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警务

2024-09-06

社区警务(共9篇)

社区警务 篇1

一、引言

社区的发展是城乡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一项成果, 它的发展和完善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而其中社区的治安就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在当今新形势下, 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为复杂, 各种治安问题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因此人们对社区治安有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 新型社区警务工作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城乡社区警务”被写入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基于以上几点, 对新型社区警务工作展开探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新型社区警务工作的意义

第一, 构建新型社区警务工作能够打破传统警务“重打轻防”的思想局限性。在传统的社区警务工作中, 打击治安问题一直是工作的重点, 在工作策略上, “发案—打击—再发案—再打击”成为了一项固定的工作模式。对此, 我们要明确的是, 传统的警务工作中关于使用法律手段打击犯罪的方法具有其正确性,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工作方法的局限性, 过于被动以及无法持续是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1]。而新型社区警务工作是在全新的观念下所建立的工作方法, 它要求基层公安机关树立警务前置、警力下沉的新观念, 同时也倡导社区公众参与治安管理中, 使社区警务工作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 从而建立以人民群众为内源动力的工作结构。

第二, 构建新型社区警务工作能够打破强权警务的惯性思维。所谓的强权警务就是一种对社会实行强力控制的行为, 这种警务工作方式很容易造成警方滥用警力的问题, 形成粗暴的工作风气。从其结果来看, 强权警务不适合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新型社区警务工作则是一种打破强权警务惯性思维的工作方法, 它能够使社会更加和谐, 是人民群众的基本人权得到保障, 同时也能改善警察的形象和警民之间的关系。

第三, 构建新型社区警务工作能够使我国和谐互助的优良传统得到传承。社区警务工作与我国古代的社会治安管理有着很深的联系, 自春秋战国开始就有国家建立社会管理体制并付诸实施, 比如齐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那时候的社会治安管理就是我们当今社区警务工作的前身[2]。在当今新形势下, 新型社区警务工作的构建离不开家庭观、强烈的乡土情结、传统的文化习惯等因素, 而这些因素都是我国古代的社会治安管理的核心内容, 是和谐互助的优良传统, 因此说构建新型社区警务工作使我国和谐互助的优良传统得到传承。

三、当前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社区警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警务观念、警务运作机制、警务资源利用等三个方面。

首先, 从警务观念来看, 主要有三点问题。其一, 当前的警务工作人员自上而下普遍存在着重视打击犯罪而轻视防范犯罪的思想观念。从公安机关的领导层来看, 上级领导经常给下级单位下达硬性破案指标, 于是下级单位中的警务人员就只能尽力去完成。而在过于繁重的工作之下, 社区警务人员无法使出全力投入到社区警务工作中, 造成社区警务工作经常处于停滞的状态。其二, 警务人员缺乏服务意识, 惯于将自己定位在管理者的身份中。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下, 警务人员与社区单位或居民之间无法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 于是就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其三, 重形式而轻内容的工作思想比较普遍。当前的社区警务工作人员, 从领导到民警, 都对新型社区警务工作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而将注意力放在社区警务室的形式上的改头换面。

其次, 从警务运作机制来看, 社会化的程度不够高、警种分工过细、运作模式过于统一等是最突出的几个问题。公安工作是一项社会性非常强的工作, 然而目前的公安警务机制在运作上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与外界的联系非常少, 几乎是处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中。同时, 警种分工过细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在这种分工形式下, 警种的机动性比较差, 警务人员的工作受到职位、工作任务、工作目标等的影响较大。此外, 运作模式过于统一也使得警务人员的工作受到限制, 各个派出所有自身的情况, 而套用统一的运作模式只会使工作僵化。

最后, 从警务资源的利用方面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没有充分利用政府等职能部门的资源。社区原本就属于行政管理的对象, 因而社区警务工作必然也与政府、党委等部门有关联。而目前的问题是新型社区警务工作没有利用政府与党委的职能, 在警务工作的规划等重要问题上没有与之协商。第二是没有充分利用群众及社会组织的力量。公安机关的力量是有限的, 它并不掌握控制犯罪所需的所有资源。然而当前的情况是警民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淡漠, 社区群众及社会组织的力量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用。

四、如何构建新型社区警务工作

构建新型社区警务工作, 需要做到继承与创新。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 构建新型的警民关系。新型的警民关系是指平等互助、情感联系紧密、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警民关系。关于构建新型的警民关系, 一方面, 要重新建立警民之间的信任。警民之间的信任的建立, 有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展开, 同时也有利于利用群众的力量。因此, 对警务人员而言, 提高公信力是关键。在具体的行为方面, 警务人员要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坚决杜绝贪赃枉法、执法腐败等行为。另一方面, 要提高警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新型社区警务工作是一种服务性较强的工作, 社区群众是服务的对象, 而警务人员是服务者。对此, 警务人员务必要做到关心人们群众的每一件小事, 维护群众的权益, 同时还要将政务信息和警务信息公之于众, 让群众对社区警务工作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第二, 建立全面的政警管理系统。首先, 要将社区警务工作纳入党委及政府的领导下。社区警务工作若没有党的领导, 则比较容易在政治方向上走偏, 因此要在社区警务工作中建立党委领导班子, 让工作处于党的正确领导之下。而政府的领导同样很重要, 在政府的领导之下, 社区警务工作不仅能够得到资金支持, 而且还能得到其他方面的支持。对此, 社区警务要置于政府的领导之下。其次, 要建立新型的警务工作机制。新型社区警务工作的运行机制对提高警务工作的效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社区警务工作要做出一些改革。一方面, 基层派出所要得到发展与壮大, 警力的数量要充足, 警力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要将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民警分配到社区。另一方面, 派出所的决策权应该放宽。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警务人员的工作范围, 而将这一权力从上级公安机关下放之后, 派出所就能够自行组织各种打击犯罪和防范犯罪的活动, 工作的机动性得到增强。

第三, 加强公安实务工作。公安实务工作是指实有人口管理、社区情报信息采集、社区的群防群治等各项工作。首先, 从社区的实有人口管理方面来看, 社区警务工作应该将重点放在高危人群的管理上, 因为这一类人虽然在数量上比较少, 但是对社区、对社会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是威胁社区安全的最主要的因素。其次要重视外来人口的管理。外来人口在数量上比较多, 同时流动性强, 关键是道德品质方面良莠不齐, 所以应该重视这一类人群的管理。最后是常住人口的管理。因为他们有固定的居所、稳定性强, 且一般都没有犯罪记录, 所以可以在管理工作中将常住人口的管理放到高危人群和外来人口的管理之下。

五、结语

构建新型社区警务工作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同时也是社区警务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当今新形势下, 只有构建新型社区警务工作, 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才能体现出社区警务工作的现实意义。

摘要:社区警务工作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社区安全的管理与防范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因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然而, 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 社区警务工作面临着新的环境, 产生了新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新型社区警务工作的建设。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社区警务工作中的问题, 并就此提出了几点关于构建新型社区警务工作的方法, 以期能够为完善新型社区警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社区,警务工作,探析

参考文献

[1]李德全.新型社区警务工作的若干思考[J].公安研究, 2012 (05) .

[2]刘金玲.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之新型社区警务机制建设[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3 (05) .

社区警务 篇2

社区警务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是两种不同的警务模式,其差异是明显的,那么在外来警务模式“本土化”的过程中两者会不会产生冲突?又如何尽量化解两者之间的冲突,使之有机结合,最终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笔者认为,认真研究两种警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各自特点和对警务实践的要求,是推行社区警务战略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两种警务战略产生的时代背景

社区警务战略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社会出现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美国民权运动日益高涨,反越战活动日益剧烈,社会秩序出现危机。与此同时,美国的警察变得越来越官僚化、非人格化,远离公众,致力于控制犯罪,专业化制度和警务模式下的警察已经不能保障公共安全。而七八十年代西方社会在个人主义极端膨胀之后开始反思个人主义的不足,社群主义逐渐兴起,人们意识到良好社会的基点是社区,抓住了社区就抓住了重建社会秩序的关键。因此,一些学术界和警察界的人士认为,必须改变过去孤立于普通人之外的工作模式,警察应当深人社区组织动员人们参与治安工作,而社区的人们有权了解、参与影响他们生活的警务活动;社区警务战略是警务工作的主导战略,社区警务模式是最能有效地满足人们需要的警务工作模式。社区警务战略甚至被一些人称为一次革命。与此同时,信息化技术的普遍运用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性质,在信息化时代,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量激增,流速加快,人们面临更高的犯罪被害风险,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面对群众对打击犯罪、保障社会安全的急迫需要,警力资源相对缺乏的英美各国开始把目光投向新的目标,作出新的选择,那就是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社区警务模式适应了西方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思潮和警察部门实际工作的需要,但是社区警务模式并没有在真正的意义上完成警务战略革命性变革的使命。对传统专业化模式的反思、对社区警务模式的拒斥,在信息化时代催生了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这种新的警务工作模式。简言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是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对传统的专业化警务模式实现改造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警务模式。”(1)

二、两种警务模式的差异与联系

(一)两种警务模式的差异

由于两种警务模式均有其独特的思想基础、目标要求,从而体现出以下差别:

一是目标取向和核心内容不同。社区警务是基于对被动反应式的近现代警务观念和做法的反思,是对强调预防犯罪的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全新警察观,出发点是为了加强和改善警民关系,首要任务不再是打击罪犯,而是帮助民众解除困难、提供服务和维护秩序,还有望提高社区的总体生活质量,特别是有助于降低群众对犯罪的恐惧感。社区警务的核心是社区与警察间建立伙伴关系。“社区警务之精髓,在于改善警察的形象,使之更易为公众理解与观察。通过提供更加持续的、更加扎实的社区展现形式,与全体居民建立亲密无间、应答迅速的关系。改善警民关系的三要素是:彼此合作、彼此协商、彼此满意。”(2)对于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来说,出发点在于提高警务工作的效率效益,最小投入最大产出,工作的基础和内容是收集处理情报信息;核心是情报信息。

二是警务运行及相关因素的结构不同。“在社区警务中,警务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3)社区警务主要是由社区特点、警察组织特点和人的特点这些相关因素均衡的结果。在这种警务基本结构中,警察组织、警察个人和社区的作用都指向警务;与此同时,警察组织受规模、目标、体制影响,又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施加领导力来影响警察个人;警察个人作用于警务的好坏却又受到个体生理和专业素质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社区方面价值观和各种规范的影响;而社区对警务的影响则由其规模、多样性、独立性所决定。在情报信息主导警务中,犯罪环境是警务运行环境的一个永久特征。虽然犯罪环境是动态、流动的,其形态、构成和规模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实际上对警方来说,永远存在着一种犯罪环境,需要他们去很好地把握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警务行动。第一步是要通过专门的情报信息工作来收集情报信息和解释犯罪环境,第二步是识别判断情报信息并以情报信息特有的传递方式来影响警务决策,最后是决策者制定警务政策来积极影响犯罪环境。

三是权力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不同。社区警务模式要求取消警察组织的中层机构,把警察放到第一线去做具体工作。警务权力机关分散下放;民警分散到社区,半社会化;工作方式自主性强、灵活性强,治安工作主要依靠群众组织,收集情报信息主要依靠群众的反映;不同社区警务打上民警个人的烙印。逐步建立起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走出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安机关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新路子,最终实现警务工作由打击型向防范型、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中,民警听从指令,自主权差;民警更加专业化,工作方式上采取公开和秘密相结合方法收集情报信息;警务权力集中在决策人手中;要求全国公安机关规范警务运作。

四是对物质条件的依赖性不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对物质条件的依赖性较大,对信息化应用技术及设备要求高,因此经费投入也大,从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物质前提看,全方位、多层次的情报信息网络平台、专门的警务情报信息机构、专业的情报分析人员是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三大物质条件。比较而言,社区警务则无此专门要求,社区警务是经济欠发达、科技装备落后条件下较好的一种警务模式选择。

五是受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不同。社区的多样性决定了社区警务的多样化。不同的社区相互之间往往差别很大,而且会随时间而变化。由于受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生活环境、地理特点、人口素质、利益需求、社区政策的影响,社区间警务问题和采取的警务措施是不尽相同的,社区警务将逐渐呈现出较大差异。社区内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警务需求将会产生矛盾冲突,影响社区警察的工作,社区中主要或较大群体的治安等方面的需求常左右警务政策和措施。如果更多的民众在警察的鼓励下参与制定规划和政策,结果可能是警察被民众所左右。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模式则受不同利益群体影响力小,受警察个人因素的影响也较小,警务政策的制定实施主要由单纯的治安状况决定,以情报信息为基础,警务决策更加科学,控制犯罪更加精确,呈现出警务行为的统一协调性和高度有效性。

六是对警察素质要求的侧重点不同。在社区警务战略中,要求民警平民化,增加亲和力,提高交际与组织技能,密切与公众的关系。由于警察分散在不同的社区,以独自开展工作为主,远离上级的监管,为防止被拉拢腐蚀,警察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由于直接和群众打交道,往往单独执法,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机会增加,这对警察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要求是全面的、较高的,尤其是会做群众工作,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在情报信息主导警务中,民警必须会利用情报信息开展工作,这对民警素质的要求就侧重于收集、利用情报信息的能力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对警务决策者、指挥者的素质要求更高,还需要专门的研判小组以及专家学者参与分析研究情报信息以辅助决策和制定警务政策。

七是维护治安的主体不同。我们不能狭义地理解社区警务工作就是警察的工作,同时对“警务”一词的理解也要从广义上去理解。治安工作主要依靠警察,但社区警务战略模式中,维护社会治安的主体已发生了变化。社会成员和警察对警务工作要树立一种新的理念,违法犯罪产生于社区,社会公众是防控犯罪的主要力量。要坚持警察的专门工作与公众参与支持相结合,通过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广泛发动、组织和依靠广大群众预防犯罪、维护治安。社区警务就是要加强街区本身非正式、非官方的控制机能。正如安徽省公安厅长崔亚东指出的那样,“社区警务战略的本质是把视为公安机关专业化行为的部分基层治安管理和防范工作,转变为基层政权的组织行为、社区人的自我管理行为”(4)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中则没有这种改变。

八是对警察的监督控制机制不同。在社区警务中,由于警力具有较大的分散性,上级机关的监督管理成为一个难题,警察的表现只能通过事后检查和通过社区居民反馈获知,往往表现出滞后性和失真性。而在情报信息主导警务中,上级机关能够轻易地通过网络系统及时获得各辖区治安动态信息,并随时监控下级执法工作情况,能够使业务工作与对警察的管理考核实现有机结合,上级领导对社区警务工作的评价更加公正和及时。

(二)两种警务模式的联系

一是两者有共同的理论渊源。社区警务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既是新的警务哲学理念,又是新的警务战略,两者的产生是警务工作现实的需要,更是许多理论工作者积极探索的结果。乔治·凯林和詹姆士·威尔逊1982年提出了破碎的窗户的理论,为社区警务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十多年的时间里,社区警务已经从一项步行巡逻的实验,发展到指导现代警察机构的综合组织战略。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在理论上是以环境犯罪学为基础的,而环境犯罪学的学科起源则来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界的社会生态学理论。基于环境犯罪学的研究而兴起的犯罪地理画像与犯罪热点成像技术对于警察预防和打击犯罪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犯罪地理画像和犯罪热点成像这两项技术可以看成是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的技术前提。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是在前两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看出,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与社区警务战略都以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成果为根基,然后吸取了不同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开来,最后开花结果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和警务模式。

二是两者可以相互弥补对方的不足之处。社区警务可以避免包括情报信息警务的专业化警务工作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犯罪及其诱因、忽视公众需要和感受等问题,但是,过分强调了社区的功能和作用,无形之中削弱了警察队伍专业化、正规化建设,不利于科技强警,甚至一些社区民警成为了准社会工作者,影响了专门机关的工作效率和打击效果。而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的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使警方的工作更加高效,打击违法犯罪更加有力。

三是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社区警务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为夯实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起到促进作用,能够解决过去长期存在的基础工作无人做、基础工作不扎实、治安状况群众不满意等问题。开展社区警务之后,民警深入基层、深入警区,广伸触角、耳聪目明,能够及时了解治安状况和掌握社区动态,这就为开展情报信息工作建立了可靠来源。“警力有限,民力无穷”。通过实行社区警务,必将使公安工作直接抵达其根本目的,以群众满意为评判标准和工作动力,大大改善警民关系,同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的积极性,有利于专门机关和群众相结合,形成治安工作的合力,使违法犯罪活动陷于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推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能够使社区警务紧紧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为社区警务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防范更加有力、打击更加精确、群众更加满意,大大开拓_『社区警务战略的发展前景。,四是两者可以相互检验成效。由于社区警务工作具有独立性、分散性,对民警日常工作情况的督促检查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情报信息主导警务中,对民警的绩效考评和对警察不当行为的监督控制,可以通过情报信息网络得到反映。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公安工作优良传统的新发展,能否成功,相当程度还是要通过社区民警扎扎实实的工作来实现。两者的相互结合能够大大促进公安机关的高效运转,为我国社会治安的好转产生积极的作用。

社区警务 篇3

[提要] 社区和驻村警务室的建设对缩短警民之间距离,促进和谐警民关系,更好地方便服务群众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从自身实践的角度分析了目前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警务室;社区和驻村民警;群众工作

[作者简介]盛华平(1985—),男,星子县公安局南康镇派出所社区民警;洪圣泉(1976—),男,星子县公安局南康镇派出所内勤。(江西星子332800)

继“三基”(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工程建设后,在全国公安机关又一次掀起开展“三项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热潮,基层公安机关通过三年的“三基”工程建设,硬软件得到了质的提升,特别是社区和驻村警务室的建设,缩短了警民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和谐警民关系,更好地方便服务了群众。如何更好地发挥社区和驻村警务室作用,进一步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在“三项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区和驻村警务战略实施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公安机关的共同努力下,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当前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中依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一、当前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

(一)社区和驻村警务室作用发挥不明显。警务前移机制推出以来,基层所根据上级公安机关的布置安排都建立了社区和驻村警务室,确定了专门的社区和驻村民警,而事实上,部分社区和驻村民警没有真正地深入到警务区开展工作,一些警务室经常空无一人,形同虚设。产生的原因:一是部分基层所领导及社区和驻村民警重打击、轻管理,服务意识、警务前移认识不到位。由于城区派出所治安复杂,行业、娱乐场所众多,出租房屋、暂住人口管理,大量的案件、纠纷,各类安全保卫工作等等牵扯大量的警力;农村派出所管辖区域范围大且偏僻,交通不方便,生活设施落后,条件比较艰苦,很容易造成驻村民警的工作热情不高;二是派出所警力配备标准不足。按照公安部派出所正规化建设规定,城区所(含县城所)警力不得少于20人,建制镇所(含农村中心所)警力不得少于10人,农村乡所警力不得少于5人。而社区民警配备是城区按实有人口每3000人左右配备一名社区民警;农村派出所最少建有2个警务室和“一室一警”的要求,农村派出所警力明显严重不足。驻村民警就占2名,一个派出所仅剩下所长、教导员和户籍内勤3人很难应对派出所日常的接处警、值班备勤和繁重安全保卫工作;三是社区及驻村民警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力不从心。从现有的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情况来看,一来群众对警务室的功能还不够了解,二来警务室的六种台帐,事实上与民警的日常管理档案存在着很多相似,无形中增加了社区和驻村民警的工作量。

(二)后勤保障已成为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的“瓶颈”。大多数社区和驻村警务室都挂靠在社区、单位、村委会内,没有达到“六有四统一”的基本要求。派出所在警务室建设上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难有大的作为。

(三)部分社区和驻村民警群众工作水平不高。一部分社区和驻村民警存在不善做、不会做群众工作的问题,许多群众反映“当前交通工具发达了,民警与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通信工具先进了,民警与群众交流沟通却困难了;民警文化学历提高了,群众工作水平反而下降了。”一些社区和驻村民警不愿下基层,不愿进村入户,沉不下去,走过场;不会说群众话,不能与群众很好地沟通交流;不会化解矛盾纠纷,有的民警介入调查后,因为言语不当、方法不妥,不但不能平息事态,反而激化矛盾。直接影响了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影响了“三项建设”的顺利开展。存在的原因:一是对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近四年来,江西星子县新招录警力70余人,绝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年轻人,实践能力不强,对群众工作的作用感受不深,对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深刻认识,工作中片面认为公安工作是警察自己的事,不愿意发动群众,对警察工作片面理解为打击、破案是“正事”,而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办好事是“闲事”。忽视了群众工作,也就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造成工作效率低、工作开展难。二是接触群众时有畏难情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过去相比,现在群众工作的难度确实增大许多。因此,部分民警在工作中反映“群众难接触,不讲理,不配合等”,时间长了和群众的距离就拉大了,开展工作的难度更大了。三是开展群众工作方法简单。有些民警反映在深入辖区开展群众工作时,不知怎样去做,不能做到把群众当亲人、当朋友,不能俯下身子沟通交流,开展工作的水平较低,有时心里设想的方案很好,而执行起来却得不到群众的认可。

二、进一步建设好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思想认识,深入推进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思想是根基,充分认识到思想认识的重要性,深化推进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必须从解决思想认识入手,使每一位公安民警都充分认识到,加强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既是改革传统警务模式、夯实公安根基的重要举措,又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打造平安社会的重要途径,进而把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战略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工作积极性高涨,工作由被动应付转为主动干实事,社区和驻村民警充分看到警务室是公安机关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第一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仅“有所作为”,而且“大有作为”,从而积极地投身到社区和驻村警务建设中去,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展示才干,实现自我价值。

(二)充实基层警力,进一步把警力前移。基层基础工作是公安工作的根基,在现有警力状况下,建议精减机关警力或将机关民警轮流下派到警务室锻炼,让更多的警力前移,充实到基层一线,真正做到“一室一警”,使警务室不成摆设,社区和驻村民警能更好地专心、安心社区和驻村警务工作,全面掌握社区信息,提高群众见警率和公众安全感,更好地营造和谐警民关系。

(三)勤学苦练,进一步提升警务室民警的综合素质。公安部党委提出公安机关要加强“三项建设”,其中加强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公安民警的切实要求。新时期,公安机关面对复杂的社会治安环境,特别是信息化高速发展,法治理念不断强化,每位公安民警都要适应社会发展,跟紧时代的步伐。一方面通过开展各种公安业务和技能培训,组织社区和驻村民警到先进单位进行观摩学习;一方面召开社区和驻村民警工作交流会等方法,切实提高警务室民警工作水平和工作技能,全面提升警务室民警的综合素质。熟练掌握“三懂四会”(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法律),着力提高社区和驻村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增强警务室民警进村入户工作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警务室民警有信心、有能力干好警务室工作,切实成为辖区群众普及法律知识的宣传员;成为洞察社情民意的信息员;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成为推进基层治保工作的指导员。

(四)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星子县近几年新招70余名警力,90%以上是外县人员,占在职在岗的40%,怎样让他们安心工作,发挥他们的聪慧才智,更好地服务于二十五万星子人民,为建设平安星子做出应有的贡献。一是地方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多方面关心和爱护他们,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一心一意、脚踏实地在星子公安工作。二是从政治、经济待遇上向社区和驻村警务室工作的民警倾斜,让民警感到在警务室工作有盼头有奔头,真实地让他们实现岗位成才。三是大力加强警务室硬件设施建设。基层派出所一方面要始终依靠乡镇党委政府,积极主动地报告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联系和沟通,在警务室用房建设、硬件设施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争取得到更多支持,及时解决社区和驻村警务工作中的重大疑难问题,为深入推进农村警务工作提供支撑,增添后劲。

(五)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落实责任倒查制度。县局最近出台的民警绩效考核办法,根据不同的警种,实行全面的动态考核,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对社区和驻村民警的考核注重参照《江西省社区民警考核办法》(试行)和辖区群众评议监督制度。强化对社区和驻村警务工作的检查落实;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激发警务室民警的工作热情;对社区和驻村民警工作实行责任倒查制度,对辖区发生案件和群众举报投诉,要逐案进行责任倒查,对确属社区和驻村民警工作履职不到位造成的,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社区民警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世卿.社区警务室建设实证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王春敬.浅议驻村警务与新农村建设[J].公安研究,2008,(7).

社区警务: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 篇4

什么是“社会管理”?狭义的观点认为, 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能, 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相对, 指的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中排除掉政治统治事务和经济管理事务的那部分事务的管理与治理, 其所涉及的范围一般也就是社会政策所作用的领域。广义的观点认为, 社会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事业和社会观念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本文所指的概念是广义的。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的社会资源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引入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和方法, 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及方法进行完善, 从而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 更好地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活动。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 又是活动的过程, 其目的在于形成更为良好的社会秩序, 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实现为民服务的宗旨。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不是毫无根据, 是在中国明显增多社会问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一个社会的社会问题出现不是由某几种现象所导致的, 它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是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不同步的一种客观现象, 也就是说我们管理社会的方法过时了、落后了,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 几十年来我们用惯了的、会用的、曾经很管用的一些社会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越来越不适应、越来越力不从心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专题班上说:“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 是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体现。”这些阶段性特征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社会结构复杂化对“社会管理”提出挑战。

传统中国社会只有“两个阶级一个阶层”,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 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 他们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但是近几年的中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逐步建立, 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 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 新的社会阶层与传统社会阶层之间, 新的社会阶层内部, 由于利益不同发生各种冲突与矛盾, 这种冲突与纠纷极易引发社会问题。如拆迁问题、劳资问题等, 都与阶级利益有关。

(二) “社会人”对社会管理提出挑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随着传统意义上的单位不断改制、解体, 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过去工人在工厂、农民在生产队、干部在机关, 对他们的管理就是简单的“单位管理”。但是, 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社会人”就像没有进入麻袋的土豆, 在社会建设滞后, 基层社会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 仅仅靠传统的“单位管理”是不现实的, 也是低效率的。从社会学意义上讲, “社会人”同时又是“陌生人”。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 熟人社会犯罪率较低, 一旦进入一个陌生人社会, 以往的道德约束、法律约束往往不起作用。因此, “社会人”、“陌生人”对社会治安的防控与管理提出挑战。

(三) 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造成的“人口流动”对“社会管理”提出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口大流动和大转移, 目前我国有超过2亿的流动人口在中国的东西部之间, 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1]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农村和赖以生存的土地, 到城镇务工经商, 传统农耕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趋于解体, 离开农村和失去土地的农民虽然成为建设城市的工人, 但是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的制约, 农民及其后代不能享受同城镇居民一样的经济成果, 相应的社会福利保障、公平正义诉求, 以及由此引发的引发的社会治理问题等一系列次生的问题产生了, 对“社会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四) 互联网信息化对“社会管理”提出挑战。

信息流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用传统的社会管理方法来应对虚拟社会表现出的种种问题是行不通的。截止到2010年6月,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 一个人足不出户并不意味着孤立无为, 闭门也能造车,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之快, 往往是“网下刚冒烟, 网上已燃烧”, [2]想靠传统的捂着、盖着、私了的管理方式来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虚拟社会虽然不同于现实社会, 但是二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虚拟社会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常常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因此, 要重视对虚拟社会的管理, 加快社会管理方法的创新步伐。

(五) 公民意识提高对“社会管理”提出挑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加快, 在解决老百姓温饱的同时, 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正日益增强, 表达利益诉求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公民维护自身权利的行动渐渐趋向自觉和主动, 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批判力度也变得越来越大, 这都表现为公民意识的提高, 这可以说是一种进步。然而公民虽然开口“说话”了, 但是这种“说话”的方式有时却欠妥, 一些群体性事件所导致的后果是得不偿失的, 付出的社会成本、社会代价太大。

(六) 社会价值真空对“社会管理”提出挑战。

社会经济发展可以突变, 但是社会价值观的培育却不能一蹴而就。中国用30余年走过了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程, 我们在高兴的同时, 却忽视了社会价值观的缺失, 我们将传统的价值观抛弃, 然而却没有很快形成适应新形势的价值观, 这时, 价值观就形成了真空, 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的价值就很难产生一致的行动, 一切行为都将自以为是, 都将无可预期, 都将肆无忌惮。人民失去了对政府的信任, 信任危机将导致人民什么都不再相信、不敢相信, 后果是不敢想象的。

我们如何在新的形势下, 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 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社会管理创新是必由之路和不二法门。长期研究社会管理创新的学者俞可平表示:“社会管理内容丰富, 包括社会公正、社会治安、社会稳定、社会诚信、利益协调、社会服务等。”其中, 社会治安稳定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社会的公共安全主要靠警察。警务创新正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而社区警务作为一种积极的警务模式, 也是现代警务发展的趋势及主流所在, 其新的理念、原则、方法无不对我国的公安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

二、社区警务的概念及其渊源

上世纪在西方各国兴起的社区警务策略是一种维护社会治安的新思维、新观念, 体现了西方各国行政改革和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所蕴含的“治理”观念。所谓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警务则指“以预防和控制犯罪为核心目标的一切专业化的和社会化的治安事务”。有了社区工作以后, 对公安来说就有了社区警务的概念。在我国特有的大背景下, 社区警务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公安机关以社区为依托, 立足社区, 依靠社区, 服务社区, 把警察的专门工作同公众参与支持、警方的行政管理同社区自我治理、警方的警务防范同公民自我防范相结合, 警方的行政执法资源同社区组织和社区范围内其他企事业组织的社会资源相结合, 形成有效合作机制的警务模式。由于这种警务模式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对实现警务工作由治标型向治本型、被动型向主动型、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实现“发案少, 秩序好, 社会稳定, 群众满意”的目标是大有裨益的 (2) 。

社区警务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829年的“皮尔原则”, 即英国在伦敦创建世界第一支现代警察队伍时提出的。“警察就是公众, 而公众就是警察”的“寓警于民”的警务原则。20世纪70年代, 英国学者约翰·安德逊提出了“社区警务树”理论, 即警察机关为树木, 社区为土壤, 警察必须扎根社区才能取得社会稳定的果实, 奠定了现代社区警务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 美国警察管理部门普遍实行“社区警务计划”, 取得全国犯罪率下降的显著成效。在随后以社区警务为核心内容的世界“第四次警务革命”中, 各现代化国家在实践中发展和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 如英国的“无增长改善”理论, 美国的“破窗”理论、“邻里守望”理论、“零暴力、零容忍”理论, 以及极具民族特色的日本“交番”理论, 新加坡“邻里警岗”理论, 等等, 使社区警务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3) 。

三、以社会管理新理念推进社区警务创新

中国的社区警务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 中国的社区警务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重要论述, 是推进社区警务的指导依据。这就是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 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 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社区警务必须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紧密结合, 纳入其中, 才能焕发无穷的生命力, 避免仅限于公安机关的单打独斗的现象。 (4) 因此, 社区警务要紧紧围绕十七大所倡导的新格局, 做好社区警务工作, 推进社区警务的不断创新。

(一) 党委领导。

“党委领导”是说社区警务必须由党委统一领导, 这是由社区警务工作的特点和党在我国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的, 社区警务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全社区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做好这项工作, 单单靠公安机关是力所不及的。党是领导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 只有通过党委的领导, 才能把社区各方面的力量统一起来, 才能把广大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 共同维护社区治安, 做好社区工作, 实现社区建设的协调发展。

1. 社区党委首先要做好组织协调, 协调各单位各部门的力量, 各执其事、各负其责, 并由党组织负责督促、检查、总结和推广成功模式。其次,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的责任, 从思想的高度重视它, 调动广大党员民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民警的先锋模范作用, 发挥先进典型和示范, 引领和辐射作用, 营造崇尚先进的浓厚氛围, 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 战斗力[3]。

2. 在社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由公安局内部党组织首先成立社区警务工作领导小组, 认真研究出台工作方案, 根据社区治安、户籍等工作所具有的特点, 形成真正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案和可操作性方法, 以点带面, 因地制宜, 稳步有序地推进工作的进行。其次, 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 通过社区居民了解社区民警的方法, 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 将工作情况与民警的福利、评先评优、晋职晋升和提拔任用挂钩。

(二) 政府负责。

社会管理创新倡导的新格局是在党委领导, 政府负责的前提下进行的, 也就是说社区警务是在社区政府, 公安机关的组织, 引导和感召下进行的。虽然, 近几年我国一直在运用和学习新公共管理新理念, 政府逐步从一些行业中退出, 还权于市场, 还权于社会, 但社区警务包含了社会治安这一纯公共物品, 因此, 其必须在政府和公安机关有力的引导下逐步推进, 为社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安定和谐的环境。

公安机关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 警察是人民看得见的政府, 所以公安机关加强自身建设是做好社区警务的必要前提。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公安机关做好自身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1. 理念现行。

正确的行为必然是正确意识的外在体现, 因此, 做好社区警务必须在提高全体公安民警的思想认识上下功夫。首先, 人民警察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由公安机关的性质决定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公安机关和民警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每个民警不能以“管人者”自居, 不能把人民群众赋予的特殊权力当做谋取私利的工具, 每位民警都必须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5) 。其次, 在社区治安问题上, 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合作式治安”不仅意味着把社会组织, 公民的力量吸收到维护社会治安的活动中来, 而且意味着改变我们警方所特有的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不是说没有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宗旨, 而是说由于受我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束缚, [4]官民之间总是有一道无形的界限, 警察与他们所服务的对象之间由于缺乏经常性的联系, 会使群众有一种“被围心态”, 而多中心治理的合作关系必须是“包容性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执行副院长毛寿龙说:“现今, 民意沟通渠道并不是非常畅通, 我当过系主任, 学生与我谈话时往往用的是策略性语言。民众与当地公安局长交流时也是如此。”

2. 加强规范化管理。

社会管理和刑事司法是公安机关的两大基本职能, 必须在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上下工夫, 培养一批素质高, 业务能力强, 有责任心的社区民警, 规范执法, 依法行政, 坚决维护社区的安全稳定, 有效预防, 遏制和减少犯罪, 着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 加强信息化。

运用现代网络信息, 为社区工作提供技术支持。首先, 改变传统的手写脑记的方法, 把脑海中的孤立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和综合研判。其次, 加强社区图像监控系统的建设, 为民警实施网上巡逻, 以获取固定违法犯罪线索, 更有成效地控制街面与社区治安。最后, 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和岗位练兵, 让民警明白采集什么信息, 哪些是有效信息;怎么采集信息, 学会带着警情、民情、民意, 运用前瞻性眼光去采集信息;学会如何有效运用采集的信息, 善于比对、善于研判, 从一些看似平常的信息中去研判警情, 把工作做在前面, 尤其要把预警工作、防范工作做在前面, 切实为公安实战服务。

4. 健全社区警种联动机制。

充分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切实解决警种合力问题。所谓警种合力, 主要包括治安防范合力、警情处置合力、警种互相监督合力等。警务在社区, 公安工作的根基在基层, 各类警务活动都要落脚到社区。社区警务工作不仅仅是社区民警的事, 巡逻、治安、刑侦民警人人有责, 承担着确保社区一方平安的共同责任。

5. 提升调动民力资源能力。

调动民力资源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公安工作实质上属于社会管理工作, 做好公安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支持。民警要学会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 充分调动相关社区管理资源和力量为我所用, 切实避免公安机关孤军奋战的现象。每个民警应该像磁场一样, 将各种可依靠力量吸引在周围, 这样开展公安工作就有了最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6)

(三) 社会协同。

长期以来, 各级政府包揽了太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 不仅效果事与愿违, 而且导致社区自治功能严重萎缩, 而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 大部分社区公共事务都采取社区自治方式来处理。因此, 无论是从党的十七大要求还是从发达国家的成功先例看, 在党的政治领导和行政推动、扶持下, 在警社合作中, 大力培育社区自治功能都是社区警务的一大发展趋势。再从组织结构看, 警力有限, 民力无穷, 社区警务开展得如何, 并不是以增加多少警力为考量依据, 而是以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最终目标, 从某种程度上讲, 实施社区警务亦须最大限度体现警力的无增长改善, 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充分挖掘、利用社区资源, 善于向社会要警力, 推进警务工作社会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 社会组织将成为社会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与支柱, 因此要高度重视社区自治能力的培育。

社会组织包含了国家机关以外的众多领域, 有企业、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学术组织、宗教团体、行业协会等。公安机关要把从传统的管理理念向合作、服务甚至是学习的理念转变, 从而加强与各种社会组织的合作。现在的关键问题是, 警方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与不同的社会组织合作。社会组织与警方的合作是双赢的, 但是可以肯定地说, 与不同性质的组织的合作方式也是大有差别的, 只用一种模式是不明智的, 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只要是合法成立的组织, 警方都要尊重其自主地位, 与其进行平等对话与沟通, 在沟通的过程中找到积极合作的共同点。警社合作有很多种形式, 在防控合作方面, 比如与金融系统的合作, 保证金融的安全, 因为金融系统的安全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 警方要保证银行周边的安全, 保证银行押款的安全。我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 发现许多地方的警方都与银行开始合作, 有的地方称为警民共同体,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再比如警方还可以加强与方兴未艾的保安服务公司的联系, 以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 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支持和推动社会保安行业的健康发展, 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防控违法的斗争中来。在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方面, 警社联系的方式也有很多, 如警方与心理学会联系可以解决违法青少年的心理疾病问题, 警方积极支持心理学会在社区内建立心理咨询点;警方与法学学会进行联系可以共同探讨法律和社会问题, 彼此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警方在和电信网络部门联系可以解决信息技术上的问题, 彼此提供技术上和安全上的支持;在与慈善福利组织的联系中, 警方可以联系解决社区内贫困家庭的问题, 防止并减少由于贫困所导致的社会治安问题。这些丰富多彩的合作不仅可以扩宽警察的思路, 而且可以增强警察在社区的影响力, 改变近几年警察的负面影响, 为社区警务的开展提供不可估量的精神和物质保障。[5]

(四) 公众参与。

“天地交, 而后能成化育之功;上下交, 而后能成和同之治”。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国家长治久安, 离不开党与人民群众钢铁般的团结。公众参与同社会协同有相同之处, 都是警方向社会借力。但是公众参与所倡导的警民合作更加注重警方与居民个体的联系、沟通、服务、学习。

社区警务要求社区民警深入社区, 依靠社区力量开展警务工作, 因而社区居民的参与是实施社区警务的必要条件, 而能让公众积极参与社区警务的前提条件则是和谐的警民关系。构建新型警民关系需要公安机关很下工夫, 改变传统的“老爷”心态, 树立“服务”理念;提高业务能力, 改变居民心中对警察的负面看法;警务公开化, 使民警工作得到有效的监督, 取信于民;善于做群众工作, 多与群众沟通, 这样群众对公安工作才会有更多的支持、理解, 拉近警民间的距离;借助媒体, 宣传警察的正面形象, 等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使居民走近警察, 提高公众参与社区警务的积极性。[6]

警民合作是一种双向沟通, 也是双赢的体现。首先, 警方要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的积极性, 利用网上警务室, 将最近流行的诈骗等治安问题公布于众, 并用留言的方式增强老百姓的反馈, 使警方及时了解社区治安动态, 以公众的需求作为社区警务的导向。其次, 警方要坚持求计于民、问计于民, 向群众请教, 这就是不仅要做到“群众有困难找民警”, 而且要做到“民警有困难找群众”。这两方面是双向的, 最后达到双赢。

四、结语

社区警务是传统警务的创新, 它强调有力的党委领导, 得力的行政指导, 但是我认为它更强调社区自身的自治, 警民的充分合作。就像《南风窗》里“中国‘新赶考’”一问所说的:一个社会的社会奋斗目标能为全体社会成员认同, 社会价值观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所信守, 社会发展成果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 社会现实状态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这样的社会还会有人去破坏吗?这样的社会还需要在社会管理方面大动干戈吗?”我想借用这段话来解释社区警务的创新, 那就是:“当社区的居民都承认警方社区治安的效果, 享受并接受社区的治安状况, 并知道个结果有我的一份力的时候, 警民关系还会很尴尬吗社区治安还能不好吗社区警务新也就新在这里

参考文献

[1]华乃强.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几个重要问题[J].公安机关, 2011.5:6-9.

[2]辛鸣.社会管理创新:中国“新赶考”[N].南风窗, 2011.8:33-37.

[3]佚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常识:“党委领导, 全党动手”的原则[WP].中华人民共和国宜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2011.http://www.ycciq.gov.cn/zxgzzd_show.asp?id=2749.

[4]丁开杰.中国社会治安体制改革:迈向“多中心治理”[J].政治理论, 2009.4:21-24.

[5]佚名.浅谈警民合作机制[WP].百度文库, 2011.http://wenku.baidu.com/view/0f8c225d3b3567ec102d8acd.html.

社区警务工作 篇5

一、社区警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前期的社区警务运行来看,我市各地的社区警务工作已经正常运作。但影响、制约社区警务工作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

(一)社区警务的功能发挥不够。社区警务既是公安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社区工作的一部分,特殊的交叉属性决定了其特有的功能。社区警务是社区群防工作的组织形式,是群众与犯罪作斗争的阵地,也是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进行信息互通的基层中枢。其功能是组织协调群防群治工作,而还能简单地等同于以往的居委会工作。因为社区的功能更齐全,设置更合理、科学。而现实工作中,民警在社区警务中往往只是应付式的等候、登记、处理,没有变被动为主动,没能将社区的警务工作统筹考虑与合理计划,而是简单地按命令执行,特别是在有计划地组织群众进行群防群治及其他的综合工作中,不能充分发挥社区警务的组织引导功能。

民警深入基层广集信息的同时,最大的工作要求是组织指挥一支防控力量。群防群治力量是公安机关的一支重要防控力量,在公安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但这种重要性并未得到充分体现: 首先,思想认识不到位。公安机关内部未将群防群治这项工作提高到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社会治安的高度来认识,基层派出所对群防群治工作没有明确计划、目标和落实措施。其次,范围拓展不广。派出所只负责对协警、保安队伍的管理,对其它群防群治防控力量,未承担起管理职责。第三,队伍运作不力。社区民警牵头组织协调不够有力,未将其串联成有效的防控网络,导致各种群防群治力量的运作无力,未形成有效的防控体系。虽然有了一个警务室,在群众看来有了依靠的场所,但是民警还是单兵作战,缺乏稳固的根基。

(二)社区警务工作没有形成合力。社区警务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要求地方政府、社区干部、社区民警等各方参与。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是街道党委、社区干部,在对社区警务的认识上,及责任归属上还没有真正统一。调查中发现仍有不少社区单位和群众认为社区警务是公安部门的事情。社区中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往往是碍于民警的“面子”“交情”,都没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位。特别是筹建警务用房、资金问题上,使社区民警感觉到人单力薄。另一方面社区民警在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没有对社区警务工作作一个比较全面完整的理解。社区民警投身社区的时间不多,与社区群众缺乏多方的信息交流,未能使社区群众真正认识到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关键在于社区。在具体工作中社区与社区民警共同分担维护社区治安秩序的责任意识不强,导致社区民警走不出独自承担解决社区违法犯罪问题的怪圈。

(三)社区警务的资源利用不足。社区民警在工作中往往依赖上级机关来解决人财物,习惯于依靠行政手段筹措各种社会资源,不善于动员社会力量,没有真正形成社区共防范的局面。开挖社区资源的成败优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警个人的状况。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民警个人素质好、活动能力强,利用社区资源的效果就明显。

三、改善社区警务运行的对策

(一)统一思想认识,发挥主力军作用,引社区合力共建社区警务。加强社区警务建设,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夯实公安基层基础,提高公安机关控制社会治安能力的重要举措。公安机关要按照派出所工作改革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切实转变观念,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积极的姿态做社区警务战略的实践者。要坚决克服责任区民警工作制度向社区警务转变中急于求成的心理,正视社区警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循序渐进地推动工作。要从长效管理的角度制订社区警务实施的计划和工作目标,避免短期效应、多头指挥,确保社区警务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服务为先、密切警民关系,得社区居民支持社区警务。推行社区警务的主旨是以预防犯罪和密切警民关系,实现社区警察和社会群众的有机结合。一是社区民警必须花时间、精力搞好细致繁琐的群众工作,广泛发动群众。“听民声、知民情、排民忧、解民难”成为社区民警每天工作的具体内容。二是必须科学合理地建立职能明确的基层警务体制,提高工作实效,达到便民、利民的目的。设置适应社区群众需要的社区警务机构,保证基层足够的警力,使社区民警与群众进行最广泛的接触。社区警务运作要灵活、有弹性,在作息时间的安排上给民警一定的自主权。社区民警要围绕中心工作,把工作重点放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提高民警在社区的出现率,加强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增强群众安全感。三是以优质、满意的服务,赢得社区群众的承认与支持。为群众提供服务,不光体现在民警警容风纪、行为举止和文明用语上,更重要的是化解矛盾维护社区安定,为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上。社区警务要求社区民警是多面手,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够妥善处理广泛的与社区相关的各种治安问题,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三)群防为本、发挥特殊功能,使社区群众投身社区警务。社会治安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在社区、公安工作必须立足于社区。而加强群防群治网络队伍建设,是坚持和发扬新形势下公安机关的群众路线,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和提高公安机关预防打击犯罪的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各地必须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广泛宣传,以取得党委、政府对社区警务建设的支持。社区民警要紧紧依靠社区党组织,动员社区各方力量,构筑新型严密的群防群治网络,并从规范组织、制度建设,目标任务,生活报酬等方面入手加以认真落实,使这支队伍在社区防控工作中做到有能力收集社区信息,有实力维护治安稳定。

(四)因地制宜、利用有价资源,用社区特色优化社区警务。在推行社区警务,维护治安工作中,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号召发动是其他任何部门无法代替的。各地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服从中争取理解,在服务中求得支持,依靠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实施社区警务战略。首先,利用传播媒介宣传社区警务工作的意义,提高吸引力。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群,是各种矛盾的汇聚点,社区成员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行业,改革和发展中几乎所有的举措和结果都会在社区集中反映出来。因此,吸引社区居民参与遏制犯罪,维护治安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向群众宣传社区警务建设在维护治安秩序中的意义和作用,形成有利的舆论氛围,增强社区单位和群众参与治安防范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社区各阶层的支持。其次,利用社区特色,优化社区警务工作的内容,提高凝聚力。社区民警应根据社区治安环境、复杂程度、人员状况等特点,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使群众介入社区警务,使社区警务融入社区。市区清波门社区民警通过走访摸底发现在社区内有多家律师事务所,而社区内上门要求调解的多起邻里纠纷均涉及深层次的法律问题。社区民警找了社区内的一家律师事务所,邀请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每周来社区警务室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解答有关法律咨询服务。不仅使社区的数起纠纷得到化解,而且充实了为民服务的内容,提高了警务室的知名度,发掘了社区警务中的又一个亮点。第三,利用个体能力开发社区警务资源,提高战斗力。各地在社区中发掘治安资源时,必须教育民警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提高公安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塑造良好形象。只有民警的素质提高了,形象好了,为民服务工作到位了,才能使公众对民警产生认同、依赖和信任感,从而达到感情上的融洽和思想上的沟通。公安机关要以良好的形象和优质的服务取得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开展社区警务提供强大的人力和物力保障。

一是警务实建设资金紧缺,党委政府投入有限,导致警务室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办公、交通、通讯等条件落后,难以保证灵敏高效运转。

二是社区警务室警力单薄,没有协勤辅警,民警工作繁重,压力较大,加之政治、经济待遇较低,致使民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派出所总警力不足,处置突发事件、调处矛盾纠纷维稳工作艰巨繁重,各类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保卫活动频繁,各种专项行动不断开展,大量治安、刑事案件查处侦破、各种案件纷繁复杂等等常常使派出所首尾难顾,警力捉襟见肘,不得不经常抽调社区民警突击应付,致使设区民警无法真正沉到社区安心工作,防、管、控、工作难以落实。

四是社区部分治保、调解组织有名无实,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一些单位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工作成绩,而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却是领导挂在口上,名单写在纸上,制度挂在墙上,却不真抓实管,发现问题不报告,遇到矛盾就推诿,没有真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治保、调解等群防组织”松、软、散、瘫”现象较为突出。

一是当前社区民警本身警力单薄,工作任务繁重,下社区时间和精力不能保证,不能全身心地沉到社区,有居民干部反映几天见不到民警到警务室来工作。

二是社区的整体力量,包括治安方面的力量需要进一步整合,有的社区和警务室形成合力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

三是部分社区民警做群众工作的主动性、责任性、预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社会管理创新与我国社区警务建设 篇6

一、社区警务建设需要社会管理创新的引导

社区警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管理的创新。社区警务是世界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它摆脱了传统的警务与社区脱离的模式, 强调社区居民在警务的带领下, 共同探讨和改善滋生违法犯罪的各种隐患和环境, 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对于预防犯罪, 维护社区治安秩序起到了更为行之有效的作用。因而, 社区警务不仅是一种警务理念和方法的改革, 也是一种社区新模式的开创, 这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同管理上的进步密切相关。另一方面, 社区警务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就必需社会管理创新理念的引导。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口流动频繁, 社会矛盾凸显, 原有的单纯的以派出所为主导, 以治保会为骨干的“基层基础工作”制度不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 为缓解派出所在治安维护工作的负担, 我国引入了西方社区警务概念, 在各地纷纷成立社区警务室。与此同时, 一些困境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比如:外援利用不足、考核机制缺乏、在警民关系紧张的地区难展开等。而社会管理创新强调的是以先进的知识、技术和机制进行适时革新, 这无疑为社区警务建设中的问题指明了正确的解决道路。

二、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指导下开展社区警务建设

前述已分析我国社区警务建设借鉴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接下来, 笔者要探讨如何在开展社区警务工作中运用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

(一) 加强工作中的服务意识

社会管理创新提倡改革以往重管理防范、轻服务的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作为基层组织, 社区警务室的工作与社区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 因而, 它更需要体现出这种服务意识。具体而言, 就是要做到方便群众, 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和利益, 积极听取社区民众关于社区治安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为社区民警树立良好形象, 才能方便警务在社区中的展开, 才能构建良好的“警民鱼水情”。

(二) 注重社区警务同社区居民参与相结合

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题中之意。社区警务是一种依靠社区居民建立起来的警务模式, 它同样需要建立起社区居民的参与机制。对此, 我们应当加大社区警务的宣传, 把社区利益转化为居民的切身利益, 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并通过相关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只有取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和拥护, 社区居民才会主动向社区民警提供各种信息;只有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 社区秩序才能得到优化治理。

(三) 在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重在一个“新”字上。当下正处于信息化时代, 社区警务也要紧跟信息化的新脚步, 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社区警务的效能。一方面, 可以通过构建信息平台系统, 实现网上自动提示、自动预警, 指导社区民警开展针对性工作;另一方面, 把社区警务工作的过程变为信息采集的过程, 将社区警务各项工作, 按规范化的要求全部录入信息平台, 变原来的“纸袋信息”为计算机的共享信息, 提高整体管理的水平。此外, 一些省市也创造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社区警务信息管理方法, 例如:南宁市望仙坡警务室推出的“社区警信通”短信服务等。

(四) 建立和完善社区民警激励机制

重视对优秀管理者、优秀专业人员和优秀社会组织的培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之一。从这个方面上, 我们要在社区警务的建设中进一步推进社区民警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是要做好社区民警绩效考核工作, 通过问卷调查、网民评价等方式, 由群众测评打分, 同时还要与社区、村委考核相结合, 形成综合考评体系;二是要及时地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社区民警, 进行立功授奖、提升职级等, 以激励社区民警扎根社区、建功立业。

摘要:社区警务的建立和完善, 是搞好社区治安, 维护社区稳定的重要因素, 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创新理念对于社区警务的构建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 通过推导与总结, 可以从中得出以下四点借鉴意见:一、强调在社区警务工作中加强服务意识;二、提倡社区警务同社区居民参与相结合;三、鼓励社区警务工作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四、倡导社区民警激励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社区警务,社会管理创新,服务意识,社区参与,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建昌, 刘青.治安管理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2]毛欣娟, 蔡晨昊.论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创新[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4期.

社区警务 篇7

1.1 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内涵。多中心治理是当今社会管理的主流理论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国家自上而下强制执行下的单中心秩序相比, 依靠一定法律框架下“多中心之间通过相互协商、配合而自发达成一致”的多中心秩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秩序。奥斯特罗姆夫妇则把多中心治理理解为是行为主体既会独立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即传统的市场行为) , 又会相互协调合作 (自主治理) , 这样就打破了单中心秩序中只有一个权力的格局, 形成了一个由多个权力中心组成的治理网络。

1.2 社区警务的含义及特点。公安部社区警务研究课题组认为“社区警务”是指在政府和警察部门的指导下, 以社区为单位, 其他社区力量的联动, 积极发挥社区内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势, 进而共同营造良好的社区治安秩序的服务型主动先发型警务。从以上对社区警务的定义可以看出社区警务的几个基本特点:一是警务工作立足社区。这是警务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其首要特点, 只有立足社区, 才能更有效参与社区的治理, 才能与社区共同承担起维护社区安全的任务。二是联动性警务。

2 实施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社区警务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实施的是行政主导型的社区警务也就是单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社区警务, 公安机关是社区警务的治理主体并且承担着对社区警务的治理责任和风险, 并且治理的方式略显单一化仅依靠行政管理手段为主, 尤其强调行政和刑事执法。实践表明这种单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社区警务维护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稳定,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单中心治理下的社区警务更加凸显其局限性, 不仅达不到实施社区警务的初衷——提供社区治安服务,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而且违背了社区警务所提倡的价值即由警察、公民及其他可能对社会治安工作有益的公共服务机构的联动协同关系。

3 实施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社区警务建设的机遇

3.1 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促进了社会权力资源再分配的可能。权力资源的再分配是以公共事务的性质与其所辐射的范围, 以对该公共事务的治理效率与治理成本, 以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取向等因素作为依据和参照。实施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社区警务的核心在于, 能否对社区警务资源进行权威性的分配, 而权威性分配的前提在于能否对作为社会稀缺品的警务权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共同参与为特征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社区警务建设, 需要政府和警察部门对治理权力进行再分配, 需要政府和警察部门权力的向社会回归, 将权力释放给社区。

3.2 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参与提供了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可能。从实际来看现代企业型组织呈现出从对社会的索取走向对社会的回报的趋势, 在政府无力提供的公共产品领域, 企业型组织可以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宗旨,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以最少的社会资源提供最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企业组织为了履行其社会义务彰显其社会责任, 更加热衷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 如为社区提供志愿性的公共保安服务、竞争性地提供公共物品等。

4 警务机制的改革提供了实践的可能

目前警务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把警力落实到基层, 落实到社区。政府和警察部门是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社区警务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 警察部门的权力向基层回归, 警察部门的职能向基层分流, 警务职责的下放落实是警务机制进步成熟的表现, 也是构建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社区警务建设的基础。而在此次变革的基础上在部分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对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供给社区警务服务进行有益的探索试点, 形成具体的经验, 为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社区警务建设的全面展开埋下伏笔。

5 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社区警务的目标模式

针对以上机遇和挑战, 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多中心治理下的社区警务的目标模式即多中心警务制度, 只有真正落实到制度层面才能减轻阻力, 才能利用社会发展的机遇期更好地推行多中心警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5.1 多中心警务制度必须是公安机关主导的服务型警务。“多中心”不代表“无中心”, 而是有一个中心必须居于主导地位。由于社区警务的特殊性, 必须依靠职业性的力量, 而在目前无论是非政府组织还是商业组织所组织的治安队伍职业性有待提高, 而且由它们所组织的治安队伍组织比较松散, 随时可能因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维护治安的职业性力量的作用是其他非职业性力量不可取代的, 作为职业性维护社会治安力量的公安机关应在治安服务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

5.2 多中心警务制度把权力与权利的互相制约作为核心运作机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写道:人们在没有建立国家前处于“人与人相互开战”的自然状态。国家的建立和存在结束了“自然状态”, 使得公民放弃了他们进行复仇和亲自惩罚的自然权力, 期望国家能代替他们行使权力。洛克在此基础上强调:只有在国家的保障下, 公民权利才有价值。霍布斯和洛克的思想一定意义上揭示了警察产生的原因和警察职能, 规定了国家和公民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因而人民有权利要求警察提供服务, 同时警察也有权力要求人民实现他们对法律的契约, 从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6 结束语

施行公安机关主导的多中心服务型的社区警务制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其终极价值也是为构建更加稳定、和谐、友好的社区。只有真正在制度上把多中心的治理模式与社区警务有机结合, 才能把握机遇避免偏离其终极价值, 也只有这样, 才能把公安机关主导的多中心服务型的社区警务制度从理论变为现实。

摘要:社区警务建设是社区管理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 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多中心治理模式与社区警务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社区警务建设, 指出该警务模式能够解决社区警务服务有效供给的问题。结合实际讨论了实施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社区警务建设的现实机遇, 并提出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社区警务建设的发展目标模, 即由公安机关主导的多中心服务型的社区警务制度。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模式,社区警务,建设

参考文献

[1]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治理之道[M].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0.

[2]张兆瑞.社区警务[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3]袁方.多中心治理下城市边缘社区治安管理模式探析[J].中州学刊, 2011.

[4]方雷.地方政府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社区警务 篇8

社区警务是西方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以来,风靡全球警界,对各国警务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其理念和方式才被我国警界和治安工作者所重视并接受,然后在全国由点到面逐步推行开来。

随着社区人口的变动和人员流动性的增加,警务人员对社区内的信息仍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数据冗余量大;另一方面,在数据按不同条件查找时(比如按年龄段,体貌特征,指纹等)非常繁琐,费时费力。面对科技强警这一趋势,迫切需要一套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为解决该问题,我们采用ASP技术、Excel技术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开发了社区警务管理系统(Community Policing Management System,CPMS)。

2 系统规划

2.1 系统开发环境

2.1.1 开发平台

由于本系统是建立在Web基础上,采用了目前较为流行的三层B/S(Browser/Server)结构,在开发平台的选择上遵循以下原则:

1)采用目前成熟的开发技术,开发环境规范,便于现场调试。

2)提高数据传输率,运行稳定

3)平台搭建与实际运行环境一致,便于投入使用。

按上述原则,开发平台搭建如图1所示。

2.1.2 开发工具

由于本系统是基于Web的B/S结构,因而对客户端没有很大的要求,只需安装IE浏览器(5.0版本以上)即可,开发的重点在Web服务器及数据库的建立上,相应的开发工具也很多,如ASP、JSP、PHP等,在这里充分利用ASP的易用性,选择其作为编程语言,页面的组织可选取Adobe Dreamweaver CS3,数据库的建立采用Access 2003数据库管理系统。

2.2 系统结构及功能

CPMS按照要实现的功能主要分为数据的采集、查询统计、维护管理三个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主要为今后用户查询、分析研判提供着最基础的数据,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分两部分:基础数据和扩展数据。基础数据指社区民警根据实际需要工作,录入所辖社区的基本情况,包括辖区内小区、楼宇、单元的基本编码,各个小区有多少栋楼、单元、楼层、户数(平房为区、排、院、户),这部分数据相对比较固定。扩展数据指在每一户中,人员信息、每个社区的常驻机动车,常驻店铺门面,及其具体的信息。这部分数据是相对动态的数据。

查询统计模块是系统的核心模块,主要完成查询和统计两大功能。查询功能主要为两类人员提供查询,第一是社区警务人员,其查询范围不受限制;第二类是上级部门或其它相关单位,这类用户必须在管理员授权之后才能查询。统计功能主要完成对输入所得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和整理,然后按系统要求以某种形式输出,本系统设计了4个统计处理子模块,分别是:全部人员统计、特殊人口统计、特殊行业人员统计和按年龄段统计。

维护管理模块主要实现两大功能:第一是对基本的数据字典进行初始化或修改以及对数据库的导入、导出或备份。第二就是对远程用户进行授权,包括分配用户名、密码及浏览权限和时限等。

这三个模块在功能上相互制约和支持,在数据上保持高度的一致,其数据流程和内部结构如图2所示。

3 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与以往户籍管理中“以户口定人”不同的是,CPMS强调对社区内常住人口、重点人口、特种行业、危险物品、机动车等等进行分类管理,要最大限度的保证社区分管民警手中掌握的信息是最新和最重要的。根据CPMS要实现的目标来分析,将数据库的设计可以抽象分为四类基本的数据表,即:用户表、基本数据表、录入台账表、人员信息表。用户表主要存放用户名、密码;基本数据表主要存放一些原始数据如社区名,小区名,楼房号等等;录入台账表用来存放一些社区日常工作的一些信息如:治安巡逻登记表,治安案件登记表,刑事案件登记表,便民服务登记表,调解纠纷登记表,警官信箱信件登记表,特种行业管理登记表,危险物品管理登记表,群防群治联席会议登记表,巡逻防范组织登记表,民警工作日志,驻街单位信息,小区机动车注册管理;人员信息表存放社区常住、暂住居民的信息。

按照上述数据表的要求,确定具体的、规范的数据表格式,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数据表,然后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录入即可。

3.2 查询统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CPMS中的查询主要采用向导查询与自主查询这两种方式,两种方式均按关键字索引后,用存储过程查询。在本系统中,借助B/S的优势,把查询系统制作成了网上的一些搜索网页,通过对数据库进行检索,再匹配相应的字段,查询的命中率比搜索引擎高得多。查询的实现效果如图3所示。

统计模块的数据处理功能主要完成数据的汇总、统计和分析等,本系统采用ASP技术使用后台代码进行数据的汇总工作,具体的统计和数据分析采用Excel实现,可以把汇总的数据输出到Excel表中,代码控制与Excel相结合产生相应的统计数据和分析数据,包括图表等,同时统计和分析数据既可存储到后台数据库中,也可以直接在网页上输出,因为在网页中输出报表的时候会出现列宽和行高等不易控制的情况,所以当预览网页调节效果不佳时则输出到Excel中,进行排版与输出,下面部分源代码就是利用Javascript脚本将记录输出到Excel中。

3.3 维护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维护管理模块主要分为用户管理与数据维护管理。用户管理可以新建、删除用户并且可以设置用户状态(包括正常状态和冻结状态),另外可以设置浏览用户的使用时限;数据维护管理主要是对数据库的备份和还原,这里使用了ASP中的FSO(FileSystemObject)对象(见后面源程序)可以方便的对数据库文件进行备份、还原,实现效果如图4所示。

4 结束语

本文介绍的社区警务管理系统基于Web模式,用户界面友好。该系统已应用于某社区实际的警务管理中,运行效果良好,对

提高社区警务管理的效率起了重要作用。虽然本系统在人像采集、指纹库的导入等还需进一步完善,但其对警务管理的全面现代化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摘要:社区警务管理工作量非常大,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警务管理从传统方式向现代化方式的转变,采用ASP技术、Excel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开发了社区警务管理系统。

关键词:Web,警务管理系统,设计,实现,ASP

参考文献

[1]张登辉,刘益红.ASP编程基础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李湘江.ASP程序优化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1,21(11).

社区警务 篇9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社区警务引入中国, 并与我国基层基础工作、群防群治等传统警务相融合,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警务战略。当前, 我国正处于转型初级阶段, 社会问题和矛盾突出。社区是社会基础, 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社区警务是以小区域治安稳定, 带动大社会治安稳定, 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1]社区警务要求社区民警立足社区, 但由于警力不足和自身管理机制的缺陷, 并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因此, 需要民警与社区成员构建良好关系, 发挥多元治理主体作用, 共同管理社区, 营造稳定的社会治安。近年来, 华西公安局积极实施农村社区警务, 倚靠社区力量, 减少了社区犯罪, 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一、华西农村社区警务状况

1. 个案情况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区东, 华士镇西。半个多世纪以来, 华西人在吴仁宝村党委书记领导下, 从一个普通的江南小村, 冉冉升起为中国农村的一颗新星, 是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化村落。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等殊荣, 并被赞誉为“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社区警务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有许多可取之处。

2. 对个案的实证调查

华西社区成立了规范的社区警务室, 做到了统一样式、统一标志、统一配置。社区随处可见警民联系标牌, 让群众知晓社区民警的联系方式, 以便民警快速反应, 及时掌握社区情况。社区民警入驻社区, 不仅增进了警民关系, 有利于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 也便于民警指挥自治组织, 比如, 联勤小组、治保会工作, 共同管理华西村社区的日常事务。联勤小组有严格的工作机制, 定时、定点采取步行或车行的方式加强巡逻。华西村随处可见穿着制式服装的联勤队员手持巡逻棒, 根据已制定的巡逻路线进行打点。笔者在与居民交谈中感受到, 上至50-60岁的大爷大妈, 下至7-8岁小朋友几乎都知晓社区民警和联勤队员, 对他们的工作普遍表示认可, 警民关系良好, 民安居乐业。由此可见, 华西村社区警务工作开展得深入人心, 群众对社区治安状况普遍满意。

综上所述, 华西村社区警务在政府的主导下, 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共同维护社区治安, 治安相对良好, 民警起到了规范的作用。华西村的政治文化是实行自我教育, 自我主导, 实现了村民自治。绝大多数群众认为, 在社区治安维护中发挥作用比较大的主体是群众, 居民素质较高, 自我防范意识较好。在日常生活中采用邻里守望的模式, 互帮互助, 群众还成立了社区志愿者组织——联户小组, 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的有序参与。华西村的社区警务相较于传统的社区警务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二、华西村社区警务多元治理主体的调查分析

在所调查的华西村中, 笔者观察到的多元治理主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 社区民警

社区民警是社区警务工作开展的主导力量。华西村社区民警除管理实有人口、掌握社情民意、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外, 还与社区自治组织, 比如, 联勤小组、治保会、群众等社区力量密切接触, 经常开展工作交流, 共同管理社区日常治安秩序, 更有利地开展社区警务工作。

2. 物业保安

华西村配备有物业保安, 保安员是在公安机关指导下, 由保安服务公司自行招聘、依法从事服务社区的人员。保安处于社区治安的第一道门槛, 通过采取门卫、守护、巡逻等方式, 协助公安机关预防、打击违法犯罪, 为小区居民服务, 是公安机关开展社区警务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辅助力量。

3. 社区自治组织

社区自治组织是居民通过“票选”或其他特定方式聘用的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由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人员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 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社区自治组织能起到真正意义上保障人权的作用, 是社区警务中不可或缺的治理主体。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一点, 公安机关将一些权力下放到民间。华西村的社区自治组织主要有村委会、治保会、联勤小组等, 各自治组织各司其职, 共同维护社区治安。

村委会是在公安派出所指导下, 自我领导的组织。由于村委会有鲜明的群众性特征, 承担一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工作, 例如, 市容管理、环境保护、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等, 几乎涉及到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但由于村委会成员大多为离退休人员, 缺少新鲜血液, 并且和群众的交流并不深入, 因而有必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除此之外, 华西村相较其他社区而言, 最大的特色就是联勤小组。由于其具有基层性、自治性和治安工作性的特征, 决定了联勤小组在社区警务工作开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联勤是警民联系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由于联勤来源于群众, 立足于群众, 与群众交流的机会多, 既能做到紧密联系群众, 同时又受政府的指导。公安机关可通过联勤凝聚群众, 共同参与社区治理。联勤可通过巡逻的方式收集到社区各方面的信息和群众的意见, 将此反馈给公安机关, 以便公安机关有针对性地不断改进各项工作, 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华西村的联勤小组有相对完善的运行机制, 包括联勤的管理方式、工作任务、工作纪律和奖惩机制等, 确保了联勤工作的合理化和规范化。联勤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巡逻、守护和执勤, 巡逻为主, 守护为辅。联勤采取多种巡逻方式, 比如, 步巡或车巡, 定点巡逻或乱线巡逻等方式相结合等, 维护社区治安, 不仅便于观察社区动态, 及时制止犯罪, 还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有效地降低犯罪率, 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4. 志愿者组织与社区群众

群众是社区警务工作的基石, 没有群众, 社区警务就无法开展。华西村群众除了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较强之外, 邻里之间还互相照应, 互帮互助。除此之外, 华西村还自主成立了社区志愿者组织——联户小组, 联户小组具有广泛的群众代表性, 能真正为群众谋福利。由于优势明显, 特色鲜明, 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活动, 比如, 演讲、张贴宣传画等加强群众的社会意识, 能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激励、带领社区群众参与社会治安防范工作, 实现自我管理, 自我监督, 自我发展。

三、联勤小组在社区警务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社区警务根源于社会自治, 从更深层角度分析, 社区自治乃至社会自治是人权实现的重要途径, 社区警务是警权在社区领域得以运用的体现。警权来源于人权并以保障人权为目的。[2]自治组织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越来越重要, 因此, 有必要加强对自治组织的管理。联勤作为华西社区警务的最大优势, 对自治组织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标性意义。

通过与联勤队员的访谈, 以及对群众问卷调查的分析和实地考察, 笔者发现联勤在社区警务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1. 多元治理主体间的社会矛盾

(1) 政府干预过多, 难以发挥规范作用。首先, 由于联勤是由公安机关指导, 为维护社会治安而建立起来的单位之间、街道之间的群众性治安保卫联勤组织, 要想充分发挥作用, 就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 政府自然会过多干预联勤小组的日常工作。而我国的社区警务建设是在已有的体制框架内运行的, 尚未摆脱传统的警务运行模式。联勤过于依赖政府, 行政化倾向严重, 政府与联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制衡状态。

其次, 联勤在财力、物力等方面受政府牵制, 自身没有完全独立的资金来源, 资金获取渠道只限于政府的补贴和社会捐赠, 导致联勤小组无法从根本上摆脱政府干预, 只能对主管部门的要求绝对服从, 不敢怠慢, 严重削弱了自治组织的自主性。

第三, 体现社区警务实质是政府的警务, 所承诺的是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力量。然而, 事实上权力并没有完全下放, 政府仍掌握大权, 这是因为担心风险、成本过高和不信任所致的, 有可能因此出现绝对权力和腐败现象。

(2) 联勤与群众联系不够密切。联勤的群众性决定其必须紧密联系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然而, 在抽查的五十份调查问卷中, 虽然许多群众都知晓联勤的存在, 但对他们的认知只局限于巡逻上, 具体的工作内容知之不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联勤队员与群众的联系不够密切。另外, 社区居民对联勤的认同感不够, 相互之间缺乏了解。调查发现, 有些群众对社区警务工作存在异议, 认为公安机关工作不到位, 有时小区发生的盗窃事件无法及时处理, 而且联勤巡逻过于形式化, 只是为了应付检查, 并没有真正发挥规范社会生活的作用。容易导致群众对联勤产生误解, 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居民与自治组织之间的距离。联勤工作需要与群众友好相处, 信赖感缺失, 群众不支持或者不理解联勤的工作, 都会给违法犯罪分子造成可乘之机。

(3) 社区自治组织之间凝聚力不够。一方面, 由于社区警务的中坚力量——公安部门存在警力不足的问题, 需要自治组织起到辅助作用。但现在的自治组织几乎包揽了社区民警职能之外的诸多事务。事实上, 任何一个组织都无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大包大揽, 社区组织毕竟数量有限, 多样性不足, 任务过多, 无法相互交流, 将致使凝聚力缺乏。

另一方面, 由于治保会、联勤队等自治组织隶属于不同部门, 相互之间缺乏有效联系, 它们之间的任务又存在交叉, 常常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 对待共同的工作多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一旦出现事故, 容易推诿责任。并且, 由于自治组织之间缺乏有力支持和配合, 公安机关很难统一调动。总之, 自治组织在治安防控工作中呈现出分散运行的状态。

2. 联勤小组自身问题

(1) 专业水平不高, 素质较低。问卷调查有关华西村群众对社区警务建言的部分, 有不少群众指出, 有的联勤队员素质低下, 言行粗鲁无礼, 降低了群众对联勤的好感度和认同感。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由于联勤面向社会招收, 知识分子认为联勤工作过于劳累, 不够体面, 工资不高, 都不太乐意参与。这使得联勤队员整体素质不高, 知识结构偏差。据调查, 目前联勤队员几乎都是初中文凭, 还有一些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 这些人专业知识匮乏, 在年龄、生理和文化层面上大大影响了联勤的整体素质。

第二, 联勤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容易接触到很多的社会阴暗面, 促使一些有不当图谋的人员参加进去, 队员之间相互“学习”, 久而久之便给联勤整体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三, 公安机关没有建立起教育机制, 很少安排专业人员为联勤队员进行思想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 联勤综合水平低下, 队员组织性淡薄, 纪律松懈, 严重阻碍了联勤发展。

(2) 形式化严重, 效率低。联勤遵守各项章程制度, 基本能完成本职或上级交待的工作。但积极性普遍不高, 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 只是一味服从。就巡逻而言, 笔者发现, 华西村的联勤采取车巡的方式, 虽然方便快捷,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巡逻过于表面化, 没有真正融入到社区里了解治安动态, 听取社情民意。而且, 联勤队员自治意识薄弱, 主动能动性不强, 工作懒散懈怠, 联勤工作效率低。

四、促进联勤小组发展的对策

1. 完善管理机制

在我国建设和谐社区的现阶段, 需要消除联勤行政化,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自治, 完成政府从“善政”向“善治”的转变。我国社区自治力量还处于单一弱化状态, 发展十分困难, 需要依靠政府予以经费和物力、人力上的支持与帮助。但政府一旦介入进来, 仅凭自治组织的力量摆脱政府的束缚是相当困难的。为此, 首先要求政府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 明确自身作用, 由“领导者”向“引导者”转化, 将行政权力下放给社区, 自身只起到指导、协调的职责。只有这样, 才能强化联勤的自治功能, 为联勤乃至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其次,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难以满足需求。需要社区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 将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有机结合, 建立自治性的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相关的社区自治制度,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联勤的矛盾与问题, 减少政府决策负担, 使社区权力分工成为可能, 使联勤的自治主体地位显现出来。

2. 建立互动机制

一方面, 加强与群众的互动关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是群众支持联勤工作的首要条件。当前的群众社区参与意识单薄, 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参加到社区警务工作中去, 无法感受到联勤与自身利益有何种密切关系, 联勤队伍也就缺乏群众的有力支持。为此, 要拓宽联勤与群众的交流渠道, 构建群众与联勤的对话平台。例如, 合理利用传播媒介, 通过建立专项关于联勤的警务微博、微信, 向群众报告近期的工作状况, 进行信息交流, 让群众对联勤更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不仅有利于塑造联勤良好的形象, 也可以及时掌握最新的社区资讯, 建立良好的联民关系。

另一方面, 要加强社会自治组织的凝聚力。社区工作的核心是充分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全方位地合理利用社区资源来共同维护社区治安。因此, 公安机关要尽可能地搞好社区自治组织之间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让各自治组织之间更好地配合和支持, 规范工作机制, 明确各自工作职能, 防止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

3. 加强联勤队伍建设

首先, 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队伍。联勤整体水平、素质不高主要集中于两大突出问题:一个是年龄结构不平衡, 中老年所占比重高;另一个是学历层次较低, 大部分是低学历。为了更好地保障联勤队员的权利和义务, 需要完善配套的规章制度, 提高联勤队伍的工资与福利待遇, 设立社区医疗养老保险等吸引优秀人才加盟, 并建立公开透明的选任制度选聘人才, 将那些政治可靠、品德端正、文化水平高、有专业知识才能, 有志于从事社区警务工作并富有责任心的人选拔到联勤队伍中来, 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队伍。

其次, 找准角色定位。联勤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性质、职责与作用, 不能一味服从公安机关的领导, 要从“服从者”向“管理者”方向转变。作为群众自治的代言者, 要与群众多多沟通交流, 以为群众服务为宗旨, 发挥联勤紧密联系群众和公安机关桥梁纽带的作用。同时, 联勤队员要积极主动互动为群众服务, 对社区发生的各种矛盾冲突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综合治理, 营造良好的社区治安秩序。

最后, 加强教育培训, 全面提升联勤队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由于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社区治安工作需要联勤队员具备一些法律法规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 掌握一些观察和识别违法犯罪行为的技巧等, 因此开展必要的教育培训必不可少。公安机关可以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联勤队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 着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不断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同时, 对纪律涣散, 甚至违法犯罪的人员要严肃处理, 绝不姑息纵容, 保证联勤队伍的组织性、纪律性和纯洁性, 使之真正成为主管机关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社区治安维稳中坚力量。

摘要:社区警务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国家, 是转变传统的与社区隔离思想的一种新型警务理念。中国自推行社区警务战略以来, 社区治安和稳定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江苏省江阴市华西社区为例, 通过实证调查、深入探讨, 对农村社区警务多元治理进行研究, 在分析联勤在社区警务实践中面临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改进对策, 以期为农村社区警务学术研究及课程提供经验。

关键词:农村社区,社区警务,治理主体,联勤小组

参考文献

[1]赵一白.共同体精神视角下的社区警务建设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4.

[2]孙强.社区警务的社会自治渊源[J].政法学刊, 2007, 24:87.

上一篇:农村中学的突围之道论文下一篇:资产负债率财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