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应用

2024-09-11

警务应用(精选12篇)

警务应用 篇1

情报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及时的情报信息是赢得公安工作主动的法宝, 克敌制胜的利器。在犯罪领域, 要及时有效地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切实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搜集灵而广、准而快的经侦情报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1997年, 公安部在苏州召开的会议上提出, 把“发案少, 秩序好, 社会稳定, 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公安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然而,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并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和格局。“大情报”逐渐成为公安工作的主旋律, 如何切实做好在群众中敏感地发现信息与及时准确地收集信息, 是民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警务访谈为民警搭建了一个平台, 它不仅能使民警对辖区内的治安情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及时地掌握犯罪动态, 认清治安局势, 同时也是民警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

一、警务访谈的内涵

警务访谈是指民警通过与辖区内相关的各类人员接触, 对其主观阐述的问题进行分析挖掘, 了解群众热点, 把握治安局势, 摸清犯罪动态, 并为决策提供可行性与战略性的指导。将被动式工作形式转变为“警民互动”。

二、警务访谈的形式

警务访谈的形式多种多样, 不单单限于访问、谈话等形式。笔者认为, 警务访谈的重点在于, 社区民警时时刻刻贴近群众, 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寻找并发现潜在的问题, 建立一个和谐友好的警民合作关系, 增加群众对警务工作的满意度和认同感, 从而更好地保证辖区内治安的稳定。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进行挨家挨户的咨询访谈

作为一种比较传统的访谈形式, 挨家挨户的走访早已是社区民警的必做功课, 在走访过程中, 听取百姓的意见, 了解辖区内百姓关心的问题, 探其疾苦, 排其烦忧, 在此基础上, 把握治安局势, 发现潜在的威胁并予以打击, 做到“主动探索, 及时发现, 重点预警, 坚决打击”, 给百姓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

(二) 开展安全教育座谈

安全教育座谈是一种防范式的警务访谈模式, 针对社区内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问题, 开展主体性的安全教育, 使群众认识到如何进行防范, 把预警工作扩大化, 落实化。这种座谈可以是临时性的, 即发现问题后, 针对此问题进行安全教育;也可以是常态性的, 开展每周一次的主题座谈, 加强群众的安全意识, 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三) 民警参与到辖区内的各项活动

在社区举办活动时, 民警可以参与其中, 在保证活动安全进行的同时, 民警与百姓玩在一起, 乐在一起, 增加了民警与百姓的亲密度, 改变了以往民警在百姓心中严肃的管理者的工作形象, 改善了二者的关系。

(四) 开通辖区民警热线或民警信箱

相比较前几种主动的警务访谈形式, 这种方式较为被动, 主要目的是为了给百姓一个与民警联系的渠道, 百姓可以通过热线向社区民警提供建议或线索, 如果有人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 也可以通过民警信箱发送匿名邮件的形式, 与民警联系。抑或建立社区内的交流网站或论坛, 发布预警信息以及通知等等。

三、警务访谈的优点

(一) 警民关系得到改善

公安工作的对象是百姓, 这也就决定了公安工作必须要长时间的与百姓打交道, 笔者认为民警与百姓与其说是管理与被管理, 不如说是互相合作, 高效合作的必要条件就是警民之间和谐的关系。社区民警和百姓打成一片, 在警务访谈的过程中, 彼此增进了解, 消除了工作中带来的隔阂。民警也知道了百姓之所想、所急、所盼。有人比喻警民关系就像鱼和水, 离开了百姓这条鱼, 公安工作必将成为一滩死水。因此一个良好的警民关系尤为重要, 关系好了, 百姓才会把心里话告诉民警, 民警才能得到出公安工作需要的情报。

(二) 民警更深入地了解社区情况

毋庸置疑, 警务访谈可以使社区民警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社区情况, 对社区内的重点人员、重点事件及重点问题有更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社区民警的预警能力, 以防为主, 先发制敌, 为建立一套完整的预警机制, 切实做好对犯罪的预防与控制提供有力保障。

(三) 信息收集的重要渠道

公安工作的信息来源广泛, 但是最及时、最准确的情报往往来自于“人”, 在警务访谈过程中, 群众反映的问题, 甚至是不经意的一句话, 都可能是民警需要的信息。民警通过特有渠道获得的信息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 但是对于打击预防犯罪来说, 它的作用也许不是最主要的, 很多真正高效的信息蕴藏在社区中, 在百姓中, 社区就像公安工作的前沿阵地, 它反映着最原始, 最真实的社会情况, 对社区中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利用, 将为公安工作提供有力证据。

四、结束语

随着犯罪手段的多样化, 公安工作要抓住以不变应万变的工作重点, 那就是深入社区, 了解百姓, 通过警务访谈加强与百姓的沟通, 信息虽万变, 但必不离其宗, 百姓乃其根本所在。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对社会管理的要求也日益严格。作为社会管理者, 民警的工作要以创新的方式满足百姓需求。应用并发展警务访谈工作模式, 以百姓的需求为根基, 在社会治安的各个环节防患于未然, 打防控一体化, 提高百姓满意程度, 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给公安工作以战略性的指引。

参考文献

[1]孟宪文、任翔、徐宏发:《公安情报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公安研究》, 2006年07期。

[2]彭知辉:《公安情报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辽宁警专学报》, 2006年05期。

[3]彭知辉:《公安情报学初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5年01期。

警务应用 篇2

随着攀枝花市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车辆日益增多,交通运输的经营管理和合理调度,警用车辆的指挥和安全管理已成为公安、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去,用于公安、交通管理系统的设备主要是无线电通信设备,由调度中心向车辆驾驶员发出调度命令,驾驶员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说出车辆所在的大概位置,而在生疏地带或在夜间则无法确认自己的方位甚至迷路。因此,从调度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其应用受到限制。GPS定位技术的出现给车辆的导航定位提供了具体的实时的定位能力。通过车载GPS接收机使驾驶员能够随时知道自己的具体位置。通过车载终端将GPS定位信息发送给调度指挥中心,调度指挥中心便可及时掌握各车辆的具体位置,并在大屏幕电子地图上显示出来。主要功能:

实时定位功能:

110接警调度中心可实时掌握出警车辆的确切位置及行车速度,利用车载终端实时传送精确数据,及时显示在电子地图上。

远程调度功能:

110接警调度中心可向所有的警用车辆或区域警用车辆发出呼叫管理,能更有效地对突发事件出警处警做到实时调度,争取更多时间挽救国家及人民的生命财产。

报警功能:

车载终端外设报警开关,当出警车辆对突发事件现场难以控制,可紧急启动报警功能,110指挥中心可实时收到及掌握出事地点的确切位置,对快速出警增援提供可靠准确的位置及路线指引。

救援派遣导航功能:

当出事地点需要救援派遣时,系统将显示最佳的行车路线,进行中心导航,在救援车行驶中,将不断向中心报告当前位置,当偏离导航路线时,中心将发出告警提示。

通话功能:

利用车载手柄电话在GSM网络覆盖范围内,可以任意拨打或接听所有电话,及收发短信息。方便与指挥中心实时取得联系。

车载免提功能:

警务应用 篇3

警务系统应用库突出的是一个综合应用的概念,它的数据模型设计不只是简单的定位于业务数据的管理,而更多的是要从业务数据资源的利用、服务角度出发,建设警务系统数据应用集合,实现数据资源的高效使用。通过警务系统应用库数据中心,实现警务系统的数据共享、综合查询、统计分析、自定义报表、情报导侦与外部职能部门的数据交换、决策支持分析等各种数据应用。

警务系统应用库建设的两大核心内容包括数据同步(ETL)系统和应用库的设计。数据源主要数据来源警务系统的业务库,根据不同策略同步到应用库。综合应用层为应用库建成后的应用扩展,如综合查询、自定义报表等等。以下为系统结构逻辑图:

一、数据同步(ETL)系统

根据警务业务系统本身的条件,警务系统应用库选择利用Oraele变化数据捕捉特性(change Data Capture,CDC特性)作为数据同步方案。 CDC作为Oraele9i数据库自有特性,捕获数据变化完整准确,对数据库性能影响较小,而且可以通过对CDC进行技术封装,降低配置复杂度,增强可管理性、可维护性。利用CDC,在对源表进行Update、Insert或Delete等操作的同时就可以提取数据,并且变化的数据被保存在数据库的变化表中。这样就可以捕获发生变化的数据,然后利用数据库视图以一种可控的方式提供给目标系统。它的优点在于提供了易于使用的API来设置CDC环境,缩短ETL的时间。不需要修改OLTP表结构,可以实现数据的递增加载。

二、警务系统应用库的设计

由于查询统计分析功能在业务库中受到一些业务规范的使用限制、而不能完全针对OLAP应用进行优化,而在应用库的设计中就可以进行优化调整,提高查询统计分析的效率,加强功能的处理强度,满足基于OLAP应用的需要。

其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降低数据分散性,提高数据的耦合度

在业务库上,为了满足流程数据的流向控制和操作控制性,一些数据是分散在不同的数据表中。而在应用库建设中,为了方便查询和统计,则需要将数据的分散性降低,将数据分类合并处理,弱化表与表之间的依赖复杂度,单次运行提高查询和统计的吞吐率和执行效率,强化数据关联属性的整合。

(2)适当增加数据的冗余度

随着需求的变更和系统复杂度增加,适当的数据冗余显得有必要进行实施。在应用库建设中就要针对案、人、文书、以及相关主数据源,基于数据查询的需要,增加数据项的冗余度,减少查询关联构造复杂度,从而为综合查询,统计分析提供好的使用数据基础,利于整体性能和使用方便度的改造。

(3)适当为统计分析做数据清洗

通过对一些数据进行转化清洗,可提高统计分析的应用效率。

(4)数据变动功能实现及报表处理的实现

应用库需要对现有的公业报表进行优化处理,保证资源消耗,执行效率都在优化的范畴内,而对于统计最大的影响就是累计数据量加大引起统计耗时在延长,因此需要捕捉数据的动态改变,将数据统计范围限定在增量部分,实现统计数据的新增回退。

(5)系统流程数据处理

应用库将审批流程数据汇总归类到相关冗余数据信息中,以便用户进行审批历史的浏览,保证业务库中的信息在应用库中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

(6)查询模式和种类建设

为提高查询效率,应用库中增加了专有查询模式和便捷查询种类。

基于混合定位的警务应用研究 篇4

1 定位技术分析

从全球范围来看, 定位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 从基于卫星的美国GPS、中国的北斗 (BDS) , 到基于基站、无线、RFID等技术的基站定位、Wi-Fi定位以及RFID定位, 这些定位技术应用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为国家发展、社会大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虽然这些定位技术都已经在某些领域应用, 但是优劣不同, 应用场景也不同。

1.1 GPS定位

G P S全球定位系统是最早使用的基于卫星的定位技术, 起始于1958年美国军方的一个项目, 196 4年投入使用。GPS定位在开阔的地方精度可达10 m~15m, 定位效果较好。截至目前, GPS定位是应用最广泛的定位技术。

G P S定位应用广泛, 在公共安全领域, 它广泛应用于公安指挥调度、警力动态部署、应急现场快速处置等警务实战中, 为精确指挥、准确打击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但是在诸如室内或市区楼群密集区等卫星信号不好的地区, 信号干扰强烈、卫星信号不够, 定位效果差, 其性能和可用性急剧下降, 定位速度也相对较慢, 实施部署的费用也较昂贵。由于核心技术由美国掌握, 我国无法进一步提高其精度, 在安全领域的应用存在隐患。

1.2 北斗定位

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由空间卫星、地面主控站 (控制中心) 、标校站和用户终端设备三大部分组成, 它具有快速二维定位、双向简短报文通信和精密授时三大基本功能。

截至2013年, 北斗在军用及民用领域均已开展应用, 对GPS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如在军用领域, 北斗二代军用终端已达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而在更广泛的民用领域, 三星已推出支持北斗卫星定位功能的手机, 凯立德已推出支持北斗的车载导航仪。根据《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到2020年, 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产值将超过4 000亿元, 国内以往由GPS垄断市场的局面正在改变。

1.3 基站定位

基站定位是一种基于移动通信基站信号进行定位的定位技术, 一般应用于手机用户。其定位精度与附近的基站数量有关, 当前位置附近的基站越多, 计算得出的位置精度越高。

基站定位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对终端没有特殊要求, 支持任何终端尤其是低价位终端, 定位响应时间很短, 整个定位过程仅需几秒钟。基站定位技术还有很好的覆盖性和可靠性, 在移动网覆盖的地方, 包括室内、地下车库等位置, 都可以对移动终端进行定位。基站定位的缺点是定位精度依赖于基站覆盖区域的大小, 一般定位精度在数百米左右。在基站密度较低的地区 (如郊区和农村) , 基站定位技术很难获得理想的定位精度。这种定位技术一般应用于对位置要求精度不高的应用场景中 (如应用到人员运动概要查询展示中) 。

1.4 UWB定位

超宽带定位技术 (UWB) 是一种全新的、与传统通信技术有极大差异的通信新技术。它不需要使用传统通信体制中的载波, 而是通过发送和接收具有纳秒或纳秒级以下的极窄脉冲来传输数据, 从而具有GHz量级的带宽, 该方式具有精度高 (可以做到厘米精度) , 实用的环境很广的特点。UWB定位一般采用信号到达时间差 (TDOA) 与到达角度 (AOA) 用于室内精确定位, 具有穿透力强、功耗低、抗多径效果好、安全性高、系统复杂度低、能提供精确定位精度等优点, 但依赖于超宽带收发的电子电路或者芯片, 对系统的设计和成本要求比较高。

超宽带系统可以在自然或人为的灾难现场, 如火灾、地震、交通事故等, 借助高精度定位提高搜救效率, 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1.5 Wi-Fi定位

Wi-Fi定位是借助现有的Wi-Fi网络和不同接入点 (AP) 的位置, 通过定位算法实现对具有Wi-Fi功能的终端的相对定位。

Wi-Fi定位适合于无线访问接入点 (A P) 多的地方, 如校园、公司、城市中心等, 精确度大约在1~2 0米的范围内。W i-F i定位可以在室外和室内使用, 由于Wi-Fi在室外AP密度较小, 受到移动汽车和障碍物影响大, 所以室内定位效果比较好。但是, 无论是用于室内还是室外定位, Wi-Fi收发器覆盖区域有限, 而且很容易受到其他信号的干扰, 从而影响其精度, 定位器的能耗也较高, 比较适合应用于Wi-Fi网络接入点覆盖密度较大, 对定位精度要求不是太高的区域。对不同定位技术的直接比较如表1所示。

2 混合定位技术在公安领域的应用探讨

随着各类突发性、灾难性事件在大城市的频发, 公安领域对混合定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并且越来越迫切。通过调研分析, 我们认为目前混合定位在公安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即报警定位和指挥调度。两种应用对定位的精度、容量、部署方式等方面要求各不相同, 所以需要对每种应用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最终找出最可行、最有效的技术实现方式。

2.1 报警定位的需要

110报警服务台通常针对报警人描述的信息进行登记录入, 由于报警人身处环境通常比较恶劣, 加之报警人员由于紧张或不了解身处环境等原因导致提供错误位置信息, 报警定位响应速度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目前, 多数报警定位只能对固定电话呼入进行定位, 但是在移动电话呼叫占70%的情况下, 手机语音定位需求迫切。同时, 针对不具备语音环境的报警人, 短信报警的应用需求也不可忽视。

2.1.1 应用特点

现场环境具有不确定性, 条件可能非常恶劣, 一般不具备在核心区域架设设备的条件;人员环境相对简单, 建筑物阻挡情况不能确定;需要定位的人员数量不会很多, 需要知道所处的位置。

2.1.2 需求分析

系统具备很强的坚固性, 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环境条件;架设方便灵活快捷, 能够不依赖外在条件独立运行, 且不需要在核心区域内架设设备;系统容量不要求很大, 但要提供准确位置;供电仅需能够满足处置的实际需要即可。

2.2 指挥调度的需要

指挥调度的定位需求主要体现在警力布防和应急处突两方面。在区域路段及大型的火车站、汽车站、地铁和机场等交通枢纽, 人流大, 环境复杂, 是各类治安、刑事案件的高发区域, 同时也是反恐处突的重点防范区域, 所以一般在这类地点会有专门的部门或多家单位共同开展工作, 大量警力会出现在这些场所。作为上级指挥调度部门的指挥员, 需要实时掌握投入警力的位置分布情况和出勤到位情况, 为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以及民警到岗情况的考核提供数据和决策辅助。这就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警力的定位以及定位信息的可视化;对于处置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指挥调度, 由于核心现场一般具有高危险性, 处置人员的位置信息获取极为重要, 指挥员不仅能够通过位置信息指导现场处置人员行动, 还能够根据现场需要动态调整其分布。例如, 消防队员进入浓烟密布的着火建筑物救火, 特警队员进入封闭区域解救人质或排除爆炸物, 救灾队员在废墟下进行营救行动等。

2.2.1 应用特点

警力布防的应用特点是人流密度很大, 区域结构复杂且面积大;架设方便灵活快捷, 能够不依赖外在条件独立运行, 且不需要在核心区域内架设设备;系统容量不要求很大, 但要提供准确位置。供电仅需能够满足处置的实际需要即可。

应急处突的应用特点是现场环境具有不确定性, 条件可能非常恶劣, 一般不具备在核心区域架设设备的条件;人员环境相对简单, 建筑物阻挡情况不能确定;需要定位的人员数量不会很多, 需要知道所处的位置。

2.2.2 需求分析

警力布防的定位需求是定位精度要求相对较高, 能够适应人流密度大的环境;系统的部署方式要尽量简单易行, 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 不改变或不破坏已有的设施;由于需要长期使用, 故系统设施应该有外接电源供电;避免与现有建筑物内的其他系统发生干扰;系统容量要求相对较大, 民警佩戴的设备要小型化、便携化, 避免增加民警负担;定位数据的采集要实时, 展示方式要直观。

应急处突的定位需求是系统具备很强的坚固性, 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环境条件;架设方便灵活快捷, 能够不依赖外在条件独立运行, 且不需要在核心区域内架设设备;系统容量不要求很大, 但要提供准确位置;供电仅需能够满足处置的实际需要即可。

3 混合定位的技术实现分析

混合定位技术是综合使用多种定位技术而快速获取相应位置的相对精确坐标的一种技术, 这种技术吸取相关几种定位技术的优点, 综合利用这些优点实现相对精确定位。目前, 主要应用的混合定位技术是将GPS定位、北斗定位 (BDS) 、基站定位、W i-Fi定位进行结合的定位, 在室内没有卫星信号的情况下, 使用Wi-Fi定位、基站定位快速获取粗略位置信息, 待有卫星信号的情况时使用北斗定位或GPS定位获取其精确位置信息。

混合定位技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GPS定位、北斗定位、基站定位和Wi-Fi定位等多种定位结合起来。这个问题可以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服务侧, 系统如何给用户提供一个看不见、感觉不到的多种定位技术的混合体, 提供统一的服务;另一部分在终端, 终端如何协调Wi-Fi与GPS芯片等的操作, 使得能够给用户提供一种省电的、感知不到的、统一的位置服务客户端支持。

对于前一部分, 目前已有很多关于“混合定位”的研究, 主要的解决方法优先选择定位精度高的算法。一般的选择是首先优选GPS定位或北斗定位。当终端的GPS定位或北斗定位功能没有打开或者GPS和北斗的定位芯片刚启动还没有结果时, 则选择Wi-Fi定位, 终端将Wi-Fi信息上报并由平台返回定位结果。当终端Wi-Fi功能没有打开或者没有搜索到Wi-Fi AP信息时, 则选择基站定位方式, 终端上报检测的基站ID并由平台返回定位结果。除了优选定位精度高的算法外, 还可以在算法层面将不同的信号源进行混合, 例如基于Wi-Fi信号和基站信号的混合三角定位、混合指纹定位等算法。

后一个部分是较难解决的问题。对于终端来讲, 支持服务端的接口并进行GPS和Wi-Fi定位毫无问题。但一旦加上省电这一需求, 一切又变得异常复杂。省电就要求限制客户端的一些能力, 比如说可能是需要关上GPS, 可能是需要关闭Wi-Fi, 或者至少是 (如果可实现) 把他们置于低电状态。而终端的位置正好是通过GPS和Wi-Fi获得的, 如果关掉它们无法获得位置。一些芯片厂商也在芯片上做文章, 制作“适合定位混合定位的芯片”, 这些芯片有很多省电的办法, 比如调整Wi-Fi扫描方法, 使得一般情况下Wi-Fi既保持扫描又不对所有频点同时扫描, 从而达到省电的目的。目前在实际使用中, 很多定位应用都会在定位时提示用户打开GPS或Wi-Fi功能。

4 不同警务应用场景的技术实践

4.1 针对“报警定位”的混合定位

对于这类需求, 建议采用GPS定位与基站定位结合的混合定位方式。当报警人的手机具备GPS定位功能并已安装指定客户端软件时, 报警人通过手机报警, 客户端软件自动将GPS获得的经纬度信息发送给后台公安系统。当报警人手机不具备GPS功能或具备GPS定位功能但没有安装指定客户端软件或报警人所处位置不能接受到卫星信号时, 自动切换成基站定位, 基站定位适用于报警人使用手机语音报警及短信报警。

在对语音报警进行定位时, 用户与公安接警员的通话正常进行, 由报警定位平台负责接收公安接处警系统发来的定位请求, 并与移动运营商的信令采集平台进行相互认证, 以确保对该用户的定位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进行, 然后由运营商系统根据用户报警时所处位置的基站信息进行定位处理, 最终由报警定位平台负责将用户的位置信息发给公安接处警系统, 报警人位置信息在警用地理信息系统 (PGIS) 地图上展示, 处警员根据展示的信息进行快速派警。

在对短信报警进行定位时, 报警人发出的报警短信并没有直接发给公安接处警系统, 而是由报警定位平台负责接收, 同时会与移动运营商的定位平台进行相互认证, 以确保对该报警人的定位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进行, 然后由运营商系统根据用户报警时所处位置的基站信息进行定位处理, 最终由报警定位平台负责将报警人的位置信息结合报警短信内容形成较为详细的报警信息, 发给用户所在地市的公安接处警系统, 报警人位置信息和短信信息在P G I S地图上展示, 处警员根据展示的信息进行快速派警。

4.2 针对“指挥调度”的混合定位

对于警力布防这类需求, 通过对案事件信息和社会面动态警力在PGIS地图上的实时定位, 实现指挥调度的可视化、扁平化, 并结合PGIS的城市道路网数据进行路径分析及最佳服务区分析, 做到即时布警、快速出警、迅速处警。考虑到建设成本和使用效率等方面的问题, 建议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 如以现成的Wi-Fi接入点, 或其他无线通信网络基站为基本参考点, 充分发挥后台软件定位引擎的强大功能, 将项目建设的主要精力放在终端 (Tag) 的研发和后台软件的开发上, 来满足定位的需求;如果区域内不具备类似可以利用的网络设施, 或精度不能够满足使用的需要, 可以考虑采用UWB或R FID等技术, 重新建设专用的定位网络基础设施, 满足定位精度和可靠性方面的需求, 但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在成本和实施难度方面, 都是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

应急处突这类需求的代表为在火灾现场处置过程中, 对进入火场的消防队员在PGIS房屋建筑结构图上进行精确定位, 指挥员根据定位信息可以对现场消防员进行有效的引导, 减小意外发生的可能。为满足这类恶劣现场的应用条件, 建议将G P S, U W B, W i-Fi等技术有效融合, 共同组成一套适用于应急现场的全能型定位系统。这套系统采用UWB解决室内定位的问题, 利用超宽带技术在抗多径效应方面的优势, 用TDOA和AOA算法解决定位精度的问题;采用GPS定位解决参考点的位置问题, 便于实现与电子地图的有效融合;采用现场临时搭建的Wi-Fi网络实现定位信息的传输, 使现场临时指挥部能够实时掌控情况。考虑到现场没有通信基础设施的情况, 将基础网络设备分别构建在多辆通信车上, 车上通信设备包括了GPS的定位终端、UWB参考点传感器和Wi-Fi网络接入设备。在应急突发现场, 多辆通信车分别部署于核心现场的四周, 构建起UWB室内定位网络和Wi-Fi传输网络, 进入核心现场的处置人员配备定位终端, 该终端发出UWB无线信号, 部署在车上的多个参考点传感器接收该信号并进行信号测量, 并通过Wi-Fi网络将测量值传至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定位服务器使用AOA与TDOA混合定位方法, 得到目标定位终端的位置信息, 同时, 还利用每个参考点传感器的GPS定位数据对目标点位置信息进行校正, 最终展现在PGIS地图上。

5 结束语

混合定位技术交叉融合了多个学科和多种技术, 但目前仍有许多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包括:体系结构的标准化问题、各种技术的无缝整合问题、室内无线网络通信的协议问题等。尽管如此, 基于混合定位技术的警务应用无论在功能性、易用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均能满足公安系统的需求, 可实实在在的提高警务工作的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 进一步提高和丰富公安机关应对各类事件的处置能力和管控措施, 强化现有移动警务系统主体功能, 是公安系统工作方式的一种创新, 是“科技强警”的最好体现。

参考文献

[1]杨恒, 魏丫丫, 李彬, 郭丹.定位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2]王胜波, 张兵, 孙亮, 白金良, 郭喜成.手机报警定位技术在警务中的应用[J].警察技术, 2012, (3) :47.

[3]罗枝花, 王晓平.混合定位技术与应用的探讨[J].数据通信, 2011, (4) :11.

警务应用 篇5

建设的思考

目 录

 引 言–––––––––––––––––––––––– 3  1.森林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4  2.警务信息化建设对森林公安工作的作用–––––––––4

2.1,警务信息化建设能有效的推动“三基”建设与“三情、四网”建设–––––––––––––––––––––––––––4 2.2,警务信息化建设是森林公安工作实现警务公开、提高执法效率采取的重要举措–––––––––––––––––––––4  3.森林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5 3.1,森林公安体制对警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5 3.2,经费和人员的不足是制约森林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的另一原因–––––––––––––––––––––––––––5 3.3,警务信息网络建设中的网络安全建设–––––––––5  4.对策––––––––––––––––––––––––5 4.1,加强公安内网管理、提高民警网络安全意识––––––5 对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4.2,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警务信息化建设运转正常–––––6 4.3,强化教育,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6 4.4,加强警务信息化网络的监控和安全––––––––––6  5.未来发展的方向–––––––––––––––––––7

5.1,信息网络一体化––––––––––––––––––7 5.2,数字化装备普及应用––––––––––––––––7  结 论–––––––––––––––––––––––– 7

对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二十世纪末人类已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信息化则是最显著的时代特征。谁能更多地掌握和控制信息资源,谁就能取得信息时代的主动权。这些都使得公安机关必须面对时代的特征去改变传统的公安工作模式和业务流程,要确立信息主导警务、以信息化引领公安工作的现代化的理念,构建以基础工作信息化为支撑的警务平台,努力实现公安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关键词】公安机关 森林公安 警务信息化 网络 建设 结合

引 言

1998年公安部为适应我国在现代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实现动态管理和打击犯罪的需要,实现“科技强警”,增强公安系统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调作战、打击犯罪的能力,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和侦察破案水平,提出建设“金盾工程”。

2003年9月,公安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金盾工程”工作会议,这标志着“金盾工程”建设在全国正式启动,拉开了中国警务革命的序幕。

2004年2月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森林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通知》。要求以“金盾工程”建设为龙头,加大对森林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对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2

2005年底,公安部向全国公安机关发出了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三基一化”工程建设号召。立足自身基础和条件,扎实开展基层基础建设,有力推动了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009年11月,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扎根全国森林公安工作会议发表讲话,要求森林公安紧紧围绕我国现代林业改革发展大局,大力推进队伍正规化、执法规范化、警务信息化、保障标准化、警民关系和谐化,努力建设一流森林公安队伍,全面开创森林公安工作新局面。

警务信息化为森林公安工作带来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革命,必将成为森林公安工作实现新一轮进步的支点。

1.森林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从公安“金盾工程”计划启动至今,已有12年的历史,在这期间通过各级森林公安民警的不懈努力,如今已建成一套与新时代森林公安工作相结合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有效实现了各局、科、所、队之间信息的高速传达,提高了森林公安民警的工作效率以及维护林区社会稳定与发展的能力。

2.警务信息化建设对森林公安工作的作用。

森林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警务改革,是推动公安工作迅速发展的强劲动力。

2.1,警务信息化建设能有效的推动“三基”建设与“三情、四网”建设。

警务信息化的建设是“三基”建设与“三情、四网”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当前改革警务运行机制、实现森林公安工作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对信息化平台的合理运用,可以形成网上作战、网上管控、网上监督、网上考核、网上服务等机制。这样一个系统化信息平台解决了“三基”建设与“三情、四网建设的瓶颈问题,为基层基础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警务信息化建设,是森林公安工作实现警务公开、提高执法效率采取的重要举措。2.2.1,外网的建设。外网即门户网作为宣传森林公安工作,密切警民关系的另一主阵地,也是森林公安机关面对公众的网络服务平台,不仅进一步拓宽了群众依法获取相关的警务信息的渠道,提高森林公安机关执法与服务的公开性、透明度,还能有效对各种法律法规对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进行宣传,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门户网站的建设对森林公安机信息化建设、电子警务建设和执法规范化建设产生良好的促进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2.2.2,内网的建设。公安内网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形成了适应新时代公安工作的信息网络体系,拥有信息资源传播、人口管理、视频会议、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库等优势的的应用系统,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加强各级单位、各警种间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有效的提高民警的政治思想以及工作效率,对公安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森林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3.1,森林公安体制对警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我国的国情和林情决定了我国森林公安机关双重的领导体制,而公安机关与林业机构的性质又决定了森林公安办理林业行政案件和涉林刑事案件不能像地方行政公安一样拥有一套行政案件与刑事案件相结合的综合性警务信息化办案平台。

3.2,经费和人员的不足是制约森林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的另一原因。

森林公安机关为了实现警务信息收集、加工整理、传递、存储检索、分析研究的一体化,也都成立了专门的信息机构,但是,由于森林公安整体警务信息网络格局、网络设备简单及专业人员不足等原因,使其作用和效能仍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他们的信息需靠基础森林派出所及基层单位报送,这样不仅无形中增加了基础森林公安的工作量,而且由于信息并非具有“实效性”,可能使信息的分析、研判产生偏差,从而使得工作效能就会大大削弱。

3.3,警务信息网络的安全。

公安信息网络结构复杂,内联网连接着省、市、县等公安厅、局及各分局,等于将一个内部的网络建成了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各种安全包括系统级的安全问题也随之产生。

3.3.1,公安内部人员使用不规范。在公安内网中,由于使用人员使用不当而造成的问题占绝大多数。如有些使用人员不等计算机完全关闭而关闭UPS电源,有的使用人员在多机上使用u盘、活动硬盘拷贝文件而不注意杀毒,导致病毒入侵。有些用户在计算机设备上随意安装软件,还有的将自己的PKI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账号。

对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4

3.3.2,操作系统不能及时升级,软件存在安全漏洞不能得到及时修补,内网维护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在公安内网的计算机中,存在着一个系统或是一款软件一用就是好几年,没有及时的更新和升级,而计算机硬件也缺少专业人员的定时维护,这些因素都为公安内网安全埋下隐患。

4.对策。

4.1,加强公安内网管理、提高民警网络安全意识。

加强对内网管理、民警的安全意识的教育,使其认识到内网安全的重要性。同时进行必要的计算机应用的培训工作,使其真正了解所用设备的性能,掌握信息安全的知识和防范措施。

4.2,加大资金投入,确保信息化建设运转正常。

科技投入是科技工作的物质基础,是信息化建设基本保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采用各种先进技术,如虚拟交换网络、防火墙技术、信息传递加密技术、虚拟专用网络技术、PKI技术等,并实现集中统一的配置、监控、管理。

4.3,强化教育,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才,因此必须做好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三个方面的相关措施。要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加大、加快对高科技优秀人才的引进,优化科技人才结构。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定期组织民警开展对信息化工作等业务技能的教育、训练活动,促使民警全面掌握做好信息工作的各项技能,使之能适应森林公安信息化的需要。

4.4,加强警务信息化网络的监控和安全。

4.4.1,加大对一机两用的行为以及移动存储设备的接入监控。移动存储设备随着信息化办公普及,应用的越来越频繁,随之就带来了更多的网络安全隐患,特别是在公安内网中,移动存储设备是信息泄密以及病毒传播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4.4.2,在PKI和PMI技术基础上、强化民警身份认证系统和访问控制系统,在扩大信息共享范围的同时确保信息安全。例如:民警在使用计算机工作时,必须插入PKI进行身对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5

份识别,识别正确后网络才能连接,并对民警在计算机上的操作进行记录,当民警拔出PKI时,计算机就自动断开网络,不能访问公安网中的信息平台。

4.4.3,健全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系统、安全审计系统、病毒防护系统、漏洞扫描系统和综合网络安全管理平台等。在公安内网中这些系统都不够完善,特别是防火墙系统和杀毒软件系统。如今公安内网使用的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很大部分都是民用软件,使得软件不能及时更新,系统安全漏洞补丁每不能及时更新打全,从而导致计算机的安全系数普遍较低。

5.未来发展的方向。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公安信息化建设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已经构建了一个规模较大,系统较全信息化网络平台。但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现有的信息化平台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公安工作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改进、延伸。

5.1,信息网络一体化。当今各地公安机关以及各警种推行信息化建设的方法不一,信息平台各异,不利于各地跨地区作战、协同配合作战,也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所以研究建立起一个统一规范科学的信息操作平台,由各地共同维护,最终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构建起一个“网络一体化”格局是公安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5.2,数字化装备普及应用。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延伸,而数字化装备是未来公安装备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提高民警战斗力和工作效能的直接手段。列如:在民警装备了数字化装备时,指挥中心可以通过远程访问,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收实时的视频画面和音频信号。民警和民警之间也可以通过数字化装备共享实时的视频和音频,从而进行有效的支援。数字化装备,正在逐渐成为现代警察手中维护社会治安的神兵利器。

结 论

森林公安信息化建设不但体现森林公安机关的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彰显森林公安机关的综合实力,更会在深层次引领和促进森林公安安全技术防范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以完善系统和机制实现信息流与业务流、办案流等的有机结合,真正把信息化打造成森林公对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安警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6

安机关的核心战斗力。充分调动基层民警信息化应用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有效带动警务机制改革创新,切实做到以信息化引领森林公安工作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周波 浅谈森林公安基层网络信息化建设。http:// 2009-03-26 [5]中国期刊资讯网 对我国森林公安情报信息建设的探讨。http:///article/2010/01/270443.html2010-1-5 [9]邹恺 关于强力推进公安机关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思考。http:// 2007-8-10

河南警务改革探索 篇6

此轮由外力发动的改革针对“警力倒挂”和效能低下,发端于商丘,成型于新乡。2010年6月,河南省公安厅确立了商丘、新乡、济源、郑州4个改革试点城市。11月6日,郑州市撤销了所有城区10个公安分局,同时将原有的10个公安分局和114个派出所整合为29个大派出所。

3天后,河南省公安厅要求全省所有省辖市在一周之内完成改革。

河南省警务体制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省辖市城区警务体制改革,第二阶段为县级警务体制改革。目前第二阶段改革还处于试点阶段。

“从改革方式上,河南并不新鲜。”郑州市一区级公安分局原局长评价说。此前,国内已有多地围绕“减少层级、警力下沉”,进行警务体制改革探索,但大多遭遇掣肘,未能完全成功。

现行公安体制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按照公安部的有关通知,城区公安分局是市级公安局的分设机构,实行以上级公安机关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这样,本应属于市级公安局及下属机构的内部改革,因为涉及撤销行政层级,已远远超出内部改革的范畴,正受到人事体制、行政区划和法律制度等多方面羁绊。

垂直管理

据河南省公安厅“社会管理创新与警务改革”课题组成员透露,此轮改革源于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的设想。去年,在商丘考察和在河南省公安厅慰问时,卢展工两次提出要进行警务机制改革。

卢展工于2009年11月由福建省委书记调任现职,其在福建任职时非常重视警务工作,辖内多地推行了以“三警合一”(将交警、巡警和派出所民警合为一体)为主题的警务机制改革。

而今,河南省的改革超越“三警合一”“一警多能”的思路,直接针对“警力倒挂”和效能低下而展开。

所谓“警力倒挂”,是指基层警力不足,一部分警力闲置在机关和办公室,呈倒金字塔形警力结构。作为此次改革的智囊成员之一,河南警察学院教授王龙天对记者说,改革对此采取了全面下沉的应对办法。

按照《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公安机关和公安分局内设机构分为综合管理机构和执法勤务机构,执法勤务机构实行队建制,称为总队、支队、大队、中队。

河南警务机制改革撤销公安分局后,新设立的派出所按县级公安机关要求建制。也就是说,以郑州为例,新合并而来的29个派出所对应为29个县级公安机关。

其中综合管理机构,全部合并为一个“勤务综合室”;执法勤务机构,将对应市公安局的“千条线万条线”统统装进“四队”:案件侦查大队、治安管理大队、社区警务大队和交通巡防大队。

改革前,相关警种的领导模式分为两种,一是直属管理,支队领导大队,大队领导中队,比如交警;另一种为属地管理,支队指导大队,大队归公安分局领导,大队领导中队,比如刑侦。改革后,大队一概归派出所垂直领导。

此外,过去多警种分工的体系也在改革中被打破,其中,刑侦与经侦合并,治安警察和交巡警合并。这对干警提出“一警多能”的要求,相关培训工作亦同期跟进。

通过改革,基层派出所的效能发生了变化。郑州市二七区一位警官举例,过去,巡警抓住了小偷把人送到派出所就了事,而派出所会因为没有目击证人难以定案。改革后,巡警归派出所管理,巡警在抓人的同时亦需采集证据。

改革者认为,这将带来警力效能的提高,但现实并非完全如此。改革后,公安警力总数量并没有增加,原有科室队的各项职能也并没有减少,而相当于分局级别的派出所数量的增多,带来的是警官数量增多和警力的分散化。

郑州市公安局称,改革后基层一线警力增加至5536人,占市区总警力的比例由改革前的23%提高至66%,指挥层级由过去的三层变为两层。

但由于警方公布的改革细节太少,各警种是如何重新编组下沉目前尚不清晰。例如,改革前,中队由大队领导,大队则由分局或支队直属管理,改革后划归派出所领导。由于分局是机关,派出所不是机关,这部分人就成了“下沉”的人,实际上改革前后他们都是一线人员,没有改变。

对于公安系统自身来说,省辖市改革已在全省范围内完成。然而,因为改革也引出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职级悬念

此番改革的另一个结果是,干警职级待遇有望得到普遍提高,而这也是改革的目的之一。

据王龙天介绍,公务员退休时享受副科级待遇的平均比例为40%~60%,这次改革有望将基层警察退休时的职级待遇提高到这一比例。

这将是改革带来的“最大的变化”。以二七区为例,该区一名警官对记者称,该区共有800多名警察,改革后,将会新增8个副处长,60多个科长,100个以上副科长。不过,这一数字未获郑州市公安局官方证实。

但机构和职级调整方案目前仍处于悬空状态。

按照《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和公安部2007年制定出台的《公安派出所正规化建设规范》的相关规定,公安派出所的设立、撤销或者变更,由县(市、区、旗)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同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逐级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审批。

然而,河南省和郑州市的两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称编办)工作人员均对记者称,其并未参与此次警务改革。河南省编办县市处工作人员称,“这是公安系统内部的改革,我们的消息也是从报纸上看到的”。

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全国人大通过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相关规定,公安机关副处级领导干部(即新设立的派出所所长)是由市委组织部选任。

王龙天称,目前任命的都是“临时性的所长”,并未经过组织程序。“架子先搭起来,需要工作半年、一年以后,视情况由组织决定任命与否”。

围绕机构编制和职级待遇的落实,郑州市公安系统内部也有一些争议。这其中的矛盾在于,职级的提高意味着工资水平的提高,财政支出增加;而职级不提,干警下沉后工作量增大,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影响。

郑州警方一位退休官员分析,编办和组织部门在做机构设置和人员任命时,要考虑各系统之间干部数量的平衡性,如果片面提高公安人员职级,可能引起其他系统的不满。而河南省公安厅一位人士透露,解决方式如此前副科级的所长,改革后普遍升为大队队长(科级),职务提升,级别不变,低级高配。

河南省公安厅“社会管理创新与警务改革”调研组对新乡改革调研后形成的报告中,第一点启示即指出:“新乡市委市政府在编制、人员、职级、机构设置等方面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

然而,河南省其他省辖市是否会给予同样的支持,目前并不明朗。

法律困境

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公安机关既是行政机关,又因行使侦查权,具有司法机关性质,其层级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按照1993年《公安部关于理顺公安派出所和分局管理体制的通知》规定,公安派出所作为县(市)、区公安(分)局管理治安工作的派出机构,要由后者直接领导和管理。

以派出所取代公安分局执法,可能导致行为主体资格不适格。如《治安处罚法》规定,除警告、500元以下的罚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决定外,治安管理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行政处罚法》亦规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在刑事诉讼方面,根据公安部发布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对于逮捕的规定,向检察院申请批准逮捕和签发逮捕令均要求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同意。

诸如此类,存在诸多将行为主体限定于“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的法律法规。这就意味着,撤销公安分局后,新设立的派出所面临法律尴尬:派出所由市公安局派出,管辖区域不足一区,是否具有等同于区县级公安机关的权力?

此前的改革中,如上海、吉林等地,既撤销分局,又撤销派出所,设立新机构——警署,但这一名称并未得到法律认可。面对可能的法律尴尬,新乡市在改革前期,每个派出所均悬挂派出所和公安分局两块牌子。新乡市公安局党委委员王宗仁称,改革之初的设计是,派出所行使县级公安机关的职能,局所合一。

即使如此,法律困境依然存在。比如,一旦面临行政复议程序,被申请人可能是派出所的上级机关,那么这个“上级机关”则难以界定。

记者获知,郑州各派出所出具文书时的印章仍然是公安分局,各派出所的印章依次编号为第×分局。

此外,公安机关层级的变化还面临和同一行政区划内其他机关(构)的协调问题。上述郑州市二七区警官称,改革后,区委区政府开展工作需要公安配合时,可能要与各派出所分别协调,沟通成本增加。

在协调问题的背后,是公安经费的保障问题。各公安分局的财政来源除市公安局外,现实中,其财政供给并不统一,不足部分需要区财政“赞助”。在部分城区,“赞助”部分甚至达到总经费一半。一个公安分局变成多个派出所后,如果市公安局不能增加经费保障,部分派出所可能面临财政困难。

公安经费另外一个隐蔽现实来源是向企事业单位“化缘”。过去大企业直接与公安分局打交道,而改革后,辖区内无大型企业的派出所可能就不再有这笔经费,派出所之间的“贫富差距”或更严重。

此外,办公场地的不平衡目前已经显现出来,过去分局所在的派出所办公场所充足,其他派出所则面临分散办公,机构和办公场所不匹配。同时,目前的改革并未触及拘留所问题。此前每个公安分局下设一个拘留所,现在由原分局所在地派出所管理。这不仅增加协调的成本,原分局所在地的派出所或将演变为中心派出所,那么新的层级不可避免又会出现。

改革探源

2010年9月3日,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河南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座谈会精神的情况报告》上批示:“河南新乡等地警务机制的改革,请‘三项办’予以关注,并适时予以总结。”其中所提的“三项”,即2008年起公安部推进的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自公安部至各县公安局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

与此呼应的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近期完成了一项“现代警务机制构建与创新研究”的课题,并撰写了7万余字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犯罪率一直呈增长态势。面对这种高发的犯罪现象,公安机关应积极探索现代警务机制改革。

早在10多年前,上海曾进行过撤销公安分局和派出所,设立警署的改革。此后,包括吉林、辽宁、福建、山西、江西等地均进行各类警务机制改革。这些改革时间、地点各异,而今部分改革因面临困境而夭折,部分改革至今保留,但争议犹存。

课题组成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靳高风对记者称,从上海“(设立)警署改革”到最近的河南警务机制改革,目标大体一致,都是围绕减少指挥层级,打破警种分割,推动警力下沉而展开。

然而,这些警务改革的模式各有不同,大体可分为三种:其一,以上海、吉林辽源、江西新余为代表的撤销公安分局和派出所,设立新机构的改革;其二,实行“多警种合一”、“一警多能”的改革,虽然没有撤并行政机构,但各警种的管理机制发生变化;其三,以山西太原等地为代表的激活内部竞争、警官竞聘上岗的改革。

2003年,吉林辽源改革曾仿照上海改革模式,撤销公安分局和派出所,设立警署,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此后,辽源市悄然将警署标牌换回公安分局标牌,外界认为改革失败了。靳高风曾专门去辽源调研,换回标牌的主要原因是法律地位问题,“跟同等级别的检察院不好协调”。但辽源改革获得了公安部肯定,其改革理念引得公安部在全国推行“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三基建设”。

类似辽源的改革并不鲜见,2004年,江西省各地也启动了一项“减少层级、警力下沉”的改革,其中新余市采取撤销公安分局和派出所的模式,但新设立的机构并非警署,而称为警务局;萍乡市的改革则稍为缓和,仅弱化公安分局,做强派出所。

这些改革直接触及最根本的行政体制、人事体制,不仅需要公安机关自身变革,还需要相关组织人事部门配合。由于带来公安系统职级的普遍提高,这些改革广受外界质疑。但公安系统则认为基层干警压职压级问题突出,本应解决。

但是,改革前后总警力并未发生变化,变动的只是管理模式和机构数量,因此,改革可能导致服务民众的基层公安机关(构)减少,不便于民众办事。

相比之下,第二类改革则平和得多,实践地区也更广,因为不涉及行政机关(构)的变化,仅仅涉及公安内部不同警种职能的改变,改革阻力更小。

这类改革又有不同的方式,如福建福州将交警、巡警和派出所民警合一,实行多警合一;山东日照等地实行不同警种的联合工作机制;深圳南山公安分局实行“轮岗轮训,战训合一”机制,组建了南山警察机动训练大队,全天候备勤待命出动,执行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处突维稳等各种紧急任务。

不可忽视的是,“多警种合一”改革的背景源于基层警力的严重不足。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外来人口增加,警力配备严重不足,不少地区在改革的同时还大量招聘协警。

第三类改革着重于公安系统内部竞争激励机制的促进,不涉及机构变动和职级的增加,如太原和重庆均进行了大规模的全员重新竞聘改革。

天津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简述 篇7

天津市公安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在“金盾工程一期”的建设任务中网络基础建设基本到位, 主要公安业务已经初步实现了信息化, 基于“金盾工程一期”的建设成果, 天津公安信息化系统建设为全局提供了全警主要业务系统共享信息的查询, 在各类警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信息共享和信息综合利用的效益初步显现。

2、建设内容

金盾工程二期规划中提出了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建设要求, 其目的就是定位于实现全警信息采集、全警信息共享、全警信息综合应用的的重点系统, 以推动公安信息化应用的普及深化, 实践基础工作信息化, 信息工作基础化的目标, 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支撑警务的作用。

(1) 建立天津公安信息应用的应用体系框架, 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 建立一个汇总天津公安主要业务数据和外部社会信息的共享数据库, 并实现可靠、有效的数据维护。

(3) 面向全警提供丰富的信息综合应用手段, 发挥共享信息价值, 为今后开展更业务化的情报信息应用建设奠定基础。

(4) 建设门户系统, 加强用户获得各应用提供的丰富的信息和功能的渠道, 促进信息应用的使用和应用效益的发挥。

(5) 开展应用整合, 加强信息应用的协同联动, 促进应用效益的发挥。

3、系统整体设计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建设, 不能单纯地看作是软件开发, 它要求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现有的成熟的解决方案、技术和产品。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项目的系统集成将体现在以下层面:

首先是将系统涉及的网络、硬件、中间件和应用软件部署集成起来, 通常这方面的工作需要用户方的协调配合及相关各方的协作。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部署结构上, 采用四层架构的BWAD (其中B即浏览器;W即WEB服务器;A即应用服务器;D即数据库) 方式, 这一方面可以使平台及其各个应用系统的组成更加清晰, 设计的严密性更容易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其运行维护的可管理性和可扩展性也更容易实现。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系统架构设计上, 整体上分为支撑层、数据层、应用层、展现层四层, 形成功能体系上的有机结合, 同时四层的设计又相对独立, 这使得每一层都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支撑层、数据层、展现层的设计实现上大量采用了可配置的技术实现, 这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提高了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可扩展性。

在各个具体前端应用软件模块的开发上, 采用了流行的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三层设计模式, 从程序编码级别上保障系统的灵活性。

4、总体架构设计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是一个涉及到公安全局信息化的、复杂的大型综合应用平台, 其应用建设需求也将随着公安应用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 一个优秀的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 必须首先有一个灵活的体系架构, 可以在保持整体架构稳定的前提下, 可以通过不断完善和扩展系统来保持整体系统可持续发展。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总体架构如下图:

如上图所示,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分为四个层次:数据层、支撑层 (应用支撑平台) 、应用层和门户层。其中上两层构成前台系统, 面向最终用户, 后两层面构成后台系统, 面向系统管理员。

横向上, 系统分为综合业务系统和综合信息系统, 二者解决公安信息化不同方面的问题, 前者产生数据, 负责实现公安业务自动化, 后者消费数据, 实现信息综合利用, 最终实现“信息主导警务”。两类系统相辅相成, 紧密互动, 但是技术上又属于不同类型的应用。因此, 在四个层次上, 两大系统即充分共享资源, 又保持相对独立。

此外,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了多个应用系统, 今后还将随着警务发展增加新应用系统, 为从整体上降低平台日常管理维护复杂度, 在应用层上还规划设计了平台运行管理应用。

天津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功能组成规划如图2:

5、结语

该平台已经在2011年11月在天津市公安局实现试运行, 实际运行效果表明, 该平台对推动公安信息化应用的普及深化, 实践基础工作信息化, 提高警务系统工作效率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发展, 公安信息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今后结合公安部身份证指纹采集系统、常驻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舆情分析等系统的建设, 进一步加强数据整合和分析功能, 同时扩展天津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应用范围, 充分利用现有信息为警务人员科学的分析和决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摘要:公安信息化是提高公安机关整体战斗力的重要途径, 是提升基层基础工作水平的重要载体, 是牵动警务机制改革的重要纽带, 天津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正是定位于实现全警信息采集、全警信息共享、全警信息综合应用。该平台的建设将对推动公安信息化应用的普及深化, 实践基础工作信息化, 信息工作基础化的目标, 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支撑警务起到重要的作用。

警务应用 篇8

针对上述情况,在一体化设计、多层次架构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

1 关键技术

1.1 SOA(面向服务架构)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1.2 多层体系结构

多层体系结构是软件发展的趋势。随着层次越分越多,各层的功能越来越单纯,系统架构越来越灵活,不同模块之间的耦合越来越松散、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越来越好。多层体系结构将业务逻辑层抽象为一个独立的中间层,表示层只能通过业务逻辑层组件间接地访问关系数据库。这就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扩展性;提高了系统的可伸缩性与可靠性;为实现客户端用户界面的多样性提高了可能;更好地支持了对业务流程的集中控制与管理。

2 平台设计

(图1)为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总体结构示意图。从系统结构的外围看,要保障系统的稳定、高效的运转,必须从硬件运行环境、网络通信运行环境、支撑层、安全保障与标准规范、运行管理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安全保障与标准规范体系、运行管理保障体系始终贯穿于情报平台升级项目建设的各个层面。对各层面的访问操作、运行管理、开发设计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规范,保证和维护各个层次正常有序地工作。

本系统建设内容分为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展现层四个层次。其中展现层主要由警综平台门户构成,应用层构成主要警综平台系统应用,面向最终用户,数据层、支撑层构成后台系统,主要由系统管理员进行管理维护。

数据层:通过收集和采集各种警务信息建设警综数据库以及专题数据库。涵盖了本地公安数据、本地社会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

支撑层:应用支持层包括公安部颁发标准的PKI/PMI平台、数据交换平台、请求服务平台,以及为本系统建设的各种应用支持服务。应用支持服务主要包括统一用户认证管理系统、数据挖掘分析工具、警综平台动态管控模型等。

应用层:建设单警工作平台、协同作战请求平台、PGIS对接应用、智搜系统、数据标准管理系统等。

门户层:基于当前已有的警综门户平台,结合门户的实际需求,建设公安警综门户。

通过不同应用在同类层次上共用基础功能模块,实现不同应用之间更好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达到既整合已有的信息化成果,降低系统建设成本,又减少管理维护复杂度,并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建设目标。

3 应用体系架构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是一个涉及到公安全局信息化的、复杂的大型综合应用平台,其应用建设需求也将随着公安应用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一个优秀的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必须首先有一个灵活的体系架构,可以在保持整体架构稳定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不断完善和扩展系统来保持整体系统可持续发展。

3.1 多层次架构

采用多层体系结构和层次化的软件设计是构建灵活、可扩展系统的关键,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就在系统设计实现的多个层面上灵活运用这种分层构建模型。

3.2 部署结构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部署结构上,采用四层架构的BWAD(其中B即浏览器;W即WEB服务器;A即应用服务器;D即数据库)方式,这一方面可以使平台及其各个应用系统的组成更加清晰,设计的严密性更容易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其运行维护的可管理性和可扩展性也更容易实现。

3.3 系统架构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系统架构设计上,整体上分为支撑层、数据层、应用层、展现层四层,形成功能体系上的有机结合,同时四层的设计又相对独立,这使得每一层都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支撑层、数据层、展现层的设计实现上大量采用了可配置的技术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提高了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可扩展性。

3.4 技术视图

在各个具体前端应用软件模块的开发上,采用了流行的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三层设计模式,从程序编码级别上保障系统的灵活性。

3.5 用户视图

信息系统建设最终是为了给人用的,我们在面向系统用户的UI设计、权限设计上,也根据不同用户的特征作了分层。

各级领导、各业务警种和派出所基层民警,他们对系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按角色层次进行划分,不同角色的用户将看到功能不完全相同的系统。

3.6 基于SOA的J2EE开发框架

在应用系统架构上将采用J2EE架构进行设计。J2EE技术是目前业界使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它按照基于组件的应用模型设计分布式应用提供了一个简单而统一的标准。

4 结语

通过数据整合和应用整合,以警综平台为统一门户,集成全部应用功能和信息数据,实现智能“一键搜”,并在PGIS系统完成可视化操作。将警综平台的个人门户打造为全体民警的个人工作平台,为民警提供贴近日常工作需求的、使用便捷的一站式信息化工作平台。进一步满足全体民警对警综平台中数据应用的需求,最大程度实现在警综平台中心库中汇集共享的数据资源,降低后续应用系统数据共享的难度和建设成本。

参考文献

[1]付东普,徐宝新,朱律玮.电子政务SOA应用实践[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1,11:25-32;

[2]邓子云.SOA实践者说:分布式环境下的系统集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钟阿林,许方恒.基于Web的数据库四层安全体系结构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4]王凤霞,吕林涛.基于.Net的分布式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与应用[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5年03期.

警务应用 篇9

一、警综平台的应用特点

(一) 概述。

四川省警综平台是全省公安民警开展网上日常警务工作和网上办理案事件的工作平台, 是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进行业务指导、信息交流和工作考核的管理平台。需要由基础建设向应用整合的方向发展。

(二) 具体表现。

第一, 实现公安部门内部网络化办公, 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内部资源整合、内部决策支持;第二, 整合各部门业务系统, 加强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形成综合的、只有一个窗口对外的服务系统。

(三) 建设目标。

全省警综平台由1个省级警综平台和21个市级警综平台组成。

省级警综平台以信息应用为核心, 为信息分析研判高端应用提供支持, 将以信息整合、数据服务、综合查询、信息统计和绩效考核为建设目标, 负责条线整合中数据汇集和系统对接工作。

市级警综平台以业务工作办理为核心, 为民警网上办理各类公安业务提供支撑, 以实现案件网上办理, 执法规范化、治安管理规范化和绩效考核信息化为建设目标, 负责条线整合中数据的采集和上报工作。市级警综平台根据业务需要实时或定期向省级警综平台上报各类数据, 并通过省级警综平台实现全省数据的交互和共享。

全省警综平台使用统一的版本和数据标准 (简称标准版) 。各市州公安局根据本地警务工作需要, 经厅警综办批准后, 可以在标准版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 (简称扩展版) 。

二、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探讨

笔者结合省级、市级警综平台培训反映的一些问题, 并结合自身和基层公安在平台应用实践上碰到的问题, 从省级和市县警综平台开发建设、基层民警在平台业务培训和关于扩展版二次开发三个方面对警综平台信息化应用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一) 平台建设出现的问题探讨。

2012年4月, 省公安厅组织了全省新警综平台的培训。在对新平台使用培训时, 各市县培训员在软件操作上遇到一些问题, 属于在软件开发上造成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

1. 在信息录入时, 对不规范数据提示、验证和自动更正等友好性提示能力不足。

公安民警在使用的时候出错概率比较大。具体原因是:公安民警绝大部分对计算机原理、应用不够深刻, 他们并不懂软件开发, 但是软件开发人员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偏多, 开发时顾及到使用者的角度教少。从本质上来说, 在开发上不够精益求精。

解决思路:开发人员应该注意加强编程方面的逻辑性和规范性, 并从软件角度增加对使用人员的操作导向。

2. 在业务的规范上还需一定规定和细化。

在培训会上, 公安民警提到各市县警务工作上的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是, 警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正在全国范围内形成, 那么体现在软件的办公业务上也应该逐渐趋于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 不能因为市县的不同而否定。这样确保信息从录入源头流向平台后台数据库规范、正确、无逻辑错误。

解决思路:省厅有明确的数据和业务规范, 无论是开发人员和使用人员都应该让自己在业务处理上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

3. 新旧警综平台信息整合的问题。

在基层公安业务的应用中, 有公安民警反映新旧警综平台信息互导时候有错误, 这是设计时出现问题或者用户操作不当出现的问题。这使得很多民警对某些业务的操作上工作量大增。更有一些直接放弃某些业务的操作。

解决思路:对于新旧平台业务对接的问题, 一方面设计、开发方面应在做好需求调研的同时, 完善开发工作。基层工作人员应该加强计算机理论、软件的学习及业务工作的操作。

(二) 警综平台培训方式方法中的问题探讨。

1. 省级培训。

省集中培训时, 培训教官工作的重心是对新警综平台的使用, 其目的就是教会县市公安民警怎样使用软件。这涉及到公安业务和软件使用两方面的问题。但问题出现在:在公安业务处理上, 绝大多数民警不存在问题。但是, 在软件的使用上, 从培训效果看来问题比较大。如:在某个公安业务的软件操作上, 培训官的解释是通过这个方式能达到什么效果, 什么方式就要出错, 但是为什么这样做, 它的原理是什么, 解释不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 在计算机的业务上不够专业或水平不够。对一个长期从事IT开发的人员来说, 培训官完全不用解释, 就能明白, 还可以自己改正错误, 但对于一个业务水平合格, 但计算机水平有限的民警来说, 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因为他永远不知道为什么, 下一次还是会犯错。

解决思路:培训能提高公安业务水平, 但是应适当结合警综平台软件应用的基本技巧、技能和原理同时讲解。对于培训的人员选择上最好是公安业务、计算机软件开发、应用都具备一定水平的培训官。

2. 县市培训。

对县市警综平台培训各地自行组织。在基层的实践锻炼中, 明显感觉到培训力度不够。第一, 在省一级培训的时间就比较短, 存在问题比较多。第二, 县市基层民警由于工作上的原因, 一般不会抽出大量的警力和时间来专门学习新警综平台相关知识。另一方面, 大量的民警都会接触到警综平台, 所以存在的问题是:怎样保证基层的实战单位, 大部分民警都能得到一定的机会进行培训呢?

解决思路:一是要确保在省厅培训人员的培训质量, 否则在基层培训的时候问题会增多。二是对基层的民警应该在保证正常工作前提下, 采取较长时间跨度内的、分多批次的学习、考核, 各学员、组织单位之间还应该相互学习、探讨应用平台的使用, 以全面提升利用新警综平台处理公安工作的能力。

(三) 二次开发的问题探讨。

在基层公安工作实践和调研中了解到, 市州公安机关在业务上存在一定的二次开发要求, 比如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利用。但是, 他们的普遍做法是要么把问题放一边不管, 要么就是各自采取行动, 或者联系公司做单独的开发, 根本没法更大程度取得省厅的支持, 这样的结果就是各自为政, 导致数据、业务孤岛的发生。

根据省厅对市州公安局警综办职责要求, 市州公安局负责本地警综平台二次开发工作并落实所需经费, 开发是在标准版的基础上进行扩展。省厅主要职责是负责省和市警综平台的总体规划、业务需求、技术方案、建设方式、项目预算、实施计划和对二次开发的审批工作等, 而并没有明确规定在技术、人力环节上对二次开发以怎样程度来支持。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因为在软件行业中, 在别人的版本之上扩展或是修改是很费劲的事情, 对方必须要把系统架构、组织、数据等一些关键技术公布出来才行。

公安信息化建设对计算机技术和公安业务要求相当高, 尤其是从数据和业务整合的角度。二次开发需要省厅对市县进行一定程度的“放权”, 如一定程度上放开对外的数据、业务、接口等。这肯定对省警综平台的安全是个很大考验, 如果公开不够, 则市州的二次开发又存在问题, 有一些业务又不能完全交给省厅来开发。

可能出现情况是:市州联系开发公司做二次开发, 市州不具备单独开发能力, 如果是市州和外公司联合开发, 除了技术问题和对业务保密外, 最重要的问题是省厅必须把必要的数据规范, 数据库, 业务库、接口等等对申请的市州公开, 否则即使是二次开发也很难达到数据、业务共享和整合的要求。

解决思路:省厅必须把握好二次开发的审批工作。按要求市州需要提出二次开发具体的需求说明书, 省厅一定要有公安部的业务专家和软件开发技术专家共同研讨, 论证。市州提出的二次开发是否支持。如果支持, 我们应该在省警综平台技术环节上提供怎样的支持来达到数据、业务共享和整合, 与此同时, 严格把关省和市州信息通信的安全机制, 这才是警综平台应用的关键。与此同时, 还应该派遣相关人员对市州二次开发进行监督和检查, 以此保证二次开发的质量。

三、结语

总之, 平台建设上应加强专业开发人员的选择、开发业务上需更规范化、精细化, 为使用者提供更友好化的操作支持;在省、市县培训上除了加大业务培训, 还应该适当结合计算机软件操作应用、原理的培训, 并加大培训时间、力度和建立考核机制;在市县警综平台二次开发问题上, 省级对二次开发应该加大在业务上、数据上、建设标准上、人员管理、开发监督的支持力度, 才能更大限度满足市县公安工作的需要。

摘要:四川省新警务综合应用平台建成到使用已二年。本文结合省新警综平台建设目标、要求、应用特点以及基层公安工作实践, 针对新警综平台应用时期反映在软件开发中信息整合和规范化的一些问题;省、市县培训方式方法上的一些问题和警综平台对市县警综平台二次开发支撑力度上存在的问题这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警综平台,信息整合,规范化,二次开发

参考文献

[1] .黄学鹏, 姚秋凤.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安全, 2009, 9:1~2

[2] .陈凤, 张治军.警务信息综合应用管理平台建设的研究[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6:1~3

[3] .公安部金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金盾工程”标准汇编[G].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警务应用 篇10

一、情境教学与警务英语口语的契合关系

所谓的情境教学指的是在课堂的教学中穿插部分情境分析、表演等, 让学生能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而警务英语口语课程, 是一门培养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国际警务以及涉外警务执法的工作中, 行使英语语言能力的课程, 目的是保证涉外工作的顺利进行。

警务英语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独特的专业性,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运用合理的情境教学法,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同时还能够将学习的内容与今后的工作实践做到一个很好的衔接。目前情境教学法在警务英语口语的教学中获得了适当的运用。

二、情境教学在警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短板分析

虽然情境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口语教学的质量, 但是目前在应用中仍出现很多的薄弱之处。

1. 教材品类单一且缺乏专业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目前, 可适用的教材主要是大纲要求中主要的参考书目:《新编英语口语教程》、吴祯福的《英语初级口语》、李观仪的Learn to Speak English以及李玉莹的《实用警务英语口语》, 可以发现关于警务英语口语教材的品类单一, 不够丰富, 可供教学选择的教材范围狭小。同时, 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更为缺乏, 多是普修专业的通用教材, 这样学习就缺乏专业性与针对性。

2. 实际运用中有效性低

首先由于学生是从高中的应试教育模式下走过来的, 对情境教学模式的进行缺乏积极性, 不利于教师情境教学的有效实施, 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其次, 由于情境教学要求学生对所涉及的情景有一定的经验和基本的构想能力, 对于警务英语而言, 所涉及的情境多是工作中与案件等有关的涉外实战经验, 而作为学生在这方面缺乏实践经验, 在情境模拟中很难把握好模拟情境的实际情况。

三、警务英语口语情境教学应用实践的总结思考

1. 优化教学内容的“实战性”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选择的“实战性”, 同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行设计合理的情境。例如在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教学模块driving after drinking中, 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场景, 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表演过程中用上教师所给定的单词。其后对于类似的内容均可采用类似的“实战性”模式, 开展口语情境教学。

2. 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师在情境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增强情境教学的真实性, 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程开始部分为同学们播放相关的真实视频, 让学生们很好地融入到真实情境中, 如学习“Freeze!Police!Stay right where you are.Drop the gun, or I'll shoot.Hands up!”时, 在真实的情境中, 能使其变得真实、生动起来, 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 进而加深相关印象。

四、小结

情境教学法可以促进警务英语口语的学习, 它们之间具有很强的契合性。但受制于教材、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及教学辅助技术、方法、技巧, 其实际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本文分析了警务英语口语情境教学的教材及教学技术短板, 据此着重突出警务英语口语教学的“实战性”, 并借助、利用多媒体技术让教学情境丰富、逼真,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警务英语口语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董琼华.情景模拟教学中的若干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9 (9) .

浅析美国城市现代警务运行模式 篇11

(一) 美国的分权型警察管理体制

美国是典型的实质型联邦制国家,即联邦与州在管理国家、社会事务上实行分权。联邦、州、地方政府与警察机关的关系表现在:联邦政府管辖的事务范围内,联邦立法机关制定法律,设立了诸多警察机关来执行其特定的职责,如在联邦司法部设立了联邦调查局、缉毒署与移民规划局,在财政部设立了安全勤务局、烟酒火器管理局,在邮政管理总局设立了邮检局等等。这些联邦警察机关由所在的联邦政府部门管理、指挥,相互间没有隶属关系。联邦政府中不设统一的、全国最高的警察首脑机关。“警察权力”是各州专有的保留权力,因此,各州警察机关都由州立法机关立法建立并由州政府全权管理、指挥,联邦政府不得干预各州的警察管理及警务活动。

(二) 美国的警察组织机构

1.联邦警察组织。联邦政府各部门设置有70多个警察机构,其中重要的有联邦调查局、移民规划局、缉毒署、特工局、烟酒火器管理局等。各联邦执法机构之间互不隶属,其职责通常都非常具体,并由联邦法律加以规定,也不向公众提供普通警察服务。

2.州警察组织。美国各州警察机关的名称、任务和组织机构差异很大。从作用和任务的角度看,州警察机关可分为两类,一类被称为公路巡逻警察局,其警务仅限于或集中于同交通、车辆和公路有关的活动。另一类称作州警察局,州警察局负责全面的警务。

3.市镇警察组织。市镇警察局是美国警察系统中最庞大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到了美国警察系统3/4的警力。市镇警察局规模、辖区差异很大,组织结构也都大不相同。市镇警察局局长是由市镇长或市镇权力机关任命的,他们对市镇长或市镇权力机关负责。

4.县警察组织。美国的县警察机关主要是由县行政司法长官领导的县行政司法署,美国约有3000多个县行政司法署。其中大部分县行政司法署长官既是县警察首脑,又是县法官,还是县监狱长,服务于整个刑事司法系统。

二、美国社区警务理念主导警务运行模式

(一) 把预防犯罪作为社区警务的终极目标

目前,美国大多数城市实施了社区警务。其中预防犯罪被视为社区警务的根本目标,其他目标都是服务于犯罪预防的。与此相适应,在考核评估中,美国警方除了继续采用快速反应速度、破案率、逮捕率等传统指标之外,还增加并侧重于有利于控制、减少犯罪和无秩序现象的一系列评价指标。

(二) 建立社区警民协作组织,动员居民参与犯罪预防

在美国,由社区成员、各部门和警察共同组成的辖区管理小组、社区警务行动队构成警民协作组织。他们的职能是:在社区内找出治安问题,确定重点任务。为了预防和减少犯罪,美国的社区行动队实施的联防措施主要包括:邻里守望计划、商户守望计划、电话报警计划、防止枪支滥用计划、安全天堂计划、青少年俱乐部计划、安全校园计划等。

(三) 增设社区警察机构,改革勤务方式

美国设立了专门从事治安防范的社区警务所,摒弃了过去以打为主的警务方式,先发制敌,防患于未然。社区警察一般将7成的时间花在处理社区内的日常事务和犯罪预防上。通常采取下列主动服务式的防范措施:实施邻里步行巡逻计划,以提高警察的出现率,减少犯罪机会;组织社区反应小组,减少居民对犯罪的恐惧感等。

(四) 做好重点群体工作,控制社会死角

在欧美国家,重点群体主要是指青少年、租房住户和少数种族群体等。他们既是易受骚扰和攻击的对象,也是影响治安、引发犯罪的重要因素。面对黑人和亚裔少数种族群体社会地位低下而产生的复杂社会矛盾和治安问题,警方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加大少数种族聚居区巡逻的行动,二是同该少数族区首要人物建立联系,借助这些人的影响和力量,共同维护社区的治安秩序。

针对美国大量存在的租房住户,美国当局普遍重视治安隐患较多的重点场所的管理工作,社区警察一旦发现社区治安死角,就会主动协调和配合有关部门,尽快解决社区存在的住房、环境和卫生等问题,达到清除犯罪死角和治安隐患的目的。

三、美国基层单位以警察巡逻勤务为主

(一)美国警察巡逻勤务组织及形式

巡逻是美国警察部门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基层实战单位,如地区行动分局,他们高度重视巡逻,注重打防结合,衡量他们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便是能否降低犯罪率和公众的犯罪恐惧感。美国的警察巡逻勤务与其他业务一样,在各级各类警察组织中呈现出不同的做法。除联邦警察机构外,其他地方警察机构都开展巡逻警务。

(二) 警察巡逻勤务的方式

美国警察巡逻一般有徒步巡逻、自行车巡逻、摩托车巡逻、汽车巡逻、骑警巡逻、船只等特种工具巡逻。20世纪60年代,自美国犯罪率上升、警察与社区关系恶化等一系列事件引发了对传统警察实践的思考,美国警方重新定位巡逻工作模式,采取了多样化的巡逻方式。目前驾驶汽车巡逻是运用最为广泛的,美国警方采取了一警一车、两车一组的巡逻模式,这种车巡方式比过去两警一车的模式更有利于降低警察机构的成本,提高反应速度。

警务应用 篇12

关键词:案例教学,警务沟通,应用研究

1《警务沟通》课程开设背景

长久以来, 传统警察训练的内容都集中在法律知识解读、武器使用、逮捕疑犯、解除疑犯武装、自我保护等方面, 其训练的方式也和军事化训练相似, 包括:严格的军事化程序与气氛;高应激的训练强度;等级分明的上下级制度等。研究表明, 类军事化模式训练出来的警察, 不太可能在与公众打交道的时候表现良好, 缺乏同情心, 容易表现出蔑视他人的自我优越感, 更易于表达攻击, 缺乏灵活性, 在需要运用权力的时候不擅于考虑恰当的意见[1]。

实际上, 当前大多数民警的工作重心并不在于追查和逮捕罪犯, 而在于与普通的人民群众打交道。民警如何处理某个情景的态度以及如何与他人的沟通方式都对其他人的合作度和暴力程度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 杨佳事件、孙志刚事件、瓮安事件等发生于警民关系中的冲突无不显示民警沟通能力亟待提高。2008年, 公安部就明确提出各级公安机关要努力提高广大民警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努力做到“三懂四会”, 即: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 会化解矛盾、会调解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2013年, 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就上海宝山6.22重大暴力犯罪案件作出批示, 明确要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紧密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组织广大公安民警特别是派出所社区民警和治保积极分子深入走访群众, 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对各类矛盾纠纷展开拉网式、滚动式排查, 及时做好疏导化解工作, 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其核心就是强调民警要加强与群众沟通、提高民警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在此现实背景下, 《警务沟通》课程的开设应运而生。

2 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和实践意义

2.1 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 是教师和学生围绕已经发生的案例事实或者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研究展开相互作用, 共同对案例情境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与分析, 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

2.2 案例教学法在《警务沟通》课程中应用的实践意义

2.2.1 案例教学有助于调动学警学习主动性、开发学警潜能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核心, 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手段,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以逻辑性很强的知识编排按章节向学生传授知识体系。这类教学方法经过实践证明对于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有明显优势的, 但对于突出应用性的《警务沟通》课程, 弊端显而易见———授课如果只是从沟通的理论到理论, 缺乏社会经验的学警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警务工作中去, 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从而对警务沟通课程丧失兴趣。

而案例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学警通过课前认真阅读案例, 结合案例后面的案例问题准备好自己的建议方案;教师则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讲授者, 更多的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 通过启发、引导和点评, 汇总学警不同的案例情境解决方案, 以解决实战难题为目的引导学警总结并领悟蕴藏在其中的集体智慧。所以, 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警的学习主动性, 调动学警的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开发学警潜能。

2.2.2 案例教学有助于学警快速适应岗位需要

《警务沟通》课程是一门融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以应用为核心, 需求为导向, 培养警务实战中学警的沟通技能是该课程的主要目的。通过案例教学, 把现实中的警民冲突带到课堂, 把教学双方带到矛盾的冲突之中, 把枯燥的理论章节变成化解矛盾的公开讨论, 把教师的单向教授变为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 把个人的思路变为集体的智慧, 把深奥的知识理论框架变为警民沟通的可操作性的实践。通过案例教学, 阐明《警务沟通》教学问题的本质———文化、冲突与不确定性, 并提供一个生动形象的思维模式, 展示经验丰富的民警是如何思考和解决现实中的沟通问题, 示范怎么样像一个沟通高手一样思考这些问题, 有助于学警快速适应岗位需要。

3 案例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路径———以《警务沟通》课程为例

3.1 案例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在于案例的选取和设计

3.1.1 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取决于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

哪怕运用同一个案例, 由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呈现出来的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内容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瓮安事件[3]是个非常典型的警民沟通失败的实战案例。如果《警务沟通》课程目标是沟通技巧———同理心的倾听, 那么根据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中该案例主要呈现的内容重点应该就是最初民警在事发时与受害人家属的沟通以及后来的补救沟通措施;如果课程目标是沟通技巧———媒体应对, 那么该案例主要呈现的重点就应是警方当时应对媒体的情况说明。当然, 也有可能为强调某项知识点, 围绕一个主题将几个案例剪裁加工串联起来组成案例群。因此, 最终成型的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都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

3.1.2 案例的选取与设计要具备理论背景。

每个案例都需要理论支撑。案例的教学价值就在于它是理论的典型现实再现。如果一个案例, 非常特别或者里面包含了有趣的故事, 但是不能通过它来说明一个理论, 那就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缺乏了理论的支撑, 就缺乏了在现实中的普遍指导意义。

3.2 案例教学法一般由以下教学环节组成

布置研究案例、分析案例报告、组织案例讨论、实战拓展延伸、总结教学经验。

3.2.1 布置研究案例。

学警对案例的熟悉、思考和激发是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该预留充分的时间供学警阅读案例、查阅相关资料、厘清思路、找出主要问题、分析问题成因、制定相应针对性措施并对提出的方案做出初步评价。学警也可以根据案例后面的开放性提问, 比如说:“如果你在某某民警的位置, 你将如何沟通?为什么?”或者“你如何评价某某民警的做法, 为什么?”来思考如何采取适当地沟通行为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

3.2.2 分析案例报告。

教师在组织案例讨论之前应该将学警提供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分析研究, 以便在整体上把握学警现实的思维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几个有代表性的、符合学警现实能力, 并能有效激发并提高学警思维能力的核心问题供课堂案例讨论时应用。这样做既是对课堂案例讨论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准备, 同时也是对案例讨论预期方向的有效引导,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可促进案例教学效果的提升。

3.2.3 组织案例讨论。

这一阶段是案例教学功能发挥最核心的环节。教师最担心的常见问题一是冷场;二是偏题;三是失控。这一阶段的顺利实施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功底———案例是否熟悉、理论功底是否扎实、逻辑分析、要点概括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否强劲等等。

这一阶段分三个基本过程:讨论开局阶段;案例讨论阶段;点评总结阶段。

(1) 讨论开局阶段

王慧[4]在设计课堂讨论开局时建议可用以下几种模式进行:1) 充分肯定;2) 激发热情;3) 点兵点将;4) 分数激励。除此之外, 笔者认为播放相关案例的视听材料或者进行情境模拟也是非常能够调动学警积极性的开局方法。无论是通过观看视频还是通过角色扮演, 都是案情重现的直观方式, 与单纯的讲授相比, 更加生动、富有冲击力, 有利于激发学警的情绪、拓展学警的思路。比如说在沟通技巧———情绪管理课上, 笔者应用的案例之一是2012年深圳罗湖案件[5]。首先, 播放媒体关于此案的报道, 让学警们基本了解案情的背景资料以及大致情况, 然后通过挖掘案情细节设计情景对话, 由学警在课堂上分角色扮演进行案情重现, 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为后面的讨论以及理性情绪疗法理论的引出埋下伏笔。

(2) 案例讨论阶段

偏题和失控基本上考验的都是教师在展开案例讨论后的控场能力。一个充满授课魅力的教师就是一个高明的“导演”, 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 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控制讨论的方向和节奏, 合理安排每个议题的讨论时间:既不能盯着某个问题穷追不舍、无限拓展, 也不能放任讨论随波逐流, 最后彻底偏离预期方向。笔者以“2012深圳罗湖案件”为由组织学警就情绪管理展开讨论为例, 结合学警的案例分析报告, 通过该案例中的情境引出几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两民警身亡?民警产生情绪的根源是什么?常见有哪些控制情绪的方法?我们有哪些可以改变情绪的技巧?来引导讨论方向, 不断深化讨论的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笔者就曾在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两民警身亡这个问题上, 过分沉迷于当时案发双方当事人身份的探讨, 结果学警们将讨论的方向迁移至“民警如何处理上下级矛盾”, 完全偏离了预期的讨论方向。

(3) 点评总结阶段

在实践操作中, 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至少有以下几个步骤是必不可少的:1) 概括、归纳学警们的观点;2) 对以上观点进行点评:肯定正确的、富有创造性的观点;也指出挖掘不深、有失偏颇、忽视甚至遗漏的问题;3) 引出相关理论进行指导讲解。课堂讨论后的点评和总结是整个案例教学的灵魂, 是从典型事件到一般结论再到实践指导的关键之路。仍以“2012深圳罗湖案件”为例, 通过对学警观点和看法的概括、总结和评价, 有意识地将埃利斯的ABCDE理论 (理性情绪疗法核心理论) 贯彻其中是本堂“沟通技巧———情绪管理”课的点睛之笔。

3.2.4 实战拓展延伸。

为进一步提高学警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和相关理论、知识点匹配的、但有一定现实难度的实战拓展情境, 让学警们自主演练。学警分几个小组在组内根据设定情境分角色进行沟通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 解答学警在完成演练时遇到的各种问题或困难;对学警普遍遇到的问题, 教师可以中断练习, 集中讲解。演练完成后, 教师和学警共同评价演练情况, 交流学习经验, 以提高学警在警务实战中的沟通能力。比如:在讲解了埃利斯的ABCDE理论后,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对夫妻, 男方想把房子卖掉去做生意, 而女方不同意, 矛盾加深后男方就使用家庭暴力, 女方拨打110求救这样一个现实“110”中常见的情境, 要求学警演练到场出警后如何运用所学到的情绪管理知识与报警人沟通, 合理解决家庭纠纷。

3.2.5 总结教学经验。

对案例教学进行全面的评估, 有助于总结教学经验。评估分为专家评价、自我评价与学生评价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案例材料的评估, 应用的案例材料选择是否与课程目标匹配, 是否存在忽略的知识点;其次是对教学内容的评估, 教学与实战是否脱离, 对学警的实战能力能否有帮助, 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有什么好的提议与意见;最后是对教师授课技巧的评估, 讲授是否清楚, 是否很好的组织学警发言, 课堂讨论时间比例是否恰当, 总结点评是否到位等等。

4 结语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6], 公安院校培养人民警察的目的就是要把学警培养成适应当前公安工作的人, 其中转换的机制就在于教育培养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仅仅靠教师告诉学警应该了解什么内容, 培养转换的效果不是最理想的。讲授法的作用不容忽视, 但是学警如果有机会从经验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将会是更有意义的培养过程。案例教学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直接的体现, 在把这种方法应用于《警务沟通》这门课程时, 实现了理解、应用和体验知识迁移过程的高层次认知思维训练。案例教学让学警中对学习到的沟通理论和技能具有深刻的理解力, 能够举一反三, 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对将来的实际警务工作会有积极的迁移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林.上海市理想警察心理品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4:76.

[2]陈庆, 赵志梅.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 :63-64.

[3]瓮安事件.2008年6月28日, 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 一名初中女生“离奇”死亡引发的一起严重打砸抢烧突发事件, 造成百余名公安民警受伤, 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被焚烧打砸, 公共财产损失严重.

[4]王慧.高职案例教学探析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4 (28) :26-28.

[5]深圳罗湖案件.2012年9月13日, 深圳罗湖公交派出所发生枪击, 造成两民警死亡.

上一篇:图形设计课程的构架下一篇:学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