、钻头的直径不标准、钻孔过大、钻孔后未攻丝强行拧入螺钉致钉道周边骨质破坏, 术后发生骨坏死、骨吸收而产生螺钉松动, 进而内固定失效致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
3.1.2 对骨骼自身的生物力学特性认识不足, 所选用内固定物与骨骼的生物力学不相符引起不愈合、延迟愈合。
每个骨骼甚至同一骨骼不同部位其生物学特性均不相同, 同一部位的骨折不同的骨折类型其生物学特性也有差异。内固定物的选择必须符合骨骼局部生物力学原则, 否则也会致内固定失效。我们认为对骨干两端的骨折, 治疗时应用钢板系统为好;对骨干中部的骨折带锁髓内钉系统较好。带锁髓内钉是一种轴向固定, 应力分布均匀, 既能恢复肢体的长度又能控制旋转, 负重时应力遮挡作用较小, 骨折端应力得以传导刺激骨质生长促进骨折愈合, 但对可疑感染的骨折不宜用髓内钉系统固[3]。
3.2 用钢板治疗股骨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对骨膜剥离
范围广, 特别是对原钢板术后由于钢板或螺钉松动、折断的病例, 再应用钢板固定时骨折局部血运破坏会进一步加重。再者加上原钢板下及周围骨质疏松, 再次钢板固定其强度将会大大减弱, 更易发生螺钉松动或拔出, 致骨折端畸形发生不愈合、延迟愈合。本组病例虽采取切开复位, 但均采用有限切开技术, 即尽可能小地切口取出内固定物, 对骨折端软组织及骨痂尽可能不剥离或少剥离, 对骨折端嵌入的软组织及瘢痕组织彻底清除, 基本达到解剖复位后, 对骨折端有骨质缺损者给予了适量植骨处置。
3.3 对股骨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行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是可行的。
带锁髓内针属中心型固定, 更符合生物力学, 克服了钢板偏心固定后骨折端一侧支撑力不均匀的缺点。其远近端锁钉固定后更稳定, 对长螺旋型、粉碎型及其他难以维持复位的复杂骨折, 较以往单纯髓内钉抗轴向旋转和侧方移位的强度大大增强, 局部更可靠更稳定;带锁髓内钉扩髓后髓腔内径更加一致, 骨与髓钉接触面积增加, 可插入更大直径、强度更大的髓内钉, 且扩髓时产生的骨屑是良好的植骨材料。对陈旧骨折而言扩髓是一种新的损伤, 其产生的生物刺激效应有利于促进骨痂生长、有利于骨折愈合。相关资料也报告扩髓带锁髓内钉固定优于不扩髓者, 静力锁定使应力跨越骨折既有效防止骨折远端旋转, 同时又能避免或减少旋转应力及弯曲应力对骨折局部的影响, 患者能够早期功能训练, 促进了骨折的愈合。本组病例约10周~12周后骨折端有中等量骨痂时, 将远离骨折一端锁钉拔除, 使之动力化, 后每月随访观察X线片1次, 约2个月~3个月后骨痂明显增多, 表明动力化后可刺激骨折局部骨痂生长, 有利于骨折骨性愈合。
3.4 关于植骨。
本组病例在采用带锁髓内针治疗时有37例给予适量自体髂骨植骨, 约占77%。我们认为自体髂骨植骨不仅能满足“新骨”形成必需的基本条件:有可成骨的细胞、足够的营养供给、具有成骨的物质, 而具有成活率高, 骨痂生长快, 不存在异体排斥反应等优点。缺点是需另做切口, 增加患者痛苦, 无法提供大量植骨来源。分析体会本组患者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结果, 除了与采取合理有效的扩髓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有关外, 积极给予自体髂骨植骨处置也非常重要。故认为植骨治疗对于骨折的不愈合、延迟愈合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总结应用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延迟愈合、不愈合的经验。方法 结合相关文献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诊治的48例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采用有限切开复位、扩髓、静力锁定加植骨术治疗效果满意。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7个月-2年, 骨折均愈合, 临近关节功能恢复接近正常。结论 带锁髓内针具有损伤小、骨折固定稳定、可早期活动的特点, 是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病例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带锁髓内针
参考文献
[1]杨广明.股骨干骨折不愈合3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4) :56-57.
[2]罗厚勇, 高艳峰.交锁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9, 6 (5) :266.
兔骨折延迟愈合动物模型的建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骨折延迟愈合动物模型的制作
选取纯种新西兰大白兔30只 (普通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 体重 (2.25±0.31) kg, 雌雄各半, 术前12 h禁食水, 备右下肢皮肤, 术晨用3%戊巴比妥钠按1 mL/kg剂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麻醉后取左侧卧位, 常规消毒右下肢, 铺巾。实验组15只, 在右小腿前外侧做长约4 cm直切口, 显露胫骨, 在距胫腓骨联合处以远1 cm处截骨, 再向远近端1 cm切除外骨膜、刮除骨髓及内骨膜, 同时以钢板固定, 断端间距1 mm。彻底止血, 依次缝合各层组织, 肌注青霉素8万单位, 连续3 d, 不做外固定, 放入笼内喂养, 对照组15只为不去除骨膜与骨髓截断后即行内固定。术后4、8、12周分别取5只动物进行X线检查后, 取大体标本观察并经病理组织学检查骨折愈合情况。
1.2 检测方法
1.2.1 大体观察
术后4、8、12周分别取标本观察骨折连接情况, 骨端骨痂增生情况。
1.2.2 病理组织学检查
术后4、8、12周分别取10只动物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只) 进行X线检查后, 麻醉后取出患侧胫骨, 取材包括骨折双侧正常骨端0.3 cm, 行常规脱钙、脱水、透明及石蜡包埋, 5 μm连续切片, HE染色, 光镜下观察。
1.2.3 放射学检查
于术后4、8、12周各取10只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只) 大白兔进行X线检查, 观察骨折线变化情况。
2 结 果
2.1 大体标本肉眼观察
术后4周, 实验组骨折区形成纤维连接, 无骨性连接, 两侧断端有少量骨痂形成;对照组已达骨性愈合。术后8周, 骨折区形成纤维连接, 少数骨折断端形成骨性连接, 两侧断端有较多骨痂形成;术后12周骨折绝大部分达到愈合, 只有1只实验动物未达骨性愈合。
2.2 病理组织学检查
术后4周, 实验组光镜下骨断端髓腔封闭, 有软骨细胞及骨细胞, 细胞呈无序排列, 纤维膜覆盖, 缺损区为纤维瘢痕组织 (见图1) ;对照组骨折断端连接良好。术后8周, 光镜下骨折断端可见较多骨痂形成, 排列有序, 缺损处可见骨痂连接 (见图2) ;术后12周, 骨折断端连接良好, 骨小梁已塑形 (见图3) 。
2.3 放射学检查
术后4周, 实验组所有试验动物均可见骨折线清晰, 有少量骨痂形成 (见图4) ;对照组骨折线已消失。术后8周, 骨折线模糊, 可见较多骨痂形成 (见图5) ;术后12周, 绝大多数已达骨性愈合 (见图6) , 仅1只实验动物未达骨性愈合。
3 讨 论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生物学、内分泌学及生物力学的动态过程,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众多[1], 主要在各种细胞的功能活动及多种生长因子的作用下, 诱导骨基质形成和钙盐沉积, 最后使骨折愈合。通常分为3个阶段:a) 血肿机化演进期;b) 原始骨痂形成期;c) 骨板形成塑形期。尽管骨愈合的能力很强, 但仍有5%~10%的骨折愈合受到干扰, 导致延迟愈合和骨不连。因此, 骨折延迟愈合的问题仍是当前骨科应重视的问题[2]。
一般来说, 骨折在3个月左右就能愈合, 超过3个月为延迟愈合。目前常用的标准为骨折9个月未愈合, 且3个月以上无愈合的迹象为骨不连。此标准适用于人类, 而对于动物模型则不适用。我们正常对照组研究表明兔胫骨正常愈合时间在4周左右。
骨延迟愈合是可以给予人为干预后避免骨不连发生的阶段, 因此研究骨折延迟愈合将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骨折延迟愈合, 近年无论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都有明显进步, 前者包括游离植骨术, 带血管蒂肌骨瓣移植, 加压内固定或外固定术;后者包括体外冲击波治疗、经皮注射疗法、电刺激、骨诱导治疗、局部自体骨髓移植或注射金葡液, 机械刺激、震动波、生物因子治疗等。无论哪种方法均需首先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阶段, 从而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而建立贴近临床环境的骨折动物模型是研究骨折发生机制和新治疗方法的基础[3]。
目前, 对于骨不连动物模型研究及报道较多[4,5,6,7], 而骨延迟愈合动物模型则未见报道。Brownlow等[8]将新西兰大白兔胫骨截断, 去除相当于胫骨干直径长度的骨折端骨膜, 刮除相当于胫骨干直径长度的髓腔内组织, 用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端, 使骨折端保持2 mm的间隙。术后8周, 影像学和组织学表明骨折端类似于临床萎缩性骨不连的表现, 大量纤维组织填充。Eckardt等[9]改良上述方法, 用钢板取代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端, 成功制作出萎缩性骨不连模型。我们对Eckardt方法进行改进, 成功制备出骨折延迟愈合模型。
本实验选取新西兰大白兔作为骨延迟愈合实验对象, 分别在4、8、12周后处死动物, X线、大体标本、组织学检查以证明本造模方法的可靠性。本实验所选手术部位位于胫骨中下段, 解剖部位上肌肉覆盖较少, 红骨髓含量少, 临床上为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的部位。在骨折愈合过程中, 骨膜具有重要作用。外骨痂的形成取决于骨膜的成活与完整性, 骨膜的广泛撕裂会造成骨膜坏死, 加重骨端缺血坏死, 影响骨愈合。骨膜的完整性也有利于膜内成骨。临床工作中常常因操作不当导致骨折端过度骨膜剥离和扩髓而削弱骨愈合能力, 造成骨折延迟愈合。因此, 本模型在截骨时去除远近端各1 cm外骨膜、骨髓及内骨膜, 消除了骨外膜成骨及骨髓腔成骨因素;在骨折断端保留1 mm间隙, 增加骨愈合难度。这种模型比较接近临床环境。术后8周, X线片仍可见骨折线, 光镜下骨折断端可见较多骨痂形成, 排列有序, 缺损处可见骨痂连接;术后12周绝大部分骨折达骨性愈合。本实验表明, 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骨延迟愈合的大体标本、影像、病理学改变, 又没有出现骨不连, 符合骨折延迟愈合的要求, 反映了骨折延迟愈合的一般特征, 是一种可靠而实用的实验性骨延迟愈合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1]黄春梅, 苏培基, 李大刚.中药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研究文献的评价[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 2 (9) :123-126.
[2]Murnaghan M, Li G, Marsh DR.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induced fracture nonunion:an inhi-bition of angiogenesis[J].J Bone Joint Surg (Am) , 2006, 88 (Suppl 3) :140-147.
[3]王俊, 陈一心.骨不连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江苏医药, 2008 (34) :509-510.
[4]Reed AAC, Joyner CJ, Isefuku S, et al.Vaseularity ina new model of atrophic nonunion[J].J Bone JointSurg (Br) , 2003, 85 (4) :604-610.
[5]Augat P, Burger J, Sehorlemmer S, et al.Shear move-ment at the fracture site delays healing in a diaphy-seal fracture model[J].J Orthop Res, 2003, 21 (4) :1011-1013.
[6]郭征, 郭霞, 郑振耀.组织隔离法与机械活动法在兔胫骨骨不连模型建立中的作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11 (6) :1261-1264.
[7]Kokubu T, Hak DJ, Hazelwood SJ, et al.Develop-ment of an atrophic nonunion model and comparisonto a closed healing fracture in rat femur[J].J OrthopRes, 2003, 21 (3) :503-510.
[8]Brownlow HC, Simpson AHRW.Metabolic activityof a new atrophic nonunion model in rabbits[J].JOrthop Res, 2000, 18 (3) :438-442.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7例确诊患者, 男32例, 女5例, 年龄9~76岁, 平均31岁。交通车祸致伤22例, 坠落伤12例, 砸伤4例, 摔伤1例。可能与手术时间过长, 骨剥离范围过广, 选择内固定不合理, 以及术后功能锻练不科学等诸多因素有关。
1.2 诊断标准
骨折延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已超过该类骨折正常临床愈合时间1倍以上 (一般6个月以上) , 骨折端尚未连接, 骨折处仍有压痛、疼痛、纵轴叩击痛、异常活动现象, X线片显示骨折端所产生的骨痂较少, 骨折线不消失, 骨折断端无硬化现象, 而有轻度脱钙。
1.3 治疗方法
3例对原来固定方式不变, 即保守治疗;34例行手术治疗。手术疗法:包括病变切除、内固定、外固定、带血管蒂肌骨瓣移植、单纯骨移植以及各方法的联合应用。手术的选择主要依据延迟愈合的类型以及患者的全身及局部状况。总的来说, 对于肥大型骨不连, 因为其骨折端有大量骨痂形成, 周围血供丰富, 愈合能力强, 仅需稳固的固定及骨折端的加压就可以达到愈合的目的;而对萎缩型骨不连而言, 其骨折端几乎无骨痂形成, 骨折端硬化、骨化、骨缺损形成, 周围没有血供, 愈合潜力极小, 必须改善骨折端的环境, 联合植骨和固定来处理。
1.4 疗效标准[1]
1.4.1 临床愈合标准
(1) 局部无压痛及纵向扣击痛。 (2) 局部无异常活动 (自动的或被动的) 。 (3) 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 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 外固定解除后, 伤肢能满足以下要求:下肢:不扶拐在平地行走3min, 并不少于30步。 (5) 连续观察2周, 骨折处不变形。
1.4.2 骨性愈合标准
(1) 具备临床愈合标准。 (2) X线片显示骨痂通过骨折线, 骨折线消失或接近消失。
2 结果
37例均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17 (6~32) 个月, 骨折均获骨性愈合, 愈合时间平均12.5 (6~24) 个月, 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3 讨论
延迟愈合是指骨折的正常愈合进程受到干扰, 使愈合过程延长, 临床主要表现为骨折局部软组织水肿及压痛持续存在。X线片表现为骨痂出现较晚, 血沉长期增快。骨折延迟愈合成因总体可分为三类: (1) 营养物质缺乏; (2) 吸收、转化、利用不足; (3) 医源性人为因素。许多学者认为, 医源性因素是产生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原因[2], 主要体现在对现代生物学固定和骨折局部解剖及骨折程度认识不足, 手术指征把握欠缺, 手术操作不熟练, 内外固定材料选择失误, 术后功能锻炼及随访不完善, 感染发生。目前, 手术仍是治疗胫骨延迟愈合最主要且实用有效的方法。
笔者对清理骨断端不姑息, 一定要使骨端有渗血, 局部炎症应首先进行病灶清除, 对口引流并用抗生素冲洗两周, 原有的内固定物必须取出, 尽可能减少剥离, 以充分显露骨断端为准, 然后根据骨延迟的类型、骨与软组组织的情况、骨折端的大小与位置、骨缺损的多少, 选择合适的内、外固定装置进行固定。内固定方法主要包括钢板固定和髓内钉固定。外固定包括石膏外固定、外固定器等。移植骨可起到诱导成骨、支架、提供骨形成细胞的作用。笔者认为, 外固定架对皮肤、软组织条件要求低, 术中剥离创伤小, 无异物刺激, 方便换药, 但延迟愈合患者一般局部皮肤软组织条件尚可, 重建钢板和交锁髓内针作为首选, 植骨要在骨折固定后进行, 所植的骨条必须与新鲜骨床紧密接触, 完全紧密填充缺损区。
总而言之, 小腿因其解剖部位的特殊性, 创伤骨折后易出现延迟愈合, 而伤口感染、软组织坏死及骨缺损是延迟愈合的重要原因。我们如果能够对骨折延迟愈合的医源性因素进行充分认识和有效处理, 可大大降低骨折不愈合率。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 等.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823.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50例。患者在本院接受全程治疗, 相关医疗信息资料均完整有效。其中男23例, 女27例;年龄61~88岁, 平均 (65.0±6.7) 岁;病程2个月~20年, 平均 (9.7±8.9) 年;经过常规检测, 24例患者确诊患有2型糖尿病。依据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将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为普通的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患者, 观察组为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手术方法
术前, 医护人员实施硬膜外麻醉, 将患者平放在手术床上, 整个手术过程在C型臂X线机透视监视下进行。术中, 通过C型臂X线机观察患者骨折的具体位置及骨折程度。在骨折边缘处切出一道切口, 显露出骨折部分, 进行骨牵引手术, 完成后, 将表皮缝合[4]。术后消炎治疗, 在患者麻醉效果完全消失后, 可以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和锻炼, 帮助身体功能的恢复。术后第1天, 针对恢复情况良好的患者行髋膝关节锻炼, 关节活动幅度依据患者的创伤程度和恢复情况而定, 以后每天活动幅度递增, 直至患者可以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步行为止。患者住院期间, 定期进行X线检查, 患者出院后, 提醒患者定期来院复查, 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5]。
1.2.2 观察组手术方法
观察组的治疗方法与对照组基本一致, 只是在术前要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相关检查, 待体内血糖降低至8.0mmol/L后方可进行手术。术中手术方式与对照组一致, 不再赘述。术后, 对本组中的12例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辅助治疗, 每周检查血糖含量, 观察骨伤愈合速度[6]。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Sadowski评价标准作为疗效评定标准。术后4个月骨折处伤口仍未愈合皆为骨折延迟愈合。其中, 骨折处无疼痛感, 行动能力恢复视为优性骨折延迟愈合;骨折处无疼痛感, 行动能力欠佳视为良性骨折延迟愈合;骨折处有细微疼痛感, 需使用支具行走视为尚可性骨折延迟愈合;骨折处有明显疼痛感, 行动不便为差级骨折延迟愈合。优性和良性愈合视为有效治疗[7]。总有效率=优性率+良性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愈合效果比较
对照组骨折延迟愈合总有效率高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观察组术后使用胰岛素与未使用胰岛素辅助患者的疗效比较
观察组中12例术后接受胰岛素辅助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1.7%, 未接受胰岛素治疗的12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慢性内分泌代谢疾病, 可引起患者身体代谢机制混乱, 造成身体内糖类化合物和蛋白质分解、合成困难, 由此影响骨伤修复速度, 延迟了骨折愈合时间。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一般缺乏胰岛素或胰岛素效果作用较差, 因而在治疗糖尿病时, 多采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与降糖药配合治疗。在治疗患者骨折时, 也可作为辅助药物进行使用。
注:与使用胰岛素组比较, *P<0.05
本次研究过程中, 对照组有20例为优性骨折延迟愈合, 良性和尚可性骨折延迟愈合分别为4例和2例, 总有效率为92.3%;观察组中优性骨折延迟愈合10例, 良性和尚可性骨折延迟愈合分别为7例和4例, 差级骨折延迟愈合有3例, 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治疗效果差距较大。由此可以看出, 2型糖尿病是影响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后延迟愈合的主要因素。
比较两组患者, 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骨折患者并没有多大差异, 只是2型糖尿病患者身体内缺乏胰岛素, 或者是患者身体内并不缺乏胰岛素但是身体内的胰岛素效果较差而根本无法修复身体功能。为进一步深入探讨2型糖尿病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后的延迟愈合因素, 本研究将2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了两组, 其中12例患者在术后护理中应用胰岛素辅助治疗, 结果显示, 使用胰岛素辅助治疗的患者优性骨折延迟愈合8例, 良性和尚可性骨折延迟愈合分别为3例和1例, 总有效率为91.7%;未使用胰岛素进行辅助治疗的患者优性骨折延迟愈合2例, 良性和尚可性骨折延迟愈合分别为4例和3例, 差级骨折延迟愈合有3例, 总有效率为50.0%。
通过本研究可知, 使用胰岛素进行辅助治疗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骨伤恢复速率基本一致, 由此可知, 2型糖尿病是影响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后延迟愈合的一大因素。在2型糖尿病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中, 应用胰岛素辅助治疗将会取得较好疗效, 至于其可能机制, 可能为机体内分泌失调的影响或胰岛素对骨伤愈合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勇, 毛晓明, 张玲玲, 等.老年2型糖尿病发生骨质疏松的临床多因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 2012, 26 (5) :380-382.
[2] 李会会, 姜涛.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骨密度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3) :2711-2713.
[3] 胡玲萍, 吴雪华.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相关危险因素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4, 7 (1) :107-109.
[4] 赵蔚菁, 马小军, 周宁峰, 等.2型糖尿病老年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后的延迟愈合[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2 (33) :6509-6512.
[5] 孙皎, 孙华, 顾芹, 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量容积定量CT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17) :2174-2175.
[6] 孙皎, 李圆.老年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制[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2, 18 (4) :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