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型特征

2024-11-29

体型特征(通用12篇)

体型特征 篇1

美国学者希思和卡特指出:“体型是对人体某个阶段结构与组成成分的定量描述”[1]。这个体型的定义体现了个人体型随年龄、营养、发育和体质状态的不同而变化的趋势,而体型又会对人的生理功能、运动素质、 心理情感、社会适应性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青少年的体型发育规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处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体型特征,这对展望青少年身材发育的未来趋势、评价营养状况、及时对生长发育进行必要的干预具有重要意义。Heath-Carter体型评价法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国际生物发展规划”推荐使用的综合评价个体和群体体型的方法[2]。我们用希斯 - 卡特体型评价法对南京市中小学生体型进行测量评价,以此来了解南京市中小学生体型特点及变化规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3年9月开始抽取南京市区18所中小学96个班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4 071人,其中男生2 518,女生1 553人;小学生1 337,初中生1 362,高中生1 372人;所有测试者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无生理缺陷。

1.2方法

1.2.1测量南京中小学生的身体指标测量均由课题组成员通过当地中小学体育老师协助,根据希斯 - 卡特体型测量方法[3]测量身高、体重、皮褶厚度(肱三头肌T1、肩胛下角下T2、髂肌上T3、腓肠肌)、肌肉维度(肱二头肌A和腓肠肌B)、骨径(肱骨C和股骨D)、跟腱、踝围共10项指标,并对测量数据的可靠性进行检验,经检验,所测数据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2,测量可靠性符合要求。

1.2.2体型分类[4,5]人类体型一般划分为3种,即内胚层体型(圆胖型)、中胚层体型(肌肉型)和外胚层体型 (瘦长型)。内胚层体型是由内胚层发育成的组织占优势的一种身体建造类型,全身各部较软而圆,消化器官肥大,脂肪沉积丰富,故躯干和大腿特大,而上肢和小腿特细;中胚层体型是由中胚层发育成的组织占优势的一种身体建造类型。其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颇为发育、体格健壮、结实,有粗壮的外表;外胚层体型是由外胚层发育成的组织占优势的一种身体建造类型,其体形细长,显得瘦弱,肌肉组织和皮下组织不发达。

1.2.3计算项目各年龄内胚层、中胚层及外胚层成分的内、中、外因子值反映在平面弧形三角体型图上的X、Y坐标值,健康体重范围(HWR)= 身高 /3姨体重)等。 1.2.4体型分值的计算与分析评定采用查表法对人体三种成分进行评定。我们采用SPSS 10.0社会统计学软件,对所测数据在SVGA计算机下完成计算[6]、 评分与查表的全部工作,并绘制体型分布图。计算公式如下。

皮下脂肪量T(mm)=T1+T2+T3;

如果身高>170.18 cm,则T=(T1+T2+T3)×170.18/ 身高;

内因子 =-0.7182+0.1451 (T)-0.000 68 (T2)+ 0.000 001 4(T3);

中因子 =0.188 A+0.161 B+0.858 C+0.601 D0.131 H+4.5;

外因子 =HWR×0.463-17.63(38.25<HWR<40.75)。

注:T1为肱三头肌,T2为肾胛下再下,T3为髂肌上,A为肱二头肌,B为腓肠肌,C为肱骨(cm),D为股骨。

2结果

2.1体型特征的年龄变化趋势

2.1.1各年龄段体型状况南京市中小学生男生体型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分为3个阶段:6~11岁小学阶段的体型为均衡的内胚层体型,12~14岁初中学生为偏中胚层 - 外胚层均衡体型,15~17岁高中阶段的体型为均衡的中胚层体型;南京市6~11岁小学女生体型为偏中胚层型的外胚层体型,12~14岁的初中女生体型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15~17岁高中女生体型为比较均衡的内胚层体型。见表1。

2.1.2各年龄段体型分布南京市中小学生男生体型分布基本按照小学、初中、高中3个阶段分别分布在二维坐标中心点附近的内、外、中胚层区域,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内胚层区域出发向东外胚层区域移动,然后再向北方向的中胚层区域移动。对相邻两个学习阶段的体型比较:小学生与初中生体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2,P<0.05) ,初中生与高中生体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P<0.05)。南京市中小学生女生体型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小学阶段的外胚层逐渐向北移动,至初中阶段体型基本分布在靠近中心点中胚层区域,随着年龄增长继续向西内胚层区域移动,高中阶段女生体型基本都分布在内胚层区域。对女生相邻两个学习阶段体型进行比较,体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2、4.36, P<0. 05)。见图1、表2。

注:HWR 为健康体重范围。( )内数字为相应的标准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南京市6~13岁男生内因子值保持相对稳定, 而女生内因子值则呈上升趋势,中因子值保持下降趋势,外因子值保持上升趋势。此后,男女生内、中因子值上升,外因子值下降。男生在中因子方面保持相对优势,女生则在内因子方面比男生优势。 HWR的变化趋势与外因子值的变化趋势一致,男女生分别在13、11岁达发育高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男生体脂率先降后升,女生体脂率则是呈缓慢持续上升趋势。

2.2体型分布南京市中小学生男生体型分布中均衡的内胚层占10.4%、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为10.8%、中胚层为10.9%、内胚层 - 中胚层均衡型为10.9%和均衡的外胚层为10.5%、偏中胚层的外胚层为14.9%。其他7种体型所占比例较少,均小于10%。女生体型主要集中分布在外胚层 - 内胚层均衡体型(10.9%)、偏内胚层的外胚层体型(12.3%)、均衡的内胚层体型(14.7%)、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23.4%)、偏内胚层体型(10.3%) 和偏外胚层的内胚层体型(14.1%),可以看出女生的这6种以内胚层为主体型类型占总样本的比例达85.4%。

2.3体型的性别分布反映南京市中小学生男生身体消瘦程度的外胚层成分的外因子平均值3.0,反映骨骼、肌肉强健程度的中胚层成分的中因子值为3.5,反映身体脂肪含量程度的内胚层成分的内因子平均值为3.3。反映女生身材消瘦程度的外胚层成分的外因子平均值为3.9,反映女生骨骼、肌肉强健程度的中胚层成分的中因子平均值为3.4,反映女生身体脂肪含量程度的内胚层成分的内因子平均值为3.4。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体型进行比较,6~10岁时男女中小学生体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P>0.05),从11岁开始男女生体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 P<0.05),13岁时男女生体型的变化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 P<0.05), 15岁男女生体型差异最大(t=5.32,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由均衡的内胚层体型沿着逆时针向偏中胚层的外胚层体型及均衡的中胚层体型过渡,而女生则从均衡的外胚层体型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按照逆时针向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均衡的内胚层体型过渡。

3讨论

体型对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生理功能、情感心理、体质健康、对社会发展适应性以及对以后选择职业意愿均能产生一定的影响[7]。中小学生正处在儿童青少年快速成长、发育的特殊阶段,这个阶段在受甲状腺激素、 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性激素的共同作用影响下,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皮下脂肪、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内脏器官逐渐发育,体型在其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不断发生相应地变化。研究儿童青少年生长过程体型发育规律与特点,能了解他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体格生长和营养状况,从而为我国运动员的选材、心理学、体质人类学和医学等领域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南京市中小学生在6~11岁前,男女生体型差别不大。从生理学上讲,儿童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以前,男女生在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发育程度相差不大,因此男女生的身高和体重也就区别不大。在这个年龄段, 城市儿童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疼爱有加,加之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以及现代网络动漫、游戏的影响,城市儿童出现营养过剩和户外活动严重缺乏现象,由此导致了城市儿童在这个年龄段出现超重、肥胖比例较大,2013年南京市3 000多名小学生的体质健康调查的报告也显示,大约33.46%的小学生体重出现超重,达到肥胖标准。因此在这个阶段城市儿童体型多为内胚层成分为主的体型。由于女生较男生发育早一二年,11岁时,南京市小学生女生生长发育进入突发期,此时,女生身高增长幅度高于男生,女生体型为外胚层成分为主体型。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都进入人体发育快速增长的青春期后,加之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增加,南京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明显增快,体型也随着发生变化。11岁以后,南京市初中学生男生体型由小学的内胚层成分为主体型逐渐转变为外胚层成分为主的体型。也就是说,在这个年龄段骨骼、肌肉发育较好, 由于骨骼的发育速度快于肌肉发育速度,出现了身材消瘦的细长体型,也就是以外配层成分为主的体型。而女生11~15岁时,身高增长幅度逐渐低于男生,15岁后更是明显缓慢,而此时,女生皮下脂肪生长较快,体脂率显著上升,由此女生体型逐渐转变为偏内胚层体型的中胚层体型。

南京市中学生15岁以后,男女生体型差异越来越明显,男生表现为骨骼和肌肉生长发育加快,皮下脂肪则生长变慢,由此在肌肉充实度、身高、骨径方面逐渐优于女生,体型表现为偏外胚层的中胚层体型为主。女生进入15岁后,骨骼、肌肉不但增幅小而且较早出现停滞,由于这个阶段女孩雌性激素分泌较多,而雌激素有促进脂肪组织沉积的作用,因此,这个阶段的南京市中学生女生皮下脂肪含量相对较高,体型较为丰满,第1成分也就是内胚层成分占优势。提示,南京市15~17岁中学生男生骨骼、肌肉发达,以中胚层成分为主,女生皮下脂肪含量相对较高,且高于相同年龄组男生,体型为以内胚层为主体型。

Heath-Carte体型法能综合反映营养状况和形态特征,就个体来说,内胚型者表示脂肪含量增高,躯干软而圆,显示营养过盛,缺乏锻炼;中胚型者骨骼肌肉发达,体格健壮,营养均衡;外胚型者皮下脂肪不足, 肌肉不发达,多瘦高,反映营养不良。 Heath-Carte体型法在判定营养状况方面比其他方法更为准确[8], 如15~18岁女孩多数体态丰满,按身高标准体重法判定为超重或肥胖,但多数体型定位在偏中胚型的内胚型区,虽然她们的体重较重,但体脂并不高,与真正的肥胖有较大的差别。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体型特征 篇2

彩虹鲨属于比较容易饲养的热带鱼品种,也是属于热带鱼中体型偏中、大型的品种,其成年最大体长可以达到12厘米,身体像梭形,体高可达5-6厘米。

彩虹鲨的体态和红尾黑鲨相似,长达12厘米。吻端有短须,游动迅速,体呈长梭形,稍侧扁,尾鳍呈叉状,幼鱼阶段体色是很浅的混合色,接近成色时呈青灰色,各鳍均呈红色,但不艳丽,在光照之下,闪闪生辉。所以一直受到大家的喜欢。

彩虹鲨体延长而侧扁。腹部轮廓较为平坦。口前位,吻端具短须。背鳍高且呈三角形,位于鱼体之中后方,整体看来类似鲨鱼之体型。体色一致为黑色,雄鱼体色较深。各鳍均呈深黑色,唯尾鳍为鲜橘红色,胸鳍则淡色,或微橘黄色。

动物体型在“缩水” 篇3

“人们也许不想接受这样一个新的现实:一切都在缩小。”比克福德说。两年前,他和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生物学家珍妮弗·谢里丹一起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东南亚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梳理科学文献时,我们惊讶地发现一种趋势:动物的个头都在缩小。”他说。为了找出原因,两人查找了更多的研究论文,发现这种现象也发生在其他物种身上。从植物到食物链顶层的肉食动物,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变小,而且其中大多数物种是由于气温升高而身型缩小的。

英国科学家曾发现,在苏格兰的某个岛上,以前绵羊在夏天都要靠多吃草来增加体重,这样才能度过难熬的冬天。但由于全球变暖,过去的24年来,这种绵羊的体型平均缩小了5%。

还有憨厚敦实的北极熊,虽然与其他动物相比体型稍大,但相对于其百年前的祖先而言,如今的北极熊则属苗条型。科研人员是通过研究北极熊的头骨尺寸来推算其体型的,在对比了近300个北极熊头骨标本后,发现北极熊的头骨尺寸在过去百年里缩小了2%~9%。

比克福德和谢里丹梳理了80多项科学研究,综述全球各种物种体型缩小的证据。比克福德举例说,棉花、玉米、西番莲、草莓、芥菜、珊瑚、小龙虾、扇贝、鲤鱼、三文鱼、鳟鱼、青蛙、蟾蜍、果蝇、蝾螈、海鬣蜥,以及许多鸟类、松鼠、北极熊、索艾羊和石貂等体型都有显著缩小。

科学家认为,动植物普遍缩小与全球变暖有关。那么,气候变化究竟是如何影响物种大小的呢?对此,比克福德表示:“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懂物种缩小的原因。不过我们猜测,体型、新陈代谢率和温度都是相关联的,因此当温度升高时,新陈代谢率升高,动物的体型也随之减小。”

当然,物种体型的缩小幅度还不至于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比克福德表示,全球平均气温每上升1℃,植物的体型可能缩小3%~17%,而动物体型缩小的比例可达6%~22%。“当然,还不至于你走到大街上,看到树木忽然缩小到原来的一半大小”。

比克福德和谢里丹在研究报告中写到,尽管与全球变暖相关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有助于植物生长,但温度、湿度和营养对它们来说同样重要。因此在一些变得炎热、干燥的地区,许多植物难以茁壮成长。同时,植物的生长与水息息相关,亚热带等地区正变得愈发干燥,水资源也在减少。即使是在赤道、高纬度地区等预计降水量会增加的地方,降水的波动幅度增大,也可能导致一段时期内的降雨有限。

另外,许多地区的干旱可能导致森林大火,并因此减少了土壤中的氮含量,而这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为此,植物只好缩小体型来适应这些波动。

随着植物体型的缩小,食物链上端的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必须摄取比以往更多数量的食物,来满足自己的能量需求。否则,只好转为捕食其他物种,或者缩小体型甚至死亡。

科学家还称,生物体型变小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大自然更青睐个头小的动物所引起的。因为在各种资源波动增大的情况下,它们更容易满足自己的能量需求。比克福德认为,物种体型普遍缩小的现象值得关注。“我们最终可能看到粮食产量下降,野生和家养动物体型变小。虽然目前猜测这些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还为时过早,但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他说。

体型特征 篇4

喜德山地乌骨鸡是居住在喜德县山区的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 经人工和自然选择, 从本地土鸡中选育出来的品种, 具有乌皮、乌肉、乌骨, 肉质香嫩的特点, 抗病力和适应性强, 为肉蛋兼用的品种。

喜德山地乌骨鸡中心产区为喜德米市、洛哈等相邻乡镇, 分布于巴久、洛莫、贺波洛、博洛拉达、两河口、东河、西河等县境内24个乡镇的中、高山村社。

2 外貌特征标准

喜德山地乌骨鸡头部清秀, 多为单冠, 有少量的豆冠和玫瑰冠, 喙粗长、眼大而明、活泼好动, 站立稳健;鸡冠、肉垂、脸和耳叶的色泽红里透黑, 喙、皮肤、脚趾和骨均为黑色;腰背宽平, 体形丰满, 结构匀称, 体质结实, 肉用体型较明显。

3 外貌特征分类

见表1。

4 生产性能标准

见表2。

5 喜德山地乌骨鸡分级标准

5.1 喜德山地乌骨公鸡分级标准

见表3。

5.2 喜德山地乌骨母鸡分级标准

见表4。

摘要:介绍喜德山地乌骨鸡体型、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 以加强喜德山地乌骨鸡品种 (类群) 资源保护, 确保喜德山地乌骨鸡遗传性能的稳定, 规范喜德山地乌骨鸡的典型特征和生产性能标准, 为进行选育提高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体型特征 篇5

银鲨的眼睛比较大,雌雄鉴别在外观上不容易区别开来。由于银鲨的身体强健,性格温顺活泼,饲养难度不大,所以也深受水族爱好者的喜爱。银鲨幼鱼时期可以和其他鱼混养,但是长大后建议单养或者和体格相当的观赏鱼混养。

成年银鲨身长可达30余厘米,亚纺锤形。各鳍端均呈尖形,背鳍、腹鳍、臀鳍三角形,尾鳍深叉形。银鲨的体色为银色,腹部泛白,各鳍微泛黄,明显特征是:背鳍、腹鳍、臀鳍和尾鳍外缘均有黑色宽边,黑边内侧为淡灰色宽带,十分醒目。

“体型”的启迪 篇6

笔者在圆柱和圆锥的单元复习课上,出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体积相等的两个圆柱体,底面积和高一定分别相等。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沉思片刻,一名学生举起了小手说。

“为什么?”笔者顺势追问。

“因为这两个圆柱的体型可能不相同。就像体重相同的两个人一样,可能一个矮矮胖胖,一个高高瘦瘦。”这名学生边说边比划。

“两个圆柱体型不相同。”如此形象巧妙的比喻真出乎笔者的意料,笔者被他精彩生动的发言所折服,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全班学生也跟着鼓起掌来。一个精当的比喻省去了那么多繁杂的计算,取代了那么多枯燥的讲解,真是妙不可言!

由此可想,设喻不是语文教学的专利,它还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它能使抽象的概念与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知识浅显化,取代冗长的释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除了注意运用直观演示这一手段外,还可以不失时机地准确设喻,优化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线索,架起思维的桥梁,从而使教者轻松,学者愉快,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体型”的精妙比喻就将“体积相等的两个圆柱体,底面积和高不一定分别相等”的判断深深烙在了学生的记忆中,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个中道理,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意义。

(作者单位:通山县杨芳林乡中心学校)

体型特征 篇7

纵观100多年篮球运动的历史, 身高、体重、年龄等都是球队最重要的基础参数。20世纪50年代初, 篮球运动员的身高急速发展, 使篮球运动演变成为“巨人游戏”;60年代, 篮球比赛的“速度”限制了身高的盲目增长;70年代, “高度”、“速度”和“技巧”融为一体;80年代以后, 篮球运动进入了激烈的“对抗”时期, 随着对抗的加剧, 篮球运动员的体重和力量迅猛增加, 一切技术也都必须经得起“对抗”的检验才具有实际意义, “对抗”的基础首先就是身体的对抗, 然后才谈得上战术、经验、意识、心理等等的对抗, 而这些又都与运动员的年龄紧密相关。分析CBA与NBA运动员在基础指标上的差距, 对我国篮球运动员在选材、训练、阵容配备及对延长运动寿命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2009赛季CBA运动员212名, NBA运动员491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数理统计法

在Windows下利用EXCEL软件对所获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

1.2.2 比较分析法

对CBA和NBA2008—2009赛季不同的位置的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体型和年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08—09赛季 CBA与NBA篮球运动员身高比较

2.1.1 CBA与NBA篮球运动员平均身高情况

NBA中的高大队员在比赛中均能将个人的高壮体魄、惊人的弹跳力、快速多变的奔跑移动及无与伦比的技术和技巧融于一身, 在这一点上, CBA中的高个队员与NBA中的高个队员依然有着一定差距, 具体表现为身体不够灵活、脚步移动慢、柔韧性差, 因此在训练高个子队员时教练员应当更新观念, 探索适合我国运动员训练的有效方法。

2.1.2身高在篮球比赛中的作用

身高已成为现代篮球竞赛中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身高作为现代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指标之一, 运动员高度的特殊作用越显重要, 其身材越来越高已成为篮球运动必然发展趋势。篮球高度是运动员的身体高度、臂长、弹跳高度以及制空高度的综合, 制空高度是指在空间完成技术动作的高度, 包括抢篮板球高度、扣篮高度、跳投出手高度以及封盖高度等。这里所强调身高的重要性决不是身高越高越好, 而是深入研究其上场阵容高度结构的合理性问题, 篮球场上的分工与运动员在不同位置的身高有着必然联系, 无论NBA还是我国的CBA, 各队在抓好本队技战术同时, 都注重队员的身高, 身高已成为衡量一支球队实力的重要标志。

2.2 08—09赛季 CBA与NBA篮球运动员体重比较分析

2.2.1 CBA与NBA篮球运动员平均体重情况

CBA球员的体重在总体上与NBA球员有着显著的差异, NBA491名球员的平均体重101.8kg, 而CBA中212名球员的平均体重92.4 kg。CBA球员的平均体重与NBA球员的平均体重相差了9.4 kg, 这说明了CBA篮球队员身体单薄、力量差。队员在体能、体格训练及营养膳食搭配上还存在着不足。

2.2.2体重在篮球比赛中的作用

现代篮球运动不仅要求运动员有一定身高, 还要求运动员有强壮的体格。强壮的体格主要体现在运动员的体重上。只要身高和体重在对抗中不处于下风, 在抢位、卡位、防守和抢篮板球中不处于下风, 在比赛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2.2.3对CBA与NBA优秀前锋的篮板球的比较

抢篮板球上我们的前锋处于劣势, 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这充分暴露出了CBA队员缺乏冲抢篮板球的意识、对篮板球落点的判断不准确及身体对抗能力差等诸多因素。建议将外围的抢篮板球训练放在与内线同等重要的地位。增加训练时间, 借鉴NBA的方法手段。可增设抢篮板球指标, 如统计外围队员所防对手抢到的篮板球、因外围队员没有堵位而让对手抢走的篮板球、以及外围队员应冲抢而没有冲抢的次数等等。

2.2.4对CBA与NBA优秀前锋的犯规指标的比较

“每场平均犯规次数”CBA与NBA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与欧美强队比赛时, 中国队队员防守脚步移动慢, 对抗性差, 从而导致被迫性犯规增多, 平均每场比对手多3次, 使得防守的攻击性和压迫性减弱, 对对手的威胁减小。同时对手进行底线、正面突破结合无球队员的空切、背插, 使中国队内线防守多次出现空当, 而中国队队员面对如此进攻只重视对球的防守, 忽视对无球队员的控制, 对对手的核心球员的防守缺少有效办法, 防守无球队员空切的横堵和撤堵能力较差, 对同伴的协防补防能力差, 没有很好地形成全队的整体立体防守体系。

2.3 CBA与NBA篮球运动员身高体重比较情况

从NBA转播中我们能明显地看出, NBA队员中即使是那些身材细长的选手, 如布莱恩特、卡特等, 也都肌肉线条非常明显。由此可见, CBA队员身体单薄, 也反映了我国男篮在国际赛事上不经打的原因所在。当然体型除种族上的客观差异外, 主要还是与CBA男篮体能训练方法上的不科学和营养上搭配的不合理有关。我们还可以看出CBA前锋队员体重小、力量差, 因此对抗能力差, 人们常说:“美国队篮球队员像健美操运动员”, 而我们的篮球队员像竹竿, 提高我国男篮前锋队员的体型、力量是中国篮球的希望。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CBA各个位置队员身高与NBA队员均有一定差距, 尤其后卫身高差距明显, 特殊身高队员数量不足。

3.1.2 CBA队员体型偏瘦, 其中CBA前锋体型与NBA差距明显、中锋体型存在一定差距、后卫体型不存在差距, 因此体重偏轻从而造成对抗处于劣势。在篮板球争抢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犯规上无明显差异。

3.1.3 CBA队员平均年龄较NBA队员小, 尤其中锋和后卫差距明显, 且过早的职业训练缩短他们的运动寿命, CBA队员的年龄大部分集中在20—25岁间年龄小, 而NBA主要集中在26岁以上年龄段。

3.2 建议

3.2.1建立优秀运动员数据库, 聘请国内相关学科专家对运动员的训练, 比赛营养、恢复等进行综合研究, 以建立优秀运动员的年限和身体素质。

3.2.2应该延长优秀队员的运动年限, 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应该向NBA的年龄模式靠近。

3.2.3在以后的训练中应该加强中国前锋队员争抢篮板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章明.CBA甲A与NBA队员身高体型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1998, (6) :34-37.

[2]魏进培.CBA与NBA不同位置优秀运动员身高、体重及年龄特征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 :102-104.

体型特征 篇8

在怀孕期间, 由于体内的荷尔蒙急剧变化, 导致了孕妇体形的明显改变, 最显著莫过于胸部和腹部的变化。

腹突点是腹部最突起处, 妊娠前3个月, 腹突点位置不明确, 随着妊娠期的延长, 腹突点变得明显且不断发生变化, 腹突点位置的变化影响连衣裙胸下分割线及裤装等的设计。妊娠4个月时, 稍看出下腹部的隆起;从耻骨中央到下腹部的隆起处长度, 在医学称为尺测耻上子宫长度 (又称子宫高度) 。至20周末, 为15.3~21.4cm;妊娠24周末时, 下腹部隆起开始明显, 耻骨中央到下腹部的隆起处长度18.0~25.1cm;妊娠28周末, 长度为21.8~29.0cm, 下腹部隆起处在肚脐位置, 但一般不超过腰围线, 这时已形成典型的孕妇体型;妊娠7个月时, 下腹部最隆起处上升至肚脐以上和腰围部位, 上下腹部都大;妊娠月份越大, 下腹部隆起处升至胃的位置, 并压迫胃和心脏, 腹突点的变化决定孕妇装的相应尺寸与规格。最明显的是子宫高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孕妇裤装的前立裆尺寸及腹围 (见表1) 。

二、妊娠中期体型分类

通过对西安市高陵县300名妊娠中期女性人体测量数据的分析, 总结出该地区妊娠中期女性体型随时间变化的总体特征。根据现行国家号型标准GB1335-97制定思路进行妊娠中期体型分类。

1.体型分类的原则

体型分类的原则有:符合妊娠中期体型变化的客观规律和服装生产的实际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妊娠中期孕妇消费群的需要;便于应用推广。

2.妊娠中期体型比较

由于妊娠期女性体型的变化速度快, 变化量大, 要进行体型分类, 应随着孕期的进展, 可按妊娠周进行划分。对妊娠中期体型与正常女性体型数据进行比较 (见表2) 。

从表中分析可得:

受自身发育和胎儿大小等影响, 前立裆长、腰围、腹围、腹臀最大围、上裆围在妊娠期个体的差异远大于其非妊娠期。因此, 采用腹围较合体的孕妇装规格分档趋势应细分化。

通过对胸围、腰围、腹臀最大围、臀围随孕龄的测量数值变化观察可知, 妊娠中期前立裆长多在45cm以下, 腰围尺寸多在90cm以下;腹围尺寸多在100cm以下;腹臀最大围多在105cm以下, 臀围尺寸多在100cm以下。

三、妊娠中期体型分类

子宫顺应胎儿的发育而增大, 子宫高度影响腹围。以腹围、臀围为主要控制部位, 从第20末周开始到妊娠第28周末, 按照体型变化的快慢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16末周开始到妊娠第20周末 (17~20周) , 标为C1;第20末周开始到妊娠第24周末 (21~24周) , 标为C2;第24末周开始到妊娠第28周末 (25~28周) , 标为C3。

通过对妊娠中期女性进行独立随机抽样, 并测量了每个实验对象的身高、腰围高、前立裆长、立裆长、上裆长、腰围、腹围、腹臀最大围、臀围、上裆围、大腿围尺寸, 在科学地分析统计了相关数据后, 列出妊娠中期体型分类表 (见表3) 。

四、讨论

妊娠中期几个主要部位尺寸分布较非妊娠期分散腰围尺寸分布最分散;处在妊娠中期的女性在身高不变的情况下, 身体腹部的各个围度尺寸以及上裆围变化非常大, 完全超出了身高变化对它们的影响, 造成一种与身高无关或相关性不明显的结果;由妊娠中期女性人体尺寸的描述性统计中可以看出腹围、腹臀最大围取值最大, 从而决定了妊娠期女性的裤子结构不能再单纯地以腰围、臀围为基准进行结构上的变化, 需同时考虑以上各个因素, 并将腹围、前立裆纳为决定妊娠中期体型分类的关键因素中。

摘要:本文探讨了妊娠中期女性不同时间段内由于胸部、腹部等主控部位变化导致体形变化, 将女性标准体与妊娠中期体型的12个测量部位进行比较, 总结其规律并进行妊娠中期体型划分。为孕妇服装结构制图及设计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

关键词:妊娠中期,体型分类,腹围数据

参考文献

[1]Kazuya Sasaki, Kazuhiro Miyashita, Masayoshi Edamura, et al.Evalua-tion of foundation comfort based on the sensory evaluation and dynamic clothing pressure measurement[J], Jpn Res Assn Text, 1997, (38) .

[2]费翔华, 李艳梅, 孕期体型分析及女装设计[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 (4) .

[3]戴鸿, 服装号型标准及其应用[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

体型特征 篇9

一、“点、线、面、体”立体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点、线、面、体”立体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技能素养、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评价体系。为此,我院提出了培养高职学生“技能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三大素养的目标,并提出了构建立体型高职人才培养机制的理念,使所培养的高职技能型人才既达到有专业技能特“长”,又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基础和较“宽”的人文素养的这样一个长、宽、高的“立体型”高职人才(如图1所示)。

这个立体型三个“面”中的技能素养“面”是由若干能力“线”和一些基本能力“点”所构成,它源于学院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思路,确定了各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能力。

二、“点、线、面、体”立体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我系的实践

1.技能素养面的构成。《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是矿山工程系的三大支柱专业之一。我们经过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调研,从工作岗位(群)、工作过程分析、岗位能力确定、核心能力等方面,确定了“会编程,精操作,善管理,重安全”的专业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又确定了“工程语言能力”、“基本工艺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基本管理能力”、“基础设计能力”等5个专业基本能力,而每一个专业基本能力又分解成若干能力“点”,根据能力“点”培养要求,确定对应的课程,从而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这就是由每一个专业基本能力“点”构成的能力“线”,进而由这5个专业基本能力“线”构成的技能素养“面”(如图2)。

2.职业素养面的构成。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从新生入学开始,努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对学生进行专业、行业形势教育,使学生关心行业发展,关注专业方向,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让他们憧憬未来职业,树立职业理想,端正学习态度;教育学生将职业道德培养、职业荣誉、职业理想落实到课堂学习、课外活动、专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培养学生树立“6S”意识、团队的相互协作意识、节能环保意识、质量成本意识和勤奋敬业自律精神。

3.人文素养的构成。开设《大学人文》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字功底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和正义感,具备感恩之心,提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开设社团活动和融通讲堂,使学生在各具特色的活动中体验生活、提升素质,拓展心灵。

4.“点、线、面、体”的考核。为了保障“点、线、面、体”立体型高职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和效果,我们根据学院“点、线、面、体”立体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分别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了“点、线、面、体”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的考核,由过去的教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改为对教师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而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否最终由企业人员、学院人员、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用人单位等五方进行综合评价。

(1)对教师的课程教学效果以学院为主体,由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进行“点”评价。对大一学生,对工程制图课程所对应的零件图、装配图的识读能力“点”掌握情况进行考核,从而对教师的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2)对专业基本能力培养效果以企业和学院双主体,由企业人员、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进行“线”评价。对大二学生,要求以CAD的形式画出我院教学矿井的生产开采系统、综采工作面的设备的配套情况,标注安全通风线路、设计安全设施、安全避灾线路和避难硐室,并对采煤机等综采设备进行安全运行和常见故障排查,将本专业的《煤矿开采系统》、《矿井通风》、《煤矿机械》、《采煤工艺及工作面管理》、《煤矿安全》、《矿图与采矿CAD》等专业核心开采融为一体,作为对学生技能素养面的综合评价。

(3)在技能素养考核的过程中,以“6S”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作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考评,即职业素养面的考评,与此同时以人文知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职业礼仪、审美情趣等方面作为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考核,即人文素养的考评。最终以技能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三个素养“面”,形成全方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和“体”的评价。

三、“点、线、面、体”立体考核的感想

1.实现由过去的教师重点考核学生学习成绩,改为对教师课程教学效果的考评,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2.由过去单一的以一卷定成绩考核方式,变为边学习边考核的过程考核方式和最终与“企业、学生、家长、教师、用人单位”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进行“体”的考核,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3.“点、线、面、体”的考核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背景和文理差别等因素,采取了随机抽样考核的方法,比例为10%。我们将会在此增大抽查比例,使“点、线、面、体”的考核成绩更具有代表性。

总而言之,“点、线、面、体”立体型高职人才培养是一项新型的评价机制,我们将会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断的进行提升和完善,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高职教育的发展。

摘要:高校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实施课程教学探索是高校教师的职业使命,是实现人才强校、人才强国的必由之路。本文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运用“点、线、面、体”立体型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技能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三大素养,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突出能力本位,循序渐进逐步探索合理的新型教学评价机制,让学生逐步深入专业,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能力本位

参考文献

[1]运城职业技术学院.点线面体立体型高职人才培养评价机制[Z].

[2]白伟.现代高职教育的教师需具备素养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4,(11):13-14.

培育体型理想的后备蛋鸡 篇10

1 理想体型的标准

体型=体重+骨架,也就是说体型是体重和骨架的综合体现。体重在标准范围内,骨架大小适中即为理想体型。体型不合适会给生产带来很多不利影响,瘦鸡:产蛋延迟、高峰率低、产蛋总数少,平均蛋重小;胖鸡:产蛋高峰可能不差,但持续性差,脱肛多,初产死亡率高。

现在生产中,以骨架为第一限制因素,体重为第二限制性因素,且实行胫长和体重双重标准衡量雏鸡的生长发育状况。其实仅按体重变化来衡量雏鸡的生长发育状况也是不准确和不全面的。因为,合格体重的母鸡包含着骨架小的小胖鸡和骨架大的大瘦鸡,这两种鸡都不能成为高产鸡。

2 获得理想体型的措施

2.1 提供以温度为主的适宜条件

由于雏鸡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体表只有绒毛,没有羽毛,特别怕冷,因此温度是提高成活率的首要条件。试验证明,健康雏鸡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不吃不喝能存活7~9天。可见适宜温度的重要性。雏鸡的分布状态是判断温度是否适宜的标志:温度合适则雏鸡均匀分布,运动自如,形象舒服;雏鸡扎堆、叽叫,靠近热源,说明温度偏低;雏鸡远离热源,翅膀散开并张口喘气,呼吸急促,说明温度偏高。雏鸡日龄越小对温度稳定性的要求越高,初期日温差应控制在2℃之内,到育雏后期日温差应控制在4℃之内,避免因温度不稳定给生产造成较大损失。温度的控制还应根据鸡群和季节变化的情况灵活掌握。

(1)对健壮的鸡群育雏温度可以稍低些。在适温范围内温度低些比温度高些效果好,此时雏鸡采食量大、运动量大、生长也快。

(2)对体重较小、体质较弱、运输途中及初期死亡较多的鸡群温度应提高些。

(3)夜间因为雏鸡的活动量小,温度应比白天高出1~2℃。

(4)秋、冬季节育雏温度应高些。寒流袭来时,更应该提高育雏温度。

(5)断喙、接种疫苗给鸡群造成很大应激,也需要提高育雏温度。

(6)鸡群状况不佳、处于临病状态时,适当提高舍温可减少雏鸡的死亡。育雏后期随着日龄的增长,雏鸡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增强,应及时降温。降温的速度应根据鸡群的体质、生长发育状况及季节气温变化的趋势而定,大致每天降低0.5~0.7℃,也可每周降低3℃左右,直到适温为止。

进雏前提前预温是保证温度稳定的重要措施。寒冷季节,尤其是新建鸡舍一定要提前3天生火,只有让墙壁、地面、设施都热透了,舍内温度才容易掌握平稳。若预温过晚,舍内浮温虽然达到了要求,但炉火火势稍减,墙壁、设施中的冷气就会向外释放,形成热冷空气竞争,造成舍温不稳,将增加雏鸡的死、淘率和弱鸡比率。

2.2 骨架和体重的生长速度不同

以罗曼褐商品蛋鸡为例,成年鸡的胫长106~107mm, 4周龄的胫长53mm,已完成全部发育的50%;8周龄胫长80mm,完成75%;16周龄则完成全部的胫长发育。而体重的发育4周龄250g,仅完成成年体重的13%;8周龄590g,完成30%;18周龄1440g,完成72%;36周龄才达到成年体重2000g。而在9周龄到18周龄的时间内,体重增加了850g,占成年体重的43%,是体重发育的关键阶段。从上看出,育雏期以骨架发育为主,育成期则以肌肉(体重)发育为主。同时雏鸡骨骼的发育(0~8周龄)取决于蛋白质质的高低;而肌肉的发育(9~18周龄)则取决于能量的高低。

2.3 根据体型发育进行饲养管理

根据体型发育的特点,在饲养管理中应抓好雏鸡8周龄前的胫长发育,使8周龄胫长达标或超标,体重达标准体重的上限,要达到这些标准需采取高营养育雏。雏鸡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但胃容积小,消化率低,而且经常受温度变化,免疫、断喙等因素的刺激,影响了采食量和体型的发育。因此,育雏前期(0~4周龄),应精心配制日粮。罗曼褐商品鸡的营养要求,代谢能2900千卡/kg,粗蛋白21%,蛋氨酸0.48%,赖氨酸1.2%,并保证钙磷等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的需求。这不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骨骼系统,而且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免疫系统,使雏鸡胫长、体重提前达标,同时拥有坚强的抗病能力。

2.4 提高均匀度

宝宝不良体型的矫正与复健 篇11

不良体型1:弯腰驼背

“宝宝,走路要抬头挺胸。”常听妈妈这样纠正小孩。相信孩子弯腰驼背困扰了不少妈妈,其实只要纠正方法得当,大多数孩子是会改掉这个坏习惯的。

如果宝宝长期坐姿、站姿不良或经常躺在沙发上,再加上缺乏运动,使背肌使力不当或无力,就会导致弯腰驼背。

建议妈妈按照下面的步骤,改善孩子弯腰驼背的状况。

1.平时应告诫孩子,站时,要挺胸抬头;坐时,要腰脊挺直;走路时,应挺腰收腹。

2.通过走路、跑步、游泳、骑自行车及有氧舞蹈、扩胸等可伸展肌肉的运动来改善不良姿势。尤其是着重背肌训练的规律运动,如游泳等。

3.久站或久坐后,可站起来靠墙站立做平背运动,一次20~30分钟;或让孩子经常看看穿衣镜中的自己,增强其改正的信心。

不良体型2:“趴趴熊”

你家的宝宝是趴趴熊吗?他是否总是趴着看电视、趴着看书呢?如果妈妈不想让孩子变成“软骨头”,就要特别留心了!

如果孩子经常有上述情况发生,妈妈要考虑是不是孩子的视力出现了问题,应及时带孩子做视力检查。如果不是视力的问题,就应该耐心地帮助孩子改掉这种不好的习惯。切记,不要大声地呵斥孩子。

可通过以下步骤改善。

1.如孩子视力不佳,应佩戴合适的眼镜。

2.建议孩子将头向两侧慢慢转动90度,一次16下,每天1~2次。

3.站直后,颈部前倾、后仰;或颈部左右侧倾、摆动。

4.坚持运动,如柔软体操、游泳等。

不良体型3:斜颈

“奇怪,我家的宝宝看电视时,头为什么要歪一边呢?”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有这种毛病,就应该警惕孩子是否有斜颈的问题。

斜颈的小孩在外观上就很明顯,如瞪人斜视、看东西时头歪等。斜颈可分为先天和后天两个因素。如是先天因素导致的,应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矫正;后天因素除了长期姿势不良外,眼疾也是导致幼儿斜颈的原因之一。临床上发现,如孩子有斜视、轻微闪光或视力不良,就易用斜颈来平衡眼睛的水平视线,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斜颈的现象,不要简单地以为是孩子的坏习惯,更不要严厉地教训孩子,逼孩子改正,以免让孩子遭受无辜的指责。妈妈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家帮宝宝做些简单的居家复健动作,以达到长期拉筋的效果。

1.经常帮孩子按摩、拉筋。

2.玩耍时,应尽量引导孩子往反方向看。

3.侧睡时,让孩子斜颈方向的耳朵朝上。

不良体型4:脊柱侧弯

你家宝宝的肩膀一边高一边低吗?如果发现有这种情况,宝宝可能会有脊柱侧弯的小问题。大部分脊柱侧弯的宝宝,只要长期坚持保守疗法,症状就会有明显的改善,妈妈不必过于担心。

不太严重的小患者,建议用运动治疗来矫正。运动治疗的目的在于让脊柱两侧的肌肉能正常、平衡地配合。家长也可以在家里适度地帮孩子做些伸展运动,如扩胸运动、健身操、仰卧起坐等。

1.让孩子采取俯卧的姿势休息,以减少脊椎之间的活动性,降低侧弯恶化的可能。

2.站立时,尽量提醒孩子将身体拉高,或是让孩子靠墙站立,以伸直脊柱。

体型与裤子版型的关系 篇12

关键词:体型分类,裤装版型,裆部结构,舒适度,差异

裤装是覆盖人体腰节线以下, 贴合人体臀部, 在髋底部构成裆底的下装。人的下体尤其腹臀部是一复杂的曲面体。所以, 横档以上部位是裤装结构设计的关键, 应对人体腹、臀及腿部形态有准确的了解, 并满足人体下体的静态体态及动态变形的需要。

大多裤子在纸样设计的过程中只应用了臀围、腰围、身高、股上长这几个部位的规格, 而裤子外轮廓差异主要在于立裆长、前裆宽、后裆宽、裆节等部位。随着年龄的变化, 女性的体型也在变化, 正常的裤子对于体型发生变化的女性来说, 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体下体静态及动态时的舒适要求。所以在裤装设计的过程中, 要考虑针对的顾客体型, 进行舒适的裤装设计。

人体的舒适性和裤档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影响裤档参数的数值设定非常重要, 特别影响舒适性和美观性的最重要参数后斜档的倾斜量和后大档的宽度。也就是当后斜档的倾斜量的数值越大时, 后档斜线的夹角增大, 后大档的宽度相应地减少, 人体的舒适性越大;反之, 当后斜档的倾斜量的数值越小时, 后档斜线的夹角越小, 后大档的宽度相应地变长, 人体的舒适性越差。

档部作为人体躯干下部最为重要的部位之一, 对裤装影响巨大, 各打样方法的档部各尺寸均出现了差异, 立档的极差均3.2cm, 差异非常明显, 前档宽、后档宽、档节的极差分别为2.6cm, 1.24cm, 2.91cm, 差异较为明显。

P型 (梨形体) 腰围最细, 而臀围又最大, 属于窄腰肥臀型, 腰臀部形态类似梨形;O型 (柱形体) 人群腰粗臀粗, 属于肥腰、肥臀型, 腰臀部形态类似圆柱体;P型身高最高, 与高度相关的腰围高、臀高、下档长、膝盖高都最大, 属于高瘦体, 相对的O型在高度上最小, 属于矮胖体;M型体 (中间体) 最接近国标中的中间体特征, 腰臀部曲线凹凸但均匀, 占测量人群的比例最大, 覆盖率最广;F型体 (偏胖体) 相对M型体腰臀部更丰满, 腰臀差小, 偏胖, 腹臀厚是表征人体厚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4种体型在厚度指标上有明显分层, P型人群的腹臀厚最小, O型人群的腹臀厚最大。

以F体型为例, 此种体型腰腹突起明显, 臀部突出, 属于中老年女性中体型变化很明显的一种。其腰围在76.5-80.5cm之间。臀围在88-95cm之间, 其臀围围度与标准体的围度比较的接近。在版型的制作过程中, 由于该体型腹部较凸, 且腰腹部突度明显, 所以后裆斜线会有较大的倾斜角度变化, 起翘量增大。后裆宽数值变小。臀厚的增加, 臀凸明显增大, 人体侧面曲线比较的大。随着体型明显的丰满, 省的长度也随之减短。后裆斜线相当于一个省的存在, 后裆斜线角度越大, 裤型的臀部造型越大, 适合臀部较突出的体型。

O体型在正面看其腰部的宽度值与臀部的宽度值相差不大, 属于腿细腰粗的造型。人体侧面的曲线相对比较的大, 其整体是一种腰部、臀部比较宽的体型。其腰围在80-84cm之间, 臀围在90-95cm之间, 臀围差较小。在版型制作过程中, 此体型为明显的O形, 腰臀宽相差不大, 裤中侧缝线比F型稍陡。与F型相比较, 臀腰差小, 且臀较P、M型凸, 所以后裆斜线角度大于P、M体型, 小于F体。臀腰差比标准体的小, 因臀凸比较大所以省比较小, 其省长比较的短。

P体型从正面看这种体型最显著的特征是腰部的宽度与臀部的宽度相差很大。从侧面看, 前面身体腰腹部的突起比较的小, 后面身体在后腰部的厚度增加量不是很多, 使得臀部的翘起比较的明显。其腰围在68-74cm之间, 臀围在87-93cm之间, 宽度差3-6cm之间, 腰臀厚度差在4-6cm之间。在版型制作过程中, 此种体型明显的腰臀宽差, 使得纸样的侧缝处撇量比较的明显, 且撇量大于标准体。腰腹臀的厚度相差比较的大, 腰部与腹部的厚度差与标准体的接近, 使得其后裆斜线与标准体的相似。臀腰差较大, 省量比较大, 此种体型臀部厚度大, 使省的长度会相应的减短。

结论

通过分析, 了解裤装结构与人体体型的关系, 根据体型进行了人体划分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人体体型进行了纸样的设计与优化。将划分的体型版型跟标准体型版型进行比较, 并相互进行比较。不仅要了解各部位的变化程度与引起的版型变化, 还要更加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体型。归纳出不同体型最舒适的版型特点。服装是附着于人体的雕塑, 是人体体型的外部再现, 但是不同于纯粹的雕塑的原因, 服装是人体体表空间的再造。简单的说服装就是遮盖身体达到其服用性能。了解这个方面可以方便服装款式的设计人员、服装结构的设计人员与服装生产的工艺人员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是在做什么样要求的服装。

参考文献

[1]黄英, 崔志英, 夏明.华东地区成年女性下体体型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38 (3) :297-302

[2]徐虹, 刘国联.青年女性体型特征分析[J].国外丝绸, 2005 (3) :16-18

[3]张艳红.裤子档部结构设计[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2 (3) :9-12

[4]王朔.青年贴体女裤基型纸样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 2012

上一篇:国内访学下一篇:中学生社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