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

2025-01-06

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共9篇)

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 篇1

法库县是玉米种植大县, 玉米种植面积达到8.33万hm2, 占耕地面积的63.1%。但是, 法库县玉米种植品种繁杂, 限制了玉米产量及品质[1,2], 针对这一情况法库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了品种筛选试验, 为引导农民科学选择和种植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法库县孟家乡孤树子村, 地势较平坦, 肥力中等, 前茬为玉米, 海拔高度80.5m。

1.2 试验材料

供验玉米品种为郁青1号、东单80、铁研124、丹玉201、辽丹565、东单90、铁研120、郑单958、沈玉21、先玉335、铁单20、丹玉39。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 主处理为密度, 设2个处理, 分别为:5.25万株/hm2、6.75万株/hm2;副处理为品种, 设置12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中熟组以辽丹565为对照, 中晚熟组郑单958为对照, 晚熟组以丹玉39为对照, 3次重复。每个品种5行区, 行长10m, 面积30m2。

1.4 试验实施

5月7日播种, 施三元素复合肥375kg/hm2、氯化钾75kg/hm2, 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375kg/hm2。用阿特拉津、乙草胺及2, 4-D丁酯播后苗前封闭灭草, 田间管理同一般生产田[3,4,5,6]。

2 结果与分析

由于试验前期苗长势较强, 抽雄期后干旱少雨, 个别品种出现香蕉穗、秃尖, 百粒重也有所下降, 特别对晚熟喜肥水的大穗型品种影响较大, 玉米各品种生育状况及特征特性见表1。

2.1 铁研124为5.25万株/hm2时, 产量为8 400kg/hm2, 产量排名第3;密度为6.75万株/hm2时, 产量为9 075kg/hm2, 产量排名第1。该品种适宜密植, 应加大密植推广力度。

该品种生育期为127d, 株高276cm, 穗长16.75cm, 穗行数16行, 粒马齿型, 百粒重37.06g, 轻微倒折, 无空秆。密度

2.2 铁研120

该品种生育期为129d, 株高280cm, 穗长18.00cm, 穗行数18~20行, 粒马齿型, 百粒重27.99g, 倒折率5.0%, 空秆率1%。密度5.25万株/hm2时, 产量为10 102.5kg/hm2, 排名第1;密度为6.75万株/hm2时, 产量为9 000.0kg/hm2, 排名第2。该品种适宜密植, 应在法库地区加大推广力度。

2.3 先玉335

该品种生育期为125d, 株高277cm, 穗长19.30cm, 穗行数16~18行, 粒马齿型, 百粒重38.58g, 倒折率9.0%, 无空秆。密度为5.25万株/hm2时, 产量为9 450kg/hm2, 排名第2;密度为6.75万株/hm2时, 产量为8 400kg/hm2, 排名第4。该品种适宜中度密植, 应加大推广种植力度。

2.4 沈玉21

该品种生育期为125d, 株高256cm, 穗长19.40cm, 穗行数16~18行, 粒马齿型, 百粒重31.28g, 倒折率6.0%, 无空秆。密度为5.25万株/hm2时, 产量为7 875kg/hm2, 排名第4;密度为6.75万株/hm2时, 产量为9 000kg/hm2, 排名第2。该品种适宜密植, 应加大推广力度。

2.5 郁青1号

该品种生育期为127d, 株高295cm, 穗长17.80cm, 穗行数18~20行, 粒马齿型, 百粒重34.50g, 轻微倒折, 空秆率1%, 密度为5.25万株/hm2时, 产量为7 350kg/hm2;密度为6.75万株/hm2时, 产量为8 700kg/hm2, 排名第3。产量较为突出, 适宜密植。

2.6 东单80

该品种生育期为129d, 株高295cm, 穗长17.80cm, 穗行数18~20行, 粒马齿型, 百粒重35.14g, 略有倒折, 有空秆。密度为5.25万株/hm2时, 产量为7 485.0kg/hm2;密度为6.75万株/hm2时, 产量为7 462.5kg/hm2。该品种不适宜密植。

2.7 丹玉201

该品种生育期为131d, 株高274cm, 穗长18.85cm, 穗行数16~20行, 粒马齿型, 百粒重27.47g, 无空秆。密度为5.25万株/hm2时, 产量为6 562.5kg/hm2;密度为6.75万株/hm2时, 产量为8 100.0kg/hm2。密度加大, 产量有所提高。

2.8 东单90

该品种生育期为129d, 株高298cm, 穗长17.55cm, 穗行数16~20行, 粒马齿型, 百粒重31.45g, 倒折率7.0%, 空秆率1%。密度为5.25万株/hm2时, 产量为7 740kg/hm2, 排名第5;密度为6.75万株/hm2时, 产量为6 300kg/hm2。该品种不适宜密植。

2.9 铁单20

该品种生育期为127d, 株高245cm, 穗长16.20cm, 穗行数14~16行, 粒马齿型, 百粒重34.77g, 倒折率9.0%, 无空秆。密度为5.25万株/hm2时, 产量为6 825kg/hm2;密度为6.75万株/hm2时, 产量为7 800kg/hm2。密度加大, 产量有所提高, 适宜密植, 应加大推广种植力度。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铁研124、铁研120、先玉335、沈玉21这4个品种不但产量高, 而且品质也好, 特别是沈玉21的抗逆性非常强, 建议大面积推广种植。

参考文献

[1]孟庆平, 佟爱军, 王立竹.玉米成熟期提前的原因调查[J].新农业, 2006 (9) :16.

[2]姚玉臣, 孟庆平, 李桂杰, 等.高温干旱对夏玉米生育性状及产量因子影响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 :118.

[3]杨楠, 王慧茹, 班亚伟, 等.玉米高产开发田间管理技术[J].种业导刊, 2009 (8) :21.

[4]李潮海.国外和我国黄淮地区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概述[J].河南农业科学, 1993 (10) :5-7.

[5]王德利, 张伟, 刘志瑞, 等.郁青1号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2) :50.

[6]姚万山, 宋连启.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动态质量指标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 1999, 14 (4) :55-59.

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 篇2

辽单502是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李哲和他率领的科研团队,以辽2125为母本、辽120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已于2013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辽单502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不仅适宜在辽宁省境内种植,而且也可在无霜期超过135天、有效积温≥2900℃的全国各地玉米产区种植。

一、选地与轮作

选择保水保肥、土质肥沃、土层深厚、地力均匀、地势平坦和灌排方便的中性壤土或砂质壤土地块栽培。应与大豆、高粱、谷子、小麦、马铃薯或甘薯等作物实行3年左右的.轮作换茬,以利于恢复地力和减轻病虫危害。

二、整地与起垄

在秋季或春季进行精细整地,做到灭茬(清除全部残茬)、耕翻(20~25厘米深)、耙地(耙碎土块,整平地面)、起垄(垄距60厘米,垄向随意)、镇压(蓄水防旱,保墒保苗)等作业紧密结合,为夺取高产奠定良好基础。

三、选种与播种

选用籽粒饱满整齐、无伤无病、净度≥98%、纯度≥96%、发芽率≥95%、含水量≤14%的优良种子,并在阳光下充分晾晒。当土壤8厘米耕层内地温连续5天≥10℃、土壤含水量达到18%左右时即可播种,辽沈地区的最佳播种期为4月下旬。清种或比空栽培(即种几垄玉米空一垄休闲。一般采取二比空或三比空,即种二垄或三垄玉米空一垄休闲)均可。穴距30厘米,每穴播种2~3粒,播深4厘米,播后及时镇压。[]

四、间苗与定苗

适当早间苗、早定苗,以防止幼苗相互拥挤造成争光、争肥、争水,为其茁壮生长创造良好空间。通常在3~4叶时间苗,5~6叶时定苗。在中等肥力地块上,每亩应选留生长健壮、整齐一致和无伤无病的优质幼苗3300~3500株。

五、除草与培土

实行化学除草与人工除草相结合,在播种后至出苗前土壤墒情好(地面见潮)时,每亩用乙草胺90克+莠去津200克,对水60千克,均匀喷洒地面,进行“土壤封闭”,可以有效地杀灭田间杂草。在植株封垄前要进行2~3次铲耥作业,每次间隔7~10天,最后一次中耕深度为10~15厘米,这样既可铲除杂草又可培土防倒。

六、施肥与灌水

结合整地每亩深施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4000~5000千克和磷酸二铵10~20千克做底肥(两者应充分混合),在播种时施用三元复合肥20~25千克做种肥(种子与肥料间隔8~10厘米),在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5~20千克做攻穗肥,在开花期追施尿素10~15千克做攻粒肥。在生育前期要注意蹲苗,防止幼苗徒长。在抽雄期至灌浆期倘若土壤缺墒而又天旱无雨,则应及时灌水。

七、防病与治虫

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防治。在播种前应用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这样既能杀灭多种病菌又能防治多种地下害虫。防治玉米大(小)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等叶部病害,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间隔10~15天再喷1次。防治黏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3000倍液喷杀。防治蚜虫,可用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喷杀。防治螟虫,可在大喇叭口期将辛硫磷颗粒剂撒入心叶内进行熏杀。

八、去雄与扒皮

去雄有多种显着功效: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延长叶片光合作用;有利于降低株高,提高抗倒伏能力;有利于减轻玉米螟对穗部的为害,提高籽粒品质;有利于节省养分,提高籽粒饱满度。其方法是在雄穗从顶叶抽出40%(或天花露出8厘米)左右至散粉前,选择无风或微风的晴天上午10时至下午5时,每隔1行(或1株)将玉米雄穗用手轻轻向上拔除或用镰刀割掉,地边的几行和地头的几株暂不去雄,以确保正常授粉。待全田玉米授粉结束后则要及时去掉全部雄穗。玉米站秆扒皮(苞叶)具有加速籽粒脱水、改善品质、减轻虫害、促进早熟和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应在玉米蜡熟中期(9月上中旬)选择晴天将苞叶自上而下全部扒开(但不可扒掉),使果穗从顶部至基部的籽粒全部裸露在外,充分接受阳光直接照射。在操作过程中不得损伤茎秆、叶片和穗柄。

九、收获与晾晒

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 篇3

一、品种特性

全生育期120天,抽雄、散粉、吐丝期集中,花期协调;幼苗长势强,株型半紧凑,株高260厘米,穗位高95厘米,成株整齐;果穗长筒形,穗长22.5厘米,穗粗5.2厘米,穗行数16~18行,行粒数45粒,千粒重298克,出籽率86.3%;籽粒黄色马齿形。根系发达,叶片持绿久。中抗大、小斑病及丝黑穗病。

二、产量表现

1999~2000年四川省区试,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466.7公斤,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667平方米产量460公斤。高产每667平方米可达700公斤以上。

三、栽培特点

1.播期:春、夏播均可。

2.密度:净作667平方米植2800~3200株,小麦中宽带预留行667平方米植2400~3000株,肥水条件好、光照充足地区可偏密,肥水条件差的地区偏稀植。

3.科学施肥:除正常施用农家肥外,667平方米用纯氮15公斤左右,氮∶磷∶钾为2∶1∶1。其中磷、钾肥可全部用作底肥,氮肥分期施用,底、苗、秆、穗肥保持1∶2∶4∶6的比例。

4.适时防病治虫。

四、适宜种植地区

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 篇4

1 选育过程

双玉103是吉林省双辽市双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2年以自选系S126为母本、自选系W967为父本配制杂交而成, 2003~2004年进行公司内产比试验;2005~2006年参加吉林省玉米杂交种预备试验及区域试验, 2007年参加吉林省晚熟生产试验;同时2006~2007年在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和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进行玉米杂交种抗病虫害鉴定;2007年通过国家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品质分析检测, 证明其具有晚熟、高产、稳产、优质、抗病虫、适应性广等特点。2008年初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学特性

双玉103幼苗绿色, 叶鞘紫色, 早发性好。株高295cm, 穗位120cm, 成株20片叶, 株型清秀, 穗位以上叶片收敛, 穗位以下叶片平展, 有一定的耐密潜力, 充分接受光能, 且雄穗分枝中等, 花粉量大, 消耗养分少, 花药紫色, 花丝粉色, 根系发达, 尤其次生根更发达, 茎干粗壮, 可以粮饲兼用。果穗长筒型, 穗长24.4cm, 16~18行, 穗轴粉色, 籽粒黄色, 半马齿型, 单穗粒重250.6g, 百粒重37.5g, 出籽率76.8%, 容重714g/L。双玉103出苗至成熟共133d, 属晚熟玉米杂交种, 适宜在吉林省长春四平及松原白城区域, 内蒙古通辽赤峰大部分区域, 辽宁、黑龙江省生育期≥10℃积温2850℃以上的地区种植推广。

2.2 品质表现

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品质分析检测, 其籽粒含淀粉73.54%, 粗脂肪4.33%, 粗蛋白9.57%, 赖氨酸0.27%, 商品性极好。

2.3 抗性表现

2006~2007年经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与吉林农大农学院人工接种鉴定, 双玉103抗茎腐病、大斑病、小斑病、黑粉病、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 中抗玉米螟。抗旱, 抗倒伏, 活秆成熟。

2.4 产量表现

(1) 2005~2006年参加公司内和异地多点试验, 平均产量9 419.6kg/hm2, 比对照登海9增产9.7%, 比对照农大364增产9.5%。

(2) 2006~2007年参加吉林省区试, 共15点次, 各点全部增产, 平均产量11 221.1kg/hm2, 比对照农大364增产11.4%。

(3) 2007年参加吉林省省试, 7点次全部增产, 平均产量10 652.9kg/hm2, 比对照农大364增产9.6%。

3 栽培技术要点

(1) 选地、播种与种子处理。双玉103在平肥地及中上等肥力地均能种植, 正常年份4月下旬播种, 一般地下5cm土层温度稳定在10℃左右即可播种, 否则会因为温度低而造成出苗延迟, 导致出苗不整齐、病虫害发生机率增大。由于北方春季低温, 且丝黑穗病及地下害虫发生机率较大, 采取种衣剂包衣, 能有效防止上述现象发生, 同时还能增强玉米早发性, 对后期保苗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2) 种植密度。清种保苗4.5万株/hm2左右, 高肥水地块可达5.0万株/hm2, 一般65cm垄株距在36.66cm左右, 肥水较差地块, 尤其轻碱地, 一般保苗43万株/hm2左右即可。

(3) 施肥。加强肥水管理, 施足农家肥, 一般施农家肥4 000~5 000m3/hm2、三元复合肥400~450kg/hm2, 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400kg/hm2。另外, 建议适期喷施叶面肥, 玉米一生最好喷施叶面肥3次, 第1次在苗期4~6叶时进行, 这个时期由于北方春季低温现象严重, 除草剂及种衣剂药害及各种病虫害发生机率大, 易造成苗弱, 喷施叶面肥可增强植株抗性;第2次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 大约13叶时进行, 此期是玉米需肥需水最大的时期, 一旦营养供应不足, 会严重影响穗分化;第3次在玉米灌浆期, 此期如果营养供应不足可能造成玉米果穗秃尖、空秆现象, 严重影响产量。

(4) 制种技术。选择肥水条件好和隔离安全的地块, 制种时父母本分期播种, 先播父本, 等父本出苗5d后, 再播母本。父母本行比以1∶5为宜, 保苗6.0万株/hm2左右。

参考文献

[1]刘纪林.玉米育种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1.

[2]马英杰, 赵万庆, 刘文国.优质玉米新品种吉单77选育与推广[J].玉米科学, 2004 (S1) :32.

[3]李长文, 刘季荣.多叶型玉米选育进展[J].玉米科学, 1993, 1 (3) :4-6.

[4]黄新宏, 胡克福.特用玉米栽培中应注意的环节[J].河南农业科学, 2002 (5) :37-38.

[5]任洪.超高产杂交玉米选育[J].种子, 2005, 24 (9) :92-94.

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 篇5

一、特征特性

1. 植株形态。根系发达,植株健壮,苗期叶片宽厚,叶色浓绿,插秧后缓苗和生长速度快,分蘖能力较强。生育后期至中期主茎与分蘖的生长角度,以及茎秆与叶片的开张角度适中,生长稳健。生育后期株型紧凑,茎秆韧性较好,叶片挺直而上冲,植株受光姿态好,群体透光率和光能利用率高,干物质生产和运转能力强。主茎有16张叶片,剑叶长24.8厘米、宽1.3厘米、面积21.7平方厘米,株高110~120厘米。

2. 穗粒性状。穗型半直立,穗上部1次枝梗多,穗中部2次枝梗也多,穗下部2次枝梗少,穗长16~17厘米,每穗成熟粒数100~110粒,着粒密度适中,灌浆速度均匀,籽粒受光好,结实率高达94.2%,千粒重25.6克,颖壳黄白色,有稀疏短芒。

3. 稻米品质。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蒸煮品质俱佳。农业部稻米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结果显示,糙米率83.6%,精米率75.9%,整精米率73.1%,籽粒长宽比1.9,垩白率4%,垩白度0.7%,透明度1级,碱消值7级,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3%,蛋白质含量8.2%,综合评价达到国家1级优质稻米标准。米粒晶莹,米饭松软,清香怡人,适口性好。

4. 抗逆性。科学实验与实地调查结果表明,不仅抗苗瘟、叶瘟和穗颈瘟等病害,而且还抗旱、抗寒、抗倒伏、抗早衰、耐寡照、耐盐碱,活秆成熟。

5. 物候期。在沈阳地区于4月初播种,5月上中旬插秧,8月上旬出穗,9月末成熟,生育期158~160天,属于中晚熟品种。

二、产量表现

1. 所内品比试验。1999~2000年参加所内品种比较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85.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

2. 省内区域试验。2001~2002年参加辽宁省水稻中晚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02.9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5.4%。

3. 省内生产试验。2002年参加辽宁省水稻中晚熟组生产鉴定试验,平均亩产663.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2.4%。

4. 北方区域试验。2002~2003年参加国家北方水稻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26.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0.8%。

5. 北方生产试验。2004年参加国家北方水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0.8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3.5%。

在多年来的试种、示范与推广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高产典型,如沈阳市于洪区高花乡青台村种粮大户张凤忠,在150亩稻田上创造出平均亩产871.4千克的新纪录,说明该品种增产潜力较大。

三、栽培要点

1. 选地与整地。选择保水保肥、土质肥沃、土层深厚和地力均匀的田块种植。在土壤封冻前秋翻或在土壤解冻后春翻,实行旋耕整地,耕深15~20厘米。在插秧前放水泡田,耙平田面,做到寸水不露泥,肥水不出田。

2. 选种与浸种。务必选用籽粒饱满整齐、无病无伤和发芽率95%以上的优良种子,清除各种杂质和充分晾晒之后,用浸种灵或白恶宁等药剂浸种消毒,以防止水稻苗期病害的发生与蔓延。

3. 育苗与插秧。日均气温稳定在5~6℃时就可播种育苗,通常应该实行软盘旱育苗,每盘播种量50克,也可实行隔离层育苗,每平方米播种量150~200克。在出苗后要适时通风炼苗,苗龄35~40天。日均气温稳定在14℃左右、叶龄3.6~4.5片时即可插秧。要适度稀植,行距30厘米,穴距15厘米,每穴3~5苗,做到不漏穴、不缺苗、不漂秧,确保插秧质量。

4. 防病与治虫。除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严格消毒外,还应在出穗前7~10天每亩用络氨铜0.3千克对水30千克喷雾,或用DT杀菌剂0.2千克对水10千克喷雾,以防稻曲病。在出穗期喷洒三环唑或稻丰灵等药剂,既能防治稻曲病又能防治穗颈瘟病。在秧苗缓苗之后如果发现稻苗或稻叶枯黄,叶鞘里面有幼虫,就要用18%杀虫双水剂0.25千克对水15千克喷雾防治水稻二化螟,务必将其幼虫消灭在3龄之前。

5. 清除杂草。以化学除草为主、人工除草为辅。在插秧以后应用农得时加禾大壮(或丁草胺)等化学除草剂,在追施分蘖肥时将其施入本田。此外,在水稻生育期间要随时清除田间、田埂和田边四周的各种杂草,彻底消灭草荒。

6. 科学施肥。坚持配方施肥、全层施肥、分期施肥、前重后轻与平稳促进的原则,并应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每亩中等肥力的田块,在整地时施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3000千克、三元复合肥20千克、硫酸锌2千克和适量硅肥做底肥;插秧后7天左右追施硫酸铵20~25千克做分蘖肥;分蘖盛期追施硫酸铵15~20千克、硫酸钾5~7千克做保蘖肥;出穗前35天左右追施硫酸铵10千克做穗肥;出穗后追施硫酸铵5千克做粒肥;生育后期倘若脱肥,则应喷施0.2%磷酸二氢钾叶面肥,既可增加粒重又可促进早熟。

7. 间歇灌水。实行节水栽培技术,全生育期坚持以浅为主的浅、湿、干相结合的间歇灌水方法,切忌大水漫灌和长期深水淹泡。插秧时水层保持1~2厘米深,寸水缓苗,浅水分蘖,有效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初期适当晒田,以减少无效分蘖,缩短基部节间,增强抗倒能力。孕穗期至灌浆期需水量最多,应该使水层保持在3~6厘米深。乳熟期以后应使土壤保持湿润状态,切勿断水过早,以防止发生早衰而减产,但在收获前10天左右必须撤水落干。

四、适宜种植地区

辽粳9号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不仅适宜在辽东、辽南、辽西和沈阳地区种植,而且适宜在京、津、冀、鲁、湘和南疆等地区栽培。

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 篇6

1 主要特征特性

1.1 植物学特性

灵台4号属普通型冬小麦, 生育期285 d, 属中熟冬小麦新品系。强冬性, 幼苗半匍匐, 株高85 cm、穗纺缍型, 长芒、白壳、红粒、粒长圆形, 角质, 千粒重42.5 g, 平均穗长6.6 cm, 平均小穗数13.8个, 平均穗粒数38.5粒, 基本苗414.0万株/hm2, 成穗数555.0万穗/hm2, 属多穗型中晚熟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 群体结构合理, 茎秆弹性好, 抗倒伏, 抗青干、抗冻、耐旱、耐水肥、分蘖力强, 成穗率高, 穗层整齐、密度高, 灌浆速度快, 成熟落黄好。灵台4号是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方式的首选品种。高抗条锈病, 中抗白粉病, 综合抗病性好。2013—2014年度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测试中心检验, 籽粒含粗蛋白 (干基) 135.0 g/kg, 湿面筋209.2%, 沉降值19.7 m L, 粗淀粉 (干基) 656.3 g/kg, 灰分 (干基) 16.1%, 容重762.9 g/L, 属强筋小麦。

1.2 抗逆性

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鉴定, 灵台4号抗冻 (春寒) 抗旱、抗倒伏、耐瘠、耐青干, 越冬率为89.70%~98.80%, 平均越冬率94.25%, 与对照西峰27号相似, 抗冻性1~2级, 抗旱性1~3级, 抗倒伏1~2级, 在陇东及周边地区示范种植均表现出了较强的抗春寒能力和抗旱、耐瘠性, 同时在孕穗期, 特别干旱之后水分补偿效应较明显。群体密度大, 蒸腾系数小。株高适中, 茎基部节间较短, 弹性好, 不易倒伏。该品系植株茎秆、叶片、护颖蜡粉层厚, 具有抗虫、抗旱的作用。

1.3 抗病性

灵台4号在2013—2014年度甘肃省冬小麦生产试验鉴定为高抗条锈, 轻感白粉病。经2014年在兰州温室和甘谷试验站进行苗期、成株期分小种接种鉴定, 苗期对混合菌表现为 (3/5/60) 中度感病, 但严重度较低;成株期对供试菌系水4、贵22-14、贵22-9、条中33号、条中32号、混合菌均表现免疫, 总体抗病性表现好。白粉病:经2014年在兰州温室和甘谷试验站进行苗期种接混合菌、成株期自然诱发鉴定苗期表现为 (3/40/100) 、成株期表现为 (9) , 该品系苗期、成株期对白粉病混合菌均表现感病。总体表现感病。其他病害均表现高抗或免疫。

1.4 丰产稳产性

灵台4号依据各区试点资料分析, 几年来经多点次、山、川、塬, 旱涝、欠丰年稳产性测定, 产量三要素较为协调, 群体结构自身调节能力强, 属多穗型品种, 成穗率高, 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数量性状年度间较为稳定, 不孕小穗、退化小穗变幅小构成稳产的基础, 灌浆速度较对照品种早3~5 d。在2011—2013年甘肃省陇东片的6点 (次) 区域试验中, 折合平均产量4 373.85 kg/hm2, 较对照品种西峰27号增产6.71%, 同年度生产示范产量分别为5 625、5 865、5 190 kg/hm2, 较对照西峰27号分别增产16.4%、17.5%、10.8%。2008—2010年度参加灵台县冬小麦区域试验。折合平均产量分别为6 325.5、6 147.0 kg/hm2, 较对照兰天10号分别增产9.7%、12.5%, 连续2年区域试验均排第1位。2010—2011年度参加灵台县生产示范, 实收产量7 278 kg/hm2, 较对照兰天10号增产10.22%。2011年在灵台什字全膜覆土穴播示范片中, 经省市专家实测产量高达8 422.5 kg/hm2, 创强筋小麦高产纪录, 实现了小麦既高产又优质的完美结合。

2 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陇东山台地、旱塬地及高水肥川水地, 高寒阴湿山区和寒旱丘陵山区以及陕西长武、千阳、陇县, 宁夏固原等生态类似的周边地区种植, 目前已示范推广达60万hm2。

3 高产栽培技术

适期精量播种, 陇东旱肥地抢墒于9月20日左右播种, 播种量为187.5~225.0 kg/hm2, 地膜覆盖播种量为150.0~187.5 kg/hm2。旱肥地采用沟播方式、全膜覆土穴播或膜侧种植方式[1,2]。均采用配套的农机具进行播种。施肥方式为施氮增磷, 补施微量元素, 依土壤状况配方平衡施肥, 一般播前施农家肥75 t/hm2、尿素187.5 kg/hm2、磷酸二铵225.0 kg/hm2。以基肥为主, 追肥为辅[3,4]。及时防治病虫等, 实施保健栽培。并及时收获, 确保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1]张学伟, 宁朝辉, 高俊, 等.旱地优质春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7) :107-108.

[2]王永华, 郭天财, 朱云集, 等.河南省不同类型麦区小麦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5) :12-16.

[3]孙燕子.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4 (12) :16-17.

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 篇7

1 特征特性

1.1 农艺与经济特性

该品种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 较济麦22小麦早熟1 d。幼苗半匍匐, 长势壮, 抗寒性较好。分蘖力强, 单位面积成穗数中等, 高肥水地块单位面积穗数可逾750万穗/hm2, 2010年受冬季低温影响, 成穗明显降低, 由于其穗相对较大, 千粒重相对较高, 产量仍表现较优。植株76~80 cm, 株型偏散, 茎秆粗壮, 抗倒性好, 茎秆蜡质较多, 旗叶宽大, 上冲。穗较长, 小穗排列稀, 穗层深厚。后期较耐热, 落黄中等。长方形穗, 长芒, 白壳, 白粒, 籽粒角质率高, 籽粒长, 较饱满。2008—2009年区试平均成穗数622.5万穗/hm2, 穗粒数35.5粒, 千粒重43.8 g。2009—2010年区试平均成穗数564.0万穗/hm2, 穗粒数38粒, 千粒重43.5 g。

1.2 品质特性

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测试, 馒头总评分为80分, 面条总评分为82分, 适合加工馒头和面条。

1.3 抗病性

据田间和实验室接种鉴定结果表明, 鲁原502小麦田间自然发病, 中抗条锈病和纹枯病, 中感白粉和叶锈病, 2012年在赤霉病发生较重年份, 表现较强的耐病性, 田间发病率较低[4]。

1.4 产量表现

1.4.1 国家和山东省区试产量结果。

2008—2009年参加国家黄淮北片区试, 平均产量8 380.5 kg/hm2, 比对照石4185增产9.71%, 增产极显著, 比对照品种邯6172增产7.09%, 增产极显著。2009—2010年续试, 平均产量8 056.5 kg/hm2, 比对照石4185增产10.61%, 增产极显著, 比对照邯6172增产8.71%, 增产极显著。2年汇总, 平均产量8 218.5 kg/hm2, 平均比对照石4185增产10.16%, 增产点率100%。2009—2010年参加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7 860.0 kg/hm2, 比对照石4185增产9.23%, 居5个参试品种第2位, 增产点率100%。山东省区域试验产量表现:2009—2011年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 630.1 kg/hm2, 比对照济麦22增产5.0%。

1.4.2 高产示范产量结果。

鲁原502小麦是一个丰产、稳产、适应性广和抗逆性强的小麦新品种, 近几年在高产示范推广中表现比较突出。2011年6月, 鲁原502小麦在兖州市超高产种植中, 经专家实打产量为11 752.8 kg/hm2。同时, 全省4处产量超过10 500 kg/hm2。2012—2013年利辛县引进种植平均产量9 924.0 kg/hm2, 鲁原502小麦不仅高产稳产, 而且耐热, 抗倒伏, 是高产 (超高产) 育种上的一个新突破。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精细整地

整地质量要达到“深、细、透、平、实、足”六字要求。“深”, 即逐年加深耕层达25 cm;“细”, 即整地要达到平整细碎;“透”, 即耕透耙透, 不留板土;“平”, 即地面平整, 不留龟背;“实”, 即上虚下实, 镇压到位;“足”, 即底墒充足, 达到足墒播种, 一播全苗。

在整地时选用3%辛硫磷颗粒或5%毒死蜱颗粒, 用量30~45 kg/hm2拌土150 kg/hm2随犁撒施, 防治地下害虫。

2.2 配方施肥

2.2.1 培肥地力。

为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理化性状, 提高蓄水、保墒和保肥能力, 促进小麦增产增收, 要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2.2.2 配方施肥。

根据利辛县测土化验状况, 产量8 250~9 000 kg/hm2的地块, 基施优质土杂肥22.5 t/hm2、纯N 172.5kg/hm2 (折合成尿素375 kg/hm2) 、P2O597.5 kg/hm2 (折合成普通过磷酸钙900 kg/hm2或二铵247.5 kg/hm2) 、K2O 105 kg/hm2 (折合成硫酸钾180 kg/hm2) 、七水硫酸锌肥和15%硼肥各15 kg/hm2 (使用1次可用2年) , 在小麦拔节期, 第1节间定长, 群体叶色褪淡, 追施尿素150~225 kg/hm2;产量9 000~10 500 kg/hm2的地块, 基施纯N 150 kg/hm2、P2O5112.5kg/hm2、K2O 97.5 kg/hm2、有机肥22.5 t/hm2, 拔节期追施尿素150~225 kg/hm2。

2.3 科学播种

2.3.1 适期播种。

根据利辛县气候特点和品种的特征特性, 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在10月5—15日。采取足墒下种, 一播全苗, 实现苗全、苗齐、苗均、苗匀、苗壮, 确保壮苗安全越冬。

2.3.2 适量播种。

半冬性品种播量135~165 kg/hm2, 确保基本苗在240万~300万株/hm2。

2.3.3 播种方法。

一是选用机械条播, 杜绝撒播;二是采取适宜播种行距。播幅窄的机播行距20 cm, 播幅较宽的机播行距22 cm;三是播种深度3~5 cm, 播幅5~10 cm。

2.3.4 药剂拌种。

播前用50%甲柳·酮乳油750 m L/hm2, 或50%辛硫磷乳油750 m L/hm2, 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750m L/hm2加20%三唑酮 (粉锈宁) 乳油750 m L/hm2, 或15%三唑酮粉剂1 125 g/hm2, 或2%戊唑醇湿拌种剂 (种净) 1 125g/hm2,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加水22.5 kg/hm2进行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

2.4 加强田管

前期管理重点是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缺, 确保苗全、苗匀, 杜绝10 cm以上的缺苗和断垄现象;根据苗情促弱控旺, 弱苗采取追肥浇水以促为主, 旺苗采取镇压和喷施植物生长抑制剂等方法以控为主[5]。

中期管理重点是追施拔节肥。追肥时间掌握在群体叶色褪淡, 分蘖高峰已下降, 第1节间定长时施用, 追施尿素150~225 kg/hm2。根据苗情在剑叶露出时追施孕穗肥, 追尿素30~45 kg/hm2为宜, 用量不宜过大。同时注意防旱、排涝和预防春霜冻害。对于群体较大的田块, 在返青末期拔节前期用20%壮丰安450~600 m L/hm2, 或10%国光小麦矮丰375~750 g/hm2, 对水375~450 kg/hm2进行叶面喷施, 降低小麦基部节间长度, 提高茎秆弹性, 增强抗倒伏能力。在倒春寒降温前, 喷施美洲星等叶面肥可有效防灾减灾。

后期重点抓好小麦的“一喷三防”, 防治病虫危害。“一喷三防”就是把农药、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按适当比例混合复配进行叶面喷施, 达到防病虫、防倒伏、防早衰的目的。重点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穗蚜和叶面喷肥。

2.5 综合防治小麦病虫草害

着力抓好小麦返青拔节期和抽穗扬花期小麦病虫草害的总体防治, 重点抓好杂草防除及纹枯病、赤霉病和穗蚜的防治工作。

2.5.1 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以冬前化除为主, 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 日均温8℃以上时实施化学除草, 小麦返青后及时补除。防除阔叶杂草可用20%氯氟吡氧乙酸 (使它隆或胜畅) 乳油750 m L/hm2, 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0~225 g/hm2于小麦3~5叶时对水600 kg/hm2茎叶喷雾;防除禾本科杂草可用6.9%精恶啞唑禾草灵 (骠马) 水乳剂600~900 m L/hm2对水600 kg/hm2茎叶喷雾。小麦拔节后禁止使用化除药剂。

2.5.2 小麦纹枯病。

小麦拔节初期病株率达20%的田块及时喷药, 用药剂有效成分20%爱可150 g/hm2, 或50%多酮1 500 g/hm2, 或15%三唑醇750 g/hm2加水450 kg/hm2。药剂喷雾选择上午有露水时进行, 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喷雾后隔10 d再补喷1次。在小麦生产中后期, 加强田间管理, 清沟沥水, 降低田间湿度, 以减轻病害发生程度[6]。

2.5.3小麦赤霉病。

在小麦花期, 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 用50%多酮1 500 g/hm2, 或80%多菌灵1 500 g/hm2, 或25%咪酰胺900 m L/hm2。机动弥雾机施药, 用药量300~450 kg/hm2;手动喷雾器喷雾:用药量450~600 kg/hm2。若天气预报小麦初花期有雨, 施药时间可适当提前;若药后2 h遇雨, 雨后应补喷1次。

2.5.4 小麦蚜虫。

注意保护利用天敌, 重点保护好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等优势种天敌。但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大于1∶322时, 可有效控制麦蚜危害, 不必施药防治麦蚜。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 (苗期500头/百株, 穗期80头/百穗) 、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时, 用10%吡蚜酮150 g/hm2, 或25%辛氰乳油 (快杀灵) , 或10%吡虫啉300 g/hm2, 或48%乐斯本450 g/hm2, 喷雾防治, 兼治麦田灰飞虱。

2.6 适时收获

小麦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选用联合收割机收获, 单收、单储, 严防机械混杂和混收混放, 收获后及时晾晒。采用干燥法、趁热密闭贮藏方法或“三低 (低温、低氧、低氧化铝剂量) ”的综合技术贮藏, 入仓籽粒含水量<12.5%, 以防发生霉变。

参考文献

[1]李新华, 李鹏, 高国强, 等.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鲁原502及其育种策略[J].山东农业科学, 2013 (4) :32-34.

[2]李新华, 李鹏, 高国强, 等.国审小麦新品种鲁原502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3 (5) :166-167.

[3]孙苏阳, 王永军, 李海军, 等.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淮麦32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20) :8802-8803, 8816.

[4]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小麦育种室.高产、稳产、抗病、广适小麦新品种鲁原502[N].山东科技报, 2012-09-12 (4) .

[5]郭争鸣, 张伟, 祝贺.小麦新品种兰考198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3 (10) :17-18.

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 篇8

1 选育背景

临沂市自2000年在水稻生产上所用的品种均为临稻10号类型, 其特点为熟期晚、高产、品质不佳、抗寒性差等。近年来, 这些品种退化现象明显, 病虫害发生频繁, 品质和产量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 对水稻的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此种情况下, 新的多抗、优质、高产、早熟、广适的水稻品种的选育就显得很迫切。

2 技术方法与路线

集中采用品种资源综合征集应用、常规育种、辐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等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临稻19号水稻新品种, 从配制组合到杂交选育, 遵循了一条高起点、高要求, 优中选优, 突出个体选择, 注重提高效率和多点试验, 综合评价, 高倍繁育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杂交组合的配制和杂交世代的分离选择在所内进行, 高代繁育与系统选择、品比在所内与繁育示范基地同时进行, 品系稳定后采用旱育稀播带蘖壮秧、单株插秧高倍繁殖, 年度间高倍繁殖系数达1 500倍, 为加快示范推广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3 临稻19号特征特性

3.1 生育期

临稻19号在临沂市稻区经过2年的品种比较试验, 与当地主栽品种临稻10号相比, 成熟期提前5 d。临稻19号参加2009—2010年2年山东省水稻区域试验, 与对照品种津原45相比, 成熟期平均延迟2 d, 但综合表现好, 对逆境的抗性强、品种质量好、落黄性表现优等。2011年参加山东省水稻生产试验, 与对照品种津原45相比, 成熟期平均要延迟2.3 d (表1) 。在山东省主稻区种植, 表现为平均全生育期为151 d。

3.2 形态特征

临稻19号具有很强的分蘖能力和较高的成穗率, 株高约为90 cm, 株形紧凑, 剑叶上冲, 叶片颜色为浅绿, 植株整体表现清秀, 叶片的长度中等、宽窄适宜, 具有发达的根系及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直穗型, 粮草兼收, 芽鞘白色, 叶鞘绿色, 穗长16.0 cm, 穗实粒数101.5粒, 结实率85.4%, 千粒重25.90 g, 谷粒卵圆形, 长宽比约为2∶1, 颖壳茸毛少, 红褐颖尖, 护颖秆黄色, 穗层整齐一致, 脱粒性中等, 后期灌浆较快, 熟相好, 活秆成熟, 落色金黄 (表1) 。

3.3 抗病抗逆性

临稻19号通过参加山东省3年的水稻区域试验、生产试验, 综合表现为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 黑条矮缩病感病轻 (表2) 。临稻19号株矮叶挺、直立、假茎宽、基部节间短、抗倒伏能力较强, 多年观察表明, 其抗冷性很强, 叶色浅绿, 宽长适中、剑叶较短上冲, 群体上下通风透光好, 光合效率高, 表现出较强的耐飞虱螟虫性。

3.4 产量表现

2009—2010年临稻19号参加山东省水稻品种中早熟组区域试验, 2年平均产量8 197.5 kg/hm2, 比对照津原45增产13.7%, 2011年参加山东省水稻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为8 179.910 kg/hm2, 比对照津原45增产11.65% (表2) 。

多年生产实践证明, 临稻19号具有在高肥水条件下产量超过10.5 t/hm2左右的高产潜力。主要是该品种分蘖力较强, 群体大, 成穗率高, 抽穗整齐, 叶色浅绿, 宽长适中、剑叶较短上冲, 群体上下通风透光性好, 抗病耐虫, 光合效率高, 灌浆速度快, 容重高, 落色金黄。

3.5 适应性

经过多年的示范试验, 结果表明, 临稻19号适合在鲁北沿黄稻区、临沂、日照库灌稻区及济宁滨湖稻区作为麦茬稻和机插秧水稻示范推广应用, 适应性强, 适应范围广。

注:小区面积为133.4 m2。

3.6 品质鉴定

2009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杭州) 测试:临稻19号稻谷出糙米率82.5%, 垩白粒率26%, 整精米率70.6%, 垩白度2.8%, 直链淀粉含量15.5%, 胶稠度67 mm, 米质3项达国标优质3级, 6项达国标优质一级。与同类品种相比, 稻米外观晶莹剔透, 食用品质上乘, 软硬适中, 口感好, 食味爽滑清香。

4 栽培技术

4.1 播种育苗

山东省主要的水稻生产区, 临稻19号生产上5月1—5日开始使用咪鲜胺、使百克等药剂进行浸种, 一般5~7 d即可, 可有效地达到预防稻曲病、恶苗病、线虫等病虫害的目的。临稻19号的大田用种量一般为600~750 kg/hm2。秧田及大田应在芽前及时用丁草胺4.5 kg/hm2、噁草酮5.25 kg/hm2等药剂, 对水200倍进行喷雾, 以达到除草的效果, 在土壤较干时, 对水的量应加倍。在稗草1.5~2.0叶时用千金 (10%氰氟草酯) 450~750 m L/hm2 (有效成分45~75 g/hm2) , 对水450~600 L/hm2进行茎叶喷雾, 以达到芽后除草的效果。

4.2 移栽

临稻19号的移栽期以6月15—25日为宜。直播田、移栽田、抛秧田在稗草2~4叶时施千金 (10%氰氟草酯) 750~1 000 m L/hm2, 对水450~600 L/hm2进行茎叶喷雾。大龄稗草的防除上, 施药量应适当加大, 以提高防效。临稻19号大田生产上, 要合理密植, 保证适当的种植密度。一般种植密度以30.0万~33.0万穴/hm2, 基本苗控制在90万~120万根/hm[1,2]。

4.3 肥水运筹

临稻19号生产上, 施肥应合理, 做到控氮增钾。大田管理中的肥料管理坚持前重后轻的原则。施钾肥225 kg/hm2、碳酸氢氨750 kg/hm2作为底肥, 在此基础上, 配施配施锌肥30 kg/hm2、三元复合375~450 kg/hm2;也可配施锌肥30 kg/hm2、磷酸二铵225 kg/hm2。在移栽后5~7 d追施尿素150 kg/hm2作为分蘖肥。整个大田期氮肥的用量不可过多, 控制纯N在262.5 kg/hm2以下。大田中后期氮肥应尽量少施或不施, 以防造成水稻的贪青晚熟, 达到节约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此外, 可在小麦成熟后, 用机械收获, 然后实现秸秆还田, 达到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肥力增加、通风透气性能增加等目的。9月上旬结合水稻的生长情况喷施适合用量的叶面肥, 包括壮多收、磷酸二氢钾、叶霸等, 以达到产量和品质提高的目的。水分管理上, 在水稻返青后, 要适时晾田, 干湿交替管理, 以对无效分蘖进行控制。特别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 坚持浅水管理, 以防病虫害发生, 达到籽粒饱满、品质优良等目的[3,4]。

4.4 病虫害防治

秧田病虫害防治上, 应喷施3次药[5]。第1次:灰飞虱的防治及条纹叶枯病的预防上, 在水稻3叶后喷施吡虫啉等;第2次:蓟马、灰飞虱及钻心虫的防治上, 可在麦收前1~3 d, 用氟虫腈、吡虫啉等;第3次:越冬代钻心虫的防治上, 可喷插秧前1~2 d用吡虫啉、杀虫双等。

大田病虫害防治上, 应喷施3次药[6]。第1次:在第1代钻心虫、纹枯病的防治上, 可在7月20日前后喷施杀虫双、井冈霉素等;第2、3次:白叶枯病、穗颈瘟及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的防治上, 可在8月中下旬喷施甲维盐、康宽、三环异稻等。在某些病虫害发生的特殊年份, 还应结合田间具体的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进行防治。

摘要:阐述了水稻新品种临稻19号的选育背景、技术方法及特征特性等, 并从播种育苗、移栽、肥水运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其栽培技术, 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新品种,临稻19号,选育,栽培

参考文献

[1]薛应征, 胡秀明, 孙建权, 等.沿黄稻区直播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3 (7) :9-10.

[2]张康永.水稻旱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1 (6) :16.

[3]胡定汉, 潘熙曙, 丁兵, 等.水稻直播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8) :47.

[4]吴春红.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9) :67.

[5]水稻真菌性病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J].广东农村实用技术, 2014 (3) :18-20.

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 篇9

品种遗传基础优良聚合累加了国内外、省内外及不同生态区的优良品种、优异种质资源及农家品种的血缘与优良基因, 特别是含有国内著名品种合丰25、日本高产品种十胜长叶的优良基因, 品种遗传基础好。

高产稳产性好省级品种生产试验产量为2 568kg·hm-2, 较对照品种增产18.2%;国家级品种生产试验产量为3 049.5kg·hm-2, 较对照品种增产8.9%。

食用性指标优良油分含量为22.61%, 较国内名牌品种油分提高1.5~3.0个百分点, 较进口转基因大豆油分提高1.0~1.5个百分点, 适宜作油用大豆;蛋白质含量39.35%, 水溶性蛋白含量达到一级标准 (36.4%) , 豆浆蛋白回收率 (85.8%) 较平均值高10个百分点, 11S蛋白与7S蛋白比率 (2.11) 适中, 适宜作食用大豆, 特别是豆浆和豆腐。

抗病性突出叶部中抗灰斑病, 兼抗花叶病毒病 (SMV) 1号株系, 根部抗疫霉根腐病, 水平抗性好, 垂直抗性突出。

品种适应性好生育日数115d, 需≥10℃活动积温2 350℃。适宜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种植, 在黄淮大豆产区也有种植, 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宁夏等全国十多个省 (区) 。

合丰55推广当年种植面积6 333hm2, 2013年达到了40.5万hm2, 2008~2013年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55万hm2, 生产商品大豆39.9亿kg, 创产值效益160.9亿元;增产大豆6.2亿kg, 创社会效益24.8亿元。该品种2012~2014年年推广面积黑龙江省最大, 2011~2014年被农业部推介为全国大豆生产主导品种, 是省和国家级品种试验的对照品种。

联系人:郭泰电话:13603691985

邮编:154007

上一篇:合并技巧下一篇:斜交框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