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机制改革(精选9篇)
警务机制改革 篇1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 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公安工作面临的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也使传统的公安工作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给社会管理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信息化对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重要性尤为突显。而公安基础信息的采集是公安信息化工作的第一步, 也是整个公安警务工作的重要基础, 只有提高公安基础信息采录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以信息化夯实基层基础的根基, 才能牵动警务机制改革, 才能突破公安发展的“颈瓶”, 从真正意义上把握主动权。
1 强化基础信息采录对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 随着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深入, 情报中心的建立和各类信息研判平台的开发, 公安信息化应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各个警种尤其是刑侦等办案部门自觉运用信息已成为公安工作的常态。公安工作基础信息采集包括户政、治安部门负责管理的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出租房屋、高危人员、境外人员、人户分离人员、留守儿童、地址信息和治安行业场所、从业人员等以派出所为采集主体的公安基础性信息。而这些信息的采录主要是由基层派出所来完成, 其中实有人口信息的采集录入占了很大比重。可以说, 在公安工作基础信息采录中, 实有人口信息采录的数量和质量, 决定基础信息采录工作的成败。在新形势下的基础信息特别是实有人口信息的采集应用, 基础工作不扎实, 人口管理失控很容易发生问题。
2 公安基础信息建设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信息采集的意识不够强
一是有的基层派出所领导对信息采集重视程度不高。二是部分社区民警的信息采集意识薄弱, 在实际操作层面体现在:有些社区民警仍习惯于传统方法开展工作, 仍然习惯于对原有信息的使用;有些社区民警存在对工作有帮助的信息才采集、应付检查时才采集、上级安排阶段性工作时才采集, 对公安工作暂时没有帮助的信息就不采集的现象, 把信息采集录入当作份外事, 甚至是已采集到了信息, 也不积极主动录入系统。
2.2 基础信息采录质量不够高
一些基层单位受错误绩效观的影响, 认为只要信息采集的数量合格就行, 把信息数量作为体现工作量的主要指标, 致使一些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 有的缺少必要项目、有的存在数据重复, 有的甚至信息本身就是错误。另外, 也存在少数民警主观惰性和责任心不强, 对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疏于核查, 从而也影响了信息的整体质量。
2.3 基础信息采录的信息时效性较低
部分系统的数据信息更新与维护不及时, 没有办法确保信息数据鲜活, 如旅业信息、流动人口信息更新不及时, 直接影响公安开展工作的应用成效。
2.4 基础信息应用成效不明显
目前在动态的环境下, 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增强, 人的活动已经不能单靠传统手段来实现管理, 不少犯罪活动就很难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特别是现在刑侦等办案部门每侦办一起案件, 都离不开常口、暂口、出租屋和人户分离等基础信息的支持, 这些基础信息都为侦察破案、打击防范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目前, 对于户政、治安等部门来说, 公安信息运用的问题主要是信息运用结果反馈不畅, 导致基础信息发挥效果不明显。例如刑侦等办案部门运用基础信息破获案件会有基础信息登记不实的现象, 而刑侦部门基本不会主动反馈到户政、治安部门。虽然各地对办案过程中发现的基础信息登记不实都出台了信息责任终身制等措施予以追究, 如有些地方制定了《信息责任终身制》和《信息质量倒查制》, 对信息利用取得的成效和虚假信息分别作出了奖励和追究的规定, 但这对信息成效反馈和虚假信息认定上的可操作性不强。
3 强化基础信息采录进一步推动警务机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健全源头信息采集录入工作机制
制定基础信息采集的规范, 指导基层派出所民警开展信息采集, 将信息采集作为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
(1) 规范采录对象。派出所作为“人、物、场”的具体管理和服务部门, 要坚持现场核实, 着力解决实有人口中信息数据对象的鲜活, 分层次管理。
(2) 规范采录标准。为确保采集的基础信息能客观描绘出工作对象的现实状况, 准确的为公安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应当明确各类信息的采集标准, 包括采录的时限、采录规范等。例如, 暂住人口信息登记回来要在24小时内录入系统。
(3) 明确采录责任。按照“谁管辖、谁采集、谁负责”的原则, 落实数据采录责任, 通过一整套严格的基础信息采集规范和倒查、考核机制, 确保基础信息采集的数量和质量, 为社区管理、服务群众和打击破案提供有利的信息支撑。例如, 对于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 建立“三倒查二复核一否决”, 专人利用电话、上门和案件进行倒查, 对弄虚作假者一票否决。
3.2 加强公安基础信息运用的成效
(1) 将公安各个基础信息系统的业务库和查询库分开, 业务库只办理各类业务, 查询库提供各类信息和研判的查询, 这样既保证业务库的安全和效率, 也可以优化查询库的效率。
(2) 在各类公安综合查询系统和信息研判系统增加查询日志, 对每条查询的基础信息和该条信息的采集者都予以登记, 定期统计公布基础信息查询日志结果, 将此作为个人基础信息应用的成效。
3.3 推动警务机制改革
社区民警是实有人口信息采集的主要队伍, 派出所社区民警日常采集的实有人口信息包括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人户分离信息、重点人口管理信息、境外人员居留信息、警用地理信息和留守儿童、老人信息。给社区民警“松绑”, 使其有充分足够的时间下社区工作采集实有人口等信息, 是基础信息采集的关键。
(1) 确保社区民警“有章”下社区。推行“以指挥中心为龙头, 交巡警控主要街道, 派出所和责任区刑侦大队控“三小” (小区、小街、小巷) , 治安管理、刑侦、网警等支队部门和各分局负责旅馆、网吧、出租房屋、娱乐场所、24种特种行业、废旧收购业、流动人口治安防控工作”的新型警务勤务模式。
(2) 增加人员, 保社区民警“有人”下社区。社区 (驻村) 警务室全部配齐社区民警, 并按1:1或1:2的比例配备专职协勤人员。
(3) 建立“所队联勤”模式, 确保社区民警“有空”下社区。使大量业务骨干重新回到一线实战岗位, 改变了过去因值班备勤消耗大量警力的情况, 最大限度的为派出所社区民警松绑, 确保社区民警每个月有12~15个工作日专心下社区工作。
(4) 落实保障, 确保社区民警“有备”下社区。为社区民警配备摩托车或电动车、无线公安网笔记本电脑等装备, 落实每个警务室 (警务区) 落实不低于6000元的专项工作经费并纳入县级公安机关年度预算予以保障。
(5) 落实绩效考评, 确保社区民警“有为”下社区。科学量化社区民警每天、每周、每月下社区服务群众、管理治安、组织巡逻防范、管控高危人员、提供线索等工作指标, 并将有关情况录入考评系统实施网上绩效考评。同时, 通过GPS可视对讲机、民警社区工作实施视频回传等方式, 有效监督社区民警的工作情况。
(6) 拴心留人, 确保社区民警“有利”下社区。建立社区和驻村民警动态化考评机制。一是通过开展系列竞赛活动, 奖励优秀社区民警;二是出台激励机制, 优先从优秀社区 (驻村) 民警中提拔基层所队领导;三是落实对社区和驻村民的激励措施, 对他们提供基础信息协助破案的, 要与侦查办案民警同功同奖, 激发派出所民警采集、维护信息的能动性性和荣誉感, 以确保基础信息的准确、全面、鲜活, 更好的服务于实战。
摘要:公安信息化是继社区警务之后的第五次警务革命, 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引领着公安工作改革发展。强化信息化基础建设, 规范基础信息采录标准, 强化公安基础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 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引领和管理警务机制改革的重要手段。因此, 文章结合工作实际, 就强化基础信息采录推动警务机制改革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基础信息,采录,警务机制,改革
参考文献
[1]早明光.浅议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对于引领警务机制体制改革之作用[J].公安研究, 2013, (1) :20-24.
[2]柴斌, 包中明, 程良骥.加强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初探[J].中国公共安全 (综合版) , 2012, (13) .
[3]周云.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思考[J].当代法学论坛, 2011.
[4]陆成军.对公安基础信息采集的几点思考[EB/OL].http://www.dandong110.com/pages/news.asp?id=1468, 2009-10
[5]刘雨春, 尹立岩.浅议公安信息化对警务运行机制改革的助推作用[J].神州, 2013, (2) :241.
警务机制改革 篇2
多少年来,众多有志之士为中国警察体制改革、中国警务运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们的警察为保障社会的安定团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近20多年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奋斗牺牲。然而,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跨国犯罪、青少年犯罪等现象也日益突出。我国原有的警务机制、警务运作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出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纵观世界警界,当我们的眼光还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老旧的框架和机制里面的时候,当我们仍以上级机关的文件或领导的讲话,或者一些临时制定规定作为我们工作行为的指南时候,第四次世界警务改革已经席卷全球!可叹偌大一个泱泱之国,就此痛失了发展的良机!如今,第五次世界警务改革的浪潮已初显端倪,我们中国警界再不能等闲视之,一定要抓住这次机遇,塑造一支真正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打造中国警察战略品牌!
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中国警务机制运行过程中尴尬的警察地位
中国警察体制在这几十年的运行过程中,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有个比喻,也许不很恰当:一只蜗牛,背着重重的壳,在漫长的崎岖的道路上爬行,自己以为走了很远,可回头一看,还在老地方还是老样子!……也许太悲观了点,但中国警务机制事实上就是如此,而且弄得面目全非、非驴非马:是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是管理机关?是服务机构?或者仅仅就是哪儿疼了擦哪儿的“万金油”?
有了一部《人民警察法》,千百万警察齐声欢呼:终于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我们的地位,界定了我们的性质!然而,事与愿违,许多法律和部门法规将仍然不忘将我们牵扯进去,要我们承担诸多的义务和履行诸多的职责,并给我们带来或多或少的尴尬与不安。比如,对矿山的安全管理,涉及工商、公安、林业、国土、当地政府、安监、劳动、环保等部门,除公安机关外,其余部门都有权批准开办矿山,并设有收费项目收取费用,别人是既行使了权利,又盈了利,唯独警察是“责无旁贷”,而一旦出事,承担骂名的,也唯有警察!这还不算,谈到社会治安秩序,谈到腐败,谈到不正之风,……等等等等,挨批评的是警察,背骂名的是警察,被评论的是警察,被曝光的,仍然是警察。
警察权力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是所有纳税人正当合法利益的忠实保卫者。如何才能使中国警察摆脱如今这种尴尬处境?那就是明确界定警察的职能,进行正确的定位并对警察的职责予以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大家都能够一目了然,警察也就不必被作为“万金油”到处抹了。
二、现阶段我国警务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1、警务运作缺乏理论指导。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更谈不上先进的警察哲学。“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在工作中,不能总靠“摸着石头过河”,河有大有小,石头也同样,经验固然重要,借鉴也必不可少,但更要在不断的摸索中进行总结,要在感性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的认识,唯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升华而成的理论的结晶,才可以真正成为值得永久借鉴和学习的至理名言。这不是凭一时冲动,提出一个新名词,或者是象别人那样将科改为处,处改为局,改为总队;也不是成立一个“110”,为民众开门拿钥匙,上大街扫卫生,那样简单的事情,更不能就称之为改革。现在的情形是,大家都在忙着“摸石头”找路“过河”,偶尔有人过了河,大家便都一窝风地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走,没有人去认真想过是不是还可以搭桥,可以坐船,或者其他快捷、更有效率的途径,因此,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警察哲学理论体系。
2、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WTO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就是政府必须彻底转变职能,坚持“诚信”原则,行为必须纳入法制轨道。警察职能界定不明确,职责不分明,人为地造成了警察内部分工混乱、职能交叉重叠、“权力利益”分配不合理、警令不畅、警力资源浪费,以及利益驱动下的知法犯法,等等,同时,在对待公民、对待企业、交通、户籍、公共场所、特种行业等一系列的管理,也明显滞后于形势。计划经济时代的作法,已经不合时宜,落实在行动中就是否定,而否定则意味着痛苦。——警察部门何去何从?
3、队伍管理的不科学性,不利于提高队伍质量。我们这支队伍,是党和人民所信赖的,是经得起检验的,党和人民需要我们时,最能体现英雄本色:哪里有危险,总有警察的身影;哪里有困难,警察总会挺身而出。但就是这样一支从事着高危险作业事业的队伍,却又是最跟不上形势的队伍:我们整天在忙,忙于各种会议,忙于应付考核考评达标检查,忙于走村串户拉警民关系,忙于一年四季的“严打”,以及各种非“警务活动”,这种盲目的、随意性的、不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工作安排,致使民警无暇
学习、无暇锻炼,也无力于提高自己,更与越来越发达的科学技术失之交臂,仅靠有限的“素质教育”、“集中培训”,显然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
4、中国法律的竞合条文和随意性大,导致执法不公。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统治思想传统和封建文化历史沉淀的国家,人治现象突出严重。中国传统社会历来不讲人权,主张礼法政治,戏剧和故事歌颂的是有一个好君
主,就是人民的福气,家国不分,统治者对人民的义务,不是法律要求,而是良心发现和道德自我完善。当掩卷沉思我们有几千年的成文法规时,不是喜悦,而是悲哀。因为现今我们的法律制定和实施,无法脱离传统的框架,那怕改革开放二十年,制定了无数法律法规,但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法律法规条文不少,特别在实践中,让人感到一筹莫展,《刑诉法》规定不以嫌疑人的口供为准,只要有证据就可定罪定刑,然而,一件刑事案件从受理到起诉,如果犯罪嫌疑人一句话不讲或死口不认,又有多少案子可定性;在程序方面,如果警察在街上发现了曾经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但这时只有一个警察,且是休息时间,警察该怎么办?把那对象抓住,在法庭上对方一定会讲违反程序——你是一个人办案,没有法律文书;若不抓获,让其逃掉纵使可惜,更可悲的是老百姓认为你是警匪一家,放纵坏人,即使检察院不立案查你,纪委监察也要调查一番,三五折腾,不脱一层皮,也会让你心身疲惫。
尤其是一些政府下发的文件,跟警察内部规定不一致,让警察执行起来无所适从,不知是各级政府文件管法律还是法律去适应各级政府文件,这个道理谁都懂,在实际中就是谁都搞不懂,为此导致执法不公,权大于法。
5、警察经费的严重不足和装备的落后,已经影响警察队伍的战斗力。警察是国家权力的行使者之一,警察行为的标准和素质的好坏,可以直接体现这个国家的政治道德标准。一个国家连警察都养不起,连起码的经费保障都不能解决,怎么能够禁止“与民争利”呢?对警务装备、经费的有力保证,决定战斗力的高低,打击和预防犯罪是我们的职责,加足了油、保养得好车,才能确保行驶良好。
6、全球利益格局和国内利益格局的重新整合,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随着我国企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大量人员下岗、弱势群体的增加,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国内黑恶势力的产生,境外恐怖组织的渗透,走私护私、“法轮功”骨干分子的活动猖厥,青少年的犯罪日趋明显等等,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治安秩序,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问题。
7、与国际惯例接轨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尚未作好准备。由于中国以前对国际规则尊重不够,懂得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的工作人员不多,在国际经济争端中,常处于劣势;国家司法部门在金融货币汇率等方面的人才奇缺,国家对金融防范风险的能力低下,公司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不正当竞争、破产犯罪已是当前经济犯罪的热点。而我们的警察面这类跨国高智商、高科技的犯罪显的有些手足无措,无论是思想上、知识上,还是业务技能上,都还没有“时刻准备着”。
三、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警务运作之路。
经历反反复复的变化,中国警察体制和运行机制步履姗姗地转了一个圈。我们曾对每一次全国党代会、人代会、政法工作会上关于警察的问题的话题寄寓着希望,都认真地看,认真地讨论学习,感到我们自己能够阔步向前,可是我们还是唱着一首悠悠老歌,赶着一辆老式牛车漫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
我在《论中国警察体制改革》一文中(详见1997年4月《重庆公安法制》第五期),提出的设立国家警察和地方警察形成以治安防范管理服务为基础、刑侦大一统的格局、交巡治安合一、收编企事业警察、实行省级公安机关垂直领导等观点,已经或正在被事实所证明其合理性、正确性。我们要有勇气合着时代节拍,昂首挺胸,迈开大步,走出一条新路,一条符合中国实际与世界潮流相结合的路。
第一,精简机构,充实实战一线。机构的精简,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的文章中,就讲到“精兵简政”;而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没有现在这么多机构、部门,打败了帝国主义,打败了蒋家王朝。现代社会,要的就是“精兵”,以一当十,提高效率;可是几十年来,我们的机构越改革越大,部门和人员越改越多,出现重叠交叉,人浮于事,致使推诿扯皮、“冷、硬、横、推”的产生,其根源就在这里,因为有利可图的事,谁都抢着干,承担责任的事,任何人都会推。
各国警察界,特别是英美等西方国家,几十年来作了反复的调查,发现警察人数的增多,并不能抑制犯罪,警察“坐堂办案”的被动型模式已经太不科学,太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要。现在应建立起高效、主动、反应迅速、覆盖面广、队伍建设、机构设置、管理模式、制度规范等符合科学要求的现代中国警察队伍。我们现今运行的模式更该下大力气、下决心改革,动真家伙,不是纸上谈兵,公安机关的内设机构精减、合并,分工应粗,能动性大,领导职位恒定,内设机构法定。县级以上警察机关设立指挥中心、勤务保障中心、公共关系及监督制约部门。这些机构,人员要少而精,内勤作为文职公务员,向社会招聘;着制式服装的警察,应充实到派出所,到社区,放在面上,打防并举,让每一个警察,真正起到作用。
第二、实行一警多能,突出社区服务。建立社区警务,是我们必走之路。警察的职能,一定会在几年之内发生重大变化,服务的职能要突出。但服务绝对不是去端茶倒水,去扫街开门。真正的服务含义,是警察必须履行法定职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俎代庖。社区警务活动,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既要负责路段的交通管理,还要掌握辖区治安状况的基本数据;既要进行巡逻守卡,更要应付突发性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处罚轻微违法人员,教育挽救失足者。
第三,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一个人不学习,就会落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警察了解和知道的,不应比他人少,因此,学习应是日常的,甚至是终生的一项事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单一的某一方面了解知道,而应是全方位、有目的、有系统的学习。也就是说不仅学习法律、语文、政治、地理、历史、文化艺术,而且同样要学数、理、化……。警察要与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你不懂“工、农、商、学、兵”,怎样做群众工作,怎样接近群众,深入群众,与群众交朋友?所以,不断充实完善自我离不开学习。学习的形式应因地制材,鼓励多渠道学习,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建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强化警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人权意识、证据意识、解放思想,并落实在行动上,做到雷厉风行,令行禁止,步调一致。
第四,在使用干部问题上,应该不拘一格发现、使用人才。学历、年龄确实是一个前提条件,但不应是一成不变的,不应该搞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在历史上,许多人也是老有作为,美国前总统里根72岁才竞选当上总统,在任期间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建树不小。同样我国改革开放的倡导者、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为中国的发展和开放,在政治上拨乱反正名留青史,已经是73年高龄的老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警察,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要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才行,当我们的同志在走向成熟或经验已经积累较多的时候,已超过任用年龄段,这难道不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吗?这种浪费,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好处?总而言之,在警务工作中的人才使用上应突破年龄、学历界限,注意启用一些德、才、能兼备的年龄稍大的同志。
第五,政府财政应加大投入。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警察机器,其直接的经济表现不是非常明了,其效益无法直接用金钱来衡量。警务工作的良好运转,创造的隐形财富,是非常之大的,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秩序,一定有一个团结、向上、拼搏的警察团体,其组成人员必定是优秀的,具有忠诚、勇敢、正直的良好品德。良好的警察形象,是党委政府的形象大使,为了警察工作的良好的运作,政府要下力气,进行投入,要舍得投入,相信一分的投入,一定是十倍的收获。企业、经商者就会放心地来,放心地投资,经济才能活跃,经济才能发展;反之,若警察连起码的工作条件、交通通讯工具、办公经费、办案经费都不能保证,还要靠警察自己去找,警察工作的良好运作和开展只是一种高谈阔论,是一种海市蜃楼。
第六、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要搞“假、大、空”。制定警务计划,一定要切合实际,要认真地调查研究,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当地实际。下指标、定任务、玩数字游戏,是不符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立案要实事求是,破案打击也要实事求是,警务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是凭一时的感情,一时的冲动,一时的美好愿望就可实现。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案件情况都千差万别,在队伍管理,内务条例执行、执法规范、制度建设等方面要量化考核,而发案只能控制,无法灭绝,我们现在是一方面警力不足,却机构臃肿;另一方面警务繁重,又穷于应付。太细的内部分工,严重地浪费着有限的警力,应该通过内部机构的重整,理顺体系,优化警力配置,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以当地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为标准,以服务经济建设为标准。比如:江津市公安局通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探索,走出了自己的模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警民联系点为依托,拓展警务领域,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控制体系,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结合几年前的政府行政区划撤并,收缩警力,成立中心派出所,形成拳头,一警多能,打防包干,充分发挥警察效率;结合江津实际,开展巡逻防范,建立社区警务室,交巡合一,将警力拉上街,浮上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也是我局在新时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进警务机制的改革和发展的举措。
新加坡警务机制刍议 篇3
新加坡警察部队隶属新加坡内政部, 新加坡警察与我国警察在警种建设上差异较大。在我国, 警察属性相对单一, 统称人民警察。根据任务和性质又可分为公安民警、武装警察等。在实际工作中, 我国公安机关还雇佣一定数量的辅警人员, 这类人员与人民警察不同, 不具有法定执法权。而新加坡警察的种类有五种:正式警员、志愿警员、战备警员、非制服人员、全职国民服役警员。新加坡共设6个警署、33个邻里警局 (相当于我国的派出所) 、65间邻里警岗 (相当于我国的社区警务室或警务工作站) 。
新加坡警察部队担负打击犯罪、管理交通、维护新加坡水域及海上设施安全等方面的任务。根据新加坡法律规定, 警察部队中的正规警员均来自新加坡警察学院。他们经过专业训练, 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并熟悉多种制式武器的使用, 是新加坡警察部队的骨干力量。根据新加坡法律规定, 年满18周岁的男性公民都必须要服兵役, 期限为两年半。在服兵役期间, 他们中的一部分会被分配到警察部队。这些服役者虽然没经过警察学院的正规训练, 但和正规警员一样执行各种任务, 退役后成为警察战备人员, 遇到重大警情可随时接受调遣投入警务行动。志愿警员则由社会热心人士组成, 不论他们是什么职业种族, 比如企业老板, 大学教师, 寻常百姓等, 都有权利和资格申请做志愿警察。一旦被新加坡内政警察部队录用, 他们会利用业余时间为警察部队工作。这些志愿警员不穿警服、不佩戴任何与警察有关的饰品, 一般只做辅助性的工作, 而政府只以象征性地方式支付这些志愿警员每小时3.5新元补助。志愿警员的设立, 一方面从主观上满足了部分公民有志于短期或业余时间服务警察工作的热情;另一方面, 也为那些愿意了解警察、走近警察的市民创造了机会, 这为创造警民和谐的氛围提供了机会。非制服人员, 主要指那些在国家技术鉴定机构工作的从事技术鉴定的正式工作人员, 他们承担警察部门提供的样本检测、实物检验、技术鉴定等工作。总之, 从新加坡警察体制的构成来说, 正式警员、战备警员、志愿警员、非制服人员以及全职国民服役警员等共同组成了新加坡特色鲜明的警察队伍, 也是新加坡警察部队有益和必要的补充。
二、新加坡警务机制的特点
(一) 激励性警务培训机制强化了新加坡警察部队积极的进取精神和不断创新的专业化水准
新加坡特别重视在警察部队培训领域的激励。根据新加坡警察部队有关法律规定, 一般警察通常要进行6个月的基本训练, 方能正式从事警察工作。在每一期警察培训结束后, 新加坡警察部队培训局还要召开专门会议, 组成专门的专家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课程的评估。同时, 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警员, 培训局还设有专门人员来联系服役警员所在的工作单位, 了解警员的工作表现和业务技能从而来检验培训工作的效果。
在工作中的激励机制更显著。新加坡警察部队采用激励性警务机制来激发警员的工作热情。新加坡警察部队在普通的工作部门和岗位上设定若干激励机制, 明确激励目标, 比如职位竞争、年终“花红” (奖金) 、带薪休假、房屋补贴等激励目标, 应用多种方式督促警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 预防性警务建设机制铸就了新加坡警察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出色的战斗力
预防性警务机制是新加坡警察部队建设的主导思想, 也是新加坡警察部队的显著特色, 这也是推动新加坡警察部队不断创新队伍建设、持续提高警察部队战斗力的力量源泉。
在加强行动能力方面, 新加坡警察部队主要通过自身队伍建设提升警队战斗力。警察部队的主要职责在于保障新加坡公民的人身安全和维护新加坡的繁荣稳定。在具体工作目标上, 新加坡警察部门要求警察在工作时, 诸如调查、诘问、取证等工作方面, 发扬专业主义精神, 以警察的职业道德要求自己, 严肃认真, 以优秀的专业素质依法办案提高破案率。新加坡警察部队紧紧跟随国际先进警察科技的发展, 及时引进世界上先进的警察队伍建设和管理理念, 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警察队伍, 实现警务现代化和国际化。新加坡警察部门充分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拓展和强化警务信息化的信息源建设, 应用先进技术手段和尖端设备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同时, 培训和招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专门进行信息分析研判等工作, 从而加强新加坡信息情报建设工作, 做到及时掌握犯罪线索, 实现预防和精确打击违法犯罪的目的。
(三) 富有特色的“邻里警岗”建设机制创建了新加坡警民和谐的安全居住环境
邻里警岗即是新加坡警察部门按一定的区域建立警察工作办公室的制度, 这和我国的警务室类似。邻里警岗是新加坡推动警察部队走向基层, 走向民众, 走向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举措, 这也是新加坡警察部队与民众构建良好警民关系的基础和平台, 是构建新加坡警民关系———伙伴性警民关系的关键和实质所在。在建设良好的伙伴关系能力方面, 新加坡警察部队把“加强与社区的伙伴关系”作为警察队伍建设的重大指导方针之一。从2001年开始, 新加坡警察队伍全面推行邻里警局制度, 按一定的人口数量或区域为单位, 建立新加坡警察队伍的前方基地———警局;再依此向下推行, 在警局辖区内建立若干警察执勤点———警岗。新加坡警察部队以邻里警局、邻里警岗为依托, 通过建立互动和谐的警民关系, 从而实现惠民便携的柜台服务、省时便利的网上服务、上门走访的社区访问以及警情快速反应等多方面的警务工作模式, 这些不断创新的警务工作模式为新加坡社会提供了快捷、方便、高效的优质服务, 从而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民众也成为帮助警方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参与者和积极力量。
在增强组织适应能力方面, 新加坡警察部队主要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目标, 通过集体领导、知识性管理、革新文化等途径, 不断改进行动方式和运作方式, 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要。警察的人数有限, 而实际情况却在基层掌握, 因此, 警察必须依靠社区的力量, 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治安。新加坡首先实行邻里警岗制度, 把警察岗位前移至社区, 使警察和社区居民更好地融为一体, 共同打击犯罪。新加坡警察骑自行车在社区巡逻的制度就是社区警务的生动体现之一。正是新加坡警察部队这种良好的警务机制和出色的行动能力, 为新加坡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也成为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三、新加坡警务机制对我国警察队伍建设的借鉴
(一) 制定科学合理的入警程序和政策, 从制度上保障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
新加坡警察部门在人员招录和辞退方面建立了较为有效的制度。除了个人申请加入新加坡警察部队外, 新加坡警察部队每年都会举办招募推介会, 在一些好的优质的大学中召开警察招募宣传会;同时, 还制定招募警察推荐措施, 对于成功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警察部队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在警察队伍管理方面, 新加坡警察部门对予表现不称职和不适合在警察部队工作的人员, 进行两个阶段的评级警告和9个月的考察期, 到期如果仍不能达标将予以解雇。我国的警察队伍招警改革仍在探索中, 当前应该认真总结招收警察的经验, 针对存在的问题, 不断加以改进, 探索出新的途径和方法, 从实际出发, 理性设定招警人员来源, 完善公安院校警察培养机制, 合理简化招考程序, 科学设置考录职位, 从源头上确保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 要加大清理、辞退不合格警察的力度, 组织专门力量,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细化清理辞退工作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 确保清理辞退工作有章可循, 规范可行。可以这么说, 我国公安机关内部, 有部分警员责任意识淡泊, 腐化变质, 从人民安全的守卫者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 也正是这些人, 给公安机关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 必须加强公安机关队伍建设, 尤其要加大清除不良分子的力度, 从而保持公安队伍的良好形象和战斗力。
(二) 重视加强警民公共关系建设, 树立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
新加坡警察部队非常重视与社区群众的沟通与交流, 警察在市民心目中有着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当前, 我国公安机关还需要加强警民关系建设, 塑造更加健康和积极的警察形象。为人民服务是我国公安机关的神圣宗旨, 公安机关不仅要把各项公安保卫任务完成好, 也要积极宣传广大民警忠于职守、敢于奉献的精神, 向社会展示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
(三) 建立健全警察培训机制, 持续提升警察部队的综合行动力
新加坡警察部门特别重视警察队伍的教育培训, 组建了专门的警察部队教育培训机构。新加坡警察部队在组织机构中设有专门的培训局, 培训局下面设培训发展与控制组、基本训练中心等若干机构, 国家警察学院院长出任培训局局长。这些培训机构设备先进, 教学人员经验丰富, 教学方法先进, 通过长期或短期的培训教育来提升新加坡警察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执法能力。对我国警察队伍来讲, 要针对不同警种、不同地区的各自特点, 设置不同的警察培训课目, 在整体上形成制度性的警察培训机制, 通过警察培训机制持续性地、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的提升警察的专业水平。随着公安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公安机关应加大公安信息化应用能力方面的警务培训, 提升广大公安干警新型警务技术的使用水平和意识。在专业培训方面, 为了提高效用性和专业性, 强化按需培训和菜单式培训。同时, 对整个公安干警应强化培训媒体应对、群众工作、群体性事件处置等内容。在培训过程中要严把训练考核关, 将培训效果与警衔晋升、职级提拔、立功受奖等挂钩, 确保警察教育培训能充分发挥出提升警察队伍战斗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启刚, 周立秋.新加坡教育培训工作的运作模式及启示[D].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2015 (6) .
[2]龚少雄.新加坡警察队伍建设经验及启示[N].珠海特区报, 2013-09-08.
[3]刘波.新加坡警察队伍管理的经验及启示[J].公安教育, 2009 (6) .
浅析警务机制运作高效化 篇4
侦査人员索质,即指有侦査权的主体在其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个体与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中形成并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并且有助于侦查工作顺利开展的品质。
根据犯邪活动特点和侦査工作的擗耍以及实践 总结出的许多经验与教训,笔者试从侦奄人员所必 须具备的政治索质、业务索质、智力素质及身体索质 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侦査人员的政治素质 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的侦赍队伍耍想在 与犯罪作斗争的领域增强自身的战斗力就必须从思 想政治索质上予以严格要求。“三项教存"的第一条 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比服务的教宵宗旨。全心全森为 人民服务是对广大刑侦人员政治索质上的要求,要 实现这一要求,侦査人员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与犯罪作斗争时,侦查人员往往接触的是社会的黑暗面,可能受到各种腐朽思想的袭击和经济利益的诱惑。为此,侦丧人员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自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忠实地执行党的政策、方针及路线,在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二)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在任何情况下都髙于其他利益,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亊业心,要不怕若,不怕累,勇往直前,艰苦奋斗,要敢于为国家、人民利益牺牲自己。
(三)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
侦査人员的纪律,主要表现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群众纪律、保密纪律和警容风纪六个方面。政治纪律就是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人民替察的各项规定;组织 纪律就舟一切行动听指挥,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 上级;工作纪律就是执行工作任务必须依法办事,遵 守各项规承制度;群众纪律就是要为群众办好事,聘 老爱幼,尊途[妇女,奸甫群众风俗习惯,说话和气,办 事公平,不俊犯群众利益;保密纪律就足要严格遵守 国家保密制度。(四)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侦奄员的职业道徳遥社会主义道德在侦査工作 中的具体体现。侦杏人M的职业迫徳主要表现在:釆 公执法,淸正廉明,文明执勤,依法办案,勇敢顽强,勇于献身,忠于职守,不畏艰险,严以律己,防腐拒 变,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
二、侦査人员的业务索质(一)侦查人负应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对侦杏人员钾能化、知识化要求的最低标准就 是文化水平要求。这是学好专业知识、做好侦査工作 的基础。现在我同《聱察法》26条对公安干聱的要求
浅析警务机制运作高效化
【摘要】 警务机制高效化是现代警务机制的具体要求之一,有利于促进公安事业的快速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公安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当前我国公安建立的警务机制,突出存在观念、体制、机构设置等方面的问题,这使得公安机关在与犯罪斗争中处于被动、低效拖沓。这些问题有待于在建立高效化的警务机制中加以解解。
【关键词】警务机制 高效化 改革
一、当前警务机制的弊端
(一)观念问题
观念也即思想,起到指导行动的作用。在计划经济模式下,重人治轻法治,法律不完善,监督缺失,广大民警法制观念淡薄,必然导致凭经验、耍特权等一系列不依法行政的行为。这与改革开放新形势对政府提出的依法行政的要求格格不入。[1]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必须完善工作规范,强化监督,努力构建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警务机制。只有严格的法制观念才有严格的执法行为,民警都严格公正执法,就能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址和预防腐败的现象发生。
(二)体制问题
公安机关现行的队伍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成形,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手段,法治程度低尤其是队伍规范化管理中机制的随意性大,没有建立一套适应新时代、新任务要求的竞争机制、淘汰机制和激励机制。旧体制的弊端很大,一方面导致实践中人浮于事,混在队伍中间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基层一线又普遍感到警力紧张、缺乏。具体表现在: 1.造成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不利局面。
公安机关以往没有实行严格的考录制度,没有严把选人关,以致一些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不高的人混进了公安队伍。由于教育管理不科学,部分民警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腐蚀了,甚至在政治上堕落下去。业务培训工作的不重视也使公安队伍的素质水平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
2.造成了公安队伍现有人才的浪费和退化。
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有力的保障,队伍里的优秀人才也慢慢变得没有斗志,上进与否都不影响工作岗位的得失。严重的问题急需推行警务规范化建设,建立统一的考录人民警察制度,实行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和辞退制度,完善奖罚制度,建立科学的后勤保障制度,全面规范公安队伍的教育管理,从而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确保警务机制高效运作。
(三)警力配置问题
当前公安机关的警力配置不科学、不合理,忙闲不均,职责单一。具体表现为: 1.警力配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滞后 在配置某一地方警力时,不能仅凭辖区总人口的数量这一因素,而应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存在的其他因素,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的警力配置方案。2.基层一线警力不足,基础工作薄弱
由于警力不足,使得基层公安机关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仅在表面上下功夫,丧失了“预防为主,标本兼治”警务工作基础,陷入防不胜防的恶性循环之中。3.上级机关未能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
目前一些不切实际的考核、评比牵制了基层大量警力的面子工程,严重影响和削弱了基层公安打击防控犯罪的能力。4.管理体制不顺,精力消耗过大
由于实行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基层公安指挥权限受到很大程度的干扰,党政机关经常指派民警从事一些非警务活动,既牵制了大量的警力,又恶化了警民关系,损害了公安机关和民警的形象。
二、高效化的指标
警务运作高效化主要体现和反映在以下几个指标。一是时间指标。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警力。在讲究效率的今天,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警务活动的时间因素,包括警务决策、处理警情、打击犯罪、治安管理、服务公众等各方面均要做到迅速及时。二是质量指标。要高标准、全面的实现各项公安工作目标,完成各项公安工作任务,既有赖于决策指挥机构的判断,也有利于警察个人的判断,判断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真个警务运作过程的成败得失。三是效益指标。公安机关的各项工作要求实现投入成本的最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用较少的支出办事,取得较大的政治利益和社会效益。
三、警务运作高效化方式的探讨
(一)深入人心的“法治与和谐”
法治与和谐基本理念在警务机制的设计和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早在1829年罗伯特·比尔创建伦敦大都市警察时就提出了治理警察的九项原则:“犯罪与失序的预防原则;公众授权原则;警民合作原则;减少强制原则;公正与服务原则;强制的必要性与比例性原则;警民合一原则;坚持行政性原则;效能标准原则”,[2]时至今日对于我们探索现代警务机制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1.法治理念
“法治”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宽泛,直接地给出其定义非常困难,有的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其进行阐释,认为法治至少具有五个方面的含义:“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针;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是一种民主的法制模式;是一种文明的法律精神;是一种和谐的社会状态。”[3]在法治理念的引领下,自然会导出公安机关行使职权中的权力限制与权利保护,外在的体现为有限的警务与人权保护问题。警察应当至于法律的监督之下才可能得以健康的运行。警察权的行使或多或少的带有强制的性质,极易对人权构成威胁,特别是违法人员和犯罪嫌疑人的人权更易受到侵害,这就需要将人权保护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应当说,法治理念是现代警务机制的第一要义,是高效化的警务机制的必要前提。2.和谐观念
在社会科学领域,“和谐”通常是指社会理念,和谐几乎承载和容纳了所有人对人类美好生活所寄托的愿望,一种文明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在笔者看来,和谐就是一种平衡的状态,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和谐理念的引领下,警务机制会产生一个理念——服务警务。从管理职能逐步转化为服务职能是第一步,公安机关要立足玉一种新的观念,即自己的任务是向社会公众提供一种“公共安全服务”产品。服务警务也是现代民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内在要求,通过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真审视和重新定位,整个警务机制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管理型体制下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持续消减,警民关系得以改善并向着和谐方向发展。
(二)全面有效的体制改革
1.建立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公安机关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社会治安已从静态环境向动态环境转变特别是犯罪由静态到动态的变化是当前及今后犯罪的活动方式,这是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犯罪活动方式的一个最根本的区别。正是因为这种犯罪的动态化,要求我们在观念层面上对犯罪的预防、打击和控制等方面必须进行调整,实现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树立全局、整体、合作警务的观念。同时,现代信息化警务的发展,使得那种在信息封闭时代片面追求警察队伍规模、警械装备数量的警力发展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一个崇尚和追求信息和知识的精兵、精将、精警械装备、信息网络高技术手段的警务时代已经到来。换句话说,就是公安机关管理体制改革的时机已具备基本条件。因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的开放性相适应,公安机关管理体制必须从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向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管理体制转变,建立起决策科学、警令统一、指挥高效、执行顺畅、权责一致、监督有力的专业化警务管理体制。2.建立实战型公安警务运作机制
当前,公安部到地市级公安机关机构都是以指导为主的机关化设置,真正的基层实质是县级公安机关。尽管近年来公安机关相继开展了机关警力下沉、机构改革等警务改革,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上级公安机关指而不导、督而不促、机构臃肿、警力和装备等资源相对集中在机关的问题,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机关化占相当大比重的机构设置,已经严重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社会预防和打击犯罪的需要。[4]因此,必须从两方面着手改革。一是要打破警种机关化,建立实战型警队。公安机关的责任是打击敌人,惩治犯罪,服务人民从公安部到县级公安机关都应该是基层,除少数纯机关性质的部门外,各警种从上至下都应当是实战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承担执法任务,实现警种实战化、基层化,从而压缩机关规模,增加基层警力,切实把机关做实,把警队做精,把基层做强、做大,最大限度地挖掘警力潜力。二是着力改革当前派出所的运转模式。对派出所现行运转模式最形象的概括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结果是把派出所紧紧束缚在户籍管理、重点人口管理、特行特业管理、台账管理等静态档案资料管理上,既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又使派出所失去了最为重要的治安前哨功能。我们必须着力改变传统派出所坐堂办案、等案上门等被动警务处理机制,把警力从静态治安管理和管理死档案等方式中解脱出来,让民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融入社会,建立以情报信息收集为主体,以预防犯罪为重点的警务机制,切实掌握复杂多变的敌社情动态,真正体现出派出所治安前哨的功能,实现派出所民警社会治安哨兵价值。
3.建立科学、高效的警务考核机制
传统静态治安管理的警务考核标准侧重于档案管理的规范性、统一化和破案率高低等指令性指标,结果导致有案不立、不破不立、一案多立现象屡禁不止,档案管理整齐划一的形式主义花样百出,层层敷衍的数字游戏政绩,最终对社会治安环境的评估无法做到客观真实。警务考核是引导具体公安工作的风向标,建立动态环境下科学、高效的警务考核机制,重点在于建立以情报信息获取的质和量、防止发生了多少可防性案件和发案率的高低为主要指标,依托公安信息化平台实施动态适时考核的科学机制,使我们获得的数据真实可靠,对社会治安环境的评估科学客观、真实合理,做到对社会治安状况心中有数、治理宽严尺度把握得当,避免了那种搞突击和专项行动铺天盖地的一阵风治安管理工作方法。
(三)协调作战的警力资源配置
优化警组配备,将社区民警和治安民警合理分配组成值班警组,同时应付不同警情。以用人唯才原则对社区民警、治安民警、窗口民警予以选配,筑牢维护社区治安的第一道防线、解决好辖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强力打击辖区违法犯罪现象、保证一站式服务的质量,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加强与职能部门的联通,并积极与当地乡镇、街道保持密切联系,多方面寻求外力支持援助,建立定期联席会议、联合维护稳定工作、联合巡逻、治安管理联动、办案协作等机制,运用综合治理手段协助社区民警做好走访服务群众、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管理实有人口、排查治安隐患、落实安全防范等基础工作。在日常的社区警务工作中实行动态接出警,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减少案件警情扩大升级。推广群防群治,组织社区老百姓义务巡逻队,在经过培训、指导、民警带队巡逻以后正式上岗。这样可以真正让民众参与到维护治安的工作中来,也让老百姓更加放心。减少了治安案件的发生率,又发挥了有效的打击功能,提高了破案速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跃明,张志文.对现代警务机制基本特征、重要意义及其存在问题的思考[J].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4)::21 [2]曾忠恕,美国警务热点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447 [3]张文显,法理学[M].法律出版社,2007:83 [4]周代军,公安机关警务体制机制改革思路探讨[J].公安研究,2008(5):82
警务机制改革 篇5
一、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一) 信息化应用方面利用动态管控。
各级公安机关和各部门的领导班子尤其是一把手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高度重视, 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要找准工作切入点,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存在困难和问题, 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尽最大努力加以解决。警务平台数据的采集录入, 是公安信息化应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只有广大基层民警每天大量采集各类准确、全面、鲜活的信息, 并及时录入警务平台, 实战单位通过警务平台, 综合应用这些“海量”信息, 进行比对、碰撞、研判, 为打、防、控服务, 才能产生实战效益。各级公安机关和各警种要坚持领导带头, 在落实采集职责上下工夫, 把采集信息的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 加强指导督促, 努力使信息规模既大且好。要做到采集工作常态化、采集程序规范化、采集质量精品化和落实查处制度化。
(二) 要建立以信息为引领的现代警务协作机制。
一要促进由人力密集型的传统警务协作模式向信息化主导的现代警务协作模式的跨越, 全面推进公安战斗力的提升。二要建立以信息主导决策指挥的预警研判机制、以信息主导精确打击的侦查破案机制、以信息主导精密控管的治安防范机制、以信息主导快速反应的应急处突机制、以信息主导服务群众的行政管理机制。三要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共享与安全的关系和信息中心和业务部门的关系三种关系。
(三) 要加强观念引导、坚持需求牵引。
要加强练兵培训和要严格考核考评, 进一步提高民警素质。要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公安信息化成果, 进一步争取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 多渠道筹措专项建设经费。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把钱用好花好。各级公安机关要按照公安部和厅党委的要求, 明确工作目标, 落实工作责任, 认真履行职责, 上下形成合力, 全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为全面推动全区公安工作实现新的跨越作出贡献。要下好先手棋、掌握主动权, 就必须坚持以情报信息支撑决策、引领实战、指导防范。近年来, 公安部党委反复强调, 各级公安机关要积极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 坚持以信息化引领公安工作现代化, 以“大情报”系统建设带动信息化建设, 向信息化要警力、要战斗力。当前, 信息化正在引领着新一轮警务革命。
(四) “大情报”综合应用平台。
地市级“大情报”平台是整个“大情报”系统的信息源头、实战基础。各地正按照公安部的部署要求, 加大工作力度, 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早日实现与部、省“大情报”平台有效对接 。信息采集录入与公安基础工作同步突进。 情报信息采集录入机制———把信息采集录入与公安基础工作有机结合、同步突进, 做到应采尽采、应录尽录, 实现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共享、全警受益。 要在管理、防范、控制、打击等日常工作中随时随地收集录入情况信息。这样的机制能够改进民警的工作模式, 让警力得到最优的配置。警务协作体制机制创新—改变机关化工作模式, 积极推进勤务协作制度改革, 通过情报信息这条纽带, 着力打破地区分割、部门壁垒, 建立完善部门警种合成作战和跨地区协同作战机制。
二、信息化应用的措施和对策
(一) 严把警务人员培训关, 打造信息主体素质化工程。
信息应用的主体是人, 民警素质能力是推进公安信息化应用的关键。一是以考促练。组织全体适龄民警按照上级的要求进行了严格模拟考核。通过考试, 形成一种领导率先垂范, 带头自学自练, 不论年龄、职务, 一律强制入轨, 逐步提高应用技能的氛围。二是改革创新学习培训模式。加大对民警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民警对各类信息采集、录入、研判的能力, 使民警走出书本, 走出理论, 融入实践, 努力使民警个人素质的提高跟上公安信息化发展的速度。
(二) 牢固树立全警采录、资源共享的意识, 抓好信息基础建设。
丰富的基础数据是加强公安信息化应用的核心。一是提高信息采录认识。没有充足、完整的信息, 系统就是空架子, 没有准确、鲜活的数据, 系统就没有生命力。典型案例激发民警信息采录工作的积极性, 重点解决“信息源”问题, 不断提高信息采集数量和质量, 形成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共享的信息化工作模式。二是规范信息采录工作制度。警务信息化建设要研究制定信息化工作规范、信息采集录入工作细则、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 规范信息采集范围、渠道、内容、方法、流程、职责等, 使民警在采集信息工作中有的放矢, 有章可循, 确保信息的完整、准确、鲜活。三是落实民警采录工作责任。全警应用的信息化工作模式, 做到数据库资源丰富, 把公安信息系统建成公安业务信息的数据库、组织工作的智囊团、服务群众的连心窗、侦察办案的主渠道, 进一步拓展侦查破案的增长点, 提高打击效能。
(三) 加强实战运用, 增强信息运用工作效能。
实战应用是公安信息化建设的灵魂, 也是推动警务协作信息化发展的强劲动力。为了进一步加强实战运用, 一是抓好信息应用的习惯养成。信息应用的主体在基层, 关键在民警。要让民警养成自觉应用的习惯, 使“文件网上走、案件网上办、绩效网上考”成为基本常态。二是加强系统使用率, 提高公安信息化应用水平。要求民警在日常工作中多使用“协同办案”系统进行查询、案件串并、对涉案信息进行管理、分析和研判;充分利用PKI查询全国人口信息、在逃人员等公安业务系统, 确保PKI使用率达到100%。民警能熟练掌握登录、录入、查询信息系统的使用, 并能利用相关业务系统进行案件比对和公安业务管理;三是建立信息利用的工作机制。通过下发应用成效月统计表, 信息化应用考核标准及网上做战技战法来促进民警加强信息的采集、甄别、归纳、分析、研判和应用, 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 依托信息进行治安预警、信息碰撞、情报分析, 辅助领导决策指挥, 最大限度发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的实效。
公安信息化是现代警务协作机制的核心, 也是提升公安机关整体战斗力的有效途径, 贯穿于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 起着一线穿珠、提纲挈领的作用。我们将紧密结合当前和今后的重点工作, 积极主动、开拓创新, 以信息化基础建设为支撑, 打造现代信息警务;以信息化高端应用为突破, 加快科技强警步伐;以信息化综合应用为载体, 牵引警务协作机制改革;以信息化执法应用为抓手, 加快实现由传统警务向现代警务转型, 全面提高公安机关的实战能力。
参考文献
[1].优化警力资源配置[N].人民公安报, 2002
[2].马红兵.科技强警, 人才为本[J].公安教育, 1998
[3].孙小杰.走科技强警之路, 提高队伍战斗力[N].北京日报, 2000
[4].张国华.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鹭江出版社, 1986
警务机制改革 篇6
一、江苏省农村警务的现状
江苏省目前共建立农村警务室1.5万多个, 超过行政村总数的85%, 配备驻村民警逾8 000人、驻村保安员达3万多名。农村警务室建设的逐步推进, 有力地保障了警力下沉、警务前移, 在维护农村治安秩序、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等方面的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为建设新农村创造了平安、稳定及和谐的社会环境, 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认可, 也受到了农村干部群众的欢迎。
江苏省的区域发展明显地呈现出苏南、苏中和苏北阶梯状发展水平的特征, 其中苏南经济发展水平最快, 苏中其次, 苏北最为落后。江苏南北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造成了农村警务战略实施的成效也有显著的差异。苏南95%、苏中90%、苏北85%以上的行政村建立警务室, 基本设施达到省厅规定标准, 力量配备标准得到较好落实。
在农村警务室建设上, 各地在江苏省公安厅统一制定的基本建设标准下, 综合考虑本地经济发展水平、治安形势、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等因素, 合理选择警务室的设立模式。经济较好的昆山、江阴等苏南地区, 可以在城郊结合处等治安复杂地段高标准建设警务室, 以满足外来人口的服务性需求, 苏中或苏北等地区建立警务室则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房屋资源, 尽可能与村民委员会、村综治办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合并设立;地处偏僻条件很差的边界农村地区, 可以依托乡镇企业、学校空房或村干部、保安员的住宅设立。目前, 全省农村警务室达到了“五有”标准, 即有办公用房、有统一标牌、有通讯工具、有办公接待用品、有公示宣传栏。
在人员配置上, 江苏省公安厅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 制定了相应的标准。苏南地区每1~2个村配备一名驻村民警, 每村配备4名以上专职保安员;苏中地区每2~3个村配备一名驻村民警, 每个村配备两名以上专职保安员;苏北地区每3~5个村配备1名驻村民警, 每个村配备两名以上专职保安员。各地通过精简机关和基层非实战警力、新增警力一律充实基层、派出所领导兼管责任区、聘用文员置换警力等途径, 想方设法配备驻村民警。与此同时, 县级公安机关按照省厅统一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尽可能在本村人员中公开招聘保安员, 充实加强驻村保安力量。
在整体建设规划的布局上, 坚持保障重点地段、兼顾一般区域, 在实有人口5 000人以上、外来人员、劳动力流出、案件纠纷、重点人员或者企事业单位较多, 或者有重要交通干道的行政村定为重点行政村设立中心警务室, 在一个乡镇范围内, 重点行政村的数量要不少于行政村总数的1/5。以中心警务室为平台, 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做实, 整合群防群治力量, 在重点部位和重点时段投入优势资源, 定点守护, 并以点带面开展动态巡防。同时充分发挥其治安辐射作用, 带动周边行政村的警务工作。
二、江苏省农村警务的运行机制
江苏省公安厅根据农村治安的规律特点, 以深化基层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 以强化群防群治为核心, 通过完善农村警务运行的五项机制, 将各项防范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一) 信息收集反馈机制
实施农村警务战略的目的就是要将农村乡镇派出所工作阵地前移, 将触角延伸到村落农户, 警力落实到乡村基层。因此, 驻村民警应以收集、掌握、报告社情民意和治安信息为第一要务, 为决策、实战、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公布驻村民警和保安员联系方式, 开展“警民相约警务室”、“安全需求大调查”等活动, 强力推动民警进村入户、融入群众, 获取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驻村民警主要以入户调查和治安巡防的方式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 规范执法行为, 实现警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从村民中获取第一手情报信息。驻村民警应在每个村民小组选择两户以上热心治安工作的住户, 实行定点联系和定期巡访。同时广泛物建信息员, 合理调整治安信息员的布局, 强化对特定部位、特殊人群的控制, 形成覆盖村组、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 充分发挥村民接触社会面广, 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 使之成为驻村民警收集掌握信息的基本渠道。
为了能切实发挥情报信息在农村警务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必须建立农村派出所民警情报信息奖励制度。对一些提供深层次情报, 查破大要案, 或阻止重特大事件的驻村民警和治安信息员, 要及时予以表彰或奖励, 对一些情报信息收集工作不扎实, 报送不及时, 贻误战机, 造成重大损失的驻村民警, 要案件反查, 追究责任。
(二) 治安宣传教育机制
农民群众法制观念和治安防范意识相对比较薄弱, 农村警务的实施应该始终把治安宣传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 切实提高村民的自防自治能力。驻村民警要做到“三个一”:一是每月一述职。驻村民警每个月末向辖区群众报告一个月来的工作情况, 使群众了解民警的工作内容和取得的成绩, 也便于让群众对驻村民警作出有效的考核。二是每月一通报。采取出公告栏、发公开信、广播宣传、图片展示、短信告知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将辖区内的发案情况、各类事故和重大纠纷向辖区村民通报, 使群众知道辖区的治安状况和防范重点, 使警务室成为治安播报室。三是每月一恳谈。每月初, 邀请村组干部、人大代表、企业厂主和普通群众代表举行恳谈会, 针对公安工作中的难题和不足, 广泛听取民意, 集群体的力量找到破解难题的良策。
(三) 治安防控机制
全面排查确定农村地区交通节点和重点部位, 统筹规划设防布局。根据农村地形地貌特点, 必须建立覆盖田间地头、公路沿线、居民区的村乡两级巡逻防控网络。以中心警务室为单位, 整合群防群治力量, 投入重点部位、重点时段, 以点带面开展动态巡防、定点守护。在乡村公路以治安巡逻队为主体, 加强区间公路以及两侧一定纵深区域的布控;在村落居民点, 充分利用农户之间熟悉度、关联度较高的优势, 组织干部群众建立联防单元, 开展“户联防”, 逐户轮值, 广泛开展邻里守望活动。通过网格化布警, 形成立体交叉性的巡控网络。
驻村民警根据农村生产、生活和治安规律特点, 实行弹性工作制。通过深化勤务制度改革, 打破传统的“八小时工作制”和“常白班”作息制度, 调整勤务时间, 建立科学、高效、实用的勤务机制, 实行“猫鼠同步”的勤务方式, 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警力配置”。根据村庄防控的特点, 加快构建“五重四管”格局, 就是突出重点人员、重点物品、重点处所、重点场所行业、重点部位等五个管控重点, 完善依法严管、动态列管、以打促管、长效监管等四种管控方式, 有效地提高了治安管控水平。有的地方探索以驻村保安员为核心的安全防范承包制, 有的推广使用保安犬, 都收到了较好的防范效果。
(四) 警务保障机制
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 是农村警务机制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 必须争取党委和政府在办公用房、资金补贴方面的大力支持, 切实把建立新型农村警务机制工作置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经费采取以乡镇财政或县乡财政为主、以村集体收入和企业出资等为辅的模式, 努力保证警务室的正常运行。各级公安机关原则上不借用驻村民警, 不抽调驻村民警参加应急性警务, 努力保证驻村民警的工作精力。
农村地广人稀, 交通不便, 自然条件恶劣, 基层工作条件十分艰苦, 加之政治、经济待遇低, 致使许多民警不愿意下基层, 到农村工作。江苏省公安厅全面推行警务室等级评定制度, 实行职级、补贴、奖励等待遇向驻村民警倾斜的政策, 增加社驻村民警的经济和福利待遇。要按照基层高于机关, 农村高于城市的原则, 提高驻村民警的各类津贴、补贴标准, 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 每两年集中表彰一批优秀驻村民警和保安员, 保证他们有压力有动力。对扎根基层辛勤工作, 辖区发案少、群众满意驻村民警的先进典型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奖励。对一些责任心不强, 工作没起色的, 连续出现问题的少数民警, 要坚决按照绩效考核的规定严肃处理, 以达到激励先进, 鞭策落后的目的, 促进整个农村警务工作的全面发展。
(五) 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和考核机制
在农村推行社区警务后, 由于农村区域广阔、居民点分散, 民警下社区基本上脱离了领导的视线, 部分社区民警工作极有可能因监督盲区而懈怠, 农村治安基层基础工作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反而会更加薄弱。如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来促进农村治安基层基础工作的监控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以农村居民的满意度、公共安全感、对农村社区警务的参与度、对社区警察工作的认同度及农村治安秩序的稳定程度为主要的评估参数, 以提升社区民警对农村治安基层基础工作的真正投入, 在年终考核中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 (1) 考核内容上的转变。将主动防范的指标纳入考核范畴;针对农村社区民警普遍的服务意识淡薄的现状, 应当将辖区群众的满意程度纳入考核范畴;针对农村社区民警基层综治合力不够强的实际, 将群防群治资源整合情况纳入考核范畴。 (2) 考核方式的改变。在考核时间上, 变每年一次的年终考核为经常性的季考和月考, 注重警务实施过程的考核, 增强社区民警的实干性;在考核方法上, 变以往的档案考核为下社区走访测评, 变集中考核为分散考核, 杜绝应付检查的现象。
摘要:积极推进农村警务战略的实施, 构建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村警务机制, 对改善农村的治安形势、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江苏根据农村治安的规律特点, 以深化基层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 以强化群防群治为核心, 通过完善农村警务运行的五项机制, 将各项防范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英国新一轮警务改革的启示 篇7
一、英国新一轮警务改革的原因
英国此次警务改革最直接的原因是社区和地方警察机构对英国政府和内政部过度干预地方警务不满, 要求国家和地方各司其职的呼声越来越高。主要原因是:
(一) 社会治安形势恶化, 公众参与热情不高。尽管英国政府近年来在刑事司法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大, 但和周边国家相比, 英国仍然属于犯罪率相对较高的国家, 社会治安形势持续恶化, 公众普遍感到不安全。
(二) 过分依赖科技手段使警务远离了社区和公众的需求。警方自上世纪60年代起不断提高警务工作的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 汽车巡逻、无线电通信、计算机分析系统等一方面帮助警方跟上了犯罪分子的步伐, 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警察在社区的能见度和可信度及其对社区的责任感, 使警务远离了它所赖以生存的社区和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社区和民众对此极为不满。
(三) 警务活动的服务对象存在偏离。中央政府对地方警务的过度干预严重影响了地方警务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导致公众不再是一切警务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警察局长只对上级而不对百姓负责。
(四) 警察专业化建设滞后, 实战能力不强。英国警察近年来专业化建设严重滞后, 一线警员实战能力不强。一方面, 政府的过度干预和大包大揽使专业指导部门逐步萎缩, 专业人士在其意见和主张得不到应有重视的情况下被迫放弃专业追求, 逐步发展成为只惟上不惟实的“行政附属品”。另一方面, 政府的过度干预和警局自身日益严重的机关化倾向把警察从街面和社区拉到文山会海之中, 把警察从打击犯罪的“斗士”变回了各类文件和表格的“写手”, 严重削弱了一线警员的实战能力。
二、英国警方采取的一系列警务改革措施
(一) 设立专门的警务标准机构。
1999年, 英国内政部决定在中央层面设立直属的专门警务标准机构, 负责统一全国警务标准, 促使全国的警务工作更加有效、一致。该机构每两周对基层警察单位的表现进行评估, 及时报告内政大臣。在这项工作中, 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 制定全国统一的警务工作绩效管理考核办法, 统一考核标准。以犯罪率、破案率、公众安全感、如何服务百姓、公众满意度、合理利用资源等考核指标为基础, 每月对各警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
(二) 积极推行国家犯罪情报模式。
为提高信息资源共享, 加强地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情报沟通, 协调彼此之间的行动, 英国警方开始探讨新的警务模式, 逐步将情报主导警务作为一项全新的警务模式在全国确立。这一模式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情报机构网络。除在内务部成立专门机构外, 各地方警察机构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 统一负责各级的警务情报的收集、分析和应用工作。二是建立了情报工作的质量标准体系。从情报工作的收集、分析和应用三个环节入手, 健全制度, 确保情报工作的质量。从情报来源、人群、责任人、机制、培训等方面入手, 针对全国和地方的治安形势、犯罪趋势等确立全国和各地的工作目标。地方每月都要根据情报进行一次分析, 确定本地突出的治安问题和重点打击对象, 及时调整工作部署,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整治。三是资源配置合理, 形成合力。从上至下, 职责任务明确, 分级收集, 按需使用;在情报的管理上, 所有的情报都要进行评估, 未经评估不得使用;制定严格的绩效考核办法, 根据情报饿等级等情况来确定收集的警力资源和经费保障, 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资源, 真正把情报工作置于各项警务工作的首位。
(三) 变革警务活动主体结构。
英国正在极力推广“警务大家庭”观念。在这种观念下, 从事警务活动的人员主要有五类:一是警察, 占绝大部分, 需要宣誓, 享有逮捕等警察权力;二是特别警察, 具有与警察一样的权力, 但是不领取薪金, 每星期自愿工作几小时;三是社区警务支持官员, 不享有警察的权力, 也不接受警察专业训练, 身着警察制服在路面执勤, 处理轻微案件, 遇到重大案件及时报警。引入该制度的原因是, 其薪水少于警察, 而且能满足公众期望街面上能够不断见到警察、增加安全感的要求;四是文职人员, 对警察提供辅助、支持作用, 不享有警察权力, 但可以参与警务活动, 比如犯罪现场取证、拍照等;五是保安力量, 英国警察局正在努力推进服务提供者选择工作, 警察活动不再由警察部门垄断, 允许其他组织向社会公众提供某些警察服务。
(四) 进一步深化社区警务建设。
英国警方开始推行社区警务计划, 即警察重返社区的汁划, 试图通过增加步巡以改善警民关系, 在兼顾加强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的同时, 着力强化情景预防, 对犯罪实行由多机构参与的、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治安防范, 让警察回到民众之中、深入到社区, 预防和控制犯罪, 直接为民众服务。
(五) 加强对新类型犯罪的处置。
英国政府为加强对新类型犯罪的打击力度, 在国家犯罪总局中专门设立了打击网上恋童癖犯罪处和打击高科技犯罪处。为了更加有力地打击严重犯罪和有组织犯罪, 整合公共资源, 促进合作, 提高机构工作效率, 英国准备近期将国家犯罪情报局、国家犯罪总局、移民局和海关缉私处等四个部门重组, 合并为一个机构。通过上述措施, 英国警方有效防范和打击了各类新型犯罪, 网上犯罪和高科技案件的提升速度得到了遏制
三、英国警务改革对我国警务改革的几点启示
最近几年我国公安警务改革也正处于紧要关头。英国百余年的警务革命对我国警务改革不无启示, 虽然由于制度、观念以及财力、物力等方面的原因, 我们不能简单照搬他们的做法, 但应立足现有条件, 扬长避短, 全面深入研究分析英国新一轮警务改革, 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安工作发展之路。纵观英国警务改革, 其中有几点启示值得我们深思。
(一) 明确新时期公安自身职能定位。
在警察全能观念的指导下, 我国公安机关对所有的社会治安事务往往会实行高度集中、全方位的管理, 因而不得不建立庞大的机构体系, 疲于应付各种非警务工作。警务组织的工作任务逐渐偏离警察的职业功能, 全社会的服务功能有向警务机关集中的趋势。警察拥有的职业权力往往被政府其他部门“借用”于与警察业务不相干的征收税费、计划生育、房屋拆迁、市容整顿以及配合工商、烟草、医药等部门“联合”执法。加之警务机关不切实际地打出“有困难找警察”的口号, 并对此大力渲染, 无形中群众认为警察成了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邻里不和、夫妻吵架等琐事。群众不找居委会调解, 找警察;欠债纠纷不找法院裁量, 也找警察;甚至许多人都不知道解决司法纠纷有专门机构, 又找警察。警察处理起来左右为难、疲于奔命, 对于一些事情也根本无法处理。这种耗时、费力的工作, 牵制了警务机关投入对社会治安控防的大量警力。
(二) 确立警力无增长改善的总体思路。
对于目前警力矛盾突出的我国警务改革而言, 我们要根据自身实际, 有序增加警力和装备的同时更要从警力无增长改善的总体思路出发:改革现有警察的配置结构, 从根本上改变不合理的“倒金字塔”结构, 加强基层公安机关, 把机关真正精简下来, 把警力最大限度地向一线实战部门倾斜, 并将职责重叠、交叉部门进行撤并, 明确职责, 减少内耗, 使民警人尽其才, 各显其能;打破各警种各自为战的局面, 向多警种合作要警力, 强调在统一的处置意图和计划下, 各警种之间、各部门之间, 密切配合, 互相支援, 真正形成合力, 充分发挥整体作战优势, 力求最佳的警务效益;开展社区警务, 优化执法环境, 努力改善警民关系, 爱护警察形象, 取得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支持和信任;强化对现有警员的教育培训, 真正发挥现有警力的作用, 用好现有警力。
(三) 强化情报主导警务的理念。
我国警方应该积极转变现有警务模式, 吸收英国警务改革的经验, 逐步确立情报主导警务模式, 通过积极主动地收集违法犯罪信息, 及时掌握社会面的动态, 做到“案件未发, 情报先行, 主动出击, 先发制敌”。我们的情报主导警务模式是建立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之上的, 更加广泛、更加系统、更加规范、更加有序、高度共享的情报信息工作, 即通过整合和优化情报信息工作的内容、系统、流程、体制等, 实现情报信息功能的最大化, 以此支持和引导警务决策, 提高警务工作效率, 实现进一步控制和减少犯罪的目标。
(四) 深化公安信息化建设。
中国警方必须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 有效整合信息资源, 提升信息对警务的引导能力。几年来公安部所主持的“金盾工程”取得了重大的建设成果。下一步, 公安部将以深化应用为主线, 进一步加大信息资源整合的力度, 进一步提高信息共享程度, 全面提升公安信息应用工作的水平。从建设内容上来说, 主要是对现有成果进行完善、扩展和增强, 具体包括网络、安全、信息中心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增强;对一些已建的共享性强、应用面广的系统进行进一步扩展;根据当前急需, 针对重大活动安全保卫、禁毒等工作需要, 研发一些新的系统。
(五) 深化社区警务建设。
社区警务当今世界各国广泛流行的一种主流警务思潮和新一轮警务改革的探索模式近些年来, 中国的社区警务建设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社区警务室的建立范围不断扩大, 民警下社区、民警包社区制度逐步完善和健全, 既密切了警民关系, 又维护了社区和整个社会的安定, 实现了群防群治的目的。下一步, 要进一步优化警力资源配置, 将警力进一步向基层下沉。同时, 进一步深化社区警民和谐关系建设, 将警务活动渗透到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社区组织和社区公众的密切配合之下, 加强基层治安工作建设, 建立健全基层的治安管理制度, 加强治安保护、调解以及治安联防等群众性组织的建设, 并开展治安巡逻, 维护社会秩序。同时, 要贯彻执行“打防并举, 标本兼治, 重在治本”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 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育、技术等多种手段, 积极发挥基层群众力量, 建立起全面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成都市社区警务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果, 过去需在分局、派出所办理的40项事宜下放到社区警务室, 以方便市民。
摘要:英国新一轮警务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设立专门的警务标准机构;强化科学、统一的绩效考核;积极推行国家犯罪情报模式;进一步深化社区警务建设;变革警务活动主体结构;加强对新类型犯罪的处置。其经验可以给我国的警务改革提供如下启示:明确公安的最新职能定位;积极推行国家犯罪情报模式;强化情报主导警务的理念;深化公安信息化建设;深化社区警务建设。
关键词:英国政府,警务改革,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彦吉, 余凌云.当前英国警务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5
警务机制改革 篇8
改善交通拥堵坚持科学治理
天津市和平区是天津市中心城区的核心地区, 交通状况直接关系着天津的形象。为了改善和平区交通拥堵状况, 和平支队专门组织交警对和平区的道路、小区进行调研, 对区内车辆进行摸底并模拟图例, 以期迅速解决困扰居民多年的停车难问题。此外, 和平支队的交警进社区, 抓源头, 解决实际问题;2013年9月底建成投用的交通指挥二级平台将切实发挥作用, 大大节省警力。在天津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的统一组织下, 和平支队坚持科学治理, 做细交通组织规划, 先后完成了海河两岸地区、南京路新华路环岛地区、曲阜道沿线地区大型交通组织规划17项, 发挥次干道路和支路“微循环”作用, 调整单行路101条, 占和平区道路总量的70%, 构建了南京路两侧、五大道地区、保定道地区、和平路地区、滨江道商业繁华区、海河沿岸地区、解放北路地区等7大单向环形交通组织子系统, 逐步形成了以次干道路和支路为主体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单向交通组织体系, 提高了路网运行效率。
和平支队按照“路面管理第二, 勤务管理第一”要求, 以“岗位随着问题设、勤务跟着流量走”为引导勤务布局原则, 建立完善“高峰疏堵、平峰巡线、事故快处、分区整治”的勤务机制, 以12个主要路口管理为中心、20条主要道路警协联动管理为基点、40条道路128个路口高峰时段全警上路定岗疏导为网络、6个重点区域弹性错时巡查治理为辅助, 联动查处各类交通违法, 快速处置交通事故, 辐射形成了3-10分钟交通管理警务区。
和平支队抓住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美丽天津宏伟蓝图的有利契机, 在和平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区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 牵头组织和平区各部门开展了建设美丽和平整顿交通秩序活动, 提升了整治合力;在天津市率先实行“一校一警”机制, 每个学校由一名交警负责, 深入学校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并建立与和平区教育系统联席会制度, 联手做好学校门前交通治理工作。针对学校、幼儿园和医院门前易发交通拥堵问题, 实行“一校 (幼儿园、医院) 一策”, 逐个点段制定疏导管控策略。他们严格执行支队各级领导干部骑自行车上路巡查勤务、高峰点位执勤勤务的规定, 一线组织推动各项疏导措施落实;严格落实非勤交警上路疏导勤务措施, 整合警力资源, 提高路面见警率和管控率;与各街道办事处和城市管理部门召开联席会, 选择试点社区, 共同推进社区停车难、占消防通道等老大难问题的破解。
设立交警救助金嘘寒问暖感人心
和平支队有个督导组, 由老交警组成。2012年, 和平支队领导班子组织55岁以上的老交警开茶话会, 把他们当成亲人一样看待, 组织他们去外地学习考察、开阔眼界。学习考察结束后, 其中两位老交警流下了感动的眼泪。随后, 和平支队聘请老交警担任督察员, 让他们充分发挥余热, 对4个交警大队进行督察, 并以简报的形式总结最近的工作等, 切实推进了诸多交通问题的解决。
现年58岁的马松田是督导组的一员, 曾经担任泰安道交警大队教导员, 自到泰安道交警大队后, 18年来, 无论工作多么繁忙, 他都会站在南京路和泰安道交口, 为过往行人车辆守护安全、送去温暖。支队长杨军总尊称马松田为“马导”、“马队”, 每次听到这个称呼, 马松田心里都会热乎乎的。“他特别虚心, 总找我聊天谈话, 跟我说他工作上的想法。其实这也不是很大的事情, 但他能找我, 说明他对我们老交警的尊敬, 我因此很受感动, 所以就毫无保留地把我的想法都告诉他。在他的工作中,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发扬光大。人心都是肉长的, 我们作为老同志, 理应把工作做好。”
提及当初交警救助金的设立, 交警王强说, 2012年, 支队领导班子成员让综合办公室统计队中重病的交警有哪些, 父母重病的交警有多少人, 交警家中适龄儿童多少岁, 哪些交警的妻子没有工作、家庭负担重等诸如此类的事, 提前摸底, 深入了解交警的家庭状况。当他们发现有许多交警家庭存在经济困难问题时, 便毅然设立了交警救助金。每位支队领导班子成员都有自己固定的重点帮扶对象, 每位交警都会尽自己所能帮助有困难的交警。
“支队领导班子成员每月都从自己口袋中掏钱, 放入交警救助金。只要‘兄弟姐妹’遇到重大困难, 都会受到资助。不久前, 有位交警的母亲因病住院抢救, 第二天他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 第三天他母亲得知此事也不幸去世。对此, 我们每位交警心里都很难过。支队领导班子成员第一时间一起去看望他, 他们自掏腰包, 带领交警一起给予他关怀。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谁不会遇到什么困难呢?”王强意味深长地说。
警务机制改革 篇9
一、培养国际警务人才是公安工作的现实需求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 恐怖犯罪、毒品犯罪、网络犯罪、电信诈骗和拐卖妇女儿童等跨国有组织犯罪问题日益突出。为预防和打击犯罪, 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和人民利益, 保护在外公民的安全和利益, 各国内政警方开展了多方面的国际合作, 例如:跨国违法犯罪情报和信息的交流;预防、打击跨国犯罪合作协议的制定和实施;联合打击跨国犯罪会议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多边联合执法工作的开展;代表团的访问交流;出国培训、协查办案、案件调查取证;境外追逃和抓捕犯罪嫌疑人;遣返外籍犯罪嫌疑人;大型国际活动安全保卫;出国执行公安维和任务等等。公安工作中的国际合作越来越重要, 因此, 公安民警能否顺畅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警方人员进行沟通日益显得重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预备警官可以说是当前公安队伍的紧缺人才, 这样的人才对国家公安事业的进步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 这些国际警务合作的工作涉及到公安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 需要大量的一线民警参与到此类打击跨国犯罪的具体实践中。公安部在2011年组织的打击大型跨国电信诈骗和打拐行动中, 就派出了多个省份的公安一线民警前往东南亚国家执行任务。这些涉外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无不需要英语作为最主要的沟通桥梁。在当前的教育条件下, 公安院校在校大学生对涉外警务实战了解较少, 很难意识到新形势下公安工作需要涉外警务人才。因此,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逐渐了解国际警务合作, 认识到国际警务人才除了掌握警务知识、公安实战技能、法律法规等知识外, 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外语应用能力。在世界语言中, 英语无疑是国际交流中运用最广泛的语言。社会的需求不是永远不变的, 即便现在使用不到英语也应珍惜在校学习英语的机会, 先把知识储备起来。笔者于2011年随公安部刑事侦查局调查团组赴南非办理一起案件, 在工作中作为翻译人员协助某自治区办案刑警同南非警方进行沟通。回国后, 办案刑警需要请当地翻译人员把获取的大量证据材料翻译为中文。假如这些刑警能够用警务英语直接和对方进行沟通, 那么案件翻译准确率和工作效率将大大提高。现今, 国外内政警方和我国公安部门相互间不断寻求合作, 其中包括相互间的执法培训, 相互学习对方先进的执法理念、科技手段和实战经验。如果公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和二学历学员能学好英语, 抓住机遇, 将来就有机会出国学习和交流先进的警务理念和技术, 从而不断提升公安机关预防和打击国际性犯罪的能力。
二、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公安院校的大学英语教育与全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一起经历了改革和发展, 取得了很大进展, 然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是令人堪忧。
教育部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公安院校的英语教师们为了实现这个理想目标而不懈奋斗, 但效果却不甚理想。在经历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至少八年的英语学习后仍有大量学生处于听不懂和不会说的程度, 即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弱。导致这样的结果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包括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层次不一、课堂和课余结合的学习模式不完善、长期单一的课堂教学授课模式和课程设置等等。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发现学生学习英语存在两大问题。首先, 很多学生动力不足, 认为学习英语没有用, 以后在警察工作中基本不存在涉外事务, 自然就没有学习英语的必要;另一种情况是基本坚持学习, 但对为什么学习英语和将来工作中是否需要使用英语没有概念, 可见他们对学习的必要性和实用性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其次, 学生学完两年的课程后尽管具备一定程度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是听说能力较差, 四、六级考试中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听力理解部分得分很低, 而事实上听力考试内容中的词汇都是学过的单词, 甚至大部分是中学阶段的词汇。所以当他们在考试后查看听力内容文本时, 往往哀叹竟然听不出来学过的单词。这表明, 学生如果和外国人交谈时听力将会是很大障碍。口头表达对学生来说更加困难, 大部分学生难以使用英语表达流利。听说两方面存在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 尽管付出心血记忆单词, 但没有领会到灵活使用高频词汇的技能。换句话说, 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有待加强, 否则难以达到新时代公安涉外工作的要求。
三、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作为培养预备警官的公安院校, 面对国际形势对公安工作和执法者提出的全新挑战, 应顺应潮流发展的趋势。就公安院校而言, 要顺应这个趋势, 就要从培养人才做起, 其中关键的一项工作就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 学习贴近公安工作的警用英语知识和跨文化交际。针对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帮助在校大学生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 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和测试。教师都应强调和训练学生对单词的运用, 尤其是在听力教学中要反复训练学生对高频词汇的听辨能力, 而不是单纯强调记忆单词的拼写。在此基础上, 应积极引导和督促学生在网络课上进行听力训练并于课后自行练习, 实现学生自主式学习;在校园网上开发、建设英语自主学习模块, 丰富学习资源, 开设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利用外警培训平台, 鼓励学生参与到外警的生活翻译、外出考察等活动中,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口语以及加强其国际警务合作的意识。
第二, 提高学生英语掌握水平, 设置高级英语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较难满足学生将来在工作中参与国际警务合作的需要, 因此, 学校可为学生开设三至四年级的高级英语选修课程, 吸引喜爱英语和英语程度好的学生, 继续对他们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另外可开设相关选修课, 引导学生领略中西文化以及中国和东南亚文化差异, 了解国外文化习俗和民族性格, 促使他们将来带着文化的思维处理涉外事务。
第三, 重视警务专用英语的建设, 加强警务英语教学, 使其真正发挥为公安实战服务的作用。公安院校要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突出特色并贴近实战, 就要从警务英语教学入手。除了让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外, 还要拓展警用英语词汇、常用句子, 了解国外警察体制简况, 同时加深了解实际情况中各警种的工作内容。警务英语教学依赖于警务英语教程和课件的建设。为编写实用的警务英语教材, 教师需要到基层进行调研, 到公安一线的各个领域调查了解执法过程中涉外警务中英语的实际使用情况, 梳理相关领域的英语表达, 收集真实涉外事务和案例, 汇总整理;同时, 还应搜集国外警务书籍和文章, 适当摘取和编译, 最后编写教程和制作教学课件, 使英语教学最终能够满足公安战线各层级、各领域中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在教学中以互动教学为主,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例如情景教学的方式, 通过让学生进行情景中角色扮演加深印象。另外, 多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研究生阶段, 在练习警务口语基础上, 应引导学生阅读与其专业相关的英语警务文献, 增强英语阅读能力, 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的动态、借鉴国外经验。就目前而言, 警务英语课程建设还存在缺乏人力、经费和时间的问题,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最后, 建立良好的对外关系,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师资是培养国际化警务人才的前提之一。首先, 增进同行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和英语较好的公安专业教师多年来坚守在自己的讲台上, 由于教学任务繁重, 倾注于外出学习、考察或者直接到兄弟院校和省内其他高校好获取经验相对不足。为此, 教师应在学校的支持下, 到其他公安院校和省内一些知名大学考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再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 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学校英语教学发展的道路。此外, 教师对公安工作国际合作需求程度的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实践经验十分有限。随着学院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 不仅需要引进国外相关专家“走进来”为我们打开视野, 也要实施教师对外交流, 让教师“走出去”, 多看多学多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效的引导。
总之, 培养具有国际合作能力的警务人才是公安工作的迫切需要。作为公安院校, 应顺应潮流, 接受这个全新的挑战, 努力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提升师资力量, 改善英语学习环境, 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越来越多涉外案件和事务的预备警官。目标是理想的, 道路是漫长的, 使大学英语改革适应国际警务人才的培养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玉君, 孙建光.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J].黑河文学, 2011, (10) .