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教育

2024-10-12

初级教育(精选12篇)

初级教育 篇1

教育问题一直是国家和人民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 近期, 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但由来已久的重点班制度在许多学校改头换面后仍然存在着。在初级中学阶段, 只重视少数“尖子生”的培养, 将大多数学生的成长置之不理的做法对师生的道德成长有何影响, 如何解决存在于其中的问题, 本文将对此加以探讨。

一、当前重点班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 重点班制度制约着学生的身心成长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格的成长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人格具有基础性、可塑性、动力性和稚弱性。因此, 对他们的人格必须特别加以保护。普通班的学生一般会产生自卑心理。学校和教师会对他们降低要求, 即使有些同学想认真学习, 也缺少学习的动力, 过早地让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初中学生体验这种成人式的竞争氛围, 容易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不仅使没有进入重点班的孩子的学习兴趣、信心会下降, 而且使进入“重点班”的孩子心理压力增大, 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2. 重点班制度引发不良社会风气

近年来, 虽然大学的扩招降低了进大学的难度。但进入重点高中, 则意味着考上重点大学的几率更高。而目前高中, 特别是重点高中或示范高中在招生中所出现“瓶颈”现象, 提高了初中升学考试的重要性。为了让子女进入重点高中, 许多家长便从初中开始为他们“铺路”, 为其寻求优质学校、优秀班级。而等级分班制的实施, 就引发了入学、入班机会不均等现象。一方面, 一些有良好社会关系或经济能力的家长可以凭“关系”或“金钱”将孩子安插到“优生班”或“重点班”。另一方面, 对一些贫困或社会“关系”网较小的家庭而言, 他们中的部分子女无疑会因此被挤出“优生班”或“重点班”的行列。因此, 等级分班制的实施, 滋生的是更多的腐败问题, 优质的义务教育就成了有钱人的享受, 无钱人的奢侈。

二、重点班制度产生的原因

1. 当前我国教育资源依然匮乏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既充裕又匮乏和短缺。如果拿现在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的话, 教育资源已经相当充裕;如果拿现在同国际上教育发达国家相比, 所有学生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依然处于匮乏状态;如果拿国家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储量, 同整个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相比较的话, 也会发现我们国家现有的教育资源仍然处于短缺状态。

2. 当前国家对精英人才的需求依然紧迫

人类社会已进入到知识化、信息化时代, 社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规格要求同过去相比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与探究、能够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 具有智慧的技能。另一方面, 我国经济若要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一席之地。

3. 重点班制度有益于优秀学生发展

确实, 我们并不否认把智力优异的儿童及在普通班进行培养也是完全可行的。但如果考虑到成本与效益, 把智力优异的儿童集中到重点班进行培养, 优越性更为明显。智力优异的学生不仅能碰上优秀教师, 而且还能得到优秀教师全身心的指导。如此看来, 在当前历史条件下, 重点班学依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这种合理性仅仅是一种可能, 要把这种可能转变成现实, 还取决于重点班的实际办学和办学质量是否经得起社会的检验。

三、如何正确看待重点班制度实现教育公平

综上所述, 要回答重点班的存在究竟有没有损害教育的公平与平等, 关键要看重点班的存在是否满足以下六个基本条件:

条件1:假如学校给重点班配置的优质教育资源, 是其开展和实施教育所必需的话;

条件2:假如重点班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是非垄断性的, 能够以某种方式为普通学校所分享的话;

条件3:假如重点班的招生标准更加科学、合理, 招生过程更加公正、透明的话。

条件4:假如重点班真正遵循英才教育的规律, 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个性化的话;

条件5:假如重点班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话;

条件6:假如智力优异儿童的集中培养比分散培养更有效率的话。

假如上述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的话, 那么重点班的存在就不会损害教育平等, 相反却能极大地增进和提升教育平等, 这个平等不是别的, 就是使那些智力优异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 并用自己优异的才能与卓越的表现服务于整个社会、民族与国家, 这也正是重点中学或重点班存在的本意。

初级教育 篇2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部分有四段文字:

1.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2.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

3.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4.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在结论部分,写着: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1.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2.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的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3.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4.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到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初级任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探索 篇3

【关键词】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实践性教学

任职教育是为适应岗位需要而进行的进修、培训教育,以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以能力培训为重点,关注学员岗位任职能力。与学历教育相比,任职教育更强调对培养对象岗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任职教育的这一特点,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学员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的地位因此得到提升。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

所谓实践教学,就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员“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实践能力、形成职业素养为基本目的”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的内涵很广,概而言之,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课内实践教学,在课堂中进行,属于基本技能训练,重在训练学员单项的操作技能,培养学员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规范的操作方法,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第二层次是校内实践教学,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属于专业技能训练,重在培养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层次是校外实践教学,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属于综合技能实践训练,主要培养学员的适应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实验、实训、想定作业、模拟演练、实习、代职见习、演习等形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

二、当前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有些实践性教学环节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没有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存在着“摆样子”、“走过场”、“看热闹”、“为实践而实践”的现象;其次,各类别各层次实践性教学环节缺乏科学统筹,没有形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重复的作业、低层次的操作、无针对性的参观,造成了时间和资源的浪费;第三,从教学管理的层面看,在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卷面考试的总体设计和教学督导上,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有了一套可遵循、可操作的成熟做法,但是,在实验操作、现地教学、想定作业、综合演练、能力考核等方面,我们还没有总体设计,更缺乏有效的教学督导,还没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能力考核评估办法;第四,资金投入不足,装备落后于部队,平台、基地、教材等实践教学条件欠缺,有的档次较低,有的流于形式,有的内容落后,脱离部队和战场;第五,从事实践教学的队伍建设跟不上,一线教员、设备维护人员、运行管理人员、学员队干部等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作用、职责不清楚,各种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不配套,教员在职称评审和科研立项方面受到限制,因此,从事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等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最终影响岗位任职教育的培训效益。

三、推动实践性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积极构建实践型教学体系。任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的屬性,需要以一定的学科建设为基础,加强学科资源的优化整合,构建多学科一体化支撑的综合性、实践型教学体系。一要搞好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就初级任职教育而言,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上应该加强体系统筹,总体谋划,制定一套实践性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督导的办法,组成一支有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有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人员、有部队经验的领导和机关人员的人才队伍。二要加大教学要素统筹。从教学本身的角度,要以教学模式转变为抓手,搞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资源开发、教学管理、质量评估等要素的统筹设计,以提高学员在完成多样化任务中开展政治工作的能力为目的,整体优化,共同服务于实践性教学全过程。

第二,科学设置应用性教学内容。任职教育也具有职业技能教育的属性。因此,装甲装备维修专业实践性教学更要紧密联系部队实际,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精心构建它的内容体系,科学设置应用性教学内容。一是指向性,遵循能力生成规律,突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指向性;二是完整性,使学员得到尽量全面的训练,包括身体、心理方面的锻炼;三是创新性,突出新装备、新技术教学,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和综合性,并鼓励学员在实践教学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四是开放性,鼓励学员积极参与教学互动,注重教学反馈,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第三,努力创新多样化教学方法。任职教育以逐级培训轮训为主,以岗位任职能力为重点,这就要求任职教育实践性教学要加强针对性、突出应用性,重视课程和课堂教学设计,突出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授课方式上遵循岗位任职能力生成的规律,突出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一是倡导研讨式教学,不断增强教学效果。二是推广案例式教学。提高分析解决部队现实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大想定作业、模拟训练和综合演练力度。依托先进的硬件平台和模拟训练软件系统,使学员在贴近实际、贴近实战的教学环境下,提高学习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

第四,积极完善科学化政策机制。实践性教学的筹划设计和组织实施要求高,教员投入时间和精力多,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实践性教学给予更多的政策机制倾斜作为保障。一是改进教学评估和考核机制。二是加大政策支持。通过健全政策,鼓励教员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对开展实践性教学表现突出的教员,加大宣传和奖励力度,在立功受奖、成长进步等方面给予必要倾斜。

结语

信息化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求任职教育实践性教学必须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进一步加强实践性,以岗位需求为指向,以提高岗位任职能力为目标,不断强化指向性、注重针对性、突出应用性;必须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向按需施教、注重实效、提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发展,真正使实践性教学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突出出来。

参考文献:

[1]屠恒章.军队任职教育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2]秦亚莉.军队任职教育基础教学研究【M】.沈阳:白山出版社,2008.

浅谈初级教师的道德教育 篇4

初级教师是孩子成长中面对的第一批正式的教导者,换句话说是孩子的引路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先坚决不做。所以这是个很关键的岗位,这个岗位需要所有初级教育的工作者能够一起来让它更加完美,更加受人尊敬。这是每个教师应该承担的义务与职责。

二、为人师表,注重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世哲理、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甚至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初级教师言教、身教,并且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每位教师都要时刻牢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至理名言,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因此,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理想、原则、信念、兴致、趣味、好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言行上取得一致、和谐,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灵中的火花。”这说明教师良好的思想情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作用极大,这种巨大的作用与教师道德是分不开的。教师若想做到这一点,则必须时刻谨记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当我们对事业注入深厚的感情时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内心极大的充实和满足,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达到物我两忘,醉迷其中的“孔颜之乐”的境地。

三、没有“热爱”就没有教育

乌申斯基说:“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教育在开始时也就结束了。”所有的学生都想得到教师的爱。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学生。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当代教师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具体表现,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现实基础。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师在为学生服务的同时,也享受着学生对教师的服务,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关心、谅解、友爱和信任,这使每一个教师和每一代学生的心理需要能够得到满足,师生的精神面貌就会有一个巨大的改善;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基本条件。教师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过程,同样是一个示范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热爱学生要做到了解、尊重和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是实施教育的前提,尊重和关心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也有权利平等地得到这种爱,教师应用博大的胸怀一视同仁地爱他们。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一定会得到学生的热爱,他向学生提出的意见和要求,也一定会在学生的情感上产生肯定的倾向和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被愉快地接受。

四、学习是提高职业道德观念的根本

如何让自身的道德观念得到提高?这个时候需要摆正心态,自我约束,自我反思。除了这些我们还需要外界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提高,如书本、培训等。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我们一无所知,又如何传授知识给学生呢?我们已经迈进21世纪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信息的传递和更新的速度大大高于以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时刻关注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要给学生一滴水,我们就要拥有一条河,不断流动,不断更新,不断开阔视野,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才能胜任当今的教育教学事业,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五、结论

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盏光芒四射的“指路明灯”,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我们每位教师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学习,加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人,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历史使命。

摘要:初级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需要运用继续教育等培训来促进教师加深理解新时期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进一步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提升小学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幸福感,巩固专业思想,建立良好的工作心态,激发教师工作潜能,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

关键词:道德教育,继续教育,职业特点,道德规范,工作心态,理想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09年版).

[2]陶行知教育文集.

[3]育人三部曲.

初级中学感恩教育活动方案 篇5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教诲。作为学生更应要懂得感恩,感激给予生命的父母,感激给予教育的师长,感激每一位给予过我们帮助的人。感恩能磨砺人的意志。成长中的学生,要懂得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知道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而成功。让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看世界,乘着感恩的翅膀成长翱翔。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体会父母的辛劳,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心,用自己的具体行动去感谢父母。

2、通过“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和环境,做一名好学生、好公民。

3、通过“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知道一生中应该感谢的不只是父、母亲还有老师、朋友、同学、亲友、陌生人等等。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人的付出的爱心,世界才变得如此温馨和美丽。

二、主要活动安排

(一)、感恩父母养育

对父母的“四个一”感恩活动:给父母、长辈洗一次脚、让父母满意的一次决定、给父母交一份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给父母写一封表达感恩的书信。

(二)、感恩学校、老师的培育

对老师的“五个一”感恩活动:为老师写一封信、和老师谈一次心、给老师做一张贺卡、给老师提一个合理的建议、写一首感恩老师的诗歌。

(三)、感恩同学。

对同学的“一帮一”感恩活动:对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学习上、生活上的帮助)。

(四)、感恩祖国、感恩社会

1、感恩作业:班级爱国诗歌朗诵会,“感恩”主题作文。

2、国旗下献词:热爱祖国,从我做起。

三、“感恩校园”系列总结评比活动。

(1)“感恩家书”书信;(2)“感恩师恩”佳作。(3)“感恩朗诵”朗诵比赛。

四、评比时间:2016年3月20日。

五、奖项设置

1.每班“感恩之星”一名

2.“感恩”朗诵和“感恩师恩”佳作比赛分1-3年级、四-六年级、初中段三段评比,每班两人参赛,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一名。

初级教育 篇6

目前,农村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较多。比如农村中学较普遍存在的辍学问题,不乏家庭生活困难、家长难以承受等原因,但绝大多数辍学现象的成因都与学生缺乏意志力、盲目趋同等心理问题有关。农村初中特殊的环境与条件,产生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需求。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探索适合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对农村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所谓行动研究,是指在实际工作中,由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并解决问题的一种研究方式。我们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行动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以优化教师心理素质为突破点,培养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骨干先行。农村学校公用经费不够充裕,但我们仍然添置了有关心理教育报刊、书籍、光盘等四百余种(册)供全体教师借阅学习,请河北师大、省市教科所专家辅导,并积极选送心理辅导教师到北京、石家庄等地接受系统培训,观摩先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活动课。

心理疏导。通过座谈知道农村教师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工作压力过大,收入较低;环境封闭,视野不宽,与外界缺乏有效交流;由于职称评聘、晋级、评优评奖受指标限制,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关系紧张等。教师有心理问题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教师带着忧郁、厌烦、愤懑等不良心态授课,课堂上肯定会出现思路阻塞、思维凝滞等现象。教师整天满脸愁云,学生就会惊恐,生怕被教师的“无名火”烧及。如果说教师的不良心理平时还能够靠理智来抑制的话,一旦学生出现违规违纪、不完成作业、考试成绩不及格等现象,其不良情绪便控制不住,会直逼宣泄的“火山口”。长期在这样的不良氛围中学习、生活,学生的智慧火花就会被窒息,就会出现心理异常。教师不理智的过激的“心灵施暴”行为,是学生失掉自尊、自信,产生逆反,最终走上厌学弃学道路的主要原因。

全员培训。假期定内容、定题目,由心理教师、学校领导、课题组骨干教师主讲,并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上下互动。如开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主题研讨活动,开展“新年话心声”教师代表座谈。

二、以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为重点,提升学生心理品质

活动课正面辅导。教导处把活动课列入课表,每周一节,每节课都由政教主任审阅活动设计,检查教案,共同听课、评课,以实验班为龙头带动其他班级。

“悄悄话信箱”个别交流。一些胆小或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敢和班主任或心理教师面对面交流,则可通过信箱说出自己的心理困惑。几年来收到上千封学生来信,心理辅导教师协同班主任通过书面及时地解答每封信提出的问题,或利用午休、放学后的业余时间当面辅导。

心理沟通。心理辅导教师利用每周一次的书面交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诱因,切合实际地写出带有鼓励、信任、开导、帮助等内容的评语,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协助班主任家访,调查解决实际问题。

个案追踪研究。对于表现特殊、心理障碍较严重的学生,课题组成员与班主任共同家访调查,分析研究,实施辅导,同时建立追踪档案,进行周期考察,记录变化过程,检验教育效果。

群体综合评价。用考试成绩这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学困生永远没有成功的希望。这也是农村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学校建立体育、音乐、美术、舞蹈特长活动小组,理化生兴趣实验组,社会实践组,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参加不同的活动,给每个学生展示特长的机会,促进其人格的和谐发展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环境整体优化。为使学校成为高品位的精神家园,教学楼楼道、教室墙壁等处都张贴了有关心理健康的短语、名人名言、教师激励用语、教师忌语等。每班教室都有激励学生上进的条幅、心理活动专刊,校门口设有心理教育宣传橱窗。每天开放图书室。团总支创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午间播音台,伴随着快乐的音乐,知心的话语洋溢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三、以提高家长素质为难点,建立家校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如果学校只顾闭门造车,不与家长沟通,就很难真实、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很难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创办《学校家庭相通桥》《学校与家庭》等期刊发给全体家长,使家长能及时掌握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我们建立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举办家长育子知识辅导讲座。根据居住区域划分活动小组,定期组织家长来校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农忙时课题组成员分为几个巡回辅导小组,到各村的家长辅导站去辅导、座谈、沟通、交流。实验班每次开展大型活动都邀请家长参加,亲子一起活动,进行感情沟通。我们的家长学校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家长学校。

四、以学科教学为主线,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

智育与心育相辅佐。教导处把心理教育纳入常规教导工作,强调备课要备心理教育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研讨课、示范课、评优课,把心理教育工作列为教师业务水平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个教师都有针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观察追踪记录、分析、对策、反思,并定期进行交流。

心育与德育相辅助。注重心理品质对道德品质的影响,正确识别和对待心理问题,防止把心理问题定性为品质问题,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入手,开展好德育工作。

“二课”活动与心理活动相交融。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活动自愿、自由、灵活、便捷,深受学生欢迎。课外活动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课外体育活动、春季郊游、秋季登山活动等,让学生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培养团队精神,锻炼吃苦耐劳的品质。

五、以团体辅导和个案追踪辅导为两翼,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团体辅导。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选材既有系统性、针对性,又有教育性,可解决班级、年级的阶段性实际问题。

个案追踪辅导。心理辅导教师有目的地和有某方面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起听课,一块游戏,一同交谈,并与班主任、家长沟通,找到消除其心理障碍的具体措施。

六、研究的效果

经过五年多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我校师生的心理素质有了明显提升。

一是优化了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系统心理活动课的开设,使学生置身于精心设计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强化了正确的心理倾向,明确了错误心理倾向的危害性和原因,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了自信心。

二是德育效果明显。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荣誉感大为增强,学生的自治能力和自治水平也相应提高,打架、骂人现象几乎销声匿迹,尤其是解决了学生动不动就辍学的老大难问题。

三是教师心态平和,敬业乐业、无私奉献蔚然成风,再也看不到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了。老师们感慨地说:“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比任何招术都灵,学生从心眼里佩服老师。”“老师看学生越来越顺眼了,哪还有火可发?”

四是促进了家长素质的提高。家长们破解了“孩子不领情”等困惑,找到了清晰的出路,自觉运用心理知识和心理教育方法管教孩子。

初级教育 篇7

在这方面, 我们的邻国日本走在了前面。他们在近现代发展的快速与成功已成为东亚地区乃至世界不容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明治维新后, 其外国语教育, 特别是英语教育活动的发展值得我们探讨与学习。中国的小学已全面实施英语必修课。从2001年开始小学阶段性导入了英语, 现在小学3年级以上每周4节英语课。而这也是当今中国教育界争论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即是否有必要在小学开展英语课程的教育。

国际化的加剧, 使国家与国家间的交流更为频繁, 而最为重要的交流桥梁便是语言。就世界语言使用形势来看, 我们密切希望有能架起国家与国家间交流的语言桥梁的所谓“国际共通语”的存在。日本学者大津、鳥飼 (1) 等曾在著作中提到“在日本大众普遍认为的国际共通语为英语”。不单是日本, 就世界范围上来看, 以大津、鳥飼为代表的学者又再次提出“全球化形势下国际公认交流语言也是非英语莫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英语的学习作为国际交流重要的一环是必不可少的。

日本小学把英语活动当做国际理解教育的一环, 这与中国将英语技巧作为重点的英语教育不谋而合。我们是否可以向率先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日本学习一下初级英语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发展呢?笔者借赴日交流学习机会, 就日中两国英语教育, 特别是英语活动教育方面做了简要对比研究, 通过对日本小学英语教育的目的、教学法和教师、教材等多方面进行考察研究, 从而导出开展小学英语教育活动的意义及重要性, 以期对我国青少年英语教育活动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以便更好地开展国际间教育活动的交流与合作。

小学阶段的日语教育指导方法与中高校截然不同, 究其原因, 不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有相似之处:

第一, 小学与中学、高中乃至大学的英语学习目的、目标相异;第二, 儿童与进入青春期的初中、高中青少年在身体发育上、精神层面成长上都大相径庭;第三, 在日本, 中高校的英语学习以语法、句型等内容为主, 而小学则不是, 以英语活动为主。

第三点与中国不同, 这也是当今中国儿童英语教育中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问题, 是否应当在小学开展英语课程。我们先暂时放下这一争论, 看看日本的英语教育活动是如何开展的。

小学阶段的教育指导法应根据儿童的特性来设计, 如大脑活动性高、感觉感性敏感、精神层面可塑性强、情绪活动方面较为幼稚等, 只有把握了儿童的基本特性, 才能设计出适合儿童的指导方法。

一用身体学习

儿童右脑活动较左脑更为活跃。右脑是控制我们行动的中枢。要想活用右脑, 通过动作和行动来学习语言将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在日本的小学校英语教学活动中, 通常都伴有动作, 或者让小学生自己创作小短剧。著名的听命令作相关动作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Approach) (2) 便是其中之一。

二活用视觉听觉

儿童感觉感性敏感, 活用敏感的感觉对于英语学习也会有很好的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日本的视听觉教育开始流行, 这也是相对于用语言教授语言相对的バーバリズム (言语偏重主义) 而诞生的教育方式。视觉 (眼睛) 与听觉 (耳朵) 同时活用, 让学习带来的感官感受更为丰富, 更为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 在日本, VIDEO在教学中被广泛利用。另外, 活用现在的电脑CD-ROM教材, 除了配有视听觉感官教育以外, 还配有实时选择、录音放音、小测验, 对于儿童自学能力也会有所帮助。

三发挥想象力

儿童时期想象力丰富, 创造力活跃, 这也是非常宝贵的财富。通过英语学习拓宽儿童视野与丰富想象空间, 不仅仅局限于童话故事, 也可以衍生到动植物乃至宇宙的世界。在日本的英语课堂上, 孩子们的回答如果超乎常理过于发散, 教师也会表示尊重和鼓励。这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语言学习, 对思维定性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边玩边学

儿童的日常生活很大一部分都在玩。那么如果把“玩”这个因素也放在孩子的学习中也会事半功倍。所以通过游戏或者猜谜来让孩子学习是非常受孩子们欢迎的。究其原因, 也是因为这是在边学边玩。特别是对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来讲这个玩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在日本的小学校, 英语教学活动中有几个比较像电影的游戏, 英语カルタ、 (3) すごろく、 (4) しりとり、 (5) 还有联想游戏等都属于运用了边学边玩的指导法而获得了大的成功。带着游戏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掌握英语初级学习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都是最为理想的学习过程。

根据日本2002年的学习指导要领, 公立小学导入了“综合学习时间”的理念——外语会话 (英语活动) 作为国际理解教育的一环。随后, 文部科学省于平成二十年 (2008年) 3月28日发布了小学学习指导的修订版。根据新学习指导要领, 规定小学5、6年级每周进行1课时的“外语活动”。如果我们的教育学者还在为小学英语作为主要考核课程设而不断辩论, 不妨参考日本的英语教学活动为例, 在低年级开展英语活动, 不仅为后来的中高等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又为培养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 拓宽思维, 改善文科类知识受容思考方式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ISBN-10:4766411714ISBN-13:978-4766411713大津由紀雄、『小学校での英語教育は必要ない』、日本、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2005.5.31:10、53~54、120~164

[2]ISBN-10:4766410939ISBN-13:978-4766410938大津由紀雄、『小学校での英語教育は必要か』、日本、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2004.7.31:144~168

[3]ISBN-10:4766414713ISBN-13:978-4766414714大津由紀雄窪薗晴夫、『ことばの力を育む』、日本、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2008.4.25:56~77

[4]ISBN-10:4000092626ISBN-13:978-4000092623大津由紀雄.島飼玖美子、『小学校でなぜ英語?―学校英語教育を考える』、日本、岩波書店、2002.3P6-P11

[5]ISBN-10:4766416570ISBN-13:978-4766416572森山卓郎、『国語からはじめる外国語活動』、日本、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2009.9.5:99

初级中学健康教育现状研究与对策 篇8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海宁市26所初级中学的健康教育任课教师及部分学生。26所初级中学中, 3所为民工子弟学校, 1所学校获“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金奖, 1所学校获“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铜奖, 4所学校今年申报“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 (铜奖) , 9所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针对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我们仅对初中部师生进行健康教育现状调研。

1.2 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2 调查结果

2.1 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

本次调查了海宁市26所初级中学, 对健康教育任课教师发放问卷26份, 回收有效问卷26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调查结果发现, 海宁市初级中学健康教育开课率为100%。有13所学校初中6个学期均开设健康教育课, 4所学校在第一、第二学期开设健康教育课, 3所学校在第二学期开设健康教育课, 2所学校在第六学期开设健康教育课, 1所学校在第一、第六学期开设健康教育课, 1所学校在第一、第三、第五学期开设健康教育课, 1所学校在第二、第三、第五学期开设健康教育课, 1所学校在第一、第三、第六学期开设健康教育课。6个学期均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 其健康教育内容穿插在体育课中讲授。所有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中, 初中阶段课时最多的学校为120学时, 最少的学校为12学时, 平均为54学时。对健康教育教材, 50.0%的学校选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初中知识部分的内容;30.7%的学校选用《心理健康教育》及参照有关报刊的健康知识自编教材;19.3%的学校没有健康教育教材, 利用班级活动进行一些健康知识讲座。通过访谈发现, 部分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 (师资缺乏或正常教学课时常被其他“主课”占用) 。84.61%的学校有健康教育课程计划, 80.77%的学校有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 96.15%的学校在其他学科中渗透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教育, 只有42.30%的学校进行健康知识测试并统计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

2.2 健康教育任课教师现状调查

在调查的26所初级中学中, 共有119名健康教育任课教师 (包括专职与兼职) , 他们的平均周课时为11.87学时, 略低于初级中学教师平均周课时 (12.46课时/周) 。学历状况:大专学历占16.81% (20名) , 本科学历占83.19% (99名) 。所学专业:体育类占83.19%, 心理学类占10.92%, 其他专业 (临床医学、英语、社会政治等) 占5.89%。男性教师占78.15% (93名) , 女性教师占21.85% (26名) 。教师年龄分布:20~30岁的占36.13% (43名) , 31~40岁的占48.74% (58名) , 41~50岁的占9.24% (11名) , 51~60岁的占5.88% (7名) 。所有任课教师中, 专职教师仅11人, 心理学专业10人及临床医学专业1人, 其余皆为兼职教师。对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个别访谈得知, 除1人为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并接受了系统的专业培训外, 其余教师均未接受过健康教育岗前培训。这些教师主要依据教材, 并辅以一些健康知识进行教学。

调查结果显示, 从事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中, 绝大多数教师缺乏专业系统的健康知识, 而且教师自身还负责其他的教学任务, 这就使得许多教师不能胜任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工作。

2.3 学生知识需求反馈情况

我们从所调查的26所初级中学中, 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3 282份, 收回有效问卷3 102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4.5%。问卷共计5个大项 (你希望从何处获得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是否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否需要培养自我保健的能力、是否需要常见疾病预防知识和是否需要急救常识) 29个小项, 除第一项为多选外, 其余选项均为在“非常需要、需要、不需要”3个选项中勾选一项。我们对问卷按年级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如下:七年级:收回有效问卷1 036份, “你希望从何处获得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从高到低的选项依次为:网络、电视、教师、家长、报纸、医务人员;选择“非常需要”的前5位健康教育需求分别为: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饮食与饮水卫生、心理保健、健康行为、维护公共卫生;选择“需要”的前5位健康教育需求分别为:骨折病人的救护、中暑病人的救护、碘缺乏病的相关知识、怎样测量体温和血压、人工呼吸的正确方法。八年级:收回有效问卷1 048份, “你希望从何处获得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从高到低选项依次为:网络、电视、教师、家长、医务人员、报纸;选择“非常需要”的前5位健康教育需求依次为: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饮食与饮水卫生、心理保健、性病与艾滋病、维护公共卫生;选择“需要”的前5位健康教育需求分别为:骨折病人的救护、常见外伤与止血方法、怎样测量体温和血压、中暑病人的救护、食物中毒的紧急处理。九年级:收回有效问卷1 018份, “你希望从何处获得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从高到低选项依次为:网络、电视、教师、医务人员、家长、报纸;选择“非常需要”的前5位健康教育需求分别为: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心理保健、注意饮食与饮水卫生、健康行为、性病与艾滋病;选择“需要”的前5位健康教育需求分别为:怎样测量体温和血压、骨折病人的救护、中暑病人的救护、缺铁性贫血的相关知识、青少年高血压相关知识。

3个年级的学生希望获取健康教育知识的途径前3位均是网络、电视及教师的课堂教学。但由于学生学习任务重, 上网与看电视的时间受到限制, 因此, 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此外, 根据调查, 许多教师由于自身教学任务繁重, 对健康教育的备课、授课不重视, 上课时大多照本宣科, 这造成了许多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不感兴趣、不喜欢上健康教育课。同时, 对于一些敏感内容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 不讲解、不总结, 造成学生似懂非懂。

2.4 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测试与健康行为和行为意向调查

在调查的26所初级中学中, 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级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测试与健康行为和行为意向的调查, 共发放问卷3 520份, 收回有效问卷3 371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5.8%。3个年级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测试得分情况及各分数段人数分布情况见表1~2。

经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七、八年级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测试得分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七、九年级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测试得分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八、九年级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测试得分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经访谈得知,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六年级升入初中, 接受的健康教育较少, 问卷内容大部分在七年级至八年级学习, 因此, 八、九年级测试成绩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逐题分析得知:学生答对率最高的5个选择题从高到低依次为:学生视力保护、正确的健康含义、对煤气中毒的紧急处理、吸烟的害处、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答错率最高的5个选择题分别为: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每天摄入食盐过多容易导致的疾病、蚊虫叮咬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被狗咬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

对健康行为和行为意向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得知:有4.66%的学生经常随地吐痰, 9.77%的学生有好菜时多吃饭, 没好菜时少吃或不吃饭。这些不良的行为势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54.12%的学生对“当你遇到烦恼或不顺心的事时”选择“会找同学或长辈倾诉排解”。48.85%的学生对“当有一位艾滋病病人在你身边时”选择“会认为患上艾滋病是很大的不幸, 我们要关心爱护他们, 而且普通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本次调查结果充分说明在初中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3 存在的问题

美国教育家霍列斯曼在1800年首先提出了学校健康教育的概念。它是指通过学校教育使少年儿童获得卫生知识, 转变卫生态度, 形成卫生行为,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促进身心发育, 为终身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 有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迈进健康教育的高级阶段。而我国健康教育起步晚, 普及面不广, 即使像海宁市这样发达地区的中小学, 专职健康教育教师的比例也不高, 各学校健康教育效果存在着很大差异, 有着许多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

3.1 学校不重视健康教育, 片面追求升学率

近年来, 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人们思想的逐步转变, 人们已经开始重视健康。但不可否认, 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过渡时期, 学校还是十分重视考试科目的教学, 而忽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据调查, 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关注的只是学生的心理健康, 我国至今没有适合初中教学的健康教育读本, 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健康教育课, 但也常被英语、数学、语文等“主课”占用。此外, 在调查中发现, 85%的非健康教育教师认为健康教育课不需要专职教师, 兼职教师就行, 这种错误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

3.2 专职教师缺乏, 兼职教师负担过重, 严重影响健康教育课的效果

利用健康教育课对中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健康教育是学校进行健康教育重要的方式方法, 但学校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培训工作严重滞后。本次调查的教师中, 专职教师极少, 大多数健康教育课的教师由其他课程教师兼任。由于任务过重, 大大影响了教师任课的积极性, 他们不钻研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不改进教学方法, 从而影响了健康教育课的质量, 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3 教师专业知识缺乏, 不能满足初中学生青春期的知识需求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 实质是一种干预措施, 区别于一般的教育与卫生宣传。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不仅使学生了解健康的含义和行为, 更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为终身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初中生处于青春期, 随着身体的发育, 会引起相应心理、精神方面的问题。另外, 初中生处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在多元刺激下, 易产生心理冲突。因此, 教师需要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专业知识, 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而根据调查, 只有1位教师接受了较为系统的专业培训。

4 对策

4.1 转变学校教育观念, 提高领导重视程度

加强对初中学校校长和管理人员健康教育理论和实施方法的培训, 提高领导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使领导转变观念, 引进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办学规模较小的初中学校也可以从卫生学校或当地疾病控制中心聘请兼职教师来解决师资问题。

4.2 培养健康教育师资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 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缺乏专业师资是影响初中学校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第一, 鼓励高等师范学校开办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专业, 培养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师资。第二, 各教育部门应以岗位培训方式对在职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专门培训, 合格后方可上岗。第三, 进一步完善校医制度, 配备的校医要具备“双师” (医师和教师) 资格, 方可开展专业的健康教育。

4.3 多渠道, 广宣传, 进行多样化健康教育

大多数学生主要通过教师授课和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体获得健康知识, 但这种知识的获得并不系统。应对健康教育进行系统教学, 除此之外, 还可结合体育课、生物课、思想品德课等进行多渠道健康理念及行为习惯的渗透。同时, 使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认识到在初中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 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 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并通过板报宣传, 邀请有关校医、专家定期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等, 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在教学形式上, 可以举办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辩论赛, 通过辩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错误的健康观念及不良的健康行为和习惯。

4.4 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效果评估

学校健康教育考评标准应突破单纯的对健康知识的考试, 而是将学生行为习惯的转变、健康意识的培养作为健康教育评价的显性指标, 由卫生行业和教育部门联合考评, 将考评成绩作为推荐申报“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金奖、银奖及铜奖学校的依据。

初级教育 篇9

关键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的中等教育管理体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面对市场经济的新挑战,我们的教育管理体制还是存在诸多与新要求不符合的地方,对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形成了严重阻碍,也影响我过的教育发展,使我国的教育管理在国际中缺少竞争力。

一、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病

1.“大一统”的教育管理体制对学校健康发展的阻碍

建国后,为适应计划经济,教育管理体制使用行政管理模式,使用“大一统”的模式来管理教育,这种模式下,学校缺少自主权,同时对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都产生了阻碍作用,长期发展的结果,就目前来看造成了学校无特色、教学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的局面。为了打破这种尴尬局面,许多学者呼吁实行“校长负责制”,让校长对学校的管理教学具有自主权,政府和教育部门实行宏观调控。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来看,实施校长负责制还是没能避开行政体制模式,学校还是教育部门的行政基层单位,校长是基层行政人员,校长没有对学校的自主权,学校还是要要听命与上级教育部门,这样的后果便是由最初的“校长负责制”变成了“校长代理制”,还是没有独立自主发展的权利。

2. 学校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中学机构设置不合理,层次较多,这样管理效率不高,有些重要机构往往没有设置,满足不了学校管理必须具有的决策性、执行性、咨询性的功能。实际工作中,学校的决策往往因没有群众基础而执行不下去,最后影响到学校正常工作的进行。学校岗位设置混乱,因人设岗导致各个层次、部门的管理岗位重复,行政人员过多,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的浪费。中学机构设置中,领导岗位设置过多,经常出现一事多人管,遇事无人问的现象,直接导致教师在工作中无所适从,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机构管理效率低,学校机构设置过多,信息渠道就会不畅通,很多决策和指令难以准确及时的传达下去,不利于校领导及时深入的了解一线情况,严重影响学校教学和管理。

3. 教育投资渠道、办学主体单一,社会共同参与力度不够

我国教育模式一直都是国家投资办学,政府是教育投资的主要力量,这样的体系导致“穷国办大教育”的现象,政府投资很难保证正常教育秩序的运行,从学校领导到一半教师,都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教师待遇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偏低,社会一直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事,国家负责教育支出是理所应当的事,这样不利于全社会投资教育积极性地发展。

4. 学校内部管理缺少竞争机制

我国中等学校管理中缺少竞争机制主要体现在人事制度方面,长期以来都是采取委任制,人员终身制,学校人员只进不出,机构臃肿,没有活力和生机,教师也没有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受到很大压制,由于没有合理的上升途径,教师中都形成教好教坏一个样的思想,一本教案讲好几年,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校的管理。

5. 学校没有有效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管机制

在校长负责制的模式下,校长就是学校一把手,在缺少有效的学校自我管理自我监管的机制下,很难对校长的权利进行制约,也难说校长的“一长制”兑变为“家长制”。学校行政设置中,校长要兼顾行政权力和责任于一身,避免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党政不分的情况出现。这样在机构设置中可以迅速解决在教学和管理中许多不良作风,起到很好的管理效果,实现领导制度的高度集中统一。但是现实中对校长的权利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特别是现在情况是党政领导兼任下,在领导层中没有必要的制约关系,没有这种监督制约,就容易形成权利滥用和以权谋私的现象。

二、解决目前教育机制问题的对策

1. 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

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应首先考虑效率优先的原则,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学校办事效率,目前学校机构设置中存在着“因人设岗”的问题、管理机构多、效率低等问题,这些超过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多余岗位不仅浪费人力资源,而且也造成资金浪费、给学校财政增加困难,出现问题,各部门和人员之间互相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不高。甚至各部门重复下任务,安排工作不实际等,给下面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阻碍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学校在机构设置中,要以能提高效能和效率为指导思想,对于一些可有可无的岗位,大胆取舍,力求精简干练。岗位设置要根据需要来设置,坚决杜绝因人设岗,因事设岗。在岗位设置时要对整个学校机构进行综合考量,研究分析学校所担负的各个职责和任务范围,全盘考量,根据需要合理设岗,让机构的大小、人员数量与所担负的职能相适应。

在精简高效的原则下,可以通过社会化的途径来减少某些不必要的机构和人员,减少非教学机构的设置和非教学人员的安排,毕竟学校以教学为主。也可增加一些有作用的岗位,多为教师做好服务保障。总之,学校应根据实际需要,本着精简高效、杜绝浪费的原则来设置岗位,科学调整管理层次,切实提高管理效率,合理的岗位设置可以节约开支,避免因机构庞大、部门繁多造成的职责不清、相互推脱的问题,彻底提高学校运行效率,让学校组织系统高效灵活的运转。

2. 打破单一的办学模式

我国办学模式以国家办学为主,教育办学体制单一,资金往往投入不足,不能保证教育机构的顺利开展,国家办学压力也不断增加,单一的办学模式还容易产生一些惰性和封闭性的问题。因此新时期下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打破这种单一的办学模式,要以政府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发动有条件的团体和企业参与办学,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出台法律保证民办学校的法人合法地位。公办学校也要进行改革探索,引进社会力量,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

3.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要努力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条件,做一些尽可能的工作,来推动师生在个人素质及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在保证正常教学管理秩序的前提下让师生更好的自我管理,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权限,合理的职称晋升通道等等,这样能提高学校的运作效率,也能推动师生的全面发展。

4. 创建新的学校管理文化

创建新的学校管理文化要遵循目标原则,就管理文化要把学校管理活动的目标反应出来,让员工感到自身价值,并从中感受到发展;要遵循价值观念,学校管理文化要体现出师生共同的价值,体现师生共同的信仰、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要遵循参与原则,学校是教师和学生的,要让大家都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要遵循成效原则,用成效来衡量教育和管理的标准,以此来促进教职工努力工作,提高效率。管理文化的建设,要求管理者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强化非权影响力。

三、总结

中等中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急需要管理者具备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又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本文简单阐述了现阶段教育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受限于自身水平和条件,还需要在以后工作中不断学习总结。

参考文献

[1]李旸.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0,(01).

[2]陈清华,郑雪冰.素质教育需要新的评价方式[J].教育探索,2006,(07).

初级教育 篇10

关键词:初级教育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意识,安全管理制度,环境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 各类公共危机事件在我国不断发生, 从甘肃庆阳的校车事件、银川市细菌痢疾爆发再到重庆冒领事件, 都是大量频发的校园安全事故。这些频发的安全事故, 不仅需要教育机构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同时也需要家长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校园安全事件带来的社会风险极其巨大, 如果能建立起比较完善安全的管理机制,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危机事件带来的危害。教育机构作为初级教育安全管理的主体, 如果能有效地发挥其能动性, 就能及时保护儿童安全并且减少安全事故带来的各种损失。如果事故的直接对象———儿童能够了解一些安全知识, 就能够让他们在事故发生的时候做出及时有效地预防, 从容应对一些小事故。

2 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儿童期既是儿童身体和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 也是其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生来大概都是好的, 但是到了后来, 或者是好, 或者是坏, 都是因为环境的关系”。可见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安全管理对儿童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2.1 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是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心理健康的人, 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不是环境顺应自己, 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 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 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 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 还是在顺利环境中, 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儿童期作为发展的基础时期, 对于儿童心理及身体发育来说都至关重要。因此, 良好的教育安全管理有利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2.2 有利于儿童价值观的形成

儿童时期对于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甚至可以说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孩子在儿童期由于安全管理方面出现的漏洞而受到伤害, 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它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 今后也很难对他人产生信任。因此, 初级教育机构有效的安全管理有利于儿童价值观的形成。

3 我国初级教育机构安全管理的现状

研究表明, 我国初级教育机构安全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3.1 安全教育以及安全管理意识匮乏

目前国内对于初级教育机构安全教育还不够重视, 某些教育机构对于教师的选拔、培训没有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式;教师对于安全教育的知识匮乏, 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家长对于教育机构的选择也不够慎重, 把孩子送进了没有资质的机构, 可见家长的防范意识有多么的薄弱;孩子在发生危机事件的时候没有自救意识和自救的基本常识。

3.2 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

近些年来, 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建设部等部门制定了相关的初级教育机构安全管理法律法规, 比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等。除了这些之外, 地方性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文件也相继出台, 虽然在初级教育机构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我国在初级教育机构安全管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 社会各界对于一些法律和规定的认同程度不高, 事故责任难以认定, 赔偿经费难以落实, 引入保险机制转移赔偿风险也困难重重等等, 充分表明我国初级教育机构安全管理机制还不完善。

3.3 缺乏评估标准和方法

衡量一所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 需要借助科学的评估标准和科学的手段。但是目前国内教育机构的评估工作缺乏可靠性和科学性, 主要表现在:相关的管理部门或者制定的评估标准不够细化, 且过于抽象, 可行性不够强;在评估方面随意性较大, 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 方法和手段缺乏科学性。特别是评估标准很少采用量化的方法, 大多数都是评价者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来评定;评估只注重结果, 不注重整个管理过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评估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4 加强初级教育机构安全管理的措施

4.1 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安全管理意识

校园安全管理作为教育机构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应当受到教育机构管理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的高度重视, 从各方面加强安全管理意识, 防患于未然。

4.1.1 加强初级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

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可以减少甚至避免一些微小事故的发生, 也可以把重大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作为孩子在园、校期间的直接“监护人”, 以及发生事故时的最近救助人员, 应当有极强的安全意识。所以, 在工作人员的选拔过程中应当把安全意识作为一个选拔和考核的标准, 同时应当把教职工安全意识纳入教职工培训的课程中去, 教育教职员工要牢固树立安全工作重于泰山的意识, 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 为孩子创设身体及心理的安全环境。

4.1.2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教育机构安全事故主要是指学生发生的安全事故, 而学生作为事故的直接受害人, 如果有危机防范意识和基本的自救知识, 不仅能使教育机构管理负担减轻, 同时也能降低事故发生时带来的各种危害和损失。因此, 每学期都要将安全教育有计划的列入教育教学规划当中,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中, 了解各种自救知识,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在环境创设中通过一些有趣的漫画、标志符号、图片、照片等布置安全宣传栏或墙饰, 在环境中能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安全教育。

4.1.3 加强家长安全意识的培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都具有示范和榜样的作用, 如果家长有极强的安全意识, 那么孩子耳濡目染也会有一些安全意识。孩子安全教育单靠教育机构是不够的, 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教育机构应开设安全工作宣传栏和家教栏, 利用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自我安全防范安全措施》等内容, 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把家长分为相应的阶段, 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形式安全教育活动。也可以定期组织“亲子安全逃生演习活动”, 在演习中让家长明白事故的危害性, 培养家长的安全意识。

4.2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要进行合理高效的校园安全管理, 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保障。

4.2.1 实行分工责任制和一把手负责制

首先, 责任制度落实到人。当有外来人员进入机构时, 应当要求他们登记并且检查其有效证件, 把无证件或者身份不明的人拒之门外。在《幼儿园交接班制度》中, 家长需持接送卡接幼儿。其次, 必须落实一把手负责制。一把手作为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必须担负起安全教育、检查和指导工作。一把手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 加强日常安全管理, 加大管理力度,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工作管理制度。

4.2.2 建立健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等文件中的有关规定, 对于食品原料的采购和加工进行严格的把关, 不仅要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隐患, 而且要注意保障食品加工过程的安全。食堂的仓库应当由专人看管, 同时应当安排食堂人员进行定期的体检, 食堂进行定期的消毒和灭鼠除蟑活动, 避免一些传染病危机人员的安全。

4.2.3 建立健全消防、水电等安全保障制度

认真落实消防、水电等安全制度和工作职责。设置醒目的消防安全标识, 对于消防、水电等安全设施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更换, 建立用水、用电、用气、采暖的相关规定, 确保各类设备安全使用。

4.3 组织训练和安全演练

在平常的课程中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4.3.1 加强体育锻炼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 平时缺乏体育锻炼的孩子更容易生病或者受伤, 因此, 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要注重发展儿童动作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3.2 开展安全主题活动

要定期组织一些主题活动。如:交通安全主题活动、传染病预防主题活动、自然灾害预防和救治主题活动等等。使学生了解安全常识, 学习一些逃生或是自救的技能。

4.4 创立安全的环境

4.4.1 创立安全的内外部环境

教育机构应为学生提供安全卫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提供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用具、绿色环保的玩具。机构内各种建筑设施、活动器材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为孩子创立一个环保安全的内部环境。此外, 教育机构要远离闹市区、网吧、各种大型娱乐场所, 同时周边的道路设施等应当安全, 为儿童提供健康的外部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4.4.2 创立安全的人文环境

首先, 教师和家长作为孩子的直接教育人, 应当在平时的生活中为孩子树立一个文明良好的形象。其次, 机构要通过安全文化建设, 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安全氛围。

参考文献

[1]刘艳芝.从安全问题谈幼儿园危机管理[J].教育导刊 (下半月) , 2010 (01) :450.

[2]王炳照, 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12) :103-20.

[3]何凯黎.托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J].学前课程研究, 2009 (72) :120.

[4]詹文华.浅谈幼儿园安全管理教育培养的误区及对策[J].南昌高专学报, 2012 (128) :36-20.

[5]吴晓琼.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健康平安成长[J].科技信息, 2012 (125) :36.

[6]刘虹.浅谈幼儿安全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学周刊:A.2012 (96) :23.

初级教育 篇11

关键词:学校;政治参与教育;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逐渐成熟,自我意识,独立感逐渐增强,开始进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可以在家庭、社会环境中获得公民经验,但都是零碎、无序的。因此,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学校公民参与教育受到普遍重视。作为学生政治生活的中心,学校能否将学生视为自主管理者,并且吸纳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民主决策,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经历和体验,对学生能否形成积极理性的政治参与意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下面将结合目前学校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探讨在初级中学推进政治参与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开放班政、校政,让学生参与班级和学校的日常管理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离不开实践的锻炼和培养。班级和学校作为学生集体生活的主要场所,尤其要注重民主管理,让学生在参与民主管理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养成良好的政治参与习惯,逐步提高主体意识和政治参与的能力。

一般来说,班级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是由学校和教师依据相关政策和需要制定的,并要求学生执行的。现代教育管理认为,这种不民主的校政最易形成学生与学校的角色对抗,而与学生商量再确定的规则,会更加激起学生对规则的遵守和执行。如班规的制定,老师和班委先提供一套方案,然后让全班同学集体讨论,在绝大多数人共同认可的前提下诞生的班级规章制度,有利于学生形成主人翁责任感,也利于班规的贯彻实施。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定位、角色体验,接受约束,了解制度结构,解决矛盾冲突,巩固并拓展公民意识。

二、完善学生自治组织、社团及其选举活动

完善学生自治组织、社团的选举活动,这是对学生走入社会行使公民权利的很好训练。低组织化的政治参与容易导致参与的低效、无效,甚至无序和混乱。在我国,学校初中生的组织化程度是很高的,除年级、班别、宿舍等层级结构外,还有团组织、学生会以及文学社等学生社团。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引导初中生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参与学校和自身事务的管理。如引导初中生参加学校各级团学组织的选举活动、社团活动、学校各种礼仪接待活动、各种重大问题的座谈和政治学习活动,为初中生反映意见或进行正当维权提供各种条件等。

另外,还要鼓励初中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如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初中生开阔眼界,亲身体验服务社会、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成就感,增强公民精神,锻炼参与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的能力,为提高未来政治参与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主题学习网站,开展网络在线讨论,关注社会政治问题

网络是现代初中生政治理论信息中的重要来源,给学生公民教育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念、丰富的教育资源、交互的沟通方式和便捷的交流手段。网络参政已成为中学生政治生活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新现象。然而,学生在网络论坛的见解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可能会受到媒体、同伴、他人、情绪等等因素的影响而显得过激或不理性。因此,假如能够建立主题学习网站,利用网上论坛组织初中生来讨论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例如,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教育与文化及近期内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等,同时选择某些主题来进行研究、辩论和讨论,使学生对政治本身和政治事件形成自身独特的看法,能够为他们将来走上政坛或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开展社区服务学习计划

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公民教育的教材,如果能够把“社区服务学习”作为课程学习的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教学的整体安排之中,就可以让公民教育课程化、规范化。在设置“社区服务学习计划”的过程中,既要吸收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更应考虑到本地现有的课程资源。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应以本地社区资源为依托,具有可操作性。

首先,在计划中,要讲授校园周边社区的概况,培养学生对社区的感情;在课程活动安排上,要充分利用社区的场地,设备设施,因地制宜地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利用社区进行青少年环保宣传;从帮扶社区内的孤残老人做起,培养学生的爱心;从对社区公共设施的养护着手,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等。

其次,要分类确立目标,按照七、八、九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制定检测体系。

最后,要特别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并透过细致的教学过程策划和系统的评估,以保证“社区服务学习”的教学质量。

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和投身实践,通过参与教育的一点一滴的推进和实际演练,学生的政治素质和参与能力的普遍提升才是可能的。学校要给他们创设主动参与、主动实践的情景和机会,培养中学生关心身边事务和国家大事的观念,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真正做“国家的小主人”。

参考文献:

[1][英]奥骓·奥斯勒,侯·斯塔克.民主公民的教育:1995-2005年的公民教育的研究、政策与实践述评[J].中国德育,2006(12):26-37.

[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640.

[3]冯周卓,付泉平.公民权责教育:英国公民教育的新动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2(4).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低涌中学)

初级教育 篇12

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党“百花齐放”的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 我国民族器乐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特别是《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 》的颁布, 很多学校采取各方面的措施, 使得包括中国民族器乐在内的艺术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来看, 我国民族器乐的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我国民族器乐初级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整体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艺术素质在个人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大家认同, 音乐教育在整体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也逐渐被大家所认识。1995年12月在广州召开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提出要“以中华文化为母语, 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各地中小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中, 以民族器乐为特色的培训班大受欢迎, 学习民族乐器, 包括古筝、二胡、笛子、琵琶、扬琴, 甚至洞萧、古琴等冷门乐器的人越来越多, 建立民族乐团 (队) 也水到渠成。仅北京地区的中小学就有20多个编制较完善的民乐团 (队) ;1994年2月, 我国第一支少儿“小龙人”阮族乐队由华南师范大学宁勇教授在广州儿童活动中心建立, 其阮族合奏节目在内地、香港演出均受到观众的好评并获奖;广东省佛山市汾江中学的女子弹拨乐队在2000年8月夺得“广东省第五届少儿艺术花会”金奖后, 又在全国“蒲公英”音乐电视比赛中捧回金杯。

二、我国民族器乐初级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国民族器乐的教学逐渐得到重视, 取得了许多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从总体来看, 我国民族器乐的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仍存在诸多问题。

1.从社会大环境来看, 我国社会的音乐文化价值取向有失偏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起, 人们出于各种考虑开始“重视”高雅音乐, 其中最典型的是全国掀起的儿童器乐考级热。但如果仔细观察, 就会发现:学习西洋乐器的人数远远超过学习民族乐器的人数, 市场上民族乐器的学费标准也比西洋乐器的低30%甚至50%。我国社会的音乐文化价值取向由此可见一斑。

2.从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 现今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中, 民族传统音乐的比重较轻, 传统音乐文化只作为一种了解, 传统音乐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

3.师资力量有待提高。我国过去高等及中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基本上沿袭着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体制, 培养出来的中、小、幼音乐教师, 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特别是传统音乐一般都所知甚少, 他们只能用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教材来教育学生。

4.缺乏适合初级教育的民族器乐教材。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民族器乐, 古代传承下来的民族器乐曲作品不少, 但是, 一般适合成年人演奏、适合初级教育演奏的曲目作品为数不多。在这方面, 西洋器乐的教材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三、我国民族器乐初级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师严重缺编。因教师不够, 课开不齐, 课时开不够的占多数, 即使能开齐课, 也因教师负担过重, 只能忙于应付, 无力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民乐要想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必须从幼儿园、小学、中学抓起。目前, 中小学缺的正是这方面的教师。

2.因人设课, 教材不统一。中小学中的民族音乐课一直是各自为政, 有啥教啥, 会啥教啥。造成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及考核内容的难易度上参差不齐。

3.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基本上是沿袭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体制, 导致毕业出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特别是民族器乐所知甚少, 即使有些掌握了某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能, 但是对民乐合奏常识知之甚少, 乐队合作演奏能力较差, 更谈不上组织训练乐队和指挥乐队, 或动手改编简化乐曲, 写简单的配器和小合奏曲。

4.音像市场由于受经济大潮的冲击, 民族音乐的CD及VCD的碟出得太少, 具有教学价值的更是难寻。仅从广州市场来看, 民族器乐的磁带、碟, 如仔细找, 可以买到一些, 但真正能作为教材使用的却寥寥无几。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我国民族器乐初级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我国民族器乐初级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曾说: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 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 不把本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 就会像飘莲断梗一样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 或不可挽救地消失在国际的半文化中”。为了使民族音乐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入手:

1.树立以民族音乐教育为本来弘扬民族音乐的观念和意识。民族音乐教育问题是全社会的事情, 因此, 有关的电台、电视台、出版社及音像公司等单位, 应树立起“弘扬民族音乐”的意识, 多播放、出版优秀的民族音乐音像、文字资料, 一是加强国人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 让领导及教师都认识到, 发展本国的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教育健康发展并走向世界的根本和必由之路;二是可供高师、中幼师、高中和中小幼音乐教师使用, 营造学习民族音乐的良好环境。

2.加强民族音乐师资的培养。作为“音乐教育母机”的高师, 应打破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教育体制, 加强民族音乐师资的培养。高师的教育形态能够十分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民族特性, 起着传递和深化民族音乐的作用。过去高等及中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基本上沿袭着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体制, 培养出来的中、小、幼音乐教师, 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特别是传统音乐一般都知之甚少, 他们只能用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教材来教育学生。为此, 编写合适的教材并在高师设置民族音乐文化和民乐合奏课程, 是高师教改中刻不容缓的措施。这是一项贯彻“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精神、弘扬民族音乐传统、完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培养多能型音乐教师的基本条件, 也是初级音乐教育中实施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方略至关重要的一环。

3.采取多元化的政策措施, 鼓励编写、出版适合民族器乐初级教育的作品和适合本土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目前我国很多民族器乐作品是高、精、尖曲目, 中小学生演奏起来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我国传统器乐教学中“受其业而不解其惑、受其技而不解其艺、受其能而不解其情”的状况, 我们应多编写适合初级教育演奏的曲目。我国地域辽阔, 有着悠久的音乐文化历史, 由于地理条件、方言、习俗、历史传承等原因,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保存有不同特点的民间乐种, 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州弦丝、福建南音、山西八大套、辽南鼓吹等, 可根据不同地域编写适合本土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 让学生增强对民间乐种的传承方式、演奏方式、演奏场景和语境的理解, 从感情上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的认识, 具备深厚的民间传统音乐的功底。

4.因地制宜组建中小学民乐队。不必贪“大”求“全”, 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地域差异进行“量体裁衣”。因组建民乐队编制灵活, 乐器品种与数量可多可少, 演奏形式丰富多样, 与西洋管弦乐队相比, 其难度要小得多。

对于那些起点低、缺少民乐经验的中小学, 可考虑用单一性能乐器组建乐队, 比如阮族乐队。由中国最负盛名的阮琴大师和改革家宁勇教授研制的宁氏系列阮分为低音阮、大阮、中阮、小阮、高音阮, 总音线从G1-d4可以组成各种规模的阮族乐队。也可以采取同一性能乐器组建乐队, 例如, 弹拨乐组合 (以扬琴、阮、琵琶、柳琴等为中心) , 拉弦乐组合 (以高胡、二胡、中胡、大胡等为中心) 。采用单一性能或同一性能的乐器组建乐队易学、易教、易出成果、省时、省力、省钱, 采用的形式可大、可中、可小, 且音乐和谐, 和声效果较好, 演奏形式较为丰富多样。例如1995年12月, 我国阮演奏家丁晓燕女士组建第一支海外青少年阮族乐团, 并聘请宁勇、林吉良为海外艺术顾问。该乐团自组建以来, 以乐曲内容丰富、演奏技巧精湛、组合形式多样、舞台阵容壮观等获得良好声誉, 活跃在世界舞台之林。

针对起点较高、有民乐经验的中小学, 可采用不同性能乐器 (吹管乐器、打击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 组建乐队, 乐队形式可采用小、中、大型, 或根据不同地域, 组建有地方特色的小型民乐队。如选用丝竹乐, 有上海及江南一带的“江南丝竹”;流行于广州、珠江三角洲一带, 湛江地区及广西部分地区的“广东音乐”, 盛行于广东潮、汕地区、闽南一带的“潮州弦丝”, 流行于闽南的泉州、厦门和台湾地区的“福建南音”, 以及在河南一带流行的“河南扳头曲”。在选择曲上不必攀“高”比“难”, 急功近利, 应从实际出发,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因为民族器乐初级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学生, 主要选择一些形象鲜明、脍炙人口、技巧难度不高、易于演奏的少年儿童民乐合奏作品, 例如, 《喜洋洋》、《旱天雷》、《步步高》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信心。

五、结语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基础教育, 是培养并掌握音乐的母语———优秀的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我们要想方设法加强民族器乐初级教育, 结合国内外“民乐风”、“华乐潮”的好势头, 把民族乐器和民乐合奏纳入“建立一个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中, 从中小学抓起,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积极弘扬民族文化, 努力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

参考文献

[1]陈天国.民族音乐教学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J].中国音乐, 1982, 4.

[2]桂习礼.民族器乐教学改革刍议[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6, 1.

[3]胡建华.民乐合奏课的“团队模拟教学”[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1995, 1.

[4]黄忠钊.关于高师增设民乐合奏课程的设想[J].中国音乐, 2000, 3.

[5]蒋莉.加强民族器乐教学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民族器乐教学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价值[J].中国音乐, 2009, 1.

[6]林俊卿.关于民族器乐教学的思考[J].音乐研究, 1996, 4.

[7]罗杰.重视民族本位——中国音乐教育之我见[J].中国音乐, 2000, 1.

[8]聂英.对民族音乐教育在高师音乐系的地位、作用、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中国音乐, 2000, 1.

[9]王守琢.民族器乐教学中的“心器相应”[J].中国音乐, 1996, 2.

上一篇:海上溢油事故下一篇:课改实践中的习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